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45:32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范文篇1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是傣族文化的分卷。本丛书旨在抢救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全面并详细地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本傣族文化的分卷中们,作者从傣族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的服饰、传统的饮食文化、生活工具、生产用具、传统民俗和习惯、宗教信仰、特色雕像等诸多方面出发,精心选取了约一百五十多个传统的经典案例,对于其中的设计灵感、设计的特点、外在的表现形式、审美文化价值、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的讲解和分析,并且搭配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所拍摄的图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傣族人民的传统设计成就;傣族地区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该书对于我国傣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傣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长期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傣族人民的服饰文化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如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傣泐,所穿服装比较轻盈,造型简单不复杂,色调也比较温和;德宏州地区的傣讷比较习惯于穿短衫和黑色的筒裙,戴高筒帽子;性平地区的傣亚穿着主要以开襟的短衫为主,在裙子上装饰鲜艳的布带,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颜色比较丰富;元江等地的傣格所穿着的衣服比较宽松,袖子大且长,下身不穿传统的筒裙,而是穿裤子。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建立了自治区,在与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傣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开始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走出了国门。

该书介绍了当代傣族服饰发展的创新设计。为了适应新时代以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变迁的要求,推动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傣族服饰进行了创新设计。在款式上,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在保留整体的紧身上衣、筒裙的基础上,对于衣领、袖子和裙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改良。外罩更加紧身,致力于突出女性的曲线美,筒裙增加了拉链,会让穿脱更加方便。在色彩上,主要选择以红色、蓝色、黑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在内衣的色彩选择中则保留了原本的白色、粉色、肉色等简单素雅的色调,突出女子的冰清玉洁。在面料上,不再使用自己手工纺织的土布,随着手工业的让步和工业化的飞速进步,傣族服饰在面料方面主要选择了市场上常见的各种面料,如棉麻、蕾丝、聚酯纤维等,使得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更加方便,也有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在装饰上,不仅仅使用原本的串珠、刺绣等材料,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时下流行的水钻、花边、蕾丝边等对服饰进行装饰,让服装看上去更加精致,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设计感。该书探讨了创新发展傣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传统的傣族服饰文化进行创新有助于促进西双版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服饰的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路,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服饰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傣族服饰文化还有助于响应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号召,加强傣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繁荣世界的文化。傣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处处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在服装上得以彰显。因此,发展和创新傣族的服饰文化不但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有助于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傣族的服饰文化是傣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记录了傣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选择,表现了人们坚韧的生命力、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思想,成为傣族人民新时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傣族服饰文化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服装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傣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既加强了民族交流,也增进了民族团结。

创新设计范文篇2

1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灵境技术或者模拟技术都属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另一种说法,这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仪器仪表与测量技术为支持的用虚拟的手段模拟真实的现实事物.在各大城市商场设置的VR体验馆就是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表现,在VR馆中能非常“真实的”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与味觉等多种感官中感受到很像真实世界的虚拟现实,这个过程已经是对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直接而成本低廉的接触了.虚拟仿真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继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界,发现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并且即将成为人类认识、改造与创造客观世界的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1]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较为权威的书籍Burdea所撰写的《虚拟现实技术》一书总结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四个特点,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沉浸性是指使用者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力学系统、触觉系统甚至在味觉系统与嗅觉系统都能在不同类别的虚拟仿真系统中感受得到,在这种身临其境中,人通过主动的操控虚拟仿真系统的设置,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能够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像微观世界里的分子运动、宇宙无极里的天体运动、地球深处的地质结构变迁.这类的观察感受会更加深刻并较长时间的存留记忆之中,给人以一种如临其境的沉浸感.交互性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可操控性并且通过操控能够得到回馈与反应,这种回应是实时的,无延迟的,譬如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手持“方向盘”的这个虚拟行为,但使用者却能够接近真实的获得这一感受,身体能够感觉它的转动、变化甚至因为手的触摸导致周边物体温度的上升.构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对虚拟环境而言,虚拟环境的创造者是人,人将自己的构想与设计通过互联网等载体的应用以虚拟环境表现出来,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是想象画面的创造;再,当使用者沉浸在虚拟环境时,与现实环境的天然交互,多层次的感受大大激发了人的思维的丰富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智能性特指VR系统中添加的智能因素,被人创造的虚拟环境中的虚拟物体具备了认知、推理、决策等能力,是人工智能、人工生命技术与VR的结合,最大化的让人在虚拟环境中形成的各类感觉与感受与现实世界是一致的,这种极度逼真需要智能化因素的辅助.[1]在2017年初的围棋大战中,人工智能的代表阿尔法狗以绝对的优势战胜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少年柯洁,阿尔法狗就是人工智能的产品,它以它强大的计算能力令世界为之惊叹.虚拟仿真技术中智能元素的添加将为人类的学习、实验、试验、训练、设计、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方法,进而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降低实验的成本、降低管理费用,把不可逆与不可及的客观世界发展根据其规律提前展现,从本源控制成本与提高效率.中国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已经将虚拟仿真技术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互联网+”基于目前发展前景较好且发展领域非常广泛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级领先的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设计,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世界发展的方向.

2“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的特征分析

在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发展中,对互联网合理化的应用,深入的探索“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中用户心理以及针对不同的用户心理设计出较有针对性的产品.“互联网+”产品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以用户为核心,紧紧围绕着用户的体验需求提供的创新设计,是“互联网+”时代创新过程中最中心的目标.以外传统的设计的从技术以及理念方面都很难达到用户期待,难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但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构建一个以虚拟仿真系统的“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能够深层次的改善人与机之间的交互联系,并且据此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互联网+”产品创新的特点更加的先进,兼备常规产品创新的特征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特征,互联网可以“+”任何事物,而这个加的过程就是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关于“互联网+”是如此讲的:“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经济创新模式.因而在“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落脚点依然放在创新上.“互联网+”的特征体现在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法制经济等方面.产品创新设计的特征可以从其收益的非独占性、系统性、技术性、新颖性、兼具硬件价值与软件价值等方面来分析.收益的非独占性是说企业在得到新产品获得的收益难以全部获取,“互联网+”中的跨界融合在其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互联网+”产品不是某一企业独立就能够生产制造出来的,需要多方面的融合协同以及群体智能,这其中无形资产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因而利益团体不再单一.其二表现在创新驱动方面,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快速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的力量来更迅速的迈向另一道路,就是产品创新过程中技术性与新颖性的另一表现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发挥出高新科技的动力,利用先进技术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2]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从硬件价值到软件价值,创造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及美学价值,简言之就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得双满足.再者,系统的开放性,“互联网+”产品的创新设计需要对以往制约创新的环境进行重建,新的“互联网+”产品的成功是多企业,多部门共同的力量以及外部因素的完全配合产出的,从经济、政治等各个涉及人的因素的所有领域全部联系起来,成为产品的市场驱动力,令其变现.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七是法制经济.互联网+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为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更加注重对创新的法律保护,增加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是全世界对于虚拟经济的法律保护更加趋向于共通.[3]

3以虚拟仿真系统为基础的“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趋势

3.1“互联网+”为根本的分布式远程协同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分布式虚拟仿真系统是有多台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的计算机组成的,其软件系统、硬件系统采用的是分布控制与管理的办法,能够操控多个子系统的仿真系统协同工作.以往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下,分布式环境带来的信息的不对称为企业运营带来巨大的成本消耗.协同工作是当前互联网领域中一个较受瞩目的部分,它旨在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帮助使用者克服因时空距离产生的阻碍,能够形成一种“facetoface”的分布式协同模式,当前乐观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为分布式远程协同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分布式计算就是在互联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网络上的优质资源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虚拟系统.分布式计算思想的应算能够在利用资源时更加合理化,增强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升反应能力.3.2多学科交叉整合的“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在当今社会,比创造程序与产量更重要的事情是掌握最新的工具并紧追其发展以提升用户体验.已经进入“后电脑时代”的各个领域对多学科资源的整合有了更急迫以及必然的需求,前电脑时代的教育者慨叹日益跟不上潮流,后电脑时代的设计者则匆忙的利用着现有资源要与时代同步.表达领域的变革,摒弃了传统的可触摸的实体的,直接的体验来进行的产品设计时代,正在被借助键盘与鼠标建立起的不确定的间接的联系的不具备任何形态的数字系统所替代,数字媒介的产品创新设计不能够通过物质体验来获得认知,尽管基于虚拟仿真系统,已经极大地优化了体验.很容易发现的一个现象,那些为搭建数码设计舞台而应运而生的工具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设计曾经是“实用美术”,但似乎现在已朝着“实用设计”的方向发展起来了.目前最先进的又麻省理工学院与Ivrea互动设计学院分享的Nylon系统计划采用的是开放资源式的硬件开发工具包,便于能够用物理计算系统积极地进行实验.这种由用户自己构建的计算机平台,低成本但能够为高数位的产品、规划设计构思方案,这种产品其所有的系统免费且可自行处理,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自由选择的方式.互联网的虚无期待通过打断这种仪器的冰冷感实现“交互性”,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交流范围中最丰富的,人的特征是“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根本的主题.通过对技术的控制,在设计与创新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适当的人性化的未来,令“互联网+”产品是拥有人性温度地表现出来.

