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形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2:34:13

发展形式

发展形式范文篇1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方式。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范式。

3.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仅法国乡村旅游每年可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4.生态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国家的生态农业园非常大,形成一个联合体,乡村旅游活动都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进行生态农业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面积超过了4000公顷。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以江南的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汤口等村落生产纸、笔、墨等工艺品,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以外,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边穷的地方,那些地方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得以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扶贫工作,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以**省为例,**省大约有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省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省提出“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创造出四个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如黄果树景区就带动四周村寨的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发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镇山村等,旅游成了这些村寨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企业加农户生产旅游产品。如台江民族刺绣厂,带动千家万户在搞民族刺绣蜡染。四是把旅游当作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如荔波、施秉,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旅游。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农村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

脱了贫困。

二、乡村旅游从发展层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有70%游客采取乡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过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天津杨柳青年画、**蜡染、南通扎染、潍坊的风筝、手工造纸以及各种刺绣、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生产制作就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已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并且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

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气派的乡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镇村古塔,村边的土地庙等等,是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乡村居民生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也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一些乡村风俗习惯像我国各地的锣鼓戏、舞狮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力点。公务员之家: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发展形式范文篇2

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朝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艺术创作有了良好的环境,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带动了幼儿书籍设计方面的一次时代性的跨越,使儿童书籍形式的设计有了更多的创作构思。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认知、学习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教育,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及教材的辅助是分不开的。

儿童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及国家的未来,设计给儿童看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针对幼儿教育读本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和创新,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幼儿教育丛书和范本,由于文化和地域水平的不同,各地的儿童教育也有相应的实施特点,因此教材的利用率和操作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性。据了解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出现了大批新类型的幼儿辅助教材,大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类型,以新的思维和方式引导教学,扩展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认知力。

关于儿童书籍的演化在悄然改变着,各地开展了儿童读书周活动,召开专门的探讨会等形式。现在市场上的儿童书籍已经是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模式,已由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向立体化多维的机构方式传递。从形式上来看,摆脱了完全意义上的平面印刷物,此读物不再那么平淡无味,更显得趣味性浓,没有多余枯燥的文字罗列。幼儿认识外部世界是根据环境的观察开始的,认识的一大特点是活动性,儿童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这本书也就根据儿童年龄层次来进行设定,从图形、图形的选择到颜色的变化完全满足当下小朋友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充分根据小读者的心理,图形信息经过设计处理让图形语言的表现更加简练、准确;色彩鲜艳醒目;具有节奏变化文本结构,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和操作性,开发儿童学习能力,更加人性化,操作简单,在一边玩、一边看的过程中锻炼小朋友观察与注意、观察与联想观察与探索的能力,在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从实践中去获取经验。现在必须把握新时代儿童书籍的特征,要提高书籍形态的认知性(即小朋友易于发现的内容);可视性(为小读者一目了然的视觉要素);可读性(便于阅读功能);掌握信息传达的过程(全书的节奏层次,剧情化的展开延伸);掌握信息的操作性(书的视、听、触、闻、味五感),总之,当代的儿童读本将是用感性和理想的思维方法构筑完成完美周密,又使读者不为之心动的。这一环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和阅读感受,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师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有些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社会的适应程度和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有待提高,但是这必是现代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新情感的表达,新思维的、新方式的呈现。根据不同的图案和呈现方式,再根据设定好的关节,折叠和拼接。作为卡片试的小书,给小朋友介绍凸透镜的呈现原理,要配合相应的图片引导的同时,在整个册子的结构上要完成成像的原理,具有生动活泼的感觉。给儿童一本能玩的书,此书的目的就是学习、成长,让阅读的生活方式就是游戏的过程。书籍正是陪伴他们成长最好的朋友。具有场景式的立体书,工艺美巧只凭单纯的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书籍设计已经由单一的对封面、版式的进行的装帧设计,扩展到了此案料、工艺,为一种综合的造型艺术。此书是平面向立体空间的转变,先进的设计观念把创意比作设计的灵魂,创意重在意识、文化根源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强调创造性思维模式。

因此,好的设计必定有一个新颖的创意,有独特的个性。由此可见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既要把握材料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又要把握材料的性格与表达内容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其意义已超越书籍构造的本身,由此也能萌发少儿想象力的智慧力。

