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6 03:0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安徽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安徽大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跨学科发展探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助推了经济发展、调节了社会公平、增强了社会稳定、弥补了市场缺陷,其重要意义日渐凸显.经济理论界也加强了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面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要求,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

国内很多高校在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伊始,就将跨学科教育摆在了首位,将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知识贯穿到教育中.从就业来看,基本上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工作[1],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跟各高校跨学科教育内容有关.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这也推动了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跨学科教育.(一)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国内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依托学校的相关优势学科,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这种理念不是简单创立二级学科,把一级学科进一步地延伸,而是要通过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既体现优势学科的属性,又凸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独特的跨学科特色.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面的子学科,大多数高校都是围绕公共管理的核心,只是侧重点不同,有些侧重经济学,有些侧重社会学.安徽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公共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弥补了公共管理专业在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的不足,社会保障不光涉及公共管理,也涉及社区工作、保险精算、福利经济学等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跨学科的教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很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特色,使学生不仅具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社会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保险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跨学科人才,不仅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面,还满足了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不同专业知识人才的需求[3].安徽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培养方案中,首先保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系列主干课程,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但是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体现培养跨学科人才的目的,课程设置了三个方向,一是社会保障方向,开设了社区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制度等侧重于社会学与政治学课程;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开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等侧重于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课程;三是金融保险方向,开设了保险精算、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会计、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侧重于经济学的课程.(三)通过实践教学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运用.实践教学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相融合,形成一个学科整体的知识概念.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很多学科,相关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是各自独立的,导致很多学生常常认为自己知识体系杂而不精,也不知道这些跨学科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怎么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实践教学很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通过不同阶段参与不同的实习、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形成了不间断的实践学习,迅速了解了不同学科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又能反作用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促进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运用到工作中.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与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街道、企业等单位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社会保障实践工作的平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将在小学期或者暑期实践中,直接接触社会保障的实务,了解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的实际运作,同时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全国的角度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在跨学科发展上的问题是目前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跨学科课程的覆盖面不够.据统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涉及学科很多,目前高校很难做到全覆盖,比如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设置中没有涉及基础医学课程,无法满足毕业生从事医疗保障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为满足社会对医疗保障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增加医学跨专业课程.这肯定涉及不同学院、甚至不同高校的联合办学,会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课程间的融合性较差,难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除了医学基础课程没有覆盖外,开设的跨学科专业课程里一些课程,如保险精算、保险营销等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有流失的风险,导致跨学科教学覆盖面逐渐变小,即使相关理论课程勉强维系,跨学科实践教学也根本无法深入,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国内很多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5],因此设置了诸多跨学科的课程.但大部分跨学科的课程都是选修课,很难进入专业必修课行列,甚至处于核心课程之外的边缘地带,被很多师生误解为完成跨学科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点缀.这种局面导致学院对该专业跨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太关注,更不可能大力扶植,教师也更倾向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选修,导致跨学科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停课的风险.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不例外,在专业设立之初,就将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从而导致该专业比其他专业涉及更多的学科,很难合理分配各学科的权重.从学校层面看,跨学科专业建设受到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过多设置跨学科课程不被认同,往往强调核心课程教学,而功利化的学分体制也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使部分跨学科选修课往往因学生人数少而无法开课.(三)跨学科师资力量的整合不够.一个成熟的跨学科专业,应该具备成型的多学科教学梯队、成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及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国将近90%的高校跨学科专业在师资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6].教育部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不到20年,各个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博士点也比较少,造成专业人才更加匮乏.从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力量上看,前期培养更多倾向于专业理论学习,很少真正参与跨学科实践,导致跨学科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各环节上都体现出了教师力不从心的情况.虽然很多教师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能够把不同学科知识尽量融合在一起,开设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但是跨学科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都无法实现一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跨学科的专业梯队建设上,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经常因人而断链,许多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人走课停,师资力量的缺乏已经是安徽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

查看全文

新时代高校档案制度建设分析

摘要:推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高校档案制度。目前,我国档案法律法规体较好地保障了高校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但高校档案工作也存在与新时代不相适应之处。本文分析高校档案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以安徽大学档案制度建设为例,从实践角度为高校档案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档案;档案制度

