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19:26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范文篇1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

动物模型范文篇2

【关键词】乳腺癌;动物模型;现状与评价;综述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关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现将其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建立乳腺癌模型时对动物一般要求其癌诱发率高,饲养方便。常选用的动物主要有大鼠、小鼠、裸鼠、猫、犬及兔。其中,大鼠、小鼠由于成本低,易饲养,且诱癌周期相对较短,故多用于大批量的实验研究。但由于不同科系、性别乃至不同鼠龄的大鼠均会直接影响到诱癌率和造模时间,因此,诱癌率较高的Wistar系雌性大鼠常被选用。

裸鼠因先天性缺乏胸腺,T细胞免疫功能接近于零,所以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时无排斥反应,移植后的人体肿瘤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形态,免疫学特点以及特有的染色体组型和对抗肿瘤药的原有敏感性,且对培养条件等要求比SCID鼠低,无毛,易于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同时浸润与转移是人类恶性肿瘤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裸鼠上可以通过接种方式、部位的选择,达到较满意的转移效果,因此,目前多选择其进行人乳腺癌细胞异位移植。

2造模方法

2.1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各群中自然发生或通过遗传育种而保留下来的一类肿瘤称为自发性肿瘤。C3H小鼠最常用于自发产生乳腺癌的动物,一般生后6个月可100%产生乳腺癌。自发性肿瘤模型有一定的优点,首先从肿瘤发生来看,与人类肿瘤相比更相似,实验结果更易于外推于人;其次,对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更有可能被发现。但其肿瘤发生、发展的时间参差不齐,使实验时间延长,实验所需动物数量多,耗费大。

2.2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等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乳腺癌的发生

[2],目前较多用的是化学诱导方式。用致癌物质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胆蒽可诱发乳腺癌。以灌胃[3]、局部涂抹[4]或皮下注射来作用于Wistar雌性大鼠。胃管灌注低剂量DMBA,持续3个月,可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5]。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常用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性研究[6]。实验性肿瘤诱发研究的开展,能使人们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癌变的整个过程[7]。但由于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长,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差别也很大,所以较少用于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

2.3移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2.3.1免疫缺陷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

甄林林等[8]采用MCF-7细胞经胰酶消化后,用Hank液清洗2次,再用1%锥蓝染色,在细胞记数板上作细胞计数,并调节使活细胞浓度为1×107.ml,于6周龄雌性裸鼠右侧胸壁乳垫下接种0.1ml.只。裸鼠饲养于层流罩中,接种10d,在接种部位乳垫处出现肿瘤结节,肿瘤移植成功率为95%,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人乳腺癌提供了重要工具。移植模型相对价廉,可利用ER阳性的癌细胞株,且成瘤期相对短,免疫排斥反应弱,肿瘤移植生长良好,能保持肿瘤细胞的原有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可用于研究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乳腺癌的治疗作用。

2.3.2免疫功能正常小鼠乳腺癌移植性模型

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其移植的乳腺癌细胞或肿块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最容易得到的近交系小鼠为BALB.C,而来源于BALB.C小鼠的乳腺癌细胞株文献报到最多的是4T1、TM40两株乳腺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体内都可生长出乳腺癌[9]。采用4~6周的BALB.C小鼠,选择对数生长期的TM40D,细胞浓度调至106~108.ml。在BALB.C小鼠胸壁5~6肋间或腹壁第4对乳腺处皮下接种肿瘤细胞0.1ml,相当于105~107细胞.只小鼠,每天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乳腺癌细胞数量107组,接种后1周,肉眼便可见皮下肿块,成瘤率为100%,在无任何治疗的情况下,荷瘤小鼠可存活12~15周。这种模型是目前抗癌药物筛选和药效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模型。

2.3.3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移植性乳腺癌模型

姚青等[10]综合细胞液局部注射和乳腺切开后实体瘤原位种植[11]两者的优点,采用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乳腺腺体建立了性质稳定,成瘤率高的兔VX2乳腺癌模型。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VX2瘤株种植于肝、肾、肌肉、骨、膀胱、子宫、肺等建立相应的原位肿瘤动物模型的报道[12、13]。

2.4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

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首先有利于药物开发,其次可辨别肿瘤转移抑制或促进基因,使其作为一个新的靶点,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并使人们更能理解肿瘤转移的复杂性。建立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有各种方法。细胞原位植入实验鼠,可自发产生肺和骨转移,也可自尾静脉注入或注射入左心室[14]。

3评价与展望

理想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致癌方法简单、易行;②经济、快速;③指标客观、明确;④对癌变器官的特异性高;⑤重复性好;⑥诱发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电镜下表现及组织化学改变等应与人体癌肿相似。而中医动物模型的复制要从症状、病因、治疗、相关因素、客观指标等多角度来加以考虑,才能充分体现动物模型与原病证的相似性和典型性[15]。

【参考文献】

[1]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7.

[2]WagnerKU.Modelsofbreastcancer:puovadis,animalmodeling[J].BreastCancerRes,2004,6(1):31-38.

[3]Larief,LiSM,LabricC,etal.Inhibitoryeffectofasteroidalan-tiestrogenonestrone-stimulatelgrowthof7,12-dimetheylabenz(a)anthracene(DMBA)inducedmammarycarcinomaintherat.BreastCancerRes,1995,(3)3:237-244.

[4]TsuburaA,ShikataN,InuiT,etal.Morphologicaland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ammarytumorsinducedbythedirectapplica-tionofDMBApowdertoratmammaryglands.VirchowsArch,1998,414(1):1.

[5]张慧影,刘美生,王晓明,等.7,12-二甲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的激素依赖性及孕、雌激素受体状况.实验生物学报,1985,(18):225-330.

[6]HeffelfingerSC,YanM,GearRB,etal.InhibitionofBEGFR2preventsDMBA-inducedmammarytumorformation[J].LabIn-vest.2004,84(8):989-998.

[7]TalangNT,KuriharaH,WongGY,etal.Proneoplastictransforma-tioninmousemammarytissue:identificationandvalidationofintermediatedbiomaderforchemoprevention.AnticancerRes,1991,11(3):1021.

[8]甄林林,武正炎,范萍,等.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11):509-510.

[9]ShiHY,ZhangW,LiangR,etal.Blockingtumorgrowth,inva-sion,andmetastasisbymaspininasyngeneicbreastcancermod-el.CancerRes,2001,(61):6945-6951.

[10]姚青,陈江浩,凌瑞,等.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VX2乳腺癌模型[J].中国癌症杂志,2004,14(1):22-23.

