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10:51

高中课改

高中课改范文篇1

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课程改革。但我国的教育改革长期落后于经济的改革和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我国经济开始事实上的向市场体制过渡的时候,教育界发生的是向以往“17年教育”的转向,教育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不是简单的“机遇”的失落,而是根本“观念”未跟上,我们的教育观念依然被锁定在那个正在过去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滞后,表现为课程改革的滞后和举步维艰。

社会经济在变革,科学技术在发展,教育及其重要载体——课程必须做出适应性的变革。因此,建立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科技时代的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十一学校从1993年开始了系统的育人模式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十一学校在教学中提倡“对话与交流”,主张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教师的任务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或限于被动,其学习效果大不一样。为此,教学中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把渗透这种精神、蕴含这种理念的教学称为主体性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叫做主体性教学课堂或者主体性课堂。

二、“大单元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

“大单元四环节”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的以“大知识单元”为“教学单元”进行的多环节、整体性教学设计,由自学自研、问难讨论、教师精讲、运用评价4个环节构成,表现为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作用的教学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就简单地把它说成“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或者“四环节”教学。

“自学自研”是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自觉、独立建构。学生在教师指导(出提纲,列文献,教方法等)下,依据一定的材料自己学习和研究。这是教师不直接参与而由学生自己或伙伴合作的独立认知过程,在专门的“自习”课中完成。

“问难讨论”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讨论、相互设疑、精细探讨、合作攻关而获取深透精细知识的认知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重点、难点设疑辩论,释疑解难,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这在“课堂”中进行。

“教师精讲”是教师对本单元的系统阐释,是学术的综合、分析和引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自学自研和问难讨论的基础上讲系统,做点拨,以弥补学生在自学自研环节中的不深和在讨论问难环节中的不全;二是论思想,析方法,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提供示范。

“运用评价”是指学生自主做学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矫正,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活化对知识的应用,甚至通过批判性反思,尝试对本单元教学的改进。

上述4个环节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主线,统一于主体性教学模式之中。

“自学自研”是基础。十一学校把“自学自研”设定为:通过这个环节,一要在会考水平上掌握知识,二要生成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生的自学自研主要以自己活动为主,通过学与研发现和生成问题,而对于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反馈表”及时反馈给教师。这些问题和教材上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则可以作为讨论问难的内容,成为下一个环节的重要资源。“自学自研”有别于传统的预习,实质上是“探究—发现式”学习。这需要学生在预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自学检测习题,从而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研究学习。在这个环节,主要是理解、掌握和思考,既有对前人知识的接受(主要的,对许多学生甚至是全部的),也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能力。

“问难讨论”重在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环节。“问难讨论”是基于“自学自研”过程中发现和生成而又没能解决的问题所设计的进一步教学环节。“问难讨论”是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感知不同观点的碰撞,学会合作,从而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在问难讨论中,不仅可以解决知识的疑难,而且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发展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它还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参与将来社会的民主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师精讲”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能够弥补前两个环节的不足,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展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认识和研究成果。精讲的着眼点是一个单元或前几个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强调的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则等知识结构进行精细加工后的系统呈现。通过教师精讲,可以使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精讲、点拨的是规律性的方法、思路,是对自学自研和讨论问难过程的提升,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运用评价”主要是对前3个环节学习效果的检测,同时也是为规范、完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提供反馈信息,是促进知、能从课堂到实践的转换和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大单元、多环节的整体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的设计范围是大知识单元,这种对文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是小单元教学所不具备的。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使之可以进行超前学习,更加主动地发挥主体性;提供和扩大了可选择的自主安排、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之更好地发展。二是众多优秀教学方法新组合生成新功能。“四环节”教学集古今中外多种优秀教与学的方法之大成,至少包含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接受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等。在大知识单元条件下,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新组合,生成了新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把国家(地方)课程转化成学校课程,把学校课程转化成教师课程,最后把教师课程转化为学生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肩负着主要责任,教师是课程转化的桥梁。四是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高中课改已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这种课程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四环节”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一致的。

三、主体性“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

“四环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4个环节既构成了一个教的流程,又构成了一个学的流程。在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并在所有环节都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

在自学自研过程中,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来建构知识,以全方位的、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提供指导学习材料,帮助制订学习计划;提供自学自研提纲;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生“自学自研”的效果和程度等。同时,要体察学生自学自研的心路历程,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自研的兴趣和欲望,使之知学、会学、乐学、志学。在这里,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在刚开始进行自学自研时,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要注重引领、指导、规范甚至是教化学生。比如:在为学生编制自学自研提纲时,提纲内容要包含体现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自学自研中应注意的问题、提示学生制订科学而可行的计划、提供学习参考资料的目录、配备检测的习题等,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就应当表现为“观察”与“不为”,达到一种“教为不教”的理想状态。

