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服务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6:43:54

档案服务机制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1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三条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馆进行下列工作:㈠接收与征集档案。㈡科学地管理档案。㈢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㈣编辑出版档案史料。㈤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2]

我们从上述现行有效档案法规对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任务的界定看,均没有收集与提供利用现行文件这一项。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因此,有必要在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内容的同时,处理好服务主体资格合法化的问题。

2.接收现行文件进馆时限与现行档案法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档案局搞现行文件利用,这件事情怎么做?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10年、20年,但是这一步我们做了,也不违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这样做是符合法律的。我们法规中有一条,经济文化类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我们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文化类档案,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要搞现行档案利用。”[3]

对此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档案法规的规定,不是理论上的探讨。把必须遵循的法规条款,视为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不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是指按规定时限接收进馆的档案,据此提前接收档案进馆显然是对该条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三)这段话前面讲的是“搞现行文件利用”,后面讲的则是“要搞现行档案利用”,明显混淆了文件与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目前档案局(馆)接收现行文件的时限有两种,一种是与机关档案年度整理(立卷)归档的时间要求相一致。既“接收上年度党委、政府机关(文件形成机关)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包括纸质文件、特殊载体如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4]另一种是按规定的报送范围“每三个月向市档案馆送交一次”。[5]前一种是事实上的接收档案进馆,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后一种如果接收的是文件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如果接收的是档案同样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只有“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而为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提前接收档案资料进馆并不包括在内。

如果这项工作今后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有必要对现行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已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3.新的服务模式与法律依据的关系。

我国“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6]“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7]“宪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决不是偶然的。“不抵触”是指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当然,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作出规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抵触问题。“根据”则不同。“根据”当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作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要求“根据”,就因为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根据权力机关的意志才能制定规范。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当然不得与法律(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不抵触”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8]

档案局(馆)为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而的意见和通知中,大都表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地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工作有关规定;或者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但问题出在这些依据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和要求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从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上看,存在依据法律失当或无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4.行政隶属关系与职权受权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9]“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遵循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10]

目前,档案局(馆)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从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文件资料。一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形式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另一种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后,直接以当地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这两种方式算不算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授权估且不论,从授权的主体上讲,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应当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上存在着主体不当。

5.结束语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1]

党的十六大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强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12]

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工作实践中,“行为者必须在国家法定的权限内,以法律和有关的行政法规为准绳,做到按程序办事,杜绝任何超越法定权限、滥用法律、违反法律程序事件的出现。”[13]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档案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即不能因为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就放弃服务创新与探索。也不能因为是对政府、对人民群众有利,就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向深圳市的同志学习,在不断创新与探索档案服务机制的同时,适时的通过立法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将创新与探索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就对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的职权给予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文件事务综合管理部门,“深圳市档案馆为全市的中心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是市政府所属的档案专业机构。”“市、区政府设立的文件中心,是集中保管与提供利用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分别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事)。

再如:2003年7月25日珠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档案条例》。这部《条例》明确规定了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的法律地位:“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是隶属于珠海市档案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归口珠海市档案局管理。其职责任务是负责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接收、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14]

深圳与珠海两市成立的文件管理中心,使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与现行法律法规上的冲突得到了解决,为档案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为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为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2、6、7、8、9、10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www.law-/lw/.2000.11.24

3孙刚.关于“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档案.2002;12

4艾建华.海淀区文档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展望.北京档案.2002;10

5郭海缨.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档案工作的方向.中国档案报.2001.1.26第一版

11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编写组.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档案资源;资源整合;档案服务;协同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字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型,推动了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的创新[1]。但是,受制于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发展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不全面、数字档案资源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充分整合和利用数字档案资源,成为档案管理部门的现实课题。因此,要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进行探讨,提出构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现实路径,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协同机制,推动我国档案事业与时俱进。

一、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1.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机遇。大数据时代,各国政府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政治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提出,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中的应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时代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带来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机遇[2]:第一,新思维机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过程中以全新的管理思维,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从而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作用。第二,新方式机遇。在推进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过程中,数字档案资源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控、全要素管理成为必然要求,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数字档案资源实施单套制与单轨制管理成为档案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第三,新资源机遇。数字档案资源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竞争性资源,其价值与作用显著提升,确保数字档案资源的可信、可用、可追溯,成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发展的共同要求。第四,新基础设施机遇。把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数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容。第五,新能力机遇。对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关系到国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也关系到民生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成为档案走向社会、服务百姓的重要路径,是大数据时代数字记忆、数字身份、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构建的基础保障。第六,新权益机遇。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的建立,关系到人类发展过往、现在与未来的留存与持续,与公民身份识别、隐私保护、权益保障等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建立,是新权利建立与保障的重要内容。2.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挑战。与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建立所面临的六个发展机遇相比,同样面临着六个方面的新挑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新思维挑战。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建立过程中,要以多元主体数字治理的新思维,重点解决数字档案资源法律可采性问题,确保数字档案资源价值得到多方主体的共同认可,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字档案资源对国家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当前,国家对数字档案资源法律可采依据依然严格限定,从而影响了数字档案资源的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互信互认,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产生影响。第二,新方式挑战。对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必须根据社会对档案资源的多样化需求进行改进,使数字档案资源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加便捷,为档案资源利用人员提供多渠道、多路径、多方式的应用,要求数字档案资源必须要从双套双轨管理方式转向无纸化单轨制管理。第三,新资源挑战。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就是为了更好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对档案信息孤岛进行突破。当前,数字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成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瓶颈,必须建立全新的档案资源观,推进数字档案资源的信息开发,更好地解决数字身份认同问题,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从而更好地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的核心基础数据资源。第四,新基础设施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加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有机组成部分,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资源工作转型的深度应用,包含数字档案资源采集从基于目标的局部采集向全面场景采集,数字档案资源类型从单一来源向多源异构转变,在数字档案资源采集过程中实现非结构化数字档案资源线上线下深入融合、云备份和云存储的转变,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统一数字档案资源协同建设体系和服务机制。第五,新能力挑战。一方面,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的建立,对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更高,必须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大数据观,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复杂特征进行深度学习,重点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多样性、数字记忆多元性、数字身份认同多维性的知识重构。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要基于大数据发展形势,提升跨领域合作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能力,提升数字档案资源在社会数据治理和数字文化建设以及数字信息生态建设中的服务水平。第六,新权益的挑战。数字化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涉及国家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而且,数字档案资源在身份认证方面的应用,可能导致隐私泄露问题;数字档案资源应用,可能对特定人群权益产生负面影响,要重点关注。

