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案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9:55:05

腐败案件

腐败案件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委十届六次全会、州纪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对全省、全州近年来发生的党政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件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腐败问题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认清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促进单位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20至4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集中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一个市委书记的蜕变》,认真学习《忏悔实录ⅰ》、《忏悔实录ⅱ》和《中共州纪委州监察局关于若尔盖系列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中共州纪委州监察局关于查处4起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中共州纪委州监察局关于对“四风”问题典型案件的通报》等文件。

四、活动对象

单位党员干部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反思活动是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带头参与活动。

腐败案件范文篇2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村官”达2850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最新数据,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4968人,占42.4%。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739人,村委会主任1111人。当前农村基层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

1、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和干事创业意识差。近年来,村(居)“两委”干部实行了选举制度。我们***市财政对村(居)干部实行了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左右工资制度;对村级集体收入较差的村委会由省拨款办公。实行这些制度后,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增加了当村干部的吸引力。一些思想政治素质较差的人当选村干部之后,只为自己领取工资,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办公益事业、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等问题考虑甚少。

2、少数村干部有“捞取一把”的意识。因为当上村(居)干部有市财政固定补助的工资,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人在村(居)干部选举过程中不惜用钱用物拉选票,当选后就不惜一切机会捞钱,把当村(居)干部当作是发财的好机会。有的私分公款;有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如增城市荔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黄士峰在负责农村征地补偿过程中受贿305万元案。

3、少数村干部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目前,有少数村委会主任民主意识差,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凡事自己说了算,经济开支一支笔。对此,一些党员干部不敢提意见,不敢大胆监督,有明则保身的思想,导致村(居)主要领导有恃无恐,乱花乱用,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4、思路闭塞,缺乏对党员干部有效监督的办法。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如何管好集体财产、防止和遏制腐败,想不出有效的办法,不能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多方面惩治和预防腐败。

(二)对加强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认识不足

1、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村(居)干部没有多少可贪。正因为村级经济收入少,思想上不够重视,放松了财务收支管理,导致有些村有些临时收入不入帐,甚至有谁收款谁开支的现象。

2、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村(居)干部上级给付的工资少,有机会就应该捞一点。当前,***市的村(居)“两委”干部工资由市级财政补助每人每月300元左右,固定收入在2万元左右的村,几乎无法拿出钱来再对村干部进行补助,因此,普遍村(居)干部认为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少数村(居)干部碰到上级有专项资金或建设项目资金拨付,就想方设法挪用挤占,贪污贿赂。例如:东莞市清溪镇居民委员会连屋村村民小组副组长戴小华贪污征地补偿款26万余元案;清远佛祖村虾塘村民小组出纳陈国英挪用征地补偿款50万元案等。

3、认为当干部的吃多点、用多点理所当然。少数村(居)干部当选后有当官做老爷的思想,把村(居)集体收入当作是私人的财产,要吃则吃,要分则分。村与村的干部互相宴请,互相攀比,招待吃喝费用没有限额。据调查,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一年的招待费用就达10万多元,占村集体收入的五分之一。

4、认为村级政权管理普遍都还不够规范,有等待观望的思想。目前,村(居)一级的管理确实还有很多盲点,大部分村(居)委会都还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办法,甚至有的上级强调要做的工作也只是马虎应付,搞形式主义。一些村(居)干部就乘机钻空,能捞则捞。

(三)农村基层的各种机制制度不健全

1、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近年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最共同的原因之一就是财务管理混乱。有的财务审批手续不全,有的长期不做帐,有的有帐无物,有的白条入帐,有的设有“小金库”。其次是没有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有的形成了制度也无法执行,形同虚设。

2、监督机制不完善。镇级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虽然已推行多年,但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流于形式的问题仍很突出。有些基层干部霸道作风严重,搞“一言堂”、“家长制”,民主观念差,个人说了算,接受监督的意识差。此外,由于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有的还不是党员,一些基层党委、纪委不好监督。有的村虽然设立村民理财小组,但很难监督到位。目前全市各镇均已实行“村帐镇”制,但执行起来还是不够规范,哪些费用该开支、哪些费用不该开支?中心的人也拿不出一个标准来,还是村干部说了算。

二、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原因分析

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原因,也存在着环境、教育、制度、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价值观念异化,理想信念动摇

1、党员老化现象严重,文化素质偏低。一方面受自身素质影响,坐不住,学不进去,对党风廉政建设知识一知半解或是知之甚少,不能深刻领会,也就谈不上自觉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党员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只顾低头刨地,思想观念落后,不注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研究现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能力欠佳,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缺乏感召力。

2、理想信念淡化。有些基层干部工作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带领群众致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是把手中权力当作为个人和“小团伙”谋取私利的渠道,得意时想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失意时想的是“升不了官就得捞钱”。例如东莞市樟木头镇计生办职工蔡瑞容挪用农村结扎户养老保险金68万元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3、责任意识不强。少数领导干部言行不一,经常说空话,不做实事,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村干部靠乱许诺赢得群众拥护,当选后却不能履行诺言。有的干部工作责任感退化,对村民提出的热点问题、实际困难,缺乏认真细致的调查处置。有的村干部自身没有太大能力,因家族势力大而被选上,工作更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4、廉洁意识淡薄。由于价值观念变异,少数党员干部缺乏严格自律的廉洁理念,不能把廉洁自律和勤政廉政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工作中不能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在各种诱惑面前,还有少数人抱着不健康的心态,不仅缺乏必要的自律,而且千方百计为自己的不廉洁行为寻找正当理由,逃避监督。例如佛山市乐从镇镇长马健康(副处级)在审批农村土地开发项目过程中受贿222万余元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制度不够完善,执行落实不到位

1、制度制定存在偏差。一些制度制定时间太久,完全脱离实际,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执行;有的规定太宽泛、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执行过程中无法把握。

2、制度执行力较弱。一些工作领导督促了才办,领导不督促不办;拨经费就快办,没经费就慢办、不办;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制度的执行力受制于执行者的利益和情绪。

(三)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

1、对集体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尽管已经实施了“村账镇管”等财经制度,但仍有少数管理流于记账形式。对支出的监管也是事后监管多于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一些村干部到镇农经站报账时,往往是资金已经支付,即使出了问题,已经花掉的那笔资金也很可能无法追回。