在问难讨论活动中,师生围绕一些内容或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进而获得共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讨论,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陈述己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之开阔思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动”态中学习,避免了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从而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加深印象,这为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在问难讨论的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相容的讨论氛围,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合理调控讨论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问难讨论的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学生毕竟只是少部分,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或没有机会提问或辩论;没有提问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问题,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话说。他们或者是因为对讨论的问题模棱两可,或者是因为讨论的问题超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太远。如果是前者,他们通过倾听别人的讨论就有可能使问题和答案清晰化,因为别人说出了他们欲说而未能说的话,对这些学生稍加启发、引导、点拨,他们就能够参与其中;如果是后者,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提高其学力,使之逐步具备能够同化当前问题的认知结构。还有一种情况,即可能有一批学生几乎不参与讨论问难。对此,教师应下大功夫,必须弄清楚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清不参与讨论的学生类型,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经验表明:小范围内的讨论,有助于所有学生参与;而大范围内的讨论问难,则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为此,小组与全班的给合、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口头与书面的结合,有利于问难讨论环节的实施。

教师精讲是在自学自研和问难讨论基础上对前两个环节学习的补充和提升,旨在促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既保证本单元教学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其原有知识和策略的制约,尽管自学和问难讨论的效果较好但也会打折扣,因而教师必须用“精讲”来加以引导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再强,知识面也还是有限的,有些内容没有教师的“精讲”,学生就难以理解;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缺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师的“精讲”则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精讲”要以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和程度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学科思想,同时这也是为扩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创设空间。因此,教师“精讲”要注意内容(讲什么)和形式(怎么讲):要讲优化了的知识体系;要侧重于学生难以弄清的难点和教材要求的关键;要体现“精”和“概括”;要讲自己对本单元研究、思考的结果。

运用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四环节”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运用和评价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指促进知、能从课堂到实践的转换和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的过程,后者指自主评价、自主矫正和解决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评价更为重要。评价、反思不仅仅是评估当下的事实和“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宽思路,完善思维过程。评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自我“揭短”或自揭“伤疤”,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自揭“伤疤”——反思的“持续性”和“韧劲”方面,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己学习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

高中课改范文篇2

今日,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变革工作大会,这是我市深化推进基本教育变革,促进基本教育科学发展,办妥人民称心教育历程中的一次主要大会,刚才局长就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变革工作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作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但愿大家依照市上一致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认清情势,提高看法,加强做好课程变革工作的责任感和工作感

开国年来,特殊是变革开放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成了基本教育的大跨越、大转变。完成了九年任务教育的具体普及,完成了城乡免费任务教育,用30年时间走完了兴旺国家上百年才干完成的普及任务教育的过程,成为新期间党和县政府惠及民生的最大亮点;普通高中教育获得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获得分明提高,已基本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幼儿教育走出低谷,办园规划不时扩展,保教质量不段提高;非凡教育出现出优越发展势头。基本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全市人口本质做出了宏大奉献。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情势,党和国家对基本教育要求更高了,人民群众对基本教育的期盼更高了。基本教育作为现代化人才培育的基本工程,要为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两个加速”,完成人力资本强市服务;作为构建调和社会最主要民生问题之一,要完成“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公道。一切这些都要求基本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向内在发展,由规划发展转向质量发展。深化变革,具体推进本质教育,为提高公民本质,为人的终生发展,为培育具有现代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高本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奠基优越的基本,这是新期间我市基本教育的责任和工作地点。我们必然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看法基本教育肩负的重担,加强责任感和工作感。

(一)课程变革是深化推进本质教育,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必定要求。

课程变革是基本教育变革的中心内容。课程是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进程中的集中表现,反映国家意志,决定教育培育目的的完成。在常识经济、科学技能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国际竞争日趋剧烈的今日,随着中国国际化历程和现代化措施的加速,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办学形式下培育出来的人已难以顺应时展的需求。综观世界,基本教育变革在全球范围内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注重,个中,无不把课程变革放在突出地位。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毛病,照样确定教育发展的新目的和要求,往往都从基本教育课程变革动手,经过变革基本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育目的,改动人才培育形式,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任务教育基本长进一步提高国民本质、面向群众的国民教育,是培育学生终生学习才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基本的主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变革是基本教育课程变革的主要组织局部,是推进本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此次普通高中课程变革就是依照具体推进本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求,对课程构造、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治理准则以及测验评价准则进行的变革,强调课程的功用,从注重教授常识改变到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愈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培育,知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施行对提高人才综合本质,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立人才和创新人才,加强综合竞争才能,完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坚持施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变革的决心和决计,在省上的一致要求下,不时地发明前提,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变革,自动应对、勇敢实践,早预备、早应对、早自动。

(二)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化推进本质教育,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要要求主要保证。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本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做了不少工作,并获得了必然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因为多方面的缘由,当前阻碍本质教育施行的一些深条理观念性、体系体例性妨碍尚未消除,一些当地和学校依然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违犯教育规则的不规范办学行为,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补课多、测验多、功课多,学生睡眠少、磨炼少,使学生承当了过重课业担负和精神压力,严厉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建设扰攘侵犯了教育教育次序,障碍了本质教育的施行,偏离了基本教育科学发展的正常轨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种情况不基本改动,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生长,关系国家出路和民族将来。