4结论

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唯利益为核心,而是以建立一个文化理想、发展和谐社会为最重要的事情.经济崛起影响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需要理性地看待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一些内在矛盾,乘上这艘互联网的快艇,继续以实用的产品设计理论为指导进行创新设计研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人类文化的整体与结构层次,进而繁衍出更多新的非物质信息文化形态.虚拟仿真技术是一个具有活力、具备潜力的高新技术领域,在此基础进行的“互联网+”产品创新将是一个全新的创造领域,并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关注到用户的体验心理,开创互联网设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雅婷.“互联网+”传统小家电产品设计模式的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6.

〔2〕安建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创新训练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179-182.

创新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顾客需求;产品创新;关系要素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快速发展,顾客需求与市场需求也随之提升,产品设计必然要以不断创新的形式来适应这一变化,并且要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因此,处理好顾客的真正需求也就成为了产品创新生存和保证的重要奠基石。王方良等[1]提出把“互联网+”的跨界、市场、营销等几方面相融合,构建了“互联网+”模式与产品设计共建复合创新思维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创新力与发展力,实现了产品设计在新阶段下的创新突破与拓展。龚忱等[2]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提升产品功能及界面的创新设计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用户体验,从而提供了产品设计新的思路及方法。阿布力孜•布力布力[3]研究了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创新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消费者固有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有着很弱的影响,通过变量关系研究得出结论,替代性创新性和特定领域创新性对消费者固有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积极作用,能为新产品的营销发展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产品创新方式的突破对顾客需求的重要性备受关注,但关于顾客更为深层次需求下产品创新模式的研究不多。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顾客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优势下的产品三大创新方式与顾客需求的关系要素,并根据两者的相互影响力提出产品设计更为系统的创新模式,从而加速推动“互联网+”模式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媒介模式

在传统模式中,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缓慢以及市场营销信息往往不对称,设计师对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使产品创新与顾客需求沟通方式堵塞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产品创新设计难以做到真正能符合顾客的满意度[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使顾客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互联网+”的显著优势,推动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产品的创新与顾客的多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网络媒介平台。根据某些专家的推测与研究,“互联网+”模式表现出目前乃至未来的多行业跨界融合、信息链条广泛传播以及加速市场营销优势等特征[3],线上线下多元化满足需求方的意愿,用户满意产生共鸣后才会让产品产生价值,也就有了竞争优势的存在。

2变量关系要素的分析

产品创新方式主要分为功能象征性创新、融合连通性创新、体验服务性创新。功能象征性指顾客购买产品的质量、使用便捷度以及安全性等要素得到保障;融合连通性指产品创新的整合资源,即创新产品延伸的深度与广度,多领域、多行业、多终端服务等开放式跨界创新,满足用户的新颖性与差异性需求;体验服务性指产品的操作界面模式创新,带给用户体验感与参与感,即产品设计操作简单、体验参与性、产品服务性等多种模式协同创新。保证产品功能象征性创新是为用户提供基本保障,单一产品要保证自身发挥功能象征性创新方式,就要满足用户对产品的物质基础与心理感受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研究分析,系统全面的调研顾客需求,对产品进行基础把关,是创新的重要起步。借助“互联网+”收集产品整合资源,提高产品创新延伸的深度与广度,在多领域、多行业、多终端服务开放式跨界创新,进行丰富多样化的产品融合连通性创新,给产品创新与顾客需求精准对接带来了诸多便利。“互联网+”模式下顾客通过感知产品品牌、广告口碑等感官感受而产生购买意愿[4],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程度及对产品使用后诸多体验感受反馈给提供方,提供方从而进行对产品的完善与创新,以便形成良好的市场循环。由此可见,产品融合连通性创新对调节顾客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验服务性创新是消费者对产品体验及售后服务的交互过程,如顾客与产品互动信息接收与反馈、接受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或售后服务过程等,在交互过程中,顾客可以感受产品创新带来新的价值体验(顾客身份认同感、透明性体验服务)[5],从而达到产品创新目的。因此,顾客对产品体验服务性创新的需求起到完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创新设计要充分了解顾客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利用这三大创新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方位的需求,促进与产品关系的紧密性。同时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感知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并采取措施完善产品差异性再回馈给用户。如此,可发现产品的创新与顾客的需求之间呈循环互动关系。

3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3.1挖掘产品故事,满足顾客潜在需求。满足顾客需求是设计的首要任务,但在认知本能需求后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才能更好的为创新产品获得竞争优势[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产品创新的基础是满足顾客维持生活必要需求和追求安全的心理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挖掘产品故事与顾客心理需求联系,使产品符合用户基本需求并同时体现出的产品内在情感延伸。在创新形式中企业需要在用户自己都有可能未想象到的地方,透过产品呈现出来,这样会给用户不一样的视觉等多方面冲击力,使用户在与产品交互过程中实现心理满足。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对顾客信息评估、分析、筛选、整合,对其内在需求的延伸挖掘,可以更深层次发掘产品创新优势[6]。例如,在故宫文创产品设计时,将“人”文化融入系列“猫”产品(明皇帝、明皇后、锦衣卫等)引起众多青年人的青睐,让更多人从不了解故宫状态变为想要去了解它。由此,对创新产品的故事挖掘,可以带给用户多感官的刺激(尤其是对心理的需求刺激),使得产品发挥更多价值。3.2创造延伸产品,形成差异化优势。产品价值实现是以顾客对企业或品牌的认同感与复购率为参考依据,企业需要通过创造延伸产品来维持与用户关系长期延续。根据“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挖掘顾客个性化需求,区别于同质化产品,延伸产品通常呈现求异、个性化、私人定制等。在实现产品差异化创新过程中,需要根据多行业、多渠道进行研究分析用户产品细分方向需求,进行产品延伸创新。例如,可以深入打造产品品牌(或企业)信誉度与顾客形成线上响应,通过网络平台(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宣传其产品、搜集用户需求,根据线上调研分析用户对产品各方为需求,从而分析出不同季节或年份中顾客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变化,从而生产出产差异化产品(可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产品)。如此,实现了产品内在与顾客心理共鸣,避免了与同行产品形成同质化,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可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3.3融合多行业优势,实现产品创新变革。“互联网+”模式存在涉及范围广、多行业服务跨界融合以及多终端服务模式等途径,给产品的创新精准对接顾客需求带来了诸多便利。“互联网+”是一种多行业、多终端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7],即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文化载体以及种种方式选择的融合。在精准摸索顾客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网络开启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发展,让用户通过产品体验感受其价值所在,并激发顾客潜在需求的欲望。“互联网+”创新需要利用辩证思维实现迭代,打破传统思维、摒弃糟粕、吸收多行业对用户有吸引力的创新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融合协同发展。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发展与顾客需求的延伸,手机发展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从仅用来打电话,到现在的多功能智能终端,它融合了通信、网络、餐饮、零售、支付等多行业、多终端服务,使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这也是智能手机能迅速占领电子市场的主要原因[8]。因此,通过融合多行业优势,有助于实现产品创新变革。3.4体验式交互,赢得用户好感度。在“互联网+”模式下,体验式交互方式越来越占据创新产品的重要地位,即创建顾客参与产品体验的多种方式,使用户成为产品共同构建者、创造者在网络平台技术支撑下形成一个交互群体,接收顾客需求信息,改变产品创新模式,满足用户的真实欲望。通过网络媒介多方位系统与顾客需求系统进行交流对接,同时加强提供方内部沟通与整合管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促进用户参与的多元化方式,让用户参与体验产品的创新模式,例如,APP内置线上试鞋功能,苹果线下体验店等。这就要求在创新产品的方式上讲究操作简洁,使顾客在对产品体验过程中获得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借助网络媒介促进产品创新的经济价值优势,将用户当做交互共同构建者成员,共同参与提供信息并优先反复模拟创新产品实现的可能方式,让顾客与产品创新设计的关系紧密相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小米公司负责人雷军经常通过微博搜集网友需求,3D打印定制用户需求的产品,用户可以直接参与产品前期需求定位、设计定制等,实现用户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4结语