新修订的档案法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档案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档案工作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高质量法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档案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事业,也需要科学、实用、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作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来应对高校档案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我国高校档案制度建设的现状

据国家档案局网站的法规标准库和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库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共有档案法律1部、行政法律3部、部门规章38部、地方性法规66部,另外还有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和档案标准,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法规体系。其中,专门针对高校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有:1989年,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高校档案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1993年,为适应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实现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及业务建设各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根据时代变化对高校的档案工作进行调整。目前,高校档案部门依照现有的高校档案工作相关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结合本校档案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关档案管理制度,既包括涉及档案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制度,如《××大学档案管理办法》;也包括具体业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制,如库房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归档制度、鉴定制度、利用制度等。高校档案制度作为高校档案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具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解决高校档案具体问题的优势,是整个档案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能。随着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及高校校园文化和档案文化建设意识的增强,高校档案工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档案工作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这对高校档案部门在依法治档、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档案部门通过制定健全完善的档案工作制度,来促进、保障高校档案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高校档案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演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演剧的发展状貌

一是戏剧团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目前拥有戏剧团体80余个,演出剧种以话剧为主,还有黄梅戏、庐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团体,如安徽科技学院就有大学生黄梅阁协会,专门演出黄梅戏。二是演出市场活跃。省级层面,由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先后共同举办了三届的“校园大舞台”——“青春•理想”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全省各高校共报送了171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自创话剧作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均有剧目参赛,并取得了不俗表现。三是演出内容深刻。安徽高校校园戏剧体现出的相对独立的思想性、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平等与法制建设等等,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一次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含义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校园戏剧着力关注的重点。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是经费保障有力。目前多数高校拨款专项艺术实践资金对学生演剧活动予以扶持,除道具、服装等材料消费全额报销外,对剧团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也予以肯定。比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出台的《学生艺术实践暂行规定》,不仅对参加演出、比赛或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的教师给予课时费,还对交通住宿费用实报实销,给予出差补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出的后顾之忧。拿到奖项之后对教师的评聘职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非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登台机会尤为可贵,这是通常综合类院校的校园戏剧更加活跃的原因。学生们通过演剧排练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的良好风貌。二是给学生表达诉求的平台。无论是参加各种大学生戏剧节还是在学校内部演出或者校际交流演出,校园戏剧的受众大多是学生。因而受到的各种审查制度牵制较少,使得它能够尽可能表达出主创人员的各种思想,所以他们不受外界干扰而显得相对独立。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很多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断增加的,不同的人生况味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社会热点事件会成为敏感青年学子创作的源泉。他们会通过校园戏剧向社会表明他们的立场,并向社会宣告他们的存在。学生们有很强的表达意识,把事件放进故事,通过戏剧演出来,达到表达诉求的效果。例如反对战争、反对金钱崇拜、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组织师生给不幸患病的同学捐款、文化下乡等主题。例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演出的《给我一个家》就是关注城市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孤独的案例;另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陪你走到底》关注的就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心灵救赎的故事。三是相互交流的载体。除在学校内部和其它艺术团体交流外,自2014年起,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被纳入“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一、二届原创文学新星大赛选取部分优秀话剧作品和首届大赛的优秀剧本作品排演话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树之社表演艺术社、安徽大学布衣剧团、安徽农业大学原野话剧团、安徽建筑大学兰馨话剧社等参演,举办大学生话剧交流展和大学生戏剧沙龙,还邀请嘉宾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话剧创作经验。地市级层面,组织了各种校园戏剧节和青年戏剧节。如合肥市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青年戏剧节,就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等高校的戏剧院团前来参赛。高校层面,目前各高校戏剧社团基本上每年都要组织1-2次的校内公演,作为喜迎新生、欢送毕业生或欢度校庆等重大活动的必要配置。这些剧作中的优秀剧目还会被推荐去参加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家戏剧比赛中,并且每次都会有斩获。例如2014年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安徽省共派出两所高校参赛,在导演和表演上均拿到了校园戏剧之星奖。

