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2 08:22:18

家庭艺术教育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1

孩子的青春期和大人们的更年期都是值得家人重视的生命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青春期也有提前的征兆。由于身体变化的不适、功课的压力、生活的单调、初恋的迷惘、家长过分的关注等,却会造成孩子青春期的浮躁不安。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亦不是成人们想象的衣食无忧。他们渴望着心理救助和情感支持。面对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不要粗暴地去干预,不许怎样,那样会形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像如今离家出走的孩子,均是孩子家长是两个对立的矛盾体,没有产生思想的共鸣。那么,就需要家长不是一味地去堵,而是需要去了解、去理解、去疏导,从而让孩子平稳的度过青春期。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期,家长怎么办?(1)注重心灵沟通。抓住合适时机,与孩子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交流时间可选在孩子思想情绪好的时候,抑或是散步、旅游时,并且要以朋友的身份、探讨的语气,从生活的琐碎事上引导,切记不要老是围绕学习、分数、成绩谈,诱导孩子发表见解,适时疏通。(2)注重赏识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肯定,更何况是亲人。生活中放大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赞许,增加其幸福指数。不是在孩子面前总是提别人家孩子如何好。应懂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信心。(3)还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现今社会人过于现实,为此,孩子和家长都活得很累。家长为了孩子努力地打拼挣钱;孩子放学后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弄得孩子身心疲惫。为何不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增强自我意识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也是说:“吾日三省吾身”吗?生活中不要家长事事亲力亲为要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办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思想的缜密性、责任心等,都会不断的得到增强。有一句哲言说:有一种爱叫放手。不仅要让孩子成为家里的主人翁,更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同龄人的群体。那里有不尽的芳草地,有碧空如洗的蓝天,更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4)激发孩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打开一个人生潜能大门的钥匙。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意志品质。那就需要家长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几代人的爱都赋予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唯恐孩子在学校受冷遇。有的家长每天放学回家就问:今天来事批评你了吗?同学欺负你了吗?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孩子自然而然就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弱者,又怎能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呢?因而请家长多一份感恩教育,少一分怨恨怀疑;多一份鼓励与赏识,少一分批评与轻视。到那时,孩子就会多一份“山登绝顶我为峰,海到天涯我作岸”的自信心。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斗期,家长怎么办?(1)改变家庭教育理念。近年来,虽然大提素质教育改革,但中考与高考的考察模式仍没有改变,因而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纸空谈。孩子的考试分数、名次,仍是多数家长所关注的重点。孩子背负着太多家庭压力,社会负面影响与诱惑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减压。但求成长不求成功,孩子才能成长着,快乐着,生命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即注重过程,淡化结果。(2)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孩子在拼搏进取的奋斗过程中,同样会遭遇不可预知的挫折。记得前几年对日本和中国的孩子进行野外生存能力测试,日本孩子能自己生火做饭,中国孩子则脆弱地坐在地上哭泣。这一结果真的应该警醒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淡化孩子的受挫意识。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切挫折后,家长要及时赞扬孩子,送去一个微笑,那是动听的语言,那是真心的鼓励,那是有力的支持,那更是幸福的分享。当生活的闲暇时,也要因势利导的给孩子讲老鹰折翅飞翔的道理。当孩子出现早恋时,帮助孩子从感情脆弱的心理性格中走出来,你会欣喜的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是那么的阳光、乐观、活泼、开朗。当孩子面对生活宠辱不惊时,面对输赢淡然处之时,他就可以在世上傲然独立了。我们做家长的,就会享受峥嵘岁月苦的值得,期待大鹏傲苍穹的愉悦。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性格平台。运用艺术的方法塑造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为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奠基。

作者:车艳华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第十中学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中俄教育;高校;艺术素质

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向学生教授艺术的基本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修养。现代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该结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追求,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人文特点,在充分借鉴国外教育理念的同时,建立属于我国特有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而俄罗斯的艺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式比较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又存在很多大胆创新和改革的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相对而言,现在俄罗斯国民的艺术素养普遍较高,所以,要吸取俄罗斯在艺术素质教育领域上的成功经验,深度发掘我国艺术素质教育事业的潜力,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组成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丰富其内心世界,降低其沉迷网络和游戏、不爱学习的可能性。艺术素质教育关乎到人类未来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不只是对个人魅力的塑造和培养,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的艺术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现代化科技不能代替的,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基本手段。艺术素质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本国的民族特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人文气质,使青少年不贪恋于物质和财富,从小培养高尚和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进而从个人的层面升华到社会的层面,在社会上形成尊崇艺术的风气。

二、中国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基础弱

一直以来,我国注重的都是应试方面的教育,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从而导致了我国很多高校(除艺术专业教育以外)对艺术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普遍较低。教育部门在19世纪80年代颁布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相关法律,并明确指定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教育部在2000年初提出了加强整顿高校艺术类教学的课题,并修订了艺术类的相关教材,这一时间已经落后于世界艺术教育的平均水平。虽然我国在近20年的时间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体制,并加大力度吸收国外成功经验,但艺术类教育高校的规模和师资力量还远不如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2.专业化程度较低

由于近些年我国高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扩招和学科的扩建,使得原本根基薄弱的教学模式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据统计,我国当前高等艺术教育专业点是三年前的3—4倍,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科采用粗制滥造的教学设备和材料,虽然高校逐年的艺术类毕业生增多,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多高校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在招生的环节进行严格筛选,也没有重点选拔一些具有优秀艺术素质的人才,只是盲目地大量扩招,导致我国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技能低于同等水平。国家为了全力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也放宽了艺术类学生的入学标准,高考的分数线低于三本线的标准。所以,在当前的中国高校中,艺术类学科被视为文化课不好的那一类学生才会选择的学科,并不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种本末倒置的风气也影响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原本培育艺术家的高校变成了为了升学,退而求其次的最后选择。现代的艺术高校对学生的选拔和教育,以及高校自身的艺术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三、俄罗斯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国家,其民间的文化和传统使其社会和民风都颇具艺术气息,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文学戏剧,都具有时代的风格。俄罗斯也是一个将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很好融合的国家,在现代风格中融入了大量具有艺术气息的绘画和手工艺。这种由上而下、亘古流长的艺术素质贯彻了全国上下。

