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23:41

队伍构建

队伍构建范文篇1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确立了人才兴区”战略,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综合竞争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尚有待完善。

区依照省市委的要求,区委届次全会上。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其重点是推进和发展乡村经济,提出了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坚定不移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文化教育产业、坚定不移建设和谐社会。要落实五个“坚定不移”关键靠人,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需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为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构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人才为本。通过加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大业。把区委、区政府五个“坚定不移”落到实处,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加强重大事项决策咨询顾问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为进一步推进区委、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取年内成立区决策咨询顾问机构。决策咨询顾问由熟悉区情况,富有谋划经验、思路活跃、专业造诣较高、热心公益、年富力强的省市学校专家学者、原区班子成员等资深老同志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组成。

受区政府管理并直接为区决策服务,咨询顾问人员主要任务是研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临时规划、发展战略;对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进行咨询;对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向区或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和预警演讲等。决策咨询机构内可设乡村经济建设小组、工业经济小组、文化教育产业小组、区域经济发展小组等。决策咨询顾问为区政府决策服务的非常设的决策咨询机构。成立将对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拨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班子肩负着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把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奋发有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拨进各级领导岗位。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拨,放在重要岗位锻炼。坚持在实践中、艰苦的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不时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开拓创新的能力。

积极完成上送省、市委党校的培训任务。切实抓好我区各级干部、各类型主体班子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培养。依照省委关于五年内对全省各级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要求。今年计划分批选派机关年轻领导干部到高校进行脱产培训专门学习乡村经济、公共管理等理论课程。要加强机关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和农村采取上下挂职,互补轮岗等形式锻炼,加快后备人才生长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经济、善管理、创新意识强,群众拥护的新型领导人才。

通过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干部考核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和实现党政机关高效运转为目标。探索党政机关干部优胜劣汰机制,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把工业作为重头戏来抓的要求,依照区委关于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需花大力气抓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我区科技发展主攻方向、重点产业为目标,大力调整人才结构,着重构筑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科学技术应用人才三大人才系统,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群、建筑技术人才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群等人才群体。要以科技工业园、新区、开发区为主战场,加快企业宏观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步伐。

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政治品德好、经验丰富、开拓创新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熟法规的企业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注重选拔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培训。不时提高以创新精神、守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不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上送培训、内部培养、市场公开招聘和外部引进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等方面与公有制单位一视同仁;致力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收入分配、惩办奖励、社会保证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技术人员入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增强党对非共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让人才乐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守业并能找到用武之地。

四、加强建筑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

城区的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房地产开发水平、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楼盘质素等有了不同的提高。房地产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并有力地带动了区经济建设。

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目前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要抓好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管理和引入资金,提高开发水平;更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加大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房地产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营销能力还是完善售后服务,都离不开人。所以要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需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房地产人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房地产业,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多层次培养,多渠道引进与时代同步的建筑房地产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人才生长的环境和使用和激励机制,构筑人才高地,为人才守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要注意培育房地产外向型经营人才、信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进、培训、选拨和留住这些房地产高级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三方面的力量,搞好建筑房地产行业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教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人才培养和开发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人口素质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区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整体实力。通过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扩大技工教育办学规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要以市场需求和我区乡村经济发展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急需人才。要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改革办学体制,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探讨与中学、*附中联合办学,发展民办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坚持教师凡进必考制度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通吸纳教育人才的绿色通道,重点中学引进高素质教师,可以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或组织教师进修,使教师学历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并逐步提高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所占的比例。积极实施教育人才“千百十工程”委托高校分批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着力培养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园长)教育家。

加快文艺尖子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时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文化艺术“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发生更大的效力。

多渠道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以文化系统内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员为对象,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发挥他作用,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注意培养一支懂文化、会策划、有开拓精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选派文艺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送省参与各种培训,业余文艺人才送市参加培训,培养和造就与高品位文化城区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文艺人才引进。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政策,设立文艺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信息网和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名人和文化艺术经营人才。再者,要充分发挥文联、文艺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聚合社区资源,调动分散在社区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才干。

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点,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社区党组织、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通过规范顺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同志,选配到社区工作岗位上,不时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打造素质良好的社工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社区人力资源共享。社区中居住着各个阶层的人才,挖掘社区自身人力资源。许多企业改制后离开单位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外来人口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居住在各个社区。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珍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加强社区功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挖掘社区人才功能,让有才干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市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返聘或招聘已料理离退休手续的人才,实施“银色人才工程”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挥他承担决策咨询、工程论证、科技攻关、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七、提供平台服务。

