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38:40

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范文篇1

(1)为更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防洪标准逐步提高,防洪工程随之增加。如果所有工程项目全部自己管理,统一按照机组台数和容量大小来定员定编,势必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极易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提供众多的专业化运行管理人员也是一件难事。因此,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化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引入专业管理机构,实行合同委托管理,是城市防洪工程管理的客观要求。(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城市防洪工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合同委托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将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中标单位必将进一步重视成本核算,在注重社会效益发挥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的体现;将有利于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择优选择管理单位,必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3)由于自身管理队伍、管理经验的局限,工作中难免出现不到位的地方,从而影响整个水管单位的形象。随着防洪工程逐步增多,新设备、新工艺得到充分运用,迫切要求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而实行所有权和管养权分开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委托管理单位的产生

泰州市备用水源泵站建成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管理。一座泵站需要配备一套业务熟练的专业管理队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运转资金,这些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使新建泵站运转起来,发挥工程效益,建设单位通过采用社会招投标的方式,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招标文件,标明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要求,然后从符合条件的单位中筛选出一家进行交付委托。最终,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以完善的管理方案、较高的管理目标、优惠的价格中标,成为备用水源泵站的代管单位。

城市水利管理转型的效益评价

城市转型范文篇2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被自觉运用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1],对城市设计的定义,目前学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总体上认为其具有学科交叉的丰富内涵,能够有效塑造城市形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活力[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达到51.27%。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突破50%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即经济增长动力由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4]与英、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完成同等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压缩了一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进入城市化后期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设计必然走向从追求速度、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2批判反思:快速发展时期的增量扩张

2.1经济利益的技术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这种“中国奇迹”背后,是单一关注速度和效率的“增长主义”作为驱动,城市空间扩张正是“增长主义”实现资本增值、积累以及资源、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5]在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孕育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尖锐问题。由于中国的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在任期内寻求快速见效的利益成绩。中国的城市设计实践时常被用作促进城市空间总量和衡量空间效益的经济工具,其服务对象往往也直接瞄准地方政府[6]。通过土地要素指标测算,制定开发计划,城市设计实质上变成了经济利益测算的技术工具。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城市设计为城市赢得经济竞争具有一定的正当性[7],但是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应当是大众而非政府[1]。出于宏大叙事的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抽象的概念,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它反映的是决策者的意图。城市经济指标上去了,而城市的活力却并未相应提高。2.2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城市设计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在公共领域为市民谋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8],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城市社会活动发生的“容器”,是公共空间使得人们联合成社会整体。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究其本源,一方面如前所述,中国的城市设计大多是出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人们的设计意识中过于看重新技术,城市设计中出现了重物轻人的倾向。[9]其中特别是汽车和楼房,宽阔笔直的柏油公路,汽车川流不息;拥挤繁忙的城市中心,高楼摩肩接踵。城市的持续膨胀早已超过了人的身体尺度和感知范畴。街道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的重要表征。工业时代汽车出现以后,城市通过空间扩张来扩大规模,以满足更多城市人口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首当其冲的是对机动性的追求[10],街道的社会属性让位于基础设施属性,变成了冰冷的机器。宽阔的公路一方面在尺度上给行人穿越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过去由建筑限定的街道生活被公路一分为二;另一方面,高速行驶的汽车带来安全、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令街道的空间质量急剧下降。张永和曾经对中国的“退红线”制度提出批判①:“(建筑)设计的时候,首先是建筑都要退红线;退了红线还不行,还要进进出出。再进一步,建筑界面不能连续,要强调单体建筑的独立性。”退红线制度使得城市中的建筑成为一个一个的孤岛,街道被分解成不连续的片段,既不利于商业活动,更不利于社会交往。一方面是单体建筑形成碎片化的城市孤岛;另一方面,由门禁社区组成的超大组团形成另一种尺度的城市孤岛。封闭式的管理能够减少政从量到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设计府和开发商的维护成本,在城市扩张期间迅速蔓延。门禁社区使得街区之间的公共空间被放到街区内部,公共可达性降低,街区与剩余的外部空间界面模糊[11],城市公共空间被进一步瓦解。2.3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以来,建筑一直占据着城市的基本格局,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以建筑学作为背景。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城市发展一直严重忽视了城市的自然生态。[12]城市快速增量扩张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是学界共识。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等报道频繁见诸新闻媒体,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问题,生态系统的破坏正一步一步地侵蚀市民的生活质量。除了应对本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果,中国的城市还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影响。近年来,夏季洪涝灾害已成为一种常态。天灾之外,我国的城市设计也显得反应迟钝,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先能够纳水排水的城市肌理被城市开发破坏,具有自然渗水能力的地面被硬化,这些城市开发举动都一定程度破坏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城市设计还存在尺度失调、交通低效、风貌雷同、文脉断裂、缺乏地域特色、迪士尼化、场所感缺失等特征,[13,14]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增量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逐渐显现,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民间讨论和学界批判。在我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转型时期,城市设计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3发展愿景:经济转型时期的存量优化

