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6:06:15

创新认识

创新认识范文篇1

一、我县近年来党建创新情况及面临的形势

从近年来我县党建工作的实践看,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党建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如:创新实施“五三O”工程改善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建工作缺少阵地、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开展了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建立“八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开展流动党员“外出创业,回报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加强了流动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走党群共同致富之路;实施兴镇先锋行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县“三二二”突破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强化了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

这些有效的探索创新,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多种经济成分的不断涌现,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基层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现象。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欠缺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

二、不断探索是党建创新的活力之源

基层党建工作既有原则规定和要求,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更有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结合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路,开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具体工作中,要在把握好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和探索。

(一)基层党建创新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服务中心的原则。党建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游离经济工作这个轴心,不能脱离发展这根主线。围绕中心抓创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破除错误的“纯党建”思想,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找准切合点。这既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党务工作者做好党建工作,特别是创新工作的方向。党务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去调查、去研究、去探索,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

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剖析问题的各个层面,拿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群众欢迎的办法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事物的规律,善于从基层创新的个别实践中概括出一般性的东西,挖掘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本质,以点带面,把点上的经验上升到面上的做法,扩大基层创新成果的运用与转化,从而推动整个面上的工作。

三是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则。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组织的责任。党建工作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原则。多年来,我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在围绕中心、发挥核心作用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必须坚持下去。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是抓教育,在工作理念上创新。要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肯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了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特别是对于工作在不同岗位、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党员,除党章规定的先进性共同标准外,要更注重研究和确定各自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并把它作为衡量党员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承认党员有合理个人利益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权力,党组织要加以保护、正确对待、给予支持。使党员的教育管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为党员所接受。

二是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此,要在组织系统大兴调研之风,努力构建完善的调研机制,通过调研出思路,出对策;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脉搏,形成科学的认识。对于有创新的调研成果,要敢于放在实践中试验,并注意总结、改进和完善;对一些成熟的经验,要提升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办法、意见和规定,指导基层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三是抓突破,在工作重点上创新。抓住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组织部门要围绕重点工作,寻求工作的突破口,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特别是要抓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工作这个关键。因为干部制度改革牵动全局、左右全局、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党建工作其他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是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推动党建工作全面展开,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要深入基层全方位地选树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采取扶持、帮助、指导的办法,总结典型经验,提高典型水平,着力构筑党建工作的先进群体,带动整个党建工作不断发展,使党建工作在典型的带动下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创新认识范文篇2

一、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野外认识实习的资源依托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自2001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基于以下多种条件,长期把峨眉山作为专业认识实习目的地的首选。其依托的资源条件如下:

(一)峨眉山旅游资源秀美卓越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秀甲天下”的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号称“佛国仙山”。峨眉山是“植物王国”,全山约有植物5000种,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峨眉山也是“动物乐园”,共有23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包含大熊猫、金丝猴、枯叶蝶等珍稀物种。峨眉山素有“震旦第一山”、“地质博物馆”等美称,在全世界出露的l3个系的地层中,有l0个系在峨眉山均有出露[3]。峨眉山气象景观丰富,峨眉十景中的大坪霁雪、洪椿晓雨、象池夜月、金顶祥光景观美轮美奂,金顶四绝(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更令人叫绝。峨眉山人文资源丰富,全山有佛教寺庙26座,处处有气势恢宏、色彩斑斓的宗教建筑,以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各类文物。另外,古往今来,历代名人墨客诗书字画、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引得中外游人赞美不已。

(二)峨眉山有成熟的旅游接待条件

峨眉全山分布有各类饭店300余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20余家,农家乐、寺庙招待所等200余家,住宿条件十分优越,可参观学习对象丰富。峨眉山地区有注册的国际和国内旅行社10余家,景区有运营旅游车200多辆,旅游购物130余家,以及经过系统培训的从业人员8300余人。峨眉山景区旅游各要素发育完善,接待条件成熟,是十分理想的旅游管理专业野外认识实习的教学环境。

(三)峨眉山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一流

峨眉山自古便是旅游胜地、香客朝山圣地。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峨眉山一直是四川省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年均游客都在150万人次左右。峨眉山景区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是“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之一,也是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消费者最满意的景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四川旅游金熊猫奖”等荣誉。景区一流的管理不仅培育了完备的实习体验环境,还能帮助实习学生学习到规范先进、务实鲜活的管理范例。(四)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硬件条件有保障峨眉山距离成都市140余公里,有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连接,自成都出发约2小时可达。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位于峨眉山市名山路22号,属著名风景名胜区———峨眉山报国寺景区范围,毗邻“天下名山”牌坊,步行到报国寺仅需10分钟左右。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实习基地直属于学校教务处管理。该基地占地面积近30亩,配套建设有教学楼、酒店式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球场、娱乐室,及种植园、车库等设施,能够解决教师、学生在野外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自1956年成都理工大学建校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地学、测绘等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管理专业的野外认识实习以峨眉基地为依托,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零距离”认知旅游产业相关要素(景区、游客及旅游服务六大要素),而且大大节约学校和学生的支付成本,在省内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二、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实习的创新

