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50:37

队伍教育

队伍教育范文篇1

依据所要得到的调查项目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体育教师职称评定状况。我们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95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研室主任发放调查问卷95份,由专门的调查员发放问卷并负责收回,所有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达100%。通过对收回的95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对位的现状,并通过查阅和参考我国有关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等资料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佐证。为了对调查问卷进行更加准确的统计分析,我们采取SPSS16刀统计软件对95份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得出了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正是这些结果,为我们全面掌握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提供了依据。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特点。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体现着鲜明的年轻型特点,表现在30岁以下体育教师占46.3%、30一4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295%、41一50岁之间.174%,51岁以上体育教师占总数的6.8%,详见表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化的队伍,40岁以下体育教师占了七成之多。二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特征。通过对95所高校体育教师性别统计发现,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男性248名,女性322名、男女教师性别比为1:1.3。由此可见,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小,比例相对和谐。但由于高等学校轻松、体面的工作环境,更加吸引女性体育教师。三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特征。河北省普通高校氛围重点大学、二批本科以及部分专科院校,学校级别的差异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学历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诸如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省内重点本科院校以及河北省体育学院等体育专科学校,其大学体育教师多为本科教师,另有%为硕士学历教师。而在一些成立时间较短的专科院校,体育教师中本科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学历教师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些院校的教师以专科学历为主。这一方面源于学校的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给予这些院校的经费投资较之知名院校较少,教师待遇较低,高学历体育教师不愿在此任职。此外,这也与一些高校坐落的城市有关,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坐落的高校,尽管学校级别较低,但由于所坐落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性,也存在一些学历较高的体育教师。四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特征。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我们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中,正高职称教师28人,占4月%,副高职称178人,占31.22%,其余均为讲师和助教。这与王立新竖007年报道的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中的结论正高职4.1%、副高职31.33十分接近。

3、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得知: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性别结构也比较和谐,教师队伍比较稳定。但同时也呈现出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相对于素质教育要求较少、教师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4、建议

队伍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1新疆职业学校“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背景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新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就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支持新疆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新疆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实施“双语双师型”教学能力强化培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基本解决“双语双师型”教师总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的状况;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特别是“双语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双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强教学能力和活力。为加强职业教育“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13年,吐鲁番地区教育局制定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双语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及程序》文件,对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管理进行了严格规范。2014年吐鲁番制定出台了《吐鲁番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并与湖南省人社厅签署了2014~2016年就业对口援疆协议。从2014年至2016年,吐鲁番市共选派112名技能人才赴援疆省市湖南省衡阳技师学院参加技能培训。

2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历史和教师现状

2.1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史。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吐鲁番师范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农校、广播电视大学、少数民族教师培训中心、职业高中7所学校合并成立,是吐鲁番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之一为吐鲁番市师范学校,始建于1977年,自198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市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36年未间断,先后吐鲁番市和南疆四地州培养了一万余人次的小学、幼儿园优秀师资。2.2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师现状及问题。2.2.1少数民族教师现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40名,湖南援疆教师3名,汉族教师14名,民族教师23名。本次调查从年龄、学历、职称、双语水平、双师资格证、教学中使用通用语言比六个维度来对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双师教学能力进行了解。通过分析可得,在年龄维度中,30岁及以下和51岁以上占比较多,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在学历维度中,基本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比例逐年增多;在职称维度中,高级讲师占比较少;在通用语言维度中,MHK三级甲等以上的教师占比50%,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的教师占比29.2%;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仅为16.6%;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比例中,还有一半教师不能全部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双语水平和资格证书获取率,是制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短板。2.2.2少数民族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现有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为贯彻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应发挥积极作用的要求,学院规定在校期间100%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从上述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还有部分教师的MHK、普通话水平等级不达标,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前教育专业一半教师的本科学历并不是初始学历,是工作之后通过成人教育、电大、党校、函授等方式继续教育后取得的,所修专业与初学专业大多不一致,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薄弱;第二,为弥补专业教师匮乏问题,出现了与其它专业共享教师情况,这些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知识背景,较少甚至没有到幼儿园观摩、指导的经历,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这将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随着学前双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为快速补充师资,只能招纳一些专业相近的毕业生,后期还需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第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如音乐、钢琴、儿歌弹唱、舞蹈、美术等)教师缺少。(3)教师缺少双师职业资格证。双师型教师需具备双素质,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后,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师基本不具备双师资格,缺乏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保育员、育婴师、早教师、公共营养师等,这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获取类似资格,更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推行“多证书”制度的实施。

3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

3.1设定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倾向于技能课教师招录。近三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数量的大额度增加,学院为快速补充师资,专业教师准入制度不太严格,只要具备研究生学历,所学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内某门课程比较贴近,即可招录,后期再进行相关培训。在今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招聘中建议考虑以下四点:第一,在专业课教师招聘时必须本硕专业同为学前教育专业或必有其一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另一专业为育学类所属专业;第二,所招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具备一定的水平等级,即MHK四级甲等以上或普通话二级以上;第三,加大专业技能课教师招聘,如音乐、钢琴、美术、舞蹈、书法、手工等课程教师;第四,招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某一类职业资格证书或在规定时间内能取得相关证书。对招聘的专业教师从所学专业、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等级、专业技能、资格证达标规定、限期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3.2提供教师练兵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本专业、学院、自治区组织的说课、讲课、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以赛促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动态了解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专业技能课教师在三笔字、绘画、舞蹈、手工制作、弹唱、游戏创编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3.3持续提升自身双语教育教学能力。双语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院和教师内外同施力。从学院层面来讲,根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局《关于加速推进中小学国语教学全覆盖工作的意见》,学院制定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教师国语学习培训方案》,通过网络系统培训平台在线学习国语,每天一小时,直至取得有效的MHK证书并达到完全胜任国语教学的要求。学院对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师,给予一定时间参加培训或自主学习,考核合格后继续留任,不合格者实施转岗分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教务处对教师上课是否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督查、规定教师和学生交流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校期间使用普通话;学院还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效果检查和评比、建立校内“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措施来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师自主发展来讲,教师通过网络培训或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教师语言能力,通过教学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学习借鉴等方式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3.4依托湖南职教对口援助学院的优势。2017年11月14日,在《2015-2017年湖南职业教育对口援疆》基础上,学院与湖南11所高等职业院校签订《2018-2020年“院校联专业”对口援疆》协议,其中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项目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各援疆学校根据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发展实际需要采用长短期结合、双结双促的机制,即选派二年、一年、半年的支教教师或兼职专业带头人,援疆教师与学院教师“结对子、结亲戚”进行帮扶,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双语能力、实验实训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3.5充分利用好定向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近年来,新疆通过实施《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通过“免费、特培、定向就业”的特殊方式为新疆各地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补充师资队伍,通过与内地23所省属师范类院校联合进行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加强师范教学教法培训、加强汉语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双语教学能力。免费师范生专业对口、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良好、国家通用语言过关、教学能力强,毕业入职后能很快的胜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林.专业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吕青.新疆双语教师培训的跨越式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郭璇.双语教育背景下伊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6.