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构建路径

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必须建立在协同机制基础之上,通过协同机制的建立,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档案管理新机制。重点是要建立数字档案管理协同、组织协同和技术协同[3]。1.做好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顶层设计。加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顶层设计,要从系统论出发,树立全局观念,根据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新目标,基于用户需求开展全面总体设计,建立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数字档案资源协同管理机制[4]。第一,要制定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的战略规划,不仅要站在全局高度建立符合国家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也要站在行业角度建立符合档案管理部门和合作部门利益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二,要更加注重协同合作,抽调多部门的档案管理技术骨干和优秀人员,建立跨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探索数字档案资源的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跨层次管理模式。第三,强化档案管理部门主体认同性,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优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引入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先进理念,完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建立档案主体地位。2.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利益平衡机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数字档案资源整合涉及主体更加复杂,涉及节点更加多样,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关键就是要对各个环节和各个主体的利益进行平衡,避免协同机制利益冲突[5]。第一,要制定合理的协同合作方案,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利益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利益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同时也要从社会整体效益出发,建立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协同合作方案。在与相关商业机构合作的过程中,要基于经济效益发挥数字档案资源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整合与服务合作方案。在与个人合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更是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为其提供专业的数字档案资源存档环境,更好地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第二,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反馈机制,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反馈,同时对协同合作意向和合作协议进行完善,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的持续推进。3.加强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全面监管。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必须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规范,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工作体系[6]。首先,为了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规范运行,必须建立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建立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办法,实施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职责体系、管理规范、考核办法等多个制度,也要充分发挥相关法律制度效力,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矛盾纠纷进行规范,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良好秩序。其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有效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障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多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也便于应用数字档案资源。4.应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现代技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资源的适应性。首先,通过元数据整合技术,把分散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采用关联数据的方式,通过URI(统一资源标识)或者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实现技术统一,最终构建完整的数字档案资源数据库。其次,通过一站式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构建数字档案资源技术服务平台,为档案用户提供一站式档案资源检索服务,即统一元数据标准和数据转换接口,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合理获取,并基于语义技术的应用搭建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模型,对数字档案元数据进行统一著录,构建一个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最后,通过数字档案资源分类去重技术的应用,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多维分析数据库,并在数字档案异构资源共建环境中,建立安全性高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系统,实现联网联库检索应用服务。5.培养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综合人才。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要求管理服务人员不仅要精通单一主体知识,还要熟悉合作方的需求,培养综合人才是当务之急。首先,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定期组织交流学习培训活动,不仅要培养其专业档案管理知识,还要培养其综合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知识,培养跨机构人才队伍。其次,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根据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建设要求,结合实际需求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全方位人才培养。最后,加强对档案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重点是加强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专业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提升人员档案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建设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机制,是档案管理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整体提升的必然路径。档案管理部门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勇于打破档案管理界限壁垒,着眼全局观念与视角,融合技术协同、管理协同、人员协同,充分发挥档案数字资源社会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梁静娴.档案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的发展策略思考[J].兰台世界,2017(S1):28.

[2]聂云霞.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数字档案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与策略[J].兰台世界,2017(9):15-20.

[3]周美兰.关于高校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的探讨[J].兰台世界,2014(17):79-80.

[4]孙俐丽,吴建华.关于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6(1):57-61.

[5]许济沧,安小米.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类型研究[J].北京档案,2016(8):22-25.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3

关键词:依法行政、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现行文件、利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管理国家与地方档案事务,保管国家档案的专门机构同样应该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档案工作者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社会档案事务。

创新档案报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机关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日期时内的工作重点。要把好事办好,使我们的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报务机制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为例,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自2000年4月,深圳市档案局试办了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各种现行文件资料信息后,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青岛市、陕西省、武汉市、江西省等档案馆相继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工作。2001年10月16日,《中国档案》杂志社和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及开展这项工作后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做哪些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座谈。2002年7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后,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作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档案部门迅速得以推广,在主要档案媒体上每周都有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开业的报道。对此领导、公众、媒体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还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服务内容拓展与服务主体资格的关系。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三条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馆进行下列工作:㈠接收与征集档案。㈡科学地管理档案。㈢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㈣编辑出版档案史料。㈤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2]

我们从上述现行有效档案法规对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任务的界定看,均没有收集与提供利用现行文件这一项。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因此,有必要在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内容的同时,处理好服务主体资格合法化的问题。

2.接收现行文件进馆时限与现行档案法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档案局搞现行文件利用,这件事情怎么做?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10年、20年,但是这一步我们做了,也不违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这样做是符合法律的。我们法规中有一条,经济文化类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我们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文化类档案,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要搞现行档案利用。”[3]

对此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档案法规的规定,不是理论上的探讨。把必须遵循的法规条款,视为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不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是指按规定时限接收进馆的档案,据此提前接收档案进馆显然是对该条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三)这段话前面讲的是“搞现行文件利用”,后面讲的则是“要搞现行档案利用”,明显混淆了文件与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目前档案局(馆)接收现行文件的时限有两种,一种是与机关档案年度整理(立卷)归档的时间要求相一致。既“接收上年度党委、政府机关(文件形成机关)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包括纸质文件、特殊载体如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4]另一种是按规定的报送范围“每三个月向市档案馆送交一次”。[5]前一种是事实上的接收档案进馆,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后一种如果接收的是文件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如果接收的是档案同样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只有“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而为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提前接收档案资料进馆并不包括在内。

