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47:58

初高中

初高中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对策

新课改教学标准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高中物理教学难度相较于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明显的提升,且在教学方法、逻辑思维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学生需要重新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学习效率,顺利由初中物理教学过渡到高中物理教学,并为自身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具体如何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呢?

一、影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因素

(一)初高中物理在教材编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起始阶段,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情境了解一些物理常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方式对物理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高中物理的教学难度明显有所提升,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也都有所加强,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抽象又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要求较高,然而枯燥又深奥的教学内容却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很多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时候,都会在学习物理方面受到严重阻碍,久而久之,就会对物理教学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是抵触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再加上初中物理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独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算有某一部分内容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也不会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然而,高中物理则刚好相反,在教材上的编排都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非常严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非常紧密,整体的综合性很强,呈现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中任何一环没有学好,都会对今后的物理教学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初高中物理在解题思路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比较浅显,因此解题的思路也比较简单直接,大多习题通过套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完成,并且所运用到的知识能力比较单一,很少会涉及大量的数学解题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并不是太大。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比较深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定义和公式等内容,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推理、联想、逻辑、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并且高中物理在解题方法上,也是由一开始的数字计算逐渐向字母代表物理量计算过渡,解题过程也越来越复杂抽象,所涉及的大量矢量知识,对于刚刚由初中阶段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慢慢就会对物理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策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创造有利于“开端”“提问”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特殊情境中,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成为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反映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梯度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物理学习,既能够唤醒学生对已经淡忘的初中物理知识的回忆,又能够引出新课堂中的高中物理知识的探究,从而有效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有效衔接,保障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回忆,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如何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初中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实验是什么?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现象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什么是惯性?生活中有哪些与惯性相关的现象?等等,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知识,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提前进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其次,教师需要在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提问的方式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导入,推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如高中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如何阐述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成立有什么条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提出的又是什么样的观点?决定惯性大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此一来,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初中知识,又能够加深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找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点

在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初高中物理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首先需要找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实现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观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寻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所关联的知识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概括与总结,帮助学生找到上下连接的点。与此同时,学生们会发现高中阶段的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初中物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曾经学到的初中物理知识,对高中物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探索与掌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完美过渡。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学“质量”的相关内容时,鉴于初高中物理教学中都有关于质量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延伸与拓展,对高中物理中质量的新定义和新内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明白质量不再单纯指物质的多少,同时也是影响惯性大小和引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如此一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

(三)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方法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做题不规范、过程简略、不善作图分析、缺乏必要文字说明、在没有物理公式的情况下直接代数计算、计算结果不带单位等解题问题。然而,由于初中物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且零散,学生也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物理运算,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在升入高中之后,物理教学的难度有所提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复杂,学生缺乏良好解题习惯和正确解题思路的弊端显露无遗。为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物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与探讨,清楚地把握复杂物理问题的每一个阶段,然后灵活运用所学的初高中物理知识,建立求解方程,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规范的解题方法。

(四)创新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效保障。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除了对教材上的物理实验进行实践操作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动手制作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反应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其次,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而是应该传授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如建模法、思维导图法等,让学生能够用在学习不同物理知识的时候,采取最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加强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研究

对于同一知识点,高中物理明显比初中物理研究的层次深,很多高中物理中的重难知识点,都是由初中的简单知识经过拓展延伸而来。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下,为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加强对重难知识点的突破研究,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实现两者之间的衔接与串联。例如,在教学“匀速运动”相关内容的时候,初中物理中关于该知识点的讲解比较简单,通过参照物或时间进行判断即可,而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该知识点的教学就比较复杂,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质点、位移、时间等元素来进行判断,突破了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就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创新教学方法、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对重难知识点的突破研究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论证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定义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该知识点形成的大致了解,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物理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推理和论证,让学生能够从认识物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的层面,逐步过渡到解释物理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再比如,以“问题”教学为例,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比较浅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记忆就能够充分地把握,但是却很少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而到了高中阶段,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与假设,自主发现一些问题,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解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七)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科学态度与责任心也是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化教学素材,以及初中生对科学的敬畏心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让学生以敬畏的心理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初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知识的衔接点,创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加强对教学重难知识点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素养,在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钟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杨艳.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探究[J].高考,2020(10):76.