儿童书籍并非是书物的表皮化妆,也不是仅限于平面色彩、图形和文字之上的,它能是营造一栋容纳知识的存在,当小朋友拿起书籍,不仅手的接触,还用心感受,上下左右,前后翻转,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感动的交流,立体形式的书更能让小朋友产生共鸣。书籍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表现关系是我们要斟酌并研究的。根据每一张图、每一行字、每一条线、每一个点、每一色块、每一页材料、每一个记号、每一个不同的主题来深入思考,这样一本流动的、具有生命体的书在材料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新的挑战在。一方面要虚心的向前辈们学习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大胆更新观念,创造崭新的少儿读本,再生不可思议的新的书籍形态,“有意味的形式”少儿读本的设计内涵无疑是丰富生动的。

发展形式范文篇3

一、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2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二、经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制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四、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五、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形式范文篇4

黄龙体育中心是浙江省政府经多年筹划,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的大型体育设施,它位于杭州市黄龙洞风景区以北,占地62hm2.其中主体育场可容纳观众5.4万人,是体育中心规模最大的单体,也是整个中心的首期工程。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是浙江省重点工程,它被要求作为除奥运会主会场之外其他国内外重大比赛的场地,内设400m跑道的国际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同时还要考虑综合利用,即在不影响比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以达到以场养场的目的。针对这样的设计要求,我们制定了以下的设计指导方针“尊重环境,优化建筑功能,力求建筑形式有所创新,并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建筑环境的创造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建筑才具有生命力,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创造环境,美化环境。这是笔者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众所周知,环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总的说来,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这句话其实就反映了杭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在此我们着重谈一下自然环境,城市中的每一幢建筑物首先是小区次环境的一个部分,许多的小区次环境组成了城市大环境。建筑单体对环境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的功能、规模等内容。拿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来说,由于它规模较大,可容纳5万多人,这就决定了它是整个体育中心的主角,同时对整座城市的交通环境、景观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交通环境方面,由于体育中心东面为城市中心区,大量的车流从曙光路、天目山路上通过。为有利于车流、人流的合理集散,我们将主体育场的主入口设于黄龙路即教工路南端延伸段上,由于大型活动、比赛人流集散的特点是流量大、时间短,这就要求在主体育场与城市干道之间有必要设“缓冲区”,以防止体育场的大量车流、人流对周边道路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城市局部交通的瘫痪。为此,我们在主体育场设有30m宽的环道,在环道与城市道路之间设有数条20-30m宽的放射形道路,还在体育场东侧设一个主入口广场面积为1.1万m2。大量的人流通过这些“缓冲区”有序而快捷地“消化”到城市道路之中。

城市景观方面,由于体育场规模较大,体量自然也较大,加上建筑结构采用双塔斜拉空间网壳的形式——体育场的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一座吊塔,为确保在西湖景区内看不到体育场的双塔,即在西湖景区由南向北看,双塔不突破保山轮廓线,通过电脑辅助景观分析,最终确认双塔高度为85m,这样不会使双塔在保山“冒顶”。

小区景观方面,我们在体育中心总体布局设计中既强调体育中心的整体效果,又突出体育场的主角地位,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方式,使体育场的主体形象展现在城市主要干道曙光路和黄龙路旁,且以其他场馆作背景。从外部看整个体育中心的形象比较完整,群体空间效果较好,在体育中心内部环道,则可以欣赏到体育中心内的丰富景观,可谓步移景异。遗憾的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业主在体育中心曙光路一侧,改变了大片绿地的总体环境,兴建了以“五环”命名的各类设施,遮挡了主体建筑的景观,致使环境杂乱无序,受到包括建筑、规划专家及各界人士的批评。

为避免主体育场由于体量过大而造成与周边建筑尺度的不协调,我们在主体育场外环道与体育场之间设置了15m宽、5m高的绿化坡道与观众大踏步坡度一致且合为一体,从而削弱了建筑物的竖向体量感。同时,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尽量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使立面分格尺度在确保整体感的基础上,与周边建筑尺度保持和谐。

二、建筑功能的优化建筑是社会生活的载体,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说到底建筑就是为人服务的场所。所以在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细化、优化使用功能。

在体育场的设计中,观众流线组织、视线设计及观演的舒适度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流线组织,要让5万多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出体育场,又要避开运动员、工作人员流线。经过分析,我们采取了将观众休息平台抬高的做法,即观众通过室外大踏步直接上至休息平台,休息平台围绕体育场四周。我们将看台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层看台观众座位几乎相等,观众通过休息平台下至一层看台或上至二层看台。而56个包厢就设计在一层看台的最高一级,与休息平台的标高一致。这种方式对观众的疏散是比较有利的。

