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4:21:52

道德管理

道德管理范文篇1

首先,护理管理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异的心理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术;其次,护理管理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时要沉着冷静、稳重机敏、聪明能干。因为护理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科室的护士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在工作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好,别人不能做到的自己争取做到。这样,护理管理者在科室里无论讲话还是分配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开展工作时也能调得动。工作时,不但要有开拓精神,而且要有对科室工作及人员敢抓敢管的作风,同时注意工作方法,讲究实效、机智果断、一视同仁、工作的各方面都要做护士的表率。护理管理者是护理工作人员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科室每位护士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工作中应相信她们尊重她们,而不是她们的监督者、统治者,让她们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在工作上总是对下属无原则的进行约束,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引起下级反感,被动工作。因为一个领导者最能影响下属的不是他的职务,而是他的道德品质和他的工作行为。一个团队如能创造出一个有原则、团结友爱、相互依存、心情舒畅的良好工作氛围,就能极大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一种向心力。为此,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及素质,工作中有毅力,情操高尚,为人坦率正直,胸怀大度,善于团结科室全体人员,具有极强的集体意识,并能激励科室的护士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积极努力[1]。育才、爱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了保证人才科学管理,使人才结构合理,必须遵循护理人才管理道德[2]在护理队伍中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正确合理的使用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管理者应具有正确的人才道德观,任人唯贤,因才使用。护士中做事仔细的就用于观察病情,心理护理;技术能力强者就用于急危重症处理,高难度技术操作。此外,还要正确地培养人才,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根据不同条件,利用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对有潜力的业务苗子加以培养,如对护士长的培养,应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因为护士长岗位的人才要求较全面,经过在临床一线锻炼,使之练就一手过硬的操作技术,多部门压担子,积累了一些沟通技巧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经过这样实践出来的护士长才是非常称职的。

每个人都有道德标准,但道德标准高低不同,也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表现上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在护理队伍中,有的对工作积极热情,有的不安心工作;有的对护理质量要求高,有的要求低;有的确实工作作风严谨,有的对工作松散马虎等,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所决定。对医护人员的道德观提出了“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护理管理者应将此原则作为自己和护士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时时根据这一原则对照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分清是非善恶,将此作为护理管理者决策的方向,也是培养护士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仁爱之心、慎独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职业道德规范[3]。为了使护理系统能正常运转,就需要借助道德的功能协调各方面人员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而确立的“医护患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原则”等,各相关科室人员“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原则”等,要把握这些原则,一是要提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二是要管理者的协调、疏导,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达到调动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发挥有机群体的综合效用。道德素质高的护理人员能够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和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职责,而道德素质差的护理人员对工作缺乏高度责任感,这就需要管理者善用道德理念进行协调,促使这样的人转变道德观念,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改善工作状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因此道德也是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综上所述,护理管理道德是护理管理人员工作职业关系及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护理道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确定了护理道德在护理管理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4]。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护理管理体制道德观,才能够有效地带动所属人员共同推动科室护理工作向前发展。

本文作者:张淑新工作单位: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门诊输液室

道德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道德属性林业伦理管理

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她不仅是生物圈第一性生产力的主体,太阳能向地球有效能量的转换中大部分是通过她实现的;而且她还具有保存生物物种,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防止空气污染,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等功能,她的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其它自然资源无以伦比的。此外,森林还能为人类提供木材、燃料、果品、油料和药材等日常生活品,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科学研究、审美和旅游价值。然而,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她、保护她,特别是在近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人们的无知、贪婪、失误和目光短浅,世界森林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究其原因,这都是缘于“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错误或不完善的认识造成的。人们只认识到了她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只看到了相关地区人们及当代人的经济、生活对于她的极大依赖,而没有看到她的极大的生态价值,没有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认识她的生态价值。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而没有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她。森林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属性,更具有重要的道德属性。研究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寻求道德属性基础上的林业管理理论将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

1.1森林资源的产权道德属性

理查德·T·德·乔治的“世界资源的所有权”观点有三种,它们同样适用于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第一种是社会现状观点,它强调资源的地理分割性和由此而产生的独占性和垄断性。这种观点应用在森林资源上就是把森林资源的占有权看成整个产权,扩大了占有权的概念范围,拥有了占有权,也就拥有了产权。然而产权是一束权力,除了占有权外,还有其它的权力形式,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割性仅说明了某个国家或地区对其地理范围内的资源拥有占有权,但是它占有并不一定为它所有、为它使用、为它受益、为它随意处置。因此,这种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只是对森林资源产权的一种最低级的认识,它只从经济的角度看森林产权,排挤了道德的因素。第二种是公共所有权观点,它否定了第一种观点,在自然资源产权的认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像森林这样的自然资源,它表面上,甚至在法律层次上,其产权(占有权)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果将它扩展到伦理层次,或从道德上考虑,它的产权应该属于全人类,它要超出地区或国家的界限。占有权可以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但占有权不应当是森林资源产权的全部,森林资源的占有权属于你,但所有权不应该属于你,它应属于整个人类。第三种是共同使用权观点。如果说第二种观点强调了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上的共同拥有性,那么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了森林资源在使用、收益和处置权上的共同拥有性,即人们在处理森林资源的行为上不应是随意的,而应为所有的人谋福利。总之,人们不能因为对资源的独占性而忽视了资源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人们应该因资源的全人类共有而发展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

1.2森林资源的共同体道德属性(权利属性)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要求人类应该尊重更大范畴的生物共同体,土地就是这个更大范畴的生物共同体,它包括土地、水域、动物和植物,当然森林自然系统应该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也应该是这个生物共同体整体中的组成部分。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则进一步论述了价值的共同体性。自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着的整体,整体的进化不仅孕育了有丰富的内在价值的个体,包括人本身,而且也使自然在整体上更加完善。整体中每个个体的价值都是和其它个体的价值以及自然整体的母体价值紧密相连的,它们既有以自身为目的的内在价值,也会按照既定的规律转换为其它个体或整体的工具价值。同样,森林资源也是自然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人类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樊篱,不能把森林仅仅看作是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应该尊重森林长期存在的权利,像尊重人类自己一样。