因而,增强学校治理,规范办学行为成为当时我市基本教育面对的一项非常紧迫而主要的任务。规范办学行为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正直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教,维护中小学优越的教育教育次序,从准则上保证本质教育的施行和学生的具体发展。这项工作不是变革,也不是新政,而是一种回归,使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国家课程方案和要求上来,回归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目前要做的仅仅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功课量,规范课程开设等,假如连这些都不克不及做到,如何保证本质教育的深化施行?更谈不上基本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因而,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具体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推进本质教育,完成科学发展的内涵要要求主要保证,也是破解基本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推进本质教育,办人民称心教育的实际需求和主要路子。抓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基本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二、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变革的顺畅施行

普通高中课程变革是基本教育领域的一次深条理革新,其总体目的就是要依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变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践,构建我市符合本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系统。以此为打破口,深化推进本质教育,为学生具体、健康而有特性地发展,为培育多量高本质、创新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奠基坚实基本,为建立人力资本强市、推进“两个加速”、构建调和供应有力支撑。此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是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条理组成,执行的是模块式、走班制教育和学分制评价,必选修课程结合,新开设了综合实践、研讨性学习、通用技能等课程。这项变革触及教育思想、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治理和测验评价,是一项深条理全方位的革新,是一项触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复杂系统的工程。因而各级县政府必需增强指导,发明前提,为课程变革顺畅施行供应有力保证。教育行政部分要在县政府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缜密方案,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对此,我强调四点要求:

(一)加大投入,为课改施行供应需要前提

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和财务部分要依据课程变革需求,加强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重点用于课改师资培训、课改研讨、办学前提完善和组织施行等工作。市本级财务将添加基本教育课程变革专项经费额度,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变革的主干培训、课题研讨以及组织施行等工作。各区、市、县、自治县财务部分要依照分级治理准则,布置响应课改专项经费并归入财务预算。教育部分要对所属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摸底查询,弄清学校办学前提情况,在整合现有资本的基本上,依照课改需求,对必需增补完善的办学前提和设备设备所需资金进行测算,经课改指导小组研讨后报同级县政府予以落实。经过努力,保证2012年秋季开学前,使全市一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前提都能基本到达新课程施行的需求。

(二)增强师资步队建立,配齐配足教员。

此次普通高中课程变革对教员数目、构造都带来新的要求。市人事、编制、教育等部分对此要开展专题调研,在整合现有教员资本的基本上,充分思索课程转变带来的新增要素,合理调剂编制,处理教员总量不足和构造性缺编的问题,按规则配齐教员,使高中教员数目和学科构造到达新课程教育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有方案地公开选聘高校优异卒业生,充分普通高中技能课师资步队。还,各地要坚持和完善教员交流和资本共享准则,坚持多元化的聘用兼职教员体系体例。

(三)深化评价准则变革,坚持有利于课改的工作机制。

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和教育部分要坚持科学质量观和提高前辈的教育理念,依照本质教育要求评价教育工作,要深化教育评价变革,下决计改变首要根据升学率、测验成果评价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况,逐渐坚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则的教育内容,到达国家规则的培育目的为评价规范;以及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本质为首要目标的评价系统,为推进高中课程变革坚持优越的工作机制和宽松情况。

(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增强学习、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中课改是一项全新工作,首先要增强学习,在改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经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各级教育部分指导、治理人员、学校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和全体教员对课改工作的思想看法,坚持准确的教育观念,精确掌握本次课改的首要目的任务和精神本质,加强自觉性,激起变革热情,为课程变革奠基优越的思想基本。

二是结合实践组织好新课程的施行和配套准则的建立。依照教育部《课程规范(实行)》要求,从我市实践动身,研讨制订我市的课程施行方案。坚持顺应新课程需求的教育组织方式,变革和重建教育治理准则。以教室教育变革为重点,改变教员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提高新课程的施行程度。

三是增强教员培训。师资培训是课程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准则,将新课程的培训作为教员持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用高级院校、教研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员进行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为新课程的施行和顺畅启动做好师资预备。

三、增强科学治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本年,教育部在山东召开了现场会,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当时增强中小学治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针对我省实践,省县政府办公厅本年七月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推进本质教育的意见》,依照省县政府文件要求,省教育厅又制订了响应的施行意见,这是当时和今后一个期间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具体施行本质教育的基本要要求绳尺。各地要把思想和行动敏捷一致到国家和省的一致部署和要求上来,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责任感、紧迫感,不负工作、不畏坚苦、坚持不懈的抓好落实。对此我强调四点要求。

