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3:57:29

担保

担保范文篇1

关键词:公司担保;担保人;上市公司担保

公司担保是指公司作为担保人的担保。无论公司是就自己的债务为债权人提供担保,还是就第三人的债务为债权人提供担保,都属于公司担保。《公司法》中共有8个条文11处提及担保。①本文重点讨论公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担保人提供担保,为谁担保,如何担保等问题。

一、为谁担保

公司作为担保人,既可以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也可以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55条、第174条和第178条的规定,都是公司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22条关于上市公司一年内“担保总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由股东大会以绝对多数决通过的规定,从字面来看,既可以理解为是关于公司对自己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也可以理解为是关于公司为别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有疑问的是《公司法》第16条、第149条第(三)项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规定,以及《公司法》第105条关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规定。《公司法》第16条第1款和第149条第(3)项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规定中的“他人”又是谁呢?②这个“他人”在债权债务关系中是指债权人呢,还是指债务人?如果是指债权人,那么这一条中所讲的担保就既可以是公司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也可以为别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如果是指债务人,那么这一条所讲的担保就只能是公司为别人的债务提供担保,而不包括为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6条第2款关于“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规定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为什么必须理解为债务人呢?他们为什么就不能以公司债权人的身份出现呢?《公司法》第105条所说的“对外提供担保”又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公司对自己债务的担保吗?虽然一个“外”字似乎表明,这种担保是公司作为第三人对他人的债务而非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为是公司对外人,包括对公司的债权人提供担保呢?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公司法》这几条规定的公司担保,无论是“为他人提供担保”还是“对外提供担保”,都是指公司作为债权债务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为别人的债务提供担保,但是,法条中语言表达的模糊性还使这样的解释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能令人对此种解释确信无疑。虽然《物权法》第171条第2款有“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表述,第179条、第203条、第208条有“为担保债务的履行”的表述,但是从整个担保法的结构来看,“需要担保的”是债权人,而且担保财产也是由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给债权人,供其优先受偿。因此,把“为他人提供担保”理解为为债权人提供担保似乎更为合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把《公司法》上所规定的“为他人提供担保”以及“对外提供担保”等表述理解为公司作为第三人对别人的债务提供担保也许更符合立法原意,对此,就应当修改《公司法》的相关表述,使其更为准确。具体而言,《公司法》第16条第1款和第149条第(3)项关于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表述变为“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更为适当;《公司法》第105条所说的“对外提供担保”也变为“对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更为适当;《公司法》第16条第2款规定的:“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也应当变为“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债务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比较准确。

二、公司担保的程序与担保限额

《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对外担保的程序与担保限额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法》又进一步区分了公司一般的对外担保和关联担保。

(一)公司一般对外担保

对于一般担保,《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的一般担保需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并不得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担保总额或者单项担保限额。因此,债权人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与公司签订担保合同前,应当审查两点:第一,公司就此笔担保事项作出的内部决议[1]。根据该公司章程的规定,这个内部决议可以是董事会决议,也可以是股东会(有限公司的情形)或者股东大会(股份公司的情形)决议。至于是何种决议,视公司章程规定而定。第二,如果公司章程规定了公司对外的担保总额或者单项担保限额,还应当审查此笔担保是否超出了公司章程规定的担保总额以及单笔担保限额。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公司章程没有关于公司对外担保总额或者单笔担保限额的规定,则可以省略这一步,不必审查。

(二)公司关联担保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关联担保是指公司为其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担保。因此,债权人作为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在接受公司担保时,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审查公司是否就该笔担保作出了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第二,债权人不得参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就该笔担保事项所作的表决。第三,要求公司提供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会议文件,审查了解该项表决是否已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第四,如果公司章程规定有担保总额或者单项担保限额,还要确定该笔担保不超过担保总额或者单项担保限额。

三、上市公司担保

对于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人的情形,根据《公司法》第122条的规定,如果在一年内担保金额不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则属于股东大会的一般决议事项,应当按照《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区分一般担保还是关联担保,而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如果在一年内对外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则应当作为股东大会的特别决议事项,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在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人时,债权人首先要审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以确定该笔担保是属于股东大会的一般决议事项还是特别决议事项。接着,审查股东大会决议及股东大会会议记录,查明表决情况。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第一,对《公司法》第122条规定的“金额”应当理解为累计金额,也就是说,不管上市公司在一年内提供了一次担保还是几次担保,只要担保金额超过了公司资产总额30%,就应当列为股东大会的特别决议事项。第二,《公司法》第122条规定的“一年内”应当是指财政部门规定的“每一个会计年度内”,从目前来看,也就是一个公历的自然年度内。第三,因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公司资产变动不居,公司资产总额如何确定也是一个问题。是按照上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确定?还是模拟出一个公司提供担保时的资产负债表并以此确定?拟或是由股东大会确定一个资产总额?在立法或者司法解释没有明确之前,债权人应当审查该上市公司最新的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资产负债表。第四,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是关联担保,也就是债权人是该上市公司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并且担保金额超过了公司资产总额的30%,在股东大会决议表决时,债权人是否参加表决?按照《公司法》第122条的规定,股东大会决议须“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没有排除关联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表决权。把上市公司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担保列为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事项,本身就是对这种担保的限制,是否还需要排除作为关联人的债权人的表决权呢?我们认为,《公司法》第16条的表决权回避制度规定在《公司法》总则一章中,确立了公司关联担保的一般原则,是《公司法》上任何类型的公司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在一年内提供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关联担保的情形,在股东大会表决时,关联人不得参加表决,而且该项表决还需要其他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这样的理解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比较严苛,但不失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也有利于防范债权人接受此种担保的法律风险。第五,《公司法》第122条所指的担保既应当包括对上市公司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还包括对其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公司法》第16条则明确指出该条所指的担保是为“他人提供担保”,即为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这两个条文的规定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适用时应当注意[2]。

参考文献:

担保范文篇2

法定代表人:__职务:_

地址:__邮码:_电话:_

借款方:

法定代表人:__职务:_

地址:__邮码:_电话:_

担保方:

法定代表人:__职务:_

地址:__邮码:_电话:_

三方经过充分协商,特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自_年_月_日至_年_月_日,由贷款方提供借款方_贷款_元。借款、还款计划如下:

分期借款计划

分期还款计划

日期

金额

利率

用途

日期

借款本金

第二条贷款方应按期、按额向借款方提供贷款,否则,应按违约数额和延期天数,付给借款方违约金,违约全数额的计算,与逾期贷款罚息同。

第三条贷款利率,按银行贷款现行利率计息。如遇调整,按调整的新利率和计息办法计算。

第四条借款方应按协议使用贷款,不得转移用途。否则,贷款方有权停止发放新贷款,直至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第五条借款方如不按规定时间、额度用款,要付给贷款方违约金。违约金按借款额度、天数,按借款利率的50%计算。

第六条借款方保证按借款契约所订期限归还贷款本息。如需延期,借款方至迟在贷款到期前三天,提出延期申请,经贷款方同意,办理延期手续,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原订期限的一半,贷款方未同意延期或未办理延期手续的逾期贷款,加收罚息。

第七条借款方的借款由担保人用作担保。

第八条贷款到期后一个月,如借款方不按期归还本息时,由担保单位(或担保人)负责为借款方偿还本息和逾期罚息。

第九条补充条款

第十条本合同一式四份,借贷款双方各持正本一份,担保方一份,_公证处一份。

第十一条本合同经三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贷款方:(章)

代表人:

借款方:(章)

代表人:

担保方:(章)

担保范文篇3

一、我市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开展担保业务的有七家担保机构,即:

(1)**市民生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注册资金2050万元,这是一家由我市多家民营企业及私营业主投资设立的为民营、个私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民营专业担保公司,是我市首家担保公司,同时也是国内首家民营担保公司。

(2)**市购房贷款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由企业法人投资,注册资金595万元,主要是为城镇居民办理购房贷款提供担保的专业信用担保机构,也是股份制性质的企业。

(3)**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主要由财政和企业法人出资设立,系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2005年9月该公司完成增资扩股,北京中加阳光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现金增资7000万元。其目的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解决我市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等问题。

(4)**市安联中小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底,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为个私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以及项目可行性论证等服务。

(5)怀远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2004年底开始运作,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业务是为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

(6)固镇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于2002年经县政府研究成立的,担保基金500万元。主要为县中小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担保和再担保贷款。

(7)五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于2002年由县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注册资本金1500万元,公司为县中小企业提供短期、中长期银行贷款担保、票据贴现及经济合同担保等。2006年5月该公司从省担保中心借款800万元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总之,我市担保机构经正式批准共有七户。其中市级四户,县级三户。注册资本2159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出资8900万元,担保的总金额37778万元,担保企业1337户。

二、我市信用担保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年来,我市信用担保机构有了较快的发展,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我市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完善,以保证我市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1、担保机构的规模偏小,与我市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作为中小城市的**经济要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和全省经济的发展同步,除了要抓好大的项目以外,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达到目的,这就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保障。从目前担保机构累计发生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来看,只有上千户企业受益,显然与我市中小企业的数量很不相称,相当一部分担保企业无缘享受担保机构的保护和服务,担保机构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我市担保机构存在着运作不规范,担保信用不足等问题。

目前能够正常运作的担保公司只有五户,且个别担保企业增资扩股后存在抽逃、挪用资本金等违规经营现象,削弱了实际担保能力。

3、缺少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担保行业的特点是高风险、低收益,低成本。目前,我市各担保机构的资金均为投资者一次性投入,对于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担保业务的风险较大,仅靠收取少量的担保费,根本无法维持担保的生存和发展。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个别担保公司靠变相提高担保费收入,或对每笔担保业务的安全性和收益的要求都较高,这自然也就限制了其担保业务的大量展开。由于我市近半数的担保公司成立较晚,已经发生的代偿损失还较小,但在担保业务中所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担保公司的生存。

4、缺少风险连动机制,担保机构仍是风险的唯一承担者。

从调查情况看,在业务正常开展的公司的担保业务中,协作银行都将贷款风险全额转嫁给了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承担了全责风险。担保风险过于集中于担保机构,这就造成了担保公司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对担保公司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弱化了协作银行对企业的考察与评估,加大了担保业务的整体风险,一旦担保贷款发生损失,就要从担保公司的担保基金中全额扣除,在担保公司资金补充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影响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5、对担保机构的多头监管造成监管乏力。目前,担保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任何法律明确认可的监管部门。担保业实际上处于一种“多头监管”状态,财政部门、发改委、经贸委、人民银行、劳动部等都有权管理担保机构,分头监管导致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规定,存在监管真空。

三、几点建议

1、多渠道融通资金,壮大我市担保业的规模与实力。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壮大我市担保业的规模与实力对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重要性,牵头协调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补充担保企业的资本金,扩大信用担保的覆盖范围,以充分发挥其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意图的特定功能。

2、建立健全担保行业管理体制,形成政策合力。

应建立适应本地担保机构监管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使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更加适应迅速发展的我市担保业实践。财政部门侧重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探索建立对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资信评级制度,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管和财务监督,并作为对其政策性扶持的依据;人民银行侧重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关系,提供金融政策咨询服务,为担保公司设立信贷登记查询窗口,为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经贸委牵头协调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尽快制定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

3、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信用担保是一项带有政策性的业务,因此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很有必要,建议政府同级财政每年按担保总额的一顶比例给予预算安排,用于建立担保风险化解补偿基金。

4、建立风险联动机制,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

风险的防范、控制、分散和化解是担保机构正常运转的首要环节。信用担保业务风险较大,信用担保机构难以独立承担担保风险,应当适度引入政府、银行、企业的联合支持,合理分散担保风险,实现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风险比例分摊;政府应促进**的商业银行与市担保公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5、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公示制度。

