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2:02:52

档案工作者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1

(一)文史知识

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对档案进行鉴定,而进行鉴定,既要了解档案的现实价值,又要预测档案的潜在价值。其次,档案工作者不仅仅提供检索工具,还要有一定的编研能力。这都要求档案工作者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史知识,对于档案的潜在价值能够有更为准确的预测,而且能够对馆藏档案的信息进行一些加工,给利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利用线索,给利用者更为专业的咨询建议。

(二)计算机知识

首先,档案要实行现代化管理,要用计算机进行编目。其次,大量的电子文件的产生,如何对这些电子文件管理,保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保证其凭证价值,需要计算机知识。最后,档案信息上网的需要。据调查,人们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是网络。档案信息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利用,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方式。

(三)心理学知识

档案工作者要利用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清楚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学生对于各类信息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信息易于接受,有些信息不易接受甚至使人反感。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他们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者,在什么时候提供哪类信息,也就是“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这也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利用各种心理效应来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

档案工作者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规律、方法及有关理论,有效地利用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其他知识

职校档案工作者还应结合学校的行业特点和专业情况,学习知晓行业、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档案在规范化管理中加强本身建设

高职院校档案室(馆)要充分发挥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深入认识,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场馆前提,拓展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不断丰富和发掘档案资源,翻新档案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

(一)深化对高职院校档案定位的认识。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指出“:当前档案事业正处在一个完整需重新塑造和重新接收的时期”,这个时代所赋予档案管理的机动性,将使档案事业受益不浅,并将导致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出于对档案保险和保密工作的斟酌,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料深藏不露,与学生素质教育彼此脱节,因此需要深化对档案定位的认识。

(二)着力加强档案室(馆)的基础性建设。一是机构要健全,人员要到位。建立学校档案室(馆)后,学校要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引导,同时给予装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和部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档案工作者要控制进步的档案管理技术,要有融合贯通的能力、科研才能、写作能力和较好的语言抒发能力。从事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的人员,必需以博学、通才的标准严格要求本人;同时,档案工作者还应在道德涵养、学识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提高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水平。高校网站应建立有档案信息主页,档案馆应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把学术性、常识性、趣味性、欣赏性有机统一起来;档案工作要自动为广大学生供给丰盛的档案信息,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传播速度,使师生通过网络便捷地取得相关知识,让“逝世档案”变成“活资源”,成为大学生鲜活的科学文明教育基地。三是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保障。职校应为档案馆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估算,为改良馆藏建设,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使档案馆真正成为扩展高职院校影响力的载体。

(三)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随着高职院校整体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档案管理制度的订正、完善、更新义务日益艰难。高职院校应采用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据可依,保障档案工作逐渐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发挥档案“见证历史”的作用。一是针对各处室、院系现行的档案管理方式、办法不尽雷同的问题,及时调研,断定整洁划一的档案管理方式,便于档案的集中保管、利用,以造成档案工作的良性轮回。二是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严厉履行现代化管理标准,注重信息的准确性、独一性,做到划分精确、排列有序、条目明白、查找便捷。三是完善档案的保存、登记、应用、借阅、保密、归档轨制,及时收集、弥补、更新和完美各类档案材料,对收集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齐备,表述是否正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白等方面进行认真过细的辨别,使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存、客观真正地反应事实,保护档案的完全与平安。四是对于档案文件材料未能及时清算归档的现状,应引起高度看重,由于就档案工作而言,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它有赖于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撑,确保有重要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归档。高职院校应通过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加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使之充足意识到高职院校档案是学校名贵的文化资源,是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职校档案工作者应克服的心理问题

档案的“育人”功能,职校档案工作者应克服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作帚自珍”心理

有的同志认为,档案是自己辛辛苦苦收集、整理出来的,除了提供利用外,自己搞开发编研,但自己的精力有限,结果宝贵的资源就束之高阁。

(二)“重保密,怕泄密”的心理

档案工作者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就是保密意识较强,开放意识较弱,认为一旦泄密事关重大,自己责任也不轻,而不开放则没什么责任,两相比较,自然愿意让档案信息处于封闭状态,这就严重影响了职校档案价值的实现。

