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07:09

单元过关

单元过关范文篇1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单元过关范文篇2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单元过关范文篇3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单元过关范文篇4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煅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上好习题课,煅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这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只需按定义求出1L浓硫酸中含H2SO4的物质的量。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未直接给出80mLNaOH溶液中溶质有多少,因而不能直接求物质的量浓度。但联系NaOH溶液的浓度因蒸发掉水刚好增大一倍,故知蒸发后溶液质量为100g,从而知溶液中nNaOH=100×28%/40=0.7(mol),物质的量浓度为0.7/0.08=8.75(mol/L)。此题与例2相比,难度又有所增大。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因为每1mol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分别为1mol,2mol,3mol,假设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molCl-,则需NaCl3mol,MgCl21.5mol,AlCl31mol。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应为3∶1.5∶1,即为6∶3∶2。

讲完例4后,布置思考题例5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欲使Cl-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三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煅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单元过关范文篇5

一、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煅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上好习题课,煅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这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只需按定义求出1L浓硫酸中含H2SO4的物质的量。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未直接给出80mLNaOH溶液中溶质有多少,因而不能直接求物质的量浓度。但联系NaOH溶液的浓度因蒸发掉水刚好增大一倍,故知蒸发后溶液质量为100g,从而知溶液中nNaOH=100×28%/40=0.7(mol),物质的量浓度为0.7/0.08=8.75(mol/L)。此题与例2相比,难度又有所增大。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因为每1mol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数目分别为1mol,2mol,3mol,假设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molCl-,则需NaCl3mol,MgCl21.5mol,AlCl31mol。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应为3∶1.5∶1,即为6∶3∶2。

讲完例4后,布置思考题例5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欲使Cl-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三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煅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单元过关范文篇6

一、实践教学考核的现状分析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多多,主要问题包括:

1.教学计划执行的随意性

有些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没有标准可循,随意性较大,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还有的采取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

2.注重形式的评价

学生依照实践课程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实践报告,教师依据书面报告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因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无法形成激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的片面性

学生实践课程结束后,从本阶段所学习的训练项目中以抽签形式抽取项目,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不可能包含该阶段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选取一部分训练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片面性。

4.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一次性确定

在实践应用能力评价中,有些成绩是通过实践课程结束时的一次评价来决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练习,甚至有些学生逃课,最后参加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也不能全心地投身到实践能力训练中,因此,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实践最终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并无详细记录,仅能依靠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

5.忽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评价

实践训练是现场(或模拟场所)的训练,由于评价重结果,在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项目中,按照岗位业务处理能力设置的项目少,评价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学业评价成绩高,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低的现象。

6.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评价规范

实践教学虽然有教学大纲,但缺少对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的量化标准,对于能力训练项目中的关键知识点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评判没有评价规范,而由教师自己主观决定。

综上所述,大多数高校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谈不上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框架

构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方法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会计执业对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设计。即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体现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模式的重构;本着能反映会计专业人才知识与专业实践特色要求的原则,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养成教学相融合的原则,构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规范;最终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

根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设计实践能力训练项目及评价点。霍恩斯坦将全部教育目标划分为4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包括5个子目标。在实践能力训练项目设置中,先根据“认知领域”5个子目标(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和综合)设计基本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然后再根据“动作技能领域”5个子目标(知觉、模仿、整合、创作和熟练)设计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和对应的评价点。

在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企业经营业务实际相一致,为学生创造职业场景环境与氛围,充分地利用“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设计训练项目及评价点,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是传统的灌输者和被灌输者的关系,而是体现在会计实践中的“角色差别”。在场景式的实践训练中,学生可能是会计人员,教师可能是审计人员;学生可以扮演会计流程中的所有“人物”,教师只是组织者或评判者。作为实践训练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须在平时对有关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就业能力上,构建评价方法与评价项目,改革评价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过关制评价法