担保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对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违规操作的担保机构,一经发现核实,即向社会公示。对于恶意抽逃资金、非法集资投资、恶意逃废债务和转嫁风险,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担保范文篇4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是困绕实际部门和理论界的难点问题。近年来,中央着力在资金供给层面上深化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以引导资金逐步回流农村地区。然而,这些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农业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3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的贷款资金需求满足率为60.4%,其中中部地区为58.3%,西部地区仅为47.9%。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是普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年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农村居民特别是种养大户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发生借款行为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总数的19.5%,并且借款农户中仅有32.8%的借款是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1]。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更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满足,除了国家长期以来城市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之外,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使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能对接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采用担保贷款的形式向农村经济主体发放贷款。但是,担保贷款却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难问题。显然,如果不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仅靠金融机构的行为选择与政府“一厢情愿”的鼓励,是无法促使农村金融交易有效进行及拓展的,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必将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深入考察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及其成因,并提出缓解担保约束的制度安排,对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与农村融资难问题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事前金融合约的达成既受客观自然风险的影响,还受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的制约。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条件,如实物抵质押、权利质押或保证担保等,并在融资契约中明确规定担保违约责任。何广文(2002)等通过对全国6个省区的18个乡镇信用社、6个县级联社、4个农业银行基层办事处和57户农户的调查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基本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按贷款额度算,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2%,而信用贷款仅占28%,主要担保贷款形式为抵押担保贷款、质押担保贷款和保证担保贷款,其比例分别为18.2%、12.6%和40.2%[2]。从对不同地区进行的个案调查来看,情况基本类似,对西部地区重庆市的一个典型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总额中,担保贷款占74%;而对东部地区江苏省张家港市的调查则表明,地处经济较发达农村的信用社工商业贷款占比较高,其信用贷款占比例则更低,仅有2.41%,绝大多数是担保贷款。据笔者(2009)对福建省闽清县和邵武市(县级市)农村信用联社、南安市(县级市)农村合作银行等不同区域的调查表明:闽清县农村信用社2001—2008年农户贷款中各种抵押担保贷款占比在90%—95%,信用贷款只占不到10%的比例[3];邵武市农村信用联社2008年对信用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占10%左右,其他农户贷款都要求有各种形式的担保及抵押,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须要不同形式的抵押和担保,如房产、产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资产抵押;南安市农村合作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都须要不同形式的抵押和担保,农户贷款主要是农户联保贷款或担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逐步退出,只占1%左右。然而,这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的抵押担保品不足的现实相悖。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建在农村地区(县域或乡镇),厂房用地多是租用的集体用地、宅基地等,农村中小企业不拥有该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及其依法处分权,导致农村中小企业所有的有限的不动产资源无法有效地用于担保贷款,农村中小企业可供担保的不动产资源严重受限[4]。农户本身可抵押的价值极低甚至为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户的价值储备有限,符合可抵押、质押条件的特别是易于进入市场实现价值的资产并不多。抵押担保难问题是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放款难”矛盾的焦点所在。担保约束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农村信贷业务难以拓展,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围绕“三农”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的部署,200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金融支农问题调研组对金融支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由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来看,多数农户从农村金融机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下同)得到贷款难度较大。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65元。据湖南农调队对全省37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农户有218户,所占比例仅5.9%;据江西省农调队对全省24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有574户有借贷行为,占23.4%,其中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有120户,占被调查农户的4.9%;从2001年至2003年,从农村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仅占农户总借贷额的13-23%左右。据安徽省农委从农村调查点了解的情况,2003年农民户均借款中,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占12.6%。农户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困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5]。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提供的资料以及张捷(2003)、王静(2004)、冯兴元(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中得到的融资只占其需求的50%[6[]7[]8]。

三、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原因

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上采用的几种主要担保形式,可以发现,尽管目前农村信贷融资所采取的实物抵质押、权利质押或保证担保等几种担保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差异,但是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行为总是受制于农业及农村经济环境。从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主自身所从事的产业特性、实际财产分布状况等来看,由于农村产权不够明晰,产权流转不畅,符合可抵押、质押条件的特别是易于进入市场实现价值的资产并不多;同时,从农村贷款担保的交易成本、法制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也有许多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担保贷款的因素。具体讲,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主体从事产业的弱质性约束

在我国,农业的弱质性明显,与其它产业相比收益相对较低。从农业和工业产出规模相比较就可见一斑,1985-1988年工业产出规模环比递增率为14%,而同期农业只有3.1%;1989-1991年工业产出规模环比递增率为7.5%,而同期农业只有4.1%;1992-1994年工业产出规模环比递增率为20.1%,而同期农业只有4.5%;1995-2002年工业产出规模环比递增率为12.7%,而同期农业只有3.5%;2003—2007年工业产出规模环比递增率为11.8%,而同期农业只有3.7%[9]。另外,农业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低,且资金运转周期长,农业的自我积累功能低下,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的资金不能较快地形成投资收益;欠发达农村地区还是牛耕马拉、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化步伐缓慢,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效益农业不发达。与非农产业相比较,金融机构很少愿意接受农业项目收益作为担保品而发放担保贷款。农村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基本都超过了50%,第二产业比重仅占20%左右;从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在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信誉等级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通过未来项目运行成果作为担保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

(二)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财产状况及其产权约束

目前我国农户的财产总量不多,而且实际分布状态与农村金融机构担保要求错位也影响了信贷融资规模的扩张。贷款人是否接受担保品的关键在于其可交易性及其市场价值的高低。农户的价值储备中,符合可抵押、质押条件的特别是易于进入市场实现价值的资产并不多。农户的财产主要有土地、房产、金融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等。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是房产和土地,分别占农村人均财产的30.72%和43.01%,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仅分别占12.31%、9.13%和6.13%[10]。虽然土地和房产的固定性和不可磨灭性使得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户最优的贷款抵押品,一旦土地和房产抵押成为农户归还贷款的硬约束就会降低农户贷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但是,中国现有的土地集体产权是一种性质模糊、所有者缺位或虚置的产权,农户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还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出卖与抵押,其地上建筑农村私有住房自然也不得抵押。现行法律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与地上厂房、建筑物一并抵押。但是农村中小企业成立之初,大多挂名乡村集体企业取得建设用地,厂房由私人出资兴建,历史形成的产权纠纷造成企业厂房权证无法落实,限制了企业融资。另外,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至少三个)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加之常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运行权,带来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导致的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企业难融资的主要原因。

(三)抵押担保品产权交易市场缺乏的约束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抵押担保品要能迅速变现必须以比较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为条件,然而,当前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十分不健全。首先,农村产权价值较难评估。如农产品受季节因素和竞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影响到产权价值的准确评估;再如,2003年启动的、以“明晰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基本内容的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促使了林权抵押贷款的诞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是林权的估值却存在困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资产构成复杂,既包括林木,还包括林地;二是不同林种价值差异大,不同林龄的同一林种价值差异也很大;三是人工林与原始林价值不同,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等原因,其价值远远低于原始林;四是没有相应的交易市场或交易市场不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五是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具有自然增值性和生长的长周期性,使得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进行计量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11]。其次,农村产权抵押登记难。虽然《物权法》等法律扩大了抵质押物的范围,明确规定荒地承包经营权、在建工程、农产品未来收益、应收账款等可以作为融资抵押担保,但政府主管部门目前仍只办理不动产的抵押登记,相关动产抵质押的管理办法尚未落实到基层。再次,农村流转市场匮乏。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生产要素流通限制较严,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济作物、林权等产权的流转市场,农村产权流转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登记过户困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很低,产权价值无法充分体现[12]。这些都成为了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