(一)坚持四个原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中,坚持创新即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在校外的新鲜环境下,必须坚持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在校外的师生安全,务必做到安全第一的原则;出现故障时即要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又要临机决断,坚持请示汇报制与临场处置权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山高路长,学生队伍很长,必须坚持集中教学与分散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二)运行前进行周密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本,行前必须制定周密的包括教学、学生管理与生活服务等环节的计划。计划往往可以设计多条,具体执行时根据情形灵活执行。整个认识实习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参见表1),合计三周时间。其中第二周是具体的野外实地踏勘,之前的前期资料收集和之后的报告撰写与总结(两周)在校内,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4]。

(三)行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组建教师团队带队教师按照20名~30名学生/教师配备,由工作热心、责任心强的,具备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能认真指导学生、解答旅游相关专业知识问题的专业教师组建教师团队。成立专门的“野外认识实习协调小组”,小组设置教学、学生、财务及后勤保障等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因为人手少(20-30学生/教师),教师就务必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彼此兼顾。

2.建立组织沟通渠道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教学、学生、生活及交通等方面问题,可通过例会、早会等进行任务布置和工作总结;并依托组织结构建立起教师与系部之间、教师团队内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内部之间通畅的沟通渠道。制定野外实习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并通过逐年总结进行完善;层层落实学生管理和认识实习教学工作。对学生按照6名~8名/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名教师负责3~5个小组学生的日常管理。由于人在离开常住环境后会格外放松,容易麻痹,因此在实习期间应实行较校内更系统、更严格的管理。

3.做好物质准备出发前按照配发的生均实习经费筹足款项,提醒师生准备个人必要的费用;同时提前申请实习基地的教学生活接待场馆;师生均要做好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物质的准备。

4.交代相应的管理办法实习行前,要交代相应的管理办法,包括紧急情况的救治与处置方法、学生行为规范与奖惩制度、野外实习期间纪律要求、实习工作考核办法、指导教师的工作细则等。

(四)师生的具体活动分解

在峨眉山实习需要准备两条以上线路预案,该预案是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的第二阶段,一共7天时间。以风景优美、线路较长的后山为例(如表2所述),从峨眉山的低山区,到中山区,再到高山区,海拔跨度从500米至3099米;从成都———乐山———峨眉山,往返行走472.5公里,校外工作7天,累计62小时,天均约9小时。实习期间学生体验了火车、汽车到步行多种旅游交通方式,经历的资源类型也从人文的宗教旅游资源、建筑旅游资源,到动植物、地质地貌及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等。实际操作内容包括实地考察、现场模拟讲解、问卷调查、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学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

1.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1)通过引导学生参观与实地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政府部门的职能等。(2)消化课堂所学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旅游业运作的能力等。(3)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导游示范讲解,提出注意事项。(4)布置每天的教学工作内容,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5)协调照顾学生生活起居,尤其是在可能出现安全的地方做好提醒和组织工作。(6)其他事项。

2.学生的工作内容(1)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观察、描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对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感性认识。(2)进行导游模拟讲解。根据老师事先示范的导游讲解方法、手段和相关要求,逐段进行模拟讲解,学生互为模拟导游和游客,进行现场导游讲解和知识问答等。(3)进行问卷调查。围绕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经营和游客满意度主题设计问卷,逐步完成问卷调查。(4)实地座谈。在景区内向酒店和餐馆业主、旅游纪念品商户、游客进行实地访谈,收集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行业现状、工作内容和行业感受的第一手素材。(5)针对运行中老师或学生临时出现的情况临时布置,临时处理。

(五)运行中严格落实各项预案

根据实习计划(如表2),为实现教学目的,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手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校内教学的“老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方法,以大自然、景区和身边的人为切实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尝试,使学生形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

2.明确教学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根据预案,针对不同的实地场景,结合“教师示范———学生试讲———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再练”的方法,目的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学生之间的积极竞赛能力和对未知环境勇于探索的能力。

3.认真落实各项预案在实习中要落实学生练习的四个环节———问卷、座谈、讲解、考察和教师工作的三个重点———教(讲授、评论、示范)、护(生活安排与照顾)、调(协调处理突发事件与应急问题)。

(六)指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完成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收集到的有关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与线路、游客满意度等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就一定主题(如旅游服务项目、游人满意度、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环节管理服务水平)完成该报告。

三、严格落实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一)牢固安全第一的思想

根据学校有关安全工作的规定,为防止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不在野外危险地段进行,并时刻做好提醒工作;责令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不得与其他游客、村民、景区管理人员发生争吵、斗殴等事件;对涉及食品、交通、复杂气象以及其他不可预测情况下的安全隐患要做充分预估和评判,严格制定和执行安全预案。

创新认识范文篇3

一、我县近年来党建创新情况及面临的形势

从近年来我县党建工作的实践看,广大党建工作者在党建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如:创新实施“五三O”工程改善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建工作缺少阵地、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开展了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建立“八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开展流动党员“外出创业,回报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加强了流动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走党群共同致富之路;实施兴镇先锋行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县“三二二”突破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强化了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

这些有效的探索创新,与时代要求相呼应,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多种经济成分的不断涌现,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基层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现象。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欠缺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党建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

二、不断探索是党建创新的活力之源

基层党建工作既有原则规定和要求,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更有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结合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路,开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具体工作中,要在把握好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和探索。

