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2:58:27

发展原因

发展原因范文篇1

不可否认,至社区发展概念提出已越来越受关注,“社区服务是旅游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它基于旅游业再生循环的原则,将当地原住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做旅游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考察案例,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和实证性。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论证旅游内容、层次和类型以及重要作用,而缺少社区参与旅游的实证研究。此外,现有的社区参与研究某种程度上旅游目的地社会群体对自己的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事物的自主权在理论上是被排除了的,而本次研究则从全面参与出发,通过加强社区参与程度来回应这个问题。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一、关注旅游业在单一模式的束缚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制约下出现的问题,如社会分层问题,集体行为造成群发性事件增加问题,以及从冲突论角度分析探讨旅游区域产业的高度常规化的单一特点与过高的旅游质量期望值之间的对立和接待地群众对游客敌意的产生和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如文化的麦当劳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二、依照发展旅游业的社区参与思路,采取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对旅游地区围绕民主、权利和责任而开展旅游业的社区参与的方式和作用进行了解,探讨如何从一般居民、从事旅游的居民、当地的社会组织以其共同利益为出发,合理的介入旅游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话等方式深入观察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会以完善机制为主线通过社区对咨询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的评价和态度来推进研究进程。

发展原因范文篇2

关键词:西北;经济;市场

西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开元盛世,西北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宋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政权中心的南移,西北不再作为中国的中心。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中国被迫拖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也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等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西北沦为经济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西北经济再次又被拖入边缘。直到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才给整个西北的经济带来腾飞的可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西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旧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回顾西北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隋唐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毁林开荒,连绵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里逐渐成为童山濯濯、沙海茫茫的贫瘠地区,已成了千年历史伤痕的记载。这些都是西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面对子孙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西北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西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必须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必须治理风沙、不乱垦乱种、保护西北地貌的丰富性。

发展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唐代诗歌女子体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朝代,这一时期疆域辽阔,国势富强,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诗歌,进入了其发展的辉煌时期,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数以万计的诗歌作品。其中,许多诗歌以体育活动为创作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反映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发展面貌,尤其是以女子体育运动项目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各种诗歌流派中大显光彩。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唐代女子的体育活动,可谓最为兴盛,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种类上、形式上、规模上都在我国女子体育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试图从唐代体育诗歌的角度来对古代女子体育运动进行分析,以对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做更多方面和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发展我国现代女子体育运动提供借鉴意义。

一唐诗中女子体育概观

唐代女子体育出现繁荣景象,项目之丰富、参与人数之多,都是先前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体育史上也有:“惟有‘大唐三百年’,是中国古代体育最辉煌的时期”之说。

1.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包括蹴鞠、击鞠、步打球、彩球戏等。这一时期较为盛行的球类活动形式以蹴鞠和马球为代表。此外,步打球、抛球、踏球等球类活动形式,也是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育活动。

(1)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也是唐人最热衷的体育活动。唐时,鞠由原来的实心皮球发展成为充气球,使得其分量轻、弹性好,从而增加了这种球类运动的趣味性和普及性。隋唐以前,蹴鞠主要是作为一种军事手段,最初由男子参加,至唐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流行于女子中间。唐朝诗人王建的《宫词》中有“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韦庄的《长安清门》有“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宫女在寒食清明节参与蹴鞠活动并得到赏钱的情形。蹴鞠活动也并不仅仅是在宫廷贵族之间流行,在民间也十分普及。唐人康骈在《剧谈录》中描述到一个民间女子踢球的本领胜过男子的故事。“王超他日因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有一三鬟女子,......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从这足以见得在唐代民间女子中,蹴鞠活动开展的程度已相当可观。

(2)击鞠,又称“击球”、“打球”,即马球运动,是骑在马上以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竞技形式。在唐代,击鞠十分盛行,上到唐皇,下到士兵,都把它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除在皇室、军队、官吏、民间的男子中流行之外,也受到一些女子的喜爱。很多女子也和男子一样挥杆击球,只是女子击鞠时因担心力量不足,受到伤害,故坐骑多用驴代替马,称为“驴鞠”。在唐代宫廷中,宫女一般在节日时常被组织起来,进行比赛,陪皇帝、贵族消遣。张籍《寒食内宴二首》“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和凝《宫词百首》“两番供奉打球时,鸾凤分厢锦绣衣”等诗句反映了宫女们进行马球比赛的盛况;女诗人鱼玄机在《打球作》中有“坚圆净滑一星流”之句,抒发了自己骑马击球时的感受。此外,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说:“自教宫娥学打球,鞍初跨柳腰柔”,这种景象在名曰《妇女打球图》的唐镜中得以佐证。

