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21:02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专业,前景认知,文本情绪,财务报告

1前言

财务报告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因此投资者主要是参考财报,了解企业经营的前景,以便做出经济决策。我国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决策时的信息需求。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尚未健全,以及公司高管人员存在的机会与自利动机,造成财务报告中的不确定性表述,其中蕴含了许多误判风险。因此若无会计人员有效的专业判断,无知的信息用户将承担潜在的损失。本文研究动机是了解经高校会计本科训练的学生是否具有辨明财报讯息的专业能力。会计人员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信息并更好地诠释投资项目。因此,在高校商管教学中,会计专业和财报认知十分重要。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经过多年改革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培育能力,同时会计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加速增长。这将有助于建设报告中提出的“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大部分投资者因为不懂财报专业术语以及受到语意的误导而投资失败。其中,文本情绪指的是文本中体现的诸如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倾向,主要着眼于公司以什么样的方式披露财务报表及其相关信息。文本情绪会影响文字阅读者的心理,使认知变化。张继勋等(2016)研究发现,在披露企业信息时,文字表述中使用更多的积极语言能够使投资者对企业做出更高的评价,提升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但对于会计本科生而言,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文本情绪是否会影响其专业判断,值得探究。在针对高校会计本科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后,本文实证结果发现本科专业训练有助于会计人员对企业前景有清楚的认知,但不宜以课业成绩衡量专业训练的程度;同时,专业训练有助于不被文本情绪干扰。此外,相关商管知识、过去学习经验及未来投入会计工作的预期都会影响财报认知。简而言之,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的训练有助于前景认知并能减少文本情绪的影响。

2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斯科特(2012)将投资者划分成具有知识的投资者与噪音交易者,前者能利用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分析企业财报,从而判断财务报表所透露消息的好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而噪音交易者由于缺乏会计知识,不具备或者极少具备财报分析能力,容易通过个人感觉或盲目跟随进行投资,并造成股市崩盘的系统性危机。而我国证券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由于没经过专业训练,缺乏会计知识,对商管知识的理解也不透彻,导致多发非理性行为。此外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内容具有概括性和专业性,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上市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提高,管理层有了更高的盈余管理冲动,会降低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隐瞒公司经营中的坏消息(周晓苏,等,2016)。这些都会误导无知投资者难以准确理解财报内容,对经营前景做出错误判断。文献中对于管理当局误导无知投资者难以准确理解财报内容,多以”文本情绪”作为解释变量:管理当局利用文本透露出正向情绪的好消息或负向情绪的坏消息,主要侧重于公司管理层或大股东的选择,自利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其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刘琳,2010)。财务报告不同的表达方式透露出不同的文本情绪,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并对其认知产生迷惑性,使投资者难以对上市公司的前景正确预测。目前在金融和会计领域,文本情绪研究可利用多种文本分析方法提取有效的情绪信息(唐国豪,等,2016),但对于讯息使用者阅读文本后的认知(perception)是否与多样性机器学习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尚需许多问卷实验性研究来证实(Tanetal.,2014)。为提升投资者对企业报导的正确认知水平,尹志超等(2014)研究了投资者的个人背景与决策水平的关系,发现投资者学历越高或从事专业为财会类的个人投资者投资回报率越高,规避被误导的能力越强。因此,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在对财报的认识了解上,高校普遍开设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价值评估等方法衡量公司的业绩,但多是引导学生做计算型的工作。至于财务报表的资本市场效应、公司治理、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等其他影响财务报表质量的层面,本科教育较缺乏实务引导。在考核方式上,偏向于记忆标准答案来通过考试,缺少思维创新,并且成绩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王萍,2015)。对会计本科生而言,由于专业培育具有一定的专业会计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社会上对其有一定的期许。因此,了解会计本科专业培育是否有助于对财报内容的理解,值得讨论。基于上述文献疏理,本文假设高校会计本科学生的专业程度,会影响阅读财报后对企业的前景认知。且所受的专业训练越高,越不容易被财报内容中强烈文本情绪影响。同时,理性的、具有知识的交易者会对财报表达的文本情绪更谨慎,会揣摩内在信息,从而约束高管当局表达夸大与不实的行为,健全市场信息监督。