3.1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过去依靠增量扩张的暴利模式必然发生改变,转向对存量的优化设计。[5]存量优化意味着对既存利益的调整,实施起来必定会面临新的困难,过去在增量扩张阶段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增量扩张是基于未来的利益分配,而存量优化则直接面向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面对的是作为个体的城市人。在存量优化阶段,设计师的任务不仅要设计空间本身,还需要设计一套直接面向个体利益的空间交易方式。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其思想转变或许能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借鉴意义。概括起来,其一,强调人本主义思想,把“人”放到城市设计的核心地位,将市民参与下的邻里自建定位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二,由经济导向、市场导向,向公众参与转变,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见被接纳;其三,政府、财团、民间的多方合作参与,从自上而下拓展为上、下结合的方式。[15,16]此外,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广泛开展以“由下而上、社区自主、居民参与、永续发展”为原则的社区营造,也取得不俗的成绩。社区营造通过构建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机制,将“自在”的社区转化为“自为”的社区。[17]通过社区文化、生活、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社区营造创造了一个“心之所在”的故乡。尽管“社区营造”更多地是针对乡村地区,但这种鼓励公众参与使社区保持持续生命力的方法或许也能给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转型提供些许思路。3.2城市微更新与场所重塑。存量优化阶段的城市设计,关注点将从空洞的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的场所塑造[5],从追求经济利益转向解决人的真实需求,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标尺进行设计。由于增量扩张阶段粗放式的开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支离破碎已是既定事实[9]。如何修复、织补起这些支离破碎的空间是存量优化阶段必然要面临的问题。2013年以来,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纷纷提出“瘦身提质”“零增长”“负增长”等目标,这意味着宏大叙事话语正走向终结,转而关注微观场所的品质提升与活力营造。城市微更新从尺度上而言,相对城市扩张阶段,变得更小更精简,但从系统上而言,它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提升,还需要对社会问题、文化传承、物质环境、邻里关系等[18]做出全面的改善,通过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社会融合、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等手段,使衰败的城市空间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为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力的发生容器。街道活力本质上来源于以步行为基础的人们所进行的丰富的街道活动。[19]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步行环境既是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这就需要转变过去以车行交通为导向的街道设计,转而关注人的步行环境。3.3生态修复与景观都市。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自然生态,是目前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等概念无不涉及对自然生态的尊重。[20]我国学者俞孔坚提出十大战略以支持城市生态,包括对山水格局、乡土生境、河道海岸、湿地系统等的保护维护。[21]这些战略从不同方面对如何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思路,但如何将这些战略在城市设计以及建设中落实,是一个留待讨论的问题。此外,近年来在哈佛设计学院流行开来的一种称之为“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方法或许也能为当前的中国城市空间优化带来启发。景观都市主义不仅关注自然生态,并且将“景观”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它探讨了一种调解建筑与景观、场地与对象、方法与艺术之间分歧的可能性。[22]在此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利用景观研究的思路,将绿色生态斑块和廊道作为构建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基本骨架,进而创造出社会、文化、生态相互关联的复合城市系统。自然生态不仅仅可作为被观看的景色,也可以作为一种城市触媒,主动影响构建城市骨架网络,并形成良性连锁反应。