(3)步打球,又称“步打”、“步击”,由击鞠发展而来,相对马球而言,对抗性要小得多,是一种拿球杆徒步击打的球类游戏。唐代宫廷中每年的寒食节,都会组织宫女进行徒步打球的游戏。《全唐诗》卷302王建《宫词一百首》里写到“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唐代女子积极参与这种步打球,在唐时期的壁画中,也有对其休闲情景的生动描绘。

(4)彩球戏。在唐代,有一些流行于女子中的球戏,谓之曰:“抛球”“踏球”等等。“抛球”是指彼此用手抛接彩球,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写道:“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温庭筠的《寒食节日寄楚望》中有“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韦应物的《寒食》中生动描述了“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等诗句,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女子玩彩球的情景。所谓“踏球”,是从蹴鞠演变而来的,是在滚动着的大木球上作各种舞蹈动作,因这种运动形式是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故又名为“胡旋舞”。“胡旋舞”的表演多为女性,宫女及嫔妃经常以这种舞蹈来取悦皇帝,唐玄宗以“踏球”作为宫女们的体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促使了宫女们参加这项体育活动。

2.节令体育活动

唐代的节日众多,异彩纷呈。一些节日的活动内容本身就是体育活动,如寒食(清明节)蹴鞠秋千,阳春拔河踏青,端阳龙舟竞渡以及重阳登高览胜等。在这些节令体育活动中,不乏有唐代女子的身影,为此诗人们留下了不少吟诵的诗篇。

(1)秋千,又称“千秋”,是在木架上悬接两绳,下栓横板,玩者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使其前后摆动。秋千是一种锻炼勇气、胆量的体育游戏活动,并且在历代都为女性所喜爱。到了唐代,秋千运动更是以其悠闲自得、闲致优雅深受妇女的欢迎,不仅是在宫女中流行,民间也很普及,秋千架上,仕女们的身姿轻盈如燕,裙裳上下翻飞,随风起舞,妙丽无比。荡秋千多与寒食节相联系,清明时节,气候渐暖,特别适合这类运动。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唐玄宗甚为喜欢观看嫔妃们荡秋千,感觉荡秋千时有如天上仙女,这篇被称为“半仙之戏”的文中生动描述了宫女们玩秋千时的热闹场景。在唐诗中亦有很多关于女子荡秋千的记载,如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春秋》中“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景;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之句,说明了当时荡秋千的技艺之高。杜甫的《清明二首》中认为:“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在清明节各地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中,荡秋千这项活动已相当普及。

(2)拔河,始于唐朝,初为民间斗力之乐,后引入宫中,盛行于宫廷。《资治通鉴》中记载,唐中宗李显曾在玄武门外组织拔河比赛,与近臣及皇后一起观看宫女拔河,并且当时每次进行比赛,参加人数多达千人,规模非常大,这项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宫女。

(3)踏青。春天出游踏青,早在先秦时已成为各地风俗。春秋时孔子就喜欢春天和弟子一同出游,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唐代时,春游踏青更是蔚然成风。刘禹锡《竹枝词》中记载:“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李华《春游吟》中的“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新绿”,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女子出游踏青众多的盛况。

(4)龙舟,又称竞渡,是为纪念屈原而进行的活动,但发展至唐代,已经成为一项以竞赛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竞渡不仅为百姓所喜爱,同时也引起了皇亲贵族们的浓厚兴趣,唐人张祜《杂曲歌辞·上已乐》:“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描写的是皇帝六宫女子进行的一次非常热闹的划船赛,可见,竞渡当时在女子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运动方式。

(5)登高。重阳节时,人们喜欢登高览胜,至唐代时,这一活动更为甚行。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中有“岩壑恣登临,莹目复怡心”的诗句,它描述的就是重阳节时,女子登山游览的景况。

3.休闲娱乐活动

在唐代,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游乐风气浓郁。在众多休闲娱乐活动中,诸如围棋、舞蹈、杂技等活动在唐代的诗歌中多有描绘。

(1)围棋。在唐朝,围棋作为一种斗智斗勇、陶冶性情的体育活动,受到当时宫中府第、文人雅士的推崇,而且在妇女之中也开展起来了。唐代设置了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棋待诏”,棋手中大多就是宫廷妇女。

唐代诗人张籍《美人宫棋》有言:“红烛台前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妆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它描写的就是宫女弈棋的情形。

(2)舞蹈,是一种融娱乐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健身活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歌舞的极盛时期,由于其政治开明,文化包容性大,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统治者开始以女性健壮为美,从而盛行健舞,其动作矫健、刚健。白居易的《胡旋女》中有诗句:“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它描绘了当时的健舞之一——胡旋舞,它以旋转为主,动作交替变化,疾速如风,刚健奔放。

