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3:02:43

感染控制

感染控制范文篇1

1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医务人员护理安全意识不强由于一直以来眼科病房较其他科室发生感染的机率较低,全国眼内发生严重感染的案例较少,致使部分眼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到位,对患者的护理没有按照最规范的操作进行,从而影响到各项操作的规范执行,致使患者感染的机率大大增加。

1.2眼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由于眼球暴露在外,结构复杂,组织结构特殊,很容易受到外力、异物、细菌、病毒及真菌的侵袭而致感染。眼结膜中潜伏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2]。眼睛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它们主要成分为水,由此可见它们均为无血管的透明组织,自身抵抗力较低,主要成分又都是水,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发展迅速,由于眼睛部位环境特殊,常规的治疗很难有效果。所以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若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很容易引起眼科的医院感染蔓延,甚至严重危害。

1.3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身体疲劳、感冒或患有其他疾病都会使全身免疫力下降,手术后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就会引起眼内炎。而有些眼部疾病与免疫有关,由于患者长期应用激素类滴眼液,就会使眼部产生应激性及防御功能,从而导致真菌或病毒的感染。

1.4人员的传播医护人员的手在医院感染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他们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患者,为不同的患者护理,当他们为眼科病人护理时,就会很容易使手上的病原菌带到某个患者的眼内,继而引起医院感染;如果患者的手不及时清洁消毒也会引起眼科病房医院感染。

2控制措施

2.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根据操作规程规范地为患者治疗。根据眼科工作的特殊性,制定眼科诊疗工作制度、眼科消毒管理责任制、眼科消毒隔离制度、眼科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使操作者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所有人员能够职责分明。

2.2患者感染后能够及时控制感染对于眼部患者最关键是控制其不受感染。因此为病人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减少人员的走动,不要过多地引起空气中尘埃的悬浮。病房表面和地面要定期用消毒液进行消毒,保证患者的治病环境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2.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患眼的时候一定勤洗手。另外,所有操作尽量无菌状态下进行,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所用的眼药膏等,不得再给其他患者使用,做到专人专用,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操作结束后医护人员的手要用相应的消毒剂消毒。

2.4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很多患者由于其他疾病或者自身身体原因,抵抗力很差,这样造成的医院感染就很难治愈,所以应该加强营养,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感染控制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一病区在2018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0岁~71岁,平均年龄(44.2±2.3)岁,包括癫痫患者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4.3±2.4)岁,包括癫痫患者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可配合护理研究;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昏迷状态;无法正常语言沟通;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中途退出。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①基本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并进行叩背以避免肺部有堆积物造成肺阻塞,保证患者呼吸正常。开展阶段性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住院不同阶段实施对应的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疾病、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②环境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探视进出重症监护室时可能因消毒灭菌处理不到位而带入细菌,护理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定期清洁和按规定消毒以及更换患者使用过的雾化器等设备,针对导管等与细菌接触频繁的设备最好一次性使用。家属探视按照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探视后清理病房,同时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品及病号服等物品。③口腔护理,针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要定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在清洁过程中发现口腔溃疡情况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恶化。针对无法自行咳痰患者应使用设备进行吸痰处理,避免痰液过多造成肺部感染。④误吸预防护理,重症监护室患者免疫力差,大部分无法自主进食需要通过鼻饲补充营养,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控制鼻饲量和速度,同时鼻饲时适量抬高床头避免误吸和发生胃潴留。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重症监护室感染发生率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3]主要对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等进行评分,每项均采取百分制,分值与患者生活能力呈正相关。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重症监护室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住院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医院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患者住院期间会接触到更多的病菌,加之患者住院时免疫力较差,因此医院感染风险较高[4,5]。特别是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其病情严重,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差,极易被细菌病毒所侵蚀和感染,会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为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常规护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效果并不理想,为提升护理质量,以患者护理需求为依据提出全面整体的护理策略[6]。针对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主动性护理措施,根据以往的护理经验为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以降低感染发生率。预见性护理的原则为先预防后治疗,相比传统护理其主动性更强,患者住院期间对其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积极开展护理措施进行有效规避。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感染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为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可有效规避各种感染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贤俐,张荣荣.预见性护理在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7):23、26.

[2]吴燕芬.预见性护理对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620-1621.

[3]张静,朱凤祥,姚海静,等.预见性护理在ICU重症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6):152-154.

[4]罗玉兰.预见性护理应用在ICU重症患者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7):184-185.

[5]梁艳.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5):144-146.