2、对集体资产的全面管理力度不够。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制度很不健全,村组集体资产存在界限不清、处置不当等诸多问题。在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各村对原生产队的仓库等集体资产进行拍卖,部分拍卖收入由村委会、村农经站代管后去向不明,村两委换届时清产核资工作底数不清、数字不准,广大村民心有积怨。

三、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腐败对策和建议

党中央提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对策思路,制定了实施纲要,并适时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工作局。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我们党正由运动反腐、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由着力治标转向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治腐。这一纲要对于遏制腐败的发展蔓延,直至最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特归纳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建立“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是新时期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为此,应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措施来抓。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注重适用性,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要通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行为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强化廉洁自律行为;以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党员干部切实接受教训,得到警示。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在干部职务变动、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或者群众对某些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教育防范在前。

(二)规范权力制约,建立“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腐败源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制度建设是在党纪政纪条规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制度建设的严密性、程序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党员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单位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基层农村,是否可在村级试行纪检员制度,以扩大纪检工作的辐射范围和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同时加强民主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和工程项目投招标管理。单位大宗物资采购必须遵循公开的原则,以防止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工程项目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进入县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以消除“暗箱操作”,防止权钱交易。确保工程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三)完善监督管理,建立“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预防和解决腐败的重要环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积极探索实施党内监督的新路子。在监督方面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真正体现出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真正发挥党内相互监督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事前监督与事后处理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积极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加大对违法违纪者事后的查处力度,使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后悔莫及;另一方面,要把精力更多地转向事前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三是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使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多形式的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从机制上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加大惩处力度,建立“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党员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通过推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掌握党员干部廉政情况,建立廉政档案,有针对性地督促其加强防范,纠正存在的问题。

腐败案件范文篇3

一、党风不正,道德失衡。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致像“买官卖官”这样的丑恶现象在一些地区不仅盛行,而且习以为常,几乎成为官场定律;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

二、世风日下,心理失衡。在目前的一些地方,存在着“贪官不臭,清官不香”的怪现象。一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职位、获得私利的人,被认为是“有能力”、“有门路”;而真心拒贿的人,却被人讥笑为“假正经”、“不合群”,甚至连他们自己因为怕受到打击排挤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清官”。而对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人们往往感叹他们“后台不硬”、“运气不好”。这种“笑廉不笑贪”的不正常心理,被有关专家称之为“腐败的心理预期”。它反映了我们当前社会廉洁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一些人本来并未打算腐败,但看到周围一些官员因贪污受贿发了财,历经数次反腐行动,不仅毫发未损,反而步步高升。便感到心理极不平衡,于是,便走上了“当官发财”这条路。

三、工资太低,利益失衡。虽然“高薪养廉”的提法并非完全科学,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落后地区更为严重,养家糊口、孩子上学、购物买房等仅靠微薄的工资本来就捉襟见肘,若遇大病小灾则更是难以为继。再加上个别地方长期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出现自带工资来上班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地方公务员工资“政策打白条”,出现工资福利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公务员雪上加霜。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的尊严很难不丧失在一念之间。

四、防范不周,监督乏力。目前,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的力度及其微弱,造成贪官有机可乘。首先,我们在指导思想上长期把各级干部当作“正人君子”,对于他们的腐败疏于防范,同时又主要依靠领导干部来防范和监督普通干部,致使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腐败行为较少受到严密的监督和制约,腐败行为屡屡轻而易举得手。就像成都火车站派出所的近50名公安干警,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们竟然堕落到与站内行窃的扒手沆瀣一气、成为小偷的保护神的地步,就像我们轻易也不会把党的领导干部想像为腐败分子一样。其次,对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防范还存在着程序大于实体(实质)内容的现象。这套体系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重程序而轻实体,一些领导干部在实施腐败行为的过程中就是利用程序上的合法来掩盖实际上的非法行为。比如说近年来建设领域发生的一些腐败行为,就是完全按照建设工程招投标规范并利用这一规范程序完成的。还有一些用人上的腐败,对正直干部的打击排挤等,很多也是合乎程序的,而实际上掩盖的是权钱交易、利益争夺等腐败行为。另外还有的实体法律、政策制度等被大量悬空或虚置,根本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很难起到制约腐败的作用。至于大多数领导干部收支明显不符的高消费等腐败行为,因为缺乏处罚程序而长期得不到处理,甚至有合理合法化的趋势。再次,防范体系单一。目前对干部腐败行为的监督防范主要依靠上级领导和专门部门,由于任人惟亲使得上下级之间更多的是利益共享关系而非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关系。有的虽然不是利益共同体,但因腐败分子善于伪装,腐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长期不被发现。至于专门部门的监督防范更是因为与有关部门、单位缺乏直接联系而形同虚设,对案件的查处也往往因为群众举报或其他偶然因素引起,并且只能事后处理而不是事前防范。同时在腐败犯罪日益“组织化”和“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专门部门反腐败斗争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自身也缺乏反腐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少同腐败分子展开殊死决战的信心和勇气。而作为“屋漏在上,下必知之”的人民群众,虽对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有着切身感受,但由于害怕打击报复或对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胜信心或没有掌握关键证据而不得不长期忍气吞声。所有这些都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其更加胆大妄为。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至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也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无法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

五、有法不依,执法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腐败犯罪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有专家曾形象地比喻我国查处腐败的情形为“隔墙砸砖头”,也就是说对于腐败分子,我们不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向所有的腐败分子展开攻击,而是采取隔墙抛砖的办法,砸着哪个腐败分子哪个腐败分子倒霉。并且隔墙抛砖也不是完全随机的,总是迹象非常明显的才会被砸。而有后台有背景的被砖头砸着的可能性就很小。二是对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惩处不严。由于近年来腐败的大面积发生,致使腐败案件的查处标准在一些地方被不断地放宽。远的如厦门远华案,据说5万元以下的腐败案件均免于处理。近的如马德卖官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涉案的265名干部只有4人受到处分,其余的毫毛未损,有的依旧做官,有的甚至还被提拔重用。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处理结果,据说是由于涉案干部多,有关部门遇到了难题,如果全部追究,相关市县、部门的正常运行将受到影响,甚至整个干部队伍就垮了。因此,绥化市纪委在报告中提出“贯彻抓大放小、重在整改,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政策和策略,切实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端正一方风气。而抓大放小的具体办法就是:受贿、行贿5万元以下的干部不予追究”,而在当地部分干部眼中10万元已经成了行贿受贿的“腐败底线”。这样的一种处理结果,无论是对照同志曾经明确提出的“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还是同志在中纪委会议上发出的“腐败分子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号召,抑或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行贿受贿罪的量刑规定而言,都是站不住脚的。这种对腐败犯罪的从宽处理实际上是对腐败的纵容、支持和鼓励,必然使腐败分子更加有恃无恐。部分反贪、监察部门行同虚设,该查不查、该纠不纠;部分法院执法不严,该抓不抓、该杀不杀。明知某人消费与收入明显不符或群众早有议论,有关部门就是不去主动调查,非等有人举报或上级安排才去立案查处。有的腐败分子由于上面有后台或花钱打通关节,就算受到调查,也得不到惩处,反而不了了之;有的甚至还查一次提升一级,如当年的王怀忠。