基于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采用训练和评判一体的方式,即每一个实践训练项目和评判构成一个子单元,各个子单元按照实践训练目标可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单元。如基础会计中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记账凭证的认识与填制”构成一个单元,只有当这一单元实践教学内容完成才进行评判,不合格者须对相应的实验训练项目内容再训练、再评判,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习问题的累积,即采用“过关制”。“过关制”就是把前一个单元的考核成绩作为进入下一个单元训练的通行证,即作为进入基础会计的第二个实验项目:“账簿识别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通行证。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增加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训练不努力,考前大突击”的问题。也可设计更大的单元,即按课程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高级会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过关制”的实践教学评价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对学生学习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使学生学习目的、方法更加明确,训练效果更加突出。

单元过关范文篇7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加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加强素质教育,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⒈强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基本要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

⒉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督查评估力度。

⒊加强教干、业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贯彻落实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认真做好检查、督促、总结工作。

⒋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新课标”的学习研究,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⒍抓紧抓实集体备课工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职能作用,使集体备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业务能力服务。

⒎扎实搞好单元过关,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上级要求,执行三级过关制度,力求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有更大提升,确保学儿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期中、期末各级各科平均分在80分以上,优秀率达40%以上,差生率为0。力争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乡内居于上游水平。

⒏转变教育思想,强化质量意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各科的教育作用,规范活动课程的实施行为,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

⒐重视写字教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倡抓好写字课的每一分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10搞好文体卫生工作,创设良好舒适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以达标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全力倡导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能健康成长。

12、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收看相关影片等方式,使全体师生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用法,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具体措施

㈠强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基本要求

认真做好《课程计划》的实施工作

开学初继续组织学习《课程计划》、《调整意见》,严格执行,加强督查,使计划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计划中目标明确,要有得力的措施,要求各教师严格遵照实施,努力克服执行中的随意性。

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⒈认真制定计划

开学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全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出学科教学计划,保证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⒉对照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出查课、调课、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地开展。每天保证有两次随机查课,因事调课须经教导处允许,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六认真”检查每月随机检查2次,各项检查的结果与管理制度对照,保证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⒊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程序。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的学习落实,重视写字教学,及时科学地编排课程总表,开足开齐课程。平时教学中要求各教师能注重减轻学生负担,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边教边练,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⒋促进教学规范化

⑴备课方面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教学参考书,通读教材,了解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思想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恰当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杜绝抄袭教案。

⑵上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案,上课内容与教案相符,不出现科学性错误;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语言要生动、准确,通俗易懂。

⑶作业及作业的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本面教师必须一律用楷书书写,重视收集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书写质量,及时总结作业情况,对差生给予当面辅导,重点纠正。所有课内外作业要求认真、及时批改,认真做好批改记录,所有错题均要订正。辅导工作要以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优补差为目的。

各教师要认真学习作业及批改要求,领会精神并严格按要求去做。为保证作业质量,特对部分作业作如下说明:

作业本:作业本作为课本中未训练到的题目补充,作业题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要求作业量适中,数学每课时要有作业,语文每课要有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讲评。

作文:一、二年级要有写话本,写话要达到每周一篇,三至六年级大小作相加不少于20篇,达到每周训练一篇,无论大小作都要上计划,在工作手册中反映出来,教师批改大作每篇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详批,小作适当放宽要求,但也要认真批改,切不可只打等第及日期。作文批语重点写眉批,每篇作文都要有评讲,评讲也要列上计划,写出教案,作文批改要注意符号的规范。

作业用笔:一、二年级作业一律用铅笔做,其他年级用圆珠笔,批改采用等第制,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教师批改符号特别是日期书写要规范,批语要用正楷字,为学生作出表率。

⒌扎实开展单元过关,确保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本学期,继续实行“三级过关”制度,即:每单元结束时由教师自行命题过关,两单元结束时由学科带头人命题过关,四单元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过关,落实“三级过关”制度,层层把关,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6健全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健全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学科竞赛、各种检查,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㈢加强体卫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⒈认真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上好两课两操,确保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搞好卫生保健的知识宣传工作。