[3]吴羽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探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9,15(4):70-71.

初高中范文篇2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地理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并不是中考科目,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成为无足轻重的“豆芽菜”,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出现问题,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需要地理教学以新方法、新思维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

(一)立足学情,科学选取衔接内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免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地理知识衔接不当,而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影响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地理教学课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找准地理教学的价值定位,紧扣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脉络,总结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联系点。笔者通过表格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进行举例。(二)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而高中地理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总结推理能力的培养。[1]与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教学问题设计还是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例如,关于气候的知识,初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的分布地区,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气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据地理图表等资料,进行具体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接触高中地理知识时,要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韩志辉(盐城市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00)生能够尽快接受高中地理学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地图读图、用图能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图,让学生标注重要经纬线,并标明主要的地形区、自然带等,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环境问题展开探究。(三)实行教学制度的衔接。建议教育主管相关部门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端正师生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为高中地理学习夯实基础,以免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学习出现断层。同时,还可在高一开设地理知识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实情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编制衔接教材。另外,学校方面还要为高中教师配备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协调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新课程改革后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更加偏向于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知识点零散,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识结构混乱而造成学生混淆、遗忘重点知识。从地理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初高中地理本来就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因此,在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地理试题,然后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学课标与考纲,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点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结束语

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高中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消除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实现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无缝衔接,[2]在增加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地理专业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实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梅.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

初高中范文篇3

论文摘要: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公务员之家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初高中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教学衔接;温故知新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刚升入高中,需要做好自我调节,包括学习方法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知识结构的变化等。中学是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高中历史的学习。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和做好衔接教学的途径。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

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有许多不同点,从教材编写和内容侧重的不同,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都要进行比较分析。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1.教材编写体例不同

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按朝代顺序连贯地记叙史实,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中教材是专题史,以板块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不仅淡化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而且时空跳跃性很大,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教材内容侧重不同

初中教材重视中国史和政治史,而世界史、经济史和思想史占的比重较低。而高中教材,中外并重,贯通古今。三个必修板块,分别反映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特点。可见,高中历史教材系统化、学术化的倾向明显,与初中教材相比难度明显增加。

3.考点不同

初中历史考查学生的题型比较简单,直观感性,考查“是什么”,学生可以轻松应对。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教学进度快,习题难度较高,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提供一些不同的材料和观点,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注重考查“为什么”。4.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历史教学联系生活,形象生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再现能力,主要是识记、理解,比较侧重于“机械式记忆”,学生习惯于在课本上勾画重点。而高中更侧重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分析、探究,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

二、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基于上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特点,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初中学习状况,结合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衔接好初高中的历史学习。

1.端正学习态度

高一学生要改变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倾向,充分认识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的明显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历史学科的巨大人文优势,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要利用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先温故再知新

高中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学的情况,包括教材内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历史知识,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实现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在回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新知识与之前的学习是有关联的,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把零碎的、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串联,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从而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与转变。

3.调整学习方法

学生刚进入高中,往往延续着初中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简单重复,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探究性,是对初中历史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学生应该调整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做笔记、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维角度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一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是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教学中要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总之,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初中知识基础,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和考点的基础上,做好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温故而知新,调整学习方法,顺利进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汉东.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J].辽宁教育,2017(17).

[2]李喜所.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J].历史教学,2003(05).

初高中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学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中学地理的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地理学习衔接应该是科学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旨在把握地理学习的认识过程,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地理情怀[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1.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知识学习出现断层。“初二结业,初三暂歇,阔别一年,再学高中地理”,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由此,学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当学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学习时,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程度往往已经非常严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匮乏深深地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升学,这在乡村初中毕业生中表现格外明显。在现行课程设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及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师只管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而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则没有建立系统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意识,从而难以建构起清晰明确的地理教学思路。2.学科边缘化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地理学科在初二下学期以会考的形式结业,以分数段设定等级或按照百分数计分,在高中录取时参考分值不高。在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实际结果是学校和学生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漠视。由于评价的偏颇,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深深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地理教师浅显单调的讲解更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热情,初中地理考试题型单调、题目简单,多为机械性记忆题目,许多地理教师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这种“应试”教学模式深刻影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中学地理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各自的学习特征。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平稳过渡,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从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强化区域地理教学衔接、加强学习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路径

