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3:42:17

发展措施

发展措施范文篇1

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落实省、市、县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限制民间资金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体制性障碍。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参与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进步优化政策、市场、法制、政务和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认真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服务职能。积极主动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建立部门企业联系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加强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整治企业周边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严格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检查,规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切实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工业的行业管理和自律。

保障要素供给。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努力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着重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困难。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汇通信用、*县光彩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发展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怒江;乡镇林业;重要性;现状;措施

1怒江林业发展概况

怒江州全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隶属于云南省,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地理坐标位于E98°09′~99°39′,N25°33′~28°23′之间,得名于怒江纵贯怒江州全境。怒江州国土面积14703km2,人口54万人,下辖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4县、29乡镇,是典型的云南西部边陲的重要少数民族自治县。怒江州地势北高南低,州内高山林立,有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担当力卡山等重要山脉,除了怒江纵贯全境外,澜沧江、独龙江等流经怒江州,所以高山峡谷地貌明显,而且海拔高差大,最高5128m,最低738m。怒江州总体上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大干、湿季分明,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立体气候明显。比如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呈现冷、温暖、热的特点,高山、半山、江边由寒冷、温暖、炎热而改变等。由于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怒江州土壤类型复杂,区域分布明显。受以上因素影响,怒江州动植物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怒江州全州林业用地面积1836.6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3.26%;活立木蓄积量16615.28万m3,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近10%;林木绿化率80.85%,森林覆盖率72.96%,位居全省前列。

2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怒江州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国家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重要,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的发展能总体上促进怒江州林业体系的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②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也对保持大气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的发展是改善怒江州基层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保护的必要内容。③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乡镇林业发展,发展乡镇林业经济对促进怒江经济发展,推动基层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怒江提出了“生态立州”的发展思路,将生态建设作为立州之本,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和谐、文明的经济发展之路,促进怒江乡镇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对推动怒江州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④怒江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将近52%是傈僳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州人口的92%,发展乡镇林业,促进乡镇林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的安定团结。

3怒江州乡镇林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怒江州乡镇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怒江州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州市,也是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大的州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怒江州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已高达1123.58亿元,约为云南全省的1/10,贡献相当于全州当年GDP的20倍。森林每亩价值7726元,在云南省名列前茅,自此以后,怒江州更加重视森林效益,林业服务价值逐年稳步增长,为怒江州生态、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怒江州乡镇林业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3.1乡镇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保护没有有效结合

怒江州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公益林的保护得到了充分重视,但是怒江州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等多种原因,是全国典型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要求十分迫切。怒江州的乡镇林业的林业经济却没有良好的发展起来,林业保护和林业产业经济较分离,商品林的运作不够完善,当地农民对森林的多种功能认识和利用不足,林业对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用还不够明显。

3.2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林耗较大

怒江州对森林的利用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以木材砍伐为主,林耗较高,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处于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所以喀斯特地貌较多,实质山地较明显。但目前怒江州的树种结构中,乡土树种为主体,阔叶杂叶树种混合其中,速生丰产林较少,影响了森林品种的革优和更新以及育林、护林、林业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制约了怒江乡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怒江州乡镇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怒江州的乡镇林业发展,缺乏专业的林业规划、经营管理保护人才,大多由当地农民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缺乏详尽科学的乡镇林业规划设计,科技水平低,商品林的经济效能挖掘不充分,森林优良品种培育不足,森林经营、保护、利用等科技水平和先进设备的运用力低,病虫害防治水平不高等,都限制了怒江乡镇林业的快速发展。

4促进怒江乡镇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根据存在的不足,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的发展。

4.1推动林业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

由于教育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怒江州农民对森林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当地政府应积极发展林业教育,同时采用报刊、媒体、举办培训班、建立宣传小组等办法,加大林业相关功能、林业经济发展渠道、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林业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等的宣传和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经济建设。同时,商品林建设和经营是发展林业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怒江州在充分进行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基础上,应加大商品林的建设,充分运用商品林保护花、果、木材、林下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商品林的功能,促进基层林业经济的发展。

4.2控制林耗、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怒江州是林业资源大州,但又是林业资源利用小州。怒江州的森林林耗维持在较高水平,多以森林的砍伐和木材使用为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林业资源的监督与管理,将林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怒江州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土壤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气候适合的树种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培植和养护不同树种,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适宜的培植珍贵树种和具有较大经济利益的树种是必要的。怒江州存在大量的石质山地和岩溶地貌,对这些地区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

