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2:56: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周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周边

城市周边草原禁牧方案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我市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方式

(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确保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宣传教育为主、强制禁牧为辅的原则;坚持禁牧与大力发展科学舍饲圈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策优惠、项目带动、科技服务和重点支持的原则。

(二)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对禁牧区内的草原实行“生态置换”的方式,在禁牧区外建设一定面积的饲草料基地,并配套棚圈建设、饲草加工机械等。

(三)对实行禁牧的草原由市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饲料补助,待饲草料基地建成后,收回牧民对禁牧草原的使用权,统一登记造册,由市草原主管部门加强保护管理。

二、主要政策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小议城市周边农业旅游的发展

摘要:农业旅游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项目。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农业旅游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我们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广州边缘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則、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查看全文

剖析城市周边新农村社区规划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非大城市周边旅游发展方式

1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1]。国际上最早的乡村旅游活动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一个到瑞士乡村的包价旅游团,而“这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的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春晓通过对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先导模式、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伴生模式和旅游资源附属型—旅游后继模式3种模式[3]。舒伯阳根据乡村旅游在不同地域上的表现,将其划分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两种类型[4]。王云才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7种新形态和新模式[5]。此外,马勇等以成都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4种成功的模式[6]。樊中红等以河北为例,提出景区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观光园和特色经济模式[7]。罗明义通过对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景区带动性、乡村组织性、公司+农户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8]。蒙睿等根据乡村旅游地市场区位特征、资源价值特征和旅游区位特征将乡村旅游地划分为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4种典型模式[9]。罗胜枫、黄燕玲等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指出了该模式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以桂林恭城红岩村为例,引进了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0]。就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而言,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各自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邹统钎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并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11]。马勇等以成都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先后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和产品市场导向时期4个阶段,并指出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且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在原有观光游览的基础功能上出现了具有体育健身、疗养保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6]。而一般情况下,从乡村旅游的内容来看,较早期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围绕城市旅游消费市场兴起的都市郊游(农家乐旅游),但是由于这种形式较低级,且“具有明显的家庭管理特点”[12],真正可借鉴的部分不多。随着我国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开始逐渐脱离单个的都市消费市场,逐渐向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周边延伸,传统的农家乐形式已上升到现代的乡村旅游模式,这一转变意味着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再审视与再选择。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以及资源依托型等发展模式,且形成了村寨观光、景区周围沿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旅游型乡镇、乡村特色旅游等多种发展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也由最初的以观光游览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文化体验和康体健身为主要目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形式的逐渐成熟,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正逐渐由单因素发展向多因素联合发展的模式转变,未来发展方向也逐渐由依靠某一个大都市转向依靠景区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6]。因此,依靠景区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西方,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理论指导体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如管理方面的管理不规范、设施不配套、服务水平低等;产品开发上出现了产品雷同、开发观念和思想落后等;旅游消费呈现初级化,旅游收益和效益不佳。本文以黄山乡村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地以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为依托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创新和改革思路,为黄山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2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分析

黄山市是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毗邻浙江、江西,1987年建市,面积9807km2,现有人口148万人,现辖3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4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拥有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两处世界遗产,国家级桂冠9大类共114顶。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3座、国家地质公园3座、国家A级景区52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11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西递农民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开展旅游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956.02万人次,占接待总量3054.39万人次的64.03%;乡村旅游总收入110.51亿元,占总收入251.02亿元的44.02%。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达153个,农家乐经营户520家。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黄山市共有113个行政村经营旅游业务。其中,旅游强县7家(国家级1家、省级6家)、旅游乡镇38家、旅游专业村10家、星级农家乐127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家。黄山市列入统计景区共52家,39家座落在乡村,成为骨干乡村旅游接待点。黄山市A级景区52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22家,见表1。乡村旅游已成为黄山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了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一是环黄山乡村旅游圈,围绕黄山风景区四个大门,发展景观依托、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二是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利用新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集农事参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三是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以黟县、歙县—徽州区两片为重点,发展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从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①点状自发探索阶段(1986—1997年)。这个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乡村旅游接待,主要产品以乡村文化体验为主。②块状规模发展阶段(1998—2004年)。其标志事件是1998年宏村以招商的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此后黄山的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并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乡村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③面状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黄山乡村旅游开始实现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从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初步形成了上述三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