(四)抵押担保贷款交易成本高昂的约束

抵押担保贷款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借贷双方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考虑,信用贷款存在的交易成本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成本,指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进行的交易前调查、信息收集、交易执行和监督管理成本,统称为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虚假,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加大了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据测算,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大企业的5倍。这样,农村金融机构要么尽量避免给农村经济主体发放信用贷款,要么尽量采用抵押担保贷款。如果采用抵押担保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又面临抵押担保贷款失败后处理抵押品的成本,由于前述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十分不健全等原因,抵押品价值的市场实现非常困难,交易成本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抵押担保贷款的积极性。第二,从农村经济主体的角度考虑,抵押担保贷款涉及资产评估费用、担保物登记费,还有办理有关法律手续中承担交通成本、公证费用等交易成本。单笔农村贷款的金额一般较低,据调查,中小企业户均贷款额只有大企业的0.5%,贷款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农户贷款额则是更低,一般只有几千元。因此农村经济主体为此而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惊人。第三,体制因素导致的“办事效率低”,人为地提高了融资市场交易费用。在中国办事效率低有可能成为交易费用清单上的大户,如在信贷市场,与融资密切相关的抵押、质押贷款,在我国就存在突出的办事效率低的问题。针对不动产、动产抵押、有关权利质押,与银行合作的抵押登记分散在15个部门进行,其中,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最为混乱,共有9个[13]。繁杂的法律手续和高额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村经济主体办理担保手续的难度,增加了农村抵押担保贷款的成本,成为约束农村信贷融资担保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信用担保机制缓解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模型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担保制度设计与农业及农村经济实际条件之间的差异很大,现行制度安排无法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信贷交易的有效进行及拓展。为缓解这种困境,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以服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参与金融交易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传递信号的第三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担保品缺乏的问题,从而缓解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农村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活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就其作用而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借款人补足信用,即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向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弥补了农村居民向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时由于担保能力低下而形成的信用不足,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信用担保困境,达到促进金融交易的目的;二是为借贷双方匹配信息,缓解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即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引入还可以在借贷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对称的困境。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缓解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假设农村经济主体没有自有资金,拟向农村金融机构借款1个单位投资于一个具有风险的项目,借款利率为r,0<r<1。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0<p<1,成功时的产出为W,失败则收益为0。假设农村金融机构要求农村经济主体提供抵押C。如果C=1+r,则农村金融机构不会发生损失。但是农村经济主体的抵押物通常不足值,所以可以假定C<1。这样的假定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提高风险识别水平。

在没有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农村信贷市场上只有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双方,则各方支付函数为:农村金融机构:πB=p(1+r)+(1-p)C农村经济主体:πE=P((1+w)-(1+r))-(1-p)C如果农村金融机构要保持获得正的收益,则πB>1,农村金融机构选择项目的成功概率为:加入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会收取一定的担保费λr,则各方支付函数为农村金融机构:πB=1+r农村信用担保机构:πc=pλr+(1-p)(C-(1+r))农村经济主体:πE=p((1+W)-(1+r+λr))-(1-p)C如果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要保持正的收益,则农村信用担保机构选择项目的成功概率为:通过计算可以得知,当%%%%%%%%时,引入农村信用担保机构,选择的项目成功概率大于没有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参与时农村金融机构选择的项目平均成功概率,根据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在具体操作中担保费率可依据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因此。由此可以确定,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参与有益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的改善,农村经济主体选择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较之前有所提高。

正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在解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方面的显著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经验基础上,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行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五、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的比较及现实选择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在我国仅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有着多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和借鉴。当前实践中主要有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互助性担保三种模式。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市场定位、运行机制等不同(见表1),影响担保的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运行效率。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的差异。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有两项基本功能:(1)提供信用担保,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获得信用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会选择性的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宁可不担保,也不愿冒风险。

担保范文篇5

在我国,为解决我国融资融券的担保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三种设想:

①让与担保。它是指债务人以担保债权为目的,转移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于债权人,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通过评价结算担保物价值来优先清偿其债权,或终局确定取得担保标的物所有权的权利。因为其制度形式为让与权利,但其规范旨在债权担保,所以称为让与担保。它简化了担保的设定程序,不需采取传统担保方式的登记、占有方式,只需开设专用信用交易账户,将其中的资金和证券之权利通过信托方式,在名义上归于债权人成为担保物即可,客户作为担保人仍可继续动用担保品进行证券交易,而证券公司也可以取得担保的效果。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因其违反了大陆法系所坚持的物权法定原则,故让与担保是否应在法律中确立仍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缺失上位法的支持,我们对让与担保进行具体制度的设计,并将它作为融资融券担保模式的基础,始终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另外,让与担保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担保意思公示制度。占有担保物的债务人一旦违反诚信义务,擅自将标的物转让,债权人面临着“脱保”风险。债权人忽视债务人的利益,利用拥有的所有权对担保物进行处分或转让,债务人可能面临着担保物灭失的风险,对于第三人而言,由于其缺乏法定的公示和实现程序,其无从自外在表征确定其担保债权额,且在当事人之间极易就其债权额或担保物之估价造假,从而极易遭受不测之损害。

②账户质押。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将自己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以担保的方式向债权人质押,在债务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或出现双方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以账户中的资金优先受偿。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投资者存放于担保账户(投资者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和投资者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户)的资券,类似于质押账户下的款项,且都规定在债务人违约后,债权人有权以账户里的资金或款项获得赔偿。这种设想可以有效地解决公示性和担保物确立问题。账户名称中就已经包含有“担保”二字来体现该账户的功能,而且账户是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及商业银行这些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开立,方便第三人在交易过程中辨认,同时,将账户本身设定为担保物,而不是以账户中的资金为担保物,则能够消除因担保物的流动性而引发的对外公示障碍。可是,账户质押与让与担保一样并没有得到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的承认。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担保法》的解释中,曾对账户质押这一担保方式有所涉及,但后来最高院已明确废止了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贷款这一司法解释。另外,我国相关立法已对账户的流转性进行了明令禁止。