单元过关范文篇8

本文作者:惠大成工作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实验中学

把握语文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程序操作

单元形成性评价可分为四个步骤:出示试题——检测阅卷——反馈矫正——总结评价。一是针对性测试题应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单元目标中的重点对应题型的测试题应多一点,反之,对应数量少的测试题也不容忽视。二是分层次性教学原则。按阅读,记忆、理解、运用、综合的顺序,试题应是呈现层层递进关系,体现一种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循须进方式,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三是体现综合归纳性原则。试题要有灵活性,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检测阅卷测试一般不超过一小时,测试的方法一般采取闭考形式,有时也可采取半开的形式,采取何种方式由试题的难易程度确定。阅卷要及时、认真,并写出试卷分析,填写单元检测评估表。反馈矫正是语文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根据阅卷中获得的信息,经过教师反思,形成纠正方案。只有找准问题,纠正措施才会有效。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纠正时,普遍性问题应重点纠正,同时对个别性问题也不能忽视。这时的纠正实质上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给不达标的学生创造再提高的机会。总结评价这一环节,也就是反思的过程。做好总结,进行合理公正评价,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应注意到三个方面:一是讲公平性,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坚决避免唯分数论;二是多鼓励性,所谓鼓励性,就是只表扬不批评,对那些在单元测试中没有过关而在平常测试中达标的学生也要表扬鼓励,三是勇于承担责任,这里所说的责任是指老师在分析错题的原因时,不要一味把责任推给学生,要主动承担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从教学的某些方面找出不足,这样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

语文教学单元阶段性测试采取的措施

为保证语文教学单元过关顺利实施,单元测试卷必须保证质量。单元测试卷由任课教师认真批阅,便于掌握试卷得失,有利于反馈矫正。这样每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才能获得其真正的意义上的提高。1.搞好单元阶段评价有利于促优转差。通过单元达标测试,便于发现薄弱环节,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认真搞好单元阶段性评价,就会让差生通过二次达标获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学好知识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优等生来说更应找出存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做好单元阶段性评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单元阶段性测试不同于综合性测试,更不同于升级测试,应当把单元阶段测试看作提高学生课堂练习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单元阶段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测试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做到有师精通,无师自通。语文教学是一个慢长而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段性测试学习方法,及时做好单元阶段测试的测评工作,才能使语文教学更上新台阶。做到阶段段性测试与综合测试有机统一,达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鱼得水尽情傲游。

单元过关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加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加强素质教育,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⒈强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基本要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

⒉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督查评估力度。

⒊加强教干、业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贯彻落实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认真做好检查、督促、总结工作。

⒋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新课标”的学习研究,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⒍抓紧抓实集体备课工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职能作用,使集体备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业务能力服务。

⒎扎实搞好单元过关,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上级要求,执行三级过关制度,力求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有更大提升,确保学儿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期中、期末各级各科平均分在80分以上,优秀率达40%以上,差生率为0。力争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乡内居于上游水平。

⒏转变教育思想,强化质量意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各科的教育作用,规范活动课程的实施行为,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

⒐重视写字教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倡抓好写字课的每一分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10搞好文体卫生工作,创设良好舒适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以达标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全力倡导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能健康成长。

12、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收看相关影片等方式,使全体师生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用法,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具体措施

㈠强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基本要求

认真做好《课程计划》的实施工作

开学初继续组织学习《课程计划》、《调整意见》,严格执行,加强督查,使计划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计划中目标明确,要有得力的措施,要求各教师严格遵照实施,努力克服执行中的随意性。

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⒈认真制定计划

开学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全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出学科教学计划,保证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⒉对照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出查课、调课、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地开展。每天保证有两次随机查课,因事调课须经教导处允许,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六认真”检查每月随机检查2次,各项检查的结果与管理制度对照,保证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⒊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程序。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的学习落实,重视写字教学,及时科学地编排课程总表,开足开齐课程。平时教学中要求各教师能注重减轻学生负担,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边教边练,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⒋促进教学规范化

