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1 08:33:14

数字启蒙教育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1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坐自行车时观察小树为什么会往后跑等。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创设游戏活动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在稳步提升,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启蒙、幼儿启蒙、音乐鉴赏等行业的应运发展。新的“互联网+”平台和交互技术使得这一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互联网改善了音乐启蒙这一领域的时空局限和地区差异,使这一行业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互联网+”的应用对音乐启蒙时间利用的推动

音乐启蒙和音乐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音乐技能学习和音乐启蒙都是在附近的音乐机构学习。以南京市锁金村为例,周围居民如果想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最少需要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最多达到2个小时。音乐机构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高校分布的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居民接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师教授的音乐课程,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互联网+”技术无异于给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仅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与其匹配的音响,音乐启蒙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将被大大节省,而这些被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利用在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互联网+”对于时间利用的推动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贡献。

二、“互联网+”对音乐启蒙的经济成本节省的推动作用

(一)交通费用的节省。“互联网+”节省的音乐启蒙成本绝不可小觑。新技术甚至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音乐启蒙教育,累积的交通费用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以南京市居民为例,正常居民在参加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相关课程次数人均为一周2次,按照南京市人均交通费用计费标准,按每人每次使用交通费用为3元,来回2次,而“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使这一部分费用降低至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家庭甚至可以不花费交通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音乐启蒙教育。(二)学习费用的节省。“互联网+”可以节省的音乐启蒙经济成本不仅表现在交通成本方面,影响更大的则是“学习”费用。同样以南京市为标准,居民仅通过学习钢琴来进行的音乐启蒙课程费用人均超过100元/次。南京地区刚请授课人均收费标准如下:普通大学生辅导:5-15岁儿童(120元/次),成人(150元/次)音乐系本科生辅导:分别为150元/次和200元/次音乐系硕士辅导:分别为300元/次和350元/次教授/导师辅导:分别为500元/次和800元/次“互联网+”将对这一行业带来巨大改革。现代“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了。“电子化钢琴”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耦合,将音乐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户可以戴上耳机,通过和钢琴1:1制造模拟实体的按键和踏板来发出真实钢琴的声音。现代技术的推动力更在于技能的多样和优越性,“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用户演奏的力度来反馈,与互联网连接更可以对自己的弹奏进行评价、保存、,现代“电子化钢琴”更可以“自动演奏”,从而更快让初学者学习技术。这样的科技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所消耗的经济成本也将为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节省开支。(三)音乐启蒙的普及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早已不是稀罕物,“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已经成为常态,较贫困地区大多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然而音乐艺术的普及力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外国同时期水平。这与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投入密切相关。尽管我国正在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相关政策,也补贴了很多项目,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艺术”仍然“很贵”。调查显示,仍有约30%的人认为“音乐启蒙教育”仅仅是“会弹钢琴”,而他们喜欢的音乐往往停留在“抖音神曲”。“不懂乐器分配、音乐欣赏、音乐礼仪”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新技术的出现让很多家庭都有欣赏音乐、普及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从简单的赏析到乐器技术等方面,互联网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会让音乐启蒙更加壮大,相信不久的未来,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会更上层楼。

三、“互联网+”技术对音乐事业的推动

“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传感器技术可以测量乐手演奏每一个音符的力度、位置,并将这些数据传播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的反馈装置立体化利用这些数据,使这些数据重现乐曲。这对于一些音乐技术的学习如虎添翼,用户之间的交流省去了不必要的路程和时间,相比线下教学,使用数据化处理也会更精确,这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与文学和美术都不同的是,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互联网也将为音乐教育带去新想法和新思路。现代作曲家作曲并改编的很多作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音乐启蒙教育这个行业造就了新的可能,也给了大众一个认识、了解、熟知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新的技术推动一个甚至多个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艺术修养,这一点显而易见。未来,新载体会继续承载音乐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嘉辛.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3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公务员之家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部落儿童;学前儿童;中视频;教育影像;视觉化

