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8:29:15

钢铁行业

钢铁行业范文篇1

2002年国际、国内钢材市场虽历经风波,但钢材价格总体上呈稳步回升的趋势。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钢铁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增长迅速,拉动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钢铁行业不平静的一年。由于高关税、配额制等钢材贸易壁垒的取消,市场经营环境急剧变化,钢材市场行情跌宕起伏。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经受了WTO带来的压力和冲击、经历了运用世贸规则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和最终保障措施。在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在进一步加强,而我国的钢铁行业政策更是紧扣国际脉搏。从钢材市场价格运行态势看,我国钢材价格伴随国际价格脚步,在2002年初创出近20年的低位,经过这一年多的国际、国内市场考验,行业拐点得到确认。2003年3月份以来的钢材价格下跌,可以认为是价格涨幅过大的合理回归。

WTO恐慌期和消化

临时保障措施期

拐点

最终保障措施期

图1、近年我国主要钢材综合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钢材信息。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时期,正处在恢复之中。据国际钢铁协会调查资料,2002年国际钢材表观消费量(实际估算)为7.84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0%。而中国2002年达1.82亿吨,比2001年增加7.0%。国际钢铁协会(IISI)在罗马召开的第36次年会上,发表了如下的预测:2003年世界的钢铁的表观消费预计是8.41亿吨,比2002年增加4.9%。特别是消费增加显著的中国,预计2003年表观消费1.9亿吨,比上一年增加4.5%,维持高增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IISI预测世界GDP的增长率为2003年2.9%(2001年1.1%,2002年1.7%),中国GDP的增长率为2003年7.8%(2001年7.3%,2002年7.5%)。而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和钢铁行业实际运行情况看,2003年钢铁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完全可能再次超过IISI的预测。

2003年一季度全球钢材消费量为20124.4万吨,同比增长7%。除独联体外,世界主要地区钢材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一季度,北美钢材消费量为2916.3万吨,同比增长6%;欧盟为3657.7万吨,增2.7%;独联体为816.9万吨,降5.5%;亚洲为8410.6万吨,增16.6%。其中,中国为5194万吨,增23.7%;日本为1734.5万吨,增6.7%;韩国为10108.6万吨,增3.6%;中国台湾为463.4万吨,增13.6%。从一季度主要地区钢材消费所占的比重来看,北美、欧盟、独联体等地区都有所降低,只有亚洲增加。一季度亚洲地区钢材消费占全球消费比重已达到41.8%,比去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主要是中国占全球消费比重已达到25.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中国在2002年被国际公认为世界钢铁消费的牵引车后,2003年对国际钢铁行业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加大,我国钢铁行业到了“不是中国看世界,而是世界看中国”的时候了。

图2、2002年世界各区域钢产量

图3、IISI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与钢材消费预测

二、非典难撼中国钢铁工业大局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今年1-4月份,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同比增加18.6点,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仍较去年增加。有关专家表示,“非典”疫情在短期内并不会对中国工业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国家统计局5月26日的消息显示,1-4月份,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2,比上年同期提高18.6点,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仍然较高。单就4月而言,外商及港澳台工业投资增加值达8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较3月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我国蔓延,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政(论文库)府能够将“非典”事件的影响范围控制在一定地区之内,并在今年六月中旬之前基本消除“非典”事件的经济影响,那么“非典”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是局部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左右,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百分之零点五。

与旅游、餐饮业不同,工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并没有被打乱,仍在有序进行中。短期内,‘非典’疫情对工业经济效益影响甚微。稳定、宽松的投资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是吸引外国直接在华投资的基本因素,当这些因素没有被改变时,外商是不会因为暂时的疫情而放弃在中国的投资的。由于“非典”,目前一些外商的商务活动可能取消或推迟。这难免影响到第二季度外商执行直接投资合同,从而使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外商投资的数额下滑。但即使今年第二季度的引资增势放缓,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乐观,也不会影响到长期的趋势,中国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从被免除的品种看,与第一次免除的部分品种相似,主要是一些超薄规格,材质要求较高的国内企业基本不生产或难以生产品种,且大部分已得到生产企业的认可,因此对国内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会造成影响。对板材进口价格的影响,实际上已被市场所消化。此外,近期出台的对从俄罗斯等国进口的冷轧板提出反倾销调查,对低价进口钢材已产生警示作用。而且,由于前期板材价格的大幅回落,也将使中间商的投机行为大大减小,进口钢材压力会逐步缓解。因此,价格再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通过此次调整将使保障措施更加完善而有效。

保护措施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宝钢股份、鞍钢新轧、太钢不锈、武钢股份等生产薄板类产品的公司,近期企业的钢价已随市场价格的回落进行了调整,目前板材类产品的价格仍处于涨价期间的中高水平,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板材类公司仍会有较好的业绩预期。

四、钢材不同品种价格走势出现分化,价值回归是2003年主旋律

在2002年钢材综合价格急剧变化的态势中,板材产品价格表现“一枝独秀”,在推动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2003年2季度,板材价格的大幅下挫同样引起钢材市场的大幅震荡。从2003年1-5月份钢材市场价格看,建材价格保持强势,而板材价格大幅下跌。型材价格相对稳定,但由于中板的替代因素,受板材价格下跌影响而有所回落。

图3、我国主要板材价格走势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钢材消费城市,无论是热轧板卷还是冷轧板卷价格均已全面企稳。全国21个主要城市3.0mm热卷和1.0mm冷卷平均价格分别为2976元/吨和4242元/吨。主要板材品种今年累计跌幅在20%左右,处于2002年10月份水平,与2002年初相比仍有40%左右涨幅,板材价格的下跌可以认为是大幅上涨后的合理回归。目前,板材价格出现出厂价与销售价格倒挂的现象。根据供需矛盾分析,预测下半年板材价格仍有5%左右的下跌空间。

我国板材市场有近50%依靠进口,进口的冲击是影响我国板材价格的关键因素。今年截止到四月底进口板材增幅达到73.5%。在市场忧虑国家保护措施松动以及新的进口配额下发的氛围中,板材价格终于出现大幅下跌。5月24日,最终保护措施进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新配额下发,保护措施范围以内国家的钢材品种又恢复正常的低关税报关。最终保护措施第二阶段从2003年5月24日至2004年5月23日,为期365天。涉及6个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台湾、俄罗斯、乌克兰、哈沙克斯坦)的五大类产品(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36个税则号。总配额量为1087.94万吨。第二阶段配额较第一阶段的日平均配额量增加5%,各品种日均配额量增加情况分别为:热轧普薄板增加3%,冷轧普薄板(带)增加5%,彩涂板增加15%,无去向硅钢增加40%,不锈钢薄板(带)增加10%。虽然冷热轧薄板配额量增加幅度较小,但第二阶段配额数量是为期一年的配额总量,因此在今年下半年,在国家不对保护措施作出调整的情况下,进口配额的使用量是相当充足的,可以认为下半年对进口材的限制度几乎是没有。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下半年是否能够控制住进口材的大量进入将会对国内市场的冷热薄板走势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情况上看,国内几主要钢材进口港均集聚了较大量等待报关的资源,黄埔港口等待报关的资源量大约在30万吨以上,而常熟港口等待报关的资源也在20万吨左右,这相当于港口一个月正常的进口量,因此短期内又一轮的集中进口已难以避免。不过,这些集中在港口的资源均属于高价位套牢资源,进口商惜售心态可想而知。而我国目前对钢铁产品进口仍采用专营制,钢材进口商和商的资金情况将有可能最终决定钢材实际进口量的情况。

从近期国际市场行情来看,虽然欧州和东南亚市场薄板价格仍保持较为坚挺的走势,但随着中国和美国市场两个占全世界板材消费量31%的地区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下,下半年国际市场价格是否还能保持当前的坚挺走势很值得怀疑,特别是美国市场的热轧价格已下跌至260元/吨,预计今后几个月还将可能跌至220美元/吨,日韩、独联体以及中国台湾等主要向我国出口钢材的国家或地区将被迫从美国市场退出(且有消息说,鉴于目前美国钢铁业所面临的危机,美国钢铁生产商建议政(论文库)府继续实施201条款,布什政(论文库)府将在9月份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对钢铁行业进行保护。)而中国市场虽然板材价格从3月份开始大幅下跌,但下跌之后,目前薄板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二季度,国际市场热轧板卷平均价格为307美元/吨,而中国市场平均进口价格为333美元/吨(非独联体),冷轧板卷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为393.5美元/吨,而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为450美元/吨(非独联体)。镀锌板卷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为413美元/吨,而中国市场平均价格为535美元/吨(非独联体)。)可见对于中国市场的出口价格还有较大的下跌空间,国内市场进口资源的过量冲击向低价冲击的转变,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导致板材价格大幅波动的另一客观因素是产能的大幅增长。根据我国钢铁协会资料,2002―2003年度我国重点冶金企业产能增加最明显的是热轧薄板(带),约增加1520万吨,相当于钢材主要生产能力新增总量的58.9%。如果这一产能完全释放,相当于2002年度我国热轧薄板(带)消费总量的30%以上。供应的大幅增加必然引起价格的下跌,并通过传导,引发中板和高附加值冷轧、镀锌等板材价格的下跌。