1.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框架以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建构。高中地理则分成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模块。近年来初中地理知识明显简化,而高考地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则保持在较高的难度。高中地理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广度拓宽,跨度增大,深度深入。因此,教学中加强初高中系统地理知识衔接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解读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整合人教、湘教、鲁教、中图等版本地理教材,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等工作,按专题梳理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补充与深化的部分知识[2-3](表1)。因此,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明确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知识、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张弛有度。在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适当渗透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科学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模型,同时建议学生作学习笔记;在对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时,可以对高中的知识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展延伸,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2.强化区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终,深刻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各地理要素放在一个区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主旨。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简化导致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在高二阶段名义上是“复习”区域地理,实则等同新授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在落实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熟悉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分析评价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师生齐心协力认真对待的课题。(1)加强分区主题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分析方法。通过复习区域地理,明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建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由于区域空间位置不同,影响区域的自然要素存在差异,某些地理要素在一定的空间相对稳定统一,形成该地区的整体特征;而在另一地区则会因为某些要素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特征。有时相同的地理事物中会存在差别,而不同的地理事物则可能存在联系。在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类比区域差异,设定教学主题,可以使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4]。在分区教学中设定区域特色鲜明的案例情境与探讨主题,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以世界地理为例,可设置的部分主题如表2所示[5]。根据区域实际差异,探讨主题问题的设定视角与维度应有区域特色。初中阶段大尺度世界地理的探讨问题比较宏观,而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探讨问题的设置可以比较微观,可以是中国四大地区、某一具体省区、某一市县甚至某一个村落。把区域地理知识当作载体,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与复习中训练地理思维品质,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2)深化区域地理专题教学,为学生建构模块化知识体系。将宛如涓涓细流的地理知识按照模块汇聚成专题的海洋,变换角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类比归纳、图文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编组中学地理知识,建构专题化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作用显著,应适时开展专题性的地理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另一扇窗。如在学习“气象与气候”知识模块时,可以将七年级上册气象与气候、七年级下册世界各区域的气候、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象与气候,以及教材与地图中出现的气象气候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现象的影响提取出来,形成角度多维、内容丰富的专题,再学习有关内容时还可穿插复习与小结。而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可以从更多的视角,以更深的维度开展专题化的地理教学。从知识专题的角度,以区域地理穿插渗透其间,可以划分为地球的运动、气象与气候、河流湖泊与海洋、地质与地貌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与环境、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界线、自然灾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模块;若以题型的角度,可按照空间定位型、提取信息型、推理转换型、规律提炼型、时间计算型等专题组织复习。在初中地理学科处于边缘位置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被明显简化的情况下,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必须的。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趣味开放的教学中为学生初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读图析图与图文转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基础。33.培养地理图表判读能力,加强学习方法的教学衔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均依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有了空间定位才有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等一系列地理效应,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地理图表呈现。地理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科学的学科语言,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良好的地理图表素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能力是地理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职责,也有利于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平稳过渡。地理图表的信息量大、知识密度高,许多需要琐碎语言表达的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地理图表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许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要素以地理图表呈现,可以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以动态思维解析地理事物。地理图表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基础能力。地理图表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背景,建构地理空间依据和发展想象思维的媒介[6]。学会读图对初学地理的初中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对高中文科生难度也不小。学生学会读图的前提是掌握地理图像的基础知识。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应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1)养成地理图表要素阅读习惯。对地理图表上呈现的地理要素进行阅读是重点。在阅读时一般先观其大略,了解所读图表包含的地理信息,然后按照主题、题目要求详细判读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还可以深入挖掘图表信息背后的地理元素。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图表阅读建议遵循一定的顺序: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洋流、人口、城市、自然资源等的分布)一般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即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阅读;反映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如地球公转与季节更替、人口增长历程、气温与降水的变迁、河流湖泊的演变等)一般按照时间顺序阅读;反映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区域气候形成示意图、区域城市、工农业的区位分析示意等)可按内在因果关系阅读;从自然地理现象到人文地理现象的一般先阅读自然现象再阅读人文现象[7]。(2)布置个性化阅读地理图表作业。从初中开始,便应根据知识的特征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经常性地指导他们阅读地理图表。既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其掌握常规读图表的方法,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图表学习方法。在阅读地理图表作业的设置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及认知水平的差异,编制不同水平的阅读地理图表作业。初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侧重于现象的描述,以熟悉区域为目标。而高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注重现象背后的信息提取与分析思维,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探索各地理要素的联系为目标(尽量使用贴近高考的黑白地理图表)。地理图表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想象、活跃思维,改变重文字轻图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的做法。(3)指导学生建构心理地图。地理教学对地图阅读、地图解释等颇为重视,然而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许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对曾经熟悉的区域地理地图会感觉很陌生。学生的心理地图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引导其进行地理思维[8]。

