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32:06

发展性

发展性范文篇1

关键词:语文阅读发展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具体问题如下:

一、课堂教学观念过于传统,发展观念不够

1、教学取代阅读,教师“教”的过多,学生读得太少。阅读教学亦当注重一种教学方法和观念。教会学生阅读分析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向和习惯。如若在教学中管得太严、太死,“教”得太多,而学生自己阅读的太少,将会造成学生自身的文化积淀肤浅,没有深度,没有厚度的语文功底。

2、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教师只顾提高升学率,放弃学生深层次能力的培养。反而压缩了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时间,造成学生阅读面、知识面狭窄,缺少文学写作素材,文学思维狭隘。

3、教师对教材进行肢解讲授,针对考点进行练习,学一篇解析一篇。将作者的思想揉碎嚼烂教给学生,而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认识,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都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最终形成思维死板,千篇一律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失殆尽。

二、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的课外阅读存在诸多问题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甚至对于培养学生文学气质和思维能力都有积极的发展性影响及意义。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时间少,阅读兴趣不浓厚;教师引导少;发展性不强。

1、课堂长期机械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分析上!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把本应给人以美感、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学生毫无兴趣的学科,给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习惯养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缺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强

几乎每个老师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常会给学生灌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读书理论但往往缺乏具体的指导,以致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无所适从,阅读漫无边际,看完毫无印象,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够轻松地荡舟书海,才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3、学生学而不思,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提问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引导学生去探寻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课外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我们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参考资料很多,但正式由于拥有太多的参考资料,使学生满足于借鉴和照搬,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情感体会和独特见解,个性化阅读严重缺失。

三、关于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和形式上产生转变,语文阅读教学时文章讲解方面教师的讲要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讲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激励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析、点拨,点到为止,给学生时间梳理文章思绪脉络,体味美文,培养语感。学生学习语文是把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就是模仿———吸收———创造。而模仿首先要通过充分地朗读课文才能获得语感。现在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优美,有真情实感,我们要充分利用,让学生以关注文章内容核心的感受式阅读占主导地位,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欣赏、体悟品味、背诵的时间,注重阅读整体美感,尽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在自然状态下学习语文,直接与大师对话,用心灵去体悟大师精妙语言。其次,加强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培养,以多种形式的阅读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及鉴赏能力。以文学课文为背景,经常开展课堂朗诵、演讲、及随笔写作。师生推举评选优秀作品点评、讲解。提高大家兴趣与阅读写作激情。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的、被迫的、外部干预地阅读。课堂教学以外更要积极引导课外阅读,仅限于课内,视野太窄了。目前,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量。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各类图书报刊不少于80万字,高中生每年不少于100万字。人教社新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课本”加“读本”,《读本》成为课本的延伸、补充和扩展,意在扩大阅读量,着眼于学生的读而非教。

在实施以上建议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体味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之更科学更有效。在倡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用成人的眼光规范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一味强调读名著;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和阅读趣味,张扬阅读个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玲梅.关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1期.

发展性范文篇2

论文摘要: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优化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练习,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和常规的测试(如小测验、单元测试)等。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还是单元测试,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目标意识、师生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为依据,采用教学、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操作方式如下:

一、习题设计等级化。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是必修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类是简单的综合题,题目条件稍复杂,既有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和稍高要求的练习题,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C类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涉及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配以激励机制,如争当解题小能手,做老师的小助手等,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归因分类能力,评价内容具体化

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我采用“做”“批”“改”“析”四步训练法。“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是学生自己就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的作业题,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

对于阶段性测试。教师批改后可统计出各题的出错人数与得分情况,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讲评时,教师可先公布答案而暂不作分析,让学生自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粗心大意,计算错误还是知识点掌握模糊等。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归纳出解题方法或思路,可分组研讨或寻求教师指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对得分率较低的题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从自我改正,分组讨论,听教师讲评的过程中掌握解的要领和方法。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把题目变形,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并从中找出更简洁的解答方法,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来建立个人练习错题卡,对练习中的错误进行归因分类。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分类,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完成一个小单元的教学后,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修正或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实施教学方案。这样多次循环反复,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也可得到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回答问题为荣,更以能提出问题为荣。当结束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课程时,可适当抽出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总结出该单元的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解题比赛,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他们认为较难的题目,甚至可放手让学生自编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可行的开放性或探索性题,并从小组中派一位代表上台做“老师”,讲授解题方法。每组解题结束后,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同组的其余学生则负责对其他组的代表评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课后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这种复习形式比单纯教师总结,学生动手解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尝到一种“我也行”的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真诚期望,使评价目标明确化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育活动中,他们会对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期望能增强信心,增加信任,产生动力。在批改作业时,我常有针对性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你真行”之类的暗示;在评析试卷时常说“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在提问或学生板演时总说“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你最棒”,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老师的爱,老师的期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对错题的归因归类后的矫正过程,逐渐内化为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特别对中下等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极为有利,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亦主动审视自身以往的教学行为。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及教学水平。四、真诚期望,使评价目标明确化