三、对高校学生演剧团体的建议

随着教育部层面对高雅艺术的重视、中小学层面的艺术通识教育的全面铺开、电影电视的高覆盖的密集传播,演剧团体成员的艺术素养必定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助推演剧团体的发展,但困难还是有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区别对待。戏剧不同于歌曲、舞蹈等单一的艺术形式,综合程度非常高,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侧重学生思想的表达,所以要求区别对待。二是要保障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演剧的专业化程度和对服装、舞美的要求会逐步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提供后勤保障。三是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戏剧表演、导演、影视编导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应是校园剧社的标配,并给该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奖励补助上提供支持。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是一个地区高校人文社科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社团管理部门乃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扶持剧团的发展。

查看全文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摘要:由成人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面临众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促使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各种教育形式进行融合发展。本文在分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大学学历继续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构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提升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竞争力。

关键词:融合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高校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主要的构成形式分别为成人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三大主力构成。成人学历教育目前主要是函授,业余两种教育方式,是利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但是其面授时间长,无法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进行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的克服了工学矛盾,但其具有一定放任性,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过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试,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毕业。自学考试的考试管理比较严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自学考试实行弹性学制,只要学生将所有课程考试合格,即可申请毕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三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将其三者进行融合发展,构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

1构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挑战:(1)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中普遍存在着注重规模效益,轻视质量保证的粗放型规模化发展模式,面临着办学理念滞后、发展方向不明确、办学环节不合理等众多的挑战,严重制约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2)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下降。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招生对象是成人,本身质量有待提升,加之最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的成人有了其他的选择,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着生源和质量普遍下滑的挑战。(3)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中存在着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且不同教育形式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其在招生、办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互不管理,沟通不畅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行政管理。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学历继续的各类教育形式必须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推进不同教育形式的创新与融合。将成人学历教育的面授优势、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进的技术优势、自学考试的弹性学制和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优势进行融合,促进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

2构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四个一标准快速发展农业

我讲四个“一”,第一个“一”是概括一下各位专家学者发言的“一个共同特点”,第二个“一”是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理解”,第三个“一”是我要提出“一个期待”,最后我还要向大家发出“一个邀请”。

先讲第一个“一”。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都很精彩,对我很有启发,内容不再重述。虽然各位专家所谈的问题各不相同,研究视角也不一样,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发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所研究的问题置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换句话说,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所思考的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了,大家都感觉到,当今“三农”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往往来自“三农”之外,这可以视为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学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可喜可贺。

这么多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因此,我在这里讲一讲第二个“一”,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浅见。我以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化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同时现代化也是当今“三农”诸多矛盾的来源,这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大家知道,自1840年至今,160年了;在这历史长河中,无数先烈、仁人志士努力奋斗,所追求的不外乎就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再到邓小平,他们所提的主义、政治主张或有不同,所采取的政治手段也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核心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那么现代化到底要化什么、怎么化?1949年后60年社会主义实践就可以看成国家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这60年又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在前30年,我们试图以“非市场化”的手段——计划经济手段来实现国家现代化,企图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结果发现这个路很难走,走不通;于是,在后30年,我们掉过头来,搞市场经济。实际上,对于现代化到底怎么化,上个世纪40-50年代,先贤们就已经做过思考,胡绳先生就曾经指出“要现代化,就要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承认并肯定落后的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可惜的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阴差阳错地背离了他们当初的正确判断。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的这后30年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回归,我们通过交前30年学费,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之上,绕不过去;今天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补市场经济的课。那么,今天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到底要化什么、怎么化也就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这“四化”。再反过来看,当今“三农”的诸多矛盾和棘手问题也就是从这“四化”中来的。今天下午,专家们为什么要研究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呢?因为这是“市场化”目标决定的,是“市场化”的要求;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的本质东西是什么?是交换,交换的基本前提是交换主体平等,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不需要交换,奴隶主只要对奴隶实行“拿来主义”就可以了。之所以要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就是因为城乡不平等,交易主体不平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陈文胜刚才为什么要谈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呢?基本原因就是你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目标决定的。或者换个说法,如果我们放弃“工业化、城市化”目标,那今天下午也就没有必要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因为农民不需要向城市转移了。可见,当今“三农”的诸多棘手问题就是从这“四化”中来的。所以我说,今天各位专家学者把他们研究的问题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这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内在逻辑的。现代化是我们不能放弃的目标,现代化也是当今“三农”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来源。公务员之家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现在我讲第三个“一”,就是我的“一个期待”。我期待着下一届湖湘三农论坛上能多一点实证研究,多一点实际调查研究。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也很好,但给我的感觉是,绝大多数同志的发言是定性的理论分析,理论推理的成分大,有的还比较情绪化,缺少实证资料的支撑。我们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社会的医生,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要深入到农村去,要深入到农民中去,以使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讲话能言之有据。这是我在此发出的呼吁,我也以此与同志们共勉!