1.政府对艺术教育大力投入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国民艺术的培养,无论是民间艺术形式或者学院派的艺术形式都经过历史的渲染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国民不仅在受教育程度上领先于其他各国,在艺术造诣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平。在俄罗斯有很多世界一流的艺术类名校,在这些高校中配备了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政府也会定期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并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同时,俄罗斯政府还颁布了对艺术类高校扶持的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艺术类高校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改革,不仅要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也要引进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加以学习利用。俄罗斯政府每年对教育的拨款仅次于对军事项目开发的拨款,这种支出在世界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俄罗斯政府要求每一个城市高校都必须有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并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由高校带动的艺术文化气氛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的基本艺术教育设施不仅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也提高了居民感受艺术的能力。

2.高校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

俄罗斯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自学和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课程的熏陶,使学生不仅在书面知识上掌握全世界范围的艺术形式,也提高了自身感悟艺术的修养。俄罗斯艺术高校对学生艺术气息的培养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神胜形,在学习具体艺术形式时,不需要具备特定的演唱、表演和绘画技巧,而且更注重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色彩和价值观念。所以,俄罗斯高中内有一套完整的艺术素质课程的选修课体系,力求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通过课程的辅导、具体艺术展览和演出的熏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独特的魅力,并自主地参与到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热情带动当地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这种学校与社会接轨的艺术素质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素养,也可以激发学生从事艺术行业的热情。俄罗斯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旨在告知学生,艺术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内心世界的过程。

3.良好的艺术环境

俄罗斯不仅在高校内有很浓厚的艺术气息,连城市内部也充满了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独特魅力。在俄罗斯的大多数城市中不仅有设置特别的剧院,还有很多著名的露天广场和演出活动中心,这些公共设施不仅免费向城市居民开放,还会定期举办大型的艺术表演和文化宣传。在这种良好的城市艺术气息的熏陶下,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俄罗斯,不仅传统的歌剧、乐曲和画展艺术形式深厚人们喜爱,像马戏团等表演形式也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由于城市风气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接受新的艺术形式,进而乐于学习像纺织品、加工品、木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制作。在俄罗斯城市内各个角落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城市的居民也因此变得和谐快乐起来。

4.家庭环境的熏陶

在俄罗斯的家庭中,父母自身的艺术修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孩子可以通过家庭熏陶感受到艺术浅层的魅力,并对艺术产生兴趣。幼儿时期的孩子求知欲较强,无论是家中复古的桌椅或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墙纸和油画,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家中的装饰风格中可以体现一个家庭对艺术的理解,父母的艺术品味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俄罗斯的家长们还会经常带孩子去参加大型的艺术节活动,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历史文化都了熟于心。家长们对家庭艺术氛围的营造为孩子日后艺术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小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艺术素质,使其能够感受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并加以利用和升华。

四、俄罗斯艺术素质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政府加强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

我国政府应该正确认识艺术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艺术素质教育与人民精神建设放到同样的高度上,并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严格界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和普及艺术素质教育,通过政策来规范各高校的课程安排和招生要求。同时,在政府的政策中应该规定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师资标准,不能助长某些高校为了自身利益而扩大招生这种歪风邪气。教育部应该定期考察来落实和修改政策中的各项条款,并吸取俄罗斯的艺术素质教育理念,力求在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加强法律的约束力,使政策可以对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作用,进而使人们都能投身于热爱艺术的活动中。政府也要通过财政拨款来提高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政府不仅要对高校的艺术教育进行直接投资,为学校购置艺术专业的设备和场地,也要通过自己能力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工作中。政府在重视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艺术气息的宣传,在社区建设相应的文化活动中心,并建立良好的艺术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文化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向俄罗斯学习,争取使全民都参与到尊崇艺术的热潮中。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帮助当代青少年更好地成长,而终极目标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特的、属于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风气,并在人们内心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信仰,逐渐将我国的传统艺术推广到世界,就像俄罗斯一样,在艺术文化的某些领域可以达到世界的领先水平。

2.建立科学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

我国的艺术素质教育应该学习俄罗斯的教育系统,将艺术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全部的学习时代,从学生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需要配备完整的教育计划,使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毕业或进入职场之后,仍能够保持较高的艺术素养。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将艺术学习带入到自己日后的人生中,通过艺术的熏陶来陶冶自身的情操,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的传统艺术素质教育只注重于对学生的理论培养,教师通过课程讲授硬性向学生灌输艺术理论和知识,这种讲课方式不仅效率低,也无法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素养。而俄罗斯这个全民性的艺术大国,在艺术素质教育的领域中模糊了高校和社会的界限,学生不仅可以在高校中学习艺术,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艺术。这种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和实践经历有助于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艺术知识的储备量。所以在我国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中,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艺术魅力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塑造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可以真正热爱艺术这一门高雅的学科。同时,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应该将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由浅入深地教导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通过课程和实践的设置,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到艺术独特的魅力。根据个别学生对艺术独特的感知力进行有差别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在各阶段的艺术学习中体验不同的艺术气息。高校各阶段的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找到教学的侧重点,通过教育内容配合和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力求完善学生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全面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来规范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学子们。

3.重视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

俄罗斯之所以是一个艺术大国,是由于国家中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优质的“艺术细胞”,所有“艺术细胞”构成一个庞大的艺术整体。所以家庭是国家和社会艺术素质教育和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庭对学生日常的艺术素质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家庭的艺术氛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制定教学战略计划的根本保障。我国家庭中的大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教育,在孩子空闲的时候让孩子参加很多数语外的补习班,长期下去不利于孩子自身艺术素质的养成。所以,家长对艺术素质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孩子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划中。家长可以通过自身对艺术的热爱来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绘画手工,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家长不应该拘泥于艺术教育的形式,应该真正为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艺术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练习和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感悟。孩子的艺术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这也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一种方式。通过家庭的艺术学习,孩子可以与父母有更多的交流,父母也可以通过开心快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健康的活动,帮助孩子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拥有一个高尚的艺术追求。家长在督促孩子提高艺术素质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世界优秀的艺术和文化,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如果我国不断开展这样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也可以提高我国全民对于艺术教育的参与度。

五、结论

俄罗斯与中国在艺术素质教育上虽然现状不同,但我国正在积极做出调整和改革,通过找出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和学习俄罗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政府重视、高校教学体系和家庭熏陶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希望可以达到世界艺术大国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属于我国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国人可以拥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贺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J].艺术科技,2017,30(7).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家庭美育;家庭美术;审美能力