1.3森林资源的公共道德属性(价值属性)

森林资源就价值而言具有双重物品属性,一方面它会因一个国家的主权或天然的地理分割而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或者通过产权界定属于某个个人或企业,这些国家、地区、企业或个人可以垄断性地、排他性地享有它的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私人产品;而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很多无法通过国家主权、天然的地理分割或者产权界定而确定归属的能够造福于整个人类的价值,也包括由于人类的无知、贪婪和挥霍而造成的对这些价值的损害,这些价值和损失都是公共的,不可能只有直接相关者所享用或者所承担,相反它要由整个人类所享用或承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森林资源又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外部性。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都证明: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所带来的价值比作为私人物品所带来的价值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人们应该更为重视森林资源的公共价值。然而由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天然缺陷,人们往往重视第一种价值而忽视甚至损害第二种价值。因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森林所有者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付起道德责任,保证森林资源的多重价值性;而非森林所有者也应意识到森林资源价值或损失的外部性,积极关心、帮助、支持森林所有者对森林实施“多价值管理”。

1.4森林资源的生物保护道德属性

生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地球上的生命及生命形式远远超出人类的意愿、控制和利用范围。因而。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思想要求人类不仅敬重自己的生命,还要敬重其它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敬畏生命是绝对的伦理。就像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一样,其它生命形式和由各种生命形式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森林同样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按照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任何生命形式都有价值,都有权追求自我的内在价值。森林作为生命共同体,它自身以及它内部的各种生命形式也都有价值,都有权追求自我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尊重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权利。

2基于森林资源道德属性的林业伦理管理

H.罗尔斯顿和J.库福尔认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森林职业伦理,不仅应当是森林工作者对人类社会负责的伦理,而且也应当是林业工作者尊重森林自然系统的伦理。”林业管理就应该跳出纯粹经济管理的边界,“把科学和良心、实用的科学和实用的伦理,史无前例的融合起来”,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森林职业伦理”,努力实施对森林的伦理管理j。

2.1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促进人类特别是森林工作者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并将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应用于自己的森林管理活动中。形成森林伦理管理新思想

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说明,森林不仅是人类利用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载体,人类和森林乃至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它使人类更系统地认识森林,更理性地利用森林,从而也使森林能够更好地利用人类的智慧而得到保护和存续,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在人和森林之间人是智慧的、主动的,森林是被动的,在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形成森林管理新思想中,人类特别是森林工作者应当负起更大、更多的责任。

2.2尊重森林的权利,保护森林共同体的完整性,体现人的生态进化价值

尊重森林权利,一方面要求人们特别是森林工作者始终坚持赋予森林人格,建立基于森林人格化的行为规范,平等地对待森林、尊重森林,尽量遵循生态进化的规律合理地使用森林,在使用森林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人的生态进化的价值,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森林的利用,从而实现人类和森林的共同的和睦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尽快建立起全面、合理、系统的“环境权”L9法律体系,并将森林权包括其中。确定国家作为首位环境义务人的法律地位,发挥国家在环境义务方面的决定性、主导型,对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产生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时强调环境权的自得性,保障公民在环境权实现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使保护环境、保护森林也成为公民为享受环境权而进行的自觉的行为。

2.3利用系统思想,协调森林资源多重价值的利用,实现森林价值的可持续

首先,人们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些价值,对它们必须综合利用。作为森林工作者必须利用自己的良知、学识、经验努力设计森林价值利用的综合模型,实现森林价值的可持续。其次,森林的价值对地球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不能孤立地追求实现她的某一方面的价值,要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使用的它的价值,都不能过度,否则就无法保证它的可再生性。第三,认识到森林产权和价值的公共性也为森林资源的全球性保护机制的建立及其价值的全球性及代际可持续实现提供了可能。保护森林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事情,应该建立起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

2.4建立健全基于道德属性的森林管理新体制。形成经济与伦理评估相结合的林业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以森林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多价值管理体制,通过综合、系统地实现森林资源的多重价值,来达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最大化;其次,管理的资金、技术、人员、观念等应体现全球性,特别是资金、技术,其来源不应局限于一国、一地区,既坚持主权管理,也不应拒绝来自于世界范围的资助;第三,新的森林管理体制应该是建立经济评价和伦理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管理体制。

道德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表1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作者:刘建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道德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训练

因为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教育院校内部会计教学没有实现预设目标,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管理素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形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与技能转换成实际演练,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专业发展。当前如何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

1.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情况

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秉承朱镕基总理题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办学原则,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会计和审计高级专业人才。从办学原则中得知,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职业能力,还要具备职业道德[1]。事实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道德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部分因素的影响,许多院校没有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暂时没有构建整体化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虽然部分院校为此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只看重理论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缺少真实的会计职业道德案例,经常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管理素质训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决策的方法,注重人员协助,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部分,必须要具备职业道德与管理素养[2]。从眼下我国会计职业教育情况来看,过度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强化,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内,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管理水平及决策能力十分差。虽然我国绝大多数教育院校已经在会计专业中增设管理类课程,但却并没有将此工作落实到实处,与预设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平[3]。由此可见,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对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一直以来,会计职业道德没有被改成独立课程,严重影响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质量与效率。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的意义考虑到现阶段教育院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工作缺乏重视这一问题,院校管理者应专门设立“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创新改革教育方法,组建一个融合职业道德与人才管理素养的体验式教育模式[4]。简单地说,此种模式是教师按照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构建与之相符的教育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大量的学习收获。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还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规范了学习行为。经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提高了会计技能,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提升了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1.准确定位教育目标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专业中的基础性课程,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切实解决现存问题。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内容精心制订教育目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个人方面。借助兴趣激发、情绪调试、建立信心等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二,团队方面。借助树立团队合作目标,利用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合作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专业方面。围绕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一系列训练任务,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5]。

