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规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8 08:41:19

家庭常规教育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下)[J].成人教育,2008,(262):12.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2

1家长误解学校就是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主人,致使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有了隔阂,造成第一层“断层”

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德育模式是“授受”式的教育,以形式的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教师选择内容教,学生温顺被教”等特征。受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学生品德的教育看成是教师的事,是学校、局长的事,是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的事。于是往往由主持者说了算。而不太关心教育对象、教育实际工作人员或家长、社区的意见。”①在学生受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上基本上是脱节和隔离的。家长普遍认为“只要进入学校,孩子在学校内的教育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自己负责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这种把学生的学习、自我完善和人格发展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的单一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违背了德育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忽略了作为学生生存于其中的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背离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对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需求,更忘却了学生在现实中的主观体验与已有的知识图式的改组和建构。《三字经》以“子不学,父之过”教育世人,实际上也就指出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真理。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是主导,教师只是延续或提升学生个体在家庭中受到的品德教育。受这种教育观念以及家长自我角色认同的影响,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常规德育管理的意识,只是一味地扮演“问题家长”的角色,当孩子出问题时,才在校方的直接要求下被动地参与对孩子的管教。如果说学校对孩子实行的是“文”的教育,那么家长对孩子实行的则是“武”的驯服,用权威和暴力逼迫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而自身则游离于孩子的学习、受教育之外。

2家长忽视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持续性,致使学生在校中受到的常规德育管理无法得到延伸,造成第二层“断层”

杨天平教授认为:“德育常规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化、序列化和制度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这项工作要求根据德育大纲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合理安排各个年级的德育活动,力求整体设计,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分段实施,注重实效,防止和避免学校德育工作成人化、程式化、形式化、笼统化、表面化、概念化等。”这体现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常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注重整体的德育管理工作的安排,家长与教师也都不应该忽视德育的持续性。家长不要对孩子撒手不管,而是要配合学校,对子女的德育教育作长期的计划。在中职学校里,如果家长能配合班主任,对子女的德育教育也作三年的计划,使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德育常规管理内务能在家中得到巩固。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班主任往往伴随学生三年,这就给我们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当新班级成立时,班主任可以从宏观上计划三年里的德育管理工作内容,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延续,使班级的每个小组或个人的德育工作能形成一个小小的德育计划体系;另一方面,也争取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班常规教育;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是每一对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有人的希冀。周婷婷天生双耳失聪,在幼儿时期,通过亲人的教育,开口认字学习,并在父亲赏识教育的鼓励和引导下,考上了大学,成为了留学美国的博士生。谚语如是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的教育也同样要从幼儿开始。若幼儿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像小树苗得不到好的栽培会长歪一样,而无法成才。幼儿园的小班可以说是孩子人生接受的首次教育,因此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地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有助于幼儿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极限,健康茁壮地成长。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恰当地在小班常规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

1老师与幼儿的密切接触,找到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他们各自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树叶,孩子们的性格和特长也都各不相同。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同样也不能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来教导他们。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中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总结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他们的特长爱好。例如,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提问时,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而老师一提问就低着头,红着脸,推推搡搡的幼儿性格内向腼腆,很少参与到同班幼儿的集体活动中去。幼儿老师在举办一场游戏时,能提出鬼点子主意的幼儿人小鬼大,思维敏捷;可以带动游戏期间气氛的幼儿搞笑多怪,活泼可爱;能组织参与游戏互动的幼儿就颇具领导风范。只有清楚每个幼儿的特长所在,才不会埋没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后,老师们在常规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会在教育中游刃有余。对于性格开朗的幼儿,平时多注意对他们的主动进行鼓励,不要让他们觉得积极主动的性格不受欢迎。但是也要提醒他们注意场合,不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过于积极主动,注意收敛。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受不得一点伤害和讽刺。平时老师们要对他们多加爱护,不让他们受到打击,遇到问题要平心静气地教育他们,并时时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打开,变得强大。对每个幼儿因材施教,能够放大他们的优点,规避缺点,更好地成长。