视线设计是体育场设计的灵魂。本设计从分析看台平面形状着手,根据以往国内外体育场馆视线设计的经验,我们认为5万多人规模的体育场的视觉质量相似图近似于圆形,所以本设计的平面外轮廓为直径约250m的圆形。由于体育场的内场要布置400m标准跑道,故有别于专业足球比赛场地,通常为矩形。带田径场的内场平面必定是椭圆形的,它往往有两种组成方式,一种由两心圆圆弧与直线组成,另一种由四心圆圆弧组成,前者的优点是第一排观众席距田径场地较近,但西看台观众观赏100m赛视觉舒适度较差,而后者的优缺点正好与之相反。本设计采用后者,但加大了看台内轮廓弧线的半径,缩短了看台与100m跑道的距离,从而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在剖面设计上,看台第一排高出比赛场地2.1m,看台视线升高值为0.06m。设计视点取田径场直跑道最外缘的地面,从而使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比赛场地内的一切活动。

普通观众席排距为85cm,座宽为50cm,这在国内新建体育场馆中属较高标准,且观众席内不设柱子,所有观众视线均无任何障碍。同时,为防止观众遭日晒雨淋,观众席上空设有钢结构雨篷,投影覆盖率占整个观众席的93%。

设计中还考虑了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在体育场的西侧设有两组残疾人通道,可由地面直通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上设有残疾人专厕,观众席设有残疾人专用座位。

三、建筑形式的创新建筑设计永远应该去发现和表述建筑与生活的可能关系,没有不变的功能,也没有永恒的形式。建筑形式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创新绝不是空穴来风、求怪求奇,它应该是真的、美的,同时又是新的,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的造型设计,是在创新方面的一次尝试。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场的雨篷是突破点,遍查国内外体育场资料,看到的雨篷形式也并不多,不外乎平面网架、网壳、巨拱加网壳、钢或混凝土梁悬挑式,还有比较新的膜结构等,考虑到膜结构造价上比较昂贵,而体育场建设资金并不宽裕,所以我们决定着重在钢结构方面做文章,要用普通的材料设计出不普通的结构型式。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求索,还是不得其解。1996年7月,正是第27届奥运会在亚特兰大举办之时,通过电视看到运动员们那种拚搏进取的表现,笔者被“更高、更强、更快”的奥运精神所感动,脑海中时时浮现出一只向上升腾、展翅翱翔的天鹅形象。这只天鹅形象不正是奥运精神的化身吗?通过反复构思,不断与结构工程师探讨,我们终于拿出了一个斜拉索与空间网壳相结合的结构型式方案,即网壳、雨篷、的外侧由看台外侧混凝土柱顶的外环梁支承,网壳的内侧环梁则由南北两端吊塔上的斜拉索向上拉住。如此一来,就可确保观众席上不再设柱子,从而使观众视线无遮挡。

对于体育场的雨篷来说,其结构主要受风荷载的影响包括风的压力与吸力,尤其是风的吸力。风荷载成为对该结构考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当向下的风荷载作用时,主要由斜拉索承担,而向上的风吸力就比较麻烦了,怎么处理?当时曾经有人提出雨篷是否可以用混凝土屋面,靠屋面自身的重量来抵消风荷载。这个提议当即遭到大家否决,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不符合天鹅展翅那种轻盈的感觉。后来结构工程师们想出一种办法,即在网壳上布置稳定索,一方面可以对结构施加预应力使其具有较好的刚度,减少各种荷载下的结构变形,另一方面可以承受风吸力的向上荷载。从而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使结构受力体系变得合理有效,如此一来,一种全新的体育场雨篷形式诞生了。体育场雨篷进深最大处达51m,南北双塔高均为85m,斜拉索南北各18根,其中四根索受力最大达到500t,最小的四根受力50t。无论场内还是场外,都能看到这特征鲜明、富有力度感的雨篷形象。

也许有人会问,那南北双塔是否只当做受力构件而不能作其他用途呢?其实在设计中我们已作了考虑,即把塔分成23层,其内部空间绝大部分当做办公用房,使用建筑面积达到8000多m2.据统计,南北双塔加上2.6万多m2的雨篷总造价为5000多万,还不到国内某体育场雨篷造价的1/3,雨篷用钢量少于70kg/m2,综合经济指标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

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要求与施工,而且要预见运营、管理、维修及至更新的全过程,应该留给后人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以前那种场馆建造、运营费用全由国家负担的做法肯定不会是主流了,那么如何使体育场馆建好之后能够自谋生路呢?能够方便地维修呢?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