2.精心筛选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育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多样化的训练项目,具体如下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优先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与道德意识:第一,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涵养与服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大量专业性会计理论知识,构建准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学会运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因道德缺失而引发的多种问题。第二,个人意识与发展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经典案例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自主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形成学习自信心、创新思维及环境适应能力。第三,团队协作与人际交流能力[6]。借助一些经典案例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建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提升个人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第四,认知冲突的调控能力。借助设计情境案例或是还原场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材料,交流并解读,再从中找到线索,确定合作探究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第五,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自主寻求学习线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实际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过程中,首要工作是为学生讲解管理学、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扎实会计专业的理论基础,掌握更多管理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自主设计训练项目,紧紧围绕“会计职业道德”及“管理素养”这两点,为学生制订详细的训练项目要求,学生训练过程时在一旁观察其表现[7]。一般情况下,训练项目时间约为一周左右,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开展项目训练期间,教师应针对性调整训练项目内容,若是遇到恶劣天气,可将适宜的训练转移到室内,保证训练的连续性。

3.保证训练顺利实施

(1)分组体验要想充分发挥训练项目的作用,教师要事先为学生讲解项目训练所需的设备及相关材料。完成以上工作后,再要求学生按照分组顺序体验训练项目。经过亲身体验,学生将获取十分直观、具体的学习体验,此时教师进行介入,要求学生将获取的学习感悟记录在学习档案中,并上传到交流群中。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感受的解析,挖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8]。随后,分组反思。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为团队项目付出什么,有没有积极与队友合作,对比其他小组本组的优势及劣势是什么等。小组成员借助交流互动,发现许多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共同商讨解决方案。(2)分享成果经过上一环节的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将学习感受汇总起来,并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会中发言分享本次活动的学习心得,分享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在小组代表分享学习心得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在指导环节,教师应善于创新提问形式,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学习长处与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尤其需注意,教师不要采取集体评价模式,而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评价标准。若是学生存在大量共性问题,那么教师需要针对问题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彻底解决问题,以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3)学结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给出的学习反馈及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对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其查缺补漏,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奠定扎实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师按照以下要求来评定训练效果: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核心,教师要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注重收集相关资料。训练效果的好与坏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高低等。若是小组划分不合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小组人数控制在6~10人,不可以超过10人。在训练活动中,教师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学习观察、课后反思、参与程度、记录情况等。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若是遇到个别情况,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此外,教师还要在开展训练项目前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差异性等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现存的问题,合理编排活动的先后顺序。讨论作为巩固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空间内实施,大多数情况下是两个小组使用一间活动教室。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训练为封闭式训练,由专门的教师带队指导,并全程参与。考虑到训练难度较大,若是出现学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应立即处理,还要定期维修器材。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订应对方案,安全操作,落实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科学监管教学过程。(4)考核方式在明确考核标准的基础上,采取自主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将三者的分数占比调整到3∶3∶4。

综上所述,虽然教育院校已经在会计专业中增设管理类课程,但并没有将此工作落实到实处,与预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巧妙利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深化学习体验,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汤伟群、周红霞、康梦娜:《生态体验式德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职教论坛》2017年第14期,第16-21页。

[2]曹英:《工程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文学教育》(下)2016年第11期,第154-155页。

[3]李旭光:《角色体验式教学课例开发探索——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为例》,《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年第10期,第9-10页。

[4]张玉华、刘道平、马前锋:《职业道德教育的“四维融合”模式研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第4期,第55-58页。

[5]魏延秋:《中职校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第2期,第106-111页。

[6]刘建勇:《体验式教学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中的应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3期,第1-2页。

[7]吴征:《“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与研究》,《职业》2016年第3期,第132-134页。

道德管理范文篇5

(一)企业的道德建设为企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

企业在经营时,一定要用道德来调节,表明道德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管理者一般运用道德调节集体或者是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道德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完善制度和改善经营的条件。一个好的企业必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凝聚力。道德不仅可以有效调节企业内外关系,而且可以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这种齐心协力的合作,使企业呈现了一种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和谐局面。

(二)企业的道德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道德建设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不仅可以很好地调节企业文化,而且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道德是一种有效的管理企业的手段,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所有员工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履行自身义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此外,基于道德建设的优势,大批高素质人才被吸纳进企业,使他们心甘情愿为公司服务。借助于这些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且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二、对现在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不正当竞争成为企业经营谋利的重要方式

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通过不正当途径来谋取暴利,完全无视经济市场的准则,严重绕乱市场秩序,使企业的资源消费丧失平衡,不仅使市场的竞争趋向恶劣,而且使企业自身的资源大大受损。单纯的低效益并不能动摇企业的根本,然而,很多公司为了上市,居然选择做假账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按照审计结果显示,在2011年,有人对国有企业中的1290户进行了公开审计,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报表虚假程度高达60.46%。此外,企业之间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企业的品牌出现严重的侵权现象。就中国的经济市场而言,“质量门”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二)企业在竞争中违背伦理道德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明显快于政治的发展速度,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企业都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在获得内部竞争机密时,常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根据调查显示,许多企业选择了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或者是窃取商业机密。例如:进入他人内部来偷取商业情报或者是运用诱人的物质条件挖取竞争对手中的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导致很多企业的技术或商业机密被泄漏给竞争对手。