(三)“事不关已”的心理

有的同志认为,“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是学生管理者的责任,自己从事服务工作,只要做好分内事就行了,没必要操这份心。因此,他们把育人工作放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外。

(四)“愧不如人”的心理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2

以厦门为例而言,档案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是与社会的价值观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人的价值观与道德价值合为一体,作为道德文化。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道德文化形式所存在,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广泛的、持久的影响到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档案工作者本身热爱厦门的传统文化,而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少的文化精神,也是档案工作者的价值理念在其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在档案馆和国家及政府各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以及档案馆和职工之间的利益的关键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有着尽善尽美的追求,对于道德人格追求完美的形象塑造,它体现出高志向、低物欲的特征行为。这些都是道德的标尺在起作用,人们在今天对于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都是从道德标尺出发的。“人梯”“默默奉献”等词汇都是形容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勤恳的、默默奉献的、辛苦的、牺牲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果不能从这一点进行分析,档案工作者的行为就大大减色了。有人说档案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但是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事业却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忠于档案事业,这种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钦佩。而这也就是道德理念高于物质理念的力量所在,它充分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的最美风貌,也是所有的档案工作者的共通的文化心理。档案工作者的道德追求大都高于社会索取。在现实社会中,档案工作者从事的工作在社会道德的力量下,经久的存在与社会上的支持有不可小觑的关系。“富贵利达”在档案工作者看来实在是微乎其微,对世俗的价值观的鄙夷,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追求,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所独特具有的文化心态。档案工作者认为社会的本位高于个人的本位。档案工作者身上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对民族有强烈的社会从属感。对于保存社会上的重要历史文献、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文化思想传播等都有着不可缺失的信条。档案工作者对于社会未来的思考有着独特的认识,他的行为体现了他所具有的社会团体的独特从属感的意识。档案工作者对自己的自我修改有着相对较高的追求,自强、刚毅、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的品质主流。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等都已成为了档案工作者服务于大众的重要标准。

二、档案工作者的行为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主要的心理倾向于“仁爱”、“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内外的交往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这样一线,不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为贵”的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而且延伸到人本身的内在的精神的和谐。这种文化历久弥新,也渗透到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行为、途径、方法当中去。在今天档案工作者的“和谐、仁爱、乐荣”的心态特色仍然保留,也具有明显的效益。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服务思想。“和为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和友好,具有经典的文化意义。在档案工作者的服入研究中形成有一定的创新见解、能成一家之言的论文和专著,是档案编研文献加工的最高方式(即信息加工的最高形式),为三次文献性档案编研。如北京大学出版的《北京大学与》(萧超然著)、《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萧超然主编)等。这些作品是从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将可以公布的部分,编研成档案文献出版物,进入市场,实现档案信息共享。随着信息共享,档案的宣传范围和宣传对象更加广泛,人们不用到档案馆查阅,也可以了解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精神。

三、举办专题展览

利用重大的纪念日、重大活动(如校庆、校友名人来访),举办专题展览。这既是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档案宣传的基本形式。这类编研作品利用馆藏声像档案材料和实物,系统地陈列和展示档案史料信息,提供参观浏览的活动。专题展览直观形象、真实可信、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如同济大学举办的“百年卓越工程——纪念同济大学工科创设100周年”图片展,该展览通过100幅展板、千余帧图片,生动再现了同济大学工科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山大学为了纪念、弘扬孙中山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革命精神,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时,学校档案馆精心挑选孙中山先生墨宝图片22幅,制作成展品,向师生、来宾展示。档案馆还将展出内容制成网页,在档案馆主页,供网民浏览。专题展览除固定馆内展出之外,还可以巡展或在网上展览等形式。巡展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多地巡回展览。网上展览则是将专题展览传上互联网,观众进入该馆网址,就可以浏览展览。因此说举办专题展览是档案宣传的好形式。