[11]吴传新,刘长安,乔天愚,等.兔乳腺移植性鳞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的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24(2):137-140.

[12]郭卫平,刘燕,王执民,等.兔肝VX2移植瘤改良模型的建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5):397-399.

[13]王文,段云友,吕发勤,等.超生引导下组织块接种制作兔肾VX2瘤模型及传代保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7):616-618.

动物模型范文篇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60785)

近年来,研究了许多抑制ECM积聚的细胞因子,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作为一种抗纤维化的因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它不但能加速急性肾衰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而且能减缓慢性肾衰的进程。在体实验发现,加入HGF可以改善肾纤维化的程度,而加入HGF的特异性抗体则加速肾纤维化的进展,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多项研究表明,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患者血清HGF的水平呈显著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RF患者肾功能恢复[1-3]。本文就近年来对HGF和其受体c-met的研究,以及其在肾脏纤维化动物模型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1.HGF/c-met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1HGF的起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又名Scatter因子(scatterfactor,SF),因其与血液凝固级连反应的酶具有结构同源性,而成为纤溶酶原相关生长因子(theplasminogenrelatedgrowthfactorsfamily,PRGFs)家族的成员之一。它最初是从部分肝切除的大鼠血浆中分离纯化获得的,因能刺激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而得名。1987年日本的中村敏一从3000只大鼠的血小板中将HGF纯化成单一的蛋白质,1989年根据HGFN末端氨基酸序列成功地克隆了HGF的cDNA并得出了其全氨基酸序列,并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人工合成了HGF。

1.2HGF/c-met的结构和作用机理HGF是由由分子量69kD的重链(α链,465个氨基酸)和34kD的轻链(β链,234个氨基酸)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重链N末端的31个氨基酸为信号序列,其后由1个发夹域和4个卷曲域组成花瓣式构造,轻链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样结构。HGF的单链前体无生物活性,双链的成熟HGF才是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HGF的受体是c-met原癌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4],是目前已知的HGF的唯一受体,在肾脏表达相当广泛,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髓袢厚段、薄段以及集合管。c-met是由分子量50kD的α链和145kD的β链组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白,α链在膜外,β链横跨细胞膜。β链的胞外端富含与HGF结合有关的丙氨酸,而胞内端则富含酪氨酸激酶构域。其中c末端的MDS可与信号传递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HGF与受体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导致c末端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发挥HGF的多种生物学功能。HGF/c-Met信号传导途径对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的器官发生,正常结构的维持和患病肾的修复和再生都起着重要作用。

HGF通常由间质来源的细胞产生,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肾小球区主要由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产生,在肾小管间质区主要由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HGF与受体结合引起酪氨酸激酶活化,激活细胞内多个信号级联反应,包括三磷酸肌醇激酶(PI-3K),Grb/sos/Ras复合物,Gab-1,Shp-2,磷脂酶C,Ras-GTP酶活性蛋白和c-Scr等。因此HGF是一种多效性的生长因子,对多种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细胞生存,增殖,移动,和分化等(5,6,7,8)。炎症介质(IL-1,INF-α,TNF-α,TGF-α等)、去甲肾上腺素均可诱导HGF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HGF可以诱导自身及受体表达的提高。而TGF-β,糖皮质激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和维甲酸等则抑制其表达[9]。HGF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7-10]。

2HGF与各种动物模型肾纤维化的关系

在慢性损伤后,大多数CKD动物模型中内源性HGF的表达被短暂地诱导[11-12]。两组研究群体独立地证明/论证了用中和性的抗体阻断/封闭HGF信号显著地促进了组织纤维化和肾功能异常的出现和进展[11-13],暗示了在慢性肾脏病中诱导HGF的表达对于保护正常肾脏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研究发现,HGF不仅阻止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发生和发展也显示了它在组织已经受损时的治疗有效性。同时还发现HGF能协同其它治疗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来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2.1HGF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一种ICR品系衍生的肾小球肾炎的基因小鼠(ICRstrain-derivedglomerulonephritismice,ICGNmice)的早期阶段,应用中和性的抗HGF抗体,中和内源性HGF加速了ECM的积聚,增加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和肾小管的细胞凋亡,导致了进行性肾纤维化和肾功能不全[13]。

相反,给ICGN小鼠提供外源性HGF蛋白抑制了TGF-β1的表达并阻止了肾纤维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13-14]。Mori等[15]用anti-Thy-1.1抗体制备的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进行研究,于模型制备完成的第2至第9天连续给予腹腔内注射重组的人HGF0.8mg/(kg·d),此后连续观察8周,发现HGF干预组的大鼠肾脏肾小球的恢复加快,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再生。

2.2HGF与残余肾Liu和Rajur等[11]应用5/6肾切除的大鼠残余肾模型,在给予了中和性的HGF抗体后,拥有残余肾的大鼠经历了肾小球滤过率的迅速下降和血浆肌酐水平的上升,伴随肾纤维化损伤的加重,从而证明了内源性的HGF保护了残余肾进行性发展的肾纤维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Dworkin等在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加入HGF蛋白或它的基因也可以抑制残余肾的肾纤维化损伤并减轻肾功能不全。

2.3HGF与梗阻性肾病一些实验证实了给予外源性HGF减弱了通过单侧输尿管接扎造成的小鼠和大鼠梗阻性肾病模型的肾间质纤维化。Gao等制备了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ureteralobstruction,UUO)的大鼠模型,将外源性HGF基因导入大鼠骨骼肌细胞后,病肾的内源性HGF和c-met上调。在术后第14天与第28天,基因治疗后病肾的纤维形成,巨噬细胞浸润和小管萎缩的现象明显弱于对照组。Mizuno等分别给予UUO小鼠HGF的中和性抗体和外源性的重组人HGF,发现前者加速了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并伴有TGF-β表达的增高,而后者则作用完全相反。Yang和Liu证实了在UUO小鼠模型中,术后3天,梗阻侧的肾脏呈现出典型间质纤维化损伤,以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纤维粘连蛋白过渡表达,间质基质沉积和TGF-β1上调为表现。从这一时间点开始,连续11天给予小鼠外源性HGF,发现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水平较对照组减少大于70%,ECM和TGF-β1以及其I型受体显著的减少,抑制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一种联合应用HGF基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治疗方法已经证实能产生协同效应而减弱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此项联合治疗法应用了人HGF基因和一种血管紧张素II的I型受体抑制剂氯沙坦,保护了UUO大鼠梗阻侧肾脏的总体形态和结构,几乎完全消除了α-SMA,抑制了ECM的积聚和肾脏的TGF-β1及其I型受体的表达,减轻了肾间质纤维化。

