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1 08:33:24

初高中教育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建议

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会表示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多了,学生认为根本学不会高中历史。事实上,高中历史并不是难到让学生学不会的程度,而是由于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初高中历史的衔接,进而构建合理的历史框架造成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1]。在高一阶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转变历史思维方式,从整体角度把握历史知识,有效的对接初高中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历史能力。

1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现状

(1)教材之间的差异。笔者深入的研读了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发现初高中的历史教材,还是存在了明显的差异。最新一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建立了严格的历史时序,以七年级历史为例,七年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背景,讲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其中上册是远古到魏晋,下册是隋唐至清朝,教材非常关注历史的时间顺序,学生只要掌握住时间线索和主题线索,就可以学好历史。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是以逻辑顺序为主的,教材上虚化了时间的作用,加强中外历史和古今历史的联系与影响,高中历史教材把国内外的历史大事件都包含在内,但是却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具有很强的跨越性,学生掌握起来必须发动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历史思维还是初中的时间模式,就会感到高中历史非常难学。(2)教材侧重点之间的差异。初高中历史,教材侧重点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初中历史教材而言,更为强调中国古代史,缺少对思想文化史的关注。最新一部人教版教材,删减了关于先秦时期诗经楚辞文化。中考中,历史文化并不是考试重点。所以很多教师为尽快完成教学工作,经常刻意忽略文化史[2]。就高中历史教材而言,教材非常强调文化史在历史中的作用,深入研读高中历史教材,笔者发现,高中历史必修课中都包含有文化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文化史的教学,高中历史中又注重文化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学不好历史知识。(3)教学要求之间的差异。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进程,特别是重要史实的教育工作。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教师应当从整体的宏观角度把握历史知识,才能实现初高中历史的无缝衔接,进而教好历史。然而,从整体角度把握历史,对教师的个人历史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很多高中教师只能依照教材开展历史教学,并不能从全面角度把握历史知识,影响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2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1)关注初高中教材之间的不同。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可以这么说,历史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目的,都是通过教材实现的。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师必须深度研读初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差距,以缩减教材差距,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知识。首先,关注初高中历史教材差距。目前,初中历史教材已经使用了这部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教学使用这部人教版教材也为期不远,部编版教材,在初高中历史教材上主要有以下不同:首先,关注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初中历史教材还是秉持传统唯物史观教育观念,但是扩充了历史思想和历史价值素养判断等内容。教材利用史实叙述,彰显了历史教学在国家主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法治法规教育等教育功能的作用。例如,教材中新出现的关于南海诸岛、钓鱼岛等具体内容,从隐性层面培养了学生领土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其次,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编教材总体上,还是比较遵循通史体例的,通过一定历史主线,围绕主线开展史实教育,以显示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历史事件,补充背景知识,以背景知识让学生从全面角度了解历史事件。例如,余桂元认为传统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王昭君、屈原等,是教师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3]。再加上高中历史以模块式开展教学,大量繁杂的信息堆积在模块内,这些势必要求教师要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整合。(2)以学生为本。在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考察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初中阶段,这部人教版教材更注重考察学生学习主动性。初中历史教材通过某个章节的导言、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多个版块,使教材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非常强调的主动探索性。学生通过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让学生在课后积极互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教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从“教师教会”转变为“学生会学”,即以学生为本。例如,这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教科书中精心选用了300幅历史图片,展示历史知识,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有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文物图和遗址遗迹图等,历史图片作文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了历史文字叙述,这也从隐性层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主动读图、看图、学图能力。而提升学生历史图像能力,需要让学生积极领略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元朝疆域图》黄河改道入淮知识、南沙群岛称“万里石塘”知识等;北京在两宋时,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叫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历史知识。通过图像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历史知识之间迁移、概括、对比能力,教师在完善学生思维之后,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总结分析,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历史分析总结能力。

3增强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的沟通

高中历史教师如果想要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也应当和初中历史教师多沟通。初中历史教师教会了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高中历史教师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历史思维,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多和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实现初高中历史的有效衔接。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去初中听课。通过听课,了解初中历史教师的授课模式、讲解知识的方式等历史教学情况,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让学生更为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其次,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多和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高中历史教师,其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肯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之间多加交流沟通,吸取对方的优秀教学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间接交流。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有效交流,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用微信、QQ等现代交流工具,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沟通,从而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关键就是教师应当结合初中部人教版教材,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当把握初高中历史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立静.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衔接[J].学周刊,2013(8):105.