发展性范文篇3

(一)高中类学校原先制定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及规划的情况。

(二)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好发展性评价(年度性评价)工作。

二、调研背景及

(一)背景。从年起,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在的基础上,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向高中类学校。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4月中旬,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解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情况,经分管同意,由分管带队了本次对高中类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调研活动。

(二)。就本次调研的目的、安排、人员组成、调研项目及的安排以《关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调研的通知》的提前告知学校,要求学校。期待调研预期目的。

三、调研内容与程序

(一)三项内容。学校原发展规划的及情况;学校学习文件后对制定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安排情况;学校对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三个程序。实地每所高中类学校,分别每所校长的专题汇报;检查核实学校原规划的情况;与学校班子交流,发展性评价工作的事宜。

四、调研的情况

本次调研学校共9所,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2所)。

调研,各学校原发展规划时,对预设的规划与细化成的年度情况。江中学教科研工作了重大,获省二等奖。中学梅城校区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学生公寓与教师办公楼,装修了教学楼,正在新建科技综合大楼,大大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办学条件。寿昌中学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综合大楼,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颇丰。中学江校区“生本德育”,其教研科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高考了历史性新。育才高中努力办学规模,规范化管理程度,连续两年学校管理考核为二类学校。江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乾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进口旺,出口畅。先锋职业学校高职类高考成绩整体上扬,进步幅度大。雾江职业学校本校,努力克服自身发展,同样也了的成绩。

五、对下一步各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建议

发展性范文篇4

一、适切评价是学习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于人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使人因为喜好,而努力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化高效为低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益。那么,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的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而教学评价语言,正是教师的教学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师生关系的最好体现,适当的评价语言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可以更好地树立教师的威信。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切忌千人一面,再好的“饭菜”,吃了一年也吃厌了,再好的评价语,如果用在每个人的身上,难免会生搬硬套,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这样的评价语,就如风吹过耳背,留不下一点痕迹。

【教育案例一】

(小诗是一个问题女孩,家庭原因造成她学习怠惰,成绩差,但她又极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一天,上《匆匆》这篇课文前,她找到了老师,希望上课的时候让她读一段课文。老师答应了,但是跟她约好,上课前,先把要读的那段课文读熟,不要有错字、漏字,她同意了。)

上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时光匆匆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加上批注,等一会儿汇报。

汇报开始了,老师先找了几个同学,汇报了他们喜欢的句子。

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很好,写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极端惋惜,谁能够把这种惋惜之情读出来呢?

小诗举起了她的小手。

教师想起了课前的约定,请小诗来读这个自然段。

小诗努力地读着,这一次,只错了一个字,基本读出来了。

师:“读得好,好在声音响亮,语言也比较流畅,虽然读错了一个字,不过我们都相信,下一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对吗?”

对于学习基础差,缺乏关爱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们不是说了吗?“为了一切孩子。”成绩差的孩子,也是一切孩子之中的一员,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二、发展评价是学习的“助推器”

评价并不是一味的赞扬,一味的给学生戴上不适合的“高帽”,这样的爱只是“溺爱”,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是不利的,还是有害的,正确的、发展的评价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当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被老师突然提问时,他们最希望听到的是老师这样说:“不要紧,老师给你一点时间思考。”“刚刚的问题没有听清楚吗?需要重复一遍吗?”在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了问题之后,我们应该给与赞许的目光,然后告诉他:“你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你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表扬的同时,用暗示的方法给学生正确的上课态度的教育,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没有姑息学生的错误。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轻易放过,而应该及时让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引。“你已经打开了一扇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同学把大家引进门,谁能够帮助他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更加清楚,让我们走进知识的乐园呢?”“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教育案例二】

在一堂学习写建议书的作文课上。

学生甲:“我认为学校的饭堂不应该那么早就帮我们装好饭,结果到了中午,我们去拿饭的时候,饭已经凉了,搞得我都不想吃了。”

教师:“嗯,这个问题我也碰到过,可是我们试想想,我们整间学校有多少人,中午饭堂的阿姨要管多少人吃饭呢?”