队伍构建范文篇2

一、原则和目标

按照切合实际、稳妥推进、绩效管理、群众受益的原则,以理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关系,加强村卫生室管理,规范乡村医生诊疗行为,完善村卫生室补偿政策,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用负担为目标,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门诊统筹,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

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镇执业助理医师、注册乡村医生,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城乡居民医保等工作。

(二)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

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在地域较广和人口众多的村可酌情增设服务点,对于面积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且相邻行政村可联合只设置一所村卫生室。

规范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由政府或集体期无偿提供使用,原则上要求设在村部。上述条件暂不具备的可暂由乡村医生个人提供用房,但必须达到《市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指导标准》要求。各乡(镇)和相关街道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新建村部原则上必须将村卫生室一同纳入建设规划、一同设计、一同施工、一同交付使用。到2013年底,全面解决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问题。

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必须配备一名以上具有村卫生室从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新进村卫生室的人员,须经区卫生局进行资格认定,由乡镇卫生院择优聘任,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符合条件的当地现有注册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并报区卫生行局备案。鼓励中医专业的乡村医生进村卫生室工作。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区卫生局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区卫生局要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从本地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区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

(三)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明确乡村两级机构的关系,村卫生室是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机构,受乡镇卫生院直接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实施统一管理。对乡村医生实行合同制,乡镇卫生院在不改变乡村医生农(居)民身份的前提下聘用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并将聘用的乡村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一个独立序列进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灵活聘用制度。

提高村卫生室信息化水平。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村卫生室统一使用以健康档案管理和医保门诊统筹管理为核心的信息软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的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

实施绩效考核。制定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乡镇卫生院在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对村卫生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补助村卫生室经费和聘用乡村医生的依据。

(四)将村卫生室逐步纳入医保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进行支付。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2]75号)规定,将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统一核定为每门诊人次5元(注射、换药、理疗、推拿等按规定疗程只收取一次),参保居民患者自负1元,其余4元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支付范围。要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医保对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鼓励结合推进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同步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支付、病种包干、项目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利用支付政策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对城乡居民医保支付村卫生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医保资金。

(五)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012年12月31日前,将全区72个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

三、加强保障建设

(一)建立健全多渠道的补偿机制

根据村卫生室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原则上按照政府安排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20%-30%安排补助经费,经费来源按照现有渠道和标准由各级财政予以安排。市财政给予每个行政村卫生室每年1万元岗位补贴按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放。区财政根据综合财力和实际情况,统筹上级资金对每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定额补助1.5万元/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实施基本药物补助必须通过乡镇卫生院拨付到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设立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乡镇卫生院不得将该部分资金挪作他用,只能通过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后,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全部拨付到村卫生室。确保补助资金用到实处,确保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充分发挥补助资金的作用和效益。同时,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对村卫生室补助水平。鼓励村卫生室通过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获得合理收入。

(二)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险政策

对于已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在岗乡村医生,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的有关规定,由聘用单位为其办理相关社会保险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

街道、乡(镇)和区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将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要认真履行职责,明确任务,强化协作配合,加大督导力度,确保责任落实。

(二)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按时推进

区直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要制定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细则,确保在2012年年底前启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三)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到位

区财政要在统筹上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工作经费和配套资金,将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社会保险政策以及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补助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

队伍构建范文篇3

一、把握总体要求

㈠指导思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村级卫生服务设施,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㈡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方便群众、功能实用、规范管理的原则,把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和村卫生室建设作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科学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措施,完善服务功能。

㈢目标任务。年,全县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2012年,80%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水平,3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100%;到2015年,100%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水平,5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管理更加规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明确乡村医生的主要职责

乡村医生(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外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协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信息报送等。

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三、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

㈠村卫生室规划设置和建设标准。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规划和医疗卫生规划,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设置的原则,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卫生室;对村型较大、人口较多或者居住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对人口较少、交通较为方便的行政村可合并设立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设置应当由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申请,其法人代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村卫生室房屋和基本设备要按照国家规定合理规划配备。原则上,中心村卫生室面积为120~150㎡,一般村卫生室面积为80~lOO㎡。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严格分开,设有单独的观察室、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设施,并做到分区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对卫生室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配置。

