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1:34:58

档案馆

档案馆范文篇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各地历史档案逐步集中,各级机关档案室普遍建立和档案工作者队伍的成长,建立档案馆的条件日趋成熟。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1959年10月,中央档案馆正式开馆,各省、地(市)、县档案馆也迅速建立起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发展,档案馆立法也在逐步推进。1960年3月,为贯彻中央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方针政策,在总结全国县档案馆“广东兴宁现场会”和省档案馆“上海现场会”经验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省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和《县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明确了省、县档案馆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向,这是新中国档案馆立法的开端。由此,我国档案馆工作走上了有规可循的轨道。1983年4月,国家档案局根据档案馆工作情况的变化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将《省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和《县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修订为《档案馆工作通则》,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档案馆部门规章。1986年,国家档案局又印发了《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已废止,被1991年国家档案局2号令《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办法》所代替)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已废止,被2011年国家档案局9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所代替)。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档案馆的性质和职能,1990年10月颁布了《档案法实施办法》,1991年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1992年3月,国家档案局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的授权,制定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又对档案馆立法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其间,国家档案局也印发了其他一些档案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据笔者统计,截至2017年底,现行有效的国家层面出台的重要的档案馆法律法规有8件,其中法律1件、行政法规2件、党内法规1件、部门规章4件(见表1)。

2我国档案馆法律法规特点

通过对我国档案馆立法情况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档案馆立法的三个特点:2.1我国档案馆立法形成了多层次立法模式。从表1可以看出,从制定主体上看,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有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也有国家档案局颁布的部门规章以及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从内容上看,档案法律法规涵盖了档案馆性质、职能、收集、提供利用等档案馆管理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位阶较高的法律法规规定档案馆综合性的、原则性的要求,主要是在其中通过一些条款进行规范,如《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而位阶较低的部门规章则规定档案馆单项的、具体某个方面制度,专门规定档案收集、解密划控和开放利用等具体管理环节,如《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2.2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对档案馆的分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对档案馆的分类与时展同步,一开始统称“档案馆”,后来称“各级国家档案馆”,再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这与我国各个时期档案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档案馆门类比较单一,主要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其他档案馆屈指可数(主要是地名资料馆、城建档案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他各类档案馆得到较快发展。比较典型的有:1984年成立了中国照片档案馆,1985年成立了外交部档案馆,1986年成立了南京大学档案馆,1988年成立了首钢档案馆等。所以,在档案法律法规立改废时,开始对不同类别档案馆进行分类管理。对档案馆的分类管理说明了我们对档案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3我国档案馆法律法规规范的重点是国家综合档案馆。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接收保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各类档案,并向社会提供利用,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发挥着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五位一体”功能,是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主体。因此,将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法律保护和规范的重点内容符合我国档案馆工作的实际。

3加快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的紧迫性

由于制定主体不同、制定时间的差异,现行档案法律法规关于档案馆的分类和定位相互之间不一致,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也不够,特别是新形势下档案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迫切要求加快档案馆专门立法,确保档案馆法律法规的统一性。3.1档案法律法规对档案馆性质定位的不一致。《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实施办法》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中又将部门档案馆明确为事业机构(见表2)。显然,将档案馆定位为文化(科学技术)事业机构的范围是在逐步缩小的。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档案馆工作的现状,但存在着相下位法与上位法的不一致的问题,这既给实际工作带来困惑,也影响档案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3.2档案法律法规关于档案馆分类存在不一致。在1984年之前,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对档案馆没有进行分类,统称档案馆。在1983年颁布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中都只有档案馆一种表述。直到1986年的《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已废止)有了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的表述。《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分别出现了国家档案馆、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档案馆三种表述,但没有进行定义。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在《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中对各级各类档案馆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近年来,一些文件中对档案馆的分类又有了新的表述(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1)《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是对《档案法》和《实施办法》中关于档案馆分类的专门解释。(2)《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的“综合档案馆”没有了“国家”这一限制词。(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只有专业档案馆,不再有部门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从时间上来看,《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都是2000年前颁布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是201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则是2014年颁布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档案局可能对档案馆有新分类的打算,但由于没有以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但不符合法制的统一性原则。虽然《立法法》有“新法优于旧法”[3]原则,但由于制定主体不一样,本文情况不适用该原则。3.3档案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近年来,我国档案馆事业发展迅速,新挑战、新问题也接踵而至。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如具有接收立档单位电子档案、覆盖馆藏重要档案数字复制件等功能完善的数字档案馆在加快建设;新的专业档案不断形成和建立,专业档案和所属机构档案成为档案馆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9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上指出,档案馆作为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提供的服务对社会需求而言,仅能维持较低水平的供需平衡,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和档案馆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案馆工作的供给侧,即档案在收、管、用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如电子档案管理上的“真空期”,馆藏档案的“休眠期”。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十三五”时期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4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的可行性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因此,加快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顺应时代的要求。4.1我国档案馆立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从前面论述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档案馆法律法规数量不算不少,而且大部分档案馆法律法规是在实践推动中不断修改的(没有修改过的只有《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和《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2件),因此,开展档案馆专门立法,现在条件比较成熟,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将多年来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档案馆法律法规统一起来,形成一部定位准确、权责统一、内容完整、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馆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已经水到渠成。4.2地方档案馆专门立法的借鉴。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档案馆的要求,部分省、直辖市积极进行了档案馆专门立法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健全本地区档案馆依法管理的体制机制。如上海市、浙江、四川、福建和云南等省。上述5个地方档案馆立法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全部都是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的。二是调整范围主要以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为主(上海除外)。4.3其他国家、地区档案馆立法的借鉴。2017年,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选编出版了《境外国家和地区档案法律法规选编》,书中介绍了18个国家和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档案法律法规。其中,11个国家的档案法律法规名称上使用了“档案馆法”或类似表述,如法国、丹麦、芬兰的《档案馆法》、冰岛的《国家档案馆法》、日本的《公文书馆法》和《国立公文书馆法》(日本的公文书馆即档案馆)、澳大利亚的《1983年档案馆法》、爱尔兰的《1986年国家档案馆法》、南非的《国家档案馆法和档案法》、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与档案管理局法》、加拿大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法》[4]。当然,一方面,虽然各国名称上用了“档案馆法”一词,但内容上除了档案馆以外,还有关于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各国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档案馆立法的特点。