3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在上市财报中,按产业类别随机挑选出90份财报书。其次,重点浏览其财务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及分析”,整体上根据文本表达的难易程度分成难、中、易三组,每组选出三份报表,从中采集样本范例,并从中选出典型段落作为问卷题目,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问题。问卷包含四份个案,分别代表正向情绪的好消息,中性情绪的好消息,负向情绪的坏消息及中性情绪的坏消息。每份个案均设计六项陈述句,包含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评估(2项),阅读财报后对企业前景的认知(2项),阅读过程中受文本情绪特征的干扰(1项),及其他商管知识的理解(1项)。由于学识能力的衡量尺度不同于认知或情绪,因此参考李克特五点量表,将学识等专业能力的量度调整为+1分(少许能力)至+5分(充足能力),而认知与情绪量度为0分(非常不同意)至+4分(非常同意)。另为确认问卷有效性,每份个案问题题号乱序排列。问卷设计完毕后,随机抽选本科学生测试纸质版问卷,征求意见并做调整,修改完毕后再通过问卷星软件正式投放。回收初步得到1584组数据,后续去除矛盾答题132组及期末缺考无成绩30组,得到有效样本1422组。其中好消息共706组(包含正向情绪388组和中性情绪318组),坏消息共716组(包含负向情绪360组及中性情绪356组)。为确保挑选的个案具有文本情绪的代表性,本文仿照Tanetal.对文本情绪的检定方式,将好(坏)消息的正(负)向反应与中性反应的差异,进行假设检定,以确保问卷能有效衡量正负向文本情绪的反应。实证结果发现:学生在面对管理当局透露出正向情绪的好消息时,平均回馈值为2.29,比面对透露中性情绪的好消息(平均回馈值为2.58)低。学生在面对坏消息的文本情绪回馈上,负向情绪的坏消息平均回馈值为3.24,比中性情绪(平均回馈值为2.94)高。因此,就消息本身的好坏而言,坏消息的认知强度均大于好消息,与行为财务中强调的坏消息对大众的震撼比好消息高相一致。整体而言,上述检定结果显示出受过专业训练的本科学生,对管理当局所的消息好坏,有不同偏好,符合Tanetal.对专业能力的实证肯定。此外,也确认本文在问卷个案的设计上,确实能把握并衡量出学生对不同文本情绪的反应。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校会计本科的专业训练是否会影响对财报信息的前景认知,并将管理当局置入的文本情绪作为调节变量。因此基于理论假设,设计模型变量如下:Jud代表经过本科专业训练后的学生,在阅读个案后的认知反应。由于已将正负向反应表达在问卷题目中,因此该数值的大小代表认知反应的高低。另外,模型(1)(2)中的Pro代表学生自我认定的本科专业能力,模型(3)(4)中的Scr代表学期结束的本科专业成绩,两者均用以衡量本科专业能力。根据文献,专业能力越高的财报读者,判断与认知越正确,不易被文本情绪左右,因此本文预期Pro与Scr的系数应为正值。此外,模型均加上文本情绪(Tone)变量作为调节变数,但为掌握学生学习经验的差异,另加上三项控制变数。包括:学生过去所学的基础商学知识(Basic),过去的学习体验(Exper),未来投入会计事业的预期(Fu)。以上控制变量的目的,是掌握本科学生在受测当下的与教育相关的主要因素,及可能干扰学习认知的因素。

4实证结果及讨论

本文的实证目的是确认高校会计本科的专业训练,能否降低会计人员受到管理当局文本情绪表达影响的程度。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平均数与众数,均非变量定义中的样本平均值,表明本问卷调查成效良好。在验证主要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中,显示衡量本科专业训练的主要变量(Pro与Scr)与财报认知(Jud)显着正相关,表明本科专业训练确实利于会计人员了解财报前景。但文本情绪(Tone)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均为负值,其中与本科专业及基础商业知识(Basic)显着负相关,证明本科专业学生较不偏好企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蕴含的强烈文本情绪。也凸显会计专业知识的提升,有助于降低财报阅读者受到管理当局文本情绪误导的可能性。此外,控制变数与财报认知均呈一致正相关,显示正向的学习经验也有助于认知财报透露出的前景。根据计量模型进行单变量与多元回归,实证结果如下:Jud=2.04+0.18*Pro-0.39*Tone(1)Jud=1.93+0.09*Pro-0.72*Tone+0.10*Pro*Tone+0.11*Basic+0.04*Exper+0.02*Fu(2)Jud=2.60+0.01*Scr-0.40*Tone(3)Jud=2.13+0.01*Scr-0.21*Tone+0.02*Scr*Tone+0.14*Basic+0.06*Exper+0.02*Fu(4)其中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均表明学生的专业训练显著且正向影响其对财报中管理当局表达的认知。以学生期末成绩来衡量所受专业训练的程度则在所有模型中均不明显。因此不宜单凭学生成绩评断其专业程度。此外,在以专业训练变数来衡量的所有模型中,对文本情绪的反应均明显为负值。显示受测样本均已受过相当的会计专业训练,不会被强烈文本情绪左右。最后,控制变数对财报认知的影响,均为正数且一致:在商管基础知识和对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划上,均与认知成正向关系,与行为会计文献理论相符。

5结论与启示

本文目的是探讨我国学生在接受高校会计本科的专业训练后,是否对财务报告所报导的企业营运前景有较为清楚的认知。经过周详的研究设计,实证结果发现,在经过本科的专业训练后,高校学生有能力分辨出管理当局在财报讯息中的文本情绪,符合Tanetal.的实证结果。其次,专业训练的好坏,影响其受到文本情绪改变认知的程度,专业程度较差的学生程度较大。本文对于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成果,有着指标性的贡献。本文凸显高校会计本科的专业训练,有助于避免被管理当局用强烈的文本情绪误导。此外,本文启示会计专业教学需重视学生过去学习经验与未来事业发展。最后,本文认为会计基础教育的社会化及普及化,不仅有助于减少部分投资人对上市企业的错误了解,而且利于约束企业高管当局对信息的做假操弄。

参考文献

[1]张继勋,贺超,韩冬梅.社会责任负面信息披露形式、解释语言积极性与投资者投资判断———一项实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6):133-140.

[2][美]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周晓苏,王磊,陈沉.环境不确定性、财务报告透明度和股价暴跌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6):57-66.

[4]刘琳.从新闻文本表达方式的改变看宣传思维的变化———以我国历年优秀通讯作品的对比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2):75-79.

[5]唐国豪,姜富伟,张定胜.金融市场文本情绪研究进展[J].经济动态学,2016(11):137-147.