2.4HGF与糖尿病肾病一些实验已经证实了外源性HGF可以显著改善小鼠和大鼠的糖尿病肾病。Dai等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单肾切除后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注入外源性的HGF基因,发现治疗组小鼠肾脏TGF-β1的表达被抑制,纤维粘连蛋白和I型胶原沉积减少,间质肌成纤维细胞活性被抑制,改善了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改变。Mizuno和Nakamura[12]应用STZ制备的糖尿病小鼠进行研究,在小鼠出现高血糖症后的第4至第6周给予抗HGF的IgG抗体,发现肾小球的病变显著的加重了。而在STZ诱导后的第6至第10周期间给予重组的HGF后,发现尽管高血糖的水平没有改变,但肾小球系膜细胞内TGF-β1的含量减少了,进行性发展的肾小球肥大和硬化也几乎完全被抑制了。Kagawa等应用一种遗传性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小鼠进行研究,在实验小鼠出生后12周龄时,在它们后肢肌肉处注射腺病毒编码的人HGF基因,到达24周龄时进行糖尿病肾病的评估。结果发现基因治疗组小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纤维化明显少于对照组,肾小球内皮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也显著降低,并且肾脏的TGF-β1的表达也显著减少,db/db小鼠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Cruzado等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和进展期糖尿病肾病阶段分别应用人HGF基因治疗,发现进展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TGF-β1和系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的上调被抑制,同时也抑制了肾脏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I(tissueinhibitoeofmetalloproteinase-I,TIMP-1)的表达,减少了肾脏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减轻了肾纤维化。

2.5HGF在其它肾病模型中的作用Azuma等发现每天注射外源性HGF4周能够阻止大鼠慢性同种异体移植物肾病的进展。

Kuroiwa等在(C57BL/6×DBA/2)F1(BDF1)小鼠体内注射DBA/2小鼠的脾细胞后诱导了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并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在造模后12周内,每两周重复转染HGF基因一次,发现通过HGF基因转染有效的减少了治疗组小鼠狼疮肾炎的蛋白尿量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另外,HGF与碘麝香草酚酸肾病和环孢霉素A肾病的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也已经被报道[15]。

3结论

研究表明,HGF作为一种内源性因子,它可以减轻慢性损伤后肾脏组织的纤维化损伤。它的抗纤维化效应主要是通过它抵抗TGF-β1的促纤维化活性来介导的。由于TGF-β1已经被广泛的认同是在各种类型的损伤后肾纤维化的发病原因,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HGF是主要的抗纤维化因子可以对抗TGF-β1的活性。根据本文,我们可以发现给与外源性HGF或诱导内源性HGF的表达很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肾脏纤维化。但是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给药的途径,剂量,频率等,尽管目前有较多的动物试验的证据支持,但尚需要大量的临床的试验来进一步证明。

【参考文献】

[1]SchieppatiA,RemuzziG.Chronicrenaldiseaseasapublichealthproblem:Epidemiology,social,andeconomicimplication[J].KidneyInt,2005,68(Suppl1):S7-S10

[2]LiuKD.Molecularmechanismsofrecoveryfromacuterenalfailure[J].CritCareMed,2003,31(8Suppl):572-581

[3]SugimuraK,GotoT,TsuchidaK,etal.Productionandactivationofhepatocytegrowthfactorinacuterenalfailure[J].RenFail,2001,23(3-4):597-603

[4]RosarioM,BirchmeierW.Howtomaketubes:signalingbytheMetreceptortyrosinekinase[J].TrendsCellBiol,2003,13:328-335

[5]LiuY.Hepatocytegrowthfactorandthekidney[J].CurrOpinNephrolHypertens,2002,11(1):23-30

[6]MichalopoulosGK,DeFrancesMC.Liverregeneration[J].Science,1997,276:60-66

[7]MatsumotoK,NakamuraT.Hepatocytegrowthfactor:renotropicroleandpotentialtherapeuticsforrenaldiseases[J].KidneyInt,2001,59(6):2023-2038

[8]TenDijkeP,GoumansMJ,ItohF,ItohS.RegulationofcellproliferationbySmadproteins[J].JCellPhysiol,2002,191(1):1-16

[9]GohdaE.Functionandregulationofproductionofhepatocytegrowthfactor[J].NipponYakurigakuZasshi,2002,119(5):287-294

[10]LiuY.Hepatocytegrowthfactorinkidneyfibrosis:therapeuticpotentialandmechanismsofaction[J].AmJPhysiolRenalPhysiol,2004,287(1):F7-F16

[11]LiuY,RajurK,TolbertE,etal.Endogenoushepatocytegrowthfactoramelioratechronicrenalinjurybyactivatingmatrixdegradationpathways[J].KidneyInt,2000,58(5):2028-2043

[12]MizunoS,NakamuraT.SuppressionsofchronicglomerularinjuriesandTGF-β1productionbyHGFinattenuationofmurinediabeticnephropathy[J].AmJPhysiolRenalPhysiol,2004,286(1):F134-F143

[13]MizunoS,MatsumotoK,KurosawaT,etal.Reciprocalbalanceofhepatocytegrowthfactorand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inrenalfibrosisinmice[J].KidneyInt,2000,57(3):937-948

动物模型范文篇4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BALB/c小鼠共60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20~25g,周龄6~8周。合格证号:SCXK桂2003-0003。在II级动物实验室饲养。

1.1.2实验瘤株BALB/c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由美国引进,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惠赠。常规培养CT26细胞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营养液。取指数生长期的细胞(图1),消化吹打成单细胞悬液,952g(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液,加适量不含血清的RPMI-1640营养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个/mL。图1对数生长期CT26细胞(10×10)

1.2实验方法

1.2.1脾脏种植不保留脾脏法造模30只BALB/c小鼠称重后采用腹腔内注射法麻醉,选用0.2%的戊巴比妥钠,剂量控制在40~50mg/kg,小鼠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常规皮肤消毒,取左侧腋中线纵行切口进腹腔,长约1cm,显露柳叶状脾脏,牵出腹腔外,用0.2mL注射器(31G针头)从脾下极进针,注入瘤细胞液0.2mL。拔针后酒精棉球按压针眼约3min,促进瘤细胞经脾静脉进入肝脏,查无出血,结扎脾血管及胃短动静脉,切除脾脏,再次查无出血,依次间断缝合肌肉、皮肤,关腹。术后继续在Ⅱ级动物实验室饲养。

