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歌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6:37:25

电影歌曲

电影歌曲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歌曲及器乐曲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歌曲片”始终受到观众欢迎,本文就电影歌曲的功能及其审美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电影歌曲;电影音乐;发展时期

《定军山》的拍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端,自此起,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便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时期绽放着各具特色的魅力。在中国电影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据其发展模式可大致分为六个时期,相对电影歌曲的发展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05年至1930年,中国电影发展正值默片时代,吸引观众观看电影的因素是现场音乐伴奏,此时电影音乐尤其是歌曲的创作并未形成体系,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一阶段,观者并不能直接听到电影歌曲,而是观者配合电影字幕根据配乐在心中哼唱歌曲。这一时期,电影依赖音乐为其填补听觉空缺,加强观者代入感,但由于此时电影歌曲数量较少,无固定音乐创作且表现形式无法称之为歌曲,为此未将其划归至电影歌曲的发展阶段之中。

电影歌曲创作的真正萌芽发生在有声电影发展的初期,1930-1931年间国内形成了有声片风潮,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由蜡盘发声到片上发音①的转变,电影开始出现人声对白,电影歌曲仍对电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有声片的宣传理念“完全对白,有声歌唱”。同时专业作曲家参与到了电影歌曲的创作中,其中便包括黎锦晖等人②,专业作曲家的加入使电影歌曲创制逐渐走向规范。而电影歌曲的使用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题曲,其相当于歌剧中的序曲,揭示剧情走向以及结局;其二则是插曲,相当于传统戏曲中的唱段,作用于剧情,反映人物性格及心理。二者往往在节奏、曲调、曲风上形成鲜明区分。电影歌曲由此进入发展的初期,大多选材于传统戏剧尤其是京剧的唱段,也加入了对传统音乐编创后的歌舞作品。通过初期的经验积累,中国有声电影发展浪潮被掀起,中国电影步入第二个发展时期。1932-1937年,出现许多反帝反封建的电影作品,体现在电影音乐上,随着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电影歌曲创作成为当时的主导方向,电影歌曲在此期间蓬勃发展,而其发展直接影响了全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许多进步歌曲通过电影歌曲这一媒介被更多人传唱,左翼音乐小组也在这一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在原有专业作曲家的基础上,更多作曲家加入到了电影歌曲创作之中,其中包括聂耳、黄自等人,他们的加入影响了这一时代的歌风,这些歌曲中《长城谣》《渔光曲》等直到现在仍广为传唱,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国歌。

正如聂耳1934年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中所提及“《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由此可见电影歌曲在此阶段广受欢迎,作曲家们也多为电影创作歌曲,为此1935年“八一宣言”后“歌曲作者协会”正式成立。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特点,民族化即吸纳地方民歌说唱等演唱曲调及形式或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大众化则更加注重歌曲结构简化,使之易于理解与传唱。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部分电影编导对音乐也颇有造诣③,而电影歌曲也大多在编导提供的基础上创作④。在演唱者及形式上,电影歌曲往往由演员演唱或由剧中人物相符的他人代唱,并不讲究唱法,一切只为使电影歌曲更好融入电影表达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进入发展第三个时期,电影歌曲随之进入发展第二阶段。前半段(1937-1945年)电影及电影歌曲出现了地域化的发展分支,具体而言即上海与其以外地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电影歌曲作为商业宣传亮点广受关注,因而形成以歌卖片的风气。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更多地使用古乐以及传统戏曲曲调,加入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戏曲演唱方式。1941年后电影歌曲创作走向通俗化、流行化及大众商业化,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创作主要出自严工上、刘雪庵等人之手。上海以外地区,抗战电影蓬勃发展,电影歌曲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对第一阶段进行了继承与发扬,歌曲在电影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后半段(1945-1949年)进步电影风潮迭起,战后电影音乐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器乐曲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部分电影歌曲的创作,歌曲创作强调生活化,曲调取材于民间歌谣,并有意抹去过往,演唱形式上规避戏曲化痕迹,演唱讲究自然朴实。同时由于电影歌曲创作量减少,电影插曲中多用现成歌曲,使用主题歌直接反映主题的曲目逐渐减少。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新中国电影发展进入了第四个时期,自此电影歌曲进入了长达十七年的蓬勃发展时期。这时电影歌曲的创作再次被提到重要位置,题材方面吸纳苏联电影歌曲元素,在演唱方面开始讲求专业化、科学化演唱,电影歌曲由专业作曲家制作后以画外音的形式插入,这一转变使得电影歌曲开始脱离电影制作而更加偏向于音乐创作的领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的影响下,中国电影进入缓慢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而电影歌曲在1973年前与样板戏的创作融为一体,后者的创作成果直接被用作电影歌曲。而1973年后,随着故事片制作的逐渐复苏,电影歌曲的创作才从原有禁锢中脱离出来,但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却屈指可数,这十年笔者暂且将其归为电影歌曲发展的第三阶段。