队伍教育范文篇3

首先,建立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上收到县,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经教育、人事、财政审核后,由财政委托银行按月,封闭运行,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到位。近几年来,全县教师工资没有发生一分钱拖欠。

其次,坚持用人和管事相统一的原则,理顺了教师调配程序。县属教育系统编制内的人事调配,由县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内乡镇之间、县城学校之间的教师调动,由县教育局自主决定,县编办和人事、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录用新教师、教师进城由县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县政府批准后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努力理顺教师的进口和出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后,我县撤消了乡教办,收回被占用的编制31个。辞退临时代课教师755名,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116名。由县编办牵头,组织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核编小组,按照省政府新制定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细致的核查。为了解决代课教师辞退后教师奇缺的矛盾,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逐年在全县公开招聘师范类毕业生,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管理”的原则,从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全县共招聘368名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其中高中教师56名,农村中小学教师303名。幼儿园教师9人。我县农村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基本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轻重缓急,每年由县教育局确定教师招聘计划,报县政府审批。二是认真制定公开招聘教师实施方案,方案在确保招聘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规定应聘对象、应聘条件、文化考试、面试、录用及待遇,经县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并公开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精心组织文化考试和面试。由招聘领导小组临时抽签确定命题教师和命题范围,根据考试分数确定入闱对象,组织入闱对象到外地进行面试。然后,根据文化成绩和面试成绩之和,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和分配。四是采用“三定”模式培养乡村本土教师。为了使农村偏远山区或沿湖学校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从今年开始,县政府决定今后三年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派100名优秀毕业生(中考总分500分以上)到职业大学师范类5年制大专班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择优就业的“三定”模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稳定的补给渠道。五是争取上级支持,积极接收“三支一扶“的教师,在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今年我县共接受“三支一扶”教师9人,缓解了农村中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第四,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严格的编制管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学校成班率的提高。因此,必须下决心调整好农村义务教育的网点布局。从考虑方便孩子上学和办学效益出发,县政府结合撤乡并村,重新制定了全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规划。四年来,全县农村中小学校由原来的141所撤并成107所,撤并率达24.1%。共撤销中心小学4所,村完小10所,教学点20个,新设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使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

第五,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全县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四年来,县教育局根据不同学校的需要和教师学科结构共调整教师131名。县教育局依法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对67名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了其工作岗位。全县除少数工勤人员外,所有专任教师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对于教师职务评聘,县教育局则严格按照上级规定,严格把住申报、材料报送、任期工作质量、职业道德评估、业绩公开、收费等关口,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年来,全县没有1名教师因职务评聘而上访。同时,我们实施名师创评工程。四年来,我县共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明星、18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82名教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200名教师受县委、县政府表彰。

近几年来,我县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农村教师编制过紧。农村教师工资实行县级统发,使拖欠教师工资这一沉重话题成为过去。但是,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应该享受更高的待遇。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是条件好的地方,教师的待遇越好。使农村教师缺乏公平的劳动回报。二是我省现行的编制标准,使农村教师要承担比城镇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来,农村教育工作条件艰苦,农村学校点多、面大、网点分散。成班率低,教师编制理应向农村倾斜。恰恰相反,现行的标准却向城镇倾斜,按照省定的编制标准,农村小学为1:23.5,城镇小学为1:19.7,造成城乡教师编制倒挂,尤其是在山区或沿湖偏远地区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甚至还有一位教师包教一个年级的现象。又使农村教师缺乏公平的劳动量。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一部分农村优秀教师外流现象日益严重,使本来就青黄不接的农村教师队伍更是雪上加霜。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善待教师尤其是善待农村教师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不大。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应该把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降低农村教师劳动强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尤其是农村偏远山区、湖区教师的待遇,作为振兴农村教育的优先战略。建议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实行特殊政策,譬如实行与城镇至少同等的编制标准,或改按师生比定编为按教学班定编。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浮动工资等政策,县、乡政府妥善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和子女就业等困难,努力改善其待遇,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振兴。

2、编制总量严重不足。2003年由于我县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所以市里给我县定编1990人。后来我们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辞退临时代课教师755名后,使我县的编制总量严重不足。我县公办学校实有中小学教师2327人,而上级给我县的编制1990人,尚差编制337人。加上幼儿园、进修学校和职业中学应有教师54人,总共差391人。本来,省里规定了师生比配备标准,编委和人事部门只要核定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就可以核定教育部门的编制总量。而且教师编制是动态的,应根据学生的变动而变化,不能实行总量控制。即使要实行总量控制,也只能是一年一定。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大批年老、体弱多病的教师,按照我县人事管理权上收到县四年来的推算,我县因病休假或退休或休产假的教师每年将近有50多人,占教师总数的3%左右。所以编制总量还应适当给教育部门松绑。另外幼儿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都没有具体明确的新标准,在考虑编制总量的时候要一并考虑。建议取消编制总量控制,并适当增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以满足学校的特殊需要。