(三)运用市场潜规则扰乱企业经营分销秩序

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经营潜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潜规则损人不利己,不仅损耗了自身的资源,而且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导致社会的资源浪费以及经济市场良好秩序的破坏,将经济市场的发展引入歧途。例如:在进行交易之前预谋陷阱;工商企业联手然后一起分赃;导致假冒产品鱼目混珠进入市场。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履行预定合同,更甚至是互相推卸责任,完全缺失信誉和责任意识。为了取得某些不合法利益,对有关人员进行贿赂。实施宴请、娱乐等腐败行为来诱导政府部门,然后一起分赃。

(四)用各种欺骗性促销手段欺骗消费者

市场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许多企业为了实现谋取暴利的目的,在经营过程中使用欺骗等手段来促销,使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有损公司形象,导致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日趋下降。再者,还有某些企业的产品被积压下来,却被厂家通过有奖销售的促销方式售出,甚至是添加一些虚假的不正当的宣传,例如请明显代言、专家进行虚假宣传等来刺激消费。

三、中国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问题的化解对策

(一)培育正确的企业经营道德文化

若想培育正确的企业经营道德文化,必须依托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经营所形成的良好的道德文化要以企业文化为支撑,扩大道德文化的熏陶范围,增强企业的活力,深化道德教育。因此,在营造企业道德文化时,务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的价值性的思想内容相融合,例如“刚柔并进、以柔克刚。内外结合”。此外,企业的道德文化一定要突破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禁锢。

(二)建立企业经营道德教育机制

关于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道德教育机制的重点是对人,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由人来操作并支持企业运行。因此,企业中的员工的道德素质将会对企业的营销伦理与形象产生直接性的深远影响。此外,企业的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他们是企业的发言人和形象代表。只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对经营行为主体的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也是道德调控的关键所在。

1.强化经营个体的道德塑造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道德是一个企业营销伦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组合成良好伦理秩序的行为。外部的道德教育划分为律己,即凭借社会力量以及其他的利益组织,对其本身的道德行为做出规范,利用外在的他律来指引自律的进行,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与道德行为。加强企业道德的关键所在即为提高经营个体的道德文化水平。因此,设法培养与完善个体的道德机制势在必行。

2.注重企业高层的道德修养

企业高层的道德修养尤为关键,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是事关企业高层的价值观取向的问题。绝不能单纯地为了谋取暴利而知法犯法,唯利是图,这就完全扭曲了企业的真实经营目的。基于存在一定缺陷的经济市场体制而言,许多知名企业的高层或者是企业家都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反省,企业的经营中要注意培养高层领导的道德素养,运用道德来指引高层领导树立正确而明确的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消除矛盾并对企业的高层之间的关系做出调整,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个体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部分,即对企业管理者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力的准则。因为企业管理者不单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代表着企业形象。若企业的管理者职业道德确实,并丧失了信誉,必将对企业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威胁。显然,若企业管理人员丧失了职业道德,多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便会蜂拥而至,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强化企业对外经营和公共关系中的道德建设

1.牢固树立“义利并举,以义取利”的理念

“义”一般是指对于社会、国家或者是他人的利益所给予的尊重;“利”则一般指企业的利益。因此,“义利并举”通常指重视社会、国家和顾客的利益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利益给予高度重视。“以义取利”通常指在服务于社会、国家和顾客利益,并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正当途径获得企业利益。只有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赢利和社会道义的协调发展,才能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保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企业,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渐消亡。就经营实践的情形来看,那些经营成功且具有高效益的企业,一般都没有将赢利视为终极目标,而是意在服务于社会,并将这个重任视为是首要任务。

2.坚持诚信的原则

“诚”是指诚实,即以诚待客、货真价实;“信”是指信用,即遵守信义道德、坚决履行合约。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务必要恪守诚信的道德原则,这样有利于合理履行承诺,保持正常的交易秩序,保证交易双方得到最大化的的利益;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并提高竞争力。一定要把诚信视为企业的灵魂,因为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共同基础。一个企业若要始终坚持诚信,就必须拥有视诚信为生命的意识;在生产和服务之中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坚决杜绝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时,压迫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秉承货真价实的原则,不可以牟取暴利。在做售后工作时,务必要坚决履行承诺,更甚者可以提供顾客意想不到的优质服务。

3.平等竞争、同存同荣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其中,市场运行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所谓平等竞争是指严格要求每一个拥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企业,一定要恪守法律和道德规范,通过正当的途径赢得自身利益的竞争。同存同荣是指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共同的繁荣发展。竞争是一种内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只有彼此之间不断竞争才能做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推动企业和社会的繁荣进步。竞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不可规避的。在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竞争艺术的同时,要以正当合理的竞争途径,始终做到平等竞争;企业也要不断扩大竞争规模,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完善企业道德化决策体制

决策作为管理的核心,对于企业的管理十分重要,是整个企业运行的中心轴。管理的道德决策直接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较高的企业道德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1.企业要注重决策目标的道德化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企业要重点培养决策道德化,这对于启发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并提升企业道德层次的关键因素。把企业的道德因素引入决策之中并对其进行道德分析,将企业的决策引入道德化的轨道,大幅度提高决策的道德质量。

2.完善决策绩效评价系统

道德管理范文篇6

1理论概念的界定与诠释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公共管理道德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用来调整公共管理活动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公共管理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政府机关及国家公务人员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属于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是属于社会公德。本文所讲的主要是对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力在倡导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道德秩序,让公共管理者能以道德自律,能够使他的道德个体意识对公共管理道德形成认同,来进行自我立法,从而节制自己有违道德的欲望。

2我国公共管理道德的内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公共管理领域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公共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要特别加强公共管理领域的道德建设,重建公共管理道德管理秩序,以此来净化公共管理人员的心灵,维系和强化其自觉努力地为社会和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行为。首先,加强公共管理道德建设是推进廉政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其次,有益于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良好与否。再次,加强公共管理道德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前提条件。最后,加强公共管理道德建设,是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包括公共管理道德在内的政府软件建设更具艰巨性。