5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的路径选择

既然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宜早不宜迟,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呢?笔者认为可以有如下两个路径。5.1在《档案法》中专设“档案馆”一章。鉴于我国已有《档案法》,再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档案馆法》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档案法》中设立专章,也不失为一种办法。现行《档案法》共有27条,关于档案馆的条款有11条,分别使用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国家档案馆”“档案馆”等三种表述方式,设定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相同。显然,将分散在各章各条中的有关档案馆的内容和档案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有关内容进行汇总、优化,专设“档案馆”一章,更有利于突出法律对档案馆的促进和保护,维护档案馆法律法规体系的统一性。5.2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档案馆条例》。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路径。如果《档案法》修改时没有设“档案馆”专门章节,或者《档案法》中专设“档案馆”章节过于原则,由国务院制定《档案馆条例》就很有必要了。2015年国务院制定的《博物馆条例》以及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加快档案馆专门立法提供了立法借鉴。2011年6月,国家档案局的《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中,也将《档案馆条例》列入新制定的行政法规目录中,但是进展不明显。

6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要明确的主要问题

进行档案馆专门立法,重点要加强档案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笔者认为,我国档案馆专门立法应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6.1构建我国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包括我国档案馆的性质、任务、分类以及档案收集、保护、流转、开放和利用等。比如,近年来,各地正在朝着1(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X(各系统、各部门成立的档案馆)的模式进行档案馆布局和建设,同时,一些个人档案馆[5]也在建立。因此,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馆体系来说,档案馆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应该既包括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档案馆,也包括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其他档案馆,确保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6.2明确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地位与作用。信息化时代,档案馆也正从“纸与铁”的时代加速迈入“数与网”的互联网时代[6]。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中指出,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这对档案馆来说,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有的地方政府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建立本地区大数据库和各类数据平台,负责辖区数据的管理[7]。显然,档案馆在大数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需要在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的。特别是在借助科技力量建设和管理顺应时代潮流的数字档案馆或智慧档案馆的过程中,离不开立法的超前预判和保障。6.3促进档案的开放与利用。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中,都只对国家档案馆开放有明确规定(即便如此,各级国家档案馆在向社会开放利用档案过程中,依然存在到期档案开放率不高、档案价值发挥不够、公共服务的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是对部门档案馆、部分公共事业企业单位档案馆(电力、燃气、公交)按照现行档案法律法规没有对社会公开的义务。而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和“互联网+政务”建设过程中,国家都要求上述部门履行公开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义务。2016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要求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这无疑对档案馆今后的开放利用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档案馆范文篇2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县全县面积3670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19.3万人。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现有编制9人,实有6人。县档案馆库于1984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建成以来经历了三次地震,其中2007年“6.3”地震给档案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建设局鉴定为严重损坏,属危房,需拆除重建。由于馆库建成年代久,库容小,功能单一,无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用房、技术用房和附属用房,办公用房拥挤。截止2009年实际馆藏量为50014卷,因库容饱和,现还有23076卷到期档案不能入馆,预计30年后馆藏量达150010卷。根据《档案馆建设标准》规定的县级档案馆建筑面积指标对县级档案馆的分类,县档案馆建设规划定为二类馆,档案馆建筑面积按照指标测算为3642.35平方米,总投资估算1022.03万元。由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附属用房五个功能区组成。

二、领导重视、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后,我县高度重视,县四班子领导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县政府将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督查,要求县档案局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着眼于县档案事业长远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档案馆建设用地,县人民政府已在县行政中心划定2050平方米独立地块作为档案馆建设用地,拟建的档案馆位置,“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已做好,县政府同时做出相关承诺(见宁政函[2010]90号)。2011年,在县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还安排了10万元资金,作为档案馆建设项目前期启动经费。

三、积极主动,完成项目前期所需材料上报工作。

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所需材料上报工作。上报材料包括县人民政府关于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承诺的函、县人民政府关于划拨县级国家档案馆建设用地的批复(宁政复[2010]52号)和(宁政办发〔2011〕155号)、县档案局(馆)建设项目用地审核表、县级综合档案馆库建设用地证明、宁县档案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选址意见书、县档案馆控制性规划红线图、区域位置图、地形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历年档案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证明,以及功能概述和其他相关材料。同时,由于我县设计水平达不到相关要求,我县档案局积极与省理工大学设计院联系,委托该院为我县做好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申报的方案及下一步初步设计工作。

档案馆范文篇3

一、本馆基本状况

本馆是一个位于大中型城市并处于中心城区的区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从*年的3万余卷(件)增加到20*年*.6万余卷(件),馆藏结构在近几年来的变化情况见下二表:

表一*年初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比例一览表

表二20*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比例一览表

从以上二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馆藏档案的数量以年平均9.9*%增加;其中文书档案所占比例下降,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馆藏结构发生变化,得到改善,趋于合理。特别是关连着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婚姻、城建执照、房屋拆迁、独生子女等内容的档案,即一部分民生档案的种类与数量都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档案利用的人数、范围、目的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见本馆从*至20*年档案利用状况综合统计表。

表三

区档案馆*至20*年档案利用状况综合统计表

分析此表可以看出:

1、每年利用档案人数以年平均约8%递增上升。说明馆藏档案数量增加、结构优化是档案利用增加、利用范围扩大的前提。

2、调阅卷数相对于利用人数却减少下降,说明了二点:一是档案信息化正在不断发挥作用。本馆在20*年底建成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约80万条的数据库,到20*年底增加至93万条。因此,检索速度及查准率都有所加快和提高,减少了档案案卷的调用与翻阅查找,保护了档案。二是公民利用档案需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增加,但其所需档案的查到率还不高。

3、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档案,即民生档案,其利用需求在不断增加。表中的“其他利用”一项包括招工名册(包括干部职工调动)、知青下放(包括学历证明)、婚姻登记、独生子女、房产权属、房产管理档案、建筑执照等。

4、表中的另一个“其他”项则包含了公证档案、审计档案、名人档案等的利用。从整个利用情况看:涉及到个人待遇、身份证明的招工名册、婚姻登记、学历、独生子女登记、建筑执照等内容的档案利用率较高,而以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为利用目的的档案利用率较低。当然民生档案的的概念是近几来提出的,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所谓的民生档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二、档案利用中出现的的问题

随着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扩大,档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档案利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档案利用依据的法律法规、档案利用理论及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档案利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种种问题。现将本馆档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提出。

1、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与档案利用限制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十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有查阅开放和未开放档案的权力,但查阅未开放档案是有限制的。在具体的接待利用档案中,如何把握对未开放档案的提供利用与限制利用的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本馆接收了区建设局1964年至1993年形成的建筑执照档案,对于这部分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人员会遇到二个问题:一、是否作为开放档案来提供利用?因为按照《档案法》第十九条“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二、是否作为部分限制利用档案?因为在接收时,档案形成部门并未对不宜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因此在档案提供利用的具体操作中,工作人员难以把握;作为公民其自由利用的需求没有满足而失望或不满。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房产档案及拆迁档案的提供利用过程中。

