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02:48

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范文篇1

关键词:教研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

大连格致中学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情智教学、慧教乐学”的教学策略引领下做好教育。格致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牢记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和凝聚民族价值的责任担当,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提出了教研组的建设理念:恪守初心,追求教师专业成长;遵循规律,践行有道德的教育;付出深爱,实现有质量的陪伴。教研组全体成员点燃爱心火炬,释放真情光芒,提升专业素养,关照学生的道德品质成长,努力做优秀的德育人。

一、教研组介绍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共有6名教师,其中包括两名中共党员,两名大连市骨干教师,两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热爱学生、朝气蓬勃、充满干劲,一直努力将“有意义”的教育做得“有意思”,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设计与研究,探索价值观养成规律,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建设教研组文化。

二、教研组成果

在教育教学上,教研组深知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需要加倍努力做好初中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观体系,满足国家建设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教师锐意进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格致中学道法教师的担当与风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研组教师荣获国家、省、市、区各层级优质课共28人次,全员参与“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获得部优课3节和省优课7节,经常“送教下乡”,支教瓦房店、普兰店等周边地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教研组编撰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书籍和课程建设,参与编写《辽宁省学业质量标准》《大连市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标准》,组织编写区教育局《小公民法律常识读本》,开发地方校本课程《魅力自我》并编写学校校本课教材《礼仪》。教研组积极参与各级科研工作。参与辽宁省规划办课题“思想品德生成性课题教学的策略研究”和教育部课题“道德与法治教材实施研究”。《情智教学慧教乐学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获得“‘十三五’国家教师科研课题”一等奖,并在省教科研活动中做科研成果展示。教研组围绕“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设计每个学期的研修主题,如“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研究”“教学情景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等,进行课例探讨和交流,真正做到“教中研、研中教”。在2016和2017年“辽宁省区域校本研修服务机制研究”项目中,教研组负责带领区教学联合体学校承担校本研修观摩活动,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化设计”研修课题,围绕“情境设计的适切性”“情境下的有效问题设计”“情境化设计中的情智共生”“情境化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等小课题开展研修观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三、教研组经验反思

1.更新教学理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016年,大连地区开始使用教育部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对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教师要更加专业地掌握学科教学规律,运用道德的方式,遵循道德的规律,做有道德的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基础和原生家庭的教育状况;要满足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呼应学生的精神需求;[1]要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引导学生价值观成长的课程。这对教师而言是成长的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能够做好学科指向初中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课程需求,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全体教师潜心学习,认真钻研新教材,领悟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努力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仔细研磨每一个设问,做到“教学有创新、课堂有亮点”。开展“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师徒同上一节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互相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价、有反馈,青年教师学习有经验的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学习青年教师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促进每个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新老结对子、骨干教师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等形式团结协教,促进教研组整体水平提高。