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平台成为产品创新设计与顾客需求的重要媒介。透过利用“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交互优势(资源传播性强、多行业、服务模式新颖性多样化体验途径等),分析出产品的三种创新方式与顾客需求的关系要素并提出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从而引起用户心理共鸣,为以后更加准确认知顾客真正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方良,李立全.产品设计再创新:从传统到“互联网+”[J].艺术百家,2017,33(5):69-72+145.

[2]龚忱,吴旭敏.浅析用户需求推动产品设计创新[J].美术大观,2017(10):128-129.

[3]阿布力孜•布力布力,张新国.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创新性行为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17-21.

[4]总理点题“互联网+”新日领航行业两融新坐标[N].中国联合商报,2015-03-11.

[5]牟宇鹏,吉峰,汪涛,等.顾客参与创新:第三方消费者对产品创新性的感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8):56-65.

[6]张雪峰,苏加福.面向产品创新要求的协同创新客户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3):89-97.

[7]蒋理.“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7):189-193.

[8]王金凤,刘冉,冯立杰,等.面向产品设计的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4):20-26.

创新设计范文篇4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针对现代陶瓷卫浴企业,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掌握创新性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对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可以起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善产品的生产工艺,提升市场效应的目的。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创新设计也具有提高产品审美价值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将现代陶瓷卫浴产品作为一种时尚的物品,也展现出家庭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设计使得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朝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不断提高当前的市场占有率,也为我国的陶瓷产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创新设计来增强客户信任度,不断提高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附加值。

2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

2.1基于节能减排及环保理念的功能创新。基于节能减排及环保理念进行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设计创新一直是设计师们坚持的主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可以提高利用率,满足循环发展的使用要求。将环保型材料应用于现代陶瓷卫浴产品中,保证产品环保的同时也要提高产品的耐用程度。基于节能减排及环保的理念,进行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功能创新设计时,需要设计和推广使用节水型的卫浴产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冲水马桶的用水量,可以设计出两段式省水马桶,与淋浴产品实现统一,全面提高卫浴产品的节水功能。需要重视卫浴环境的清洁,降低卫浴产品藏污纳垢的几率,提高家庭生活的品质。创新设计时可选择抗菌性陶瓷,其具有对细菌细胞分解功能,能够有效地消灭卫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细菌。选用现代化的卫生陶瓷,提高卫浴空间内的负离子浓度,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现代陶瓷制品具有强大的环保属性,确保卫浴产品在使用和闲置状态下均可处于节能状态。基于节能减排及环保理念创新设计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功能的使用合理性。例如:通过将卫浴空间内的烘干器与水龙头有机结合,吹风机与浴霸有机结合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功能属性,进而提升卫浴产品的利用效率,实现降低资源消耗的效果。功能性创新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保证人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提供的便利,以此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提高销量且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例如:我国当今的家庭结构以子孙三代共同居住为主,在卫浴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老人及小孩的实际需要,通过安装坐便器把手、自由调节马桶高度等功能性创新设计来提高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实用性。2.2重视文化内涵的造型创新。现代陶瓷卫浴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其创新设计应遵循生活和精神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打下良好的客户基础。对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造型创新需要重视本土的生活文化,考虑到国人的使用习惯,在造型创新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根据南北方人生活习惯的差异性,进行造型创新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陶瓷面盆的尺寸、坐便器高度、淋浴头大小等问题。由于中国人的洗衣习惯为先手洗再机洗,所以在设计陶瓷洗衣板及面盆时需要考虑此类传统习惯。重视精神文化内容的产品表达,基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创新设计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时需要从精神文化层面与用户产生共鸣,将含蓄、自然、圆润等造型设计融入其中,表现出国人低调柔和的美观感。在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造型创新设计中可以引入传统的图案表示美好的寓意,并充分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各品牌特色。产品的造型曲线需要注意美感的表达,以此激发用户的购买欲。设计工作者应充分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其巧妙地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突显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设计创新是各行业、各领域需要重视的问题,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可以立足于本民族文化,重视文化内涵,将地方特色放入造型创新设计中,以此扩大受众面。学习西方的先进设计经验,实现与本土设计的有机统一,通过饱含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来达到创新设计造型的目的,进而起到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2.3满足空间环境的色彩创新。对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色彩创新需要满足空间环境的条件要求。家居空间环境中,卫浴产品的设计需要与整体的空间环境形成协调统一。基于室内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当室内空间较小时,可通过创新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色彩设计,使得空间看上去宽敞明亮,满足用户的户型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纯白色的室内设计及卫浴空间设计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通过色彩创新设计,为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打造出丰富的装饰,营造出全新的视觉空间。在进行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色彩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使用单色调的,需要结合室内整体的设计风格,以主题为基准,进行格调创新,通过局部的色彩装饰,为用户提供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色彩创新设计,需要满足空间环境的实际条件,根据用户的心理特征需求,打造出舒适的卫浴环境。例如:自然主题的卫浴空间环境中,传达出大海的自由情怀,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在进行色彩创新设计时,需要结合空间整体环境设计感,通过海浪及蓝白色系的元素进行设计,突显其与室内空间的整体融合感。当家庭整体设计风格为民族风时,可以从传统的民族图案入手,采用柔和的色彩,突出产品的实用性功能,并传达出美好的祝愿,满足空间环境的色彩创新设计,无论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是高贵典雅的还是现代复古的,都需要运用好色彩的搭配及装饰,充分展现出卫浴空间的独特风格。用户在选择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时,也期望能够与家庭其他空间内的设计形成统一,享受整体化及创新性的家庭设计氛围。

3结语

对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创新设计需要立足于当前的设计理念,把握未来的设计趋势,通过富有灵魂的设计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要求下,只有创新设计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对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可以基于环保理念的功能创新、重视文化内涵的造型创新、满足空间环境的色彩创新,从产品结构、功能应用、造型风格、色彩装饰等角度出发,通过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陶瓷卫浴产品来提升现代人的家居格调。现代陶瓷卫浴产品的创新设计也符合陶瓷卫浴产品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性设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并不断提高用户信任度,以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竞争力,促进陶瓷卫浴产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铭磊.浅析现代陶瓷卫浴产品设计.美术大观,2014,27(9):117~117

2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5(11):40~41

3,汪洲.陶瓷装饰艺术初探.景德镇陶瓷,2005(1):15~17

创新设计范文篇5

一、中国婚纱企业现状

基于国内制造成本优势,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国内成为婚纱制造的主要制造产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90%以上的婚纱礼服的生产来自中国,目前已形成广东(潮州、广州、中山)、厦门、苏州以及台湾四大婚纱设计、生产、出口基地。然而婚纱设计一直以国外的品牌为主导,国内企业习惯了对外成品出口或来样加工,对发展自主品牌缺乏信心和动力,在国际婚纱产业链中仅充当最原始的加工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婚纱礼服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国外品牌的垄断,中国婚纱企业开始发展自主品牌。但中国婚纱礼服企业设计创新能力还没跟得市场的发展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盲目跟风和追求当前利润最大化,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风格相互抄袭,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婚纱品牌化创新设计

1.品牌化思维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伊夫圣罗兰。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自我独特的风格。但加入企业后,设计师的自我风格必须与企业品牌的定位相协调。品牌化思维是建立品牌与目标消费者心智关联的有效思维方式,品牌化设计是设计师们通过对企业核心、品牌文化、背影和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巧妙地将自己的风格融入产品,强化品牌个性,树立品牌形象。

