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7:54:26

对策措施

对策措施范文篇1

一、*乡旱情基本现状

(1)降水情况。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全乡降雨量不足60毫米,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降水偏少了9成,创历史最低。3月上旬出现了连续5天的低温细雨天气,只是湿润了地面表层,根本缓解不了长期干旱所造成的旱情,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蓄水情况。1、河水流量小。有一条名为*河流经乡内,是从金秀县桐木镇自上而下、蜿然而至,河床浅而窄,河水流量小。自开春以来,河水变沟水,几乎断流。从竹山河道拦河坝无水可供、无水可拦,造成*、竹山、迷塘、甫上、雷安5条支渠无水可流。2、山塘水库蓄水少。全乡共有12座小型水库,由于水利支渠年久失修,维护不到位,加上长期的不降水,部分山塘水库接近干涸,立白、西巴、立新、回龙、故土、老虎尾等水库蓄水位均已达不到出水口。朝阳歪、凤凰歪、福幸歪、河甫歪、古力歪及全乡各歪沟也接近干涸。3、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全乡有5条主渠道已多年失修,8条支渠渗漏严重。农业灌溉不到位,往往形成了“上游有水下游干,上游无水下游荒”的干旱现象。由于缺水,农田春灌形势十分严峻,导致春耕春播较之去年同期相比延缓了10天,部分农田成了望天田,只能靠抽水闹春耕。

(3)饮水情况。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扶贫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乡解决了42个自然村屯饮水难的问题,大部分村屯都用上了自来水。但由于长期干旱,不但春耕用水严重不足,而且部分村屯已出现了饮水困难,全乡人畜饮水受到了旱情威胁。除沿河一带人畜饮水情况较为便利之外,30%以上的村屯人畜饮水都面临困难。以龙团村委龙团村为例,从20*年至今,已经3次移动村中的自来水主管,村里近三年内就挖了2口水井,原因是所挖的水井水源不足,三头两天就断水,只有另辟水源。类似情况的还有龙团村委的屯连村、香山村,马旦村委的马旦村。另外,缺水较为严重的村屯有甫上村委的垦民村,竹山村委的新造村,迷塘村委的寨松村、古沙村,龙团村委的回龙、香山村,马旦村委的料村、大满村等。

二、抗旱情况

今年的旱情,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来宾市人大常委会毛裕玲副主任、*县副县长覃斌光于2月24日在县农业局、水利局、水产畜牧局的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乡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指出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解决好人畜饮水和春耕生产问题,进一步指导农民抗旱救灾,加强水利渠道维修工作。同时表示尽快协调各有关部门拨入经费投入该乡的水利设施建设。该乡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畏困难,采取有力措施,群策群力,认真搞好水利渠道维修。20*-20*年期间,每年投入抗旱经费3万元,20*年,争取到上级木便水毁水利设施修复补助资金16万元,修复了年久失修的木便渠道。争取上级拨入经费搞好甫上水库、马虎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动干部职工、群众抢修清淤*、福幸、木便、甫上、新安、龙团等村水渠6.5公里,其中三面光硬化甫上水利渠道4公里。各村屯群众发扬不等、不靠的思想,截流引水,抽水灌溉,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全力闹春耕,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三、干旱形成的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影响

20*年我县发生的“6.21”特大洪灾以来,连续三年的秋冬干旱,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造成山塘水库大量的水分蒸发,蓄水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的影响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主、支渠道多年失修或只修了某一小段,放水时严重渗漏,导致水源严重流失,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农田用水紧缺。虽然水利部门年年投入经费兴修水利,但经费有限,只是一年修一两段,时间长而效果不大,无异于“杯水车薪”。

2、群众兴修水利的意识不强,水利维修无人管,村里分配的渠道维修任务往往不能完成,主要原因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已外出打工挣钱,在家的老残病弱无力维修;还有些村民认为自己有了抽水机,修不修水利不关自己的事,不参与水利渠道的维修,别人也管不了自己。

3、村级组织工作不力,监管力度不够,征收水费困难。部分村民不交水费导致管水部门不放水,管水人员的经费没有得到落实,无心管水,无水可管,只有打道回府,回家干活。造成水站名存实亡。

4、大量砍伐木材,开垦荒山,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水源减少。

四、应急措施及对策

1、领导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乡村领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时部署抗旱工作,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年初年末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要以人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先生活、后生产。多渠道筹措抗旱经费,向上级争取更多的抗旱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抗旱经费,切实做好人畜饮水和春耕生产工作。

2、狠抓兴修水利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兴修水利,进一步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

3、加强旱情监测力度。要把旱情与防讯工作结合起来,实行旱情动态和抗旱行动日报制度,加强旱情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4、加快各类水源工程建设。对已修复的工程要严格检查,保证质量。对年久失修的渠道要组织群众进行抢修,对正在进行建设的水利设施项目要及时督促,尽快完成。争取在讯期到来之前全面完成各类水源工程建设。同时做好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运转。

5、抓住三月份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严格禁止滥砍乱伐的同时,要认真检查核实退耕还林合格面积,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植树造林意识和增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对策措施范文篇2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历史上由于农村居委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大部分资金都被用作农转非劳力安置费和年底分红,致使居委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不够,目前多数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开辟群众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不多、领域不广,大部分部分群众收入偏低。随着群众收入高低的不同,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拉大。目前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群众在建楼房、购汽车、办实业等方面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低等收入群众仍为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和小孩读书、就医等消费所困惑。这些人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