我国拥有庞大的学龄前人口数量与规模,“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全面三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各项新政的出台与实施,使得社会对学前儿童抚养与教育问题的关注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儿童视听媒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复杂形势与全新使命,其生产既要遵循儿童的基本认知规律也要积极应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20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提出“中视频”概念:即1分钟至30分钟的视频内容,并以横屏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按此概念,中视频并非一个新兴事物,该形式的视频影像早已进入大众消费视野。[1]但当这一概念被单独列出后,是否能为儿童媒介产品的创制带来全新思路。同时,在视听媒介逐渐介入社会表达的当下,3-5岁的学前儿童以其独特的认知机制对视听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中视频如何主动迎合并聚焦这群“特殊的受众”,在当前与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媒介混战中“突出重围”,为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并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途径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从儿童影像视角出发,教育中视频的创制由来已久。一般意义而言,儿童影像的内涵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即包括“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和“儿童视角的影像”两种不同解读方式。[2]前者侧重表现儿童在影像中的“存在”,通过视听影像的表达呈现出与儿童有关的言语、行为、外表等现状,意为展现儿童的客观存在。在这种形式影像中儿童只需“出镜”,其创意和拍摄技法的使用全部取决于成人,影像本身实则是成人依据自身喜好建构的结果。后者指的是儿童主观世界的再现:即最大程度还原儿童的所思所想,试图以儿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这种影像即是“部落儿童”研究范式所探讨并加以确认的。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成人创意摄制,但其以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儿科医学等多学科关于对儿童早期认知机制的研究成果为纲,探索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视听影像,为学前儿童的教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思路。例如,作为全球教育电视生产的重要实践典范,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已证实儿童视听影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真正融入其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儿童建构知识的良性循环机制。该节目将“寓教于乐”作为明确定位,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众多因家庭贫困、无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媒介环境与机会。同时也为缩小社会“知沟”、促进教育平等提供了有效的媒介方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便携化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儿童视听影像的内涵迎来了新时代注解。短视频行业快速兴起,儿童类别在短视频垂直细分类别中所占比重日益突出,具有较高流量比。[3]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短视频“赛道”与学前教育内容不可弥合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由于3-5岁的学前儿童尚未具备独立摄制短视频影像的能力,在短视频视角下的儿童影像通常是成人主导创意与拍摄,视频内容多以客观性的儿童影像为主,表现为成人视角下“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另一方面,以1秒至30秒时长展现影像见长的短视频在形式上追求快节奏、碎片化与浅层化叙事,将其与为学前儿童创设的严谨启蒙教育内容挂钩显得极不现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儿童短视频市场的火热伴随而来的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弱理性化等问题,为人诟病。一些短视频平台所播放内容存在与儿童形象及年龄极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以儿童为对象的无底线恶搞内容[4],影像创作者均为成人,所涉内容将儿童作为取乐成人的工具;也有短视频内容中儿童模仿成人表现出超出年龄界限的言行等。这类影像似乎成为成人在忙碌工作之余进行娱乐消遣的“一味调剂”。因此,将短视频作为儿童影像的承载媒介显然存在诸多问题,让人不得不思考短视频作为一种视频媒介形态在展现儿童影像以促进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与专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童年社会学”掀起了“部落儿童”的研究范式,其承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富的人种学研究经验,对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加以确认:儿童有能力自主创建一个独立于成人世界的自治群体。他们用独有的习俗、规范、仪式形成自己的活动场域,虽不可避免受到成人世界影响,却始终与之保持隔离。[5]对这种看似“自治”的独立社会类别的确立继而得到了来自现代心理学、儿科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证实:学前儿童是能动的主体,其具有积极的信息加工行为与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儿童早期研究获得关注,即尽管3-5岁的学前儿童虽尚未具备完善的智力、身体发育、能力等方面发展,但其区别于成人的认知能力与规律形成了极具儿童属性的特质。由此,“部落儿童”研究范式为儿童影像的中视频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即学前儿童具备影像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儿童影像的主观层面表达虽无法再现最真实的学前儿童“眼中世界”,但其创作应最大程度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启蒙与影像创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儿童受众的精准把握与内容深耕,彰显视听媒介环境下儿童教育影像的新探索。

