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07:26

发展观

发展观范文篇1

不但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科学理论。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必须讲究科学,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复杂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界、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因为,成为我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其次。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后,提出过在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发展观范文篇2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务员之家:

3、“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发展观范文篇3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作出的最新理论概括,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切要靠在实践中探索。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我们就只能主要根据实践经验而不是书本教条,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方法不对头,搞“”、“一大二公”等。由于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把握住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进一步的回答。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发展观范文篇4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切要靠在实践中探索。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我们就只能主要根据实践经验而不是书本教条,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方法不对头,搞“”、“一大二公”等。由于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把握住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进一步的回答。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宣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好地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进一步昭示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有着探索和创造的广阔空间。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今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也在于能否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好。科学发展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论升华,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使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分工协作日益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竞相涌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并取得成功的明证。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事实上的社会公平问题。在分配关系、就业保障、公共福利、经济秩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领域,市场往往是失灵的。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还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生产过剩、恶性竞争、短期行为以及周期性的经济“痉挛”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抑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作出过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制于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党在确定改革目标时就明确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确实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抓紧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阶段,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既可能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顺利转型和社会平稳发展,也可能因应对失误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无论是积累的问题还是面临的挑战都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得更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机制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应该体现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那么人们就会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得到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加快生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两个毫不动摇”不可偏废,决不能只抓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只有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公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创造精神,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分配问题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才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如果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能使百分之几的人暴富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坚决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同时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又有了大的发展,再不能允许没饭吃、无房住的现象存在,也不应该发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事情,不应该任由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发展,更不允许任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只有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才能既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从而振奋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宏观调控体现国家意志,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4%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奇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我们既有抑制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的成功经验,又有克服经济紧缩、促进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既战胜了各种国内困难,又有效应对了种种国际风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都是国家从全局出发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只有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可能实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一方面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一定不要管,真正交给市场;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把政府应该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抑制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我国的国情要求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情又不允许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充分认识解决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能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真正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对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性考验。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中国要走的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强调“中国机遇论”;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这里,除了敌对势力居心叵测的鼓噪外,确有一些人以以往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事实为鉴,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虑。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我国党和政府明确宣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好诠释。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的模式发展自己。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世界将看到社会主义中国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道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将全力保持自身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又是核心问题。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贫困、落后,而且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和发展速度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技和资金,是发展不起来的;而离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出路,发展也有限。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和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形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联合国贸发会议也把中国和美国并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截止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600多亿美元,中国市场年进口也达到5600多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从自身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必将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将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2.8%,率先实现了中国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庄严承诺。这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性成就,也是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近30年来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累计少生了3亿多人口,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我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发展观范文篇5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切要靠在实践中探索。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我们就只能主要根据实践经验而不是书本教条,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方法不对头,搞“”、“一大二公”等。由于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紧紧把握住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进一步的回答。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宣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好地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进一步昭示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有着探索和创造的广阔空间。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今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也在于能否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好。科学发展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论升华,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使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分工协作日益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竞相涌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并取得成功的明证。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事实上的社会公平问题。在分配关系、就业保障、公共福利、经济秩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领域,市场往往是失灵的。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还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生产过剩、恶性竞争、短期行为以及周期性的经济“痉挛”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抑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作出过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制于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党在确定改革目标时就明确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确实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抓紧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阶段,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既可能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顺利转型和社会平稳发展,也可能因应对失误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无论是积累的问题还是面临的挑战都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得更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机制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应该体现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那么人们就会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无从谈起,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得到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加快生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两个毫不动摇”不可偏废,决不能只抓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只有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公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创造精神,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分配问题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才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如果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能使百分之几的人暴富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坚决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同时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又有了大的发展,再不能允许没饭吃、无房住的现象存在,也不应该发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事情,不应该任由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发展,更不允许任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只有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才能既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从而振奋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宏观调控体现国家意志,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4%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奇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我们既有抑制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的成功经验,又有克服经济紧缩、促进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既战胜了各种国内困难,又有效应对了种种国际风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都是国家从全局出发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只有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可能实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一方面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一定不要管,真正交给市场;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把政府应该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抑制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我国的国情要求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情又不允许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必须充分认识解决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能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真正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对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性考验。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中国要走的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强调“中国机遇论”;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这里,除了敌对势力居心叵测的鼓噪外,确有一些人以以往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事实为鉴,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虑。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我国党和政府明确宣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好诠释。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的模式发展自己。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世界将看到社会主义中国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道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将全力保持自身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又是核心问题。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贫困、落后,而且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和发展速度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技和资金,是发展不起来的;而离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出路,发展也有限。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和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形成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联合国贸发会议也把中国和美国并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截止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600多亿美元,中国市场年进口也达到5600多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从自身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必将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将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2.8%,率先实现了中国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庄严承诺。这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性成就,也是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近30年来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累计少生了3亿多人口,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我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发展观范文篇6