如果这项工作今后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有必要对现行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已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3.新的服务模式与法律依据的关系。

我国“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6]“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7]“宪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决不是偶然的。“不抵触”是指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当然,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作出规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抵触问题。“根据”则不同。“根据”当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作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要求“根据”,就因为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根据权力机关的意志才能制定规范。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当然不得与法律(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不抵触”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8]

档案局(馆)为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而的意见和通知中,大都表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地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工作有关规定;或者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但问题出在这些依据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和要求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从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上看,存在依据法律失当或无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4.行政隶属关系与职权受权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9]“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遵循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10]

目前,档案局(馆)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从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文件资料。一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形式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另一种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后,直接以当地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这两种方式算不算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授权估且不论,从授权的主体上讲,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应当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上存在着主体不当。

5.结束语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1]

党的十六大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强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12]

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工作实践中,“行为者必须在国家法定的权限内,以法律和有关的行政法规为准绳,做到按程序办事,杜绝任何超越法定权限、滥用法律、违反法律程序事件的出现。”[13]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档案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即不能因为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就放弃服务创新与探索。也不能因为是对政府、对人民群众有利,就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向深圳市的同志学习,在不断创新与探索档案服务机制的同时,适时的通过立法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将创新与探索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就对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的职权给予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文件事务综合管理部门,“深圳市档案馆为全市的中心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是市政府所属的档案专业机构。”“市、区政府设立的文件中心,是集中保管与提供利用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分别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事)。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4

关键词:依法行政、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现行文件、利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管理国家与地方档案事务,保管国家档案的专门机构同样应该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档案工作者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社会档案事务。

创新档案报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机关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日期时内的工作重点。要把好事办好,使我们的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报务机制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为例,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自2000年4月,深圳市档案局试办了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各种现行文件资料信息后,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青岛市、陕西省、武汉市、江西省等档案馆相继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工作。2001年10月16日,《中国档案》杂志社和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及开展这项工作后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做哪些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座谈。2002年7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后,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作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档案部门迅速得以推广,在主要档案媒体上每周都有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开业的报道。对此领导、公众、媒体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还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服务内容拓展与服务主体资格的关系。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三条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馆进行下列工作:㈠接收与征集档案。㈡科学地管理档案。㈢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㈣编辑出版档案史料。㈤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2]

我们从上述现行有效档案法规对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任务的界定看,均没有收集与提供利用现行文件这一项。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因此,有必要在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内容的同时,处理好服务主体资格合法化的问题。

2.接收现行文件进馆时限与现行档案法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档案局搞现行文件利用,这件事情怎么做?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10年、20年,但是这一步我们做了,也不违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这样做是符合法律的。我们法规中有一条,经济文化类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我们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文化类档案,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要搞现行档案利用。”[3]

对此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档案法规的规定,不是理论上的探讨。把必须遵循的法规条款,视为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不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是指按规定时限接收进馆的档案,据此提前接收档案进馆显然是对该条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三)这段话前面讲的是“搞现行文件利用”,后面讲的则是“要搞现行档案利用”,明显混淆了文件与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目前档案局(馆)接收现行文件的时限有两种,一种是与机关档案年度整理(立卷)归档的时间要求相一致。既“接收上年度党委、政府机关(文件形成机关)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包括纸质文件、特殊载体如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4]另一种是按规定的报送范围“每三个月向市档案馆送交一次”。[5]前一种是事实上的接收档案进馆,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后一种如果接收的是文件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如果接收的是档案同样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只有“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而为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提前接收档案资料进馆并不包括在内。

如果这项工作今后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有必要对现行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已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3.新的服务模式与法律依据的关系。

我国“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6]“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7]“宪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决不是偶然的。“不抵触”是指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当然,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作出规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抵触问题。“根据”则不同。“根据”当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作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要求“根据”,就因为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根据权力机关的意志才能制定规范。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当然不得与法律(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不抵触”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8]

档案局(馆)为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而的意见和通知中,大都表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地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工作有关规定;或者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但问题出在这些依据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和要求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从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上看,存在依据法律失当或无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4.行政隶属关系与职权受权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9]“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遵循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10]

目前,档案局(馆)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从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文件资料。一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形式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另一种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后,直接以当地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这两种方式算不算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授权估且不论,从授权的主体上讲,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应当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上存在着主体不当。

5.结束语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1]

党的十六大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强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12]

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工作实践中,“行为者必须在国家法定的权限内,以法律和有关的行政法规为准绳,做到按程序办事,杜绝任何超越法定权限、滥用法律、违反法律程序事件的出现。”[13]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档案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即不能因为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就放弃服务创新与探索。也不能因为是对政府、对人民群众有利,就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向深圳市的同志学习,在不断创新与探索档案服务机制的同时,适时的通过立法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将创新与探索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就对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的职权给予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文件事务综合管理部门,“深圳市档案馆为全市的中心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是市政府所属的档案专业机构。”“市、区政府设立的文件中心,是集中保管与提供利用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分别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事)。

再如:2003年7月25日珠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档案条例》。这部《条例》明确规定了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的法律地位:“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是隶属于珠海市档案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归口珠海市档案局管理。其职责任务是负责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接收、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14]

深圳与珠海两市成立的文件管理中心,使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与现行法律法规上的冲突得到了解决,为档案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为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为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2、6、7、8、9、10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www.law-/lw/.2000.11.24

3孙刚.关于“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档案.2002;12

4艾建华.海淀区文档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展望.北京档案.2002;10

5郭海缨.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档案工作的方向.中国档案报.2001.1.26第一版