1.技术支持下的儿童中视频影像

当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沉浸于影像中,一方面是传播环境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变迁: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5G技术领先的高速率、低延时和大连接的特点都为影像生产与传播搭建起完备的技术框架。[6]儿童中视频影像的生产区别于传统的儿童电视节目制播体现出新媒介环境下的技术属性:第一,承载中视频影像的数字化终端设备日趋便捷化与智能化,以此拥有突出的用户体验。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儿童掌上学习机等各式智能化终端设备逐渐扮演起微型计算机的功能,硬件与软件日趋数字化、个性化。一部智能设备的功能集通讯、学习、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给用户极大的个性化体验。中视频内容可以搭载各式智能化设备,使儿童的观影体验不再囿于家用电视机,极大提升了影像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第二,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日趋成熟无论从儿童影像的“制”和“播”两个层面均赋予学前儿童更多自主权,拓展了“寓教于乐”的新场景。一方面意味着以视频语言代替文字语言的生产效率更高,传播速度之快,知识获取更具直观性、形象性。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泛娱乐化、弱严肃性的短视频内容形式。中视频以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呈现的视频内容使得影像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儿童教育性内容的注入提供了理性的“可操作空间”,能最大程度还原“部落儿童”理念所创设的儿童影像视角。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优化了中视频的播出环境。特别是融媒体时代下,即使还未具备完善且稳定的媒介使用能力的3-5岁儿童也卷入其中。一般意义上,学前儿童中视频的播放环境极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中视频具备同短视频收视便捷、获取信息直观等“短平快”式的观影体验,但更放大了亮眼的“横屏”体验优势,有效扩大了观影时的视野和纵深的层次感,使儿童能更好聚焦于广泛的主体对象,更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视觉认知规律。

2.维系学前儿童与家长的深度用户群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2(2021)》中明确指出,当前短视频用户数量趋于饱和,抖音和快手的双巨头格局已定。[7]长视频由于受制于观看时长与场景不够灵活影响受众留存。在此背景下,中视频现已成为视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1分钟至30分钟的中视频内容区别于短视频碎片化的内容结构,在线性表达及内容逻辑上有突出的优势,有效迎合了部分需要精准定位的深度用户观影需求。这种垂直化发展无疑对现今浮躁的媒介社会的内容表达注入了新动能。从某种程度上,中视频为用户提出了指向更明确的内容选择,以此有利于深度用户群的搭建与维系。

2.1定位“娱乐+教育”诉求的PGC服务

20世纪60年代美国幼儿教育类节目《芝麻街》的出现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用电视教育儿童的有效性。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今家庭已成为新的“媒介中枢”,一项研究表明,从儿童媒介设备使用率排序的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媒介使用从高到低依次是手机、电视、计算机和平板计算机。儿童接触媒介的视频类型包括:娱乐节目、电视剧、动画片、儿童节目等,其中动画片是儿童的“最爱”。[8]从中视频的观影人群来看,现代家庭的父母已经具备了用媒介教育儿童的基本意识与素养,无论学前儿童接触媒介的行为是依赖父母媒介使用行为的无意识参与,还是在父母有意识引导下的自主观看,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的媒介使用经验实则更多体现为父母的媒介选择偏好且更注重“教育”与“娱乐”的共融。中视频的PGC内容无论从创意编排还是观影体验相较于短视频与长视频更适合儿童观看,成为家长的首选。从影像生产方来看,定位“娱乐+教育”诉求的PGC服务还意味着从学前教育IP源头的打造、教育类内容剧本的编创、教育资源的注入、资金投入到专业教育创作团队的定位等各项因素将形成一个优质的生产全环节生态链,以此能有效保证学前教育视听中视频产品的专业性。以我国爱奇艺视频平台为例,儿童频道的内容体现了教育的类目细分,包括儿歌、故事、学英语、百科、国学、手工、识字、数学、美术、舞蹈、音乐、诗词、运动、口才等多种教育内容资源,能极大程度满足学前儿童和家长的教育诉求。其中,《超级宝贝JOJO》是我国推出的一部强调“适龄启蒙、亲子共学”的中视频动画作品,以1-3岁儿童的生活场景趣事贯穿始终,激发幼儿的求知探索欲。该动画一度稳居2020年腾讯视频周播数据榜榜首[9],其动画简介明确将其定位为“支援父母轻松育儿”,无疑凸显了其作为教育媒体的内容属性,其衍生品JOJO系列故事绘本也颇受幼儿和家长欢迎。

