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趋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01:26

发展新趋势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国际法;“软法”;“硬法”;法律统一

在全球性问题多发的今天,国际社会对国际法的期望越来越高,国际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虽然说,国际法体系是由多部门、多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国际法律规范有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但是,国际法的发展变化仍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国际法的发展有两大重要趋势:一方面,国际法由“软法”向“硬法”转变的趋势加强;另一方面,国际法律规范由分散到逐步统一的趋势凸显。

一、国际法由“软法”向“硬法”的转变

国际法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只是一种道德规则或基本原则,不被认为是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按照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法律有三大特征:权威性、普遍性以及强制性,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只要符合上述三性即是法律;而新自然主义法学派关注这些规则是否出自自然,强调法律的正当性。但无论何种法学派均强调法律的强制性,法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强制性。[1]7因此,从本质上说,判断一项规则是否是法律的最根本的依据在于该规则是否具有强制力。在这种意义上,国际法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弱法或软法。[2]179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的国际法寻求突破其“软法”的特性,向“硬法”(诸如国际条约、习惯国际法)转变的趋势加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际贸易领域,DSB的司法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争端解决机制(简称DSB)是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关于争议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协议》(简称DSU)设立的处理世贸组织各项协议下的争议解决机构。DSU是WT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WTO争议解决制度的核心内容。按照DSU的规定,WTO协议项下产生的争议,应当通过DSB解决。DSB在处理关于是否具有管辖权和裁决是否生效的问题时,采取了反向协商一致规则,即除非WTO所有成员方一致投票反对,否则任何人都不得否决DSB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管辖权,也不得否决DSB所作出的最终裁决。反向协商一致规则是对传统国际法的一种颠覆,使得DSB对世贸案件具有强制管辖权,其最终裁决具有自动生效的效果,趋向司法化,具有“硬法”的性质。交叉报复权对于不遵守DSB裁决的当事方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它成功地为GATT争端解决机制这只“没牙的老虎”装上了牙齿。[3]86这些解决机制无疑对世贸组织的正常运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国际司法机构,使WTO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硬法”。

(二)国际刑事法院的运行使国际刑法具有“硬法”性质

早在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就进行了建立这样一个机构的尝试,即国际常设法院,负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个国家之间争端,但由于当时对罪犯的庇护,无法进行审判,造成当时法院的流产。二战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东西方战犯的审判取得了成功,其后联合国安理会分别在1993年和1994年就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境内的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罪行成立了特设法庭。这两个国际刑事机构相比国内法院而言,具有优先管辖权,最具“硬法”性质,已凌驾于国家司法主权之上。尤其是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管辖权不仅优先于卢旺达本国法院,而且优先于其他所有国家的国内法院,是一个十足的超国家司法机构。[4]179国际刑事法院成立较晚,于2002年依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成立,但它没有采用优先管辖权而是采用了补充管辖权。这是否表示国际法由“硬”变“软”呢?其实不然,《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强调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补充性原则,不失为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5]124就目前而言,国家主权仍然十分强大,国际刑事法院作为永久性的国际司法机构,其管辖权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尊重缔约国的司法主权有利于吸收更多国家加入进来,也就从更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国际法的“硬度”。而且,国际刑事法院补充管辖的前提是当一国遇到“不能”或“不愿”管辖的情形。该规约对“不能”或“不愿”管辖情形做了规定。对比《条约法》中关于国际条约不得约束第三方的规定,《规约》确立的规则显然越过了条约不得约束第三方的基本原则,显出“硬法”的特性。在2013年的非盟会议上,苏丹等国以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过大,要求集体退出《规约》,最终虽未形成决议,但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刑事法院的补充管辖权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国际法院的权限,具有很大威慑力。另外,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在法院管辖权启动机制上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规约》,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不但决定着在缔约国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情势”时是否启动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6]76另外,检察官还可以在自己管辖权范围内自主调查犯罪的资料。这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硬度”。例如,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先后签署逮捕令,下令逮捕苏丹总统巴希尔、利比亚国家最高领导人卡扎菲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而且肯雅塔总统后来主动接受其管辖。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改变了长期以来最严重的国际罪犯不受或难以受到惩罚的局面。[7]151从实践中充分证实了国际刑法的“硬法”性质。

(三)在国际劳工领域,国际劳工法律制度逐步迈向“硬法”