③最高额质押。我国学者提出将最高额质押适用于融资融券担保中,主要是考虑到了其可对连续交易状态下的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债权产生担保效力。证券公司通过客户提交的保证金以及保证金比例,确定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这个授信额度即投资人在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债权担保的最高额限度。在融资融券担保制度中适用最高额质押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行性:首先,最高额质押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它与让与担保和账户质押之间最大的不同。最高额质押只需结合融资融券交易中特殊部分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构造,如此带来的修法成本更低,与现有法律体系耦合性更高,更具有现实操作性。其次,解决了质押制度适用于融资融券交易中质物价值无法固化的问题。投资人和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开展前已确定了授信额度,投资人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连续性交易,无论其交易次数或交易额怎么变动,只要其没有超出授信额度的上限,就仍处于担保范围内,这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担保物处于流动状态下价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最后,最高额质押只需设立一次质押,即可担保后面一段时间的交易活动,减少了设立重复,简化程序,更好地发挥质押担保的功能。综上所述,融资融券担保实现制度的设计,首要之义为确定其构造路径的选择,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相对的规则也应与时俱进,但是我们应在制度创新与传统理念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尽量合理利用本国的法制资源,在适应本国法制环境的基础上,跟进金融创新,设计新的法律制度。相较而言,信托说虽然可有效利用现有法律资源,但是其与信托基本原理的冲突也显而易见。让与担保和账户质押说更是直接缺乏上位法的明文规定,故与其他学说相比,“最高额质押”的立法修改成本低,更能适应我国的法制环境。以最高额质押来构建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实现制度可谓是适宜的现实选择。

二、融资融券担保实现制度的具体构建

1.质押协议质押协议是我国物权法明文规定的最高额质押设立的必要条件,它确立了担保法律关系,清晰阐释证券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整个担保过程的约束保障。在明确质押协议重要性的前提下,要以满足担保需要为目的制定一份周密、严谨、合规、符合双方利益的质押协议,内容应该包括:担保双方当事人、担保目的、担保物范围、最高额限度、对交易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主要业务操作环节、强制平仓权、转融通权等方面。可以说,它将最高额质押协议和融资融券业务合同合成一份,这既是因为这两份协议内部大部分无矛盾之处可以完整结合,同时也便利了投资者签订协议、简化程序。从投资人和证券公司签订这份协议时,就代表做出了愿意接受合同协议约束的意思表示。

2.担保的成立和公示质押协议订立后,投资人会将担保资券分别存入在登记结算机构和制定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中,在资券入账时,证券公司就取得了这个账户里资券的控制权,此时,可以判定担保权已经成立。原因是:证券质押的法律核心是对证券的控制,在电子化、无纸化的情形下,人们无法以物理的方式占有证券,而电子化簿记式证券依托证券账户存在,取得对账户的控制意味着对证券的占有。在我国的融资融券交易中,投资者将转入的担保资券转入信用担保账户,而这些信用担保账户是以证券公司的名义所开立,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方面而言,证券公司名义上持有这些证券。通过二级“看穿式”账户体系,它能够很方便地监控一、二级账户变动的情况,客户交易行为都要委托证券公司进行,且所得证券或资金都要由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存管商业划入担保账户,客户未经证券公司同意是无法挪用担保物的,由此可见证券公司能够限制担保人对担保物的处分权,可以说,从资券进入相关账户时证券公司就取得了相应的控制权。传统质押规则交付或背书转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担保权人占有证券,而控制本质上就是对证券的占有,只不过是证券无纸化趋势下的形式上的转变。在公示问题上,我国融资融券的账户体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融资融券中的信用担保帐户本身就有“担保”字样,揭示了其账户性质,所有担保品的种类、数量和金额等信息在登记结算机构都有记录。利害关系人可通过该账户体系来了解和把握资券的现有状况,从而形成对第三人的公示作用。电子簿记式证券以控制权转移为担保设定和公示的条件,在美国《统一商法典》第八章就有规定,它满足了融资融券交易的迅捷性以及高效率的要求,实行起来非常方便,只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存管商业银行对相关账户予以“贷记”或“借记”即可,无需履行其他程序,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利于融资融券交易的开展。

3.证券权的引入我国采取的是直接持有制度,在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开立账户并依法登记,即可取得该账户里的资券所有权,然而,我国融资融券中,客户担保资金账户和担保证券账户均登记在证券公司名义下,是否意味着证券公司取得账户里资券所有权?显然,出于对交易便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设计者更倾向于投资者取得这些账户里资券的所有权:证券公司实为证券账户的名义持有人,无权对存管在其处的证券帐户进行记载,证券帐户的簿记由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交易结果进行;对于证券担保账户里证券,证券公司应事先征得投资人意见,按照客户意见以自己名义对证券发行人行使权利,包括参加证券持有人会议、提案、表决的等因持有证券而产生的权利,并且负责将证券所得的投资利益记录到相应的担保信用账户里,及时对相对应的客户信用账户明细数据进行更新。国外对这个问题已有了较为成熟的规定,尤其是美国,非常创造性地提出了“证券权”的新型概念。证券权是专门为了适应证券间接持有制度而拟制的一个法律词汇,它是指投资人对证券中间人持有的金融财产享有的一揽子权利和利益,即通过中间人持有证券头寸的人对该中间人及其财产所享有的全部权利,投资者又被称为权益持有人。我们可以引入证券权的概念构造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实现机制: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实际采取带有间接持有特征的直接持有制度,证券公司对担保物之资金和证券并不享有所有权,其对信用账户具有控制和管领的作用,保持其不被任何人随便动用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更接近于对质押物的“占有”。投资者依然可对担保物行使使用、设置担保、处分等方面的权利,如同直接持有模式下投资人对“证券”的处置一样。其核心在于确保证券权人的相关权利通过且只能通过直接中间人来实现,以兼顾投资者的权益和间接持有系统的稳定。该制度的引入,能很好的跳离信托法视角来完善我国的证券法律。

4.担保物权的实现方式担保的实现不仅是融资融券担保实现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稳定市场保护债权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证券市场处于高效运转连续交易的的状态中,各方市场主体之间已构成完整的资金链或证券链,若不能将一方违约所致的缺口及时补上,则可能导致链条断裂,酿至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立即处置担保物进行弥补;另一方面,融资融券本质为信用交易,担保的实现有助于授信方债权的保护,增强市场交易主体的信心,体现证券交易诚实信用的原则。为了保障融资融券交易的高效运行,担保实现方式也应该灵活、快速、高效。其一,券商可将担保账户中的证券卖出就价金优先受偿。其二,双方在质押协议中事先约定担保实现情形出现时,券商可直接将担保证券转入自身普通账户,对客户债权进行抵销或折抵。这种方式同时需要双方对担保物的估值方式进行事先约定。我国证券估值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当事人双方可依据市场价格、内在价值、公允价值与安全边际等方式进行估值,选择适合且便捷的方式完成担保实现过程。其三,可在借鉴《关于中介化证券的实体法公约》的基础上,增加另一种担保实现的方式———轧抵了结。证券公司在进行转融通业务时,将担保证券作为券源或将其整体打包向银行设质,可能会出现未能在约定期限内返还证券全部利益的情形,此时,为了简化程序、便捷交易,将双方的债务予以抵销,若抵消后产生差额,作为差额债权的一方可向负债方追索。