在初中阶段拥有丰富心理地图储备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能够随时调动心理地图,游刃有余地学习高中地理。心理地图如果不注意保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记忆中逐渐衰退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启发学生经常性地去阅读地理地图;当学生在初中阶段建构起较为稳定的心理地图后,到了更高阶段的学习会更加自信从容。思想的传递仿佛薪火相传,深入探究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均应紧密结合学生心理与思维特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自然与人文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0.

[3]相炜地理研究室.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7):8-39.

[4]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蒋程程.区域地理双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12.

[6]王树声.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初高中范文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高中物理;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初高中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完全中学的物理教师来说尤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物理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探究等方面的培养,但高中物理教学对这培养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而言是对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四大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较之初中物理,在深度、广度、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教学的无缝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关联与差异性从初、高中力学与电学链接知识点来看,高中物理包含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并进行了拓展与提升,使知识更加完备;从解题上看,初中物理仅仅需要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高中物理则更多的是要求从复杂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然后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基本问题,并且对计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但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觉,在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时,很难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2.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传授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课时量充裕,可以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性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演示或探究实验引入课题、构建物理概念与规律;注重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3.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的差异性初中物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知识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二、衔接问题的对策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就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对策讨论。(一)物理观念的建立。从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建立来看,初中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及了解物理知识的初步应用。高中的掌握要求则明显要高,如: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等。具体而言,进入高中会遇到概念、规律与研究方法上的阶梯,现就高中会面临的几个代表性问题阐述如下:1.概念性阶梯(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教师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学生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2)速度的概念的阶梯。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3)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教师容易跨过这个台阶。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教师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学生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个很陡的阶梯。2.规律上的阶梯概念上的阶梯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阶梯,规律上的阶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学生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2)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3.研究方法上的阶梯(1)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2)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当然,一旦跨越这个台阶就会对很多物理现象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好处。由此,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高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培养学生“学会预习、认真听课、坚持复习、独立练习、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概念与规律,还要提升到理解与运用的层次,并与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物理情境联系起来,从“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往复循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科学思维的培养。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过渡,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科学思维的过渡,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要学会推导得出物理概念与规律,处理问题时要习惯应用推理和判断,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打破思维定势的不良习惯,理清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本质,在应用物理规律时,要学会熟练使用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物理常用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有:观察与实验、物理模型法、猜想与控制变量法、类比与等效法、图像与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极限分析法、转换法、动态思维法、不变与守恒思想等十种,在初高中都会有所涉猎,但是高中所涉及的会更全面一些,在解决问题时甚至会同时使用到多种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大困难。学生在思维与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时,往往毫无章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能要更加侧重研究与思维方法的渗透。笔者认为,从解决具体的形象的问题(例题)出发,将抽象的方法具象化,然后再将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抽象出来,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效果会更佳,这一方面王金战、付雪平教师在《物理是怎样学好的》中的经验可以供学习与参考。(三)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从生活与生产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从2004年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入了大量探究性实验,但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探究性实验较之初中物理有被弱化的迹象。例如:迫于教学进度紧、课时量不足、实验器材不足等现实,探究实验常常被教师的实体演示或视频演示实验所取代,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的机会被无形剥夺。因此,在物理教学衔接上,要重申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努力。1.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想——“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与“以人为本,注重探究”的教学,再到用“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思想观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学案、设施与设备等资源,创设一个科学探究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构建一个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平台。2.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要实施探究式教学,要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量多一些。”这与我国宋代诗人陆游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固有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做到“授人以渔”。(2)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基本是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主观能动性差,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潜意识,增强求知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能力。实验探究是科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结合实验的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本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生活表象与材料的分析能力、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故障判断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趣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实验演示,从而获得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例如利用计算机中的Flash、PPT、Photslop等资源制作电脑课件,让学生直观、有趣地感受实验的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四)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不论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年版)》要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是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都是教学的教育性目标。该目标是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它反映了国家多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即课程功能的转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和程序化,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则要求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对输入信息从情感、态度、价值、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为情感素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构成情感等要素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由于这个内化过程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和长期性,使得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成为应优先考虑设置的目标。“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七条,即: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价值观的教育,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与学生达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共识,并影响学生的行为。