至201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会员国已达到185个。该组织围绕全球劳工事务制定了各种原则、规范和标准,形成了包括公约和建议书在内的系统的国际劳工制度。当前,促进和监督国际劳工制度的实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主要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存在很多的不足。原因主要有,国际劳工组织的单行公约在各成员国之间的标准差异、通过建议的方式促进国际劳工制度的实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员国的认可和期待等。一般认为,缅甸的强迫劳动问题是国际劳工法律制度寻求突破“软法”的一个转折点。1998年,针对缅甸国内广泛存在的强迫劳动现象,国际劳工组织开始对缅甸采取一系列的限制,例如中止对缅甸的援助、停止技术合作、不再邀请缅甸政府出席国际劳工大会等。到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大会第一次运用《国际劳工组织章程》第33条的规定,通过决议,将成员在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中的义务部分地转化为强制性,对成员违反禁止劳动公约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如取消关税优惠、宣布其政府成员的入境限制、减少外交往来。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将“补充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解决实施方面的差距,强化预防、保护和赔偿措施,有效消除强迫劳动”的标准制定议题列入第103届会议议程,并于2014年6月正式通过。[8]议定书规定了成员国的义务、应当针对强迫或强制性劳动采取的措施,并明确规定议定书应当由成员国结合相关国际标准通过国家法律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贸易和劳工问题的矛盾由来已久,一些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以保障劳工的权益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即蓝色贸易壁垒。应该看到,蓝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效应,负面的影响远远不及正面影响大,且负面影响基本上是短期的、相对的、动态的,是可以设法补偿和控制的。[9]20劳工问题和多边贸易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是不争的事实,将国际劳工问题纳入到世界贸易规则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游离于世贸组织规则之外的单边劳工壁垒势必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冲突。[10]44在国际劳工组织方面,仅仅依靠建议或监督来保证劳工标准的顺利执行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劳工组织新加坡会议后,国际劳工组织明确提出了与WTO合作的意向。劳工领域内适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有利于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对侵犯劳工权益的国家实施贸易制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执行的力度。当然,利用WTO贸易解决机制对起诉方授权贸易制裁,应在充分考虑可能对被起诉方的贸易及劳工权利影响的基础上谨慎地做出。[11]25事实上,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是否纳入WTO规则中业已达成了共识,争论的焦点围绕在纳入的方式和时间问题上。如果成功的纳入WTO规则,这将极大的改变国际劳工组织下法律制度的“软法”特征。

(四)《国际海洋法公约》使国际海洋法具有了强制约束力

国际海洋法最重要的法律渊源是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国际海洋法公约》,目前已有155个缔约国,包括154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欧共体)。依据《公约》的规定,可管辖任何加入该公约的国家的案件。《国际海洋法公约》构建了一套全面的争端解决机制,这种机制容纳了包括国际法院、按照《公约》附件六设立的国际海洋法庭、附件七组成的仲裁庭以及附件八组成的特殊仲裁庭在内的司法机构。这种机制为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复杂、完备、有效的解决机制,凡是涉及海洋权益的争端都可以提交该争端解决机制,颇有一统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味道。[12]194一般来讲,国际性争端双方的合意是国际司法机构获得管辖权的基础,但《公约》把自愿解决机制和强制解决机制紧密地衔接了起来。即包括谈判和调解等程序在内的自愿解决机制无法解决争端时,进入强制解决阶段。强制解决机制包括强制调解和强制仲裁,仲裁是核心,调解是补充。强制仲裁的结果是最终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国际法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起,发展到如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不论是制定还是实施都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全球性问题多发的今天,一部分比较成熟的国际“软法”转变为“硬法”就成了必然,而且,这一趋势还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进一步加强。

二、国际法律规范由分散到逐步统一

从历史上看,法律统一的进程时断时续,但每次危机和革命总能导致法律统一的步伐加快。[13]1二战之后,国际法律规范由分散向逐步统一的趋势凸显。

(一)国际法统一的基础

(1)国际法统一的技术基础以信息通讯为核心,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运作规则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理念。以国际贸易中合同生效时间为例,按照国际贸易的习惯,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承诺的,则合同成立。一般认为,受要约人承诺生效的时间就是合同生效的时间,问题在于合同于何时生效?传统国际贸易法中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主张:一为发信主义,一为到达主义。国际社会曾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花费了很大精力,最终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通则》也未“调和”两种对立观点之关系,而是统一两种一致观点之表述。但发信主义与到达主义的分歧在IT时代已毫无意义。信息通讯的进步开创了电子商务的时代,发信和到达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法律的统一也就势在必然。可以说,科技发展为国际统一立法提供了技术基础。(2)国际法统一的经济基础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迅速向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贸易活动的全球化在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法律规范彼此相适应,更高层次上的法律统一也具备了现实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渐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闭门造车而不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关系,而符合各国意愿的统一的国际规范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经济全球化作出定义,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经济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大大减少了各国的贸易壁垒,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业已形成,客观上促成了国际统一规则的出现。经济全球化无疑对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置身全球化浪潮中,构建一套完善健全的统一法律规范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如沈宗灵先生所言“法律全球化”理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14](3)法律统一的社会组织基础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同样构成了国际法统一的基础。社会组织的演化历程就是迈向统一化的最好证明。人类社会第一个公权力组织———部落组织,使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无序走向有序、由漫无目的变为有目的。部落联盟打破了血缘的界限,走向了地域的联盟。国家诞生后则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具权威的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的出现则打破了一国的界限,国与国之间走向联合或合作,为国际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石。最早实现统一的是世界金融法,即在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统一的规则,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国际金融事务、通过世贸组织协调国际贸易事务、通过联合国协调国际政治外交事务。这三大国际组织为国际法的统一提供了社会组织保障。