11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编写组.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依法行政、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现行文件、利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管理国家与地方档案事务,保管国家档案的专门机构同样应该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档案工作者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社会档案事务。

创新档案报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机关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日期时内的工作重点。要把好事办好,使我们的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报务机制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为例,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自2000年4月,深圳市档案局试办了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各种现行文件资料信息后,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青岛市、陕西省、武汉市、江西省等档案馆相继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工作。2001年10月16日,《中国档案》杂志社和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及开展这项工作后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做哪些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座谈。2002年7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后,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作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档案部门迅速得以推广,在主要档案媒体上每周都有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开业的报道。对此领导、公众、媒体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还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服务内容拓展与服务主体资格的关系。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三条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馆进行下列工作:㈠接收与征集档案。㈡科学地管理档案。㈢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㈣编辑出版档案史料。㈤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2]

我们从上述现行有效档案法规对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任务的界定看,均没有收集与提供利用现行文件这一项。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因此,有必要在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内容的同时,处理好服务主体资格合法化的问题。

2.接收现行文件进馆时限与现行档案法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档案局搞现行文件利用,这件事情怎么做?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10年、20年,但是这一步我们做了,也不违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这样做是符合法律的。我们法规中有一条,经济文化类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我们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文化类档案,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要搞现行档案利用。”[3]

对此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档案法规的规定,不是理论上的探讨。把必须遵循的法规条款,视为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不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是指按规定时限接收进馆的档案,据此提前接收档案进馆显然是对该条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三)这段话前面讲的是“搞现行文件利用”,后面讲的则是“要搞现行档案利用”,明显混淆了文件与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目前档案局(馆)接收现行文件的时限有两种,一种是与机关档案年度整理(立卷)归档的时间要求相一致。既“接收上年度党委、政府机关(文件形成机关)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包括纸质文件、特殊载体如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4]另一种是按规定的报送范围“每三个月向市档案馆送交一次”。[5]前一种是事实上的接收档案进馆,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后一种如果接收的是文件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如果接收的是档案同样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只有“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而为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提前接收档案资料进馆并不包括在内。

如果这项工作今后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有必要对现行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已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3.新的服务模式与法律依据的关系。

我国“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6]“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7]“宪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决不是偶然的。“不抵触”是指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当然,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作出规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抵触问题。“根据”则不同。“根据”当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作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要求“根据”,就因为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根据权力机关的意志才能制定规范。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当然不得与法律(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不抵触”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8]

档案局(馆)为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而的意见和通知中,大都表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地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工作有关规定;或者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但问题出在这些依据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和要求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从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上看,存在依据法律失当或无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4.行政隶属关系与职权受权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9]“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遵循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10]

目前,档案局(馆)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从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文件资料。一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形式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另一种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后,直接以当地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这两种方式算不算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授权估且不论,从授权的主体上讲,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应当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上存在着主体不当。

5.结束语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1]

党的十六大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强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12]

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工作实践中,“行为者必须在国家法定的权限内,以法律和有关的行政法规为准绳,做到按程序办事,杜绝任何超越法定权限、滥用法律、违反法律程序事件的出现。”[13]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档案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即不能因为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就放弃服务创新与探索。也不能因为是对政府、对人民群众有利,就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向深圳市的同志学习,在不断创新与探索档案服务机制的同时,适时的通过立法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将创新与探索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就对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的职权给予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文件事务综合管理部门,“深圳市档案馆为全市的中心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是市政府所属的档案专业机构。”“市、区政府设立的文件中心,是集中保管与提供利用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分别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事)。

再如:2003年7月25日珠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档案条例》。这部《条例》明确规定了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的法律地位:“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是隶属于珠海市档案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归口珠海市档案局管理。其职责任务是负责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接收、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14]

深圳与珠海两市成立的文件管理中心,使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与现行法律法规上的冲突得到了解决,为档案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为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为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2、6、7、8、9、10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2000.11.24

3孙刚.关于“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档案.2002;12

4艾建华.海淀区文档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展望.北京档案.2002;10

5郭海缨.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档案工作的方向.中国档案报.2001.1.26第一版

11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编写组.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依法行政、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现行文件、利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指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管理国家与地方档案事务,保管国家档案的专门机构同样应该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档案工作者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社会档案事务。

创新档案报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机关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日期时内的工作重点。要把好事办好,使我们的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报务机制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为例,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自2000年4月,深圳市档案局试办了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各种现行文件资料信息后,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青岛市、陕西省、武汉市、江西省等档案馆相继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工作。2001年10月16日,《中国档案》杂志社和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档案部门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及开展这项工作后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做哪些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座谈。2002年7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后,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作为档案部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档案部门迅速得以推广,在主要档案媒体上每周都有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开业的报道。对此领导、公众、媒体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从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还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服务内容拓展与服务主体资格的关系。

目前,档案部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深圳模式,既成立业务上由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文件中心,依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的授权,履行“接收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和保管;向市或者区档案馆移交需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利用文件”等职责。二是常熟模式,既在档案馆挂牌成立“文件资料服务中心”,“档案馆”与“文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昌平区模式,既在档案馆内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文件中心”是“档案馆”的一个内设机构。

从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上看,除第一种外,后两种均是由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按照目前“局馆合一”的模式,档案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就是档案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可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大都以概括之语言,划定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二是由单行的实体法,规定某一具体事项由哪一行政机关管辖。”[1]

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档案馆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三条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馆进行下列工作:㈠接收与征集档案。㈡科学地管理档案。㈢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㈣编辑出版档案史料。㈤参与编修史、志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与公民的权利不同,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此外还有道德等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2]

我们从上述现行有效档案法规对各级档案局(馆)工作任务的界定看,均没有收集与提供利用现行文件这一项。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角度看,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因此,有必要在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内容的同时,处理好服务主体资格合法化的问题。