3乡村旅游发展的“黄山模式”解析

由于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部多山地区,与附近大城市有一定距离,这使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无法依托某一个大城市进行发展,即不具备都市依托型发展模式的基本条件。但黄山市拥有较成熟的景区发展水平、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且挖掘潜力巨大,因此当地乡村旅游逐步发展成一种主要以景区和资源为依托,市场外部化和核心带动式的发展模式,即所谓的“黄山模式”。

查看全文

城区环卫整治实施方案3篇

第一篇

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城市容貌,提升城市对外形象,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经党组研究,决定利用春节前时间在县城区开展一次市容环卫集中突击整治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化、常态化为目标,以治“乱”治“脏”治“难”为突破口,扎实开展市容环卫集中突击整治活动,进一步改善城市市容市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风貌。

二、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确保实现六大目标:一是城区整治的路段无擅自摆放的流动摊点、无店外经营;二是城区主干道电杆、墙壁、护栏等设施上无乱贴乱画行为;三是城区渣土规范处置,道路无抛洒滴漏、污染路面的行为;四是城区道路两侧无乱堆乱搭、乱拉乱挂现象;五是广告牌匾无违规设置,符合规划要求;六是所辖管理范围内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升。

查看全文

校园及环境治理工作汇报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的领导,确保专项治理活动取得实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股长、队所所长为成员的环境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集中整治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治工作,为整治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取消占道摊点、店外经营现象。督促校园周边沿街店面墙内经营,取缔店外及在街上占道(含人行道)摆设的摊点。

2.整治、规范管理流动摊贩。重点是前进小学、南二中、钟灵街小学等学校周边的流动摊。

3.纠正规范乱停乱放车辆。劝导市民将车辆停放在指定的停放点内。

查看全文

财经工委关于农贸市场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来,我委经常接到老城区农贸市场周边居民和经营户的反映,说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混乱,经营场地不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此我委商议城环工委一道,于2012年2月16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贸市场始建于1993年,由当时的工商局引进台商与共同出资建成,占地4000余平方米,市场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其中有商业城四楼一底8000余平方米,耗资3800余万元,其中向财政,银行等借资1700万元.该市场建成后,在解决城区居民生活之需,方便农产品交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9年因金融机构整顿,农贸市场所借资金无力立即按时偿还,由当时分管财贸的副县长同志主持,将农贸市场商业城三四楼抵偿还给银行,二楼以140万元抵偿给了县财政局,现在仅剩底楼用于农产品交易,致使目前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农贸市场拥挤不堪,群众反映强烈。

二.存在问题:

1.场地不足,经营人员和城市居民意见很大。由于本应用农副产品交易的商业城2,3,4楼抵债改变了用途,大大减少了农副产品交易场地。加之近几年长寿城市人口不断增士,导致农贸市场周边所有交通要道占道经营现象非常严重,原老城上半城的主要人行通道邓家巷子人行困难,消防通道严重堵塞。如果发生火灾,人们完全无法及时疏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查看全文

教育局城市管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城市管理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工作实际,制定县教育系统城市管理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原则

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系列讲话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发挥学校引领作用,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人人维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优雅、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县教育局城市管理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层层负责、密切配合。

查看全文

医院开展共建活动实施方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共建内容;实施步骤;相关要求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打造安静、和谐、规范、有序的医院周边环境;工作内容,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医院周边环境、共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工作步骤,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考核验收;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务求实效、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扩大宣传效应等。联合开展以“建设平安医院、营造和谐环境”为主题内容的共建活动。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加快推进“执法服务年”活动进程,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医院周边存在的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市容环境问题,市行政执法局与市卫生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以“建设平安医院、营造和谐环境”为主题内容的共建活动,现制定共建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执法服务年”的工作要求,推进全市“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医疗单位参与和维护市容环境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城市管理为医疗单位提供服务,医疗单位认知、理解、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共同打造安静、和谐、规范、有序的医院周边环境。

二、共建内容

(一)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医院”活动,执法人员深入医院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共同维护医院周边环境的浓厚氛围,并通过联合致医院周边商户、业户一封信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维护城市环境。

查看全文

街道办事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水平,遏制校园周边违规违章行为的回潮趋势,规范校园周边经营情况,为在校师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办城市管理“百日攻坚”工作总要求和我办辖区校园周边环境及我办执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规范校园周边环境,强化对乱设摊、乱堆放、乱张贴、乱停放、乱搭建、“门前五包”工作及校园周边文化场所、食品加工场所等违规违章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组织保障

为确保该专项整治工作及早见效,常态化工作机制有序建立,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上级要求落地生根,经办事处党工委研究,决定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洪为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三、整治时间、范围及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