2、档案利用的方式

按照《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档案法》所称档案的利用,是指对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为利用者提供利用档案,采用阅览、复制的这二项方式不存在问题,只要公民符合利用条件即可。而采用摘录方式提供利用档案,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仍以建筑执照档案为例。该专业档案在其形成部门的利用有二个便利条件:一是其“部分限制”的政策很容易自行掌握与操作;二是采用何种利用方式即出具何种方式的档案证明就能满足公民的需要,档案形成部门也容易自行掌握。而这二个问题是由专业档案的特性所决定的,其档案形成部门对专业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及提供利用程度、范围掌握的准确度、方便度肯定比较高。对于区级综合档案馆在提供这些专业档案时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如有的利用者要求本馆提供摘录式档案证明,那么在一张“建房申请表”上,有许多公章、签字、简易建筑图、标注的各种数据等档案信息,遇到这种情况,采用复制方式出证,可以保证档案证明的真实性。但却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3、档案利用中的出证问题

在档案提供利用中会遇到单位或公民个人对未查到所需档案提出开具未查到档案证明的要求。档案馆依据所查到的档案应该为利用开具其所需证明;但对未查到档案是否也应该按其要求开具未查到证明呢?这在《档案法》及《实施办法》中并未明确规定。

但有关档案利用理论则提出“档案证明是指档案馆根据有关档案用户的询问和申请为核查某种事实在馆藏档案中记载情况(有无记载和如何记载)而编制的一种书面证明材料.制发档案证明是档案收藏部门开展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之一”,以及由××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实用手册》中“档案工作基础术语”,解释档案证明:“档案馆发给查询者的一种认证文件。说明馆内有无所查询的文件、文件中有无所查询的有关问题与事实的记载,以及该文件的存放地点”。那么,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如有单位或公民个人要求档案馆为其开具未查到档案证明是应该开具这种证明的。

但是作为档案馆是否有必要担此之责和风险呢?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出具的证明,在解决户口、工龄、工资、土地纠纷等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凭据作用。一些人正是看中了档案证明的这种独特作用,想方设法到档案馆骗取证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的因素。但出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出证程序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这就提醒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档案馆出证程序,以规范出证行为,保证档案证明的真实性。

因为依据所查到的档案开具证明是由档案固有属性及其价值决定的。档案证明应该是依据档案的记载出具的凭证性文件。而没有查到档案被要求开具证明,则似乎有些不妥。但在本馆的档案利用中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有些单位来档案馆查询单位职工的招工通知书,如未查到,则会要求档案馆为其开具未查到证明。有些个人来馆查阅有无婚姻关系,经查而未查到,也会要求出具无婚姻登记档案证明。这让接待人员很为难。但又没依据性文件说服利用者,因而引起利用者的不满。

4、档案提前进馆与方便利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年修正)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法律规定让人们认识到确定婚前财产的重要性。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中会不断地涉及到婚姻状况的证明问题。如本馆的婚姻登记档案接收从五十年代形成之初到200*年12月31日止已全部进馆。那么凡是户口在本区范围内的到法定婚龄的公民,如果需要开具婚姻状况证明,则至少要到两个地方,即先到档案馆查证有无婚姻登记档案(结婚或离婚或未婚),再到婚姻登记处查阅200*年12月31日以后的婚姻登记档案。这确实造成利用档案的不便,而产生怨言。还有一些户口迁进迁出的公民,其户口所在地的时间段不一定全在本区内,但其会要求本馆为其出具未查到婚姻登记档案证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查档人员为难。

三、对档案利用现状的几点思考

以上所述,是本馆档案利用工作之现状,也许是个案。但经笔者与同级同类档案馆的沟通、交流与探讨,了解到这种现状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共性。区(县)级档案馆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上述档案利用中问题。而目前一方面广大公民利用档案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某些缺失或不配套,以及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够高,都制约着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力不能全部实现。那么就区(县)级档案馆而言,如何严格实施法律法规,保障可以利用的档案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公民所用,以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利用档案的需要呢?笔者针对区(县)级档案馆档案利用的现状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要加强对于档案利用理论的研究,建立完善配套的档案利用制度。既要简化档案利用的手续,又要让档案馆工作人员有法规可依,这样不论是对于档案利用者还是提供档案利用的档案工作人员,都是公平合理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保证。

档案馆范文篇4

一、本馆基本状况

本馆是一个位于大中型城市并处于中心城区的区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从2000年的3万余卷(件)增加到2007年5.6万余卷(件),馆藏结构在近几年来的变化情况见下二表:

表一2000年初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比例一览表

表二2007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比例一览表

从以上二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馆藏档案的数量以年平均9.95%增加;其中文书档案所占比例下降,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馆藏结构发生变化,得到改善,趋于合理。特别是关连着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婚姻、城建执照、房屋拆迁、独生子女等内容的档案,即一部分民生档案的种类与数量都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档案利用的人数、范围、目的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见本馆从2000至2006年档案利用状况综合统计表。

表三

区档案馆2000至2006年档案利用状况综合统计表

分析此表可以看出:

1、每年利用档案人数以年平均约8%递增上升。说明馆藏档案数量增加、结构优化是档案利用增加、利用范围扩大的前提。

2、调阅卷数相对于利用人数却减少下降,说明了二点:一是档案信息化正在不断发挥作用。本馆在2002年底建成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约80万条的数据库,到2006年底增加至93万条。因此,检索速度及查准率都有所加快和提高,减少了档案案卷的调用与翻阅查找,保护了档案。二是公民利用档案需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增加,但其所需档案的查到率还不高。

3、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档案,即民生档案,其利用需求在不断增加。表中的“其他利用”一项包括招工名册(包括干部职工调动)、知青下放(包括学历证明)、婚姻登记、独生子女、房产权属、房产管理档案、建筑执照等。

4、表中的另一个“其他”项则包含了公证档案、审计档案、名人档案等的利用。从整个利用情况看:涉及到个人待遇、身份证明的招工名册、婚姻登记、学历、独生子女登记、建筑执照等内容的档案利用率较高,而以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为利用目的的档案利用率较低。当然民生档案的的概念是近几来提出的,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所谓的民生档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二、档案利用中出现的的问题

随着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扩大,档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档案利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档案利用依据的法律法规、档案利用理论及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档案利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种种问题。现将本馆档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提出。

1、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与档案利用限制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十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有查阅开放和未开放档案的权力,但查阅未开放档案是有限制的。在具体的接待利用档案中,如何把握对未开放档案的提供利用与限制利用的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本馆接收了区建设局1964年至1993年形成的建筑执照档案,对于这部分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人员会遇到二个问题:一、是否作为开放档案来提供利用?因为按照《档案法》第十九条“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二、是否作为部分限制利用档案?因为在接收时,档案形成部门并未对不宜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因此在档案提供利用的具体操作中,工作人员难以把握;作为公民其自由利用的需求没有满足而失望或不满。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房产档案及拆迁档案的提供利用过程中。