[2]徐志兰.从课标的变化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教育科学论坛,2013(2):13-15.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地理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并不是中考科目,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成为无足轻重的“豆芽菜”,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出现问题,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需要地理教学以新方法、新思维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

(一)立足学情,科学选取衔接内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免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地理知识衔接不当,而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影响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地理教学课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找准地理教学的价值定位,紧扣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脉络,总结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联系点。笔者通过表格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进行举例。(二)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而高中地理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总结推理能力的培养。[1]与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教学问题设计还是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例如,关于气候的知识,初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的分布地区,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气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据地理图表等资料,进行具体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接触高中地理知识时,要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韩志辉(盐城市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00)生能够尽快接受高中地理学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地图读图、用图能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图,让学生标注重要经纬线,并标明主要的地形区、自然带等,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环境问题展开探究。(三)实行教学制度的衔接。建议教育主管相关部门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端正师生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为高中地理学习夯实基础,以免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学习出现断层。同时,还可在高一开设地理知识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实情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编制衔接教材。另外,学校方面还要为高中教师配备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协调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新课程改革后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更加偏向于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知识点零散,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识结构混乱而造成学生混淆、遗忘重点知识。从地理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初高中地理本来就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因此,在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地理试题,然后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学课标与考纲,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点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结束语

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高中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消除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实现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无缝衔接,[2]在增加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地理专业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实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梅.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衔接问题作为学生升学过程中必须要接触到的问题,尤其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最为重要。这是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良好衔接,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以不断投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教育者及历史教师所关注,特别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及时准确的处理好初高中历史的教学衔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持续进步,避免断层现象的产生,保障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者应该思考的。

一、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我们每个人的老师,自我们出生以来,一直引导着我们进行有效活动,是成功的源泉。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时刻引导着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到学习中来。(一)创设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教学,即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学的实际内容,来针对性开展特定教学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历史事件中或历史人物身上鲜活的一面,加之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讲述,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完全激活,被教师所创建的情境深深吸引,与教师达成了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提高自身思维发散能力,发挥自身想象,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以不断投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二)培养学科意识。历史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能够促进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解读,以史为镜,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及思想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应注意将历史事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形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取得的成就,及身边的人和事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等,从多个方面来剖析讲解改革开放对我国产生的重大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历史发展。这种与实际相互关联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使自身处于不断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被完全激活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极大转变,并形成正确、全新的学习意识。所以,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事件与身边的教学案例相结合,更新历史学科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思想价值认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其思想教育。总之,历史学科精神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具生命力,能够有效应用到生活学习中的良好意识。

二、针对性进行有效教学衔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针对高中教学情况进行良好衔接,是实现我国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性,增进教学效率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衔接问题作为学生升学过程中必须要接触到的问题,尤其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最为重要。这是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良好衔接,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以不断投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者应及时准确的处理好初高中历史的教学衔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持续进步,避免断层现象的产生,保障初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相比于高中而言,更加重视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其目的在于利用生动教材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发育。但是相反的对于初中历史事件中的分析思考较少,只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介绍,没有深入进行剖析,无法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而高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则更加多样性,内容更加宽广,层次更深,且作为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二者存在着衔接性,如果学生没有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那么过渡到高中时,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等行为。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并给予学生深刻指导,使其得到理性思考,继而不断强化自身历史思维发散能力。(二)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来完成。并且这种活动作为一种积极互动、沟通学科知识的良好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展开有效沟通,并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懂得如何利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促进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良好衔接。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永吉县第七中学,刘文晶.从初中历史教学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研究[N].发展导报,2019-07-12(020).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4

1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对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是地理课程的知识进行提炼的综合的概念。地理教学的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包含地理章节的重要内容及主要框架。通过核心概念能很好的整体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核心概念具有强大的知识串联能力,能够统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在初高中教学的任何阶段中,实现地理核心内容的不断重现。地理核心概念还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便于初高中老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同样能根据地理核心概念抓住教学的重点,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做好知识的基础准备。同时地理核心概念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能够通过核心概念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学习进阶是指把学生初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围绕地理核心概念来进行不同阶段学习的过程。随着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的增加使得学生对统一地理知识的看法发生变化,这也是地理知识连贯作用的结果。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变化做出改变,有了学习进阶的方法理论,老师在地理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对基础知识可以简单的阐述,重难点知识就需要详细的讲解。根据学生学习进阶情况来开展地理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衔接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初高中的地理教学水平。

2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初高中的教学大多都是分离的。初中的地理教学没有起到地理知识启发作用,也没有对基础地理知识,例如大气运动、全球气候知识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进行扎实的学习。很多时候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对于一些基础地理知识缺乏,也不懂得地理学科的意义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感到困难。高中地理在高中知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文史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延续到高中阶段,这将是初中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

3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3.1地理核心观念统筹重点知识,注重地理知识的连贯性。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分布在初高中教材的各个板块。初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教学,要利用地理核心概念来抓住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根据学生知识的变化来适当增加补充地理知识。在前面阶段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整体知识框架的连贯性。中学阶段的地理要帮助学生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石。3.2注重学习阶段的技巧学习,促进地理知识的牵引和综合运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了常识类的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培养学习方法技巧。地理学习是需要技巧的。在初中地理课上,老师要把所学章节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呈现,让学生对整体章节知识有所把握,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听从老师的讲解,加深了知识的印象。