4结语

城市转型范文篇3

一、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四)黄石的历史贡献巨大。据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9亿多吨、铜精矿(含铜金属)75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各种非金属矿5.6亿吨;累计产钢3000多万吨、铜300多万吨、水泥1.38亿吨。1990年前,黄石一直是武汉的“粮仓”,武钢70%的铁矿石和武汉市70%的生产生活用煤均由黄石提供。截止目前,黄石累计上交利税270亿元,加上统配价差,黄石工业累计为国家贡献约35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二、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积极探索和主要成效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一项工作。早在1998年12月,黄石市委就确立了“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即经济发展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城市发展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人民生活由整体脱贫向小康生活跨越。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在推进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黄石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方向,集中两年左右时间对600多家中小企业整体实行了改组改制。“十五”以来,黄石又将企业改革的重点转变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体制机制和投入问题。目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任务,有近30户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攀靠瑞士豪西蒙、香港中信泰富、美亚集团、中铝集团、青岛啤酒、宝钢等10多家大公司、大集团,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同时,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采取资产重组、出让改制、财政补贴

、整体移交等多种办法,进行了全面剥离,共剥离企业办社会100多家,涉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3万多人,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创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黄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整体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产能和产业配套能力明

显提高。“九五”以来,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1300多个重大技改和产业链延伸加工项目,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同时,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和“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目标,引导传统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推进替代产业开发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以工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国家矿山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等清洁型工业,目前拥有各类装备制造企业220多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0多家;“九五”以来兴办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与此同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也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九五”以来,黄石先后投资近60亿元,实施了400多个污染源治理项目,同时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域、山体、矿区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关闭开山塘口近百处,绿化整治4.5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四个和十个专项治理”,累计淘汰水泥产能400多万吨,淘汰落后发电能力29.2万千瓦。同时,围绕矿山废弃物再生资源化,重点开展了对生产排放的煤矸石、矿山尾矿、“渣、灰、气、液”的综合利用,目前各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每年排放的400多万吨钢渣、铜渣、煤矸石、化工渣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元gdp综合能耗由“九五”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下降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城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以上。

(四)大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推进城市转型。黄石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招商增加就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政府援助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九五”以来,共开发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增创业成功2万多人,带动就业7万多人,市本级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积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构建了“五保合一”与城乡低保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为城市特困群体解决住房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继去年大冶市被国家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之后,今年3月,黄石市进入了全国第二批32个试点城市之列。黄石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非常迅速,已经启动了资源城市转型有关工作,正在按“八个一”的要求组织实施,即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一个转型工作方案,编印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汇编》,编制一个转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出台一个意见,建立一个转型项目库,建立一项市厅合作机制,搭建一个新的转型融资平台。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全面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以及长期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石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生产和效益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入去年9月份以来,受价格、市场双重影响,占黄石工业总量65%的钢铁、有色两大主导产业和部分重点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新冶钢和有色两家企业预计今年工业产值掉产70亿元左右。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11月份开始,黄石财政收入出现近10年来从未有过的当月同比下降的问题。今年元至4月,同比下降22.85%。加上今年结构性减税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经济面临保基本运转的严峻挑战。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由于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预计全年黄石新增就业岗位较上年减少7000多个;返乡农民工已达6万多人;同时每年需消化的城镇劳动力在7万人以上,今年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由于资源型企业多、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部分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不足,少数企业根本无力缴费。去年全市实收保险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8.41%,而养老金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22.58%,社保收支倒挂。

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和冲击比我省其他同类城市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和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

(一)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大规模开采,黄石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铁矿石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62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85万吨,原煤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264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0万吨。

(二)传统产业转型难。黄石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是原材料输出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城市,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由此决定了黄石经济结构上呈现“三多三少”,即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尽管这些年来,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但这种结构仍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大冶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这还是在大冶市这几年坚持不懈推进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取得的。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截至2008年,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因为资源枯竭关闭企业多、老企业多、中央省属下放困难企业多等综合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黄石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其中市区10.3万人,市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6亿元。