结束了缓慢发展的十年,中国电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绽放出了新的生机,自此迈入了发展的第六个时期,电影的题材百花齐放。这一大背景下,电影歌曲发展进入第四阶段,电影歌曲选材不再仅限于对本土及外来曲调的改编,同时也直接吸纳了欧美及港澳台地区流传度较高的流行音乐,在歌曲创作中也更多偏向流行歌曲体裁,这一趋势使得电影歌曲对电影的作用转向商业宣传而非内容的表达,这一转变使得二者剥离。随着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电影歌曲的创作群体扩大,不仅限于专业作曲家群体,这些因素对电影歌曲的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也影响了其传唱程度。纵观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电影歌曲发展的起源与核心具有历史必然性,这一发展模式与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轨迹相关。古代音乐起源于歌曲且刘传光,因此电影歌曲成为电影音乐发展的开端与核心符合传统艺术审美,同时歌曲中歌词的运用使听者能够掌握音乐表达内容,进而扩大了传播范围,也使其起到了音乐教育作用,因此电影歌曲的发展意义既有商业价值也有美育价值。未来电影歌曲创作者可以吸取电影歌曲发展历史的经验,在创作中赋予电影歌曲更多中国文化价值及传统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蔡丽宁,张小军,徐琨.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J].电影评介,2009,(11).

[4]蔡丽宁,张小军,徐琨.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J].电影文学,2009,(14).

电影歌曲范文篇3

摘要: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歌曲及器乐曲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歌曲片”始终受到观众欢迎,本文就电影歌曲的功能及其审美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论文百事通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4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5

关键词:电影歌曲审美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公务员之家

电影歌曲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歌曲及器乐曲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歌曲片”始终受到观众欢迎,本文就电影歌曲的功能及其审美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歌曲及器乐曲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歌曲片”始终受到观众欢迎,本文就电影歌曲的功能及其审美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8

关键词:好莱坞动画电影;电影歌曲;叙事表意功能

1引言

华特•迪士尼公司于1937年出品了史上第一部有剧情的彩色动画电影长片《白雪公主》,并随之发行了世界上首张电影原声音乐唱片,其中一首经典歌曲———SomedayMyPrinceWillCome至今仍广为传唱。由此开始,这种音画结合的制作方式便成为了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要特色之一,也引领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的风潮。而好莱坞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那一首首动听的电影歌曲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与影片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紧密相连。研究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不仅有助于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也能为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基本概念

电影歌曲,顾名思义,即出现在电影中的歌曲,作为电影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区别于以“器乐或无歌词的人生哼唱”[1]为主要形态的电影配乐,是有人声演唱的,既有旋律又有歌词,因此可以更明确地传递主题和表达情感,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视创作中,所谓叙事,简单说就是讲述故事。具体而言,叙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叙述和故事,或者说‘讲什么’和‘如何讲’。”[2]按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说法:“叙事是一个包括故事(fabula或story)、情节(syuzhet或plot)和样式(style)的系统。”[3]而“表意就是创作者主体试图表达的意义”[4]。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故事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是改编自世界各地的经典童话或传说,有的是全新的创作,还有的则是对经典的颠覆。而这些故事的成功讲述和意义表达都离不开电影歌曲的帮助。因此,分析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歌曲是如何讲故事、如何表达创作者意图的,便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3主要分类