2.2聚焦追求深度学前教育知识的用户圈层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受众的地位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何通过媒介产品吸引用户并维持用户的忠诚度是媒介生产新的着眼点。用户圈层指的是根据用户的某种状态进行层级划分。学前教育类中视频的用户定位是具有教育启蒙诉求的深层用户群体,通常是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类用户的观影行为受地域、社会阶层等因素影响较小,但对教育视频内容的质量、种类及效果有较高的期待。相较于短视频来说,中视频已是内容的深度模式,对作为用户的儿童与家长已不再是浮于表面的信息传递,而是有更具有深刻教育目的和效果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用户诉求的刺激下,也能为中视频的生产者带来具有针对性的知识领域创作灵感,从而形成精准把握,有效促进生产逻辑的良性循环。因此,学前儿童教育类中视频是帮助学前儿童启蒙发展的媒介化思路,其深耕于针对3-5岁专业化启蒙教育知识,而区别于其他笼统隶属于“母婴”大类的视频内容。包括数字、语言、音乐、美术、体育和其他社会技能都应涵盖在“教育内容”中,更强调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以此为学前儿童的启蒙与教养实践提供专业性参考与可操性方案。

3.以学前儿童认知为限的叙事策略

尽管中视频的提法与概念相较于短视频并不为人所周知,实则中视频已是现存视频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但其作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以我国三大视频平台为例,爱奇艺、优酷、腾讯均已提出明确且发展较成熟的儿童视频平台类别,但并未从儿童中视频形态本身对其进行战略定位并加以明确。

3.1深耕叙事,突出儿童的故事化影像偏好

虽然儿童个体存在差异,但其普遍具有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同时,他们喜欢动作性强、活泼跳跃的形象物体,否则容易使其降低视觉注意。在这一前提下,设计逻辑结构清晰、主体形象生动、故事化情节简单流畅的节目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说,1分钟时长以内的短视频内容擅长竖屏展现,并利用碎片化信息快速吸引受众眼球获得流量,但其不适合胜任教育启蒙儿童的重大任务;擅长于30分钟以上长段落叙事的长视频形态无法使学前儿童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有悖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此,中视频对学前儿童来说是绝佳的承载故事的视频形式:在形式上,“横屏”形态展现的故事观感更舒适,视野更生动,容易刺激学前儿童的视觉认知机制;在内容上,既规避了短视频娱乐平庸化的内容风向,也将儿童影像从主打成人的长视频领域中剥离出来,形成适于儿童的风格化视频属性。为迎合儿童喜欢听故事的习惯,1分钟至30分钟的中视频信息容量无疑是适宜的。英国是世界范围内优质学前儿童节目的产出国,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婴幼儿节目平台CBeebies上播出的低幼儿节目具有高质量保障,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普遍欢迎。笔者以CBeebies婴幼儿平台2022年4月1-7日一周的节目内容样本进行梳理发现,平均每天包含15个节目单元,平均每个视频内容时长10分钟,都是典型的中视频形态。以4月1日播放的15个节目为例,其中故事化节目占10个,均以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关系与伙伴关系的故事为主。例如,《Bluey》(布鲁伊)展现的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日常趣味故事,主人公布鲁伊、妹妹宾果和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开心逗乐的故事上演;《Sarah&Duck》(莎拉和鸭子)讲述的是小女孩莎拉和好朋友绿头鸭的趣味故事,每天两个小伙伴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了友谊与想象力。中视频是适合儿童的完整叙事载体,依赖技术最大程度促进了故事化视频体验的流畅性,同时学前儿童通过故事化的影像内容获得有关认知发展、身心发展、社会技能习得等多方面能力。带领儿童认识并理解社会,将故事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儿童领略并感受人文之情、人情之美,也是一种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美德与感受人伦情怀的有效途径。