六、机制缺省,体制失衡。干部的选拔制度和约束机制存在问题。无论是机关进人还是提拔任用,目前尚缺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靠关系”、“走后门”仍在一定范围广泛存在。按照规定,公务员应当“凡进必考”,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还有的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通过操纵“面试”和“考察”,选用“自己人”或有“关系”、“背景”的人。在此过程中,就免不了有腐败发生。名义上是有群众评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任前公示等一系列所谓程序,可真正执行起来,就是“书记”一言堂了,严重缺乏约束机制。马德“买官卖官”案的出现,就是佐证。山西省交通征费稽查局晋中分局党委书记邓军生受贿案,也令人回味。据报道说,邓几乎不能容忍任何一次自费消费,就是老婆治疗近视眼、购买皮大衣等鸡毛蒜皮的花销,他都要想方设法让公家报销。经过长达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居然把自己变成了当地一个同时犯有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腐败明星。让人不解的是,邓的腐败可以说是在阳光下进行的。整个系统的人都知道他喜欢请人报销个人花销。邓之所以能够通过蚕食把自己炼成腐败明星,由于他生活在一个规范及惯例都对腐败行为格外宽容的氛围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行为虽有不满,但也都用行动默认他用公款报销私人花销的行为。

要预防腐败,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自律与他律并重。既要切实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强化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精神,自觉做到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清白为人、廉洁从政。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以保障权力正确使用为核心,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制衡人权。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制衡事权。改善财务管理机制,制衡财权。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制衡物权。探索一把手监督机制,制衡集权。要瞄准领导干部和人财物岗位等重要岗位,关注领导干部工作及职务变迁、逢年过节、喜庆大事等重要时期,聚焦重要人事安排、重要资金安排和重大投资项目等重要事件,把握工程招投标、资产评估、设备采购、经费预决算、质量审验核等重要关口,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把照章办事和提高办事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二、律己与律他并重。我们党和政府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约束,必须始终坚持遵守党纪不动摇,始终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圈内圈外一个样,家里家外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要时刻牢记权力就是责任,必须始终坚持一颗钉子一个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天得过且过;也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作为行为准则,把为群众办证、盖章和服务看成是对他们的恩惠,全然忽视这本来就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既不能只拿工资不做事,也不能单凭个人感情和朴素的工作热情乱办事。面对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我们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放纵和包庇,要努力形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

腐败案件范文篇4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定

位准确

原绵阳涪城区城郊乡高水村党支部书记。**年11月,刘跃先利用职务之便,在其私营企业绵阳市双菱房地产开发公司无钱支付所征用的高水村5组土地时,擅自挪用高水村财务上的现金6万余元,支付双菱房地产公司应缴税务机关的耕地占用税及粮食附加费。**年9月至12月期间,刘跃先为了让其私营的双菱实业总公司顺利入股四川高水集团股份公司,虚增双菱公司的资产14**万多元,并出具了虚假的资产评估告。**年1月至20**年11月期间,刘跃先在高水集团经营亏损的情况下,先后以领取分红款的名义,侵吞高水集团资金共计人民币252万元。案发后,涪城区法院认为,刘跃先身为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其行为已构成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于20**年9月2日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样的大案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事先毫无察觉呢?一个农村基层组织的书记,挪用,侵占资金数额之大,腐败行为存在的时间之长,给村民造成的损失之重。为什么没有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把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呢?高水村这样的全国明星村都能让基层腐败分子如此有机可乘,那么其他边远落后或经济更发达的村又是如何呢?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上,也就是我们的制度有许多不到位和不周严,腐败的机会还很多。如果腐败分子伸手即被捉,权力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那么权利就不会被滥用,情况大概有所不同。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责任制是党的“十六大”依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而提出来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重要制度,是党的政治纪律,这项制度体现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向纵深发展,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准确定位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正职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由各级党委(党组)、政府(行政)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承担责任的制度。近几年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是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结果。

二、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提高认识,紧密结合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来自青海各地的检察长们披露的事实令人震惊:一些村干部把当村官同捞钱、为亲朋好友谋利等同起来;个别村的村委会在土地补偿款上“抱团腐败”,作案手段简单直接,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之势……

村干部职务犯罪逐年上升———如此趋势出现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颇令人费解。检察官分析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忽视廉政建设工作,惩罚力度弱,村干部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村级财务混乱监督缺失,都成了滋长村官腐败的“温床”。

19起24人,21起21人,28起30人,31起37人,35起49人……

20**年为246万元,20**年511万余元,20**年达778万余元……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就跟到底就是思想意识落后,没有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所以,加强农村干部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层次,也是检验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不满意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乡、村这一层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上连党政,下连群众,几乎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从一定意义上讲,基层党员干部的言行和作风,代表、反映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作风和形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群众就拥护我们。反过来,作风粗暴,甚至违法违纪,坑害群众利益,群众就会骂我们。大量的事实证明,目前我们基层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值得信赖的。但是,也确有极个别党员干部,党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不强,放松对自已的要求,有权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群众面前作威作福,甚至欺压、坑害群众,给党和政府抹黑。如果不加强农村基层学风廉政建设,不抓反腐败,那些少数不按政策办事、欺压老百姓的人得不到及时处理,消极腐败现象继续蔓延,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干扰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非常必要、势在必行。

2、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要同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抓好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深入开展。加强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措施。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会对党风廉政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同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为地分割开来、对立起来,也不能相互替代。在安排部署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时,不能离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去孤立地研究反腐败的措施方法,要站在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贯彻执行,党员干部的作风能不能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能不能密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能不能进一步增强,来看待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风廉政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需要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新的情况和问题会不断出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根据改革开放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不断拓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域,进一步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引向深入,为实现“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实现干部作风的全面好转

洪某,男,汉族,1958年9月出生,小学文化,万年县陈营镇人,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下半年至20**年11月任珠山村党支部书记。