2.接收现行文件进馆时限与现行档案法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档案局搞现行文件利用,这件事情怎么做?尽管从理论上讲,我们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10年、20年,但是这一步我们做了,也不违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这样做是符合法律的。我们法规中有一条,经济文化类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我们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文化类档案,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要搞现行档案利用。”[3]

对此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年限是档案法规的规定,不是理论上的探讨。把必须遵循的法规条款,视为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的理论观点是不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是指按规定时限接收进馆的档案,据此提前接收档案进馆显然是对该条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三)这段话前面讲的是“搞现行文件利用”,后面讲的则是“要搞现行档案利用”,明显混淆了文件与档案的概念。

关于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时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目前档案局(馆)接收现行文件的时限有两种,一种是与机关档案年度整理(立卷)归档的时间要求相一致。既“接收上年度党委、政府机关(文件形成机关)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包括纸质文件、特殊载体如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4]另一种是按规定的报送范围“每三个月向市档案馆送交一次”。[5]前一种是事实上的接收档案进馆,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后一种如果接收的是文件有越权行政(事)之嫌,如果接收的是档案同样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规的要求不一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只有“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而为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提前接收档案资料进馆并不包括在内。

如果这项工作今后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有必要对现行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已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3.新的服务模式与法律依据的关系。

我国“宪法、法律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根据”原则。”[6]“对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用的是“不抵触”原则。”[7]“宪法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和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了“根据”和“不抵触”两个不同的词,决不是偶然的。“不抵触”是指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当然,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作出规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抵触问题。“根据”则不同。“根据”当然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与已对此问题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同时,也表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规范才能据此作出规定。否则就是于法无据。对行政机关制定规范要求“根据”,就因为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根据权力机关的意志才能制定规范。在有些法律的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制定规范使之进一步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当然不得与法律(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中的“不抵触”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不抵触”,都说明法律优于其他法律规范。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规范,法律处于最高的效力位阶。”[8]

档案局(馆)为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而的意见和通知中,大都表明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地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档案工作有关规定;或者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但问题出在这些依据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并没有规定和要求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资料进馆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从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上看,存在依据法律失当或无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尽可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4.行政隶属关系与职权受权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径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机关也就是执行法律的机关。”[9]“由于我国法律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而现实又迫切需要可供遵循的规范;也由于经验不足,某些领域尚难以立即形成法律,这就需要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制定一些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法律授权,尤其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时,必须有法律授权。”[10]

目前,档案局(馆)进行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从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文件资料。一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形式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另一种是由档案局草拟关于收集本级行政区域所属机关单位现行文件资料的意见或办法后,直接以当地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这两种方式算不算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授权估且不论,从授权的主体上讲,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应当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档案局(馆)收集现行文件,提供现行文件利用服务的授权上存在着主体不当。

5.结束语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11]

党的十六大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强调“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12]

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工作实践中,“行为者必须在国家法定的权限内,以法律和有关的行政法规为准绳,做到按程序办事,杜绝任何超越法定权限、滥用法律、违反法律程序事件的出现。”[13]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档案工作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即不能因为与现行法律法规有冲突,就放弃服务创新与探索。也不能因为是对政府、对人民群众有利,就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向深圳市的同志学习,在不断创新与探索档案服务机制的同时,适时的通过立法或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将创新与探索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就对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的职权给予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市、区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档案。文件事务综合管理部门,“深圳市档案馆为全市的中心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是市政府所属的档案专业机构。”“市、区政府设立的文件中心,是集中保管与提供利用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从而保证了档案局、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档案中介机构分别在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事)。

再如:2003年7月25日珠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档案条例》。这部《条例》明确规定了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的法律地位:“珠海市文件管理中心是隶属于珠海市档案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归口珠海市档案局管理。其职责任务是负责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接收、整理、鉴定、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14]

深圳与珠海两市成立的文件管理中心,使档案局(馆)提供现行文件利用与现行法律法规上的冲突得到了解决,为档案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为档案资源的科学整合,为更好的服务与社会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2、6、7、8、9、10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www.law-/lw/.2000.11.24

3孙刚.关于“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浙江档案.2002;12

4艾建华.海淀区文档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展望.北京档案.2002;10

5郭海缨.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档案工作的方向.中国档案报.2001.1.26第一版

11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编写组.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共享视域;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机关档案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机关数字档案建设已成为时代潮流。机关数字档案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档案服务的效率,共享是提高档案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1]。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机关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共享视域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在机关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管理工作程序烦琐、流程冗长、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档案资料利用过程中,仅对于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就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档案资料归档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还会降低档案信息查询准确性,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优化档案信息查询流程,简化档案信息利用程序,减少档案资料丢失损毁,明显提高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因此,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具备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便捷性、准确性等优势,有助于提高机关档案管理效率。2.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利用率。机关单位在开展业务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对于不同阶段的业务开展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如果机关档案管理还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档案资料的时候还要到档案管理部门调取信息,不仅利用程序烦琐、效率低下,还可能造成档案资料的丢失。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把档案信息储存在档案管理系统中,需要调取相关档案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查阅,大大提高了机关档案利用效率。由此可见,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为档案用户共享使用创造条件,档案用户可以多人异地同时查阅,快速查找档案信息,减少档案查询时间,提高机关档案利用效率。3.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益。机关档案管理,社会性应该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在确保机关档案管理社会性的基础上,还要提高机关档案管理的经济性,尽可能减少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3]。在机关档案传统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档案工作挑战性较小,以重复性劳动为主,长此以往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反感心理,可能导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机关档案服务水平的下降,甚至对机关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电子档案存储节约了大量办公用房,减少了实体档案存储维护费用,不仅提高了机关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还可以大大降低机关的资源投入,提高机关档案管理效益。