村卫生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或由政府、集体、单位、个体开办,经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设立。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新建村卫生室的建设用地由所在地村委会无偿提供;鼓励乡镇卫生院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建设村卫生室。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㈡合理配置乡村医生。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乡村医生配置标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考核确定,原则上每千服务人口应有1名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结合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地理条件等因素,以乡镇为单位,在乡镇范围各村卫生室之间合理调配乡村医生。要引入竞争机制,聘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较高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

㈢多途径解决村卫生室行政村全覆盖。按照医改目标责任制要求,确保年底前全县实现村卫生室行政村全覆盖。县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训、乡镇卫生院派人驻点等多种方式引导乡村医生到卫生室执业,确保每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全覆盖。

四、加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管理

㈠严格乡村医生从业准入管理。县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乡村医生准入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相关执业许可方可执业。在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原则上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需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无资质人员非法行医。年11月底以前,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完成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乡村医生核定工作。

㈡强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服务行为和药械使用情况的监管。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组织开展乡村医生培训。明确职责分工,开展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乡村医生动态调整的依据。县卫生、财政、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明晰村卫生室产权,政府配给的各项资产属国有资产,由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年11月底前,县卫生行政部门完成村卫生室产权界定登记工作。

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乡镇为单位,在不改变乡村医生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即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通过以乡带村的一体化管理,带动村卫生室业务水平提高。到年底,全县乡村卫生服务全部实现一体化管理。

㈣严格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按照卫生部办公厅《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参考指标(年版)》(卫办农卫发〔〕34号)要求,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村卫生室相关补助挂钩。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资金,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组织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考核,并经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定后,县财政部门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

㈤提高村卫生室信息化水平。县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项目要求,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加强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以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民健康档案管理、新农合资金即时结算管理、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绩效管理等重点工作的信息融合互通,着力提高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五、将村卫生室纳入相关制度实施范围

㈠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年10月31日前对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所有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㈡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加强对新农合支付村卫生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新农合资金。

六、完善长效补偿机制和养老政策

㈠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获得收入。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规定,合理制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办法。在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当前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的补偿作用。

㈡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相关要求,明确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安排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的任务量,原则上应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工作量的40%左右。经绩效考核后根据实际完成工作量,据实拨付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㈢政府定额专项补助。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证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县财政、卫生等部门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制定补助标准,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助,补助水平与当地村干部补助水平相衔接。

㈣积极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结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符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采取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七、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㈠加强乡村医生技术培训。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省卫生厅乡村医生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做好乡村医生进修或培训工作。选派乡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培训,选派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室带教,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业务水平。对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实施规范化培训。制定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规划,依托农村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促进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规范、合理应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㈡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卫生行政部门动态掌握全县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

八、落实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队伍构建范文篇4

一、总体要求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执业场所,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年底前,全县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2012年底前80%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水平,3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100%;到2015年100%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水平,5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明确乡村医生职责

乡村医生(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三、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

(一)明确村卫生室规划设置和建设标准。

县卫生局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群众就医不便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要将村卫生室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统筹安排村卫生室建设用地、规划项目。

村卫生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个体举办、乡镇卫生院领办,或者由政府、集体或单位举办;经县卫生局批准后设立。村卫生室的用房和基本设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备。要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二)合理配置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可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包括村卫生室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办的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由县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考核确定,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适当增加;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对目前没有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行政村,要积极鼓励有资质人员举办村卫生室,或者由政府建设村卫生室;积极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训、乡镇卫生院派人驻点等多种方式引导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执业,确保年年底前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都有合格的乡村医生。对少数边远山区经努力仍无法配备乡村医生的行政村,可以暂时设立乡镇卫生院联络员,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做好该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联络等工作。

四、加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管理

(一)严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准入管理。

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县卫生局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管理。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资格人员非法行医。年11月底前,县卫生局负责完成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的乡村医生的核定登记工作。

(二)强化县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

县卫生局要将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纳入管理范围,对其服务行为和药品器械使用等进行监管。要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室功能定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要科学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职能分工,合理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量,加强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所在行政村公示,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县卫生局、财政局、物价局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要明晰村卫生室产权,政府配给的各项资金属国家资产,由乡村卫生院统一管理。年11月底,县卫生局完成村卫生室产权界定登记工作。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鼓励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即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由县卫生局委托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和药品器械供应管理以及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要通过业务讲座、例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指导,对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药品器械供应使用和财务管理进行日常监督,在县卫生局统一组织下对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资金和定额补助经费,70%按月发放,30%年终考核后一次性拨付。

