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7:30:02

发展路径

发展路径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发展极其迅速,从原始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从农业过度垦荒到工业尾气大肆排放,世界生态环境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容乐观,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倡导生态经济,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守卫好自己的家园。我们国家也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做好务实,在党的领导下全民参与,一起为生态的和谐、生活的美好而奋斗。主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1生态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1)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绿色发展要求把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因此说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近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使得我国由生态赤字转变为生态盈余,也因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成果。我们要把生态经济整合到绿色发展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途径:绿色发展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本途径,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绿色发展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绿色,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生态的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亦稳步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绿色发展的金标准。总之,必须时刻坚持生态经济建设的途径,希冀早日全面实现绿色发展。(3)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时生态环境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促进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的建立、促进经济向生态型的转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增加生态的承受力、减少生态的破坏力是永久不变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坏境友好型社会,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转折性的阶段。

2实现生态经济建设以促进绿色发展的途径

(1)加强绿色生态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我们要注重生态的教育,动员全民参与,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走进社区进行说教,让人们认识到坏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定期开展讲座等相关活动,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提供制度保障:国家要完善相应法律制度,提供相关保障,以利于绿色发展的进行。虽然目前法律已非常重视生态的建设,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些地方理应加强修改完善;要利用法律的威严性去引导集团和个人进行绿色建设的投入;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适当处罚,对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个人给予一定奖励。(3)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科技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只有利用好某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如新时代诞生的太阳能发电机等等,既方便了生活又节约了能源又维护了生态。为此必须要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创新力度。(4)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通过法律或规章制度等,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处罚,对保护环境的个人进行奖励,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使经济活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

3结语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以生态经济建设为路径,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环境所遭受的破坏。走好绿色发展这条路,有始有终,为后代谋幸福。之所以说生态经济建设在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三方面: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与基本途径。而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本文提供了三方面举措,包括加强绿色生态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科技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上述方面,则实现绿色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程飞 单位:河北省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发展路径范文篇2

关键词:“体教融合”;内涵解析;发展路径;实践研究

以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基础,文件对青少年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结合现阶段青少年体育以及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问题,对“体教融合”进行深度解析和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体育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与改革,从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角度不断更新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体教融合”也随之也发展起来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着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促进着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开端,未来“体教融合”发展方式将成为一种主体发展模式,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我国学者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解析,国内外学者因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各抒己见,对“体教融合”的内涵也表述不一。本次研究主要是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广泛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探索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路径的最有效模式,旨在为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做贡献,期望能将“体教融合”的概念相统一。“体教融合”的发展思路是对以往经验的创新性总结,一方面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好的运动习惯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方法,为增强身体素质和促进国民体质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队,逐步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在学校,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学术素养,避免“学训矛盾”,从而减少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和提高就业质量。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体教融合的内涵解析及发展路径。通过对“体教融合”进行概念分析,寻找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认真解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通过知网下载阅读有关研究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体教融合的内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专家访谈法。针对课题研究需要,对当地体育教育界的专家进行访谈,访问专家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的解读及看法,努力探索体教融合的科学方法和实施路径。(3)德尔菲法。采用“德尔菲法”也就是“专家意见法”,又名“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制定“体教融合”未来发展路径。采用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学校体育、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部门专家和教授共13人,反复征询和反馈13位专家对所制定未来发展路径的意见,并进行筛选,并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完成“体教融合”未来发展之路。(4)系统科学法。用科学全局统一的观点来解读体教融合的内涵,更加注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断收集以往关于“体教融合”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整理、对比和解析,从而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统筹安排研究内容,促进其研究科学有序的进行。(5)逻辑分析法。本次研究按照逻辑顺序合理安排文章内容,深入研究“体教融合”的内涵,由浅入深,分类进行总结解析,完善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内涵。

2、“体教融合”内涵及价值解析

2.1、“体教融合”内涵解析。2012年,上海市政府发表了《上海探索“体教融合”新路》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方向转变的思想。从思想上、战略部署上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了构建人才共育和体教融合理念、体教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新体系等观点,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锻炼习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这是我国”体教融合“的先例,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他省市也积极做出相应措施推动和实施“体教融合”的发展,如广东省改革赛制,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办2015年省运会,两个部门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推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健康发展;2012年江苏省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组织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及20余所高校研讨,以省校联办专业运动队为突破口,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体教融合发展方式的研究,部分学者从推动融合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考虑,认为未来“体教融合”发展方式中“混合型”模式将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坚持和完善的模式,也是最有利于发展至“体教融合”的理想模式,将过去国家包办体育的模式,逐渐放权到学校和社会,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实现学校与职业运动队的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等。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消费者的目的。而现存“体教融合”模式发展路径中引用最多的是,将从事竞技体育的专业人才引入高校,逐步把竞技体育的选材方式也引入高校中,将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是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加速转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对于“体教融合”发展目标的研究,认为实现“三位一体”目标体系—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以及健全的人格培养,是对“体教融合”结果最好的诠释,其认为“体教融合”的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改变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逐渐把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消费者的培育重任放在学校,统一思想和认识,合理利用资源,为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在过去“体教结合”模式中的运动员无论是身处普通高校的体育部(系)、还是体育学院,在其它学科都在进行“共建、合并、合作、调整”的时候,体育还是身处其外,融合更是无从谈起,因为并没有从本质上抓住和解决体、教之间的问题,所以只能是形式上的结合,而不能融合。其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认识体育,如何发展竞技体育,站在新的角度审视体育与社会、教育、文化等的关系问题,体育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何种作用;二是培养什么样的竞技体育人才,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这是回答体育与社会、教育及人的最终发展的关系问题,最终落实到两个具体目标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以及综合化的教育。2.2、“体教融合”价值分析。(1)就学术价值而言,探析“体教融合”的内涵,能解析“体育结合”与“体育融合”的本质区别,归纳总结现有研究资源使其更加系统化。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探索未来“体教融合”发展之路,从而丰富“体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青少年体育发展新路径。能够为我国青年体育的发展以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做好理论基础,并且能够促进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以及为终身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就应用价值而言,能够为“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依据,使其应用于全国的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实践,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通过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逐步放在学校,从而能够合理运用学校软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减少竞技体育中资金和人力的浪费。数据显示,在举国体制之下,一枚金牌大概需要投入上千万元,浪费严重。为了减少这种浪费,俄罗斯已经全面取消了举国体制,并且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交给了学校。我国也需要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资源合理分配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3)就竞技体育实践价值来看,“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人才培育新模式,将过去国家包办体育的模式,逐渐放权到学校和社会,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实现学校与职业运动队的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等。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消费者的目的。国家应该适度放权,逐步抛开国家办体育的“举国体质模式”,实现社会办竞技体育以及群众体育,走市场化的体育和体育产业。从而促进职业体育的发展和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舞台。通过国家取消赛事审批制度后群众体育赛事爆发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体育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势在必行。

3、“体教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3.1、以各高校“龙头牵引”为动力,建设自上而下的名校运动队人才梯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之下的“三级训练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体育水平提高和职业体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改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体教融合”的人才梯队建设,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放在场馆、人才、师资等更为充裕的地方,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服务体系。3.2、逐渐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体育青年训练队经费纳入教育经费之中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放在学校,更加更够发挥有潜力和运动天分的学生的运动才能。国家应该逐步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体育青年训练队经费也纳入教育经费之中,一方面,能够实现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能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条件,逐步把举国体制的重任转移到学校,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养。3.3、提高高校运动队水平高薪或启动相应机制让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回归学校,同时打通“优秀体育人才上大学”的通道,让名教练和优秀体育运动员进入学校,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想要提高高校运动队水平,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高薪或启动相应机制吸引优秀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回高校任教;另一方面,挖掘优秀运动员和有潜力的选手到高校学习,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型的优秀学校运动队,以应对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并且逐步的取代举国体制。3.4、全国合理布点布局,在各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打造大中小学名牌赛事,国际性赛事也要向学生运动员全面放开大力发展“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全国总动员,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服务体系氛围之下,打造大中小学国内体育赛事,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合作,为在国际体育赛事发挥水平预热。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发展。我国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全民健身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急切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体育发展模式,使竞技体育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使举国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走市场化的体育。“体教融合”是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并且与群众体育以及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的重要桥梁。3.5、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以及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等强化学校运动员专业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理论文化的学习,拓宽学生运动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就业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教融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且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大道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并且为青年一代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校中学习,能够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理论水平,拓宽高水平运动员的理论知识和为退役后的安置打下好的基础,避免“学训矛盾”。