3、特殊学科教师奇缺。长期以来,我县农村音、美、外专业教师奇缺。全县107所农村中小学,按一校仅配一名专业教师,应配107名音乐教师,107名美术教师,107名外语教师。事实上,我县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别只有4名、2名和32名,没有1名特殊教育的老师,长期都是依靠以桃代李的方式解决。二是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农村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开设计算机和英语课程,农村初中也要开设计算机课程。这三年,我们只招聘到计算机教师29名,连1所学校1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都达不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更是无能为力。三是历史、地理教师奇缺,素质教育无从谈起。近10年来,我县农村中小学没有招聘到1名地理、历史教师。建议制定特殊政策,在高校招生时对这些学科实行降分定向培养,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录取时与其签订就业培养合同,以保证特殊学科教师的需求。

队伍教育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为我县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对全县应急队伍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促进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应急队伍抢险救援能力。

(三)指导原则。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育质量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应对处置能力。

二、对象、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

(一)教育培训的对象。教育培训的对象为各乡镇、各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组建的应急队伍,包括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企业和学校应急队伍等。

(二)教育培训的内容。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共同科目、专业训练和战术训练三类。

1.共同科目。共同科目是应急队伍的基本培训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共同科目主要进行队列训练、体能训练、自救互救训练等内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培训。训练的目的是使应急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和一般程序,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应急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常识等。

2.专业训练。即各类应急队伍围绕所担负的应急救援任务开展的专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关系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是能否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主要内容。主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设备使用训练、现场应急处置等技术训练。通过训练,应急队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能,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3.战术训练。主要开展指挥训练、快速集结与机动训练等。战术训练是应急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强化协同指挥,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应急队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三)教育培训的方式。各类应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各牵头组建单位负责,组建单位具体实施。训练方式可采取自训与互训相结合、岗位训练与脱产训练相结合、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训练效果,在训练前应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组织考核、验收和评比。

1.授课启发。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力求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围绕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增强授课效果。联系实际,安排有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领导干部或专家进行现身说法,请当事人讲述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应急处置情况,让应急队员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增加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2.案例分析。广泛搜集和编写近年来突发事件案例,开设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课。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案例,让应急队员从中找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急演习。组织适度规模的突发事件演习活动,让应急队员充当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演练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实战能力。

4.电教指导。将应急队伍教育培训项目制成录像带或光盘,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使应急队员受到直观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脑提供练习和应对突发事件情景模拟,让受训对象得到训练。

(四)时间安排。各级各类应急队伍要根据所承担任务的特点,合理安排年度训练时间。

各类应急队伍每年用于共同科目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个训练日;用于专业训练的时间不少于5个训练日;用于战术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个训练日。各类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习或演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应重视教育培训师资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师资档案,为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结合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县人社局、司法局、法制办要将应急知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编写教育培训教材。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队伍建设要求,本着“少而精”、“能管用”的原则,确定应急队伍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培训内容和标准。组织编写相关专业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和辅助资料,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体系和教育培训案例库。

(三)推进教育培训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和广播、电视、远程教学等手段,尽量依托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合作,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加强训练场地功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适应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教育培训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积极借鉴各地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做法,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四)保障培训工作经费投入。要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渠道。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保障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组织领导

队伍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近年来,纵观世界,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重要思潮,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社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建设发展非常重视,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如下三个群体组成: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承担专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即是教师,又是社会工作者;二是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队伍,辅助承担社区教学活动,其成员来自各个行业,或由社会人士志愿参与,其报酬低微,因此其流动性较大;三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来源于整个社会,人员结构最为复杂和多元化。目前,这种划分方式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在研究文献中得以承袭和传递。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存在教师数量较少、师资结构单一等情况。在多数社区及街道,由于未设社区教师编制,所以专职教师数量缺乏。上海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最早的城市,各个区县都设有社区学院,截至2015年,上海拥有5000多个社区教学点,但专职社区教师数量却不足2000人,面对城市25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专职教师的数量达到稀缺的程度,部分老师要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教师精力及知识结构有限,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就全国而言,东部地区社区教育发展最成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于专职教师的需求更为强烈。在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方面,当前我国社区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构成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当前的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来自各行各业,部分是各个单位的退休人员,能力及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年龄层次偏大。年轻的兼职老师及志愿者由于还有本职工作,所以不能保证能够长期进行社区教学。

(二)师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当前由于社区教育教师来源较为复杂,所以呈现水平能力层次不一的情况。从学历构成来说,社区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专科为主,研究生学历的占少数,部分教师对于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存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脱节的情况。面对社区教育全覆盖的受众群体,一些教师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案实施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方面无所适从,教学能力欠缺。科研能力较为欠缺,多数教师没有掌握科研方法及科研方向。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优化师资结构,扩大教师队伍建设面对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我们要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定期招聘专职教师,招聘对象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以及目前各类学校的在职教师。这一群体要进行职业化的培养,充实他们社区教育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承担专业性课程的辅导工作。在社区教育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兼职教师占了社区教师队伍的较大比例,由于这个群体来自各行各业,多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学员带来了许多具有价值的“干货”,所以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聘用具有专长的兼职教师,包括各个行业的专家、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职业讲师等,从而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给学员带来行业的最新需求及实时发展动态。对于志愿者的招募,可以从社区范围内进行选拔,招募一批热心于教育事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

(二)提高教师素养,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可以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着手。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八个要素构成,分别是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当前暂未制定社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我们可以从职业道德八个方面,借鉴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结合社区教师的工作特性进行制定,从道德层面约束社区师资队伍的行为。在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方面,我们要通过培训不断强化社区教师的专业知识:强化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坚固理论知识的结构及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掌握学习方法,了解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会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要提升科研素质,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树立社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最后,是要提升教师全方位的教学能力。面对复杂的社区教育群体,对于社区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更加通俗易懂,语言流畅,具备亲和力,才能引起各个年龄层学生的共鸣;教师的监督能力,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评价和反馈才会有更高的效果。