发展形式范文篇5

中国金融市场基本矛盾凸显。

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集体崩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骤然衰竭,多达上百家商业银行因此而破产倒闭,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这次金融危机是对完全自由放任市场的一次挑战,危机表面上来自一个失控的房贷市场和一个过度创新的金融机制,实际上还是因为美国经济在自由放任的一端走得太远。事实证明,市场与政府,偏向哪个极端,对于经济都可能预示着可怕的灾难。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既可以通过市场的自由协议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指令性配置来实现。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市场占优;在解决诸如外部性、公共产品、收入公平分配等问题上,市场作用甚微,此时政府的干预活动能起到纠正市场缺陷的作用。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把市场不能解决好的事情交由政府去做,但是也不能使得政府的行政力量过度地参与资源配置和竞争性产业,损害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金融市场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助推器。世界发展到今天,金融市场已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金融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引导资本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流动,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且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实现财富增值和风险分散。金融危机并不是市场的失败,更不是现代金融的失败。每次危机都是一次重构,每次重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必然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世界经济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

新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中国金融体系朝着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但需要正视的是,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形式上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相当接近,但是在功能、市场深度以及制度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远不能适应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需要。

第一,直接融资比例较小,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在中国企业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以2008年为例,中国企业股票融资占总融资额为5%,企业债为8%,银行贷款高达87%。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最主要途径。

第二,资本市场资产总量依然较小。2008年底,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股票与债券)占金融总资产的33.8%,而同期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该比例均在60%以上。可见,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整体规模较小。

第三,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层次不丰富。从资本市场的三大部分的发展来看,股票市场发展相对较快,而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则比较滞后。2008年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规模的64.7%,可以说结构失衡。

第四,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构想。未来,中国发展现代金融,实际上就是要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一种均衡,也需要在效率与稳定中寻找最优路径。这样一种均衡既要有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活力,又有利于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这需要我们对全局有着清晰的把握,更需要有改革的勇气与魄力。

第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行政力量将从属于市场主导。过去30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国经济基本上确立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并不完善,其中既有市场化不足的方面,比如航空、电信、铁路、能源等,也有过度市场化的地方,比如房地产、医药、教育。市场化改革在取得今天成就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总结和反思,对改革的反思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同时要避免“泛市场化”和过度市场化造成的社会不公与财富流失。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风险是市场的固有属性,没有风险何来收益,没有风险的释放,何来未来经济更好的发展?妄图通过行政力量强行控制风险恰恰是最大的风险,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未来市场化的趋势不应改变。未来,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理应是市场主导,这也是我们发展现代金融的目的和动机。在经济结构上,不能简单地国进民退,也不能简单地民进国退,应该强调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均衡发展。而如何实现两者的共进,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现代市场化的金融,才能支撑起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与协调发展。由于政策因素,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处于一种分割的状态。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分割是为了防止风险扩散,但必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以及真实的价格信号,造成资源的结构性闲置,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手段,带来效率损失。未来完全有可能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某种对接,随着金融机构业务逐渐综合化,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最佳媒介。

第三,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作为一种工具,金融创新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2008年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的过度创新,导致对杠杆的滥用,脱离了实体经济承受能力。而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金融创新过度的现象,目前我国的状况恰恰是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未来,中国首先将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整体性监管将更加适合未来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趋势。要改变过去由行政主导的高度统一的创新模式,规范与改善行政管理,尽量发挥以市场合理需求为依托的市场内生性创新机制与功能。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实践,设计出适合农村的金融机构营业模式、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信贷制度和监管制度。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比如股指期货,扩大市场规模,丰富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避险对冲的工具和手段。同时推进金融机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创新,逐渐培养发掘我国金融机构的内在核心竞争力,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该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人民币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等亦应成为未来中国金融市场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

私募股权投资将成重要力量。

所谓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简称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相对2009年更为乐观,世行预计2010年中国GDP增速将达10%。经济高增长的预期,将使私募股权投资获得更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的自觉行动和政府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之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有望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第一,各地争相出台鼓励私募股权投资的政策措施。鉴于私募股权投资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天津、北京有关争夺私募股权投资中心的明争暗斗日益激烈。上海浦东新区于2009年6月2日了《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天津市于2009年10月16日了《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北京市于2010年1月4日了《在京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暂行办法》,上述办法均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当地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当前,各地已普遍认识到这一点,将出台更多各种各样的激励政策,打造境内外私募基金投资洼地,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在当地注册和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总是跟随经济热点和市场机会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中国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将从传统行业向新兴和政策性行业转移。2010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医疗健康、现代农业、连锁经营行业等将成为市场投资热点。随着医疗改革深入以及医疗健康市场的迅速发展,医疗健康市场仍将保持高速成长,预计这一领域将持续吸引投资机构目光。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业可能成为最炙热的投资方向。近期以来,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高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房地产市场资金压力突显,这使国内外的私募股权资金有了用武之地。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对于与内地房企进行股权合作的PE,限制并不多。