四、制作多媒体作品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

近年来,职业认同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每一行业从业者都存在职业认同的问题,档案界人士也不例外。职业认同不仅关乎着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甚至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成为档案工作者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认同与职业认同

当代认同是指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权力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权力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①。职业认同,由此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在职业这个轴承上的自我身份认定。职业认同作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就可以表述为档案工作者作为职业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从事的档案工作产生的完全认可的心理感受或情绪体验。职业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构建——破裂——构建过程中,往往一种认同刚刚建立,又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遭到否定。正如上所述,职业认同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运动之中。只有处理好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引导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发展方向。

二、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受到社会情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待档案工作的社会态度,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人认为档案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谁干都能干、谁干都一样”,抹杀了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性,不了解档案工作中特定的专业程序和专业要求,忽视了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体系以及修业年限的要求。这种对职业形象认识的偏见,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故而,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就用“良心活”来形容自己的工作,这是对社会态度的一种消极反应和应对,职业认同感也在“良心活”的无奈中发展变化着。

(二)组织环境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自然想得到群体的认可,由此,社会群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正是由于群体心理的存在,一个人单独表现的行为往往与在群体中表现的行为不一致。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②。鉴于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由此可推论组织环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的发展。

(三)家庭支持度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功能主义者认为家庭发挥着社会化、感情陪伴、经济合作等重要作用。作为家庭一员,配偶的意见对其职业的选择很关键。如果配偶能够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前途,对对方的档案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必然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由此可见,配偶的支持、理解同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是成正比的。

(四)个体因素

工作满意度影响着职业认同感。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半结构性访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话访谈、网上访谈和面对面访谈对7名在高校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工作满意度与性别、职称、年龄、收入均存在相关性,女性的工作满意度高,职称越高、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越高。

个性特征也是影响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等都会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发展。比如,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具有易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等行为特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快速的改变职业认同。而粘液质气质类型的人,具有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善于忍耐,注意力稳定等心理特征,往往职业认同一经形成,很难发生变化。

三、增强档案工作者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创设“尊重档案工作者”的社会环境

档案工作作为文化事业,其经济效益自然不如企业创造的效益直观。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历届领导人都曾经给予了档案工作高度的赞扬,比如在1950年同档案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曾谈到:“档案工作很重要,应该干一辈子”,在1956年关于档案工作人员学习问题时又谈到:“你们都要当专家,好好地把档案工作搞好,还应该发展档案学。你们应当争取当博士”。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必须加强档案工作专业技术性的宣传,加强对档案工作在资政、存史、认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观念,改变人们对于档案工作的偏见,创设出“尊重档案工作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鉴于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创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也成为必然。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组织成员都对档案工作怀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能够感受到“故纸堆里开鲜花”的幸福,每个人都安于工作,热爱工作,则将对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果处于一个消极怠慢的组织环境,组织内部人员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工作,认为档案事业无前途可言,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职业认同危机将会不可避免的产生。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馆;档案;素质;职业道德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已到并驾齐驱的时代。数字化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的发展,是传统档案馆服务发展的延伸,使得传统档案馆工作方式得以创新。

1、数字化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关系

1.1传统档案馆

档案馆是收藏具有一定范围的和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通过科学管理和开发,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例如:西周王室档案库天府,西汉时期时期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南宋的架阁库等都是各朝保管档案的机构。

1.2数字化档案馆

数字化档案馆是依托传统档案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档案保管机构,称之为第二代或是升级版的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材料来源之一是需要把大量传统档案馆已经存在的不同载体(如纸张、相片、录音带等)所存储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其二是直接接收的数字化档案材料。数字化档案馆存储信息量大、节省了大量的库房资源。档案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以档案使用者为中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检索速度,加强服务能力。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要向先进的数字化档案馆太仓市档案馆学习,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将实现档案数字化这个目标钉下去,前景规划好,把进馆档案逐步数字化,对新接收档案有电子版,全面加强档案数字化进程。