二、共享视域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推动机关档案数字化建设,对于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4]。但在实践过程中,受管理意识、人员能力素质、服务体制机制等影响,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服务意识。在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不仅承担了机关档案内部管理职责,还承担着外部服务职能[5]。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机关档案不仅要服务本单位或本部门,还要为社会公众做好档案服务,才能更好地体现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较为淡薄,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机关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监督机制是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没有建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也缺失,从而导致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限制了机关档案的共享服务。其次,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宣传引导不到位,未能牢固树立机关档案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阻碍了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2.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人才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主要的推动力量。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数字档案管理素质与能力。一些机关在推进数字档案建设的时候缺乏专业数字档案管理人才,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招聘工作缺乏规划,过于看重人员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但是对于人员的数字档案管理实际能力缺乏考察,导致招聘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无法胜任实际工作需要,不仅影响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影响了机关数字档案发挥信息服务功能。其次,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编制紧张和工作任务量较大等多方面原因,缺少对档案管理人员知识与能力的持续培训,导致其知识无法胜任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3.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基于共享视域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建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体系,这也是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对其具有决定作用。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实践中,还面临着共享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机关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与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实际不相匹配,对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共享服务行为缺乏约束,特别是对机关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缺乏约束力,在设计机关档案管理制度时,缺乏对共享的规划与融入,导致机关档案管理制度中缺失数字档案共享服务要求。其次,机关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奖惩机制。开展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必须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机制,从而更好地提高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设计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制度的时候,由于未能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导致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意识缺位、能力不到位。

三、共享视域下提升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当前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6]。1.树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理念。共享视域下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把共享服务理念放在第一位。机关数字档案的共享服务开展,要以协同理念为基础,清除机关数字档案共享服务的界限,以“一盘棋”思想来构建机关数字档案共享服务体系。首先,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对机关各类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机关数字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其次,在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结合机关档案用户需求和现代信息技术特点,提供适配场景需要的机关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场景,重点可以借助各类移动终端和智能终端,建立机关数字档案共享服务系统,并确保机关数字档案资源接入服务的快速性和便捷性。2.建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标准。档案用户需求是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开展的源头。但是,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推进共享服务,利用空间的有限性是其主要制约因素。机关档案传统管理模式中,各个区域、行业、部门的档案管理要求不尽相同,基本上采取各自为政的档案服务标准,不仅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服务标准也各不相同,直接限制了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共享服务工作开展。因此,要建立健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标准,就要对机关数字档案共享服务范围和内容进行明确,在共享服务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上实现协同,以一个标准框架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工作。总之,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工作的推进,不仅要针对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还要在共享理念之下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3.整合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资源。资源整合是实现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对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机关档案的自身特点,还要充分考虑档案用户的实际需求,确保供需平衡。因此,要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机关档案数字资源系统,确保机关数字档案资源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其次,在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过程中,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转变服务方式,把机关档案服务工作积极延伸到社会更多群体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范围进行拓展延伸,把机关数字档案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最后,要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精准把握用户对机关数字档案资源的个性需求,为其提供精准档案服务,提升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4.强化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安全。安全是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的生命线。为了加强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的安全性,必须从管理、组织、技术等方面共同入手,全面保证机关数字档案资源安全。首先,要加强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制度建设,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的方式,建立共享服务安全制度体系,涵盖管理制度、执行制度、行为制度和监督制度。其次,要加强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组织建设,成立专门的推进保障机构,明确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实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和机关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职责,建立“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推进局面。最后,要加强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技术保障,注重云技术在机关数字档案传输、存储中的利用,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机关数字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保障机关档案数据资源安全,还可以确保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质量。5.提升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人员能力。在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服务能力培训。首先,要注重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招聘选拔,不仅要注重对档案管理知识与能力的考察,还要注重对数据管理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档案共享服务意识的考核,选拔和培养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扎实、大数据技术应用熟练、档案管理能力强的专业服务人员。其次,要加强对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共享服务能力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更好地应对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新要求。在共享视域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机关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共享服务是必然趋势,也是机关档案资源更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在推进机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共享服务理念,建立共享服务标准,整合共享服务资源,强化共享服务安全,提升人员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桂红.资源共享视域下自然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20(9):63-64.

[2]徐玲.信息生态视域下数字档案共享机制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56-59.

[3]山石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分析[J].兰台世界,2020(3):61-63

[4]雷乃明.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与共享的制度性保障[J].福建档案,2017(6):13-15.

[5]李晓楠,孙月.2005—2014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概述[J].兰台世界,2015(29):44-45.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本质上是对高校学生从录入学籍一直到毕业就业的所有在校信息的全面系统汇总,是将学生的在校实践表现进行全面的数据信息集中化管理的模式。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对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对于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全面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基本理论

1.1档案信息管理。档案管理是指整个档案从数据信息的挖掘、收集、记录、利用与再生产的所有流程,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有计划的管控协调来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管理有异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依据馆藏数据资源与互联网数据信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信息,为客户搜索数据资源、制定战略决策以及解决计划等增值服务提供大量档案信息支持[1]。而档案信息管理方式是将档案管理实现层次上的优化升级,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高度集成性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是将数据信息从个体、行业、社会、地域等方面进行规划管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隶属于社会层面的数据信息管理,涉及高校部门的不同层次的数据信息归纳管理。1.2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用于加强高校档案系统的全面化、系统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而采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资源共享机制能帮助高校构建更为成熟的信息资源实践管理体系,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收集数据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通常包含数据资源、资源有效传播以及使用客户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信息传播媒介以及最终服务目标三方面。另外,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必须要确保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双重保障。信息资源模块化建设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各自为政与重复性构建等行为,降低高校档案管理成本费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将各种文字、声音、图片等档案数据,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规整处理,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数据支持。信息资源共享虽然是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但也要确保共享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不能盲目进行超量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共享符合社会档案信息共享规章制度,否则会给信息资源提供方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重要性