(三)搞好制度保障,提升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暂无专门的关于社区教育的法律,所以要加快立法的进程,从而规范整个社区教育行业。推进社区教育教师的职业化,要从教师的招聘、培养、职业规划、薪酬待遇、考核体系等环节全方面推进。对于社区教师的招聘或引进,形成严格的招聘制度,依据需求定期进行招聘,按照程序进行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流程;依照需求从其他学校或者教育系统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严格把控教师的资格准入,对准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实行“双证制”,要上岗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社区工作者证书。高度重视社区教师的培训,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展开合作对教师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覆盖专业知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方法、实践经验、行业前沿等各个方面。要完善培训制度,形成完整的培训方案,除了要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还要定期对老教师及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培训,实时更新教师的“知识库”,并实行培训积分制,对于达到一定积分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

当前社区教育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份不够认同,所以针对这一群体,需要建立社区教师职称制度,为他们的晋升及发展铺设一条清晰光明的道路。要确保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需要提高社区教师的经济待遇。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社会、企业、单位共同筹集,保障社区教师薪酬待遇不低于普通教师薪酬待遇,兼职教师的课酬不低于普通教师的课酬,专职教师的“五险一金”能够得以保障。对于社区教育教师的评价,是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方面结合社区教育特色,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引入专家评价制度,综合学员评价、同行评价、上级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洁.成都市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2]王振杰.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25-29.

队伍教育范文篇6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为加强对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局党组高度重视,把此次活动列为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点,先后三次召开党组会,对活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部署。局里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公证处主任、律公管科科长等为成员的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义司[2005]18号《关于在我市公证队伍中开展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的实施计划》,同时公证处也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以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副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真正将活动落到实处,确保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此次活动,公证处根据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对本次活动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细化,确定每一阶段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活动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局分阶段组织督查、指导,确保责任到人,保证人员、时间、内容的到位和落实。

(二)加强宣传、重树形象

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树立形象,提高公证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要靠教育、靠规范,还要靠宣传。根据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我市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宣传,力争在宣传的广度、深度和效果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一是通过的新闻媒体及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将本次活动的目标以及“三项教育”、“四个规范”的内容向社会广泛进行宣传;二是以在公证处大厅里设置黑板报、宣传窗等形式对来公证处办案的群众宣传本次活动的方针、宗旨以及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和任务;三是在四楼办事大厅里设置学习园地,将每个人的《心得体会》、《自我剖析材料》以及《个人总结》等张贴进行书面交流,开展学习和评比并接受群众监督;四是以向社会各界发出《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本次教育活动。

(三)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1、学习动员阶段

(1)全面做好学习动员。为提高对开展此次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的认识,4月29日,局长、副局长组织公管科及公证处全体人员参加了市局召开的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动员大会。5月8日,局里就此次活动召开专门动员大会,副局长作了动员报告。公证处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和处务会,研究制订了《市公证处关于开展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的实施方案》,重点学习了《同志在全国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和《同志在全国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2)积极开展学习讨论。根据本次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公证处采取了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将本次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事先制定的集中学习计划,先后组织全体公证处工作人员集中系统学习了《全国公证队伍教育规范读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公证员警示录》等材料,边学习,边讨论。在学习阶段共组织了8次累计达20学时的集中学习及5次自学活动,每位公证人员都认真撰写了7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学习阶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3)认真撰写心得体会。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全体公证管理人员和公证处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了开展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人都认真撰写2000字以上学习心得体会,并开展了学习心得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为以后几个阶段的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2、自查自纠阶段

在自查自纠过程中,要求全体公证人员和公证管理人员认真查找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处理好“五个关系”,坚持“五个为主”,防止“五种倾向”:一是处理好自查自纠与他查他纠的关系,坚持以自查自纠为主,防止消极地等待上级和别人来查问题的倾向;二是处理好查摆问题与纠正问题的关系,坚持以纠正问题为主,查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问题,防止只查不纠的倾向;三是处理好查摆、纠正自己问题与查摆纠正别人问题的关系,坚持以查摆纠正自己的问题为主,防止只查摆纠正别人,不查摆纠正自己问题的倾向;四是处理好查摆纠正现在问题与查摆纠正过去问题的关系,坚持以查摆纠正现在问题为主,防止在纠缠一些历史细枝末节问题上而争论不休的倾向;五是处理好查摆纠正主观问题与查摆纠正客观问题的关系,坚持以查摆纠正主观问题为主,防止只强调客观原因,而不注重从主观上解决问题的倾向。

(1)认真撰写自查报告。为确保自查自纠阶段能突出重点,确保公证人员的自我剖析材料具有针对性,公证处专门制定了《个人自我剖析材料写作重点》,指导公证人员开展自查自纠。根据要求及写作重点,公证处人员从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等方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撰写了2000字以上的《个人自我剖析材料》,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对公证工作提出了10多条建设性意见,明确了第三个阶段的整改重点和方向。

(2)广泛征求意见。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市公证处向全市机关各部门、乡镇街道、社区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发了100多份《征求意见函》,同时召开了公证行风监督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3、查处整改阶段

查处整改是整个活动的关键,本阶段的活动不仅直接关系到本次教育活动的效果,也关系到能否切实改变公证队伍的社会形象,重塑公证行业社会公信力。为此,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了公证队伍、公证工作和公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查处整改工作的重点,围绕“四个规范”和“五条禁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在规范公证服务秩序方面。针对部分当事人反映申请办理公证受理难、公证员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公证收费计算基准不统一等问题,在公证处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实施统一受理、统一收费,制订了《关于统一受理和收费的实施办法》,把公证员各自接待与统一收费有机结合起来。由受理窗口统一受理,统一按国家收费标准核定预交费用和公证费用;对按标的额收费的公证事项,对标的额的确定,以专业评估机构估价为主,公证处定价为辅,如当事人对公证处定价不服的,其本人可选择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对减免收费的,应符合条件,规范程序。

(2)在规范办证程序方面。针对在办理保全证据公证中,有的公证员先到现场,再回公证处补办相关手续,存在着程序不到位或程序颠倒引起公证质量瑕疵等问题,制订了《公证责任追究制度》,对公证员违反《公证程序规则》,造成公证案件质量瑕疵的,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司法部和省厅文件规定,将公证员助理的配备比例、岗位职责和薪酬制度执行到位,规范公证员助理聘用条件和程序。对公证员助理违反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制的,也予以责任追究。严禁公证员助理以公证员的名义独立办证。严格公证处印章、公证员签名章的使用和管理。同时,针对公证处文印室的“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印章常被当事人套用,用于非公证用途的情况,公证处自7月20日起,取消文印室的“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印章,由公证员使用各自的“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印章,并在印章上签上公证员名字。