4结语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学任务。在初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引入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概念,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阶段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知识的牵引和核心理论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潜在研究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星.建构核心概念间的学习进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7).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地理教学衔接”指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加强连续性的教学思想。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的衔接和发展。从知识而言,高中地理学习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传承;从学习技能和地理素养而言,高中地理学习又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递进和深入。新课标的实施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1.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初高中地理学科地位的差异及课程设置的间断。初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地位明显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视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课程的设置也有差别,初中地理只在7、8年级开设,9年级不开设地理课。初中的地理学科地位及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学生升入高中时面对知识量大、难度高的地理课程时感到“难学、难懂”;初中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共性,教师面对高一新生时也觉得高中地理“难教”。这些因素使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失去了连贯性和体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1.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内容涉及到较多的理科知识,尤其以物理和数学知识居多,如“气压与风”部分中涉及到气体的压强,“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匀速圆周运动,“太阳高度角分布及计算”部分中涉及到线面夹角、三角函数等。但上述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在高一还没有系统地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1.3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在认知、思维及记忆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障碍因素。初中地理多数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直观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高一学生认知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尚缺乏较高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如空间感知能力、地理图像观察能力等,这就加大了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极易产生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2.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重视地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开设校本课程或地理探究活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之间存在课程设置的间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一年的间断期(9年级不设置地理课程)。这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地理教学的连续性成为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必要措施。由于现行教育体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因此,只能在9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或开展地理探究活动等形式,以保证学生地理学习的连贯性,促进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校本课程或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符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有深远的意义。2.2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阐明人地关系。初中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基础的深化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地理的骨架。初中地理教材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主题。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编写方式人为地打乱了地理知识呈现的区域界限及一个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影响和联系,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要使高一学生在已有的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迅速适应高中系统地理的学习,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地理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为核心的系统地理知识的整体框架。而对于地理知识体系而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的和谐性及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其重要特征,如果割裂地对待地理知识就不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本身及其复杂性有所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地理知识的框架。教师在深入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标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不同阶段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应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了解初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使初中地理知识以恰当的形式嵌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的重现进而得到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要做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知识点的衔接,使教学内容得到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3重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衔接。初中阶段由于地理学科地位、考评方式等的影响,学生采用的地理学习方法简单、机械,学习态度消极、懈怠,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及归纳,因此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进入高中后,必须转变这种态度,才能使地理学习步入正轨。初中阶段地理学习以识记为主,高中地理学习中强调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导高一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创设地理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结语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生认知的广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初中到高中都有很大的跨度。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努力和有效衔接。本文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出发,探讨了解决的相应对策,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00-220.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

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都有质的飞跃,两者处在两个层次完全不同的阶段。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没有及时转变。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年才开始学习的课程,而且在中考中占据的比重比较低,所以很多学生就对化学课程有所轻视,化学基础比较差。进入到高中以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没有快速转变过来,在学习过程中还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也比较消极、被动,导致化学学习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二)初中和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初中化学的知识大多数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采取直观教学法,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也多是死记硬背法。到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化学教师不能再使用直观教学法,而是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比较大,这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三)初中和高中课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相对于高中化学课本教学内容而言,初中化学课本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课本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常识性基础知识,初中化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并且在课本内容图文并茂,可看性强,并设立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更易被学生接受。但由于初中化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化学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教材站在了高起点,而初中教材没有为这个高起点搭起必要的基础。我校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册内容就集中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一新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期间,好多学生还不具备化学思维去看清问题的时候,部分教师为了为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化学实验,导致学生没有体会到化学实验探究带来的成功感。这样就导致好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一下子觉得学习压力太大,化学学习难度加大,产生了厌学化学的心态。

三、针对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基础,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进入到高中以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学情测验,也就是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进行摸底测试,大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可以讲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和吸收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和补充,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空白点,帮助学生从初中学习状态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状态之中。(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要想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除了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还要从学生方面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使其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化学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以及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三)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循序渐进安排衔接教学。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和一些基本化学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要强调规范化,特别对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要交代清楚,以达到能正确书写分子式。二是整理归纳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梳理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能根据一些反应规律,书写各类物质相互间基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非常重要,化学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相关知识的衔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化学学习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赵海.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2010年24期.

[2]刘香英.让情感之花在化学课堂中绽放[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3]明远琪.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化学课堂;初中化学;高中化学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要求差异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化学知识,其中的一些名词,诸如“挥发性”“氧化性”“可燃性”等名词,即使学生并不了解,但是在生活中也经常听说,而各类化学方程式以及方程式左右配平等知识点,尽管在高中化学中出现概率同样高,但是难度不大,可通过形象思维辅助记忆,而且通常只需要记住化学反应规律,出现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接受相对容易[1]。但是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而且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颇为紧密,学生只有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在不同单元的学习中融会贯通。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体系知识的关联性较强,不能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概念,而是应当基于逻辑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差异

初中化学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而且涉及的化学知识量较少,因此学生在做题中往往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加深对课内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很多知识点司空见惯,经常会陷入思维定式。如看到蓝色液体,脑海中就会想到硫酸铜;看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会想到镁在氧气助燃下燃烧发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相比之下,高中化学知识更细化,同为初高中化学知识重点的氧化还原反应,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配平时需要先考虑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失去或得到了多少电子,从而确定配平思路,这和初中能够一目了然的配平难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高中同样涉及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只执着于概念的学习,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达不到预想的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

