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3:43:25

发展与

发展与范文篇1

既是重建又是重新布局

记者:武都区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请简要谈谈恢复重建后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情况。

李红军:两年来,武都区重建了117所学校,目前全区96.2%的学生搬进了新教室,30多所城乡中小学在教学设备方面基本达到了现代化。比如,兰州军区援建的武都八一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在省内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当然,这只是典型的例子。但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宿舍、食堂、浴室、多功能报告厅、塑胶操场等设施都是高标准的。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打赢了学校硬件建设这场翻身仗。

记者:学校硬件建设是否基本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的目标?武都区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红军:在城乡学校的硬件建设上,我区是没有差别的,恢复重建后,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建筑规模、校园面积和教育设施甚至都超过了城区学校。在重建规划中,我们就坚持城乡标准统一的方案,在学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中都优先解决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配置、课桌椅更新、教师力量分配等方面都对农村学校实行了倾斜政策。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还开展了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和“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育质量,逐渐缩小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

记者:效果如何?

李红军:效果可以说比较明显。比如,城乡学校基本消除了硬件建设上的差别,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教师和学生的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都是推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良好效果。从教学成绩方面来看,近两年的小学和初中学科优秀率和升学率,农村学校在逐步攀升,甚至有些学科合格率已超过城区学校。当然,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完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记者:在灾后重建的同时,武都区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学校布局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红军:武都区学校分布的特点是农村学校数量多、分布散,要想把所有的学校都建成现代化的标准示范性学校,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按照先建后撤、逐步推进的原则,把原有的538所学校调整成了211所,撤掉了分布零散的村学、教学点,并入到人口相对集中的完小及中心学校。从我区人口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比较符合发展需求。但同时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如撤掉一些小规模的教学点和村学就会出现服务半径内低龄儿童上学难的新问题,就有可能出现适龄学生流失的现象,因此,我们没有完全撤并这些学校,而是适当保留了低年级个别班级,并开设幼儿班,为山村孩子提供就近上学的方便。

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谈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在很多城市的市区、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有部分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上这样的“重点”学校。因此,出现了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武都区城区学校也可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你们是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

李红军:这种现象在城区尤为突出,我区城关中学就曾有一个90多人的班级,70~80人的班级很普遍。这些“大班额”现象,曾一度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担忧。本学期,我们对城区各学校进行了重新分班,要求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60人以内,并落实了有关负责人的学籍管理责任,比较有效地制止了学生盲目转学、择校的现象。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城区学校划区域招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登记造册,严格转学手续,加强学生信息数据库监测,有效管理学生流动问题。例如,我们利用数字校园网学生信息数据库来管理学籍档案,每一个学生的学籍变化和流动情况,都能得到监测。对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我们要求学生提供住房、户口、监护人情况等六个方面的信息材料,材料齐全的才准予报名注册,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农村学生盲目进城择校的现象。

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武都区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武都区是否对幼儿教育发展做了规划?

李红军:武都区现有各种形式的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9996人,幼儿入园率达到61%。但从幼儿园规模来看,城区仅有2所公办幼儿园,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城区内现有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还需要规范化。在布局调整中,我们把原有撤并的学校校舍加以维修,用于开办农村幼儿园,要求上规模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并规划在东江新城区、钟楼滩开发区和江南新区各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满足城区幼儿入园需求。

记者:对发展学前教育有什么新举措或新思路?

李红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我们正在加紧制定我区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讨论稿)》,发展学前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后,我们将在新建几所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并把这些私立幼儿园全部纳入我区民办教育的管理范围,在办学资质、收费、幼儿保育、幼儿综合能力发展、幼儿教育课题研究和幼儿园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性管理。同时,我们还计划成立相应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对农村私立幼儿园、农村学校附设幼儿园、城区私立幼儿园、城区公立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对幼儿园园长、保育员进行业务知识和安全管理培训,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用创新思维推动教育发展

记者:武都区推行的校长竞争上岗制可以说是教育管理上的一大创新,请问这一制度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而开展的?当时是不是很有压力和阻力?

李红军:我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当时我刚任教育局局长,顶着许多压力,让全区90所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一下子就把原来49位校长从岗位上换了下来,心理压力真不小。

总体思路就是“办好学校,先选好校长”。我们通过“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竞职演讲、考察了解”等环节,在300多名竞聘者当中先后两批选拔出了90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并聘为校长,这在区教育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记者: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几年时间了,现在看来,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这一制度上还有什么样的创新思路?

李红军:校长竞争上岗制是我区教育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制度改革,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是很有成效的。首先打破了校长的终身制,取消了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我区教育的活力。当然,在校长工作和学校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还不完善,我们也正在研究解决的方案和办法。

今后,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我们正在计划尝试一种管理和培养并用的新模式,就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聘任与考核过程中,采取“制度上管理”和“能力上培养”的模式,不但要做好人才的选拔,还要做好人才的培养。通过这一模式,做到教育管理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人才库的建设,如果能成功的话,这也将是一项管理创新成果。

记者:如果其他地区要借鉴这一创新做法,从你们的实践经验来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这一制度顺利推行?

李红军:要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要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形成政策依据和后盾力量,全面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解决一些人为的制约性因素,给教育部门形成权威保障。当然还需要操作单位激流勇进的锐气、一股劲儿干到底的“牛”气和大干特干、不畏干扰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要慎重制订方案、严谨操作程序,考核评价公正,制度体系科学,做到人性化管理。一句话,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不要怕丢了“乌纱帽”,在操作中要有法可依,管理中以人为本。

记者:你前面提到教育创新的问题,请问武都区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点?