2老师对幼儿的才能给予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幼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鼓励。经常被赞美和鼓励的幼儿在生活中会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性格也都活泼开朗。若经常打击幼儿的活动,不允许干这个,干那个的,久而久之就会消磨他们活跃的思维,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自卑懦弱。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老师应该常常对幼儿表现出的才能加以赞美和鼓励,并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幼儿喜欢别人对他们的赞美,只要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他们就可以为之全力以赴。对于爱画画的幼儿来说,即使画得不好,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人一旦没有了热情也就没有了希望。老师能做的,就是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从旁指导,不时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你太棒了”、“进步真大”、“加油”。老师可以把画笔、颜料等当作奖品赠送给他,作为对他们努力的肯定。反之,对幼儿的努力视而不见,不但不在乎他的作品,还打击他,对他冷嘲热讽,十分不利于幼儿的进步。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幼儿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赞美可以使自卑者鼓起勇气,大胆地去施展拳脚;使游移者确定方位,找到奋斗的方向;使盲目者找到目标,不再迷茫;使软弱者坚定意志,直捣黄龙;使成熟者更加自信,坚定不移;使幼儿的小爱好变成一技之长。幼儿有了行动的力量,就有了做事的信心。从小就确信地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就会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上。

3老师对幼儿进行多方面引导,培养形成他们的个性

一个人若是光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引导,那么也成不了大器。古时有个孩子三岁作诗,天赋异禀,由于父亲没有及时地引导他继续学习,结果导致学业搁置至此,再无进展。由此可见,后天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小班常规教育中,老师应对幼儿的才能进行实时的多方面引导,并不时地强化。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个性也不是一日养成的。只有老师们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长期的引导才能形成个性,成长为一个有特色的有为青年。老师可以举行定期的郊游,在多位老师的带领下让幼儿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领略山的绵延,海的辽阔,树的生机,花的美艳。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有助于幼儿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怀。还可以联系学校组织幼儿去博物馆,领略科技的伟大,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长大以后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贡献。美术馆的参观可以让幼儿学会欣赏美的事物,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幼儿学习的选择多种多样,需要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去选择性的接触,并养成学生幼儿的个性。

4校园与家园同步,确保赏识教育全面进行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家庭教育往往会被人忽视。其实家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赏识教育对幼儿进行教学,才能营造一个适合幼儿生长的环境。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惹人怜爱,因此大人们把幼儿保护在他们的臂膀下,不让他们经受任何风雨的摧残,甚至不让自己的宝贝们去做简单的家务,不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至于娇生惯养,不能受一点苦,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形成。反之,家长若去配合学校的老师们,利用校信通、家长园地、班级网站等与老师沟通交流,经常夸赞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自己动手去做家务,就可以不断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亲自动手能力,使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复杂的环境。在家长与老师的双重保护下,幼儿就可以时时接受赏识教育,更好地成长。

5总结

赏识教育是一种把爱融入教育的理念,它以学生的快乐为本,以学生的意志为主,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更健康的发展,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老师们用人性化的方法发现幼儿的特长个性并引导他们向多方面发展,时时给予赞美和鼓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渐渐成熟。赏识教育对幼儿是生命的体验、心灵的放飞;对老师是价值的体现、本质的回归;对整个教育体系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升华。在赏识教育体系的教育下,幼儿一定可以健康成长,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