20**年10月洪某到镇零户统管办领取东阳化工征用土地15.**亩的补偿款347971元,20**年3月领取万年西路征用土地12.115亩、建设路征用土地4.7**亩补偿款299981元,总计647952元。洪未将此款及时上交村小组出纳入帐保管,没有征得村小组其他干部同意,擅自使用这些补偿款:动用17万余元用于偿还治病债务及家庭开支(他**年因患食道癌花了20余万元);20**年10月借给陈营镇政府司机黄某10万元购买住房(至调查组介入调查时,洪收回了借款);20**年12月,动用18万余元投资承包陈营镇石鼓村“村村通”公路;20**年3月动用10万元,与他人合伙承包陈营镇永乐村至南岗村“村村通”公路;剩余9万余元一直由洪个人保管。今年6月,洪交给村小组出纳现金21万元。10月县纪委介入调查后,洪先后三次将43.3万元现金交给村小组出纳李某,至此洪某将上述647952元土地补偿款全部上交村财务。

干部的作风问题一直是影响廉政建设的大问题,一言堂、个人主义都是导致农村干部腐败堕落的根本源泉。要根除这些,就必须加强农村干部的作风建设。

1、加强宗旨观教育,奠定干部作风好转基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关键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甘做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明白了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就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当前,要针对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进行党纪政和廉洁自律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相互配合,采取专题教育与普遍教育、理论教育与形象教育、榜样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突出教育的自主性、经常性、生动性和典型性,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使干部转变作风学有榜样,干有动力。通过教育,在干部中形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形成埋头苦干、干事创业的风气。

2、强化制约监督,保证干部作风转变

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对各级干部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为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办实事。首先要强化干部的监督意识。作为被监督者,应克服“不让监督”、“权威受损”的心态,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作为监督者,应克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权力动作的途径和办法,做到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管理就实行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检查、监督各级干部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确保党员、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再者要强化群众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受理工作,主动听取民声,了解民意,从群众的来信来访中了解和掌握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转变干部作风的措施。

3、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的腐败,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公敌,它像毒瘤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无不演戏到腐败现象的困扰。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反腐败问题,是我们党和人民病房关心的热点问题,面对日益严惩的腐败现象,为了维护我党和政府肌体的健康,当作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案件要坚决查处,对作风恶劣的干部要坚决追究,使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通过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达到教育干部的目的,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同时要下大力气解决公款吃后喝、公款旅游、超标准乘车等群众看得见的奢侈问题,狠刹得用职权乱反派、乱罚款、乱收费等部门和待业不正之风。通过惩处腐败分子,惩处作风恶劣的干部,使干部不敢有腐败之念,不敢行恶之风,真正实现干部作风清正廉明、一心为公。

4、与时俱进,探索转变干部作风的新路子、新方法

要进一步推选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在管理上实现民主化,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积极推进民主评议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接受对干部作风的监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遏止干部腐败行为。

腐败案件范文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反思活动是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时间紧、任务重。由我局局长同志亲自抓,带头参与活动。根据要求,制定了《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开展重大腐败案件反思活动的方案》。

二、精心组织、成效显著

腐败案件范文篇6

1.江西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贺某因举报江西省某县法院原院长李某,被江西省某市两级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案,至今令法学界关注。

1992年起,贺某陆续向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人大等部门反映某法院及李某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枉法追诉、枉法裁判、非法拘禁、伪造司法文书等违法行为的情况。到了1995年10月,某县法院公开做出不准贺某在该院出庭的决定。

据此,贺某再以书面形式向中纪委、中组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全国人大等机构投诉。没想到很多信件落到了李某手里。李认定这些信都是贺某所写,以县法院名义要求进行文检,结果证实了李某的怀疑。李将举报信和笔迹鉴定书交到某县检察院。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贺没构成诽谤罪。李某于1996年4月12日向某市中级法院自诉贺某诽谤。某中院指定该市某区法院审理此案。

1998年12月9己某区法院宣判贺某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赔偿精神损失费7000元。贺某、李某均提出上诉。2014年1月29日,某中院开庭审理后维持一审判决,驳回贺某反诉,撤销了7000元精神损失费。

去年12月7日贺某刑满释放。今年3月10日,他到最高法院继续申诉。3月24日,全国律师协会邀请法学专家对此案论证,结论是判贺某犯有诽谤罪证据不足,应重新审理。

2.6月30日,记者将电话打到湖北省检察院,想了解百万奖金的事,接电话的宣传处某处长告诉记者,100万元这个数宇不确切。不要说100万元的奖金无人领,就是我们全省各级检察机关所有奖励举报人的奖金加起来也不可能那么多。但匿名举报者不领奖金,这倒是事实。

3.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是全国检察机关倡导举报的2014年宣传周。"立案标准、举报须知、署名举报、件件答复"是今年举报宣传周的主题。(检察日报》就此发表的"提倡署名举报"的评论员文章说,署名举报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检察机关查办案件,二是可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三是万便检察机关向举报人员反馈办案信息。最高检察院某副检察长在谈到宣传周的目的时强调,引导群众如实举报,准确举报,特别要引导群众署名举报,提高办案质量。

据称,检察机关已将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举报宣传周",今年是第二届。此次宣传周第一天全国就有近10万名检察民警走上街头。某副检察长也在北京参加了当天的举报宣传活动。显然,检察院对举报倾注了极大热情,力倡署名举报。

4.据了解,从1978年检察机关成立举报站至今,与检察机关倾注极大热情力倡署名举报相反的是,署名举报依然冷清。

据报道,检察机关查办的贪污贿赂、读职等罪案,80%的线索源于群众举报,但绝大多数是匿名举报,署名举报只占20%至30%。

北京东城检察院控申处过兴祖处长告诉记者说,去年该院反贪部门立案的案件不到印件,其中2/3源于群众举报。该院每年平均收到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举报约1000件,署名举报仅占举报量的1/10。《检察日报》评论说,这给查处腐败案件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遗憾。这反映了举报人怕报复、举报人署名遭报复的现实问题。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申论模拟考试卷参考范文######

1.

署名举报有许多好处,为此,检察院对署名举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力倡署名举报,但署名举报依然冷清,这将给查处腐败案件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遗憾。

2.

