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0:41:15

财税职能

财税职能范文篇1

一、统一思想,坚持标准,择优选派

在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人选的问题上,局党委充分认识到,指导员人选的素质,不仅仅是指导员个人的问题,而是财税局的声誉问题,更是县委县政府的形象问题。因此,对每一批农村指导员的选派工作,局党委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挑选。根据农村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尽量做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选派什么干部,真正把既优秀又适合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选派到农村。历年来局选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基本上都是中层干部,且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或曾在乡镇(农村)工作过,或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农村实践经验。人员确定后,由分管领导亲自与被选派同志谈话,交代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并给予精神上的勉励和鼓舞,同时妥善解决派出指导员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交通、生活补贴等相关政策待遇,尽力支持农村指导员工作。

二、加强联系,注重指导,强化服务

局党委不仅重视选好人选,更注重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后的工作开展,使其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在认真总结前几批农村指导员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局领导班子联系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分管领导经常走访指导员派驻村,一是了解联系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二是了解和掌握指导员的学习、思想、工作等情况,认真倾听和采纳指导员的意见、建议。与指导员派驻村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联系点,并组织局信息中心人员,给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村干部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由于领导重视、联系制度完善、工作指导落实到位和后盾支持有力,财税局派驻的农村指导员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连续几年共有8人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和优秀共产党员。

财税职能范文篇2

促进共同富裕是市“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为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个差距的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从财税收和支两方面促进缩小三个差距,在优化财政体制、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减轻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引导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公平效率原则。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公平税负,维护税收秩序,保障经济良性运行;在总体税负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和民生产业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三)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原则。研究制定强化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进一步挖掘税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税收政策文件已经授权,地方没有用活用足用好的政策,将政策资源转化为缩小三个差距的现实力量。

(四)先行先试原则。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分析现行税制中不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现状,找准着力点,争取国家支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税体系,解除制约缩小三个差距的政策体制障碍。

二、在优化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缩小区域差距

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度调整分享税种和分成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分配体系和分类扶持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激发“两翼”区县(自治县)发展活力,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调节区域间收入差距,将“圈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5∶1,人均财力差距逐步缩小到1.5∶1,并将区县(自治县)财政供给人口最低人均财力逐步提高到10万元以上。

(一)扶持园区企业,推进“两翼”快速发展。

对“两翼”地区市级以上(含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扩大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范围,鼓励三峡库区移民创业。

对持有效证明的三峡库区移民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就业。

(三)降低企业所得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对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除外)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全部免征,由民族自治地区区县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缩小城乡差距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财力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一)免征相关利息收入营业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从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二)免征相关契税,促进生态和扶贫移民安居乐业。

对生态和扶贫移民取得的政府安置房免征契税。

(三)免征部分农用车车船税,减轻农民负担。

对农民购买且主要在农村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支持农民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增加农民财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在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1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到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同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促进中低收入者自主创业,加强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将基尼系数缩小到0.35。

(一)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发展。

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免征额确定为10000元,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二)减轻税负,扶持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发展。

对月营业额未达10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户(含微型企业)业主个人所得税核定为0,其自有且经营用(不含出租)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鼓励企业增加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员工收入。

3年内,凡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其增加的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工资,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外,再按一定额度给予优惠政策。

(四)鼓励规模化经营,保障食品供给。

对市级(含)以上从事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五)降低部分人群个人所得税,体现对残疾、孤老人员的关爱。

对我市残疾、孤老人员的个人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除外)减征80%的个人所得税;但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上述人员的个人所得不予减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职能范文篇3

促进共同富裕是市“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为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个差距的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从财税收和支两方面促进缩小三个差距,在优化财政体制、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减轻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引导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公平效率原则。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公平税负,维护税收秩序,保障经济良性运行;在总体税负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和民生产业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三)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原则。研究制定强化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进一步挖掘税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税收政策文件已经授权,地方没有用活用足用好的政策,将政策资源转化为缩小三个差距的现实力量。

(四)先行先试原则。以推进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分析现行税制中不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现状,找准着力点,争取国家支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税体系,解除制约缩小三个差距的政策体制障碍。

二、在优化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缩小区域差距

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度调整分享税种和分成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分配体系和分类扶持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激发“两翼”区县(自治县)发展活力,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调节区域间收入差距,将“圈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5∶1,人均财力差距逐步缩小到1.5∶1,并将区县(自治县)财政供给人口最低人均财力逐步提高到10万元以上。

(一)扶持园区企业,推进“两翼”快速发展。

对“两翼”地区市级以上(含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扩大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范围,鼓励三峡库区移民创业。

对持有效证明的三峡库区移民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就业。

(三)降低企业所得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对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除外)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全部免征,由民族自治地区区县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缩小城乡差距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财力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一)免征相关利息收入营业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从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二)免征相关契税,促进生态和扶贫移民安居乐业。

对生态和扶贫移民取得的政府安置房免征契税。

(三)免征部分农用车车船税,减轻农民负担。

对农民购买且主要在农村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支持农民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增加农民财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在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1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到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同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促进中低收入者自主创业,加强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将基尼系数缩小到0.35。

(一)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发展。

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免征额确定为10000元,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二)减轻税负,扶持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发展。

对月营业额未达10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户(含微型企业)业主个人所得税核定为0,其自有且经营用(不含出租)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鼓励企业增加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员工收入。

3年内,凡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其增加的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工资,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外,再按一定额度给予优惠政策。

(四)鼓励规模化经营,保障食品供给。

对市级(含)以上从事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五)降低部分人群个人所得税,体现对残疾、孤老人员的关爱。

对我市残疾、孤老人员的个人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除外)减征80%的个人所得税;但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上述人员的个人所得不予减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职能范文篇4