图4、我国主要建筑用钢材价格走势

国内建筑钢材市场延续2002年强势,线材螺纹钢市场价格呈现大幅上涨的行情态势。目前全国主要城市22省直辖市和省会城市,φ20-25mm螺纹钢成交均价在2727元/吨。φ6.5普线在2659元/吨,φ6.5高线在2703元/吨,较上周上涨21元/吨。建筑钢材平均价格较2002年初累计上涨27%左右。

我国建筑钢材的价格基本上由内需决定,而2003年推动建筑钢材的价格上涨的内在因素还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冶炼成本上升。近期,全部的钢厂均上调线材螺纹的出厂价格,价格调整的幅度普遍较小。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在钢厂全面上调价格的影响下,部分小钢厂也正逐步拉升产品的出厂价格,使进入市场的新资源成本有所上升,对目前市场价格取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线材螺纹市场库存量有所上升,市场资源供应量的充足,也使市场价格上涨的幅度有所减缓。

从国内各地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剔除非典因素,建筑钢材市场应该处于市场旺季。各地市场成交量继续保持平稳,在钢厂资源供应量回升的影响下市场资源供应充足,部分地区市场库存量出现小幅回升,由于目前线材螺纹市场价位相对出现较高的水平,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增加,预计后期大部分市场将保持平稳,部分市场价格较低的区域市场价格继续保持小幅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图5、我国主要型钢价格走势

型钢(包括H型钢、槽钢、工字钢等)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材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国内,热轧型钢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电子、冶金、桥梁、机械制造、海洋石油平台、民用建筑以及城市地铁、场馆等市政设施。进入4月份后,型钢市场价格呈现出小幅波动的态势,销售价下浮了30-50元/吨,而大规格产品的出厂价有所上扬。4、5月份,尽管受“非典”影响,加上节日长假,工作日减少,但需求的势头很好,国内销售环比增长15%这是促使国内市场价格稳定的最大支撑。从年度比较看,型钢平均价格下跌幅度在3%左右,而与2002年同比上涨20%左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需求的增加,后市仍将看好。

近期型钢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主要是受板材市场价格大幅震荡回落的影响。普通中板的市场销售价远低于热轧H型钢价格,且中板市场价格还在继续趋回落走低态势。因此,一些钢结构制造厂家原来直接购买热轧型钢,现在改为用板材焊接的型钢,这对型钢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还有,由于热轧卷板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一些带钢和型材生产厂家将产能转向型钢,有的钢厂以窄板或带钢用于生产焊接型钢和其它型材,而其价格与热轧型钢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这种焊接型钢被一些最终用户所看好,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整个型钢市场价格的震荡回落。

再有,今年国际型钢市场并不看好,整体价格趋低,如美国的H型钢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一般在320美元/吨,而以往高的时候在340-345美元/吨;欧洲市场的H型钢价格也在320元/吨,我国的H型钢出口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没有竞争优势。据H型钢贸易商反馈信息,今年H型钢的国外订单基本没有,出口继续受到影响。这也是导致目前市场价格波动的一个因素。国内H型钢市场价格却由原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逐渐发展到超过国际市场价格。据测算,一般高于国际市场80-100元/吨,这是多年来极少出现的行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对型钢需求增长的旺盛。

尽管目前型钢市场价格小幅波动,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减少,后市还将继续看好。从市场情况看,型钢销售势头十分强劲,成交量逐月递增。近期市场对国产型钢需求明显增加,如钢结构住宅建筑业、船舶制造业、海洋石油开采业、冶金、化工等行业的需求量都在上升。业内人士认为从总体看,下半年型钢市场将会继续看好,但在近期内,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普遍回调,尤其是板市场价格的较大幅的下跌,有些规格的型钢实际成交价格还有可能下浮,其降幅有限,估计50-80元/吨的下降幅度;而一些紧缺规格的产品,市场价格有可能稳中趋升,但其上升速度较为缓慢。整个型钢市场价格趋势应该以稳为主,不可能大幅度上下波动。

伴随着中国大量使用热轧型钢的钢结构设计理念日趋成熟,无论是工业厂房,还是民用建筑,钢结构设计理念逐步形成。尤其是在民用建筑上,2000年,建设部下文推进钢结构为主体的住宅产业化进程。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正在编制以热轧型钢作为框架梁、柱的框架剪力墙多层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导则。热轧型钢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项目的相继启动,国产热轧型钢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五、2003年展望:产销两旺,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可期

表1、我国钢材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

年份钢材表现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钢材消费

表2、钢材市场不同品种价格情况

品种2002.5.222003.1.12003.5.22环比涨%同比涨%

高线2250245026708.9818.67

螺纹钢22502450273011.4321.33

工字钢2760300032006.6715.94

槽钢2450270029308.5219.59

中板2900340037209.4128.28

冷板410046004400-4.357.32

镀锌板4850540056504.6316.49

无缝管4550430043000.00-5.49

焊管2550255027005.885.88

圆钢2570265028708.3011.67

平均3123335035174.9912.62

综合指数960102010836.1812.81

从表2可见,目前钢材价格水平与年初和去年同期相比,除了冷轧板(包括热轧薄板)和无缝管外价格都处于相对高的水平,综合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仍超过高达12.81%。

表3、2003年钢材市场不同品种价格预测

种2002中期2003中期预测(元)同比

涨(元)同比涨02

年度2003年度预测(元)同比涨(元)同比涨%

高线2200256036016.362250261536516.22

螺纹钢2200259039017.732270266039017.18

工字钢2780310032011.512800315035012.50

槽钢2450281536514.902500287337314.90

中板2650356091034.342800354774726.68

冷板35004500100028.573800434054014.21

镀锌板4770552575515.834950544649610.03

无缝管45604300-260-5.7044504300-150-3.37

焊管25302625953.75255026631134.41

圆钢257027601907.39257528152409.32

平均3021343441313.653095347538112.30

综合指数930105212213.06960106710711.17

从表3预测数据看见,2003年中期综合价格水平可望同比上涨达13%,年度同比上涨幅度有一定减缓,但仍将超过10%。从价格上涨幅度看,在不同品种中,2003年中期,板材仍是突出的亮点。而年度看,建筑用钢材的价格比较优势回得以体现。从产品的价格绝对金额看,中期板材价格的上涨超过其他品种的两倍。年度看,中板的价格优势特别醒目。在所有的品种中无缝管是唯一的价格下跌品种。

钢铁行业范文篇2

一、钢铁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1、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问题

2003年以来的投资规制政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规模为标准,强调所谓规模收益,禁止小规模设备的投资,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这些学者及政策部门对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合意性的判断,是建立在与发达国家简单比较企业规模的基础上的。鹤田俊正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一书中指出:与别国比较企业规模的大小,完全没有什么经济学意义;企业规模,应该在社会分工广泛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市场的性质而确定;忽视市场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扩大企业规模,反而有可能出现大规模企业缺乏经济效益的情况。

我国钢铁企业这些年来成功开发并使用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一些中小企业采用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后焕然一新,许多生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小高炉技术也特别适合我国自有铁矿低品位、杂质含量高的特点。对小规模设备投资的禁止与强行淘汰小规模设备所形成的产能,会阻碍中小型钢铁企业进一步寻找先进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

我国以打造大钢铁企业为目标的钢铁工业产业组织政策,其依据是认为钢铁工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打造大规模企业可以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收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问题是,对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证明这一推断并不成立。因而,不论从提高钢铁工业企业效率、产业运行效率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角度考虑,市场竞争政策都要远远优于产业规制政策。

大冶市的民营冶金钢铁企业应看到自身的市场优势,在政策缝隙中寻求发展机遇,在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率方面找到平衡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2、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以市场准入、项目和供地审批、贷款的行政核准、目录指导、强制性清理等手段,作为防治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主要投资规制政策。这一政策基本遵循“预测、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的固有模式,即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规模、产品需求结构及其变化的判断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制定相应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对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和投资步调进行管制和调控。实证研究表明,现行政策对钢铁工业市场及其变化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市场运行一直存在较大偏差。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与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估计不足,造成我国政策制定者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格限制政策的长期超调,使得这一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钢铁企业投资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正常进行,也阻碍了钢铁产品结构的迅速调整与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并引起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冷”和“过热”之间剧烈波动。

基于以上分析,大冶市的民营冶金钢铁企业要时刻关注钢铁市场价格动态,厘清“价格→效益→投资→产能→产量→价格”的市场逻辑关系,正确理解有关产能过剩的宏观报道,尊重市场规律,严格把握产销平衡点,避免产销脱节,努力提高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3、市场信息失真与预测问题

从制定实施模式看,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需求规模、产品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判断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制定具体的整体投资计划和实施措施,对投资规模、投资流向和投资步调进行管制和调控。本质上讲,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是对市场供给的计划管理,不过在手段上已经从计划经济时的直接行政指令转变为行政规制。

一些研究表明,相关政策部门对家电、电力、纺织、汽车等行业的种种预测与实际市场运行存在很大偏差。与反垄断规制政策制定者相比,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需要获取数量更多的市场细节知识,面临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信息与知识问题:一是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进行准确市场预测必须获取大量关于市场供需的细节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市场过程的展开而逐渐显示和暴露出来;二是由于市场的细节知识,是主观的、默示的和与特定时空有关的知识,是无法进行汇总的知识,投资规制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并据此进行正确的经济计算和预测。正因为如此,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对钢铁工业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就比较困难。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据此制定的计划与政策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不但不能促使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向均衡趋势的回归,反而可能会加大对均衡趋势的偏离。

