高中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29:53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范文篇1

认知策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但因为其专业性较强且在高中数学领域进行过专题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可谓是“藏在深闺无人知”,或者是只知其名,但却没有知道它的全貌.笔者几经梳理,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简单一点说,认知策略就是研究怎样学习的策略.因为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怎样学习的心理学.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解题说得通俗一点: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解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解题.后者即为认知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学好数学知识.而这正是认知策略的最终目标.一般认为,认知策略研究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怎样让自己的学习注意力更集中,让自己的记忆更有效,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让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强大等.这其中既涉及普通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等概念,也涉及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等范式.例如,在“统计”知识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效记住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要让学生理解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首先就需要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此类问题上来,而这就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极大的关系;然后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新的统计概念与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起来,而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恰当的教学素材,使得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联系.当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了知识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是怎样获得新知识的,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通过这种回顾式的教学思考,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认知策略对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

二、认知策略的形成

根据我们的尝试与探究,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形成显性的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其分别是:自主和他主.这里所说的“自主”,不仅是指自主学习,更指学生在经历了学习过程之后,自主思考知识发生的过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认知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赋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并且引导得当,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自主的方式形成更高水平的认知策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这一块,我们特别强调每一个数学概念或规律,都要“首尾兼顾”,不能“掐头去尾烧中间”.以“算法案例”教学为例,教材设计的是以“韩信点兵”和“孙子问题”等几个数学问题引入的,这些数学问题怎么用?用后怎么引导学生反思?应当成为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在笔者看来,首先要跟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算法设计水平”;在学生明确了这两个目标之后,向学生提供教材上的两个数学问题(其中以分析“孙子问题”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无法下手,本质上是算法设计思想不成熟;二是列出了不定方程组之后不知如何求解,本质上是对计算流程不熟练.在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遇到问题时感觉是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得到解决的?教师的思路和我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应当怎样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问题还会有哪些变形?这一类问题有没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思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策略的水平.而“他主”则是指教师引导下学生认知策略的生成.由于高中数学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认知策略都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良好的载体(组织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认知策略进行提高.这一点不仅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意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个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必须引导学生去反思,去建立问题解决的模型.比如说在“几何概型”的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事件A的概率计算公式”,就必须先理解d与D的测度这两个基本概念.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取一根长度为3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的两段长度都不小于1m的概率有多大”等问题的理解存在问题,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把绳子“三等分”,而这是理解几何概型中事件A概率计算公式的基础,而帮学生理解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好机会.笔者的做法是进行变式:将问题变换成不小于0.5m等,让学生意识到对于本类题目而言,其概率的计算取决于剪断模型的建立,即通过作图的方法理解所剪之处位于绳子的哪一段.对于几何面和几何体上的概率计算,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由于变式思维的丰富性,学生对测度概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几何概型中的概率计算就有了相应的认识.在学生形成了相应的认识之后,我们再对建立几何概型概念及概率计算公式的过程进行“回顾”,特别强调通过例子及其变式来加深对测度的理解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一个数学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反思的过程正是强化认知策略的过程.必须认识到的是,对于认知策略的形成,自主与他主的方式是互补的,起初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知识点类似或学生相对熟练之后可多采取自主的方式,但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展示反馈工作.因为认知策略不经过语言的表达,往往是难以摸准学生的真实水平的,而也有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一种可以言传的策略,其特点显性多于隐性;甚至有专家明确指出,那种不能说出来的认知策略还不能称作真正的认知策略.