李红军:说实话,这两年我们所做的好些工作至少在全市是走在前面的。除了校长竞争上岗制,还有“主题月”和“文化周”等。我就举一个“联片教研”方面的例子。

“联片教研”由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在各片区确定一个中心校,然后由这个中心校来带动整个片区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先以学校为“点”开展教研活动,再以中心校为“片”开展教研,最后以全区为“面”开展教研,达到点、片、面的结合。在教学研究中,由中心学校确定教研课题,各学校轮流组织开展,最后在区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进行总结。这种活动可以代替教师培训,就是所谓的“以研代培”模式。这是我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以研代培的创新模式,它不但加深了学校之间教学研究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培训效率。

记者:如果把你们的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论层次,能不能概括性地阐述一下?

李红军:总结起来讲,我认为,可以概括成两点,即管理思想创新和工作思路创新。

发展与范文篇2

《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一个政权也好,一个党也好,一个医院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一定会亡党,一定会垮台,一定会失败倒闭。所以,国务院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三大改革: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②同时进行的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③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以什么作用、什么态度来实行三大改革,医院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们是怎样将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对诸于行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这项工作?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所有这些,都属于作风范畴,医院好的党风都是通过为病人服务的每一件具体事务以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所以,医院必须以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搞好党风建设,给全新形势、新任务,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抓好科教兴医,抓好医疗质量,抓好服务态度,抓好创新与发展,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美舒适医疗环境,以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取信于病人。

二、抓核心,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设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抓好降低医疗费用水平,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切以病者的利益为重,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医院的具体表现。

㈠继续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今年初,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成功地完成我院首例肝脏移植手术,到现在为止,患者已经存活7个多月。推荐申报360多个科研项目,完成《消化性溃疡出血抑酸治疗最佳方案及疗效》等6项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在各类杂志上123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21篇,卫生部主管杂志27篇,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地得到巩固。全面提高了一大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㈡抓好医德医风,提高整体服务素质

全院职工要发扬“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院风,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治学严谨,对技术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崇高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服务窗口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切实转变观念,从语言、仪表、礼仪、服务及职责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如护士们通过理论学习和自编剧本,自我表演,相互点评等,加深对护士仪表规范化的认识和遵守护士仪表规范要求的自觉性。行风评议的问卷调查,到我院就诊、住院的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0%提高到底98%。

㈢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过去的看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看病贵”却成为困扰患者的新难题,成为医患关系一个新的矛盾焦点。住院费的年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市民普通关注新的热点问题。如何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降低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落实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作为贯彻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来抓。宣传降低医药费用目的意义,提高职工认识,消除存在的某些不正确思想。①实行联合招标采购药品,规范药品进货渠道,降低药品价格,让利给病人。中标后的药品零售价格比国家最高限价下降14.7%。②合理分配药比指标,促进用药实用性。以2000年各科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为基础,根据各专业科病种的不同,以分别下降一定的百分比为指标下达到各科,医院定期对指标的执行发问进行考核、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001年1—3季度我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由去年的51.6%下降到47.6%,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㈣加快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卫生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运用市场纽带、利益机制,成为医院后勤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医院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满足病人合理要求为改革目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用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坚持用有利于提高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水平,为病人服务的水平来判断其工作的是非得失。所以,近两年已经实行医院职工饭堂、洗衣部的半承包方法。所有的临工工资、奖金分配都实行与工作量、生产总值挂钩,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竞投标,实行由专业清洁公司负责全院的清洁卫生,达到降低经济投入,卫生水平大提高目的。今年,进一步实行木工泥水班、空调维修组的社会化管理。

今后,要抓住机遇,加快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要考虑“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既医院后勤按“宏观控制,总额包干,超额不补,节余留用”的方针对医院后勤实行经济费用开支总额全面承包。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后勤人员经费,能源消耗、专项开支、材料消耗、库管消耗等经费在内总额经费的确定;②后勤服务工作的任务和制约条件;③医院和后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在承包权限范围内,后勤对人、财、物三权的相对独性。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目的意义在于控制后勤经费支出总量,合理使用资金,调动职工工作劳动的积极性,努力开源节流,有利于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㈤“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做好医院的总体规划,落实医院的建设发展

规划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蓝图,要面向现代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医院规划发展,才能实现最优目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开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我院始建于1899年,前身是城西方便医院,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医院现占地面积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约980张,近年来的每年平均门诊量达130万人次,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临床科室设置齐全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我院历史悠久,地处老城区,使医院的内部环境、科室布置显得十分拥挤与局促,且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总体规划。根据现代化医院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就医环境在康复治疗和医院发展中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我们的规划阶段就主动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在规划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人性化设计和新的技术,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满意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的服务宗旨。

总体规划大部分实施完成的时间应考虑在2010年前完成,共为分五期工程。

一期工程,以90年代建成的建筑物为主,包括有门、急诊大楼,一期磐松楼、制剂楼、供应楼,建筑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

二期工程,将建成的手术科大楼,配有7台电梯,设置楼宇自控及综合布线系统,中央空调,太阳能环保供应热水系统,手术室全部实行空气净化,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

三期工程,建设影像大楼及二期磐松楼病区,建筑面积为1.1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2004年。在建设三期工程的同时,在该范围内建设园林小区。

四期工程,建设内科大楼,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同时建设有一定数量停车位的车库,以及一定面积的绿化小区。考虑完成时间为2007年。

五期工程,建设科研教学大楼,建筑面积约0.6万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2010年。

发展与范文篇3

[关键词]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新兴技术

临港新片区属于当前国家对外开放的示范前沿,其物流制度的创新、高新技术引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机遇的背后往往都是严峻的挑战,通过对临港新片区内物流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智慧物流在新环境下面临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难使得智慧物流企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1智慧物流的概念及功能

1.1基本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传统物流与新兴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物流行业得到了非常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物流。正因如此,为了规范物流程序以及提高物流效率,许多的专家和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和研究现代智慧物流信息系统,从而提升物流服务,满足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服务要求。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的运送、存储、包装、装卸以及配送等环节的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的管理[1],物流智能化分析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执行能力,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创新指挥以及系统指挥之间的融合的现代化物流模式。智慧物流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了各种新兴技术从而构成了可以减低成本增加效率的新型物流业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体验。