(四)恢复环境和治理污染任务重。黄石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地质灾害严重,历年开矿形成了8.4平方公里塌陷区、29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7万余亩矿山废弃地,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

(五)税源结构不合理。由于黄石是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税收结构中地方留存部分相对较少,亿元税收黄石地方留成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几点建议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黄石抓住1996年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组改制,直接消化企业呆、坏账6亿元,签订债转股协议6.38亿元,对企业实施封闭贷款2.4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0多亿元,使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此,2000年4月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现场会在黄石召开,有力促进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此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又是黄石等城市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全力推进转型工作。

(一)建议出台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从财政、税收、重点项目布点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省政府深入研究、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抓紧制定促进黄石等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的具体政策措施,着力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就业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突出问题。

城市转型范文篇4

第一,就创新以及技术进步而言,创新拉动着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劳动手段,还可以促进劳动对象的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加大产业结构的革新。因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不断提高采煤技术发展的机械性和自动性,才能不断降低对生态的污染。同时,还要注重产业的集团化,注重集团化后的规模效应,形成集团产业聚集,体现区域竞争优势,促进煤炭区域煤炭集团化的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得煤炭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这可以有效促进煤炭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微观来看,必须使煤炭企业纵向延其产业线,不仅仅要包括生产产品,还要包括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废旧资源的再次利用,回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煤炭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从宏观来看,必须加大整个社会技术体系的互联水平,加大煤炭以及相关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力度,要尽量降低资源的浪费,多层次利用煤炭资源[2]。第二,就生产要素的重点转移而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还必须使各类生产要素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从粗放式的发展改变为集约式的发展。集约式的发展注重与原有产业完全无关的新兴产业,提倡减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对自身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倡导建立全新的城市产业结构。当然,新兴产业也可以是资源型产业的相关产业,这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就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或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在相关产业直接实现生产要素的横向转移。新兴产业不仅仅是前两种产业,也可以是替代产业,这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优化建立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加大资源的附加价值,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第三,就高新技术与生产的同步进行而言,过去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时候了,这种结构的调整必须与发展高新技术同步进行。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不合时宜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要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相关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联动,而二者的联动效应,必定能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为此,在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以及高科技思想的运用,要在政策方面加大对高科技研发的扶持,加大投入,建立各种技术研发基金、科技创新研究公司、高新产业投资公司等风险投资体系,加强对发展高新技术的领导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实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色彩规划法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每座城市所独有的特征,每座城市的定位是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所以它们在色彩规划上也各不相同,没有多少互相参考的实际意义。总的来看,我们所要考虑的煤炭城市工业大都发达,城区工业遍布,尤其是采矿业,但是工业建筑大都色彩灰暗,构造简单,注重实用性。这一现实因素在城市规划时必须予以考虑,在尽量凸显主题的前提下,要使得整个城市色彩体现明快雅致的特点,使居民在工作的同时可以拥有适宜的周边环境。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文化基础背景,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我国的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也都充分的反映在每个城市的建筑上,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烙印。对于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由于存在煤炭这一关键资源,奠定了它在城市建设史中拥有古老的历史地位,在这一类型城市色彩规划定位中,尊崇历史文化也就成为了它特有的考虑因素。在分析城市的色彩以后,就应该在规划中考虑为其注入色彩因素。在这个阶段,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都是大型的工业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但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色彩规划定位应该在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和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生态色彩的注入,以抵消工业生产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色彩污染[3]。