家庭美术,是家长通过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途径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以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孩子对生活和自然的欣赏能力及审美情趣,使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1]。2018年,福建省接受了一次小学生艺术教育质量检测的洗礼。当接到通知后,所有学校都闻风而动,美术、音乐教研组的教师更是忙得不亦说乎。教师调整优化以往的教学风格,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探究丰富的教学方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更加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然而,对儿童进行美育,很多家长存在认识不清楚、理解不全面的问题,缺少美育中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全面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家庭美术是儿童建立审美能力的基础[2]。家庭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进行有效实施,是教育工作者尤其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以崇高之美启迪思想,诱发主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美育,越来越多的儿童也开始投身艺术学习。这说明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美育就是实现“更加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家重视、学校深度参与、家长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打破教育的“唯分论”,给儿童创造一个“享受美育,全面发展”的美好环境尤为重要[3]。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庭缺乏对审美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相关知识,有的忽略审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过于热衷让儿童参加各种艺术比赛,让孩子在没有分辨美丑能力时,过早地通过技艺追求功名。在家庭美术实践过程中,以崇高之美启迪思想,提升家长的美术素养,诱发主动性,以身作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4]。如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将家庭美术纳入计划,开展各种活动:第一,知是行之成——家长讲座:由学校或家委会组织,邀请家庭教育或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给家长开设美术讲座;第二,行是知之始——家长讲坛:由学校或家委会组织,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或专业教师给家长和孩子开设亲子“美艺”兴趣班;第三,知行合一——家长志愿者:活动项目包括假日小队、主题活动,由学校或家委会组织,走出学校,走近老一辈艺术家,活动前期筹备、活动中期组织、活动后期总结提升,培养家庭美术素养。阶段性的家庭美术活动,能引导家长形成主流、健康的审美观,使其懂得美术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它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让人们获得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运用到任何行业和生活场景中,能够让人的一生受益匪浅。

二、以艺术之美提升素养,强化感受性

美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面对的永恒主题。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家庭美术聚焦“缺少发现”的问题,强化感受性,引导家长以艺术之美启迪孩子,让家庭美术伴随儿童的成长[5]。如孔子所倡导的,“兴于诗,利于德,成于乐”,王国维倡导的好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将家庭美术与校园文化同步,与课程改革同拍,探究开发“家庭美术”校本课程,以“美”为境界开设亲子“年段美术大单元”课程,利用班队会,由学校或家委会组织,邀请专业教师开展亲子美术主题活动。它融文学、艺术、家教为一体,构建家庭美术的课程结构,以美引善,育美于德。如一年级(行文化):读绘本+编画故事+品作品+谈感受;二年级(茶文化):读古诗+茶叶作画+品作品+谈感受;三年级(畲文化):听畲歌+创意畲画+品作品+谈感受;四年级(古文化):赏音乐+国画建筑+品作品+谈感受;五年级(红文化):看电影+学画名作+品作品+谈感受;六年级(廉文化):品名画+创毕业季+品作品+谈感受……创设具有艺术美的大情境课堂,或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美感;或利用儿童联想,对艺术鉴赏及亲子创造出的作品进行“美”的判断。总之,富有艺术美的情境大课堂,能让家长以及孩子感受到美,联想到美,从而追求美、领悟美。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年段“美术大单元课堂”正是具有这样的作用[6]。

三、以自然之美浸润心灵,贯穿实践性

家庭美术教学不可“闭门造车”。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能让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家庭美术以自然之美浸润心灵,强调“贯穿实践性”,儿童不通过自己的实践,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能力,如学生远足、登高、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等,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机会,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让学生从欣赏美过渡到展现美,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来[7]。聚焦自然美。以学校春秋游为契机,以研学实践为形式,以假日小队为单位,以年段美术大单元为主题。如一年级行文化——礼相伴,画春景;二年级茶文化——茶花朵朵,我来描绘;三年级畲文化——彩绘畲美,畲韵满园;四年级古文化——访古三贤,绘古建筑;五年级红文化——红色精神,少年发扬;六年级廉文化——崇廉敬洁,少年传承……亲自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研学实践基地进行美术综合性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实际运用知识,有效培养和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如二年级以茶文化为主题,能帮助学生对茶文化有所了解与认知,弘扬茶文化,并围绕茶文化这条主线,开展以下活动。第一,感受茶之美——习茶进课堂。儿童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引导下,开展“学茶史吟茶诗”活动,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了解感受茶之美。第二,观察茶之美——茶园采茶忙,雏鹰假日小队。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走进茶园,或看色彩,或闻茶香,或唱茶歌,观察品赏茶之美。第三,创造茶之美——巧手采茶趣,“巧剪明霞成片片,欲笑还颦,金蕊依稀见”。通过前期观察,感悟茶之美,学习茶文化,在怡人的春色中,激发家长和孩子的创作热情。他们或画或剪或捏,用自己的方式将一束束茶花绽放在春天的眉眼里,定格在心中,在轻松快乐的茶趣大情境中感受美、观察美,从而创造美。年段美术大单元主题实践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地接触和联系,在动中学、趣中学、做中学,能产生独特的美术教育效果,寓教于乐,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8]。

四、以生活之美激发情感,渗透教育性

美可以启智,可以育德,美育的价值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9]。家庭美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渗透教育,并通过美术情感提升人的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美术情感的抒发引导兴趣,借助情感充分发挥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热情贯穿于实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让“美”去占领学生的心灵,激起美好的情感,播下善良的种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引领学生走向爱美、乐善、求真。

美育是心灵的润泽,是塑造美好人格的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对孩子实施审美教育的天然摇篮,起到了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家庭美术不可缺少,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家庭成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形成美好的情感、习惯、行为,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有效的家庭美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育是心灵的润泽——专访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J].湖南教育,2019(01):7.

[3]王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家庭文化情境中的儿童美术教育——基于四个家庭的儿童启蒙实验[J].美术观察,2020(04):76-77.

[4]董东.浅谈原生家庭在美术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9(27):200.

[5]武洁.家长参与儿童美术活动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6]凌长明.校外拓展——小学美术教学途径的新探索[J].教书育人,2018(13):58.

[7]范卓.如何推进家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J].汉字文化,2018(03):108-109.