(3)在规范公证处的运行机制方面。针对现有效益工资制中重点注重公证员个人收入与办证收费挂钩的分配方式,主要根据办证效益进行考评的片面考评方法,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公证处内部的分配机制和考评机制,在现有效益工资制的基础上,引入公证质量考评机制,制定了《公证质量考核办法》及《公证卷宗质量评分细则》,每月月底对公证员当月所承办公证事项的卷宗定量检查,进行百分制评分打分,结合服务态度及投诉情况,发放公证员当月的效益工资。

(4)在规范公证管理行为方面。由过去把重点放在对人、财、物的直接管理上转到注重对制度和对标准条件的把握上。在公证处进人问题上,着重关注对进人的标准和条件进行审定把关;在财务管理上,着重对财务管理规定的制度制定和公开、民主、透明等方面进行把握;在公证处人员收入方面,着重把握公证人员的效益工资和奖金的总体水平,而每个公证员的具体数额由公证处决定,从而真正赋予公证处的自主权。把对公证人员特别是公证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公证处党员的党风廉政教育以及公证处的支部建设真正纳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确立了以提高公证处的社会效益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重新修订完善了公证处百分制考核标准,将综合治理、信访、计划生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创建文明单位等项工作统一纳入对公证处年终考核工作,使对公证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可操作性。

(5)在如何提高公证质量方面。针对公证人员公证质量意识不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办证质量等问题及近两年来公证案件被投诉、被行政复议、被行政诉讼增多的情况,制定了《公证质量考核办法》和《公证责任追究制度》,把公证人员办证质量与效益工资直接挂钩,把公证质量考核结果直接体现到效益工资上。《公证质量考核办法》规定对公证员所办公证事项的公证质量每月在效益工资发放前考核一次,局公证管理人员参与其中,按公证质量考核结果发放公证员的效益工资。《公证员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公证事项因公证质量出现问题,视不同情况再追究公证员的经济责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公证员办理公证事项的责任心,提高了公证质量。如:因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投诉、信访,公证员自行处理了结,需承担赔偿责任的,公证员承担赔偿部分的20%,最高不超过2000元;公证处处理了结赔偿的,公证员承担赔偿部分的40%,最高不超过4000元;司法行政机关处理了结或行政诉讼需承担赔偿责任的,公证员承担赔偿部分的50%,最高不超过5000元;因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直接起诉赔偿的,公证员承担赔偿部分的100%,最高不超过10000元;经审批出证的公证事项引发的赔偿,属审批人审批把关不严的,审批人承担公证赔偿额的30%。

(6)在如何提高公证队伍素质方面。针对公证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不注重业务学习培训和理论调研,队伍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进一步严格和完善了业务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把业务学习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加强理论调研,拟将业务学习、理论调研和公证质量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不定期地把公证人员送出去培训学习,坚持自学为主,集体学习和送外培训为辅,切实提高公证人员的业务素质。今年共撰写公证调研论文7篇,比往年有了较大提高。

同时,针对公证处有部分人员上班不按规定着装、上班期间聊天、吃东西以及迟到、早退等违纪行为,公证处决定对有关公证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原有的行为规范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公证人员行为规范》,明确各公证人员应遵守的各项事项,树立公证队伍新形象。对违纪人员从经济上和纪律上依规章予以处置。

4、总结验收阶段

通过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公证人员和公管人员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公证人员办证质量进一步提高,公证处和公证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公证人员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和诚信为民观念进一步增强,公证管理工作缺位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修订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较好。全体公证人员均通过了合格评定,公证处也通过了鉴定验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学矛盾明显,影响活动成效。因为公证处人手紧缺,工作任务繁重,加上今年市政府旧城改造工程和国际商贸城商位定位工作较多,公证员上班时间工作安排满,晚上和双休日经常加班,使学习时间安排存在困难,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2、本次树形象活动只解决公证处存在的部分问题,有些问题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比如在如何提高公证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法律知识等方面,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显著改变。

队伍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对策

独立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均衡问题,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比如,思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力度不够。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H高校为例