1.2智慧物流的主要功能

1.2.1促使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运用在传统物流行业能够转型升级,是智慧物流的典型特征,始终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实际上,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不平衡、行业标准不健全,对传统物流的转型升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智慧物流借助各种新兴技术和不同高科技设备第一时间获得关于运送、存储、包装、装卸以及配送等不同流程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及时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构建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建立数据之间的联动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利用其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收集模式可将货物、车辆以及仓储信息等数据及时、精准地反馈给各个参与主体,补齐物流行业的短板,实现物流运作的感知智能化、规整智能化等。有利于更好地对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道路的选择、自动跟踪的控制、自动分拣的运行、配送中心管理等问题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处理方案,使所做出决策更为精确,以达到决策优化的效果。1.2.2推进物流生产一体化智慧物流既包括企业自身生产中的全部内部活动,还包括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的全部物流活动。智慧物流就是将这些物流活动的不同环节彼此关联起来、进行信息数据共享,将物流过程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集成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有价值信息地挖掘,并通过新兴技术在资源配置上进行进一步优化,将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减低物流和管理成本,以最少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物流服务。1.2.3提升物流行业柔性化发展服务质量影响着企业的口碑与发展,一个好的物流服务体验对于提升物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增加客户的忠诚度有着重大意义,需要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感受到物流的便利和快捷,则需要强大的物流服务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智慧物流新兴技术的应用对服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口。智慧物流的柔性化发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将物流服务实现与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对接,能够提供高度可靠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满足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匹配,让广大人民能感受和体会到智慧物流带来的有益之处,以至于提升物流品牌在客户体验领域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商业价值。

2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现状

自2013年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到现在的“临港新片区”,临港新片区一直承担着肩负着开放合作,创新协调,文化共融的使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面高水平开放,有针对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临港新片区作为我国改革建设经济重点地区,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临港新片区传统物流不断转型发展,在过去几年内,临港新片区的物流技术向自动化、信息化、数控化调整升级,在仓储方面,利用无人仓、机械臂等机械设备的同时利用冷链、语音助手等新技术不断推动助力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于智慧物流,临港新片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

2.1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发展

本小组对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的发展现况研究选择了临港迈科物流园、上海洋山港物流园作为对象,利用实地访谈和参考各个互联网平台、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了解到临港新片区物流建设的基本状况,可以将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临港新片区物流业务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已使用到了大数据,云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但大部分临港物流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开始阶段,例如泰东机械公司使用的是公司内部的ERP系统。(2)自动化仓储管理逐步搭建。目前临港新片区物流园利用初步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管理、实时更新货物从订单生成、下达订单及货物的进出完整的生产出货链,做到有货就出的最少仓储量。(3)由资源技术为主导转换为由平台主导。随着科技进步,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由原来资源技术为主导转换为平台主导,通过平台,临港新片区的物流体系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从而提高效率。(4)传统渠道模式改变。随着物流需求出现碎片化、及时化,临港新片区传统的多层分销渠道模式向短链化发展,灵活调整物流,及时出单出货,以供应物流需求。(5)技术应用全面升级。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正在逐步利用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全面收集记录分析,精确物流效率并让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初步智能化,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实现降低能效,存储配送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2.2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新兴技术的应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新兴技术是智慧物流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临港新片区的众多企业都积极研究发展智慧物流的新兴技术,从而更好地运用智慧物流的新兴技术。2.2.1智慧物流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总共分为以下几个场景:(1)物流企业主要应用智慧物流的大数据技术在三大预测和一大规划上———需求预测、设备维护预测、供应链风险预测、网络以及路由规划。(2)物流企业主要应用智慧物流的物联网技术在产品溯源、冷链控制、安全运输、路由优化等场景上。(3)物流企业主要应用智慧物流的云计算技术在设备管理、数据分析这两个场景上。(4)对于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方面,临港新片区还属于研发发展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流程优化、物流追踪等场景上。2.2.2智慧物流新兴技术的应用环节临港新片区的智慧物流新兴技术主要应用在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四个环节上。在临港新片区的生产环节上,利用新兴技术,对于原材料、零部件进行追踪和识别;在临港新片区的运输环节上,对运输货物安装电子识别标志,及时了解货物运输状态;在仓储上,利用新兴技术及时了解库存状态;在配送上,利用新兴技术及时跟踪确定配送状态。从而对物流进行统一规范,准确把握信息,形成高效率的物流处理系统。

3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存在的问题

3.1未完善建立健全智慧物流系统

临港新片区大多数的物流公司没有完整的智慧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生产没有一体化发展,各个流程自主工作信息数据共享不及时,系统资源配置得不到最完备的处理,体现不出系统的指挥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智慧物流的优势。

3.2行业人才的缺失

智慧物流行业需要大量素质较高的物流从业人员,而如今传统的物流行业中,从业人员没有体系化、延续性的培训,导致整体的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远远低于智慧物流行业普及所需要的人员素质。高素质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将供不应求。好在如今临港的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智慧物流方向的人才培养,相信人才缺失的问题会在不远的将来获得解决。

3.3技术和经济的投入不到位

建设智慧物流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目前只有一些较大型以上的物流企业能够对智慧物流进行建设以及改革。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的不足会阻碍智能物流的发展,而临港的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为主,这些企业在智慧物流的环境下发展阻力较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无法将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步到位,需要长期满满投入建设,所以智能物流系统发展建设周期较长。