[8]彭烨.基于亲情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育[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4

一、转变传统观念,艺术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当前,一些教师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教育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事实上,艺术教育确实是大量的依托这些课程和活动来展开。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语文、数学及其它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元素,如何挖掘、引导和实施这些内容,已不仅仅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工作,这是面对学生时,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二、提升教师个人艺术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通过网络教学、专家讲谈以及集中辅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针对教师的各类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如通化市东昌区教育局在全区小学范围组织开展了“书法进校园”活动,在笔墨中激发童趣,在教育中传承文化,展现师生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2012年起,每个寒暑假都有近200名小学教师参加书法集中培训活动,85%以上是语数科目的教师。几年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书法水平已有了质的飞跃,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他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学生们共同分享。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写好他们人生中最初的几笔字,为他们的成长打造最坚实的、最平整的基础。同时,很多学校还组织体、音、美老师对本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艺术方面的技能辅导。教师根据自身喜好与专长,加强练习并不断提高个人艺术水平,不定期的进行艺术作品和心得交流,每位教师都参加过两种或以上的艺术技能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创建新形式下艺术教育平台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艺术课堂的主导作用,引领艺术教育快速发展

美术、音乐、书法和手工课等是当前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课堂,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各课程应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在保证课节的基础上,艺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学生。如音乐课可划分为几个小节,先让学生倾听歌曲或音乐,教师讲述歌曲所表达的真正意境及创作背景,伴着音乐指导学生练唱,最后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感,或喜、或悲、或急、或缓……在书画课中,教师可以展示书画名家的字画,讲述他们的求学故事,点评他们的书画成就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传授学生绘画技法和书写技巧,不断培养学生在相关艺术方面的理解与创新能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前行。

四、充分挖掘其它学科艺术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音乐、书法、手工等艺术教育,是美与艺术的集中和突出表达。其它学科所表现的艺术元素也都是其在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应挖掘美、塑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各学科教师都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体会到美,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感,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谛。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图片,在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中,不仅有图片,还有音乐、动画,这些图片、音乐和动画,就是艺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体现;通过对课文抑扬顿挫的朗读,展现句子所表达的意境,这是艺术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深入;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剧本,函盖语言、色彩、音乐和剧情等,这是艺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升华。数学课堂亦是如此。神奇的数字、变幻的图形,这些都是艺术的模板。一个七巧板,学生们会创造出无数个可爱的图示,是动植物,是机器人,是宇宙飞船,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梦想。

五、重视家庭艺术教育,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自媒体;社会支持系统

一、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人数呈现大规模递增,一方面将促使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教育从精英式教育演变为大众普及式教育,另一方面将为传媒艺术行业输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传媒艺术类人才资源。在大规模培养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当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面对学业、情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其内心深处的平衡点与心理受能力被打破,从而导致这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二、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个性鲜明,追求独立性与自主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活跃与敢于创新,在考虑问题时其主体意识较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中,通常强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的个性,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理性地思考与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当自我理想和现实实际产生矛盾时,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甚至会产生烦躁、自闭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维较为敏捷与活跃。同时,他们具有想象力、追求完美、执着、敏感、易冲动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此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通常都具有情绪化的特征,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缺乏自主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会因为小的困难或挫折而引发出很大的情绪反应。

(三)攀比心理严重。艺术类教育通常花费的资金比传统类教育更高,因此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通常都比较好,这导致了他们容易在穿名牌、配备高档电子产品、购买奢侈品、高消费等方面,产生互相攀比的心理。并且家庭条件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来自农村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无法负担昂贵学费的同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心理。

(四)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走向成熟但又并未成熟的一个阶段,导致他们的内心极易滋生出各种矛盾,主要包括现实和理想、依赖和独立、自卑和自豪、空虚和满足、心理闭锁和渴求理解等矛盾。由于他们属于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敏感的一类群体,因此他们更容易爆发出严重的矛盾冲突,同时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更大。

(五)人际交往能力弱。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受到中学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这个阶段,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产生两性意识,但由于中国性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他们不能正确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另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部分缺乏自控力、思想尚未成熟的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沉迷虚拟网络,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不利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三、造成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对社会变化的不适应。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不仅冲击了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而且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因缺乏辨别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引起了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群体性焦虑。在海量新闻的挤压中,他们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中、对社会名流精英的仰望中,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2.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社会支持通常表示一个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其他人各种帮助与支援,主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目前,家庭心理支持失当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例如家庭的结构、情感与教育等淡化,导致部分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另外,学校和社会对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和辅助仪器有限,不能根据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二)个性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在大学期间,自我认同感是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而自我认同危机同时也是他们最容易发生的一个关键时期。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品格与人格并未完全独立,加之独特的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在面临学习、恋爱、就业、与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时,通常处于诸多矛盾冲突之中,例如自卑和优越、孤独和合、失落和成功、现实和理想等矛盾。2.抗挫折能力弱。目前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多为90、00后,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缺乏生活历练。他们的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都较为贫乏,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冲击。而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独立自主地面对竞争和挑战,自己做选择,这对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四、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传媒艺术类高校将以积极的视角解释个体的行为,探索大学生健康发展路径,充分体现“发展意识”而非“问题意识”。因此,辅导员尊重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反应大学生心理诉求,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危机,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在量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人数,在质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增强自信,维护心理健康。2.开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品质植入到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有助于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文化塑造人,用艺术感染人,倡导通过自己擅长的专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将结合传媒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术,采取绘画、摄影、舞蹈、朗诵、海报设计、心理剧等形式,有效践行积极心理学在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二)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

1.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了让自媒体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传媒艺术类高校要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平台,实现网络育人。例如,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公众号,每天定期发送推文;在大学校园网设计电台与咨询栏目,合理的开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专题板块;利用网络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结,宣传普及亲子沟通方法,提升亲子沟通效率;鼓励学生制作心理微电影、微课程、公益广告等可供观赏的自媒体作品进行交流讨论。2.利用自媒体,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由于自媒体具备自由、平等与开放等特征,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状态、获取相关信息,而这些社交“足迹”有助于实现学生“精准画像”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收集和评估。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利用自媒体从个人喜好、生活节奏与学习状态等角度来及时了解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动态,进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及针对性。另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可组建心理互助QQ群、微信群,通过自媒体实现同辈心理互助,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利用网络进行疏导,提供心理援助。