按照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可以有不同的划分和归属。首先,按照现有的相关教材及主流观点,电影歌曲本身可以划分为插曲和主题曲两部分,其中主题曲又可分为片头主题曲和片尾主题曲。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自然也不例外。以迪士尼经典史诗动画大片《狮子王》为例,电影甫一开篇便响起了由英国著名音乐人埃尔顿•约翰和蒂姆•赖斯共同创作的片头主题曲CircleofLife,配合画面里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非洲大草原上万兽群集,共同庆贺狮王木法沙和王后沙拉碧的小王子辛巴诞生的景象,正好契合了生命循环的主题。而仍由这两位打造的本片插曲CanYouFeeltheLoveTonight更是经典之作,出现在辛巴和娜娜互诉衷肠之时,千回百转,情深似海,也成为了本片的片尾主题曲。其次,从创作角度来说,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可以分为原创歌曲和非原创歌曲,且更多以前者为主,上文提到的两首便是。从1941年迪士尼第二部动画长片《木偶奇遇记》主题曲WhenYouWishuponaStar获得第1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开始,到去年皮克斯作品《寻梦环游记》主题曲RememberMe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迄今为止已经有多达12首出自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原创歌曲斩获了奥斯卡,可见这些歌曲的制作水准之高、艺术造诣之深和好莱坞动画制作公司对歌曲原创性之重视。而非原创歌曲也多是传世经典,比如皮克斯《海底总动员2》中就引用了爵士音乐之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唱的WhataWonderfulWorld作为插曲,配合鱼儿们逃离牢笼回归大海的慢动作镜头,堪称完美。再次,从表现形式来说,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又可以分为画内(有声源)歌曲和画外(无声源)歌曲。前者由画面中的人物演唱,观众可以看到歌声的来源,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比如迪士尼《小美人鱼》的插曲UndertheSea就是由影片中的音乐大臣螃蟹塞巴斯蒂安所唱,目的是通过描绘海底生活的美好来打消小美人鱼对于人类世界的向往,观众在欣赏了它载歌载舞的“劝说”后也会颇受感染。后者则“来自画面叙述场景之外,是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外加的,主要用来补充画面信息,通过歌声和画面的双重表意功能,让观众更明确地领会创作者的意图”[5]。比如在迪士尼《人猿泰山》结尾部分,珍妮决定留下来和泰山一起生活,他们手拉着手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穿梭跳跃,与此同时,画外响起了由英国著名歌手菲尔•柯林斯创作并演唱的TwoWorlds,“Twoworlds,onefamily两个世界,一个家/Trustyourheart相信你的内心/Letfatedecide让命运来决定/Toguidetheseliveswesee引领这些我们能看到的生命”,旋律奔放、歌声昂扬,充分表达了希望人类能够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影片诉求。