2、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较保守,观念较陈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存在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偏弱的问题。支部中发展优秀青年党员力度不够,党员队伍缺少新鲜血液。个别支部“”制度不正常,党员意见较大。

3、农村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居委集体资金被拖欠的情况较为严重;居委集体土地被乱占、乱搭乱建的现象较为突出;盗窃、抢劫案件屡有发生,这些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各居委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当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欠帐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正确的引导,相对比较落后,封建迷信、等不正之风蔓延,婚丧事大操大办之风久禁不止,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格格不入。根除这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农村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影响到城市化推进。当前农村市政设施配套较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农村中存在上市难、上学难、饮水难、内涝等问题。许多问题靠当地街道、居委投入解决,由于财力不够,还得不到彻底解决,这就需要上级加大投入,多予而少取。

(二)社区党建工作与新形势要求的差距。

1、社区党员结构复杂,思想未能跟上新形势要求。在社区党员中,存在着组织观念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的问题。有些党员社会责任感淡化,自身要求不严,团结协作意识减弱,参与社区共建观念不强;有的怕“多事”,有的放不下架子,不能带头履行好义务,在社区建设中不能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有少数失业、下岗、离退休党员不注重参加党组织生活,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党的方针政策不理解,不能起到政治上的导向作用。

2、部分社区成员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程度还不高,参与热情不高。部分社区成员单位不愿意将文化、体育设施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一些居民群众认为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好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内在联系,参与意识不强。

3、社区工作机制缺乏活力。由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滞后、政府投入社区建设资金的偏少和工作指导的不足,一些工作和资金未能落实到社区,社区自治能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到位,缺乏活力和合力,社区居委会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三)街道党建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二是要发展片区经济。三是维护社会稳定。

(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1、多数有的“两新”组织法人代表对建立党支部认识不足,存在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企业是靠生产经营赢利而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不是靠搞政治而生存”等等的认识。

2、企业主对摸查其企业中党员情况不够配合,有党员不上报,多人少报,可拖则拖,力求减少麻烦。

3、单靠街道(镇)一级的党组织来建立“两新”组织的力度不够。

4、媒体对“两新”组织建立党支部,还有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宣传力度不足,氛围不浓。

5、不在重点工作岗位的“两新”组织党员存在着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问题。有些企业中的党员组织观念、宗旨意识、义务观念淡化,不主动或不愿意参加党的活动,对自己要求低,混同于普遍群众,难以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致使党组织的工作得不到企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二、增添固本强基工程新内涵、新活力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党组织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党员及党员干部要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城市中的农村的发展着土地资源、劳力资源丰富和政府政策倾斜等诸多优势,各基层组织要立足现有的优势,根据农民的本质特点,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坚持特色产业留下来,劣势产业退出去,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按照种植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的要求,鼓励扶持种、养大户,初步形成了区域布局。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洗脚上田”后农民发展观念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变;正确处理好立足沿街档口做生意向厂房经营的转变;正确处理好人们进入城市中心发展向立足本地区投资设厂的转变;正确处理好自吃其力向引进外资外力转变,促进农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共同发展。

2、注重基层民主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要按照基层民主建设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要求,推进政务、居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农村居委的居民代表会议、居民小组长会议、党员会议、居务公开报告制度。推进居务公开,健全和完善涉农居委集体资产报告、财力公开、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并认真组织落实实施,用制度规范约束农村的行政办事行为,使村民对居务的知情、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保证。

3、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让广大村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教育他们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关注和帮助知法困难群众,全力维护社会公平;要支持司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发挥司法作用,树立大调解、大司法、大服务的思想,开展法制教育,坚决破除“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和“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应通过行之效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法制图片巡回展览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切实解决目前有些群众法制观念混乱局面,转变个别群众认为“别人可占地我也可占地,别人拆除后我再拆除”、“别人欠款还后我再还”的错误想法。

4、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处理村民的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及时消化彼此间的内部矛盾,解决分配不均,损害集体利益,损伤村民利益的事情。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要做到:一是要更加用心用力去关心弱势群体,着力构建募捐救助、送温暖的长效机制。当碰到群众有特危、特困的应及时组织援助。二是要提升和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政策,创新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积极就业。重视特困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建立对困难群众就业的援助制度。三是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关爱弱势群体,不断完善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实施应保尽保。四是要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村民参加“医保”率。要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更好的发挥效益,对已经参保的村居,不要单纯局限于村居的两委干部,要侧重使村民参与投保,使“医保”发挥效益。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按照区委提出的“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思路,努力建成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逐年向居委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的“五改”工作,逐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企业的投资环境。

(二)构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要加大对社区党员活动场所的建设的投入,建立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坚持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党员活动中心为阵地,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活动。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认真开展各个时期的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搞好社区服务,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开展扶贫解困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深化教育。流动党员要围绕自觉增强党性和法纪观念,不论身置何处,都要严格自律,不忘履行党员义务方面深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重点发展年纪轻、文化高的优秀青年入党,不断优化党员队伍,从而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员队伍。完善社区建设工作体制。