3.2助力“家庭教育”的深度垂直知识化内容

知识化内容消费是未来媒介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于长视频多以综艺、剧集为主战场的视频内容定位,中视频更依赖于知识性内容取向,即脱离于浅层面、广覆盖的内容,逐渐迎来的是用户对“纵深化”知识内容的诉求,包括测评、科普、教育等,愈发将中视频定位为理性、知识化内容的“代名词”。通过专业人士对内容的筛选、梳理和解析可以快速高效地让普通用户获取知识。一方面,就学前儿童的中视频内容构成而言,其教育性与实用性更易打造深度垂直的知识形态以维系幼儿及家长的“黏性用户群体”。以CBeebies的内容为例,最能抓住幼儿眼球的动画片只占总节目量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益智游戏、影视、真人实景等内容形态;节目内容有启蒙类、语言学习类、数学学习类、自然科普类、艺术类、社会性培养类、思考与探索类,动手实践类等深度知识摄入。例如,以真人实景节目形态展现的科普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幼儿认识恐龙、认识并饲养宠物、培育蔬菜等。CBeebies的内容生产理念始终坚信,好奇心是儿童认识周围、认识世界最好的老师,节目内容在保护幼儿好奇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情感,探索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由此,在探索深度垂直知识化内容生产的背景下,通过中视频展现的幼儿教育内容形态更丰富、知识更多元、专业性更强。基于这种幼儿中视频影像的形态及内容,整体质量将更有影响力与传播力,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且易出“精品”,以此提高用户“黏性”。《PeppaPig》(粉红猪小妹)是英国BBC推出的一部学前幼儿教育中视频产品,成为近年来最具潜力的学前儿童视听内容品牌,深受广大学前儿童和家长的喜爱。但相较于我国学前儿童中视频市场而言,基本以动画内容占据主要市场,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对儿童深度教育内容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就学前儿童的中视频内容体验而言,作为受众的儿童及家长的观影习惯也绝不会停留在通过让儿童随意观看视频以草草打发快节奏的“带娃时光”,而是逐渐转向对高质量、高密度知识内容输入的视频内容之需求。《贝乐虎儿歌》是我国推出的一档通过动画演绎、适合1-3岁低幼儿童欣赏的儿歌节目,内容包含律动儿歌、亲子儿歌、中文儿歌、英文儿歌、经典动画片主题曲等歌曲形式,节目将儿歌、故事、古诗等启蒙内容融入原创动画中,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习得有关音乐、节奏、生活习惯、礼仪美德等知识,启蒙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社会认知能力。同时,学前教育中视频的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深度依赖将逐渐使中视频的战略地位提升至当前我国倡导优化“家庭教育”的重要布局中。在这种意义下,学前教育中视频的内容开发与技术创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相应地其生产制作门槛也更高,对创作团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结语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音乐;音乐培训;音乐教育

如今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许多家长将孩子们送到音乐培训学校学习音乐,而传统的音乐授课模式对于逐渐接触并享受高科技成果的孩子们来说似乎越来越难接受,这时新型智能音乐教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刚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不再觉得单调、无聊,沉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更多的是在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在音乐启蒙阶段,更快地进入专注状态。