2、档案利用的方式

按照《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档案法》所称档案的利用,是指对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为利用者提供利用档案,采用阅览、复制的这二项方式不存在问题,只要公民符合利用条件即可。而采用摘录方式提供利用档案,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仍以建筑执照档案为例。该专业档案在其形成部门的利用有二个便利条件:一是其“部分限制”的政策很容易自行掌握与操作;二是采用何种利用方式即出具何种方式的档案证明就能满足公民的需要,档案形成部门也容易自行掌握。而这二个问题是由专业档案的特性所决定的,其档案形成部门对专业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及提供利用程度、范围掌握的准确度、方便度肯定比较高。对于区级综合档案馆在提供这些专业档案时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如有的利用者要求本馆提供摘录式档案证明,那么在一张“建房申请表”上,有许多公章、签字、简易建筑图、标注的各种数据等档案信息,遇到这种情况,采用复制方式出证,可以保证档案证明的真实性。但却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3、档案利用中的出证问题

在档案提供利用中会遇到单位或公民个人对未查到所需档案提出开具未查到档案证明的要求。档案馆依据所查到的档案应该为利用开具其所需证明;但对未查到档案是否也应该按其要求开具未查到证明呢?这在《档案法》及《实施办法》中并未明确规定。

但有关档案利用理论则提出“档案证明是指档案馆根据有关档案用户的询问和申请为核查某种事实在馆藏档案中记载情况(有无记载和如何记载)而编制的一种书面证明材料.制发档案证明是档案收藏部门开展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之一”,以及由××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实用手册》中“档案工作基础术语”,解释档案证明:“档案馆发给查询者的一种认证文件。说明馆内有无所查询的文件、文件中有无所查询的有关问题与事实的记载,以及该文件的存放地点”。那么,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如有单位或公民个人要求档案馆为其开具未查到档案证明是应该开具这种证明的。

但是作为档案馆是否有必要担此之责和风险呢?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出具的证明,在解决户口、工龄、工资、土地纠纷等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凭据作用。一些人正是看中了档案证明的这种独特作用,想方设法到档案馆骗取证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的因素。但出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出证程序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这就提醒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档案馆出证程序,以规范出证行为,保证档案证明的真实性。

因为依据所查到的档案开具证明是由档案固有属性及其价值决定的。档案证明应该是依据档案的记载出具的凭证性文件。而没有查到档案被要求开具证明,则似乎有些不妥。但在本馆的档案利用中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有些单位来档案馆查询单位职工的招工通知书,如未查到,则会要求档案馆为其开具未查到证明。有些个人来馆查阅有无婚姻关系,经查而未查到,也会要求出具无婚姻登记档案证明。这让接待人员很为难。但又没依据性文件说服利用者,因而引起利用者的不满。

4、档案提前进馆与方便利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法律规定让人们认识到确定婚前财产的重要性。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中会不断地涉及到婚姻状况的证明问题。如本馆的婚姻登记档案接收从五十年代形成之初到2005年12月31日止已全部进馆。那么凡是户口在本区范围内的到法定婚龄的公民,如果需要开具婚姻状况证明,则至少要到两个地方,即先到档案馆查证有无婚姻登记档案(结婚或离婚或未婚),再到婚姻登记处查阅2005年12月31日以后的婚姻登记档案。这确实造成利用档案的不便,而产生怨言。还有一些户口迁进迁出的公民,其户口所在地的时间段不一定全在本区内,但其会要求本馆为其出具未查到婚姻登记档案证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查档人员为难。

三、对档案利用现状的几点思考

以上所述,是本馆档案利用工作之现状,也许是个案。但经笔者与同级同类档案馆的沟通、交流与探讨,了解到这种现状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共性。区(县)级档案馆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上述档案利用中问题。而目前一方面广大公民利用档案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某些缺失或不配套,以及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够高,都制约着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力不能全部实现。那么就区(县)级档案馆而言,如何严格实施法律法规,保障可以利用的档案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公民所用,以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利用档案的需要呢?笔者针对区(县)级档案馆档案利用的现状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要加强对于档案利用理论的研究,建立完善配套的档案利用制度。既要简化档案利用的手续,又要让档案馆工作人员有法规可依,这样不论是对于档案利用者还是提供档案利用的档案工作人员,都是公平合理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保证。

档案馆范文篇5

一、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排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对于全宗如何排放,可以说是普遍地令各级各类档案馆头疼的问题。许多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的排列,都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即凭经验在每一个全宗之后预留出位置,为以后接收档案而用。这一做法,在馆藏数量较少的时期曾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现行档案的不断移交进馆,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它也就产生了某些弊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进馆档案全宗的无序状态,导致全宗排放工作的被动性。在实际工作中,接收档案进馆通常不是按照档案馆的全宗排放顺序进行的,而是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进馆档案无论从内容,还是数量上都有可能与我们先前的经验判断相距甚远,因而预留位置不很准确。时常是一个全宗的新进馆档案,挤占了相邻全宗的位置,这样就不得不忙于部分全宗的重新排放,因而打乱了整个的工作安排,并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无效劳动。

2每个全宗后所预留位置的不科学,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库房资源的巨大浪费。采用传统做法所预留的位置,往往是通过经验的判断,“一厢情愿”,估计而已。一个立档单位的档案无论从内容、数量还是特征上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对其所预留的位置却没有改变,因此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库房资源的闲置浪费。比如,当预留位置不足时,为了避免整个档案库房“大搬家”,通常是“见缝插针”或调整相邻全宗的档案,这样就会使档案拥挤不堪、取放不便,或者重新调整全宗位置,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管理上的不稳定性。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全宗之间会由于预留位置的不准确,使一些空间成为“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它所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我们不妨做一个推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每个全宗后留有30厘米的长度弃之不用,那么100个全宗之间将会有3000厘米的空间不能存放档案,这些地方如果充分利用,那么可存放1厘米厚度档案3000卷。这还没有考虑其它因素,单单是装具的浪费就是很可观的。

以上这些问题,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被动与混乱:档案的经常性搬动,增加了对档案的磨损,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而且也会打乱某些全宗的顺序,破坏了原有的系统,这对于还没有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档案馆,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被动,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机构改革的实施,近几年将是档案接收进馆的高潮,许多档案要分批进馆,预留位置一旦不科学,将会使档案管理工作整日围着“预留位置”转,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使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被动局面。