1.3数字化档案馆的优劣势

数字化档案馆馆藏范围大,资源丰富。通过互联网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多人同时利用档案。使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得以创新。但是传统档案馆的法律凭证优势依然是数字档案馆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如果遇到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法律问题需要以档案作为原始凭证的时候,仍然需要到档案馆查询原始的实体档案材料。

2、新时期的数字化档案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

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历史资源,档案工作的政治性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档案保密意识,严守国家机密、不传密、不泄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馆发展时期,档案管理人要不断学习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加强防范网上窃密事件的发生,保护好档案安全。

2.2提高服务能力、增加社会公众信任度

档案工作者要满足文件形成者、使用者及档案管理的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使用需求,达到利益最大化。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各项业务,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道德修养,避免任何一次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增加公众信任度,推进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2.3加强继续教育及培训、多引进计算机方面人才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需要积极引进档案相关专业如档案通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逐步实现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熟练掌握档案数字化操作系统、复印、缩微、录音、录像、刻录等各项技术,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中要学习、吸取先进典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少走弯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要严格遵循各项标准。要按标准来规范接收电子文件,加快数字化档案馆服务平台的建设。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

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于本人接触不到档案所以很多人觉得档案很神秘又没有用处,不加关心,因此档案工作者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减少档案“说起来重要,现实中无用”、档案到用时无处查找等现象的发生。

2.5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有耐心和优质的服务态度

由于档案存放对于库房的温度、湿度、光线等有很高的要求,档案库房空气流通较差,为避免虫害发生还要放置防虫药,年代久远的档案还会滋生螨虫、霉菌、大量粉尘,档案人员在大量接收查验档案时,全体同志中普发角膜炎、咽炎、肺炎、支气管炎、鼻炎、皮肤瘙痒红疹等疾病,我市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因此住院多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责任心、持久的耐心。由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专业知识不了解,经常出现不知道查询哪项档案、什么资料应该归档、如何查询、到哪查询等各种问题,对于这些档案利用者档案管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讲解,节省档案利用者的时间、精力、金钱,解决档案利用者的烦恼。

3、数字化档案馆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档案职业道德是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等各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档案管理人员要用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来规范行为,协调处理好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关系。

3.1心系祖国、奉献社会、守护历史记忆、维护史实安全

档案在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档案管理人员要有爱国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维护档案的安全、尊重档案历史事实、保护档案历史原貌。档案是各项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法律的有效凭证,绝不允许有篡改档案的现象发生。

3.2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秘密

档案管理人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责任心,具有奉献精神,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相关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3.3传播信息、服务社会、专研业务、协作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使档案管理健全、完整、安全,紧跟时展的脚步,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民众对档案的认知度,研究各项相关业务知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档案及档案工作者的价值。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服务者,要以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要有创新意识,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能力,促进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新时期数字化档案馆对档案人要求更高,档案管理人员要传播正能量,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人员要合理规划,在推动数字化档案进程中要克服畏难心理,严格规范归档文件的标准、格式、材料收集齐全,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

作者:董丽彬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5

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群体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经历了多年文化积淀与渗透,逐渐形成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是档案馆灵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质,对于发展档案事业大有益处。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求同存异,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6

一、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群体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经历了多年文化积淀与渗透,逐渐形成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是档案馆灵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质,对于发展档案事业大有益处。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求同存异,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7

1.1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现如今,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档案管理领域,这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过去单一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逐步地演变成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齐头并进的管理模式,其中网络化管理方向发展明显,但是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意识及思想观念依旧很落后,认为现代信息设备只是传统管理方式的小补充,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很多的档案工作者信息化意识淡薄或者认识较浅,并没有认识到电子文件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甚至意识不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若在具体的工作中遇到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时,大多数的档案管理者表现出的是无所适从,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预防、发现和应对没有一点儿经验可谈,档案管理工作者整体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1.2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客观上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技能方法,以免被淘汰。现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本身只是一群具备基本档案管理知识的人群,他们不能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且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大部分的档案管理者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在信息安全技能上存在的问题。现实的环境中强制性的专业水平提升制度极度缺乏,定期的培训机制严重匮乏,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安全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要求处于脱节状态。整个档案信息管理队伍呈现出年轻的档案管理者缺乏档案管理知识、老的档案管理者虽掌握了档案管理知识却对信息技术能力毫无培养的状态,甚至很多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安全能力的年轻档案管理者,会因待遇、职称、工作前景等问题改行,使得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的档案部门更加缺乏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