(一)基层党建创新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服务中心的原则。党建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游离经济工作这个轴心,不能脱离发展这根主线。围绕中心抓创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破除错误的“纯党建”思想,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找准切合点。这既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党务工作者做好党建工作,特别是创新工作的方向。党务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去调查、去研究、去探索,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

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剖析问题的各个层面,拿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群众欢迎的办法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事物的规律,善于从基层创新的个别实践中概括出一般性的东西,挖掘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本质,以点带面,把点上的经验上升到面上的做法,扩大基层创新成果的运用与转化,从而推动整个面上的工作。

三是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则。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组织的责任。党建工作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原则。多年来,我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在围绕中心、发挥核心作用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必须坚持下去。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是抓教育,在工作理念上创新。要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肯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了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特别是对于工作在不同岗位、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党员,除党章规定的先进性共同标准外,要更注重研究和确定各自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并把它作为衡量党员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承认党员有合理个人利益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权力,党组织要加以保护、正确对待、给予支持。使党员的教育管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为党员所接受。

二是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此,要在组织系统大兴调研之风,努力构建完善的调研机制,通过调研出思路,出对策;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脉搏,形成科学的认识。对于有创新的调研成果,要敢于放在实践中试验,并注意总结、改进和完善;对一些成熟的经验,要提升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办法、意见和规定,指导基层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三是抓突破,在工作重点上创新。抓住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组织部门要围绕重点工作,寻求工作的突破口,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特别是要抓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工作这个关键。因为干部制度改革牵动全局、左右全局、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党建工作其他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是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推动党建工作全面展开,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要深入基层全方位地选树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采取扶持、帮助、指导的办法,总结典型经验,提高典型水平,着力构筑党建工作的先进群体,带动整个党建工作不断发展,使党建工作在典型的带动下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创新认识范文篇4

创新和创造基本相同却又略有区别,创新是技术进步加市场,而技术进步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能叫技术创新。我们搞创新,不能只搞技术进步。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不是技术人员,这句话报纸上也常讲。这表明必须从技术出发,回到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叫创新。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关村出怪事。联想将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炒了,香港方正也要将董事长、三院院士王选炒了。这就是技术创新和与技术进步之争。为什么联想要炒倪光南?倪光南是工程师,主要成就就是联想汉卡,获得了巨大成功。柳传志曾经说过:倪光南说了算,倪光南说的就是对的。原创:这句话不对,市场才能说了算,市场说是才是对的,倪光南能跟市场比吗?倪光南是工程师,关注于技术领域,并不擅长经营管理。倪光南给联想带来了近千万元的损失,炒掉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要保证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除了基础科学可以不管市场之外,应用理论都要搞贸字当头。王选是三院院士,香港方正为什么要炒?做董事长不称职。王选刚上任时,方正在香港的股票价格高于联想、四通,但当了一阵之后股票价格反而低于联想、四通了。当然,方正最后并没有炒王选,他还打算再继续干,到底怎么样时间会检验一切。

创新必须是正向的,即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创造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电脑病毒可是创造,只要是前所未有的,就是创造,但这绝不是创新。创造可以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否定,而创新只能是原有事物的辩证的否定,螺旋的上升,不是彻底的否定。创造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而创新必然是群体行动、系统工程,一个人搞不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一个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市场需要的全部优势,但团体可以。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什么?创新。创业的核心是什么?创新。有人说,我有学历,我就是人才。学历不是坏事情,但有文凭不等于是人才。人才需要发现,而在座的学历都不低,要是有文凭就是人才了,人才还那么难找吗?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能力,做出创新成果,这才叫人才。孔乙己和黄道婆,哪个是人才?孔乙己有文凭,秀才,但他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这能叫人才吗?黄道婆是童养媳,没有学历,没有文凭,但她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都要有文凭、学历、只要有创新,就是人才,学历不是坏事情,说明你有知识,但恐怕是书本知识多,实践知识少。科学定必须跟企业家联合。企业家是创新专家,能够超常规地带领企业在竞争中成功。靠什么?靠创新。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系统工程,三个系统,经营、管理、技术。三个系统,三个创新,只有搞好企业系统工程,企业才能成功。

很多人问我,创业成功有没有捷径?会创新、善于创新,这就是捷径。现在是新经济、电脑、网络很热,现在学校的学生创业也主要瞄准网络行业,但失败的居多。为什么?片面追求网络业,结果变成没有特色。你搞我搞大家搞。但没有技术含量,纯属低水平重复建设。西方有句格言:没有特色不开店。最聪明的竞争就是不竞争,要走别人不走的,有市场前景的路。创新才是创业的捷径。

有人说,其他行业没有前景,谁说的?北大一位老师,开了新东方学校,成了百万富翁。现在教育产业是卖方市场,难道教育产业就没有网络业好?创业的视野还是要拓宽。创业,就是要创造成功的企业,不容易。我跑过很多企业,这些企业里面,成功的很少。这里面有没有规律?有。办企业,如果不懂市场经济规律,就不可能成功。这个规律是什么?搞好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那句话,企业是一个小系统,包含在市场这个大系统里面,大系统管了小系统。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技术是载体。经营包融一切,经营包融管理。