大冶民营冶金钢铁企业应建立更适合自己的信息搜集处理中心,成立企业经济管理战略部门,配备专业人士研究钢铁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取向、市场动态,避免信息失误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背后的市场启示

大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一份子,必须置身于中国钢铁产业调整的大环境中。透视近几年钢铁产业投资规制政策中的预测偏差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确立经济转型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并由此树立信心。面对当前严峻的产业发展形势,大冶钢铁行业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按“做大、技改、淘汰”的思想,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做大规模,成为“十二五”期间大冶市推进钢铁冶金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日益趋紧的产业政策将使大冶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政商各界人士既需认真执行钢铁产业政策,又需学会公共关系中的“柔道”;既要眼观国内市场动静,又要耳闻国际市场走势,从搞技改、抓质量、降成本、多品种、多渠道等方面入手,快速满足市场需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企业犹如面对移动的目标进行射击,企业这只“看不见的手”比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先天具有瞄准市场射击的比较优势。如新冶特钢和华鑫实业的管理者所言:不是不知道怎么去瞄准,而是不让我们去瞄准。因此,政府应多给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大冶市钢铁、有色工业的前景展望

钢铁产业是大冶市的优势和支柱产业,虽然钢铁业面临着国内外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但总体形势仍较为乐观。从国际市场上看,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会加快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0—2010年是钢铁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从国内市场看,我国正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计划,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高峰期和城镇化建设的增长期,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规模高速扩张,作为提供建筑、工业用原材料的钢铁行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未来我国钢铁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抓住宏观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科教优势以及龙头企业优势,大冶钢铁、有色金属产业将发展为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

1、政策优势

有一系列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利好政策,有湖北省支持“具有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黄石240万吨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有湖北省拟将大冶发展成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利用好《钢铁产业政策》第十七条有关“专业铸铁管厂的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产品的20吨及以下电炉不在淘汰关闭之列”的政策规定,重点发展特钢模具和机械铸造等产业。

2、区位优势

黄石大冶处于京广线、京九线两条铁路大动脉和大广、沪蓉、京珠、杭瑞四条全国性高速公路大动脉交汇地带,以4小时左右车程为半径,黄石大冶可辐射中部6省、近4亿人口的市场范围,以12小时车程为半径,可辐射到全国20个省市、近10亿人口的市场范围。大冶位居武汉1小时经济圈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其物流业较发达,商务成本低,生产要素资源充裕,有利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3、资源优势

铁、铜矿石是大冶的重要资源,自有资源的存量是大冶发展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的比较优势。

4、产业优势

冶金工业是大冶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华鑫实业是湖北省第二大螺纹钢生产基地;航宇鑫宝管业的球墨铸管在国内有较高市场份额;宏泰、晨茂等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铝型材加工产能位居湖北省前列。这些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明显,不仅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差异化产业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钢铁深加工、机械铸造、模具加工与设计、铝材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市场优势

当前,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商机。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政策要求,武钢将会把重点放在广西防城港的钢铁基地建设上,按照广东“双转移”的新政模式,结合产业政策规定: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重组和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和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不难预见,武钢的部分产业将会逐渐迁移武汉火车站的“黄金地带”,其部分产业的转移地、容纳地应首选武鄂黄冶金工业走廊。由此可见,大冶有承接武钢相关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

6、科教优势

钢铁行业范文篇3

全年累计进口铁矿石27526万吨,同比增加6718万吨,增长32.3%。

(三)钢材价格急剧下挫。**年钢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年初由于国内钢材新增资源增幅较低,以及受铁矿石价格上涨的预期影响,钢材价格在一季度攀上历史最高位。之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钢材需求增幅放缓,加上行业内部产能集中释放,国内新增资源大幅度增加,价格开始下滑,并于四季度大幅度下挫。年末的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收于94.18点,比年初下降了31.03点,下降24.78%,钢材综合指数相当于2003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刚刚恢复上涨时的水平。

其中普通钢材价格下滑幅度比特钢大,板材比长材大。年末的建筑用线材、螺纹钢等钢材价格与最高价位相差810-870元/吨左右,跌幅在20%以上,板材的价位相差1700-3400元/吨左右,跌幅在40%左右。

(四)利润增幅放缓,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23691亿元,同比增长30.09%;实现利润1274亿元,增长0.96%,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753亿元,增长16.42%,实现利润769亿元,下降10.62%。

全年完成投资2281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同。

年末冶金行业钢材产销率98.39%,比去年同期下降0.98个百分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末库存钢材498万吨,实物产销率98.9%,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五)行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继续优化。钢材品种中,板材产量14314万吨,同比增产3476万吨,占钢材增量的48.2%,增长32.1%,高于钢材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板管比45.6%,提高2.2个百分点;钢筋、盘条等建筑钢材产量12828万吨,增产2037万吨,占钢材增量的28.2%,增长18.9%,低于钢材平均增长幅度4.2个百分点。

**年企业联合重组取得新进展。鞍钢、本钢的联合重组,武钢与鄂钢、柳钢的跨地区联合,首钢入股水钢,河北六家钢铁企业整合为南北两大钢铁集团等等。钢铁行业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调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逐步显现,导致钢铁供需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产能集中释放,供求关系逆转。**年钢铁月均日产水平总体呈逐月上升。即使在钢材价格大跌情况下,日产水平上升之势不减。1月份平均日产钢80.95万吨,逐月攀升,12月份达到103.4万吨;1月份日产生铁75.59万吨,12月97.8万吨;1月日产钢材84.23万吨,11月110.19万吨。

在产能加快释放的同时,针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政策也开始实施,钢铁行业新增资源大量转向国内市场。截至**年末,新增钢的资源流向国际市场的比例持续减少到20.3%,也就意味着全年增钢6888万吨中有5500万吨左右的新增资源投向国内市场,比上年增加了近一倍。国内钢材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使供大于求的状况加剧。

(二)利润空间缩小,亏损企业增加。**年由于铁矿石大幅度涨价以及煤电油运价格的上涨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的深度下跌,一些品种跌进成本区,不少企业当期的生产经营出现亏损。钢铁行业和重点企业实现利润呈逐月下降趋势,3月份当月全行业实现利润151亿元,重点企业93亿元,从9月份开始,全行业利润负增长,亏损企业随之增加。全行业亏损企业个数增长34.58%,亏损额增加1.54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额增长1.85倍。

(三)板材价格跌幅高于长材,加剧结构调整困难。近几年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有了长足进步,板材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增长幅度一直大于长材,板管比不断提高,尤其是宏观调控以来,企业新增能力多为板带材,而长材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则低于板带材。从发展角度看,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板材的消费水平肯定将要提高。但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对板材的消费需求也呈阶段性特点,今年国内钢材市场板材的跌幅大大高于长材也是这种消费需求的反映。相对于市场调节能力较强的长材,板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也为下一步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

三、**年钢铁行业趋势预测

**年作为"**"开局之年,预计钢材需求将稳定增长。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大规模的展开,投资需求将持续扩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收入的不断增长,将推动住宅、汽车等消费的持续扩大。可以预料国内对钢材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钢材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可能持久。实施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国内对钢材的需求将由前两年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历经几年高速发展,钢铁产能快速扩张,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产能的增长快于需求的增长,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加大,今年钢铁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一是产能过剩矛盾将更加突出。据初步调查统计**年我国已形成4.7亿吨炼钢能力,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今年的炼钢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即使考虑需求增长,产能释放也将对钢材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

钢铁行业范文篇4

关键词:共生客户;需求;钢铁行业

2018年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风云万变。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信心的最主要因素。美国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美联储不断加息、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大,导致新兴市场的波动加剧。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不断升级的局势给各国经济增长和复苏带来了严重威胁,其本质问题是美国试图以贸易战遏制中国复兴,是由于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文明、发展模式等差异所引发的世界领导权更迭之争。贸易战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会进一步压低中国经济表现,对中国企业产生更大的生存压力,使中国企业生产经营面对更大的困难。

一、贸易战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

2018年3月23日,中美贸易战拉开帷幕,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并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即拟对约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特朗普政府这一系列举措选择的时点正好是我国的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2年、去产能取得阶段新成果、国内钢材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钢铁市场供需平衡好转、企业效率提升、边际效应出现拐点的时候,这对我国钢铁行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一,2017年,我国对美国钢材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2%,出口金额约占总金额的4%。美国加征25%关税后,虽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短期对中国钢材出口整体影响不大,但会加剧其他钢铁大国对中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等我国钢材传统出口地区的争夺,导致我国钢材向这些区域出口变得困难,会影响未来我国所生产钢材整体的出口形势。第二,对钢材间接出口造成巨大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大头是机电设备等工业制品,相关行业是我国重要的钢材消费行业,这些行业出口将严重受挫,进而影响国内这些行业的投资支出和规模扩张。第三,政治因素的扩大影响,会加大我国钢材出口难度。中美贸易战会迫使美国盟友跟着一起对中国做出贸易打击,如澳大利亚。这种“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势必会严重打击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良好势头,钢材出口难度会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国内钢材供应压力,对钢铁行业产生重大打击。此外,2018年7月17日,日本和欧盟签署了几乎免除所有关税的“里程碑式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全球经济总量1/3、超过6亿人的市场。该协议的签署势必会影响我国对两个经济体互相免税商品的出口,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出口,而汽车行业是钢材的消耗大户,这将严重影响国内汽车用钢需求。同时,2018年7月1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临时保障措施,所涉及的23个钢铁产品类别一旦进口额超过过去3年的平均进口额,该类产品将被征收25%的关税,这也将对我国的钢材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常规方法及其局限性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形势下,各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常规方法有:优化人员或关闭压缩不赚钱部门以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系统以解决信息流的问题;优化供应链及压缩库存以解决现金流的问题;加强精益生产和压缩生产周期以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常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属于偏向于固守的节流型方法,大多数企业现已掌握,正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因此,钢铁企业要想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光凭这些常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先生曾指出,企业要摆脱经济危机,管理者要主动自觉地用心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在推销和扩展业务方面下工夫、想点子;老客户订单减少时,要亲自拜访和开发新客户,管理者和员工都要以佣人伺候主人的心态去对待客户,紧紧抓住客户的心。敢于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进攻就是要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拓展“共生客户”可以作为未来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新途径。