健舞中的另一种舞蹈——剑器舞,在当时的唐王朝,也非常盛行,此类舞是从西域传入的,需表演者手持双剑,合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舞蹈表演。著名的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是剑术舞蹈化的产物,并为后来剑术套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杜甫在观看了她们的表演后,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对唐朝的剑舞水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杂技。唐朝时,宫廷中训练女伎,每逢统治阶级、达官贵人的庆典宴会,她们往往应召表演。杂技的项目主要有马技、绳技、戴竿。刘言史《观绳技》中“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履背行仍应节。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刘晏《咏王大娘戴竿》中“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分别描述了绳技、戴竿这些惊险的杂技活动。

4.骑射游猎活动

唐代帝王后妃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欲望,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当时唐尚武之风大兴,故而骑射活动普遍地开展起来,帝王出猎时,嫔妃宫女经常结伴而行,女子骑射游猎的很多。杜甫《哀江南》中有:“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这首诗突出描绘了宫女骑射的英姿。韩偓的《从猎》:“小镫狭鞭鞘,鞍轻伎细腰。”妃嫔宫女能够行弓射猎,纵马飞驰,她们的技艺已相当高超。另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宫中,端午日造粉团,角黍贮盘中,小弓射之,中则得食,都中盛行此事。”可见,唐代女子骑射游猎活动已成为一项充满竞赛性的娱乐体育活动了。

二唐代女子体育发展特点

1.娱乐性

从以上唐诗中举出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来看,唐代女子体育活动以各类游戏为主,虽然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较历代王朝有所增加,但这些活动竞技性少,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别人和娱乐自己,表演成分多,带有明显的娱乐性。

2.崇尚健壮的审美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频繁,形成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共处的局面。唐王朝地域辽阔,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加之“唐代大有胡气”冲淡了传统的儒家伦理,礼法束缚减轻,唐王朝开始崇尚“健美”,宫廷妇女积极投身于显现力健之美的体育活动中,从而使得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多突出其健美的身躯,如健舞、骑射、马球、蹴鞠等。

3.创新性

唐代具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这种创新性也突出体现在体育文化中,并推动其向前发展。这些创新体现在:(1)组织上的创新,唐代帝王在宫中设专职人员棋待诏、专门机构“相扑朋”;(2)在体育项目上推陈出新,如步打球、驴鞠等;(3)体育器材上的创新,蹴鞠中的球由原先的皮质实心球改为皮质充气球,改鞠域为球门,建造了专业马球场;(4)出现少数民族的胡旋舞,大量吸收优秀的域外文化,同时也大力传播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

4.不平衡性

唐代女子体育开展呈现不平衡性。一些活动在皇亲、贵族中盛行,发展较为普遍,但民间女子很少有机会参加,如马球和骑射。进行这些活动时,需要特定的场地和条件,地方上很难组织众多女子参与,而民间节令体育活动,也多是逢节日庆典才举行,平时很少接触。在唐代的诗词中,记载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那些常年身处深宫的宫廷仕女,如“丽人”、“宫人”、“红妆”等等,而描述民间、乡村女子体育活动的却极少。

三唐代女子体育兴盛的原因

1.经济繁荣、政治开明

唐朝统治者开国之初,在继承了隋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遗产后,以隋二世灭亡为鉴,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基础,繁荣的经济为当时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受少数民族思想的影响,唐逐渐打破儒家思想的束缚,实行儒、道、释三教平分天下,从而减弱封建礼教束缚,提高了妇女地位。可以说唐代经济、政治的繁荣,为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

唐王朝拥有辽阔的疆域,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使得少数民族的习俗对唐代女子体育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以鲜卑族和突厥族影响最深。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住中原、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到公元581年北周宇文氏政权灭亡,前后将近200年。进入中原后,鲜卑族内部强制汉化政策,但儒家的纲常礼教,没有成为鲜卑人的精神桎梏。据《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载,鲜卑族“专以妇持门户”,男女社会是平等的,这种社会习俗影响到了相距不过几十年的唐代,从而为女子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也受到过突厥民族习俗的影响。突厥族是处居唐朝北部边境大的一个少数民族,公元629年近10万人归附唐朝,其中将近1万家迁居长安。唐诗中记载突厥人“男子好摴蒲,女子好蹴鞠”,因此推动了唐代女子蹴鞠的兴起。

3.崇尚女性健壮的审美观念

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使唐人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统治者开始以女性健壮为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太宗步辇图》中有9位侍女,著名的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对9位侍女作过这样的分析:“封建主李世民,坐在宫女所抬的步辇中,自非健壮的女性不可。”他认为当时健壮侍女是侍候的需要,同时也是统治者审美的需要。宫廷女子具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她们追求时尚尤为突出,她们选择能够显现自身力健之美的体育活动,以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故崇尚健壮之美的审美观念是促进女子自身积极投入到各项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4.武则天的改朝换代