发展形式范文篇6

【关键词】英雄英雄模式精神人性个性

一、英雄的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生活着面目、形态各异的英雄。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所塑造的英雄大都是“忠义”两全,以丧失人性为代价,满腔只有“男儿自当马革裹尸还”的壮志,悲凉之情滥于言表。

那么,究竟何谓英雄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金庸在《神雕》中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就是侠之大者;古龙则说英雄并不仅是愤怒、仇恨、悲哀、恐惧、其中也包含了爱与情,慷慨与侠义、幽默与机智;何平导演带着个人的理解在《天地英雄》中粉碎了岳飞的神话,认为真英雄是能把握自己的信念,不惜违抗皇命而不杀妇孺的人;那么我们最终该遵从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无论英雄的表现如何,在本质上他都是一个“人”,因此英雄可以是怒发冲冠与玉石俱焚的蔺相如,可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可以是独行万里求得真经的玄奖法师,可以是十年心酸著红楼的曹雪芹,更可以是笑着面对生命无常的桑兰。所以,要想成为英雄“立人”是关键,而“立人”的根本内涵是:个体、自由和精神的结合。可见真正的英雄应是“自立”的,需要生命之“兴”(兴:肯定生命的激情和欲求,追求特定人格与价值理想)的,需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哀吟中解放出来,因此首先要成为“个体”的英雄,怀有自尊,秉持着对生命的执着和向往,然后才能成为“集体”的英雄。

二、影视作品中英雄模式的发展

(1)“神化”般完美的英雄

因为我们对“英雄”内涵的解读千差万别,所以影视剧中塑造的英雄形态各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给我们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王成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但是这些英雄形象大都是单一而完美的,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而没有一点个人的私欲,所以他们完美的几乎和“神”一样。并且这种创作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此外十七年以及的十年中,影视作品讴歌英雄成为一种时尚,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和《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样板戏式的政治电影(即榴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以及《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艳阳天》……

纵观这些影片,他们给我们塑造的是什么样的英雄呢?人物大都被简化为一种二元对立关系的模式,即正方:穷人—好人-革命者—正面形象;反方:富人—坏人—反革命—反面形象。人物特征也必定是敌方:愚蠢、怯儒、奸诈、勾心斗角等,我方:机智、勇敢、诚实、万众一心等。作品中的父权话语决定着对英雄人物的神化,它们作为正常人的情感和天性则被阉割了,他们大都是出身贫苦‘本质好,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党的教育与培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阶级仇,民族恨催化着他们在艰苦锻炼中锻炼成长。于是,他们在成熟之时立即承担起卡里斯马的角色重任,在舞台的中心闪耀着异常夺目的光彩。所以这种平面化的、概念化的、抽象化的、“高大全”式的不真实的“神化”般完美的英雄随处可见,成为一个时代电影创作中的标志。

(2)从“神”到“人”的英雄模式

随着的结束,我国奄奄一息的电影也缓缓复苏,出现了一种新变化,那就是电影从长期依附于时代政治开始转向,即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这种转向必然导致电影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电影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大有改观,以1979年的《小花》为开端,以及后来的《今夜星光灿烂》、《高山上的花环》等,英雄开始从“神”走向了“人”,英雄再也不是先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有情有意、血肉丰满、个性鲜活的“人”。在新的英雄观念下,出现了新的英雄形象,此前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勇敢,博大、无私美好的品性,他们是钢打铁铸的,在他们血肉之躯里很少有常人的缺点和不足,而在新时期的影片里开始出现了有缺点的英雄形象,于是《归心似箭》中痛苦、徘徊的魏德胜出现了,《高山下的花环》中牢骚大王靳开来出现了,胆小怯儒的赵蒙生出现了。这种形象虽然不太符合传统的英雄模式,但是他们身上人的个性魅力却更真实、可信,不断地征服着观众的心。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完人,金无赤金”。英雄、伟人也是人,因此;在这种英雄模式取得成功的指引下,以及人们对人、人性认识的深化,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把人性放在第一位,突出个性,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人性化、个性化十足的新时期的英雄。

(3)各类英雄粉墨登场

在新的英雄观影响下,影视作品各个阶层中都出现了血肉丰满的英雄,他们有情有欲、敢爱敢恨、有优点有缺点、有崇高的一面也有粗俗的一面,于是这些英雄真的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并且随着影视的发展众多类型的英雄形象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视野,如:草莽英雄、知识英雄、草根英雄、商业英雄、智力有些缺陷的英雄、甚至一些以前被认为“反面人物”也成为了“英雄”。