三、用共生客户理念应对经济危机

1.共生客户理念。大自然的一些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孤单、孱弱,当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两种生物或多种生物相互依存,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生存方式的前提下,同时为对方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种紧密的互利关系,称之为“共生”。典型的共生例子有“蜜蜂和花朵”——蜜蜂在采集花蜜的过程中帮助花朵授粉,而花朵为蜜蜂提供食物,蜜蜂和植物各取所需,双方都是受益者。共生客户就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互为对方客户,彼此的需求是对方的销售,以此扩大营销范围,增加销售流量,稳定客户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共生客户”不同于“客户共生”。“客户共生”以利益均享、风险共担为原则;而“共生客户”的重点在于双方在互相为对方提供本企业需求的同时,不享有对方利益,不承担对方风险。2.共生客户拓展的前提。“舍得”是先舍而后得,有所舍才有所得,是处世的哲学,是做人做事的艺术,在营销工作中是销售的策略,也是拓展共生客户的前提。拓展共生客户伊始,需求企业要思考自身有什么优势,能为客户做出什么贡献、提供什么服务,不要直接表达出“请给我们订单”的意愿,虽然这是拓展新客户的目的所在。3.拓展共生客户的重要意义。现在的经济是“流量”经济和“知名度”经济,流量越大经济越发达,知名度越高流量也越大。对城市而言,人口就是流量,人口越多GDP越高,人口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几座大城市人口都在千万以上。对企业来讲,用户和销量就是流量,用户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好。很多大型企业如华为、腾讯、小米、中石油、中石化等不仅知名度高,最重要的是都拥有特别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以营销收入非常巨大。钢材市场波动较为频繁,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前几年钢铁企业也经历过低谷期,未来企业要发展,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关键是要大力拓展客户,增加客户群体和客户流量,夯实抵御市场风险的基础。但目前市场趋于饱和,受贸易战影响,将来还有萎缩的可能,用常规方法拓展客户,必会困难重重,而共生客户理念的提出,给困难重重的客户拓展工作带来曙光。

四、钢铁企业共生客户拓展途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往往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然而,客户资源是很难轻易获得与维持的,况且客户越来越明白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加强客户开发管理对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把拓展共生客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要敢于拿出企业的需求资源,寻找潜在的需拓展客户的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举例说明:某钢铁企业的主要产品是钢材,生产钢材需要电能,且耗电量非常巨大,须购入大量电能才能保证正常生产;某企业是售电公司,正找寻用电大户销售电能,但这家公司有较大的钢材需求或钢铁企业能承接的其他业务。钢铁企业把售电这块业务交由这家售电公司,这家公司购买钢铁企业的钢材,或是把相关业务交由钢铁企业承接,使双方在互不损害各自利益的情况下,扩大销售渠道,提升销售业绩,增加收入,形成互利共赢的共生客户关系。1.让客户感觉有兴趣。企业拓展共生客户不能仅仅依靠低价去拉拢,而要提供真正能够吸引客户的信息,提出对客户而言具有建设性的方案。比如:“如果和我们公司合作,就会有这样的益处”“如果和我们公司合作,我们能为客户做到这些”,等等,要让客户觉得有利可图。2.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现代企业的竞争,在硬件方面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是决定性因素。要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统一协调起来,以对方为中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诚心为对方服务,才能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对方的服务;为了对方满意,一定程度的谦让、妥协、奉献甚至牺牲,多为对方付出,往往得到的会更多。3.大力提高企业知名度。有知名度的企业在拓展新客户时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知名度和营销收入基本成正比,因此多渠道做好本企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要,尤其是要建设好和客户的沟通渠道。以网站、宣传册、PPT等传统宣传模式为基础,重点要利用好如微信等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宣传手段。各种宣传模式的界面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客户了解或操作。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战中,必须了解购销双方的真实意图,方可致胜。要清楚本企业有什么采购需求,或其他对方能承接的业务,有什么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筹码;要了解客户的销售需求是什么,有没有可以帮助对方的资源,可不可以为对方提供方便的服务;有针对性地选择有采购需求或其他业务需求的客户进行接洽,双方初步了解对方的需求情况。商机稍纵即逝,因此要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双方尽快达成合作协议并尽快开展实际合作。

五、结束语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钢铁行业或将进入新一轮的低谷期,因此钢铁企业要抵御市场风险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共生客户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做好拓展共生客户的工作,必将助力各企业在经济风暴中劈波逐浪、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稻盛和夫.企业摆脱经济危机的五大方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钢铁行业范文篇5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钢铁行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二战后,世界进入重建工作,市场对钢铁需求快速增加,从而拉动钢铁企业的生产。例如,美国钢铁年产量从1940年的10338万吨快速增长至1969年的21659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3.8%。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占世界钢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稳定,从而确定了美国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了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3.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

但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很快过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钢铁行业成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国钢铁行业受到强劲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凭借其“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大大挤压了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因此,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份额出现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国钢铁行业一路下滑,占世界钢铁产量份额直线下降,至2000年仅有10.55%,为30年前的一半。从此,美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二、美国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历经起步、快速发展、衰退等阶段性变化过程。引起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业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钢铁行业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拉动了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两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出现,几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对钢铁产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23年连续热轧技术,1952年的连续浇铸及1950年的氧气炼钢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应用,使得美国成为20世纪钢铁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先驱、先进钢铁生产装置的先导。但是,随着欧洲、日本等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进入7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优势受到挑战。

世界各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追赶此起彼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实验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等等。1949年奥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大大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也奋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个35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在改进炉衬耐火材料和提高炉龄、炉气回收技术、用副枪测取冶炼信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分解炼钢操作功能使转炉冶炼更加简化、配合连铸机实现全连铸炼钢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后来居上。

美国逐渐丧失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先驱优势,在钢铁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逐渐放慢步伐,尤其是在关于氧气转炉炼钢这个革命性的变革方面,因为应用早、技术路径锁定,反而被西欧和日本追赶。尤其是在日本,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氧气转炉炼钢厂提供了良好机会。由于新钢厂积极装置氧气转炉,目前日本粗钢的生产率已大大超过美国。

2.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既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世纪。

美国钢铁行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钢铁行业是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大户,这些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钢铁又是建筑、机器制造、汽车、机电等其他行业的基础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对钢铁产量的需求。如图1所示,美国各个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说明了钢铁发展,则经济发展;钢铁衰退,则经济不振。

3.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汽车行业大发展拉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车公司,年产汽车平均400万辆左右。经过市场几十年优胜劣汰的选择,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成为霸占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寡头,他们占全美汽车生产总量的90%以上。图2显示了汽车与钢铁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曲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联动性已经非常明显。

国际贸易的逐步开放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地进行战后重建工作,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也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01960年以前美国汽车年产量平均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日本汽车以其“油耗小、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后,日本汽车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美国汽车行业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流下丧失了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汽车产量仅有978.29万辆,仅占当年全世界汽车总产量4834.6万辆的20%。根据图2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汽车行业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与此同时,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造成了很大挤压。美国钢铁行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领先地位。

4.战争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对美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对美国钢铁行业却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兵器的生产大量增加,牵动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因此还赢得了一个绰号——“联邦军械库”。美国钢铁产量从1939年的8001万吨增长至1944年的13763.3万吨。

三、美国钢铁行业重组与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过程。当一个行业进入到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调整是挽救这个行业的唯一方法。美国钢铁行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衰退,钢铁行业的情况每况日下,很多钢铁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成本高、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等情况。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或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是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都纷纷加入了兼并重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国际钢铁集团(ISG)宣布收购伯利恒的计划,此后,美国国家钢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纽柯钢铁公司也先后收购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钢铁公司、斯洛伐钢铁公司、Ambassador钢铁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时,俄罗斯谢韦尔钢铁集团在2004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先后收购鲁日工业公司、美国综合钢厂、雀点厂、Esmark公司,同时谢韦尔钢铁集团还和Steelcorr合资在美国哥伦布新建一座电炉钢厂-SeverCorr公司,一跃成为年产能达132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各大集团的兼并重组情况如表l所示。

经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谢韦尔钢铁集团为首的四大集团(见表1),各自的产能分别达到2480万吨、2115万吨、1410万吨和l320万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之列。这四大钢铁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启示与借鉴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一整合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训是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认识技术装备创新改造的重要性。从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所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我国现在很多钢厂的装备落后,炼钢技术装备才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钢厂还存在更落后的装备。我们应该借鉴美国20世纪初的经验,及时地运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原因,钢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都引自国外,以致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钢铁公司的限制与约束。要改变我国钢铁公司在国际上的这种被动地位,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当支持钢铁企业建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和组织实施钢铁行业装备本地化,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③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通过对美国钢铁行业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美国钢铁行业如此,中国的钢铁行业亦然。我们要如此正确对待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一个发展一调整一发展的循环圈当中,我们要吸取美国钢铁行业整合改造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此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要正确处理钢铁行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年限比较短,而且钢铁公司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虽然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市场经济同样也存在两面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钢铁行业的时候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这双“有形的手”,争取与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达成默契,一起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创造出最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希正.国外钢铁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院,国外钢铁统计1997[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编辑.国际钢铁工业技术经济参考数据[M].北京: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1991.