2、多方面开展社区服务。一是健全服务网络。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了便民利民、劳动就业、扶贫济困、拥军优属、民俗改革、医疗保健、计划生育、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的服务网络。二组织社区党员带头应组建志愿者队伍并组织活动。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各个社区,热情开展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助学义卖、医疗保健、义务家教、残疾人康复咨询、为特困户送温暖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社会化服务程度。也要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广泛动员青少年、妇女、民兵等社区力量参加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自助、互助活动,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成社区群众的自觉行动。社区志愿者组织坚持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从满足群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3、理顺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关系,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

4、在推进社区建设中,街道、居委会从满足社区群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社区运行机制,全力抓好社区基础建设,充分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宣传栏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内容。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制订社区自治章程、社区管理协约、其他有关制度和规定,包括社区计生管理规定、居委财务管理、治安管理、卫生管理、土地管理、外来人口管理、殡葬改革管理、内务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居委公开制度、计生检举奖惩办法、居委会十项制度、社区服务奖惩制度管理协约和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有的社区还将制度还张挂上墙,方便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接受居民群众监督。

(三)以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抓好街道的党建工作。

1、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按照实行“六个抓”,即抓灵魂、抓班子、抓骨干、抓基础、抓作风、抓制度,在发展中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本领,即是要有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协调、未雨绸缪;识才选才、育才用才;执政为民、固本强基;干净干事、拒腐防变的本领,使基层组织逐步达到班子精干高效,党员形象突出,自身建设过硬,政治优势明显,促进发展有力的要求,更好地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2、以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队伍的教育与管理。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各个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不懈努力。当前,要结合党员队伍现状以及党员思想、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深化党员队伍的教育。领导干部中的党员要围绕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公仆意识,严格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水平,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方面深化教育。机关中的党员要突出围绕促进本单位的发展,增强服务意识,带头重事业、淡名利,敬岗爱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立足岗位,争先创优方面深化教育。企业中的党员要围绕争当企业生产经营模范,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方面深化教育。

3、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围绕既定目标,认真研究本单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着手,创新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措施,寻求发展新突破,推动全街道经济的长足发展。要按照区委提出的“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园区经济”的要求,强化资源配置能力。要全面摸查片区新的增长要素,发挥涉农社区工业园区的聚集带动效用,继续引进一批项目、建设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兴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增强街道经济发展后劲。要突出“六个抓”,即抓引进、抓创新、抓培植、抓理顺、抓服务、抓管理,努力实现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4、以协调处理好群众利益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当前,上下各级要密切关注民生民安,及时协调处理群众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群众分配不均、损害集体利益、损伤群众利益的问题,消化群众内部矛盾。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更加用心用力去关心弱势群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诚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办法与措施

1、对建立“两新”组织工商、税务、劳动等职能部门要介入,与街道(镇)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为切实落实“”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对策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和人口为主导的超大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建设赖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此外,农村村民自治还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直接的参与监督,使一些腐蚀社会主义的“蛀虫”难以下手。

2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2.1制度方面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人而不是村民的人。

(2)村委会过度越权。自治权本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实践中,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干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3)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2.2具体运作方面

(1)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

(2)村民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冷漠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上。根据调查,只有刚满1/10的村民对选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近一半的村民对民主选举持冷漠态度。村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而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

(3)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凝聚力不强,许多村庄处于瘫痪状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付诸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治性,但在某些程度上注重了个人生产经营,却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创造。其实,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正常运转的后盾,现实中,村组织凝聚力的缺乏,使得农村村民自治难以付诸实践。村民罢免不了村主任,暴露了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2.3民主选举工作

(1)贿赂问题。在很多地方换届选举中,送钱、送物,拉拢选票等现象广泛存在,但真正受到查处的却屈指可数。

(2)非正式组织及家长制的参与,在广大农村姓氏、血缘和姻亲,依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同姓人、同族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保护、联合的关系,投票时,村民往往局限于熟人圈子里,他们相信这样的投票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主的选举发展。

(3)乡镇府不合理介入。《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有些地方图省事,往往由乡镇政府直接指派或由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确定。有些地方用一纸“文件”强行将自己认为不称职的村委会干部停职、撤职等等。

(4)村民流动性强,很难展开选举,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农民离开村庄越远,参与村民自治成本(车费、来回花销等)就越大。有很多村庄参加会议仅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他们的议事和决策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展开选举。

3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3.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3.1.1改善乡村关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

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3.1.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1.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地方采用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以此来解决村级党政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树干部的数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解决二者关系。因为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并不要求一定要是党员,而在实际中,许多村委会主任根本就不是党员。在“一肩挑”的情况下,可能排斥非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就违背了民意和村民自治的精神。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后,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考虑“一肩挑”,这样,既减少了村干部数量,又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

3.2具体运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文化水平落后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和民主作用都很难树立,而愚昧、盲从现象却盛行,这样,务必制约村民自治活动的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2)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对农村自治的热情,大力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自治。村民之所以对农村自治存在冷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身边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村民传统观念,使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奠定村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鼓励农村各种农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使村民真正感受到自治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村民对自治的冷漠态度,使村民真正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

(3)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当前中国村级干部普遍的低素质构成了影响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障碍性因素。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需要党支部的于部与村委会的成员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去把握和处理,‘而中国农村村级干部素质相对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看,村里两委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支部身上,因而尤其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