署名举报之所以难行,主要是举报人害怕因举报而遭到打击报复。贪污受贿的人往往都涉及到有权的人,而这些人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举报者打击报复。因此,要让人民相信正义的力量能够压倒邪恶的势力,相信党的组织确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各受理部门要采取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承担保护举报人的义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一旦举报泄露,导致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责任。在法律没有相应规定之前,受理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规定。同时还应该大力宣传保护举报人免打击报复的典型,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3.

正义者就应该堂堂正正

举报制度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举报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惧怕打击报复。过去百姓的俗谚说: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而写匿名信显然是一种典型的背人而行的事,所以“写匿名信”一直被人视做不够磊落的行为,常涉嫌捏造事实或罗人罪名等等,总之是不敢堂堂正正地行事。举报腐败分子、揭发腐败现象是人所公认的正义之举,却也要匿名而为,倒失去了堂堂正正的磊落,不免让人感慨。

但也不难理解,因为反腐虽为正义之举,但反腐绝非如挥镰割草般地就完成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壮举。反腐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有时还会相当激烈和艰难。腐败现象长期反而不绝,证明邪恶力量也有着相当的实力。而邪恶势力最仇恨和惧怕的,就是知情者对他们的揭露,所以打击举报者一直是腐败分子们的“重点工作”之一。虽然在举报制度中有为举报者保密的规定,举报者在理论上应该不会受到被举报者的打击。但是当腐败分子们结成一定的势力,并勾结成网时,制度的漏洞便可能给举报者带来打击。被举报的腐败分子拿着举报信向举报者放言:告到哪儿,也还会回到我的手上!已经不是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生活中的实情。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在对腐败现象忍无可忍,又对邪恶力量有所忌惮的时候,匿名举报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腐败案件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惩戒;制度;思想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腐败始终如附骨之疽般难以驱除,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同样未能幸免。高校腐败不仅直接腐蚀教职员工,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给高校师生带来思想上的剧烈冲击和负面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腐败具有三个突出特征:第一,高校腐败不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在疯狂蔓延。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2004年间高校系统立案11件11人,占三年间立案总数的7.6%和总人数的6.8%;2005年高校系统立案6件7人,占当年立案总数的30%和总人数的23%;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的1-7月高校系统就已经立案7件8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37%和总人数的38%。[1]第二,高校腐败案件所涉人员多为学院、系、研究所、实验室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甚至不乏学校领导,往往占据高校的重要管理或科研岗位。第三,高校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日趋增大,往往构成较重情节的贪污贿赂犯罪并招致严厉的刑事处罚。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某被定以受贿罪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腐败的巨大危害性,从零散的“三不腐”观点,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再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最后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国的腐败治理机制日臻完善。中国高校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腐败治理机制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例如,部分高校着眼于“不敢腐”,开始推行“高校管理职权清单”并初步取得积极成效。新形势下,分析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机理,围绕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是我们完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应当努力的方向。

一、司法惩戒——从惩处上保证“不敢腐”

现代法学理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有效司法控制,有赖于侦破概率的提高和惩罚力度的加大,前者能够使违法犯罪系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行为人的投机和侥幸心理;后者则迫使行为人承受一定力度的惩罚,惩罚力度的最低标准是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所获得的所有利益。(一)巩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必定性。近年来,高校腐败的治理力度不断升级,也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和涉案人员,但腐败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偏低。有效地规制高校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扭转腐败行为人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不高而非法收益却十分可观的被动局面,彻底消除其侥幸心理:首先,强调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突出高校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形成高校党委和纪委共同抵制腐败的合力。作为腐败案件的最初调查主体,高校纪委应当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相应调研,总结有效经验,增强业务能力,在腐败案件的揭露、查处和惩治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但预防和惩治腐败同时还是高校党委的党风廉政工作内容,党委负有主体责任,如果齐抓共管、统筹得当,对腐败案件的侦破也会大有裨益。其次,帮助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认清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其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民主和监督意识也比较强,他们还是教代会、学生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主要成员,与高校腐败案件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能够提供腐败案件的相关信息和侦破线索,能够显著地提高腐败案件的侦破概率。最后,高校腐败案件侦破概率的提高,还离不开有效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校纪委除全方位地设立举报电话、传真、信箱、电子邮箱和专门的接待、谈话室外,还应当高度重视新的网络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已经在2010年《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中得到肯定和认可,它主要是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电子留言板、BBS、虚拟社区等电子数据信息,来提供相应案件信息或者举报相应行为人。此外,为了鼓励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校在给予举报人和信息提供者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意其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二)增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严厉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痛恨腐败,曾创设“剥皮实草”等酷刑惩治腐败,却只落得“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无奈。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腐败案件中主张增强惩罚的严厉性并不意味着赞同“重刑治腐”,高校腐败的有效治理,追求的是“罪刑相适应”基础上的严厉惩罚。高校腐败案件,区分事实可能涉及违纪、违法和犯罪等情形,相应的惩罚也分别归属于纪律、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增强惩罚的严厉性,是指在与腐败行为和情节相适应的惩罚领域内合理地提高惩罚措施的力度,对行为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和心理强制,实现高校纪律、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从行为人的职业资格、活动范围限制、曝光等方面入手的惩罚措施,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例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被核实参与腐败行为时,吊销其财务人员资格并禁止再次取得,就是一种十分严厉的惩罚。其他国家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例如,新加坡在公务员的廉洁管理上推行公积金制度,公积金的数额会随着公务员的职务升高、工龄增长而增大,但如果公务员牵涉贪污受贿等腐败情形并被定罪时,所有的公积金都会被没收。该制度在新加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要看到,该制度的前提是公务员的高额薪俸。因此,至少在中国高校没有彻底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并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来定位高校教职员工薪资水平的情形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新加坡治理公务员腐败时所采取的公积金制度。

二、制度保障——从制度上构建“不能腐”