搞好市场是什么规律呢?经营一步,管理一步,二者是两条腿,经营进步了,管理不跟上,没法前进,经营管理包含了技术,经营管理向前走,都包含了技术,经营包括商品经济、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包括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企业的经营都一般叫经理。经理干什么?经营管理,外抓经营,内抓管理,企业相当于一个车间,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计委才是经营者,直到今天,我国的薄弱五一节仍在于经营。很多国企很多困难,很多人说这是管理不行,错!还必须搞好经营。企业管理滑坡不是现象,只是结果,原因于经营失败,兵败如山倒。很多企业边适销对路的产品都没有,员工看不到希望,怎么管理?有人说,私有化就能解决问题,难道私有制就不会倒闭?牟其中不失败了?沈阳飞龙不失败了?奚多不倒财了?以前广州的十大老板,不会完了?私有制就不倒财了?有人说,改制,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能解决问题。现在上市公司亏损面有多大?股份制就行了?你要员工参股,可怎么让员工参股?企业经营不行,谁参你的股?去年我到邯钢讲课,我说:邯钢的经验绝不只是成本倒闭,成本经营,而是三改一加强。马副总马上表示赞同我的意见。邯钢的成功不在于管理,而在于经营。衡量管理的,不就是效率吗?对钢铁企业来说,就是人吨钢产量。现在邯钢人吨钢吨,而宝钢吨,世界最高水平是吨。现在邯钢的人吨钢产量在世界上是下游,在国内远落后于宝钢,怎么说邯钢管理领先?邯钢成功,在于摸准市场需要,否则,你成本再低,产品没人要也没用。

创新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基础;创新;正相关;负相关

Abstract:Thereisnotanaturally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strongfoundation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onquality,andthenega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mmayresultfromtheinaccurateunderstandingofthemeaningandextentofthefoundation.InthepracticeofChina''''sbasiceduca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foundationandinnovationismuchmoreconflictingandexclusivethanconsistencyandinteractive.Therefore,itisnecessarytoreexaminetheconnotationandrelationshipofthem.

Keywords:foundation;innovation;positivecorrelation;negativecorrelation

重视打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也并非应试教育所独有,素质教育同样需要重视打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而,在应试教育中,本来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却成了一种冲突与排斥大大多于一致与互动的关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所以会在“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上发生冲突与排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两种教育对“基础”与“创新”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分歧。

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所谓“基础”,基本上就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通常所说的“双基”,打基础就是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现成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而其他方面似乎就不是什么基础了。至于创新,那不是基础教育所能奢望的,不是中小学生所能企及的。此外,在这种教育看来,“基础”与“创新”之间似乎也一定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正相关:“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基础扎实必然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

在素质教育看来,“基础”当然首先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又远不是“基础”的全部内涵,甚至不一定是其最重要的内涵,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尤其如此。至于创新,素质教育并不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看得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这一是因为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冲动和创新的习惯,主要在于对创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追求或创新成果的获得;二是因为素质教育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个体认识论意义上的创新,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中去发现个体原先所不知晓的事物,并不是指要去发现人类尚不知晓的新事物,而个体自主发现自己原先所不知晓的事物在个体认识论意义上也是一种创新。

其实,对于创新,大可不必过分神秘化,即便是原始性创新,尽管这在总体上是相当艰辛、不易的,但首先在思想上也不必神秘化。这里引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也许能部分说明这个问题:多年前,有一家已经营多年的酒店电梯不够用了,打算增设一部。于是酒店请来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研究如何增设新电梯。专家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每层楼打个大洞,直接安装新电梯。方案定下来之后,两位专家坐在酒店前厅商谈工程计划。他们的谈话被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听到了。清洁工对他们说:“每层楼都打个大洞,肯定会尘土飞扬,弄得乱七八糟。”工程师瞥了一眼说:“那是难免的。”清洁工又说:“我看,动工时最好把酒店关闭些日子。”工程师说:“那可不行,关门一段时间,别人还以为酒店倒闭了呢。再说,那也影响收益呀。”“我要是你们”清洁工不经意地说,“我就会把电梯装在楼的外面。”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这话,相视片刻,不约而同地为清洁工的这一想法叫绝。于是,便有了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电梯装在楼外。[1]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并因此阻隔了创新,东方人尤其如此。其实,创新,甚至是一些伟大的创新,有时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难。翻开科技史,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获得有时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在这里,发明创造者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敏感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创新思维在本质上是非常规思维,而突破常规的意识和勇气往往是非常规思维的重要条件,是逃离思维陷阱的重要前提。下面这个小故事无论是否真实,也许能说明这一点:从前,有个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面前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这水池里共有几桶水?”众臣一听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国王发旨:“给你们三天考虑,回答上来重赏,回答不上来重罚!”眨眼三天到了,大臣们仍一筹莫展。就在此时,一个小孩走向宫殿,声称自己知道池塘里有多少桶水。国王命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带小孩去看池塘。小孩却笑道:“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国王乐了“哦,那你就说说吧。”孩子眨了眨眼说:“这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和水池一般大,那池里就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就有三桶水,如果……”“行了,完全正确!”国王重赏了这个小孩。[2]大臣们为什么解不开国王的问题呢?就在于他们全掉进了常规思维的陷阱,被思维定势所困,越思考陷得就越深,越不能自拔。而那个小孩并没受到人们常规思维的限制,撇开了池塘里水的多少,而从桶的大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这说明,跳出思维陷阱进行非常规思维,有时只需换一种思维方式或换一个思维角度。我们中国人做许多事情总爱自己吓自己,喜欢把事情神秘化,总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啊?事情还没开始做,就自己把自己吓得退缩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最缺乏的还不是创新的能力,而是创新的意识、勇气、欲望、冲动以及相关的人格,总之,最缺乏的可能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在基础教育中,尽管我们很难指望中小学生能真正创新出什么来,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何况我们所说的创新主要还是指个体认识论意义上的创新。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恐怕就不会把“创新”排除在基础教育之外了,就不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排除在“打基础”之外了。