草根英雄是近期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重点,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尘埃落定》中的傻少爷、以及《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硬汉》中的“老三”等。许三多只是个乡村的弄孩子,在外时常被人欺负,在家则常被父亲打骂,他满脸憨直、淳朴,还带有一点混沌和傻气,给观众的感觉是同情、怜悯、甚至可笑的意味。但是这些草根阶层的小人物,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努力下,实现了一种精神的跨越和高度,成为大众审美趣味及现代精英思考的会通,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正视和仰视,同时也给普通民众传达了一种信念,即使普通的人经过一番的努力也有可能成为英雄,一切皆有可能,这样就拉近了社会底层大众和英雄之间的距离。所以不同类型的英雄模式都应该引起影片制作人的重视,进而思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的不断淡化,个性、自由、开放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塑造怎样的英雄形象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发展形式范文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启示

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突出矛盾,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历史、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其他较为落后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即在城乡统筹过程中,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要手段,通过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为乡村提供市场和资金,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模式的典型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佛山、东莞等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城乡统筹,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大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能够很好带动乡村的发展。而且,由于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开发区,具有优越的外贸条件,在出口外贸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更快,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这十条标准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主要手段,通过建立合适的产业体系,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乡镇企业,使乡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地区有苏南地区。

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他们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即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为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而在实行过程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我国运用“以城乡为整体、统筹城乡规划”模式的典型地区有上海市和北京市。

1.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上海从1984年开始研究城乡统筹问题。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上海市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郊区九县一区的关系,其特点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和横向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和直接,与行政管理区域相一致;第二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经济区诸县、乡、农村的关系,其特点是经济来往虽较为密切,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经济来往中行政干预的因素比较少;第三层次是上海与全国广大农村的关系,其特点是直接的经济联系较少,主要通过多种流通渠道发生关系。他们认为城乡关系反映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一般关系,而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城市与乡村的广度和深度规定得比较明确,在内涵和外延的规定上也比较清楚。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统筹模式。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北京市进行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其具体方式是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联营双方实行利润分成、按股分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城乡结合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我国三大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异同点

(一)三大模式的相似点

1.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各个地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很关注农业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如珠江三角洲总结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的首要两条就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我国许多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城乡产业结构不协调,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因此,这些地区在进行城乡统筹时,都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如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发展的三个阶段:商品农业阶段、农村工业化阶段、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城乡统筹的支柱,以小城镇为城乡联结的枢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中心是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策略就是将城市和乡村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距的一个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消灭城乡差距就得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述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都注重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如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其总结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之一就是基础设施配套化;上海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之一是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等。

4.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规划作用。从上述三大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地方政府或起引导的职能,或起规划的职能。如1986年,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北京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

(二)三大模式的不同点

1.城乡统筹主导不同。从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主导,珠江三角洲以城市为主导,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导,上海和北京以城乡整体为主导。

2.城乡统筹路径不同。不同的城乡统筹模式,不同的动力机制,使得各个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也各有特色。珠江三角洲是以城带乡为主,苏南地区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上海运用城乡统筹规划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北京则通过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在城乡统筹方面有其特殊性,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模式,苏南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各个地区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今后在统筹城乡发展、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方案时,不同地区应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二)发挥政府职能,做好统一规划

从全国各个地区的城乡统筹模式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地区的城乡统筹,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政府应该从总体上来考虑,“城市偏向”或“农村偏向”的政策都可能造成城乡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而城乡均衡发展,并不是要使城市农村同一发展,更不是要使城市农村一致化、一样化,而是要协调发展、互补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在分析各个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相似点时,我们发现这四大地区都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农业的升级,同时,也关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同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应该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用农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规范农村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自主发展能力,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四)以人为本,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尤以农民问题为重。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甚至消除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差距,使广大农民也能平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农民问题是城乡统筹问题的核心,而我国的农民一直被称为“弱势群体”,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歧视农村”的政策造成的。除此之外,我国正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这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生存根本的问题。要发展农村,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得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制定好城乡统筹中的相关制度。

(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农村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农村要发展,基础条件很重要,交通、水电、医疗、通信等,都是影响农村承接力的因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好,农村的经济就发展不好。另一方面城乡统筹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能平等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就要求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城乡统筹不仅仅是统筹经济发展,还要统筹社会发展。因此,在对城乡进行规划时,不能仅偏重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村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

参考文献:

发展形式范文篇8

1.手机上网业务的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互联网从2005年开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独立的免费WAP网站开始出现并流行。目前免费WAP站点8370个(包括个人站点)。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免费WAP站点静态网页数为264.2万,与SP站点、移动梦网、互动视站点的网页总数基本相当。

与移动梦网相比,免费WAP网站由于低廉的价格(免信息费)、灵活的机制、更贴近用户的内容整合等因素,培养了大批忠实用户,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根据对免费网站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用户对资讯信息类、互动娱乐类和无线社区类业务有很强的潜在需求。而与互联网相结合的IM业务也显现出其竞争优势。如腾讯QQ访问量始终在免费门户首位。在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免费WAP网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除风险投资外,大部分免费网站相当的收入来源来自于对收费业务的宣传,有些甚至以各种手段,引诱用户订阅收费内容。为此,中国移动要求移动梦网合作伙伴,严禁在梦网以外的WAP网站上作业务推广和引导订购,同时,限制对免费网站的手机信息传送,以约束免费网站的违规行为。

2.制约手机上网业务发展的因素

资费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资费影响着用户对业务的使用。目前,手机上网业务资费主要由通信费和信息费两部分构成,通信费主要指GPRS流量费,归中国移动所有,信息费与SP进行分成。较高的资费势必影响用户对业务的接受程度,如何在保障收入和吸引用户中取得平衡,是数据业务定价需要考虑的问题。

终端因素:目前市场上终端对于支持GPRS和WAP功能已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国内手机出货8468万部,其中超过87%的产品具备了WAP浏览功能,但各款终端仍然存在着屏幕大小、显示内容支持等各种不一致之处,对手机上网业务的开发和推广造成一定困难。其对于kjave下载、手机电视等应用的制约影响则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终端的设置较复杂,使用门槛高。使用手机上网业务,首先必须申请开通GPES功能,其次对于非定制终端需要进行设置,用户再通过浏览器登陆到“移动梦网”方可访问到业务。对于不同的终端,设置参数的位置和浏览器名称及位置都不尽相同,赠加了指导用户使用的难度。

发展形式范文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持续变化,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问题,正成为整个社会和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曾经的热门专业,外语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也正面临着社会大环境转型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近年来,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让众多大学生趋之若鹜的英语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形势急剧下滑,专业和就业不对口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也导致英语专业的招生情况日益下滑。

2研究设计

本文是从多个方面出发,在多年英语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走访温州相关用人单位,结合大学毕业生数据采集,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内外因探讨,试着找出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2.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文献查询、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三种研究方式。

2.1.1文献查询法

收集整理了温州人才市场和高校、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2.1.2数据采集

数据资料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学院、浙江工贸学院和东方学院就业中心有关商务英语专业近3年毕业生就业相关资料。

2.1.3问卷调查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30个项目组成的选项表。(2)两个开放式问题:第一,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看重的因素;第二,在专业的课程中,哪些课程在你现在的实际工作中有一定帮助,哪些课程对工作有帮助却并没有学习?

2.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温州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英语培训机构等领域。这些企业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企业规模较大并且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第二类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共计200名,分别来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学院、浙江工贸学院和东方学院2013届毕业班的学生。

2.3数据分析与讨论

企业极为看重英语专业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事务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应变能力和个人交际能力。现在多数大学毕业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差,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不够高。目前,温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领域和范围相对比较宽广,包括英语教师、翻译、外贸业务员、导游、销售和管理等,但在调查中也可以看到,48%的毕业生对工作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英语专业所学内容并不足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另外65%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

3研究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也有着诸多的内外原因,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而深入分析探讨之下,可以清晰看到这种弊端原因的形成,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就业环境的总体状况、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本身弊端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

3.1从目前社会整体就业大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国际人才的涌入,学校培养模式的欠缺,商务英语专业炙手可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企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只将英语能力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职场竞争上逐渐落后,就业越来越难。

3.2从学校角度分析

十几年来,随着高校扩张的形势一浪高过一浪,像英语这类曾经的热门专业,无疑成了扩招最多的专业之一,根据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3年底增加到959所。然而在这种看似欣欣向荣的专业发展中,却隐藏着诸多当时被人所忽视的弊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每年大幅度增加,导致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在此同时,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却并没有大幅度地增长,这使得大量商务英语毕业生在涌入就业市场后,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饱和的环境,可以说,盲目进行扩招,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认知不足,以及对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形势的乐观估计,是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用人单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和革新。然而,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许多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下,固步自封处于僵化状态,既没有考虑市场化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课程设计和课堂内容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取得大的变革和进步,这种远远落后的教育模式,使得商务英语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根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3从学生角度分析