三、结语

担保范文篇6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保证员工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防范因特殊岗位员工的失职或违规给公司带来的风险,维护公司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物流管理部和财务部员工,无论何种用工形式,在接到聘用通知后应马上着手办理《担保书》(见附件)一式三份(公司、担保人、被担保人各执一份),并在报到之前交公司核实后方给予办理入职手续。

第三条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无论何种用工形式,从试用期开始,必须交纳不少于3万元的风险保证金。

第四条人力资源部全面负责公司员工担保的管理工作。

二.担保责任

第五条在特殊岗位员工(被担保人)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主、客观原因给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担保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条担保人提供担保的期限为自员工(被担保人)报到入职之日起至员工(被担保人)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之后六个月内,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担保期限的,担保期限另行约定。

第七条担保人担保额不低于该员工月工资总额的3倍。

三.担保资格

第八条担保人可以是员工(被担保人)的朋友、近亲属,也可是本公司在职员工(但不可互相担保),同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担保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具备郑州市户籍,并且是电力系统员工。

3.在郑州市有住所并有正当职业及固定经济收入来源(由担保人工作单位提供加盖其单位公章的收入证明)。

四.担保核对和变更

第九条到公司应聘特殊岗位员工在报到入职前须将其担保人的详细资料,提交至人力资源部审核。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与担保人签署担保书,担保人还须提供身份证原件供核验及复印存档。

第十条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特殊岗位员工每年核对担保一次,必要时每半年核对担保一次或随时核对担保。核对方式包括:电话问询、家访等。

第十一条担保人工作单位、住址、电话或相关信息有变更时,员工应马上通知人力资源部更新担保人资料。

第十二条如担保人因故丧失担保资格,员工应立即自动按规定另行更换担保。

第十三条发生以上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情况而员工不予呈报事后被察知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员工因故须更换担保人者,应告知理由并另择担保人,重新办理担保手续,核准后发还原担保书。

第十五条公司认为担保人不适当时,有权随时通知被担保人更换担保。

五.保证金

第十六条员工若没有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为其担保,可按照员工本人自愿原则向公司交纳“保证金”。“保证金”数额不得低于员工月工资总额的3倍;“保证金”可用股金进行冲抵,不足部分交纳现金。员工离司后,公司连本带息返还。本金中现金部分按银行同期定活两便存款利率计息,股金不计利息。

第十七条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因主、客观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赔偿金先从其“保证金”中扣除后,不足部分再由员工偿还公司。

六.附则

第十八条本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工作会讨论通过报董事会审批,自签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附件:《担保书》

担保书

担保人系省市(县)人,自年月日起就职于。本人自愿为同志在河南恩湃电力技术限公司特殊岗位工作期间提供经济担保,凡因该同志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主、客观原因给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由本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注:本人出具该证明后愿意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对我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如有不实,本人愿承担一切责任。

担保人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被担保人工作部门及联系电话:

担保人固定住所地址:被担保人固定住所地址:

担保人电话:被担保人电话:

担保人身份证号码:被担保人身份证号码:

担保人(签名):被担保人(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担保范文篇7

一、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现状及缺陷

(一)现状。

在2009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先生发言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目前有两亿多农户,真正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服务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一。近年出版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融入资金需求的农户大约占到了60.6%,但这些想借钱的农户有42%以上没有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借到钱,即使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农户,也有35.6%以上的农户表示这些贷款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截止到2009年6月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118家(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全部引入的资本还不到50亿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亿元,发放的农户贷款55亿元。2008年,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7万亿元。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有五个:一是政策性银行信贷(如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对农村粮棉油收购、加工企业的信贷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如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的信贷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四是民间高利借贷;五是民间亲情借贷。正规金融融资和非正规金融融资约各占一半。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融资的需求,主要通过以担保形式提供贷款。农村信贷投放中,涉及农村信贷担保的主要法律、法规为《担保法》、《物权法》、《贷款通则》等。与农村信贷担保相关的法律还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条款。目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方式主要为:保证担保、抵押担保和质押担保等。

(二)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主要困境。

1.信贷担保形式单一。目前,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占农村信贷的绝大部分,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业务的试点,使信用和保证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抵押、质押贷款虽然较信用和保证贷款的风险防御能力高,但由于农村信贷通常额度低、期限短且农村可供抵押物、质押物种类少,故抵押和质押这两种担保方式反而使用的频度较低。

2.信贷担保物缺乏。农民目前的财产主要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等。但这些财产在构成担保物的要素上均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农民因缺乏担保物而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3.农村“诚信缺失”造成信用困境。近年来,相当多的供销、粮食和乡镇企业转制和改革,拖欠、逃废或变相逃废、悬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债务,扶贫贷款被挤占、挪用和“视贷款为救济”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大量银行呆坏账产生。不良的履约制度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安全,也限制了银行信用部门对部分农村地区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当前农村尚未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银行信用部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还有很多困难,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不得不慎重,发放大额贷款要求有足够的担保抵押。

4.信贷担保实现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及农户的信用情况、生产生活及农产品等的销售了解程度不一,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相对困难。而对抵押物处分、追索的法律缺位,以及担保物的缺陷,也会带来借款人违约后,担保权人对担保物实际处分和获得补偿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因气候灾害、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由此带来的农村信贷风险更加不易控制和弥补。

二、造成我国农村信贷担保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困境的主要原因为: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农村信用环境薄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全针对农村信贷的法律,甚至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也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和农村信贷实施的法律条文,全部散见于其他各种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里,如现行的《农业法》第四十五条对农村金融规范的原则性规定、第四十六条对农业保险的相关规定,又如现行《担保法》、《物权法》中对担保形式的相关规定等。这些规定或者过于宏观、原则,对农村信贷担保的指导意义不强,或者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分散的法律条文不利于行政管理机构、金融行业、农户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指导下开展农村信贷工作。