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为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个差距的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从财税收和支两方面促进缩小三个差距,在优化财政体制、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减轻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引导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公平效率原则。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公平税负,维护税收秩序,保障经济良性运行;在总体税负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和民生产业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三)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原则。研究制定强化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进一步挖掘税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税收政策文件已经授权,地方没有用活用足用好的政策,将政策资源转化为缩小三个差距的现实力量。

(四)先行先试原则。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分析现行税制中不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现状,找准着力点,争取国家支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税体系,解除制约缩小三个差距的政策体制障碍。

二、在优化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缩小区域差距

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度调整分享税种和分成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分配体系和分类扶持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激发“两翼”区县(自治县)发展活力,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调节区域间收入差距,将“圈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5∶1,人均财力差距逐步缩小到1.5∶1,并将区县(自治县)财政供给人口最低人均财力逐步提高到10万元以上。

(一)扶持园区企业,推进“两翼”快速发展。

对“两翼”地区市级以上(含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扩大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范围,鼓励三峡库区移民创业。

对持有效证明的三峡库区移民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就业。

(三)降低企业所得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对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除外)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全部免征,由民族自治地区区县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缩小城乡差距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财力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一)免征相关利息收入营业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从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二)免征相关契税,促进生态和扶贫移民安居乐业。

对生态和扶贫移民取得的政府安置房免征契税。

(三)免征部分农用车车船税,减轻农民负担。

对农民购买且主要在农村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支持农民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增加农民财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在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1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到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同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促进中低收入者自主创业,加强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将基尼系数缩小到0.35。

(一)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发展。

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免征额确定为10000元,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二)减轻税负,扶持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发展。

对月营业额未达10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户(含微型企业)业主个人所得税核定为0,其自有且经营用(不含出租)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鼓励企业增加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员工收入。

3年内,凡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其增加的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工资,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外,再按一定额度给予优惠政策。

(四)鼓励规模化经营,保障食品供给。

对市级(含)以上从事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五)降低部分人群个人所得税,体现对残疾、孤老人员的关爱。

对我市残疾、孤老人员的个人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除外)减征80%的个人所得税;但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上述人员的个人所得不予减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职能范文篇5

促进共同富裕是市“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为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关于缩小三个差距的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从财税收和支两方面促进缩小三个差距,在优化财政体制、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减轻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引导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公平效率原则。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公平税负,维护税收秩序,保障经济良性运行;在总体税负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和民生产业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三)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原则。研究制定强化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依法治税的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同时,进一步挖掘税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税收政策文件已经授权,地方没有用活用足用好的政策,将政策资源转化为缩小三个差距的现实力量。

(四)先行先试原则。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分析现行税制中不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现状,找准着力点,争取国家支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税体系,解除制约缩小三个差距的政策体制障碍。

二、在优化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缩小区域差距

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度调整分享税种和分成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分配体系和分类扶持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激发“两翼”区县(自治县)发展活力,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调节区域间收入差距,将“圈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5∶1,人均财力差距逐步缩小到1.5∶1,并将区县(自治县)财政供给人口最低人均财力逐步提高到10万元以上。

(一)扶持园区企业,推进“两翼”快速发展。

对“两翼”地区市级以上(含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扩大促进就业优惠政策范围,鼓励三峡库区移民创业。

对持有效证明的三峡库区移民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就业。

(三)降低企业所得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对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除外)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予以全部免征,由民族自治地区区县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缩小城乡差距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财力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减税让利,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一)免征相关利息收入营业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从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费,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二)免征相关契税,促进生态和扶贫移民安居乐业。

对生态和扶贫移民取得的政府安置房免征契税。

(三)免征部分农用车车船税,减轻农民负担。

对农民购买且主要在农村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免征车船税,支持农民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增加农民财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在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13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到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同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促进中低收入者自主创业,加强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将基尼系数缩小到0.35。

(一)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微型企业发展。

将营业税起征点改为免征额,免征额确定为10000元,激发创业活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二)减轻税负,扶持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发展。

对月营业额未达10000元的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户(含微型企业)业主个人所得税核定为0,其自有且经营用(不含出租)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鼓励企业增加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员工收入。

3年内,凡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其增加的一线员工工资和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工资,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外,再按一定额度给予优惠政策。

(四)鼓励规模化经营,保障食品供给。

对市级(含)以上从事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五)降低部分人群个人所得税,体现对残疾、孤老人员的关爱。

对我市残疾、孤老人员的个人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除外)减征80%的个人所得税;但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上述人员的个人所得不予减征个人所得税。

财税职能范文篇6

一、引言

2006年,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从行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多管齐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

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控,但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并没有明显改变。2007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造成房价越调越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调控没有触动现行房地产税制的某些缺陷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要构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楼市,除依靠行政、金融手段外,更要发挥财税的职能调节作用。

二、现行房地产财税制的缺陷

(一)房地产行业税费过高。我国房地产业的税费名目繁多,负担沉重。目前我国与房地产直接有关的税种多达13种,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收费项目就更加繁杂。房地产行业税费过高造成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1.加大了开发建设成本,严重扭曲了房地产商品的真实价值,最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2.沉重的税负导致大量隐性市场的偷漏税交易。

3.费挤税现象日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削弱了政府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使得国家税收政策难以发挥其作为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4.收费权利属于基层部门,较为分散且游离于预算外,容易孳生腐败现象。