三、语言表达,生成认知策略的有效方式

高中数学范文篇2

1.1激活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小孩子天生的对神话故事,童话世界的向往,以及喜欢游戏等等都是一种创新欲望的体现。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1.2激发数学创新情感

数学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激烈的智力活动,更是强烈的情感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不能不重视学生数学创新情感的激发。数学创新过程绝非冷冰冰的智力活动过程,缺乏生动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情感因素,没有火热的创新情感动力,数学创新活动是无法展开的。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整个过程无不蕴藏着创造者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

1.3培养数学创新观念

数学创新观念较之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更趋于稳定、持久。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就会稳定、持久地影响创造者自身;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创新心理倾向,它使数学创新内化为创造者的一种需要,形成惯性,形成自然。可以说,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标志着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累,长期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因而,提供原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崭新途径。而原材料从何而来,我认为,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活动辅导中,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2.1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及能力框架。

高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1、知识的抽象性大。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这就是说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2、知识的密度增大。由于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了。教师在教法上也随之有所变化。初中时教师常常把知识掰开揉碎地细讲,同时还选相当数量的习题去巩固这一知识;而在高中却常常是在新知识的开始阶段,例题即有一定的坡度。尤其强调知识的“以旧带新”和“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常常感到知识的运用不熟练,思路不通畅。似乎总感到新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3、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平面几何尤其如此,这个系统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因此,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人长久不忘,记得清,用得上。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个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正因为高中数学的以上特点,要让学生能学到知识的真谛,就要让学生内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在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整理知识的纵横关系,找出所学知识的易错问题,总结解题方法。我想,这些做法是创新的第一步,既巩固了知识和能力,又接触了搞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形成文章。如附录一就是学生的成果。

2.2发展求异和批判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让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高中教材中,由于是面对中学生,很多问题的处理要顾及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就应该鼓励他们从多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撰写出论文。如对两圆方程相减所得直线方程的几何意义,温斌生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出论文,该文章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该文章见附录二。

2.3通过定理推广,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普遍性的规律寓于具体的事物中,因此我们在证明一个定理后,应该探究此定理能否推广,这对于丰富知识,深化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是很有益的。譬如由三角形内角和到n边形内角和,由(a+b)2的公式到(a+b)n的展开式,由sin2a的公式到sinna的公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然大大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定理的推广实际上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当我们证实了一些特殊的形(或数)的某种特性以后,再将条件一般化,采用类比或经验归纳的方法猜想结论,然后设法证明(肯定或否定)这一猜想。如果猜想得到证实,那么定理就推广了。这种推广既有对以前所学定理公式的推广,从而得到高中的数学定理,如把平面几何的一些定理、公式引申到立体几何,如从勾股定理到余弦定理等等,既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能因此容易找到证明的途径,培养了类比能力;也有把现有课本的定理结论加以深化或引申,或者是由此及比,或者在不同数学范畴的类推,或者是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一般。如把函数的奇偶性引申到函数图象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某种结论能否在几种圆锥曲线中同时得到体现,某些定理能否推广到一切自然数(或整数、有理数、实数),从而得到更一般的形式,如此等等。利用课本的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加以广泛阅读有关材料,有效地拓宽知识面,扩展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4培养应用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范文篇3

一、借助计算机辅助,开展模拟实验

数学模拟实验就是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实验仿真模拟,一方面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另一方面以此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索,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轻松地解决那些在现实中难以操作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如果借助传统的描点作图法,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有:描点作图不准确、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等,因此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而如果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探究,就能够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实验操作如下:首先,借助系统中几何画板这一功能完成对三角函数图像的绘制;其次,进行反复的拖动操作,以此展现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就此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从而把握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寻变化规律;最后,由学生自主展开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如对定义域、值域以及不同函数的位置变化关系等等.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能够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准确地把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了解其性质,改变传统模式中被动的学习模式,能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边玩一边学,既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有利于创造性的探索数学知识,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裨益.[2]