(一)切实更新观念,增强县政府对教育的科学治理。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不只是教育部分和学校的事,也触及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问题,触及到县政府如何对待教育工作,如何评价教育工作的问题。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旌旗光鲜摒弃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和毛病,真正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以本质教育为主题,指导和治理教育,不求“大家升学,但求大家成才”。区、市、县、自治县的首要指导要成为本质教育的积极倡议者和履行者,指导和催促教育行政部分和学校把促进学生具体发展、健康生长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遵照教育规则,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实,催促中小学校切实改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的观,坚持教育为提高国民本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的观;改变以测验分数为独一评价手段的质量观,坚持学生全体本质提高,个别专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改变只注重少量尖子生、无视大大都学生的教育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还指导社会各界和家长坚持准确的成才观,了解支撑本质教育。

(二)加大力度,增强县政府行为。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一项意义严重而又非常艰难的任务,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要废除这道难题,从基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带来的不规范行为,县政府的效果至关主要。因而,必需增强县政府行为,由县政府来主导和推进。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要切实增强指导,充分发扬县政府指导、协调、催促的效果,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获得强力推进,力争在短时间内获得阶段性成功。

(三)突出重点,着力处理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应从人民群众遍及关怀,社会反映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动手,集中力气处理严厉违犯教育规则,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规范评价测验行为、教育行为、招生行为、办班行为、教员行为及教育宣传行为等,切实改正和避免层层下达升学目标、随意增减课程、占用歇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任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员有偿补课、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景象。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办法集中整治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并务求见到实效。另一方面又要在深化教育教育变革、健全准则、完善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坚持和完善推进本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努力改善办学前提,供应需要保证。

基本的办学前提保证是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施行本质教育的基本。各级县政府要切实实行责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务投入,优化装备各类教育资本,改善乡村学校、单薄学校办学前提,提高教员全体本质,促进基本教育平衡协调发展,努力办妥每一所学校,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本质教育供应基本保证。

四、增强组织指导,落实工作办法

无论是高中课程变革照样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触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务必增强指导,落实办法,供应保证。

(一)增强县政府指导。

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要把高中课改和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基本教育变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担负起指导责任,坚持并构成县政府主导,教育部分详细组织,各有关部分协同共同的工作机制,关于高中课改,市上专门成立了市县政府分担市长任组长,相关部分负责人成员的高中课改指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统筹施行全市课程变革工作。区、市、县、自治县县政府也要成立响应的指导机构或坚持普通高中课程变革联会准则,实时研讨宽和决新课程施行中碰到的坚苦和问题。关于规范办学工作,要依照“属地治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准则,坚持责任制,保证思想看法到位,办法落实到位。

(二)增强督导检查。

各地要坚持相关督导检查和问责准则,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纠、有责必惩。各级县政府、教育行政部分要把规范办学行为、高中课改归入对教育工作督导的主要内容,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抽查。督导评价后果作为表扬奖励、作风评断、政绩审核的主要根据。教育行政部分要把这两项工作归入对部分、学校有关评优和表扬奖励,归入对校长、教员的审核、评优评选中。市大将组织专门的督导检查以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还要执行严厉问责准则,对严重违规事情,严厉责任追查,对违规地域、部分和学校果断予以查处,对所辖区域内呈现严重违规办学行为,要追查相关指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增强言论宣传。

高中课改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素养综合能力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现象的总结和归纳。而历史知识既是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记录,又是把握现在和创造未来的向导或参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正确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也就不能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可以说,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在领导革命队伍推翻封建制度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再到与国际接轨实施市场经济的今天,每一个重要举措都十分重视借鉴国内外历史的经验;许多优秀人物在指导立身做人方面,也常常学习运用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丰富的宝库,前人的经历、经验是宝贵的教科书。

一、让学生走进历史、对历史产生兴趣

多年来,高中历史课普遍不受学生重视和喜爱,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过于久远而枯燥无味,传统教育模式的历史课本所讲的历史知识总与我们很远,总像板着面孔的老先生,是高高在上的、古板的坚固堡垒,让人望而生畏;其二是,教育应试教育模式的结果,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应付考试的任务,把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扼杀在单边不对称的教学环境中;其三是教学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扭曲了部分历史真相,加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历史现象不能切合实际地与现代社会现象加以对照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的现象就没有继续研究的兴趣,也就没有学习历史的热情。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今天,教育思想已经充分得到开放,各级政府以及学生和家长都对历史知识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有了正确认识,新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纠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为适应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就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只可远观,不可触摸,无法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表面学习现象,缩短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之间的距离感,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现象与现代社会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严肃”、“干瘪”的历史为具有亲和力、触手可及、有益有趣、有生活、有实用价值的历史本身,使学生由触摸历史、找寻历史到对历史产生兴趣,探究历史、学习历史,再到感悟历史、体会生存,最后化为智慧、学会生活、把握自我成长方向。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历史知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触摸历史,再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让知识获得过程与生命提升过程相一致,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有形有色地连接起来。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通过触摸,让历史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触摸,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生存的价值,最后化为智慧、学会生活,形成不同客体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二、将历史教学内容纳入素质教育、学生行为规范体系