[5]陈光祖.由底特律引发出神奇的汽车数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国际钢铁行业年终回眸[EB/OL].[2009.01.05].http.//www.urnetal.corn.

钢铁行业范文篇6

由于钢铁行业是重工业的支柱行业,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时代必将对钢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钢铁行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正是这一时代的重要表现。

反映行业发展的核心指标是效益或行业景气指数(以销售收入为基础指标)。由于效益=产量*产品价格-要素投入*要素价格,因此效益又体现在产量、产品价格、要素投入(量)和要素价格等指标中,产量和产品价格与效益成正比,要素投入(量)和要素价格与效益成反比。其中,产量又与行业生产能力(即“产能”)成正比,而产能又与投资成正比,因此产量又可以从产能和投资两个角度得到进一步说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上升和行业效益升高,而国内生产总量或结构不能满足需求,会导致产品或要素的进出口发生变化,因而进出口也能部分反映行业发展状况。

(一)钢铁行业较快发展的表现

随着中国工业化逐步进入“重工业化”时代,钢铁行业近年来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

1.钢铁行业效益明显好转

2001年以前,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影响,钢铁行业的效益一直不甚理想。但2001年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明显好转,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1年实现利润168亿元,2002年实现利润204亿元。200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297.9亿元,同比增长44.4%,利润261.6亿元,同比增长112.5%。

2003年上半年前四个月重点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9公斤标准煤,节能170万吨标准煤。上半年89户重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7.258%,成本费用率7.89%,货款回收率98.13%,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上游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持续上涨(今年1~6月,54家重点企业与去年同期比较,生铁成本平均升高10.56%;普碳板坯成本升高10.52%;普线材成本升高12.18%等),钢铁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上半年实现利润增幅逐月下降,预计下半年增幅将会继续下降。

2.行业景气指数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研究显示,2002年钢铁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8两月由于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03年上半年,钢铁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攀升,并且速度进一步加快,上半年平均景气水平和二季度末景气水平均突破120点,创历史新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中国产业增长景气中短期预测模型”研究显示,2003年下半年,钢铁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稳定上升至135点后缓慢回落,并停留在120至130这一景气区间内平稳运行。

3.钢铁产量快速增长

我国钢产量1996年达到l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现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钢产量达到1.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2%。2003年上半年钢产量为1.03亿吨,同比增长21%;生铁产量为9512.63万吨,同比增长18%;钢材产量为10895.65万吨,同比增长17.4%;重点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14.41%。“中国产业增长景气中短期预测模型”研究显示,2003年全年钢材产量约为2.15亿万吨,同比增长12%左右。

4.钢铁投资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高价位和丰厚利润的作用下,各地投资钢铁项目的积极性高涨,社会资金开始大量向钢铁行业集聚,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001年末,全国重点企业的炼钢生产能力已达1.5亿吨。2002年全国各地新上和在建炼钢项目1326个,合计投资额344亿元。2003年新上项目继续增多,仅上半年新上炼钢项目就达674个,投资额为237.8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钢铁企业已有和在建的炼钢生产能力已超过2500万吨,已成为此轮钢铁产能扩张的主要新生力量。

5.价格逐步回升

钢材价格在经历了2001年至2002年一季度的低点后,2002年第四季度至今一直处于逐步回升和高价位稳定阶段。2003年一季度,主要钢材品种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基础上继续逐月攀升。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走势出现分化,薄板价格显下跌趋势,线材价格继续走强。预计下半年我国钢材市场价格将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全年价格水平将高于2002年。

6.钢材进口量大幅增长

2002年钢材进口量大幅增长,而出口较低迷。2003年上半年钢材进口居高不下。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进口钢材1849.77万吨,同比增长57.88%。进口钢材中,板材为1680.27万吨,占总量的90.84%,比去年同期提高5.03个百分点。今年我国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进口国。(二)钢铁行业较快发展的原因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与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近几年相关数据估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随着“重工业化”的推进,这一比例还可能进一步扩大。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国GDP分别增长8%、7.5%、8%,工业产值分别增长9.8%、8.7%、10%,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6.2%、37.7%、39.1%,都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2001年、2002年、2003年1~7月,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分别快5.71、1.68、6.2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28%上升到2003年7月的60.85%,其中对钢铁需求较大的汽车、建材等重工业更是保持高速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必然促进房地产、建材、汽车等产业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钢材需求大户。所有这些都对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材消费总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1年我国人均消费量约为130公斤,而日本、韩国和美国分别为560.1、537.1和442.2公斤。因此,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钢材需求潜力巨大。按照十六大确定的202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GDP年均须增长7.2%,依此计算,2010年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4亿吨左右。

2.汽车工业、房产建筑业和机械工业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伴随新一轮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以汽车工业、房产建筑业和机械工业为代表的行业出现了高增长态势,而这些行业都是钢铁行业的下游行业,对钢材需求巨大。有关研究表明,在钢材消费总量中,房产建筑业用钢约占50%,机械工业约占20%,汽车工业约占4%。因此,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是推动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0~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一直在20%以上,2003年上半年增速高达34%,对建筑性钢材生产拉动作用明显。2002年机械行业用钢约905亿元,占钢铁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5%左右,是带动钢铁行业需求的重要力量。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2.3%,也带动了钢铁产品消费。2002年汽车产销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态势,全国汽车产量增长38.8%,销量增长37.5%,均创下历史新高。

3.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增加了对钢材的需求

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配套资金2.54万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2万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5至2个百分点。国债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了固定资产的增长,增加了对钢材的需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钢铁+水泥”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加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对钢材产生了强劲的需求。

4.钢铁行业供给力量的日益壮大,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的迅速成长,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前提

许多人在分析行业发展时,常常只强调需求动力,而忽视了供给方面的动力。事实上,二者是同样重要的。对一国来说,如果只有需求增加,没有供给力量的相应增加,就会出现增加的需求主要为外国企业服务、国内行业发展停滞不动的局面。供给力量一方面来自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来自经济行为主体(企业或个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行业的要素供给(如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既比较充分又提高了质量,钢铁企业的改制不断推进,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组织不断优化,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截止到2001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钢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占全国钢产量的10%;生铁产量2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生铁产量的14%;钢材产量3000万吨左右,占全国钢材产量的19%。年产50万吨以下的小钢厂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9.6%上升到2001年的13.3%,而300万吨以上的大钢厂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48.3%降低到43.8%。民营钢铁企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普钢企业,也有特钢企业,还有独立的炼铁企业和独立的轧钢企业等。

二、钢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表现

1.原材料、能源、交通瓶颈开始显现

一是焦炭和焦煤资源开始出现紧张状态,目前钢厂采购的焦炭到厂价格每吨达1000元以上,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二是今年进口矿石价格呈逐月上涨态势,4月份进口矿石平均每吨29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美元,海运费已比去年初上涨1倍。三是生铁和废钢价格在高位运行,多数企业生铁到厂价在1600元至1700元左右,比年初高200元至300元,废钢价格同比上涨约30%以上。四是铁路运输车皮有些紧张,近三年铁路货车增长量仅2%左右,低于货运量增长速度。五是电力供应趋紧,部分地区出现限电现象。六是港口的卸矿不及时,存矿数量较大,目前港口的存矿已达1500万吨。

2.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行业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部分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的冲动下,热衷于直接进行项目规划和投资,地方小钢铁企业发展较多较快。我国现有280多家炼钢企业,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只有8家。2002年小钢铁企业生产增长快于大中型钢铁企业,2003年上半年全国60户大型企业之外的中小企业产钢1336万吨,增长高达9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下降。虽然小钢铁企业发展有利于打破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垄断局面,但小钢铁企业发展应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小钢铁企业并非越多越好。

3.部分钢铁品种投资和产能增长与钢材市场需求增长不协调

在信息不完善和不对称情况下,一些企业一看到钢材需求旺盛,价格攀升,现有钢铁企业和钢铁项目效益上升,就在没有充分考虑和论证整个国际市场格局和竞争格局、没有考虑和论证中长期市场变化、没有考虑自身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盲目决策,匆匆上马,导致投资和产能在短期内过快增长。2002年冶金行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7.6%,今年1~8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25.7%,增速过快,加大了未来钢材产需失衡的风险。预计2003年仅重点钢铁企业炼铁能力将增加1694万吨,新增炼钢能力1532万吨,炼铸能力增加1818万吨。

4.技术开发投入较少,新工艺、新产品开发速度慢

虽然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钢铁企业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不清晰、产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责权利不对称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使得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开发投入偏少,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制和开发速度较慢,钢铁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分工协作不够,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向发达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工艺不仅投资大,而且要受到诸多限制。