色彩规划法的四大原则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划中使用色彩规划法时,要注意四大原则,分别是纯天然原则、延续历史原则、城市功能原则以及和谐搭配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内涵见表2。自然色彩原则的运用,能更快更好地消减工业生产给城市色彩带来的色彩污染。所以,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加强自然色彩的运用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生态美的享受,而不只是让人们感受冷峻的工业形式。延续历史原则的运用,可以统一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在历史古迹周边,建筑物和环境色彩应保持与古建统一,在新城区城市色彩建设也应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功能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色彩设计注重城市整体功能与分区功能,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行政、商业、居住、旅游等不同的功能区域都应有不同的色彩规划,行政区适宜庄重,商业区适宜活跃,居住区注重素雅,而旅游区适宜和谐悦目。和谐搭配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的色彩规划在变化中实现协调。在城市色彩规划中遵循规划定位为城市色彩定义与自然色彩相协调的主要色彩基调,其它空间色彩规划都应配合主要基调进行调和、搭配。和谐的城市色彩搭配是体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设计原则。

大同市的色彩规划法运用

城市转型范文篇5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障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农居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枸桔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蔡家河、五号港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安装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扎实推进城市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办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城市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的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俞章村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草庄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拆除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产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效帮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安装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安装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断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整合资源,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置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规范从政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狠抓落实,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牢牢把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转型期形势,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在序时推进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断迈进。四是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帮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从困难和挑战来看,当前,我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在城市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距。部分党员干部的城市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准备还不够充分,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现在把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程度、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现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我镇城市化特别是基础设施、路网构架、农居成片开发和新型农居建设等总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伴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机遇和动力来看,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要求。镇党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去年随着东站枢纽中心的实质性启动,机场路的全面整治开发,同协路、丁桥东路等道路的建设,区域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城市转型范文篇6

2012年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这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实现经济转型,充足的资金和项目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除了争取国家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外,合理利用外资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利用外资来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不但可以缓解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途径,把握好利用外资的目标和重点,正确引导外资投向。

一是要引导好外资投向。要用足用活转型城市所带来的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外资新兴产业,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在招商引资思路上要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要积极引进新兴和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产销在外的外资项目,使我市外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二是要与我市的优势产业对接。煤炭、铝业、建材、食品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在外资项目引进上,要围绕产业延伸配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联动效应。

二是要注重以资引资,以外引外。要充分发挥已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培育上游、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要强化特色招商,优先鼓励龙头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工业园,通过引进一家骨干外资企业,力争在我市培育、带动、发展一个产业。

城市转型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物流;消费物流;物流规划;设施开发;成本约束;政策转型

1物流:从生产走向生活

物流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进入城市日常生活,诸如包裹、快递、电商物流、供应链、网络货运、最后一公里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居民日常生活和政策文件话语之中[1]。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中国,也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并走向日常生活,首先应归因于网络购物和在线零售的篷勃兴起。从数据上看,以中国为例,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5%(接近1/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3.6%[2]。与之同步,2021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大关(达到1083亿件),日均处理量近3亿件[3]。其中,网络零售贡献的快递和物流配送比重达到80%左右[4]。其次,从内容上看,庞大的需求驱动物流模式创新。从落地配到即时配送与同城急送,从冷链物流到多温带恒温配送,从代收业务到众包物流,从机器人配送到无人机配送,各类细分需求都出现市场响应与竞争,持续驱动物流创新与繁荣,为网络零售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交付基础设施。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下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驱动物流以快递和配送的形式与日常生活迅速结合[5]。快递与配送服务已成为现今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物流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也进入日趋高频、多样和高品质的消费时代。