高校腐败案件的频发和蔓延,与制度本身的弊端也不无关系,“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一)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帷幕;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定“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然而,有学者认为,尽管我们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也做出了较大努力,但制度环境的约束决定了高校改革取得的成效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因此,“不论兜多大圈子,改来改去还是要回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架构上来”。[3]现代大学制度的缺位,是导致高校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高校腐败的有效治理,必须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最重要的是突出权责一致。“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无章可循。”[4]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是稀缺性资源,很容易形成一种垄断效应,进而为行业性寻租提供机会;同时,缺乏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往往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滋生腐败。高校在各种类型的招生、科研经费管理、物品采购和人员聘任等事项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权力膨胀的同时,责任和监督却没有到位;高校为迎合社会需要而举办的营利性质的培训班、开设的独立学院等等机构,也经常存在职责不明确、权力和责任不对应等现象,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因此,现代大学制度落实权责一致,要从高校的人、财、物入手,督促各校级和院级单位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教学和行政岗位责任制,划定岗位职权和权责分工,确立约束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规范。同时,我们不应当忽视审计机构的重要作用,公正客观的审计工作往往能够在利益相关事项中防范问题发生和发现问题所在。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还应当淡化高校的行政化色彩。淡化高校的行政化色彩,意味着我们要区分行政管理事务和教学科研事务,前者讲究效率和上令下从,后者则信奉科学和真理。立足行政管理事务和教学科研事务的区别来设计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具有行政性质的管理权力和不具有行政性质的学术权力在各自的轨道上能够科学地运行,既能够避免管理权力由于专业隔阂而陷入机构捕获(AgencyCapture)困境,又能够使学术权力在其特长领域里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治校和学术自由治学的良性运行机制。(二)建立公开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高校腐败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建招投标领域、教材、设备和服务采购领域以及招生领域,这些领域都具有相对的隐蔽性和私密性,监督制约往往落实不力,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5]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最好的“防腐剂”就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推行公开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权力运行的透明程度。在高校腐败的高发领域和重点领域实施公开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权力活动的透明度,避免高校权力寻租,在根源上杜绝腐败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还能使高校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相应的层次和范围里公开,激发他们的参与、监督、质疑、举报的积极性,预防、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与蔓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的改革已经触及这一点。2010年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列举高校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是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高校信息公开内容基本要求》则进一步推进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落实。此外,在一些具体事项上,例如招生领域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也是高校落实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不可否认,我国高校目前所实行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一些重大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三)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具有建章立制的功能,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具有可预期性的制度,而制度显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规制腐败的最有力武器。自1980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法律规范,基本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例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但是,仔细审视这些已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首先,政策性规定和原则性规定充斥其间,可操作性条款较少,导致法律法规沦为纸面上的法(lawonpaper)而非行动中的法(lawinaction),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配套的程序性规定和具体实施细则的缺位,直接影响了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再次,法律法规落后于高校实践,导致立法出现空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仍然遵循传统意义上的“政府—高校”关系,忽视了高校在迈向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诸多新问题。最后,缺乏对高校教职员工间的权力和职责与权利和义务的详细规定,导致高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之间的互动出现矛盾,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处在一个良性的运行轨道上。因此,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亟需根据高校的实践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废、改、立等立法活动。例如,鉴于高校腐败现象的频发,将散乱在各种法律法规中涉及高校腐败的规定总合在一起,并进行体系性的细化,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指引功能,另一方面也能警示高校教职员工远离和抵制腐败。此外,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特点、新问题,在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的内部条款、规定或制度,更加卓有成效地规制高校腐败。

三、源头治理——在思想上实现“不想腐”

在高校腐败的预防和治理上,司法惩戒更多的是发挥警戒作用,在腐败案件发生后对行为人施加司法惩罚以警戒潜在的行为人再次触犯,追求的是“惩恶于已然”;而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发挥预防作用,在腐败案件发生前编织好制度笼子、修筑好思想防线以避免有人触犯,追求的是“防患于未然”。(一)重塑高校转型时期的道德伦理。具体到社会科学领域,规制腐败大体有三类策略:一是“道德反腐”,这种观点主张腐败滋生、蔓延的决定因素是心性,思想教育是规制腐败的终极途径,因此,理想的腐败规制策略应当依赖宣传教育、文化普及、道德启蒙和心灵感召等触及人们思想灵魂的方式。二是“重刑反腐”,这种观点主张腐败的存在和盛行,核心的问题在于法律惩罚力度的欠缺,“治乱世用重典”才是规制腐败的有效策略,因此,应当依靠增设法律规定、提高惩罚力度,甚至在必要时借助严刑峻法来治理腐败。三是“综合手段反腐”,这种观点主张腐败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结合“道德反腐”和“重刑反腐”的优势,谋求腐败的有效规制。“腐败盛行的核心原因在于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6]腐败必然会涉及个人,而个人属于内因,在因果关系中处于决定性位置,因此,任何形式的腐败都可以追溯到个人健康思想的蜕变和高尚道德的滑坡。高校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同样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首先,个人的心理失衡。高校教职员工大都具备较高的学历和知识层次,但事业单位性质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机制注定了他们的收入在当下收入分配差距增大、贫富分化明显的社会里并没有优势,在面对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时,“知识就是财富”的信条开始动摇,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想法逐渐产生。这种想法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无时无刻地怂恿高校教职员工动用手中的公权力来谋取个人私利,转而信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走上腐败。其次,个人的理想丧失。高校是知识和智力的生产基地,高校教职员工应当坚守最初的职业理想,为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而蜡炬成灰。但是,被腐败击溃的高校教职员工却在贪婪地利用手中的教学科研资源和行政权力大搞权、钱、色交易,早已丧失当初的远大理想。最后,个人的品格降低。一般来说,具有高学历和高知识层次的高校教职员工应当具有自制、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但是,被腐败击溃的高校教职员工却无法恪守自己的学术底线和做人底线,无法控制自己日益膨胀的贪欲、权欲和色欲,放任品格堕落。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治理模式已经由人治模式转向法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制腐败的手段和策略上只能单纯地依靠法律手段而置道德感召于不顾。笔者认为,预防和惩治高校腐败,重视构筑转型时期道德伦理基础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高校腐败的治理,必须贯彻预防思想,加强高校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将腐败治理的防线大幅度前移。(二)在思想层面治理高校腐败的具体举措。“思想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唤起人们崇高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培育人们的自尊和责任,从而自觉遵守为社会所崇尚的包含公务道德的廉政制度体系,从内心深处形成法律制度的信仰。”[7]高校腐败治理,应当特别关注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正本清源,高擎廉政大旗,巩固思想教育的基础地位,从源头上抵制高校腐败。市场经济鼓励思想自由,但我们应当积极引导高校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腐败抵制能力,避免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腐蚀。以推崇清正廉洁和唾弃贪污腐败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廉政宣传,应当真正地引起我们的重视:将宣传和普及廉政理论作为一项常规性和制度性措施固定下来,高校可以借助校报、校刊、宣传栏、板报等覆盖校园的传统媒体形式和局域网、手机报、电子邮件、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形式来宣传和普及廉政理论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并及时地配套答疑解惑措施;细化高校教职员工的群体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培训、座谈会、考试等形式的廉政教育;借助外来力量,增强廉政宣传和教育的生动性、多样性和说服力,将纸面上的理论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数据相结合,给宣传和教育对象更直观和更直接的影响,例如,不定期邀请法院、检察院等司法系统和纪检监察系统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互动。其次,结合高校实际,以党纪和法律为关键词,组织高校教职员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腐败治理主题。高校教职员工的党员比例较高,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党章、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帮助他们认内法规在严格程度和要求标准上都要高于国家法律。另外,针对高校教职员工法律知识不健全、不准确等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组织他们系统学习与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帮助他们认清腐败行为的性质和应得的惩罚,避免不教而诛。最后,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师德教育为突破,提升高校教职员工抵制腐败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都旗帜鲜明地主张爱岗敬业、廉洁从业,高校教职员工作为在校学生的榜样,应当以身作则,重视师德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操守和思想修养,自觉抵制腐败。高校腐败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在正本清源的意义上,解决高校教职员工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自觉建立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角度分析,[8]这种“预防于未然”而非“惩恶于已然”的治理模式,也是科学的和合理的。

