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缓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40:52

发展缓慢

发展缓慢范文篇1

一、产品责任保险发展历程

产品责任保险在世界上已有100年历史。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行广泛。早些时候的产品责任保险只是承保一些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带有危险的产品不断问世。使得产品责任保险承保范围逐渐扩大到各种工业产品。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发达国家对消费者利益有很强保护作用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消费者的索赔意识增强,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我国开办产品责任保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外贸的烟花爆竹出口到美国发生了产品责任事故引起了巨大金额的索赔和诉讼纠纷,导致美国进口商要求我国出口产品要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为此我国开办了产品责任保险。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起步较晚,产品责任制度还很不健全。直到1993年颁布了《产品质量法》,2000年7月又进行修改并于2000年9月1日实施,明确了产品质量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该法规还规定了缺陷的含义及规定了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者人身伤害的赔偿办法等。这部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产品责任法律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产品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有力的根据和支持。尽管如此,产品责任保险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二、我国产品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成因

1.产品消费者法制观念谈薄。消费者长期以来维权意识淡薄,对产品缺陷造成的侵权行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只是自怨自艾,很少有人会去提起诉讼索赔。由此,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缺少了主要追究力。

2.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法律意识薄弱。首先,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其产品质量的缺陷造成消费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不引起重视和感到压力。没有很好地去考虑如何将其法律上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以解后顾之忧。第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国营的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盈亏及企业风险基本是政府财政包揽。生产企业对责任风险的意识、保险的意识必然滞后。第三,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在生产和销售经营中都未曾当过被告人,也未曾有人向他们提出索赔要求。如果去投保产品责任保险,觉得似乎没有必要,或以侥幸心理对待。第四,有些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即使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但并非真正明确其意义和作用,而是把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人作为企业一种宣传产品的广告效应。

3.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法规还不很完善,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现在对产品责任赔偿范围的确定是采用“实际损失”原则(包括直接损失和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是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以现在估计的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到了那个时候,这个“预期可得利益”已是达不到预期的利益水平。规定中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物价指数上升的因素及精神损害。这显然不利于受害人。另外,有些产品因缺陷造成了侵权行为,但由于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支持和庇护下,消费者往往诉而无门。这些都是有碍产品责任法的实施和产品责任保险的开展。

4.自产品责任保险开办以来,保险公司在开办这项业务时思想认识不足,对承保产品责任险的经验不多,尤其针对我国目前一些产品的真正合格率低、产品责任险的投保需求不大,承保面小,保费收入少,自然该险的损失概率较大,赔付也可能会增大,不敢把承保面扩大,畏惧赔付率高。在承保时累计赔偿限额,特别是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控制较严。

三、对发展产品费任保险的看法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产品质量法》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另外,引导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为了保持企业生产的稳定,通过参加保险来转移企业风险。

发展缓慢范文篇2

关键词:东北经济;经济体系;人口流出;税收单一

倒数几十年,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一五计划,在东北建成长春一汽,鞍山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一系列重大工业项目。为我国工业发展,经济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二十多年,国家为了振兴东北,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但是近十几年来,东北经济的发展依旧一直属于落后低位,GDP排名也一直靠后。东三省的存在感真的在逐渐降低。如果单从名义GDP来看,有些数字更加触目惊心。尤其是在2016年,辽宁省的GDP增长率小于零,排在全国最后一位,2018年吉林省GDP排名倒数第八,黑龙江省GDP倒数第十,辽宁省GDP排名十四。整个东三省经济水平依旧处于落后低位。我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一、经济体系问题

市场和资源政策朝高耗低效的国有企业倾斜,私营经济在这里的地位很低,甚至很大程度上属于大型国有企业的附属品,而且政府部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有企业,对外资或者吸引外资缺乏兴趣,也就更不愿提供有效的经济或者政策上的支持。因此虽然自身的人均GDP与其他省市比起来并不低,但是实际可以留下的利益并不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远低于人均GDP。因此无法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使带动本省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更加难以冲破国有企业在经济方面的垄断,使得这种情况一直在恶性循环。且东北地区新兴行业远不如其他城市,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多大型企业多集中在深圳等地。东北的经济转型并不及时,传统工业发展也比较滞后,像辽宁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传统工业在技术方面,企业能力以及产品竞争力大多都落于下风。已经缺乏了竞争优势。所以如何转变思想,让这些老牌企业恢复其原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口问题