高等院校范文篇2

近年来,科研量化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教师行业水平的标杆,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并不能作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近年,绝大多数高校依据学术文章发表级别和数量、科研项目来评定职称,导致高校教师盲目于发文章、投机申请科研项目而忽略学生教学的怪圈之中。对教案、学生课堂教学环节表现出敷衍了事、学术浮躁现象。部分教师疏于教学而专注于学历的考取和攻读,重视了未来工作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导师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术不良之风也随之出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主观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导致教师个人价值观出现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民带来了丰硕的物质享受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也接踵而至。这种消极因素强烈冲击着高校教师行业。某些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出现了个人价值观的转型。造成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有多种因素,教育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教师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考评机制出现偏颇

首先,高校管理制度由过去只重教学到现在重科研的转变,使得高校教师科研管理指标化。特别是高校对于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体制并不完善,单纯依靠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进行评定,对教学授课效果和德育素质培养的考虑比重大幅降低。其次,高校师德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标准过于泛泛,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效果考量标准,仅从表面下功夫忽视了内在的核心体系建立。第三,当前实行的考评机制“一言堂”现象较突显,在民主评议方面仍需加强。单方面强调教师科研水平、学历、毕业院校等级,更有甚者仅凭借主管部门领导意见,对学院教师的意见、学生评价等没有划入考评机制中来。这种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也是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师岗位培训形式化,师德培训走过场

要想培育优秀人才首先培养者自身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所谓“律人先律己”。当前,各高校以及专门的培训班对师德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以及内容细化都是出于表面的、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内化成为教师的个人意志,缺乏内省自律机制。其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学生思政工作,忽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塑造。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忽视自身的岗位职责,特别是师德缺失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越来越严重。再次,在高校师德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教师间的关系协调等问题,造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所带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这种现象在教师加薪晋级等过程中最为凸出,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高校教师是社会的传道者、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人格品德的塑造者。孔子作为教师的代表,他的师德观是教师们应该学习并坚守的基本师德准则。在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主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教师未来形成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职业道德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高校教师“德、识、才、能”素质的综合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点必将渗透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因此,高校教师应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正确处理好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将教师职业操守与职业规范真正地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来,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情感塑造、性格培养相结合,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学术研究浮躁、缺乏创新精神”

[4]。就学术本身而言,是需要一个长时间、厚积累的过程,最终经过淬炼而获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因此,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学术道德环境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基础。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加入学术道德评价标准,在重量的前提下更要规范学术质量,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对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进行培训。此外,加强校际间的联系,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领域学术头人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等形式,开拓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三)高校师德建设应走科学化、创新型考核体系之路

科学的量化考核,坚持“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是高校师德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道德追求以及道德培养都是以人为前提,偏离了这一基础,师德建设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其次,应该把教师的职业目标放在中间层次。教师这一职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职业特点与职业操守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三,师德目标考核体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教育创新。创新是当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高校教师应将创新精神注入教书育人的体系之中,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尚,勇于创新。

(四)健全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高等院校范文篇3

1云计算概述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云计算也成为近几年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模式,在技术方面日益成熟,而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具有基础设施服务和平台服务两种类型。其中,基础设施服务这种类型主要是将存储功能以及各种简单的系统操作转化为服务内容,使得用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基础设施服务来使用云平台的相关功能;平台服务则是指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在云中来完成应用的快速开发,使得各项服务可以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程序提供良好的适应环境,保证程序可以快速运行。若是从本质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云计算就是将计算机中的运算能力作为一种基础性服务,并且将这种服务面向大众提供,若是在实际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工作需要,则是可以利用网络来实现,且这种计算模式并不会占用计算机自身机体内存,而是将储存位置设置在“云端”,因此使用者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学习使用,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人们带来较大便利。

2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2.1建立云学习服务平台。由于云计算是在新时期下产生的一种技术,且是一种新概念,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被大学生更为广泛的接受。因此高校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平台,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学校的有效管理。2.1.1建立在线办公系统。由于云计算自身具有较为良好的使用性能,且其可靠性、通用性较强,若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将家庭网络系统与校园网络系统相互连接,还可以实现对远程操控,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完成相关工作。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对文件数据信息进行集中性的存储,将这些数据信息存储至云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校园与家庭网络的互通,为远程办公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其管理效率,同时也进一步加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2.1.2建立大型高性能的数据中心。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高等院校的各项数据信息有了明显增加,而利用计算机处理各项实验数据的效率也开始有所降低。基于这一情况,高校在今后发展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中心,而这一数据中心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高性能特点,同时利用高校内部闲置的服务器组合起来,同时利用集权和分布式计算机软件工具,将多个计算机设备集中在一起,既可以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同时还可以充分保证工作质量,为高等院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便利,同时也降低了其消耗成本。2.1.3促进在线网络教育模式多样化。由于云计算自身具有通用性、共享性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终端来进行在线阅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其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操作平台,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专业知识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2.2充分利用各种云端资源。与传统技术相比,云计算最主要的差异性是可以实现将多种不同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并且将这些资源虚拟化,进而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因此各所高等院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一次性支付相关费用,便可以获取资源使用的权利,且不需要额外消耗资金去购买其他设备。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选择相适应的服务,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因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云端的各种资源,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可以使高校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效提高各项工作质量,为其今后发展奠定有利基础。2.3建立自身云端。为了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高等院校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实现自身云端建设,在校内局域网范围内或是信息中心建立起仅可以院校内使用的云端,而在建设完成后则是可以将高校内部需要使用的数据、信息、资料全部存储在这一云端上,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云端来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查询,并提供数据请求与应答,从而有效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校在实际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管理成本,对于促进高校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云计算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而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并且实现信息化发展,将云计算应用至日常工作中,为高等院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将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云计算技术完善云学习服务平台,同时充分利用云端各种资料,并建立自身云端,从而加快高等院校信息化进程,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宁,郭延红,王军.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初探[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2(12):234,236.