二、借助自制学具,开展操作实验

在当前的数学教材中很多数学知识都非常抽象、晦涩难懂,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示,则很难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把握,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想象,基于数学知识中所潜藏的想象因素展开更深层次的发掘,以实现逻辑思维的纵深拓展,使学生可以基于这一过程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自制学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而且很多实验都可以借助自制的教具或者手工绘制图形等方式,这就是操作性实验.操作实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可以亲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判定”时,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有趣的折纸活动,引导学生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定理.课前让高中生准备三张纸片,分别为三角形、矩形以及半圆形,让他们在课堂上借助翻折纸片的方式,让纸片能够立在桌面上.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①这些纸片是否能够通过翻折直立于桌面?②如果只翻折一次,是否可以做到?③它们各自的折痕和桌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④折痕在这些纸片上是否存在共同点?⑤能否借助数学语言对这个实验进行表述?然后,通过对学生的表述引导他们自主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以上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操作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猜想,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归纳以及修正,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自主架构了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借助数学情境,开展探究实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所以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实验,使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数学概念,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架构和完善,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数学思维的纵深拓展,提高探究能力以及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定义以及方程”的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准则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首先借助几何画板画圆,并对圆的定义以及方程做动态演示.几何画板的操作非常简单,学生可自主完成,同时还能够将图形的动态演示方式转化为动画,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画圆按钮就能够动态演示圆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为了辅助教学,在这一课件中,还特别增加了“显示/隐藏图”“建立/隐藏坐标系”等一系列操作按钮,这样学生们便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把握点M的坐标变化.虽然坐标始终处于持续的变化中,但是只要圆的半径不变,方程就不会发生改变.上下拖动点R就能够成功改变圆的半径.通过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呈现出直观的图像,也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进而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与提升.[3]数学思维具有非常典型的严谨性,其中既包含细致的观察,也包含大胆的猜想,更需要严格的证明,只有经历合情合理的推导,才能得出合理的猜测和假想,才能就此展开验证,才能以“果”寻“源”、领悟真知.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数学情境,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了数学探究实验,在数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内化.

四、借助合作小组,开展合作实验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关键目标,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灵活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锻炼这一能力、提升这一能力.而数学实验教学的方式,能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剥离,而且可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样学生必然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来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还可以基于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规律.例如,针对函数y=ax的学习过程可以设计如下实验: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折纸,学生们通过对对折数以及纸的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展开仔细观察,了解折叠一次为两层,折叠两次为2×2层,这样就能够基于此列出如下函数关系y=2x.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教学案例,旨在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规律,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这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以上案例中,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透过对事物表象的感知,自主提炼抽象和反馈,基于再一次感知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很显然这一过程和辩证法的规律相符合,而且能够使学生成功地将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理论应用到数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方式自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创新,这是对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高效化的数学探究.因此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军让数学实验有效地进入课[J].中学数学教学,2014(2).

[2]潘正标.基于翻转课堂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初探———“5.1物体位置的确定”课堂教学实录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16(1).

高中数学范文篇4

(一)数学教学思维较肤浅。传统教学思想中,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学生如何做题。这种教学思维使得学生只会机械的做题而不能较好地使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不仅探索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也很弱,遇到比较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二)学生数学思维差异大。初中阶段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导致了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思维特点自然也大不相同。传统的全面覆盖笼统传输不仅对此不利,而且会使得思维能力差距更大。

(三)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经过大量题目练习后,学生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思维会使得更片面的相信自身经验而漠视一些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思维僵化的局面,影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形结合的概念及原则

数学中最古老且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就是数和形,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可正可逆,具有一定的循环性和连续性。数和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被称之为数形结合。利用数和形这种对应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法在数学教学的具体应用,又可以被分为两种,即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利用数形结合,可以在遇到较为困难复杂的问题时,更快的抓住解题重点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以几何图形和抽象数量为例,数形结合法可以将抽象复杂问题迅速实际简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形结合法概述为,利用数形关系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的数学教学新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具有以下两大原则:

(一)双向性原则。双向性原则即利用数形直观分析几何图形时,须要兼顾对抽象代数的分析。代数的逻辑性和精准性极强,可以突破几何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概念约束,双向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数形结合法的教学优势。

(二)等价性原则。等价性原则体现的是数形正转、逆转的对应性特点,即代数和几何在进行转化时,其内在关系须是等价对应的。在实现第一次转化后,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完全还原转化的。然而实际绘制图形时,必然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误,这是人工制图很难避免的,但却很容易干扰解题的最终结果。使用数形结合开展教学时,须要注意这一点。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衔接和过渡知识。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相比初中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所学内容也更为抽象,数学概念也更难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目标更强调对数学思想和图形构建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做好初中、高中学识的有效衔接过渡就变得十分重要。老师须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再活用数形结合法将高中的数学知识拆解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维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整理整合,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过渡和衔接,为高中数学打好学习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应用,不仅可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可以将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理念转化成直观有趣的图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形式较为明显,学生较难自己理解或掌握这部分知识,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做题时屡做屡错,引发厌学情绪。以解析几何为例,这部分的基本学习思路就是数形结合,将几何拆解为点、线、面三部分,逐一分析它们的性质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使抽象三维图形转化为简单的代数关系式。