1.2.2肝门静脉注射法造模30只BALB/c小鼠称重后采用腹腔内注射麻醉,选用0.2%的戊巴比妥钠,剂量控制在40~50mg/kg,小鼠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常规皮肤消毒,取腹正中切口进腹腔,长约1cm,显露肝门静脉,用0.2mL注射器(31G针头)从肝门静脉与水平成30度进针,注入瘤细胞液0.2mL。拔针后酒精棉球按压针眼约15min,查无出血,依次间断缝合肌肉、皮肤,关腹。术后继续在Ⅱ级动物实验室饲养。

1.3观察指标

小鼠苏醒后常规饲养,每日观察其饮及活动情况,所有小鼠待其自然死亡,观察生存期。小鼠死亡后均剖腹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肝转移率及肝脏成瘤情况,肺转移率,切取肝脏转移瘤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的组间统计差别,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统计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体观察

两组小鼠接种后大体观察相似。术后10d内BALB/c小鼠活动如常,体形无明显变化。10d后个别小鼠开始出现摄食量下降,行动渐迟缓,消瘦,腹部渐膨隆,但尚无小鼠死亡。20d后小鼠进一步消瘦,腹部膨隆明显,严重者出现死亡,第一只小鼠自然死亡时间出现在肝门静脉注射组术后第22d。术后第30~55d,大部分小鼠死亡,最后一只死亡时间出现在脾脏注射组术后58d。

2.2肝转移率

两组分别成功接种30只小鼠,肝门静脉组29只有肝转移灶形成,1只未发现肝脏表面及切面转移灶,肝脏转移率为96.7%。脾脏注射组24只小鼠发现肝转移灶,肝脏转移率为8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表1)。

2.3肝转移灶成瘤情况

肝转移灶成瘤情况描述为:成瘤级别(高)-转移灶布满全肝;成瘤级别(中)-转移灶占全肝1/2及以上;成瘤级别(低)-转移灶占全肝低于1/2。肝门静脉组成瘤级别高、中、低的小鼠数量分别为:14只、8只、6只;脾脏种植切脾组成瘤级别高、中、低的小鼠数量分别为:9只、6只、15只。两组相比,肝门静脉组肝脏转移灶高转移和中转移例数均比脾脏种植组多(图2)。

2.4生存时间

肝门静脉组30只小鼠术后自然生存时间为22~55d,平均(34.6±8.7)d。脾脏种植切脾组30只小鼠术后自然生存时间为30~58d,平均(49.3±7.8)d。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5肺转移率

两组分别成功接种30只小鼠,肝门静脉组18只有肺转移灶形成,肺转移率为60%。脾脏种植切脾组12只发现肺转移灶,肺转移率为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2.6病理观察镜下见肝转移灶癌细胞聚集成团,伴有癌结节形成,癌细胞形状不规则,分化差,异形性明显,胞质少,核大,深染不规则,核分裂像易见,符合低分化腺癌的结构特征(图3)。

动物模型范文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动物模型

腰椎间盘承受人体重力,日常劳损较重,加上椎间盘血供极少,营养来源多依靠软骨终板的渗透作用,因此极易发生退变。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即膨出、突出、脱出、间盘游离,临床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自从mixter和barr[1]于1934年提出并首先报道手术治疗该病以来,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手段,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症状加重甚至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有报道显示再手术率为5%-19%[2],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11%,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效果不满意率为5%~20%[4.5],可见复发性腰椎间盘突症是术后疗效欠佳的主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

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主要是间盘组织切除不彻底,同一间隙间盘组织再突出。复发原因可能与手术技巧、间盘切除量的大小等有关。初次手术若髓核未能完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立位和行走后,由于压力的增加和退变,可导致残留的间盘组织从纤维环破口再次突出。

对于是否需要将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切除,目前仍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应尽量减少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采用只切除突起的纤维环,刮除其下的部分变性突出的髓核组织的有限切除手术方法[3];另一种认为应尽量切除髓核组织,遗留组织越多,复发率越高[4.5]。但是,椎间盘是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因素,髓核摘除使得间盘与上下椎体所形成的统一体被破坏,术后病变间隙高度下降,前、后纵韧带松弛,小关节突内聚活动增加,影响腰椎稳定性,腰椎的抗旋转及抗剪力明显下降,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多数学者主张后一种观点[6],Suk等[7]将单纯行突出或破裂部分间盘组织的切除与常规椎间盘切除相比,发现前者复发率高。目前,随着人工假体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等替代品出现,但其临床疗效及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椎间盘造影、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后CT(CTM)、椎间盘造影后CT(CTD)、磁共振成像(MRI)等。

腰椎平片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X线平片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X线平片不能够对间盘组织直接的清晰显影,它对间盘退变疾病的诊断仅起辅助参考的作用。在病变的早期可以有腰椎生理弯曲的变小或消失,椎间隙可以由前宽后窄变成前窄后宽,甚至间隙普遍变窄。椎体的边缘可以有骨刺形成。此外,还可以见到椎体滑脱、小关节增生及半脱位等。

CT检查

CT检查准确性较高,且比较安全,痛苦少,损害小,易为患者接受。CT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密度相差很小的不同组织都能被区分,而且能测出各种组织的CT值。CT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且能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可进行冠状、矢状面甚至三维立体图像的重建,可以更逼真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图像。CT检查不仅有助于了解有椎间盘退变及突入椎管的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椎骨及其它结构的异常,如椎管的形状、大小、小关节退变、黄韧带增厚钙化、侧隐窝情况及后纵韧带钙化等。

关于椎间盘造影、脊髓造影、CTM及CTD。目前关于造影技术的应用争议很多,造影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对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在注射造影剂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对于脊髓造影,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而且使用造影剂可能出现各种反应。间盘造影偶尔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间盘炎、间盘坏死或使间盘退变加重,因此脊髓造影、间盘造影、CTM及CTD未能成为一种常规检查。在现阶段,随着MR技术的普及,上述造影技术常用于对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而在临床上已不常采用。

MRI

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MRI以其无创性、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有报道指出,MRI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高达100%[8]。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患者,MRI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腰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髓核信号的减低;间盘形态的变化如膨出、突出、脱垂于下一椎体的后上及硬膜囊、神经根袖受压的情况;纤维环信号的变化;外层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带(HighIntensityZone,HIZ)等。对于游离髓核的显示,MR较其他任何检查比较均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显示游离髓核的位置、形态等。