在高中的教学体系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很少甚至没有哪个学校引入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内容。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各时期都有优秀人物、优秀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古为今用”是有相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吸收历史知识对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品德、素质及人生观的教育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它将影响一个人,影响一个社会,影响一个民族,和谐与不和谐就在这其中微妙地变化。

素质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打造人一生成长轨迹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的经典事件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高学历史课中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价值观,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并用历史某个人物去对照自己、影响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再次,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为树立社会正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家庭稳定与和谐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立足于时展的前沿,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优化教学过程,把素质教育与行为规范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课改范文篇4

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课程改革。但我国的教育改革长期落后于经济的改革和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我国经济开始事实上的向市场体制过渡的时候,教育界发生的是向以往“17年教育”的转向,教育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不是简单的“机遇”的失落,而是根本“观念”未跟上,我们的教育观念依然被锁定在那个正在过去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滞后,表现为课程改革的滞后和举步维艰。

社会经济在变革,科学技术在发展,教育及其重要载体——课程必须做出适应性的变革。因此,建立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科技时代的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十一学校从1993年开始了系统的育人模式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十一学校在教学中提倡“对话与交流”,主张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教师的任务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或限于被动,其学习效果大不一样。为此,教学中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把渗透这种精神、蕴含这种理念的教学称为主体性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叫做主体性教学课堂或者主体性课堂。

二、“大单元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

“大单元四环节”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的以“大知识单元”为“教学单元”进行的多环节、整体性教学设计,由自学自研、问难讨论、教师精讲、运用评价4个环节构成,表现为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作用的教学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就简单地把它说成“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或者“四环节”教学。

“自学自研”是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自觉、独立建构。学生在教师指导(出提纲,列文献,教方法等)下,依据一定的材料自己学习和研究。这是教师不直接参与而由学生自己或伙伴合作的独立认知过程,在专门的“自习”课中完成。

“问难讨论”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讨论、相互设疑、精细探讨、合作攻关而获取深透精细知识的认知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重点、难点设疑辩论,释疑解难,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这在“课堂”中进行。

“教师精讲”是教师对本单元的系统阐释,是学术的综合、分析和引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自学自研和问难讨论的基础上讲系统,做点拨,以弥补学生在自学自研环节中的不深和在讨论问难环节中的不全;二是论思想,析方法,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提供示范。

“运用评价”是指学生自主做学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矫正,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活化对知识的应用,甚至通过批判性反思,尝试对本单元教学的改进。

上述4个环节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主线,统一于主体性教学模式之中。

“自学自研”是基础。十一学校把“自学自研”设定为:通过这个环节,一要在会考水平上掌握知识,二要生成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生的自学自研主要以自己活动为主,通过学与研发现和生成问题,而对于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反馈表”及时反馈给教师。这些问题和教材上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则可以作为讨论问难的内容,成为下一个环节的重要资源。“自学自研”有别于传统的预习,实质上是“探究—发现式”学习。这需要学生在预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自学检测习题,从而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研究学习。在这个环节,主要是理解、掌握和思考,既有对前人知识的接受(主要的,对许多学生甚至是全部的),也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能力。

“问难讨论”重在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环节。“问难讨论”是基于“自学自研”过程中发现和生成而又没能解决的问题所设计的进一步教学环节。“问难讨论”是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感知不同观点的碰撞,学会合作,从而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在问难讨论中,不仅可以解决知识的疑难,而且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发展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它还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参与将来社会的民主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师精讲”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能够弥补前两个环节的不足,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展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认识和研究成果。精讲的着眼点是一个单元或前几个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强调的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则等知识结构进行精细加工后的系统呈现。通过教师精讲,可以使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精讲、点拨的是规律性的方法、思路,是对自学自研和讨论问难过程的提升,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运用评价”主要是对前3个环节学习效果的检测,同时也是为规范、完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提供反馈信息,是促进知、能从课堂到实践的转换和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大单元、多环节的整体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的设计范围是大知识单元,这种对文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是小单元教学所不具备的。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使之可以进行超前学习,更加主动地发挥主体性;提供和扩大了可选择的自主安排、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之更好地发展。二是众多优秀教学方法新组合生成新功能。“四环节”教学集古今中外多种优秀教与学的方法之大成,至少包含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接受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等。在大知识单元条件下,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新组合,生成了新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把国家(地方)课程转化成学校课程,把学校课程转化成教师课程,最后把教师课程转化为学生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肩负着主要责任,教师是课程转化的桥梁。四是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高中课改已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这种课程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四环节”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一致的。

三、主体性“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

“四环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4个环节既构成了一个教的流程,又构成了一个学的流程。在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并在所有环节都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