感染控制范文篇3

二认真贯彻执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每日收集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搞好结核病转诊管理。

三、加强消毒隔离制度,每月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重点科室特殊情况加强监测。各项监测项目达标。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率≥98%,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100%;无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100%;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今年落实每季开展一个项目目标监测,如手卫生、听诊器、电脑键盘等。增加产房、手术室卫生员手采样。

四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一次照射强度。

五、门诊严格实行分诊制度,病区落实探视制度。

六、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外运管理,杜绝泄漏事件。

七、临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4例),实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报告。积极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性流行,杜绝恶性院感事件的发生。

八、对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流行、暴发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控制措施。24小时内完成逐级上报。

九、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本年度工作重点。采取请专家及院内讲座形式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落实岗前培训。

感染控制范文篇4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门诊护理;护理管理;临床价值

医院门诊主要负责接诊病情症状较轻的患者,经过门诊医务人员的检查和诊断后得出初步诊断,并根据病情进行治疗[1]。由于门诊科室的特殊性,就诊人数较多,疾病种类较为复杂,因此极大的提高了医院感染风险的几率[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内接收的126名门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医院感染控制运用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并为深入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内接收的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6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63例,其中内科33例,外科53例,神经科22例,其他科18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本研究已获我院批准。观察组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4~79岁,平均年龄(41.5±37.5)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3~80岁,平均年龄(41.5±38.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医务人员工作时佩戴口罩和手套,患者就诊时严格遵守完后无菌原则进行治疗。观察组将医院感染控制运用到门诊护理管理中,主要包括:①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具体划分工作范围,严格落实岗位职责;②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措施,对门诊室重点进行消毒工作管理;③医务人员应熟悉的了解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并能够及时协助医院对感染患者进行观察和治疗;④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普及医院交叉感染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等的认知;⑤对门诊室进行消毒处理,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定期开窗进行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并保持门诊室的干净清洁;⑥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尤其是手部卫生制度,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工作,治疗操作前后进行均要规范洗手;⑦加大对门诊所用的药品、器械等的管理制度,并按照灭菌处理的日期先后保存物品,例如,对操作台和治疗床定期进行消毒,吸痰器进行保存之前要先进行消毒,对医用容器进行灭菌处理;⑧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化验检查,诊断疾病感染类型;⑨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避免患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⑩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严禁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1.3观察指标。由本院监管部门对门诊科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的合格情况进行评估,其中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合格情况越高,低于60分即为不合格[3]。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例如患者护理后的感染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例如两组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评分情况等对比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评分情况对比由下表1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情况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护理后感染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率情况对比。由下表2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医疗纠纷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情况对比。由下表3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感染控制范文篇5

〔关键词〕质量控制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辅助科室,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灭菌、消毒、包装、发放等,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器械的再次使用效果[1]。若消毒供应中心不能对医疗器械进行合理的消毒、灭菌,当再次使用器械时,容易造成医院感染[2];因此,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质量控制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传统管理的126件器械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的126件器械作为观察组。两组均由同一批工作人员实施管理,共25名,其中男2名,女23名;年龄25~52岁,平均(38.54±3.71)岁。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消毒供应中心中的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常规的清点、分装、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并按照医院规定为其他科室提供器械。观察组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具体如下。(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由消毒供应中心制定针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控制标准,使所有工作人员均能够对规章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并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2)具体的管理方法:由消毒供应中心对有特殊污染物的器械做好标记;对锐利的医疗器械进行单独浸泡,工作人员在传递、清洗、擦拭器械时应格外小心,拿取器械时尽量使用止血钳夹取,若器械损伤了工作人员的皮肤,立即挤出血液,使用乙醇、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包扎;对一次性的医疗器械进行初步消毒后,集中销毁;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流程进行,彻底清除器械上的细菌、污垢至pH为中性;在专用的操作间对医疗器械进行包装时,工作人员应佩戴口罩、面罩、护目镜、帽子、手套等,做好全面的防护工作,且操作间内配备空气净化器,并保证操作间的干净、卫生,定期清洁、消毒工作台、地面,包装时做到标识清楚、正确,且包装后对每个器械包建立信息卡,信息卡的主要内容包括器械名称、数量、种类、消毒时间等;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处理时,保证灭菌架与地面的距离及消毒时的灭菌压力、时间、温度等,合理标记灭菌器械的名称、批次、日期等信息;在发放医疗器械时,检查3M胶带是否达标,并将无菌包及时送至相关科室,与科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1.3临床评价。比较两组的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及微生物检测合格率;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及微生物检测合格率的评定,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人员随机抽取消毒器械,并对其洗涤、包装、灭菌、微生物检测等进行评定,器械清洗干净、包装完整符合规定、器械上无病菌和微生物为合格。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及微生物检测合格率比较。观察组的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及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工作人员的安全评分、无菌区评分、包装区评分、污染区评分、环境评分、物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将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造成较大影响。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需要加强对医院的管理[3],其中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尤为重要。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和发放的主要场所,对医疗器械的消毒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4],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本研究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实施质量控制管理,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有制度可依,在对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包装、发放时,可以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有效保证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及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工作人员的安全评分、无菌区评分、包装区评分、污染区评分、环境评分、物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消毒供应中心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对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工作人员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此外,在实施质量控制管理时,需要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工作中的异常状态,进而及时调整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质量。综上所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器械洗涤、包装、灭菌、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郝敬,肖勃,王瑞芝.电子追溯系统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111-112.