应试教育在“基础扎实”方面也走入了许多误区。首先,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狭隘,即把“基础”基本限定在“双基”上;第二,对所谓“扎实”的度把握失当,即误以为基础越扎实越好;第三,对“基础扎实”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关系的认识存有偏颇,误认为基础扎实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正相关,殊不知,如果二者关系把握不当,也会出现负相关,基础如果扎实过度,就可能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

有学者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作过深刻反思,认为我国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3],或者说是赢在“基础”,输在“创新”。“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很有启发性,但还有必要作一点复杂性分析。输在终点的教育是否真正赢在了起点上?恐怕未必。既然我国教育培养的人创新素质严重不足,最终缺乏发展后劲,就说明他们的基础并不真正全面和扎实,起码就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基础是不扎实的,所谓扎实,过多地陷入到了片面的“双基”方面,这种所谓的扎实,不仅不能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什么后劲,反而更多的是抑制。

太重“基础扎实”(“双基”意义上的),势必导致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很容易使学生淹没在“双基”的本本主义大海中,造成学生盲目服从、思想僵化;太重“基础扎实”,势必导致教学的机械重复和训练的模式化,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太重“基础扎实”,势必导致评价的一元化和结论的标准化,造成学生过于趋同、从众、死记硬背和谨小慎微,形成某些诸如过于患得患失的“小家子”人格。以上种种,都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萎缩、个性的沦失和自信心消解。这样的“基础扎实”,总体上讲是得不偿失,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排斥性。在我们的教育中有许多不可理喻的做法:一个字一次要重复写十遍甚至数十遍;同样题目的作文要间或性地写若干次直至成型和模式化;成排成行的口算题要无数次地反复练习直至能脱口而出;解释“灰溜溜”、说出“瓮”字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道我们不觉得这样的训练多少有些无聊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追求这样的“基础扎实”究竟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对这样的“基础扎实”,我们有什么理由引以为豪和自以为是?然而,在应试教育中,这些不可理喻的东西都很好理解,因为这些东西对应付死记硬背的大容量的考试很有用处。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教育重基础、轻创造,美国教育重创造、轻基础,因而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造力低下,美国学生创造力旺盛而基础薄弱。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又简单化了些。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即什么叫“基础”?我们所理解和所重视的基础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中国教育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但也不能笼统地说美国教育就不重基础,只不过它对“基础”或对基础的重点有不同的理解罢了。美国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确有所忽视,这也正是他们要有所加强的,但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大胆尝试、实践动手、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个人见解、自主建构以及自信心、个性、兴趣、交往和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这些难道就不是基础吗?当然也是基础,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这也正是我国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所要力图追求的。此外,美国教育在“基础”方面还十分重视个性化,即尽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尽相同的基础。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亦婷根据她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归纳了中美中小学生素质八个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美教育对“基础”的不同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差异是:(1)身体素质对比,美国学生占较大优势;(2)独立工作能力对比,美国的多数学生胜过我国学生;(3)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4)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5)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6)人际交往能力对比,美国学生比我国学生强;(7)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8)刻苦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4]笔者认为,上述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强的那些素质,当然也是属于“打基础”的范畴。由于对“基础”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中美教育所赋予学生的特质就很不相同。杨振宁在中国科协2000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演讲中,通过对比美国学生与亚洲学生之间的不同,说明了美国与亚洲在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别。他指出,美国的中学生在考试中是比不过亚洲学生的,他们常常只能考倒数的名次,但也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发展(这句“玩笑话”十分耐人寻味)。杨振宁概括说:美国学生兴趣广泛,亚洲学生则往往钻入狭窄的专业;美国学生东跑西跑,亚洲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学生活力充沛,亚洲学生安安静静;美国文化培养学生勇敢,亚洲文化则训练学生胆怯;美国学生有自信心,亚洲学生则没有自信心;美国学生傲慢,亚洲学生谦逊……[5]即便在学科教学方面,由于教学目标的片面性,中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在某些相当重要的方面也是远远谈不上扎实的。据有关人士透露,在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中国初中生科学成绩测试平均百分正确率在参加测试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居第13位。为什么在这一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成绩不是人们想象的数一数二?原因就在于这一测试的指标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其他方面的科学综合素质。我国科学教育对学生掌握科学基本知识方面虽然是比较有效的,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把科学教育等同于了科学知识的教学,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质和科学意义的教育,忽视了科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的关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与认识,忽视了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因而在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上造成了诸多重大缺陷。[6]

看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重视“基础”,而在于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以及如何把握“基础扎实”的度。“基础”,要有利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解放,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生命力的激活,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明,陈英.创新往往是简单的[J].视野,2001,(4):15—17.