《颜氏家训·治家》中认为:“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在封建卫道士看来,女子只能围着锅台转,绝不能干预政事,否则,就是“牝鸡司晨”。而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对传统礼教可谓是一次莫大的挑战。一个女人尚能身居万人之上,其他妇女难道就不能与男子平起平坐吗?武则天称帝后,虽不能带动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走出牢笼,但她的改朝称帝,却使一些处于底层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体育活动。

四结束语

唐代是我国古代体育史上的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可谓最为兴盛。在唐代文化的最高体现诗歌中,描写了丰富的女子体育活动内容,大体可分为球类运动、节令体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以及骑射游猎活动4大类。这些诗歌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勾画栩栩如生、绘声绘色,为我们展现了唐人刚健、活泼的生活场面。并且从反映出的女子体育活动项目中,了解到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原因。这对于探索我国古代女子体育发展史和发展现代女子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0~67

[2]程云峰、李燕.唐朝诗人笔下的女子体育活动[J].体育文史,1994(1):41~42

[3]刘芳梅.试论我国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其原因[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

发展原因范文篇4

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体育题材的电影也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新中国体育电影史,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到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体育电影虽数量不多但体现了不俗的艺术品质,如《女篮5号》《冰上姐妹》《水上春秋》等。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女篮5号》采用对比手法,讲述了新旧中国对发展篮球事业的迥异态度,反映了新旧两代人的别样人生,该片不仅真实再现了篮球比赛的紧张、生动场景,而且对年轻运动员的心理情感刻画细腻,不愧为中国体育电影银幕上的经典之作,曾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弘扬民族主义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在社会上曾引起过强大的反响,也成为我国体育电影初步发展的基本模式。

2.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始深入挖掘,将体育精神与人生意义相结合。代表作是《沙鸥》,影片中沙鸥为实现自己个人生命价值———夺得金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时推动中国排球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片通过对中国女排姑娘训练、比赛、生活的真实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排历经风雨终见辉煌的艰辛历程。此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潮流涌动,许多国人处于迷茫阶段。影片中女排姑娘心怀对祖国母亲、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不畏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女排精神,为国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感召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此外还出现了《加油———中国队》《京都球侠》《一个女教练的自述》等一批体现爱国主义的电影。而体育故事片的佼佼者当推《一盘未下完的棋》《棋王》,两部电影以“棋”为媒介,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寓意。前者政治色彩较浓,体现了历经磨难,中日人民之间依然保持友好的政治主题。后者主要展现了象棋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主人公“棋呆子”痴迷于棋的性格刻画,表现出主人公“贫贱如乞却又心融万汇,行于浊世而又超然物外”的处世哲理。它揭示了“十年浩劫”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是一部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某种经典意义的艺术片。[1]

3.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电影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女帅男兵》中,人物形象多面化,性格刻画真实,还涉及了体育竞赛中的一些黑暗现象,如假球等。此外,爱国主义的影片有《黑眼睛》;群众题材的影片有《赛龙夺锦》《我的九月》;残疾人体育题材的电影有《赢家》《跆拳道》,等等。[2]这一时期,借北京亚运会东风,体育开始逐渐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体育电影人物开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专业运动员,电影《我的九月》,围绕一群即将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小学生展开故事,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价值。

4.21世纪初至2008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全国电影工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热忱的爱国情怀,精心策划拍摄了一批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题材影片,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等。这一时期可谓是体育电影的繁荣时期,体育与电影相辅相成,电影使体育传播更加广泛,体育使电影银幕更加绚烂瑰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近年来,体育电影出现了很多如《女足九号》一类的优秀影片,但是因为在人物性格刻画及命运把握上不够深入和立体,所以这些影片的问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主要原因是电影主题不够深入。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其内容大多是运动员遭遇挫折,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勇夺金牌,对人物性格、命运、影片主题没有做深入的挖掘,只是一味关注竞赛的最终结果,忽略了电影中一条主要的法则:讲述故事过程往往比告诉大家故事结果更有感染力。[1]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现状纵观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也曾有过辉煌,但是与世界体育电影相比,显得单薄许多。