3.4智慧物流的宣传力度不足

临港新片区的许多中小型产业至今依旧单纯地认为智慧物流就是融入了新兴科技的传统物流业,却没有理解智慧物流会从他什么方面如何改变物流业。大多数中小型物流公司对智慧物流的应用了解不够,无法紧跟潮流,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中小型企业会由于运用知识的缺乏而无法实现广泛应用。现有的智慧物流的宣传手段及宣传方式无法让物流业的从业人员清晰得感受到智慧物流所带来的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导致愿意尝试智慧物流的企业不在多数。

3.5应用智慧物流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挑战

临港新片区的智慧物流虽然随着技术科技的兴起正在逐步稳定发展,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物流应用上还有许多挑战,例如在基础设施上,临港新片区的新兴技术的设施、设备研发还是欠缺,很多企业对智慧物流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深,不能够完全把握,所以在临港新片区还有许多传统物流的企业,导致新兴技术的应用存在约束,并没有全部普及。

4临港新片区智慧物流发展策略

4.1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平台

智慧物流所依托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已趋于成熟,能够支撑建设信息处理平台,结合临港新片区的区位特点———位于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包括小洋山岛以及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空运、航运资源丰富、货物吞吐量大,因此,信息数据体量庞大,物流管理困难复杂。各物流园区应共同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将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要求,充分提升、运用信息化技术水平,实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合理共享、处理和应用。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处理平台,打破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壁垒,避免时间、空间距离造成的信息误差,尤其是在多式联运上能够更加高效、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实现智慧物流,完成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运作。

4.2配备智慧物流设施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

临港新片区产业集聚化程度大,各大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仓库、供应链管理公司坐落,货物数量大、种类多、周转率高、积压情况普遍,然而目前临港新片区各大物流园区、仓库及公司所使用的仍是过去简单的设施设备,更多的工作仍需要人力去完成,如:驾驶叉车完成货物装卸、人工进行货物盘点等等。各园区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平台的同时,也需及时配备智慧物流设施设备,引入如:智能物流小车、智能物流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等设备,提高整体物流园区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智能物流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的对接,全方位实现智慧物流,高效、便利、快捷地采集各类数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4.3积极尝试将智慧物流与各类先进技术相融合,实现智慧物流的全方位渗透

随着信息水平的飞速发展,5G技术将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一步步趋于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先进技术,“万物互联”不再是遥不可及梦想。在智慧物流行业的不断实践下,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运用RFID标签可在智慧物流体系下帮助快速读取信息,确定货物的基本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能将信息进行上传处理,更加及时地反馈给消费者有效信息,而人工智能则能够大大减少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效率,积极尝试将智慧物流与各类先进技术相融合,最终实现智慧物流的全方位渗透。

4.4加强与各大高校的联系合作,引进优秀人才,确保人才储备

随着临港新片区的高速发展,专业物流人才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便充分得以体现。智慧物流大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者,相较于传统物流,不仅仅需要了解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更需要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知识,有着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加强与各大高校的联系合作,引进优秀人才,确保人才储备亦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加强与各大高校的联系合作能够扩大智慧物流、临港新片区及各个物流园区的受众普及度和知名度。

5总结

新的机遇迎来新的挑战,在临港新片区的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发展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政策导向、行业人才的引进、技术和经济等都成为了临港新片区下智慧物流发展的绊脚石,但是智慧物流基于本身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的智能化手段,为它适应新片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他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的对外部的环境做出响应。新片区给智慧物流带来的挑战更多的偏向于物流的纵向深度,而文章给予的战略建议也更多地偏向于智慧物体的体系方面,构建物流信息的处理平台,深化智慧物流的体系,引进知识技术型人才等都是推动智慧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措施,新片区也为智慧物流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新片区下的智慧物流必然会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前沿阵地,成为未来物流行业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朴银玥.智慧物流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物流商论,2020(10):37-39.

[2]刘晓燕,梁军.基于智慧物流技术的无锡高新物流空港物流园区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市场,2020(30):161-162.

[3]原娟娟.农产品上行中现代智慧物流体系设计[J].电子商务,2020(10):10-11,14.

[4]朴银玥.智慧物流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中国商论,2020(19):37-39.

[5]杜峰.5G开启“无人”物流新时代[J].中国品牌,2020(10):84-85.

[6]高飞.城市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储运,2020(09):111-112.

发展与范文篇4

对于法律发展这一主题,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学术界一种基本共识性的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例如,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方面,无疑首先是社会的发展决定、制约和影响着法律的发展的,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法律的发展也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0[1]377这种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的特征。本文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是,这一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一方面,把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二者对立起来,说成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问题,是把社会决定论机械应用到发展问题研究上的教条式反映。虽然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受制于它所存在的经济基础,同时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对法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过分强调这种决定论容易把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法律发展虽然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但又不能把法律发展等同于社会整体发展,二者不是简单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法律作为制度文明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必须客观地分析和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简单地把二者对举或者一概而论都是不当的,应当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复杂化还原0¹。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的关系不仅仅是决定与被决定、制约与被制约、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法律发展一方面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另一方面,法律发展也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化回应,其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一、法律发展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制度形式

从逻辑上说,现代社会发展是内在地涵摄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与法律发展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离开了法律的发展,任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都会丧失一定的制度基础、制度保障和合法性认同,人的发展也会因而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作为现代文明构成之一的法制文明,是以一定制度为载体反映和折射人与社会发展的所有成就的,换言之,要分析法律发展的真正蕴含,必须重新审视法律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之所以说法律发展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因为法律或者法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要实现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和平、安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没有法律或者法治的保证是不可能的。