(四)提高村卫生室信息化水平。

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加强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根据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设计有关软件,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

五、将村卫生室纳入相关制度实施范围

(一)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统一招标采购供应。年10月底前,全县所有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为了方便群众常用药需求,允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定价销售群众常用的非目录、非处方药品,如风油精、清凉油、创可贴等,数量不得超过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5—10%(具体办法由医改办另行制定)。

(二)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要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结合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同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支付、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利用支付政策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转变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对新农合支付村卫生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新农合资金。

六、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一)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

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卫生局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原则上应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工作量的40%左右,经绩效考核后。根据实际完成工作量,据实拨付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

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按每门诊人次4元(含一个疗程),并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中总额控制并全额支付。

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为保证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县财政要将上级对每个村卫生室的补助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按有关政策,根据实际安排适当资金落实对乡村医生的补助。

(二)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

县人社部门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政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乡村困难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七、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一)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

县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卫生局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二)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

县卫生局要摸清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

八、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县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队伍构建范文篇5

首先,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职业责任感。因为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均比较低,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其次,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与能力。因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态势,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把中职教育也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任何“一劳永逸”或“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的教师也不断补充新知识,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再次,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的,为了为社会市场培养适合各种需求的人才,那么,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打铁”则必须先修有过硬的“内功”,只有教师自身有深厚的专业理论以及过硬的技术能力,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最后,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学理念与能力。在中职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地“固步自封”“倚老卖老”,无论是在观念、思想教学、行为上都还是依“老套”,那么这样的教育必定会“僵老而死”。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是为了人的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创新的能力。

2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

2.1在数量上,中职学校师资缺失严重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近几年来伴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其师资力量严重缺失,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也表明了,我区中职学校师资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尤其师资力量紧缺在无法满足新增的专业课程上,致使中职学校的老师教学负担比较繁重,教学的质量就无法确保了。

2.2在结构上,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够科学、合理

首先表现在,中职学校教文化课的老师跟教专业科任老师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现象,尤其两者在数量上,文化科占多,专业科占少。其次表现在,在中职学校专业科老师里“双师型”老师所占的比重失调,这又往往体现在轻实践而重理论,轻新知识而重旧知识。再次表现在,中职学校像高级的讲师、技师的数量严重匮乏。最后表现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里的“年龄结构”存在严重失调现象,往往是年轻老师与老老师比较多,而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师比较少。

2.3在稳定性上,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存在不足

因为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大多在素质、能力、成绩上是“低进”,再加上中职学校年年扩招,而中职学校的老师没有得到快速的跟进、补充,这样就加重了原有老师教育的负担,致使老师投入到教学中身心力竭,“有心而力不足”,很容易使老师出现厌岗、厌教情绪,“跳槽”、“换岗”的可能性大增,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4在综合素质上,中职学校教师尚未达到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老师有相当一部分为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并且为非师范类专业,在教学经验、管理经验、实践经验、服务意识等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加上缺乏严格系统的上岗培训、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不达标的要求,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实践

3.1应当规范强化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市场也是开放的市场,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的需求、按照企业的规范,有“市场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那么中职学校就培养什么”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在培养的过程中,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包括行为规范、教学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技术修养等方面对学生影响都不小。比如说,我们技工学校每一个星期安排一次教研小组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总结该周的工作得失以及每周开展一个业务项目的学习,包括教育理论、案例分析等,以强化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等。

3.2深化课程改革,对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提升

目前,我区技工学校普遍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基础科”、“专业基础科”、“专业科”三段模式,积极探索中职教学课程改革,尤其在实施“模块化教学”方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文化科专任老师和专业科老师的比例上进行了调整,增设多了实验、动手操作、实习课的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更多地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有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更多“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胜任企业岗位的学生。这对当前的中职学校神话课程改革尤为重要,只有从“有形”的体制上进行革新,深化,才能破除各种条条框框,为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创新培训模式,以确保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