MRI技术,除较传统的解剖学显像(AnatomicImaging)外,还有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如功能显像(FunctionalImaging)、动态显像(DynamicImaging)等[9]。近年来,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如同/反相位成像(inphaseandopposedphase,IP/OP)、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正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脊柱病变中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

腰椎CT及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椎间盘退变及术后复发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学

动物模型是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和检测各种治疗有效性的一种可靠手段,建立一种可靠的腰椎间盘退变及术后复发的动物模型将为研究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为修复椎间盘的各种治疗探索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载体。目前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多。

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分型

目前用于椎间盘退变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广义上可分为在体实验模型和体外实验模型。体外实验模型专指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或器官模型,这种实验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因果论证能力较弱,多用于短期实验观察,在此不做讨论。而通常所说的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是指在体实验动物模型。在这种动物模型中,通过实验干预或自发过程,诱导并加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根据椎间盘影像学、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生化组分等指标的改变,动态观察并证实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用于制备退变模型的动物涉及小鼠、大鼠、兔、羊、狗、灵长类动物等。根据实验原理,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可分为自发型、机械型、结构型三种类型。

1自发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在人类,椎间盘退变是自发过程,有学者认为这种病理改变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必然趋势。多种动物,如鼠、狗等,也可自发发生椎间盘退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特定基因失活导致自发退变过程的动物也归于该类。

2机械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机械型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是指通过改变正常脊柱关节和椎间盘受力的大小和分布,引发退变。这种受力的变化可以是增加压力或是造成失稳。

最早的机械型退变模型是压力型,由Lindblom在1957年构建。他将大鼠尾巴固定于弯曲位,发现凹侧纤维环发生退变,并认为退变是一种压力性萎缩的病理变化。Kroeber等[13]将静态加压模型构建在兔腰椎上,加压14d和28d发现椎间盘高度明显降低,纤维环结构破坏,纤维环与椎体终板内坏死细胞明显增多,且组织学变化不可逆。另一种机械型退变模型是失稳型,失稳型通过脊柱失稳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从而诱发椎间盘退变,同样能够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3结构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构型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通过机械损伤或化学损伤破坏椎间盘正常的生理结构,从而诱发退变,应用这一原则构建的动物模型称为结构型椎间盘退变模型。

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后,可在手术摘除退变间盘后再次诱导发生退变,从而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动物模型。

展望

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以及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影像学方法,并结合病理,更深层次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手术方法的改进,降低间盘术后复发率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ixterWJ.BarrJS.Ruptureoftheintervertebraldiscwithinvolvementofthespinalcanal【J】.NewEnglJmed.1934.211:210-215

[2]OstermanH,SundR,SeitsaloS,etal.Riskofmultiplereoperationsafterlumbardiscectomy:apopulation-basedstudy【J】.Spine,2003,28(6):621-627

[3]贾连顺,侯铁胜,戴力扬,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2):52

[4]曹鹏克,吴广良,张云飞,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2,10(13):1342-1343

[5]许国华,贾连顺,李家顺,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342-1343

[6]YorimitsuE,ChibaK,ToyamaY,etal.Long-termoutcomesofstandarddiscectomyforlumbardischerniation:afollow-upstudyofmoreman10years,pine,2001,26:652-657

[7]SukKS,LeeHM,MoonSH,etal.Recurrentlumbardischerniation.Spine,2001,26:672-676

[8]JarvikJG,DeyoRA.Diagnosticevaluationoflowbackpainwithemphasisonimaging.AnnInternMed.2002;137:586-97

[9]VictorHaughtonImaging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J.BoneJointSurg.Am.200688:15-20

[10]MacleanJJ,LeeCR,GradS,etal.Effectsofimmobilizationanddynamiccompressiononintervertebraldisccellgeneexpressioninvivo.Spine2003;28(10):973-81

[11]PhillipsFM,ReubenJ,WetzelFT.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adjacenttoalumbarfusion:anexperimentalrabbitmodel.JBoneJointSurgBr2002;84(2):289-94

动物模型范文篇6

Influenceofsomatostatinanalogueon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

【Abstract】AIM:Tostudytheinfluenceofsomatostatinanalogueoctreotideon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anditsmechanismsinvivo.METHODS:Twentysevennudemice,ofwhichMHCC97Htumormasswasplantedinliver,weredividedinto3groupsrandomly:negativecontrolgroup,lowdoseinterferedgroup,largedoseinterferedgroup,andraisedatsimilarconditionfor35dthesurvivaltime,theweightatthedeathpointwereracordedandthepathologicailchangesofliversandlungswerechanged;theexpress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MMP2)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wa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RESULTS:Comparedwiththeanimalmodelsofnegativecontrolgroup,theanimalmodelsofinterferedgroupswereheavierinmeanweightatdeathpointandlowerinmetastasisrate(P<0.05);while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2interferedgroups(P>0.05);theexpressionofMMP2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ofinterferedgroupswasgraduallyincreasedthanthatincontrolgroup(P<0.05);while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interferedgroups(P>0.05).CONCLUSION:Octreotidecanimprovethelivingqualityofanimalmodelsandinhibitthemetastasisof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invivo,whichmightberelatedtothedownregulationoftheexpressionofMMP2.

【Keywords】MHCC97H,octreotide,inhibition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MHCC97H肿瘤组织种植于裸鼠肝脏建立肝癌动物模型27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和小、大剂量干预组,同等条件下饲养35d,记录动物模型生存期,死亡时质量;观察肝脏,肺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肿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变化.结果:奥曲肽干预组动物模型较阴性对照组动物模型死亡时平均体重增加,肝癌转移率下降(P<0.05);干预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干预组肝脏肿瘤细胞MMP2表达较阴性对照组下调(P<0.05);干预组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可改善荷MHCC97H细胞裸鼠肝癌模型生存质量,抑制MHCC97H细胞肺转移,下调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是奥曲肽抑制MHCC97H细胞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之一.

【关键词】MHCC97H细胞株;奥曲肽;抑制

0引言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HC)PHC根治性切除后5a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则更高.常规化疗及放疗效果不佳,副作用大,基因治疗、生物治疗等作用亦不明显.因此,深入研究肝细胞癌转移、复发机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抗复发转移治疗措施是当前PHC诊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主要试剂和仪器:善宁注射液(0.1mg/支)由瑞士诺华公司生产提供.鼠抗人MMP2抗体AntibodyDiagnosticaInc.

1.2方法

1.2.1细胞培养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由上海中山医院肿瘤研究所购得,100mL/L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CS)加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DMEM)于50mL细胞培养瓶内37℃,50mL/LCO2及饱和湿度下CO2孵育箱内培养.