3.3规范民主选举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治,强化监督。在确定为候选人和正式选举期间,上级应该专门设立临时督察小组,对候选人进行监督。科学、有效的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下行监督与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有机统一的双向运动过程。一经发现并查实不当行为,立即取消被选资格,同时,村民也要积极举报并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2)对家长制残余比较严重的村庄的村民进行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民主选举是为了实现他们自身长远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压力”、“面子”、“交情”而置本村的长远发展于不顾。选举是公民自身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也就是通过捍卫自身政治权力进而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因此在投票时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利,慎重考虑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的或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意识,确立一种民主的、正确的选举观。

(3)针对农民流动

对策措施范文篇4

本文作者:张月花张根能徐瑞平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美对华“双反”措施内在动因分析

推行WTO框架下的美国贸易主导权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利用其政治经济霸主地位一直以来推行世界贸易主导权,只要有任何有损其利益的贸易摩擦,美国往往都会利用双边谈判迫使甚至威胁对方做出让步或利用其国内法律乃至国际法的空隙对对方实施单边制裁。表现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实践中,美国则历来都是两国贸易争端发起者而中方则是应对者,只不过随着中国的入世,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的场所与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入世之前,美国主要由国会制定贸易政策与贸易法律来定位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以及单边评价中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与立法实践,并且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入世之后,美国以贸易权利为导向,一方面由联邦政府行政机构及国会专门机构定期出台有关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报告,监督中国执行《入世议定书》与《工作组报告书》的立法与实践,另一方面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打压我国在WTO体制下的法律与政策空间。[1]具体到反补贴,美国利用WTO协定中未对同一产品并用“双反”措施做禁止性规定的空隙修改其国内反补贴法,在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下,一反其惯例将反补贴用以我国出口产品并频繁提出反补贴调查,同时,又数次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控告我国涉嫌违反WTO协定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以这种内外夹击的方式打压我国产品的出口,并直接触及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充分显示了其历来奉行的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贸易霸主的形象。满足其贸易保护和政治利益之需要美国国家利益的决定性是美国频繁对我国采用“双反”救济手段的一个出发点,其直接目的是满足其国内贸易保护和政治利益的需要。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佳。通常一国平均贸易救济措施数量与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反相关关系。[2]美国近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状况恶化,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矛盾激化,为缓和国内矛盾,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美国加强了贸易保护力度。二是中美贸易不平衡。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攀升,美中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9年已达到2268.3亿美元。尽管这种贸易不平衡将伴随着两国居民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性以及美国国内储蓄率偏低、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等原因将长期存在,[3]但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是美国绝不能忍受的,在各种贸易政策及其经济结构的限制下使得美国产品对华出口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大“双反”力度来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三是遵从政治的需要。当我国优势产品涌向美国市场时,美国国内的生产集团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提供方便。而美国历届政府最主要目标就是重新当选,而后,政府就会迎合各种政治势力的要求,选择对有出口优势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遏制我国经济的高增长给其带来的威胁和压力主观上美国对我国的“经济超级大国”、“大中华经济圈”[4]的舆论宣扬再加上客观上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国国内一些人士频繁叫嚣“中国威胁论”,认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制造亚洲的霸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化了两国贸易摩擦。事实上,我国的发展只能是促进中美经贸关系而不是给美国带来威胁,而且中美贸易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根本不存在威胁或伤害。美国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所涉及的产业均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已经退化为夕阳产业,而美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但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却一方面对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还禁止向中国出口任何涉及诸如核反应堆、卫星技术的产品等,[5]另一方面对其即将退役的夕阳产业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挤压我们国家的政策空间,在通过WTO成员资格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内部市场的同时,又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利用。[6]美国的这种心态及其做法只不过是为从经济上“遏制中国”发展,以缓解我国经济的高增长给其国内带来威胁和压力。(四)使我国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美对华频繁实施“双反”措施严重恶化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环境。第一,替代国制度使我国企业在“双反”调查中屡屡败诉。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中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将延续15年的规定,为美国对中国运用替代国制度等歧视性政策留足了空间。而美国对替代国确定的任意性和不合理性,导致我国产品屡被裁定为存在倾销或存在补贴,继而被人为地大大提高倾销幅度或补贴辐度最终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第二,补贴认定范围广,裁决也会波及到整个行业的出口。美国对我国企业认定的补贴包括银行贷款、政府优惠政策、拨款项目等等,计算倾销和补贴的方法上也存在严重技术性错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重复征税,这给我国企业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更为严峻的是,“双反”调查在针对企业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其结果影响的不是特定企业的产品而是整个行业。第三,“双反”调查在已产生“连锁反应”,不仅美国国内行业纷纷效仿,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加入了对我国“双反”的行列,大大压缩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空间,使我国贸易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美国对华愈演愈烈的“双反”调查,我国商务部多次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并根据国内企业的申请于2009年开始宣布对美国进口到中国的取向电工钢(硅钢)、小轿车和越野车产品进行“双反”调查,这是我国企业反对国际不公平贸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动,也是我国对美方滥用贸易保护、损害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环境的坚决反击。