2物流管理:从企业走向城市

快递和配送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物流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生产走向日常生活领域,与城市规划的距离越来越近,这要求城市研究与规划从业者深入了解物流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体系。从概念范畴上看,快递仅是物流体系中的一种,是指对小件物品在承诺时限内快速完成寄递服务,包括第一公里的交付、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等多个环节。配送只是物流服务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而使用零担或整车的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各类长距离干线运输等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且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当考虑大宗货物、干线运输等物流活动时,对物流的要求则不只是快递所要求的“快”,更要求回归其“正确”的本质: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内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客户手中。要努力实现“正确”,是因为任何不正确的移动都会产生额外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率损耗,最终表现为由于可能的拥堵、延误、破损和多次配送等带来的额外仓储、运输、人工和环境排放等各项成本的增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物流服务尽可能“正确”,其目的是在提高速度与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物流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6],也即为达到既定目标,从物流全过程出发,对相关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管理则是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对供应链中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6]。因此,物流概念的演进反复强调多目标、多部门、多系统下的成本意识等目标导向。物流管理致力于应用各类创新技术、合理组织物流活动的时空间安排,实现速度要求的同时节约成本,也因此被视为“第三利润”的来源[7]。因此,物流管理不仅要求物流活动在速度上的“快”,更需要多方面的“准”,实现多维度成本上的“省”。这不仅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对城市也是如此,甚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譬如,有很多研究讨论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计算等问题[8-9]。其背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需要城市物流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物流管理,物流活动的公共性愈发增强,城市也需要系统的物流管理,实现城市物流的合理化。在学术界享誉盛名的日本城市物流专家谷口荣一教授就将城市物流(citylogistics)定义为对城市内部各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协调的过程,是在交通环境、拥堵、安全和节能等目标下,考虑公众和私营部门的成本和收益,对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全面优化的过程[10-11]。不过,在城市领域要实现这一优化存在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3城市物流设施开发与政策的挑战

物流在支撑城市经济与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是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即便大多数城市物流活动都发生在各种城市时空场景之中,物流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时空资源配置,但一向以城市与空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城市规划与物流规划长期以来没能形成很好的呼应。其根本原因是,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在对象、目标、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与城市规划有较大偏差。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着重于有限范围的土地等静态空间资源在出让前的静态规定,城市物流规划和设施开发偏重于对多元复杂的物流企业所产生的动态物流活动的动态约束与引导。其次,因为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自利规避成本等原因,物流企业倾向于通过非正规利用、临时堆存停放、超载等实现成本节约,给城市规划造成冲击,也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再次,城市规划长于创造区位价值,却没有很好的工具帮助企业节约成本;要形成诸如细化空间使用、增强对城市货运的兼容性等治理工具,则需要城市规划作出转型。最后,物流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经济成本,但是对于城市来说,其成本是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维度等在内的综合性成本,这些成本沉淀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影响物流,最终也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数字经济与消费社会、碳中和与碳达峰等时代背景与目标约束下,着眼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管理城市物流活动的新变化,建构更可持续的城市物流设施体系已成为当下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迫切关注的议题。近年来,我国各部门了各项政策,推动了城市共同配送与公共物流设施建设等。各城市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和试点,制定城市配送的专项规划,促进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物流规划及设施开发协同,成为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新亮点。但是,总体来说,面对市场主体杂乱、空间区位易变、交通干扰性强、环境影响较大的物流活动,面对市场属性强、需求量大的城市设施开发,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主体方都未能形成科学管理的方法论与工具箱,主要是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调控,政府缺位与错位的现象明显,给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带来很大压力。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也是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难题[12]。因此,城市规划如何接纳物流活动,如何与成本共舞、与企业共建,建构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物流设施系统,支撑健康、绿色、公正、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城市物流规划与政策创新的起点与归宿。

4专辑内容构成与文章简介

城市转型范文篇8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障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农居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枸桔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蔡家河、五号港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安装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扎实推进城市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办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城市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的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俞章村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草庄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拆除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产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效帮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全力推进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安装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安装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断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整合资源,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置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规范从政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狠抓落实,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牢牢把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转型期形势,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把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在序时推进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断迈进。四是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帮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从困难和挑战来看,当前,我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在城市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距。部分党员干部的城市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准备还不够充分,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现在把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程度、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现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我镇城市化特别是基础设施、路网构架、农居成片开发和新型农居建设等总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伴随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七、从机遇和动力来看,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的要求。镇党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去年随着东站枢纽中心的实质性启动,机场路的全面整治开发,同协路、丁桥东路等道路的建设,区域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城市转型范文篇9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坚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乡村发展规划要求。依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乡村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时增强。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商贸广场、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胜利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准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继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注重量质并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强化镇村(社区)联动、村社为主、部门保证的征迁工作机制。严格依照时间要求,征地拆迁序时推进。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大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围绕节点、落实责任、加快节奏,有效确保了路整治工程黎明村征地拆迁项目、地铁项目、范家“城中村”改造二期项目、石大线项目等区块年度拆迁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些多年来的拆迁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年共完成交地660亩,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拆迁农户258户,拆迁企业12家。