学生乙:“我觉得甲同学错怪了饭堂的阿姨,因为饭堂阿姨要帮我们800多位在校午餐的同学装午饭,不可能都等到第四节课快下课的时候才装,不然就会令更多的同学吃不上午饭,反而影响中午的休息。”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既满足甲同学的需要,又不给饭堂的阿姨增加负担呢?”

学生丙:“能不能在装饭盒的饭篮里面放进泡沫塑料。”

教师:“你的脑筋动得真快,这的确是个好办法,看,平时多看书,好处就是多。”

教师又回头对乙同学说:“你看,丙同学提出的这个建议怎样?既可以让我

们的饭盒保温,又不增加饭堂阿姨的工作量。你满不满意这样的修改?”

甲同学点头微笑。

善意的点拨、引导,比泛滥的表扬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心,学生到学校学习知识,他们更希望教师告诉他们,怎样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怎样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来听一味的掌声的。掌声对学生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掌声,就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三、创新评价是学习的“润滑剂”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

幽默、风趣、创新的评价语言是课堂交往的润滑剂。同样,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也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沉闷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曾经看过这样两个教学片断:

【教育案例三】

于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学生读完,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

学生们先是一愣,很快回过味来,全都咯咯地笑了起来。

“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

学生笑得更响了。待学生笑过,于老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我刚才都差点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学生再一次笑了。

于老师生动的评价,如一缕阳光,洒入本来应该是严肃认真的课堂,使学生在欢乐的笑声中体味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使无声的文字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如此课堂,不是充满了幽默和生机吗?

【教育案例四】

在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难忘的启蒙》一课中,教师在评讲作文的时候,谈到了沙健孙的作文。

作文中写道:“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闻得一阵桂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

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嗅觉特长。”并且板着面孔对沙健孙说:“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吗?”

同学们哄堂大笑。

而作者则在别人的笑声中领悟到了自己作文的态度是不认真的,好的作文是应该有真情实感,而不是胡编乱造的。从而深受教育,终身受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示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试问谁会不喜欢妙趣横生的老师,趣味盎然的课堂呢?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的学生,又是多么幸运啊!

捷克著名的教育教夸美纽斯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发展性范文篇5

[关键词]学生评价;生存论;发展性评价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存在是具体个人的存在,其意义在于让个体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自我觉醒;个体间的存在是关系中的存在,是过程中的存在,而且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向着新的可能性开放。

一、生存哲学视域中学生评价的人性假设

(一)学生是具体的人

依赖于某种人和社会关系的假设,使得教育评价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评价理论及其不同的评价方法。在生存哲学中,人的存在被视为是具体个人的存在,而具体个人是丰富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体。“当我们在讨论人的生命的时候,要时时想着人的生命,时时体验人自己的生命,而不要把人的生命当作一个处于我们自身的对象,当作一个物。只有这样,探讨才是基于人的生命本身的、内在于生命的、对生命的探讨。”[1]据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性学生评价是走向具体个人的评价。因为学生生命的个体性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他们没有意识或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但同样是存在着的。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要求以个体化的方式解释学生作为生命体之生存方式,其目的便是要强调每一个学生作为具体的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学生是关系中的人

在生存哲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所接受教育的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阐释的关系。“人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的”[2],可称其为“生存共同体”。正如马丁·布伯所言:“人既筑居于‘它’之世界……也栖身于‘你’之世界。”[3]“我—你”关系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的,这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世界中相遇、对话、融合……而且将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生存论视野下,对师生关系的解释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框架,超越了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单一的思维向度;对主体间关系的把握理解为:“主体和客体原本是‘同一’的,世界如何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和‘我们’如何对待世界相对应的”[4]。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师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证明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过程是评价主体双方对评价目的、标准及结果的共享与内化的过程。

(三)学生是生成中的人

在生存哲学中,学生是生成着的存在,是不断超越的存在。学生个体要依赖外部的教育环境才能生长和发展,但他们又必须通过对外界受教育环境的把握来实现这种依赖,即“生存乃是自身存在,它跟他自己发生关系并在其自身中与超越存在发生着关系,它知道它自己是由超越存在所给予,并且以超越存在为根据的”[5]。在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生存境遇,是以开放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为表征的。而螺旋式发展在呈现出进步可能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倒退”。[6]于是学生个体便是在这种不断否定与肯定的循环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生存论视野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同样会在评价过程生成的同时不断地生成新的自我。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需要走向具体个人的评价观