[2]张新英,顾志英,吴荣清.二级医院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1):27-29.

[3]龚文红,夏朝君,唐小敏,等.全程质量控制联合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效果[J].循证护理,2017,3(2):158-160.

感染控制范文篇6

二、治疗室物品器械应定点放置,严格实行“三分开”(无菌、清洁、污染),并处于备用状态,用后物归原处。

三、治疗护士负责治疗室内物品消毒、供应、保管、维修,经常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日期,每周大消毒一次。

四、各种消毒液容器应定期更换消毒,器械消毒液夏季每周2次,冬季每周1次更换。“84”消毒液每天配制更换。

五、室内地面、治疗桌、药橱把、水龙头、肥皂盒,每天应用1:200的“84”消毒液喷洒或擦拭1~2次。

六、治疗室空气应达到消毒要求,细菌总数不应超过500个/m3。

七、治疗室空气消毒具体安排。

(一)7~8点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准备上午治疗工作。11:00~11:30开窗通风。

(二)午后1~2点紫外线照射后准备下午治疗工作。

(三)4:30~5:00点开窗通风。

(四)晚10点到12点紫外线照射1~2小时。

八、每周用0.2%过氧乙酸喷雾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九、治疗各类物品均应推行消毒清洗再消毒的操作程序。

各类物品清洗消毒法如下:

(一)换药碗、钳子、镊子、弯盘用后,浸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擦干后,高压消毒。

(二)外科用剪刀、手术刀等锐利器械,用后应浸泡在2%戊二醛液中3小时可杀死芽孢,用时可用0.9%NS液冲洗即可。

(三)导管灯类,如胃管、肛管、引流管等,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并用汽油擦净后再煮沸消毒,分开放置备用。

(四)各类引流瓶,如胃肠减压吸引瓶、胸腔引流瓶等均需用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净后备用。

(五)各类注射器用后浸于1:200的“84”消毒液内30分钟再送供应室处理,抽血注射器与一般注射器分开浸泡。HBsAg阳性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

(六)体温表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10分钟,清水洗净放入75%酒精备用。

(七)常用血压表、听诊器、冰袋、热水袋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压脉带应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

(八)治疗桌、放药橱把手、水龙头、肥皂盒,应每天用消毒液认真擦拭。

感染控制范文篇7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医院感染当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医院管理者与医护人员广泛重视。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因此需要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在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1]。医院感染控制要注重护理的各个环节,医院中除了治疗环节之外,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护理,可以说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工作人员,要承担的工作是繁重的,包括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等等都要护士去完成,从这个方面来看,医院中护理质量高低,与医院内发生感染的几率是密切相关的。

1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并切实将其落实

要建立健全感染控制标准相关规章制度,平时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让护士充分认识监控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让护士明白医院感染是与医院建立与逐渐发展而同时存在的,并且在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中,护理质量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较好地控制感染出现,就要从提升护理质量抓起。护理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存在交叉管理,是具有协同效果的。在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护理工作[2],例如: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物品消毒与供应等等,只有不断地提升护理质量,才能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不但要使护士明白个中规范制度的重要意义,还要让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践行好。

2成立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系统

护理部要主动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沟通,并采纳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建立分级管理制度,成立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体系,主要由护理部中的相关人员担任职务,该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具体计划(包括近期计划与远期计划),要有步骤、有顺序地管理,并定期评价工作效果,定期对临床上的无菌操作感染率进行统计,并计算出护士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3,4],并对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另外建立感染发生报告制度,制定操作规范,加强对护士的教育,确保护理质量的提升,减少感染发生几率。