一、智能电声乐器的兴起

与普通的传统乐器不同,智能电声乐器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乐器的认识,这种乐器中加入了现代电子合成器,使乐器成为了一种通过电流与外界交互的“电器”。通过MIDI数字端口将电声乐器相互连通,其也被称作“计算机能理解的乐谱”①。常见的智能电声乐器有电爵士鼓、电钢琴、电萨克斯、电吉他等。这些智能电声乐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音乐的学习,使学习充满了乐趣。它们不仅可以与平板电脑相连,还可以与私人电脑进行交互,将演奏的内容通过电信号传送给电脑,进行音乐创作,这时候它们似乎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件“大玩具”。它们本身也具有相当多的创新点,最新的电钢琴竟然实现了“自动弹奏”,可见如今智能电声乐器的功能之强大,还可以根据演奏者所演奏的内容,运用中央电子处理器预制出强大的“大脑”,从演奏者的低音进行和和弦走向等方面进行计算处理,智能编配出动听的伴奏,使演奏近乎于一个小型乐队,这大大激发了演奏者的演奏兴趣,也增强了演奏者的表现欲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奇效,让学生愿意在大众面前展示。这类智能电声乐器还具有使用寿命长、保养方便等特点,目前很多家庭在培养孩子学习音乐时选择了智能电声乐器,不仅是因为智能电声乐器功能强大、趣味性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好打理和维护。

二、智能设备上音乐APP的广泛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设备的普及,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走进了千家万户。应用市场中琳琅满目的软件可以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生活似乎已经达到了离不开这些软件的程度。现在音乐学习越来越普遍,各类音乐APP层出不穷,最常见的有在屏幕上模拟乐器,通过触碰来发出声响的,这类APP还可以通过MIDI数字端口连接智能电声乐器,将智能移动设备变成一台“游戏机”,可以与所有用户进行比拼,其中属钢琴类和架子鼓类的模拟APP数量最多。还有的APP具有校正音准的功能,通过声音的振动频率来检测乐器的音准,目前常见的APP基本可以解决所有乐器的调音问题,如吉他、小提琴,甚至钢琴。这类APP的好处是使音准校正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没有这类APP之前,人们只能通过耳朵来进行校正,而具备这一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在专业音乐学院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做得到,这使得学生家中的乐器很难经常进行音准校正,而乐器长时间处于音不准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听觉敏感度的培养,并且演奏出来的乐曲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一些APP具有编曲功能,使音乐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音乐创作,不用再拘泥于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创作需要灵感,当我们触景生情时,这些灵感可能只是一瞬间,之前没有这类APP,只能先进行记忆,再回头根据记忆进行创作,这就使创作大打折扣,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总之,智能音乐APP的出现,使音乐学习者与工作者在“玩”音乐时更加便捷,效率成倍提升。

三、智能音乐教学的创造性应用

(一)智能设备的运用。智能音乐教学使用的就是电声乐器,这种类型的乐器与智能电子设备相连,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通过MIDI数字端口在学生面前的电子屏上显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随着伴奏将音乐演奏出来。电声乐器可以调节音量,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节学生端的乐器音量,更好地维持课堂秩序,避免因学生调皮而造成的课堂混乱。另外,每一台电声乐器都配有节拍器,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将节拍器打开进行不同速度的针对练习,由慢到快分段练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区域通过局域网把教师主机与学生端的分机连接起来,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发送到学生端的显示屏上,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意图,明确教学重点。在教师讲授比较重要的内容时,需要学生集中精力,这时教师通过主机将学生端的分机进行锁屏控制,学生就没有了弹奏乐器的冲动,可以专心听老师讲解。并且利用智能系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可以直接反馈到教师主机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一清二楚。利用这一功能,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练习与演奏的比赛,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更加集中精力,培养学生做事的专注度。学生端的分机在传统教学意义上实则是起到了纸质教材的作用,电子谱例会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自动翻页。学生再也不用带着沉重的谱子来上课,也不用手动翻页,大大方便了练习和演奏时的看谱。准确的评分系统让音乐教学更加规范。学生通过智能系统练习和演奏乐曲时,学生端分屏会有谱例弹出,学生随着伴奏开始弹奏,当音符弹奏正确的时候,屏幕上的音符会自动显示正确。如果弹奏错误,则屏幕上会显示弹错的音符是什么,并且会标出弹错的时间点,是抢拍还是拖拍。这样学生所犯的错误便一目了然,即使是对音乐不是很了解的家长也可以看清楚。(二)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主机可以下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与传统音乐教学不同的是,智能音乐教学采用了学生更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把略显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有趣,从而让学生记忆得更加深刻。例如在木色都爵士鼓教学中讲到四四拍的时候,动画中将许多四分音符分成四个一组,把它们放在小房子里,组成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演变成乐谱中的一个小节。在练习阶段,系统将练习步骤由简到繁分条列举,方便教学,不同的练习配有不同速度的伴奏。例如在罗兰数字音乐爵士鼓教学中,系统将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的练习单独分出来,练习速度依次递增,不同的练习配上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练习时不会感到无聊。还有的教学系统将课程进度设计成闯关模式,每一个关卡设置一个知识点和一首乐曲,如TheOne智能钢琴教育,带着学生们去闯关,将教材内容融入到关卡中,随着关数的增加,场景会发生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知识点直接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教授给学生,既让学生得到了放松,又起到了巩固和复习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智能音乐教学系统中,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音乐家们的表演视频与大师课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音乐欣赏。还可以下载当下流行的曲目进行学习,这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当可以演奏出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将非常有成就感。