2.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并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指向初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学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挖掘精神成长的营养,进行及时的德性品质养成的教育,提升初中学生精神品级。[2]教研组通过课堂文化建设达成思想上知道优秀德性品质的重要性,接受优秀的德性品质,深度认同优秀的德性品质,进而在实践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对未来的德性品质养成的目标,教研组积极探索实践的立足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课堂文化上,体现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制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诸多方面,引领和提升的作用蕴含其间并贯穿始终。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引导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主阵地,教研组齐心协力做好课程育人。教研组长依托学校的常规管理,每学期认真制定本组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集体教研和备课的时间和形式,采取“个人前备—集体碰撞—分头准备”的形式,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以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这一有效形式凝聚集体智慧,促进教师间的集体协教,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因为注重集体备课,所以大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会做充分的准备,积极交流,提出问题,解决困惑,每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在快速成长,每位教师都品尝到了成长的喜悦。集体备课的效果是呈现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有新意、资源新颖、应用灵活、创新点多,开拓视野,提升价值认知和精神成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是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坚定的信念、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引领。多年来,教研组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运用活动育人的方式展开道德品质成长的引领。如新生第一节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走进校史馆,铭记校训,领略格致的人文精神和育人理念。一楼大厅了解格致中学校名的由来及蕴含的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校史馆中聆听优秀的格致人的故事,激发学生争做自信、快乐、懂感恩、知礼仪、有担当的优秀格致学子。课前演讲,引领学生们关注时政新闻、评析社会热点、畅谈阅读感悟。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精心制作PPT,大家有评价、有肯定、有质疑、有争辩,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展示、分享与交流的形式促使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思维碰撞与教师的点拨引导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重视校本研修,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提升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可以拓宽视野,促进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新思想、新理念,在格致中学情智教学、慧教乐学的策略指导下,遵循启发性和参与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以情境创设为契机,育情智人;以问题交流为纽带,展示师生情智交融;以合作互动为归宿,促进情智共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创造与完善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与追求。教研组积极参加市区的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探讨与交流,市区教研员们的专业培训,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教研组借助校本研修平台,确立研修主题和实施方案,从研修主题入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市区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为支撑,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围绕该课题我们设计每个学期的研修主题,如“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研究”“教学情境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等,进行课例探讨和交流,真正做到“教中研、研中教”。

4.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发挥专长有作为

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德育为先。中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承担德育工作的专职、专业、专责人员。一方面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德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整体需要和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开发设计不同年级学生德育活动,在各项德育活动中发挥带头、引领和辐射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力量,教研组两位班主任老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做人教育和情感培育。学生教育无小事,事事见教育,借助名人名言和小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和交流,注重启发性教育和引导,营造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育人氛围。他们注重言传身教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善于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所带班级受到家长和同行们的好评和认可。作为德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教研组有4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证书,他们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微课堂”中介绍心理学常识,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心理辅导,发挥所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因疫情居家上网课阶段,本组心育专干教师精心设计德育心理健康课程,为复学后积极备战中考的初三学生进行《破解习得性无助》《情绪ABC与压力掌控》《中考备考远离瓦伦达心态》等系列心理讲座,对减轻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焦虑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各项德育活动都有道德与法治教师活跃的身影。他们在“道德讲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格韵论坛”中注入诚信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在“宪法在身边”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涵养家国情怀。做一名教师,我们的初心是做一名好老师、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做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的初心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教研组全体教师深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将不断加强修养和锤炼,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引导教师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去影响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启迪心智,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正能量,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可亲、可敬、可靠的思政教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6.

道德品质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网络生活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道德判断力的养成的重要阶段。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对免疫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冲击,并让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2.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根据我们对897名本科学生(其中女生413人,男生484人)上网情况的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上网聊天的占50%,上网玩游戏的占45%,他们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虚拟空间中虚幻的良好感觉,寻找逃避现实困难的"麻醉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不断增大,使人际情感造成缺损。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实现,造成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导致大学生情商降低,交往技能缺乏,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

4.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上的很多行为,一方面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个体道德自觉与自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给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通过这种“巧走捷径”的方式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为了应考,居然公开在网上寻找“”期望一劳永逸地轻松毕业;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利用网络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5.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在“网络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顾及地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性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的建设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何改革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挑战,是每一个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做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地把握住时展的脉博,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让他们合理地安排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网络游戏,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挖掘;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个人素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是“网盲”,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中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要主动研究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哪些是适应网络社会的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作。

(三)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强堵”,改为“疏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的内容,而做好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因此高校可利用网上心理咨询的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和培养内部动机。

随着网络的逐步延伸,信息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生力军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遇必然要借助生涯规划,尽早地认识自我,完善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路径。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如果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能被很好地激发,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习惯支持。那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实际上对电子游戏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戏为最重要,有一种迫切“赢”得“战”胜利的需要。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象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五)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须与适当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订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国内外高校都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③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制度化道德规范,将网络伦理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既有利于明确用户职责和权利,也有利于查证和追究用户责任,对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网络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如何正确地利用这一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转换教育观念,利用网络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在网络环境下遵守规范的伦理准则,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发展自我,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第796-798页