(三)创新教育机制,构建积极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6

大专艺术教育的空间很大,途径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主渠道”、“三辅渠道”。1.大专艺术教育“三主渠道”──知识课、活动课、渗透课。(1)知识课。大专艺术教育的知识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音乐、美术,选修课有舞蹈、书法、艺术欣赏、美育修养等。主要内容是系统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训练基本技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观念,设计意识,发展创造思维,陶冶品德情操。(2)活动课。大专艺术教育的活动课主要指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举办的各种展览、比赛和艺术节,组织的艺术类社会活动等。(3)渗透课。指在艺术学科以外的其他文化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美育已超出艺术教育的范畴,除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外,还涵盖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其内涵更丰富,其外延更宽泛。2.大专艺术教育的“三辅渠道”──校园艺术氛围、家庭生活美育、社会大环境美育。(1)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包括学校办学特点的确定,教育思想、办学目标的积极引导,校园环境的美化,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它们都会对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重视家庭生活美育。包括创造高雅、文明的家庭生活氛围,布置、创设家庭艺术小天地,开展家庭艺术活动,组织家庭假日旅游或社会实践活动等。(3)社会大环境美育的引导。指利用各种设施、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进行美的教育。如发掘和利用社会美育设施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美丑来实现生活美育。

二、大专艺术教育方法初探

1.确实抓好艺术学科教学,上好知识课。(1)开好艺术课,建立艺术教育工作体系。按《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配备艺术专职教师,学校另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老师,并组织培训,构建一支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可采取抓好二个渠道和引入激励机制的办法,两个渠道:进修渠道、科研渠道;激励机制: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成果激励、信息激励等。(2)构建艺术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要使艺术教育具有特色并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遵循教材大纲和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目标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构建大专艺术教育内容及目标体系。(3)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为此,艺术教育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4)改革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改革传统的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可采用“综合评定等级制”、“三个一票否决制”。综合评定等级制:将学生艺术课(含第二课堂艺术活动)的出勤、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特长的展示等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并各占一定比重。三个一票否决制:对艺术课成绩达不到“良的学生实行”三个一票否决。即不能评优秀学生,不能评优干生,不能评奖学金。这样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引入了激励机制。2.全面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活动,上好活动课。(1)准备工作做到“六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教师落实,学生落实,设备落实。(2)组织管理做到“三查”。即查师生的出勤,查活动效果,查活动记录。(3)教学辅导做到“三重”。即重教法,重学法,重技法。(4)氛围营造做到“三配合”、“两结合”。三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保持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长盛不衰。两结合:⑴校内、校外活动开展互相结合。有的高校把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些科目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必修课,明确规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分配,把《实用美学》、《音乐鉴赏》、《艺术思维学》等作为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同时,教务、团委、学生会院系等方面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对于师范类学校,还特别重视开展“三笔字”和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活动。通过举办“红五月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选拔在艺术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进入艺术团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更大发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来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建大学生艺术团,来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艺术团可包括乐队、舞蹈队、礼仪队、腰鼓队、秧歌队等。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一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骨干,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最终为祖国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3.加强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对艺术上有一定特长并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可采取全程跟踪教育机制。4.各学科渗透美育应重点解决好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渗透的方式两大问题。(1)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育因素很多,如德育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涉及许多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它们本身是一些心灵美的人,是社会美;语文课中的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是艺术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具有对称、平衡性,是科学美;体育课中的各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美……教师在发掘学科美育因素时要明确两点,一是每一个学科内容中蕴含着多种美学观念,二是体会学科其中的韵律。(2)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渗透美育。各学科教师还应把艺术学科教学中直视、想象、模仿、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使“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是一种艺术”。传授知识借助审美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原则、形象化原则,引入愉快教学理念,从而探索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使美育的渗透效果更加明显。艺术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课题,其教育途径和方法很多,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校而异,但其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方案

1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1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培养与学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父母一般能够支持得起自己的孩子花费时间以及金钱来进行艺术类专业的培训。艺术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当中,基本没遭受过金钱所带来的困扰,没吃过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小挫折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也有一些学生家庭比较贫困,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身边的同学穿戴等都比较高档,经常性的对比也会让他们处在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因为物质条件所引起的自卑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因为相貌原因引起的自卑,因为专业以及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一般比同年龄段学生在容貌上更“成熟”,更擅长打扮自己。但是也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先天的原因对自己感到不自信,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对事对人都变得敏感多疑。

1.2自我中心化明显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就是焦点,但是进入大学后,进入到一个相对松散的环境当中,身边的同学也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即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也很难有人天天围着自己转。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很强的心理落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人就会另辟蹊径。要么就是染发,穿着奇装异服,以博取别人的眼球,获得关注。要么就是在一些艺术类学生当中频繁地出现旷课、不守纪律的行为。一些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一些明显的行为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关注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而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要求人人为自己,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想要从集体当中得到利益,却不讲集体纪律,这是目前很多艺术类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1.3功利心、目的性强有一些艺术生学习艺术专业是出于自身的爱好,从小就接受专业的训练,并且希望从事相关工作,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课功底不行,才转学艺术专业,以弥补其不足,最后为了能够考一个大学。这种方式从高中开始就带有很强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不管是出于主观动机还是被动的被家长安排,对于他们个人性格等的养成都会带来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学会了投机取巧。等到上了大学,有很多学生参加社团或者参加学校的活动就是奔着某种目的去的,因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现成的利益收获。在班级活动中,跟自己利益相关的,学生就非常上心,甚至争着抢着要参与,但是跟自己没一点关系的,就很难在活动中看到学生的踪影。虽然学生能得一时的蝇头小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在大学当中养成的行为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1.4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艺术类学生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些学生关注自我多于关注他人。在与他人相处过程当中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却不愿意为他人服务。这种相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带来矛盾,造成了艺术类学生与人交往困难,甚至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在与他人情感相处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非常容易走极端。虽然很多艺术类学生在打扮上看起来很成熟,但是实际上心理还没有“断奶”。尤其是在两性关系处理当中,一些学生非常容易走极端,很多高校也出现过极端案例。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巩飞(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122)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j.cnki.kjwha.2019.05.072

2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上选秀、娱乐节目的井喷式增长,在提供给人们繁忙工作后的消遣、给予更多普通人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带了一些浮躁气息。一些人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同时网络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等,又给予想要成名的人提供了条件。这些潮流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是学习艺术专业的艺术类学生。模仿成了一些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一些学生在宿舍视频直播,不顾是否影响他人,还有一些学生借着所谓的参加艺术活动的名头,天天翘课,严重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这背后都是浮躁心理的直接反映。