2.品牌化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既是新产品开发的核心要素,又是提高企业全产业链附加值的基本路径。品牌化思维向导下的创新设计,是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利器,是品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目标市场细分是品牌化创新设计的第一步,设计师们通过对目标市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结合企业品牌文化及运营方案,把目标市场同一品类产品细分为几大模块,设计创造出既能引领市场潮流又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更全面地树立品牌形象及影响力。(1)从造型开展创新对婚纱开展造型创新设计,需要建立在基础廓形之上进行[5],婚纱的基础廓型有A形、H形,X形,如图2-1所示。A形造形的婚纱能很好地掩盖身材料曲线的不完美,传统婚纱多以紧身式A形设计,注重领和上衣身设计;H型多注重肩部、胸部、腰部、裙摆的设计,设计效果拉长人体比例,起到修饰体形的作用,成品简约、优雅;X形强调女性身体曲线,主要注重胸部、腰部、摆部设计。在婚纱造型设计的创新方面,需要在品牌思维向导下,造型细节随意搭配,自由发挥。(2)从材料及装饰元素展开创新①材料元素创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创新是完美诠释婚纱设计理念与品牌形象的第一步[6-7],婚纱面料创新设计着重于蕾丝面料创新。除了市面上对于蕾丝材料的更新设计,设计师们还可以跟据差异化的设计需要,设计勾画出属于本品牌婚纱的蕾丝面料,交由蕾丝制造企业代为开发新的蕾丝面料。②装饰元素创新婚纱设计装饰元素包括刺绣、机绣、贴绣、手工饰花、钉珠、镶嵌、手绘、压褶、镂花、竖折、荷叶边、蝴蝶结、缎带、丝穗、人造宝石、羽毛、蕾丝,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图案和其它装饰工艺手法进行设计,如图案印染、镂空、编结、缩缝、不同材质拼接等手法,每种装饰元素都可以根据设计理念进行再创新。③色彩搭配创新米白色虽然是婚纱是主调色,但其它颜色也开始占据市场,尤其是中国婚纱照市场,彩色婚纱需求占据中国婚纱市场的三份之二以上。从色彩上开展创新设计,可以进行单色婚纱设计,也可以进行间色或撞色婚纱设计,或简洁或复杂,其创新设计手法多种多样。

三、婚纱制作流程规范化及工艺标准化的重要性

1.制作流程规范化管理

同其它制造业一样,只有制作流程规范化管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低运营成本。制作流程规范化管理必须从产品创新设计开始。一件新品婚纱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能达到最后设计师想要的完美效果,设计团队在设计创新与制作的同时,要完成制作工艺先后流程及各项工艺标准的记录存档,以作为后续大批量生产制作的参考和工艺依据。

2.工艺标准化管理

工艺标准化管理包括工艺基础标准化、工艺要素标准化、工艺规程典型化[8-9]。这些标准化管理是婚纱礼服企业对生产制作全过程实施监督的最有效手段。

四、结论

婚纱品牌的树立及其发展,需要以明确的品牌定位为基础,以优质的产品为保障。由品牌化思维向导下的创新设计是企业打造品牌形象的利器,是品牌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制作流程规范化管理和工艺标准化管理既提高婚纱企业生产效率,保障婚纱产品质量,同时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者的有效结合在婚纱礼服企业品牌打造和发展中至关重要。

作者:张明兰 单位:北京卡迩时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婚礼服市场状况研究》.考试周刊,2008.9.

[2]黄炎藩.《潮绣》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

创新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设计;设计方法;产品设计

创新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1创新的内涵

20世纪初,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5%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而现在发达国家中的40%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次提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也就是说,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过程就是创新,它意味着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

而发明实际上就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其关键是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根本基础。因此,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创新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2创新方法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创新本质的认识与研究还远远达不到科学的层次。但是众多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的过程。

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300多种创新技法,10多种创造原理。这些创新技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约创新的相关因素的限制。

所谓创新技法就是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这些创新技法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大多数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初生期”,还远远未达到纯粹的科学水平。

从思维的角度,创新是人类驾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掌握已有创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方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前沿学科,创新设计方法已成为一门独立且有待于开发的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创新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最初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总结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形成各种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类比法、侧向思考、仿生法等。

后来,创新方法的研究开始注重以知识(专利)为基础,通过对专利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创造活动所遵循的创新原理,该阶段的典型创新方法是TRIZ理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方法的研究也出现新的趋势,在现阶段,各种成熟的创新设计方法开始集成化研究与应用,并与计算机(包括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辅助创新(CAI:ComputerAidedInnovation)技术,如:QFD、可靠性设计、网络协同创新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开始融入到创新设计过程中。3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己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的分析和设计,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创新设计包括全新设计和适应型创新设计两类。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设计和概念设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概念设计的核心是进行设计创新,而创新设计并不尽限于概念设计阶段。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均有创新设计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国内外学者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分别从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见表1。

4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设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创新设计本质过程的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设计的创新本质的认识。尽管人们从思维方法、设计手段等多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探索,现在对创新的实质过程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深层次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创新实践。在这方面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创新设计中知识的表达与应用首先,产品创新过程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如何将设计知识组织管理,满足设计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其次,为创新设计过程建立科学的产品模型,结合现代CAD技术,支持创新方案的快速表达,对于提高设计效率有重要意义。

(3)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存在严重脱节人们对于设计理论及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特别是产品的结构设计工具存在严重的脱节。一方面某些机械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考虑计算机实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工具开发时,又没有适合计算机进行的结构设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机械产品设计中功——构映射的本质规律。

(4)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创新设计过程的集成化技术的重点在于概念设计的集成化实现,主要是指产品的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现有的设计理论或设计工具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某阶段的创新实现问题,如:TechOptimizer可以辅助实现产品原理方案的创新,但需要其他CAD系统完成结构的设计工作;一些大型的CAD/CAE/CAM商品化软件,如:UG、Pro/E等均开发出了支持概念设计的工业设计模块或草图设计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基本上仍是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工具,几乎不支持原理方案的创新。缺乏统一的创新设计理论指导创新设计过程,是造成原理方案创新与结构方案创新的集成度低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孙林夫.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32(1):37~40.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沈惠平.机械创新设计及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16(5):791~795.

[4]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刘莹,艾红.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高常青,黄克正,王国峰.由TRIZ理论的通用解求问题的特殊解[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84~88.

[7]邹慧君,张青,郭为忠.广义概念设计的普遍性、内涵及理论基础的探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20(3):10~14.

[8]约翰逊PC(陆国贤等译).机械设计综合一创造性设计与最优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9]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0]I.Rivin.Useofthe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TRIZ)inDesignCurriculum[J].TRIZJournal,www.triz-,February,1998.

[11]G.S.Altshuller.Andsuddenlytheinventorappeared[M].TechnicalInnovationCenter,INC,Worcester,1996.

[12]牛占文,徐燕申,林岳.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机械工程学报,2000,36(l):11~14.