4、“体教融合”研究意义

(1)从政策视角上,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上,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来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从而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提升以及为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服务。另外,体育的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力水平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主体的背景下更好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解决了体育或者教育的短板问题,最终达到体教融合。能更深刻挖掘“体教融合”内涵和未来发展之路;(2)在学术思想上,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促进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要认识到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全面认识全面发展的概念,体教融合中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还包括普通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于青少年健康发展;(3)在学术观点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府—部门—社会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以及体教融合各项责任的落实机制、体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督导监督机制、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市场机制等路径。不断创新”体教融合“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的优化和统筹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以及体育消费者的培育重任逐步转移到学校,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使我国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优势项目向基础项目转变,由部分体育爱好者向全民体育转变,实现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逐渐提高全民体育意识和水平,从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水平而服务;(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究体教融合经典案例,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达到创新理论过程以及实践推广的目的。通过体教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体育全民化、生活化发展,从而增加体育人口数量和比例,促进体育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目的。2013年我国开始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优势也逐渐消失,国家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方法,体育的发展能够缓解这些问题。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服务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提高国民素质,减少医疗开支缓解医疗压力,积极迎接人口老龄化。所以必须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综合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资源,统筹安排,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乃至体育产业等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5)在过程实施上,不断完善制度政策,解决课余训练和竞赛训练的政策体系以及学校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事故保障体系的建立、整个体教融合政策执行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竞技体育资金消耗大、“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矛盾等诸多问题,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初少玲.上海市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

[2]韩会君,徐建牛,吴武彪.广东省实施“体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

[3]翟丰,张艳平.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

[4]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

发展路径范文篇3

关键词:北部湾休闲渔船发展路径

随着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旅游方式的改变,来海边旅游的游客不仅仅满足于吃吃海鲜、踩踩沙滩,泡泡海水,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了过程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其中以休闲渔船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式渔业休闲活动深受人们喜爱。北部湾沿海三市(钦州、北海、防城港)海洋资源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各地也流行起了“吃海鲜、捕渔获、看海景”的过程体验式旅游项目,成为了北部湾滨海旅游的一大亮点,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渔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由于目前北部湾地区休闲渔船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形成,还存在顶层设计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北部湾休闲渔船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北部湾休闲渔船发展的基础条件

1.1广西北部湾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条件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北部湾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岛屿星罗棋布;广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既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岸线条件。另外,北部湾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发展海洋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市场广阔。近年来,广西积极打造北部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旅游、边境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蓬勃发展。

1.2国家减船转产等政策实施,助推休闲渔船的发展

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生态资源遭破坏等其他各种原因,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大量减少,渔民上岸、减船转产成为渔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根据自治区关于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文件精神,北部湾从2015年到2019年,以渔民自愿和政府引导等方式,逐年压减捕捞渔船数量和总功率,逐步降低捕捞强度。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大量渔民失业。发展休闲渔船,有利于积极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配套减船转产政策,也积极出台了关于支持发展休闲渔业和休闲渔船,以提高渔业效益,拓宽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渠道等文件。休闲渔船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有利于激发就业创业的市场活力,顺应时展要求,发展势头强劲。休闲渔船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1.3北部湾沿海渔港布局,是休闲渔船发展的重要依托

由于渔港是渔业发展的综合生产基地,渔船休息停靠的重要港湾。国家和自治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北部湾沿海渔港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和地方资金的投入,北部湾沿海三市渔港基础设施条件和数量得到大大改善,渔港防风减灾和生产服务能力等各项功能得到提升,基本形成了全区覆盖重要渔区、重点区域的渔港布局。良好的渔港条件,为休闲渔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2.北部湾休闲渔船发展的现状

目前,北部湾防城港东兴万尾金滩、钦州三娘湾、北海涠洲岛等热门地区和景点的休闲渔船项目开展的红红火火,尤其是旅游旺季,更是“一船难求”,但目前休闲渔船的经营绝大部分都是渔民自发组织的一种经营行为,渔民自身既是船员又是老板,且大部分没有经过经营许审批,这就使得在现实中无法确定休闲渔船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难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北部湾大部分休闲渔船都是由原来的捕渔船船型改建或者建造,设施简陋,无序经营,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安全状况并不乐观,休闲舒适度欠佳,难于满足游客安全、舒适的体验需要。

3.北部湾休闲渔船发展路径

3.1建立休闲渔船准入制度

(1)休闲渔船是“渔船”又非真正意义上的渔船,它兼顾捕鱼和休闲的双重功能,既满足游客出海捕鱼的需求,有要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安全等需求。因此,要因地制宜确定休闲渔船标准化船型建设。(2)进一步明确休闲渔船船网工具指标、渔船登记和休闲渔业捕捞许可证的审批办理流程,解决休闲渔船经营者的后顾之忧。(3)渔业等相关部门要顶层设计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定点经营渔港以及可容纳休闲渔船数量等,以确定休闲渔船控制数,避免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2明确和加强休闲渔船的管理

(1)厘清休闲渔船定义和明确休闲渔船相应身份,休闲渔船首先是渔船,休闲渔船的管理应由渔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2)渔业管理部门以旅游旺季、台风期、重大节庆等为重点,采用海上与陆上、日常与专项、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开展休闲渔船作业的安全检查,保证合法合规经营。(3)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建立开发休闲渔船监管平台,统筹做好休闲渔船监管调度和人员信息报备,实行休闲渔船、从业人员、游客的动态监管和可视化,提高整个休闲旅游活动的安全性。

3.3实施定点渔港管理,严格依港管船

规定休闲渔船应在固定的定点渔港和渔村经营,并在定点渔港和渔船的休闲渔船专用码头上下乘客。实行休闲渔船与生产渔船分离,游客与生产作业人员分离,渔港作业区与休闲活动区分离,确保港区秩序和人员、船舶安全,推动休闲渔船发展与渔港经济区建设互相促进。休闲渔船申请休闲渔业捕捞许可证需经定点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同时驻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休闲渔船的安全措施和进港渔获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形成管理闭环。

3.4实施企业化经营,提升组织化水平

规定休闲渔船开展经营的,应以休闲渔船经营企业为经营主体,通过提升休闲渔船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休闲渔船的规范化管理,降低休闲渔船监管难度,也有助于休闲渔船企业在经营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服务品质、丰富产品内容、加强品牌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输快、搜索效率高、覆盖范围广等方面的特点,做好休闲渔船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一方面可以建设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以及自建网站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入驻不同商业模式的旅游电商平台,如美团、携程、途牛、去哪儿等等。

3.5加强安全和生产管理

(1)明确休闲渔船经营企业生产安全职责,细化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和措施,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休闲渔船的保险、装备、配员、出港检查等作出规定,强化休闲渔船的安全生产管理。(2)通过对休闲渔船捕捞作业区域、作业类型、作业品种、数量及规格、作业许可等进行规定,切实强化休闲渔船捕捞管控,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3.6加大休闲渔船从业的培训和管理

为保障休闲渔船健康发展,加大有关休闲渔船从业人员的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加强岗位适任要求的审查,要求从业者既要掌握渔船、渔业、法律、卫生、安全等基础知识,还应具备旅游服务技能和意识。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要重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3.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休闲渔船产业升级

发展休闲渔船,离不开配套的渔港码头、餐饮住宿、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海上休闲平台、研发投放新能源休闲渔船也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发展方向。政府层面应科学规划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相关扶持资金与政策措施。

4.结束语

发展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医疗旅游;发展路径;河南省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身心健康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旅游已然成为快速发展的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医疗旅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必然会不断上升。国外医疗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我国医疗旅游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我国个别省市如北京、上海、海南、四川等地的医疗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地区则刚刚起步。文章主要从中国知网数据库、SCI、ElsevierSD、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对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筛选,以“医疗旅游”“医疗旅游发展路径”“medicaltourism”为题名、主题和关键字进行查找筛选,遴选出近四年的95篇与医疗旅游相关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发现已有的医疗旅游文献主要通过国内外医疗旅游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医疗旅游发展的模式、对策[1-4]、政策[5]以及提升路径等。此外,学者还研究了医疗旅游的代表性国家和城市,总结成功的因素、发展的经验以及机遇挑战,例如泰国[6]、新加坡[7]、马来西亚[8]以及中国广东[9]、海南[10]、四川等地区。然而综观已有文献,目前对医疗旅游发展阶段及路径的理论研究鲜有所见。因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探讨医疗旅游的发展路径,并以河南省独特的医疗旅游资源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医疗旅游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医疗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医疗旅游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一个是初级阶段,建议发展以疾病治疗类和中医药类医疗旅游为主。当前医疗旅游的发展并不普遍,人们对医疗旅游的认知程度较低,参与度也不高。比较发达国家的主要医疗旅游项目基本都是疾病治疗类,国内发展医疗旅游的城市医疗旅游项目也以疾病治疗类为主,其次是中医药类医疗旅游。河南省的医疗设施设备具有一定规模,医疗技术也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发展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既有市场需求又有硬件基础。此外,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药材资源,利于开展中医药类医疗旅游。在已有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河南省医疗旅游,是快速推进河南省发展医疗旅游的首选方式。第二个是中级阶段,建议发展以观赏体验类和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为主。在初级阶段的疾病治疗类和中医药类医疗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可以逐步开展观赏体验类和医疗购物类医疗旅游。一方面,为河南省医疗旅游增加新的发展项目,为医疗旅游创造持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疾病治疗所研发的医疗药物以及中医药医疗种植的药材,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规模之后,发展与初级阶段医疗旅游项目相关的观赏体验类和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对河南省医疗旅游的发展而言是锦上添花。第三个是高级阶段,建议发展以康体健身和养老养生类医疗旅游为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的新追求。康体健身和养老养生医疗旅游迎合人们当下及未来的健康需求。此外,河南省医疗旅游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为高级阶段的医疗旅游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市场等。开展康体健身和养老养生类医疗旅游需要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此类医疗旅游而建设的优质生态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疾病治疗类、中医药类、观赏体验类和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吸引力。文章所划分的河南省医疗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这三个阶段的医疗旅游产品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通国内外医疗旅游市场。