3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专业培训

这个环节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加强对护士有关感染方面的培训,能够使护士不断地提升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要增强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士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护士在临床操作中操作是不是符合要求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关系很密切,因此要控制医院感染,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不断加强护士的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医院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经常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全体护士都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崇高性,让护士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不断地加强护理技术规范化操作训练,要充分地了解医院感染管理新技术、新知识,让护士明白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重视起来。

4落实管理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管理措施的落实必须要贯穿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体现管理措施。依据有关的法律规范,护士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要加强对护士的手卫生管理,手是医院病原菌传播感染最为普遍的媒体[5],以往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或者是洗手的方法不正确,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是很高的。所以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让护士在操作前后都认真、正确地贯彻洗手制度,这样能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而这种措施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此外护士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不管执行什么护理操作,均要严格地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实施护理。目前护理队伍增加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也就是新护士,新护士年龄小,工作经验不足,往往医院感染多是由她们护理不当引起的,因此要对新护士、实习护生加强岗前培训,在岗前培训中重点加强对控制医院感染内容的教育,并定期考核,使其真正理解并在工作中实施好。

5严格细节操作

护理是一项兼具爱心与耐心的工作,护理工作内容要求护士极其的细心,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细节操作:(1)要严格地制定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科室内要组织本科室的护士学习无菌技术操作准则,提高护士的自觉性,使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积极践行。(2)加强医疗用品的管理工作。护士经手的每一个医疗用品都要认真检查一遍,主要是查看产品的包装有没有破损、有没有过期、有无漏气等,如果发现医疗用品不合格或者是存在质量问题就不能应用并报告上级,这在控制医院感染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护士要充分发挥在合理应用抗生素中的作用[6,7]。在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护士是主要的执行者,因此护士的责任重大。护士首先要清楚药物的具体情况,掌握正确给药的方法,要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6建立感染监控网络

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医院感染监测是重要的环节,要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监测,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要重视监测与监控管理工作,护理部要和医院感染办一起对临床科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要对重点科室、重症患者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7完善监督机制

在评价医院护理工作效果中要重点关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我们要坚持相应的报告制度,这样能够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医院整体的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水平,而这个指标能够准确地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其中护理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取代的[8],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护理管理质量高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医院感染的出现,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也同时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做好医院内感染监控的护理管理工作,使医院内感染监控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护理质量,较好地控制感染的出现。

作者:方际翠 单位:湖北省宜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灿兰,刘虹.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6(8):909-911.

[2]邦塑.医院感染[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0(12):110-111.

[3]夏怀华.问题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14,22(1):89-90.

[4]杨青敏,林文.问题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2,9(6):75-77.

[5]夏宝芳,姜永杰.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16.

[6]孟莉.基层医院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工程,2012,2(6):168-169.

感染控制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我院疾病治疗住院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43.56±3.21)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43.37±3.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感染的方式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管理措施进行院内感染控制。观察组患者的详细护理措施如下。1.2.1完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我国已经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各个管理部门需要以此文件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院内控制感染防控。与此同时,医院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监控,促使硬件设施准备齐全。例如:购进相应的废气物处理设备以及洗手设备等,确保能有效地进行院内感染控制。除了要完善院内的感染控制的措施,院感科还需要加强与护理科室的合作,完善监督体系,了解到患者的感染率的发生率、多发科室以及人群特点等。这能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合理的依据。再次,加强对感染控制的检查,与科室目标考评相挂钩,保证管理制度能得到有效地落实。1.2.2对重点环节进行严密地监控。由于护理管理不当,比较容易会造成患者感染。例如:对重点环节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预防、监控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导致医院出现感染。因此,院感科需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管理,针对可能存在的疏漏,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大监督的力度。供应室是控制感染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重视,补足工作人员数量,促使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保证消毒质量。手术室、内镜室都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场所,要不断强化院内的工作流程,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与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加强消毒,保证工作场所的整洁,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1.2.3加大患者方防感染宣传力度。想要进一步提升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医院需要加强对患者感染的宣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感染的措施。在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同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与教育。当患者住院以后,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所在的科室,向患者讲解一些相关疾病可能会产生的感染问题,促使患者了解到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并发症状况。患者自身清洁有利于减少住院感染率,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少院内感染概率。1.3评价标准。在患者住院期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状况,并采用满意度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进行调查。1.4统计学方法。选择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1例,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例,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5±2.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6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内感染是院内防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感染问题,多种因素都会导致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产生感染。导致院内出现感染的原因主要保护护理管理组织不够健全、护理人员尚未按照相应的护理流程开展工作,管理制度缺乏等[2]。就目前而言,各大医院仍然没有寻找到排除医院感染的措施。而护理工作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最终有效地减少与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率[3]。例如:通过制定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护理人员的具体科室,对其进行不同内容培训,做好针对性的培训环节,并在护理过程中切实地履行。再次,促使患者意识到防止感染的重要性,医院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控,最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65±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69±5.28)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1例,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例,18.18%),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管理措施,通过一系列的院内防控措施,促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明显减少了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王宜珍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庞贞兰.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作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28):166-167.