最后要讲的一个“一”,就是我在此要向同志们发出“一个邀请”。我来自安徽省,来自安徽大学。安徽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中国历次主要农村改革措施的“试验田”,对我们三农研究工作者来说,安徽省是理想的研究样本。国家批准了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在提速,也给当前的三农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安徽大学是省属唯一综合性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是安徽大学办学宗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安徽大学持续关注农业大省的三农问题,有三农研究的传统,建有若干涉农研究基地。在此,我真诚地向同志们发出邀请,请同志们在得便的时候,到安徽省、安徽大学走一走,看一看,以便加强我们彼此的交流与合作。11月20日,第四届县乡干部论坛将在安徽大学举行,由我们主办,希望能得到同志们的关注和支持。

查看全文

医学统计学教学管理论文

教育是科技进步和经济振兴的基础,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中国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今天,高等教育为适应这一新形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已进行着多方面的改革。sO100

众所周知,医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统计学更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教学内容贯穿于研究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形势,迅速推广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满足医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实现医学统计学的自身发展,是医学统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医学统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教学对象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教学手段落后。②医学研究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发展,信息数据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大数量化。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可参与性与知识的全面、系统性,以及多媒体组合的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见、所闻即所学”,适当拓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灵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以创造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决定进度,实现因材施教。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统计工具从计算器发展到计算机为主,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否则,一方面有人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使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势必造成大量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医学研究的许多数据关系到病人的治疗、转归,甚至生死,统计方法的误用会导致严重的论理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信息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统计学教学不再是数据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设计的艺术和数据表达的艺术,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申报院级教学研究立项的课题:

(1)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探讨

摘要:哲学践行从抽象和纯理论的学科走向指导并服务生活的趋势,而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理论内容之一,其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都在讨论研究。当然,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通过从对话方法、边界性、三条路进、相互补充三条路径归纳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是辅导员工作中,将哲学咨询和心理咨询两种方法联系融通起来,进一步为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方法提供了新范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咨询;心理咨询

1哲学践行理论、哲学咨询的内涵

哲学被认为是抽象和纯理论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哲学家们提倡哲学应该指导并服务生活,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practice)理论由此开始盛行。美国娄·马里诺夫(LouMarinoff)教授是哲学践行理论创始者,并一直致力于推动哲学践行理论的发展。他的著作是各个国家的哲学践行者们学习的范本,而后又成立了美国哲学践行者协会(APPA),“为哲学家提供培训和辅导,并且在哲学践行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联系”。[1]而在中国大陆将哲学践行理论最早引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欧阳谦教授。目前,哲学践行在中国重要的推广和发展:潘天群教授基于逻辑的“思想分析”技术、黎建球教授“哲学咨商”等等。本文的讨论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语境。近年来,在中国哲学践行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也致力于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结合,建立中国语境下的哲学践行理论与应用。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哲学践行理论的兴起,作为哲学践行理论内容之一的哲学咨询也应运而生。德国哲学家阿亨巴赫将哲学咨询机构化第一人。为了后面的探讨,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哲学咨询是什么?国内学者杨玉昌提出:“由一个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帮助个人处理其所遇到的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价值、意义有关”。[2]学者刘亚品认为:“受过哲学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哲学方法对因认知和伦理问题受到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咨询或疏导的活动”。[3]而学者欧阳谦指出:“运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种种困惑”。[4]学者冯周章则认为:“通过考察生活的意义、自我、经验和幸福本质,来帮助自己澄清价值观和态度,帮助来访者澄清意识中模糊的概念,使其借助合理性的概念重新审视用语言所表达的世界”。[5]马里诺夫认为:“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个别问题以及人类处境所产生的一般问题提供一种非病理的、非医疗的以及非病症性的解决方法”。[6]彼得·哈特劳(PeterHartel-oh)则认为:“是一种在哲学家与不必然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们之间进行的关于工作中问题、关于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问题的一对一的谈话”。[7]综上国内外学者所述,可以总结出哲学践行概念的诠释集中在几个关键词:“受过哲学训练”“来访者”“思想困惑”“意义和价值”“对话”。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心理咨询,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缓解和解决心理困惑和精神健康寻求的路径。