2.2我国公共管理道德的内容

我国公共管理道德的内容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公共管理道德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政府各级组织所应遵循的公共管理道德要求。前者包括:(1)公职人员的个人品德,包括:思想态度、思想品德等。对于公共管理活动而言,除去人人应该具备的社会美德之外,乐观、勇气、仁慈的公正显得尤为重要。(2)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奉公、守法、忠诚及负责。组织层面的道德主要包括:程序公正、组织信任(包括内部信任和外部信任)、民主责任、制度激励等。

3我国公共管理道德秩序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3.1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支廉洁、公正、高效的干部队伍,并在公共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而使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公共道德建设方面仍然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1)“官本位”的特权思想,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公务员生活不断腐化。很多国家行政人员进入公共部门后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滋生了享乐主义,导致特欲膨胀、生活腐化。(2)没有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而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3)没有处理好公共关系和个人关系而受个人亲缘心理的支配,重视人情关系,轻视法纪规章。(4)没有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常常表现为工作不负责,办事效率低下。(5)没有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导致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思想严重。

3.2原因分析

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公共部门带来了不良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一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诱导了市场化倾向导致权力市场化、人情市场化、价值市场化。其次,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给不道德行为留下可乘之机。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虽然进行过多次行政改革,但行政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再次,我国法制建设滞后,对权力的监督力度不够。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有党内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但对权力监督仍然不够,特别缺乏完整严密的独立监督制度和相应的法规。第四,没有抓紧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客观上存在着抓经济建设比较紧,抓思想政治工作比较松,致使在少数公务人员中出现道德虚拟化,道德越轨无惩治化的公共领域问题。最后,传统行政道德观念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造成了权力垄断的长官经济。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行政活动成了获得权力的手段,无所不包,掌握的权利越大,获得的利益也越大,政府成了“全能”政府,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

4重建公共管理道德秩序的命题提出

我国历史上就有对基本道德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的传统。“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纲领,几千年来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然而,这些传统道德的规范,并不全都是精华,有很多是维护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的,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同时,在现代条件下,也出现了古代所没有的新事物,如民主、法制、高科技,现代生活方式也与古代不同。所以,重建道德体系,不是恢复也不是抛弃传统道德观念,而要对传统的道德体系进行改造,对原有道德名目中还可以保留的要做出新的解释,另外还要增加一些新的名目,这样才能建立新的道德体系以适合今天的需求。

5重建公共管理道德秩序的途径

首先,明确公共领域的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公共道德价值导向。公共领域的价值目标,就是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持正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基本点在于,公共部门要谋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部门要承担公共责任;公共部门要维护社会公正。

其次,加强公共行政道德的法律化建设,是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中,我们较多地强调的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其实,道德与法是最为密切的两类社会现象。行政道德建设除了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将部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划上升为法律。然而,我国的法律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对于公共领域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缺乏细化、具体化,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道德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业自律;专业技能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管理会计行业应运而生。但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行业起步较晚,相关人员认识不深且缺乏相应的经验,致使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缓慢。在这种局势下,管理会计师和其职业道德建设必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国家对有关人员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有关人员解决管理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并不容易,它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依据相应的管理手段,从本质上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避免管理会计师出现岗位工作问题。

2当前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会计外部环境差,管理会计师意识薄弱。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在国家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环境的建设。又由于管理会计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就使得法律不能深化到管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致使管理会计行业缺少法律保障。国家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护。法律是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管理会计的行为准则。由于相应的法律缺少权威性,致使一些管理会计人员出现违规、腐败等现象。再加上执法力度不够,惩罚机制不完善,就使得法律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力和针对性不足。管理会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果管理会计工作存在问题,就会使得会计工作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失去效用,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2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会计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它直接决定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管理会计职业中,管理会计师如果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就会给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和健全,使得相关工作缺乏指引与指导,严重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由于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缺少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再加上对管理方式没有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致使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创新力,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功能和效用。一些管理会计师只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忽视了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由于这些管理会计师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然使用传统的、落后的工作方法,片面地减少资金浪费和降低运营成本,致使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从而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伤害。还有一些管理会计师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对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细致性的研究,从而使管理会计工作出现了“空中楼阁”的现象,也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诸多阻力。2.3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少相应的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制度规范,就会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毫无秩序,毫无方法。尤其是管理会计工作,没有硬性的职业规范,就会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出现不作为、无作为、不想作为的工作状态,这种缺乏责任心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价值,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它们的财务部门和有关领导往往只重视经营工作,轻视管理工作。再加上管理会计师缺少职业梦想,缺少工作积极性和动力,就使得会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出现“走形式,走模式”的局面,从而使内部监督工作成为空谈,严重损害了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操守,桎梏住了企业的经济发展。2.4管理会计师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水平低下。从某种层面上讲,职业道德素养是各岗位员工必须具备的内在思想素质。专业技能是各岗位员工必须具备的外在工作手段。因此,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一些管理会计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金钱的诱惑下,将爱岗敬业、自爱自律、诚实重信、无私奉献等箴言抛之脑后,做出了一些违背职业道德和违法犯罪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在对管理会计师进行考核时,只重视专业技能水平,忽视职业道德素养,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种有损职业形象和操守的情况。例如,一些管理会计师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常常会敷衍了事。一些管理会计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常常会弄虚作假,这都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