3河南省医疗旅游的发展路径

3.1初级阶段———以疾病治疗和中医药保健为主。3.1.1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活动为主,旅游活动为辅。河南省的医疗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可以通过疾病治疗建立良好的医疗口碑,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河南进行疾病治疗,同时融入旅游活动,逐渐形成疾病治疗类旅游。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城市,拥有较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也较高,医疗价格比国内一线城市低。此外,郑州市是全国的交通枢纽站,交通十分便利。因此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以郑州市为先行试点,将医疗技术、医疗资源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而后逐步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指导等带动河南省其他城市医疗旅游的发展。3.1.2中医药医疗旅游。中医药医疗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是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在充分发掘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服务与旅游资源结合,在人们休闲游玩中达到医疗养生的目的。[11]中医药医疗旅游作为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满足了人们康体健身和旅游休闲的需求。中医药医疗旅游可以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享受旅游乐趣,还能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养生休闲的目的。河南省具有特色且丰裕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中医药药材资源,便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医药医疗旅游。河南省可以充分发挥浓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利用中草药等动植物资源发展中医药医疗旅游。既能促进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河南省医疗旅游的发展,同时还能弘扬中国的中医药文化。3.2中级阶段———以观赏体验和医药购物为主。3.2.1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某些疾病的治疗,使身心健康都得到一定的改善。河南省发展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可以根据已有的中医药资源,建立中医药药材基地,种植成片的中草药,形成既可供观赏又可提供药材的景观景区。河南省可建设一批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的先行区,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设施,让医疗旅游者在相关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一些有益的观赏体验活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河南省南阳市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药材资源,已建立张仲景博物馆、张仲景研究院、张仲景基金会等。在此基础上开展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条件成熟,因此南阳市可以作为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的先行示范区。3.2.2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既可以满足中老年人购买保健药品的需求,疾病治疗者的用药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疾病预防、病症缓解、康体保健、美容瘦身等需求。河南省依托日渐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资源,研发高效且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建立先进药物销售园,让有需要的医疗旅游者了解药效并选择性购买。此外,中医药药材观赏园不仅可以让游客进行观赏,还可以在园区内开展药材采摘活动,并让游客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药知识,提升医疗旅游体验感。独特的中医药药材也能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药材批发商前来采购,促进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的发展。3.3高级阶段———以康体健身和养老养生为主。3.3.1康体健身医疗旅游。康体健身医疗旅游应发展食疗保健和武术健身为主。食疗医治法通过食用某些具有药效和功效的食材,使人达到强身健体或者治愈疾病的目的,是我国中医的一大特色。河南省焦作市的四大怀药(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很强的滋补功效。焦作市可借此发展食疗养生医疗旅游,打造以中医药食材为主的食疗餐厅,形成食疗医疗旅游地的形象。武术是一项可以调节阴阳、疏通经脉、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焦作市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当地人从小练习太极拳。焦作市可以通过建立太极拳养生教学馆作为开展武术养生医疗旅游的试点,为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交流切磋学习的场所。武术健身和食疗养生可以一同推广,增大医疗旅游的吸引力,推动河南省医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3.3.2养老养生医疗旅游。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商品、设施及服务,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产业集合。养生产业是指满足人类生命健康养生需求而形成的产业集合,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物质、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12]养老养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自然而然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人的休闲活动,与养老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00多万,占总人口的14.5%。[13]老年人对养老养生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旅游过程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突发的健康状况,单一的养老养生旅游并不能保证及时处理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因此,既能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的需求,又能给予医疗指导和看护的养老养生医疗旅游更适合老年群体。

4河南省医疗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路径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小镇;金融集聚;发展路径

一、引言

金融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一种,以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为特征,由多种金融产业实体组成的金融产业空间组织。金融小镇的建设能够集聚金融要素,整合私募金融产业链,促进私募金融业发展(王祖强、孙雪芬,2015),还可以打破基于传统各种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形式,为供应链结构的改革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资本支持(孙雪芬等,2016)。金融小镇最早产生于2012年,以浙江嘉兴南湖基金小镇规划建设为起点。2015年金融小镇进入高速建设发展期,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带动效应,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建设为蓝本,积极开展金融小镇的建设工作。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8月,我国已规划成立67个金融小镇,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金融小镇属于金融集聚的新型业态和发展模式,各地普遍缺乏建设和运营经验,极大地影响了相关金融产业链的形成和金融小镇的发展。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对当前金融小镇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度剖析,研究金融小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对于推动金融小镇的建设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金融小镇是以金融产业为核心,以金融资本聚集为基础的空间组织形式,其本质上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一种模式,金融小镇的形成过程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金融产业集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税收、基础设施建设、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Kindleberger(1973)将金融集聚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规模效应,他认为金融中心的存在提高了跨地区支付的效率,从而使得金融对于跨地区资源的支配效率得到有效提升。Porteous(1995)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集聚的形成,物理距离是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种信息,金融机构向着信息源聚拢,从而形成了金融集聚区,即金融中心。Gehrig(1998)认为规模经济、信息溢出效应、市场的流动性、市场进入限制、政府直接干预和企业垄断都影响金融集聚的因素(李大垒,2014)。Lysandrou等(2017)研究伦敦的案例表明,规模经济、政治稳定、高度良性的监管和财政环境是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原因。Wjcik等(2018)认为拥有灵活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在法治和合同执行方面具有强大国际化的非金融部门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Hall(2017)认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国际视野、中英关系接近、市场流动性、灵活的金融环境使得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Foad&Lundberg(2017)发现劳动力市场效率、基础设施以及竞争市场等是推动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影响甚至超过企业税率。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金融集聚进行研究,潘英丽(2003)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先进可靠的电信设施、良好的监管环境和税收制度来吸引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她强调了政府在金融集聚方面的作用。车欣薇等(2012)建立了两区域模型来解释金融集聚的动因,认为由地理因素导致的机会成本、规模经济、金融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金融信息量决定了金融集聚的发生。张浩然(2014)提出距离较近的城市应采取差异化的金融集聚,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导致的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国内外对于金融产业集聚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于金融小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王祖强、孙雪芬(2015)对玉皇山南私募(对冲)基金小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府采取的重要举措进行总结,并提出三点思考。王永昌(2016)同样对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产业集群、打通市场、金融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谢文武、朱志刚(2016)提出了山南基金小镇在特色小镇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孙雪芬等(2016)探讨了金融小镇的定位、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王平(2017)对苏州金融小镇的产业特色、生活特色、生态特色进行总结。