作者:向昭辉 唐兴华 单位:厦门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金战,付雪平.物理是怎样学好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4.

[2]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EB/OL].learning.sohu.com/20160422/n445632409.shtml.

[3]胡孝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22).

初高中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高中衔接;物理学科素养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1]。这四个方面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着重突出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为此,高中物理教师从高中起始阶段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踏入高中大门时就要树立全新的物理学科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衔接阶段的特殊性体现在:时间节点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和深度的相异性,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以及对学生思维要求的差异性。(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高中和初中的物理知识在范围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高中知识更加系统、严密和完备,而初中更多突出的是对具象概念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从解题思路上看,初中物理更侧重于利用原理解释现象和问题,而解答高中物理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复杂认知能力,因为题目情境中蕴藏的抽象概念较多,需要转化和迁移。再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看,很多学生初中时由于过度背诵,造成许多概念先入为主,到了高中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在高中伊始,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固有思维,打破常规,站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开深度学习。(二)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初中物理相对简单,大多和学生的直观生活有联结,学生往往兴趣较浓。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教师对生活现象的“揭密”,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十足。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为主,学生也乐于记忆和背诵相关的物理概念。但高中物理的抽象度高,推理、演绎和计算较多,学生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物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初中。(三)初高中物理对学生思维要求的差异性。初中物理教学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学生透过具象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得出结论,思维负荷相对不重。但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推演性计算得出准确结论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物理核心素养。例如,初中物理在讲“压力”这一问题时往往有水平面的大前提,这就让学生形成了“压力和重力是一个概念”的思维定式。相比之下,高中物理需要借助一定的参考系数,如质点、单摆、平抛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掌握精准的物理概念,为其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随着新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物理学科观和教学观,同时也要更新学生观和课堂观,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和情感等领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让学生将物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自我价值,从而体现“学科育人”的课程宗旨。(一)明确物理概念。从初中物理的教材和教学目标来看,其对概念教学的要求较低,在表述上往往是解释说明类语言,需要学生初步了解知识,掌握要点和能够初步运用即可。而高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较高,既要精准,又要有深度,因为物理学的计算、推论都要建立在精准的物理概念之上。学生在理解概念时,需要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和特点加以辨析,同时还要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条件下对概念进行识别验证,从而明晰概念的内核,为下一步的理性推论和探究说明做好铺垫,这就产生了一个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概念“阶梯”问题。例如,“速度”这一概念,初中将其定义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有大小之分,没有方向之别。但高中将其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兼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属性。由此看来,初中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假设性的平均速率。再者,概念上的“阶梯”还延伸为规律上的“阶梯”。初中物理学公式较少,且较为简单,学生在运用时往往照搬。而到了高中,物理规律往往需要借助平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尤其是要借助数学表达式来解决问题,这无疑会对学生理解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矢量”被引入物理学科中,学生对此会一时不知所措,因为正负号和方向的辨别需要学生在用公式计算时瞻前顾后,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探究思维意义重大,而这也正是初中物理无法比拟的地方。(二)培养科学思维。思维是物理学科的内核,“物理学科的思维量最大”是师生的共识。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师要利用物理学科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物理知识转化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看世界的眼光。初中物理形象思维突出,而高中物理抽象思维非常明显。到了高中,学生要学会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探究和思维的碰撞中得出物理的内在规律,明晰物理表述性概念和计算性概念间的对应关系,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一步步揭示物理矢量、变量和常量间的关系。由于涉及的计算较多,高中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引入“实证法”,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与观察、猜想与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图像与图解法等。与初中相比,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将物理关系显性化,物理度量精确化,物理本质外显化。也正是通过这些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直接,这既为学生深入认识物理学科找到了解析之“术”,也为学生了解世界、发展思维和理性精神、养成科学态度铸就一定的驭术之“道”。(三)提高实验和探究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基于实验和探究的基础学科,它来源于实验和实际,同时需要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物理学科的认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较易,只涉及物理学科知识的一些浅表,学生基本上通过平时的生活感悟和物理教师的讲解就能学到知识。但高中更多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尤其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为此,高中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当下,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对实验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这点亟待改进。教师要采用得力有效的教学策略,回归物理的应然学习之道,如指导探究方法,搭建探究平台,指导学生养成探究精神、形成探究习惯等。只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才能逐步养成。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突出初高中衔接阶段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研读教材,根据其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开展高中伊始阶段的教学。让学生以正确的方法、端正的态度、灵活的思维在高中物理的学习道路上再出发,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养成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初高中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地理教学衔接”指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加强连续性的教学思想。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的衔接和发展。