体育题材影片数量少,优秀作品不多,与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及体育文化的兴盛很不协调。其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挖掘不够,缺少好的剧本创作。体育电影往往含有励志的成分,这是它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主人公在比赛中经历种种磨难,却并不退缩,经过顽强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夺得荣誉。这是大多体育电影的老套路,由于过分强调主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最后获胜这一主题,而在对人物命运的把握上没有很好地设计,对人物性格刻画也不够深入:人物扁平化、主题统一化、模式固定化,成为大多体育电影的缺点。而这些方面,国际优秀影片向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百万宝贝》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生命过程本身远远比追求其结果有更大的意义”这一深刻道理。剧中麦琪笃信命运是自己主宰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只要你拥有生活的信念和不泯的激情,充分体现了体育电影励志的一面。麦琪在其事业高峰期,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手偷袭而成为全身瘫痪的植物人,由于无法承受要求安乐死,最后其教练弗兰基含泪拔下输氧管,麦琪面含微笑地安详逝去,让观众看到了体育电影中人性的光芒。好的剧本创作是电影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电影主题深入人心的根本,我国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虽然继续民族主题,但是对个人价值的展现,对体育运动极限的挑战深得人心,堪称一部优秀的体育题材影片。但是这么优秀的题材竟然被埋没如此之久,这在美国体育政治体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体育是美国文明与政治的象征,而我国体育政治体制未能充分认识体育电影在传播文化及政治文明上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失去了繁荣发展体育电影的驱动力,体育题材剧本创作也就被边缘化,好的体育题材剧本就更是少见。

2.电影制作人员及演员专业技能欠缺。电影制作人在体育电影各个项目方面缺乏专业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在画面和细节上的描写和刻画,冲击力不够强,感染力也大大削弱。体育明星演技不够优秀,非专业演员的体育技能又不够专业,这些因素容易造成细节失真。同时,粗糙的情节设计,离谱的体育场景描绘也会影响电影质量。体育电影要的就是一种紧张的比赛氛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选手眼神动作传达出的内心情感,现场观众的积极反应等。所以在体育电影中对体育素质和体育精神要求相当高。我国的体育运动员更多地把体育当做一个职业来看,体育人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被隔离的区域,一般大众对其环境规格并不熟知,这在体育电影拍摄上需要极大的投入,才能为观众展现一种竞技的冲击力,强大的感染力,而我国电影界缺乏这样的电影制作人,作为非专业演员的技能训练也并不长久。美国《百万宝贝》电影女主人公在拍摄电影前每天技能训练三小时,持续长达5个月,最后拳击技能达到能与中量级冠军对决的水平,这为我国体育电影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3]

3.我国对体育电影的研究不够重视。体育电影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展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个人精神、体育精神甚至民族精神。体育电影在美国作为一种与政治文明挂钩的项目来展现,据不完全统计,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当中,体育题材的影片高达3000多部,而对体育影片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我国,回顾电影史,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停留在《女篮5号》《沙鸥》等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中国体育电影市场低迷,体育电影数量不多,优秀影片更是甚少,自古“弱国无外交”,而中国如今俨然已成为世界强国,也是公认的体育大国,但体育电影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不但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屹立世界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电影研究对2008年前后学术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电影研究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有二十多篇,而在其前后每年均为个位数,甚至少到只有两篇,由此看出,体育电影作为一项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并没有被中国大众乃至学术界认可,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这将成为我国电影学研究的一个缺陷。

发展原因范文篇5

一、概率归纳逻辑的开创

18世纪40年代,休谟指出归纳推理不具有逻辑必然性,认为它只把真前提同可能的结论相联系,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曾想到当时概率论所揭示的或然性的客观意义及其对归纳的可能应用。穆勒在《逻辑体系》中以很大篇幅讨论了偶然性问题,认为概率论只同经验定律的建立有关,而与作为因果律的科学定律的建立无关。惠威尔也对偶然性作过讨论,但与穆勒一样,并未想到把概率论应用于归纳。直到1859年,德国化学家本生(R.W.Bunsen)和基尔霍夫(G.R.Kirchoff)用统计方法分析太阳光谱的元素组成等科学活动,进一步引起科学方法论家对统计推理问题的注意。许多科学方法论家认为科学结论不是确定的,而是或然的,开始尝试把归纳还原为概率论。

最早将归纳同概率相结合的是德摩根和耶方斯。德摩根将一般除法定理和贝叶斯定理应用于科学假说。但是布尔(Boole)抓住了它的缺点,即运用贝叶斯推理给科学假说的概率带来更大的任意性,至此否定了概率归纳逻辑的方向。在70年代耶方斯作出重大开创性工作之前,这方面的工作基本趋于沉寂。耶方斯发展了布尔代数,他一方面有着关于归纳本质的方法论考虑,另一方面,他将数学应用于发展演绎逻辑的同时,也将数学应用于发展归纳逻辑。他在《科学原理》中说明:“如果不把归纳方法建立于概率论,那么,要恰当地阐释它们便是不可能的。”[1]耶方斯认为一切归纳推理都是概率的。