美对华“双反”贸易摩擦与我国的对策选择

美国对我国并用“双反”措施特殊就特殊在它是在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下实施的。尽管有学者认为“在非市场经济体下,可以说补贴促成了倾销的产生,倾销与补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8]但美国还是开创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同一产品同时发起“双反”调查、并最终并用“双反”措施这一做法,使我国出口产品在严峻的反倾销形势上雪上加霜。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着眼于宏观和微观,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做好“双反”应对工作,以保证出口贸易顺利进行。从国际层面看,第一,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继续与美方磋商和谈判。非市场经济待遇导致双反中的“替代国”价格,也导致美国对华“双反”中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一国的市场化程度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若任由美国对我国经济运行进行市场化评判,我国将难以走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陷阱。[9]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与美国的交涉力度,通过双边磋商和谈判促进其尽早修改现行规定,从整体上逐步实现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第二,要善于利用多边贸易谈判机制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为WTO成员国,我国应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据理力争,指出替代国制度的不公平性,争取在新的谈判中对这一制度加以约束和修改。同时,对美国明显违背WTO精神和缺乏公正性的“双反”指控和裁决,可大胆提交至WTO争端解决机构寻求公正合理解决,以此表明我方立场并给对方造成压力,即使失败,也至少了解了争端解决机构在解决“双反”案件中的立场及问题症结所在,为应对“双反”指控积累经验。第三,建立有利的舆论导向。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有利于我国产品的信息,争取美国进口商、涉案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国内用户等带动相关利益者为我国产品辩护,缓和美国国内对我国产品的政治压力,为我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营造有利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大力宣传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使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客观真实的了解,为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从国内层面看,重点要做的一是针对目前我国面临的“双反”严峻形势要及时调整补贴法律和政策。现有的补贴法律和政策存在相当大的疏漏,很容易被美国抓住把柄。目前要做的就是结合我国实情,在WTO补贴和反补贴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立法和政策,取消禁止性补贴,对可诉性补贴的数量和程度应严格控制在WTO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不可诉补贴,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遭到反补贴诉讼的风险。二是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促进和支持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支持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改进生产管理技术,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以保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在“双反”问题上取得主动权。三是应建立以出口企业为主体,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为纽带,由政府、中介组织共同参与的“双反”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和采集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信息和动向,对可能发生的“双反”指控早做准备。四是应尽快建立由政府重视和参与、中介组织指导和协调、企业和律师团队积极应诉的“双反”多方联动应诉体系,重视每一项指控并积极抗辩,争取胜利的机会。

对策措施范文篇5

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增强指导能力。采取“领导挂钩负责、部门对口联系”的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外(边)贸企业的了解,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好企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政策学习培训,提高企业对国际形势和外贸政策的敏感度,促使企业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占领市场份额,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是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延长通关时间和《商务简报》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外贸需求,确保口岸通关快捷、高效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的服务跟踪,为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构筑最佳贸易平台,确保抓重点见成效。1—11月铁矿石进口达41.8万吨,同比增长188.3%;电力出口6.3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是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企业知名度。6月份组织8户企业的18种商品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了2户外(边)贸企业的2个境外投资项目到会签约,合同金额2450万美元;在2009年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上,组织11户企业与越方12户企业进行12个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达10902万美元,比2009年的8286.5万美元增长29.1%,创下历史新高。

五是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环境。5月20日,**公路大桥联检楼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部分的95%,大楼主体A区即将封顶,完成投资270万元;进出口验货场可研通过评审,将于12月27日正式开工;新—河高速公路实现通车,蒙—河高速公路将于2009年1月通车,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完成合龙,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将为**口岸人员、货物、车辆的快捷通关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是内外并举,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连锁经营进社区、进乡村,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带动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在当前“减顺差”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对资源性产品及其他国内短缺原材料的进口,扩大对关键技术、重要设备的进口,加快形成进口来源多元化格局。

七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州发展外贸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实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9]92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9]90号),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替代原边贸进口双减半征收,使原来“虚化”的边贸政策落到了实处,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和省商务厅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1日召开会议,制定了促进我省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每进出口1美元的商品补助0.02元人民币;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全额补助。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扩大进出口业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引导企业面对困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在困难的条件下赢得生存空间。

二是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定信心,抓住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进行技改、转产,有条件的企业要想方设法恢复生产。

对策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二、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三、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四、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五、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公务员之家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对策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措施;难点

要想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安全,也影响了农村的居住环境,所以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虽然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要充分意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和研究农业环境保护措施的难点,进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环境保护措施的难点

1.1农业生产技术较难推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大国,在推行农业生产新技术时自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如今农村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往城市发展,农村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子。而在推行农业生产新技术时,由于老年人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普遍比较低,一时根本无法很好地实施,另外农业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少使用农药,但是刚开始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农民根本接受不了新技术的推行,并且有些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生产技术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也不符合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状[1]。1.2初期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的作用是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一般质量比较好的农产品,价格会高一些。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很多居民还未能直接判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使得很多人会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农产品,这就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保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后期维持,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2]。1.3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监管。各国环境保护最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制定法律法规,对于农业环境保护来说,既要设置高层次的法律,又要颁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现阶段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还未能充分了解这些法律法规,那么他们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履行保护农业环境的义务。

2针对农业环境保护措施难点的有效解决对策

2.1不断完善生产农产品市场。只有不断完善生产农产品市场,才能确保居民获得正确真实的农产品信息,政府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来鼓励高品质的农产品进行环保产品认证,把高品质认证农产品和消费者有效联系起来,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到高品质的农产品,这样才能逐渐取得消费者的信赖,进一步完善整个生态农产品市场,另外,相关的质检部门应该不定期检查,对于出现的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定要加大惩罚力度。2.2加强监管生产技术研究和农业污染源。要充分重视农产品的相关生产技术研发工作,把农业环保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科研工作,并且对于一些生产农药化肥等产品的企业,一定要注重引导他们生产环保型产品,如果一旦发现有危害性的产品,一定要严厉惩罚这些生产企业,并且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环保型的农资产品,让他们从内心里意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现阶段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细节做起,就能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真正改善农业环境。2.3大力推广农业环保知识,配备基层工作人员。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面对这种机遇,应该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对象是农民和基层的农业部门,所以这就需要让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明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能够相互协调发展的,要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基层农业部门一定要加强基层农业工作人员的配备,确保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备正确的农业生产知识,同时强化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次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农业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避免对农村环境的伤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环境保护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业环境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现阶段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真正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加大农业环保的力度,进而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佳东.农业环境保护措施的难点和对策探究[J].种子科技,2017,35(8):16+18.