[2]冯鸟东,崔亚强,余淇,等.云计算促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08):22-26.

[3]石璐.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7,2(12):207.

高等院校范文篇4

关键词:美国;高等院校;学者管理;专家管理

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之后,美国的高等院校成为了美国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并且其重要性仍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同时社会的进步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美国大学起源于殖民地时期创建的学院,它“更像我们今天叫做中学的机构,而不是今天的学院和大学”。但是殖民地学院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非但没有朝着中等学校的方向发展,成为中等教育机构,相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后,最后成为了与西欧国家传统大学相媲美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大学,但在其内部管理模式方面却发生了与西欧国家的大学相区别的特色。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说:“美国学院和大学管理是传统和体制的积淀,与其说它是有意义的思想,毋宁说它是历史的馈赠。”纵观美国高等院校管理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时期,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到1819年达特茅斯学院案裁决。第二个时期,从1819—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建立。第三个时期,从1915年至今。

在这三个时期中,每一个时期,美国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深刻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高等院校的管理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学者管理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内具有学术专业的教授对院校的管理,本文主要指的是教授治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本文主要是指由校外人员组成的董事会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我将从以上三个时期来分析美国高等院校学者管理和专家管理的历史发展。

第一个时期内的学者管理和专家管理(1819—1915年)

163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创建了第一所学院,即后来的哈佛学院。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达特茅斯学院案做出判决。这一百八十三年的历史跨越了殖民地和非殖民地两个时期,是美国大学发展史上一个漫长的阶段,也是欧洲大学传统、尤其是英国古典大学的传统在北美大陆扎根、变异的时期。

殖民地时期美国对英国教育发展模式的移植是全面的、有选择的。“像这样移居到美洲来的各个教派或不同国籍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在老家所熟悉的特有的宗教形式和学校惯例,并且在新的殖民地忠实地把它们复制出来。”殖民地时期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移植是以哈佛学院的创办为起点的。

从殖民地时期,美国学院就形成了董事会管理学院的传统,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由外校人士组成,如在哈佛学院,1637年经马萨塞殖民地总法院批准成立的董事会(哈佛称为校监委员会BoardofOverseers)由12人组成,其中包括六位教会牧师和六位殖民地官员等。但是,由于董事不在学院上班,又缺少教师参与,所以造成学院里许多日常事物难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在学院的日常运行中就出现了一片管理的空白地带,即“董事有法定的权利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教师又被认为太年轻只是过客,不适合从事管理,在董事和教师之间由此就产生了一片真空。院长就很快开始填补这片真空。”在美国的早期学院中,院长以下一般不设任何行政管理机构。院长不但承担了全部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总之,这一时期,在北美大陆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美国早期学院的管理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似可称作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的管理模式。它有别于欧洲大学的管理传统,董事会和院长承担了早期学院的全部正式控制职能。

第二个时期内的学者管理和专家管理(1819—1915年)

1819年标志着美国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到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成立,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成立不仅对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保证大学老师的职业安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明确了大学教师在学术事务上的发言权,巩固了大学推行教授治校的基础。在近一个世界的历史中,美国大学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体制。

19世纪,大学规模的扩大、科学教育的引入、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和大学功能的拓展,使大学组织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就导致早期学院中院长一人独自负责全部事务管理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大学都相继设置了一些专门的管理职位和机构,以分担以往由校长直接承担的某些管理责任。

19世纪初期,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在美国开始出现,教师队伍人数增加,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教师与管理学校的董事会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教师谋求对学校学术事务的发言权的斗争时有发生。1825年哈佛学院再次爆发了教师要求参与学校管理的斗争,并终于迫使学院董事会做出了让步,将学院的招生、学生的教育与训练等所谓的“内部事务”的管理权授予教师,而董事会则保留了制定学院方针、政策和财政资源分配等所谓的“外部事务”管理的权力。这种较早时期的老师参与学院管理的方式奠定了美国大学教授治校的基础。19世纪后半期,随着大学组织的进一步复杂化,行政管理的纵向部门得到增设的同时,教师参与管理的民主管理机构也逐步健全,大学内部各阶层都设立了教师委员会如评议会、教授会等。

第三个时期内的学者管理和专家管理(1915年至今)

20世纪的高等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所奠定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美国大学自身的一些变化对美国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综合化,由于大学职能的新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产生的新学科大量成为学校的重要教学科目,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变得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研究生教育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的转变和飞跃发展,在大学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一批以研究生教育著称的大学发展成为一流大学,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在上一时期受德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成为了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大学由社会的边缘地位逐渐取得了社会中枢的地位。基于这些高等院校的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是由于大学教授的不懈努力、大学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成熟以及明星教授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长久以来的希望得到了实现。教师获得了对大学多数主要学术事务的管理权利。