二、如何做好档案馆现行档案全宗的排放

1要正确理解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全宗理论”问题。我认为“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不可分散性”对于收集工作来讲是绝对的,这就是要切实保证“一个机关的全部档案”,“应统一向一个档案馆移交”,“进馆档案应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分散。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全宗理论原则,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即将收集工作中的“全宗不可分散性”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全宗管理原则”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一个全宗档案的排放是不可分割的,必须集中排列到一起。其实这一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任何事物和理论都要辩证地来看,在档案工作中贯彻全宗理论时也要避免犯“绝对主义”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以全宗理论为大前提,但可以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而做相应的变动。所以,我认为,在档案管理中全宗档案的不可分散性只是一个相对的不可分散,也就是说,一个全宗的档案可以按目录或时期分别存放,而并不强求必须集中存放在一起。

2对需要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对立档单位的调查研究,是做好全宗科学排放的重要前提。因此,各级各类档案馆应从本馆的性质综合性或专门性和职责范围出发,调查研究本馆应接收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能、任务及其形成档案的内容、种类、价值,以及现存档案的数量、整理、保管等情况,科学地确定应移交档案的单位并编制出进馆全宗名册,以便统筹安排进馆档案的范围、时间和数量,为全宗的科学排放奠定基础。具体地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立档单位中符合进馆年限准备移交进馆的档案进行调查研究。对这部分档案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因为我们掌握了这部分档案的基本情况,就可以迅速结合馆藏现状制定出接收方案,做好准备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对未到进馆年限的档案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这部分档案整理的原基础、鉴定的方法和质量、档案的数量与成分、需要进馆的档案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这部分档案顺利移交进馆创造良好条件。

3在前两项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立档单位未来形成档案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预测,并做好规划。要对立档单位的业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其未来档案形成的数量以及分类标准等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立足本馆,对馆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全宗排放工作,首先我们要掌握现有馆藏档案的保管状况,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调查分析档案全宗的来源。这项工作旨在确定哪些是撤销单位的全宗,哪些是现行单位的全宗,通过以上两个确定,就可以明确哪些全宗是“活”的,哪些全宗是“死”的,从而为以后的全宗调整及预留位置的确定奠定基础。比如,我们为了确保某一全宗在排列上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某些数量较少的“死”全宗抽出去,单独排列存放。

2调查“活”全宗内档案的分类。通过这项工作可以确定全宗内目录的数量及状况,以便在收集指导时给出档号,在必要时可减少重复性劳动。比如,当预留位置不足时,可以考虑将新进馆档案顺接原有目录号顺序给新的目录号,然后将这部分档案排列于其它存放地点。

3调查档案全宗的保管状况。这项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了解目前馆藏的库房条件包括库房装具数量、长度,库房面积及其它保管条件等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设备的增添,面积的扩建等,为全宗科学排放做好“硬件”规划。

4根据调查研究取得的数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为待进馆档案合理预留位置,并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所做的规划,但同时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做好档案馆全宗科学合理的排放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以便于管理为出发点,在确定进馆档案范围、数量的情况下,结合库房、装具容量,把所有全宗的档案分时期存放,使整个馆藏档案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集中的以所有全宗为组成单位的不同时期档案构成的管理体系,也就是说,把所有全宗中相同时期的档案仍以全宗为单位集中存放。比如,可以将全部现行档案以某一年为一个时间界限,对这以前的档案,进行科学规划,为这一时期待进馆档案预留出位置,并且这一时期全宗的排放尽可能在预留的范围内变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全宗排放在现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这一年以前的待进馆档案全部接收完毕后,这一时期的档案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管理个体。对这一年以后至某一个年限的档案,则可以按原来的全宗顺序号重新进行集中存放,对待进馆档案重新做好规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系统。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所有全宗的排放可不必强求按由小到大的全宗号顺序排列,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使排列无序状态而不利于管理的问题迎刃而解。

档案馆范文篇6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

近几年档案部门在社会上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但这些宣传活动一般是针对档案法规及档案工作自身而展开的对档案馆的宣传却未能做到同步进行。另外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历来崇尚“默默无闻”档案馆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只满足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头脑中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宣传的意识从而影响到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二、馆藏匮乏

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必须有丰富的馆藏作为后盾。从目前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馆藏匮乏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从馆藏结构上看虽称得上“门类齐全”但通常只被领导机关利用的文书档案占大多数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却很少。从档案内容上看真正具有查考价值的档案实在不多可为社会公众所用的档案就更少了。

三、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馆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档案服务上。服务质量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利用方式单一

对于许多档案馆来说坐等利用者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是主要的服务方式。而结合本区域内的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针对馆藏档案内容开展方便、快捷的档案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利用方式仍然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二利用效率不高

这里所说的利用效率不是针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而言的查全率、查准率而是指利用者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阅览环境杂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的降低令有些利用者望而却步。

三编研工作缺乏成效

档案馆编研工作起步较晚。截止目前虽有一定数量的编研产品但大部分为应付升级达标匆匆而就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范围狭窄利用效果不显著。因此编研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改变现有状况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档案馆宣传工作

一组织宣传活动

近几年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面向公众而进行的形式不一的宣传活动此起彼伏。各级档案馆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可通过悬挂条幅、印发图片、回答公众咨询、赠送纪念品以至举办宣传周、宣传月等方式强化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

二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

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是宣传档案馆的最佳场所是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一座桥梁。档案馆与新闻工作者团结协作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向公众宣传档案馆及档案馆工作成果介绍馆藏档案内容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办刊物加强宣传

档案馆可创办刊物在自己的宣传媒介上设立园地公布馆藏档案目录及馆藏档案史料登载档案内容简介、介绍档案馆知识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以达到宣传档案馆的目的。

四设立宣传栏

档案馆在自家门前或选择适宜场地长期设立宣传栏将档案馆工作、馆藏档案内容定期介绍给公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大大加深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档案馆还可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各类节日期间印制明信片、贺年片、日历卡等免费向社会公众散发尽可能地宣传档案馆工作。

笔者认为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应遵循长期性的原则那种“轰轰烈烈一天默默无闻一年”的做法是收不到多少成效的。

二、做好档案馆各项业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

档案馆为社会提供服务使档案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要通过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运转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做好馆内各项业务工作是使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一丰富馆藏、创造条件

没有丰富的馆藏“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谈。丰富馆藏任重而道远因而也一直是档案馆工作者乃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目前在丰富馆藏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二点

1丰富馆藏应注重质量

多少年来由于国情的限制、认识的不足以及有关法规的不完善“丰富馆藏”被片面地理解为只是馆藏数量的增加。量的多少成为档案馆是否壮大的标志,甚至被作为档案馆增编进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馆藏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无价值的档案被冠以“永久”、“长期”之美名多年藏于库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既无助于档案价值的发挥也给档案鉴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丰富馆藏必须克服重量不重质的缺陷在修改、完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确实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