(三)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数学思维意识。高中数学的教学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数形结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及时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构建,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内在关联对应起来,进一步认知数学的巨大应用作用,完善个人抽象思维和建构能力的发展。此外,数形转化很大程度上,是将抽象问题进行简单化和具现化,这也为学生辩证思维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培育基础。

四、结语

高中数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

现阶段,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学生实情以及时展的需要,更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将数学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理解数学公式和知识点,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这一教学现状,我提出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数学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转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此模式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学内容,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氛围不再沉闷,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和公式,渐渐地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并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究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合作探究教学内容。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主动合作探究,逐渐具备合作探究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以便于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点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学生相互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学会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性质,进而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充分锻炼了自身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使全体学生更加努力合作探究出数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感受,致使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数学知识,逐渐对数学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直接降低学生学习效率,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教师深入落实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究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进而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学会推导三角函数的公式,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公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图像和公式,进一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依据数学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驱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全身心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进而学会自主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轻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师结合新课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在此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同解法,逐渐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结语

要想解决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探究出重难点,快速掌握数学知识,逐步增强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图力古尔.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少年,2016(36).

[2]欧阳熙琴.高中“数学探究”内容标准实施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3]窦月英.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刘增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王茜.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

高中数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做人.21世纪是一个在经济、科技与人才各方面竞争激烈的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从目前我国乡镇高中生的情况来看,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行为十分常见,这些现象说明强化学校德育建设已经非常迫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其这份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修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乡镇高中教育任务日趋的紧迫,进行德育教育是奠定我国国民基本素养的战略对策.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要从数学课程文化的角度对新课程进行研究,有效促进其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而在实现两者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有机整合原则.数学学科的根本任务应该与德育大纲相结合,使德育的内容能够完全融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知识作为教学主线,教师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找到其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合理选择材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更好的促进高中德育的实施.德育与数学学科的结合,要合理、自然,要充分体现我国德育教育的要求.2.方向原则.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依据,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1].3.循序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思维特点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进行“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总结生活中吸烟者与肺癌者的统计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情感原则.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饱含真情,穿插介绍有关数学史、数学符号、数学思想、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等,这些往往可使学生思维兴奋,兴趣倍增.真情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和桥梁,教师有情感的投入,讲述娓娓动听,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情洋溢,产生共鸣、认同,以至内化.