(二)房地产业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注重流转环节的征收,轻视持有环节的征收。目前我国房地产税制政策基本上是不卖不税,不租不税,一旦租售,则多税并课。从笔者整理的房地产各环节税收(含教育费附加)一览表(见表1)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税费主要集中在流转环节,持有环节只有区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了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虽未规定个人用于居住的房屋不用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但各地基本上对个人居住用房没有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因此,对个人占用房产几乎就不征税。这样造成有钱人大量购置房地产,占用、浪费了大量土地、房屋资源,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三)一些税收法规的规定给规避税费者留下了漏洞。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8号)本是要加强对个人转让房产的个税征收,按税法规定个人转让房产应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但该通知同时又规定:纳税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住房转让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具体比例在住房转让收入1%-3%的幅度内由地税局确定。这一规定给规避税费者留下了空间,致使政策大打折扣。又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本是要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征收,但又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五种情形税务机关可以参照与其开发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当地企业的土地增值税税负情况,按不低于预征率的征收率核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给规避者留下了空子,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再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将房产赠送他人,不征收营业税,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假赠与,偷逃营业税。

(四)一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致使税源流失严重。如:土地增值税,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早在1993年即已公布,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但该条例及实施细则对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及清算条件没有具体规定致使该税种十多年没有依法征收,近期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如:对个人出租房屋征收个税的规定,由于中国目前的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不执行私有财产登记制度,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致使不少税源流失。

三、发挥财税职能,构建和谐楼市

(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央党校2006年春季学期进修一班学员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基尼系数为0.46,高于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按现行分配格局,房价降一半仍然有许多人买不起房屋。要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就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目前中央高层已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二)利用财税政策,抑制地方政府抵制调控房价的利益驱动。房地产业现在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土地一级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量出让土地,作为积聚财政资金的最好途径。土地交易成了地方政府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土地收益也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收入。许多地方土地收入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土地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并且,土地收益金只是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归属于预算外资金,中央政府鞭长莫及。不仅在土地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活跃,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丰厚的地税收入,很多地方房地产税收占到税收收入的三四成甚至更高。面对如此诱人的暴利,难怪地方政府要对房地产业趋之若骛,也难怪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执行中会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体制,加大中央分享比例并将其纳入预算制度已成为必然选择。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现有居住面积、闲置面积、房价等指标确定土地出让数量特别要明确房地产用地数量。除考虑加大土地出让金中央分享比例外,可考虑将房地产营业税暂时作为共享税,由中央与地方分成。为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缺口,解决地方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可实行基数返还政策,即分成后,地方政府实际收入下降后按开始实行分成体制的上一年为基数,由中央财政逐级进行返还。

(三)“明税、少费”,减少简化交易环节税收,增加持有环节税收。这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司副司长高世星向《财经》杂志作了具体阐述:“改革现有的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取消相应的有关收费,实现简并税种,构建统一的房地产税制,将是今后地方税务工作的重点。”

“明税、少费”就是要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合理的收费以税收的形式保留下来。

减少简化交易环节税收,一是要降低交易环节的税率;二是随不动产税的开征而取消部分税种。如何减少交易环节税收,笔者认为,当前可采取如下措施:

1.转让环节,根据使用年现对二手房交易实行有差别的营业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具体税率见表2。对普通二手房营业税免税期先后由一年延长至2年,再由2年延长至5年和强征个人所得税,对炒房者并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反而减少了房屋的供给,使二手房市场出现低迷,引起房价上涨。事实上,延长二手房免税期及强征个税,对真正的炒家并没有起到作用。他们一样与开发商、房屋中介、售楼人员配合,炒楼花、签假合同、办理所谓退房、更名、退税的手续。2.出租环节,调减出租房屋税负,搞活房屋租赁市场。现阶段,仅靠政府财力还无法建设足够的安居房、廉租房供低收入人群居住。在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于房屋租赁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由于现阶段对个人闲置房几乎不征税,对出租行为征予较重的税收,使得一些人宁可让房子闲置下来,也不去出租,有的虽出租了却偷逃税收。因此,对出租房屋的行为,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出租房屋的税收,搞活房屋租赁市场。根据目前房屋租赁收入水平,使房屋租赁的综合税负不高于5%是明智的选择。虽然从表面上看,税率降低了,但实际上却促进了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将大量的隐性出租房屋纳入正规管理渠道,税收收入不降反升。

增加持有环节的税收就是要做好不动产税的开征工作。鉴于不动产税的开征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现阶段应加强房产税的征收并可将非出租用房的房产税税率适当提高。可借鉴国外经验,引入“第一居所”的概念,对纳税人有多处自用住宅,但其主要居住的一处住所就是第一居所。第一居所人均居住面积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如30或50平方米)的部分免征房产税,超面积部分及其他居所一律照章缴纳房产税,同时将计税依据由按房产原值计税改为房产市场价值纳税,使闲置房的房产税高于用来出租时的综合税,盘活闲置用房,使其或出租或转让。

(四)将购房超过30天的退房视销售,照章征收税费。要尽快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楼市资料统计系统,监测系统与信息体系。将全部房源实行网上销售,禁止销售环节中收取定金或所谓“诚意金”的行为,打击房产销售中的欺诈、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的行为。为打击炒买炒卖行为,可将购房超过30天的退房视同销售,征收税费。

(五)调整契税中普通住宅的界定标准。按照《契税暂行条例》规定,契税税率为3%-5%。财税[1999]210号文规定,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宅,暂减半征收契税。2005年国办发[2005]26号文对普通住宅的界定为: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的具体标准。允许单套建筑面积和价格标准适当浮动,但向上浮动的比例不得超过上述标准的20%。本轮调控规定“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相应地,契税优惠政策中的普通住宅也应以90平方米为界线,与此次调控政策相协调。

(六)对高档房屋开征消费税。高档住宅、特别是豪华、超豪华别墅,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等稀缺资源,而且容易误导市场价格,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盲目攀比跟风,引起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深圳普通商品住宅价格为每平方米7,119.35元,同比上涨18.94%;非普通住宅价格为每平方米13,263.21元,同比上涨竟高达53.57%!开征消费税,可以起到抑制高档住宅的兴建,对稳定房价具有积极作用。