2做好档案征集工作

征集是档案收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从实践上看征集工作不像接收工作那样受进馆年限的限制在时间的掌握上具有灵活性。另外征集工作范围较广不只是面对领导机关还要面向社会。所以通过征集方式进馆的档案从价值上来说更具有社会性这就为档案馆发挥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

开展征集工作是很艰难的它要求征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要有正确判定被征集档案价值的能力要及时收集有关信息确定征集目标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处理与被征集者的关系还要将征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征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做好档案开放工作

档案开放就是在无损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前

题下将档案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所以做好开放工作是保证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开放档案时应严格依照档案法及有关法规认真筛选、审慎鉴定符合开放条件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另外应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工作通过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开放档案目录介绍开放档案内容以便社会公众知晓为开放档案之利用创造条件。

三提高编研工作水平

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较高形式是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从目前实际工作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编研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编研力量

编研工作开展起来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一些档案馆未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在机构的设置上、人员的配备上还是职能的安排上都存在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编研工作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只有加强编研力量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编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保证编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提高编研工作的水平。

2提高编研产品质量

撰写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实用性较强易于传播的编研成品才能说明编研工作在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提高编研产品的质量要求编研人员必须坚持实用性的原则。这一原则应贯穿编研工作的整个过程。

四运用电子计算机参与档案馆的管理与利用工作

电子计算机的高效、准确有助于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从目前来看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一部分档案馆虽然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录入了不少档案信息并编制了各种专题目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一方面是由于适用的管理软件尚未出台另一方面有些档案馆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看作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花架子”尚未认识到实现计算机检索的迫切性。因而档案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并与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尽快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

2建立信息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进入社会的大信息网络这是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最佳手段。笔者认为目前应做到两点第一档案系统内尽快实现三级联网。即市馆、区县馆、档案室三级联网使档案信息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交流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第二尽快加入公共信息网使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五举办展览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几年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举办展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举办展览应抓住时机配合国家大事或本区域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同时应因地制宜不必拘泥于形式那种非要办出规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进一步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档案馆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素质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档案馆工作人员作为国家财富的保存者、守护者、档案馆的主人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业务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发挥档案的价值为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档案馆范文篇7

一、集中优势力量,加强综合档案馆的建设

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藏量176亿多卷件。在这个档案馆网中,国家综合档案馆有2980个,其他门类的档案馆有500多个。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档案网络体系,需要多少资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支持它的持续发展呢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或地方,用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档案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赖国家。如果不突出重点,不管它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管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味地强调档案馆要上规模、上档次,将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分割,将对综合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将影响到整个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上追求档案馆小而全的观念,造成布局不合理,投资分散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尽管基层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很多辛劳,却难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

综合档案馆,特别是省市以上的档案馆,无论是在丰富的馆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在人员素质与结构方面都是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好大中型综合档案馆,发挥其中心馆的效应,以它们为龙头,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同,推动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评价我国档案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档案馆的数量上,而要看它是否与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是否有利于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当前,在我们档案馆的布局上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注意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小而全,投资分散,功能不全的状况。投资要尽量集中,保证重点,使其效益充分发挥,并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产生档案数量不多、结构单一的地区应少设,或不设档案馆。避免出现争相设立部门和专业档案馆的倾向。过于庞大、过于分散的布局,一方面使资金使用分散,造成人、财、物浪费,另一方面将使一地区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过于分散,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向;也会使综合档案馆馆藏内容仍局限于“党政档案”,造成结构单一,与综合档案馆名实不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同时要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上向综合档案馆倾斜,以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合力

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横向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整体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更显综合档案馆的实力。

我国不同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状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如果加强横向联合,发挥各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综合优势和互补效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更广阔的空间加强联系,提供综合服务,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大流量和最佳服务,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那么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档案馆网、或以档案信息服务集团的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为今后加入社会的信息网络打下基础。

三、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馆藏档案质量

目前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普遍存在着精芜混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尽管在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了收集建国后档案的范围,但实际上,馆藏档案中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产生的文书档案多,科技档案、专门档案极少。使其名为综合性档案馆,实为党政机关档案馆。加之,还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档案及长期卷档案没有及时进行鉴定。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馆功能的发挥。

虽然政府的档案可以看作不只是政府机构的历史记录,而且是一种重大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系统中,机构成了其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的和对各方面都有用的要素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但是,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即包括国家历史发展的全貌,是国家和人民集体记忆的关键。因此,如果只偏重某一方面,而弱化其它方面,其结果必然造成这样的社会记录是一个不完整的记录。“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公益,而且更多的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这个重任应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来承担。为此,综合档案馆应增强优化馆藏档案种类、结构的意识,正确认识处理档案完整与精炼的关系,拓宽收集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从规章制度上减少重复文件进馆,切实加强档案的鉴定工作,以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国家概念建立起以司法棗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变化”。“档案工作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不仅仅继承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我们尽快地调整自己,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纷纷计划招聘人才,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而且也注意到了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档案人员怎么办他们面临着知识的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这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满足社会的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此,加强档案馆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五、树立正确的档案工作效益观

综合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它的效益也应该是突出的。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决定了档案馆的工作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档

案工作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企业中保存的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可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在利用中创造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体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工作都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档案馆的工作更加贴近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领域。

档案馆范文篇8

一、什么是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

所谓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是指综合档案馆通过向社会收集和挖掘馆藏中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服务形式进行开发利用的工作总和。

一、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馆藏档案的地方特色,二是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特色,三是综合档案馆的工作特色。

1、馆藏档案的地方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要典藏具有突出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民族宗教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利用价值并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发展都应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2、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不仅具有地方独特色彩和风格,就馆藏而言,馆藏中某些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特色,如照片档案、名人档案等。

3、综合档案馆的工作特色:即指综合档案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特色馆藏和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弥补馆藏档案内容中的空白和不足,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不同需要。

第二、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其自己的客观规律,建立并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档案,便于人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一个地区的过去,以利于科学地规划、指导现在和将来。

第三、能够为建设有本地区特色的档案事业奠定必要的基础。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事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特色建设是社会发展对综合档案馆提出的客观要求,搞好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因此,特色档案的收集要符合本地区的特殊需要,特色建设要符合档案馆及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特色建设的基础,综合档案馆的特色档案要具有系统、完整性,各全宗、各门类之间要有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总而言之,系统性就是要求排除杂乱,进行系统地选择、补充,组织与调整。

三、价值原则,即特色档案的内容应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研究需要相一致,应具有长远的参考作用和潜在的使用价值,在思想观点和学术观点上应明确清楚,论证应充分等等。

三、如何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

一、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加大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

加强对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不仅是综合档案馆特色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丰富特色馆藏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馆藏档案资料的内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特色,综合档案馆应把接收和征集特色档案作为特色建设的工作重点。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综合档案馆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计划