(一)现代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发展要求法律发展与其同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0,这一命题揭示了法律或者法治与经济的高度统一。不讲规则、不讲程序和法律的市场肯定是不安全的。法治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综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法治总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关,而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国家垄断为内容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无缘。0[2]178在追求高效、安全、平等、自由的现代经济生活和经济文化时,离开了法律和法治在民主、人权、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制度进步与法律实践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也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市场化的当代社会,交易的安全、利益的维护,无不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制度与法治环境,如果法律相对滞后、法治不健全,那么交易安全就没有保障,市场秩序就无法维持,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以法律发展为主题民主政治不但是法治的基础,而且,法治与民主政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正是在法治的推动与形塑下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它不但借鉴了法律发展的先进成果,也凝结了法律发展的智慧与经验,是以法律发展为主题的。一方面,现代的民主政治以法治为基本内容,法治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基本经验和先进成果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按照学者的研究,现代民主政治所涵摄的民意政治、责任政治、有限政治、程序政治、参与政治、开放政治等基本理念都与现代的法律理念高度一致,是法治精神所提倡的人民主权、责任意识、权力不得滥用、程序公开、程序参与、程序公正等法律基本原则的体现。这些现代民主政治在本质上就是法治政治。[1]288-294同时,法治也是评价民主政治制度的价值标准。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共同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价值,追求公开、公正、公平等程序正义的理性观念,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的价值标准。一般说来,法律特别是公法所提供的一系列原则、制度和规则体系,能够为公民自由、平等、公开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提供有效的和直接的法律保障,而且当公民的有关政治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可以直接通过法律获得救济。法律成为评价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本标准之一。这里说的权力合法性0,就是通常所说的权力的形式合法性或者秩序正当性。韦伯曾指出,一切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种统治自愿地满足于仅仅以物质的动机或者仅仅以情绪的动机,或者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相反,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0[3]239从中可见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性。在当代,公法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被逐渐应用到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当前提倡的建设服务型政府、透明型政府等政府体制转换的理念无不是从法律发展中获得启迪的。在当代,保障人权、程序正义、民主公开等公法原则是评判政府行为合法性的价值标准。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具备合乎法律性0这一发展着的法律尺度。另一方面,现代法律发展所展现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现代的民主政治要求所有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包括选举活动、立法活动、政治决策与参政议政、政治意愿表达等活动。通过这种程序性的活动,达到对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机关的有效监督,使国家权力在民主的程序上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所以说,法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法治不但创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外在的形式条件,它也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活动空间,现代的民主政治活动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来表达政治诉求和政治意愿的,它与人权一道,共同成为现代法治环境之中最为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可见,随着人类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法治也会不断发展,同时,法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必将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

(三)现代文化发展与精神生活的进步离不开法律发展现代文化与精神生活的最为基本的标志是理性。人性具有理性色彩。柏拉图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性、志气、欲望,其中理性居于最高的地位,具有支配性。如果志气获得理性的支配,志气便表现为勇敢;如果欲望获得理性的支配,欲望便表现为节制;如果志气、欲望都获得理性的支配,人便获得正义的德性,进而获得权利。法律上的主体)))人0,正是基于人具有理性这一理论假设为前提的。法的作用就是禁止人们放纵欲望,使那些不能按照理性行动的人能够约束自己,以实现个人的正义的德性,维护个人的权利。人正是由于有了理性,才可能有自知之明。没有理性,人类就不可能认识到自身对于法这种社会规范的需求,也不可能自主地创设或者运用法来约束自我、规范自我、保护自我。权利、义务和法正是理性的产物,并随着人的理性的进步而进步。0[4]202-203理性具有不断批判自身,进而获得进步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趋向合理性0。理性经历的从传统的本体理性向工具理性,再向非理性、反理性,乃至当性重构的过程表明,理性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力量,它能够不断地从自身的反省与觉悟中发现理性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推动理性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带来人类知识的进步。由于理性的对于主体自身的反省能力与约束能力,使得其主体人获得了不同于物的本质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使人成之为人,使主体成之为主体。它是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前提、根据、尺度或者标准。作为人之为人的特殊本质,人能凭借理性实现对世界的把握而达到自由。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是一种特殊的本质性存在,这种存在常常被理解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表现为超越于感性认识之上把握对象本质、规律的认知能力;在价值论意义上,理性承诺着善的价值,理性的生活即善的生活;在规范的意蕴上,理性形塑着法律和自由,以实践的理性和制度的形式赋予了法律与权利的正当性。0[4]161不仅如此,理性的发展也带来了法治的文化的繁荣。法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理性文化。法律是实践的理性,由法律揭示出来的理性是动态的、批判的、面向实践并引导实践的,它一方面通过理论的方式反思现有法律制度、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的缺陷与不足,阐释法律行为的内在动因、权利诉求、义务和责任推理、法院裁判,另一方面,法律的实践理性也塑造了法律主体理性的法律行动。这二者结合起来又进一步推动法律朝着更为具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方向迈进。因此,发展着的法律与发展着的法律文化是同一的,理性文化既不同于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文化,也不同于空想浪漫的超理性文化。它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体现真、善、美统一的社会文化系统。0[2]167理性在实践发展中形成的自由平等、权利义务、公民意识与程序观念,必将带来法律程序的全面更新与法治真善美的真正实现。

二、法律发展也是现代社会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说,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追求民主、法治、人权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表现为一部人类在为争取民主、建设法治与实现人权的发展史,一部以法律发展推动民主进程、法治进程与人权进程的发展史。人类社会从过去只重视少数人权利,只有保障少数人利益的法律发展为保护多数人权利的历史进程说明,人类的民主不断扩大,法治不断推进,人权保障不断提升。这是法律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人类不断推进法律发展,不断放弃与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相悖离的旧制度的历史也同样说明,文明必将取代野蛮,进步必将取代落后。从现代社会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逻辑上来说,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然包含了法律的发展。法律发展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的题中之义。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说,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社会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协调统一的。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在经济领域中的发展和在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发展应当是同步的。在私有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经济形式的障碍引起相应的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形式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形成诸多障碍,这些障碍均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只有摆脱了物质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束缚,摆脱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奴役0,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在政治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发展民主政治,厉行法治,才能充分保证和实现人民的民主与权利。再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将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品德、精神健康充实的人。这样的人在法治的社会中必定具有法律的观念和意识,依法行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尽职尽责。全面发展的人从文化的要素上分析必然具有法律的素养,这是不容置疑的。综上所述,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推进。同时两者又都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都集中在人的发展这一主题之下,是人的发展在法律与社会存在方面的具体反映。