财税职能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县25个乡镇财税所现共有在编人员179人。其中:男,150人,女,29人;在岗160人,离岗6人,借调13人(县财政局9人、农税局4人);35岁以下18人,36—45岁115人,46—54岁46人;55岁以上6人;研究生1人,大学7人,大专32人,中专95人,高中26人,初中5人;正式干部11人,合同制干部139人,工人身份29人;每个乡镇平均6.3人,最多的15人,最少的3人。

二、工作现状

调查显示,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干部并没有完全沉湎于自身何去何从的困惑之中,而是按照县财政会议精神,服从大局,顺应变革,不等不靠,开拓创新,在职能转变上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重心,抓好乡镇财政管理和村级财务服务。如勉阳镇针对辖区各单位经济活动频繁、资金流转量较大且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为村级组织搞好财务服务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一是在认真审计的基础上,采取一个单位一本帐、帐户建立到组的办法、共设立116个帐户,将镇机关8个行政事业单位、15个村、93个组全部纳入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二是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特别是出租类资产进行核对登记,在“三不变”的原则下,收支两条线,规范运作。三是在镇核算中心分设机关单位核算组和村级财务服务组,2人负责机关单位核算,4人专职为村组服务。同时严格考勤,全天候工作,窗口式服务,保证随到随办事。

2、转换角色,从向农民“收钱”转向给农民“发钱”。

据统计,今年以来,25个乡镇财税所共向全县100576户农民发放政府性补贴资金2569.5万元。其中农业税灾歉减免款110万元,退耕还林管护费、粮食折抵现金2290.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56.3万元,地膜玉米等其他补助资金13万元。为了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府性补贴资金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各财税所在逐户落实、逐项核对的基础上,改过去多头发放、村、组发放为财税所统一发放,同时采用一户一折、资金封闭运行的“直通车”办法,将资金直接打入农户存折。增加了工作量,却防止了资金的“跑、冒、滴、漏”,深受农民欢迎。

3、创新思路,全力清收陈年老帐。

“收帐也是创收”。座谈中,定军山镇财税所长这样认为。他们将所里的10名财政干部分成5个组,责任到人,任务到组,闻风追击,蹲点守候,共清收回财政扶持资金16笔,58.46万元,合作基金会再贷款65万元,农业税尾欠9000多元。苦了自己,却有效化解了乡村债务,缓解了镇上的财政压力。

4、发挥财政监管职能,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财政扶持“三农”的项目和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这些为农民造福的项目和资金能更好地发挥效益,是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工作中,他们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不辞劳苦,边学边干,对扶贫移民、天然林保护、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等各项涉农资金,从立项、申请、拨付、使用到结算都直接参与、全程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5、主动配合、积极培植新财源。

如武候镇财税所针对辖区内地广林稀山地多的实际,与林业部门配合,以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和山地养殖为财源建设重点。老道寺财税所利用地域优势,主动配合党委政府跑项目、跑资金,确立了专业养殖、优质粮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六个重点项目。小河庙乡以茶叶、烟叶为主攻方向,张家河乡则把天麻、香菇、木耳的再发展确立为财源增长点。为加强这方面工作,同沟寺镇还大胆探索,在双方自愿、工作不减、待遇不变、身份保留的前提下,安排两名财税干部分别到官沟村和柳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6、立足长远,做好农业税免征的善后工作。一是在清理登记农业税尾欠的同时,理清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经济手续,消除隐患;二是对清理登记的212.72万农业税尾欠税改前挂帐处理、税改后进入司法程序依法清收;三是从长远着眼、小处着手,整理归档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收的有关资料,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体制典定基础。

调查显示,乡镇财税干部除干好以上工作,还要负责包村,配合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等中心工作。座谈中,大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与其他部门不同,财税干部必须在完成包村等其他任务后加班处理本职业务,即使农业税不收了,他们仍是乡镇机关最忙的人。财税干部的普遍感受是:有税收时,我们上半年“双过半”,下半年抓清欠,一年工作两月干,只要任务完成,其他就“一俊遮百丑”。农业税不收了,事情反而更多,过去可干可不干的弹性工作现在都成了钢性任务,而且考核更细、要求更严、压力更大,我们也由过去全年集中忙两月变成现在的天天忙。

三、问题与建议

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员思想波动大。自身何去何从的后顾之忧是当前乡镇农税干部心中的最大困惑。面对变革,虽然大部分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甚至担心把他们象清退临时工那样处理掉。

2、工作职能不统一。转变职能,服务“三农”,是乡镇农税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实践中,各个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自找事做,自定职责,各自为战,自成一体,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职能定位。

3、村级财务服务不规范。工作主体上,有的以财税所为主开展服务,如勉阳镇;有的以农经站为主,财税所抽人参与,如武候等乡镇;有的则直接由农经站负责,其他站、办抽人协助,财税所概不过问。如老道寺、定军山等乡镇。服务范围上,目前开展服务的村仅有一半,而且是有经济收入的纳入服务对象,没有经济收入的排除在外,即使纳入也是管村不管组,有的甚至两本帐运行。如老道寺镇的17个村只纳入了10个村,其中老道寺村只移交了37万资金,157万资金没有移交。工作管理上,一是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二是没有规范统一的工作要求;三是岗位不固定,职责不明确,责任落的不实。这种说管不管的现状,让财税所处于两难,管吧,与上级要求不符,不管吧,又担心村上出事。员之家版权所有

针对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谈一些粗浅的建议。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结合乡镇财税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广泛深入的政治学习和形势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中央一号文件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服务意识;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乡镇财税干部感到农业税不收了不是没事干,反而比以前更忙;三是结合业务实际加强农村财务、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造就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农村财税队伍。