2.2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现在的很多家庭当中,离异、重组家庭变得非常的普遍,很多学生在重组家庭中成长,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活中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其次,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庭已经有了二胎或者正在准备生二胎,虽然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到了成人的阶段,但是心态上未必成熟。从小就是备受全家人的关注,但是突然又多了一个人分享父母的爱,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未必能够及时转变过来,所以也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最后,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做得并不是非常的好。很多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任由孩子在大学当中“自由生长”,从高中、初中教育的严要求,到大学以后的绝对自由,这其实都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青春期当中,心理有着丰富的情感需求,一些家长对此不够重视,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3个人自我因素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更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也更加的情感细腻,所以他们的心理动态也比同年龄段的学生丰富。丰富的心理情感对于他们感受生活,学习艺术专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丰富的心理情感也会让他们变得十分的敏感,再加上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又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辨不清是非,分不清对错,走入歧途。

3改善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3.1建立有效的心理排查渠道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且出现心理危机事件都会出现一定的征兆,所以有效的心理排查对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全国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后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排查,排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当然心理调研只是排查学生心理问题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有效开展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职能。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地利用以及组织好班干部,建立心理委员、宿舍长、班级主要干部为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很多学生出现突发事件,表面上看似毫无征兆,实际上已经有潜在的征兆,而这些征兆,辅导员一般很难察觉。所以首先应该建立宿舍长为主的及时信息沟通渠道,宿舍长是加强宿舍管理的重要角色,宿舍长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团结宿舍成员,带领舍友搞好宿舍卫生,也应该及时地关注宿舍成员的心理动态,对于出现隐性心理问题的宿舍成员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其次,应该建立心理委员为主的日常沟通渠道,心理委员往往在班级干部当中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心理委员的作用不言而喻。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一方面让心理委员明白其自身责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委员业务上的指导,发挥其作用,有效地帮助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阴霾健康成长。最后,应该充分发挥主要班干部的职能,统筹协调好宿舍长以及心理委员的作用,使得工作开展的及时并且有效。

3.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首先,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心理危机等级进行分类指导,而不是采用笼统的方式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新入校的学生更多地是面临着适应以及角色转变的问题,所以更多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适应性教育当中。大二、大三的学生可能在学业规划、大学生活规划等方面产生困惑,所以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引导。大四毕业的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职业选择、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就业等带来的压力,所以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压力疏导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更有针对性。其次,积极开展朋辈引导教育。艺术类的学生通常来说,个性比较鲜明,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心理疏导以及教育的时候,有一些学生甚至会有一些抵触情绪,从而疏导效果不明显。所以可以利用心理问题学生的身边同学来开展有效的心理帮扶,这样作用会更好。因为同学之间相处,没有心理的防备以及抵触,学生会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情。

3.3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机制家庭在学生的成长当中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应该自学生入校时起,就建立学生的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信息以及家庭背景,对学生信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单亲的或者重组的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加大关注力度,掌握心理动态。对于心理排查出的有问题的学生一方面应该及时与本人谈话交流,建立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应该及时的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多方配合,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白文刚.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艺术生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83-86.

[2]谭利佳,刘云龙.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8):223-227.

[3]李阳.艺术类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广西教育,2014(5):58-59.

[4]杨涛.浅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学改革,2014(2):117-118.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8

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内在的、深层次的诸多问题。主要有: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2.应试教育的主导作用明显。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4.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5.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等。这些问题在多个方面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结合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意在阐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希望对决策者制定艺术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艺术教育的定位与功能

各国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因其具体国情而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将艺术教育定位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表现为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使受教育者逐步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最终使之自由和谐地全面发展。审美情感能把道德引向与个体情感欲求的结合融会,从而使道德“他律”转化为“自律”,即意识行为的自由,从而构成使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自由的中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应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努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尚书•舜典》中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古代儒家的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体现了重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立地位的教育观念。古希腊的思想大师们也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认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里谈到“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三、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当前艺术教育出现的其它问题,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将艺术教育定位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定位仅关注艺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并将艺术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从属地位,忽视了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所谓“艺术教育”,即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教育者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受教育者施加以艺术为内容的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完善个性,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教育。对于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改变附属于素质教育的地位,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将艺术教育从素质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做法更能体现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从而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浓重色彩,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艺术教育的工具性和技能性的性质。

2.应试教育背景使艺术教育发生“异化”

在一般招生考试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偏重文化课程,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术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小学艺术教育缺乏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长期以来,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商的教育,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实际上艺术教育姓“智”。同时,由于招生时对于艺术特长生有优惠政策,导致普通教育不普通。艺术教育成为专业教育而非普及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招生录取中更具优势,往往让学生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这对艺术教育方向的偏离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

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三者相互脱节。艺术教育主要实施场所为学校,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同时,学校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对社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的利用十分有限。家庭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将学生送至专业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养,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如带领孩子欣赏音乐会、参观艺术展等相对缺乏,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社会的艺术教育是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教育,缺乏高雅艺术熏陶的社会环境,难以完成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欣赏层次的重任。

4.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资金是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资金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足的图书和期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充足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在这些硬件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软件”的配合———雄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5.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缺乏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没有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同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导致学生仅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艺术教育课程。另外,学校课程设置中将艺术课程置于副课的位置,加之占课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学生轻视对艺术的体验与课程的学习。

四、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原因剖析

结合相关研究与资料,笔者认为导致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国家将艺术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而未将艺术教育置于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统领素质教育的地位,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发生偏差,从而限制了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作用的发挥,这种认识偏颇也导致了对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后续问题。学校一方面将艺术教育视为专业化的教育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化的教育,另一方面相较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艺术课程被视为副课,部分学校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随意占课现象严重。家庭艺术教育也多瞄准培养专业技能,从而利于升学就业,使孩子在与同龄人竞争中更胜一筹等目标,一些家长在纯功利目的或“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驱动下,往往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却未能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加以引导。

2.应试教育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引导艺术教育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思维程序化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人类组织化、理性化的学习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工具理性的荡涤。在教育市场化、功利化加剧的应试教育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更多地沾染上了工具性的色彩,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虽然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上几经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机制,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升学的巨大压力使民众的价值取向功利而又实际,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取代。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还很容易受到功利性的影响,艺术教育成为考试加分的筹码,成为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工具之一。2008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艺术教育,并对课时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规范对学校艺术活动的管理,即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