在当今的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数量是很庞大的,特别是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走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导。这不仅影响了东北经济在国内的比重,而且吸引了东北地区的大量高端人口。许多年轻人都不会在老家发展,而是去北上广深,这导致了东北地区的人才资源大大下降。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无外乎两大动力源,一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另一个就是人口的增长。东三省的人口并不少,但同时东三省的人口流出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更为关键的是,出走的这些人是最有活力的年轻人。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人口不多,又属于重度老龄化地区,因此,人力资源数量上不是十分丰富,加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离开本省外出谋生发展的数量不少。经济发展要依靠丰富的人力劳动和消费,而吉林省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导致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尤其是人才资源更是很少,人力的思想、理念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关于人口问题确实是一个难点。

三、地理位置因素

东北地区本身具有的资源并不多,上数几百年,这里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只是因为一些国家政策的原因,才导致人向东北地区移居。国家若想发展,自然会把优质的经济资源投放到全国最好的地区。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重点,也是优先于珠三角地区。东北虽然有着战乱时期日本留下的工业基础设施,对于那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片乐土。但是时展太快,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自然也就落了下风。更是很难向深圳一样,从小渔村变成如今的经济重点发展地区。所以如何规避地理位置问题,用东北地区某些特有的地理因素到造出一番天地也并不容易。

四、国内环境影响

东三省经济不只和自身的一些因素有关,更是和整个中国内部的政策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密不可分。从国内的经济部署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承担起国内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正在逐步向前沿科技新型产业等高风险收益和高投入的产业结构转变。像武汉,重庆,成都以及西安等城市正逐渐承接东部沿海发展自身的互补性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沿江工业带。而广西湖南等省份也依靠早期国家为国防建设投入的基础,在传统的重工业方面也逐步发展壮大,在民用和商用方面也已经赶超东北。西南和西北也作为资源和能源输送地参与到国家整体经济部署中来。和这些省市地区相比较东北在这种经济部署中的地位尤为尴尬。它既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持,更无法参与到国家多层次的产业结构部署中来。

五、税收问题

根据数据表明,东三省的税收比较集中于个别城市或者是个别产业,依旧以吉林省的情况为例,吉林省税收一般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2018年两市GDP占全省的59.9%,税收占全省税收的72.6%。这种情况是很不可观的,假如这两个市的某一年经济发展不好,其他省份对于这种经济缺口很难进行填补,那么对于整个省份会带来严峻的影响。这种对某个市过度依赖可能也是东北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东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税收占比仍然较大。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东北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为60.2%。而此年长三角,珠三角这方面的税收分别为70%,73.7%。所以这种政府“占领”市场的局面需要做出改变,将税收变得更加平衡。结束语:在这片广阔的黑土地上,曾经见证了共和国的飞速发展的地方正在面临着挑战。近些年反复提起的振兴东北基本就是喊口号和为稳定这边的重工业国企做出的资本式输送。东北困局根本不是一时之间产生的,无论是现有的国有企业大于私营企业的经济体系,人才资源少,人口资源大量流出,东北本身的自有资源少,现有资源匮乏,还是固有的经济理念,变革不及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政策,与其他省市相比落了下风,甚至税收只集中在个别城市和产业,一旦产生缺口很难补上。这些都是东北地区本身拥有的结构和曾经的制度在心形的经济发展的催化下,集中爆发,这是原有因素和新生因素共同的结果。所以,新一轮东北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是需要全社会各机构长期不懈地努力。每一场改革都是很痛苦的,从头开始改变思路意味着要做很多工作,甚至很多年都看不到结果,这于现在飞速发展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刮骨疗伤,那么再好的政策都只是一纸空文。但是我相信东北以前所存在的基业只要得到适当的改革与创新,出现危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是时候看见风险,绝处逢生必定也会变成一番机遇,可能时间会很久,但是终有一天东北会变成一片繁华。

参考文献:

[1]陈英姿,荣婧,李晓巍.东三省经济绿色增长水平评价及动力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08):50-56.