2、定位工作职责,促进平衡发展。

对乡镇财税所的职能转变既要有创新,还要有引导,既要百花齐放,还应规范定位。因此,尽快解决由于认识不同、经济条件差异、地域差别导致的工作内容上的互不相同。

3、未雨缪谋、探索人员分流途径。

按目前现状,各乡镇财税人员并不显多,有的还不够用。但下一步乡镇合并,人员集中后,势必面临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对此,一是对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清理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划定年龄界限,让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员提前离岗。三是借鉴同沟寺镇财税所的做法,安排人员到村上任职。

财税职能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财税融合;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国内民营企业普遍处于负债经营状态,需要利用外部资金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通常以举新债偿旧债的方式,保持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爆发,使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同时也会造成信用评级下降,企业可能无法举新债,面临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局面。因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业财税管理水平,从而规避各类风险。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与应用优势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

业财税融合中,“业”是指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如生产、贸易、服务、销售等业务;“财”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税”则包括税务筹划、发票管理、税款申报与缴纳等。[1]所谓的业财税融合,本质上来讲,就是打破业务、财税固有的职能壁垒,构建起一套“业财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业务、财务、税务深度融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价值,使企业保持最佳营收。[2]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记账、报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更多的企业已在尝试基于更加智能的财税管理系统,革新业财税管理机制,进行业财税的融合。业财税融合将成为激发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引擎,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助推企业战略的执行。

(二)业财税融合的应用优势

1.促使财务精细化管理在管理学理论中,精细化管理被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停留在业务数据核算层面,业务与财务工作脱节严重,财税人员难以指导业务的开展,很难实现业财税精细化管理。而业财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财税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角度,而是将财务与税务融入到业务决策、执行、变更与交付等各环节,根据财务指标变化安排业务,根据业务指标变化,调整财税资源的配置,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财税管理的死角,还能帮助企业找出资产增值、产品增值的作业点。2.促使财务无边界化管理以往管理模式下,各部门职能被严格区分,业务、财务、税务等部门各自为政,甚至部门之间存在着矛盾,工作中更多的是关注自身部门利益,忽视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而业财税融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为多部门协同合作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业财税管理将突破原有工作框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职能限制,迎来无边界化改革。在业财税融合后,财税管理人员可参与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收集相关财税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将财税分析结果,反馈到业务管理部门。3.促使财务战略化管理企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都需要建立在财务数据的基础上,脱离财务数据的企业战略,就像失去目标的“无头苍蝇”。[3]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更多的是侧重于事后核算,财务分析不足,财务管控具有滞后性,多处于被动管理状态,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支持。而业财税融合后,财税对接业务,管理中不再局限于某一项业务,而是要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开展工作,需要财务管理具有战略化思想,要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出发指导业务活动。

二、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的基础

业财税融合可促使企业财务精细化、无边界化、战略化管理,加速民营企业财务转型升级,实行业财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业财税融合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保障

业务、财务、税务三者融合,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从而打破“信息资源孤岛”现象,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最终实现相互融合。没有流畅的信息渠道,消除信息差,业财税融合无法实现。[4]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业财税融合的基础。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为业财税融合提供信息技术保障,满足业财税融合对信息传递及时性的要求。

(二)数据管理保障

业财税融合背景下,海量数据汇聚,对企业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提高数据管理水平,解决海量数据汇总、提取问题,为业财税融合提供数据管理保障。因此,企业要革新数据管理模式,加强对SAP、ERP等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些管理系统可将企业财务、生产、物流、税收等相关业务模块紧密相连,不仅能为业财税的融合提供数据管理保障,还能实现数据的自动化收集、整理、汇总、筛选。这样一来,财务工作者就可以从重复的财务记账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财务决策、税务筹划、业务运营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

(三)组织管理保障

实行业财税融合,相关工作流程、监管流程都将发生变化,要实现业财税融合目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就要进行组织结构分解、再造,消除工作分歧,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供组织管理保障。[5]组织结构的再造,需要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进行再分配,减少沟通层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使权力与责任对等,从而促使各部门主动履行自身的职责,配合业财税融合工作的开展,确保业财税融合管理机制可稳定、持续运行。

(四)人力资源保障

业财税融合将财税工作延伸到了业务层面,财务不再局限于核算层面,更多是战略财务、运营财务、共享财务、税收财务,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负责财务事宜,还要与业务、税务团队高度协同。因此,人力资源保障也是企业实施业财税融合的基础条件。业财税融合需要的是懂财务、懂税务、懂业务,熟悉财务管理系统操作,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若没有专业人才支持,民营企业难以实现业财税的融合。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业财税融合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实施业财税融合,有利于企业发展全局的把控,可全面提升企业税务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水平。为提出合理融合建议,本文通过以下几点介绍现存问题。

(一)资金技术支持不足,信息化建设缓慢

业财税融合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而实现业财税融合的基础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统一业务、财务、税务工作目标、工作口径,便可促进业财税深度融合。但民营企业高层大多对业财税融合缺乏正确认识,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大方向”,很少主动推动业财税融合的落实。由于高层推动少,很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导致业财税融合资金技术支持不足,信息化建设缓慢,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难以满足业财税融合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要求,造成业务、财务、税务之间沟通效率低下,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关联度不高,各部门之间仍存在明显的职能壁垒,业财税信息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

(二)税务筹划与业务融合度低,易诱发涉税风险

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因此,税务成本是民营企业主要成本之一。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很多企业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税务筹划方式,对生产经营及理财活动进行事前安排,以合法手段减免税费。然而,很大一部分企业税务筹划中缺乏业财税融合思想的融入,税务筹划未考虑到业务活动开展需求,盲目进行节税筹划,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忽视税务筹划对业务的影响,导致业务活动安排不合理,虽然享受了税费减免政策,却也牺牲了非税优势,影响了正常业绩。