H高校现共有辅导员71人,本次参与调研的共有70人,剔除无效问卷2份,得到有效问卷68份。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7.14%。1.H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调研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专业类型、辅导员类型(专兼职)。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年龄上,25岁以下0%,25~30岁55.88%,30~35岁33.82%,35岁及以上10.29%;性别上,男30.88%,女69.12%;学历上,专科0%,本科0%,硕士100%,博士0%;职称上,初级58.82%,中级39.70%,高级1.47%;专业类型上,思想教育类10.29%,经济管理类38.23%,理工农医4.4%,其他,47.05%;辅导员类型上,专职29.41%,兼职70.59%。队伍总体情况是女多男少,高学历,趋于年轻化。2.H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现状。对于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怎么、是否已经出现职业倦怠、职业愿景又是什么,我们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经调研得知,24.11%的人员可以做到“积极投入”,41.17%的人员处于“正常工作”,而34.70%的人员是迫切希望转到其他岗位,其中仅有13.23%人员希望专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51.47%的辅导员希望转为专业任课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份不被领导重视、待遇差、责任重、工作成效不易凸显、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的烦琐事务工作。3.H高校辅导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现状。根据H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围绕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继续教育选择的形式进行了调研。了解到,67.64%的人员每年可以参加一次继续教育培训,32.36%的人员因个人或其他原因未能参加,还有8.82%的人表示三年以上才有机会参加,这个群体的继续教育问题值得管理者给予高度关注。在参加继续教育类型的选择上,短期研修班和自主系统化学习所占比重较大,各占29.41%;选择学历教育和单科课程的次之,所占比重分别为23.52%和10.29%,这部分群体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30岁,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个人发展前景,暂且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生涯的职业跳板,成为辅导员岗位中的“考博者”。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第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制约因素主要在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编制问题和辅导员岗位价值效能问题。第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严重缺失,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第三,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1.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并在同政治、经济、文化等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培养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思政队伍是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如何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独立学院思政队伍急需提升必备素质之一,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何、政治站位高不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都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2.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或者说教育本身的专门特点,就是培养人才。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系统,也在于教育系统具有其他社会系统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培养人才,即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才。”高校存在的意义源于教育。当前,在新时代,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高质量人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名师效应,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想要在高等教育市场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可谓十分艰难,唯有潜心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管理队伍,才是正确的出路。根据H高校兼职辅导员占比达到70.59%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独立学院思政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在其关于“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曲线及智力对该曲线的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成人的学习能量永远不停止,成人的可塑性仍很大,25岁以后每年下降1%。”该项理论研究结果,为思政队伍参与继续教育的效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有力地反驳了那些常以年龄增长、记忆力减退、学习效果不佳等为由,不愿参与继续教育的思政队伍。作为独立学院的思政队伍主力军,辅导员一方面要处理各项学生杂务,另一方面还要履行好思想政治引领的政治责任。如果不能及时参与国家、社会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掌握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及工作内容与原则,将难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三、独立学院思政队伍继续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12月2日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讲上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校长重点强调了高校办学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队伍,同时也体现了梅校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当前,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思政队伍进行思想、专业、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既是独立学院高质量办学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1.转变理念,加强思政队伍继续教育力度。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唯有适时转变理念,才能应对发展之需。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较而言,独立学院由于办学体制制约,财务要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了在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既要提高教育质量,又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的思政队伍往往既兼任党支部书记,又兼任专业课老师或行政事务工作,要想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对思政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艰巨任务,其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直接关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独立学院管理者和辅导员要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辅导员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转变理念,加强继续教育投入的力度,从时间和财务上提供有力保障。2.完善制度,建立思政队伍继续教育保障机制。要积极构建独立学院思政队伍继续教育体系制度。独立学院应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之需,进一步明确思政队伍的角色定位,理顺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健全思政队伍继续教育的制度和体系。只有在“制度性文化”的基础上,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一套适合独立学院思政队伍继续教育现状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独立学院的思政队伍继续教育任务得以落实。一是要建立财务保障制度。独立学院应将思政队伍继续教育所产生的费用纳入财务预算之中,建立台账制度,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二是要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学院在选人用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人事调整中,要对思政队伍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科目、数量以及效果有相应的要求。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为了有效带动和鼓励思政队伍参与继续教育,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应将思政队伍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工作考核之中,与年终考核、绩效发放紧密挂钩。3.立足实际,进一步完善思政队伍继续教育课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技能的专业化;二是研究的专业化,这是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主要由辅导员思政教育的研究能力决定,其实现还有漫长的道路。”结合工作实际,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紧密围绕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建立集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构绝不能与实际脱节,要充分依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进行建构。4.自主学习,优化“移动学习”效果。“移动学习是指使用手持科技设备和在无线网络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独立学院思政队伍的业余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需要每个个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完成的,这里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自律,高效且要富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避免碎片化、吴小华以及娱乐性媒体的干扰,力求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俊.一流人才与一流本科教育:理念、问题与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8

[4]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建伟.“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

队伍教育范文篇8

我市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铺开阶段,为更好的发挥已建站点的作用,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远程教育骨干队伍。为此,必须加快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做到人员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

一、人员到位。

各县(市、区)要按照洛远程办〔**〕6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地试点工作实际,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现有人才优势,精心选配骨干人员,着力构建层次清晰、纵横衔接、覆盖面广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体系。按照**年建站计划数,尽快组建或充实管理人员队伍、教学辅助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各县(市、区)要于6月20日前落实人员到位,并由各县(市、区)远程办汇总上报市远程办。

二、培训到位。

各县(市、区)要按“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要求,科学组织骨干人员的培训。培训以洛远程办〔**〕6号文件要求为重点,方式上坚持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岗前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分散授课相结合,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通过培训,切实提高骨干人员素质。各县(市、区)要从现在起对各类骨干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7月底要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队伍教育范文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国际上,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呈现出相互激荡并日益加剧的趋势,在谋求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进行文化交流,以及在同其他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中,都时时伴随着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和碰撞。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这就决定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所有这些变化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1.师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价值追求上的多元化。传统的道德标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追求实惠、淡化荣誉的现象逐渐增多,思想更加独立和贴近实际,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师生思想的深刻变化,要求对他们思想行为分析的方法更加科学和理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拓展。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拓宽服务保障领域。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提出了严峻挑战。

2.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之一是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获取量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个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它的到来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工作主体与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所处的地位已悄然改变。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网络信息交流的平等性、共享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信息差不复存在。过去对工作主体的要求是“要给他人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工作客体占有的信息很可能比教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内容更多、来源更广、覆盖面更大。信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的挑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外,还要特别加强自身建设。只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跟得上时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稳定有效地发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整体化、连续化、规范化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上下工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的整体化、连续化、规范化。

1.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整体化。制度能够合理规定相关工作部门的边界和合作原则,即制度不仅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同时也分清了相关部门的权力边界,如同市场的规范了对政府职能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多层面的工作机构和人员、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组成的,是一种多样性的集合体。实践证明,单靠哪一部分人、哪一种方法和手段,是很难形成体系、发挥其整体效益的。只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制度,以制度的刚性明确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职责,才能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便于统一指导、协调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

2.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连续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人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形成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有条不紊,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员的变化而出现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可持续进行。

3.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规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责任到位。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无序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的关键内容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中,制度是中心环节。近几年来,高校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和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制度建设,仍然亟待创新。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廉政制度建设理念。

1.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着眼于改革创新、体现超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制度建设和创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又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将超前防范作为制度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制度创新中,既要注意“从无到有”的完善,又要注意“粗中有细”、“从有到优”的完善,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队伍的行为准则,把党的要求和纪律转化为可以遵守、可以操作、可以监督的、具有很强约束力和强制性的具体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党风廉政制度创新,重点要围绕权力进行制度创新,在内容上要突出权力的科学配置、管理行为的规范,以及对廉政行为的激励和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在范围上要着重加强对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规范和约束。