一般来讲,征集来的档案资料要比正常接收的档案资料更具特色,而且有许多特色性的东西是正常接收渠道得不到的。因此,综合档案馆的领导和收集部门应通过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相应的征集方案计划。调查研究既要包括对现有馆藏特色档案的摸底调查,做到知己,又要对社会散存特色档案情况进行调查,做到知彼。通过研究分析,搞清楚馆藏中反映当地特色的档案资料哪些较全,哪些急需征集进馆。同时,还要掌握了解社会上收藏单位的线索,明确征集工作的重要时期、重点单位。

2、综合档案馆要掌握和捕捉社会信息,主动出击,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抢救特色资源

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宝库,对反映本地区历史面貌资料的主动收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北京地区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改造、市政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街道、胡同早已旧貌换新颜了。那么,与其将来我们再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去向社会征集反映旧貌的资料、照片,何不现在就主动出击,将这些行将失踪的城区旧貌抢拍下来呢某综合档案馆所在街道及附近地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狭窄、灰色、危旧住房聚集的地区发展变化成一个最具现代大都市特色的京城亮丽一景,然而,这十年里,我们就生活工作在这种沧桑巨变之中,谁也没有意识到应当把这沧桑巨变的历史拍摄、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对比品味,这不能不引为遗憾。1997年,平安大街改造工程拉开序幕,沿线旧貌将荡然无存,值得欣慰的是,西城区档案馆怀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的责任感,将相关地段的旧貌在拆除之前抢拍了下来,给子孙留下了珍贵的具有特色的档案资料。

3、要重视对现行立档机构特色档案的线索调查

作为正常接收范围的各现行立档机构,其形成的档案资料也有其自身特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各单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其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自然会客观地反映出这些特色。如各地区、各单位在开发区建设、高科技园区建设、股份制建设、经营体制转轨、房地产开发等项工作中,都体现出其自己发展的特色,这种特色客观地反映在其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因此,对现行立档机构的档案工作进行调查跟踪,并能够收集、整理这些档案资料,是馆藏特色档案保持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对馆藏现有特色档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

1、挖掘馆藏特色档案,逐步建立特色档案库

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馆藏档案中藏有较丰富的历史照片。然而,这些照片绝大部分夹杂在文书档案中。这种状况给照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极大不便。馆领导研究决定,将照片档案彻底播拍,建立照片档案库。

又如,北京地区名人辈出,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综合档案馆加强特色建设的重要收集范围。通州区档案馆建立了刘绍棠、高占祥、刘白羽三个文库;东城区档案馆接收了孙茂芳个人档案;朝阳区档案馆建立了吴英凯、罗有明和马芯兰名人库等。最近,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到北京儿童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儿科医学创始人诸福棠先生从医活动及其一生形成的档案资料,为建立名人档案库,丰富特色馆藏创造了条件。

2、挖掘馆藏特色档案,编制具有特色的检索工具。

综合档案馆加强特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因此,编制各种检索工具是提高特色档案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在馆藏档案中,特色档案往往是不系统、不集中、不完整的,许多全宗档案可能涉及同一问题,如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中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档案史料,包括孙中山与上海松江清华女校师生的合影、《北上宣言》以及孙中山灵榇奉移送殡行列图等档案史料,就分散在不同全宗当中。因此,不仅要尽量维护全宗理论,不能随意拆散档案资料,而且应该在维护其历史联系基础上,通过编制专题性检索工具的方式来保持特色档案内容的集中。

3、开发馆藏特色档案,积极发挥特色档案的作用。

在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对馆藏特色档案的开发往往是开发工作的重点,因为馆藏特色档案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关系密切,对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服务更具现实意义。

如北京市档案馆近年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借阅、编研和举办展览为主的开发利用格局,开发成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开发成果紧贴中心工作,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开发成果具有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在史料编研方面,积极配合文化建设,保护首都的历史文化精萃,先后编辑出版了《北京会馆史料汇编》和《北京寺庙调查资料汇编》,对研究近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最近,又挖掘馆藏,出版了《北平历届市政府市政会议决议录》,对于北京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在举办展览方面,市档案馆每年都推出与中心工作和重大纪念活动有关的展览,1998年底,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举办了《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以特定的视角再现了首都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坎坷与辉煌历程。1999年1月,为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又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展览”,并出版了《北平的新生》画册,再现了北平这座文明古城迎接解放的历史画面。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和现实意义。

三、加强综合档案馆的特色建设,要发挥档案馆的多种功能。

综合档案馆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特色建设不仅包括馆藏特色以及信息开发特色上,还包括档案馆多种功能的发挥方面。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各级综合档案馆普遍开展基地建设,发挥社教功能,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基地建设各具特色。

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近两年来,该馆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把档案馆的社教功能向社会延伸,取得良好成果,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档案展览在面向社会的基础上,办出馆外,在社会上巡回展览,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每年面向社会举办夏令营,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社教功能。

档案馆范文篇9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

近几年档案部门在社会上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但这些宣传活动一般是针对档案法规及档案工作自身而展开的对档案馆的宣传却未能做到同步进行。另外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历来崇尚“默默无闻”档案馆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只满足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头脑中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宣传的意识从而影响到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二、馆藏匮乏

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必须有丰富的馆藏作为后盾。从目前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馆藏匮乏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从馆藏结构上看虽称得上“门类齐全”但通常只被领导机关利用的文书档案占大多数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却很少。从档案内容上看真正具有查考价值的档案实在不多可为社会公众所用的档案就更少了。

三、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馆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档案服务上。服务质量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利用方式单一

对于许多档案馆来说坐等利用者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是主要的服务方式。而结合本区域内的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针对馆藏档案内容开展方便、快捷的档案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利用方式仍然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二利用效率不高

这里所说的利用效率不是针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而言的查全率、查准率而是指利用者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阅览环境杂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的降低令有些利用者望而却步。

三编研工作缺乏成效

档案馆编研工作起步较晚。截止目前虽有一定数量的编研产品但大部分为应付升级达标匆匆而就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范围狭窄利用效果不显著。因此编研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改变现有状况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档案馆宣传工作

一组织宣传活动

近几年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面向公众而进行的形式不一的宣传活动此起彼伏。各级档案馆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可通过悬挂条幅、印发图片、回答公众咨询、赠送纪念品以至举办宣传周、宣传月等方式强化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二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

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是宣传档案馆的最佳场所是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一座桥梁。档案馆与新闻工作者团结协作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向公众宣传档案馆及档案馆工作成果介绍馆藏档案内容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办刊物加强宣传

档案馆可创办刊物在自己的宣传媒介上设立园地公布馆藏档案目录及馆藏档案史料登载档案内容简介、介绍档案馆知识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以达到宣传档案馆的目的。