2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关于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都在讨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而通过分析归纳目前有三条路径,一是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对话”方法。学者冯周章提到:“心理治疗和哲学咨询都要用到对话方式。”卫春梅也提到:“力图通过谈话、指导、建议等过程与来访者交流、沟通。”[8]二是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是有边界。也就是马里诺夫所提到的等同于“划界问题”。根据马里诺夫教授的观点,“哲学咨询是对心智健全人的治疗”[9]潘天群教授的观点则认为,“思想分析师一种哲学践行,思想分析的又一个理论预设有健全的心灵”[10]实际上,马里诺夫教授与潘天群教授的观点是一致,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面对是有心理疾病问题的人,哲学咨询师面对的是心灵健康的人。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咨询对象方面的边界。除此之外,上文提到两者都是通过“对话”方法解决问题。而学者杨玉昌在肯定“对话”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中的“地位、内容、双方关系”不同。另外,两者的咨询方法、建立的关系、处理的关键问题、达到的咨询效果也是不同的。综上分析,这些不同构成了两者之间的边界,但是,事实上世界是非理性的,理论上的“划界”可以逻辑清晰,而实践问题中的边界却并非是单向度的。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讨论两者边界性的价值在于为实践咨询中的方法运用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三是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是相互补充。主要代表有美国埃利奥特D柯亨(ElliotD.Cohen)、马里诺夫等。柯亨提出:“哲学在心理学中运用”,[11]而且他明确指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无关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分析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而论证了心理学践行与哲学践行其实是相互融通,两者并不是排他性。哲学咨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样心理咨询也是。马里诺夫则认为,哲学咨询能够在心理咨询进行过程中提供帮助。他又进一步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谈话咨询过程中,咨询开始于心理咨询,目标是让咨询者接纳问题产生的情感状态,而终止于哲学咨询,目标是让咨询者接纳问题的本身。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国外,许多国家都已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则起步较晚。在国家经济、政策、法律的支持下,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肩负起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知识转化、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及模式、师资培养,创业商业竞赛,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以研究型大学为特定研究对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而我国教育界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理论探讨,侧重宏观研究,缺少对创业教育具体模式、实施途径和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分析,因此,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应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评价方面积极探索。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创业实践、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为评价指标,通过归类整理出各高校每年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数据,按照三年均有创新创业训练获批项目为标准,筛选出162所地方高校为样本,这些高校分布在安徽、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24省市,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进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样本高校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因子分析过程

查看全文

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尊重教职工民主权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举措,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

关键词:高校;工会;思想政治建设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防范化解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风险、促进学校和谐稳定的至关重要性,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民主管理、职工权益维护、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为创新发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蓄力助推。