四、音乐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9

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开发幼儿智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基础。幼儿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抽象性的知识内容需要以符合其成长规律和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因此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当中可以发现,幼儿教育教学中以欢快的声音、明亮的色彩为主。因此在幼儿教育当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相结合,创建符合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的信息化微课,降低幼儿掌握知识的难度,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实现幼儿基础的启蒙教育。在日常活动中,为强化信息化教育在幼儿思维培养领域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强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技能,积极学习了解当前前沿的幼儿教育信息以及教育理念,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和计算机所拥有的网络录像功能,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在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教师应明确资源的开发目标。比如,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初步认知数字、文字等相关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审美素养。第二,在对幼儿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教师应清晰地梳理视频的层次,将教学视频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幼儿普遍缺乏足够的耐心,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同一事物,这也要求相关视频具有精悍、短小、简洁的特点,确保幼儿可接受与理解。为增强信息资源的效果,教师也应吸纳多方力量,如与家长开展合作,吸收网络中的幼儿教育资源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开拓互联网中的微课教育资源,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搭建系统的网络平台,涵盖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上传优质的幼儿备课视频,帮助幼儿突破空间、时间的局限,自由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可将建议提供给家长,集合多方力量共同优化互联网平台。第二,教师应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将教育素材、班级管理信息定期到微信群内,方便家长将视频播放给幼儿,提高启蒙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场景制作成视频动画,通过视频动画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处理危险方式。同时也可以联合家长一起制订幼儿成长计划,根据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创建相应的微课内容。还可以和幼儿一起来设计微课形式和内容,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倾向,更好地让幼儿融人其中,进而调动幼儿的热情,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调动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

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其在吸收各类知识时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微课的特征在于用形象具体的动画以及亮丽的色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原本抽象复杂晦涩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调动幼儿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若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兴趣,则能够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同一事物。但是,幼儿普遍缺乏成熟的自主意识,同时,有的幼儿教师未能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甚至有部分幼儿教师仅仅将教学白板当作普通的显示器,不注重发挥教育工具的实际教育价值。另外,不同于中小学文化课教育,幼儿教育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其大多源自日常生活;而教师主要依托游戏教学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给微课教学在幼儿阶段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基于此,在微课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注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充分融人教学活动、感知各类型课程的独特魅力与趣味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创建轻松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维度刺激幼儿大脑,调动其对于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其可以深人地观察、分析、理解、思考具体的知识点,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与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入富含声音和画面等形式多样的绘本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文字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其逐渐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带有花鸟虫鱼的轻音乐,让幼儿在舒缓情绪的时候想象大自然的景象,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将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作,并在创作后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此外,教师也可创建富含色彩与声音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深人认知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制订针对性的微课教学计划,强化其探究意识,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幼儿教学课堂。因为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设计微课时首先要考虑这一情况,然后充分运用微课的丰富多样的特性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明亮的色彩、有节奏的音律等内容将幼儿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拟人化,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直接地了解知识。尤其是当前出于我国对幼儿教育的重视,针对培养幼儿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不断涌现,不但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教师可以采用或借鉴这样的信息技术体现方式,以启发幼儿智力等内容为目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微课内容,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当中完成目标。

三、发展幼儿综合素养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篇10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