传统的以测量理论为基础的评价设计,其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够便捷、高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评量,以便于在地方层面或是国家层面上进行比较,但比较之后,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产生的意义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强调指向具体个人的评价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的准确、高效或是具有较高的可比性等方面,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些真正想评却没有体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诚然,那种一概认为只要抛弃传统测试就称之为是在进行评价改革的认识也是肤浅的。要能够做到评价我们真正想去评的东西,其实障碍并不完全在于是否使用了标准化测验或是考试,而在于原来我们在使用测试作为评价工具的时候忽略了评价和学习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这一内在的规律,以及对为什么要使用标准化测验的前提性问题没有思考透彻,进而淹没了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其内在的价值。于是评价是为了改进的教育性功能自然体现不足。

以学生个人作为出发点的教育评价首先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元性的。在以此为前提性假设的评价实践中,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能有一定的空间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且做到能自我接受的评价过程。在此需要说明一下:“自由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因为由生存哲学派生出来的“自由选择”的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整合了具有选择伦理性的自主和责任。若将发展性学生评价定位于是一种基于个人选择的评价,那么追求的便是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回归与解放。继续追问下去,在评价中究竟可以通过什么来承载并体现学生的自主与责任呢?其中可能会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彰显出评价自身所具有的两大教育性特征:真实性和反馈性。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反映人的本真生活,体现评价的真实性特征。从“关系中人”的思路出发,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中,整个评价活动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都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存在。学生个体在评价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意义的体现以及主体价值的发现、尊重与认同正是生存哲学关照下的价值取向所在。其次,在评价的过程中呈现出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体现评价的反馈性特征。

三、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现条件

生存哲学家是不会告诉教育实践者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实践中是如何具体操作的。而对于教育评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而言,从价值取向和目的观上重新获得对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认识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其实现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估计。

(一)学生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在评价活动中对学生的智慧和主动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解释权。评价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并以主体建构的身份表达和诠释着自己的选择。在评价共同体中,一方需要在与另一方的交往关系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理解”与“对话”则是学生主体性价值得以发现和尊重的有效途径。

首先,“理解”是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生存方式。因理解而生成的意义充盈于评价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只要是共同关注和理解着评价活动得以产生的整个过程,评价便不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其次,“对话”是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交往方式。师生双方以对话的行为维系着评价主体间的交往。而这里所指的对话要求师生双方是共同在场、互相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彼此敞开和接纳的,双方能够在自觉的状态下走入对方的视野,达成彼此间的价值认同与重构。

(二)评价过程设计本身应体现出专业水准

第一,需要充分考虑到评价设计逻辑的流变性。评价设计的逻辑应遵循行动和自我完善的逻辑。正如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所指出的,逻辑是检验和交流结果的方法,而不是找到针对问题的好的决议或解决方案的处方。因为“逻辑的形式是恒常的、不变的、统一的”[7]66,然而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实际思维是从处于思维以外的、其本身尚未确定的情境中产生的”[7]66,于是“实际思维有它自己的逻辑;它是有秩序的、逻辑的和反省的”[7]68。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来对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设计,其逻辑自然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流程。于是这里所强调的逻辑的流变性:一是指的评价设计的连贯性;二是指的评价设计的目的性,要保证评价过程本身不能是左顾右盼的;三是强调评价设计中反馈机制的建立,对所获得的评价结论要反复检验其是否站得住脚。第二,需要充分考虑评价方案的专业性。人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传统评价的积弊,但又难于无法对其进行匡正,关键的问题还是由于大家对评价功能关注点的不同所造成的。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教育机构中组织及个体的绩效,评价的“科学主义”“控制化”倾向比较突出。但从生存论的视角出发,学生评价真正的本质功能应是帮助学生个体了解并履行其学习的职责。评价要能够改进学生的学习表现,我们需要基于教育的目的和标准来设计学生评价的方案;评价方案科学、合理与否,又取决于教育的标准是否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制定评价标准本身技术含量(如测量技术与质性评价技术等)的高低又决定了学生评价的有效与否。从始至终,有效评价无不与专业的评价方案密切相关。