中部六省采访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发现,一些地方领导的发展观不同,该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就大不一样,但发展观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政绩观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制度性保障,亟需引起决策层高度重视。 尽管每到一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成为地方官员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政治词汇,但许多地方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却不时显现。某省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口号,但当地媒体披露的当地放任开发商割松树脂严重破坏森林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中部所到之地,能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流已成为奢望和惊喜。宽阔的市政马路、豪华的城市广场、气派的办公大楼总是让人看到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影子。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但这种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而偏离了上述方向的发展,都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

口口声声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一些政府官员为什么还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什么为了一时的政绩可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为什么重“显绩”、轻“潜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说到底,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停留在口号上、倡导上,做官是以作秀为重,做事为虚;是唯上、唯书,不唯实。事实证明,凡是没有正确政绩观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保证有科学的发展观。

政绩观决定发展观,但正确的政绩观需要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考评体系为保证。就像高考成为指挥棒,素质考试就要大打折扣一样;如果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量和评价,更多地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出发,从宽阔马路、市政广场的面子工程出发,从上级领导的好恶和少数人选少数人出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照样会是一句空话。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站在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同样的高度,尽快建立科学可行、规范合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其真正树立和落实,已迫在眉睫。

发展观范文篇7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用十七大《报告》的原话来说:“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发展,前提是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科学是用来指导和界定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长远的发展观、求实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它并不否认发展的速度。相反,它是科学与速度的有机统一体,是好与快的有机结合体,讲科学与讲速度并不矛盾,发展好与发展快也并不排斥。科学发展不是慢慢腾腾的发展、四平八稳的发展,更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而是要好中求快,快中图好,又好又快,关键是要保证这个快是以人为本的快,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是统筹兼顾的快,是服从于好的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快。因此上说,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观,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观。也只有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才是符合报告所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等论点的基本精神。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实质,把速度和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努力加快科学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各项历史任务,仍然离不开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还比较滞后的澄城来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幅度,保持快速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澄城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站在澄城看澄城,这几年,我们立足县情,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加快澄城科学发展的突破路径,具体讲就是“12233”发展思路,即围绕加快澄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项重点,突出园区经济和全民创业两大动力,加强环境、机制和作风三项建设,努力实现建设陕西经济强县、渭北商贸名县和人文活力新县目标,从而使澄城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用干部群众的话说,目前是澄城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但是跳出澄城看澄城,我们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不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竞争将越来越被动,最终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作为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一定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加快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观范文篇8

一、正确认识和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开展以来,我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和个人本职业务,进行了工作中的探索和调研。在学习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实践好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是前提,强化责任是动力,持之以恒是保证。一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有一种战胜自我的精神,首先表现为理念上的创新。要敢于与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与时俱进,用转型的理念指导发展,用关注民生、热心保障的理念营造工作环境、拓宽发展领域。战胜自我,关键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敢于突破自己。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能够发展,就要敢想、敢干、干成。敢于“跳起来构想,跑起来实践”。战胜自我,还表现为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思,个人还存在思维传统、理念陈旧、创新不够、容易满足、行动迟缓等问题。二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责任感。实现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力。而科学决策的执行依靠各级各层的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干部都肩负着履行和实践科学发展的神圣责任。只要每一名干部都能感受到和敢于承担起这种责任,在指导促进和实践科学发展中才有不竭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勤奋敬业、恪尽职守,把言行规范到科学发展上来,一切工作中以科学发展为己任。三是实践科学发展必须持之以恒。搞形式、一阵风不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理念必须贯穿渗透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科学发展,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都要百折不挠去干,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目标圆满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才能不断推进。自己在前段的学习实践中,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充分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在体现人本、全面协调、保证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也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在实践、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并较好地履行了个人职责。切实增强了在一切工作中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