3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的发展策略

3.1加强管理会计外部环境建设,提高管理会计师的管理意识。加强管理会计外部环境建设,提高管理会计师的管理意识,能够有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改革改制。首先,政府应不断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通过健全管理会计法律体系,使法律能够与其职业道德相挂钩,从而有效约束和规范管理会计师的工作。其次,企业自身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通过积极的宣传,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师的管理意识,从而使管理会计师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稳定工作。再次,企业应将管理会计法律深化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托,明确管理会计师的工作职责,以及约束管理会计师的工作。通过进行多次的抽查与考察,不断掌握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从而不断净化企业财务内部的工作环境。最后,企业应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通过进行系统的研究,将所有存在的风险因素挖掘出来,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范。通过以工作规范为依托,加大惩罚力度,从而为管理会计师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向。3.2健全和完善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制度体系。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速度缓慢,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上,需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基于这种形势下,一些企业思想意识固化,认为照搬照抄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体系,就能够提升财务管理质量。这种片面的思想观念,严重遏制了有关人员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的积极性,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经济工作能力。首先,企业应树立严格的道德规范和技能准则。不以人情做准则,只以规章制度说话,对所有的管理会计师一视同仁。通过以严厉的制度为依托,对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其次,企业应注重优化财务内部管理结构。通过层层管理,避免人为风险的出现。在明确管理会计师的权责后,加大监督力度,保证管理会计师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再次,企业应加大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的考核力度,以管理会计职业道德为依托,完善相应的晋升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工作准则,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通过对职业道德进行严格的考核,将其纳入晋升职位的考虑范围,从而使管理会计师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最后,企业应重视提升管理会计师的工作能力,使管理会计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的监督与管理能力,继而提升社会公信力。3.3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提升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企业应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结合该职业的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不断制定和完善管理会计工作规范,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有规可循。加大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考核力度,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通过量化考核内容,不断提升考核标准,促进管理会计师在注重替身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的职业修养,从而促进管理会计师发挥自身的工作潜力。通过采用适当的奖罚制度和激励手段,充分调动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从而激发管理会计师工作的创作力。3.4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有关人员应注重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对严格规范管理会计师的职称晋级,使管理会计师能够具备实质性的工作能力。通过给予专业的技能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对于技能技术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会计师,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通过给予准确的思想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思想教育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会计师,给予严厉的降职处罚,从而充分提高管理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管理会计师方面,有关人员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略。首先,创新和改革管理会计师的工作方案。通过不断革新工作内容,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结构,使管理会计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管理会计师不断提升自律意识,以及思想意识,从而为管理会计职业注入更多的工作情感和工作信念。最后,有关人员应加快培养管理会计师的步伐,不断为管理会计师创造工作条件,从而为管理会计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实现管理会计师的工作梦想。

4结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了提升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关人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不断净化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相军.浅析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9(6):44-45.

道德管理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新闻自由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在遇到国家机密、他人隐私、公共利益及新闻报道缺乏社会责任等情况的时候,新闻自由理应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但如何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这不仅仅是我们立法层面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社会公共道德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法律和社会道德必须共同面临的难题。

新闻自由作为人类共同取得的政治文明成果,其形态虽因因各国历史条件、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包含出版自由、报道自由和批评监督的自由这几个方面。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采访、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权利,或公众利用媒体表达思想、讨论社会问题的权利被称之为新闻自由的保护性权利。在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新闻自由并非一种没有限度的权利,一切真正的自由必然包括某种限制,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一、限制新闻自由的原因--社会责任

对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来说''''追求新闻自由,就意味着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自由才是正当的自由。不负责任的自由,是无限制的自由,就会对作为权力、权利的新闻自由滥用。当自由被滥用,变成了主体的某种为所欲为的行为,当支配它的精神便不再是真正的自由精神。自由与责任始终相伴相随的事物,追求自由就意味着承担责任。[1]自由社会,充分利用新闻手段的精神。"报刊必须自由地致力于保持和发展一个自由的社会。这意味着报刊必须是有责任的。它必须对社会承担满足公众需要和保持市民权利,并且保持几乎被遗忘了没有报刊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人的权利。[2]自由既是权利,又是能力,并且是通过能力来实现权利。新闻媒体和新闻职业工作者只有具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才有能是自由的,才能担当自由的,才能担当自由精神、自由权利应负的社会责任。

理智的新闻传播者,始终承认现实的新闻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有约束的自由,不承认绝对新闻自由的存在。承担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者的义务,对于非职业化的新闻传播者来说,如果其传播目的和事实上是面对社会公众的,起码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即使在所谓新闻最自由的美国,"没有人--即使是这个国家的奠基人,也从未认为新闻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哪个有责任人和思维稳健的人希望新闻是完全自由的。"[3]

二、我国的新闻立法--法律是否能够完全限制新闻自由

(一)最初的法律框架下的新闻自由观出现于18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自由民主思想集中表述在《论法的精神》中: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说或者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的东西,这就是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度。在自然状态下,天然的自由是野蛮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是一种自由的狂热。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并非完全符合理性,如果人们凭借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根本不是自由,而是任性。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做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4]在孟德斯鸠看来,一个人是否享有自由,要看他能不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断这件事是应该做的呢?法律是唯一的依据。