4功能探析

好莱坞动画电影“不是在原有剧情的基础上添加歌曲,而是将剧情的一部分以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剧中的歌曲与剧情的发展融为一体,歌唱即叙事”。[6]通过对大量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的分析解读,总结出如下六大叙事表意功能。4.1直接叙事表意。“电影歌曲作为电影中一类特殊的声音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7],而这功能主要是通过歌词实现的。“歌词的内容是对电影情节的叙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电影对白的功能,让观众在听到歌曲时便知道此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8]相当一部分好莱坞动画电影歌曲承担了直接进行叙事表意的角色。以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僵尸新娘》为例,为了向被僵尸新娘强行带回“死人之地”的活人维克多解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骷髅乐队以爵士乐的形式演绎了一曲RemainsoftheDay,载歌载舞间将僵尸新娘被骗子欺骗杀害的经过交代了清楚,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再比如在迪士尼《风中奇缘》中,听了英国探险家约翰•史密斯要改造美洲大陆、改善“蛮夷”生活的“豪言壮语”后,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演唱了那首深情婉转的经典作品ColorsoftheWind,抒发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自己认为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不同族群的观点,传递出创作者的初衷。4.2控制叙事节奏。歌曲的表意功能还体现在其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因为歌曲是有节奏感的,而这种节奏感可以和电影画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影响整部影片的节奏。[9]以梦工厂制作发行的《怪物史莱克2》为例,作为《怪物史莱克》的续集,承接上一部里史莱克和公主成婚的剧情,影片一开始是史莱克和公主度蜜月的一系列欢乐场景,搭配的是一首有着轻快鼓点节奏的歌曲AccidentallyinLove,让影片也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轻松带过这段铺垫情节的同时,也为后面剧情的展开留出了空间。另外在迪士尼改编自漫威同名漫画的《超能陆战队》中,有一组小宏和伙伴们一起开发装备、打造超能六人组的工作场景,画外音是由美国摇滚乐队翻闹小子(FallOutBoy)倾情打造的Immortals,燃爆的节奏和动感的画面相得益彰,紧凑的叙事节奏令观众热血沸腾,也更期待之后的剧情。4.3衬托人物性格。不同的电影歌曲有助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衬托人物性格,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角色的本相。比如在照明娱乐公司制作的3D喜剧动画电影《卑鄙的我》中,主人公格鲁一出场就用恶作剧吓傻了路边的小男孩,随之响起的是为电影量身打造的说唱歌曲DespicableMe,“I'mhavingabadbadday我今天倒霉透了/It'sabouttimethatIgetmyway正是我犯罪的时候了/SteamrollingwhateverIsee,huh清除一切挡路的,哈/Despicableme卑鄙的我”。一边是格鲁用冷冻射线把排在他前面的人全部冻住的恶劣行径,一边是充满“我是坏蛋我怕谁”气息的歌词内容和语气,将又坏又贱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勇敢传说》为例,生性自由的苏格兰高地公主梅琳达好不容易有一天可以暂时摆脱母亲的礼仪调教去练习自卫技巧,她射箭骑马攀岩喝瀑布水,好不快活,而背景歌曲是充满苏格兰风情的TouchtheSky,曲风活泼跳跃,歌词贴近自然,歌声恣意畅快,十分符合梅琳达的性格。4.4揭示人物心理。电影歌曲不仅可以衬托人物性格,还可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其心理状况。比如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迪士尼《冰雪奇缘》主题曲LetItGo,正是作为艾莎女王的内心独白出现在电影中的。妹妹安娜在与艾莎争执时无意中扯掉了姐姐的手套,暴露了艾莎刻意隐藏许久的冰雪力量,惊慌失措间艾莎无奈出走,当黑夜里她一个人在雪地里踯躅前行时,唱出了这首歌曲。一开始曲调低沉、歌词压抑,表现了之前艾莎因为怕自己的魔力伤害到别人而封闭隐忍的内心,而现在魔力已被人发现,她也无意再隐藏,于是之后的副歌旋律和歌词都表现出她决定做自己的决心,情绪高涨,洒脱无畏,起承转合将艾莎的内心变化揭示得一览无遗。而在另一部迪士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中,木兰参加媒婆的“面试”失败,心情低落地回到家里,看着湖中自己不同往日、浓妆艳抹的倒影,她唱出了这首Reflection,也唱出了自己内心的困惑。4.5渲染场景氛围。适当运用电影歌曲还可以为影片营造特定的场景气氛,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目的。以蓝天工作室制作的《里约大冒险》为例,蓝色金刚鹦鹉布鲁和珠儿暂时逃离了走私者的魔爪,一起坐在有轨电车的车顶欣赏落日,布鲁想趁机表白,为制造气氛,金丝雀尼科在大肚鸟派卓的伴奏下以悠长的口哨开场,演唱了一首BossaNova风的FlyLove,轻松慵懒,深情浪漫,伴随着纷纷飘落的粉色樱花瓣,渲染出无比美好的气氛。而在由索尼动画制作的《精灵旅社》结尾,吸血鬼公爵德库拉最终接受了女儿梅维斯的人类男友乔纳森,一家人和各色怪物一起为梅维斯开生日派对,在派对上大家合作献唱了一首热闹的说唱歌曲CauseYou'reMyZing,将影片的合家欢氛围推向高潮。4.6表达电影主题。电影主题的表达离不开电影歌曲的一臂之力,尤其是片头主题曲和片尾主题曲。比如在前文提到的《木偶奇遇记》开头,伴随字幕出现的是WhenYouWishuponaStar的悠扬歌声,“Whenyouwishuponastar当你对着星星许愿/Yourdreamscometrue你的美梦便会成真”,这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小蟋蟀在引吭高歌,随后展开的就是这个美梦成真的故事。而这首歌在结尾处再次出现,首尾呼应,深化了主题。再以梦工厂的经典动画史诗片《埃及王子》为例,影片最后,摩西终于带领希伯来人走出了埃及,本片的主题曲也随之响起,是由两位乐坛超级天后玛丽亚•凯莉和惠特妮•休斯顿共同演唱的WhenYouBelieve,气势如虹,荡气回肠,令人心潮澎湃,歌词中所唱的“Therecanbemiracleswhenyoubelieve当你深信的时候,奇迹将会出现”也正是本片的主题所在。