(二)国际法统一的现象

国际法统一的现象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就曾试图建立过一种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即国际联盟。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和国际政治的变革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国际法统一的现象呈现出三个特点:政治组织的世界化、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以及法律观念的普遍化。(1)政治组织的世界化早在二战尚未结束时,美国就筹划在各个领域内建立政府间国际组织。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二战后第一个国际组织,标志着金融成为最早国际化的方向。另外,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1994年在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2年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都是组织机构在国际法统一中的表现。(2)经济贸易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越来越结成了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统一的网络体系。世界银行、WTO、IMF这三大国际经济领域的支柱的变迁形成了一体化和趋同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法的统一化。WTO法作为国际经济法中的重要主体,是迄今为止整个国际社会最为系统和完善的规范。WTO法加强了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强化了全球的多变贸易体制,形成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法律体系。(3)法律观念的普遍化法律的统一不仅在内容上不断扩大,在深度上也在加强。一些法律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即使存在差异,但得到认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开始,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就人权而言,提倡的不是统一化,而是提倡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各种法律制度的协调,条件是这种协调应当与共同的基本原则相吻合。实际上,任何社会都会有人权的某种要求,但每一个社会又都有各自的方式,问题在于要使这些不同的方式相互接近,使它们得以相互渗透和相互丰富。在国际刑事领域,某些国际犯罪需要得到各国相互之间的合作,例如反恐怖主义、反以及反洗钱,国家之间法律不统一的话是无法应对这些威胁的。例如,“9•11”事件后,针对恐怖分子利用非营利性组织作为取得资金的渠道或转移资金的手段,国际社会已展开多次共同行动打击此类犯罪,金融领域的反恐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尽管国际法针对恐怖主义的法律尚未统一,但国际社会已在金融反恐方面达成观念上的统一。

(三)比较法在国际法统一中的作用

比较法学家们相信,法律的统一会从对各种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中产生。早在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上,萨莱伊就提出了“人类共同法”的概念。但是,“人类共同法”的理想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冷战之中遭受了众多挫折。二战后,法律的统一进程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通过国际法推动的,并没有比较法学家参与。[13]9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比较法的新生,让比较法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法学在推动法律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次国际比较法大会上,大多数学者认同一种观点,即比较法是通过比较各国法律的不同来寻找其共同点,从而建立起人类文明的共同法。二战之后,法学家对比较法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一些比较法学者暂时放弃了“人类共同法”的理想,转而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专注于部分的法律领域实现统一。这种法律统一是为了一项法律的政治纲领,在理想与可能的范围内,通过超国家的各项原则的一致性,协调或消除各国法律秩序之间的差异。[15]34-35在欧洲法律一体化的进程中,欧共体的缔造者首先意识到欧洲的统一必然带来大量的法律冲突,因此,欧共体国家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100条和第220条为成员国统一国际私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统一的欧洲要求一套一体化的交易规则,欧共体在私法领域的立法活动越来越活跃,甚至出现了“私法的欧洲化”现象。另外,欧洲法律一体化并非局限在私法领域,在公法领域,诸如刑法、宪法也出现了法律统一的现象。依据《里斯本条约》,欧盟的对外关系权能发生了变化,明确规定欧盟享有法律人格。在刑法方面,当前尚不存在统一欧盟各个成员国刑事法律的条件。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以及《里斯本条约》都为欧盟的区域性刑事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可以说,比较法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

(四)区域一体化与国际法统一

有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对全球贸易自由化构成了一定的危害。[16]338例如,当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发展迅猛,大量国家先后加入协议的谈判,未来可能发展成为这两大区域内的“WTO”,甚至可能造成当前多边贸易体制走向崩溃。事实真的如此吗?区域一体化始于20世纪中期的欧洲,截至当前,国际社会存在大量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国际法律体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将这种区域性的国际法律体系视为“国际法碎片化”的一种现象。实际上,区域性国际法律体系在国际法统一上表现出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例如,《欧洲人权公约》率先在欧洲区域内把《联合国宪章》中的人权原则和《世界人权宣言》所规定的权利具体化和法律化,并建立了完善的人权保障机制。这不仅对国际人权保护,而且对国际法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国家都在与别国交往和与别国寻求共同发展的同时,积极追求保留自身的利益,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这是只要有国家就必然存在的。[17]120我们认为,区域一体化往往由于地理位置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互补以及政治目标一致等原因促成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法统一相对容易,而国际法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因此,区域一体化是国际法统一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比单一国家的法律制度更接近于实现“人类共同法”的理想。近年来涌现的各种类型的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对国际法在其他领域的统一是有利的。在国际法律统一化趋势之下,通过辩论、调整,构建一种多元的统一法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作者:洪永红 郭 炯 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杨泽伟.当代国际法的新发展与价值追求[J].法学研究,2010(3).

[3]毛燕琼.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与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0.

[4]洪永红.论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管辖权[J].河北法学,2008(8).

[5]陈泽宪.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性质[J].法学研究,2003(6).

[6]李世光,刘大群,凌岩.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评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曾令良.国际法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8]国际劳工组织:加大行动力度终结强迫劳动,报告四(1).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norm/---relconf/documents/meetingdocument/wcms_242323.pdf.

[9]单宝.蓝色毛衣壁垒的双重效应及两手策略[J].经贸论坛,2007(5).

[10]缪剑文.世贸组织劳工标准之争及其法律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8(12).

[11]沈威卫.国际劳工标准纳入WTO体系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

[12]潘俊武.剖析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强制解决机制[J].法律科学,2014(4).

[13]【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世界法的三个挑战[M].罗结珍,郑爱青,赵海峰,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14]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N].人民日报,1999-12-11.