近些年来,我区对中职学校老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了,而培训的方式各式各样,有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进修等形式,此外还有区级骨干老师培训、校本课程培训、基地培训等,这些方式都很好地提升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目繁多的培训背后,老师不一定真正有所收获,有些老师反映“很多培训都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往往培训过后,“雷声大雨点小”,老师真正学到的东西并不多,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培训实效,如何让培训真正给老师带来实效、收益,这就需要在培训模式上下工夫,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切切实实地把培训办出实效、办出水平,让老师们从中受益匪浅。比如说,近年来,技工学校更多地开展了校本培训,而校本培训不仅成本低而且开得非常有针对性和强化性,这就直接把培训的成果分享给技工学校的老师,使得这些成果马上转化成“生产能力”,效果非常明显,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需要有创新,抓出实效。可以尝试充分利用、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以老带新,新老“传帮扶”,促进更多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进而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3.4进行人事改革,努力打造一支符合实践教学需求的中职学校师资队伍

队伍构建范文篇6

一、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辅之以个别访谈。问卷分为单项和多项选择题。

(二)调查研究对象及内容

随机选取了参加河南教育学院“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和参加河南教育学院数学系函授学习的农村教师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80人。调研对象虽然为数学教师,但基本上能够代表农村教师的现状。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女教师占50.9%;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左右,比例为50.9%;教龄5年以下的占22.8%,教龄在5~10年的占17.6%,教龄在10~20年的占45.6%,教龄在20年以上的占14%。调研内容主要为农村教师的学历结构、教育资源、专业发展、培训状况等四个方面。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8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率为95%。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至11月。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调查统计和个别访谈,发现我省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教师的学历与能力不相配

调查显示,职前毕业于本科院校的教师占38.9%,毕业于专科院校的占44.8%,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或中师毕业的教师占16.3%。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只有8.8%的教师职前毕业于师范本科。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虽然不少农村教师通过脱产、函授、高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本科学历,但教学能力和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一方面,在学历提高中,因为文科专业便于自学,获得学历证书也相对容易,因而78%的农村教师选择的是文科专业,这使农村教师学非所教问题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在学历提高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仅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师范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因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虽然达标了,但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紧缺

由于缺少图书资料,教师自学自研缺乏参考资料。89.5%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个人购买相关资料、书籍来充实教学内容,还有5.3%的教师由于资料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全凭经验感觉,只有5.2%的教师能通过图书室资料或网上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新课程针对农村的教学参考案例本来就不够,再加上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受到制约。[1]教师把握教材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难

据接受调查的教师反映,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专业指导和缺乏对专业发展的重视。另外,调查数据还表明,教育观念落后(31.6%),教师培训不足(28.1%),教师工作强度过大(22.8%),教育经费短缺(19.3%)等也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农村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主要形式也仅是教师之间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91.2%)传统的形式。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专业发展滞后,限制了农村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四)农村教师培训问题突出

1.参训机会少调查显示,平均每年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次数在1次以下的占37%。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更少,制约了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培训效率不高调查显示,认为以往参加的培训对自己的教学科研帮助很大的农村教师仅占38%,而58%的农村教师认为培训虽然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明显,可见培训效率不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培训的内容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过多的理论说教,操作性不强,更多的只是思想熏陶,而未能指导实际运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没有真正了解受训者的知识结构和培训需求。

3.教师培训经费困难、工学矛盾突出一方面,培训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地方培训要教师出钱,农村教师工资本来就不高,在培训中让教师个人承担费用,必然削弱其参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平均每周20学时以上的占68%,教学工作量过大。为了解决工学矛盾,教师培训大部分安排在寒暑假或周末,挤占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这也影响了农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离不开坚实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引领和实施又必须依靠农村中小学教师来完成,针对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创新农村教师管理体制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1.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打造以县级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四级培训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让农村教师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感受到培训的必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培训成为教师的自发行为。

2.改革农村教师培训内容调查显示,教师在培训中希望学习的知识方面,新课程理念占32.6%,学科专业知识占54.4%,学科教学法占56.1%,教育技术占49.1%,教育研究方法占35.1%。访谈中,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希望通过鲜活的课堂范例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而不认同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培训内容。因此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现实,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实现既解惑又解渴的目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构建农村教师培训新模式采取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学术交流、远程教育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应由训练指导向实践活动转换,在教师培训方式中体现培训理念,对参训教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调查显示,教师在短期集中培训中喜欢的教学模式方面,案例分析占80.7%,教学观摩占66.7%,说课评课占56%,分组研讨占50%,成果交流占40%,参观考察占98%。培训要体现学员主体、问题教学和互动参与,采用讲座对话、案例教学、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分组研讨、成果交流、参观考察等多种参训教师喜欢的培训形式,把培训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让教师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把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以此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保障农村教师培训经费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等有关规定,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农村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5.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制度。将培训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相结合,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控,保证培训质量。