2.要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高校党委防治腐败制度的建设应整体思考、系统考虑,长远规划。要广泛宣传、深入落实、认真贯彻,让各职能部门能统一思想,统一目标,避免职能部门各行其是造成制度建设不科学、不实际,无法贯彻落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无序。所以,制度建设应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审定修改,逐步完善和实施。

3.要坚持实用性、连续性。防治腐败的各项制度在制定时,应按照整体思考和长远规划来制定,要认真考虑各项制度的相互联系和关联,要注意制度的层次性、关联性、实用性、连续性。使各项制度互相支持,前后呼应。

4.要坚持教育、监督的经常性。在制度建设上,要把教育和监督的职能充分体现,要注重制度的制定,更要强调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要利用高校中心组等学习方式和报纸、电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传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学校的各种制度,使广大干部认识制度、了解制,让制度进干部的心、进干部的脑。要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廉政制度建设的教育,要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级党委举办的廉政建设学习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廉政教育的认识。在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上,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要通过党内监督、纪检部门的监督、行政监督等形式,按照权责分明的要求,逐级抓落实做到令行禁止、努力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廉政制度建设工作方法。制度建设创新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抓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工作方法,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加强制度建设。

1.要对制定制度的着力点和执行制度的要点进行创新。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要点的创新,就是要让领导干部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廉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制度的建立对腐败的约束和牵制。现实生活中很多干部犯的错误,有干部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那就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欠缺和不健全的原因。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消除人们腐败的侥幸心理。要以“三个贴近”来破题,以“四个切点”来着手。所谓“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的需要。三是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岗位设置的需要。所谓“四个切点”,一是瞄准兴奋点。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紧扣难点。四是关注热点。通过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师生中了解反映最强烈的、最关心的问题和反腐倡廉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围绕和解决师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制度建设,突出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

2.要进行制度创新整合,建立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建设和整合上,一是制度的制定应有法律依据,要以宪法为准绳,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二是制度的制定应系统化,要考虑制度的前后衔接,上下统一和各种制度的相互呼应,要使每种制度原则性和操作性相统一、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规范性要求和惩罚措施相统一。三是制度构建应“制度化”。在思想治权上,要用制度建设来夯实思想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努力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致力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监督治权上,要建立健全师生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制度,同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等廉政评估体系。在奖惩治权上,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责任制追究等办法,对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制度建设上力争做到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真正发挥制度的整体合力。

3.要从宏观上规划制度设计的整体构架,使各项制度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廉政制度建设创新,从面上要实现和谐。首先,要力求使制度所调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关系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和谐,包括权利和义务的和谐、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和谐、公共权力之间的和谐、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的和谐等。其次,要实现廉政制度与其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之间的和谐。再次,要实现廉政制度体系自身的和谐发展。但这是动态的和谐,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好制度的行废改立工作,使制度建设充满和谐的活力。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廉政建设的途径和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廉政建设要坚持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力度。

1.要严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行为。要始终把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的组织纪律,用党章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言行。

队伍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课程

从事社区教育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是保障社区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石,这类群体只有在教学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及健康的更新迭代,及时把握教育政策和社区居民需求设计高质量的课程,才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供给质量并不断满足时刻变化的社区居民教育培训需求。建立标准化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体系、官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操作指南是当下大幅推进各地社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居民受教育资源供给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困境及培育意蕴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社区教育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通业务、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1]。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共建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培训及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逐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对于社区教育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管理者队伍管理能力提升培养还是志愿者队伍规模质量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培育的核心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各地社区教育工作的强基固本,更影响着各地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城乡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工作职责不清晰、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绩效工资待遇偏低、教师职称评定困难等。由此形成了影响各地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与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安排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共进以及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也有了逐步提升,相关的政策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完善,制约社区教育师资发展的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从政策上来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标准要参照教育部2013年制定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来严格执行,各地应建立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与能力标准,推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一)社区教育专业建制缺乏在欧美等一些社区教育发达国家,从事社区教育领域的专业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大学“科班”培养成才的。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高等教育学科领域专门涉及社区教育完全对口的专业学校“凤毛麟角”,少数高校近年只是陆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偏重于民政方向,相较于教育学而言在专业构建及发展标准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专业类别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我国社区教育后备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在初始阶段可以先由有部分条件的师范类院校予以试点设置社区教育专业,待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成熟以后再予在其他高校推广。而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居民学校等这些作为社区教育一线管理、运行的相关院校及单位更应做好带头作用,在不断加强自身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围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需求,依托高职、中专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加快建成一支适应社区教育特点、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重点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软件开发、学习咨询、教学组织、学习引导等方面,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给予支持。