第三,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区分性。沿袭“标准本位”的评价设计观,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标准的评价设计不完全等同于标准化测验;其次,“标准本位”的真正含义是:既要源于标准,但评价实施的意义在于完成不同程度的标准,使用能够体现出层次和区分性的标准体系,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改进其学习表现和结果。教师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将表述清晰的评价标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明了自己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得学生从“漫无目的”的被动接受、控制化的评价关系中走出来,开始反思和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在评价过程中的存在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能够主动地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主体的自我建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本真意义也就在于此,让学生在把握具有区分性的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与程度)做出较为合理的定位。

(三)评价实施者展开评价过程的能力有待提升

评价方案的设计需要关注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反馈机制,而为了能够保证评价实施及其监控过程的有效展开,必定会对评价实施者的评价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实施者需要具有能够正确地判断、选择与评价内容相一致的评价方法的能力;能够对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有较为充分的把握和认识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体,并能够对评价的结果做出专业解释的能力;以及能够撰写并分析评价报告的能力,等等。

(四)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从宏观层面考虑,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理念,是社会转型期对公共管理机构(包括教育机构)评价变革的适应与创造。从中观层面考虑,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变革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上考虑,旨在着重凸显评价改进与发展功能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同样是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综上,我们发现指向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观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可操作的探索空间,而且并非是漫无边际和难以把握的,于是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乃至学校层面建立起保障主体取向的学生评价得以实施的相关制度就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146.

[3]布伯马丁.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序言部分)5-6.

[4]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

[5]雅斯贝尔斯卡尔.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9.

发展性范文篇6

学校发展性评价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我省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基础,自主提出达标实施方案和与之配套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以学校为主、教育督导部门参与的学校评价活动。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活动对于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构建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激励学校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对象和主体为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开展幼儿园发展性评价。各地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

一、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要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准绳,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指导。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以指导学校制订发展规划为起点,监督规划实施过程为基础,评价学校规划达成度为重点,努力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学校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监督指导相统一的学校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自主、持续发展。

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要充分尊重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建立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学校发展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引领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性评价强调纵向比较和过程评价,注重将学校发展需求与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引导不同水平的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

(二)主体性原则。评价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激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起自我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进一步增强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评价强调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与学校、学校内部的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建立起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工作关系,形成平等合作、相互协商、共同研究的氛围。学校发展性评价需要社区、家长、学生的合作与参与,并将评价方案、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途径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布,形成校内外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机制。

(四)适当性原则。评价以承认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评价重点、标准、方法因校而异,引导学校在基础阶段目标实现后向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五)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让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把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同时,把发展性评价与对学校的考核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标设计

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组成。

“基础性指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我省有关规范要求制定的,体现了学校基本条件、学校管理和办学基本要求等方面,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

“发展性指标”是由学校依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办学特色选择提出。教育督导部门应通过督导评价,指导学校努力实现有关选定的发展性目标。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发展规划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组织学校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的培训。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自身实际,发动教职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督导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指导所属学校修订、完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须经教代会通过并在学校公布。

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应与校长的任期相一致。

(二)实施规划

学校将发展规划中的总目标分解成年度工作目标,并将年度工作目标设计为评价指标,分别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实施。学校要定期了解实施情况,教育督导部门、责任区督学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实施情况进行随访指导。

(三)提出形成性评价(年度评价)

学校自上而下组织教职工开展自评,并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撰写阶段性自评报告;教育督导部门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料分析,和责任区督学一起对学校的阶段性自评报告进行认定,并向学校进行反馈,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工作。

(四)确定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由学校对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自查自评总报告。在此基础上,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督学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终结性评价,撰写督导报告,并向学校公布评价结果。学校在综合自我评价和督导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身改进措施并制订新一轮的发展规划。

(五)评价结果的运用

由教育督导部门将各校发展性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任免、奖惩和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选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争取三年内在所有的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工作。

各学校要重视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建立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领会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意义、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操作规程。要依据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等要素,科学制订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目标。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把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增强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实施能力,提高规划目标的达成度。要把自评作为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校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学校发展规划的阶段自评制度,准确设定自评标准,严格规范自评程序,实现诊断、整改、提高的自我完善机制,形成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互动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帮助学校按规划达成目标,特别是对学校基本条件的相关指标要帮助学校实现达标。

发展性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发展性评价

近来,笔者代表学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教育考察团,他们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诸多的困惑,如: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是什么样的评价?这种评价有什么特征?它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评价,又应该满足哪些目的条件?究竟应该怎样实施?针对这些困惑,我介绍了我校的探索。现在我对我校的探索进行了理论提升,写成这篇文章,以求教于大家。