作者:韩丽娟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依从性;血压水平;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约2.7亿,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各类媒体加大高血压知识的宣传,社区居民控制血压的意识也有明显提高,但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仍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1-2]。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血压、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态平和,改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是现代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3-4]。良好的生活方式及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级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社区护士参与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取方便取样选取与我社区中心签订家庭医生合约的74例高血压就诊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高血压指南2010》中原发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史≧6个月且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交流障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排除标准: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危急重症者;年龄>85岁者。随机分组,研究组37例,高血压病常规管理并由社区护士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对照组37例,常规管理,比较依从性、SAS和SDS评分、血压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专业指导,通过视频、微信公众号和宣传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并发症,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用药。定期举办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讲座,与居民互动,使其参与到其中,更好的掌握健康知识要点及基本技能。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并由社区护士进行生活方式指导,研究团队由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6名组成。干预前共同学习《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方法,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方案等,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实施如下:①集中访视:由护理负责人组建高血压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共6周,后每月一次活动,持续一年。活动内容包括健康大课堂、观看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视频、高血压小组同伴教育、健康大步走等活动。②电话访视:针对患者近期健康情况,了解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指导患者学会自测血压。每次电话访视时间为10~20min。③家庭访视:家庭访视的形式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示范性指导,观察其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由工作在10年以上的社区护士与家庭医生共同完成。受试者保证每人至少接受一次访视,20~30min。控制危险因素如下:①生活方式指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控制血压起着重要作用。建议高血压患者控制饮食:控制热量摄入,每人每天油量摄入25g,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降至<6g,增加钾的摄入,水果200~350g/d和蔬菜300~500g/d,饮水量1500~1700mL。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除去每天日常生活外,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min。②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显著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使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是增加运动,减少热量摄入。③药物干预:对于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由签约家庭医生根据患者高血压危险因素分级分层进行管理。社区护士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指标。④心理疏导:高血压患者往往感到孤独、焦虑,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社区护士对患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失落,要更多地关心和理解患者,得到家属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时消除和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听舒缓音乐、看娱乐性的节目,释放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评价、血压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x±s表示,t检验,计数率(%)表示,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8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过程中,干预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3例,失访率为5.00%,最终实际完成74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7例。

2.2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血压降低显著(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依从性的比较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依从性高(P<0.05),详见表3。

2.4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详见表4。2.5生活质量评价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生活质量优(P<0.05),详见表5。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依从性、患者满意度、血压水平以及生活质量[5]。证明社区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社区健康教育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个人和群体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效应[6-7]。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的水平,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提高生活质量[8]。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时,一方面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患者依从性明显提升,从而把血压维持在稳定水平,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对社区卫生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胡杰.健康教育对居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4):158-161.

[2]沈莹,王陶陶,高敏,等.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2):155-159.

[3]张海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健康管理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8):952-954.

[4]顾洁,张茵英.基于链式管理模式的多学科联合健康教育对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5):54-57.

[5]聂礼贺,赵丽珍,张欣,等.徐州市市区高血压患者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的接受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12):1136-1140.

[6]马春红,赵洁,马鹏涛,等.社区护士主导的家庭医护团队在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17):3056-3059

[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高血压指南2010[J].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5

一、高职院校流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流生”现象已不是个别现象,“流生”问题的出现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来看,广义上的高职院校流生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入学前流失,一是入学后流失。前一种情况主要指高职院校录取生不报到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现有50多所本科院校,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有20多所,但每年高职录取高职生人数只有4万人左右,而且这个生源数量也不是平均分配到高职院校的,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每年都有录取不报到的学生。由于北京高职院校到京外录取,录取分数线一般都比较高,因此有的高职院校来自外地的高职生就有30%左右录取不报到,这些考生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分数,录取完毕后,这些高分生一般选择复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干涉,但却占用着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录取不报到形成了高等教育有限教育资源浪费。高考录取后不报到的现象在安徽省的高职院校也较为普遍,从最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安徽省高职院校新生不报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平均20%以上,为了不浪费有限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不得不在新生入学后根据报到的比例再进行补录。另一种情况是,高职学生入学后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学,即我们通常情况所说的高职院校流生,近几年高职院校流生问题日益凸显,已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实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流生问题的情况,课题组于2010年3月初对安徽省某高职院校08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从总体上看,当前高职院校流生问题不容乐观。该校08级共入学新生3267人,而近两年的时间,已有154人退学,学生流失比例已达4.7%。流生是一种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研究分析它的原因,可以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抓住本质,提出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的出现。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致使高职学生流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自学生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但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却是致使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德育管理的失位是高职院校流生产生的重要因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刚刚组建不久,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为提升办学水平,不少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抓硬件设施的改善,重视学生的技能的提高,但却忽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很多高职生出现了学业不良的状况,开始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并最终导致放弃学业。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看,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失位是高职院校流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1]学校德育管理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活动。有德育活动,就必然有德育管理。德育管理在德育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德育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高职院校的流生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德育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不到位,以致高职院校通过德育工作不但不能阻止高职流生问题的发生,相反却可能造成了这种问题的恶化。从当前高职院校流生现象,可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德育管理组织松散学校组织是德育管理的手段,也是德育管理的客体。学校德育管理组织,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以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为保证、由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维系的具有稳定结构的严密的联合体。经过长期的德育管理实践,我国学校已建立了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其中包括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教导处或政教处以及年级组等。然而,透过高职院校流生现象,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组织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德育管理组织松散,组织系统内的许多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组织机构应有的职能作用,党、团组织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作用不明显。其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的目标不一致。对于上级部门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学校领导往往只是通过口头传达,而很多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对此不予理睬,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不出事就行了。再次,学校德育管理组织没有做到整体协调、配合。在农村学校中,学校德育管理组织大多没有形成领导层、执行层和基础层分层管理的组织体系,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出现指挥不统一,管理混乱的局面,以致不能很好地发挥德育管理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此外,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以学校德育组织为核心,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立德育网络,既符合德育工作特点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是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所必需。然而,德育网络在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