(二)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

“城乡二元制”的农村产权制度特性决定了农村信贷担保物与城市相比,存在范围狭窄、流转困难、抵押权不易实现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担保产品的创新。

1.法定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我国新出台的《物权法》与《担保法》相比,对农村不动产抵押物的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根据其各项条款,可以明确的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仍不可用于担保抵押。这些农民主要拥有的财产如果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做抵押了。《物权法》中对浮动抵押的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农村信贷担保产品的一种扩大和认可,但由于缺乏具体担保物范围的界定和对担保物的列举,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

2.担保物变现能力差。由于流转制度的不完善,无论是现行法律已确认可以作为担保物的农作物、林木,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还是目前法律尚未认可作为担保物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均不能有效变现。在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前提下,如何使这些担保物真正起到抵御银行信贷风险,弥补银行坏账损失的作用,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机制和保障。金融机构实际取得这些担保物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均没有较好的能够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由此造成资不抵债。

3.配套管理落后。配套管理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缺乏与信贷担保相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抵押或质押物的价值难以合理界定;农村不动产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发展缓慢,农户私下流转的情况较多;农村抵押登记管理混乱,缺少明确的管理部门,私下流转后,未及时办理相关登记和证件变更手续的情况多见。

(三)农村信用环境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投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信用意识缺乏。部分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淡薄,赖债、逃债、废债现象依然存在。在开展信用评级的乡镇,部分农户只是把评定“信用户”当作贷款的一块“敲门砖”,有的农户把信用社的贷款看作是政府的救济款而故意拖欠。有的农户甚至有钱也不还,认为信用社的钱是公家的,只要拖欠时间一长,到时就可一笔勾销,信用道德观念的缺失给农村信用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2.村镇政府忽视诚信建设。一些村镇政府通过承贷、介绍、担保等形式向金融机构借款,之后由于乡镇机构撤并导致放贷主体或贷款主体发生变化,同时主动还贷意识差,使一些贷款成了死账。还有一些乡镇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以行政手段要求金融机构发放“政绩贷款”,一旦有领导干部调动,很多做了一半的“政绩工程”就会引发贷款风险;或者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默许部分企业不规范的破产和改制行为,致使银行债权难以保全。

(四)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产业及经济实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较城市金融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把控和处置能力更弱,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风险承担者,如没有较好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势必影响、削弱金融机构支农的实力,这也间接成为限制农村信贷担保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农村信贷风险发生率高。中国的农村信贷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抵押品缺失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我国因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其他方面和波及全国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自然风险已成为影响“三农”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极度分散,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从种植到收获,市场价格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我国弱小分散的农户及产品面临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市场风险剧增。上述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率较高。

2.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2003年开始,我国为推进农村信贷事业发展,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行税收优惠配套、返还营业税等额补助等政策,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信贷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由于没有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一方面这些惠农政策的普及面尚不广泛;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本身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但没能得到适时解决,导致部分政策处于停滞状态。

3.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中国农业保险总体投保率低。一方面险种较少、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农户也因险种较少、费率较高、理赔手续复杂、防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不愿接受农险业务。同时,农业保险保赔金额占损失总额的比例相当低,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的深度均未达到1%。

三、完善农村信贷融资担保体系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农村信贷的难题,使农村信贷达到惠农的目的,需要突破担保瓶颈,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以促进农村信贷业务良性发展。

(一)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

要制定专门的《农村信贷法》和《农村信贷担保法》,前者是以法律形式明确政策性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支农职责,规定各类涉农银行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将新增存款的一定份额投放在农村,积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同时,《农村信贷法》应有一定的制度灵活性,能够随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进行适当补充、调整和解释,符合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农村信贷担保法》则要对农村信贷担保的多种形式予以确定,明确各种担保形式的内涵、外延和具体适用情况,要将多种不动产、动产抵押担保物和质押担保物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到担保物的范围。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确保金融机构在借款人不能还贷时,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规避债权无法实现的风险。应配套出台《民间融资条例》、《农村政策金融法》、《农业保险法》、《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法》、《农村社区再投资法》等专门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村信贷担保,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全面、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扩大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

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必须统筹安排并分步解决:①目前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使用权或荒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所有权、农村车辆包括农用车与农用大型设备所有权,应通过建立初始登记、流转、抵押登记和办证制度,使其作为抵押物的权能充分利用。②创新农林畜渔产品预期收益担保制度,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增加预期收益担保的可操作性,保障农民和抵押权人的权益。③通过法律修订、法律解释、或者特许试点等措施,逐步放松对农村抵押物的限制。如根据地域确定允许抵押的农村住宅房地产范围;根据用途允许农村经营性房地产抵押;允许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不应再设置村集体同意的条件限制。

(三)积极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环境有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农村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关键因素。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方面,也需要立法支持、制度约束和政府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农村信用立法。信用立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农村信用评级的管理机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以较为统一、合理的方式来合理评估农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确定信用数据的取得渠道、标准和公开使用方式。目前,我国除了现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缺少其他相应的信用信息披露办法,很多信用信息无法合理、公开使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三是要立法明确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统一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提高监管效率,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2.构建农村信用评级体系。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将各信用单位和个人名单张榜公示,奖惩分明,并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挂钩。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及个人,要实施政策激励,加大对其贷款、授信、利率等方面的优惠力度,使其从中受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对信用建设情况及时跟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取消相关的优惠,体现奖惩。

3.形成农村信用体系长效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观念,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由政府推动各地方基层职能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创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捷径;三是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快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四)完善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农村信贷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各级金融机构就会主动接近农村信贷担保市场。在现阶段,完善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担保范文篇8

近年来,大量民间资金不断进入担保业,担保行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参与力量。2010年3月,银监会、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运行,降低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门槛,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我国民营融资性担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如下:

1.资本实力差,抗风险能力低。众所周知,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对资本金高度依赖的行业,资本金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其业务规模的大小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以河南为例,截止到2011年6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初审合格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名单,河南省第一批共计246家担保机构经营资格经过初审合格,注册资本均在3000万元以上。这246家公司数量不到河南担保公司数量的一个零头,而众多中小担保公司没有被审核通过的原因就是资金达不到要求。

2.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部分担保公司脱离主业违法经营,还有部分公司是打着担保的名义,实为高息揽存或发放高利贷从事与担保无关的高风险业务,资本金过度流动,管理粗放。这些违法业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008年河南省拨付8.5亿元资金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此后三年时间,当地担保公司的数量在大量的民间资本借贷的促进下达到数千家,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注资、高息吸储、违规放贷、超额担保等问题。