[2]姜周.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3]白松.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快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04).

[4]苏明政,徐佳信,张满林.东北振兴政策效果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17(4):112-116.

[5]贾占华,谷国锋.经济结构失衡限制东北经济增长了吗?———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OL].经济经纬,2016:1-12

[6]蓝天.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

[7]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8]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齐昕.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发展缓慢范文篇3

据统计,2000年美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61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的69%;而其他国家的总和才72.4亿美元,占31%(我国仅占4.11%)。可以看出,美国在全球电子商务方面是处在绝对领先的地位。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弥补呢?作为目前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力军与领头羊,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明博士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们并不具备开发电子商务核心技术的能力。有一种观念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很大,但在网络系统构建、电子商务技术等方面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此,李明予以了否认。

"对于电子商务核心技术,我们当初都看得太简单了,认为只要购买了IBM、惠普等厂商的高端服务器,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系统集成就可以了。"实际情况呢?全球最著名的电子商务两大巨头--美国Ariba公司和CommerceOne公司,耗资数十亿美元,历时五六年之久才研制开发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坚持自主研发,还是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呢?"自主研发一是耗时太长,二是投资巨大,三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传统企业并不一定认可。"为此,国研科技选择了CommerceOne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据介绍,1999年8月,23家国际大公司与CommerceOne携手建立了世界第一家致力于全球电子商务的全球贸易体系组织。目前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社区,拥有65个区域市场交易平台和110个行业垂直交易平台。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加入了这一体系,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商务领域中的WTO。双方合作后,CommerceOne提供国际一流的成熟技术平台和技术支持,国研科技则负责开发面向中国各行业、企业的解决方案,引领中国企业快速融入全球化的贸易市场。

其次,IT从业者并不了解传统行业的运行规律。"交易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涉及销售、物流、支付、报关、保险等方方面面,而且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点,每个企业又有每个企业的特色;为此,IT厂商根本不可能完全熟悉整个的运作流程。"在前一段时间的电子商务推广中,很多IT厂商"打肿脸充胖子",既提供电子商务技术方案,又负责整个交易过程的管理运作。结果呢?很多传统企业利用其平台后,并没有降低工作量,反而增加了环节与费用,从而大大影响了企业上网的热情与步伐。

为此,李明称国研科技只做电子商务技术方案的提供商,"吸引龙头企业加入到平台中来,利用龙头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影响力来带动其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化。"

第三,对于电子商务在国内未来几年的进展速度,李明坦陈不是很乐观。"网络革命"的口号早已不绝于耳,但理智的人们不难从这一口号中感觉到某种情绪化的夸张、浮躁和狂热。网络归根到底是信息交流的工具,网络的优势在于"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地传递信息。然而,再好的工具也只是工具。离开需求、资源、应用、环境,网络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从"工具"出发,从与传统的结合和对传统的改造出发,网络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展缓慢范文篇4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7%,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9年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农业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发展缓慢范文篇5

(一)农民自身原因

1、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是阻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观原因。由于大多数农民已被“量人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深深根植于头脑巾,对于超前消费大多不敢接受或不愿接受。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农村,传统的“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通过对辽阳市200名农民的调查问卷显示,160名农民表示不会进行“贷款消费”,占被调查农民总数的80%。

2、农民的收支状况阻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事实证明,消费信贷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同时,由于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对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因此。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还承担着较重的支出负担,农民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必需品开支外,买房建房、农业投资、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供养子女的教育支出、家庭医疗支出等费用支出占其收入的相当比重。因此,农民可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寥寥无几。