对策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对策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中国的贸易市场和对外开放规模逐步扩大。甘肃,这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无疑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过去的封闭内陆,现在打开了经济贸易的大门,这是甘肃经济社会腾飞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更是甘肃迎来全新发展的机遇。但是随着经济全球迅速发展,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性技术措施逐渐被削弱,而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全球乃至全国、甘肃省外贸等方面的影响日趋明显,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影响甘肃省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

1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概念及其作用

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协定》所管辖的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通常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为目的,通过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来加以实施。商品国际的自由流动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一旦这种影响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就意味着这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就是进口国在管制进口贸易时,制定并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依靠严格的技术标准,通过认证、检验、注册、监督等制度,提高进口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最终达到限值进口为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1]。其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本着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他国进口;二是为了打开国外市场,维护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推广本国专利技术,将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重要的谈判博弈手段;三是遏制输出国经济发展。同时,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市场准入技术门槛,倒逼本国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首先,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高标准,使它成为促进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倒逼手段,从而整体带动本国标准、技术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其次,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使部分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推广使用国外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如ISO质量管理体系、注册备案制度等,这都是检验检疫部门为了适应出口需求引进的,后广泛推广到国内产品生产加工过程[1]。

2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甘肃省在2000~2008年对外贸易额连续8年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量连创新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甘肃省对外贸易也遭受严重冲击,虽然在国家推出一系列出口政策后外贸一度出现回暖迹象,但总体上仍呈现出继续下滑的态势。2009年全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38.6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7.30%。2009~2015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全球经济好转,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乏力。受外部环境影响,甘肃省进出口仍在低位运行,但总体呈现回暖向好的态势。“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累计进出口2795.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5.1%。就贸易差额看,2005~2013年甘肃省进口额一直大于出口额,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直至2014年,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实现贸易顺差20.13亿美元,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出口额超过进口额,2015年贸易顺差达到36.1亿美元。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明显提升了甘肃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2.1一般贸易方式在甘肃省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一般贸易方式在甘肃省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一般贸易累计进出口2321.1亿元,占同期甘肃省贸易总值的83%。而甘肃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329.8亿元,年均增长17.1%。2016年1~11月,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296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值的72.5%;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91.4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值的22.4%。2.2民营企业成为甘肃省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比重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明显萎缩,成为全省外贸的明显特点之一。2016年,甘肃省实现外贸进出口453.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3%;2016年1~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286.6亿元人民币,下降8.2%,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2%;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117.7亿元人民币,增长8.4%,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8.8%;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共进出口总值4.1亿元人民币,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2.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得不到再加工,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附加值低,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小。进口主要以矿产品、镍钴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为主。出口主要以农产品、贱金属及其成品为主。“十二五”期间,机电产品进、出口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资源性产品进口快速下降,甘肃省出口商品又以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和农产品为主。

3影响甘肃省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分析

通常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汇率、技术性贸易措施、关税、反倾销、许可证、配额、反补贴以及其他贸易措施。近年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甘肃省对外贸易影响越来越大,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6)调查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在甘肃省企业出口遇到的各种障碍中排在首位,而检验检测项目繁多是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甘肃省出口产生制约的关键。2015年全国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不同地区的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各地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占当地出口企业总数的比例有很大差别,其中甘肃省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受影响比例超过了50%,该比例高达60.9%,为全国最高。2015年全国农食产品类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总体比例为47.2%,甘肃省该比例为88.9%,居全国首位。在机电仪器类企业中,受影响的企业比例较2014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甘肃省受影响的出口企业比例超过38.1%的全国平均比例。在橡塑皮革类企业中,甘肃省出口企业100%受到影响。在木材纸张非金属类企业中,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比例为41.5%,比2014年提高了2.3个百分比,甘肃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甘肃省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其对甘肃省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应对策略研究,维护本省出口企业利益,帮助出口产品突破贸易壁垒,顺利进入目标市场是甘肃省发展对外贸易工作的关键[2]。

4甘肃省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原因

4.1逐渐消失的关税措施。随着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性技术措施逐渐被削弱,具有措施隐蔽、易于采纳、运用灵活等特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全球贸易乃至全国、甘肃省外贸的影响日趋明显。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利用WTO中的相关规则,设置多种技术性贸易措施,形成了影响进口的贸易壁垒。4.2质量和环保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环保、安全、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又称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贸易措施,也是制约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4.3企业认知有待提高。企业是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受害者,理应对此最为敏感。然而据调查显示,企业从“中国TBT/SPS咨询点网站”这一国内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信息的权威网站获取相关信息的比重仅占4.6%。甘肃省企业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认知尚且处于懵懂之中,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视程度不到位,对产品标准和质量心存侥幸,得过且过。