(三)教学课程标准和内容差异

化学是一门总结物质规律的重要课程,关于初中化学中的氧气、金属、酸、碱、盐等知识点,学生在生活中相对常见,在教师略加点拨下,即可在化学课程的初期学习中达到快速入门的效果。换言之,初中化学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而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进一步,即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无往不利[3]。以高一人教版化学中的“分散系”知识点为例,分散系中子直径在1nm以下的液体为溶液,超过100nm的为乳浊液或悬浊液,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高中化学介绍了介于1~100nm之间的胶体介质,并延伸介绍了丁达尔效应。与之类似的,初中化学引导学生认识酸、碱、盐,而高中化学会用一个单元介绍钠元素和氯元素,也说明高中化学知识更加细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更高。

二、当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能作出转变

初中化学知识量较少,知识体系复杂度较低,学生记住概念之后,往往在实际做题中不会有太大难度。学生对围绕概念做题的方式相对熟悉,到了高中不仅要了解相关概念,而且很多概念相对抽象,若学生基础较弱,则很容易令自身学习难度直线上升。若学生不转变学习思路,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倍受打击,最终无法达到正常的教学要求[4]。

(二)教师授课方法未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高中化学知识相较于初中化学课程难度更大,高中化学知识需要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但是一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未能照顾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实验教学比重不大

化学实验既是探究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方式,又是学生考试题目中的重点题型,实验教学应当与理论教学并重,双管齐下,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方式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化学是高考各科目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次实验课的投入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偏重理论教学,对于涉及实验的部分往往以学生想象为主。这种方式尽管可以让学生记住实验过程,但是却省略了探究过程,因此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对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同样没有积极作用[5]。

三、加强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适当补充初中未涉及的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相对于高中化学而言,不少知识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高中深入讲解时,教师不能默认学生已经学过相关基础性内容,而是应当通过询问学生,了解学情,明确学生有哪些尚未接触的知识,从而令后续教学更具针对性[6]。例如,在学到高中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时,由于初中的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并没有离子形式的写法,学生很容易感到疑惑,再加上初中化学对酸、碱物质的定义涉及了“电离”,但只是一笔带过。因此,在学习离子反应之前,教师应向学生适当补充电解质、离子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样是KNO3、NaCl,为什么固体形式就不具备导电性,而当其溶入水中,溶液就产生了导电性。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度思考,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提问学生:只有通过溶于水的方式,才能令两种物质具备导电性吗?如果加热到熔融状态,能否达到导电效果呢?随后通过微课播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观看上述两种物质非固体形态的导电性,进一步启发学生。一些学生大致理解了物质在熔融状态和溶液状态下分子运动更加自由,教师可以趁机引出概念,即“NaCl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两种离子电性相反,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的状态下,离子移动更加自由,从而增强了导电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受离子反应等有关知识点也会更加容易,可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高中化学知识对学生举一反三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引路人的作用,不能在思考问题上代劳,避免学生亦步亦趋,无法养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7]。举例来说,在学习金属钠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实验室中的金属钠都是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保存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如果学生思考不得要领,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纯铝如果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些学生想起初中的相关知识,铝在空气中会快速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铝,表面会生成薄膜,颜色更加灰暗。顺着这个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性相关知识。依照金属活动性排列顺序,钠排在铝之前,因此钠比铝的活泼性更强,在空气中同样会被快速氧化。这时教师再引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的方程式,以及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的方程式,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相关知识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速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化学不能和初中化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死记硬背,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繁杂,在学生面对新的知识点时,若无法触类旁通,通常会容易忘记。因此,教师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讲解,力求让学生全面掌握[8]。例如,在学习高一化学中“物质的量”一课时,多数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相对陌生,而且本课中还有“摩尔质量”等新的化学词汇,因此在学习物质的量是物质质量除以摩尔质量的公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建立学生对物质的摩尔质量、质量等概念的认识,提醒学生千万不要因为读法相似而感到疑惑。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到,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似乎和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而相对分子质量在初中曾经接触过,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醒学生将两者联合记忆,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初高中化学在衔接上的问题,大体可归结为学生自身、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加强衔接方法上,应当为学生打好基础,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舒月桥.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J].南北桥,2020(7):39.

[2]岑春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科学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求知导刊,2021(12):32-33.

[3]牛雪,郭丙银,郭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以酸碱盐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7(13):183-185.

[4]于晓燕,国秀龙.初高中化学衔接困难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9(32):213-214.

[5]李怀强,张军.以认知发展为核心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7):42-46.

[6]王正华.“学改”视阈下学习质量的保证体系建构与评价方法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2):1-2.