三、长三角地区金融小镇的建设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金融小镇分布。本文的研究范围为长三角核心区域16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8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扬州和南通)、浙江7市(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和台州)。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8月,长三角16市已规划建设金融小镇共计20个(表1)。其中杭州6个,宁波3个,苏州3个,台州和南京各2个,嘉兴、绍兴、湖州和上海各1个,其他城市暂无金融小镇。从规划建设面积上看,面积最大的是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个,面积最小的为白沙泉金融小镇,仅为0.09平方公里,其余的金融小镇面积均在3平方公里左右。从特色小镇的级别来看,有10个金融小镇是正在创建或者培育的省级特色小镇,有2个金融小镇正在创建市级特色小镇(表1)。(二)长三角金融小镇发展规模。首先,浙江省的14个金融小镇除了少数几个还处于建设初期,梅山海洋金融小镇被降格外,其余发展都较好。杭州市六个金融小镇已聚集5000余家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规模两万余亿元,整体发展较好,其中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表现最好,截至2018年6月,已集聚金融机构2722家,总资产管理规模11200亿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税收15.7亿元。宁波三个金融小镇除了梅山海洋金融小镇表现较差被降格,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和慈城基金小镇管理资金都在1500亿元左右,发展较好。嘉兴南湖基金小镇,作为最早规划建设的金融小镇,虽然曾经被警告过,但是目前总体发展状况也较好,吸引4000多家投资类企业入驻。绍兴金柯桥基金小镇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8年4月,共引进基金公司206家,管理资金900余亿元。台州的温岭基金小镇和微金融小镇、湖州的太湖绿色金融小镇相对来说还处于发展初期,发展规模较杭州的金融小镇有较大差距。其次,江苏省的5个金融小镇有2个处于规划中,1个处于建设中,只有苏州金融小镇和东沙湖金融发展较好。截至2018年4月,苏州金融小镇已累计完成注册机构400多家,集聚资本规模近800亿元;截至2017年12月,东沙湖基金小镇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96家,设立基金152支,集聚资金规模超过1311亿元。最后,上海有1个金融小镇,2016年12月16日东方金融小镇正式挂牌成立,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9月,已吸引40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500余家金融、类金融企业,管理基金1000亿左右。

四、长三角地区金融小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同质化。长三角区域是金融小镇建设发展最为迅猛的区域,浙江七个城市除了舟山没有规划建设金融小镇,其余城市都在建设金融小镇,其中杭州建设有6个金融小镇、宁波建设了3个金融小镇,江苏的苏州也建设了3个金融小镇。但是长三角区域的二十个金融小镇在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上存在类似现象,小镇建设上更多的是模仿成功金融小镇的规划建设,吸引的也都是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类基金公司,与本地经济、产业资源和地理区位环境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特色,存在同质化问题。(二)政府主导过多。金融小镇根据开发主体一般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政府企业联合开发型、企业主导型。长三角区域的金融小镇主要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嘉兴南湖基金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等都是政府主导型金融小镇。政府主导型金融小镇虽然可以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聚集资源方面的优势,但是却违背了市场规律,造成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金融配置资源能力降低。金融产业集聚、金融小镇的发展,应该是市场的选择行为,政府可以引导,但是不应该完全由政府主导。(三)产业链发展不完善。长三角区域虽然涌现出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这样的发展较好的金融小镇,但是总体来说金融小镇在中国毕竟是个新生事物,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小镇相比,长三角大多数的金融小镇都处于初期阶段,金融产业基础薄弱。除了一二线城市以外,其他长三角城市的金融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特色不鲜明,导致金融小镇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另外长三角金融小镇在重点引进各类核心金融企业的同时,缺乏对其业务密切相关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企业的引进,导致金融产业配套服务落后,金融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四)金融人才短缺。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态和产品创新对金融人才层次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人才在金融小镇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金融小镇创新和发展的障碍之一。由于金融小镇在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专业金融培训、人才交流平台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影响金融人才的聚集,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小镇发展中普遍存在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五)金融创新不足。长三角区域金融小镇的建设经验缺乏,在政策、产品、体制方面都存在着大同小异,金融创新不足。在政策方面,各金融小镇采取类似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品方面,各金融小镇推出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存在同质化现象。在体制方面,各金融小镇主要采取借鉴相同成熟金融小镇的模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长三角的金融小镇都存在金融创新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

五、金融小镇的发展路径

(一)明确产业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各地金融小镇的建设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资源和地理区位环境,结合本地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明确金融小镇的定位和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的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应在借鉴成功金融小镇的规划布局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注重与周边金融小镇的产业协同效应,最大化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在招商引资时,应结合当地金融及实体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金融机构,以达到差异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二)改变政府服务重心,坚持市场为主体。在金融小镇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改变服务重心,更加致力于对金融小镇的服务和引导,而不是主导金融小镇建设。金融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规律来聚集金融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运行模式和财政支持政策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为小镇的整体生态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以助力区域经济的产业资源集聚和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李志强,2018)。政府应改变服务重心: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市场的交流平台,增加市场运作的保障;加强信息披露,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金融企业投资的成功率;建立金融小镇的考核机制,保障金融小镇运营效率,综合提升金融小镇能力。(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金融产业链条。各金融小镇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挖掘金融行业潜在优质项目,并积极与各金融企业做好项目对接,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还应该重视海外市场发展,加大境外金融企业的引进,提升金融小镇国际化层次。另外各金融小镇还需要加大对金融产业链各类相关企业的引入,发展金融产业链配套服务行业,拉长产业链,完善金融产业链条,注重产融对接,实现金融要素的有效集聚,推动金融小镇发展质和量的双重提高。(四)加强配套环境建设,吸引人才集聚。各金融小镇在规划的环节,应充分考虑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金融小镇功能齐全,运行能够相对独立,满足小镇工作人员的生活学习需要,增加金融小镇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金融人才资源的扩张。在引进金融人才的过程中,各金融小镇要细化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服务和联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金融小镇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空间,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留住金融人才。(五)坚定创新思路,鼓励创新发展。各金融小镇应结合当地实际,加大金融的创新力度。要坚定创新思路,加大政策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首先,要加大政策创新,结合本地经济、产业特色,完善相关土地、税收等政策。其次,要进行产品创新,结合金融小镇居民需求、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最后,破除创新的体制障碍,实施创新战略,推动金融小镇开发体制改革。

六、小结

发展路径范文篇6

1相关的界定概念

1.1舞狮“龙狮运动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衍生出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4]舞狮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舞狮有南狮北狮两种,南狮也被称为是醒狮。舞狮是狮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它是狮子的形态与舞蹈相结合的产物。人们认为舞狮是驱邪避灾的吉祥瑞物,每逢重要节日都有舞狮表演助兴。“舞狮运动是集武术、音乐、舞蹈、表演、竞技于综合一体的多元社会文化现象,舞狮是一项综合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项民族风俗”。[5]

1.2新化舞狮新化舞狮起源于明清之际,发展高潮是在民国,且新化舞狮系北派舞狮系列,以表演威武雄壮的“武狮”为主,[6]是新化传承久远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传承六百余年。2007年新化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了“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著称,同年也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形象逼真,动作矫健活泼,擅于表演高难度动作。能强身健体又能娱情怡志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因其浓厚的汉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原属于移植的民间文化,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已经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民俗民风融汇在一起,形成独树一帜的锦屏特色体育文化。

2新化舞狮的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的新化舞狮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政府对民传体育的扶持力度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大,并且建立专门体育工作机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来促进新化舞狮运动的展开。新化舞狮逐渐成为当地政府的品牌特色,舞龙舞狮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一定的流程展现的,它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有仪式感,可传承文化的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和与传承人交谈得知,新化在早年活动的舞狮道具靠自己用麻袋和布料做成狮子的毛发,在长布条里塞谷子或是锯木灰做成狮子的脊背,是新化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因其形象性逼真、动作矫健活泼。狮头圆又大且不失灵活,前额突起和黑亮有神的眼睛,凸起的鼻子,操纵自由的大嘴,威武灵动的双耳是新化舞狮的典型造型。头顶上的彩球是由彩绸扎成的憨态可掬的模样,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2007年新化乡被授予了“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同年也被贵州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传承形式

2.1.1学校传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新化舞狮的队伍不稳定,人员青黄不接这些现实问题让其发展陷入困境,改善传承方式是时代所需。2008年开始,新化舞狮主要传承人刘毅将舞狮引进新化中小学,开设了以“新化舞狮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特色课程、校园大课间的舞狮操、开展少年宫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刘毅和邀请民间舞狮艺人每周二和周四来学校进行授课、学习、训练舞狮技艺,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精神、对舞狮文化有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因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学习、模仿理解能力强,引入校园传给中小学生比传授给青年效果会好一些。新化小学还组建了两支教师和学生舞狮队,至今培养了数百名掌握新化舞狮技艺的学生。每年从学生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以四十到五十人编为一个舞狮班,进行培训,主要是从身高、体能、敏捷性几个方面挑选,在训练的过程中把教育元素加入到舞狮运动中,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舞狮运动的内在精神,在练习过程中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2.1.2自组的乡村“文艺队”新化乡成立了乡村文艺队主要用于于各种演出形式,有舞狮、舞龙、大戏表演。虽然“文艺队”有一定的规模发展,相比于其他专业的艺术团队,该团队的业余属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据调查,以前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才有舞狮游街拜年,在春节拜屋活动中,有数支两到三人的小狮队在大年初一时到新化乡居民屋前舞狮拜年送吉祥。后来政府重视舞狮文化,为丰富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就在村委会有了特定地点,文艺队一般在农闲或晚上排练,这极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但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后就没有过大型舞狮表演活动。