参考文献:

[1]王长林,梁跃: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J].人民检察,2006(18):4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3]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3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76.

[6]郭世杰:反腐败的刑事法规制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77.

[7]刘守芬,许道敏:制度反腐败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7.

腐败案件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清正廉洁之地,但近几年高校的腐败案件却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视和关注。高校的腐败不仅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对思想文化的主导作用,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使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有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态势,一大批贪腐官员落马,官场风气和政治生态逐渐向好。然而,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现象却未能得到根本遏制,呈现出了领域和人群相对集中的特点。高校腐败现象接连发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高校腐败案件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据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被中纪委通报的101位高校领导中,2013年被查处的高校领导干部为18人,一年之后增加到42人。2015年,全国有42所高校66名校领导被中纪委点名通报,有9人被“双开”。2016年情况有所好转,但也不容乐观。根据《法制日报》记者逐条统计的信息发现:2016年,该报总计通报了27名高校领导干部,执纪审查15人次、党纪处分17人次,其中5人在一年中既被执纪审查又被党纪处分。[1]从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数据和媒体报道的高校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高校的腐败案件,涵盖了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覆盖了基建项目、物资采购、招生招聘、经费管理、校办企业、学术诚信等多个领域和环节;涉及到党政一把手、重要部门中层干部、辅导员和一般教职工等不同身份和级别的领导干部。总体来看,当前高校腐败案件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2.高校腐败问题呈现出领域和人群相对集中的特点高校腐败问题的易发领域和多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招生方面。近年来,随着高考“阳光招生”政策的施行,以往招生录取中的违纪违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着高校在自主招收研究生、本科生保送读研、艺体特长生考试等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导致在负责这些具体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中出现了暗箱操作、徇私舞弊、收受现金和礼品、敲诈索贿等腐败行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宗物资采购方面。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新校区建设等重大项目不断上马,个别开发商为承揽学校工程项目,不惜花重金行贿,从而导致个别高校领导出现了收受贿赂、贪污腐败的行为。另外,仪器设备招标、办公用品采购、教学资料购买等环节也是高校腐败问题发生的“重灾区”。三是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科研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极少数分管领导和辅导员在学生入党、奖学金评选、贫困生补贴认定等事项中出现了滥用职权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在科研管理上,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谋取私利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进行学术造假、学历学位造假的现象,也出现个别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

二、当前高校反腐倡廉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发生的腐败现象,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对其在社会中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预测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贪污腐败的风险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昔日的“象牙塔”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促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人变得越来越只重视当前利益和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忽视了长久利益和价值层面上的追求。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给高校发展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又使其比较容易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片面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从而调整高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教学,加上大部分高校面临经费紧张、资源匮乏、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使得部分高校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去创收,从而在外部环境上为其腐败提供了可能。2.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违纪违规行为出现高校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接轨的过程中,对传统和单一的校园文化氛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乘虚而入;贫富差距加大、收入不公、贪污腐化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加上高校教职工收入分配多元化的问题,造成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为他们进行腐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个别领导干部只注重教学科研,而忽视法律政策学习的情况,导致其法治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对腐败现象警惕性不高,不能抵挡住外部“糖衣炮弹”的攻击,最后变成了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一些科研项目主持人认为“项目是自己凭实力获得的,就应该拥有对项目配套资金的自主使用权”,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就导致了他们在涉及资金使用的事项上违反纪律和条例。此外,在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传统的领导特权、任人唯亲等思想观念,这就容易让有的领导干部听不进群众意见,习惯于搞“一言堂”,进而导致民主集中制得不到有效落实,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3.高校自身内部建设存在相应的问题一是高校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不完善。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部分高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容没有针对性、方法缺乏创新、投入保障力度跟不上等问题。二是制度建设相对较好但执行不到位。尽管当前高校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制度意识、制度本身不够合理、制度宣传不力等原因,导致依然存在着有章不循、执规不严的情况。三是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高校平时更多注重学生和教师管理,在工程建设、大型设备的采购、校属产业经营等环节的管理力度上相对薄弱,导致在这些环节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高校的权力过度集中,监督不到位。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在研究生招录、新进人员招聘、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自主权办学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合理分配和配套的科学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就容易导致某些分管领导干部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