耶方斯的工作实现了古典归纳逻辑向现代归纳逻辑的过渡。

二、现代概率归纳逻辑

现代概率归纳逻辑始于20世纪20年代,逻辑学家凯恩斯、尼科(Nicod)及卡尔纳普和莱欣巴赫(Reichenbach)等人,采用不同的确定基本概率的原则及对概率的不同解释,形成不同的概率归纳逻辑学派。

凯恩斯将概率与逻辑相结合,认为归纳有效度和合理性的本质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不是经验的或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提出了“概率关系”的概念:假设任一命题集合组成前提h,任一命题集合组成结论a,若由知识h证实a的合理逻辑信度为α,我们称a和h间的“概率关系”的量度为α,记作a/h=α。并着眼于构造两个命题间的逻辑关系的合理体系,但未取得成功。而且他认为,大多数概率关系不可测,许多概率关系不可比较。但他在推进归纳逻辑与概率理论的结合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现代归纳逻辑的一位“开路先锋”。

逻辑主义的概率归纳逻辑的代表卡尔纳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概率逻辑系统,这一体系宣告了归纳逻辑的演绎化、形式化和定量化,将概率归纳逻辑推向了“顶峰”。卡尔纳普认为休谟说的归纳困难并不存在,归纳也是逻辑,并且也有像演绎一样的严格规则。施坦格缪勒(Stegmuller)指出:“2500年前,亚里士多德开始把正确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昭示世人,同样,卡尔纳普现在以精确表述归纳推理的规则为己任。”[2]演绎的逻辑基础在于它的分析性,所以,从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Waismann)就开始致力于把它改造为逻辑的概率概念,以使概率归纳成为分析性的。卡尔纳普完成了这一发展。他说:“我的思想的信条之一是,逻辑的概率概念是一切归纳推理的基础……因此,我称逻辑概率理论为‘归纳逻辑’。”[3]他并把此概念直接发展为科学的推理工具:“我相信,逻辑概率概念应当为经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即一个假说为一给定证据所确证的概念提供一个精确的定量刻画。因此,我选用‘确证度’这个术语作为逻辑概率刻画的专门术语。”[3]与凯恩斯一样,卡尔纳普把概率1解释作句子e和h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式是c(h,e)=r,读作“证据e对假说h的逻辑确证度是r”。这样,归纳便是分析性的了,演绎推理是完全蕴涵,归纳推理是部分蕴涵,即归纳是演绎的一种特例。此外,卡尔纳普所想要的归纳逻辑还是定量的,他希望最终找到足够多的明确而可行的规则,使C(e,h)的计算成为只是一种机械的操作,以将他与凯恩斯严格区分开来。

20世纪30年代,莱欣巴赫建立了他的概率逻辑体系,被称为经验主义的概率归纳逻辑。他用频率说把概率定义为,重复事件在长趋势中发生的相对频率的极限。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却带来两方面的困难。首先,上述极限定义是对于无数次重复事件的概率而言的。那如何找出一种测定假说真假的相对频率的方法呢?其次,对单一事件或单一假说怎么处理呢?所以频率说只适用于经验事件的概率,其合理性的辩护非常困难。它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由频率极限过渡到单个事件概率的适当途径。为此,莱欣巴赫建议把“概率”概念推广到虚拟的、平均化的“单个”事件,引进了单个事件的“权重(Weight)”概念,试图把理想化的单个事件的概率或“权重”事先约定与对应的同质事件的无限序列的极限频率视作同一。但这与他的初衷相背,频率论者不得不由原先主张的客观概率转向主观概率了。

对概率的前两种解释都着眼于概率的客观量度,然而对随机事件的概率预测离不开主观的信念与期望。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是拉姆齐(F.P.Ramsey)和菲尼蒂(DeFinetti)。它将概率解释为“合理相信程度”或“主体x对事件A的发生,或假说被证实的相信程度。”表明,如果按贝叶斯公理不断修正验前概率,那么无论验前概率怎样,验后概率将趋于一致;这样,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和任意性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们终将淹没在验后概率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之中。一个人对被检验假设的验前概率是由他当时的背景知识决定的。

主观概率充分注意到推理的个人意见及心理对于概率评价的相关性,意义重大。但是,人们在做出置信函项时,除了“一贯性”的较弱限制外,很难在多种合理置信函项间作出比较和选择。