从知识而言,高中地理学习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传承;从学习技能和地理素养而言,高中地理学习又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递进和深入。新课标的实施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1.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初高中地理学科地位的差异及课程设置的间断。初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地位明显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视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课程的设置也有差别,初中地理只在7、8年级开设,9年级不开设地理课。初中的地理学科地位及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学生升入高中时面对知识量大、难度高的地理课程时感到“难学、难懂”;初中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共性,教师面对高一新生时也觉得高中地理“难教”。这些因素使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失去了连贯性和体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1.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内容涉及到较多的理科知识,尤其以物理和数学知识居多,如“气压与风”部分中涉及到气体的压强,“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匀速圆周运动,“太阳高度角分布及计算”部分中涉及到线面夹角、三角函数等。但上述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在高一还没有系统地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1.3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在认知、思维及记忆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障碍因素。初中地理多数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直观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高一学生认知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尚缺乏较高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如空间感知能力、地理图像观察能力等,这就加大了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极易产生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2.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重视地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开设校本课程或地理探究活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之间存在课程设置的间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一年的间断期(9年级不设置地理课程)。这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地理教学的连续性成为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必要措施。由于现行教育体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因此,只能在9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或开展地理探究活动等形式,以保证学生地理学习的连贯性,促进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校本课程或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符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有深远的意义。2.2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阐明人地关系。初中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基础的深化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地理的骨架。初中地理教材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主题。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编写方式人为地打乱了地理知识呈现的区域界限及一个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影响和联系,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要使高一学生在已有的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迅速适应高中系统地理的学习,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地理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为核心的系统地理知识的整体框架。而对于地理知识体系而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的和谐性及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其重要特征,如果割裂地对待地理知识就不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本身及其复杂性有所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地理知识的框架。教师在深入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标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不同阶段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应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了解初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使初中地理知识以恰当的形式嵌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的重现进而得到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要做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知识点的衔接,使教学内容得到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3重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衔接。初中阶段由于地理学科地位、考评方式等的影响,学生采用的地理学习方法简单、机械,学习态度消极、懈怠,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及归纳,因此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进入高中后,必须转变这种态度,才能使地理学习步入正轨。初中阶段地理学习以识记为主,高中地理学习中强调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导高一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创设地理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结语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生认知的广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初中到高中都有很大的跨度。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努力和有效衔接。本文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出发,探讨了解决的相应对策,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00-220.

初高中范文篇9

1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对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是地理课程的知识进行提炼的综合的概念。地理教学的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包含地理章节的重要内容及主要框架。通过核心概念能很好的整体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核心概念具有强大的知识串联能力,能够统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在初高中教学的任何阶段中,实现地理核心内容的不断重现。地理核心概念还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便于初高中老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同样能根据地理核心概念抓住教学的重点,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做好知识的基础准备。同时地理核心概念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能够通过核心概念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学习进阶是指把学生初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围绕地理核心概念来进行不同阶段学习的过程。随着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的增加使得学生对统一地理知识的看法发生变化,这也是地理知识连贯作用的结果。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变化做出改变,有了学习进阶的方法理论,老师在地理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对基础知识可以简单的阐述,重难点知识就需要详细的讲解。根据学生学习进阶情况来开展地理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衔接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初高中的地理教学水平。