(二)银行业机构原因

1、银行业机构对办理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宣传不到位影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鉴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消费信贷风险较大,加之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保守。使得银行业机构在农村开办此业务会产生“投入大、收效小”的情况,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难度较大,因此,银行业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当前银行业机构宣传消费信贷政策局限于摆摊设立咨询点等简单形式,农户对其消费信贷政策了解不够,即使有借款意愿也不知如何贷、有哪些贷款品种可供选择,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2、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缺乏适合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品种,导致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经对辽阳市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调查,开办的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品种除了有少量的助学贷款和小型农机消费贷款外,几乎没有其他消费信贷品种。

(三)农村外部环境原因

1、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水平。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和养老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普遍存在“留过河钱”以备养老、看病等急需之用,不敢轻易消费。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报销比例偏低、报销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社会信贷中介机构尚未健全客观上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我国城镇个人征信体系已经建立,但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农民个人的资信状况、承贷能力、还款能力。同时,农村地区的担保、评估等社会信贷中介机构几乎是空白,金融部门既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也不能在贷款发生风险时通过中介机构及时处理抵押物品偿还贷款,使金融部门的风险防范较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宣铸力度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民新消费理念和消费信贷政策的宣传,帮助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树立新的消费意识,提高对信用消费的认知程度,加大对消费信贷相关知识及其积极作用的讲解,达到使更多的农民对消费信贷从初步了解到愿意接受的效果,从而扩大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

(二)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警容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金融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法律、法观,促使农村营造支持金融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的良好社会环境。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努力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体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向工商、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资料,掌握客户的真实信息。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使守信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失信者受到惩罚。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要当好参谋,积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推动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涉农金融部门的合作平台,搞好银企项目对接,引导银行增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完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发展农户联保、互保、信贷联络员担保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互助型担保机构。营造出担保有力、贷款强劲、相互促进的支农资金运作格局。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拓展消费信贷品种

发展缓慢范文篇6

关键词:南阳;旅游;规划;发展

南阳古称宛,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境内以汉代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风景名胜40多处,部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山水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南阳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目前,河南正着重开发郑、汴、洛、三(三门峡)、沿河(黄河)古文化旅游线和伏牛山(石人山、白云山、宝天曼等)自然风光旅游线,伏牛山成为河南省旅游的名牌和闪光点。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高速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能方便地进入京广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和京珠、连霍等高速公路,是连接豫、鄂、川、陕四省的交通要道,距关中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郑州经济区直线距离均在500km以内。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遍布境内的旅游景点决定了南阳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源优势。同时,南阳周围分布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郑州、洛阳、开封、武汉、西安等,加入这个旅游网络,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南阳历史悠久,地形奇特,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阳境内占73.1%。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1处世界生物圈、3处国家地质(矿山)公园、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的以“山(伏牛山)、水(丹江)、龙(恐龙蛋化石)”地质奇观为主要内涵的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古长城——楚长城;中华“科圣”张衡的长眠地——张衡墓园;“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中国木雕石刻工艺最为精湛的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区。地质景区与人文景区相互交错,山水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各有千秋。

(三)客源市场潜力大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和启动消费的有力杠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大国的目标。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等系列旅游线路将对国际国内客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新近开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南阳旅游的省内客源潜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分析: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5。我国大部分省区人均GDP已经突破或接近1000美元大关,旅游需求将进入一个高收入弹性阶段,给南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市场份额小

与郑州、西安、南京相比,南阳的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南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符合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和周边知名旅游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境外游客很少,这和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统一管理

伏牛山景区开发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各景区从自身角度开发各自的旅游资源,造成各景区孤立、分散,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各景区为了自身利益,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产品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财、物极大浪费,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再加上我国自上而下树状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性质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给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开发旅游资源带来困难。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由环境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区由文化部门管理;管理体制的不顺使旅游景区的日常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古迹破坏问题突出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地方政府支配财力有限,当地民间资金和建设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发过程中难免由于资金约束而急功近利,缺乏统一和长远地开发和保护规划,造成很多早期开发的景区布局混乱,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极不协调。特别是开发过程中对景观及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和污染,对文物古迹缺乏有效保护,破坏相当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促销严重滞后,影响了伏牛山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开发收益。