四设立宣传栏

档案馆在自家门前或选择适宜场地长期设立宣传栏将档案馆工作、馆藏档案内容定期介绍给公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大大加深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档案馆还可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各类节日期间印制明信片、贺年片、日历卡等免费向社会公众散发尽可能地宣传档案馆工作。

笔者认为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应遵循长期性的原则那种“轰轰烈烈一天默默无闻一年”的做法是收不到多少成效的。

二、做好档案馆各项业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

档案馆为社会提供服务使档案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要通过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运转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做好馆内各项业务工作是使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一丰富馆藏、创造条件

没有丰富的馆藏“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谈。丰富馆藏任重而道远因而也一直是档案馆工作者乃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目前在丰富馆藏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二点

1丰富馆藏应注重质量

多少年来由于国情的限制、认识的不足以及有关法规的不完善“丰富馆藏”被片面地理解为只是馆藏数量的增加。量的多少成为档案馆是否壮大的标志,甚至被作为档案馆增编进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馆藏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无价值的档案被冠以“永久”、“长期”之美名多年藏于库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既无助于档案价值的发挥也给档案鉴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丰富馆藏必须克服重量不重质的缺陷在修改、完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确实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

2做好档案征集工作

征集是档案收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从实践上看征集工作不像接收工作那样受进馆年限的限制在时间的掌握上具有灵活性。另外征集工作范围较广不只是面对领导机关还要面向社会。所以通过征集方式进馆的档案从价值上来说更具有社会性这就为档案馆发挥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

开展征集工作是很艰难的它要求征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要有正确判定被征集档案价值的能力要及时收集有关信息确定征集目标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处理与被征集者的关系还要将征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征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做好档案开放工作

档案开放就是在无损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前

题下将档案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所以做好开放工作是保证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开放档案时应严格依照档案法及有关法规认真筛选、审慎鉴定符合开放条件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另外应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工作通过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开放档案目录介绍开放档案内容以便社会公众知晓为开放档案之利用创造条件。

三提高编研工作水平

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较高形式是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从目前实际工作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编研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编研力量

编研工作开展起来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一些档案馆未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在机构的设置上、人员的配备上还是职能的安排上都存在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编研工作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只有加强编研力量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编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保证编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提高编研工作的水平。

2提高编研产品质量

撰写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实用性较强易于传播的编研成品才能说明编研工作在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提高编研产品的质量要求编研人员必须坚持实用性的原则。这一原则应贯穿编研工作的整个过程。

四运用电子计算机参与档案馆的管理与利用工作

电子计算机的高效、准确有助于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从目前来看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一部分档案馆虽然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录入了不少档案信息并编制了各种专题目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一方面是由于适用的管理软件尚未出台另一方面有些档案馆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看作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花架子”尚未认识到实现计算机检索的迫切性。因而档案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并与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尽快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

2建立信息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进入社会的大信息网络这是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最佳手段。笔者认为目前应做到两点第一档案系统内尽快实现三级联网。即市馆、区县馆、档案室三级联网使档案信息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交流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第二尽快加入公共信息网使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五举办展览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几年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举办展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举办展览应抓住时机配合国家大事或本区域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同时应因地制宜不必拘泥于形式那种非要办出规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进一步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档案馆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素质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档案馆工作人员作为国家财富的保存者、守护者、档案馆的主人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业务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发挥档案的价值为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档案馆范文篇10

一、集中优势力量,加强综合档案馆的建设

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藏量176亿多卷件。在这个档案馆网中,国家综合档案馆有2980个,其他门类的档案馆有500多个。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档案网络体系,需要多少资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支持它的持续发展呢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或地方,用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档案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赖国家。如果不突出重点,不管它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管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味地强调档案馆要上规模、上档次,将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分割,将对综合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将影响到整个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上追求档案馆小而全的观念,造成布局不合理,投资分散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尽管基层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很多辛劳,却难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

综合档案馆,特别是省市以上的档案馆,无论是在丰富的馆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在人员素质与结构方面都是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好大中型综合档案馆,发挥其中心馆的效应,以它们为龙头,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同,推动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评价我国档案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档案馆的数量上,而要看它是否与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是否有利于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当前,在我们档案馆的布局上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注意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小而全,投资分散,功能不全的状况。投资要尽量集中,保证重点,使其效益充分发挥,并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产生档案数量不多、结构单一的地区应少设,或不设档案馆。避免出现争相设立部门和专业档案馆的倾向。过于庞大、过于分散的布局,一方面使资金使用分散,造成人、财、物浪费,另一方面将使一地区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过于分散,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向;也会使综合档案馆馆藏内容仍局限于“党政档案”,造成结构单一,与综合档案馆名实不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同时要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上向综合档案馆倾斜,以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综合档案馆馆际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合力

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横向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整体优势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更显综合档案馆的实力。

我国不同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状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如果加强横向联合,发挥各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综合优势和互补效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更广阔的空间加强联系,提供综合服务,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交流的最大流量和最佳服务,使档案的利用向广泛、纵深发展,那么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档案馆网、或以档案信息服务集团的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为今后加入社会的信息网络打下基础。

、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提高馆藏档案质量

目前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普遍存在着精芜混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尽管在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了收集建国后档案的范围,但实际上,馆藏档案中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产生的文书档案多,科技档案、专门档案极少。使其名为综合性档案馆,实为党政机关档案馆。加之,还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档案及长期卷档案没有及时进行鉴定。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馆功能的发挥。

虽然政府的档案可以看作不只是政府机构的历史记录,而且是一种重大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在国家信息系统中,机构成了其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的和对各方面都有用的要素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但是,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即包括国家历史发展的全貌,是国家和人民集体记忆的关键。因此,如果只偏重某一方面,而弱化其它方面,其结果必然造成这样的社会记录是一个不完整的记录。“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公益,而且更多的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这个重任应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来承担。为此,综合档案馆应增强优化馆藏档案种类、结构的意识,正确认识处理档案完整与精炼的关系,拓宽收集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从规章制度上减少重复文件进馆,切实加强档案的鉴定工作,以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注意到“根据国家概念建立起以司法棗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变化”。“档案工作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不仅仅继承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我们尽快地调整自己,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各级档案馆的领导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纷纷计划招聘人才,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而且也注意到了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档案人员怎么办他们面临着知识的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这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满足社会的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此,加强档案馆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五、树立正确的档案工作效益观

综合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它的效益也应该是突出的。因为保存档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某种基本的条件,决定了档案馆的工作效益最终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档

案工作配合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一提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狭隘地与获得多少经济效益划等号。企业中保存的科技档案、技术资料可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在利用中创造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体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片面强调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工作都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档案馆的工作更加贴近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研究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