(二)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新闻自由应该在法律框架内得到限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新闻立法的呼唤,尤其近几年每年"两会"时都有代表提出关于新闻立法的建议或提案,有关部门多年来也作了大量细致的立法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新闻法学理论研究和深层次上的多种难点问题,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立法仍然只停留在立法规划的阶段,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究其深刻原因,私以为,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与道德观念紧密不可分的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虽说在新闻最自由﹑自诩民主﹑法制最健全的美国,因为新闻自由侵犯他人利益的事件也常有发生,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国家里仍然不能做到法律能够完全限制自由?私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利益的不同,因为每个个体的利益是不同的,而在新闻自由中,有些人恰恰就可能利用新闻自由的无拘束性去获得额外的利用,如制造某明星的假新闻,增加报刊的销售量,制造"肉馅包子"的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等等.我们的法律在利益面前,一方面可能会保障一部分人的权利,但在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踩在法律上面,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法律在有些问题面前却又是无能为力的.法律限制新闻自由,究竟采用何种方法限制,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我们采用最低限度原则也好,最小比例原则也好,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保证能够让这些制度实施下去。在实践中,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如何?比如一个或过失所造成的损失范围?这是非常难得问题。所以,在丰厚的利益面前,单纯依靠法律限制新闻自由,这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完全可能因为自己的内心价值标准不同而对于同一件新闻做出不同的评价。所以,对于新闻自由而言,想要通过外部的制度来达到确立统一的内心价值标准,显然,这无疑对我们的法律过于苛刻。正所谓,法律问题是法律问题,道德问题是道德问题,法律是一种低要求,道德是一种高要求,两者实在不可混淆不分。反之,道德常常能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法律有时却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所以,对于内心价值的评判,显然是不能通过外部的强制力来加以衡量的,而只能坚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状态。新闻自由是新闻活动不受外界干涉,新闻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的状态。价值中立是新闻自由的本质所在。所谓价值中立,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播发的客观性,要按事实发生的本来面目进行描述,不能参入与新闻事实无关的主观意志。[5]因此,如何加强新闻自由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我们除了立法之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三、新闻自由限制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对于新闻自由的限制,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问题,需要我们利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机制来进行限制。

(1)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有法可依。新闻法规是依法管理传播行为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新闻立法应该对新闻行业的一些根本原则加以规范,这不仅能从制度层面保障新闻自由的实现,而且还能惩处违法乱纪者,确保传播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惩。[6]

(2)完善媒体用人机制。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实行聘用制,这就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为才是举,却忽略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了提高收视率,创品牌栏目,提高经济效益,只要有"才"就敢用,而不考虑"德"。因此,媒体人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忘我的奋斗精神,这就要求媒体在用人上必须严格把关。

(3)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它是传播活动的间接参与者。所以,加强一般受众的素养教育,对于某些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可以让受众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达到优化传播的目的。

(4)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转的核心追求,媒体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角色使得她它不可能超脱这一追求之外。所以,要达到对媒体的某些新闻自由进行限制的目的,必须引导企业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否则,很多媒体可能在商业化的市场中,做出一些违法与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之事。

四、结语

新闻自由应以法律制度为规范,同时辅以社会道德的制约。在全球媒介产液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讨论这一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法律框架下的新闻自由已不足以保证公众利益面受到伤害,新闻自由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为限度。这就需要媒介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进行自我约束,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自由:责任与精神》,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

[2]荒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26.

[3][美]丹尼斯,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辩论[M].王纬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P9.

[4]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00.

道德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道德教育;柔性管理;实践研究

一、引言

本次调查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共15道题,分别涉及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柔性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对策等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200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50人,回收有效问卷182份,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二、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对学生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其刚性效果使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薄弱。在中国,道德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首先把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换言之,“灌输”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基础,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目前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情况来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呈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就方法来看,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就内容来看,从古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到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些现成的原则、概念,无不体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标签式”的道德知识并内化于心,将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调查问卷显示,7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有12%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他们自身道德的养成,10%的学生认为优秀榜样的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了主要作用,还有3%的学生选择自我教育。可以看出,教条性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教师重视知识教学轻视技能教学,重视传授教学轻视方法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淡化了。二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知识化,在如何获得善和德行这个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道德的获得主要在于掌握道德知识,所以,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自上而下地系统地将道德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做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与实际行为联系较小的支离破碎的道德知识,对其品德的养成毫无帮助。(二)学生逆反心理严重,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把大学生看作是装灌的知识容器,对学生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德育中,学生往往会对这种硬性不合理的做法感到不满。加上道德教育的内容枯燥乏味,道德教育的方法机械单一,这对于热衷于新鲜活泼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就难免会对道德教育课堂产生厌倦心理,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台上老师讲老师的课,台下学生做自己的事,更严重的还有一些学生逃课。调查问卷显示,有6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德育课,38%的学生喜欢上德育课,在这些喜欢上德育课的学生中能够保证大部分课堂时间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只有17%的学生。由此可见,德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而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既然德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可想而知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三)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缺乏灵活性。在高校的管理系统中,用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教育教学行为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制约和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部制约为主的管理模式,着重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以及对规章制度的服从性,而很少去尊重人的主观意识,考虑人的内心感受,忽视了情感、激励、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对学校师生的教育作用。这种缺乏柔性化认知的刚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也制约着高校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学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另外,学校的管理层为教育教学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规则,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使教育教学活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三、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注入式”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知识,由于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和叛逆性极强,这会让他们对那些既定的、教条的道德知识丧失学习的兴趣,那么这些道德知识、道德思想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所以,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柔性教育方法。教育者在灌输道德知识时,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最能使其接受的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载体使抽象的、教条的道德内容形象生动化,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从学生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有助于疏导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突出强调的是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挖掘人的潜力。柔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激励。传统的灌输德育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灌输教条式的道德知识,使得学生对这种专制的教育方法产生排斥甚至厌恶心理,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道德教育的柔性管理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减少了上课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能够较快的发现学生思想上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矫正,有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三)能极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实现高校的有效管理高校管理不仅需要强硬的制度管理,也需要柔性的道德管理。制度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利用外部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法则,是通过人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高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如果管理者一味的用缺少人性关怀的硬性制度规则来管理约束学生,不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长期在这种压抑冷酷的环境中生活,时间一久便会变得“冷血”,必然带来人性发展的欠缺,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而柔性管理更注重人的情感表达,能够很好的顺应人性,关注理解人的内心感受,这样一种柔性的管理模式能极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的道德管理。