三、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任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如何建设廉洁政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了相应部署,提出了“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2]的明确要求,这一战略部署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更科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提供了重要依据。1.加强思想引导和廉洁教育,促成主观上“不想腐”高校要在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法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探索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廉洁自律教育体系,努力在学校中营造出浓厚的廉洁自律氛围,引导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崇尚廉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一是完善廉洁教育机制。结合高校的特点,建立健全党委负总责、纪委抓协调、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抓具体实施的廉洁教育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将廉洁教育同教学、管理等工作联系起来的制度,推动廉洁教育常态化。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教育。高校廉洁教育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教职工两类群体。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区分对象和层次,进而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对党政干部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注重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增强高校廉洁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打造校园廉洁特色文化。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等场所,丰富廉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强化廉洁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效运用校报校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有资源,不断拓宽廉洁教育的载体。依托高校自身优势,建立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鼓励教职工创作廉洁文化作品,努力打造高校廉洁文化品牌和特色。2.加大打击和惩治腐败力度,促成行动上“不敢腐”《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条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违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3]高校要树立“敢腐必惩”决心,切实加大打击和惩治腐败力度。一是要明确反腐倡廉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高校党委要严格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旗帜鲜明地领导和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不断提高纪检监察部门履职尽责能力。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明确部门的职责定位,突出本门的主业主责,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等,更好地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要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办案的能力水平。在高校实际的反腐工作中,虽然纪检和监察部门对腐败案件有权进行查处,但实际并没有能完全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从而使其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办案实践,不断提升依法依纪办案水平与能力。三是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畅通案件举报渠道,强化案件线索管理,坚持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高校领导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结合高校实际,要聚焦违反政治、组织人事纪律、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案件以及侵害师生利益、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问题的违纪违法案件,紧盯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有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形成惩治腐败的有力震慑,坚决遏制腐败多发易发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3.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促成客观上“不能腐”高校反腐倡廉建设要更多依靠完善体制机制来实现。一是建立廉政风险监控机制。在高校建立廉政风险监控制度,认真及时地开展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反馈,是预防腐败现象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高校廉政风险点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可以对教职工及时进行相应的警示教育,让他们能够从思想上巩固防线,从而在行动上抵制腐败行为;同时,这样做也便于纪检机关获得有关信息,提前开展反腐败相关工作。二是健全查信办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问题线索主动发现和及时查处机制,认真把“通过信访举报、日常检查、专项治理、内部审计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线索。严格规范举报线索管理和审查,落实问题线索集中管理、集体排查、分层督办制度”[4]的要求贯彻落实到高校反腐败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进一步推动实施多部门合作查办案件的机制。三是探索建立高校“巡察”工作机制。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巡察监督。”[5]巡察制度必将为反腐倡廉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在征得上级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高校可探索建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内巡察工作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巡察工作制度、制定具体巡察方案、组织开展巡察工作等日常工作的高校巡察工作机制,把巡察监督落实到高校中层及以下单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的导向性,把腐败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切实发挥惩治腐败的震慑力,让反腐工作的“高压线”充电带电,努力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把腐败案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真抓实干,常抓不懈,为高校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作者:范亚光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磊.中纪委官网去年通报27名高校领导干部社科院蓝皮书分析称高校腐败窝案串案多发[N].法制日报,2017-01-12(05).

[2]吕薇洲.筑牢思想和制度防线提升拒腐防变能力[N].光明日报,2016-12-23(03).

[3]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腐败案件范文篇9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廉政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高达50多起,其中,发生在陕西高职院校的腐败案件也不少。比如陕西某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受贿案,西安某职业学院的物资采购腐败案等等。从这些屡禁不止的高校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强化“不想腐”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是落实“教在纪前、纪在法前”要求的具体行动,引导教职员工知敬畏、守底线,把“不敢违规”转变为“不想违规”,这是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良好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廉政文化进校园,全面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积极向上发展,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1、对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是否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对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部分学校行政领导看来廉政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政治任务,是软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他们认为,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学和科研,廉政文化只是辅助性的工作,教学、管理、服务单位只是被动参与,学不学廉政文化知识、接不接受廉政教育无所谓,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2、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教育对象方面较注重对中层领导干部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当前形势下,已往那种关爱有加、教学相长的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风气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师生关系较之以前有不断疏远、功利化的趋势。现实社会中许多不良风气腐蚀着大学校园,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二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念念文件、喊喊口号、听听报告、写写心得,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三是在宣传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只是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来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对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运用不够重视,比如对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不够重视。据了解,陕西省高职院校中仅有个别学校建立了纪检监察微信平台,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育传播载体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不注重互动,因此,效果并不显著,很难形成学习和崇尚廉政文化的氛围。3、廉政文化教育缺乏规划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廉政文化教育大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和检查,做样子的多,求实效的少。如举办廉政文化征文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展览等等,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廉政文化教育当成一项长期工程,对党员干部及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更是缺乏长期的可持续规划,从而导致廉政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4、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廉政文化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总体上来看,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整体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执法执纪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应该看到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作风学习的还不够深入。

三、提升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建立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研究,把对高职师生的廉政文化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经常性地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和风气,坚持常抓不懈;其次,建立考评督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党员及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管过程的检查、督导和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尤其是对师生廉政文化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予以重点研究、并及时解决,确保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三,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为顺利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分必要的人才和经费保障。2、借助新媒体,大胆创新,不断寻求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实践证明,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如报纸、标语、会议宣传的传播能力已经受到空前挑战。我们必须在坚守以往阵地、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好校园纪检监察网,使反腐倡廉工作和传统廉政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开发网上宣传、网上警示、网上教育和网上举报等功能。二是研究如何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深层次的执纪、监督和问责工作,积极协助省高教纪工委共同研发完善《省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将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干部廉政考试、法规制度建设、廉政学习等纳入其中,为阳光工程的实施和提高监督执纪水平打造创新平台。三是探索建立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政文化基层工作平台,扩大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并在二级院系中设专人负责信息传输交流监测等。3、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氛围。首先,推进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要把廉政文化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一定学时。廉政文化教育要与法律教育、做人教育有机结合。其次要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如,可举办廉政文化讲座、模拟法庭、腐败分子的忏悔、文艺汇演,在校园内走廊礼堂餐厅处安排廉洁事迹展览、张贴廉政警句等活动,把廉政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廉政文化教育。4、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中央有关规定,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作者:李永安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纪发[2009]27号[N].2009.12.29.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38号)[N].

[3]吴雪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三维”困境及路径选择[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6.2.

腐败案件范文篇10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二、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监督制约,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这些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绝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三、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

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一是送礼金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家属子女经商问题,三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奢华、吃喝玩乐问题。

党政干部中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长久污染下,丧失了是非鉴别力,不但不抵制,还认为这是“时尚”。一些干部就是从“小节”问题开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最终变成严重的腐败分子。不正之风之所以盛行,与中央许多早已明确的规定、制度得不到落实有关。因此,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着力提高同各种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真正做到违纪必查,违法必究。

四、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我们看到,很多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上,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同级监督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一个地区和部门,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清正廉洁的班长,至关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

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职务犯罪案件的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的交易行为。

尤其严重的是,干部人事方面的腐败问题,还会派生出其他一些腐败问题。一些人为了跑官要官,或者大肆收受下级送的钱财,或者从不法“大款”那里拿钱,或者私设“小金库”等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人治的因素多,而公开、民主、竞争的因素少。在一些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中许多人的交流或提拔,基本上是由主要领导提名或授意,严重违反组织程序进行的。

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

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

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严重腐败问题;

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