1.2.2动物模型取对数生长期MHCC97H肝癌细胞株,充分吹打至单细胞悬液,细胞冲洗液冲洗3次,DMEM调整细胞浓度至2×107/mL,取0.2mL于4~6周龄的雄性裸鼠背部皮下注射,实验动物于层流室内饲养28d,至皮下结节直径约1cm,无菌条件下取出肿瘤组织保存于37℃含20g/LFCS的DMEM中,粉碎至2mm×2mm×2mm.4~6周龄的雄性裸鼠30只,戊巴比妥钠45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手术野皮肤消毒,左肋缘下斜切口进腹,显露肝左叶,肿瘤组织块2mm×2mm×2mm大小,接种于肝左外叶,压迫止血,关腹.同等条件下,动物模型层流室内饲养3d,剔除因麻醉意外、感染及出血死亡动物模型3只,余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动物模型体质量及周龄组间均衡性检验无统计学差异.A组:阴性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n=8);B组:小剂量干预组(Oct50μg/kg・d腹腔注射,n=9);C组:大剂量干预组(Oct200μg/kg・d腹腔注射,n=10),同等条件下层流室内饲养35d.

1.2.3标本检测记录每只动物模型生存时间,死亡时体质量,取肝脏,肺脏40g/L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缓冲液固定48h,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比组间肝脏肿瘤组织MMP2表达变化.染色结果判定参照Mattern方法[1]:阳性染色深度:未见染色为0,轻度染色(染成浅黄色)为1,中度染色(染成棕黄色)为2,深度染色(染成棕褐色)为3;阳性细胞百分比:未见染色为0,染色细胞<25%为1,25%~50%为2,>50%为3.将这两方面得分相加,得分0~2分判为阴性表达,>2分(3~6)判为阳性表达,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记数1000个细胞.

统计学处理:实验计量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经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Dunnet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结果

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种植于裸鼠皮下,层流室饲养35d后发现原注射点皮下形成约1.1×0.9cm包块,实验动物呈现衰竭状态.动物模型建立后,待实验动物自然清醒,观察3d后,实验动物活动灵敏,觅食积极,并未发现因出血和感染死亡动物.动物模型建立后10d发现阴性对照组动物模型较干预组动物模型活动减少,同时发现对照组动物模型死亡时体重明显减轻(P<0.01),生存时间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大剂量干预组动物模型中位生存期较小剂量干预组延长(26.7~21.5d),同时小剂量干预组动物模型中位生存期较阴性对照组延长(21.5~19.3d).

肝脏病理改变可见两种类型.A型肉眼见裸鼠肝体积明显减小,色泽晦暗,质地变硬,表面满布1~2mm大小结节,呈“粟粒”样,与正常肝脏组织分界不清.镜下见裸鼠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组织结构消失,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残存裸鼠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气球样改变,水肿明显;肿瘤细胞胞核淡染,异型性明显,聚集成团,呈现“癌巢”状,可见肿瘤细胞侵入管型结构.B型肉眼见裸鼠肝变化不明显,色泽鲜红,质地柔软,光滑,与正常肝脏组织分界明显.镜下见坏死区范围明显缩小,肿瘤细胞呈现“癌巢”改变,裸鼠残存肝细胞肿胀坏死明显减轻.肺脏病理改变:肺泡结构完整,肺泡间质内可见炎性细胞聚集,并可见肺泡间质内肿瘤细胞聚集成团,胞核淡染,异型性明显.

阴性对照组87.5%动物模型肝脏呈现“A”型形态改变,干预组77.8%动物模型肝脏肉眼观呈现“B”型形态改变,而且在大剂量干预组出现B型形态改变的动物比例大于小剂量干预组(44.4%~100%).肺脏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判断肝癌肺转移率可见阴性对照组转移率87.5%,小剂量干预组转移率33.3%,大剂量干预组转移率10.0%(表1,P<0.05).大剂量干预组MMP2表达明显下调,阳性表达肿瘤细胞几乎不可见,在小剂量干预组MMP2表达较大剂量干预组表达上调,可见少量阳性及弱阳性肿瘤细胞,散在分布;在阴性对照组MMP2表达明显较干预组强,可见阳性及强阳性细胞出现.而干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表2).

表1组间动物模型一般状况(略)

aP<0.05vs阴性对照.

表2MMP2,MMP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略)

aP<0.05vs阴性对照.

3讨论

HCC的高复发高转移特性严重影响HCC的远期疗效,部分肿瘤在体积很小时就已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就诊者多属中晚期,因此如何控制HCC的高侵袭性,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是当今治疗HCC的重点.SS及其类似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近来受到关注.Oct为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临床上发现Oct对多种实体肿瘤存在抑制作用,包括胃癌,肺癌,胰腺癌等[2].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Oct被逐步应用于HCC治疗领域,众多实验表明在人肝癌细胞表面存在SSTR表达[3],而且这一现象已被利用于肿瘤的诊断[4-5].

文献报道[6]于裸鼠肝内种植MHCC97H细胞株建立肝癌模型,饲养35d后,肝癌肺转移率高达100%,而且MHCC97H细胞株体外连续培养传代120余代,生物性状保持稳定,是研究肝癌复发转移的良好模型.试验中发现在组间均衡性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以及同样的饲养条件下,阴性对照组动物模型肝癌肺转移87.5%,明显高于小剂量干预组(33.3%)和大剂量干预组(10.0%),Oct对肝癌肺转移存在抑制作用.

MMP2在癌组织内表达于肝癌细胞胞浆内,呈淡黄色至棕褐色细颗粒状.MMP2阳性细胞常散在分布,也有呈巢团状,在浸润灶前沿处MMP2表达加强,阳性及强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而位于肿瘤边缘、近血管处、浸润灶前沿等处肿瘤细胞常是高侵袭性克隆聚集处,提示MMP2可能于高侵袭性克隆中表达加强.在组间比较中发现阴性对照组MMP2表达明显强于干预组,干预组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MMP2主要降解作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的Ⅳ型胶原、同时也具有降解明胶、Ⅶ和Ⅹ型胶原的能力,MMP2的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肿瘤的血管生成呈正相关,二者均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Oct可以降低动物模型肝癌转移率,可能通过下调促转移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得以实现,是其抑制HCC远处转移的机制之一[7].

【参考文献】

[1]MatternJ,KoomagiR,VolmM.Associat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xpressionwithintratumoralmieroveSSaldensityandtumoralproliferationinhumanepidermoidlungcarcinoma[J].BrJCancer,1996,73(2):931-934.