三、概率归纳逻辑兴起的原因

概率归纳逻辑是伴随现代科学、现代演绎逻辑、归纳逻辑本身的发展而兴起的。

概率归纳逻辑兴起的原因大致有:(1)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微观粒子的运动只能采用概率的方法,因此,西方科学界出现了否定因果决定论而接受概率论的观念。(2)较完备的概率理论。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具备了严格的数学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3)归纳逻辑本身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精确化。人们要求对单称事件陈述对全称理论陈述的归纳支持作出量的精确刻画。逻辑的数学化,数学的逻辑化,穆勒已经注意到归纳与概率的关系,耶方斯等将归纳与概率结合。(4)以数理逻辑为主干的现代演绎逻辑逐渐成熟,从而使得一些逻辑学家热衷于将现代演绎的形式化、公理系统方法与概率论方法协调起来,以运用于归纳逻辑的研究。(5)对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的探索。休谟的归纳问题一直是个哲学难题。现代归纳逻辑的种种体系,几乎都可以看成是对这个问题不断作出回答。上述三种概率归纳逻辑体系也无例外,都是为求得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或对归纳论证进行改进,或把结论改成概率的陈述,使归纳逻辑被构造成演绎逻辑的一个分支,或用实用主义策略使归纳即使不是有效的,至少也有存在的理由。所以说概率逻辑是以现代演绎逻辑和概率论为工具,形式化、定量化的归纳逻辑。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等相关学科取得新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使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面临归纳演绎化的困难,出现了非概率化、非数量化的趋势,有的用有序化、等级化来代替,有的将定性的研究重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有的又再度重视如模态、因果概念的结合使用等等。

第二,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将纯逻辑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就不能只限于语构层次,而要考虑语义、语用层次,就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不能脱离所涉及的具体过程(实验)与学科。

第三,对归纳逻辑的研究与整个思维科学、信息科学的研究联系起来。归纳是一类复杂性问题,决不是单靠纯逻辑所能解决的。归纳远比演绎复杂,须与多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第四,归纳逻辑的研究与当前的科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申农提出的信息论仅是相当于语形的统计信息模型。而信息的语义层次的研究都出自卡尔纳普之手,再经辛迪卡(Hintikka)等人的论作又已形成信息逻辑这一分支。这揭示了逻辑与信息科学的联系。再如,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对归纳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若能将人工智能与归纳结合起来,必将带来新的进展与突破[4]。

概率归纳逻辑是归纳逻辑的一个发展阶段,它大大发展了归纳逻辑,也昭示了归纳逻辑的发展机制,为我们出示了现代归纳逻辑发展的方向。

[摘要]从穆勒等人对或然性的探讨,经耶方斯对概率归纳逻辑的开创,到卡尔纳普代表的现代概率归纳逻辑体系,考察了概率归纳逻辑的发展历程,从中揭示其兴起的原因,并分析现代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关键词:概率归纳;逻辑;概率论

参考文献:

[1]W.S.Jevous.ThePrinciplesofScience[M].London:DoverPress,1877.197.

[2]Hintikka,J.(ed.).RudolfCarnap,LogicalEmpiricist[M].D.ReidelPub.Co.,1995.LIX.

发展原因范文篇6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四、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一)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三)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发展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性服务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性服务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性服务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性服务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性服务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性服务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④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发展原因范文篇8

近几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计算机技术连续性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连续性的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它也是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深入认识计算机需求的驱动。另外信息共享可以为经常性的创造活动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计算机需求的增加就是计算机进行创新的动力,只有人们对其需求的增加,才促使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例如,二战时期,人们迫切需求信息的快速传递,这就为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动力,使创新的障碍减少,并且有相关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这对计算机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在计算机技术研发的初期,大公司以及政府等部门是计算机技术研发以及应用的主要所在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府等大的机构已经无法局限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大众也普遍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在很多尖端的科技上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这对计算机的设计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计算机技术连续性的创造活动出现。

2选择机制的明晰性

从系统发展和进步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基础就是选择机制的明晰性,它把控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机制选择的明晰性,使计算机技术更加准确迅速的发展。2.1计算机技术选择机制的实践性。计算机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选择的环境是非常稳定和敏锐的。计算机技术不仅是实践的,同时也是认识的,这就造成了在进行计算机的选择时其实质是复杂的。一方面,符合用户的需求是选择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也是选择判断的依据,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技术机制的选择时一定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发展体系更加完善,选择的机制也更加的稳定。2.2计算机技术选择机制的稳定性。在进行计算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技术的不确定性或用户反应不确定性情况。但是既然技术共同体和用户团体之间的认识是一致的,那么是可以预见计算机技术的进展的,选择机制的论据也就变得稳定、迅速和明显了。2.3计算机技术选择机制的联系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实践有关认识的最终发展,这些学科常把更为基础的学科吸收,其本身也是当之无愧的认识部分。传统认为,有认识的提高就能有实践的进步,在研究计算机技术发现常有另外一条路径,这个过程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中,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认识的提高可以让选择判据更加明显,它们能够解决计算机技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实践的发展。

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3.1注意规范使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应该严格把握操作技术,由于人对计算机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规范约束人的思维与习惯行为,从而为工作的全和效率提供可靠的保障,降低网络系统的不稳定性。3.2把握从简选择。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目标是达到安全高效,所以在人员配置上要把握从简选择,同时在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等应用系统的选择上也应注意到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合理的从简规划选择出适应于市场的计算机技术。3.3遵循细微维护。遵循细微维护能够保障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其使用者需要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思路,并能够进行全面的细微维护。3.4提升计算机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社会生产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当然计算机技术人员作为研发计算机技术的主体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与时俱进,需要把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

4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是关系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大事,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它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价值会更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我国要发展计算机技术,首先要认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发现,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使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范围更广,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步伐更快。

参考文献

[1]吴金凯.计算机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

[2]张锋,张云涛,王永杰.浅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电子制作,2013(07).