道德品质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生;道德品质;理论教育;实践养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除了改革相关体制机制,还要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学生承担健康中国重任,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实操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更需要具有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人无德则不立,医无德则不仁。医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是成为医生的基础,也是从事医疗行业的关键。

1医学生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

多次阐述优秀的道德素质对于医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青年的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是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人生前景光明的基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承担者、建设者、享用者。优秀道德素质是青年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必备的素质。1.1医学生应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医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是细心的态度、敬业精神、誓言意识。“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2]。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与工作,以一名合格医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医学生具备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医学生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极端负责是对生命的尊重。“救死扶伤,此乃医者天职,必重医德而守原则”[3]。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挽救生命是医生的职责,具备良好的个人思想品德和严谨的职业道德是从医的根本。其次,医学生热情对待患者。为患者服务是医生的宗旨,患者希望医生,解除病痛、重获健康。作为医生应该仁爱真诚、诚信热忱,不贪钱财、不畏人言,恪守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最后,医学生应牢记誓言。不忘初心,勿忘入学誓言:“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4]1.2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基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生特殊的身份、承担的责任、巨大的压力,要求医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强是一种道德力量,是人们最大的、真正的光荣战功”[5]。应该培养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医学生应具备积极探索、善于思考,自我省察、严格自律、友善正直、敢于担当的道德品质。医学生要树立高度责任心,加强知情意行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做一名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医学青年。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是社会的要求。医学生不仅在职业道德领域救死扶伤,而且在其他领域中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在公共生活领域,医学生是高尚精神的代表,遵守公共行为准则、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树立美好、正面的榜样;在婚恋家庭生活领域,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家庭观。在家庭,医学生应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承担家庭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医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不断健全人格、完善道德品质。1.3医学生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作为新时代医学生彰显报国情怀的体现,更是行医救人必不可少的素质。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现状,优质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导致医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求医学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2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意义

医生良好道德品质可正面引导、教育患者,调解矛盾、化解分歧,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构造和谐社会。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医务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及改善医患关系,更有利于医学院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2.1有利于医学生顺利开展医务工作。开展医务工作锻炼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医学生的工作经验,为培养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基础。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无法开展各项医务工作,也无法从事医务相关工作,是祖国医疗事业的危害。良好道德品质是医学生开展医务工作的关键,是新时代社会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缺乏良好道德品质,就无法站到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无法站在公序良俗的视角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有助于医学生独立开展医务工作,规划医学生的职业生涯。2.2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升级,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以期降低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患者就医需求无法满足、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相关医疗技术的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恶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各方的积极努力:对于患者来讲,应提升就医群众个人的道德素质;对于院方来讲,医院应加强安保、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改进不合理的医疗制度;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讲,应培养共情能力并养成优秀的道德素质。医学生思考患者的需求,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增强职业道德品质。医学生要具备安抚患者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解决争端、化解危机。医学生产生的道德行为是缓和双方矛盾、稳定态势的关键。因此,医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医患矛盾的降低,减少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2.3有利于医学院校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高等院校,是承载校园文化的载体。第一,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即这种影响从总体上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有助于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6]。同辈群体的影响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是独特而相互欣赏的。第二,学生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制约校园文化发展。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同学形成充满道德情感团体;充满道德情感的团体形成道德意志坚定的班集体;道德意志坚定的班集体形成院校良好道德风尚;催生各种道德行为,形成健康、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孕育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积极的校园风气。“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就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影响,使自己的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7]。

3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措施

道德品质范文篇4

关键词:新时期目标基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养成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严峻的冲击。旧的道德体系已遭批判,已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道德领域面临失范,社会矛盾凸现,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智商犯罪增多,从而给新时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时期。这是人所共识的。新的任务、对象、环境、条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深入探讨和研究初中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在道德教育中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初中生基本道德品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总称。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是在伦理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权利义务新理念,笔者已作另文阐述,本文着重对新时期初中生基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1.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本国政治目标,即合格的政治人。古今中外,任何道德教育目标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自觉抵制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当然,这种成人化的内容,理想化的道德范型,往往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显得不那么“合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的“当下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实,从小中见大,就近取材,使道德回归生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