在自学自研过程中,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来建构知识,以全方位的、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提供了条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提供指导学习材料,帮助制订学习计划;提供自学自研提纲;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生“自学自研”的效果和程度等。同时,要体察学生自学自研的心路历程,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自研的兴趣和欲望,使之知学、会学、乐学、志学。在这里,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在刚开始进行自学自研时,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要注重引领、指导、规范甚至是教化学生。比如:在为学生编制自学自研提纲时,提纲内容要包含体现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自学自研中应注意的问题、提示学生制订科学而可行的计划、提供学习参考资料的目录、配备检测的习题等,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就应当表现为“观察”与“不为”,达到一种“教为不教”的理想状态。

在问难讨论活动中,师生围绕一些内容或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进而获得共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讨论,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陈述己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之开阔思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动”态中学习,避免了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从而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加深印象,这为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在问难讨论的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相容的讨论氛围,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合理调控讨论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问难讨论的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学生毕竟只是少部分,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或没有机会提问或辩论;没有提问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问题,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话说。他们或者是因为对讨论的问题模棱两可,或者是因为讨论的问题超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太远。如果是前者,他们通过倾听别人的讨论就有可能使问题和答案清晰化,因为别人说出了他们欲说而未能说的话,对这些学生稍加启发、引导、点拨,他们就能够参与其中;如果是后者,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提高其学力,使之逐步具备能够同化当前问题的认知结构。还有一种情况,即可能有一批学生几乎不参与讨论问难。对此,教师应下大功夫,必须弄清楚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清不参与讨论的学生类型,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经验表明:小范围内的讨论,有助于所有学生参与;而大范围内的讨论问难,则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为此,小组与全班的给合、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口头与书面的结合,有利于问难讨论环节的实施。

教师精讲是在自学自研和问难讨论基础上对前两个环节学习的补充和提升,旨在促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既保证本单元教学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其原有知识和策略的制约,尽管自学和问难讨论的效果较好但也会打折扣,因而教师必须用“精讲”来加以引导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再强,知识面也还是有限的,有些内容没有教师的“精讲”,学生就难以理解;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缺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师的“精讲”则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精讲”要以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和程度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学科思想,同时这也是为扩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创设空间。因此,教师“精讲”要注意内容(讲什么)和形式(怎么讲):要讲优化了的知识体系;要侧重于学生难以弄清的难点和教材要求的关键;要体现“精”和“概括”;要讲自己对本单元研究、思考的结果。

运用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四环节”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运用和评价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指促进知、能从课堂到实践的转换和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的过程,后者指自主评价、自主矫正和解决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评价更为重要。评价、反思不仅仅是评估当下的事实和“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宽思路,完善思维过程。评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自我“揭短”或自揭“伤疤”,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自揭“伤疤”——反思的“持续性”和“韧劲”方面,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己学习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

“大单元四环节”教学集古今中外多种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于一体,突破了现有的高中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是一种新生成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较为实用、高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操作过程富有弹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注重自主学习,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可以说,“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我们通过探索找到的“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高中课改范文篇5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大跨越、大变化。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惠及民生的最大亮点;普通高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已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幼儿教育走出低谷,办园规模不断扩大,保教质量不段提高;特殊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全市人口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要求更高了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盼更高了基础教育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要为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两个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强市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民生问题之一,要实现“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公平。所有这些都要求基础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提高公民素质,为人的终生发展,为培养具有现代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新时期我市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一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决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反映国家意志。社会竞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综观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确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国民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是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对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的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创新人才,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首先要树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上的统一要求下,不断地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主动应对、大胆实践,早准备、早应对、早主动。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二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规范办学行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市在推进素质教育。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些深层次观念性、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不规范办学行为,不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锻炼少,使学生承担了过重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偏离了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正常轨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种状况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因此。规范办学行为成为当前我市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规范办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管理。坚持依法治教,维护中小学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从制度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项工作不是改革,也不是新政,而是一种回归,使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国家课程方案和要求上来,回归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现在要做的仅仅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课程开设等,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做到如何保证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更谈不上基础教育科学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破解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抓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加大力度。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变革。结合我市实际,其总体目标就是要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构建我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推进“两个加快”构建和谐提供有力支撑。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是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行的模块式、走班制教学和学分制评价,必选修课程结合,新开设了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课程。这项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和考试评价,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创造条件,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对此,强调四点要求:

为课改实施提供必要条件一加大投入。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根据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用于课改师资培训、课改研究、办学条件完善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市本级财政将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额度,增强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骨干培训、课题研究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各区、市、县、自治县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安排相应课改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教育部门要对所属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校办学条件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课改需求,对必须补充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所需资金进行测算,经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同级政府予以落实。通过努力,确保2011年秋季开学前,使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都能基本达到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配齐配足教师。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数量、结构都带来新的要求。市人事、编制、教育等部门对此要开展专题调研。充分考虑课程变化带来的新增因素,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调剂编制,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按规定配齐教师,使高中教师数量和学科结构达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有计划地公开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普通高中技术课师资队伍。同时,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聘用兼职教师体制。