(二)德育常规管理不到位德育常规是指人们习惯上认同的或法令条文上规定的有关德育方面的政策、规则、程序的总和,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基本的规范要求。德育常规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以德育常规为手段,实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控制、调节和指挥的活动。从高职院校流生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常规管理的实施,没有认真贯彻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有些高职院校依然走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教育一般处于被动,很多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教育后依然接受较多的理论学习,导致他们的思想压力很大,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刚入学时的那股新鲜劲儿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想如何逃离这种学校环境。这种教育模式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难以提高,于是“读书无用论”在高职生中间有所滋生,以致有的学生选择了放弃学业。其次,高职院校德育常规管理的实施,没有调控好师生的行为。在高职院校,很多情况下,师生交往中教师往往取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民主型领导作用下,全体成员具有最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集体参与意识也比较强,师生关系也最融洽。[2]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专业态度相对缺乏、队伍稳定性较差等。[3]有些教师或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甚至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存在歧视学生的情况。当然,有些高职学生也存在自身问题,表现为学习习惯不良、网络成瘾、早恋等,有些高职生因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根本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最后,农村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没有努力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德育常规管理光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常规管理做到“细”、“严”、“实”。

(三)德育管理方法简单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德育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有很多方法,如行为控制、动机激励、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等等。有些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却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长期以来主要还是使用行政方法。由于高职学生尤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进行德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的行政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激化了矛盾。在有些高职院校中,由于长期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致学生中存在的意志力不强、学习动机不高、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得到改善,很多学生因此而产生贪玩、厌学、早恋等问题,较为严重就是干脆放弃学业。

三、控制高职流生,加强德育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德育网络,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有效控制和解决流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要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的职能作用,将高职生的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来,使高职生入学后对自身的发展有正确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使学生充分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要求,掌握职业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最后,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要能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善于从根源上解决流生问题。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产科;护理管理;家庭化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做好产妇的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减少产妇痛苦,而且可以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水平[1]。家庭化护理模式属于新型的护理服务,该模式以产妇为中心,针对产妇身体、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综合需要,为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了探讨产科护理中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医院对产妇采取了家庭化护理服务,取得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医院产科的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人。对照组年龄22~34岁;孕周37~42周。观察组年龄23~35岁;孕周36~4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产妇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实施家庭化护理管理。(1)产科病房的家庭化布置:为了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为产妇布置家庭化产科病房,配置日常家具、家电,如24h热水器、电冰箱、饮水机、电视机、微波炉等,使产科病房家庭化,同时在护理上结合产妇身心需要给予其人性化、家庭化的护理服务,满足其身心需要,让产妇感觉置身家中,降低其陌生、不适感[2]。(2)产前健康教育:产前密切关注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状况,采用多样化方式实施健康教育,耐心讲解分娩过程、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等,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产生良好的安全感。同时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3)分娩指导:临产时在责任护理的同时让家属陪同,给产妇以支持、鼓励和安慰,减少产妇紧张、惊慌等心理。(4)产后育婴技术指导:产后或剖腹产术后对产妇及家属实施相关的育婴技术教育,在家属的帮助下,协助产妇完成母亲角色的转变,掌握正确合理的育婴方法[3]。1.3观察指标。(1)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观察和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焦虑及抑郁程度,继而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2)采用问卷方式,评估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100.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心理状态评分比较。观察组产妇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产科护理中实施有效的护理,不仅能保障母婴安全,而且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4]。常规护理模式更多地注重片段式治疗,往往忽视整体,已无法满足目前产科护理的需求。家庭化护理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强调以产妇为中心,针对产妇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综合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产科护理实施家庭化护理,通过为病房进行家庭化布置、产前健康教育、分娩指导和产后育婴技术指导等护理服务,让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家庭的鼓励和支持,在获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产妇的身心护理,及时纠正产妇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护理具较高的影响意义,护理效果令人十分满意。综上所述,家庭化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产妇负面情绪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淑燕.实施“以家庭为中心”产科护理模式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70-71.