2.1.3个体传承个体传承也是师徒或者家族传承,大多是进行拜师学艺,师父口传身授式的带徒弟。新化舞狮传承人闵文泽说早些年会有人特地上门学艺,但随着新文化的冲击和新时代的发展,愿意学习新化舞狮的人越来越少。当下新化舞狮的传承模式主要是非遗传承人刘毅在学校教授学生的师徒形式,但这种师徒传承是流动的,因为被选中的学习人员在完成初中学业过后继续升学或步入社会,不再继续学习舞狮。

2.2“非遗”传承人的概况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传递者和载体者,在非遗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7]非遗传承人有两个内涵:一种方式是师徒或家族传承,具有的技能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遗项目,一种是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后,成为法定的非遗传承人。“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障,新化舞狮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传承人通过特定活动和训练来掌握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8]传承人:刘毅,苗族,1971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新化舞狮文化主要传承人。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从小对舞狮有着深厚的兴趣,16岁便开始参与并组织新化舞狮表演活动,不断改进创新舞狮动作,如抢宝、互推、理毛、吐对联、狮子直立打滚等,使新化舞狮更具观赏性。2008年以来,在新化所小学初中作为舞狮文化进校园课程的老师,培养了许多批舞狮青少年学生。2015年被命名为新化舞狮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2:闵文泽,1963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从小热爱舞狮并掌握了传统舞狮技艺,他积极参加各项表演和赛事,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狮子旋角、抢炮、登高楼、吐对联、拜案等动作进行了巩固和更新,使舞狮得以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2015年被评为新化舞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3:刘秋生,汉族,1962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1982年开始学习舞狮表演技艺,他在任新化所村民委员会主任时积极开展舞狮技艺培训和展示展演活动,他在当地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使得舞狮文化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传播。刘秋生在2011年被国家认定为新化舞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除此之外,他还在县级非遗项目96新化水龙的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2015年时成为新化水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4:闵树民,苗族,1954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华所村人。12岁开始学习舞狮,逐步掌握技艺与要领。在当选新化所村党支部书记时积极组织开展舞狮文化的培训,举办省、州、县的展演活动,为弘扬舞狮文化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做出很大贡献,在2013年成为新化舞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3体育非遗新化舞狮面临的传承困境

3.1群众非遗自觉保护意识和宣传力度欠缺以往当地民众虽常年能看到新化舞狮活动,但缺乏对非遗新化舞狮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是因为新化舞狮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传承意识和民俗文化意识普及化程度低。非遗传承不只是对物质形态与技艺进行保护,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更是传承的活力源泉。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新化舞狮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接触的现代化信息较多,视野打开的同时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传统的文化不够重视。新化所村当地民众认为舞狮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并没有非遗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且舞狮活动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更使得新化舞狮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保护意识是新化舞狮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2非遗的“活态”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依附于承载着非遗制作技艺与地方文化的群体来完成。[9]从传承人才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新化舞狮文化的传承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很少愿意去传承,没有稳定的新成员加入,固定传承人就只有刘毅、闵文泽、闵树民、刘秋生四位,据访谈得知,新化舞狮没有固定的学习者,主要以在学校训练的学生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基础,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生活补贴,许多村民为了生计外出谋生。学校舞狮课程虽在实行,但多数家长也只抱着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娱乐和锻炼身体为主,并未让其发展成为传承人的意愿,再加上升学的流动,这种模式也很难留住和培养传承人。

3.3政府缺乏对非遗保护的系统管理,资金不足政府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决策,政府的有效介入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化舞狮没有制定明确的系统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使得新化舞狮处于缺少法规保护的危险地位。新化舞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化舞狮在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时,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用于增添设备和制作服装道具,虽有一些经费用于文化宣传,但其他活动均由村民自费。新化舞狮的宣传、传承人才的培养、市场操作运营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但它不像其它非遗项目一样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短缺致使新化舞狮的传承发展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推动。

3.4原生态教学和表演内容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舞狮在学校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作为一项特色课程、大课间操和课余少年宫活动,而且,在校内从事该工作的只有舞狮传承人刘毅和一些临时培训的老师来给学生指导,并没有固定的专业化教师,课程训练中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学校活动场地太小,课外活动时间少,过于分散的训练让舞狮学习成效不高,兼备非遗专业素养和体育技能的师资非常匮乏,教学形式过于原生态和老套,使得学生对舞狮积极性不高。新化乡成立的乡村“文艺队”,是当地村民自发组建的团队,目的只是在农闲和节庆的时候作为娱乐活动,并没有进行专业训练,内容也是老一辈口传身授遗传下来的,动作较为单一老套。

3.5新化舞狮逐渐商业化且文化单一以前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过多的干扰,非遗体育新化舞狮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完成,当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渐影响着新化舞狮的文化传承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且新化舞狮的产业文化过于单调,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不高,影响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新化舞狮与当地经济、旅游业以及少数民族的风情结合尤为重要。

4体育非遗新化舞狮的传承发展路径

4.1加强宣传,提升政府和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为保证新化舞狮文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广度和深度,新化乡委会宣传部应利用多种媒介渠道加大对新化舞狮文化的宣传力度,保障新化舞狮的宣传、推广的深度和远度。着重普及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保护意识,尤其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更要保持更高的民俗文化认同感,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意识,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4.2建好“非遗”人才队伍,人人皆可“传承人”非遗的传承创新是凝聚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传承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化舞狮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人受到保护,非遗也就得到了保护。断代现象,青黄不接是非遗传承人正在面临的困境。政府应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和传承人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教育传承工作。可以在每年举行舞狮活动教师培训班,社会人士和学校教师均可参加,并进行评级体系。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有确保对非遗传承人的财产保障措施,让他们依法享受获得报酬的权利,有效解决传承人生活保障问题,逐步探索并建立一种以模范优秀传承人为核心,大众传承人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体系。

4.3提高政府宏观把控和经济支持力度新化舞狮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去管理和落实。要想提高非遗新化舞狮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无论是加大宣传,还是资金投入,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功能,让舞狮文化拉近与公众间的距离。非物质文化多是以手工技艺为表现手段,宣传上也应该是流动、直观的,而不是呆板的文字信息介绍。政府更要宏观把控,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来建立舞狮班活动基地;组织人力物力,积极培养舞狮班专业指导人员,提高培训效率;对新化舞狮开展文化研究、技艺研究、精神研究小组,展开民间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传承人基本的生活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4.4原生态传承与数字平台创新同行根据时代变化和现代人喜好对新化舞狮动作进行创新改良,新化当地可以打造“小狮人”特色舞狮队,提高群众对新化舞狮的兴趣,创编符合当地特色的动作吸引观众眼球,改变大家对舞狮固化的动作观念。在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向学员和观众传达舞狮文化精神和内在含义。新化舞狮保留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迎合大众审美,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的手段,用不同形式组成舞狮“活的记忆”。平台创建查阅和图片视频展示,还可以增加互动环节拉近与公众之间距离。数字化平台的创建可以让舞狮文化不被遗忘在时间长廊里,通过该平台多功能让非遗新化舞狮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目的,只有立足创新,才能使新化舞狮得到更深远的发展。

4.5转化新化舞狮的产业方向化转化新化舞狮项目的产业化有利于优化非遗传承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的教育由继承向教育、旅游和就业教育方向的转化,一方面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可以促进新化舞狮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新化乡应该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在举办的新化舞狮文化艺术节吸引来大批游客,宣传新化舞狮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当地优良的环境和民族风情结合打造开展舞狮活动特色村,建立有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产业,既能推广和传承当地舞狮文化,又能提高本地人收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综合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编者.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8-13.

[2]陈晓丹.南狮运动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4):56-58.

[3]袁丽,陈玉容,王晓旭,等.近30年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科研状况的文献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6):81-84.

[4]焦英奇,刘良超.民族图腾与国家象征:龙狮运动的文化价值与仪式认同[J].体育与科学,2014(1):104-107.

[5]马新宇,贺小花,李乃琼.东盟舞狮文化研究——以越南、泰国、新加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2):69-71

[6]姜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12-613.

[7]黄小娟.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J].学理论,2012(23):104-105.

[8]崔燕.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突破——基于传承人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1(12):83-88.