三、南阳旅游业定位及开发建议

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开发南阳旅游资源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选准以地质公园、南阳四圣作为旅游资源精品,进行高档次、高品位的整体开发,把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尽快形成旅游经济规模。通过地质公园的强大影响,塑造南阳旅游的鲜明特色,形成山水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

(一)统一规划宣传开发,突出特色

要树立大旅游,大区域的意识,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与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找准定位,高起点规划、统一开发境内旅游资源,要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和个性化道路。要完善和提升现有景区质量,加大南阳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展旅游空间和旅游市场,从目前的大三角(西安、郑州、武汉)旅游市场定位,转向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方向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客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各景区之间的关系,建设快速便捷通道,促进南阳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深度发掘山水地质旅游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成功,开创了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应着力打造山水地质旅游精品,浓笔渲染“山—水—龙”内涵,广泛宣传景区内世界第九大奇迹,中国发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群和天然的植物化石群,规划好以伏牛山恐龙骨架化石和世界范围内惟一的、极特殊类型的长圆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展示为主的地质景区,组织在自然保护区的探险游、森林游,带动伏牛山旅游景区整体发展。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也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应大力开发水上休闲度假区,可推出水上跑车、水上赛场、水上纪念馆等。充分利用南阳“玉石之乡”的美誉,围绕独具特色的独山玉石作文章,以玉为主题建玉文化展览馆,举办玉雕文化节等活动。原始森林以其原始状态日益成为旅游的热点,南阳有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带面积最大,观赏价值很高的大片原始森林,而且山顶坦阔,进出方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三)充分利用“四圣”人文旅游资源,做出内涵

南阳“四圣”从不同角度成为南阳文化的标识,诸葛亮心怀天下、鞠躬尽瘁,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张衡发明了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商圣范蠡,谋利不为利,功成身退有着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张仲景“既为良臣、更为良医”的形象。南阳应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好以“四圣”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牌,如:在张仲景诞辰之日,在医圣祠举行大型祭拜活动;让游客在智圣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过一把隐士的瘾,在武侯祠布下八卦阵,再现八卦阵的诡异神奇。

(四)系统开发特色历史遗迹

应逐步开发以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寻根文化,以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府衙文化,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以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为代表的古代区域设置文化。

(五)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

发展缓慢范文篇7

[摘要]在我国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所致。文章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魏小安:2004年~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9

发展缓慢范文篇8

一、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缓•陧原因

1.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主要集中表现在城市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同城市相比,农村发展落后首先体现在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投资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极其缓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由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偏冷,导致其在全社会的市场消费份额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2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时空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成为人口集中的主要动力,农业经济比重过大制约了城镇化,只有最终加强工业化发展水平,才能彻底推动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的协调增长。在新疆的城镇化人口中,城市农业人L1占27%~37%,镇农业人口比重占34%39%,尽管农业人口比重在降低,但仍然占较大比重,凶此考虑到新疆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特点,城市化水平就更低了。另一方面,反映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占主导,工业化水平低,阻碍了新疆人口的城镇化。

3.缺乏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解决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立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发展。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用五个统筹的理念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构建和偕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怏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直至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生产链节,以市场为导向,涧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以保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4.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方略,加快了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对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_r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和外省区劳动力相比,我区农村劳动力存在就业意识落后、就业技能不足、竞争力不强、体力型就业为主、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全区至少有1/3的农村劳不到20%,影响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限制了增收的幅度。特别是少数民族农牧民,因为丈化和生活爿俗的差异、心理语言障碍等因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难度更大。随着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加强新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快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时期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树立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振兴新疆农村经济的观念,把农村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要继续支持各地有市场前景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闷内外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我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各地优势农牧业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立足棉花、油料、畜牧、水产、林果、蔬菜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一批能进行农产品深』儿』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并尽可能做到产品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无沦哪种经济成分的龙头企业,都要给予扶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面对农民收入增幅回落和增收压力不断』Ju大的形势,各地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提高认,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抓住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利益。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控和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突出特色,支持和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缓慢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债券制约因素对策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因此无权参与或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收回本息。

我国的债券市场始于1981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债券的发行种类不断增加,发行规模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企业债券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过低