[15]【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发展态势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三、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新物流;新趋势;江苏淮安;物流业;物流政策;新课题

我国物流业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从解放初期的人抬肩扛、驴驮马拉,到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真正引进了“物流”的概念,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加快了发展速度。创新我国物流发展阶段的新任务,首先是物流产业的定位从配套性、保障性、后发性产业向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转变;其次是物流发展的目标从物流大国向现代化物流强国转变;再次是物流发展的方式从高速增长阶段向物流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1物流业发展的十大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新趋势分别是:第一、物流业增速减缓的趋势;第二、物流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第三、物流企业集中的趋势;第四、物流业模式创新的趋势;第五、资本入局物流业的趋势;第六、技术驱动物流业的趋势;第七、物流业枢纽网络的趋势;第八、物流业生态集群的趋势;第九、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第十、物流业人才智胜的趋势。

2十大重点物流政策与主题词

近年来,我国十大重点物流政策、时间与主题词分别是:第一,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6〕232号),2016年12月28日,主题词是:鼓励开展多式联运;第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2017年4月21日,主题词是:发展冷链物流;第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2017年8月17日,主题词是: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第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2017年10月13日,主题词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第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号),2018年1月23日,主题词是: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第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8〕91号),2018年10月9日,主题词是:运输结构调整;第七,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经贸〔2018〕1886号),2019年1月16日,主题词是:物流枢纽布局;第八,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24个部门和单位印发《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发改经贸〔2019〕352号),2019年3月1日,主题词是: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第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关于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9〕16号),2019年4月21日,主题词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第十,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交运规〔2019〕12号),2019年9月6日,主题词是: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

3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十大新课题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可以预测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新课题分别是: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物流业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该如何应对?第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将给物流业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第三、如何评估“十三五”物流业发展,怎样谋划“十四五”物流业?第四、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第五、物流需求端是升级,还是降级,或者分级?如何分析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第六、物流供给侧的主要矛盾是“车多货少”供大于求,还是高质量供给不够?如何提升供给质量?第七、物流成本已实现“五连降”,“降本”的余地在哪里?需要继续降本增效,是否也应强调提质增效?第八、怎样布局和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助力枢纽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九、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物流企业“招工难”“用工难”,保障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供给?第十、如何推动物流业促进政策真正落地,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切实增强物流企业“获得感”?

4“十四五”物流业十大政策取向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可以预估我国“十四五”物流业的十大政策取向分别是:第一、建设物流强国;第二、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第三、促进物流提质增效;第四、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第五、产业物流融合发展;第六、生活物流升级;第七、国际物流布局规划;第八、供应链物流创新与应用;第九、物流智能化改造与实施;第十、减轻环境负荷,发展绿色物流。

5江苏淮安物流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5.1做好江苏淮安物流业的“工农中建”。“工”方面的策略建议。“工”就是工业,根据淮安在江苏省的区位特点,可以形成淮安市工业主导产业集群,而且要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集聚,不是东建一个西建一个,形成相互之间不搭界的情形,一定要形成相互之间有关联有关系的。因为淮安的交通和区位好,在江苏省是居中的,不要建特别的多产业链,只要重点建成2-3条产业链,形成一个江苏淮安工业产业链集群。“农”方面的策略建议。“农”就是农业,主要是农业物流、农村物流系统等建设,还有江苏淮安农特产品的品牌化问题,比如:西湖龙井、赣南脐橙,打造出江苏淮安全国知名的农特产品品牌,通过物流把江苏淮安知名的农特产品运输、配送出去,还可以结合国家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决策部署,这些是非常受惠于江苏淮安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物流项目,利国利民。“中”方面的策略建议。淮安的地理位置在江苏省是居中的,这就形成了淮安的地位优势,区位居中可以大力发展“三个中心”:第一就是发展江苏淮安区域物流中转分拨中心,这类中心特别容易在方圆200公里范围之内形成效应,有物流可以辐射到的城市,货物放在这里到其他地方都非常方便。但是只做物流还不行,赚钱不多,对江苏淮安地方还没有太大的利益,怎么办呢?第二就是建成一个江苏淮安特色商品交易结算中心,怎么样把交易结算这项工作放在江苏淮安。为什么山东临沂就可以变成一个“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实际上临沂的物流交通不是太方便的,临沂的高铁也需要到枣庄去乘,但是从广东到重庆的货就可以放到临沂去中转,一半的货放到临沂,正好另一半的货又装满车了。第三就是能不能搞一个江苏淮安重点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前端的研发、采购、中间的制造、加工、物流一直到售后服务,是一个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五大方面的综合。利用“中”字大做文章。“建”方面的策略建议。“建”就是建设,主要是如何建好江苏淮安的物流中转分拨中心、特色商品交易结算中心和重点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江苏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淮安市决策部署及淮安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要对江苏淮安物流业进行科学布局规划,做好江苏淮安物流业各中心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投入少、功能全、发展快、效益大。5.2做强江苏淮安物流业的“加减乘除”。如何做好江苏淮安物流业的“工农中建”四篇文章,主要是做强“加减乘除”。当然还有很多的策略方法,这里只讲“加减乘除”四种策略方法。“加”方面的策略建议。加强江苏淮安物流业的规划,加大江苏淮安物流业的投资。淮安市应该做好现代物流业规划,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战略和江苏省的一些发展战略,同时也要符合淮安市的实际,好好谋划淮安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可以有淮安市现代物流学会等部门来牵头,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淮安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好。加大江苏淮安物流业的投资,包括政府的投资,也应该向淮安物流业这方面倾斜。“减”方面的策略建议。减要减什么呢?一个就是减税降费,另一个是简政放权。这两条非常关键,税收和收费的问题淮安市地方还是有活动空间的。江苏省是全国降本增效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三检合一”,公安、交通和环保三个部门针对物流方面的检查合一,淮安市应全力配合,大力营造淮安市优美的营商环境。“乘”方面的策略建议。一个就是淮安市加强区域方面的合作,互利共赢,要具有开放性,淮安市处于江苏省的中心区位,如何跟淮安市周边的一些城市进行物流合作,淮安市早被江苏省确立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苏北地区也属于淮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南京大都市圈,淮安市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临近城市的产业、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除”方面的策略建议。“除”就是机器换人、信息去门。这两种趋势在相关行业当中应用已经非常明显,有的地方叫“减人增效”,包括一进电梯,电梯就开始跟乘客进行对话了,这就是机器人代替人,江苏淮安的物流企业当中如何实现机器换人、如何实施信息去门、如何进行物流的互联互通等问题,十分有必要值得去研究和应用实施。