2.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即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动态性的伦理体系中不可能从自身的先天智能中来获得其德性与义务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政。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依法维权,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法律情感,唤起他们的神圣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从而为“社会人”向“政治人”转轨作好铺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当前实际情况,初中德育基本内容除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校纪国法教育以外,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意识教育。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有关组织新近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要从开发创造力入手来缩小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造力即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呢?笔者以为: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养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自我需要感”,从而产生对求知的持久内驱力;要鼓励学生联想,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多鼓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和独立创新的精神。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只求无过,但愿按部就班行事的唯唯诺诺的人。

2.市场意识教育。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源动力是需要,边界是法律规则,今天的学生,明天将参加市场竞争的大潮,如果不预先进行市场意识的教育,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公平、风险、高效、法制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3.竞争与协作意识教育。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落后的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人,大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当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交际,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事实上,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只有合作与共,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公民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念,反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损人利己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依法维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加强对自己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热爱大自然教育。净化地球、绿化环境、美化自然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要教育学生保护周围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珍爱生命、健康心理教育。生命是宝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要教育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不吸烟,不,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远离,反对邪教,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教育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嫉妒他人进步,胜不骄、败不馁,重友谊、讲信用,注重调节心理平衡。

7.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日益国际化、日常化的今天,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合理、有序、健康地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侵蚀,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养成教育做起,这是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课本理论说教而轻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初中道德教育的底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以下方法和途径:

1.拓宽德育渠道,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如今单调空洞的灌输说教在德育教育领域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必须寻找多种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引导教师不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又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文化艺术节、办讲座、听报告、纪念日庆典、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如在家校联系中渗透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及时互通学生思想动态是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发挥学生德育主体性,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增长。初中生的想象思维很少受现实世界的约束,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经常举办“异想天开”一类的主题班会、团队会,“每周一创”信息交流会,“脑筋急转弯”、“奇思妙想群英会”等,让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让学生的思维跳出常识的框框,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使思想的空间放大,思维才能活跃,从而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又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创新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工厂没有创新精神,产品落后,管理滞后,就有可能破产;商店经营观念落后,就要在竞争中失利,甚至亏本;政府观念不变,职能不改变,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落伍挨打;学校办学思想不改变,就培养不出新型人才等。

道德品质范文篇5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思想道德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也会擅长于模仿一些大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等的行为。因为这样很容易就会影响到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为班主任,我们除了要将班级的管理进行的有条不紊,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状态,等等。另外,班主任在进行对于学生的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学生还小,心理处于发育懵懂时期,教师一定要善于去用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欣然接受,也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错误,明白错误的形成会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之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掌握好度,是因为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委婉、柔和,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也是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教育之一。当然了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做出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引领学生的树立正确意识形态。由此可见,班主任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塑造者。

二、班主任是养成教育的实施者

对于学生的教育养成,教师就要从班级环境优化、养成目标以及认知的重要性进行培养。这样才会使得学生的教育达到真正的形成教育。(一)优化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班主任一定要重视环境的最优化。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班级来说,良好的氛围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生之间的情谊也会更加融洽。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一天的大多时间都在班级,其实笼统地来说,班级其实也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因此,对于班级的布置,就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装扮自己的第二个家。这样学生在平时也就会更好地爱护自己的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这样舒适、安静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操也会相应地得到熏陶,从而也会形成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形成更好的养成教育。(二)督促学生制定目标。对于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目标的形成,才会更加地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师对学生要起到指导与指引的作用。不管是班级、学生还是教师,其实都是需要制定一个目标的。只要有了目标,才会向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而教师在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长,更好地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而在制定目标的同时,教师也要将更好的制定方法教给学生,将目标分阶段进行,慢慢地深入,循序渐进。如一天要完成什么、一个星期、一个月的目标。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慢慢地形成一种条理性、计划性的目标,这对于他们之后也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学生短期的成效:礼貌的形成(主动问好)、保持卫生(不扔垃圾)等好的习惯目标形成,都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以及表扬,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肯定自己,对于接下来的学习目标也就会更加有效。但是在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而不是指责学生。这样的目标制定,会给学生起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这个时候是学生接受知识、养成教育以及道德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最好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以及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要给学生以最优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更好地去影响与教育学生。而班主任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因此,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莎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求知导刊,2014,(08):9.