(二)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不明确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包含了社区教育教师的上岗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系统两部分。对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起着筛选、监督、记录、管理、孵化提升的作用。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教育一线教学岗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胜任。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应参照中小学教师准入要求,任何一个与社区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岗位都必须通过资格审查、现场面试、试讲、试用期考察、阶段性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才能正式录用、提拔。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对有意申请者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以外,还必须完成规定学时与社区教育有关的课程研修或在基层社区有半年以上教学实习经历方可视为具有基本的准入资格。为了促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还应在在职培训和专项职称评定制度等方面明确“游戏规则”,从制度上对社区教育教师群体给予相关保障。社区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应纳入岗位职称考核的细则,参照各地实际教学情况,建议规定每年不少于一周、每五年不少于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时。培训可由相关高校或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等第三方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承担,并逐渐形成培训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社区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功能定位模糊鉴于任何一个教育专门岗位都应具备与之相对应的职岗名称,对于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职岗名称也应予以统一化。在日本,相应的社区教育设施是公民馆,从事公民馆工作的称为公民馆主事,即主持此项工作的专门人士。韩国则统称平生教育士(平生教育即终身教育之意),“士”为一种专门行政职务。而在我国,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称为社区教育专干的;也有称为社区教育培训师、社区教育指导师的;更有称为社区教育推进师的;对于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职岗名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一般统称为“老师”。作为“老师”,很多基层社区教育教师的日常主要职责除了要给社区居民上课以外,还受制于社区教育人员短缺、职责模糊等问题,并兼顾着组织策划各种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社区教育设施管理、人事管理等其他工作。有些社区教育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承担只占工作量的很小比例。从本质上来说,很多地方社区教育教师除了承担了一般教师岗位的职责以外,还兼顾着一定社工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教师从事教学的精力。如何进行适当的职业冠名,明确社区教师队伍的岗位职责和功能定位也是当下部门地区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底子薄弱社区教育较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底子较为薄弱。虽然各地在教育政策文件中对于区域社区教育教学从业人员的配比都有着明确的指标要求,像江苏规定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教师;社区居民学校要求配备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专兼职社区教育相关人员,但在实际层面往往很多地方达不到理想的配置状态。作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选拔社区教育机构负责人(管理者、校长、主任)时,除了重点考虑候选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外,最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应该是基层社区教育教学从业经历及相关工作业绩。在干部提拔、岗位晋升时更多地倾向有基层教学经历的人员。同时,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区域社区教育师资库(专兼职)。对此,一方面要根据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配齐师资缺口;另一方面,应尽量多途径提升社区教育师资整体素质,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机制。对于短期内师资缺口较大的地区,要联合、依托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各类协会负责人、兴趣小组负责人和志愿者的作用,成立多样化、多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毋庸置疑,只有师资实现在“质”与“量”上的高水平提升,社区教育的关键节点才有可能被彻底打通。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课程也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领域,是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2]。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区居民成长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公众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于社区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社区教育教学培训计划、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随着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居民对于高质量学习资源的渴望程度与日俱增。尽快落实官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操作指南、打造更多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课程是今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新方向。

(一)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式建设参差不齐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要以国家社区教育通用型课程大纲为准绳,各地参照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分类标准和建设规范,规范课程规划、设计、制作、测试、试学、评审和更新等环节。近些年,随着标准化、系统化进程的提升,各地在建课过程中往往能够参照大纲标准进行建设,但课程无论是在内涵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各地主管部门要指导社区教育单位开发、推荐、遴选、引进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发展。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今后社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要促进课程设计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践有机融合。各地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与推广应用工作,特色课程建设要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有机融合,与居民需求、科学普及、文明素养、社区发展等紧密结合。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制度研究,指导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实践。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品牌和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和特色课程,通过特色品牌创建和课程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内涵水平的提升。

(二)社区教育课程“泛化”,地方特色资源不明显“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确立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步骤,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虽然各地每年也依据此标准在进行相关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但大多数地方的建课思路还局限于建设低层次、碎片化的以社区现象陈述式为主的泛化课程资源,缺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及展示居民风采的特色化课程。因此,各地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打破墨守成规的思路,要积极鼓励引导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各地区要根据社区教育实际需要,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特殊剧种、曲艺、影视等,开发百姓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创建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课程品牌。立足区域休闲娱乐方式,合理引导并积极满足居民有地方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活动需求。

(三)针对特定人群的社区教育课程不足社区教育作为“兜底”教育类型,除了服务广大普通社区居民以外,还承担着为社会特殊群体开展教育服务的职责。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发展中针对特定人群的课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社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社区教育是一项塑造人、帮助人、提升人、发展人的事业,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对于满足群众需求、扩大群众参与、凝聚群众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社区居民,代表的是政府所从事的社会事业,主要任务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初级的、公共的、普及性的教育培训服务,更多地体现着教育元素中“保基本、保底线、保公平”的原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幸福工程。一方面在社区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弱势群体教育,包括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生存技能等方面合适的培训课程,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不仅要注重青少年校外教育,比如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课程,青少年实践能力培养课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贫困生辅导课程等,还要注重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品质,设计针对老年人群的相关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区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深时展促使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进行改革。各地改革进度不一、情况各异,有的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较为陈旧,改革力度还不够明显。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区教育教学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受教育者主观体验的倾向。在课程设计中要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让学习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不仅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能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是要关注社区教育课程结构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整体设置社区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者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是要关注课程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提升生活性服务质量为核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服务;三是要关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者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要关注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举措,力争达到让社区教育充满爱的力量、弥漫书的芳香、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习者始终享受到社区教育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五)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不足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学习者自身的终身发展,帮助学习者为未来世界做好准备。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即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将会对劳动者的各项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社区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最基础的教育类型,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对于新形式、新态势的敏感程度偏弱,体现到课程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模式创新不足。社区教育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线学习的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学习服务机制,做到满足学习者“三自主”的菜单式学习模式,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形式、自主选择学习时间。通过丰富学习媒介,满足学习者使用电视、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通信设备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单一授课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咨询者、引导者、组织者。重点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组织学习者交互讨论、提供在线辅导答疑等,由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演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以学为主”的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线下交流与讨论,强化学习者“体验式”学习感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

三、以师资发展打造高质量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一)促进师资课程一体化发展社区教育师资课程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从师资培育、课程开发质量、标准把控的视角出发,根据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循环理论,将教师的专业课程发展方向和自身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科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培训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已有的教师资源分梯队、分类别地进行整合,对社区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行业课程等不同形式的主要教师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培训。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优化社区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建构课程和师资统筹的培养方案一体化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在充分保障师资培训计划有效达成的基础上促进所研究领域的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以师资促进课程研究新高地教师课程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现与重要标志[3]。通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往往也可以带动其主要研究领域课程新思路、新方法的产生。这主要在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是以提高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意识,体现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价值观、态度为主;而社区教育课程发展目标是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涌现的专业知识需求,实现课程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主。二者之间有着先天的发展共性。社区课程建设与教学发展、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学活动开展既相互促进又共同制约。通过培育提高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进一步整体性带动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打造区域社区教育课程研究新高地。

四、结语

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型”社会转型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做好社区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是党和国家对社区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区教育师资及课程建设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区教育人才梯队建设及合理、科学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弘扬地域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潜心研究社区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吸引更多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开发更多生动易懂的社区教育课程,必将为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图景。

参考文献:

[1]高参参.“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仲红俐.关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