2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初高中的教学大多都是分离的。初中的地理教学没有起到地理知识启发作用,也没有对基础地理知识,例如大气运动、全球气候知识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进行扎实的学习。很多时候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对于一些基础地理知识缺乏,也不懂得地理学科的意义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感到困难。高中地理在高中知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文史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延续到高中阶段,这将是初中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

3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3.1地理核心观念统筹重点知识,注重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分布在初高中教材的各个板块。初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教学,要利用地理核心概念来抓住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根据学生知识的变化来适当增加补充地理知识。在前面阶段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整体知识框架的连贯性。中学阶段的地理要帮助学生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石。3.2注重学习阶段的技巧学习,促进地理知识的牵引和综合运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了常识类的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培养学习方法技巧。地理学习是需要技巧的。在初中地理课上,老师要把所学章节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呈现,让学生对整体章节知识有所把握,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听从老师的讲解,加深了知识的印象。

4结语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学任务。在初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引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概念,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阶段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知识的牵引和核心理论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潜在研究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星.建构核心概念间的学习进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7).

初高中范文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策略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学科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指的是学生将“学习如何学习”。,两者相较,“学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布鲁纳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学生[1]。(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认识,而客体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建构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来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2]。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根源

(一)教材方面。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知识体系从简单直观到复杂抽象,语言表述从粗略浅显到细致严谨;习题类型从直接运算到分析推理花样多;数学知识从能轻松掌握到滞后脱节;物理实验从感性认识到要求精准。初高中物理教材跨度如此之大,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困扰,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二)学生方面。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环境、身心状况、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很长时间内不适应;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初中的实验非常有趣而且简单,高中的实验却要求非常精准的数据和结论,实验不在是能调动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武器,反而成了他们的压力来源,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非常不利;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高一新生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训练和挖掘,思维水平未达到高中要求,所以感觉难度大;学生心理方面,刚刚经历过非常紧张的升学考试,步入高中后距离高考还有三年,不自觉间学习态度就疲软下来,何况学生在升学前已经从各种渠道听说了高中物理难学,疲惫加畏难,学习信心不足。(三)教师方面。初中阶段,教师重视教学方式趣味性,语言灵活形象,深入浅出,板书重点分明又详尽有加,常常对重点知识反复强调演练,同时尽可能的创造活跃的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中阶段,课堂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减少,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严谨简练,逻辑性强,语速相对较快,板书不够详尽。目前初高中阶段的教师之间相不了解,各自为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隔断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联系。尤其不少高一物理教师刚刚带完高三班,无形之中还会把高考的要求渗入到高一教学中,从而缺少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三、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

(一)对教材编写的建议。(1)注重初高中衔接。高中低年级的课本应向初中课本靠拢,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思维的转化,让学生从心理上把高中物理当成初中物理的延伸,而不是另外一个需要重新培养兴趣的学科。(2)科学编排练习题。降低起点,循序渐进,做好铺垫。在编纂高中低年级学生习题时,要更倾向于初中的编纂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又使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旧知识能对新知识产生积极地、正面地影响。(二)对学生的建议。(1)改革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知识点密度大难度大,初中那套简单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利用教材的“章节小结”、课堂笔记和预习过程中对不懂的知识的记录进行总结和详尽的标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进行重点记录,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复习中减轻自己的压力,缩短自己复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若学生的初中基础差,就抓紧时间查缺补漏,对初中知识进行“回炉”加温。(2)放下对物理的“偏见”。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相信只要自己勤思考多动脑,排除畏难心理,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就不是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听说物理难而产生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学习非常不利。(三)对教师的建议。(1)回顾和补充高中物理能用到的数学知识。经常与数学老师沟通,加强物理与数学交叉区域的的基础训练。(2)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在新课开始时,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用初中的角度引入新课,把书本上精炼的知识点,用直观额浅显的语言剖析,多角度的去阐述。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3)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4)重视初高中物理教师间的交流。组织初高中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或者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师大轮换教学,使初高中物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2014,(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