(三)组织结构优化不足,部门分工合作不协调

实际工作中,业财税三者关注焦点不同。如业务部门关注的是业绩指标,看重销售收入、经费投入。而财税部门看重的是每项经济业务的价值、预算、风险,重视对业务引起风险的识别及提出风控建议,而这正是业务部门所反感的。要想实现业财税融合,就要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性,为业财税融合提供组织管理保障。然而,多数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不足,缺少构建配套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工作难以达成共识,分工合作不协调,仍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财税未能融入企业管理,未发挥业务决策功能。

(四)财税人员知识体系单一,缺少人力资源保障

业财税融合需求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但多数民营企业现有财税人员是原来的核算型人才,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核算,没有机会参与业务的全过程,对企业前端业务环节不了解,缺少全局思维,难以满足业财税融合的人力需求。另外,现有财税人员大多知识掌握片面,对信息管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不熟练,思想观念停留在老旧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中,难以适应信息化作业,多消极对待业财税融合的实施,未主动学习业财税融合理论,对相关工作一知半解,易对做出错误判断,带来了人为风险。

四、业财税融合背景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策略

造成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技术原因、管理原因,也有人才原因、组织结构原因。企业业财税融合出现问题,不仅无法获得预期管理效果,反而会增加经营管理的整体成本,违背了业财税融合初衷。因此,为改善民营企业业财税融合的现状,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提出合理改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想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提高企业数据信息的管理水平,构建流畅的信息渠道,创造业财税融合的基础条件,就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现业务、财务、税务的纵横贯通、统一运行,还能提高业财税管理效率,将管理数据化,节约更多劳动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实现降本增效。例如:传统业务流程处理模式下,至少需要库管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三名人员,会产生更多的人力成本。而基于业财税融合的管理模式下,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各部门之间可高效沟通,实时查询所需数据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后,发货单据的处理只需要一个人便可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应正确认识业财税融合的必要性,在心理上、行动上给予支持,购置业财税融合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备,为业财税融合奠定物质基础,从根源上解决业财税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持问题,将财税数据与业务数据进行对接,使业务数据向财税数据高效、无差错转换。

(二)基于业财税融合开展税务筹划,正确防范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具有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具有可调性,税率具有差别性,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创造了条件。不当的筹划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使企业面临税务处罚,甚至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为提高税务筹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防范涉税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企业税务筹划应融入业财税融合的思想,考虑到税务筹划对财务与业务的影响,结合实际财务状况,基于业务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大税种为切入点,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切入点,合理利用行业倾斜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科学的节税筹划,提前对涉税业务关键事项作出合理安排,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同时确保做到应缴尽缴。

(三)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合作协调性

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工作流程的对接整合,提高三者管理工作、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是业财税融合建设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应找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三者融合的平衡点,构建配套的工作协调机制,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推动业财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民营要准确理解业务、财务、税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业财税管理的主线,从全局角度出发来明确划分责任,进行合理的分工。要求财税管理融入业务经营,配合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使财务职能从简单的财务核算,转变为企业治理当中“引导者”角色。而业务部门则要紧随财税部门作出的财务规划、税务规划,主动贴合财税管控的流程,服务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从而使财税流程与业务流程对接,让业财税达成统一目标,最终实现对战略的服务。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统筹工作,化解工作矛盾,应选择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组建管理会计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工作协调,推进业财税融合,实现对业财税工作的一体化管理,从而为业财税融合奠定组织基础,尽可能减少业财税融合的阻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轮岗制度

实际上,人才是业财税顺利融合的关键因素。若人才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准确判断业财税管理流程的关键点、控制点,就很难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毫无疑问,业财税深度融合,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曾经的“账房先生”。因此,民营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业财税背景下,财税人员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整理、数据核算,更多的是要深入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并监督、指导业务人员开展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反馈给决策层和风控中心,助推企业战略的实施。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掌握更多知识,能吃透财务报告上的内容。为完善现有人员的知识体系,使其深入了解业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培养复合型人才,民营企业应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实施轮岗制度,让不同职位的财税人员进行定期轮岗,通过轮岗的方式,使财税人员掌握业务运行规律,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能够准确判断业财税融合的关键点。

五、结束语

人类社会正在全面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可满足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却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新环境,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民营企业应采取业财税融合措施。企业业财税的深度融合,需要有技术支持、数据支持、组织支持、人力支持。因此,民营企业应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加强信息化建设,将管理数据化,同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各部门合作协调性,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兰.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税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8):3-4.

[2]赵艳.关于企业实现业财税融合的研究[J].现代商业,2021(22):181-183.

[3]薛方,赵博媛,杨光.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4):154-155.

[4]罗健,彭娜梅.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业财税融合[J].经济师,2020(5):93-94.

财税职能范文篇9

关键词:新财税体制下;基层财政;现状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扩大,但是新的财税体制下,基层财政的各项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也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点。基层财政的管理会影响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也关系到新农村未来的发展走向,需要在该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推进改革的步伐,完善基层财政工作。

一、新财税体制的阐述

我国当前使用的财税体制是一种过渡,在新财税体制下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新财税体制的实施,导致使用的财税体制更加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改革逐渐在基层开始实行,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参照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根据相关的政策和线路进行开展和实施。在乡镇推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结构的调整,而且乡镇的财政收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基层财政的发展现状