发展与范文篇5

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物流作为其中重要的因素,其对经济的影响收到了广泛关注。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物流业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辽宁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二、指标与模型

指标与数据本文选择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个行业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率共计10个指标,以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表示是物流发展水平,用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方法与模型在经济发展和物流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中,多数文献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如文献,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本文选择了文献中选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制造业发展与物流发展的协调性。由于邓氏关联度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计量单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因此,本文选择邓氏关联度的计算模型,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

三、计算与结果

1.计算与处理

本文选取邓式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y同X的关联度。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始化像法,选取ξ=0.5,计算精度为小数点后4位,计算后得到辽宁省生产总值y同辽宁省物流业各行业物流发展要素x1—x10的关联度分别为:0.5719,0.9291,0.6845,0.5818,0.673,0.6199,0.9199,0.8265,0.5793和0.7197。

2.结果分析

(1)公路货运量和公路周转量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高从结果中可以看出,x2和x7的关联度分别为0.9291和0.9199,是所有关联度中最高的两个。这反映出公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2)民航货运量和民航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低。从结果中可以看出,x4和x9的关联度分别为0.5818和0.5793,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反映出民航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很小。(3)铁路货运量和铁路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低。x1和x6的关联度分别为0.5719和0.6199,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第十位和第7位,处于较低水平。这反映出铁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4)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x3与x8的关联度分别为0.6845和0.8265,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中等水平。这反映出水运发展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辽宁省物流业发展对策

1.重点发展公路运输业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公路发展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高,辽宁经济发展带动了公路快速发展。大力增加公路物流投资,公路运输的顺畅是保证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2.铁路和民航业适当发展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铁路运量的关联度最低,周转量关联度排位第七,铁路整体关联度较低,原因是辽宁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需求量在减少;民航周转量关联度第九,货运量关联度第八,民航关联度较低,原因是民航货物运输产品基本是民用领域较多,工业领域较少,因此对国民经济增长作用较低。因此,铁路和民航在保证基本功能前提下应适当发展。

3.鼓励水运和管道业发展

发展与范文篇6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拉萨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关系,使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大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稳定的基础,发展促进稳定,离开了发展的稳定是不可持续的。对于拉萨市来说,维护社会稳定尤其重要。拉萨市始终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坚持不懈地在全市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三项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依法加强对寺庙和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落实“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宗教工作要求,使寺庙管理和宗教事务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78亿元,同比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00元、2402元。盼安宁、求发展、谋致富,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既不能片面地谋求发展而放弃保护,也不能一味地谋求保护而放弃发展。拉萨市清醒地认识到,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拉萨和西藏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决不能随意破坏,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因此,拉萨市在城市发展中,确立了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指导原则。在老城区,重点抓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业;在新城区,着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服务产业,开发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建设现代政务文化新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生物科技、藏医药、出口产品加工业。由于特殊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拉萨的生态比较脆弱。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拉萨市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努力打造一区(核心经济区)、两带(河谷农业特色经济带和生态牧区经济带),核心经济区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特色工业,河谷农业特色经济带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家禽养殖业、旅游农业,生态牧区经济带则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较好地实现了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存在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差别。拉萨市坚持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比如,建设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促进西藏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藏铁路经过拉萨市当雄县、堆龙德庆县,在拉萨地区有拉萨火车站、当雄火车站、羊八井火车站等重点项目。拉萨市各级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向各族群众宣讲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和对促进西藏发展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保证了青藏铁路的顺利施工;同时,切实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维护了群众利益。

发展与范文篇7

1解除空域限制瓶颈,大力发展通航基础

1.1加强基本设施建设

空域限制是国内通航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之一,虽然在法律方面已经颁发了低空空域开放的航空政策,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进而给通航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局限性。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低空域,保证低空空域试点开放工作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要对低空空域与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加强航空服务基本设施建设,为国内通航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之外,通航企业自身也好做好通航服务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新媒体媒介做好通航文化和通航知识的传播工作,进而为国内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一定消毒基础。

1.2调整产业结构

国内通航产业目前存在发展停滞的现象,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内通航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导致通航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通航产业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整机研发以及生产技术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政府和通航企业要重视通航服务,明确通航产业发展在我国国防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调整国内通航产业发展结构,提出推动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航企业将所有关注点放在国内,立足于国内通航市场,和各个通航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建立统一合理的发展联合制度,使得国内通航产业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另外,各通航企业可以利用联合发展制度,取长补短,并在企业自身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上,打开国内通航市场,对国内通航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突破通航产业目前面临发展停滞的困境和僵局。第二,以沈飞和成飞为主要代表,引进国际先进机型进行有效生产,使得先进机型可以快速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促进先进型通航服务的发展。第三,实行民营资本与外资进行合作的合资企业商业模式,借助外资企业成功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生产技术来实现自身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国内通航企业要在通航产业结构处于正在完善和发展之际,抢先占领市场,把握消费者在出行和交通方面的潜在需求,对目前的通航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优化通航服务,在构建多元化通航综合服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实现国内通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动推进,优先发展空中应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通航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航企业要重视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利用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通航市场发展力量,加大通航服务质量和地下通用机场建设。作为农业大国,现阶段农林飞机的数量不超过300架,并且农业耕地作业的土地面积只占有2.6%,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低空空域解禁会极大的提高农林飞机的需求量。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通航企业加大通航农业服务建设,以满足我国农业日益发展的作业需求,同时也给通航企业增加一条有效的发展渠道。目前,我国通航的应急救援制度尚不完善,面对突然其来的巨型雪灾与地震,国内通航可以在应急救援行动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政府要重视通航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发展,整合国内所有的通航力量,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航应急救援体系。