发展路径范文篇7

关键词:供给过剩;主题酒店;深度挖掘

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蓬勃,带动酒店和民宿业快速发展。在繁荣酒店和民宿经济的同时,也导致酒店供给过剩,给主题酒店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在新时期,主题酒店应当突出酒店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以质取胜。

1酒店供给过剩下主题酒店的转型

主题酒店是以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和特定服务作为主题,进行酒店的个性化设计和管理[1]。主题酒店的整体布局,壁画、枕巾、沙发、书桌、茶杯、服务设施、餐厅氛围营造等都装饰有主题图案或文字,让人感受主题酒店的文化意蕴与艺术审美氛围[2]。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主题酒店,如亲子服务主题酒店、民俗文化主题酒店[3]、历史文化主题酒店、商务型主题酒店、自然景观主题酒店[4]等。主题酒店以其主题吸引着住客驻足。像一些山地运动主题酒店,可以为游客提供高山住宿,尽享美景,另外还可以提供探险路线和装备,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兴趣期待。游客基于游学需要,具有新奇、求知、探索的需求,对主题酒店的兴趣日益增加。像亲子服务酒店,游客一方面进行旅游游玩,另外一方面希望孩子在旅游中能玩得好,能够增加知识涉猎,寓教于乐。目前,得益于我国居民旅游需求的增加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游客对酒店的需求持续增长,带动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和酒店管理水平的提升,酒店业产值逐年增加,主题酒店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规模日益扩大。但是酒店业格局日益多元化,竞争相当激烈,星级酒店、城市快捷酒店、主题酒店供给持续增加,民宿也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民宿规模日益扩大,导致酒店供给存在过剩。酒店供给过剩给主题酒店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旅游淡季时,主题酒店住客不多,经营压力增加,迫切需要进行转型。主题酒店也日益受到民宿越来越大的压力,民宿小巧灵活,在主题设置上虽然不够全面和丰富,但往往创意突出,个性化十足。精心装扮的民宿别出心裁,别具一番风味,有小巧玲珑的文化感、舒适感和温馨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走部分主题酒店的住客。因此,主题酒店在新时代,要紧扣主题,进行主题挖掘和创新,让主题酒店日益个性化和创意化。

2当前主题酒店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主题酒店的主题不够突出当前不少地区的主题酒店都打着“主题”的旗帜进行建设和市场营销,但主题并不突出,有名无实,且跟风现象严重,让人难以感受到主题酒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如部分冰雪旅游区的酒店进行冰雪文化主题建设,但缺乏冰雪运动的实际认知,没有提供任何有益的冰雪运动建议,还难以租到冰雪运动装备;部分古城、古镇、古村寨进行古建筑文化主题建设,在建筑设计、客房装修和布局上向本地文化靠拢。酒店建筑进行仿古设计,在酒店的内部墙壁上进行本地文化介绍,有壁画和图形雕刻等,但是整体上来说主题并不够突出,对本地的文化挖掘不到位,只是零星的提供点本地文化知识内容,主题文化布局上不够协调,色调采用和搭配不科学,甚至与本地的传统建筑色调格格不入,影响视觉和审美,在酒店正厅缺乏详细的文化介绍和书籍著作,让住客无法在主题酒店真正的有文化获得感;亲子服务类主题酒店往往缺乏适合孩子游玩的主题活动,提供的儿童看护服务不到位,缺乏儿童必要的生活设施……2.2主题酒店的主题深度服务不够主题酒店建设不应仅仅聚焦器物层面的建设,更要向文化层面、服务层面进行深度拓展。如以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应该安排专门的文化解说人员对住客进行文化宣讲并回答住客的咨询;以本地手工技艺和产品为主题的酒店应当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手工技艺宣传和教学,满足住客文化猎奇的需求。主题酒店应当为旅游或者商务人员提供本地旅游、美食、人文景观、民俗、民情等介绍,提供旅游导航等建议。多数主题酒店对此服务并没有深度研究,没有提供相关的服务,部分主题酒店只零星地提供旅游地图,没有全面的旅游建议。此外,主题酒店应当围绕主题IP进行服务延伸和拓展,开发的主题有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搭配销售。但是多数主题酒店的主题仅仅是聚焦器物层面,主题是静态的,无法满足住客多主题的深度兴趣需求,尤其是多元化主题的服务和商业挖掘不到位,游客难免失落。2.3主题酒店的市场营销不到位目前主题酒店主要通过携程、去哪儿网、美团、大众点评等互联网平台,以及马蜂窝等旅游宣传平台进行推介和营销,虽然也吸引到住客,但是整体上营销不够突出。主题酒店没有突出自身的主题特色和服务优势,在快捷酒店、民宿等竞争中没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游客甚至不清楚有主题酒店。主题酒店对自身的建筑设计、客房设计和装修介绍不全面,缺乏形象宣传片等立体化宣传。营销的不到位自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住客,让主题酒店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主题酒店在旅游旺季时,优惠活动开展不是很到位,精准营销不足,无法吸引足够的眼球,使得主题酒店经常淹没在众多的酒店里。

3酒店供给过剩下主题酒店发展路径

3.1深度挖掘主题内容,丰富主题酒店特色在酒店供给过剩下,我国主题酒店应直面城市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民宿的竞争,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策略,避免主题酒店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加强主题的深度挖掘和服务创新。主题的深度挖掘是指在横向上拓展主题类别,在纵向上进行主题的全面性挖掘。在横向主题确定上可以开设文化主题酒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酒店,民族戏曲戏剧主题酒店、民族舞蹈主题酒店、民族工艺品主题酒店、亲子服务主题酒店、自然景观主题酒店、海洋度假主题酒店等。在全面性建设上,要将主题贯穿在主题酒店建筑规划、客房装饰上,并且将主题内容进行文字的、图片的和视频的全方位推介。如有些主题酒店主打竹藤文化,可以将主题酒店的床、茶几、座椅等都用竹藤编织;酒店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竹藤文化讲解,并且提供本地竹藤旅游路线图和交通乘车路线等;进行竹文化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和开发,比如竹枕头、竹制灯具、竹制笔架、竹筒、竹子寓意的美术作品和服装等。在主题酒店开辟专卖店,并在淘宝、京东等进行网络销售。主题酒店要将主题文化做大做强做活,丰富主题寓意,健全主题产业链,突出主题的综合竞争力。3.2进行服务拓展,增强主题酒店的获得感主题酒店要在激烈的竞争时代脱颖而出,就要进行服务拓展,让住客切切实实的增强获得感,把主题酒店建设成精神性文化家园,让住客,尤其是外地的游客感受到文化之旅,对本地的文化充满敬佩和向往之情。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一)增强服务连贯性,为所有住客提供饮食、交通、旅游等策划和联系服务,给予最大的方便。如安排专门区域给旅行社、旅游景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二)加强深度服务,健全服务设施。如文化主题酒店提供专业性解说,将电子解说和人工解说有机结合。主题酒店往往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寓意和艺术情操,需要结合解读才能让住客真正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还有有些住客对主题酒店的主题,比如主题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会需要更多的了解,酒店可以提供电子解说,或者人工解说,一对一的进行深度讲解。亲子服务酒店要健全儿童的陪护设施,包括婴儿床、婴儿一次性清洁洗漱用品。海岛度假主题酒店提供防晒和游泳装备等。(三)提供专车和导游服务。与主题酒店主题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碑刻、纪念品、民间工艺以及本地特色美食等,主题酒店可以提供专车和导游带他们去游览,减少住客搜寻的时间。设置精品旅游路线,节约游客的时间和旅游成本,提升其旅游获得感。3.3加强主题酒店营销,以内容吸引住客在酒店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主题酒店需要加强市场营销,以内容吸引住客。要加强营销的精准性,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首先,主题酒店应当加强互联网营销,充分利用好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号、官网网站等互联网渠道,详细介绍本酒店的主题特色,拍摄高清图片,制作形象宣传片,全方位突出主题酒店的服务内容。其次,开展体验式营销,用体验积累口碑。对于主题酒店的设计和服务,可以抽取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游客进行免费体验,让其撰写体验性报告,并根据体验性报告改进服务。第三,加强活动营销,增强口碑。可利用节假日开展优惠活动,通过赠送主题礼品等方式,给住客留下好印象。最后,对主题酒店负面评价做出合理解释,改进服务。有些住客可能对主题设计、酒店服务不太满意。主题酒店对网站上的评价应当积极做出回应,对合理意见虚心接受,积极进行主题设计和布局的优化。

4结束语

在当前酒店供给过剩下,主题酒店的突围要坚持内容为王,合理确定主题,进行深度的主题挖掘和服务延伸。主题酒店要在主题上做足文章,让酒店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生活体验、审美升华的休憩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晓迪.刍议主题酒店定位与经营策略[J].中国市场,2018,(07):144-145.

[2]袁晋,谢欧.壮族蛙纹在“那”文化主题酒店的应用探究[J].大众文艺,2019,(14):137-139.

[3]敬春淼,马本和.赫哲族民俗文化背景下主题酒店设计策略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05):54-55.