二、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有效对策

1.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高中数学教学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高考的影响,“重知识、轻教育”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屡见不鲜.虽然专业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在强调数学专业知识时,也要将德育活动良好的融入其中,发挥出德育的良好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情感.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使得数学课变得更加枯燥.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就要开发情感教育,将德育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数学知识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所包含的情感力量能够有助于数学教学.经过实践得知,学生对于此种类型的数学课甚是喜欢,并且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加愿意接受,在这种情形下,师生的感情容易建立起来,进而有利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2].(1)于无声处———激励的艺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看似枯燥,但是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围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某个环节创设一些独具内涵、十分新颖的教学情景,不但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其自身学习能动性,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此外,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师需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教师从眼神当中明显就能看出他不在状态,于是教师叫他回答一道刚讲过的数学问题,可他却没有回答上来,此时教师要调整情绪,慢慢引导该学生的解题思路,将该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另外,教师可对其微笑着说“即使是骏马,也会有偶失前蹄的时候,谦虚才能使人进步.”这样的说教方式不仅对该学生的实力做出了肯定,还提醒了该学生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学习,这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了整个班级的学生.(2)学会合作———交流的艺术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在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确保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问题探究任务,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是个人经验总结以及知识交流的过程,能够有效的查缺补漏,并弥补原有知识点的不足.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方法,自主完成等差数列知识的探究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虽然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与标准答案不符,但是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找寻知识点,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发挥个人智慧,让学生利用交流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以上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传授无需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只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慢慢渗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敏锐性,教师需要不断精炼语言,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融入德育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2.高中数学教师的爱心.数学是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能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不是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扎实,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能力,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个人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探究任务,并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在每次考试以后,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及时做好总结,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假如某些学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一对一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考试的方式,不断测试学生的个人能力,假如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也不应大发脾气,应鼓励学生完成错误的纠正任务.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而不是批评.为进一步体现教师的宽容处理态度,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不偏向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才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让教育事业变得更有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的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改正的机会,才是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表现[5].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数学教育阶段,需要不断提高个人情感教育能力,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落实正确的情感德育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充满兴趣.一位素质较高、品行兼优、道德标准严谨的教师将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3.巧设情境,先行组织,寓教于乐.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马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一个富有趣味而结尾,也会收到不同寻常的结果.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积极性与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①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②你认为下图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①在平面上是圆;②是平面图形,但像走廊,像电视机的背面,像装粮食的斗……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只研究平面几何行不行?学生:不行!教师:对!我们必须走进空间,迎接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吗?学生:有!这样的情境,在讲课之前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使气氛变得非常活跃,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设计既有前呼,又由后应的例子,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本文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二方面对乡镇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陈秋梅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涛涛.谈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

[2]高翔.用好微课,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7(11).

[3]石军霞.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J].学周刊,2017(09).

高中数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新风向标,个性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将课堂作为个性的展示场所和发展场所,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高中数学是高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高中数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我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究。

一、针对不同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和新课标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强调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敢想敢做的个性化课堂,让学生可以尽情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们设置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高中数学拥有更大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学习,到达扬长避短、发展个性的效果。举一个教学实例,在讲必修三概率那部分引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小铭参加商场的一个抽奖活动,在抽奖现场有两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都有100张抽奖券,但是第一个盒子里有2张一等奖的抽奖券,而第二个盒子里有10张一等奖的抽奖券,并且两个盒子中抽中一等奖都是得到相同的奖励,那如果你们是小铭你们会选择哪一个盒子抽奖?这个时候学生当然会选择第二个盒子,接着教师可以再问你们为什么选择第二个盒子呢?学生就会回答第二个盒子中奖的几率高啊,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此引入概率这个概念以及概率的精确的定义。概率就是在进行很多次重复试验的时候,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而这个频率最后会靠近一个常数值,而这个常数值就可以叫作这个事件的概率。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的设置就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概率的概念,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概率。

二、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方针,加强学生个性培养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70亿人,但是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区别,所以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进行教学,对于相同的知识点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难易程度上来进行教学,切实遵从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教学方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和了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在对学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之后再对不同学生来制定学习方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举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进行出题,首先先出一个最基础的,求解不等式:3x+2<17;然后再出一个中等难度的:如果a<-b,那么5+a和5-b哪个大?最后再出一个难一点的:当a大于等于0时,a(b+2)<0,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问题的设计让每个同学都能做出符合他现在实际情况的题来,不至于打击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成绩,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三、使用不同的方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

高中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了,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要求相比小学和初中更高,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能够做到变通、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就更加需要采取个性化教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为学生讲述同一个问题,就是教授学生同一个问题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所以思考问题不应该死板,而是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或许就会得到出人意料的好的结果,这不仅是教学生做题的一种思想,更是教学生做人的一种思想。比方说在给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时候,等差数列的求和除了有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除以二,还可以用N乘以首项加上1/2乘以N(N-1)倍公差。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第一种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很多学生可能都不会想到还有第二种方法能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通过这个就可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而不必死板的处理。

在高中这个对学生极其重要的阶段,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能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方针,让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个性化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配合,更需要教师设置合适的场景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辉.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高中数学范文篇8