4.3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技林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怒江州地处云南西北部边陲,深居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较差,而且由于缺乏完整的林业人才教育培育系统,所以专门的林业人才十分缺乏。比如对乡镇林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缺乏,对怒江州乡镇林业的整体情况、合理制定森林抚育、管理、经营、保护等计划不足,整体上影响了乡镇林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另外,基层林业站对森林的管理十分重要,但是怒江州乡镇上的林业站对本地的林业管理无论是行政上、法律上还是经济上的监督和管理都十分不足,管理方式也十分落后。对此,应该加大对林学类专业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的引入,改善待遇,吸引有高水平技能和奉献精神的人才投入基层,改善林业站的运行方式,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加强林业站的作用。同时,应积极做好林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增加先进设备投入,鼓励和支持林业产品的多向经营和深加工,总体上促进乡镇林业的发展。

5结语

怒江州是林业资源丰富的州,大力发展乡镇林业对怒江州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努力,怒江州乡镇林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促进怒江州乡镇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何立权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林业站

参考文献:

[1]罗兴才.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7):267.

[2]张艳君.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林业人员整体素质[J].中国林业,2011(9):57.

[3]吴兴华.永善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建议[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3):84~86.

发展措施范文篇3

一、加强档案宣传,充分发挥舆论作用,营造浓厚的档案服务环境。一是紧扣“绿色崛起、决战两区”等中心工作,扎实做好档案宣传工作。二是发挥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作用,向各级领导、企业、社区等普及档案知识,广泛宣传报道档案工作动态,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

二、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民意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敬业精神培育,二是加强档案业务学习,打造“学习型机关”。努力打造全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文明办公程度和办事效率,展示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2012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公开办事承诺,严守服务承诺,按照政务信息公开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档案接收、档案利用等公开事项。

四、认真做好帮扶企业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全程服务。“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解客商之所难”,真心帮扶企业,对所帮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发展措施范文篇4

一、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小额信贷最早出现在1993年,是中国社科院由从孟加拉国引入的“扶贫社”模式。经过不断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约172家,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近1100多家。目前初步形成了三种运行模式:一是由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二是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基金开展的小额信贷,如陕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针对贫困农户的政府扶贫项目;三是由国际捐赠等方式形成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如加拿大CIDA的新疆项目、社科院的“扶贫社”项目等。

二、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风险防范能力较弱

农村小额信贷的放款对象多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村贫困人口,一旦信贷资金投入的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小额信贷机构必然面临借款者的还款风险,而风险防范机制的薄弱,会使其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小额信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模式也导致贷款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由于借款者金融常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而农村地域广阔、信贷投放分散、信贷人员短缺等因素使得小额信贷讨债难度加大,违约现象难以处理。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坏账率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信贷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小额信贷机构尚处于试点阶段,经营管理、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方面相对不足,加上相应的监管和政策措施缺乏,使其无法吸纳储蓄等社会资金扩大贷款规模,资金来源仅依靠几个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机构的批发融资,使其局限于小规模放贷,无法大规模开展业务。尤其是近几年,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及国有企业集中,县域内的小额信贷资金发生大量的净流出而出现紧缩。目前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导致的资金短缺,使其难以支持现阶段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

(三)政策和制度保障缺失

小额信贷目前仍然缺乏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确认其法律地位,而相应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也比较少,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信用保险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缺乏。在市场准入方面,乡村私人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也存在一定障碍。同时,对小额信贷的外部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部门是银监会还是央行、相关部门在监管时如何进行分工协调等问题并未明确。如政府和农业银行共同参与的正规金融小额信贷就存在政策属性和商业经营的体制性矛盾,也造成了金融监管困难的问题。三、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小额信贷机构应完善财会管理体系,采取标准的风险评估措施,对贷款实行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程管理,增强防范与化解风险的能力。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小额信贷信用体系,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档案,按农户的家庭状况、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等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标准。据此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利率标准以及优惠政策,最大限度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对借款人的违约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对恶意逃避债务的借款人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另外,还可以采取与保险公司合作,设计出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构成贷款保险合同体系,转移一部分信贷风险。

(二)采用多种方式促进融资

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存在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国外资金。我国应结合国情,考虑成立小额信贷基金会,寻求国内外捐赠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融通。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扶贫资金或特定目的资金、法人组织的委托贷款等,确保小额信贷机构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借贷。同时,培育专营小额信贷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吸收民间闲散资金,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此外,可以考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入农户小额贷款领域,借助其网络和融资渠道优势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零售和批发贷款,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发展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发展措施范文篇6