[2]刘学柱.逃离思维陷阱[J].思维与智慧,2001,(12):13—18.

[3]周洪林,吴国平.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的思考[N].科学时报,2001-11-22(2).

[4]程杏培.哈佛女孩谈素质教育[N].特区青年报,2001-4-10(4).

创新认识范文篇6

1、职工收入波动大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很多国企对职工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在工作领导岗位的安排中,按照严格的晋升制度进行分配,逐渐取代了以前领导提拔的方式。职工的工资在以前很稳定,加上优厚的福利,职工生活没有压力,随着现在就业人数的激增和体制的改革,职工工资变为浮动工资,这样就使职工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波动。

2、职工竞争大,工作压力大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与世界大型企业的接触中,我国的企业认识到了在管理和制造商需要提高质量,在制造业更加注重技术,对技术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技术性人才不断得到青睐。在我国的毕业生人数不断激增的影响下,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岗位的竞争中,这就给原有职工带来了人大的挑战,在高技术要求下,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适应企业要求,否则就会面临淘汰。这对职工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职工之间竞争力加大,随之带来的工作压力日趋增大。

3、职工管理更有民主性

在激烈的竞争下,职工的组成发生剧烈的变化,更多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带给了工会新的活力,员工的素质普遍增强,在工作中体现出了职工应有的责任感。由于企业的改革,职工开始关注企业的效益,在工作中不断发挥主人翁意识,工作的状态有了显著的改善。在对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他们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的改进均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企业的发展,此类表达欲望逐渐增强。

4、职工的维权意识增强

我国的法律不断完善,在保证劳动者利益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约束雇佣者的行为。与之前的计划经济下企业职工的比较,职工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很多职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个人利益的维护上就更加强烈,在企业发展中,工会组织就要增强对职工思想的了解,处理好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工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1、创新工作理念

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在发展好企业的基础上,还要维护好职工的利益。职工要树立好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利益得到保证后,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落实。在工会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工作理念上要不断转变,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发生冲突时,工会要做好协调工作,对职工进行思想疏导,化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职工利益上要做到公证严明,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利益。工会在工作中,要对工作的整体做好充分的把握,既要维护好企业的利益,也要保证职工的利益,并且在这两者之间切实找好平衡点。

2、企业工会要明确企业的发展路线

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其发展路线在不断的更新,对于工作有了更加详细的分工,这样就使得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接触增加,不同阶层的利益不同,这时就需要工会做好职工关系协调工作,使得其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发展的方向上,在保证企业的利益上才能维护好个人的利益。在工会工作中要明确工作的重点、难点,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以便于保证其工作效率。在工作之余,工会应该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各项活动,如相关技能竞赛、体育活动、员工会议等,在紧张的工作后,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职工的紧张状态,调整职工的工作状态。在职工会议上,要组织员工学习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推动工作的有序进行。

3、完善工会工作奖励机制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工会要做好职工的鼓励工作,完善鼓励机制,在工作中鼓励职工进行创新,实现工作成绩和其效益挂钩,促进职工积极进行个人能力提高,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做好每位员工的绩效考核,对于优秀员工进行奖励,在职工晋升方面严格按照企业晋升制度进行,督促职工做好自我提升。

4、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创新认识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的认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关联就在于,创新是理论、方法、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化或重新组合,创业则是思考、推理、行动的形式,关键在于掌控机遇,创造性地整合有效资源,以此创办新企业或者开辟新事业。将创新思想或理念切实应用到企业或产业中,开创全新领域或局面,也就是所说的创业。创新注重的是结果,创业既重视所获结果,又重视结果实现的具体过程与条件。而且创业更加注重结果的可实现性及其所衍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创业是基于创新理念将创新思想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活动,即创新是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体,其与具备一定价值的商业机遇相融合,积极开拓新事业,实施超前创新行动。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变革。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强有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以及较高的就业率备受关注。而且在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的影响之下,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明显加大。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衍生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但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一定的创业目标,然而其在必备的前期准备工作、创新创业思路及如何应对问题等方面,都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很明显在创新创业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依旧缺乏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实现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提供有力帮助。另外,尽管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但大部分实践平台都太过形式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对此,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依旧需要进一步扩充新内容与新方式。而且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与水平也有待提升,这就需要针对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实现全方位落实,关键就在于缺少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师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及时纳入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没有切实体现在教师考核与岗位职责要求内。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时太过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校企合作模式太过形式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之间协调互动,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获得良好成效。尽管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创建了校企合作相关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有力指导与辅助,但是后续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做得还不够充足,导致了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性大大降低。3.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政府部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战略性新高度,然而却偏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构建,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是单纯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所以成效并不显著。4.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中,因为专业特性,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较好地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就学生而言,专业应用知识的吸收是十分关键的,而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和行业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作用。1.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1)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与企业有机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汇总,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这个平台,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增添行业培训证书考试等相关课程内容,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更加健全的、多样性的教材。同时对创新创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遵循因人制宜原则,切实解决人才培养难题。另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帮助。对此,高校必须加强自身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视程度,在合作中,院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土建类专业人才。(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科学合理设计与教学质量要求明确相符的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刚入学时期,院校就应根据土建类专业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序地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特别是要重视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训练。(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责,并将其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选择具备较强专业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与市场,了解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全面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应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并据此作为考核的一大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一些实践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大赛,以便于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水平。(4)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作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专业平台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过程中,适当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校园内部创新创业项目,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发散思维环境,并提前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土建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得以顺利建立,不仅要巩固既有产学研实训基地,还要重新建设新型实训基地,以便于能够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2.基于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1)深化教育改革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设置太过遵循应试教育理念,虽然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但是实践能力匮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时转变教学理念,在专业教育中适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考核评估体系,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加大对土建类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基于学生,着眼于教学活动与目标等,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最后,适时转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为了有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现代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育中引进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正确指导学生就自身实际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一,强化竞争意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必须适当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其二,提高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应提高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就整体而言,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有效提高就业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第一,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想要在就业创业大军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适时提高自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二,提高自我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对自身与职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增强自我决策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形势而言,正确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在社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在校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使其在就业中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培养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建立应用型教学平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促使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为社会与市场培养更多优秀的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实现土建行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淼:《试探土建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机制保障措施》,《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2期,第84-85页。