[2]SmithAB,CharnleyAK,MesarosEF,etal.Design,Synthesis,andBindingAffinitiesofPyrrolinoneBasedSomatostatinMimetics[J].OrgLett,2005,7(3):399-402.

[3]RadererM,HejnaMH,MullerC,etal.Treatmentofhepatocellularcancerwiththelongactingsomatostatinanaloglanreotideinvitroandinvivo[J].IntJOncol,2000,16(6):1197-1201.

[4]MannavolaD,PersaniL,VannucchiG,etal.Differentresponsestochronicsomatostatinanaloguesinpatientswithcentralhyperthyroidism[J].ClinEndocrinol(Oxf),2005,62(2):176-181.

[5]AcostaGomezMJ,MurosMA,etal.Theroleofsomatostatinreceptorscintigraphyinpatientswithpituitaryadenomaorpostsurgicalrecurrenttumours[J].BrJRadiol,2005,78(926):110-115.

动物模型范文篇7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二、应有创新性科研思维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急需新的理论、学说和方法作为指导,否则不会有突破性成果。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创新性科研思维。纵观我国医药发展史,之所以未获得重大突破,重要原因是缺乏革命性影响的科研思维,缺乏如DNA双螺旋结构、放免测定、PCR技术等创新性理论和技术。要创新就要有争议,应鼓励那些虽有争议但富有独特见解的理论和方法,并给予经费资助和支持。

从血药浓度法到国内学者提出的生物效应法正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它给中药药动学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兴旺局面。抗疟药青蒿素药动学研究正是成功地利用了生物测定法,得到了符合WHO要求的药动学参数。近十多年来出现的“证治药动学”、复方“霰弹理论”、“中药胃肠动力学”等新思路也使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合理使用动物模型

药物的药理学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动物模型是科学和客观阐述药物药理作用的重要前提。化学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往往是针对其某种或几种特定的药效进行的,因此在选择、制备和使用动物模型主要是针对其要观察的药效或药理作用机制而确定的。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复方是对证治疗,其治病原理是立足于整体,通过复方中所含各单味药的相互协调和补充而发挥调整“阴阳”“气血”“虚实”的平衡以纠正盛衰,其药效是方中所含多种药效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环节而产生的综合效应。鉴于中药复方药理学作用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动物模型时应有整体观念,针对中药复方的主效应,从多个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角度选择和制备动物模型。

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并步入正轨。肾虚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动物模型,脾虚模型研究工作量(文献量)居第一位,血瘀证模型是造模方法最多的证候模型,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医动物模型实验的文献有数百篇,证候百余种,覆盖面包括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等。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广泛使用了许多证的动物模型,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处理动物作为肾虚模型、甲状腺和利血平处理作为阴虚模型、大黄处理作为脾虚模型等,实践证明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目前关于证的生物学本质尚不清楚,这些模型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还需要深入进行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

四、加强方剂临床药理学研究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新药及上市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临床试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药品临床研究中普遍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安慰剂等多种科学方法,力求临床试验的结果真实可靠。

中医的临床研究报道数以万计,但至今缺少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的临床实验报道,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根据李廷谦等的文献调研报告,32,939篇临床研究论文中,属随机对照试验(RCTs)者共3312篇,占10.06%。双盲试验极少,仅有71篇,占2.14%。这些使试验结果的前瞻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德国科学家开发的银杏叶制剂,其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均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积累的资料非常规范完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循证医学方法可对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完善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现状、存在问题作出分析;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五、与物质基础研究相结合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特别是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是我国目前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一种认为除蛋白质及大分子鞣质、树脂、重金属离子、草酸等小分子外都是“有效成分”,所谓“全成分论”或“多成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和少数的,并提出真正吸收入血后的成分才真正起治疗作用。

面对这一问题,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有数种研究策略。

一是回避这个难题。认为中药血清成分定性定量没必要进行,或难以进行,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太繁杂,不清楚,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故采用非血药浓度法研究方剂药动学。另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时,仅研究中药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是观察服用中药后含药血清的离体药效。这种研究方法在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面没有直接推动作用,但能说明药效的机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提供药效学方面的数据。

二是以提取单体的效应与原方的活性相似来判定该单体引起了母方的效应。一般先分离提出单味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单体),再研究单体的活性,并与母方比较,根据二者活性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推测,该单体诱导了母方的效应。这一研究方法并未证明分离提出的单体随母方口服进入了血清。但这种研究方法能阐明中药中存在哪些化学成分,各种成分有什么生物活性,确证中药的药效,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数据。

三是对中药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认识中药进入血清的化学成分。中药体内成分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方法,优先开展方剂吸收入人体内的成分分析研究。或者结合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考察中药胃肠动力学、血清药化学等有效组分动态变化的主要过程,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的表达。公务员之家

六、结语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及深入,很好地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药学理论结合,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效应研究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药理研究结合,所取得的结果终将可以揭示中药作用原理,有效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指导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制,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永祥.中药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2]贾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反思[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1.

[3]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J].中草药,2005,36(2):161.

动物模型范文篇8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1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

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病理机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

3问题与展望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或具有精神性障碍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七情学说怒致病心理应激综述

【参考文献】

[1]张铮铮.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2):6364.

[2]周萍,朱文锋.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4485.

[3]李峰,杨维益,梁嵘,等.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2022.

[4]严灿.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211,274.

[5]王朝勋,郑洪新.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05.

[6]VuittonDA,WazieresB,DupondJL.Psychoimmunology:aquestionablemodelRevMedInterne,1999,20:934946.

[7]严灿,潘毅.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4):236.

[8]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59462.

[9]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中医怒恐伤气动物模型制作及行为评估[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011,53.

[10]BreuerME,McGinnisMY,Lumia,AR,etal.Aggressioninmaleratsreceivinganabolicandrogenicsteroids:effectsofsocialandenvironmentprovocation.HormonesandBehaviour,2001,40(3):409418.

[11]岳文浩,付文青,芦宗玉,等.“怒伤肝”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1483.