(二)丰富农村教育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访谈中发现,农村地区学校相对封闭落后,可供学习的资源很少,又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教学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摸索,因而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才能真正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一方面,改善农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增添图书、电脑、仪器设备等,同时增强农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判断和反思,强化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应与农村中小学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共生,不仅要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平台,还应主动送教下乡,对农村教师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农村教师要通过大学教师的专业引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将实践经验升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增加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大学教师通过与农村教师合作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小学实际教育情境,增长实践智慧。[2]这种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形式,既能激发农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精神,又能为探索农村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按社会需求调整高师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实行城乡教师交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调查显示,94%的教师认为实行城乡教师轮校任教,可推进城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带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落实城乡教师交流。一要保证农村教师的编制,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二要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双向流动[3],特别是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引领农村教育发展;三要建立城镇支教教师评价体系,对支教效果实行绩效评估,以确保支教质量。

队伍构建范文篇7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33号)精神,为提高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经县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重要举措,是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强化措施,在全县建立覆盖面广、人员素质高、快速反应能力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同时落实相关工作措施,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明确职能职责,加强队伍建设管理工作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是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形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主要负责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收集上报灾情信息,参与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提出防御灾害的措施建议;参加气象灾害监测设施、预警信息传播设施的维护。重点工作是接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形成直通基层、覆盖各类人群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各地、各单位要通过人员兼职等方式,积极扩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各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由分管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兼任,各村(居)委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由村(居)委会成员兼任,同时,各社区理事长及中心户要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学校、医院、企业、体育场、车站、港口、矿山、水库、旅游景点、建设工地及其它重要部门至少要落实一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要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网络全覆盖。信息员必须由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兼任。

各乡(镇)政府和县直各部门、各单位要确定兼职人员,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队伍,负责所辖信息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将本地本单位明确的信息员队伍逐一登记造册,填写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职务及联系电话(手机)等内容,于2月20日以前报送到县气象局,便于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系服务。县气象局负责全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的建档备案,使用“中国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同时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教材,协助做好培训、考核工作。

三、搭建平台、加强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队伍构建范文篇8

一、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行政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是配置高校教育资源的核心,科学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因此,抓好行政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保证高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等学术活动服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当前,多数高校的行政决策依然依赖“自上而下、逐级加以贯彻和落实”的模式。这必将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端。

1.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我国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经历了设立——膨胀——精简——再膨胀的非良性循环。机构功能越分越细,虽然人人做到了各司其职,但相互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往往由于职责不清,重复完成,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开拓进取意识待增强。大多数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是非管理专业毕业,没有系统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又缺少必要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机会。而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制度是明确的,流程是清晰的,由此形成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进取意识,产生思想惰性,墨守成规。

3.管理工作非职业化。院校两级机关管理干部肩负着制定、解释和执行政策的任务,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学院的发展。但高校许多行政人员既有行政职务,又有专业技术职务。他们既要搞党政工作,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潜心钻研管理业务。

4.待遇地位偏低,队伍不稳定。由于行政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即使评了管理系列的职称,也不与津贴分配挂钩,形同虚设。由于高校教职工的待遇区别是与各院系甚至各专业与市场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关而不是因为工作量、社会贡献等的不同,教职工工资外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加大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师队伍大比例的倾斜,同等学历的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客观上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因此,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对策