[2]娄本宁:《建筑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州建设》2016年第23期,第39-41页。

[3]焦爱新、徐小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4]刘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企业导报》2016年第4期,第46-47页。

创新认识范文篇8

明确认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邓小平同志率先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从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同志在新世纪之初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同人与人和谐相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联系,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同志把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和有机地统一起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作出了新的重大论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无疑是第一次,无疑是重大理论创新。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明确认定社会和谐是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而组合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并且不断地从较低的层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的社会有机体。生态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经济是发展的整体基础,政治是发展的制度保证,文化是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是发展的组织机制。一穷二白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治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化解发展实践的内部矛盾;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协调实践主体的利益关系;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激发主体活力的充分释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一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无一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无一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同志反复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把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本质要求。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执政兴国历史任务的认识,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认识。

明确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邓小平同志明确认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设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尽管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影响乃至阻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同志明确认为必须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强调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态势的高度精辟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重要位置提升到全局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认识。

创新认识范文篇9

杨振宁博士指出:“胜利的秘决是兴味。”数学兴味是一种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学问、培育学生停止创新认识的前提。兴味的激起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会使学生集中精神去获取学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努力地去停止发明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要素。假如学生没有兴味,就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不会主动地去深化研讨与创新,因而在教学理论中,教员就应该充沛准备。

1.营造氛围,培育学生兴味

营造调和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数学课的根底。我们要充沛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位学生,把调和的笑容洒向全体学生,我们用酷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博得学生对教员的喜欢和信任,营造一种宽松调和、互相尊重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将进一步增强教员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与学生的友谊,同时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平安感,使学消费生最佳的心理态势,轻松高兴地参与学习。

2.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味

教学理论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猎奇心,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构成良好的认识倾向。情境的创设,常常会使数学学问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假如我们擅长从生活中发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常常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3.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味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不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颜色,使学生的兴味一直不衰,主动积极地考虑并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到称心的收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千变万化产生激烈的猎奇心,这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学问,其实这就是经过学习来培育兴味,然后又经过兴味来促进学习、进步学习的一个阶段。经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就能够使学生充沛感遭到数学的无量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量力性,具有障碍性、探求性、应用性等特性。设疑的教学方式有地毯式、剥皮蛋式、捣竹节式、以错纠错式、以疑治疑式。)

4.体验胜利,进步学生兴味

心理学研讨标明:兴味有赖于胜利。学习上,当学生克制了种种艰难、打破了一道道难关、获取了某种学问时,心里就有一种胜利的喜悦,学习就会越有劲。否则,假如学生上课听不懂,发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生完整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味。因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胜利的甜头。

二、创设民主气氛,激起主体认识是关键

主体认识是指作为认识和理论活动主体的人关于本身的主体位置、主体才能和主体价值的一种盲目认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发明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认识的觉悟,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本身开展,以到达他们身心充沛、自在开展的开端。学生主体认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议着其对本人身心开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水平。主体认识愈强,学生参与本身开展、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本人的实质力气的盲目性就愈强。数学作为一门根底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讨,发现所积聚的科学成果。它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本身严谨的逻辑性和笼统的理性,请求数学的发明教育必需创设一定情形和气氛,引导、启示学生模仿、探求原科学家的理论活动过程,召唤学习主体能动地参与联想、判别、推理、综合剖析、归结等学习探求活动。因而,教员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调和、对等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主体认识,强化学生的自主肉体,这也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也是关键。

1.鼓舞学生本人入手

操作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不只能使学生对所学学问了解得深入,还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认识。

2.允许学生“插嘴”

创新认识始于积极思想,始于质疑发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舞学生向教员发问,他总是想方法让学生经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让学生取得喜悦和自信。插嘴是一种特殊的发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时,正是他触发主体认识、积极思想讨论、发现新学问、产生新思想的时分。教员应鼓舞学生勇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协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能够提出本人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3.把课堂时间尽量让给学生