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总量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的贸易进一步深化。然而,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并不对称,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较高,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开放水平较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贸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情况

1.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受阻的原因。一是企业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新一轮汇率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汇改之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贸易金融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会以金融手段为贸易避险;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缺乏,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甚至挪做他用。四是银行内部问题,各大银行虽然都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观念、体制、流程、产品和人员还不适应该项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人员。

2.各层面都在大力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银行2009年底的贸易融资余额约为24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35%左右,其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1亿美元,居全球首位,旨在建设国际一流银行,行先后获得海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国际业务”、“最佳贸易融资银行”等奖项;建设银行连续两年获得了《环球金融》杂志颁发的“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奖,标志着建行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服务技术和风险控制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针对日益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2009年的“金融国九条”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畸形发展。基于其广泛用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发展的业务。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投资依旧占主导地位,即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导致了很多畸形的金融现象,特别是资金的投资预期回报率与房价的涨幅挂钩度越来越高,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资金逐步由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在固定资产上过度投资,且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银行融资,甚至民间融资。一些地方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以温州为例,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让大量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获得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资金和额度,帮助温州的许多贸易型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家不到10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可以拿到近3个亿的额度,且全部为担保方式。只要有足够的贸易业务的支撑,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融资需求,这就是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突破企业自身限制的一个有利条件。也就是基于此,大量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大流量,做大贸易量。

三、银行如何有效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加强风险的防控能力。

(1)适应业务定位的变化,树立科学的风险经营与管理理念。一是针对国际贸易金融发展规划中的行业定位、客户定位及产品定位,明确和细化业务准入标准,通过市场细分,有选择地介入重点行业和目标客户,使风险的控制目标不受经营风险区间的变化而有所降低。二是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将评审工作的重心从风险识别逐步向风险评价过渡。三是加强与市场对接,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与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授信政策和调整评审标准,合理引导营销取向。此外,不断提高专评审人员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2)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加强与同业的广泛交流,通过借鉴先进的风险理念及操作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3)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及时跟踪。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较强的担保方案。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

3.结合市场实际和客户需求。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区分其目的是首要的。对于非融资需求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低,理应优先发展。对于改善现金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力,并结合其上下游客户的实力,进行选择性发展。

发展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发展措施范文篇8

**市共有24个党委,365个党支部,党员6600余名。近年来,市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努力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一、找症结,深刻分析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先后对全市365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情况进行了逐一调研,发现全市生产一线新发展党员数量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少数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村级)后继乏人现象比较突出。针对问题,市委深刻地分析了原因: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尤其对如何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二是政治思想观念淡薄。个别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农户认为“利益至高无上、各致各的富、是不是党员无所谓……”;三是个别机关支部发展党员“论资排辈”,讲资历、看年龄,忽视了青年积极分子在创新工作中的作用。四是有些村党支部书记存在嫉妒心理,害怕发展了新党员,进了村班子,顶了自己的位置。五是有些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常年不组织活动,个体户、企业职工党员作用发挥不突出,很多党员把自己混同为普通老百姓,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挫伤了职工入党的积极性。

二、定规划,明确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责任。在找准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市积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市委组织部制定《**——**年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规划》,明确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是农牧生产一线中致富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牧民,特别是青年党员,要求各单位、乡镇每年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不少于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75%。**年,市委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到《**市**年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规划》中,明确要求各党委要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另一方面,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责任。市委每年都要同各基层党委签订《基层组织建设责任状》,将“双培双育”、积极分子培训等工作作为考核乡科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抓队伍,奠定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一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发动教育。通过在全市举办优秀青年培训班、市乡村三级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大力实施“双培双育”等方式提高社会各阶层青年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据统计,**年以来,全市参加入党教育活动的各界青年有1670余人,其中1536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已有556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在各级团组织中广泛开展“推优”活动。在每年制定的发展党员计划中,对“推优”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确定一定的比例。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对团组织推荐上来的优秀团员都进行优先教育、优先培养、优先考核。3年来,全市发展优秀团员入党呈逐年递增趋势,共有212名优秀团员加入了党组织。三是定期调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求各党委坚持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一次整顿,把不具备条件或存在一定问题的调整出去;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把入党愿望强烈,表现突出的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青年及时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