通过征求领导及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个人进行认真的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学习不够透彻,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科学发展观理念全面系统升华。个人整体素质还不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还不完全知情、知底、知心。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虽然按照局里要求能够经常到各个乡镇、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忙于事务多,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劳动保障业务学习钻研少,一些法规、政策、业务程序掌握得不精不全,从事本职工作不能得心应手,致使在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结合上创新举措少。

(三)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人本意识不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劳动保障工作的灵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民生保障的全面发展。本人在工作中没有圆满地体现这一个点,没有认真加以研究,从而去握群众的需求特点和个性特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找到工作目标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

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

(一)偏重事务,放松学习。总认为抓好工作就行,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二)惯于在上,疏于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习惯于机关工作,总认为下不下基层不要紧,基层的工作不重要,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没有深层探索实践的主动性。以至于不能全面详细掌握情况,工作中定位不准,措施不力。

(三)激情不高,缺乏创新。缺少工作热情,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单纯完任务角度考虑得多,从服务对象需要角度考虑得少;遇到棘手工作虽然能够服从大局,但强调客观理由多,落实不主动、不积极,对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执着的拼劲。有时虽然有扎实开展工作的意愿,但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方法不新,手段不高,致使工作难有大的起色和创新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抓住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机会,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在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自觉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发展观范文篇9

面对转型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包括“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也包括“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应当说,在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上,全党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但是“为谁而发展”,“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些年我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发展的成果还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共享;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代价惨重,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文明更是任重道远;一方面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翻越警戒水位。这些现象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发展究竟是为了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广东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人均发展水平仅居全国第六。讲广东发达,主要指珠三角,而粤东、粤西、粤北则比较落后,有的甚至相当落后。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个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尖锐地指出了广东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就是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没有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仍停留在为外商加工组装、贴牌生产的产业低端,只能赚取几个“血汗钱”。广东尚且这样,全国更是如此。传统发展模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面对转型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思想,转换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内涵: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人的创造潜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共同富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深对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切实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发展为民,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又要兼顾好他们的具体利益、现实利益。过去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往往走入这样的误区:一讲改革,就一定要人民群众做出牺牲,一讲发展,就一定要人民群众付出代价。而且理由冠冕堂皇,似乎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牺牲他们的具体利益、现实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他们的具体利益、现实利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一项项具体利益、现实利益,哪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否定了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现实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地方领导人,如果我们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漠然视之,何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去年,随州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设神农公园,其中一半以上的资金用于老百姓的拆迁安置。市政府腾出临湖最好的地段建设还建小区,公园没有开工,还建小区先开工;项目没有建成,老百姓从过去的棚子屋已经搬进了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公园开园那天,我们用交通车将拆迁群众接到公园,作为首批客人组织参观,感谢他们为公园建设做出的贡献。这些富有人情味的做法,温暖了拆迁群众的心,既有效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又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今年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从一开始就紧紧贴近人民群众来展开。把创建延伸到背街小巷,着力解决背街小巷脏、乱、差的问题;延伸到地下管网,着力解决城区下雨就渍水的问题;延伸到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着力解决老百姓缺少休闲空间的问题。这些深得民心的举措,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创建工作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生工程,从而有效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

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发展的完善而不是否定。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实践的推动和挑战。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显露,才推动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思想的形成。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对过去发展的“纠偏”,更不是否定过去的发展,而是为我们立足新起点、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发展观范文篇10

从字面上理解,持续发展就是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由于大自然并不是可以索之不尽的原料库和可以随意肆虐的垃圾箱,以此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本事上是反自然的,是不可能用修修补补的颁发解决人类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因此,在这种思想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难免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勿庸置疑,树立自然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申曙光等《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8卷4期1995年谢军安《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卷第4期1999年12月康永超《辨正认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