[3]李继勇.构建计算机现代化教学模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3):7510-7511.

发展原因范文篇9

1.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一2仪旧年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9%,1997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速又下降。,3个百分点,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个百分点,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虽然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9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5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3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l亿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1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1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91.2元,这对年平均收人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WTO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

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

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

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

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11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888亿元,占61.01%;农户投资3123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39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2002年为例,在全部3123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76元,且有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拟〕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l)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较低。2(xx〕年,我国用于农业方面的全部投资为1533.78亿,仅占当年财政总收人17575.33亿的8.7%。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l)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3)改进邮储资金管理。对邮储转存资金以地市为单位,由人民银行转贷给农行或信用社,同时允许邮储资金就地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许委托县以下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等。(4)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人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着想,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

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l)投资动力不足。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胆识、身心素质等。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3)投资引诱不足。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当地政府机构技、官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这些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消除腐败现象。(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即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效益很低。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人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人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普。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想,应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2)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县、乡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由于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效益不仅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所以,在以县、乡、村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_上级政府也应拨出一定款项,加以扶持。此外,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勤工俭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也是可用的办法

发展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制约;城市中学;武术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然而国魂往往被人们埋藏在内心的深处,真正习武的人很少,但当有引领的时候,国魂跃然而出。武术是一项全面发展身心的运动项目。她不仅能强健孩子的身体,而且能把孩子的性格引向外向。从而改变孩子的未来之路。大量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武术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传播武术、发扬武术、发现和培养武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省淮北中学、泗洪县第三中学等三所中学的29名体育教师、1290名学生及1290位家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与体育课本,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了中小学武术的相关文献资料。2000年1月唐宏贵在《体育教学》发表的《21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大纲教材”改革者与展望》等等文章,将其整理、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三所中学的1290名学生及相应的学生家长为样本(每班抽取五名学生),共发出1290份学生问卷调查表和1290份家长问卷调查表,收回129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家长问卷回收1215份,回收率94.2%,均符合标准。两星期后进行第二次抽样调查,相同率96%,94%,均符合问卷的准确性。

学生问卷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普遍性。然后对各个学校每个年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主要涉及到:对武术的感觉是什么?喜爱武术的程度如何?理想中的武术应该是怎么样?为什么习武?武术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对武术课的一些想法?喜爱看武术类哪项节目及喜爱程度等方面。

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到:家长对武术了解情况,理想中的武术是什么样,喜爱武术的程度,是否希望子女习武,希望子女练武的目的,在体育方面最希望孩子发展什么运动项目等等方面。

3.专家访谈法。在访谈之前先给三所中学电话预约访谈对象、时间、地点。最终安排为星期一去泗洪中学,星期二去淮北中学,星期五去泗洪三中。对被访问的体育教师进行提问并及时记录。共访问了三所学校的29名体育老师,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校是否开设过武术课,有无专业武术教师,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什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如何,高考体育加试有无武术专项,学校有无组织过关于武术方面的比赛活动,有无对推广武术发展的建议等方面。星期六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4.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

5.分析归纳法。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结果。画出图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对三所中学收回的学生问卷分析,初中部情况(a非常热爱武术并且一直坚持习武b热爱武术并且曾练过武术c热爱武术但没练过武术d不爱武术但练过武术e不爱武术也没练过武术)。

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出现a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的大力支持自己的热爱;b的情况是由于学习及家长的压力的限制。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文官”而不是生活的很累的“武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太大,生怕孩子吃苦受罪,因此反对孩子在中学时习武;c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武术是中华的国魂,她的优美与神秘怎么能不让人热爱呢,只不过苦于没机会习武;另一种是因为电视新闻的勾画,因此很崇拜武打明星,也有过想成为武林高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想法,只是没能落实;再则是因为家长的不支持。d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家长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的生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也许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强制孩子习武。出现e情况的学生也不少,在他们的思想中,武术是一种很苦很累的运动。在他们的内心中是来世上享受社会而不是磨练自己的。那种习武的年代已是历史,另一种是真的吃不了苦,身体素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