⑴备课方面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教学参考书,通读教材,了解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思想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杜绝抄袭教案。

⑵上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案,上课内容与教案相符,不出现科学性错误;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语言要生动、准确,通俗易懂。

⑶作业及作业的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本面教师必须一律用楷书书写,重视收集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书写质量,及时总结作业情况,对差生给予当面辅导,重点纠正。所有课内外作业要求认真、及时批改,认真做好批改记录,所有错题均要订正。辅导工作要以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优补差为目的。

各教师要认真学习作业及批改要求,领会精神并严格按要求去做。为保证作业质量,特对部分作业作如下说明:

作业本:作业本作为课本中未训练到的题目补充,作业题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要求作业量适中,数学每课时要有作业,语文每课要有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讲评。

作文:一、二年级要有写话本,写话要达到每周一篇,三至六年级大小作相加不少于20篇,达到每周训练一篇,无论大小作都要上计划,在工作手册中反映出来,教师批改大作每篇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详批,小作适当放宽要求,但也要认真批改,切不可只打等第及日期。作文批语重点写眉批,每篇作文都要有评讲,评讲也要列上计划,写出教案,作文批改要注意符号的规范。

作业用笔:一、二年级作业一律用铅笔做,其他年级用圆珠笔,批改采用等第制,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教师批改符号特别是日期书写要规范,批语要用正楷字,为学生作出表率。

⒌扎实开展单元过关,确保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本学期,继续实行“三级过关”制度,即:每单元结束时由教师自行命题过关,两单元结束时由学科带头人命题过关,四单元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过关,落实“三级过关”制度,层层把关,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6健全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健全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学科竞赛、各种检查,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㈢加强体卫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⒈认真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上好两课两操,确保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搞好卫生保健的知识宣传工作。

单元过关范文篇10

自我镇教研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对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对各校的校本教研和单元检测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落实,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制度管理,确保"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

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我镇各校首先都建立健全了教研教改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和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齐抓共管。

1、建立校本教研研讨制度。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周六或其它时间为"校本教研活动日",开展形式朴实、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学科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从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到教学反思与交流等内容,不搞花架子,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真正做到以校为本,真正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与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并在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评课,加强互动与研讨。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其他同头课教师不断讨论补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共同教研、同伴互动的作用,利用校本资源,解决校本问题。

3、认真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每学期组织好一次学科活动,上好一次示范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学期结束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完善活动记录,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二、深入探究,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实效。

1、分组协作互动研讨

各教研组长在组织学校教研活动的同时,制定计划,深入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教导处重视的是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

2、以点带面优势共享

抓各教研组的研讨与交流,使课改实验以点带面、优势共享。教研组教研主要解决如何把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任务。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抓研究课、公开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改变课堂教学面貌。

3、、撰写教育故事,积累经验

我镇二初中教师每两周交一次教育故事(或教育反思),采用活页的形式,由值周领导进行批阅,评选出优秀的文章,供经验交流使用。其它各校也都规定了一定数量的教育反思或教育故事。

三、教学单元检测情况

单元检测是全面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我镇各初中为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都积极落实培训中心的单元检测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单元检测能树立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反思的意识,通过单元反馈和作业批改掌握每单元的目标达成度,及时补救,夯实基础。各学校各任课教师分工协作,负责出单元检测试卷,由学校统一印制,教师掌握时间进行检测,在课本上未过关的知识点旁做记号,以便被检测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准备复检。检测完毕后,任课老师分析检测结果,给合格率最高的班级加分,给合格率低的班级分析原因,敦促课任老师拿出整改、补救措施,并建立培优补差档案限期达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检测题目,以课本为依据,不超过例题和书上练习题的难度,既确保教学质量,又保护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年级组长参与,组织、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