1.增强服务意识,重视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宗旨是热情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注重控制职能的传统管理理念,树立人本理念,强化人性管理;树立甘为人梯,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取得广大师生的信任,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而机构改革和调整岗位编制时,要按需设岗,因岗聘人。对行政管理人员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实现科学的人员流动。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定期对人才层次进行置换。通过层次间的互换,管理人员经历了不同岗位的工作,便于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岗位,更有利于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2.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管理工作的自身性质要求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强,要有计划,要有条不紊地完成紧张而复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因此高校要为行政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其行为,激发其工作潜能,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从而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推进管理队伍专业化。学校应为行政人员做好培训规划,确定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采取不定期举行专家讲授、学校内部各部门间优秀管理经验学习交流、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等方法,使行政人员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素质、服务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管理行为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队伍构建范文篇9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到年底,基本建成县、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乡镇、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同时,不断规范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使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二、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县直及省市驻宕各单位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外,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乡镇、县直及省市驻各单位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的互动演练,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要整合现有力量,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或明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发挥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就近优势,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乡镇政府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各乡镇、县直及省市驻宕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在全面研究分析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的基础上,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加强基层抗旱防汛队伍建设。根据我县干旱和暴洪灾害频发的实际,县、乡两级都要组建由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县、乡抗旱防汛队伍,村委会要组建由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村抗旱防汛队伍。县、乡、村各级抗旱防汛队伍要在当地抗旱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特别是重点流域和库区的县、乡、村抗旱防汛队伍,要做好汛期的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并加强平时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把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合理储备抗旱防汛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抗旱防汛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二)深入推进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各乡镇、有关部门、村委会、国有林牧(农)场(站)、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草原风景区等,要组织本行政区域、本单位职工和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工作,配合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开展扑灭火和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要建立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火扑火工作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装备建设的经费投入。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草原扑火装备配备,开展防火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县农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三)加强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各乡镇、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要做好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做好防治药械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县农牧、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四)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控,组织灾害隐患点排查,划分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等信息,转移遇险人员,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给予保障。县气象、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五)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生产、存储和运输危险化学品单位要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要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及生产、存储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监管单位要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要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救援队伍,其工作经费当地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六)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及县以下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中懂技术、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县建设、经委、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七)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完善专家库,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费用由县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县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八)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要建立由当地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有关行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的应急能力。县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对基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落实。

四、有关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各乡镇要对本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明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有关支持政策,并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全监管、环境、电力、通信、建设、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切实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基层应急队伍的整体作用。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要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各乡镇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发挥基层应急队伍的整体作用。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是专业救援的重要辅助力量,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的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各级政府要根据情况,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队伍构建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推动建设为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着力提高全市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2.坚持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按照属地为主、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充分整合各级各有关部门现有各类应急队伍资源,形成应对合力。

3.坚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重点针对常发、易发灾种确定队伍建设,并逐步加强和完善。

(二)建设目标。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基本形成“反应灵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运转高效、公众参与、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地区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

三、机构设置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成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为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按照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成立指挥部。市政府应急办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市应急救援支队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工作机构,负责各种应急救援队伍的牵头组织工作。

各县市区依此设立相应管理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应急救援管理工作。

四、队伍组建

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主要由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辅助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一)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市应急救援支队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组建,其支队长、政治委员由市公安消防支队相应主管担任,第一政治委员由市政府分管应急工作的领导担任。市政府赋予应急救援支队最高指挥官在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机处置权。各县市区依托县市区公安消防大队组建相应应急救援大队。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组织应急救援联合训练、演练,完善预警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现场工作机制,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还承担综合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应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

(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医疗、安监、民政、交通运输、地震、环保、建设、市政、农业、通信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别成立相应专家组,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提出对策建议。

1.防汛抗旱应急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专业防汛抢险突击队、抗旱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村民及相关单位进行组建。主要承担汛期巡堤查险、险情处置、紧急救援和干旱紧急情况下应急抗旱,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工作。市水利局负责牵头组织。

2.气象灾害应急队。依托人工增雨、防雹、防雷等气象灾害专业技术力量,会同民政部门组织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员、民政信息员、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防御责任人和相关单位人员组建。主要承担气象灾害的现场监测、制作和传达预警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市气象局负责牵头组织。

3.地质灾害应急队。依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地质灾害危险点防灾责任人等组建。主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趋势分析,指导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信息,协助、配合市应急救援支队对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牵头组织。

4.地震灾害应急队。依托地震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城乡规划等部门力量组建。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震监测会商,宣传应急避险知识,上报地震灾情等信息,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同时,建立与军分区、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的协同作战机制,加强区域性应急联动,提升跨区域应急协同能力。市地震局负责牵头组织。

5.森林防火应急队。以森林消防专业或兼职队伍力量为骨干,由军分区、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应急分队和公安民警共同组建,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联合演练,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各重点森林火险县市区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从事大面积森林资源培育的企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分别组建森林消防兼职队伍。市林业局负责牵头组织。

6.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队。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为主,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依托有关企业的专业救护队,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建方式,组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队伍外,采取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或单位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市安监局负责牵头组织。