道德品质范文篇6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道德品质范文篇7

一、执政者的道德品质的内涵

自古以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非常重视政府官员的政治道德建设。在古代,所谓道德,笼统的意义就是治国之道,做人之道,为官之道。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我国孔子的《论语》等,讲的既是道德,也是政治;既是治国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为官之道。在现代西方,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政治道德更是受到高度的重视。以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的曝光,以及西方国家现实政治中的诸多道德问题,如渎职、受贿及变相受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唤起人们对政治道德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人们对政治道德的深刻反思,直接推进了政治道德的发展。中国历来就有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传统,把包括君主帝王在内的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诚然,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的道德品质,是指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和三纲五常的礼仪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执政者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国古代重视官吏道德品质修养的传统,仍是值得借鉴的。

所谓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是指执政党代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在执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品质特征和倾向。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政治制度、公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使执政道德逐渐内化于执政者自身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

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地位出发,执政者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如下基本要求。

1.忠诚。就是要求执政者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党的事业,为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尽心竭力。忠于宪法,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活动,忠于党章。

2.坚定。就是要求执政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德,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具有顽强的拒腐防变能力。在追求的理想目标上始终不渝,在坚持的政治立场上旗帜鲜明,在遵守的政治原则上寸步不让,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公正。在不同的领域中,公正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在政治领域,公正就是要求执政者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不搞专制;在人才任用上任人惟贤,不任人惟亲;在政治权力的运用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4.民主。民主既是一种制度,一种体制,也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一种政治作风,一种道德品质。它要求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服从人民的意志,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执政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

5.节制。节制意味着廉洁、克制,意味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权为民所用,不贪污、不腐败,减轻民众负担,保持政治清白,自觉接受监督,塑造廉洁政府。

6.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坚持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7.务实。务实就是注重实际,崇尚实践,追求真理,勤劳勇敢,开拓创新。务实必求真,只有求真,才能做到务实;务实必创新,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务实。务实彰显着执政者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执政态度和执政作风。

8.宽厚。宽厚就是襟怀坦荡,宽仁厚道,责己宽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执政者所应当具备的这些道德品质,其实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规范执政者的执政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里所讲的党的执政能力,是从党的整体综合能力而言的,而执政党的整体综合能力又是和执政者的个人能力分不开的。显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是执政者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执政者个人能力的有机统一。

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和执政能力,都属于执政者自身拥有的东西。但它们都不是执政者天生就有的,都是执政者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属于个人拥有的道德意识结构,虽然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也会受到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执政能力则属于执政者的能力结构,不会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影响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的贯彻实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否正确,执政体制是否科学,执政方式是否完善,执政绩效是否明显,是评价执政党执政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执政理念是对执政者的执政行为进行思想引导的价值理念,是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所要遵求的价值取向。而执政制度的设计,是人们为规范执政行为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制度在规范权力运行、维护民众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执政制度的设计无论多么严密,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领域,总会给善于投机取巧的人留下空挡。在这种情况下,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增强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达到规范执政行为最为有效的措施。