从本质上讲,美国大学的教授治校思想是一种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思想,它与欧洲大学的教授治校传统有着重大的区别。欧洲大学传统的教授治校是一种学者行会自治权力的体现。在欧洲,大学传统上是一种学者们自愿结成的社团,因而大学事务也由学者们共同负责处理。但是,在美国,学院和大学从来就不是一种学者行会或社团机构,学者们也从来没有赢得过对学院和大学完全的控制权。在与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的长期斗争中,大学教师逐步获得了在一定范围参与管理校政的权力。即使如此,大学董事会仍然保留了对教师决策的终审权。因此,美国大学实行的教授治校,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民主参与权力的实现。教师的民主参与权力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学术领域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政策、学位要求、教师聘任、晋级和解聘等的控制上,在部分大学,教师还拥有对学生主要学术行政领导的选择权。

总之,学校管理人员和专业学者间日复一日的斗争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以学者为主体所组成的大学,主要由学校的外行董事会及其主要行政官员——校长所管理,这样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中,两种力量是彼此相促进又彼此相遏制的。

参考文献:

[1]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高等院校范文篇5

影响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影响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主要是资金不足、人才短缺、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

资金不足。高等院校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比例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在10%上下,近几年则缓慢下降,处于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结构来看,在高等院校科研投入中政府拨款占有很大比重,企业资金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远不如政府拨款。资金短缺影响创新条件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因此,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需要在加大财政对高等院校科研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吸引社会资源投入。

人才短缺。近年来,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占国家科研人员的比重有下降趋势。2008年,高等院校基础科研人员为10.9万人,占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40.9%,人员和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但是,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占国家科研人员的比重仅为13.5%,并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科研人员占国家科研人员的比重则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50%上升到2008年的7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受企业利润目标的影响,企业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试验发展研究,对基础研究这一企业乃至国家创新能力增长的源泉却鲜有问津。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使得企业的创新研究难以获得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很难摆脱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高等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导致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不仅不够丰富,而且缺乏市场需求和实践检验,难以转化为应用技术和产品。而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在捕捉市场信息、学用结合等能力上有所欠缺。科研人员相对不足、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提升创新能力和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的障碍。

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高等院校周边建立企业集群。企业集群可以带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利益增长或成本节约,增强企业整体合作和抗风险能力。在高等院校周边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方向相关的企业集群,有助于促进二者开展资金和科研人员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及社会应当为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必要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公务员之家:

高等院校范文篇6

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至关重要,是预防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基础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能够从自身意识上加强安全实验的认识。在对高等院校实验室事故调查统计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实验室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安全隐患基本都是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或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没有加以重视,所以说高等院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定安全管理条例,营造实验室安全操作氛围,这些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防止实验室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途径。

2应用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

应用软件组件技术开发高等院校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可解决软件复用问题,缩短软件编写时间,降低维护成本和实现程序动态升级的最新和强有力的方案。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是当今比较成熟的软件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中。在分布式计算、Internet网和三层体系结构开发等前沿领域,COM组件技术也正在被大量使用和完善。为了能深入地理解COM组件模型的思想,更好地应用其组件技术,高等院校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组件技术,大大缩短了开发人员编写代码的时间、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减少系统开发成本的支出等。

3系统架构模式

设计高等院校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时需要对系统开发架构进行深思熟虑,按照实际的项目情况,从逻辑上对系统结构进行划分,为三层结构或者二层结构。根据目前状况,WEB结构作为基础的系统开发使用的基本架构为三层,从逻辑上将三层架构设计为数据层、用户层与业务层。用户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如:显示用户输入与输出等;业务层的功能是分析数据信息以及计算数据等,该层是逻辑层,位于数据层与用户层之前,数据层的功能是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读取,在数据层与业务层之间的划分和界限并不是很清晰,表示上述两层在功能上出现一部分叠加。系统设计应用三层架构,结构在后期便于维护、结构清晰、较强的扩展性、各个层之间具有独立性,各个层之间提供的服务都为透明化,因此,系统开发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高等院校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特性,系统中核心模块的设计模式为三层架构,主要分为业务分析处理层、用户表现层与数据控制层。用户层存放WEB页面的数据交互,用户通过该层可以显示输入与输出信息,通过DreamWeaver完成用户层基本架构的设计,再利用系统开发工具PHP对该层的具体工具进一步补充;业务层使用的设计工具为PHP,后台业务处理模块的设计由C++完成,业务处理模块中包含大量对外接扩,数据库中运行该层的主要数据,通过PHP完成数据库访问公共类的相关设计,实现在逻辑上三层具有统一性。

4加强安全防范,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可以依靠实验室设施的智能化,可以通过智能监测对实验室内的情况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只要出现盗窃事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当实验室发生火灾时,智能烟感报警系统就会启动,这样就可以及时救火,避免大型火灾事故的发生。当高等院校实验室发生漏电事故时,智能漏电保护系统就会自动跳闸,这样就避免设备出现损坏。高等院校不仅要加强实验室硬件技术的防范,还要针对软件设施进行防范。智能化设备虽然给实验室的运行带来了便利,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个小小的软件病毒就可以使实验室整个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瘫痪而无法工作,很多重要信息就会丢失,而且无法恢复,带来的破坏不可估计。所以高等院校根据这些情况就应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防范技术,要在实验室内架设专用的服务器和防火墙,要给实验室内的所有服务器都安装防毒软件,要将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内网与外网分隔开,做好病毒的防感染和扩散技术,要定期对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安装保密软件,对一些重要文件设置密码,确保高校实验室信息的安全。

5结束语

高等院校范文篇7

同志们:

今天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主持召开云南省高等院校新春座谈会,请来了各高校的书记、校(院)长和昆明市政府、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的领导,共谋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大计,共叙高等教育同仁深情,共庆20****年新春佳节。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新春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高等院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努力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科技的创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认真履行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推进了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里,凝聚着我们各高等院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智慧和心血,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等院校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档案;信息化