6结束语

新时代,新物流;新的形势新任务。不忘初心再起步;牢记使命“十四五”。江苏淮安居中地,公铁水空都具备,货运枢纽要启航,古老驿站放光辉。

参考文献

[1]贺登才.新物流的新变化与新对策[J].中国储运,2018(11):52-53.

[2]贺登才.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客观要求[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02):54-55.

[3]贺登才.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对《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的理解[J].大陆桥视野,2019(03):31-34.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4

一、针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分析其特点情况

(一)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其存在一定的专业化和民主化特点。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为使其良好实现,它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为:使经济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这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在经济管理知识方面,有效实现其专业化可更加专业性的开展管理工作。此外,民主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国民水平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需求更加民主化,同时能发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特点。现阶段,我国正逐渐提高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在经济发展期间,可充分满足各方面要求,需要对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提升。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正不断增强其能动性,且逐渐扩展其权限,使得在内部刺激和外部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均较显著。同时,对于经管发展现代化来讲,存在创造性创新性。先进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理念及经济管理方法方面。针对现代经济管理,因其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及能动性特点,且现代化特点也表现于经济管理模式中,使得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可以与其相适应,从而更好的发展经济管理。(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其存在一定的艺术性特点。经济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经济管理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物质层面,经济所产生的艺术和作用能够产生等同于精神方面的价值,但在形式方面具有差异。此外,艺术元素能够通过经济管理方式表现出来。(四)经济管理现代的科学化及自动化论述。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在其影响作用下,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其自动化和科学化特点逐渐表现出来。在科学化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减少复杂的繁杂环节,明显提升管理有效性。在管理方法方面,其自动化特点对经济管理能实现及时指挥和调控,并有效提升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二、有效分析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环境发展的大形势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有效满足社会环境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政府通过积极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探索新型发展动力,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将新的趋势体现出来。根据现阶段实际状况,有效分析发展的新趋势。(一)针对经济发展,其网络化趋势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购物消费的网络化不断实现的情况称之为网络化趋势。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的影响作用下,逐渐兴起了电子商务,并改变了传统消费方式和观念,同时普遍形成了网络购物,此消费方式有效适应于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现代社会上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二)针对经济发展,其高端化趋势表现出来。近年来,低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技术达不到高水准,很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出口品来说,逐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效提升了产品科技水平,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有效促进其竞争力增强。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作用下,迅速发展了诸多企业,且成就显著。受此背景的影响,低端化趋势逐渐摆脱,并向高端化方向转变。(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方向包括个体参与。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来说,决策者意见十分关键。少数人掌握着企业相关事宜及其发展动向,对个体意见多不参考。虽然在企业决策执行力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感管理层。而对于现代管理来说,对个体意见善于倾听,或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对于个体员工来说,他们的意向调查会在决策执期间进行,支持率有效获得后,再将执行环节有效开展。因管理层次有效提高了其自身素质,同时出现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在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其中的一大趋势为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

三、结语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期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是一项关键内容,并且能够保证良好发展各个方面,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经管高层人员来说,需要有效的认识和了解现代经济和管理的艺术,对其特点有效掌握,并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新趋势,使得社会发展需求与经济管理过程有效符合,从而有效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6):186-188.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互联网+”;新趋势

21世纪全球企业的高速发展是信息时代爆炸的产物,“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保障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随着的召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即将处于腾飞阶段,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会愈演愈烈,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才的争夺战必将“尸横遍野”。因此,企业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紧随时展新趋势,迅速、高效的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互联网新技术,进而帮助企业在市场的大浪潮中,捕获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关键性人才,提升企业发展空间。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企业人力资源就是指企业经营范围内的人所具有的劳动力的总和,亦或是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人的总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有计划的对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并针对工作的需求对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招聘、使用、培训、激励、考核、调整等相关管理动作,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发员工潜力、为企业带来经营效益。

2我国“互联网+”时展进程

2.1“互联网+”时代概述。“互联网+”时代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在实际市场环境下,这并非是简单的加法而已。在实际市场经济运行下,传统行业需要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的融合,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大资源平台来创造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高超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还创造着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思维,它不但能够对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有着推进的作用,还能够对新经济形态的进步和演变起到促进的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化网络平台。2.2“互联网+”的起源。1994年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年份,自此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这一划时代的词汇是总理早在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提出了,在该项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正式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列入发展战略上来,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时代将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建设将不断提升经济实体的创作水平和生产能力,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促进下,不断的优化和集成市场经济生产要素,逐步将“互联网+”时代概念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发展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2.3“互联网+”时代在企业发展中的新作用。企业和互联网的合作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因此,这些企业在制定相应的市场项目时就是以一种“互联网+”的姿态出现的,这样就减少了企业项目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新作用的目标就是促进企业制定出更多的互联网项目,在这个市场发展大趋势下,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转型升级的根本问题,而“互联网+”时代的作用就是降低这些企业在进行转型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根本耗费,进而迎来企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大爆发。而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讲,“互联网+”时代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转变传统观念,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将工作的核心重点从工作岗位本身转移到人才身上来,在这个信息资源爆棚的时代,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就必须高效结合“互联网+”的帮助,来迎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机遇及挑战。2.4“互联网+”的特性。(1)“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的特性;(2)“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性;(3)“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的特性;(4)“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性;(5)“互联网+”具有提倡开放生态的特性。