(一)基层财政职能定位不明确。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依旧有很多想着存在有财务职能不明确的问题,使得基层财权在新财税体制实施之后出现了比较大的弱化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财政职能的发挥,一些基层财政在进行财政资金监管、落实惠民政策方面的职能都逐渐被弱化,职能定位不够明确。(二)财政支出面临的缺口较大。大多数的基层财政都是将农业经济发展放在主导地位,农业税收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自新的财税体制推行之后,企业财政收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员支出方面饿到缺口进一步增加,基层工商税收不够稳定,也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财政支出问题,新的财税政策也无法跟后期财税工作进行有效的衔接,导致财政的支出缺口越来越大。(三)基层财政队伍的建设不到位。在财税体制的改革下,基层财政地位不断提升,相关的人事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基层财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其中的公务员、事业编等身份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上的激情。同时在进行农村税制改革之后,基层单位的机构进一步精简,基层财政的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缺乏对新事物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四)基层财政的调控能力薄弱。基层财政的基本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工商和农业税收为主,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因为收到了市政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的效益呈现出逐年下滑状态,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面临着破产情况,就导致了基层财源不稳定,税收也不明显,基层财政收入面临发展中的瓶颈,面临着隐形赤字发展。(五)基层财政的整体运行难度加大。当完全落实了分税制体制之后,一些省市还会出现基层财力削弱的情况,将刚性支出转嫁到其他地方,对于地方的基层财政运转情况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近年来我国针对这一问题,也颁布了一系列的增资政策,但是财政资金还是严重缺乏,最初投入的资金也不能快速收回,严重影响到企业财政的正常运转,加重了财政的债务负担,使财政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三、新财税体制下基层财政的职能转变

针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农村的社保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对于基层财政体系,其肩负着财政管理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工作,在新的财税体制下,需要对基层财政职能进行重新审视,要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进行职能的提升。基层政府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群众的践行机构,其在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基层政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财税体制下,基层财政工作需要进行有效调整。①从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过渡。近年来,我国在“三农”问题方面逐渐加大支持力度,还有很多的惠农政策逐步实施,基层财政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核算工作,还需要做好经费核算方面的监督管理,而且基层财政的建设资金在不断增多,通过对各项公共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②从收支管理过渡到支出监管。在新财税体制下,农税村税也得到进一步改革,财政负担也进一步减轻,为了达到预期的基层财政监管效果,要求基层财政部门必须在结合自身行政区域内涉及财政资金基础上开展工作,同时在新的财税体制下,各种财政体制都在不断变化,相关的惠农政策也在不断增加,有关基层财政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逐渐由传统的支出管理转变到收支监管方面。③基层财政从预算管理朝着核算管理型发展,当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基层财政会从预算管理朝着核算管理过渡。

四、新财税体制下基层财政改革的取向

(一)注重提升基层财政地位。在提升基层财政地位的过程中,需要端正相关的思想认识,要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方向进行考虑,做好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同时从政府机构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层面分析基层财政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宣传工作,在新的财税体制下,各级财税部门和社会组织单位需要充分明确财政的基础地位和主要职能,不断深化财政职能改革,促进财政工作的有序发展。(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基层财政体制问题也是各基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需要根据基层的发展程度、资源情况等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①省级财政部门向下级财政部门分配的机制,上层财政部门需要加大调控力度,对基础的公共产品服务进行有效分配;②财政体制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与基层财政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如果基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实行分税财政体制,根据税种划分事权和财权;如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则需要实行补助的财政体制,能够有效满足政府的相关支出,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三)加大基层财政的预算管理。基层财政的预算管理是否健全也会直接关系到基层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在新财税体制的改革下,需要通过完善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机制推动财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高基层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能够有效缓解财政困难的问题。在进行预算管理方面,需要将政府预算改革与收支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对基层预算的有效管理。(四)强化基层财政职能。在新财税体制的改革下,需要不断强化基层财政职能,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基层财权和财政体制,确保增收的自主性,通过优化基层财政职能,确保农村基层财政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落实相关的财政监管机制,将各级政府划分的财政资金和集体经济收入都划进基层财政的监管领域,有效确保预算执行工作的开展。(五)加强对基层财政的科学化管理。基层政府在维持预算管理权、财务审批权等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乡财乡里县监管的一种模式,在整个区县财政局的管理下,需要做好其乡镇政府预算编制方面的相关执行、调整和管理工作;针对乡镇政府的预算单位财务采取统一核算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专项资金,社会保障金等都需要进行预算管理,有效实现综合性的管理服务,能够为农民提供比较有效地服务。(六)完善基层转移支付管理。基层公共服务采取均等化分配原则,主要是以激励性和定向性为原则,如果一些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基层的基本支出,需要根据综合考核进行支付额的转移,针对具有生态建设影响的乡镇给予转移支付倾斜,要均衡各基层的财政保障能力。(七)强化基层财政的服务效能。我国在基层财政建设工作中,能够就财政机构、设施条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基层财政自身的理财能力,对于自身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基层财政的服务形象,做好对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的合理调配工作,通过不断的培训规划,有效增强财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注重在基层打造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机制。(八)在基层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基层的财政税收工作通常需要税收人员的共同参与,为了能够促进基层财政税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基层构建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财政税收队伍,财政税收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要从国家的利益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基层构建一支协调统一的财政税收工作队伍,不断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发挥基层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加强领导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配合,提高基层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将政府预算改革与收支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对基层预算的有效管理。

五、结语

在新财税体制改革下,基层财政机构改革在财政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基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在进行基层财政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方案,具备较强的践行力,有效落实各项方针。

参考文献:

[1]彭湘湘.基层财政内部控制现状探析[J].财会学习,2019(31):241-242.

[2]周祎,伏霞.如何加强基层财政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8(11):5.

[3]蒋颖颖.关于我国基层财政所预算管理工作研究[J].财会学习,2018(10):14.