简单来说,高等财务档案是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涉及会计核算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这是学校制定来年的财务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可以清楚的反应学校在所有时间段的支出与收入情况,这是高校维护自身正常的财务运转的重要法律依靠。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也是大大的增加,以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财务工作也渐渐的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继续这种情况,多个高校都将财务管理工作由以前的单调的报销、记账、结算,转为预算、计划、控制、分析、决策为主体的现代性统筹管理整个财务运转系统。而应该怎样利用现代性的管理模式,加速档案信息尽快的进入学校财务管理,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档案对财务管理的作用,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方向。

1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高等学校财务档案内容一般都会按照内容涉及的方面而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党员与群众、政治、教育管理、教师的科研、学校的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书、对外交流、财会等多个种类。其中,财务档案是所有档案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高等院校的财务档案主要包括支付和收入凭证、进出账的账本、员工工资表、一系列财务报表、学生的校园一卡通情况、对估算以及最后的年终报告分析、向国家缴纳的税务申报表、财务会计类相关的文献资料等。里面大量的记录了学校从一开始的所有财务计划、对其的经营、财务的收支状况、以及对这些资金的管理情况等一系列的经济行为,财务档案是整个学校经济活动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各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科研过程中涉及到的经济行为,不得不说它很好的为后人讲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2)高等院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财务档案信息化简单来说便是把承载数据的载体,由原来的纸质档换为了现在人们办公常用的电子数据存档,当然不是说淘汰了纸质档,有些特别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我们依然会采用纸质档的方式保存它们。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财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数字化新型技术,把纸质档作为一个媒介,对其档案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达到存储相关的信息、输入输出信息、管理信息、统筹数据、利用数据、研究下一年的预算等全方面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化之后不仅能够帮助学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人员的工作需求量,推进学校办公现代化,同时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工资的支出,为学校节省了一部分开支。

2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财政档案作用的策略

(1)完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做好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完善学校的软件与硬件设备。财务档案与一般档案不同,它具有独特性,因此对财务档案管理的软件与硬件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保密设施。财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价值高低,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学校是否能正常运转。其中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主体设备、存储空间、数据交换技术、数据库管理软件、安全防范系统等等。档案信息化设施分为两种:网络平台和硬件平台。而软件建设则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系统软件是根据计算机本身所携带的逻辑功能来方便操作员管理和操作计算机系统中每个部分的不同数据资源的作用,它包括计算机监管程序、调整程序、多国语言切换翻译、数据库管理程序、存储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系统软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中,优秀的操作人员会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相互利用,平衡它们之间的力量,这也是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向着高效率、快速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存储财务档案的房间附近,应该装备全方位无死角的电子监控设备,以此来保证房间里设施预防火灾、防湿气、防虫咬、防尘埃、防强光的照射、防纸质档发霉等一系列自然破坏,当然也是为了防患人为的破坏,比如盗窃。希望这样能大大的提高财务档案存储的条件,为档案存储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2)完善制度条约,必须严格执行工作规定的流程。规章制度是每个工作的保护伞,也是每个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在整个工作流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以此为行为准则,把制度随时放在心中,严格的执行每个工作规定的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达到最初预想的目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一套办公制度规章,财务部门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通力合作,必要时可以向别的相关部门人员求助,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分组建设、分层建设、分类建设的基本政策为工作指南,对政策的实施、人员行为的制约,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档案管理制度,其中如《高等院校财政档案工作人员规定制度》、《高等院校财政档案保存奖惩制度》、《财政档案移交规定制度》、《财政档案销毁制度》、《财政档案管理保密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制度都可以进一步规范财政档案收纳信息、整理规划、按类桂档、保存、利用等多个方面,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打好了制度基础。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清晰的划分工作流程,使其符合真实的实际情况。应该严格的按照规定要求,把财务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时间、程序要求作为每个工人内心的行为准则,以此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学校统一划分的分类标准,以及统一管理要求的制度,及时高效的整理、移交档案,做好数字化管理应用。(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作用。高等院校的领导人是整个学校能正常运转的核心,同样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此高等院校的领导人应该极为重视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并将此工程纳入学校当年规划中去,建设并完善财务档案管理系统,然后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资金投入以及雇佣专业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同时还应该向全校师生宣扬信息化管理的好处,使全体师生都支持信息化管理并积极投入到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工程中。(4)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在高等院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全体师生必须全部都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校长更应该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这是保证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网络运行中,专业人员要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防范各种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入侵和干扰,有效的保护学校数据安全。

3结束语

在数据共享的今天,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早已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这种趋势之下,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紧跟社会变迁的步伐,积极引入新技术,雇佣专业人员,以此来提高学校信息管理水平,使财务档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更好的为学校服务,增强学校发展的势头。

参考文献

[1]侯贤祥.新形式下我国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7).

[2]皋霜枫.高校财务会计档案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1(4).