创新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形态学;安全属性;创新设计

在产品设计需求不断被提高的今天,关于设计与安全的问题同样受到关注。设计形态中“安全”属性是设计核心要素,设计面对的不仅是日常应用,而且被提升到关系人类发展延续的生命体中。在当下的设计形态研究中,如何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发展是人们需要面对、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现代国际科学领域中,“形态”这一概念,被赋予更多的衍生意义,而“形”与“态”的界定,是基于人为形态的可视性方面与非可视性方面进行的对应性研究,由此厘清有关于人为形态创作的机理。设计师通过材料、色彩、结构等方式塑造设计作品可视性的“形”,同时通过“形”深入发掘“态”所呈现的内涵,这是设计界必然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领域。形态的安全属性是设计领域思考的先决性因素。

1安全属性的物质与精神层面

1.1安全属性的物质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有三种形态:从认识的角度,是指事物;从本体论出发,是指物质;从唯物使观看,是指社会存在[1]。这里主要取本体论,物质之意,探究设计中由物质形态引发的安全思考。2015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一家工厂中,机器人“出手”杀死了一名工作人员,有关设计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热议。这名不幸身亡的工作人员是大众的承包商,事发时正与同事一起安装机器人,但机器人却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把他重重地压向一块金属板,最终导致这名工作人员因伤重不治身亡。然而,由于事发时这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机器人,所以他在安全笼中,而他的同事站在笼外,却没有受伤。这个机器人在整件事情中没有出现技术故障,也没有遭到损坏。“物”的创造和使用主体均为“人”,人在面对造物时,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即为“安全”。产品创造从物质本身出发,通过各项条件的组合,保持产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结合审美因素,构成物质本身所能提供给使用者的本体安全效应。例如,在生产过程中若某一基础环节出现故障或协调性误差,设计安全的稳定链接就会被打破,物质本体也将带来安全隐患。1.2安全属性的精神层面。布鲁诺•赛维总结象征主义的移情作用论(Einfuehlung)关于形式的心理作用,认为建筑只是制造某种预定的人类反应的一个机器而已。例如他们认为水平线让人体验到一种内在感、合理性、理智;垂直线象征着崇高,代表着果断有力;螺旋线表示升腾、超脱;立方体显示肯定感;圆给人以平衡感、控制力,一种掌握全部生活的力量;球体代表完满[2]。由此,不同形态的设计,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设计心理学》一书借鉴了W.H.梅奥尔所著的《设计原则》中关于“物质心理学”的概念和事例,指出“物质心理学”应该是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3],而设计师根据预设目标受众的心理情感反应,设计出形态与之匹配的产品,从而引起良好的心理反应。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见图1,器物口径为339.8cm,绘画表现为内壁彩绘,描绘对象为“人面”与“鱼”,将“人面”取几何造型并与“鱼”图形相结合。在多处发掘中均出现石器时代的带有“鱼”图形的彩陶器皿,可以从中发现当时人类生活与鱼之间的关系。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鱼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或繁衍的象征意义的对象,以图案的形式出现于器物之上,所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丰富,而且是心灵情感上的安全与满足。

2设计形态的安全属性

2.1结构设计形态与安全。早在中国石器时代所使用的石器工具的设计中,已存在明显的安全意识[4]。旧石器时代石斧见图2,在形态设计中,器物一端为几何状尖厉口,另一端的手持部分设计为有相对弧度的把手,既保证了使用安全,又符合了人体力学的设计理念。西方古罗马时期建筑万神庙(又名万神殿),见图3,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长方形建筑。由于古希腊建筑材料为石材,梁柱结构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所以从安全角度来看,古希腊围柱式建筑,柱之间的距离都不会很大,从结构上保证了建筑设计的安全性。根据这个设计理念,公元2世纪,古罗马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庙的基础上彻底改建万神庙,把它建成罗马特有的穹隆圆顶形建筑。公元3世纪,古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在圆形神庙前建了一座与其相连的长方形神庙,并将长方形建筑作为这个神庙的入口。万神庙圆形大殿上覆盖着一个直径为43.5m的大圆顶,为了支撑屋顶,大殿的墙厚6m多。圆顶用砖和三合土砌成,为了减轻圆顶的重量,屋顶越往上就越薄,并在圆顶的内部做了深深的凹形方格。由此可见在设计形态中,物质的安全属性与结构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2.2材料应用与安全。设计是人的造物活动,造物一定是以形态的形式存在的,而构成形态的密不可分的要素即为材料。木材、石材、塑料,金属等不同的材料赋予产品不同的特性,产品的安全属性是设计材料选择的根本[5]。中国早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一是因为木材分布广、易建造,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木材榫卯结构的发明与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木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当然,木材在原料上虽具备天然的优势,但与石材相比,耐火性、坚固度相对较差。19世纪初,钢筋混水泥的发明解决了这些问题,法国著名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以钢筋混水泥作为主要材料,完成了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香榭丽舍剧院和兰斯圣母大教堂的设计,从设计安全的角度证明了钢筋混水泥在现代建筑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建筑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对于建筑的设计理想也正是基于此材料[6]。通过以上案例,说明新材料的不断演进推动着设计的不断创新,而导致新材料在设计领域大量应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因是安全性。人们对设计安全的持续追求,导致了新材料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同时也推动了设计风格的演变与设计形态的变革。2.3色彩设计与安全。设计形态中色彩使用的准确性,是安全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心理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的色彩会影射出的不同心理反应:红色—激情、热烈,黄色—明亮、温暖,蓝色—自由、放松,紫色—浪漫、幻想,黑色—冷漠、压抑、神秘等。设计创作中,色彩的设定,可根据使用者的预设性反应,例如室内墙面的白色、机车的黑色等。设计中色彩与安全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联系,准确的色彩使用可有效减少产品的安全隐患。考虑安全的色彩设计的经典案例是英国伦敦菲里埃大桥的设计。它的著名并不仅因大桥本身的雄伟壮观,而且因为经常有人跳桥自杀,所以曾被人称为“自杀大桥”。后来伦敦市政府尝试听取医学家普里森博士的建议,将桥身从黑色粉刷成为蓝色,当年跳桥自杀的人数锐减56.4%。这个案例是典型的色彩设计,无疑通过色彩的调和,可以影响人的情绪,缓解其潜在的心理压力。

3综合考虑安全属性的设计形态创新

3.1需求分析与安全属性的确定。任何时代与环境条件下的设计,安全是永恒的设计主导思想。当今时代,创新设计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发展机遇,设计师需要面对众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设计形态中的结构、材料、色彩的具体表现,满足用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从而建立起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框架,见图4。安全作为产品设计的先导因素,贯穿于设计师的设计构想与整个设计过程之中,最终使设计形态表现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7]。美国著名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埃罗•沙里宁,1948年创造了子宫椅(WombChair),见图5,在产品命名上就可以让使用者认知并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在设计形态表现中,设计师经过反复的物理、力学、人体工学等实验完成设计结构,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产品设计。子宫椅主体采用玻璃钢材质,由模具出模成型,材质坚固不易变形;表面选用绒布,坐垫为弹性海绵,温暖、柔和;椅脚采用纯不锈钢材质,达到了镜面的效果。整个椅子设计细节的处理舒适、优雅、时尚[8],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无意识地产生减压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似乎在母亲子宫内,获得充沛的安全感。3.2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形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是以物质与精神层面为基础,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触发人们美好的体验感受为目标,启迪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使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在人们享受生活、创作生活的同时,珍惜未来生态与人类共同发展的命运体[9]。从地球的概念来看,“合适”又有着超越国家和地区的阐释。地球作为人类与其余生态共有的一个生态圈,它要求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向人提供合适的产品,任何无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没有节制的物品都应该被拒绝[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通用公司汽车总造型师厄尔,其设计风格奔放流畅,富有创新精神,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和流线型外型风格,对战后乃至今天的汽车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其而言最著名的不仅于此,他还提出并通过了“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分别是:功能性废止、款式性废止、质量性废弃。设计师通过此制度,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因新鲜感而购物,实现利润最大化。此设计最大受益者为制造商,对于社会而言,刺激了人们物欲虚荣心的膨胀,不但没有满足使用者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反而滋生了“用毕即弃”的消费主义精神。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日本汽车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迅速占领市场,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在具体设计形态上,日本汽车外型简单、采用大量的弧线、内饰精美、噪音小、做工精良;在能耗上,注重节能减排,大部分使用复合材料制造车身,自重低,发动机负担相对较小,油耗低,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在安全问题上,性能优越,日本汽车利用钢板薄、接口多、复合材料易碎和人体柔软的特点,当外力侵袭时,车身破碎、车架接口断裂都成为外力吸收的承载体,从而保护柔软的人体。设计的更替一定是以人为核心主体,安全为设计前提,是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耦合统一。关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创新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4面向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实践