5甘肃省针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5.1积极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多主体联动协调应对机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贸易摩擦预警,化解贸易摩擦和争端”列入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本省各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来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和服务体制不适应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趋势的新要求。(1)构建多方合作体系,解决“孤岛效应”。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多主体联动协调应对机制,本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实现共享共治,实现全面合作,搭建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共同参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发挥政府、行业部门、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优势,引导产品和产业升级发展,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发展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市场,为甘肃省产品获得国外市场准入创造便利。(2)加强平台建设。围绕解决甘肃省出口相关产业的实际诉求,构建相应的服务平台,完善产业的服务机制。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开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和应对服务,提升出口产业的应对主体意识,紧密结合本省出口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接国际合作渠道,为国际贸易的双方建立交流机制。5.2甘肃省WTO/TBT咨询服务机构要联合高校、相关的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甘肃省WTO/TBT咨询服务机构要联合高校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发挥好专业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服务机构的职能,定期、系统连续地跟踪、收集最新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态,及时预警信息并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做到“知己知彼”;要发挥好桥梁等作用,把企业遇到的壁垒类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沟通,帮助企业共同应对技术贸易壁垒。(1)开展对甘肃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分析研究。开展对甘肃省出口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产品的检测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分析研究、关键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的比对验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标准水平,提高本省出口产品质量。(2)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信息不畅是导致全国乃至甘肃省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甘肃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要加强人力物力,及时收集整理本省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优化技术性贸易措施数据库,并及时向本省出口企业及社会公布和推送。(3)开展甘肃省出口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调研工作。准确、动态地反映本省出口状况,及时了解企业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前瞻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甘肃省出口企业可能遇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并提出预警信息,让出口企业在第一时间掌握出口对象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动态,尽早采取措施,确保企业对外贸易顺利进行。5.3引导出口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1)提高企业标准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出口企业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认真研究出口目的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标准与要求,适时调整产品种类,加强生产的源头控制,提升原材料的品质,提升加工工艺水平,学习和掌握最新检测方法,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把控体系。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出口企业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受害者,应该充分重视WTO的各项通报措施。甘肃省出口企业应该努力提高企业标准水平和质量竞争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2)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作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申诉人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本省企业普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缺乏了解,在应对技术壁垒中缺乏信心,存在搭便车心理。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作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申诉人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可能牵扯到一个行业的多家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单独的一个企业势单力薄,行业协会应承担起积极组织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重任,整个行业统一行动,共同维护行业及企业利益。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出口优势产品行业开展WTO/TBT相关培训,加强沟通交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导企业端正心态、据理力争,尽力去修改或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切实维护自身利益。(3)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保护盾牌。鼓励甘肃省出口企业作为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研究者,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企业应该意识到通过标准水平的提升,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质量竞争力是推动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长江.世界贸易组织与技术性贸易措施[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8.

[2]张沁荣.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6)[R].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7(1):4-5.

[3]孟亭亭.甘肃省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J].福建质量管理,2018(1):28.

[4]朱荣,邱晓燕,李宝珠,等.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5(1):55-58.

对策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开端发展起来的全面预算管理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占得了广泛的应用市场。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是对企业的业务、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等所有问题的系统整合,是一种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也是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的反馈成果来看,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时期,这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现代化企业得以立足、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正是一种集资源配置、过程监督、业绩评价三者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并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控制企业的成本。合理且高效地施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成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变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到位

一是管理层思想存在偏差,认为企业只需要每年编制年度经营计划,至于全面预算编制并不重要。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还认为企业资金流动不大,经营业务不多也不复杂,只编制资金预算即可。二是基层员工普遍认为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领导层面的事情,一般按照领导指示直接执行。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实施的难度增大,给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能规范埋下了大大的隐患。此外,很多企业管理者在主观意识里,把预算工作理解为财务部门对资金支出的计划。然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不仅包括资金管理、财务信息管理,还有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虽然这些方面最终以财务预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编制的基础是各个业务部门多方面主体和信息,而这些内容并不是财务一个部门所能确定的,因此思想意识的偏差容易影响预算的实施效果。

(二)组织架构上不够合理

当前,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在很多企业其实还没有设置,尽管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单独完成的,其他业务部门不仅参与率较低,甚至还有不配合的现象。所以,由财务部门推动的预算管理工作很难在企业中实行下去。第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在未来绩效考核的依据,与所有业务部门及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若只由财务部门来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容易被其他部门抵触和不配合;第二,财务部门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如果其他业务部门不配合,那么财务部门就很难保证全面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三,如果只由财务一个部门来完成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会使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加大,更难以调动起其他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三)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若信息不能准确、及时的传递,就会造成管理层与预算执行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成效。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企业内部存在大量“信息孤岛”的局面,最终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有些大型集团企业虽然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案和评价体系,然而评价报告却不容乐观,公司大部分下属企业信息化评价得分极低。可见,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内部信息传递效率低的现状整体较为普遍和严重,现如今,还有很多的企业仍然是通过办公软件等工具来进行收集信息、传递数据、汇总结果并完成预算编报工作,这些辅助工具效率非常低、准确性差、编制周期极长,而且在后续落实评价时分析数据难度很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的缺失将大大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四)考核评价不够具体