高等院校范文篇9

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的漏洞集中表现在服务漏洞上。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意识匮乏。高校后勤管理中最突出的不足在于服务意识匮乏,不能够充分认识后勤对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性,不能够从服务高校师生的角度出发搞好后勤管理。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后勤管理的工作量增加,后勤管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很难树立服务意识,很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后勤管理涌现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高校不注重后勤管理中问题的解决,使得后勤服务工作不能满足校园广大师生的需求,优质服务很难走进校园。此外,后勤管理工作中没有树立人本服务理念,不注重服务的规范化和创新也是高校后勤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准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应始终坚持为校园广大师生员工、教学服务的宗旨,建立起为校园师生员工、教学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以切实抓好基础服务为根本,同时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来服务校园。这是促进校内教学、后勤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

2.校园后勤的改革

涉及后勤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自身利益。深入进行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纲领,以平衡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确立好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明确后勤服务和高校教育的共同任务,并根据不同的校园特征制定独特有效的管理制度,处理好体制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关系,切实维护最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使后勤服务更加面向师生,有助于校内教学的发展。

3.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

通过制定执行管理准则,使后勤服务更面向校园基层老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最好的高校教育环境,打造优质的服务,创造最好的效益。

三、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1.树立后勤服务意识

①,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保障后勤工作是极为琐碎的,其与每位师生都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工作者不但要处理好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泡这样的小事,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热情主动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勤勉心细,要经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行巡查,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教室、教师办公室等,要及时检查教学办公用品和学生生活后勤用品是否齐全、是否完好,如果有损坏,要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要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确保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后勤工作人员还要主动进行学习,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提高服务质量。

2.秉持稳定的原则,使后勤服务正规化

要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后勤服务的改进。通过持续的创新,增强自身软实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打破传统高校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后勤服务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开拓创新,借鉴并推行有效的管理标准。建立起始终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进自身的服务观念体系。分解最终目标,分级明确划分各个小目标,责任到人,切实落实好责任制度,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人与人的任务合理分配,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营造具有校园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3.后勤管理精细化

②管理的精细化是一种文化。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将后勤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其根本在于规范化。其次从各方面寻求精细化,合理明细的劳动分配和责任制度。最后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创新探索有自己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操作形式。就规范化而言,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规范的制度,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切实按照基本要求办事,并具有明确的赏罚规定举措。二是注重过程的操控。对后勤事务的流程要有精细的运作过程,规划、审批、实施和总结的过程要稳扎稳打,步步落实,减少失误和决策执行等各方面的漏洞。三是对决策的慎重精细的考虑。在前期考查发展前景,制定最终目标等方面要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将管理经营中的问题一一跟踪展现,培养良好的决策作风和习惯,协调好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不同员工间的配合工作,使整个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

4.应用现代化科技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

在实现后勤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吸取现代先进的科技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后勤集团。积极改进后勤基础的服务设施与设备,运用流行的互联网,做到后勤数据数字化,能快捷地应用智能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管理,开发特色的后勤系列软件应用,利用网络这一重要工具构建独创性的点子来服务于后勤管理。如在校园网站打造一个后勤服务墙的专栏,既可方便师生和后勤人员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可给师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后勤服务形象。

5.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转变后勤市场的竞争模式,使高校有关后勤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评价向好的方向发展。处理好工作态度和高校对后勤制度执行的关系,协调发展,改进完善员工间的监督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员工找到集体归属感,相互帮助纠错。

6.做好后勤人员的文化教育工作

要搞好后勤集团的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优秀的后勤集团形象,给师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努力做到用文明的服务感染人、文化的举止言行教育人,让师生感受到校园后勤服务的温暖关怀。

7.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后勤

③努力响应国家的号召,打造一个节俭绿色持续发展的后勤系统。落实到后勤集团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制定一定的节能减排奖励举措,实施每周评定“节能之星”等办法,切实做好绿色后勤服务。

8.建立让广大师生参与的监督体系

后勤服务面向社会后,其监督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会引进社会开放的监督机制,方便政府部门和校园广大师生参与监督。社会各个方面对后勤服务构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检验。定期开展各项服务的评选活动让广大师生给后勤服务评分,选出类似“月最佳服务窗口”或者“优质服务个人”等,并给予实质的奖励措施,这样更能鼓励后勤人员的服务良性竞争。

9.改进后勤部门的各种制度和培训

比如前文提到的奖惩制度等,集团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聘请优质的人才加入到后勤服务中。针对工作上的大过、小过等都明确奖惩规定。并重视员工自身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素质。包括前文中的员工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关于应用构建的数字化平台服务师生的能力。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挑选培训对象时,注重对关键岗位员工的培训,还有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特色化培训方案。其次是拓宽培训的方向,从人格、心理、能力、技能等各个方面,加强后勤职工的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

高等院校范文篇10

关键词:项目资金;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预算管理模式,主要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强调预算支出的效率,在各个过程中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与结果,尤其是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过程,最终达到执行部门使用较少资金执行较多项目的目的,从而实现资金产出投入高比率。财政资金拨款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多维度、全过程对财政资金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高校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提高,推动高校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一、公立高等院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目标