4.1创新设计形态与安全分析。创新的实质是创新思维的形态学表达,其理论基础是设计形态学。创新设计形态与安全分析,强调安全主旨思想下的系统理论体系、强调多学科交叉、强调创新、强调应用、强调心理安全。建立安全驱动下的创新设计形态分析包括:创新设计形态的物质安全分析、创新设计形态的心理安全分析、创新设计形态的安全评价标准[11]。创新设计形态的物质安全分析。一是建立仿生学、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物学、机械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从中提取产品创新设计元素,例如桥梁设计所采用的,仿生学的结构与形式、材料学的物理因素、美学的视觉呈现等[12];二是基于设计师自身设计经验,强调形态创新设计的同时,满足功能性与使用性的基本物质安全属性;三是从用户使用感出发,在功能性设计解,也就是面向功能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获得产品形态设计中,产品的使用性安全设计解,最终通过设计解的非功能性优化与表达,获得满足设计师内在功能需求和外在使用行为的产品形态安全设计解,保证设计师对产品“形”与“态”需求的统一。创新设计形态的心理安全分析。一是从设计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安全需求出发,通过科学提取设计师内心模糊的安全需求,以及设计知识功能相关性分析,获得创新形态设计中产品安全设计解;二是从设计师对产品在特定情景下的使用行为心理安全需求出发,提取设计师给予产品的心理安全设计解,达到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创新设计形态心理安全的耦合,并通过心理暗示等情感元素获得使用心理上的安全感满足。创新设计形态的安全评价标准。建立客观量化和主观心理安全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客观产品评价体系,引入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建议加强对创新产品物质属性检验标准的规范,客观评价设计创新形态的物质安全;二是在物质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心理学内容,界定心理安全范围,引入产品心理安全评价体系,让产品在投入市场前,进行试用者心理评价,测量产品用户心理安全指标,达标后方可投入市场。4.2创新设计实践案例与设计形态分析。接下来以笔者主持的国家973计划课题的视觉假体创新设计作为研究案例,诠释基于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设计[13],见图6。视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感知美与和谐的重要途径,大脑所接受信息的70%以上来之视觉。从产品需求与产品形态角度进行分析,需求对象为视觉残障人士,满足特殊人群在以安全心理为主导下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需求。物质层面以满足其视觉需要为核心,辅以眼动需求,并避免手术产生的高风险;精神层面上,产品需要满足用户作为障碍人士的特殊心理要求,即满足其自信、美观与交流渴望的需求。传统视觉假体以安装在视觉残障人士上的摄像头为视觉点,使用电极刺激视神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手术植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外挂的电线影响美观,导致安全与美学形态都没办法得到满足。笔者课题组在视觉假体创新设计中以安全原则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模拟眼球运动和视觉信号采集功能的视觉假体装置:采用内壳体、外壳体模拟眼球外形的机构[14],利用单输出微电机和双输出微电之间的配合实现视觉假体旋转功能,解决“眼动”的物质安全需求;将微摄像头和微蓝牙模块置于人工眼球内,将信息数据无线传输进行处理和反馈控制,符合人体工学,解决了“视觉与手术高风险”的物质安全需求。在产品外观设计形态方面,采用了黑色镜架模式,将微电子摄像头置于镜架中,此结构设计使用户使用便捷,墨色镜片设计提高了用户的审美需求,从而建立起残障人士自信、乐观的心理健康要素。视觉假体创新设计实践改善了植入者的视觉感受,提高了其完成视觉任务的能力,综合考虑了用户体验、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以眼镜为媒介,通过传感,解决了技术驱动创新中的美学问题,视觉假体创新设计模型见图7。面向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是机械、电子、材料、艺术、人文等众多学科的融合设计,这是新形势下对设计的跨学科要求。因此,研究多学科融合的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5结语

创新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舜文化;场所精神;更新设计;生命力

传统村落典型的农耕形态、优美的田园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全域旅游战略让更多的乡村活起来,使村落得到动态的、活化的保护,给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乡村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村落更新、旅游开发、拆迁等原因,乡村原有的肌理结构、构建方式等受到颠覆性改变,这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因此,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村落文化应放在乡村建设更新和建筑创作的首位。如果不把传统文化、人们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纳入到空间更新改造中,是无法被人们接受与认同的。村落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创意点,设计中不但要对传统建筑形态、乡土建造技术、装饰艺术加以传承,而且还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审美、场所精神构建等方式进行创新发展[1]。文章以同善村的公共空间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设计方法。

1项目的文化背景

项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垣曲又称舜乡,是舜帝故里,舜帝文化是垣曲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山镇为典型的盆地地形,由历山、冯诸山、麻姑山包围形成,沇河横穿而过。据《孟子•离娄》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①可以看出,舜帝活动区域集中于该盆地,因此历山镇域范围与垣曲县“舜文化圈”高度重合,并位于其核心地带。区域内有舜井、龙山陶场、瞽叟墓、雷泽、舜塔、舜石龛、负夏古城、虞舜庙,这些舜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舜的生活生产图谱[2],也把区域盆地内以同善村、神后村、观坡村、宋家湾村为文化节点的众多村落连结在一起,即舜文化为此区域文化联结的内在骨架,是研究与探索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图1)。因此,文章提出: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设计视角,使舜文化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与经济激活点,并以区域核心同善村为例,通过场所精神构建的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节点更新活化设计。