5结语

好莱坞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些动听的电影歌曲功不可没;它们不仅是电影叙事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可以实现纯音乐所不具备的表意功能。中国的动画电影制作者们如果能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学习好莱坞动画制作公司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特别是对电影歌曲的重视态度,就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春柳.影视音乐的表意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7.

[2]唐伟胜.叙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1.

[4]刘吾康,李立.表意也是一种叙事———纪录片叙事观念探微[J].电影文学,2010(4):4-7.

[5]韩瑛.浅谈电影音乐对电影的诠释作用[J].电影文学,2010(23):134-135.

[6]蔡佳立,李媛媛.迪士尼动画电影歌曲翻译的音形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6):78-82.

[7]刘小波.电影歌曲与电影叙述———兼谈电影歌曲的文化意义[J].四川戏剧,2016(4):25-31.

[8]薛蓓.电影歌曲在歌舞电影中的叙事表意功能探究———以歌舞电影《dreamgirls》为例[J].新西部,2016(24):102-103.

电影歌曲范文篇9

关键词:电影歌曲审美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电影歌曲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影歌曲审美

一、电影歌曲的抒情功能

抒情是电影歌曲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抒情性歌曲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用与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作为影片的一个剧作元素。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并造成一种现实感。有的抒情歌曲还可以起到潜台词的作用,表明人物主观意识,或者起到解说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评价。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歌曲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总之。抒情歌曲是故事片歌曲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歌曲。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歌曲在进入电影以后,虽然保持着善于抒情的特点,而且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相结合。抒情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但电影中的抒情歌曲毕竟与普通歌曲不同,通过对部分被试和其它审美主体进行访谈,把它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1、指向性

电影歌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原因是歌曲和画面形象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电影情节和画面限定了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歌曲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歌曲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歌曲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歌曲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歌曲的文字说明一样,把歌曲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歌曲,把歌曲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

动画电影成功的吸收了百老会歌剧的精华,歌曲可以直接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告诉观众,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乐声紧密的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而在情感上的表达自然且适中,影片用歌曲来加强剧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俗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弹奏出了中国的民间小调,意境悠远而绵长。配合歌曲直接表达了人物情绪和心理,使观众很快了解人物性格,同时也具有交代情节的作用。

2、片段性

普通歌曲作品在感情的抒发上具有完整性特征,是作曲家独立乐思和情感体验的完整表达。然而,在电影中,歌曲受电影总体设计的限制,并不被完整的大段陈诉,往往是片段性、间断性的出现。有时候在一段电影情节中甚至只出现一个动作。