建立有利于课改的工作机制。三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评价教育工作。下决心扭转主要依据升学率、考试成绩评价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状况,逐步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宽松环境。

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加强学习,高中课改是一项全新工作。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学校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和全体教师对课改工作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本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任务和精神实质,增强自觉性,激发改革热情,为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改革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从我市实际出发,二是结合实际组织好新课程的实施和配套制度的建设。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研究制定我市的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利用高等院校、教研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和顺利启动做好师资准备。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按照“先培训。将新课程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强化科学管理。

今年。并制定下发了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实际,教育部在山东召开了现场会。政府办公厅今年七月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按照政府文件要求,教育厅又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绳。各地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负使命、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抓好落实。对此我强调四点要求。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科学管理。一切实更新观念。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涉及到政府如何看待教育工作,也涉及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问题。如何评价教育工作的问题。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旗帜鲜明摒弃应试教育的陈腐观念和弊端,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以素质教育为主题,领导和管理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区、市、县、自治县的主要领导要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指导和督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督促中小学校切实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估手段的质量观,树立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个体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理解支持素质教育。

强化政府行为。二加大力度。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件难事。要破除这道难题,既是一件大事。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带来的不规范行为,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协调、督促的作用,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强力推进,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胜利。

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突出重点。

当前应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集中力量解决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规范评价考试行为、教学行为、招生行为、办班行为、教师行为及教育宣传行为等,切实纠正和制止层层下达升学指标、随意增减课程、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师有偿补课、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现象。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并务求见到实效。另一方面又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和完善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提供必要保障。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是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落实工作措施四、加强组织领导。

无论是高中课程改革还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务必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提供保障。

一强化政府领导。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把高中课改和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并形成政府主导,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教育部门具体组织,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对于高中课改,市上专门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全市课程改革工作。区、市、县、自治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对于规范办学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责任制,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督导检查。

各地要建立相关督导检查和问责制度。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抽查。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奖励、作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这两项工作纳入对部门、学校有关评优和表彰奖励,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纠、有责必惩。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规范办学行为、高中课改纳入对教育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对校长、教师的考核、评优评选中。市上将组织专门的督导检查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要实行严格问责制度,对重大违规事件,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规地区、部门和学校坚决予以查处,对所辖区域内出现重大违规办学行为,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舆论宣传。

高中课改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中课改范文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1如何开展全新的政治教学

1.1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1.2提高备课质量,做到有备无患:对于一堂课而言,在确立了正确的课时教学目标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通过科学施教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而要绝大多数学生能有效地达到课时目标的要求,须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对每堂课要作出精心设计。一备教材。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是“能力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学好政治学科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二备教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将例子创新的运用,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在备课时注重教法的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在教学过程中,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层层诱导,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三备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设计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要知道学生作为群体的共性和当前学生的个性,做到及时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1.3注重动态过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改变以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合理的评价。

1.4学会教后反思,获得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思想政治课的动态生成,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这一资源能否很好的运用、把握,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认真总结。有了反思,新的理解就会不断涌现;有了反思,意义就会从朦胧中逐渐明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在反思中不断优化,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前进。作为教师,要坚持做教学的课后反思,要去关注那些与课前的教学设计有较大差异的地方,要去思考当时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反映、自己的处理方式、对教学产生的影响怎样。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教师的教学方法就会日渐成熟,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会日益丰富。

2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新课改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保证。在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找寻巧妙的学习方法,在充满民主气氛的课堂环境中,使学生不断地学会交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更有意义。

3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高中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主体—创新—发展”为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不断提供新颖的资料和内容,引导学生能够质疑、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并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更牢固、更灵活。

4总结

总之,政治课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注意育人。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作者:宋佳蓉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浩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8(8).

高中课改范文篇8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目的。语文新课改的依托是导学练,教学方法的构想是完美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很难操作,除了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要有一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活动的依托,于是导学练便产生了,导学练不仅是老师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自学的方向。具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出示的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什么,掌握什么,重难点是什么;第二部分导学过程,即告诉学生自学探究完成哪些任务,合作交流哪些问题;第三部分巩固提高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第四部分是收获与困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如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就是下节课教师备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分组学习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前提

分组学习,是在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互,形成互助分享的学习场。分组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根据学生的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并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学生性格、脾气等的不同。因为每个小组内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级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具体到我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分为两大组,男生女生各一组,然后按学习成绩编号,每一号六人,再由事先选出来的小组长从各号中挑选一人作为组员,组长是几号,就不再在几号中挑选组员,这样全班共四十八人,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有四个男生,两个女生。各组对面而坐,便于小组讨论。这样分组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平,也给每个组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堂环节是高中语文新课改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1.自学探究。课前把导学练发给学生,然后由小组长带领全组独立完成,教师只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就语文学科来说,导学练的自学探究这一块,内容比较简单,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解词、文学常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学生大多在自习课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调整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并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情境问题,设计导入语。可利用教具、图片、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交流。导学练这个环节设置的内容稍微有点难度,学优生能独立完成,其他层次学生则需要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导学练中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创新、合作探索。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即小组学习和师生合作即启发指导。首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组织讨论自学指导题,生生交流,加强相同知识背景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尊重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取别人见解,在相互辩论中加深对自学指导题的理解,使小组对自学指导题达成组内共识。师生合作,主要是小组成员合作后,针对自学指导题存在的疑难,教师及时点拨,纠正强调,传授知识。