7.环境污染应急队。依托环境监测、监察机构力量和相关单位人员组建。主要开展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加强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重点领域环境监控,开展有毒有害化学品重点危险源及污染隐患调查,参与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市环保局负责牵头组织。

8.道路抢险和运输保障应急队。依托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国省干线公路和县道养护管理部门、路政部门、公路养护工程企业等组建道路抢通应急队伍。主要承担道路紧急抢通、清障保畅等任务,并加强与公安交警、气象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综合处置能力。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协同市发改委交通战备办公室,依托重点客、货运输企业组建运输保障应急队伍,主要是完善应急运输车辆储备管理机制和征用补偿机制,提高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处置能力。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组织。

9.长江水上搜救应急队。以长江水上搜救中心和公安、江陵、石首3个分中心为依托,以大桥、沙市港、陡湖堤、郝穴、绣林和调关6个巡航救助基地为现场救援基础力量,会同公安、环保、气象、卫生等部门组建。按照管辖权限,主要负责长江段所辖水域水上搜救、船舶污染等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协同宜昌、岳阳和武汉海事局处置市行政区划内其他江段的相关应急工作。海事局负责牵头组织。

10.内河水域水上搜救应急队。以地方海事、公安消防为主体,会同公安、气象、建设、农业、卫生、渔政监督等部门组建。主要是开展内河通航水域水上搜救等应急处置工作。市地方海事局负责牵头组织。

1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队伍。依托交警、消防等专业力量组建。主要承担重大交通事故现场交通管制、施救被困人员、疏导交通等工作,并建立与卫生、危险化学品、道路抢通、气象、环境等专业应急队伍的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快速有效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市公安局负责牵头组织。

12.建筑安全及市政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由建筑施工、房屋拆迁、市政、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市政公用事业运营单位,组织本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建筑施工、房屋拆迁及各类市政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相关领域应急抢险救援任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牵头组织。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由卫生部门组织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主要承担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伤病人员医疗救治等任务。市卫生局负责牵头组织。

14.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农业(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卫生、公安、工商、质监、林业等部门,建立由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动物疫控技术人员、有关专家、执业兽医等组成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及高风险人群监测防控等任务。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

15.电力事故应急队。发电、供电和电力施工企业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组建电力事故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电力设施运行维护、应急抢修等任务,并加强专业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车辆的配备,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区域性联合应急机制。供电公司负责牵头组织。

16.通信保障应急队。通信管理部门指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依托专业力量,同时人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城市防空警报设施和机动指挥通信网络的作用,建立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加强广电、无委、长途传输、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的区域性应急通信合作,增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牵头组织。

17.特种设备应急队。质监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承担风险隐患排查,开展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拥有重要特种设备的大型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市质监局负责牵头组织。

18.防暴反恐处突应急队。以公安特警队为主体组建,主要承担处置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暴乱骚乱事件、大规模流氓滋扰等重大治安事件、对抗性强的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犯罪和其他应当由公安特警队承担的任务。市公安局负责牵头组织。

19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充分依靠和发挥军队、武警部队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处置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民兵、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组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负责在我市发生的洪涝、干旱灾害暴雨(雪)、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任务。市民政局负责牵头组织。

20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队。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检验等专业人员组成核与辐射应急救援队。负责对核与辐射事故进行事故调查、现场检测和事故原因分析,对受辐射人员进行剂量估算,并协助做好辐射损伤人员的救护工作。市卫生局负责牵头组织。

21.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队。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农业、质监、工商、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能,整合专业力量组建食品安全应急队伍,做好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参与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市药监局牵头组织。

22.药品医疗器械应急队。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组建药品、医疗器械应急队伍,做好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预警,及时处置因药品、医疗器械引发的群体事件。市药监局牵头组织。

23.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队。农业部门要整合各方资源,组建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队。负责本辖区内农业环境污染、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农作物重大自然灾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重特大农机安全、农业执法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

(三)辅助应急救援队伍。依托街道、乡镇和企事业单位群防群治队伍和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根据实际,主要是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卫生防疫、水上救援等领域为重点,整合街道、乡镇和企事业单位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物业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建立辅助应急救援队伍。各专业应急救援队要发挥各自优势,将队伍建设延伸到社会、基层,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建立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应急志愿者队伍或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所属的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在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各种辅助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作战、训练体系,综合应急队伍负责。

辅助应急队伍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人员多、分布广、接近基层的优势,时刻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组织开展先期处置,进行自救互救,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