3“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在“互联网+”新时代的影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新人类、新经济、新技术的影响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管理科学这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正在随着这场改革风暴发生重大的变革并被重新定义。依照当前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新动态,“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以下几种全新趋势。3.1“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转换。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崇尚由外而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市场、客户和部门岗位需求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应当针对企业外部与内部一切利益相关创造者的根本需求,来为他们创造价值,“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摆脱传统的岗位规划人才的模式,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者要站在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上,为他们提供企业服务、吸引他们来从业的条件和环境,权衡一切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人才的高效引进。3.2“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正在向着组织扁平化的新趋势发展,创客组织、自组织、猎头公司等新兴人力资源相关组织层出不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定要紧随新时代下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3.3“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当前人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人才的管理正在向着创新模式方向发展。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被互联网时代下的共享经济所粉碎,企业当前所面临人才管理的根本问题不再是单一的以人为本,而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打造人才供应链应以业务为优来进行人力资源选拔。3.4“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以数据化说话。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基于数据化,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数据化决策已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人才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种大数据管理的人力资源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人力资源数据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将人力资源工作变得更加简化、快捷,能够将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自传统的“上传下达”模式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将更多的工作经历放在企业组织发展、战略规划上来,进而实现企业高效提升。3.5“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管理。无论在传统人力资源体系还是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价值管理一直是整个人力资源工作的主要难点。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难点再一次被突出化,在企业运营中,人力资本的决策权和分享权都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两者中找到一个相互支撑、价值平衡的切入点。当前企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才IPO、合伙人制度都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条件下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分配和价值创造的高效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4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向着全新的发展模式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紧随时代步伐,有效融合“互联网+”时代新特性,梳理和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制定符合时展契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华.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经济研究刊,2008(1).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经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状况,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作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形态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可以在经济管理的有力推动下,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使经济结构的设计与国情相匹配,使经济管理模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方能使其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概念

经济管理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管理行为的一种,其通过对不断完善和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变化进行综合性概括和总结,并利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所做出的预判,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措施,即称之为经济管理。从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为了确保经济管理模式满足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进行突破。毫无疑问,经济管理与社会繁荣紧密相关,不够科学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其内在的弊端和问题迟早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及时果断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回避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目标,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实力和价值,则必须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济体系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和修正,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断向现代化靠拢,从而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管理创新

若想使经济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前进,则首先必须切实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方式是改善经济管理模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当代中国,创新是一切领域和行业都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其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力保障;同时,创新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参与到经济管理的各方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合作,从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要求各负其责,责任必须明确,从而确保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管理民主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本质是民主和集中,其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科学模式和合理方法的确定不能单纯听取某一方面的意见和说法,是要通过广泛的听取意见,而后科学集中而产生的,因为经济管理涉及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而且,民主集中的过程也能够使员工充分享受到工作的过程,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和提高。但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强行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使得员工的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也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而且从长期来看,也会限制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可以说,管理的民主化,将是未来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管理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才可以充分汇聚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工作。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与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内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仅可以使对经济的管控更加有效,也有利于经济管理在今后的发展中实现效益最大化,不断促进我国的经济向繁荣方向迈进。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已相对成熟,那么在此背景下,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如何参考和借鉴传统的经济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则成为当下经济研究领域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而且,实践已经充分表明,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的管理模式和策略是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化管理的各种要素的,足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而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文化与经济管理的有效结合,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文化体系建设中,经济管理可以直接作用于文化范畴,而文化的提高和普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可以有力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二是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是当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如今的市场交易环节中,企业之间更关注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利益共识和交易所带来的风险性。为了更加深人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管理者必须了解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的主导。

三、结语

综合上述,在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到了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早日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则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迎合时代需求,推动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向着民主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赵丽.试论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J].消费导刊,2016,(5):151.

[2]杨军礼.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174-175.

[3]田继欣.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1):33-34.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7

1.1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工程主要是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各个行业几乎都会利用到计算机软件,例如农业、商业、银行、政府等行业。软件是多个程序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性的软件。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服务,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会为陪人类带来乐趣。软件分为办公性软件和娱乐性软件,他们作用大不相同,办公性软件可以为人类的工作带来便利,娱乐性软件可以为人类带来乐趣与开心。1.2软件工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软件开发是由多个阶段演变而成的。在如今这个时代,软件是多种多样的,有电子邮件,Word、Excel等通用办公软件,微信、QQ等聊天软件,Windows等系统软件,还有许多的游戏软件。这些软件一直在人类生活的周围,默默的为人类服务着。它与人类的生活自它出世以来都存在着联系。软件工程的目的就是不断开发出新型的软件,并且不断完善已有的软件,使它可以不断的为人类服务,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软件工程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美好的未来。

2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软件信息产业一直都在快速的发展着,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软件也一直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政府也非常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指导且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实现快速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认清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牢牢把握住机遇,选择一条正确的可以使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道路。