目前课堂上学生最短少的就是活动时间,教员讲掉了大局部时间,学生理论感知的时间就所剩无几,学生就不能自主有效地展开各种求知活动,使求知活动流于方式。要想课堂获得高效益,教员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在“交流、设疑、研讨、小结、延伸”的探究过程中经过本身不时“探求”的理论,取得学问的经历。

三、培育发散性思想,进步创新才能

1.转化思想,锻炼思想的联想性

联想思想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想,是发散思想的显著标志。联想思想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宽广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广度,而经过联想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深度。平常可培育学生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关系联想、逆向联想、横向联想等才能。

2.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培育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灵敏性

一题多解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很好地吸收学生多角度察看、思想、联想、概括并取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不时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培育了发散思想的灵敏性。在一题多变中开辟和开展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宽广性。

3.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变卦法

对一个数学问题,可合成为三个根本成分:问题的条件;依据所学的学问体系向结论过渡(经过学过的公理、定理、性质等条件);问题的结论。假如对三个根本成分作一些改造和变化,对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停止加工发掘,恰当变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由特殊到普通停止推行,则能够得到一系列新的数学命题。

4.图形演化法

创新认识范文篇10

杨振宁博士指出:“胜利的秘决是兴味。”数学兴味是一种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学问、培育学生停止创新认识的前提。兴味的激起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会使学生集中精神去获取学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努力地去停止发明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要素。假如学生没有兴味,就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不会主动地去深化研讨与创新,因而在教学理论中,教员就应该充沛准备。

1.营造氛围,培育学生兴味

营造调和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数学课的根底。我们要充沛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位学生,把调和的笑容洒向全体学生,我们用酷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博得学生对教员的喜欢和信任,营造一种宽松调和、互相尊重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将进一步增强教员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与学生的友谊,同时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平安感,使学消费生最佳的心理态势,轻松高兴地参与学习。

2.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味

教学理论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猎奇心,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构成良好的认识倾向。情境的创设,常常会使数学学问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假如我们擅长从生活中发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常常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3.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味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不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颜色,使学生的兴味一直不衰,主动积极地考虑并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到称心的收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千变万化产生激烈的猎奇心,这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学问,其实这就是经过学习来培育兴味,然后又经过兴味来促进学习、进步学习的一个阶段。经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就能够使学生充沛感遭到数学的无量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量力性,具有障碍性、探求性、应用性等特性。设疑的教学方式有地毯式、剥皮蛋式、捣竹节式、以错纠错式、以疑治疑式。)

4.体验胜利,进步学生兴味

心理学研讨标明:兴味有赖于胜利。学习上,当学生克制了种种艰难、打破了一道道难关、获取了某种学问时,心里就有一种胜利的喜悦,学习就会越有劲。否则,假如学生上课听不懂,发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生完整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味。因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胜利的甜头。

二、创设民主气氛,激起主体认识是关键

主体认识是指作为认识和理论活动主体的人关于本身的主体位置、主体才能和主体价值的一种盲目认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发明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认识的觉悟,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本身开展,以到达他们身心充沛、自在开展的开端。学生主体认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议着其对本人身心开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水平。主体认识愈强,学生参与本身开展、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本人的实质力气的盲目性就愈强。数学作为一门根底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讨,发现所积聚的科学成果。它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本身严谨的逻辑性和笼统的理性,请求数学的发明教育必需创设一定情形和气氛,引导、启示学生模仿、探求原科学家的理论活动过程,召唤学习主体能动地参与联想、判别、推理、综合剖析、归结等学习探求活动。因而,教员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调和、对等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主体认识,强化学生的自主肉体,这也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也是关键。

1.鼓舞学生本人入手

操作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不只能使学生对所学学问了解得深入,还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认识。

2.允许学生“插嘴”

创新认识始于积极思想,始于质疑发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舞学生向教员发问,他总是想方法让学生经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让学生取得喜悦和自信。插嘴是一种特殊的发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时,正是他触发主体认识、积极思想讨论、发现新学问、产生新思想的时分。教员应鼓舞学生勇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协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能够提出本人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3.把课堂时间尽量让给学生

目前课堂上学生最短少的就是活动时间,教员讲掉了大局部时间,学生理论感知的时间就所剩无几,学生就不能自主有效地展开各种求知活动,使求知活动流于方式。要想课堂获得高效益,教员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在“交流、设疑、研讨、小结、延伸”的探究过程中经过本身不时“探求”的理论,取得学问的经历。

三、培育发散性思想,进步创新才能

1.转化思想,锻炼思想的联想性

联想思想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想,是发散思想的显著标志。联想思想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宽广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广度,而经过联想思想的锻炼,学生的思想可到达一定深度。平常可培育学生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关系联想、逆向联想、横向联想等才能。

2.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培育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灵敏性

一题多解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很好地吸收学生多角度察看、思想、联想、概括并取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不时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培育了发散思想的灵敏性。在一题多变中开辟和开展学生发散思想,加强学生思想的宽广性。

3.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变卦法

对一个数学问题,可合成为三个根本成分:问题的条件;依据所学的学问体系向结论过渡(经过学过的公理、定理、性质等条件);问题的结论。假如对三个根本成分作一些改造和变化,对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停止加工发掘,恰当变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由特殊到普通停止推行,则能够得到一系列新的数学命题。

4.图形演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