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例则明显偏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发展很不协调。2007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远远低于美国2001年27.61%的水平;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企业债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政府债券及准政府债券,2007年企业债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11.15%。可见,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总体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债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1.2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大部分债券本质上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这种现象被称为企业债券在发行上的“非企业化”现象。受我国现有有关政策的影响,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垄断性较高的基础性行业。

1.3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

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仅无法与股票市场相比,较之债券其它市场也逊色不少。另从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的交易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对于美国平均200%的换手率要低得多。与其他品种的对比来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也明显低于同期国债市场100%的流动性水平。交易稀疏、换手率极低使得企业债券丧失了其作为金融产品应有的充分流动性。

1.4企业期限结构较短

我国发行的债券期限结构总体上偏短。从2006年上半年发行的债券来看,其中1年以下期限的债券占发行总量的82.26%。从发行次数的期限看,10年以下发行次数占97.89%。较长期限的企业债(10年以上)在2001年才出现,为三峡开发工程总公司发行的15年固定利息债券。从在债券期限的选择上来看,由于资金成本和发行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公司债券期限不宜过短,3年及3年以上的品种较为可行。债券期限过短,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的时间过短,造成短期内大量兑付需要,从而弱化了投资者的交易动机,也不利于债券的转手流通。

2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投资者方面

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债券市场参与者少,投资品种少,导致企业债券流动性差,换手率低,无法实现机构投资者快速合理调配资金的要求。

2.2发行主体方面

按照《公司法》有关债券发行主体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申请发行公司债券。这一规定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合理界定债券发行主体,必须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不论“出身”,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2.3监管方面

我国监管部门对公司债券市场实行的严格管制,内容涉及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限制、利率管制、投资规模管制等方面。尽管市场的交易主体单一,但顾在监管多头、交叉、重复和空白。在债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政府应让位于市场,让其成为主导者,政府只需做好监管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建立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发债企业的负债状况、资金运转效率、偿债能力、企业所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信息,化解企业信用风险;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债企业定期公布中报、年报。同时加大企业违规造假处罚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大其市场参与责任,变政府单一监管为政府、社会双重监管,政府有关部门行使宏观政策监管职能,社会中介机构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使全过程监管具有连续性、预警性。

2.4债券市场方面

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推动柜台交易市场和做市商制度,形成以交易所为主、柜台交易市场为辅多层次的债券流通市场。证券交易所和监管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债券上市交易,放宽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限制条件,简化批准程序,加快审批时间,大力培育企业债券流通市场。首先,要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其次,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20年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的柜台交易形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

2.5法律制度方面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来看,主要有2006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和1993年8月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来管理企业债券。要加快企业债券的发展,要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限定筹资形式,明确发债条件,强化评级与担保方面的规定,明确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细化法律责任,尤其对罚则要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定;同时要加快在立法、交易制度、税收政策和企业制度方面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映磊.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策略选择,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5期.

[2]赵继民.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第8期.

[3]许军,李新.发展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考.中国金融,2006年第7期.

[4]王克.中国债券融资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年7月.

[5]齐敏.扩充企业债券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理论前沿,2002第2期.

发展缓慢范文篇10

瓯海区地处浙南沿海,是温州市重点产粮区。多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精一产”的总体规划,积极出台扶农优惠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我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的刺激了我区农机化的进程。使农业机械在农村农业生产使用中,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为抢季节保农时,抵御自然灾害,促生产,夺高产,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在近些年,我区农机化发展速度有所放慢,特别是98年度以来更为明显。为此笔者就这些年我区农机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我区近些年农机化发展速度的因素

1、经济投入的影响

资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前些年区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农机手购买农机具采取区农机推广站补助33%,乡镇补助33%,农户自筹34%的1:1:1方案,农户投入较少的资金就能拥有一台农机具,从而兴起了购机热潮。但近些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区政府大力抓工业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工业经济。大大缩减了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从我区农机推广站来看,财政拨款用于补助的资金,从前些年的几百万元减到去年的50万元,到今年只有30万元,而且补助的比例和范围也逐年缩小。而农机具的价格仍然走高,导致农户自身难以承受购买新机具的经济负担。另外,近些年的农药、化肥、种子价格一直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但农产品的价格却依然很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使的农户难以从中看到多少效益,影响了农机户的购机热情,影响到农机化发展速度。