2.1社会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信息资源已经与传统的物质资源等成为当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其自身特有的社会经济价值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特性,能够对资源的能源搜集、原材料加工生产等起到降低成本提高增值价值等作用,真正做到利用信息资源带动工业化发展。但当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远远滞后于国际发展水平,所以充分利用挖掘高校档案资源开发深入与广度,是实现高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2.2社会公众服务知情权要求。档案管理机构是社会数据信息的最大集中管理者,在发展初级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逐渐转变成现代社会的民众受托机构,所以档案管理机构本身就承担着公众数据信息的公开责任,这是对公众档案信息资源的知情权的一种强制性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档案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机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3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需要。一方面,高校档案是教师与科研成员的教学研发成果,能对高校科研教育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提升高校教学层次,实现各高校间优势信息资源的互补互用,有利于高校的协调共进。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大量高校数据信息的需求。所以深入挖掘高校档案信息的潜在实践价值,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创建更为系统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需求。

3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显著性管理工作,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研发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极易受到高校管理层与教师的忽视。但是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创建本身就需要高校中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果管理层与教师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会造成数据信息搜集不完全或不能及时进行更新[2]。另外,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创建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与资金,而高校则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专项资源,如果重视度不够,会使创建工作很难真正有效开展。3.2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过低。虽然大部分高校将数据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但从实践创建结果来看,管理工作仍旧存在服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过低、模式单一等问题,如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应用单纯用于对学生档案的更新替换或查询搜索等管理工作,对于挖掘整理更深层次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欠缺必须的信息技术支撑。另外,学生数据信息共享中的资料包含学生就职规划等在内,但这些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欠缺高层次的信息化技术,不能深入挖掘更为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3.3无法打破高校档案信息共享屏蔽。这种信息屏蔽是造成高校间、高校各部门间档案信息互相隔绝,不能进行有效共享的主要壁垒。在现代化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料根本社会价值是交流共享,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但在实践管理中,高校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导致高校学生与教师个体很难真正进行资源查阅,更不用说社会上其余人员。这就导致各个高校间无法建立有效的信息档案共享机制,严重限制了学生就职途径,影响学生的就业成长。

4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对策意见

4.1给予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应有的重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设备支持,特别是对构建初期的基础设施引进、系统优化调整等工作,需要高校管理层与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外,要充分重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后期维护工作,不仅要配备专职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对高校支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且对管理系统配备设施软件等定期进行优化升级,为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的高效化开展提供有力保障。4.2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共享服务机制。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大量档案信息资源能够为高校师生与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扩大服务管理范围。同时由于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包含信息资源的整理、保管与服务三方面,所以需要逐步完善档案工作整体程序,确保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与开放性,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群的个性化需求[3]。4.3创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集成体系。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为包含全校师生与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资源信息共享服务,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进行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但受高校资金、设备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限制,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发展需求,高校间的档案信息共享管理机制的建设往往各自为政,在管理系统创建过程中采用的软件设施与信息技术平台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出现共享屏蔽状况,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只能在高校自身内进行使用,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共享机制,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进行联合协作,创建内容更为丰富化、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资源库,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系统化、开放化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校的档案管理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对高校方案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引入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降低管理工作成本耗费,实现档案管理服务的公开化、个性化,已经成为高校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学香.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207.

[2]赵旭.简析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J].办公室业务,2018(11):47.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档案管理;范式

公共管理主要处理社会大众的公共事务,而在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件。例如笔者所从事的编办工作,主管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就会涉及到多个事业单位的大量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事务。随着公共管理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的不断转变、管理制度日趋科学化、管理程序日益系统化、道德伦理规范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者逐渐形成了档案管理范式基础理念,并使其管理体系获得不断完善,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关于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研究工作将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为公共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对社会共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总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会变得日益繁杂,只有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才能使社会公众在进行公共事务时显得更为规范和有序。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为实现我国公共管理事业能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公共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实现最广大群众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二、档案管理范式概述

档案管理,指的是对文件资料的有效整理、科学分类和合理保管,它与社会管理有着非常紧密关联。档案管理范式对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缜密核查、筛选和存储管理,来为具体问题提供可靠而真实宜居的专业化管理行为。档案管理范式运用其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机制,能够实现增强实践管理力度和减少工作事务的目标,使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档案管理范式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有效整理、科学分类和合理保管,发现事物间存有的内在关系,增强对具体问题的逻辑性考察,以实现对档案文件资料的科学化管理。

三、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理念基础

1.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共责任理念。公共责任理念又称之为社会责任理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植入公共责任的理念,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激发更多的原动力。传统的档案管理的责任较为片面,主要指的是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档案管理的责任已经拓展并延伸至社会责任的层面。现代档案管理为实现对数量不断增长、种类不断丰富的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及时性和便捷式管理目标,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增强公共责任理念。因而,实现现代档案合法性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履行好公共责任。

2.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全面发展理念。档案管理应当以促进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服务。传统的档案管理只是关注政府的行政工作和历史修编修志等需要,并没有将其工作对象发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来,使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对档案管理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秉承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理念。

3.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公平服务理念。公平服务理念是指档案管理部门在对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服务时,要做到具有统一标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公共档案管理部门在为已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料的使用提供服务时,不可以搞特权,更不可搞歧视,应当允许社会大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自由的使用。公平服务理念其本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档案管理部门在对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性档案的服务过程中,必须持有相同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一方面,不能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提供特权,同样,也不能为特定的组织或个人设置障碍。当涉及到一些暂不能公开的档案时,除了考虑到政府机构的社会管理特殊需要之外,应当对公众提供拒绝服务,且标准仍要统一。所以说,公平服务理念是档案管理工作社会公共性的本质诉求。