感染控制范文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的感染管理组织仍由三级体系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对下级科室进行指导。院感科在院感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各临床科室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监控工作,按时向院感科汇报有关情况。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的消毒管理工作,供应室验收达标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供应室的建设,为改善消毒条件,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购置一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后勤科经常检查室内墙面、天花板,保持光滑,无裂缝、不落尘。供应室的安排合理,坚持做到“三区”、“三线”、“四分开”。

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三线:污染线、清洁线、无菌线。

四分开:污物回收物与发放净物分开;

初洗与精洗分开;

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工作间与更衣室、办公室、活动室分开。

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全年消毒380锅次,合格率达100%。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的消毒物品质量检测抽查时,合格率达100%。今年8月,市供应室达标验收小组的专家们对我院供应室进行检查,验收达标。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四川省预防院内感染的规定》等,院感科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半月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门诊新大楼投入使用后,门诊各科室焕然一新,消毒隔离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胃镜室等科室,除对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除有的科室偶有漏记录或记录不全外,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2、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由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样测试,合格率达100%。其结果由院感科及时向全院通报。

3、院感科人员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及时上报院部,并进行相应处理。经初步统计,今年1-11月,院内感染发病率在3%以下。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院感科与库房保管负责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年度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院感科(供应室)每月进行检查统计,对抽查所发现的个别未毁形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立即补做。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尿袋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毁形、消毒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市卫生局指定专人回收。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感染控制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3—8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3—8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均病历资料完整,且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精神失常、拒绝配合、遵医行为差者。对照组:男102例、女98例,年龄20~76岁、平均(50.5±7.5)岁;观察组:男105例、女95例,年龄19~75岁、平均(50.2±8.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感染管理,包括检查、监督各科室,定期进行感染防控,宣传相关知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1)计划阶段。组建PDCA小组,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集中在几方面:医护人员对制度理解片面、工作执行随意、感染管理知识缺乏、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管理计划。(2)实施阶段。加强培训,组织专职人员进行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等感染知识培训,邀请专家到院进行知识、技能授课,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以例会宣传主动服务重要性,强调工作中主动开展前瞻性监测,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主动性。建立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监测全院科室感染防控情况,及时发现感染问题并改进、完善。根据科室薄弱与重点环节、易发感染问题确定考核内容,便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3)检查阶段。各科室每周1次自查,针对不足及时整改。PDCA循环管理小组每月进行各科室现场检查,查看通风、物品表面清洁等情况,抽查医务人员是否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每月进行微生物检测。(4)处理阶段。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制定整改方案,纳入下一阶段循环改进,提高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手卫生、空气培养、医疗器械、感染知识的考核合格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胃肠道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1.5%;对照组:胃肠道感染1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5例,感染发生率为10.0%。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18,P<0.05)。

2.2两组相关指标合格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卫生合格率、空气培养合格率、医疗器械合格率、感染知识合格率分别为98%、97%、99%、99%,对照组分别为80%、80%、90%、90%。观察组手卫生、空气培养、医疗器械、感染知识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0950、28.3960、15.5844、15.5844,均P<0.05)。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的管理模式,其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中,能够成功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提高工作合格率。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组建管理小组,增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提高院内信息化监测能力,能够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并用于下一个循环中,实现持续改进。有研究指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降低医院感染,提高医护人员知识掌握度、防护意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与预后[2]。朱虹等[3]研究指出,研究组的手卫生、空气质量以及器械卫生等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本文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PDCA循环模式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可以在提高医护工作人员主动性、责任心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伍红玲,吴娟环.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对感染率及管理质量的改善作用[J].保健文汇,2021,22(1):211-212.

[2]张冬红,周新英,陈新媚.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4):353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