3、交互感染性

电影歌曲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歌曲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歌曲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歌曲,体验歌曲抒发的情感。反过来,歌曲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歌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

电影歌曲发挥抒情功能时用抒情性歌曲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是电影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形式。总之,电影歌曲具有抒情功能,可以比较好的表现影片需要表达的情绪。并且由于歌曲与画面的结合。电影歌曲呈现出了与普通歌曲不同的特性。

二、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

电影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渲染气氛歌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重复或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歌曲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歌曲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歌曲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歌曲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虽然普通歌曲也有渲染气氛的功能。但与电影歌曲中的渲染性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普通歌曲通常不擅长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渲染。即便有此功能,也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在电影中,电影情节和画面赋予了电影歌曲的情节性,在这里,歌曲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来渲染画面气氛。

王家卫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音乐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影片开篇歌曲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影片《圣诞夜惊魂》中。影片一开始就运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仅直接给观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连唱的方式把剧中代表性很强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来,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歌曲在这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影片画面的内容,调节气氛的作用。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

2、对比性

普通歌曲塑造的形象往往与歌曲基本风格统一协调,宁静和谐的歌曲对安静、美好的形象:凌乱、繁杂的歌曲对应的是嘈杂、不安的形象,但电影歌曲有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

比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场戏,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而作曲家用的渲染气氛的歌曲恰恰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这场戏内在的张力非常大。形成的反差也非常大,视听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见,并不是画面情绪与歌曲情绪一致是才能达到渲染的效果,只要运用得当,对比手法往往能够产生出乎预料的渲染效果和戏剧效果。

3、连贯性

有时,渲染气氛的歌曲还可以起到连贯作用。引起审美主体对欣赏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日本影片《人证》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为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杀死了从美国前来相认的亲生儿子一黑人乔尼,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尽,草帽在空中飘落,这一系列镜头画面没有对白,伴随草帽飘落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草帽歌》歌曲在这时渲染了气氛,揭示了八杉恭子内心的愧疚和痛苦,同时也把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审美主体从画面上草帽的飘落和《草帽歌》的歌曲声中回想起故事的种种情节,歌曲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渲染气氛的歌曲并不需要每处地方用到,用得过多也许会产生反效果。比如影片《城南旧事》里的《送别歌》,作曲家就在电影的关键几处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现。因为渲染气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负面效果。有时。甚至“无声”也是渲染气氛的一种元素,“无声”如果被运用得巧妙,会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电影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它是指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歌曲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

与普通歌曲相比,电影歌曲发挥描绘功能时具有如下特征:

1、音画统一性

电影发挥描绘功能时使用的描绘性歌曲又被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所以它是用歌曲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以独特的音响特征通过相应的歌曲手段加以描绘。与渲染气氛的歌曲可以采用对比手法不同的是,描绘性歌曲的音画是统一的,画面描述的内容就是歌曲描绘的内容,歌曲用特有的技法对画面做类比。

歌曲也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埃及王子》中。当摩西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内心矛盾交加,不知该如何面对……。在这场重要的转折戏中,摩西用一首直抒胸臆的《我无所求》,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摩西造成的冲突。一个是身份高贵的埃及王子,另一个是低贱的希伯来人,他该如何面对真正的自己?此刻运用歌曲充分表达了摩西对于价值观思考的心声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挣扎,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公务员之家:

影片《狮子王》中的一首《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快的舞台化的形式演绎歌唱,整个段落运用了装饰感极强的色调配合这段无拘无束的歌声。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戏剧性,表现了辛巴渴望长大的愿望和心境。

2、特定性

由于画面规定了描绘性歌曲的内容,所以描绘性歌曲内容是特定的。普通歌曲描绘的歌曲形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画面,比如宽广辽阔的歌曲可以让人联想到草原、湖泊、海洋、蓝天等自然景物。而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所以歌曲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歌曲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

3、唤起回忆性

有时因为音画组合的关系,描绘性歌曲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记忆,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