[7]刘明晟.初中科学与化学衔接研究初探:以《物质的溶解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70-171.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解决对策

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关系到中学教育承上启下的过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许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形成了对高中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一现状下,关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使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须。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

只有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大体说来,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取向差距较大

1、由于中高考的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差距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考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基本能力的掌握;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化素材。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考察侧重点不同会造成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差距较大。

2、学生年龄特点造成的教法差距

由于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有所区别: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当体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要尽量多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体现历史的深刻性,重视历史的“明智”功能。学习方式应以探究式为主,教科书提供思维材料,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不同观点,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达到“学史明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脱节现象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在“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绩,见到了效果。但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同时,初中对世界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尤其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内容很少,导致学生对欧洲重要封建国家的产生缺乏了解,进而很难理解高中课程中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由来、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实际上现在高中教材涉及到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因此,新课程下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宏观性强,便于对同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忽视了历史的时序性,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而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结论也容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教学大纲相比,初中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而高中新课标不再要求学两门通史,相比之下,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导致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了比较高的门槛。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差距

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在初中形成的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高中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反差。浙江省初中阶段是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来实施历史教学的,但中考是开卷笔试而且,历史和社会科目合计才100分,使不少学校对该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师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简单,甚至简单到了一节课依次叫上几个学生来读上几段文字就算完事,在师生中形成“《历史与社会》是‘副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很容易养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记忆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进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同时会考、高考都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在知识的深度与系统性上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中考。这种差别严重的影响到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解决对策

就高中教学而言,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升入高中后,学生要实现学习方法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知识的结构化,甚至适应、接受全新的教学风格。从新课程的实施环境来看,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方面来探求解决对策。

(一)教师转变观念――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根本

从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转变教师的观念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根本。这种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角色和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定位。

1、角色观的转变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以自己的角色作用来们实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而且要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更好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实现以下角色观念的转换:公务员之家

(1)由课堂控制者变为促进者。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跑道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2)由教学权威转化为组织者。即指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具体到每一课,应表现为:引发问题情境,同时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在方式上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成果汇报等形式,然后教师以引导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模式。

(3)由教学实施者变为合作者。合作者角色是指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用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角色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即当教师把某个问题变成了学生孜孜以求的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与启发,最终求得问题解决。

2、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传统教学观是单向性的,包括“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新课程强调的是互动培育式的“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观的转变,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有现实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作为中介,力图传达历史的人文内涵。教师应重视德育功能与教学的结合,明确历史教材、教学和考试只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2)强化世界文明史观。高中新课程教材无疑是大大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但高中生世界历史知识基础的贫乏也是不争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教学,正确看待世界文明中心的问题,要以世界为全局作综合安排,不能局于一隅,要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拓视野、补基础,提高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3)转变历史教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放弃或否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影响、引导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4)树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学观。初高历史教学脱节,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了解,从宏观上认识与把握中学历史课程,并展开与初高中同行、伙伴乃至和学生的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合作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孤军作战”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调动学生活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关键

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的程度如何,是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关键。为此,高中教师不仅要成为高中课程的开发者,还须要熟悉初中历史教学状况,能初步分析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内在需求,进而合理的寻求教学衔接的切入口。这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参与上,我认为最好的实现途径是解决问题,即把教师设计的疑问成功转化为学生心中的疑问,直至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以“问题解决”模式为例来探讨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

1、于看似无疑处设疑

这里的无疑,仅仅是指在浅层次理解与分析上的“无疑”。再往深处想,或者换个角度思考,新的问题就会出来,这就是于无疑处设疑的内涵。“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两课内容其实就是对初中教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内容的再现,主要强调知识和情感目标,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也没有太多的新意。教师在处理时可以合为一节课完成,以课后“自我测评”的三个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就可以平淡无奇甚至沉闷的上完,学生也能按照预期的那样掌握结论。如果教师将初中教材课后“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一再失败?”这个开放性问题的引用到教学中,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个问题设置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兴趣,并主动进行串联、再加工,得出自己的结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三维目标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以整体性的体现、巩固。在讨论总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留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现在的中国也遭到侵略,遭遇会和近代中国一样吗?”

2、于枯燥乏味处引疑

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在编写上显得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使教学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高中教材“百家争鸣”一课是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除了有“变革与争霸”作铺垫外,在“百家争鸣”目开始时也有这样的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相比而言,初中教材更能让学生接受。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学情,在导入时适当唤醒学生的初中知识记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让学生按四大学派分组,对思想家、思想主张、影响分类归纳。对学生而言,这个环节必定是枯燥的,于是接着抛出现实问题“如果你是班干部,你如何对待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学生会有短暂的沉思,教师再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想想初中教材是怎么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的?这样引导后,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这时教师不能急于表态,而应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说的都较好,但在深刻性与全面性上还欠下功夫,老师希望你们在认真思考后,以组为单位再交流与分享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个问题解决后,马上再作进一步的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会既能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能让学生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3、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问