动物模型范文篇9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1、实验动物资源收集保存、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质量检测技术研究领域

研究目标:收集、保存实验动物品系,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建立数据库;建立SPF鸡和实验用鱼质量监测新指标和新技术;建立高等级东方田鼠种群和*地区野生小鼠种质资源库。本专题凡涉及实验动物资源及数据库建设的,需将有关研究与*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研究工作结合,对形成的成果实行共享。

研究内容:

1、引进、收集、保存至少15种以上包括裸大鼠实验动物品系,开展原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建立数据库(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2、对三个品系实验兔的生长繁殖、不同生长阶段各种生理生化、免疫学指标等进行测定,建立三个品系实验兔生物学特性数据库;

3、引进、保存SPF鸡种质资源,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兽疫局(OIE)的要求,完善和再创新SPF鸡种群并建立病原体监测方法及体系;

4、按照国际水生动物卫生法典(InternationalAquaticAnimalHealthCode,IAAHC)和水生动物疾病手册,建立实验用鱼若干常见病原体质量监测指标和新技术;

5、突破带乳母鼠关键技术,以生物净化方法建立2个封闭群东方田鼠种群,并进行相关研究;

6、建立*地区野生小家鼠的精子库和DNA库,并建立对应的表型性状数据库和基因背景数据库。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2、与实验动物福利有关的设备研制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

研究目标:研制一种全新的、与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的设备;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大鼠、小鼠质量控制技术进行规范化研究;

研究内容:

1、设计和研制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多项生物电生理和液体传输实验的新型实验动物(小动物通用型)代谢笼具设备;

2、分析、评估常规实验操作对实验大鼠和小鼠的影响,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背景性干扰,建立实验大鼠和小鼠在实验过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价方法和技术,提出常规实验操作的优化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3、动物模型和效果评价的建立及相关比较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若干种人类重要疾病的动物模型,对模型效果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本专题相关研究,需优先考虑与*实验动物资源中心联合申请,形成成果共享,并服务各方。

研究内容:

1、建立人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立实验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和白内障动物模型,或实验用猪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肌梗塞等疾病模型,重点建立模型效果评价体系;

2、研究3-5种常见人类肿瘤在动物体内生长动态情况,建立肿瘤微转移程度的定量判断方法,并建立常见人类肿瘤动物模型成像技术平台。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书面可行性报告要求同时附上相应的知识产权状况查新报告。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课题,并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数超过三项。

3、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拟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可以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同提交)。

4、本指南申请起始日期*年9月12日,截止日期为*年9月27日。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9月20日至9月27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申报材料一式8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所有表格。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建设"开始申报;

动物模型范文篇10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实验课

一、微课设计和制作的基本原则

病理生理学实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遵循以下原则:(1)学习对象:学生;(2)定位:学习资源;(3)使用方式:在线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或配合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使用;(4)主要内容:经典动物模型复制,基本操作技术等;(5)视频时长:数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分钟;(6)微课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颗粒度适中,内容精练,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扩展性。能够独立使用,也能与其他学习资源一起构成实验课程体系。

二、微课设计和制作

1.微课内容的选择和板块划分。选择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搭建微课内容整体构架。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中“缺氧”、“失血性休克”等动物模型复制是经典内容,“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和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如麻醉、颈动静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等是机能学实验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微课被分成了二大板块:一个是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一个是动物模型板块。二大板块的制作重心各有不同,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主要以实际操作演示为主,详细介绍操作的正确方式和常见错误,操作规范以外科手术要求为蓝本。动物模型板块主要介绍动物模型复制原理过程和理论基础,将实验视为验证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如“缺氧-CO中毒”中实验部分仅占44秒时间,这是实验步骤经过充分剪辑的结果。对于实验步骤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如小白鼠的捉取等等,会作为单独微课出现在基本操作技术板块。这样安排是为了确保一个微课中只讲述一个主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2.微课设计技巧。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最核心的环节。微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脚本设计起到关键作用。以“缺氧-CO中毒”微课为例,在动物实验中,要求将小白鼠置入CO混合气体环境中,观察小白鼠皮肤颜色改变,记录存活时间,并探讨发生机制。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演示实验步骤为重心,这不能满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以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展的需求,学生需要在没有理论课程的支撑下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的理论背景、临床知识扩展和最近科研进展都是微课在脚本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缺氧-CO中毒”的脚本设计见表1。微课通过提出问题(患者为什么昏迷?皮肤颜色为什么改变?)—实验验证—回答问题(CO中毒导致HbCO形成)—扩展问题(CO中毒常见情况,CO中毒救护),将理论和实验融为一体,确保学生浏览视频后能够对相关知识背景、临床价值等有足够清晰全面的认识。经过对微课内容精心设计和取舍,制作好的实验微课用时一般在2—10分钟不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持续的关注,学习者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微课培训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要求视频长度8—10分钟。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授课比赛将时间范围扩展为5—15分钟左右。这些时间长短上的差异和变动,实际上体现的是对微课选题和内容的重视,我们的体会是:微课的具体时长取决于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而非受限于时间本身。综上所述,正确选题并精练内容、使主题条理清晰、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确保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第一步。微课是教师,受众是学生,如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所有的设计、互动都要从这个层面展开。3.微课制作。(1)图片选择。为了确保微课成品质量并合理减小视频体积,选择中高质量的图片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如firework将图片处理成合适大小。图片背景要尽可能与视频背景一致,如“缺氧-CO中毒”微课,视频背景颜色以白色为主,图片背景同样为白色,这样就可以通过“遮罩”等特殊处理将图片与视频更好地融为一体,动态效果更加自然。(2)视频录制。视频录制是微课素材搜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视频拍摄效果的统一性。视频使用专业摄影机录制,视频分辨率设为高清,画面比例16∶9。为确保视频光线充足、均匀,录制者没有在自然光线下录影,而是在摄影棚中通过多方位摄影灯照明,这样可以使取景部位足够明亮,减少阴影。摄影机机位固定,提前调焦。实验操作过程经过正、侧位反复拍摄和局部特写拍摄,获取最佳摄影素材。(3)声音。为确保录制效果的清晰、稳定,选择的是后期配音。使用手机或计算机自带的“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录制,制成独立音频文件。配音流畅清晰,语速适中,气息稳定,使用防音罩避免杂音和爆破音。(4)后期处理。会声会影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提供的图片特效和转场方式,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多样化的图片动态效果,并有丰富的配音、配乐和字幕效果。微课片头、片尾尽可能地简短。字幕清晰美观,停留时间与配音相匹配,根据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控制微课的节奏,制作完成的视频格式为mp4或是flv,便于网上传播。

三、结语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将制作完成的微课放在校园网内供学生随时随地在线浏览,微课的使用可以提高动物模型复制成功率,缩短实验课教师讲解部分的授课时间,使学生能有更多时间进行到实验操作、观察和结果讨论,提高实验课学习兴趣,是一种高效的自学方式。学生认为在线微课是一种便捷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