3.风险意识差。目前很多中小规模担保公司并未建立起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实际运作中不按规定要求提取风险准备金。担保业务没有完善的再担保机制来规避风险,缺乏后续资金补充。实际操作中,不按规定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的规定,增加了风险。

4.银行与担保公司利益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目前,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合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肯承担义务,即要求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而且要求的保证方式通常也是坚持有利于自身的保证方式,这样做,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双方长期的合作发展。

5.担保人才比较匮乏。由于融资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因此担保行业需要具有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实现担保业务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但目前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绝大多数仅具有公司财务从业经验,复合型人才极少。这种从业素质显然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给公司的担保业务带来人为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业务形式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由于企业自身在财务和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宏观政策的随时变化、资本市场的过高门槛、间接融资发展滞后以及银行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排斥等原因,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讲,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主要业务形式可以分为:担保业务、委托贷款、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其中担保业务又分为银行贷款担保业务和民间借贷担保业务,目前担保公司在操作担保业务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少数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不实,资本挪用、抽逃问题时有发生,无法以资本提升信用能力。违规操作担保业务,存在“人情保”现象等。本文将从银保和民保这两种业务形式来具体讨论:

1.融资性担保公司银行贷款担保业务的问题。在银保业务中,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资信担保,两者应当相互支持。但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有自己的评价系统,评级相对较低的担保机构会受到许多门槛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壁垒,也限制了民营担保业的发展,造成本就有限的担保资源被浪费。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要求担保机构承担全部的风险,把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担保公司。银行过多过高苛刻的合作条件限制了民营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今年6月河南省工信厅公布的担保公司许可证认定条件的第三条:去年以来与银行开展有融资性担保业务1亿元以上或银行授信1亿元以上。这一条款使得众多中小担保公司被许可证拒之门外。7月,河南省又出台了《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在省内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以及省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河南设立的分支机构的运营资金,都要实行所在地银行托管。托管资金暂定为注册资本金或分支机构运营资金的40%。这一要求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争议,但融资性担保机构今后要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强化银保业务,争取银行的支持,已是非常明确的业务方向。

2.融资性担保行业民间借贷担保业务的问题。民保业务是担保公司的一种重要经营模式,融资担保行业是公认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利用民间资本,也能有效增加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和担保收益。当前,很多担保公司不务正业,转向那些收益率较高的非融资担保业务,最为典型的就是违规非法揽储或借贷,然后高息放贷。这类贷款融资期限短但利息却很高,也没有规范的借贷合同和担保合同,一旦到期未还的,便采用威逼恐吓,甚至利用黑社会人员来逼债。郑州市中级法院在过去3年中共受理牵扯担保公司的一审案件15件,涉案总标的累计超过1.9亿元。根据法院系统已宣判案件来看,担保公司的案件呈涉案金额增加、风险扩大趋势。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方向

担保范文篇9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保证员工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防范因特殊岗位员工的失职或违规给公司带来的风险,维护公司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物流管理部和财务部员工,无论何种用工形式,在接到聘用通知后应马上着手办理《担保书》(见附件)一式三份(公司、担保人、被担保人各执一份),并在报到之前交公司核实后方给予办理入职手续。

第三条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无论何种用工形式,从试用期开始,必须交纳不少于3万元的风险保证金。

第四条人力资源部全面负责公司员工担保的管理工作。

二.担保责任

第五条在特殊岗位员工(被担保人)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主、客观原因给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担保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条担保人提供担保的期限为自员工(被担保人)报到入职之日起至员工(被担保人)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之后六个月内,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担保期限的,担保期限另行约定。

第七条担保人担保额不低于该员工月工资总额的3倍。

三.担保资格

第八条担保人可以是员工(被担保人)的朋友、近亲属,也可是本公司在职员工(但不可互相担保),同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担保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具备郑州市户籍,并且是电力系统员工。

3.在郑州市有住所并有正当职业及固定经济收入来源(由担保人工作单位提供加盖其单位公章的收入证明)。

四.担保核对和变更

第九条到公司应聘特殊岗位员工在报到入职前须将其担保人的详细资料,提交至人力资源部审核。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与担保人签署担保书,担保人还须提供身份证原件供核验及复印存档。

第十条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特殊岗位员工每年核对担保一次,必要时每半年核对担保一次或随时核对担保。核对方式包括:电话问询、家访等。

第十一条担保人工作单位、住址、电话或相关信息有变更时,员工应马上通知人力资源部更新担保人资料。

第十二条如担保人因故丧失担保资格,员工应立即自动按规定另行更换担保。

第十三条发生以上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情况而员工不予呈报事后被察知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员工因故须更换担保人者,应告知理由并另择担保人,重新办理担保手续,核准后发还原担保书。

第十五条公司认为担保人不适当时,有权随时通知被担保人更换担保。

五.保证金

第十六条员工若没有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为其担保,可按照员工本人自愿原则向公司交纳“保证金”。“保证金”数额不得低于员工月工资总额的3倍;“保证金”可用股金进行冲抵,不足部分交纳现金。员工离司后,公司连本带息返还。本金中现金部分按银行同期定活两便存款利率计息,股金不计利息。

第十七条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因主、客观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赔偿金先从其“保证金”中扣除后,不足部分再由员工偿还公司。

六.附则

第十八条本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工作会讨论通过报董事会审批,自签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附件:《担保书》

担保书

担保人系省市(县)人,自年月日起就职于。本人自愿为同志在河南恩湃电力技术限公司特殊岗位工作期间提供经济担保,凡因该同志因公违反公司制度或主、客观原因给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由其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包括借款未还私自离职),由本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注:本人出具该证明后愿意河南恩湃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对我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如有不实,本人愿承担一切责任。

担保人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被担保人工作部门及联系电话:

担保人固定住所地址:被担保人固定住所地址:

担保人电话:被担保人电话:

担保人身份证号码:被担保人身份证号码:

担保人(签名):被担保人(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担保范文篇10

被担保人:(基本情况)

担保人愿做被担保人的担保人,为被担保人向你院提出的诉讼财产保全申请做如下担保:

一、担保人负担采取诉讼财产保全措施所需全部费用;

二、如被担保人诉讼财产保全申请错误,担保人愿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全部损失。

三、将担保人定期(存折,现金ΧΧ万元)交你院作抵押,可从中支付一、二项所需费用。

此致

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