四、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对策

道德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权力道德亦称“官德”,也就是掌握权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管理者地位,忠诚、勤政、公正、廉洁、奉献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是这种特殊的职业的最大特点,领导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权力,就无所谓领导。领导职务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职位权力决定和体现的,因而,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权力道德决定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就是领导干部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权力为民造福,还是为自己谋取私益。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权力道德是人民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对领导于部职业道德水准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们为谁掌权,如何用权。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过其怎样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即通过权力道德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是重要要求之一。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和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用政治的眼光看道德,其从政目的特别是权力道德,只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人民的命运、国家前途相一致,才是正确的、有前途的。

(一)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是解决领导干部的权力价值观问题

权力价值观是关于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是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价值观决定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有什么样的权力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力道德。权力价值观指导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向,决定权力道德行为。它的核心是以个人还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即权力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人民的,那他就会正确运用权力,为人民办事;如果领导干部认为权力是自己的,是用来谋私的,那他就会滥用权力,败坏权力道德。共产党的干部、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各级领导干部权力价值观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能做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和官吏,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而不能以权谋私。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权力道德规范。

(二)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肩负的历史任务更艰巨。要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权力道德,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用人格力量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才能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被人民唾弃。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是新形势下权力道德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特别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要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良好的权力道德。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奠定思想基础,也只有养成良好的权力道德才能为实践党的宗旨提供正确的权力行为保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开放性、竞争性、等价交换等原则直接、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考验而败下阵来,他们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权力道德滑坡,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从众”、“随俗”等消极心态诱导下,在公务活动、社交和处理人际关系上,放弃党性原则,冲破道德堤坝,产生社会生活中政治关系金钱化、人际交往唯利化、公务活动实用化、权钱关系市场化等非道德行为。一些领导干部把权力商品化、私有化,权力欲望膨胀,揽权、专权、滥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党纪国法,把个人利益置于党、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甚至腐败,堕落成人民的罪人。严峻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要强化权力道德修养。

三、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所谓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就是指领导干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表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实践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习惯来培养的。从根本上说,加强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必须依靠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权力道德修养的自律对于防止与消除权力异化变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干部都要自觉加强权力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不计名利,淡泊人生,要善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权力道德的人。

(一)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

领导权力是领导活动的基础,没有领导权力,领导活动就无法进行。领导权力的作用,就是确保领导者和领导集团的领导活动正常进行,以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权力观就是关于权力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权力观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核心是解决为谁用权,怎样用权和如何自觉接受对权力监督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服务人民。权为民所用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领导干部要用权力来实现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员。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渎职、失误和滥用权力。当前,领导干部的树立权力观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属于谁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属于人民群众,领导干部只是权力的运用与行使主体,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将手中的权力用之于谋取私利。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人民是可以随时罢免和撤换的。二是权力与责任是对应关系。权力是承担责任的保证,责任是行使权力的目的。领导干部受人民之委托和信任,担负着相应的领导职责,这意味着对人民负有一种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不认真负责,不正确使用权力,就是对人民缺乏责任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淘汰。三是不能搞特权,防止权力滥用。特权和权力滥用与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与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和权力滥用作坚决斗争,自觉抵制、反对特权和权力滥用,自觉做拥权自重、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合格“公仆”。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领导干部必须遵奉更为严格的“道德戒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领导干部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权力道德修养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一要有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从政修养。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实。要克服官僚主义,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二要有忠诚积极、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领导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已奉公、甘于奉献,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人民好公仆。三要有以民为本、接受监督气魄和勇气。领导干部要做到以民为本,一切想做人民,一切为做人民,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积极干;凡是不有利于人民的事,就坚决不干。以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为根本标准。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三)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

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大局,这是提高修养的基础条件。学习造就自己,学习完善自己。荀子曰:“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意为学习是一个陶冶性情、加强修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求得显达,而在于能够窘迫时不困惑,遇忧患时意志不衰退。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从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学习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武装头脑;还要认真学好历史知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权力运用行为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明于心中,广博精深的知识文化融于脑海,积淀成明辨是非的道理,升华成催人上进的志向,凝聚成豁达开朗的品性,转化成勤奋工作的力量。思想境界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就会淡泊名利,就能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自觉地、最大限度地把精力奉献给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就会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做与民争利、牟取私利的工具。

(四)自觉接受道德教育,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道德教育是培育人的内在品德,造就理想人格,调节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领导干部自觉接受教育,就是自觉接受有关部门依据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对领导干部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和施加的道德影响,使之了解、接受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人格,这是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品德的中介。通过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最终使道德要求化为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愿望。同时,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从政行为规范。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对其从政行为和道德,包括权力行为和道德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遵守,不得违犯和越规。

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建立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监督是权力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修养同其他道德现象一样,在本质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自觉接受外在教育和遵守从政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主动接受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权力私欲膨胀,杜绝权力腐败。

(五)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自律,就是领导干部按党纪、国法、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这是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康德有句名言:“我畏两样东西,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道德律令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行为评价的准绳。领导干部对从政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律令的敬畏、信仰、归服,实际上是一种庄重、神圣、深沉的自律意识和情感。有了这种自律意识和情感,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慎独、克己、奉公,并矢志不渝。

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自重,就是领导干部要自爱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品行,珍惜自己的名誉。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为私欲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自省的实质上是不断扬善祛恶,逐步培植优秀思想品德,树立高尚情操的过程。自省,就是领导干部要经常自省、检讨自己的言行、权力运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是否符合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道德水准,是否符合从政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公认的和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惟有经常自问自省,才能及时洞察自身的锈迹和斑点,把任何违反权力道德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自警,就是领导干部自我警惕、自我戒备、自我管束。随时自己警示、告诫自己,是为自己、为亲属、为他人,还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民掌权,为民服务。自励,就是领导干部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要明确自己肩上的重担,不断激励自己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