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的确立与实践,是不会“自动”实现的,而是要由执政者来完成的。它在客观上要求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做到公正无私,避免徇私枉法。一般地说,执政者的道德修养状况,决定着执政理念、执政制度在现实政治实践中贯彻实施的深度和水平。如果执政者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那么,他就会把实践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相反,如果执政者缺乏责任感和廉洁奉公的精神,甚至充满利己之心,那么就会导致执政行为的变异。道德品质低下的执政者,不仅不会去实践党的执政理念,而且还会在相当程度上戕害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因此,在运用制度规范执政行为的同时,还要通过增强执政者的道德品质,使执政者在心底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从而保证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二,影响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能力主要是在实施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中实现的。事实上,执政者就是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来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的。如果执政者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就有可能会按照他所持的个人价值观,错误地理解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不会采取科学的制度和方法,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带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选人用人上,就会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惟贤,不是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高的年轻人选进党和国家的领导队伍中来,从而给党和国家造成损害;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正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凝聚党心民心的,如果执政者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胜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影响党的正确执政。执政是政党进入国家权力系统、执掌国家权力的行为。对国家权力的掌握和运用,是执政者管理国家事务的前提。对于执政者来说,权力只是他们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通过对权力的行使,体现执政党为公、为民的价值。如果执政者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就不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不会牢记“两个务必”方针,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同志,把权力仅仅当成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执政者缺乏领导、执政和管理能力的结果,而是由于他们道德品质的缺乏而导致的不能正确对待权力的结果。

第四,影响其他执政者和社会的道德心理结构。执政者身居要职,往往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由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超出了其个人的范围,在社会中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所以,执政者道德品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古人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邓小平曾说:“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同时,执政者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在执政者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一个执政者道德品质低下,经常钻制度的空挡,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在没有有效的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其他的执政者也会效仿。长此以往,就会对执政作风带来恶劣的影响。

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执政者的道德品质高尚,就能为他充分发挥执政能力,增强自觉依法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地位,更好地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主观意义上的便利条件。相反,如果执政者缺乏相应的道德品质修养,这不仅会影响他的执政能力,严重的还会贻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进程。如果政府官员不受政治道德的约束,完全丧失对政治道德价值的追求,贪婪地追求利欲、权欲的满足,那么,执政必然面临严重问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少数缺乏健全政治道德人格的“双重人”,比如一些人对党的宗旨、领导干部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非常清楚,但是在实际上却对人民的利益、幸福非常麻木和冷漠;有的官员在作报告时,大张旗鼓、义正严词,暗地里却索贿、受贿,干尽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政治道德人格的扭曲,会使任何严刑厉法都无济于事,会置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于不顾。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道德人格的塑造,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提升执政者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在执政能力的建设与实践中,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执政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执政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执政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执政道德的制度化形成和提升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正是因为看到了道德修养在治国安邦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修养,从而在为民公仆、联系群众,公正无私、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政敬业、励精图治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执政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形成要靠理想、靠个人的努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靠政治道德的制度化,依赖于“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制度规则”。政治制度不仅是限制政治权力行使的手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联系模式,而且还创造了人民特有的组织、思想习惯和风俗,塑造公民的性格和社会风貌,对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形塑”功能。首先,执政理念的存在,并不能导致执政者道德修养的直接提升,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只能为执政者实践执政理念提供主观意义的主体条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执政理念与执政者的道德品质的协调互动,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这个条件便是执政道德的制度化。其次,由于执政者执政要以对国家权力的运用为前提,而权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能为执政者在政治上“寻租”提供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公民的权利角度上讲,制度的规范约束就成了客观的现实需要。因此,制度的实践,不仅具有规范和约束执政者的执政行为、维护公民权利的价值意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造就了执政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制度作为中间环节,保证了执政理念与执政者的道德品质二者之间的协调互动,使执政道德构成一个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完整体系。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则正是执政者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实践中,在环境、制度、民族习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道德心理结构。