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专题,虽然学生学习了三课知识,可如果没有比较,就不会对各国政治制度有准确的把握,整个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以突破。初中教材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课后“自我测评”第1题就为这种比较提供了情境化、实例型的思路和样本。教师在借鉴的基础上,可设计此类问题:在近代,同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英王乔治二世否定内阁建议导致政治危机,而德皇威廉二世则成功罢免了第二帝国的缔造者、首相俾斯麦;同为共和制国家,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而法国总统则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选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就会围绕各国代议制的确立和特点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活跃。这是因为这些问题非常形象、具体,也问到了点子上,能激起思维的波澜,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到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热爱历史学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学生在回答包含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较为开放的问题时,往往会偏离教师预期的思路与模式,如果教师坚持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评价的后果可能不仅无助于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还会对情感态度造成伤害。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即首先从较大的范围内肯定学生的解答,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引导,然后再根据问题本身的需要向学生提出期待性的目标。例如这类评价,“对于这个问题,你能站在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去思考,说明你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学生,老师相信这会推动你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也会推动你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还可以引起你怎样的思考?”,不仅是在范围上的多元,即在较大的范围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多肯定学生,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是在评价构成上的多元,既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角度的评价,还有对问题本身的评价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收获知识与能力,更会获得对于这门学科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实际上,初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高中阶段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对初高中课程评价体系的连续性有充分的认识,才可能实现对学生的合理评价,达到评价目标。

总的说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在新课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使历史学科不断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真正实现历史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上、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12.

3、李丹.《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青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

6、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向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2.

8、陈其.《高中历史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04,12.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衔接;对策

作者简介:谢国安,任教于广西武鸣县武鸣中学。

送走毕业班学生,笔者又拿起了高一英语课本。当有些教师满腔热情地给学生们上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上)中的第一个课时的时候,笔者仍一如既往地开始了“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前训练”,历时一周左右。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告诉笔者: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必不可少!正如前人所说:Educationisnotthefillingofapail,butthelightingofafire——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生命的火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广大普通高中的学生,从惨淡的初中阶段逾越高一英语阶段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高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极度薄弱的基础制约着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1)说来令人吃惊,这几年,笔者在武鸣中学所教的高(111)、(112)、(137)、(138)四个班的学生中统计发现:音标完全过关的没有一个,绝大部分都未掌握到三分之一!

(2)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都没有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因此,从来不背单词的大有人在,听写成绩低得令人大跌眼镜!

(3)真正掌握词组的人不多,能够活学活用的更少。

(4)学习句型更没有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任务,死记硬背不成,干脆放弃!

(5)语法功底极差,因而影响文章理解,影响做题,低分接踵而至。

(6)听力、写作成绩非常糟糕,始终不得要领,成绩徘徊。

(7)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得分极少,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

积极性。

故以中考英语成绩三、四十分的惨淡基础面对那么繁重的高中英语学习任务,经过扩招后的广大普通高中学生英语成绩可想而知。

2.学习方法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基础太差的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成功学习方法可言,将初中阶段几乎无所作为的五花八门、因人而异的方法照搬到高中阶段,失败是必然的。

3.高中课程要求不同于初中课程

一般地说,初中课程也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初中差生经过努力,英语成绩提高几十分的现象累见不鲜,高中英语重在语言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们经常发现,高中考试试卷与高中课程似乎却风马牛不相及。不少学生在课本上花了很大力气,考试成绩有时不升反降,真不知如何是好。

4.初高中题型不尽相同

这几年,尽管初高中题目越来越靠拢,但题型、赋分、要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5.初高中英语教师教法各有千秋。个性不同,初高中教师教法有差异;学识不同,表现的手法也不相同;育人环境不同,也影响着不同教师的心态。不少高中新生发现:现在的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大不一样了——节奏快了,联系多了,容量大了,要求高了……

面对这些令人焦头烂额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后果不堪设想。许多老师早就认识到这点,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着手。

当然,面对一个学期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允许我们用于搞好衔接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其次,衔接工作也不等于从头到尾复习初中英语课程。那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应抓哪些重点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多年来,笔者是这样训练的: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方法

1.适当补初中英语基础

(1)如何背单词?——抓住字母(组合)读音规律

(2)如何记短语、词组?——“意义、组成、用法”三项缺一不可

(3)如何学习句型?——抓句型灵魂,即该句型体现词组、语法或交际应用中的哪一个?让学生模仿每一个句子造两个以上句子,巩固印象,而勿需死记硬背。

(4)如何学语法?——系统化地研究每一种语法项目的(定义、结构及应用句型),从而抓住其要领。特别要补初中八种时态,时态混乱,高中语法将无法学习下去。

2.高中英语课程特征介绍

(1)学习目标介绍:使学生学习高中英语课程前认识面临以下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

1)基础要求:单词:3000左右;短语或词组:1000个左右;句型:1000个左右;语法:词法和句法;交际用语:41种情景。

2)技能要求介绍:听力:抓听前预读与预测,听中抓关键词句,听后及时选答,过后及时朗读录音原文。阅读:研究阅读问题六种题型即标题、主旨、细节、生词、推理、结论以及问题的定位、对策。书面表达:研究几种常见体裁、文章构段技巧、应用文格式与套话。说话技能:掌握几十种常见情景习惯用语,学习引起、维持、退出会话技巧。