四、建制度,切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自**年以来,把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党的基本知识考试”作为一项长期制度确定下来,考试不合格者当年不予发展。制度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拟发展对象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主动性差,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政策不了解、不熟悉的问题;充分引起了各基层党组织的重视,加强了平时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杜绝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形同虚设的现象,切实发挥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带动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新发展党员的整体素质。两年来,有500余名拟发展对象参加了考试,其中69名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被暂缓发展。

发展措施范文篇9

1农业旅游的涵义

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又称农业观光旅游,它是指以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各种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风俗活动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综合型产业。[2]它的目标消费群体以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都市人群为主,通过农业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民俗活动,参观农业生态风景观光,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这既满足了都市人求新、求异的精神需求,也迎合了旅游者体验乡村文化,亲近乡村生活的消费需求。

2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营理念落后单一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为农民,他们往往对农业旅游经营理念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引导培育培训与统一的规范指导管理,许多农业旅游景区推出的产品只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产品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在纵深方向发掘的较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造成了旅游产品缺少广泛的认同和吸引力。

2.2旅游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旅游景点大都位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开发水平较低的郊区或农村,娱乐设施简单且配套不足,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单调,消费者游而不乐。[3]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住宿、餐饮设施及卫生条件差,必要的相关设备缺乏。如在皖南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除此之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在安徽省很多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虽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但交通条件十分困难,旅游者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而不得不放弃前往旅游,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

2.3服务人员质、量欠佳从整体上看,安徽省农业旅游产品多为农家乐项目,其涉农旅游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旅游地人力资源储备较少,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队伍薄弱,尤其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较缺乏。如表1所示,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四个旅游地区相比,安徽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都偏低,仅比江西省略高,但江西省从业人员的总量可高出安徽省近一倍。对于安徽省来说,不仅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有些服务人员尤其是农业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总体欠佳,缺乏专业的能力,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甚至出现游客投诉现象。这极大损害了安徽省旅游形象,阻碍了安徽省农业旅游的发展。

2.4宣传力度不够方法单一安徽省近年来虽然比较重视旅游宣传工作,但是现有宣传无论是“量”还是“质”多不到位。首先,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因分工、协调不够,导致配合不佳,未能形成整体态势。促销方式科技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仍以传统的图片、讲解为主。旅游企业自身宣传促销的主体意识性不强,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活、生动,宣传语言缺乏鼓动性,未能突出其激发大众来安徽旅游的理念和兴趣点。其次对宣传对象的细分也做得不够明确,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目前安徽接待的国内农村旅游的游客中,省内城镇居民占多数,周边省份与边远省份的游客需求增长量还有待增加。[4]

2.5特色模糊收入偏低安徽省农业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旅游创收能力还偏低。目前安徽省的农业旅游多以单纯的“农家乐”为主题,这种方式在许多年前就是已经广泛开展的旅游项目,但现在仍被效仿,而且内容雷同、内涵单薄、产品更新缓慢,已逐渐削弱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图1表示的是2009年长三角旅游圈五省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5]很明显,安徽省的旅游外汇收入和人次只有周边地区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农业旅游产品是安徽现有的旅游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之一,责任不容推卸。

2.6环境受损影响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农民和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着游客的增多,垃圾、噪声、污水等一系列污染也日益增加;自驾游的增多使农村堵车问题开始涌现,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观光农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破坏了部分植被,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有些地方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发展,对天然旅游资源任意开发和使用,更使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企业的自身规范开发,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需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

3推进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科学引导对于农业和旅游大省的安徽来说,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为此,政府部门应倡导和扶持农业旅游。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加大他们对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认识,转变原先落后的经营观念。

(2)为确保农业旅游的科学发展,尽快完善农业旅游政策法规,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实现旅游和农业的和谐统一发展;构建城市和乡村交流平台,为都市游客农业旅游提供信息和便捷,实现互惠利益。

(3)与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接轨,统一制定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依照农业性、生态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市场营销。

(4)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帮助当地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旅游投资大、见效慢、回收期长,这就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争取扶持资金,实现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资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旅游项目投资机制。

3.2合理规划,健全配套设施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带给游客美的享受,更要体现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和原生态气息。农业旅游的目标顾客是城市游客,他们对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设施的设计上,既要讲求“不失本色”,又要做到舒适、卫生,追求科技化设施与农业特色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破坏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应注意依托自然环境的地方特色性,保护生态环境。既要突出“生态、休闲、参观、体验”的主题,又能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耕文化,彰显农业原生态的震撼力。[6]