第二,加强社会调控机制建设。社会调控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群体,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对偏离甚至违背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越轨行为的限制,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具体包括强制力较弱的道德调控机制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制度调控机制两个方面。道德调控机制主要有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权威榜样三个方面,制度调控则以法律调控为核心。社会调控机制在提升执政者的道德品质上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社会调控机制是对违反执政道德规范的执政行为进行谴责或制裁的重要手段,而且因为通过社会调控机制的限制、约束或制裁作用,具有教化和引导功能。社会调控机制通过对执政者违反执政道德规范的执政行为的谴责或制裁,使执政者真正认识到,无论是遵循执政道德规范的外在责任要求,还是其“良心”的反省自察,都要求自己必须在心底筑牢按照执政道德规范进行执政的道德防线,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良好的执政道德习惯。

道德品质范文篇8

论文摘要: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将其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构成有序的道德结构体系。本文结舍中专学生的特点,从以上四个方面论述培养其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

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中看到一篇题为《有德才能服人》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位名人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其寓意就是“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这一原则已被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认同。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给人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良知,使人明白道理,而不只是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对道德观念、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以及运用它去进行道德判断,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自觉性。目前,中专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以“小太阳”自居;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又不断向他们渗透,这些都容易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金钱、权利至上,崇尚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观念。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它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起着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的倾向与愿望,当其得到肯定、积极的正面评价时,会更加激励他采取从前的行动;反之,如果在否定、消极的负面评价下,他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消失。当然,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给予否定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继续采取错误行为的强度,但是当一种正确的行为也得不到肯定评价时,便会产生负面效果。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选择的毅力和精神,它既表现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坚持不懈努力,也表现出经常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面对一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会使从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感到迷惑茫然、百思不解。意志坚定的学生会勇敢面对、战胜这些、超越自我,意志动摇的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继而影响其道德行为,有些学生会随波逐流,渐渐把从前那些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符合道德标准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价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真诚、呼唤美好,所以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但并非时时、事事都能如己所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情感中如果没有或少有理解、尊重与宽容,他会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其任意践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份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它们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决定着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或决定自己行动时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体现。自尊感、荣誉感、友谊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应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寓理以情、再晓之以理的教育引导,应该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以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促进作用。所谓“育人无小事”,就是要求我们每天要从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起做到“春雨润物”。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中专生的道德品质是由他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因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如通过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的讲解、学习、练习等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外部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技能和方式,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行为的强化阶段,即通过一定的外部因素介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二是依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分清什么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培养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和愿望去指导道德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化阶段。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即使在没有外界的强制、约束下,也会自觉地按照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评价他人的行为。

四、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意志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坚定的道德意志可以保障道德行为的持久性、经常性。但道德意志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得到来自于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强化。通过强化榜样作用的力量和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行为的实践去实现。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鼓励学生去追求、向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

五、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自我修养的能力。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高级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必须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坚持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

第一。培养学生认真自觉的修养。“吾日三省吾身”是中国古代曾子所提倡的。其意思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诉讼。有的学生只能批评别人。不能批评自己。更听不进别人对他的批评,甚至对别人的批评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往往把坚持错误同有主见、自尊心强等同起来。认为承认错误会被人瞧不起。针对这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上的错误。认识到只有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才会进步,才能利己利人,才是聪明的态度。

第二,要教育学生存“慎独”之心。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之外,别人不易发现之时,微小之事更能显现出人的灵魂,高尚的人在无人知晓时更能做到谨慎、遵守道德。有的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道德、有失人格的事情。例如,汽车上逃票、图书馆中偷书等。教师应该用巧妙的语言,暗示学生,这种作法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个人道德修养上的大漏洞,是走向堕落的开始。公务员之家