3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总而言之,软件工程发展必须要满足多个条件:(1)软件工程开发的成本必须要低廉,可以为软件开发者节省更多的资金支出;(2)软件工程设计出的软件功能一定要比较齐全,尽量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3)设计出的软件一定要小,不可以占用手机或者电脑较大的内存,方便使用者再下载其他的软件;(4)开发之后的软件维修方面既要方便,又要使用费用等等。软件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好新趋势,才能确保软件产业可以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3.1具有更加开放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软件工程定将会更加的具有开放性,使不同企业开发的软件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出一个更加完善的软件,促进软件的更新换代,使用一种开放的里面来促进软件工程的发展。例如现如今特别流行的共享单车,它和支付宝相联系。支付宝利用共享单车吸引更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并且完善支付宝上的应用,而共享单车则利用支付宝的收款功能。它们两大软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促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从而,依据这些现象可以想象出,未来的软件工程在世界上也将会有一个开放性的发展空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2向全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的发展也要向着全球化发展。现如今,有很多的软件都不只是在中国国内进行开发。软件工程开发和生产手机一样,例如苹果手机,它的不同零件出自于不同的国家。现如今软件开发也正在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有的软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开发出来的,而有的部分小软件是由多个国家组合共同开发,再进行组合而成的。例如现在盛行的许多的外包企业,他们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而且他们也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软件工程技术要向全球化发展。3.3向模块化发展。软件工程行业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现如今的人才极多,所以市场竞争力也相应的变大。所以,要想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自我,从而提高自我竞争力。应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要向模块化发展,模块化的思想比较具有层次化,将软件分为多个层次,这样,软件就不会太复杂,并且变得有条理。最后再将这些小模块组合起来。这种模块化的技术方式顺应的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样也会加强软件工程的社会竞争力,增加企业自身的优势。

4结语

自从软件工程出世以来,就是一直在变动着的,它经过了多次变革,从而发展到现在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技术自从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使它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寻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促进软件工程的发展。使软件工程为人民服务,不断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我们我相信,未来的软件工程也会满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它会一直的为人类所服务,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亚明,郭峰,向阳霞.软件复用技术及其开发方法[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徐钊.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

[3]陈烨,吴漱婷.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新趋势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国特色

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的作用。经济管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也要逐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使企业迈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吸取国外优秀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方针

1.1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相较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过程,这也要求我们走出国门,放眼整个世界。我国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才能逐渐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靠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想要赶超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就必须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西方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进行学习,摒弃陈旧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让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提高实力和水平,达到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1.2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但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念,还要学会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始终要立足于现实的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要满足国家和国内企业对经济管理的需求,更要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完成维护社会制度的工作。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此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先进国家则基本是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的发展当中照搬西方的经济管理模式,不但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影响国家和国内企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些都要求我国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在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必须要立足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2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管理也一直在进行调整,经济管理高端人才,是企业最应引起重视的资源。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是企业的支撑,依从消费者心理,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不断转变管理观念,重视经济管理的创新价值,以时展为前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现今的资源优势,利用网络系统等现代科技,让经济管理实现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此外,还应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发挥全体职工的创造力,让管理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3结语

中国的经济要想朝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发展,首先要做到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特色,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让我国的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当中仍旧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企业要及时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科学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奕.刍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商业,2015(30).

[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体制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长期坚持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商品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到来,传统的以指令计划来进行经济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确定,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也逐渐得以形成并日益丰富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我们对于经济管理的深入研究,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已经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具的现代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新趋势。认清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新趋势,将会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1.1经济管理的含义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监督管理部分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管理只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以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2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现代化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升,对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化经济管理必须采取合理化措施,结合实际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之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创造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缺乏创造的经济管理,就会导致落后,一个僵硬的、不知变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会阻碍社会成员的进步,导致管理制度的缺乏。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向前迈进,提高管理的艺术性,实现能动管理,发挥出人的巨大作用,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本质上说,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党和国家要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管理的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

2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2.1经济管理概念

经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管理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也以多种方式集中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经济管理理论扎实的运用其中,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2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何为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经济管理现代化为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管理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相结合,这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模式上,更加体现在管理方式上,所以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服务机制,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3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层出不穷,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其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改变,逐渐向民主化、网络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为其重中之重经济管理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此,经济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与现代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3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1管理的艺术性特征

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其自身就具备改革性、整体性和感染性等特征。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管理才能,同时也还要具备管理的艺术,从其管理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管理,这样所产生的管理效果是不容被忽视的。不仅仅如此,管理艺术的灵活性、实践性以及特殊的技巧性都能为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必须将其艺术性特征引入管理模式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

3.2管理的能动性

管理的能动性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思想管理的开放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定死守原有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样不仅仅起不到管理的效果,更会导致更多损失的产生,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利用完善的思维方式来建立管理的人性化发展模式。

3.3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作为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民主化及专业化等效用。绝对不能将其管理固守化,一味的追求管理自身的建设发展,这样很难在整个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效用,管理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站在民主化、专业化、客观化的角度,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就对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4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更能提高整个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用。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化仪器等。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以便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4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4.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本国国情而发展的,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现状来讲,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的不均衡发展,东西南北差异较大,这就使得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而我国也是依据客观实际需要采取的是多种经济建设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也要依据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制定,合理完善其发展的不足,因地制宜才是发展的根本。

4.2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技术的层出不穷,我国在其经济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等,都将是未来管理现代化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5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5.1管理观念的柔性化