3.高考题型简介:关注以下各题型的考点及对策。

(1)听力

(2)单项填空

(3)完型填空

(4)阅读理解

(5)短文改错

(6)书面表达

4.课文与高考题型关系的说明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1)高中英语总体目标分散于各个课文中;(2)课文中每篇课文提供零散的语言点(词汇、词组、句型、语法)。故课本学习应善于多册积累,多册综合,进而升华成各个高考题型技巧,半途而废则意味着知识断层和永远的失败。(3)各个高考题型考察的内容(部分语言点及综合语言能力)。

一言以蔽之:课本与高考题型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能丢课本,忽略了语言点积累;也不能迷信课本,在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做好语言点的系统、分类学习及各专题技巧的研究与训练,英语学习才能走上正轨。

5.教师与学生的磨合

(1)强化预习

1)义形式印发给学生,供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抓重点之用,也可利用现成的教学参考书。

2)提倡超前预习1个单元以上:主要预习单词、词组、句型及课文。

3)课前几分钟必听写并交叉批改,听写内容为单词、词组、句型三项。

(2)教师及时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手法。

(3)教师对学生的学法建议: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手法,少走弯路。

(4)教师对早晚读书内容的建议。

(5)教师对英语专题训练及讲评的时间分段安排。

(6)教师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成功做法,学生佩服你,就乐意听你的课,就会努力去适应你的做法。反之,如果他们怀疑你的能力,你的日子就难过了。

经过一周左右的衔接工作,夯实了高一新生的初中基础,了解了高中课程的基本特点,介绍了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师生配合默契,就为大容量和高效率的高中英语课程授课奠定了基础。

笔者有这样的感触:由于衔接工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初始时,高中授课必定会稍稍落后,但如果学生们真正适应了高中课程的学习,预习工作做得扎实,师生就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普遍加强,省了查缺补漏的时间,也可因地制宜地适当加快进度,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级的学习进度,而且质量应该不成问题。实践证明,扎实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带来了显著的进步和光明的前景。

1999年至2002年,笔者所教的(111)、(112)两个班的英语成绩的演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做好彻底的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工作,在每次段考、期考、月考中这两个班均名列年级前两名。2002年高考,高112班腾生获得全校最高分,两班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一名,高112班上本科和重点人数,超过文科快班。

三、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注意点

当然,衔接工作不仅仅期限于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周,在高中长期的教学中都应该继续贯彻英语衔接教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走出阴影,实现英语腾飞!为达此目的,还应采取如下必要措施:

1.高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亚杰说过“有关教育和教学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联系的,如果没有合格的教师,任何伟大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无疑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学习成绩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初高中的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是每一个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每位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整体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其次要不断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钻透教材内容,合理使用教参,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其四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加强专业素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并苦练教学基本功。

2.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实施英语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状况,学生才有可能愿意与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另外,师生情感交流应不脱离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份责任,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埋怨,多一些呵护,少一些打击讽刺;课下对于学困生,采用分层辅导的方法,各有要求,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觉得各有所学,各有所获。

3.防止两级分化,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做好教学定位的衔接,定位太低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相互熟悉对方的教材和教法,相互交流彼此的教学方案。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一是衔接阶段适当延续的教学方法;二要了解彼此教学方法的异同;三是重视双方的教学交流。

(4)做好学习策略的衔接,应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生;二是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5)做好学生评价衔接,掌握评价的基本要求,并学会如何评价。

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深层次研究,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与热点。不容置疑,正确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并最终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这点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初高中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学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中学地理的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地理学习衔接应该是科学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旨在把握地理学习的认识过程,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地理情怀[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1.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知识学习出现断层。“初二结业,初三暂歇,阔别一年,再学高中地理”,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由此,学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当学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学习时,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程度往往已经非常严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匮乏深深地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升学,这在乡村初中毕业生中表现格外明显。在现行课程设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及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师只管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而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则没有建立系统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意识,从而难以建构起清晰明确的地理教学思路。2.学科边缘化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地理学科在初二下学期以会考的形式结业,以分数段设定等级或按照百分数计分,在高中录取时参考分值不高。在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实际结果是学校和学生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漠视。由于评价的偏颇,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深深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地理教师浅显单调的讲解更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热情,初中地理考试题型单调、题目简单,多为机械性记忆题目,许多地理教师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这种“应试”教学模式深刻影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中学地理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各自的学习特征。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平稳过渡,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从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强化区域地理教学衔接、加强学习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路径

