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内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8:43:24

发展观内涵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志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他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7]。

由此可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基本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新挑战,也面临很多新课题新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也是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曾尖锐描述道,“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这些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事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金钱至上主义,“以物为本”主义等等,造成了人的被异化和物化,社会道德的败坏以及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其次,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加剧,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现象。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效率优先”成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现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在对当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于反对和克服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以“物”为本或以“经济”为本的偏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就要克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政施政的各项活动中去,落实到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为了人而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党的这些执政理念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目的的一致。“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功能的全面开发,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是一致的。其次,“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任务的一致。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8]

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5.12”在今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2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务员之家:

3、“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正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说这些年我们的发展有多大的问题,更不是说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出了问题。而是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而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显然,要实现这样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靠传统的发展观是不行的,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应当说,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句话,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宗旨和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反映。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前,坚持以人为本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首先,发展必须要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其次,发展必须要协调。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再次,发展必须要可持续。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可以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它所涉及的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差距较大,导致所谓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连同“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统筹城乡发展,应该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同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例如,应该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应当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发展不可能有“齐步走”的模式,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牺牲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硬求发展平衡,而应该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加上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方式,来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乃至社会生活方式时,都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问题。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4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全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手段和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准,它既可以统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全局,也可以指导各层次的微观工作,关键是要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应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思维基准,即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土化”。

二、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和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深;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这次在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使全体党员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有效地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把科学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党在发展中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调整,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我们武装头脑、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统一思想、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党的必然要求。

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样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引。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把我校建成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在本职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

1、强化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采取学习科学发展观读物、组织专题调研、听取专题辅导报告、举行学习讨论、设立科学发展观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深入探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

2、在我们承担的教学教育工作上水平上求成效

提高我们的教学教育水平,首先要明确提高什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们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培养中的地位凸显,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尺度。因此,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其次要明确怎样提高。我系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学管理方式、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全面变革的结果,也是教学与科研、教学硬件条件与教学软件条件、教风与学风等协同发展的结果。从我系教育质量提高的内涵看,主要涉及:(1)教学计划的调整。一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一定的知识结构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素质。要培养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本,就必须凝练专业特色,必须设计能够造就所需人才素养的知识结构,必须把这一知识结构以教学计划的形式反映出来。调整教学计划就是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是调整课程结构。在教学计划中应设置三个课程模块,一是思想素养模块,二是专业基本素养模块,三是专业高级素养模块。思想素养模块的课程在现行课程基础上应增加爱的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对人评价价值等方面如何做人的课程;专业基本素养模块的课程应在一级学科下统一;专业高级素养模块的课程应既体现专业特点又体现时代特征。(2)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内容是有课程教学大纲规范的,调整课程内容就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的时滞性决定了以教材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要根据市场的现实需要,对与学生毕业时的现实接近的知识给予增加。(3)教学方式的调整。要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向“体验”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地加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体验;在课后,要通过计算机软件,以把教学内容变成设定一定问题的实例情景模拟为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院系是教学的基本单位,直接从事培养学生的“生产活动”,作为系主任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以学习为动力,在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教学任务。公务员之家:

3、在促进土木工程系发展上求成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土木工程系又好又快发展是检验我们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基础薄、底子差、建系时间短的院系来说,不仅要发展,而且必须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在提高发展质量与速度协调上下功夫。

4、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本系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上求成效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5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一是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党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运用。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体现并丰富发展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着重回答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不是细枝末节的、无关紧要的,而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新的理论成果正是应该围绕这样的基本问题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规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概念的科学内涵;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转变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进一步开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与吸收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联系,揭示了世界各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些理论阐述,在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极为重要的内容。

三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同志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以说,这些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关于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关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国际形势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体现了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密切联系,归根到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统揽全局的根本指针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6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7

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以来,对其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行的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阐述。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首先,要深入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深入理解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三,要深入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关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第四,要深入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必要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扭转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统筹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发展中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明确重点。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特别要明确的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8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首先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五个统筹”,既是发展观,也是方法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

今年是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深入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的活动,这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三创”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三创”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总抓手,大兴创业创新创优之风,作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要发挥好窗口作用,树立学习意识,全面掌握本窗口的业务知识。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适应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工作一流、服务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开拓进取,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9

科学的理论阐述

党的*报告不仅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深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

*报告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需要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正确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种重大关系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条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线保障、社会保障、动力保障和政治领导保障。

强大的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如*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新的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来实现。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经济建设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上,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创造力和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就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和智慧。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关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化和升华;关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关于坚持统筹兼顾的正确思想方法;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等等,都丰富和加深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应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顾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系统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的系统思想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和战略谋划,深入研究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措施,使科学发展观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贯彻落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发展中顺利推进。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求实的作风,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把我国的国情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是推进改革还是谋划发展,都必须以此为根本依据,切不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切实使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实践中去,推动各项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从哲学上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党的*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即从哲学上深刻认识与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第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这些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这一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联系中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在各区域发展的联系中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五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和国外联系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其实质是使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在前沿,取得发展的主动权。此外,还包括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和集中体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避免在发展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一是克服“单项突进”的认识和做法,防止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进步、只注重城市而忽视农村、只注重发达地区而忽视欠发达地区等等。在克服“单项突进”的同时,也要防止“齐头并进”、平均用力。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兼顾次要矛盾。二是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认识和做法,防止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分化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增长和一时的繁荣。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克服对于“平衡”问题的错误认识,防止把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绝对化。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区、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发展肯定会有不平衡性,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既要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重持续稳定,保持发展的相对均衡。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发展观内涵范文篇10

深刻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刻理解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内涵是关键所在。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践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久持续的健康发展。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处理、协调各种事务中,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作为我们工程咨询设计单位,坚持“客户就是上帝”的企业理念,设计方案多次优选,实施过程精心服务,这就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科学发展是一种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我党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