3.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服务行业,游客的满意度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而目前从事农业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农民,文化素质有限,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所以旅游部门要形成一套对服务质量监督的有效监管体系,通过培训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游客提供高素质、专业的贴心服务。[7]从安徽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可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管理人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也应重视培养、使用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与从业人员,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增加其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获得当地农民对旅游区的认同与支持。

3.4改进方式加大宣传,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在分秒必争、只争朝夕的今天,正确的营销手段和必要的宣传推介手段对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当更多人倾慕安徽的好山好水,才会吸引旅游者选择到安徽农业旅游。首先,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广纳客源,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比如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平台;同时,可以大量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根据当地农产品和特有的农业资源为载体。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更有利于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8]其次,对农业旅游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目前,国内能够外出旅游的群体多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所以,为了使宣传更加具有针对性,要迎合这些群体有的放矢的营销。再次,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宣传除了以传统的推介方式外,更要注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建立农业旅游的门户网站,网站除了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外,还可以介绍旅游风景点的餐饮、住宿、旅游线路,甚至进行网上订票、订餐和订房。最后,安徽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在游客心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依托这一优势,把该地区农业旅游的市场营销纳入到历史文化旅游营销的整体框架内。

3.5突出特色,培育亮点安徽省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荟萃,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9]围绕安徽省的山水作为文章,发挥自然农业旅游的优势,设计出体现农业特点、当地特色、旅游对象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同时将当地特色产品精心的再加工,形成富有特色的土特产品。当然农业旅游还要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参与性和特殊体验的需求,设计出大量农业特色体验项目,连点成线,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三者联动起来。根据安徽现有优势,以农家乐为平台,创设的特色项目如表2所示。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上,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不断开发无可替代的互动性强的新产品、新项目,打造品牌,培育亮点,促进安徽省农业旅游做大、做强。

发展措施范文篇10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提高机关运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提高我局执行力和服务力,从而促进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建设和构建和谐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局效能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把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为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规范机关办事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管理体系和运转机制。通过效能建设,使机关管理有明显改善,机关作风有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各项措施更加落实。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为圆满完成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任务,决定成立区安监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设在局办公室,由任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同时,按照区机关“效能办”的要求,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一是探索建立效能建设平台工作。学习区试点单位的经验,逐步推进行政审批业务信息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有效的审批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安监局机关效能建设监督投诉中心。局机关效能建设监督投诉中心设在局办公室,主要负责受理对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员有关效能建设的投诉,并负责监督我局效能建设的落实。三是设置“区安监局机关效能建设公示牌”,公示效能建设的内容。在公示牌旁边设置效能投诉须知和投诉箱,把投诉方式、投诉内容、投诉电话、投诉地址等告知群众、接受监督。四是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制度,征求、收集社会各方面对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局机关效能建设的落实。五是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评机制。由局机关效能办牵头,对本单位各科室和每个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同时负责对本单位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人员进行诫勉教育。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加强局机关效能建设,我们要切实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把教育、制度、监督紧密结合起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一)完善办事制度。按照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公约性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工作职责和各项办事制度。按照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执政为民、提高效能的要求,联系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妨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对我局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充实和完善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评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人管事。

(二)深化政务公开。进一步做好对局机关及各科室工作职责、办事制度的公开。外资业务科、特种行业管理科等具有审批职能的科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公开涉及审批事项的有关政策法规依据、办事要求、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审批结果以及承办单位和责任人等内容。同时,要向客户和群众提供涉及审批事项相关的宣传资料,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

(三)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机关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工作作风,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机关管理,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运用奖惩机制,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良性发展。

(四)优化机关服务。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仆观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五)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忠于职守,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高效率地履行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努力精减工作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优化责任管理,增强节俭意识,降低政务成本,提高工作效能,追究失职行为;加强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功能,实现局机关工作的全面提速。

四、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从今年月份开始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具体时间作如下安排:

(一)学习动员。拟于月日下午召开全体干部会议,传达全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精神,使广大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同时,加强培训教育,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充分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机关效能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查找问题。对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要求,在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主要查找各科室及机关干部发挥职能、履行职责情况;查找是否切实贯彻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政令是否坚决有力,落实到位;查找能否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查找是否存在机关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能力不强、作风浮躁不实等问题,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等行为;查找是否存在内部效能建设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并于月日将自查情况报区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

(三)整改提高。针对查找出的机关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与整改时限,切实解决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纠正工作中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做法。并于月日前将整改情况报区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