第一,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全面预算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虽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但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责任。在考核评价时,掺杂一些个人因素,从而影响最终的评定结果,不利于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丧失了企业持续改革发展的动力;第二,很多企业在后续的推动和评价工作中,往往做不到及时调整预算,甚至存在随意追加预算的现象,丧失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三,预算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不够显著。在不少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并未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中心和责任人。企业领导人虽然也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纳入了考核内容,但其具体考核条目和考核标准不够明确,最终的考核结果也没有与员工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所以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也就失去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及措施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深刻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仅要严格履行项目预算审批程序,也要科学配备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其次,要在企业内不断宣传,加强推动工作,企业领导要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模式深入到每位员工,从而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其科学合理的判断意识和能力,以及对重点业务的把控能力。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根据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来确定各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的分工,从而使得各部门之间能正常地沟通协调,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运行。企业应该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组织机构,作为该项工作的决策和领导机构,为了保证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组织机构的主要成员应由企业管理层组成,该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审批预算工作的相关事项。此外,企业还应当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的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考评以及内部协调等工作。预算编制程序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由更多的基层人员参与其中,使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更准确,更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切实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并结合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使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然后以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作为基础,并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满足企业实时处理、预测分析、判断各类信息的需求。通过对各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建设管理,达到消除“信息孤岛”的目的,对企业的信息沟通、资金流动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操作,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另外,企业须建设一套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消除企业高层与基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通过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可以随时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更具灵活性。

(四)完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实现业绩与职务的互动

首先,在工作推进和落实的过程中,要将工作与企业责任中心绑到一块,形成一个整体推行,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真正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件上。通过权责一致推行制度的落实,才可以在出现失误时,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责任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制度,这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同时,在工作中一定要秉持全面、科学、透明、公平的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考核中,要做到激励和惩罚相结合,进而更好地激发起所有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后,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监督和后续监督,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进度管理,监测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事中控制,保证企业预算执行落实于日常活动中。同时,必须将员工的利益及企业内部各个责任部门与全面预算管理相联系,将预算执行的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与措施。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从基层到管理层都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在各层面各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皆能相互配合,做到信息完整、快速传递,以便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实现预算工作的全过程化,再配以完善的考核机制,进而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陈今帼.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论,2018(12):109-110.

[2]包丽娜.浅析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团经济,2016(06):31-33.

[3]王凌智.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01):94-98.

[4]肖康元,王露平.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与探索——以DZ公司为例[J].新会计,2017(08):27-31.

对策措施范文篇10

窗口单位行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活动,采取听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发调查问卷、个别交谈、随机抽查等方法对三个收费船闸进行了调研。调研中走访了三个单位的全体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部分职工。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所掌握的情况,反映的存在问题主要有:1、少数人对抓行风建设的认识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2、以闸谋私、吃拿卡要等违纪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已经公开查处违纪行为两起,处分相关责任人11人,其中免职3人,待岗3人,经济处罚11人。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上仍有漏洞和死角。4、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窗口单位的行风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损害窗口单位形象、进而损害水利系统的整体形象,影响到*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加剧了与船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因素,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三是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行风纠纷降低了过闸率,使社会急需的物资运输受阻;个人得好处,私提乱放,造成闸费流失。四是影响单位的安定团结。少数人为了以闸谋私而故意制造混乱,以达到乱中取利的目的,给单位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因素。

行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层面上看,教育的形式不多、方法不活,满足于“上传下达”,缺乏对教育打基础作用的认识,为教育而教育,不能充分运用系统教育的方法,使得教育流于形式,发挥不了教育应有的作用。二是从规章制度层面上看,存在不健全不配套的现象。如监督制约制度,虽然也有一些制度但可操作性还不强,仍有漏洞和死角,让一些思想不健康的人有空可钻;用人制度,虽然船闸内部也有交流轮岗制度,但跨船闸的轮岗交流制度还未形成。三是从硬件设施层面上看,存在船闸通过能力不能满足船民需要的问题。如运东船闸因“既小又老”,造成船只待闸10多天是常事,这不仅严重影响船民利益,也使电煤等急需物资受阻而制约*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由于供需矛盾突出,也更易衍生行风问题。四是从干部职工自身素质来看,一些干部职工思想文化素质不高,大局意识淡薄;法纪观念不强,存有侥幸心理;服务意识缺失,态度粗暴,行为不轨,引发了船民上访和举报。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调研和探讨,我们感到要遏制和预防窗口单位的行风问题和违纪案件的发生,需采取以下几项对策与措施: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行风建设的认识。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形式,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思想基础,树立新风正气,培植先进的船闸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全体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家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船闸的行风关系党风政风、关系水利系统的整体形象。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促进和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廉洁守闸,树立廉洁形象,团结带领全体职工进一步端正船闸行风。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要健全公开制度,不断完善闸务公开制度,公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公开船闸工作人员姓名挂牌上岗;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提放船只的秩序等。健全监督制约制度,完善行风敏感岗位的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以闸谋私的机会。健全奖惩制度,不断完善行风考核评估机制,将行风问题与奖惩挂钩。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闸。

加大轮岗交流力度,不断优化干部职工队伍。在船闸内部实行轮岗交流制度,定期轮岗交流现场放闸人员,其他岗位人员也要适时轮岗交流。不断完善跨闸交流制度,水利系统内三个局属收费船闸的干部职工,可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激活船闸用人机制,不断优化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