以民为先,农居建设不时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居建设。围绕范家、黎明等村、社区农居房建设,全年农转居多层、联体公寓共计开工4万平方米,竣工1.3万平方米。严管农居修缮,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督查,有效确保了全镇农居修缮规范有序推进。

实施完成了13条背街小巷、13处小区截污纳管和15处道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社区、弄社区危旧房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基础设施经费近亿元。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完成样板房建设。等河道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建沟渠3000米,河道池塘驳坎5000米。新增绿化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公园11座,装置路灯393盏,新建、改建道路4.57万平方米。

三、坚持以清洁村庄为载体。

制订了清洁”五年行动计划,创新工作机制。以打造“清洁”为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清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完善了综合考核方法,每月进行全镇环境卫生考评,年底按累计积分实施奖惩。建立检查制度、曝光制度、代整治制度、包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清洁工作的监管与督查。完善镇、村(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乡村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综合管理。突出攻难点,强化重点整治。突出抓重点。集中抓好支小路、卫生死角等乡村管理难点区域的专项整治。突出治乱点,加大了对“八小”五乱”整治,着力解决乡村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创亮点,开展了庭院整治”活动,完成了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创建为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同心村创建为市级“百千工程”示范村,全镇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将所属17个村(社区)划分为精品类、示范类、重点整治类和一般整治类进行差异化管理。成立了由人组成的道路序化员队伍,落实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差异化管理。加强一、二、三类街巷的保洁保序工作。建立健全环卫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社区、弄口社区等六个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强化巡查、督查和例会制度。大力开展“百日拆违”集中整治行动,狠抓防违控违。完善违法建筑发现、处置、撤除快速反应机制。共组织集中拆违行动次,撤除各类违法建筑93处,集中拆违面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撤除违法建筑处,总面积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新违法建筑的发生。

四、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

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开展失业、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和社会保证不时拓展。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共计个。共培训失业、失土人员名。提高农村养老平安覆盖率,全镇农民参保人数人,适龄参保率达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参保率达到%以上。开展春风行动,为“四级”救助圈463户困难户、低保户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和就学等困难。

有效协助了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开展了文化“三下乡”电影进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胜利举办了全民运动会,科教文体事业长足发展。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老年运动会,建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卫生事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坚持稳定。人武、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推进村务公开,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强化村务管理与监督。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村级资产股份制改革,俞章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8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以社区自治建设为目标,健全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大力扶持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中开展结对活动,不时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五、坚持以平安创建为目标。

总结推广弄口社区外来人口管理“1+3模式,平安创建继续深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积极探索“以外管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出租私房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村级110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全镇装置监控探头17只,地桩锁把,装置防盗门、窗扇。流动人口协管员和治安巡防队伍进一步强化,治安重点村、重点区域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不时拓宽信访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在信访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年受理各类信访件件,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办结率达100%。食品平安、消防平安,交通平安、生产平安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

整合资源,法治建设不时加强。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目标。构建镇、村(社区)两级网络化司法调解平台,全年共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75起,调处率100%调处胜利率98.8%深化以“五五普法”为抓手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村户”活动,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排工作,全年矫22人次,帮教安顿22人次。

六、坚持以提升效能为重点。

依照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改善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自查整改、培训教育等形式努力改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征地拆迁、防违控违、社会稳定、清洁村庄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狠抓落实,体现为民惠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地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证、社会治安、环境建设等问题。年初确定的7件为民实事工程如期完成。