(二)如何看待钢铁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在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必然会出现钢铁总量较快增长、民营钢铁企业和小钢铁企业增多、钢材涨价、重复建设增多、进口增加等现象。对这些现象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

1.政府有必要进行总量控制吗

有人认为,鉴于钢铁产量增长过快,政府有必要对钢铁行业进行总量控制。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总量控制应由市场来进行,当钢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价格下降,供求会趋于均衡。由于政府掌握信息有限、不承担亏损责任,在总量控制过程中常常会损害市场机制和企业经营自主权,结果是弊大于利。因此,政府没有必要进行总量控制,“中国需要多少钢”的问题应由市场说了算。

2.有必要限制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吗

有人认为,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按国家计划进行布局、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等,应限制其发展。这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民营钢铁企业虽然在起步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能适应市场竞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民营钢铁企业不仅不应限制,而且要鼓励和扶持。产业集中度应从长远的动态看,随着民营钢铁企业的逐步壮大,今后产业集中度自然会逐步提高。这一点已被家电等行业的实践所证明。

3.重复建设都必须制止吗

有人认为,一些小钢铁企业或民营钢铁企业都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进行限制和打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重复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在市场经济下,一部分重复建设是必要的,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需要警惕和制止的是政府进行的重复建设。我国的国有钢铁企业凭垄断特权和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其生产率并不高,只有让机制较好、效率较高的非国有小钢铁企业搞一些与国有钢铁企业业务相同的重复建设,才能促进钢铁行业的竞争,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

4.涨价就是坏事吗

有人认为,钢材涨价使得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增加,这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应限制钢材涨价。这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钢材涨价是钢材供不应求的反映,是调节钢材供求的最佳手段,涨价后会抑制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供求逐步趋于均衡,价格自然会下跌,无须政府去限制。

三、政府和行业协会如何应对钢铁行业的发展

(一)调控方面的对策

1.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慎推出钢铁行业调控政策

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的“重工业化”时代,出现一定程度的“钢铁热”是正常的。只要钢铁行业发展是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就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政府应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态度,充分相信市场的调节力量,谨慎推出行业调控政策特别是限制性调控政策,不能再走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控制总量、硬性限产限价的老路子。

2.谨防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大炼钢铁热”

由于我国政府和政府官员权责不对称(权力大、责任小)的现象还很严重,常常不愿或不能承担投资失败的责任,因此各级政府比民营企业和个人更容易产生投资冲动。由于钢铁工业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较长,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后果会比较严重。因此,对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形成的“大炼钢铁热”要保持高度警惕,应尽快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失误问责制,以控制各级政府的短期行为,并逐步减少和严格限制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权力和机会。

3.加强对钢材的进口监督和出口协调,积极进行钢材反倾销应诉,建立与国外钢铁界的对话机制

由于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国际市场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政府适当加强对进出口的管理、保护国内市场是必要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应从保护我国钢铁行业的应有权益出发,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变化,向钢铁企业定期通报国际钢材市场有关情况,协调进出口行为,组织企业积极应对美国实施的“201条款”调查,积极进行钢材反倾销应诉,积极开展同国外(地区)钢铁协会之间的对话,建立与国外钢铁界的对话机制。

(二)改革方面的对策

1.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竞争,鼓励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钢铁行业

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而不是加大对市场准入的监控,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钢铁行业,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国有钢铁企业。绝不能以维护现有企业权益为名,以防止重复建设为名,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具有市场前景的钢铁行业。应警惕产业内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以防止重复建设为名拒绝新的市场进入者。激烈的市场竞争只会使那些具备成本和管理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廉价、更优质产品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淘汰那些管理落后、成本偏高的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和不同大小企业的有序竞争,而不是部分国有大企业的垄断。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钢铁行业的投融资渠道

钢铁工业投资规模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需要多样的顺畅投融资渠道。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缩减政府投资,扩大民间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尽快取消对民营银行的限制,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和改组步伐,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并购重组,尽快做大做强。

3.为钢铁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创造好的制度条件

钢铁工业对专业化分工要求较高,而产业聚集是推进专业化分工的有效途径。产业聚集不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而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因此,要打破地方割据,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为钢铁工业在合适区域形成产业聚集创造制度条件。

(三)服务方面的对策

1.适当增加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培养自主品牌

钢铁行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需要投资。由于一些钢铁基础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具有外部性,私人投资不合算,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当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钢铁工业是具有战略性的基础行业,培养自主品牌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品牌的开发。

2.大力发展为钢铁行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生产服务业

钢铁行业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较大,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较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和煤炭、电力、核电、水力等能源工业。钢铁行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因此要大力发展面向钢铁行业的物流、风险投资、租赁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

3.改进钢铁工业统计工作,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减少因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投资失误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理顺统计工作关系,改进钢铁行业统计工作,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钢材市场的调研和监测,定期市场供需信息,及时向钢铁生产企业和钢材经销商通报钢铁生产和进出口及钢材市场运行情况。

4.以科技进步推动节能降耗,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

钢铁企业的能源成本约占整个钢铁产品总成本的30%以上,一些先进企业也在21%以上。能源成本高,削弱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科技进步,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钢铁行业协会近年来开展的“对标挖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活动,要继续抓好。

参考文献

〔1〕刘世锦、冯飞主编:《2003·中国产业发展蓝皮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与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钢铁行业范文篇7

论文摘要:以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入手,在借鉴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其公司收益之间的关系。

O引言

钢铁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历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钢铁行业回暖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迅速,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在此情况下,2009年国家已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必须严格控制钢铁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沪深两市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其公司收益之问的关系。

1理论基础

经过分析,得知企业收益主要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为方便探讨,现以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收益。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之间的构成,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之间的关系构成资本结构研究的核心。Modigliani和Miler提出: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说前提下,企业的收益与其资本结构无关(MM定理),从此拉开了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的序幕。以此为假设条件,理论研究者们先后建立了权衡理论、契约理论等一系列的资本结构理论,大体可归纳为顺序偏好理论和静态平衡理论两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现代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经验比较相符,因此在探求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二次曲线回归模型更能得出合理的结果。李义超、蒋振声通过对50家公司的400个观察值的回归分析,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的系应该为二次曲线关系,假设以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得出了最优资本结构区间。由于同行业间资本结构相似度极大,本文以现有的理论为依据,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钢铁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收益间的关系。

2研究设计

根据已有结论-3可知,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收益之间存在着二次曲线关系。在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点前,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正相关;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点后,资本结构与公司收益负相关,其图形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为排除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收益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沪深交易所l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分析,以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y,同时在假设其他因素对公司收益影响不显著的条件下,建立回归方程:

Y=++卢3(1)

通过软件SPSS对15家钢铁上市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得出其结果:

为一3.56032为4.1914、3为一1.0396,F统计量为4.98,在为0.05(置信度9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对、卢、参数的检验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得出,与y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其二次方程为y=一3.5603X+4.1914X一1.0396(2)

3结果应用

在得出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后,可利用方程(2)回归模型进行两方面的应用:

1)给定钢铁行业公司的合理收益来计算其对应的资本结构区间。2009年某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82%,则根据模型,得此公司的预期净资产收益率为17.09%。

2)根据模型判断最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静态资本结构。如果以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2%为企业所追求的绩效目标,通过模型不难得到这一最优负债区间为[44.45%,73.28%]。根据计算,可得出理论上钢铁行业的最大净资产收益率为19.37%,满足此净资产收益率的静态资产负债率为58.86%。

由此可认为,当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8.86%上下浮动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能获得较大的净资产收益率。

4结论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求出的回归方程能帮助企业估算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区间,并从整体分析钢铁行业的资本结构健康程度。当然,这个区间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由于同行业的资本结构普遍相似,数据分布不均匀,而且各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影响。但相对来说,二次曲线模型对最优资本结构的概括能力优良,所以使用二次曲线模型来求解比较合理。

2008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钢铁产量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数企业由赢利变为亏损,尤其是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受冲击更为严重,而一些大型钢铁企业或有铁矿石资源的钢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根据沪深交易所21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表1)分析:

武钢、宝钢和鞍钢3家公司规模较大,净资产收益率与金融危机前没有明显下降,充分说明大型钢铁企业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大冶特钢因产品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定;凌钢股份、唐钢股份由于拥有铁矿石资源,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针对钢铁行业当前形势,笔者认为钢铁行业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坚决执行国家有关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加快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体现出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优势。

钢铁行业范文篇8

关键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生命周期评价;材料利用率;用户端解决方案

钢铁工业是一个物质质量和能量高度聚集的产业,因而社会对钢铁业的普遍认识是,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要节能减排,就要抑制钢铁业的发展。然而,从全生命周期的思想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钢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可持续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责任同等重要的绿色经济中,钢铁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人类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钢铁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材料,集强度、成形性和多功能性于一体的独特特征是其他任何材料不可媲美的,钢铁材料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俱佳的良好材料[1]。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钢铁材料而又要实现同样的功能、达到同样的产量,就意味着有比使用钢铁更高的环境负荷。因此,对钢铁工业目前的处境及发展前景,需要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问题,不仅钢铁业内需要重新认识,全社会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因为钢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客观、理性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的现状下。