1.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框架以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建构。高中地理则分成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模块。近年来初中地理知识明显简化,而高考地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则保持在较高的难度。高中地理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广度拓宽,跨度增大,深度深入。因此,教学中加强初高中系统地理知识衔接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解读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整合人教、湘教、鲁教、中图等版本地理教材,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等工作,按专题梳理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补充与深化的部分知识[2-3](表1)。因此,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明确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知识、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张弛有度。在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适当渗透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科学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模型,同时建议学生作学习笔记;在对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时,可以对高中的知识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展延伸,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2.强化区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终,深刻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各地理要素放在一个区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主旨。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简化导致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在高二阶段名义上是“复习”区域地理,实则等同新授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在落实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熟悉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分析评价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师生齐心协力认真对待的课题。(1)加强分区主题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分析方法。通过复习区域地理,明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建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由于区域空间位置不同,影响区域的自然要素存在差异,某些地理要素在一定的空间相对稳定统一,形成该地区的整体特征;而在另一地区则会因为某些要素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特征。有时相同的地理事物中会存在差别,而不同的地理事物则可能存在联系。在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类比区域差异,设定教学主题,可以使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4]。在分区教学中设定区域特色鲜明的案例情境与探讨主题,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以世界地理为例,可设置的部分主题如表2所示[5]。根据区域实际差异,探讨主题问题的设定视角与维度应有区域特色。初中阶段大尺度世界地理的探讨问题比较宏观,而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探讨问题的设置可以比较微观,可以是中国四大地区、某一具体省区、某一市县甚至某一个村落。把区域地理知识当作载体,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与复习中训练地理思维品质,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2)深化区域地理专题教学,为学生建构模块化知识体系。将宛如涓涓细流的地理知识按照模块汇聚成专题的海洋,变换角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类比归纳、图文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编组中学地理知识,建构专题化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作用显著,应适时开展专题性的地理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另一扇窗。如在学习“气象与气候”知识模块时,可以将七年级上册气象与气候、七年级下册世界各区域的气候、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象与气候,以及教材与地图中出现的气象气候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现象的影响提取出来,形成角度多维、内容丰富的专题,再学习有关内容时还可穿插复习与小结。而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可以从更多的视角,以更深的维度开展专题化的地理教学。从知识专题的角度,以区域地理穿插渗透其间,可以划分为地球的运动、气象与气候、河流湖泊与海洋、地质与地貌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与环境、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界线、自然灾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模块;若以题型的角度,可按照空间定位型、提取信息型、推理转换型、规律提炼型、时间计算型等专题组织复习。在初中地理学科处于边缘位置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被明显简化的情况下,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必须的。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趣味开放的教学中为学生初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读图析图与图文转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基础。33.培养地理图表判读能力,加强学习方法的教学衔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均依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有了空间定位才有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等一系列地理效应,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地理图表呈现。地理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科学的学科语言,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良好的地理图表素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能力是地理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职责,也有利于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平稳过渡。地理图表的信息量大、知识密度高,许多需要琐碎语言表达的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地理图表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许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要素以地理图表呈现,可以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以动态思维解析地理事物。地理图表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基础能力。地理图表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背景,建构地理空间依据和发展想象思维的媒介[6]。学会读图对初学地理的初中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对高中文科生难度也不小。学生学会读图的前提是掌握地理图像的基础知识。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应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1)养成地理图表要素阅读习惯。对地理图表上呈现的地理要素进行阅读是重点。在阅读时一般先观其大略,了解所读图表包含的地理信息,然后按照主题、题目要求详细判读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还可以深入挖掘图表信息背后的地理元素。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图表阅读建议遵循一定的顺序: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洋流、人口、城市、自然资源等的分布)一般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即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阅读;反映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如地球公转与季节更替、人口增长历程、气温与降水的变迁、河流湖泊的演变等)一般按照时间顺序阅读;反映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区域气候形成示意图、区域城市、工农业的区位分析示意等)可按内在因果关系阅读;从自然地理现象到人文地理现象的一般先阅读自然现象再阅读人文现象[7]。(2)布置个性化阅读地理图表作业。从初中开始,便应根据知识的特征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经常性地指导他们阅读地理图表。既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其掌握常规读图表的方法,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图表学习方法。在阅读地理图表作业的设置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及认知水平的差异,编制不同水平的阅读地理图表作业。初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侧重于现象的描述,以熟悉区域为目标。而高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注重现象背后的信息提取与分析思维,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探索各地理要素的联系为目标(尽量使用贴近高考的黑白地理图表)。地理图表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想象、活跃思维,改变重文字轻图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的做法。(3)指导学生建构心理地图。地理教学对地图阅读、地图解释等颇为重视,然而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许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对曾经熟悉的区域地理地图会感觉很陌生。学生的心理地图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引导其进行地理思维[8]。

在初中阶段拥有丰富心理地图储备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能够随时调动心理地图,游刃有余地学习高中地理。心理地图如果不注意保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记忆中逐渐衰退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启发学生经常性地去阅读地理地图;当学生在初中阶段建构起较为稳定的心理地图后,到了更高阶段的学习会更加自信从容。思想的传递仿佛薪火相传,深入探究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均应紧密结合学生心理与思维特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自然与人文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0.

[3]相炜地理研究室.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7):8-39.

[4]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蒋程程.区域地理双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12.

[6]王树声.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