道德品质范文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道德;策略;研究

一、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潜移默化原则。教育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交错互补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用渗透的方式,让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润物细无声”的寓教于无形。学生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中明白道理的同时,也能做出正确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原则能够使教育的形式、途径、策略更加隐蔽,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扎实教学,在课堂环境中,通过适当的训练、渗透,达到德育的目标。[1](二)适度性原则。在课堂中,教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并应掌握适度原则。假如在课堂上老师不能掌控好时机,掌握原则,即便有再好的内容也是摆设。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把握一定的时机,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语文教学规律,根据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变化,适时、适度和适量地渗透,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带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和谐互渗,防止出现“两张皮”、死记硬背的贴标签,或喊几句口号的现象,把一堂好的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应从受教育者个人情况出发,根据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使每一个教学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某一年龄段的某些学生在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教育情况、生活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性格、心性也不同,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以家长的心态善对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将学生的不良心态扼杀萌芽状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问题。(四)身教重于言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肯定了老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其身教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言教。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实现教育目标的坚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个性;教师的坦荡无私,诚实正直,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师一丝不苟的态度,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等,都会被学生奉为自己的行为典范,可以让他们朝着明确目标始终不渝,为美好的生活和工作而努力。学生对教师让所产生的这种崇拜感,使教育者应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主动广泛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善于与人交往,拓展兴趣爱好,提升道德修养等,以自己为榜样影响学生。

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一)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效用。在校园建设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并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创建一个人文环境丰富的校园环境是有必要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将地区资源进行融合,加强学生的现实体验。例如,区域存在红色文化,我们就可以在校园之中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发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料与感人的英雄事迹,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熏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学校可以举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大赛,让学生在领略学校文化的同时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行抒发,深化主题素质教育内涵。(二)可以邀请当地的司法部门入学宣传,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和自控自律能力尚且不成熟,容易在诱惑下陷入危险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防范不良行为的侵犯,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邀请司法部门入校进行宣讲,来强化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在校外还是校园内部,都自觉做到遵法、守法、不犯法。(三)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丰富德育内涵。青少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天赋和特征,并积极向学校建议,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比赛,如书法大赛、围棋大赛、乒乓球大赛等一系列大赛,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减少对不良事物的注意力。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积极有效开展消防演习、感恩等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四)以班主任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之中。家庭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为此,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做好及时的沟通,讲解德育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思想意识,借助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提升。教师要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将学生最近的情况如实向家长进行反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从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不误。[2]

三、结论

现代教学中思想品质教育尚有不足之处。为此,学校和老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与家长做好沟通,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入手,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申寅子,乔芳菲.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428(12):146-147.

道德品质范文篇10

本文作者:田超王斌工作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道德品质教育要讲究方法

高等院校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教育方法。1.察“变”并抓住“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高等院校不是世外桃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就要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及时分析和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清楚的知道青年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变”是有条件的,从客观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家庭、院校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形式、社会风气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成员的品质、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等;院校因素,如领导作风、奖励与惩处等。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指思想觉悟。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形势,全面分析主客观因素,熟悉青年学生的心思,密切注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做到勤了解、勤思考、勤研究、勤总结,这样就能取得道德品质教育的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2.抓住“常”字且要用心抓。道德品质教育不是搞运动,不能靠一时一事,而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见到实际效果。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是用学生守则、规章制度来规范青年学生的行为,保证高等院校行动的协调一致;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用命令的方法,而要用说服、教育、疏导的方法,通过思想灌输、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道德品质教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管”,两者不能偏废。“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把管理和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离开了“教”,“管”会导致粗暴;离开了“管”,“教”的效果也不会好。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高等院校道德品质教育中,要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要注意从思想教育入手,重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要和课堂、娱乐生活相结合。道德品质教育要经常抓,抓经常,坚持不懈。3.方法灵活不死板。高等院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品质教育必须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要学会随即教育,就是结合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利用班务会等,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就事论理、进行宣传鼓动,因势利导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学会思想互助,要根据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帮一、一对红”形式,相互谈心,互帮互学。要学会典型示范。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意发现和培养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扬,造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教育要讲究实效

高等院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把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学习任务进行,把道德品质教育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等院校要主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增强其教育的效果。道德品质教育要注意加强行为的引导,根据青年学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能力。开展道德品质教育,一定要讲求效果,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正搞出成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