一、生命周期视角与生命周期评价

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思想的提出,旨在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简称LCA)理念下的钢铁工业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贡献的研究,澄清社会对钢铁工业的误解,体现钢铁工业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及促进作用,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反映钢铁产业升级、品种结构调整的环境效益,以及在全生命周期评价理念下,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方向与发展机遇。钢铁产品性能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一般会增加钢铁制造流程的环境负荷,但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却可能更大程度地减少下游产业及全社会的环境负荷,钢铁行业实际上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出台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行相关决策时,企业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全社会、全产业链角度系统化考虑,做出科学决策。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管理和分析工具,其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量化其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并评价这些消耗和排放对资源、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其特点就是定量化、数字化评价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各种消耗和排放。生命周期评价提供了一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扫描的方法,是国际上评价绿色产品的主要标准。LCA可以让每一卷钢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环境绩效数据档案,是节能减排重要的科学依据。从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可以定义“钢铁绿色产品”是指在产品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回收、再利用和废弃等全生命周期内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且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产品。从绿色产品的用途来看,绿色产品具有如下特征(即绿色产品内涵):——有利于环境保护,指不含有害物质、降低噪音和减少振动等;——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指产品轻量化、简化加工工艺、低能耗、低资源消耗、提高耐磨性、高吸热等;——提高产品寿命并利于回收再利用,指提高耐腐蚀性、提高耐久性、利于回收、便于再制造与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等;——绿色产品外延,指具有上述特性的钢铁产品及包装、标志/标识、商标等,以及提供给用户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生态服务、绿色解决方案等。应用LCA研究钢铁产品的环境特性在国际钢铁行业已广泛开展。国际钢铁协会于1995年开始LCA研究,常设LCA项目组,由全球主要大钢企的成员组成LCA专家组,世界钢协LCA专家组会议每年春季、秋季各举办1次。2004年,宝钢加入该专家组。以前是每隔5年更新1次全球钢铁产品LCA数据,目前随着LCA工作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已经提高到每年更新1次。涉及的产品覆盖了钢铁主要的大类品种。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并提供全行业的钢铁产品LCA数据;把LCA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通报给会员公司;向用户和市场提供相关信息;通过LCA分析方法证明使用钢铁产品可带来的环保效益;推广LCA应用工作中好的经验。专家组的工作重点是使LCA评价流程中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以便在市场推广和与替代材料的竞争中更好地利用LCA这一方法与工具。奥钢联、安赛乐米塔尔、蒂森克虏伯、塔塔、新日铁、浦项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均有各自的LCA团队,并持续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应用工作。

二、从全生命周期范围看钢铁业节能减排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模式是将钢铁制造流程分割为若干工序、装置,然后将工序、装置解析的某种化学反应过程,或将传质、传热和动量传输的过程以工序之间的拼接、叠加形成制造流程,这导致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局限于局部、末端。钢铁生产动态运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协同链接的界面技术往往被忽视,就像是拿着听诊器在各个点上找问题,集中注意的是局部性的“实”,而往往忽略贯通全局的“流”。因此,钢铁企业需要把“听诊器”变为“CT机”,进行全流程的全面精确的扫描诊断,以找到问题。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需要较1990年减少50%以上。钢铁行业作为最大的工业碳排放领域,排放量占比达25%。据预测,至2050年钢铁需求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倍,而世界钢铁协会制定的碳减排目标是碳排放量减半[3][4],这是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那么,如何解决需求翻倍而碳减排50%的问题呢?宝钢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表明,对于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为:成材率(材料利用率)、能源结构和能源耗量。在现阶段能源结构、能源耗量暂时不太可能有太大提升的情况下,提高钢铁产品的成材率和下游材料的利用率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方向。这一结论与剑桥大学JULIANMALLWOOD教授的LCA团队得出的结论一致。剑桥大学LCA团队的研究发现,世界钢铁生产过程中有1/4的钢水未能形成产品而直接变成废钢,其中冲割、剪切和加工工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而最终回用的废钢量还不及这些产出废钢量的一半。据剑桥大学LCA团队课题组的生命周期统计数据显示:甚至在某些行业,全部板材中大约有一半从未制成成品[2]。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看,最终的钢铁产品是最重要的载能体,承载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和材料的投入及环境的排放,最后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前面的投入都将浪费。因此,有大量的技术和商业创新成果有待开发,创新成果可以节省大量因废钢产生所浪费的能量。此外,在很多下游行业,对钢材加工完成后,还需要重新进行退火等热处理,以消除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或使产品具有更好的理化性能,而下游很多企业热处理炉分布零散、热效率低下、生产不连续,导致能源损失很大。而这些热处理工作,却是钢铁企业所擅长的。钢铁企业的热处理炉处理能力大,燃料是钢铁厂副产煤气,生产连续,能效高。钢铁行业将下游这些热态工序重新整合,对用户及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价值。此外,下游很多用户在购买钢板后,还需进行喷涂处理,因此存在大量“小作坊”式的无序生产与排放,而钢铁企业彩涂板采用大规模集中式生产,可有效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可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减少下游无序生产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三、全生命周期理念下的钢铁业节能减排方向与发展机遇

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看,目前主要有2种可能的途径:一是产业内部解决方案;二是用户端解决方案。——产业内部解决方案,是钢铁业一直在努力做的工作,也是与企业经营成本密切相关的,所以各企业开展内部节能降耗减排的积极性都很高。产业内部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效来实现。但经过全行业对于这项工作的长期努力,剩余的节能空间有限,加之技术创新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业内普遍认为能效提高的极限是20%。因此,如果从最乐观的视角观察钢铁产业的未来,若需求翻倍,即使在现有工艺范围内想尽一切办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只能控制在目前的水平。如果无所作为,那么单凭产业内部能源回收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将几乎翻1倍。因此,在最理想的情况下,2050年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但不可能达到减半的要求。——用户端解决方案,是从全生命周期理念出发的节能减排措施。即在保证现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钢材的消耗量,提高材料利用效率,从而达到碳排放减少50%的目标。用户端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从上述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包括:通过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减少钢材使用量;减少生产损失(如冲割、剪切和加工等工序的损失、边角料等);废钢转移回用;废钢不熔融直接回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终端需求。只有产业内部解决方案和用户端解决方案2种方式并用,钢铁行业方能应对需求加倍而碳排放减半的挑战。对钢铁产业而言,为客户减少钢材用量和提供更多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机遇。目前,钢铁产业制造的是中间产品(材料),而用户需要的是由这些中间产品(材料)组装的制成品。这是钢铁业的一个重大机遇,钢铁产业应关注下游动向,跟踪中间产品被做成了什么,通过整体设计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到产品结束;或整合下游的一个阶段,提供组件而不是库存产品,那么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且用料更省的组件,这也是节省出25%产出损失的方式所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机会。未来,轧钢厂可以通过升级和更新轧制工艺,最终成为开放式产品机构的设计单元,设计其他产品,升级旧产品特征,达到与市场新产品兼容的目标。综上所述,从生命周期视角,对钢铁行业而言,未来的机遇在于:整合下游产业,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工艺;从铁水到成品部件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减少生产过程的损失;研发具备更长使用寿命的产品;钢铁构件的再制造与修复利用,如报废汽车的钢铁配件的再使用;钢铁废料转移回用;提高钢铁的强度。

总之,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理念来看,未来钢铁业有足够多的选项来应对节能减排压力,化解产能、优化品种、调整结构、提高材料利用率是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体现社会责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文波.新时代新钢铁[J].宝钢技术,2011(1).

[2]JULIANMALLWOOD.Sustainablematerialswithbotheyesopen[M].Cambridge:UITCambridgeLtd,2012.

[3]WorldsteelAssociation.TheWorldSteel2050Report[R].

钢铁行业范文篇9

关键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与对策

1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重要意义

(1)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却是行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第九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在全部工业行业中分别排名第3、第3、第1。对此,钢铁行业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能够更合理配置资源,减轻环境负荷,控制环境污染。(2)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受传统生产工艺技术局限性和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影响,致使能耗高、产污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强化环保约束,加大治污投资力度,而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达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适应新常态,实现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3)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1]。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有利于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舒适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技术可行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中,最关键控制点当属烧结机头烟气的除尘、脱硫和脱硝治理。从目前已投运设施的运行情况来看,河钢邯钢、首钢迁钢等企业采用以活性炭工艺为主的治理设施,以及日照钢铁、裕华钢铁、中天钢铁等企业采用以SCR工艺为主的治理设施均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要求[2]。但是现阶段仍是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的探索阶段,改造投运后工艺的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尚待时间检验。(2)经济可行性。为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企业必须对未能达到要求的建设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对新建项目要直接根据超低排放的要求来建设。不同企业,其环保设施基础必然存在差异,改造的项目及经济成本也就不同。改造前期不仅需要考虑设备的采购与安装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的运行、维护、折旧等方面的费用。改造前已投运的环保设施受工艺、使用寿命等局限性因素影响,改造难度较大,成本高,甚至有的无法改造,只能更换设施,造成重复投资,大大提高了改造费用。(3)运行可行性。当前,钢铁行业在脱硫、除尘技术上已较为成熟,经处理后的污染物浓度基本能实现超低排放的指标要求,但烧结和球团工序受烟气波动影响较大,如何将脱硝项目与现有脱硫、除尘设施有机结合是个难点。现阶段脱硝工艺采用单纯的技术方案有活性焦法、SCR法和氧化法,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活性焦法涉及制酸废水处理及硫酸副产品处理问题;SCR法涉及脱硫副产物利用、废催化剂处置问题,此外SCR法和氧化法对二噁英、重金属类污染物处理效果也有待验证。