开展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是高校建立科学办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做好项目绩效管理有利于节约各类成本支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高等院校管理水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增强高校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在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何加强公立高等院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公立高等院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公立高等院校的特殊性,财政部门是按照在校学生人数来核定财政拨款额度的。因此,高校资金预算大多将预算资金分解为各类支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同时,在校内资金在进一步进行分配时,又要各二级部门编制相应的预算支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往往缺乏对整体预算编制的控制力,预算编制着眼于短期需求,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导致出现预算编制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等各种问题。1.资金预算编制不切合实际资金分配不合理。(1)预算编制主观性强,偏好静态预算。各二级部门在编制本部门资金预算时,主观性较强,随意性较大,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缺乏详尽的前期调研,主要依靠主观认识和经验判断,在资金安排、设备及服务采购内容等方面与预算管理部门的前期沟通不足。很多部门整年的项目建设一直以年初编制的预算为基础执行,而不随时与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调整预算,在项目进行到中期时没有考虑到市场环境变动、项目变化等实际情况来调整预算,导致部分项目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项目的完成,而部分项目资金结余较多,影响了整体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资金浪费。(2)重结果轻效果。高校二级部门在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时,大多是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目标,比如建造多少个实训室、购买多少台设备、添置多少本图书等等。对建成的实训室是否在使用、使用效率如何、设备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图书是否适合学生阅读等支出效果以及支出目的不重视,忽视长期绩效,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2.资金预算执行不到位进程缓慢。(1)预算执行效率低,存在突击用钱现象。预算执行者往往着眼于本项目的情况,强调自己项目存在的特殊性,或者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较大难处,从而使得项目至今在执行至后期时不能严格按照遵照前期预算。支出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前期不着急项目进度缓慢无法完成中期目标,导致资金在中前期阶段效率低,而到了后期为完成既定的预算目标,提高支出标准、大幅度推进执行进度等突击用钱情况屡发。有些项目执行时间已经过半,但资金结余较多,就常出现使用其他非专项支出冲抵专项支出的情况。(2)随意变动预算且不及时修改。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适应实际情况,有部分项目需要对预算计划进行改动和调整。但这些改变大多是突发的临时性变动,执行部门很少及时公布更新。有些资金临时变更渠道支出之后又不记得及时更改预算,最后导致资金执行情况跟前期预算差异较大,无法准确反映实际运营情况。(3)相关部门沟通不足。缺乏内部沟通机制,预算执行中只有主要执行部门对进度进行跟踪了解,其余相关协作部门对进度的了解不足。比如购置教学用的设备,常需要购买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协作。对采购进度和计划的了解不足也容易导致资金安排跟不上实际采购进度,或者与支付计划脱节的情况。3.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缺陷。(1)理念不到位,认识不完善。很多高校对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的意识不强。高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事实上是评价其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这项工作受到高校本身诸多制度制约,从实践情况看,高校对自身的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还停留在项目管理和所属部门管理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体系。(2)人才匮乏。由财务部门主导进行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工作是大多数高校的做法,但事实上财务部门的职工往往擅长的是资金核算,并不是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在缺乏绩效管理人才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又不重视财务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培养,极少参加资金绩效管理的培训,大多高校目前还是处于由核算人员兼职管理资金预算的情况。使得资金在预算编制时不够科学,中期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3)缺乏技术力量支持及完善的体系制度。高校在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滞后,现在高校进行预算管理时依靠的技术手段很多都是早已淘汰的旧技术,很少有高校能使用当前较先进的信息手段来建立有效完整的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体系。高校与所属上级部门、高校预算编制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没有一个系统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缺乏相应的预算编制、绩效问责机制,绩效管理的目的、程序以及结果评价、监督等也没有相应的参考形式,大多工作目前还是按照固有模式开展。

三、提高高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能力

1.科学编制动态预算,动态跟踪项目执行情况。(1)明确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科学编制预算。高校的预算编制需要切实结合高校的发展情况,在考虑学校当年度的计划同时,更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规划目标。从全盘落实到局部,将整体细化成各个项目,搜集相关的数据,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既要重视学校的基建建设工作,又要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各部门在申报项目时,要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预期目标、资金支出明细预算以及相关测算依据,只有经过科学论证、符合本校发展目标的项目方可实施。比如,建设实训室前进行详尽的调研,权衡投入产出,计算未来现金流或者无形价值。尽量物尽其用,不浪费资源,在满足短期目标的同时符合长期目标的需求。(2)信息化建设动态监控。按照业务类型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清晰资源库信息,通过业务归口部门分类管理,使资源库科学合理有价值。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根据项目分类编码资源库数据动态更新,确保项目资源库的信息有效。2.建立完整完善的项目资金绩效全过程评价体系。(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是加强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步骤。高校需要重视项目资金绩效的评价工作,建立完善有效的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与效果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项目资金预算设置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对绩效目标的设定要使用专业的量化指标进行考核。(2)执行过程跟踪。跟踪监控是在绩效资金管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高校应该通过对资金运行的状况以及目标预期实现率来展开监控监督,定期对绩效运行的信息进行采集并汇总,而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跟踪管理绩效目标运行情况,纠偏扬长,使得绩效目标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期实现率。如果在过程中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偏离或正在发生偏离,那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纠正。(3)预算执行结果评价。预算执行评价是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当中应当对项目资金预算执行结果实行绩效问责制。财务部门也可利用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资金安排,绩效高的优先支付,绩效差的项目资金安排靠后,或者建议预算部门调整下一年预算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校的资金管理水平。人事部门还可将项目资金的绩效体现在相关人员的年终考核当中。3.加快制度建设,培养绩效管理人才。(1)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目前高校较多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单独的绩效管理制度仍旧缺乏。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能更好指导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为有效推进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地方乃至国家都需要建立起适应高校的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使高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运行,未来实现项目资金绩效与个人绩效相结合,实现财政资金支出不浪费的目标。(2)培养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人才。上级管理部门要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组织专门的业务培训,各地高校之间应当交流经验。同时高校也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部门,招聘专门的资金预算编制人才、绩效管理人才,负责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与管理监督工作,提高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目前部门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高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更是摆在每一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为适应新形势,实现高校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科学、精细、有效的目的,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相关人才。最终使财政资金物尽其用,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准确定位,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璐,王汉国.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财贸与财税,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