一、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呆板、教条式的数学课堂,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高效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融入相关的情境中,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引导学生将白纸对折,并重复“对折”这一动作,直至无法对折。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如:“你能写出这张纸对折后的层数(y)与对折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吗?”“如果将这张白纸的面积单位设置为1,对折后每层纸的面积(S)与对折次数(x)的关系是什么?”问题设置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这样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课堂,组织学生探究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多是一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内容时,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同组异质”的形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组组之间平均能力相近。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实物)为学生展示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各小组成员互相分工,画出各组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要求学生在画完图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时,在学生画图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积极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入”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注重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发现、思考、探究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学生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知识。如:“目前,网络在我国已经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一种工具。我想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现在网吧都是怎么收费的吗?”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看来大家经常去,但是尽量不要沉迷。现在有两家网吧,A每小时收费……B每小时收费……请问在什么时间内A比B网吧划算?”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单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中发现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江录.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5(21):257

高中数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是在新课标颁布后,落实的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们都是在讲台上讲,学生们坐在座位上听,学生没有参与感,还很容易走神.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难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们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几乎都是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才能掌握巩固的,如函数、立体几何等等,因此高中学生需要一种他们真正能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探究式教学模式落实到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大家都知道,高中数学难,学生本来就容易因高中数学难以理解、不好掌握而轻易放弃,放弃时间越长,落下的知识点越多,越到后面就越会跟不上课程的进度,最后就会彻底放弃数学,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这种学习的状况,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如何能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有所提升,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理论、思维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提高了学习成绩,更好地成长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教师要做的是辅助学生学习成长,利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有参与感,能够主动探究数学,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努力学习数学,实现更好地成长.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并结合不同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传统课堂又过于死板,没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现在的高中学生,不像过去的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每一个都灵活的很,现在网络的快速发展也让他们听到、看到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所以在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头疼,难以理解,还不容易解决.要想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就要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数学是一门很有趣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学科,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数学,就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了,而探究式教学恰巧能够做到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们对于听和动手相比,自然是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会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但是现在的教学条件还达不到在数学课上学生们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践活动,那就只能在听上下功夫,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课上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数学相关的实验、有趣的数学现象、短视频等等.不仅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原因,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探究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更加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注问题的探索性.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简单的问题是能够直接得到答案的,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探索的应该是值得思考且有难度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二)结合学生的层次布置问题情境.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手段.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知识的储备量也各不相同,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就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地保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理解,在教学问题设置的时候,要考虑每一名学生的基础情况,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找到探索的方向.(三)关注问题情境设置的探索性.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不应该只看重结果,让学生得出最后的答案,而是应该注重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探索的过程.如课本中有关于立体几何的题目:例题:(1)已知有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Q,并且直线m,n之间夹角为50°.问过一点Q和m,n的夹角呈30°的直线有几条?(2)如果不是30°角,其他的角度也是如此吗?(3)如果将50°转换成其它的角度呢?通过例题,题目(1)中,学生在掌握了课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后自主解答,不难得出结果,一共有两条直线符合要求.而题目(2)和(3)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总结探索的过程.在探究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深入认识数学知识,在大家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相互帮助,一起思考,一起成长,各自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在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尽量避免让学生遇到难题就退缩,或者产生畏难的情绪.只有通过不断地引导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结果才会得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宇璇.浅谈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8(8):179+181.

高中数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中数学复习教学在整个数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复习教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型复习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复习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新课标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模式应该体现以下内容: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得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避免类似的错误.下面就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教学谈点体会.

一、探究型复习教学概述

所谓的探究型复习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并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其中,探究型复习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变式题复习教学和题组复习教学以及应用探究复习教学与开发题复习教学.

二、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教学形式与实践分析

1.变式题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主要是基于例题形式而开展的.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相应的变形,进而形成不同形式,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认真观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再次创造,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开发题复习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知识来自主编制数学复习题.在选择数学题目时,教师要确保所选数学题目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参与复习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相应的推理与科学论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题组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与系统性的数学题目,并且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解题过程来对与题目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进而使学生解题的思路更加开拓,能够通过同一数学问题来找出不同解题的方法.

4.应用探究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探究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在探究型复习教学中,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强化与巩固,并总结出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复习教学更加有效.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探究型复习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娟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