四、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机制选择

1.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要求的开放机制。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极大的制约了档案资源建设规模发展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形成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粗糙的现状。这些限制因素无法实现对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理、科学分类和合理保管目标,成为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手段的重要制约因素。档案管理范式的开放机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用开放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视野,将档案管理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使公共管理能更好的切中社会发展的脉搏,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强大的原动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管理,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要求的互动机制。档案管理范式的互动机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其他社会实践部门以及广大使用者保持互动沟通和共同进步的关系。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社会实践部门的关联只是停留在档案形成、接收和服务的状态层面,这根本无法满足一种公众性事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范式为档案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实践部门以及广大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共同希望,让拥有者不同社会分工角色的组织或个人,在这个互动的平台获得对社会责任与价值的新认识,破除传统社会分工所导致的思维封闭性,并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自身的现实工作目标和社会责任。

3.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要求的公众参与机制。档案管理范式的公众参与机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站在公共管理的视阈下,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平、公开的服务,并积极探索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方式方法。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服务的质量应当由人民群众来评定,其发展的方向和尚需完善的地方应当由人民群众来指出,这样才能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所以,档案管理范式所强调的公众参与机制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增加档案管理的公平度和公开度。使档案管理能真正做到以公众为服务中心,实现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并帮助社会大众实现公共实践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应当具有公共性、全面性和公平性,并在管理机制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开放机制、互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些都将大大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档案管理范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不断适应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宋祎婷子 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倪丽娟,尹航.基于公共管理的档案管理实践范式研究——以社会变迁为视角[J].档案学通讯,2012,04:33-35.

档案服务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档案管理;范式探索

一、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理念基础

1.公共责任理念。社会责任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动力,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是实现档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现代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在责任范围和责任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责任范围的角度看,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承担政治责任,现代的档案管理主要承担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广大人民发展的社会责任。从责任履行程度来看,现代档案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提供的信息类型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系统性和时效性越来越强,成本花费越来越少等方面。

2.全面发展理念。现代档案管理应该立足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来进行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而非在传统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领域开展档案资源的建设。在工作对象上,现代档案管理面向的应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非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

3.公平服务理念。公共性的本质诉求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平服务理念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档案服务中的歧视现象。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档案开放制度进行工作,对应该开放的档案要适时开放,允许社会群众自由利用档案资料。在向社会群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时候,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应该搞差异化的服务,必须严格遵守一视同仁的原则、标准和制度。对暂时不开放的档案资料,只有国家和社会管理有急切需求,才会提供服务,对于其余的社会群体,我们一律拒绝提供档案服务。

二、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管理范式的机制选择

1.开放机制。开放机制是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开放。长期以来,档案管理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及手段方面的发展十分有限,档案部门的封闭使得档案部门没有办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工作。为此,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积极的开放机制,这有利于解决档案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把档案管理深深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体系中;有利于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开拓档案管理的思维视野;有利于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思维的束缚,完善档案管理的实践方式和方法;有利于为现代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保障。

2.互动机制。互动机制主要是通过和其他的社会部门以及广泛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真真正正地在社会运行中开展社会性的档案管理活动。长时间以来,档案管理部门与很多其他社会部门的联系仅仅停留在档案的接收和传递的状态上,这种状态不利于发展社会性事业。在当今的发展态势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作为一名专业的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从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出发,追求自己应具有的价值和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社会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激发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打破传统社会分工的思维局限性和封闭性,使全体档案管理人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认识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意义,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的工作目标,进而完善社会发展的档案管理服务制度。

3.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档案管理开放性工作中的实现机制。在当代社会,档案管理的评价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出公众对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诉求,为了改变现阶段档案管理的评价情形,为档案的公共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社会动力,档案评价主体必须有充足的社会公众代表。

三、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的实践范式

1.文档集成化管理范式。文档的集成化管理主要是把文档管理看成一个系统,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增值管理。系统方法十分重视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最终确保系统的良性发展。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文档工作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各个部门的工作各成体系,文件由文书部门来保管,档案由档案部门来保管,文件的编辑者也往往更加重视文件的内容和效用价值,而忽略文件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文档工作的追求目标是文档的集成化管理,加强文档集成化管理也有利于保证档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

2.资源管理范式。随着数据信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转向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是人类的智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下发的指示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意识的形成。2007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正式提出了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档案是知识的来源,档案资源一直处于基础的地位并朝着知识管理的方向开始迈进。

3.人性化管理范式。公共管理主要倡导以顾客为主要群体,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实现档案的人性化管理。在文档工作中要严格依照现有的制度和规定开展工作,进行文档的管理,防止因人而异执行相关制度和规定。在管理工作中也要依照有关的规定开展服务工作,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档案管理人员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档案资源,来保证档案的完整齐全;与此同时,还要促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切实考虑到权利人的思想和价值。

四、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的实现路径

1.加强档案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划定人的职责和权利。制度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取决于制度本身的设定,只有设定科学、有效的制度程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社会制度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制度程序也要以满足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标准,加强制度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有关的权利人依照规章制度处理事情,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

2.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管理的氛围。在公共管理的改革阶段,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档案的资源建设。我们借助这个机会,加大了档案资源的接收力度,简化了档案的使用办理手续,扩大了档案的使用范围,使得有更多的人全面了解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发挥了档案的文化价值。档案的文化价值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另外相关档案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建立档案工作者和使用者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和互动平台。

3.完善档案服务与管理机制。机制主要是指在不同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在建立期间能够使它们进行高效互动的运作准则。我国的档案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档案行政部门,评估的标准也缺乏时效性和灵活性,因此,为了保证评估的标准和质量,我们应该完善档案服务与管理机制。

五、总结

总之,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公共责任、全面发展、公平服务等理念,实行开放、互动、公众参与等机制,通过加强档案的制度化管理、完善档案服务与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管理氛围等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作者:赵秀玲 单位:昌黎县国家档案馆

参考文献:

[1]胡燕.基于互联网的360°反馈评价法在高校中层干部考核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熊哲琰,钱永华,陈明基.高校中层干部考核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