一、什么是“教师发展性评价”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取决于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职业内涵的新定位。当前的课程改革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以人为本”。课程改革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人的生命成长和人的发展服务的。教师行为已不是为学生提供传统的“教育服务”和“教学服务”,而是要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志趣的要求。书本的传授、课堂的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多地去研究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势,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学习成长和人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一生、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负责。

二是与“自主学习”接轨。“自主学习”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点着眼,教师的职责已不是为学生提供“即时”的、“立竿见影”的服务,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的学习素养、沉潜的学习品质、不懈的学习精神及由此形成的牢固的学习观念、严谨的学习作风、求是的学习态度、高远的学习追求等。这种“接轨”要求传统的“授课班级”成为“学习组织”,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成为教师价值的核心。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职业内涵的新定位,决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就是立足于教师专业生命发展的过程,以师生动态成长和持续发展为参照,以教师的日常学习服务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为途径,以切实提高“学习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师生共同迈向成功和走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过程”“动态”“持续”是教师职业特性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学生是动态持续发展的生命体,无论是考试分数,还是学业成绩,都只是学生动态成长、发展历程中必须获得的学业符号,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终身影响和终身引领的潜在作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一生的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整个学习经历中经由教师的“学习服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学会发展的“学习”程度,并由此形成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据此,教师发展性评价应着重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以及教师实施“学习服务”的真买、动态、持续的过程中。

“发展”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本质所在。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量化,而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性、发展性,对师生的伤害和造成的恶果都是无可估量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除了师生的因素之外,还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因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透过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深入教师学习服务的生命发展的历程,既关注其结果和目标,又关注其过程和发展;既关注其自尊和自信,又关注其效率和质量;既关注其职业道德,又关注其专业发展;既关注其个性特长,又关注其风格魅力;既关注其职业成就,又关注其职业精神;既关注其现实成长,又关注其未来发展;等等。评价要以揭示教师发展变化的多元价值呈现,真正体现发展的教师、教师的发展,让教师在评价中获得成长。

三、“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应依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课程改革的特点,由以“学习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为中心进行的常规性评价、常态性评价和常模性评价构成。它不拘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渗透于教师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空间之中,揭示教师发展性的真正内涵:教师的日常表现和日常追求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效果和意义。

常规性评价:主要以教师日常的思想、行为风范的“职业内在动力机制”和“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为参照,是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崇高的师德,产生教育信仰和理想追求,促进专业成长,提高“学习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前提。“职业内在动力机制”方面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教育信念、教育理想、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教育理论修养、职业人生追求与职业贡献愿望等;“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方面应该把人视为一切发展的基点、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爱护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满足学生的愿望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性的服务等作为主要内容。

常态性评价:主要以教师在“学习服务”过程中的常态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参照,评价教师在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思维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格,实现有效学习和知识、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其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帮助学生确立有效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展示自我的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问题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能力转化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专业志向、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判断和高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促使学生更有效和更有质量地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

常模性评价:主要以教师在平时“常模研究”过程中的教研素养和教研能力表现为参照,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教师素质潜力和专业发展后劲的基础所在,也是教师准确把握教育发展变化和人的培养规律,提高育人质量和效率的能力源所在。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宽阔的教研视野、敏锐的教研思维、严谨的教研态度、务实的教研能力、求实的教研精神、独到的教研见解和自主发展能力等。

依据上面的评价内容描述,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由常规性评价、常态性评价和常模性评价构成,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四级评价,学生参与相应的常态性评价,教师全程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学习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四、“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满足的目的条件

教师发展性评价是生成性评价,其生成条件由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师生活环境构成,为此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任何评价活动都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在价值取向。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其认识、对待这种需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就体现了教师内在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外在价值取向。教师服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即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认识、对待这种需要的视野和情怀,就是外在价值取向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就是肯定了教师的价值认同。

第二是教师的专业追求。从生活的本质来说,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直面教师的本真生活,切实反映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需要。没有教师的本真生活,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法推进教育的改革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也就失去具体的内容和生成依据。充分反映教师的职业特性和本真生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诉求的评价,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评价的目的。