发展路径范文篇8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集聚;耦合发展;“金融+产业”

1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

1.1产业层面

文章采用区位熵衡量吉林省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是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权重,与全国该行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权重的比率。m区域金融集聚区位熵FAm的计算公式为:FAm=Q'm/QmQ'/Q,其中:Q'm为m区域金融产业总产值,Qm为m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Q'为全国金融产业总产值,Q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归一化处理后计算可得表1。从表1可知,近年吉林省整体金融集聚区位熵均低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吉林省持续强化金融集聚建设,吉林省及下辖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逐步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减小,部分地市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1.2技术规划层面

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以建设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关键突破点,目前规划以长春市南关区的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核心,连接南关金融服务区与净月金融服务区,形成“一核心、两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2016年11月,吉林市昌邑金融集聚区正式成立,以“互联网+三农金融”为特色,力图在网络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领域实现创新,致力于打造吉林省金融集聚区试验田。同时,吉林省对全省金融集聚建设提出“长春中心、市州环辅、县区并进”点线面规划格局,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跨境开放、吉林市特色小镇、白山市绿色发展、四平市特色产业园区、辽源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等地方特色产业,针对性提出建设特色金融集聚功能区,实现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对接,开拓特色化“金融+产业”集聚模式。

1.3制度政策层面

为推动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的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深度推进长春“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金融集聚发展在吉林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目前,落户于“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总部共计235家。

2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2.1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文章将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体系视为“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2.1.1功效函数建立功效函数U1=∑ni=1aixi与U2=∑mj=1bjyj,两者分别为金融集聚区子系统序参量与经济增长子系统序参量,其中:xi与y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中第i个与第j个评价指标,ai与b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2.1.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C=2U1U2(U1+U2)(U2+U1),系统耦合协调度D=CT(T=αU1+βU2),其中:T为耦合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两个子系统的权重参数,且α+β=1,令α=β=0.5。按照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U1与U2的比较,可将耦合系统分为若干类,详见表2。

2.2指标体系构建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需要确定功效函数中的评价指标xi与yj。根据对历史研究资料与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连续性与口径一致性,文章选取评价指标如下:金融集聚区子系统U1(包括金融产业总值—x1、金融集聚区位熵—x2、金融产业年增长率—x3、金融从业人员总数—x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x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6),经济增长子系统U2(包括GDP—y1、人均GDP—y2、GDP年增率—y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y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5)。

2.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对应的系统耦合度C值和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并参照表2,得出各地市的耦合类型,详见表3。从系统耦合度来看,各地市的C值均高于0.90,这表明吉林省的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关系紧密,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从系统耦合协调度来看,各地市的D值均高于0.40,表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基本形成了初步耦合发展。从系统耦合协调的类型来看,近年吉林省在金融集聚区建设发展上颇有建树,但由于金融集聚赋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导致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发展非均衡,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传导机制的完善,这种非均衡状态可能有所缓解。

3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3.1.1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需要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采用Moran'sI指数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全域空间相关其中:n为样本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的元素,xi与xj为各区域的变量值,x-为变量x的均值,S2为变量x的方差。3.1.3设定模型通过Moran'sI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若证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可依据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来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或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引入空间滞后因子,具体表达式为Y=ρWy+βX+ε,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Wy为空间滞后解释变量,β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系数,X为外生解释变量矩阵,ε为随机误差项。空间误差模型(SEM)引入空间误差系数,具体表达式为Y=βX+ε与ε=λWε+μ,其中:ε为引入空间误差系数的误差项,λ为空间误差系数,μ为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3.2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结合国内外文献选取指标的参考,文章最终选取了2006—2019年吉林省宏观面板数据。选取评价指标如下:被解释变量为金融集聚发展水平(金融集聚区位熵FA);解释变量有6个,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lnGDP)、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I)、科技进步(专利授权数lnT)、劳动力(从业总人数lnL)、对外开放(实际使用外资金额lnO)、政府干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lnG)。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对2006—2019年吉林省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FA)与空间权重矩阵(W)计算全域Moran'sI指数。结果显示,近年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位熵的Moran'sI指数始终为正,且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基于以上结果,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3.2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文章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来选取更为合适的模型。检验结果显示,LM(Lag)与R-LM(Lag)均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而LM(Error)与R-LM(Error)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空间误差模型(SEM)更具优势。文章使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对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LE),估计结果详见表4。6个解释变量中,仅劳动力的回归系数β为负,其余各变量对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劳动力、政府干预。

4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目前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呈现中东高西北低的发展趋势,白城、松原、通化属于区域内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洼地。吉林省在持续推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将各区域特色产业与金融集聚区发展相结合,譬如,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4.2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优势。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大趋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吉林省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与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增强在全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其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行业与制造业、现代化农业的深度融合。

4.3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金融集聚的主要动力

在之前的实证研究结果中,科技进步是促进金融集聚区发展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吉林省可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前沿科技领域,吉林省可以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产业、人力资源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吉林省发展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力。

4.4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

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接壤,不仅是中国距日本海最近的地区,还与韩国隔海相望,拥有十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市场国外贸易的核心窗口。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跨境开放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推进中朝中俄边境、跨境、境外经济合作区发展,力图打造东北亚经济中心,进而赋能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的全速发展。

4.5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也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起正面作用。因此,吉林省可以制定一揽子金融集聚区发展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引入金融机构增进交流,完善区域金融治理体系,令吉林省今后金融集聚区建设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通过因地制宜落实财政、税收、产业、土地、人才等一系列配套金融集聚区扶持政策,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大力促进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2]李秋敏.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益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8):101-106.

发展路径范文篇9

1.1被动服务时期早在19世纪50年代,医院药师就开始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如法国医院药师和医生一起巡视患者,参与药物治疗,但当时只限于提供一般的药品知识的服务。1952年美国药学会的道德准则中规定[2]:“药学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即向公众提供安全的制剂和药品,药师不与患者讨论药物的治疗作用、处方成分,如有患者询问,应请其与医生联系。”1.2药学服务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新药不断发现和上市,制药业、公共药房的竞争造成市场上新药品种剧增,数千种药品进入市场,其中许多药品主要成分相同,如1952年美国17家公司生产了45种口服青霉素制剂。为了治疗的有效和规范医院用药,医院建立处方集制度,允许药师按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配发药品,医院药师开始注重发展专业职责。随后,药学作为一种临床专业出现。1960年White药师重塑了药房形象,开始建立患者的药历制度。1964年Francke在调查美国医院药房之后,发表了“医院药学服务指南”(TheAuditofPharmaceuticalServiceinHospital),提出医院药师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临床药学[3]。1966年,“临床药学”和“药物使用控制”的概念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明确提出,它包括卫星药房、单位剂量发药系统、药物情报中心和患者药历。随着美国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发展。1969年,美国药学会的职业道德准则改为[4]:“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应向每个患者充分提供自己的专业才能。”1.3临床药学服务时期药学服务的不断推进,临床药学的工作实践范围逐渐扩大,药师参与对患者的具体治疗工作,并且更注重于直接面对患者进行服务,以保证药学服务的质量,并且临床药师的目光开始转向医院以外患者的药物治疗,涉及在健康中心开展合理用药工作。20世纪80年代,药学工作进入临床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时代。由于各国对控制卫生费用增长的普遍要求,在医院药房,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变得更加关键。美国药学界陆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试图寻找未来的药学专业方向。1987年,Hepler在“药学正经历着第三次浪潮”的报告中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药师应该在整个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以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缩短住院期和减少其他昂贵的服务等。1990年Hepler和Strand正式为药学服务定义[5],并被药学界人士广泛地接受,“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药房发药逐步自动化,往日药师的工作和任务已逐渐被药房技术员所替代,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人数和时间更多,范围更广。医院药师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和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更明显,特别是与患者药物治疗有关的所有业务方面将更趋重要。临床药师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药物,将过去整天和药物打交道、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直接和患者打交道、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继而扩展了药师的职能,拓宽了实践工作范围。现在的临床药师已开始直接面向患者、面向所有的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他们不仅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且为社区居民提供药学服务,关心全体用药者的身心健康和结果,协助和指导人们接受最佳的药物治疗,开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旨在推进整个社会的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这一时期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药学服务阶段,临床药师队伍伴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壮大,并且地位日渐巩固。

2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6]