[4]邵静.常熟市基层财政支出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

财税职能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县25个乡镇财税所现共有在编人员179人。其中:男,150人,女,29人;在岗160人,离岗6人,借调13人(县财政局9人、农税局4人);35岁以下18人,36—45岁115人,46—54岁46人;55岁以上6人;研究生1人,大学7人,大专32人,中专95人,高中26人,初中5人;正式干部11人,合同制干部139人,工人身份29人;每个乡镇平均6.3人,最多的15人,最少的3人。

二、工作现状

调查显示,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干部并没有完全沉湎于自身何去何从的困惑之中,而是按照县财政会议精神,服从大局,顺应变革,不等不靠,开拓创新,在职能转变上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重心,抓好乡镇财政管理和村级财务服务。如勉阳镇针对辖区各单位经济活动频繁、资金流转量较大且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为村级组织搞好财务服务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一是在认真审计的基础上,采取一个单位一本帐、帐户建立到组的办法、共设立116个帐户,将镇机关8个行政事业单位、15个村、93个组全部纳入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二是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特别是出租类资产进行核对登记,在“三不变”的原则下,收支两条线,规范运作。三是在镇核算中心分设机关单位核算组和村级财务服务组,2人负责机关单位核算,4人专职为村组服务。同时严格考勤,全天候工作,窗口式服务,保证随到随办事。

2、转换角色,从向农民“收钱”转向给农民“发钱”。

据统计,今年以来,25个乡镇财税所共向全县100576户农民发放政府性补贴资金2569.5万元。其中农业税灾歉减免款110万元,退耕还林管护费、粮食折抵现金2290.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56.3万元,地膜玉米等其他补助资金13万元。为了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府性补贴资金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各财税所在逐户落实、逐项核对的基础上,改过去多头发放、村、组发放为财税所统一发放,同时采用一户一折、资金封闭运行的“直通车”办法,将资金直接打入农户存折。增加了工作量,却防止了资金的“跑、冒、滴、漏”,深受农民欢迎。

3、创新思路,全力清收陈年老帐。

“收帐也是创收”。座谈中,定军山镇财税所长这样认为。他们将所里的10名财政干部分成5个组,责任到人,任务到组,闻风追击,蹲点守候,共清收回财政扶持资金16笔,58.46万元,合作基金会再贷款65万元,农业税尾欠9000多元。苦了自己,却有效化解了乡村债务,缓解了镇上的财政压力。

4、发挥财政监管职能,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财政扶持“三农”的项目和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这些为农民造福的项目和资金能更好地发挥效益,是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工作中,他们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不辞劳苦,边学边干,对扶贫移民、天然林保护、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等各项涉农资金,从立项、申请、拨付、使用到结算都直接参与、全程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5、主动配合、积极培植新财源。

如武候镇财税所针对辖区内地广林稀山地多的实际,与林业部门配合,以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和山地养殖为财源建设重点。老道寺财税所利用地域优势,主动配合党委政府跑项目、跑资金,确立了专业养殖、优质粮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六个重点项目。小河庙乡以茶叶、烟叶为主攻方向,张家河乡则把天麻、香菇、木耳的再发展确立为财源增长点。为加强这方面工作,同沟寺镇还大胆探索,在双方自愿、工作不减、待遇不变、身份保留的前提下,安排两名财税干部分别到官沟村和柳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6、立足长远,做好农业税免征的善后工作。一是在清理登记农业税尾欠的同时,理清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经济手续,消除隐患;二是对清理登记的212.72万农业税尾欠税改前挂帐处理、税改后进入司法程序依法清收;三是从长远着眼、小处着手,整理归档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收的有关资料,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体制典定基础。

调查显示,乡镇财税干部除干好以上工作,还要负责包村,配合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等中心工作。座谈中,大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与其他部门不同,财税干部必须在完成包村等其他任务后加班处理本职业务,即使农业税不收了,他们仍是乡镇机关最忙的人。财税干部的普遍感受是:有税收时,我们上半年“双过半”,下半年抓清欠,一年工作两月干,只要任务完成,其他就“一俊遮百丑”。农业税不收了,事情反而更多,过去可干可不干的弹性工作现在都成了钢性任务,而且考核更细、要求更严、压力更大,我们也由过去全年集中忙两月变成现在的天天忙。

三、问题与建议

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员思想波动大。自身何去何从的后顾之忧是当前乡镇农税干部心中的最大困惑。面对变革,虽然大部分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甚至担心把他们象清退临时工那样处理掉。

2、工作职能不统一。转变职能,服务“三农”,是乡镇农税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实践中,各个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自找事做,自定职责,各自为战,自成一体,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职能定位。

3、村级财务服务不规范。工作主体上,有的以财税所为主开展服务,如勉阳镇;有的以农经站为主,财税所抽人参与,如武候等乡镇;有的则直接由农经站负责,其他站、办抽人协助,财税所概不过问。如老道寺、定军山等乡镇。服务范围上,目前开展服务的村仅有一半,而且是有经济收入的纳入服务对象,没有经济收入的排除在外,即使纳入也是管村不管组,有的甚至两本帐运行。如老道寺镇的17个村只纳入了10个村,其中老道寺村只移交了37万资金,157万资金没有移交。工作管理上,一是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二是没有规范统一的工作要求;三是岗位不固定,职责不明确,责任落的不实。这种说管不管的现状,让财税所处于两难,管吧,与上级要求不符,不管吧,又担心村上出事。

针对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谈一些粗浅的建议。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结合乡镇财税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广泛深入的政治学习和形势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中央一号文件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服务意识;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乡镇财税干部感到农业税不收了不是没事干,反而比以前更忙;三是结合业务实际加强农村财务、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造就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农村财税队伍。

2、定位工作职责,促进平衡发展。

对乡镇财税所的职能转变既要有创新,还要有引导,既要百花齐放,还应规范定位。因此,尽快解决由于认识不同、经济条件差异、地域差别导致的工作内容上的互不相同。

3、未雨缪谋、探索人员分流途径。

按目前现状,各乡镇财税人员并不显多,有的还不够用。但下一步乡镇合并,人员集中后,势必面临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对此,一是对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清理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划定年龄界限,让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员提前离岗。三是借鉴同沟寺镇财税所的做法,安排人员到村上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