第三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项评价,都可以说是为了彰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特色。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更有责任、更有个性、更有效能的工作,确保学生都能充分、全面而有个性、有差异地发展,实现人的现实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五、“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作为常规、常态、常模状态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鉴别和筛选,而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实施“学习服务”,达成课程目标和教育目标。因而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突出下列几方面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学生是教师实施“学习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其学习生活与教师的服务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的生活习性、知识品位、专业志趣、品格涵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长远,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信任和激励,因而他们的评价最能体现教师lT作的过程、效果等方面的意义作用。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评价和监督时,不能以管理手段或管理措施代替评价和监控,而是要多给教师人文关怀和工作激励;不能单纯地采取管理评价和监控评价,或单纯地把评价、监控与教师的奖惩、评优选模挂钩,而要辅以交流、探讨、建议式的对话,或结合教学研讨、经验介绍等活动进行,以达成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认同的价值取向。

社区的评价。当教育发展和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整个学校的学习组织和教育资源都向全社会开放时,学校便成为社区教育和社区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学习服务”也将由对学生的专门服务转变为多元的社会“学习服务”,如校际间、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协作,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教育合作所产生的“学习服务”等。面对开放、合作、多元的教育势态,面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不断发展,教师群体将全方位聚焦在社区的视野之下,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社区的评价。

教师自主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最好形式是还原教师的本真自我,尊重教师主体性和差异性、变化性和发展性,高度体现教师生命个体和专业个性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评价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由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因为教师对于自身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情况最为清楚,最适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发展性范文篇8

一、提升认识思想重视

发展性项目启动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学校发展性项目,提升思想认知,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组织项目参与教师研究探讨发展性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进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项目实施进展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度计划,明确项目各个节点的责任人,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的思想重视度和责任性,为有力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保障到位

发展性项目计划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先后对该项目的实施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资金,为确保项目的稳步开展,顺利实施夯实了保障基础。同时,结合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对于日常工作制定专人负责。

三、稳步推进做好项目

根据发展性项目的总体要求,我们认真组织人力、物力做好各项任务工作,确保项目能够稳步推进,效果明显。

1、做好日常工作。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实施小组按照项

目实施计划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日常性工作,定期召开项目周(月)例会,做好项目相关资料台账,督促项目进展,确保项目实施稳步推进。

2、召开第三届教研年会。2017年,我们精心筹划,认真组织,成功召开了第三届教研年会,年会对学校教研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充分探讨,与会教师在年会上广泛交流了彼此的意见,进行了教研学术探讨,对当前的一些教研问题形成了共识,坚定了信心,为下一步更好的推动做好教研工作夯实了基础。

3、及时总结。今年,我们定期对发展性项目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为下一步夯实该项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基础。

发展性范文篇9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重视过程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应根据课程目标,在恰当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即评价内容应体现“五性”。以第一学段为例:

1.基础性。包括认识数(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口算、估算、笔算)技能;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获得初步的测量(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应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应允许一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在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以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评价为主。如:用对话方式呈现“小兔采蘑菇”情境:小白兔说“妈妈,我采了25只蘑菇。”兔妈妈说“我比你采的多得多。”小黑兔说“我采的比小白兔多一点。”小灰兔说“我采的比小白兔少一些。”请在62、30、18这三个数中选一选,它们各采了多少只蘑菇。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多得多”等词语的含意,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学习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思考性。是指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获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简单的分析、推理、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而且,这些策略性知识还应该用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学生需要教师对他们个人的创造性的方法加以反馈、总结和评价,从而认识解决问题的本质。如;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学生中出现了“画正字”、“举手点数”、“分边站在一起数”等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3.应用性。是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要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后,找一找生活环境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认识的,并说说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比如足球不做成球体的行吗?汽车做成球体好吗?让学生用头脑中已形成的几何概念和对图形特征的体验,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解释发现的生活现象。

4.实践性。是指主动地运用知识以操作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单纯的一张测试卷已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除通常的测试外,还可进行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考查。期末测试可以由口算试题、检测试题(基础知识、综合应用、智力冲浪)、实践试题三部分组成。实践试题充分体现开放性,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与他人合作完成。如: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设计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以此督促自己每天的学习和休息;初步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独立或合作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和整理数据,画出条形图,在全班展示出来,并根据统计情况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5.人文性。包括对数学感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有改正错误、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素质,甚至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供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尤其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期末(中)时可进行等级评价和定性描述评价。有位教师做了如下尝试。

等级评价建议:

等级

评价标准

优秀

喜欢数学,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有毅力,能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自信心,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良好

对数学感兴趣,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中等

能在教师组织下参加数学活动,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追求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法必须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长期以来,学习评价存在着以“硬”为标志的实证化评价方法和以“软”为标志的人文化评价方法的分野与矛盾。前者过于注重量化因素,一些无法量化的实质性问题常常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而后者尽管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保证客观公正,但更多地考虑人的需要和价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更适合人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评价。发展性学习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两者相辅相承。在数学学习评语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一学生对一些题目都能做,但速度却有些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优(四颗星),如果做题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