3重视人才培养,积极促进飞行培训

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的匮乏是国内通航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其专业人员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通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重视人才培训,积极促进飞行培训是国内通航产业突破困境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解禁和开放,飞行培训逐渐凸显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飞机培训市场发展,可以实现联合发展制度,借助国际成功经验,构建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通航飞行培训系统。除了目前现有的飞行培训机构之外,通航企业可以通过自身飞机资源进行飞行培训业务;飞机制造商可以建立飞行培训组织或者是学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专业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促进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企业开辟出另一条销售渠道,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通航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为了实现通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等措施,进而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航空服务。

作者:童华晨 单位:武汉中航通飞特种飞行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发展与范文篇8

合实力的中等城市,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珠海发展模式。珠海的发展是新兴城市运用"后发"优势,科学规

划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它的基本经验对我国新老城市加快实现城市化、现代

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1、确定"绿色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构建合理的自

然生态系统,努力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观点,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环境保护,

保持两者协调统一,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珠海

以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为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从

实际出发并科学地预测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要求,

避免经济建设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陈规老路。

2、实施"人本战略",致力于社会全面进步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最大限

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生存、自尊和自由,其宗旨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

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珠海努力加大对

城市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的投资,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

运用多种形式营造特区文化氛围,积极促进文化精品生产,积极筹建大型文化

设施,预示了未来珠海在建?quot;精神家园"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遵循发展的

整体性、长远性和持续性原则,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

珠海摒弃了关于发展单纯指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珠海积极控制人口增

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第三产业,实?quot;再就业工程",解

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安排问题,深入发展城乡集体经济以及

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就业领域。

二、未来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珠海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发育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准,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但是,同珠海要

在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珠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

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基础资源短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偏低,基础工业薄弱,成为

制约珠海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追赶知识经济的列车的压力和巨大

的跨越正等待着珠海人去勇敢地面对和肩负。

2、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层次上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人口、环保工

作和相应政策还有待调整。

3、文化积淀上先天不足,内涵不够丰厚,品位也不高。文化代表了一个

发展与范文篇9

小调满族民歌中以小调体裁数量为最多,这个题材不仅触及到历史题材,而且也反应当代的现实生活。满族人民英勇好战,这种崇尚武功的精神渗透于满族人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反映在满族民歌之中,小调《军歌》就及其具有代表性。满族自古就有尊老敬上、礼貌待客的传统美德。在一些群体性的大型活动之中,大都离不开民歌。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祭祀歌”,在祝寿或结婚仪式上演唱“空齐歌”,在丧葬仪式中唱的“哭丧调”等等。满族的小调曲调活泼,情节生动,风趣幽默的诙谐歌曲也颇具特点。例如《拜年调》、《打花名》等,在人物神态的刻画和语言的表达上都较为准确细致。此外流传的现代民歌,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族的生活。如《六月探妹》、《四季抗战歌》、《新五劝》、《黑龙江好地方》等等歌曲,都倾吐了满族人的理想和爱憎。儿歌与其他民歌一样,满族儿歌的内容除了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至今流传的儿歌有《摇篮曲》、《对花》、《压板歌》、《庄稼十花名》等,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摇篮曲》。由于《摇篮曲》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在满族妇女中流传,因此唱调是多种多样的。《摇篮曲》的唱词一般都比较简练,而且大同小异,最初都是用满语演唱的,但随着满族人逐渐放弃民族语,现在流传下来的《摇篮曲》大都是用汉语演唱的,能够用满语演唱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不管语言如何变换,《摇篮曲》的曲调形式基本上没有改变,满族的《摇篮曲》,是最富满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之一。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人口耳相传的结果,不仅为我们保留下了极好的满族音乐,也保留了极好的满族古歌,同时也构成了满族独特的育儿风俗。萨满神歌“萨满神歌”是满族萨满祭祀时所演唱的歌。由于神歌与萨满教同时产生,因此有了萨满教,就有了神歌。所以萨满神歌更能代表满族早期音乐形式。每逢丰收吉庆之日,满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演唱祭祀调,祭祀仪式的主司者便是萨满。祭祀活动多则三天至五天,少则也得两天,祭祖时主人家请“萨满”和“扎力”来家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萨满”头戴神帽,身穿神裙,腰系神铃,手击神鼓。随着《祭祀调》的节奏且歌且舞。各地区和各姓氏的“萨满”在祭祀仪式和演唱程序上各有不同,因此也多种多样。与其他类型的满足民歌不同的是,满族萨满音乐有比较固定的曲调形式,神歌大多是用满语保存下来的。

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满族民歌中的调式、音阶构成的特色以五声音阶和五声性调式构成的歌曲最为常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民歌在清朝时期虽然很繁荣兴盛,但到了清末,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民歌都发展成了说唱和戏曲,只保留下来很少一部分。除了萨满神歌以外的劳动号子、小唱以外,民歌还采用规整的五声音阶,音程的构成形式大多数都以大、小三度音程为主,音域多数在八度以内,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歌都使用五声音列,很少出现七声音节。在萨满神歌中多数是多采用三、四声的调式音阶,有时也有二声调式音节的出现。满族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其内容与人们现实生活情况紧密相连。既有反映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内容,也有表现独特民风民俗和民族性格的歌词。歌词有纯满语的,也有满汉兼用和纯汉语三种。满族民歌经常采用以三音组为基础的各种基本调式,如以宫调式、商调式较多,其中强调以三音向上级进组成的旋律较多。由于调式功能性不强,在调性的转移上简洁明了,不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因此宫商角三音小组是满族民歌曲调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演唱方面,满族民歌的唱法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大致可分:真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等。以真假声结合唱法为例,在演唱时根据风格的不同,随时调整唱歌状态,大大提高了歌唱能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拓宽了演唱音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唱法一般运用在号子、山歌和小唱中。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演唱效果的运用,才使得我国各地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民歌除了部分被汉族汉化以外,传承下来的很少。满族民歌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当今不仅要很好的传承下去还要开发新的演唱方式以适应当代审美需求,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融合环境下的满族民歌新发展