1做好新时期思政工作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学校重大风险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流是好的,呈现出良好的、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等出现了滑坡现象。表现为:有的教师“三全育人”意识不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个别教师出现论文剽窃、学术欺诈、科研成果造假、道德沦丧丑闻等现象;有的教师包括少数党员干部受经济利益多元化驱动,理想信念动摇,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发生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再有就是高校正在推行的诸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使部分群体利益格局发生了调整,潜伏着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比如,去年我校推行的附属学校转制为社会化办学、龙河校区危旧房改建等重大改革,因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痛点”而导致相关利益群体反响强烈,或有不理性行为发生,等等。实践证明,思想政治上的这些棘手多变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干预,不抓早抓小,防患未然,就会不时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新闻”,借媒体发酵产生出轰动效应。对一所大学而言,这些“新闻”不仅关乎学生的培养、职工思想教育,同时对学校的声誉无疑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甚至危及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高校工会作为引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对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风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风险防控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主动担负起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2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查看全文

致高考考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天下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战争的根源,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阿富汉、伊拉克上空硝烟未散,沙特爆炸声又响起,这无不提醒我们:没有坚强的国防作后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没有尊言;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就没有人民安宁稳定的生活。国防是民族生死存亡之盾,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本。因此,既要居安思富,高举发展经济之旗,又要居安思危,磨砺御敌之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听惯梨园弦管曲,不识旌旗鼙鼓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通过这次美伊战争可以预见,现代战争将打破以往“海、陆、空”三维模式,是一场“海、陆、空、信息、心理”的五维战争,高新技术在未来战争中将占主导地位,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是战争的主导者。正如军委主席所深刻指出的:“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因此,巩固国防,加强国防建设,人才是根本。

时代赋予21世纪的军事领域将是全新的内容,迎接新的军事革命的挑战关键在人才。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未来军事领域的竞争,是高新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军事人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军队中形成被广泛付诸实施。美军共有500多个后备军官训练团在全国近300所地方大学、650所中学分别高有低级和高级军事训练班,培养未来的预备役军官。美国陆军现役部队中25%的将级军官和40%以上校官、尉官毕业于这种训练班。英军利用地方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采取“招进来”“派出去”相结合,一方面直接从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募军官,一方面选送部队学员到地方大学攻读。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到国家作法大体相同,即向地方大学提供一定的奖学金名额,吸收大学生为部队服务。我军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军官制度上有所不同,但在军官来源上有共同点。这主要是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及世界军事革命大趋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1998年解放军总政治部首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为军队培养干部的试点工作,随后又在全国22所高校展开试点。2002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决定》指出,招收国防生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要求到2010年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的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明确从2001年开始全军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国防生。

我们南京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区之一,成立于1955年,领导指挥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等5省1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其防区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的东南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南京军区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具有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部队,其前身经历了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等主要发展时期,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保卫国防、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屡建功劳,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英雄硬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鼓浪屿好八连”和“战斗英雄—黄仲虎”、“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范匡夫”等就是突出的代表。为了始终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制胜权,军区党委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升到战略高度,在充分开发利用军队内部人才资源的同时,积极走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近几年来,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建立依托培养关系,选拔培养国防生,2000年以来共招收选拔国防生近600名,从对首批毕业国防生一年来的跟踪考察看,他们献身国防思想牢固,文化基础扎实,适应部队环境较快,受到基层官兵的广泛好评。目前,地方大学生干部广泛分布在军区部队各种指挥和技术岗位,一大批同志已经成长为本单位、本系统的骨干力量,在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总部招生计划,南京军区今年将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5省参加全国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400名国防生,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16个与部队武器装备结合紧密的理工科专业。

国防生是军队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定向生。报考国防生必须是参加全国高考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公民服现役的政治条件,志愿从事国防事业;年龄在20周岁以下(1983年8月31日后出生),身体符合军队院校招收非指挥类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报考成绩须达到或超过报考院校在本地区的录取提档分数线。国防生招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政审、面试和体检与军队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同步组织,合格者由招生院校根据电子档案实行网上远程录取。录取后须与高校、军队驻高校选培办签订《国防奖学金协议书》。国防生在校期间每人每年享受5000元国防奖学金,除完成正常学业外,还须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部分时间,完成13门课程500学时左右的军政训练,为培养合格军官奠定基础。经军队和学校同意,国防生可报考本校、军队院校或与南京军区签约的其他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国防生毕业达到培养目标者,根据协议分配到师以下部队指挥或技术岗位工作,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住房公积金发放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除组织安排或经组织批准外,个人在5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