2同善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同善村为历山镇行政中心,位于锯齿山下,宋家湾以北,鸣条岭以南,是沇河的峡谷口。村落格局完整,存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院落,集中存在于村庄北部片区与东南片区,并保留有多处舜文化古迹,包括位于老城东南的虞舜庙、老城城北的城楼及刻有“负夏”的负夏北城门楼匾额。2019年,同善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善村舜文化传承主要体现于集市庙会主街,主街北端以“同心会馆—负夏北城门楼”为核心的村落广场区域和主街南端的虞舜庙及周边区域。同时,基于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历山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联动设计理念,同善作为该区域核心,村落需选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游客接待与住宿服务,设计步行体系以完善区域联动发展下的旅游发展需求;在村落中植入农耕博物馆、村史馆、观景台等多个以舜文化为主题的公共建筑,使其成为全区域旅游的高潮节点。设计中通过“一轴两节点”的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更新活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进而成为村落经济激活点。一轴即村落集市庙会的主街,主街是舜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也是联结村落内所有文化遗迹的核心街道。此次将对街道进行微改造更新设计,并基于此发散设计主街的大集市时段形态与庙会时段形态。两节点分别是以“同心会馆——负夏北城门楼”为核心的广场,即周边区域所构成的“舜文化高潮节点”和以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区域联动发展下的“旅游服务需求节点”。舜文化高潮节点以区域多方位全视角文化整体提升设计为目标,对区域传统院落及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改造设计,优化旧有文化空间;利用区域废弃空间,嵌入新建筑,置入新功能,以补全舜文化高潮节点的功能缺失与视角缺失,以到达节点的全产业和多元化。旅游服务节点则选择在村落边缘与区域交通体系中主干道相接的部分置入。利用村落荒地,在充分尊重村落格局肌理的基础上新建,完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图2)。2.1主街巷更新设计。2.1.1街巷设计策略。主街作为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改造更新设计要充分尊重保留现有街道建筑风貌。街道铺地为本地河滩石块,具有极强的地域材质色彩特征,设计中加以保留利用。当前的集市街道,其纵向延伸度不足,支路标识性差。在保留街道历史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节点优化与特色化设计。在现有街道中选择四个节点——“集市入口节点、宗祠巷口节点、庙会庆典节点、民居巷口节点”进行优化设计。集市庙会街道,其人流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时间性,短时间的成倍客流量以及大量摊贩的涌入,使街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同善集会街道设计应结合其街道内的公共建筑与服务建筑前的入口广场进行设计,为集会时的街道空间扩容。民居巷道与街道垂直交界,通过边界设计,区分商业与生活,有效保护村落原有居住环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标识性设计,以激活不同组团的特色化发展。2.1.2街巷节点设计。对于集会入口节点设计围绕边侧政府前广场进行低技化本体改造,增设休息空间,成为庙会游街过程中的与街道舞台空间相配的观赏空间。同时,在街角建筑山墙处增加标识牌,保障文化流线的明晰。宗祠巷口空间较大,街角有一古树,围绕古树设置休息空间,并在巷口增加构架式门楼。同时,区别于其他巷口标志物,提取传统宗祠建筑的结构体系简化利用,在巷口形成其特有的标志性。同时,利用街道对侧错置的建筑山墙面,设计指示图。庙会庆典节点设计以街道中间的古树为中心设计,为古树周围增加砖砌镂空围墙,作为保护古树的设施。并在砌筑方式上选用本土特色形式,并融入花草元素。在街角下方增设本土材料制作的特色指示牌。民居巷道节点设计则利用民居巷道里的三角形空间,设计特色的小园林,设置巷道标识,将人流向主街的纵向引导。同时,在巷口依照建筑走向增设构架门楼,使用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对生土进行加工,融入古民居元素特征,增加其标识性。2.1.3街道时空性设计。在日常形态下,通过对街道入口敬水节点、宗庙节点、古木节点和敬树节点的设计,达到街道整体舜文化场所精神的提升。在市集庙会形态下,利用较为疏朗的古树节点,以及街道中公共建筑前侧的广场对集市进行折叠突出,增加市集的长度,并获得集市区域节点(图3)。2.2舜文化广场及周边设计。2.2.1文化广场及周边设计策略。舜文化广场是同善村重要古迹建筑的集合地,有保留有舜定居地见证的负下北城门楼,宗族文化背景下的同心会馆,以及农耕文化下存留的老磨坊。同时,舜文化广场也是村落近年来发展旅游的核心重点,建有历山舜帝文化客栈。因此,对于广场的整体文化提升的策略,集中于对广场周边的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对广场本身的环境优化。通过视线设计、高差利用、功能优化等手段,最终使舜文化广场成为村落文化中心和区域舜文化的高潮点[3]。2.2.2同心会馆保护与微更新。同心会馆作为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间,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2010年保护性修复,现作为农耕展示馆使用,内保存有古戏台、关帝像等。通过调研和空间句法分析,同心会馆边缘空间开放度较差,使用率低。基于此,对于同心会馆舜文化品质提升,主要以保护为目的的环境整体优化以及展览流线的设计。明确会馆内农耕展示功能的分布,保留前院大门、照壁、戏台原有功能,利用前院院墙为展墙,展示舜耕故事。二进西厢房用于农耕历史展示,东厢为廊,用于碑刻展示。后侧的献殿、正房关帝殿、东西耳房火神庙、财神祠则功能保留。唯一的更新设计为东侧院墙与东廊间的三角形闲置空间改造,用于农耕文明工具展示。明确同心会馆作为农耕展示馆的展示路线,入院落后靠西侧进入二进,观览二进展示区域后从东耳房与东厢房间进入东侧角部公园,最终从东廊后侧返回一进院落。基于对会馆的流线设计,注释:①《孟子•离娄》下篇,第一章,第1页。图片来源: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对会馆的铺地进行方向性改造。2.2.3负夏北城门楼保护与微更新。负夏古城楼是村落标志性公共空间,根据记载,其建于周,2010年保护性修复,在村落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被扩建的村落包围,现成为村落中心空间。负夏古城楼是舜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历山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于负夏古城楼的整体文化提升设计,以视线设计为中心,对建筑本体完全保护,对广场内树木进行移栽,打开城楼与周边的视线对话关系(图4)。2.2.4村史阅读馆——废弃民居改造设计。废弃民居位于广场东北角,前后两院落皆被废弃,基于广场的整体文化提升的策略,将位置优越的废弃民居进行改造更新。同时,此区域是民国时期的学校区。基于此,拟将废弃民居改造为复合阅读空间的开放式村史馆,以补全村落文化缺失点。废弃民居原有院落院墙倒塌、木构架破损、垃圾占据院落、耳房损毁,但院落建筑结构完整,院内留有老树。将一进院落功能定位为村史研究展览,二进为阅读空间与活动区。因此,利用院落与广场,建筑台基与院落间的高差,设计入口休息台阶空间以及二进正房和台基与一进院落正房后墙构成的村落文化观影空间。将民居院落一进仅剩的正房作为村史展览,西耳房为档案馆,二进院落正房及西耳房为阅读室,东西厢房为生活展示与艺术展示。向废弃民居院落二进正房前置入提取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的现代化构架,创造室内外过渡灰空间,增加空间开放度,补全一进院落正房缺失的耳房木构架为入口标志物。对民居原破损屋顶进行修复,增加天窗设计,前置构架则使用玻璃顶,增加阅读区的照度(图5)。2.2.5地景建筑——客栈功能补充设计。位于文化广场东北角的历山大舜文化客栈,是广场与山地直接交互的区域,此处为村落高差变化最大的地带。客栈上方的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弧形视角,可观赏广场周边的所有文化景观,其高度与上层村落平齐,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山地村落景观。同时,背侧山体连绵起伏,山景秀丽。因此,该平台是村落的最佳观景地点。平台下部的客栈,目前只有客房,没有配套餐饮、休闲、布草等服务设施。平台东侧逐步抬升,呈现梯田式景观。但由于位于上层村落边缘,环境恶劣,垃圾遍地,土地荒废。设计中将客栈上部区域环境加以整治,并新建山地景观性建筑,为区域提供多视角的观景空间,增加休闲设施,并补全客栈缺失功能。客栈上方平台一侧有方形土台,与一侧垂直高差3.75米,与另一侧两层退台高差分别为1.5米、1.75米土台视线与大高差一侧的树冠平齐,另一侧基本为人的高度,其本身体量满足客栈布草所需空间,因此结合土台嵌入客栈补充空间,并与灰空间结合,设计生长在地的地景建筑。同时,退台式地形高度抬升为人体高度,尺度亲人。在不破坏地形的基础上,对层级退台边缘进行优化改造,并在台地增设休息设施(图6)。基于上述对广场周边环境、建筑以及构筑物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设计,最终在广场周边形成环广场文化带,构建舜文化传承的场所精神,达到村落传统文化的整体优化与提升。

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起源文化,舜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大量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深刻地植根于舜文化起源地人民的心中,也是区域共有的文化认同点。文化认同是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关键要点[4]。文章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垣曲地区村落内在联结关系,发掘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历山盆地传统村落结构关系,并以此为激活点,提出构建区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策略,并对垣曲县同善村“两心一轴”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进行整体优化与创新设计,提出以舜文化的传承为场所精神核心,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实践方案。期望以此次设计为例,为地域相近、文化相似的传统村落提供创新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建明,余万福.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南薅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57-60.

[2](清)薛元剑修,(清)强于铸纂.垣曲县志(缩微品)卷之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0:5-9.

[3]高家骥.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时空分异及机理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11-12.

创新设计范文篇9

1方案创新设计及刀具选择

本文根据槟榔的物理形状大小,借鉴其它研究者的设计不足之处,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滚筒式槟榔切片机。槟榔切片机一般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输送系统、定位系统、切片系统和出料系统。其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即料斗中的槟榔被稳定有序地输送,在输送过程中实现定位,然后将槟榔进行固定,最后由切刀将槟榔精准地对半切片。图1工作流程图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槟榔的大小不一,这是槟榔切片机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适应各种大小形状的槟榔。首先由工作人员将事先处理好的槟榔导入下料口,再由下料口进入滚筒(分为内外两层,采用带传动),为了便于固定大小不一的槟榔,本文创新性地将滚筒设计为带槽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槟榔可以通过滚筒的旋转被甩进筒内多边形槽位里,再在滚筒下方半圆形槽里面运输,运输工程中被摆正。此处经过摆正后的槟榔果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V型槽,并在V型槽的端部进行夹紧,其结构如图3所示,这样就可以保证滚筒稳定连续地下料。考虑到槟榔大小不规则且不对称的特点,为了实现所设计的机构简单实用且运行可靠,在V型槽的下部装有适当震动的部件,这样可方便且可靠使槟榔有序地传送至下一个机构。为了保证夹紧的可靠性,在定位与夹紧机构中,本文在带有V型槽压轮的外侧创新地安装了带有弹簧的曲面挡板,利用弹簧弹性浮动,使对各个大小不一的槟榔能按照特定的要求压紧,实现了最终可靠定位和夹紧。最后一个设计难点是进行槟榔剖切时的效率问题,本文采用的是环切技术,如图4所示,当槟榔在移动到V型槽末端时由下面的环形刀片进行环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切片机构方面也进行了创新设计,即在一个管道上成对称的安装多把刀具,并在同一圆周上的两把刀具之间设计适当大小的凹槽,其中刀具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当槟榔果被对半切开时,槟榔片将经过凹槽落入事先准备好的收料槽中,最后人工取出剖切成功的槟榔切片。根据查阅槟榔尺寸的统计数据得到,一般槟榔可分为大果、中果和小果三个等级,即质量分别为80g<大果≤120g、50g<中果≤80g、30g<小果≤50g。按果实横径Dh和纵径Dz分为小果(Dh<20mm,Dz<30mm)、中果(20mm<Dh≤40mm,30mm<Dh≤60mm)、大果(40mm<Dh,60mm<Dh)经试验测算,单个槟榔平均切剖力为150N。相应地设计刀具的参数分别为:刀具总长L、增加的刀筒长△L、刀片部分长度h,刀具圆柱筒外径dw、刀具圆柱筒内径dl。则对应不同大小槟榔果的刀具为大刀、中刀和小刀,其参数分别为:大刀L=140mm,△L=60mm,h=80mm,dw=60mm,dl=35mm;中刀dw=40mm,dl=25mm;小刀dw=20mm,dl=15mm。此外,为了加工方便,一般将中刀和小刀的其它尺寸设计成大刀一样的参数。