2.1中医临床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回顾祖国传统医药学历史,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结合紧密,中药治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讲究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古往今来,医家善药,也有不少善医药家,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承的,只是到了近代,中医中药才出现了学术内容上的分工。临床药学的兴起,促使人们反思中医药分工所带来的临床问题,推动人们对中药合理应用的思考,促进了中医、中药学在临床的有机结合,中医临床药学正是在这一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发展中赋予新的内涵。2.2中药合理应用研究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即个体化给药,这本身意味着合理用药。近年来,对传统复方的实验研究也较多,这些研究不但阐明了其药理作用,还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7],如大活络丹、玉屏风散、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等研究,充分证明了中药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老药新用方面的研究,许多著名中成药及历代名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结果又发现许多新用途,如金匮肾气丸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老年性白内障及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六味地黄丸用于预防食道癌。2.3中药复方配伍变化研究中药配伍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多,物理化学方面:如乌头配甘草,汤剂中的乌头生物碱含量降低;大黄与黄芩配伍,水煎液中蒽醌类和黄芩苷的溶出率均提高约一倍。有的药材所含成分在复方中溶出率比单味药高,如二陈汤中陈皮苷溶出率为单味陈皮的147.82%;有的比单味药低,如参附汤中人参皂苷的溶出率为单味人参的74.14%。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方面,据报道复方当归、复方丹参、金银花、鱼腥草、生脉、大蒜等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配伍后,混合液的微粒比原输液的微粒显著增加。2.4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我国自1963年开始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代谢研究报告,1979年发表了首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有关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进行过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有120余种,成分不明的中草药10余种,复方制剂10余种[8]。在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其检测手段方面,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新检测方法、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免疫法等,计算机程序拟合药动学模型亦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药动学参数;对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应用药效学或毒理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在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较少,正在逐渐加强。2.5医院中药制剂研究近年来,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新的分析技术和精密仪器被用于检测中药制剂的质量。医院中药制剂大多数为复方,成分复杂,要做定性定量测定难度较大。通过当前医院制剂整顿,各医院大力做好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工作。医院中药制剂新剂型方面的研究也较多,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酒剂外,还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糖浆剂、合剂、油膏、霜膏、膜剂、栓剂、袋泡茶剂以及注射剂、滴眼剂等,急症用中药制剂的剂型改进也是中医院临床制剂研究的重点。在工艺上逐渐采用了新工艺,如超滤法的应用,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提高了液体制剂等的澄明度、稳定性。灭菌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灭菌,节约能耗,且灭菌彻底,对药品成分影响小。2.6中药不良反应研究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报道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除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尚有许多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滥用、误用等引起的中毒反应,以及因炮制或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因此可通称为中药药源性疾病。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也已受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学界的广泛重视。

3发展中医临床药学的路径

3.1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包括审核处方、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调剂复核、发药交待、药物煎煮等环节。中医处方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的,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3.2合理用药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合理用药是针对患者病情,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后所做的最佳选择,中药的合理应用,要考虑到正确辨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针对病情选择合理给药途径、针对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注意配伍禁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方面内容,这需要医师、护士、临床中药师及患者的密切配合。临床中药师在开展合理用药的工作中要深入临床,参与查房、会诊、抢救以及病案讨论,与医师共同商拟用药方案。特别是在使用药物方面,临床中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临床医师推荐疗效好、安全系数高的中药。对于患者,临床中药师有义务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品名称、功能主治、剂型、剂量、用法及疗程、用药注意事项、如何避免用药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忘记服药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的药物治疗。3.3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关键临床药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在药物治疗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以外,还应注重学科的发展,必须有自已专业方面的前沿研究。临床中药师在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的同时,还应关注相应学科内的研究进展,掌握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在参与临床的实践中,寻找与合理用药相关的科研项目,如进行临床用药配伍、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效方、验方的药理毒理学研究;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提取及其药理毒理学的研究;中药炮制创新研究等。此外,临床上中西药合用的情况日趋增加,因此,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合用给药方案的设计、调整等研究也是临床中药师面临的全新的课题。3.4中药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保障中药情报的收集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咨询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药学的发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药物信息等文献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临床中药师要在众多的医药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和利用。这是临床中药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临床中药师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并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有关中药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只有做好完整的情报收集和咨询服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医药结合,也才能真正起到中医临床药学的作用。

4小结

发展路径范文篇10

(一)金融机构众多。北京CBD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金融机构众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CBD发展的优势所在。根据朝阳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增50家金融机构落户于朝阳区,其中包括11家外资金融企业。截至2017年底,朝阳区金融机构总数达1565家,外资金融机构达323家。并且这些在朝阳区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于北京CBD。数量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集聚在北京CBD,这将有利于形成金融集聚区。北京CBD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拥有普华永道、麦肯锡等200多家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企业,区域内国际化资源丰富,国际传媒机构有169家,国际组织、国际商会有11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5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60家,国际金融机构252家。(二)雄厚的经济、金融基础。雄厚的经济、金融基础能够为北京CBD金融集聚提供强大的支撑。2017年,朝阳区国内生产总值达5629.4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5241.4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区GDP的93.1%。根据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6年,朝阳区金融业收入合计为4071.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451.1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21.7%,为11.5万人。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北京CBD金融集聚提供了支撑。金融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7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4634.5亿元,相比于2016年的4270.82亿元同比增长8.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7.6%。金融业的发展为金融集聚提供了基础。除了金融业的良好发展,北京还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三)金融人才优势。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提高现代金融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而北京CBD在金融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据统计2017年北京有92所普通高等学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3万人,在校生58.1万人,毕业生15.3万人。8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2万人,在学研究生31.2万人,毕业生8.5万人。重要的是,北京拥有众多知名学府,并且拥有全国知名的经济、金融类高等院校,这为北京CBD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人才支撑。其次,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薪酬工资等,能够以其自身的优势吸引大量的金融人才聚集于此,同时北京CBD作为部级中央商务区可以吸引众多金融人才。最后,2018年2月2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朝阳区政府也积极开展朝阳区2018年百千万人才工程。

二、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不足之处

(一)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有效的促使金融集聚的发展。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的CBD来说,北京CBD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提供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没有提供不同功能的金融产品,产品种类少,将会严重制约金融业的发展,这将会阻碍北京CBD金融集聚的发展。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方式、监管体制需要进行创新以满足目前金融需要创建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的需要。金融服务创新性不强,无法为金融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无法满足降低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手续的要求。总之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二)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进行金融竞争的核心要素,金融是高端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然而北京CBD却在高端金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就外部因素来说,目前中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引进人才,进入抢夺人才的竞争行列,出台大量的人才引进政策,能够迅速解决高端人才的户口、住房等问题,这使得北京CBD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激烈的竞争。其次,北京CBD还要将眼光放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然而,高端金融人才数量有限,北京CBD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并不突出,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就北京CBD内部因素来说北京虽然学府重多,但是具有全球视野、有海外工作经验、对国际信息敏锐的综合性金融人才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并且北京由于房价高,户口难以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为金融人才提供很好的生活环境。(三)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北京CBD总体来说,金融市场不够成熟,这对金融集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北京CBD在全国来说,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对比伦敦金融城、纽约曼哈顿等金融中心,北京CBD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与这写世界级金融中心差距颇大。其次,北京CBD投融资渠道较少,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主要以传统的投融资模式进行,无法充分利用资金,这将不利于北京CBD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金融集聚的发展。最后,金融监管力度不严、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环境、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等都显示了北京CBD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影响北京CBD金融集聚的发展。

三、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推进创新。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为金融集聚提供好的发展空间,而金融创新能够使得金融集聚迅速发展。北京CBD要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信用体系,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平台。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大力发展新型衍生工具,完善金融衍生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环境,为金融集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北京CBD金融集聚离不开金融创新,首先,政府要鼓励创新,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给予创新保护,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其次,通过创新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同时还要通过创新积极推出新的符合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提供新的创新工具。最后要培育创新人才,人才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只有金融发展了才有可能形成金融集聚,因此经济作为金融集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带动金融的发展,从而发展金融集聚。北京CBD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发展较好,但是北京CBD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相比存在差距。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对于北京CBD来讲,应当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利用信息优势、互联网优势发展经济,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经济金融的监管力度,给予创新创业企业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三)培养高端金融人才,引领金融集聚发展。北京虽然高校众多,但是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相比与全球性的金融集聚区来说,北京CBD金融集聚在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方面比较低。而且人才对于金融的创造能力偏低,对金融集聚的发展贡献不够。因此要培养高端人才。首先,把积极引进人才放在战略性的地位。政府可以出台高端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借助于北京的首都优势,区位优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国内、国际高端金融人才。其次,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切实解决高端金融人才关心的问题,解决住房难,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会影响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问题。改善金融人才的生活水平,使得金融人才留在北京CBD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最后,要为金融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CBD可以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部门全方面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促进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蒋三庚.中央商务区(CBD)人才聚集因素分析: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0(02):80-85.

[2]蒋三庚.著名CBD现代服务业人才聚集借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4):8-11+17.

[3]张杰,蒋三庚.中央商务区(CBD)人才聚集因素分析: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0(02):80-85.

[4]张弘.北京CBD国际金融业集聚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06):62-63.

[5]张弘.北京CBD金融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推动与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