3.展示指导。在本环节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不仅把自己会的展示出来,还要力求当小老师,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实现“兵教兵”。各小组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思想,逐步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培养展示积极分子,定好规则,建立参与考核制度。参与形式可游戏化,展示方式可灵活多样。可采取小组争答方式,在课上加入游戏元素,展示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各班要制定积分细则,主动参与小组管理,即游戏管理,及时分阶段总结表彰。展示内容主要是自学指导题,可以分为预习题、提高题等,设计好分值,让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展示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激活小组合作的活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此环节要注重小组管理,调动每一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讲解,积极发表看法,或积极做补充。在学生讲解时教师要及时参与指导,强调语言精练,准确无误,步骤规范。教师在本环节中,应适时地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要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高中课改范文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因新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质、语言水平、写作能力的提升性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新课程改革正全方位带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往更优秀、更全面、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教学结构的优化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主观的“灌输式”讲课,学生在下面强制性地被动听课。在教师进行机械式地多次重复灌输式重复下,学生虽然基本上记住了课堂内容,但是很快就忘了。于是,教师又继续进行机械式重复,如此枯燥的循环下去。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主体的角色,转变为启迪者、引导者、帮助者与评估者,具体教师先启发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再加以技巧性的引导,使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重复性学习后,融会贯通地理解并吸收了知识。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使得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特别的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起到的教学效果更是深刻难忘的。以前有一堂语文课,有一篇课文讲的是戏剧大师梅兰芳,当时的语文教师在常规讲课之余,还特别带了放录机,在课堂上给学生放了一段梅兰芳的名剧的选段。事过多年,当年的学生仍然对这堂课印象深刻。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影音直观教学,带来的效果是多么的震撼。特别目前正渐受重视的经典诵读教育,如采用标准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教师的备课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在显示屏上,而且标准的腔调、音准、语气、感情表达等都能带给学生最具体最合格的示范。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1、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是枯燥而单调的。基本处于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学生在下面要么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要么就是学生不屑一切地自顾地夸夸其谈。这样传统的教学式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其中颇为陈旧的唯老师言为准的强制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代教育。

2、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学目标内容比较泛化,教师常在讲学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偏离教学目标的无意识偏差。这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现在学科各门课程增多,学生的学习任务比以前更加繁重,同样的学习时间,却要学习更多课程。

(三)注重学生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属于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解,是简单地死板地复制老师的标准答案。老师的知识理解是权威性、唯一性的。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是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允许学生保留有价值的个人意见。如一个命题的作文,可以跳脱出常规思维,从正反不同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或折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讲到《荆柯刺秦王》典故,就可以从正面讲荆柯义无反顾的勇气,也可以从反面说到荆柯不顾后果,脱离现实的盲目造成无谓牺牲的不堪后果。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多角度地,透彻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也能养成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度剖析与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疑难之处。

2、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传统教育模式里,学生处在“陀螺”的角色,教师则是“打陀螺”的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强制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灌输的,填充式的。这样模式下,造成的教师教学繁重而机械,学生学习繁重而枯燥,教学成果却很不明显。鼓励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减少不必要的,没有针对性的机械重复,还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差进行扬长补短的实效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独立自主。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不能一味的追求课堂气氛忽略基础知识教学。新课改虽然鼓励教师要营造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但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使课堂教学过程沉闷无趣而失去凝聚力,过多侧重于课堂氛围的创设,而省略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变成了主次颠倒的不良情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最终目的在于让课堂教学更加深刻,更加具体,更加有效率。踏实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是根本前提,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有意义的。

(二)不能过分的强调个性忽略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强调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就有了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别意见只是笼统地、没有原则地大加赞赏,却忽视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如此作法,并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是有矫枉过正之嫌。学生受了教师片面性的表扬,并没有发现自身思考中的缺点,这样不仅使他的创新学习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而且还会继续在思维的偏差上越走越远。只有进行如小组讨论,共同学习,互相辩驳的加上老师客观公正的指导,才能不断地向良性方向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如春回大地,一夜之间拂去了历史的桎梏尘埃,吹得千树万树“创新”之花竞相开放。只有立足于牢固的基础知识教学,紧握时代脉博,放眼未来,创新与实效并进,才能使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硕果累累。

作者:董天宇 单位:宁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51-53.

高中课改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高潮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色色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