当今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缺乏兴趣、轻视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有很大关系。(1)艺术教育仅注重学校教育,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有机互动的资源利用平台。艺术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上只有学校才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与社会配合学校艺术教育的行为很少。同时,家庭艺术教育的专业倾向、升学筹码目的,加之日常艺术熏陶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发生偏差。学校与社会对社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社会艺术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两者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社会主导的大众化艺术倾向使得学生的艺术教育缺乏高雅艺术熏陶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审美欣赏层次的提高失去了影响显著的环境支持。(2)学校艺术教育中仅侧重音乐、美术两门课程,未形成多学科联合、全方位教育模式。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两门传统课程,对于语数外等其他课程则缺乏艺术的开发与教育,没有挖掘出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缺乏美的课堂研究,学生缺少感受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的机会与平台。这样单学科的艺术教育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十分有限,单维度的艺术教育也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生动的艺术体验。(3)音乐、美术课程中,仅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艺术的启发与引导,未能完全起到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作用。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即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艺术教育与生活结合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如果艺术教育没有发掘学习内容中的生活因素,没有发现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那么艺术教育便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国内外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

针对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多学科艺术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它的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以学科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门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以便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效度,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艺术感觉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最终改善美国的国民素质和审美福利。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涉及到的四个具体学科,每一学科都与其他三科处于有机的整体,互补互动,共同关注艺术这一主题。同时每一学科所起的作用又各有侧重: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艺术批评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和解释艺术表现,属于批评的艺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发展。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对当今世界的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相对薄弱的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来说,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极富启发意义。通过调研,我们走进了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该小学位于亚运村附近,临近少儿天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安全教育指导中心等综合性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在艺术教育中,该小学将社会文化资源与学校资源整合,在安贞里学区实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很具有借鉴意义。

六、艺术教育改进方法

综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理论与实践,笔者对于改进艺术教育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1.转变观念

(1)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教育,理应发挥其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而祛除或减少其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作用。(2)理清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还处于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的地位,要想达到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的目的,就必须改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3)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破除传统“智育第一”的观念,“养其根而俟其实”,全面认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因材施教,全面评估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重视不仅包括传统的智育,还有艺术之类的智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4)在学校教育中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提升艺术课程在教育大系统中的地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被定为副课,处于边缘地带和被冷落的境地,因而难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我们理应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全面提升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

2.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执行与评价体制

(1)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和人员,对艺术教育人员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培训。师资是艺术教育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素养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效。应当扎扎实实地做好艺术师资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我国艺术师资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让好的艺术师资真正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积极对外交流工作,聘请专业人士来校交流,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交流平台,促进现有艺术教育人员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领导也应重视艺术教育,使艺术教师不再是教育中的助手与配角,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使优秀人才成为艺术教育的主力军。(2)完善艺术教育的方式和评价体系,将其纯粹化。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针对艺术类课程,采取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音乐教育应将基础知识、视唱技能、节奏律动、形体动作、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对于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也应努力发掘其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挖掘艺术元素,采取艺术化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美术展览、欣赏音乐会、做游戏来学习艺术。通过这些改变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还应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对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3.拓宽艺术教育途径

(1)创新艺术教育途径,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艺术教育中也应充分挖掘各种艺术资源。我国拥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在实施艺术教育时也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应用多种平台,以拓展综合、多维交叉的艺术教育模式,共享社会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吸取提炼地区民族艺术样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出发,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关注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的目的。(2)艺术来源多元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学校、家庭、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艺术资源。或“请进来”,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走出去”,让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家长也可以被邀请加入艺术教育的行列,使家庭成为学生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使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4.完善艺术教育的教授内容

(1)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常可以被分为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这四个具体学科,这四个具体学科在艺术学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我国的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知识的灌输与艺术技能的训练,削弱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因此,在我国的艺术教育中,必须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2)加强各门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综合性的艺术教学。我国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承袭了近代西方的分科课程体系,存在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体系的严密性等分科课程的弊端。在艺术教育领域,上述弊端同样存在,如音乐、美术等学科间壁垒森严、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等。然而,艺术自身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必然决定了艺术教育应该是丰富多样和相互融合的。因此,要促进艺术各课程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各门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让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应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如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积极开展美的课堂研究,让学生感受在语文、数学、自然、体育和手工课等课程中的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综合艺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单科艺术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各种艺术的有机融合会使其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教育自身的繁荣。(3)系统设置教学安排,协调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属性应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早期的小学阶段主要是接触和熟悉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活动;中期的初中阶段进行比较正规的艺术史学习;后期的高中阶段则深入研究代表作品,培养分析和评价艺术的能力。以难度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走入艺术的殿堂,通过系统而连续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并保持其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七、结语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感恩;教育缺失;传媒艺术类;实施路径;雷锋精神

感恩教育是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位,引发了各类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传媒艺术类高校中,学生家庭环境各异,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极强,普遍缺少挫折教育,极易出现各类社会性问题,亟需在传媒艺术类高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及时解决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

一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缺位现状

大学生应该是知识、文化、品德和修养的代名词,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近些年来网络和新闻报道不乏一些有损大学生身份的事件,如:恶性杀人、自杀自残、开水泼老师、硫酸泼熊、投毒案件等等。这些现象,与以往社会印象里的大学生形象格格不入,反映出当前,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缺失问题。尤其是在传媒艺术类高校中,学生家庭环境各异,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极强,普遍缺少挫折教育,极易出现各类社会性问题,亟需在传媒艺术类高校中加强思想政治及感恩教育,及时解决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理想信念缺失。缺少学习动力,精神空虚,对未来感到迷茫,这是当今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家庭条件优越,缺少理想信仰,挫折承受力差,这是传媒类高校学生普遍表现。不少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是为了提高能力素质获得群众认可,而是抱着“有利就想,有钱就图”的心态,把入党当作是一种获得荣誉的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渐渐地失去对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过多地追求切身的经济利益或价值体现,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二)人际交往不畅。大学生社交困难,信息闭塞,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心理承受能力差;课堂参与度不高,不愿回答和讨论问题;只会服从安排,不会主动学习,实践失去意义,也不会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三)当前社会各领域矛盾多发,高校大学生需要对社会价值观进行甄别,容易产生混乱和困惑,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他们不是简单地循规蹈矩,而是利用自身的价值判断综合考量,其价值倾向具有实用化、功利化的特点。与传统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追求物质的、个人的与短期的利益,相对缺乏对精神层面的、集体的与长远的利益追求。(四)自我意识强烈。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常见矛盾主要有四种: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差距,过大的差距则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二是开放的环境与内心封闭的冲突,每个人都向往交往和友谊,希望得到关注,实现自我价值;然而,部分学生总是心存防备,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常常感到交往不畅。三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情绪容易走极端,情绪易波动,控制力差。在遇到现实问题时,既想符合自己的感受,又不想与社会需求发生冲突。四是自由与社会限制的矛盾,大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正逐渐成熟,他们希望独立地面对生活中困难。他们想独立,却时常缺少社会经验,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尤其是经济上无法真正实现独立,这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困扰。(五)铺张浪费严重。改革开放让当代大学生得到了物质上的红利,他们再也不用紧衣缩食,但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各大高校食堂时常爆出学生铺张浪费的种种行径。尤其是传媒艺术类院校,大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盲目攀比现象尤为突出,过豪华生日会、请客恋爱摆豪华宴、买名牌消费品屡见不鲜。