发展与范文篇10

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渐演变的过程中,音乐与文学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劳动时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是音乐的原型,就是语言的原生。在漫长的人类的发展史中,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它们都是人们情感的外在展示,是人类语言的方式的衍生。音乐长于抒情、文学长于描写,正式在这具体与抽象、心理与感官的双重影响下,人类的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曾讲到,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到音乐的状态。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无论是东方的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音乐与文学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伴相生,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又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发展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使得两者有了相互融合、关联的基础。

2.1同样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因此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其研究的就是人类文化活动与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音乐与文学而言,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音乐与文学的风格,使得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由于受到地形、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音乐与文学都受到其影响。如西北部高原,陕西、山西等地区,地貌形态以沟壑为主,地形崎岖不平,植被较少,环境较为空旷,因此反映在音乐的特点上就是是曲调高亢、苍茫深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而反映的文学上面就多表现为文字的豪放舒展、大气磅礴,如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映了在最为贫瘠的土地上,人们自强不息的品质,凸显出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

2.2同样是人们心理世界外在反映

著名音乐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讲到,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不同背景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取得共鸣就是因为其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反映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而这一感情无论是那个民族、那个地区都是相同的。同样对于文学而言,他是对自身文化的概括和描述,是人内心世界在笔端的流淌,正如莎士比亚讲到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导致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正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其本质上是趋于统一的。正如我国著名的琵琶曲《夕阳箫鼓》,它就是揉和了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琵琶行》两首著名诗词的意境,并以其雅致优美的旋律,为听众展示了一幅暮色渐浓,渔船晚归的清丽山水画卷。整首乐曲,意境悠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全面深入展示了极具东方特色的音乐色彩。将诗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在听众和读者的面前。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其所反映的内容和精髓确实相通的。

2.3同样是人类语言内涵的延伸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因为有了语言使得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得人类文明有了生生不息的保证。音乐、文学同样作为语言内涵延伸的一种方式得以在各个民族和文化中得以传播。音乐是语言的抽象概括,是一切艺术的精华。波兰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能够成为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的。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其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虽然其无法用语言同人交流,却能够通过音乐与全世界进行沟通。文学是语言的具体描述,文学通过对语言高度具体的概括,展示语言别样的风采,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他用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独具匠心。虽然无法用语言恰当的描述,但却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鸟语清脆啁啾的音韵和鸣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实展现。

3.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容性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使得两者能够相容相助,能够完美的进行统一和融合,从而表现艺术的独特魅力。人们在表达情感,抒发感情时常常通过文学的形式,而当文字不能充分展示其内心情感时,便会由此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同,我们常讲的“言之不足,歌之咏之”。

3.1音乐与文学的相容

音乐与文学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两者在结构的设计上都有由开始、发展、结束等内容所构成,如西方音乐的奏鸣曲结构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承转合结构。而许多音乐也是根据文学著作改变而成。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创作基础就是改自我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故事从两者在书院共读、山伯求婚、英台抗婚、化蝶等段落组成,音乐家根据故事的脉络,通过对“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段落的创作,使得乐曲《梁祝》充分展示了故事的原貌,将音乐与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得《梁祝》在西方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与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性。无论音乐,还是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常常采取对比、象征、暗示等多种方法,展示创造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就通过对比、暗示等方法,通过渔民打渔回来的欢欣雀跃与家人江边等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中的“渔舟唱晚”一节,使用的是小快板,体现出渔夫满载而归、心情舒畅的欢乐场景。演奏中右手旋律优美,描绘夕阳西下,湖光山色的绚丽景色,左手模仿民族乐器中的木鱼之声,更体现出清脆、幽默的情趣。此章运用中国传统的连环扣形式,旋律、力度体现出了逐步下行的趋势,音乐整体结构较为完整。通过对比,暗示的手法充分展示了渔民的欢乐,对比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大自然的喜爱。

3.2文学与音乐的相容

对于音乐而言,因为有了文学的存在使得音乐的精髓更能够具体而丰满的显示在世人面前,从而提高音乐的影响力,使得音乐真正成为了活生生的事物,能够长久不息的流传于世。如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讲的,诗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著名艺术家欧根•希姆涅克在其著作《美学与艺术总论》一书中也指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都是与“谐音”,即所谓“音乐的”品质密不可分的。一是节奏间的相容。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十分讲究节奏性,其反映的是创造者的情绪和感情,能够通过节奏的变化展示其不同的内心世界。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背景音乐,通过其节奏的快慢、旋律的紧缓、音响的高低,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和氛围,或喧嚣或宁静,或凄凉或欢快的氛围,使观众如置身场景之中,更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在描写罗小虎在大漠出现的场景时,就使用了类此马头琴、二胡的音响效果的音乐出现,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是曲式结构的相容。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在音乐的表现模式,曲调结构上更倾向于一种和谐性,曲式结构多半比较稳重,因此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采取多段结构,展示人物感情的含蓄与细腻。这在文学中则在其结构形式上有着较为充分的表现。如我国古诗中的七言、五言诗句等等,在词句的选择上,通过语句的抑扬顿挫,造成在旋律上的不同的变化,通过平仄的相间与对应,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味的直白展示,如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虽未将梅花的特点做一描述,但通过语调与句式的变化以及含蓄的表现方式,展示了梅花的特征,被世人所称颂。

4.音乐与文学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