2结论

由于各个机构的设计理念基本成型,因而机构的尺寸、大小以及装配运行就需要进行虚拟仿真,以确定各部件之间存在衔接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布置。因此,针对实现复杂运动规律的各个机构,首先基于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对槟榔切片机进行虚拟设计以及对从动件运动规律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其关键尺寸进行优化设计,最后运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创新设计能大大改善槟榔切片的效率,下一步工作将开展制作实物模型,与仿真数据进一步验证,从而改进该滚筒式槟榔切片机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周超伦.槟榔切籽机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5.

[2]方志翔.槟榔切片研究及虚拟样机设计[D].湘潭大学,2013.

创新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改良汉服;创新设计;款式特点;应用;传承

近年来,走在街头巷尾或闹市区,总是不经意间能发现许多穿着清新雅致、锦绣霓裳的汉服女子,她们长襟飘飘、气质优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现代流行的“改良汉服热”现象。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以“华夏一汉”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和“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艺术[1]。现代改良汉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和谐含蓄的意境和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改良的现代汉服在承接古典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灵活多变的现代设计元素,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传统气息、显著的民族特征和时尚色彩的服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一般性的礼仪场合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喜庆日以及各类社交聚会等,现代改良汉服穿着适用范围比传统规范汉服更广泛,使用频率更高。

1传统汉服的款式特点分析

汉代服饰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类服饰文化从殷商时期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有较完善的一套服饰体系。为其他朝代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汉代服饰款式特点鲜明,配饰考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其中汉代的织染、刺绣等工艺也都得到较快发展,推动了服装款式和配饰的变化。汉服以及汉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今服装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2]。传统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常用交领,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子宽大,袖口收缩,腰间系带,配以各种挂饰,下摆或宽大或曲绕,外衫无袖。汉代服装配饰极为考究,如腰带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螳螂形或琵琶形等。形象十分生动有趣,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在汉服款式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女装汉服款式研究为主,款式丰富多样,大致总结为如下3类。1.1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的称为左衽,不用扣子,多采用绳带系结。“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为了好看,裙摆做的宽大或用许多褶锏体现摇摆之感(如图1所示)。1.2深衣。深衣,是汉代达官贵人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右衽交领,圆形袖,开襟从领曲斜至腋下,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呈三角形,穿时绕至背后,垂及裸部,再以丝带系腰,上部合体,下部宽大,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是女子重大节日必穿的礼服(如图2)。另一种是“直裾深衣”,多采用右衽交领,开襟从领斜至腋下,下摆衣襟在右侧垂直向下,腰间系带。直裾深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是男子家居常服(如图3)。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用不同色彩的布料或绣绘滚边[3]。1.3襦裙。即上身穿短衣,下身配长裙。短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襦裙通常分为3种: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和对襟半臂襦裙(如图4)。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和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腰间系带并配以装饰物,女子穿着时仙气飘飘、弱柳扶风、娇艳柔美。汉代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短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和“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4]。

2现代汉服的创新设计

现代汉服以传统形制、服饰文化特征为主体,在布料、纹饰图案、局部结构上可适当放宽,允许适当地发展,以适应现代服饰工艺技术发展、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现代汉服的主流,应当是对正宗传统汉服的合理、适度发展,在形制上部分生活化(比如袖长不必回肘,曲裾和襦裙有机结合),在做工、面料上采用现代工业技术,降低成本。2.1现代汉服面料的创新设计。传统汉服面料以纯棉、麻布为主,现代汉服更多地选用雪纺、提花棉、烧花棉、织锦缎、真丝、贡缎和织金等,最近新兴起的幻色雪纺、锦丝皱,很能体现轻盈飘逸之感。其中雪纺在现代汉服齐胸襦裙、褙子和对襟等使用最多,最大的优点是清透、飘逸,尤其适合做夏装。雪纺最常见的有化纤雪纺和真丝雪纺。汉服常用到的化纤雪纺有定位印花雪纺、纯色雪纺、渐变雪纺、印花雪纺和绣花雪纺等。织锦缎表面光亮细腻,手感丰厚,色彩绚丽悦目,垂感极好,可以做裙头,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同时增加裙头的摩擦力,使裙子不容易往下滑。2.2现代汉服色彩的创新设计。据史料记载,汉成帝时规定青绿为民间常服,蓝色偏暖的青紫为贵族的服色,因此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以深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5]。现代汉服色彩改良设计不再拘泥于地位影响,因此,各种款式配各种颜色,搭配丰富多彩,体现现代汉服的典雅、庄重、和谐以及飘逸之美。2.3现代汉服款式的创新设计。现代汉服较之传统汉服在款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服装衣袖更加宽大,加长衣身,形成拖尾等等。汉服创新设计在保留了汉服最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汉服的规范设计框架,重新进行演绎。把汉服特点的元素———深衣、长袖、腰带和交领等,进行重新整合设计,材料选取垂感好的纱和绸缎,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服装的款式、穿着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是以新的创作手法对传统民族服饰的重新演绎。这样的服装设计依托的是一种民族服饰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前沿设计理念和风格。符合现代人的着装特点和审美观。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在我国的服装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为很多国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标准,如今东亚很多民族的服装,如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都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所以,我国要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对现代汉服进行改良创新设计,继承发展汉代服装的特点和优势,把汉服的精华推广到世界各地,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6]。

3现代汉服改良设计后的应用

现代汉服改良设计后,款式新颖、色彩清新淡雅且制作精美,其地位将与各民族的当代民族服装相当,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继承程度处于传统汉服和汉服元素时尚装之间,可用于一般性的礼仪场合穿着,适用范围比传统规范汉服更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研究设计团队与宁夏冠宇庆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现代汉服改良设计,应用于各类大型文化展示、商业活动、婚庆活动和影楼拍摄等等。既提高了汉服创新设计的应用价值,又尽可能地使中国优秀传统大面积传播,使人们认识到汉服的与众不同之美。3.1将汉服创新设计方法教授给学生。现代改良汉服的创新设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传统汉服的创新继承,样式的创新开发,面料的多重利用,装饰工艺的改进创新,电脑印花技术的运用,色彩渐变手法的创新等。3.2引导学生利用汉服创新设计进行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课题研究的同时带动学生对现代汉服创新设计产生浓厚兴趣,组建创新设计团队,与宁夏冠宇庆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创新设计产品,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并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3.3弘扬中国传统汉服发展文化。我国古代服装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通过对汉服进行的改良设计,使传统意义上的汉服得以新生,从现代审美以及艺术美感入手,从而达到一种古衣新穿的效果。改良的汉服在承接古典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灵活多变的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的面貌继续传承下去。

4结语

现代汉服是继承了传统汉族服装的精华,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而有所创新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传统气息、显著的民族特征以及时尚色彩的服装。现代改良汉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和谐含蓄的意境和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汉服元素正深深影响着现代服饰的发展,在服装行业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马胜亮.“服”以载道———汉服的文化内涵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4.

[2]左娜.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马艳.“中国风”研究———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0.

[4]卢晓晓.基于汉服领襟元素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创新应用与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5]高月亭.汉服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9-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