1.3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当下,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准入制度(档案管理工作者从业资格制度等)并未展开全面的实施,对新进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计算机能力、信息安全素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如何,几乎一无所知,各级档案部门选拔培养档案干部时缺乏明显的专业指向性,只是依靠主管机关、主管领导对调入人员各项素质要求的掌握。那些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同志,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严重缺乏,其信息安全素质低下。同时,有关信息安全技能方面的考核内容,在档案工作者技术职级晋升的各项考试中体现并不明显,部分人事管理部门缺乏提高和激发档案工作者自身信息安全素质的主动性和激励机制。

2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的对策

2.1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者敏锐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在现今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逐步地被各种新领域、新门类、新载体档案部分掩盖,档案管理工作者原本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档案事业向前发展的不可逆转性和必要性,作为从事基础性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学会将工作的着力点延伸到未来,坚持“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完善服务”的原则。

2.2加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从根本上加强对全体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教育的培训力度,可以从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培训,即分别根据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安全技术能力的不同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工作岗位、工作职责、承担任务上的差异展开具体的培训事宜,培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与内容上面。档案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掌握并不是最终目的,是要以这些为工作手段,最终提高我国整体的信息档案管理质量。

2.3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现在,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处于基础阶段,颁布的涉及信息安全的标准和规定中,几乎没有直接和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要求相关的内容,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不到针对性和规范性的解决,因此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现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现在根据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的现状,完善和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的标准和规定,以及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准入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档案管理队伍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综合信息素质水平的人员。在档案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调整的政策规定中,纳入信息素质考核的内容,各级职称考试当中必须要包括信息安全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样对档案管理工作者学习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和监督。

2.4对档案工作者开展信息技能培训。传统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时,网络媒体正在以它自身特有的优势占领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因此档案管理者需要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加快办公效率,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自身捕捉社会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为了提升档案工作者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进行有效档案信息传播的能力,有必要开展相关知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信息技能培训的开展,有利于档案工作者以安全和保密为前提,运用现代技术开展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工作。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8

一、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群体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经历了多年文化积淀与渗透,逐渐形成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是档案馆灵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质,对于发展档案事业大有益处。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求同存异,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9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的改造,都离不开实践。客观世界的改造与主观世界的履行是一致的。人们只有在履行客观世界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职业素养的实质就是一种对档案工作人员主观世界的改造,它同样只有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青年档案人员只有在档案工作各环节实践中,在与利用者的交往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等提高修养的目的。同时,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许多磨擦的道德关系问题会不断出现,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使职业道德修养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勇于进取、不断学习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达到思想上、业务能力上不断升华、提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就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掌握职业道德实现的本领。青年档案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事业发展需要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缺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并使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值。学习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持续的学习带来持续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深刻,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明亮,我们的视野也会变得广阔。只有学习,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三、准确定位、自我教育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认识。只有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客观、全面的估价,才能热爱本职、干好本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结果只能成为幻想,一事无成;过低评价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容易造成畏首畏尾,不见成效。角色定位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塑造自己形象的过程。准确定位可以限制和引导青年档案人不越轨行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是重要的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内省”、“自讼”。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青年档案工作者应当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检查,严于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将不符合档案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决不放纵自己。

四、执着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档案工作者范文篇10

一、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档案工作者群体既经过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文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文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者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经历了多年文化积淀与渗透,逐渐形成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别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是档案馆灵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质,对于发展档案事业大有益处。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求同存异,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