刚性管理理念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管理标准,主要是通过制度及纪律的约束和控制进行管理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员工主要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上级的指令进行实践操作,传统的管理思想既有有利的一面,对于纪律执行程度上起着令行禁止的作用,但是就提高员工积极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使员工丧失了基本的主观能动性,对创新管理方法上造成了障碍,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此背景下,知识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要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此更好地促进发展。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运用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进行柔性管理,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柔性管理观念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制定灵活完善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现代化管理理念。

5.2管理观念的和谐化

要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就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领导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和谐发展的视角创造价值和效益,并时刻了解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和谐发展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的标准,同时也是其体现市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全面宣传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价值,从而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此外,管理观念的和谐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化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以此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5.3科学管理向着人性化管理发展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管理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其中,以缺少人性化的管理问题最为突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得到了提出并确立。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本,以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被动变主动,更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目前,人本管理理念正在被企业认可和采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相信,在企业当下和未来的思想管理体系中人本管理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5.4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创新与调整,必须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充分调整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管理建设中来,而不是采取以往的管理方式,限制其员工能动性的发挥,绝对服从的管理模式。员工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更能将信息的准确性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结构优化,管理层逐渐改变专制的管理方式,听取意见,放宽其权力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民主性,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优化升级转型,这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5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在其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未来,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必须借助网络化的发展技术来完善经济管理发展,这样不仅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获得广泛的传播。使得经济管理现代化借助其优势更好的对其内部人员进行优化。

5.6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步,对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团队的有效合作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坏境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其管理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其相关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共赢的局面。这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团队的精诚协作,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管理意识,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针对其不足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5.7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不仅仅经历了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也经历过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变化,作为管理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对不能盲目地对其进行改变,要认清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源,至始至终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作为主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首先所满足的主要因素则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巩固自身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6结束语

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员工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现代化就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设备,改掉经济传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陋习,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先进的经验。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团队合作化趋势、消费者导向趋势以及沟通网络化趋势都是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都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将这些趋势努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在我国,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结合实际,改掉陈规陋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采用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广各种先进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渠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充分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近年来,在社会进程稳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要勇于突破成规,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形成基本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工作积极性,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作者:刘永强 单位:榆林神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品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时代金融,2014,2:10+17.

[2]彭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中国外资,2014,1:113.

[3]李娓娜.探讨经济管理现代化以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5:196.

[4]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07.

发展新趋势范文篇10

关键字:经济管理;现代化;新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同原来相比得到极大的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应运而生。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管理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实现现代化,只有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脉搏。所以说,了解经济管理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征

经济管理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经济管理工具的现代化,依托信息技术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及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为重“管”次之

经济管理的核心在于理,理是指对事物所进行的思考和规划,从而了解事情的全部,从中认识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案。而管是管事管人,在于对事件的把握度,只有对事物有所掌握才能有所把握。所以与其说管理是一门学科不如说管理是一门艺术。

2、经济管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为管理具有的艺术性让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制度本身,而是受共同理念支配的使人的能动性产生一定效果的活动。经济管理就是使所有从事该项活动的人员具有相同的理念,从而达到管理者所希望的效果的活动,做到“人尽所长、物尽其用”,不断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发现物的优势、发挥人员的能动性,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目的。

3、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与民主化

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关键所在。身为管理者,对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等知识都要掌握,以及精通各种经济管理工具,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管理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赖广泛的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这种创造性需要民主的环境才能迅速成长。管理者的专业化和民主化环境的创造是经济管理现代化较为突出的特点,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4、经济管理的科学化与自动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经济管理也不例外。科技在经济管理中随处可见,科学化的管理更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经济管理也引入了不少科技成果,如高科技管理工具的使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工具,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工具进一步更新换代,例如计算机在经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等有利于使经济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以人性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方式也要应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都是围绕人展开的,管理的本质在于人。所以在经济管理中仍应该以人为本进行管理,这样通过分析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所需,可以充分调动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经济管理服务之中,实现管理目标。

2、更加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企业的决策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决策的下移有助于全面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为得出最佳决策方案提供条件支持。因为基层员工是企业的大多数,也是管理层所管理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所以说企业和组织若想要取得利益,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获得最广泛员工的建议,凝聚集体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经济管理模式通常为金字塔型结构,塔尖的管理者便是决策的产生地,命令被一层一层传达下来,呈现出的是等级制度,决策者的决策高于一切,这样阻碍了个人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组织结构不能够再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因此应运而生。运用这种结构,各个员工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管理者可以从各个方面把握有效的信息和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更好地做出决策,还有利于有识之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组织结构更加优化、经济管理效率更加有效。

4、以客户为核心

传统的经济管理通常以生产者和技术为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谁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谁就拥有最大的市场,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以客户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使得生产经营者充分挖掘潜在客户信息,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从而提高其市场收益。

5、更加注重软件管理、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管理更加注重对自身软实力的提高。从以往的注重人力、物力、财力到现在的注重知识、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有助于企业和组织未来的长足发展。团队合作是每个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集百家之长,不仅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还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聚集集体智慧,共享知识与资源,更进一步推动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6、网络化的联系方式

企业与组织只有拥有更加高效便捷的联系方式,才能够充分联系各个层次的员工,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从各个方面了解企业的业务。利用网络式的联系方式不仅实现了沟通的高效便捷,还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信息广泛传播,让各个员工感受到平等,从而使企业各个部分之间高效运转,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也是必然趋势,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去分析经济管理发展的规律、不断探索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新乐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华明;EVA及其应用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5年S1期

[2]《经济管理》1984年第1~12期要目[J];经济管理;198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