2、领导对农机化认识的影响

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农机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农机化重要性的还不多,甚至个别领导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范畴中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认为农机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在我区98年以前农机部门是一个副局级单位独立存在,到今年农机部门被并入区农林渔业局成为一个科室。其职能的大大缩小,间接的影响到我区的农机化发展。

3、城镇化进程对农机化的影响

近些年我区的娄桥、潘桥、茶山、梧田等几个重要的产粮乡镇,大批连片的农田被征用建设工业园区,使得我区可耕作农田只剩下泽雅等山区半山区的梯田和三垟、南白象等水网地区的零星水田。由于泽雅、三垟、南白象等地的田块均为小田块,规模经营的程度比较低,基础设施如机耕道路条件较差,以致农机具难以在此发挥其技术优势,导致我区农机化发展速度的下降。

4、农机队伍素质的影响

第一、近年来我区农村商品经济稳定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纷纷向非农产业转移,务农劳动力锐减。使得农田操作人员大部分为“38、60”型,他们大多知识层次较低。农机具的效益好坏关键在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的高低,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即使最好的机械也无法产生效益,而且还会挫伤农户对使用农业机械的信心,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声誉。第二、96年的“三定”工作把乡镇农机干部并入乡镇管理,使的乡镇农机干部都以乡镇的工作为主,轻视了线上的工作。另外在乡镇他们都身兼数职,也使的他们无暇顾及线上的工作。并且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年龄较大,年轻有专业特长的也不愿意在这条线上干,纷纷跳到其他线上,使得近些年我区乡镇一级的农机推广体系几近瘫痪。再有近些年一些乡镇领导把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变为“养老院”,把一些村级年龄大退下来,不懂农机的干部安排到乡镇农机站从事农机推广和技术指导,导致我区农机推广干部的素质逐年下降。

5、农机具使用可靠性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强,误了季节,种不下去,收不上来,就无法弥补。农机具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必须耐用可靠,如果农机具一用就坏,无法作业,就等于一堆废铁。随着前些年农机热的抬头,各生产厂家都盯着这块肉,他们大力扩展生产数量却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使的一些机具的使用性能很差,虽然厂家在售后服务方面也都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在农忙时都派来了几位“三包”服务人员。可近些年因机具损坏而不能使用的事件仍层出不穷,打乱了农户的整个计划安排,误了农时,农户怨恨。使农户对机具使用产生不信任,影响到农户的购机热情,影响了我区农机化的发展。

二、我区今后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面对近些年我区农机化发展缓慢的态势,在新形势下,笔者以为我区的农机化事业要走“投入要增加,服务要完善,执法要规范,推广要加强”的发展之路。

1、提高认识,增加投入,加快农机化进程

农机化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许多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政策,足以说明这一点。据有关资料报道,加拿大为43%,美国为64%。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还要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加强工作力度,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及其管理制度,把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经费纳入全区财政预算,对新发展农田主要作业机具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农业信贷部门要为农机化发展提供适当的信贷额度和利率优惠;要广泛采取股份制、租赁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广大农民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

2、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使用效益

我们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的工作重点来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化规模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全面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从而降低农机服务成本,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达到兴机富民的目的。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3、扩大粮田规模经营,加快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机械化水平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农田规划,建设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搞好机耕路配套工程。此外,要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合,寻求农机和农艺的最佳结合方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强化农机行政执法,实现依法管机、治机、用机,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农机化法规体系建设,把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推广、使用、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加强农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机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农机行政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决杜绝质量低劣,制造粗劣的农机具流入我区,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5、进一步加强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农机部门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质适用、节本高效的新农机、新技术。目前,要大力推广适宜塑料大棚内作业的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和果蔬冷藏保鲜技术。同时要加强农机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全面提高整个农机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面向农村市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开拓培训项目,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