3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对策

(1)资源配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来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从原料组分、工艺流程、生产工况、施工场地、环境条件以及设备可靠性、运维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最终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国家排放要求为第1原则,其次才是考虑因地制宜、革新变旧、成本控制。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在技术改造后带来的二次处理难题、能源消耗问题,在控制大气污染物的同时要兼顾好废水零排放或者达标排放,应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的前提下,找到达标排放与节能降耗的合理平衡点,促进2者协调并进。(2)技术改造。企业首先要从源头管控做起,在采购中对原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降低污染物带入。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先通过精脱硫,然后在为热风炉、轧钢热处理炉等炉窑提供燃料时,使用低氮燃烧技术,燃烧时能大大降低SO2的排放浓度。另外,要根据制订的改造规划来科学实施技术改造,进行过程控制,主要有6种技术方案:①活性炭脱硫脱硝SCR;②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SCR;③CFB脱硫除尘+SCR;④催化氧化+CFB脱硫除尘脱销;⑤湿法脱硫+臭氧氧化脱销;⑥CFB脱硫除尘+COA协同脱销[3]。技术各有利弊,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无组织排放控制方面,通过采用料仓、料棚全封闭的储存方式,并配备洗车设施、喷淋装置等抑尘措施能有效解决燃料及固废物资装卸、堆存无组织排放问题。通过采用管状带式输送、密闭皮带输送、气力输送、罐车运输等密闭、清洁的输送方式,能够满足厂内大宗物料产品、燃料、粉料、除尘灰等的输送和运输;通过同步升级布袋除尘设施,扩容除尘风机,增加风量,能有效消除无组织逸散现象。(3)完善管理。超低排放改造的决策在企业的高级领导层,技术控制在技术人员,落实在基层人员。因此要通过细化制定企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职责,才能让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落实到位、任务落实到底。通过补充专业环保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企业环保管理机构。另外,还需要全面加强对过程实施的监控,通过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建设集管理、控制、治理为一体的环保管控系统,更加全面、动态、科学地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4)健全制度。为实现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企业必定要投入大资金,在改造投入与效果上,不同企业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在对企业的环保政策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影响企业改造投入的积极性,因此为更好更快地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有关部门应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差别化的环保管控,政策可向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倾斜,对于不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可以执行限产、差别化电价、增加检查频次等考核政策,以此树立环保标杆企业,助优弃劣、奖优惩殆。(5)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一方面既要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按要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另一方面还要将监督与问责紧密结合,坚决制止企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行为。地方管理部门还应完善监管手段,及时、准确掌握地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设计、施工等情况,对改造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能够按期完成改造任务。对改造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隐患,要严格督促整改;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切实建立健全超低排放改造监督的长效机制,督促企业能够依法依规将超低排放改造进行到底。

4结语

党的“”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提出将环保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钢铁生产企业把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必将取得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河.浅析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221+145.

2李新创.扎实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夯实钢铁高质量发展基础[N].中国环境报,2019-05-08(003).

钢铁行业范文篇10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钢铁行业出现了回暖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致使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钢材价格大幅度下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保持钢铁行业的平稳增长,现就有关情况和事项通报如下:

一、钢铁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钢铁生产增长过快。今年*月全国粗钢产量12744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2月下旬日产钢151万吨,接近于去年6月份日产15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相当于年产钢5.5亿吨水平;月份全国日均产钢145.5万吨,比去年月上旬日产107万吨的最低水平相比,增长了36%,同时也高于去年全国日产137万吨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国外主要钢铁企业则呈现大幅度减产的态势。*月,全球除中国以外的65个主要产钢国钢产量1.36亿吨,同比下降37.3%,我国*月钢产量已占全球的48.3%。

(二)钢材出口持续下滑。*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14万吨,同比下降54.9%,其中3月出口167万吨,同比下降59.8%。*月净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112万吨,同比下降85.3%,折算相当于全年净出口粗钢452万吨,比20*年净出口减少4300万吨。3月份,我国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出现3年来的首次净进口。

(三)市场价格先涨后跌。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从去年*月最低的101.5点逐步回升,今年2月初达到109点。随后钢材价格一路下滑,*月*日下降到95点,已跌破19*年水平,比今年最高点下降12.8%,其中12mm螺纹钢、2.75mm热轧卷价格分别比今年最高价位下降660元/吨和733元/吨,分别下降16.3%和17.6%。

(四)亏损局面尚未扭转。1-2月累计,全国钢铁工业由去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亏损7.7亿元。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自去年*月以来连续5个月出现亏损,1-2月累计亏损15.1亿元,亏损面37.1%,500万吨以上企业亏损面达50%。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在钢铁行业面临前所未有严峻形势的同时,多年来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是:

(一)钢铁总量严重过剩,板材问题尤为突出。20*年我国粗钢生产能力已超过6亿吨,产量5亿吨,粗钢表观消费量4.52亿吨,同比增长2.89%,净出口钢坯钢材折合粗钢0.48亿吨。综合考虑刺激内需政策作用和钢材间接出口减少的影响,预计2009年粗钢表观消费4.62亿吨,比去年增加约1000万吨;净出口按今年1-2月平均数据测算,则减少4000万吨。按此计算,2009年产量只需保持4.7亿吨就能保持供需平衡,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

从品种结构看,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粗钢能力5000万吨左右,其中90%对应品种为板材。20*年底,我国热轧板带材产能达到2.68亿吨(含应淘汰的热轧窄带钢产能约3600万吨),产量1.95亿吨,产能过剩约7300万吨。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等重大项目建成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低迷,迟迟不能正常投产。经分析,近几年钢材市场的大起大落,板材表现明显逊色于长材,说明板材产能已超出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

(二)落后产能比重较高,恢复生产存在盲目性。据20*年统计,属于淘汰类的落后炼铁产能1.14亿吨、炼钢产能5678万吨。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半左右的落后炼铁产能和大部分的落后炼钢产能已被淘汰。按照国务院新近颁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1年底前,要在继续淘汰剩余的落后炼铁产能5340万吨、炼钢产能320万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7200万吨、炼钢产能2500万吨。目前,各地的中小钢厂,借助其成本优势,生产恢复较快,增产存在较大盲目性。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前期高价原料库存较少,二是低端产品市场的拉动,三是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四是环保标准执行力度不够,承担社会责任较少。已建成的大型生产装置,也在筹划试车投产,产能将进一步增加。

(三)进口铁矿石增加过猛,容易引发经营风险。去年,由于对钢铁行业供需关系盲目乐观,企业在高价位时大量进口铁矿石,造成钢材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成为大型钢铁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钢材市场稍有好转,一些企业和贸易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抄底、投机心理的作用下,大量进口铁矿石。3月当月我国生产生铁4321万吨,同比增长3.9%,进口铁矿石52*万吨,同比增长46.2%,远超出铁矿石的实际需求。过量进口铁矿石,加大企业资金压力,存在较大经营风险。

三、控总量,调结构,促质量效益型发展

钢材是建筑、机械等行业的基础原材料。在下游行业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必须把控制总量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进行结构调整,实现钢铁行业的质量效益型发展。为此,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决遏制产量过快增长。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责令列入淘汰类的落后炼铁、炼钢、轧钢生产线停止生产,已经停产的严禁死灰复燃;进一步加大银企衔接工作力度,对落后钢铁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钢铁协会要组织钢铁生产企业对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实行自律性限产措施。钢铁企业要加强产需衔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低于成本不生产,不付货款不发货,努力实现企业产销率100%,货款回收率100%。大中型钢铁企业要带头停产部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新建产能投产前要认真做好市场分析。钢铁协会要按照我部《关于开展重点调度企业日报和旬月报统计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运行〔20*〕3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调度联系企业运行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运行〔2009〕86号)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监测制度,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统计监测手段,及时汇总掌握生产、库存、销售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为政府部门和钢铁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二)主动调整品种结构。最近,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轻工、石化、汽车、装备、船舶、物流等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陆续公布。钢铁企业要加强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学习研究,了解分析实施扩大投资政策和相关行业振兴规划对钢材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新需求,增强调整品种结构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围绕国家投资和相关行业发展重点,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研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满足相关产业升级和重点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法》、《安全生产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关停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淘汰类,20*年*月以后建设的120吨以下转炉、70吨以下电炉、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等限制类生产能力继续实施淘汰类、限制类差别电价。用好中央财政淘汰落后奖励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妥善解决淘汰落后引起的人员安置等善后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和装置名单,力争提前完成已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订责任书的落后钢铁企业(装备)淘汰任务,其他未签订责任书的属于淘汰类的炼铁、炼钢、轧钢能力也要按期全部淘汰。

(四)严禁违规建设扩能项目。按照现行投资管理规定,新增生产能力的炼铁、炼钢、轧钢项目应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核准,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均属违规项目。各地要严格执行投资管理规定,禁止越权审批新建钢铁项目,正在违规施工的也要停止建设。

(五)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钢铁企业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利用当前投资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把技术改造作为投资的重点,积极采用烧结余热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等高端钢材品种,淘汰改造企业内部的落后工艺装备。要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不断改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品种质量,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