在等级评价中,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图案来形象的表示。如用不同的脸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印章等表示等级。

2.终结评价与形成评价并重。

以往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淡化分数概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单元、期末的测评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外,更应该在课堂上、作业中,用口头表扬、写在作业本上的短语、可收入“成长记录袋”中有关奖励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适时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改进功能。

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式评价”,例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任何一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习有困验、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做好“期待式评价”。如: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子,好好想一想!”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采用“接纳式评价”,以防止学生形成自卑、自负或自欺等错误的自我观念,学生的情感表现往往不同,教师应接纳学生的个性表现,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体现评价的可接受性,以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教师对学生信任、亲切的情感流露,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采用某些动作(如鼓掌、点头、拍拍肩膀、竖起大母指等)或表情(微笑、凝视、皱眉、沉默等)等进行“亲近式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获取激励的信息。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可用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标志或图案,如:用“丹顶鹤”代表见解独特,用“小猴”代表独立思考,用“蜜峰”代表仔细认真,用“大雁”代表团结合作,用“啄木鸟”代表质疑问难,用“白鸽”代表作业整洁,这样更富有童趣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3.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互补。

发展性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重视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只进行单纯的静态评价,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总是排在前面,而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可能排在后面。这样,前者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不思进取,而后者也容易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可进行动态评价,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如有的学校的测试卷按难易程度分为A、B卷(或A、B选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选择B卷(或B题)的也能得到五星,获得成功愉悦,树立起学习信心。选择A卷(或A题)的能感受到数学的挑战性,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答卷觉得不满意,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允许他们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测验,直到达标或获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种“推迟评判”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三、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发展性学习评价应由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协同作用来完成。应形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学习过程就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了“拼组图形”之后,对学生进行操作测试,组织了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姓名___

测试方法

自评

★★★★★

★★★★

★★★

1.用七巧板(或其它学具)拼出喜欢的图形。2.介绍自己的作品。3.回答同学的提问。

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内的伙伴们相互最了解,因此,同伴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学习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统计”之后,组织了小组内同伴互评。

小组互评:姓名

评价内容

评定等级

真棒

不错

加油

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可以利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教师应协调好学生、同伴、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好综合评价工作,以发挥多主体评价的“合力”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期中时组织了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

数学学习活动情况评价表(选择后打√)姓名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师评

爸爸妈妈对我说

五星

四星

三星

五星

四星

三星

五星

四星

三星

喜欢上数学课,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主动,能听取他人的意见。

总是很认真的完成作业。

具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安全感,敢于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就“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想说……”等话题,让学生大胆地对教师提出要求,作出评价。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自己学习的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家长的每一份关爱,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发展性学习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还存在着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评价的激励性与客观性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纪录成长等功能,怎样找到简单可行又有较好促进作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有待于我们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相信,评价之花将在教改园地里更加徇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1

发展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教学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性学力的培养逐渐得到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如何培养提升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问题。为此,笔者谈谈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进行分析。

一、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内涵

数学发展性学力,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内容:基础学力、实现人的发展、学生学力水平类型。学力,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力。其中基础学力,就是指学生性格与生理特点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读、写、记、算基础能力。实现人的发展,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提升,可以将学习内容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1]。发展性学力的基础学力,是人学习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前提,在基础学力培养中,主要以学生记忆与思考为主。实现人的发展这一层次中则不同,这一阶段培养过程,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与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感能力。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并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得到提升。此外,数学发展性学力中学生学力水平有两种类型: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这两种学力类型既有相似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教材,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直接告知学生,忽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认知情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利于发展性学力培养[2]。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乐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记忆与学习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作业,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这样,学生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很多,学生发展性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课堂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当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后,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应用能力,培养自身数学核心素养,为发展性学力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学习《分数乘法》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我国某年国庆庆典中,参与庆典活动人数较多,已知国徽方阵由2009人组成,该方阵长23/500千米,宽41/1000千米,是所有仪仗方阵中最大的,求该方阵的长、宽各是多少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内容进行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三)培养学生想象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想象与推理能力是发展性学力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想象推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想象推理能力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例如,学习《图形变换与位置确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发挥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但是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加深刻的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与学习能力,对后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具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顾金凤.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析[J].农家参谋,2019(09):187.

[2]吴秀莹,靳涌韬.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