二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理论分析

感恩教育是一种美德,是每个社会人都应当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当前大学生容易受社会腐朽思想和不良信息传播以及“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家庭学校感恩教育不彻底,自身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层面,多元文化带来冲击,品德教育缺位。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圆大学梦,国家社会提供了各种支持和帮助,有些学生是靠国家各种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各种资助读完大学,等到毕业后,却把还款和感恩回报的事情抛之脑后,甚至出现恶意拖欠贷款的事件,给国家、社会和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造成严重影响。有些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自身家庭条件优越,却编造各种谎言,申请国家和学校的各类补贴和资助金,花钱大手大脚,毫不吝惜。(二)家庭层面,淡化亲情,不懂感恩。不论是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大学生,都应该是维护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淡漠亲情,部分学生平时很少和家里联系,没钱花了才想起和父母联系,把父母当成银行,只会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报。随着通信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父母沟通本该更加便利,但许多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甚至对父母是屏蔽的。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缺乏与家人真正的交流和谈心。(三)学校缺少教育引导的有效手段。高校,作为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班岗,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为学生建立了成才之桥,为社会建立了育人之桥。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充满恩情,能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业。走向社会,能够积极投身工作和社会服务中。但在关注毕业率和就业率的情况下,德育教育容易被弱化。作为传媒艺术类学校,虽然从教学到管理,包括社会实践,都在强调感恩教育,但学生更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懂感恩,缺乏敬意,不懂得珍惜。以至于在网络上指责辱骂,甚至于严重者出现人身伤害事件。江苏某校,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殴打监考老师事件,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三传媒艺术类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借助社会力量,营造感恩良好生态。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至深,在年满18周岁时,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仅通过理念认知去灌输感恩教育,可能会引起反感,取得不好的效果,必须要借助社会力量,从形式到内容上提升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传统节日等形式上渗透着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作为感恩教育的资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榜样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借助雷锋等民族榜样的力量,同时要不断挖掘新时代环境下的新典型。正确处理社会问题和负面新闻,如“重庆公交车事件”类似的“城市冷漠症”,从大局着手,做好正面引导。(二)传承家风文化,树立良好家国情怀。高尔基有句名言“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家是所有人的启蒙学校,父母面对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仅仅物质上的满足不能代表心灵的真正需求。家长要传承好良好的家风,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感受着家庭生活带给的一切,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识恩、知恩能力。良好的家风,尊老爱幼的美德,可以在大家庭里,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效仿和示范作用。(三)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必须发挥学校作用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来,努力帮助全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解决“90”“00”后青年大学生精神“悬空”状态。第一、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能力通过理念认知去感知感恩教育,在循循渐进中,弘扬传统感恩教育,而非灌输式教育,以免引起反感。第二、发挥社团等实践活动的感恩教育动力传媒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行为活跃,喜欢组织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学校一定要依托社团活动等平台,开拓感恩教育课堂,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比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贫困山区看望贫困学生,去社区看望孤寡老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和尊重,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感恩教育易于接受和领会。第三、尝试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重要评价指标尝试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纳入学生手册,围绕感恩完成德育教育的规定动作,为走向社会,培养良好社会责任感时代青年搭好桥梁。将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使受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以便日后回报社会。

四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媒艺术类高校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心怀感恩,如何做人。在探究感恩缺失原因后,要充分利用社会平台,提倡家风文化,研究学生培养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论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利用社会、学校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感恩教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恩之心,进而外化为学生本人的感恩行动。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5):93-96.

[2]徐修文,赵凯迪,刘元芬.网络对90后大学生亲情观影响的调差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篇10

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从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向前看,早在清朝,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就有有关艺术教育的内容。“在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与初等小学之授以学科者迥然有别”,当时规定的教学方式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二节)。并对“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做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的“歌谣”即今天的音乐教育,“谈话”即现今的文学教育,而“手技”则是现在的美术教育。虽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大力提倡美育,但在当时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继蔡元培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开始重视艺术教育。教育家陈鹤琴开创了现代学前音乐教育的开端,他还编创了《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供学前教育者使用。陈鹤琴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前教育有很重要的地位。1997年5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艺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为任务。”2002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再次重申艺术教育的地位:“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境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我国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领域,2012年9月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又进一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古往今来都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于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1月31日,在咸阳、宝鸡、渭南、商洛共4个地区选取20所城乡幼儿园及小学(学前班),向教师和家长们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59份。删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调查问卷共计452份,有效问卷率90.4%;正式访谈对象120人。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心中的疑问有所解答。

二、现象与分析

(一)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二)城乡学前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三)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四)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五)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六)城乡学前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城市占47.04%,农村占47.22%)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七)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八)城乡艺术教育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农村艺术教育课程教育目的偏向于让孩子学会某种技能,而城市的艺术教育课程教育目的偏向于培养孩子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012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部分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两个大目标,包含了四个小目标。

(一)感受与欣赏:(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表现与创造:(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而且“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偏重欣赏和创造,而非“千篇一律的训练”。

三、引发的思考

中国古有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纵观古今中外,各位伟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有着共同的认识。但我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学前艺术教育却仍然发展的不尽如人意。要想取得学前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就要从社会,家庭和幼儿教师三方面入手。

(一)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