主要是牢牢掌握了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掌握转型期形势,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坚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转型期的新问题新矛盾。二是牢牢掌握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突出征地拆迁这个重点,又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三是牢牢掌握“决战东部”机遇,坚持城乡一体,序时推进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城乡一体化不时迈进。四是牢牢掌握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村、社区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较好地调动了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凝聚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各位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里,代表镇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全镇“三个”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支持协助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高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实施“决战东部”战略,效果面前。加快乡村化进程中,政府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机遇、新困难和新挑战。

当前,从困难和挑战来看。镇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稳定的关键期。乡村化大推进、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给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是观念理念更新尚有差异。局部党员干部的乡村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分析还不够透彻。措施还不够扎实。村、社区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工作执行力还须加强,突出表示在掌握政策的力度、热衷工作的水平、推进工作的速度与现实工作的要求、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由于我镇乡村化相对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集中体现在一是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突出表示在工业经济进入平台期,第三产业尚未兴起,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减缓。二是发展的比重差异很大。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17920三是发展的空间相对受约。由于受土地、规划、机场等因素制约,新引进企业困难加大,外迁企业逐年增多,给我镇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阵痛效应业已显现。

三是统筹社会发展压力增大。与兄弟乡镇相比。随同着城市化的全面启动,征地拆迁任务的增多,大量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将会日益加大,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多,同时大批外来人口的不时涌入,为生产、消防、交通、乡村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七、从机遇和动力来看。

一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区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江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四更新一加强”总体工作思路,为全镇上下抢抓新机遇,推进新发展,开创实力、清洁、和谐新局面,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城市转型范文篇10

一、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城市转型主线,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以解决资源城市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突破口,以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功能转型、人才结构转变、民生改善为重点,着力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和谐新。

(二)基本原则

1、政府组织、专家领衔。转型规划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编制,具体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发改局组织,全市各有关部门单位通力配合。

2、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实行规划编制的程序化、科学化,建立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衔接制度和审议论证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统筹兼顾、全面对接。转型规划的编制要以国家关于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符合国家、省及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相衔接。

4、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专项规划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前期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前期研究必须达到一定深度。

5、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转型规划要体现转型特色,明确定位、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着力解决我市因资源枯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4年,即2012年—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前期调研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在全面分析我市转型期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转型定位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水土资源、能源、矿产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部门、本领域清晰的转型基本思路。

(二)强化规划功能

转型规划是推进转型的纲领性文件,要加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在突出特色和规划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我市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转型方向和转型途径,确定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城市功能区划和空间区域发展布局,明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等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三)加强重大项目论证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研究提出和完善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体现转型主题的重大转型项目。每一个调研课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重大项目库,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三、规划编制的步骤

《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具体分为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1月30日—2月10日)

组织学习第一、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经验和做法,全面启动和布置规划编制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前期调研并形成规划性调研报告,为编制课题组调研收集基础资料。拟定和安排编制课题组实地考察、座谈等调研事项。

(二)集中调研阶段(2012年2月11日—2月20日)

编制课题组到实地调研,各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范围提交基础资料,介绍基本情况和转型初步意见,并做好接待工作。同时,各相关部门单位在进一步开展调研基础上,完善转型的基本思路。

(三)形成规划思路阶段(2012年2月21日—3月10日)

编制课题组在前期调研和分析研究各有关部门单位转型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城市转型的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定位、总体目标、转型方向、转型思路、转型途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四)形成规划初稿阶段(2012年3月11日—3月29日)

市发改局组织对编制课题组提交的规划基本思路进行充分讨论,就重点问题与其充分交换意见。编制课题组形成《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初稿)。

(五)咨询论证阶段(2012年3月30日—4月9日)

市发改局组织对《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初稿)进行审议咨询,包括市转型规划专家组论证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审议。在此基础上,形成《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送审稿)。

(六)送审阶段(2012年4月10日—6月30日)

4月10日报送市发改委审查,4月30日报送省发改委审查,6月30日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查。

四、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

规划编制工作在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进行。

市发改局具体负责提出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和意见,组织和衔接转型规划的资料收集、前期调研课题、编制课题组实地考察,组织策划和凝练支撑规划的重大项目,组织规划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

承担专项调研任务的部门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落实必要工作经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