根据我们进行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认知不足,这也导致他们在进入就业市场后,会出现茫然无措的状态。学生对于自我认知和就业状况认知的不足,导致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素质,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幻想。而当真正就业时会产生许多抱怨,如:待遇不高、工作任务繁多、专业不对口等等。

4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凭借单一的方法,不能只由学校和专业来设法解决,而应该多管齐下同心协力,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4.1从政府、企业角度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率,往往建立在经济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基础上。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进行有效调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进行合理引导,在注重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向英语专业倾斜政策和资源,努力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一系列的帮助。同时,各地政府应当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出台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参与到自我创业中。商务英语专业就业难的形势,是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大前提下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来。

4.2从学校角度

4.2.1完善课程,明确目标

各大院校的英语专业,要根据当地的就业环境,进行详细的就业调查,真正了解社会所想企业所需求。在平常的课程设置中,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就业调查,真正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并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实用英语技能培养,强调商务理论课常规教学和应用性技能课程之间的平衡,引入实践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时,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应该在考虑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真实项目的训练。

4.2.2校企结合,增强实训

为了更好地适合社会企业需求,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教学方法,应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工作环境,多建立一些校内语言实训室和校内商务中心实训室。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能力,提高口语和听力以及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价值,把日常所学真正运用到工作中。此外,学校和系部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企业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4.2.3发展教师,校企联系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应该真正的和企业联系起来,下企业进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真实项目的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企业的具体运转情况,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只有教师首先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备课,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学生。

4.3从学生自身角度

4.3.1了解自身、了解专业,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学校和专业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辅导,告知学生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要眼高手低,要给学生灌输良好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企业需求,并且以理智的方式进行择业。

4.3.2接触社会,加强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也应该尽量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改善自我认知以及对工作的真正理解。应该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多进行一些暑期实践,多在老师的辅导下参加技能考核,多在老师的带动下参加企业实践工作,只有提早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在今后真正进入就业市场时很好地适合企业。

5结语

发展形式范文篇10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形式;分析

林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其中一项,但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离不开的。林业经济是一体的,只有当林业经济自身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才可以支持林业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林业经济发展的形式。

1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经济现在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会妨碍生态问题的改善,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1.1观念转变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人们对于各类经济体制的了解都比较少,而且对于传统的经济体制、市场都已经非常熟悉,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各种经济体制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是这些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难以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如果国民对于市场或者经济体制观念不能转变,各种新型的思想或者方法很难应用到实践中。这对于林业经济适应当今社会,并得到一定的发展非常困难。1.2林业经营存在问题。林业发展要经过经营,才能拥有一定的市场并盈利。但是林业经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我国林业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有的地方林业资源非常丰富,但有的地方林业覆盖率非常低。除此之外,林业资源分布不同,有的地方树木多,但种类单调,而且树木的质量也不能保证,主要是没有考虑到树木本身生长所需要的环境特点。这非常不利于林业的发展,更不可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应。1.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林业发展中管理工作的质量非常重要,管理水平的提升除了涉及到相关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外,还有可能涉及到林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如果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对于自身的工作不够负责或者对于管理工作的业务不太熟悉,很难完成这份工作,最终林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难。

2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社会发展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行业开始落寞,所以是一个两面性的时期,它可以为林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也有可能为林业发展带来挑战。2.1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人们开始重视我国的林业发展,因为林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政策体现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国家政府对于林业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2.2生态问题带来的挑战。我国的生态问题因前期的工业发展已非常严重,只能通过林业发展来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污染。生态问题的存在使得现在林业发展主要以控制环境污染为主,大大限制了林业发展。因为林业发展更大的市场应该是美化环境,但是生态问题阻碍了这方面的发展。

3发展方向与措施

我国林业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探讨林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应对问题的措施,进一步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3.1借鉴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林业发展是近些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林业发展的经验比较少。但很多行业都有共通之处,所以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发展。在林业发展中应用一些其他行业的发展战略,但是不能原搬照抄,必须适当改变战略,密切地与林业发展联合起来,形成林业发展的一种特色。3.2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林业经济。我国林业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观念转变、林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所以要想发展林业经济,必须要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对人们进行一定的培训教育,逐步提升公民的思想素质。林业经营中的问题,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克服地域不平衡问题,以及林业发展中质量控制问题。

4小结

林业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而且正好响应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具有发展前景。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形式仍不容乐观,必须更加重视林业经济发展投入,这样林业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民洲,张林静,叶尔凡,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必要与可能[J].林业经济问题

2刘楠,马平,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瓶颈制约”与对策研究[J].宁夏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