[2]黄丽娟,赖峥菲,潘粤健,等.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217-218.

[3]曲星华.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12-13.

[4]贾琳丽.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4):211-212.

[5]俞红.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126-127.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一日常规;幼儿;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并辅之以一些智力开发教育,但主要还是以生活常规教育为主。

一、一日常规的重要性

孩子的幼儿时期就犹如一张白纸,对世界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因此,幼儿教育极其重要,因为这时候所灌输给孩子的理念就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往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阶段,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一日常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一日常规的意义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长辈都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过度照顾,以至于使这些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学会自理。幼儿园相当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使那些不能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学会自理,这样幼儿才能够面对接下来的成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止是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生活。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日后的成长,通过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友好相处

一日常规教育能够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教育成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的情况下,教师也在慢慢积累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告别父母开始群体性的生活,那么老师就成了学生在幼儿园的父母,不管是学业上的教导还是生活上的指导,幼儿园老师一直就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所以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依赖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

3.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意味着进入了集体生活,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生活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这也是进行一日常规教育的原因之一。一日常规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纪律意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纪律意识,不断地放任自流,那么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所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日常规是纪律性在生活上的一部分表现,通过对学生在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生活。

三、实施一日常规的原则

1.注重教育灵活性

由于孩子还处于幼儿阶段,心智身体方面还发育得不够成熟,所以不能以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注意用对方式方法,不能按部就班,要按照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灵活教育,以尊重孩子的个体性为前提为不同的孩子制订不同的常规教育计划。

2.注重沟通教育

沟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孩子在学习常规教育时可能会出现不配合不学习的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逆反心理,我们只能加以疏导,否则只会加剧事态的严重性。与孩子沟通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的事情,并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所要做的便是揭示常规教育是为了使孩子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集体,那么孩子经过思考之后便会懂得这个道理,并且在日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

四、一日常规的具体运用

一日常规教育内容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这项基本常规,如何进行这项教育,使孩子能够快速接受并且养成习惯,这就需要考验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对于孩子来说,图画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不妨在生活中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卡通说明示范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除了使用卡通图纸进行常规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常规教育编成歌谣,并且教孩子演唱,孩子在朗朗上口的歌唱之中自然而然地就将教育内容深刻地印入脑海之中,当脑海中有这样一个记忆的时候,孩子在生活中便会不知不觉地遵守生活常规规范,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潜意识教育。往大了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习惯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当下一代能够健康良好地生活,国家的基石才坚固,国家的未来才更加有希望。往小了说,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在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俗语说:想要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所以在孩子幼儿时期,及时地进行一日常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的教师也应重视常规教育,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作出贡献。

作者:夏菲 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魏婷.童眼看“规则”: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11(34).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8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观念逐渐形成。

学校积极发动师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xx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搞得好,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以德育先行推进五育全面发展,树立“以德育为首位,以育人为根本,以管理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办学思路。树立面向全体,立足个体,尊重主体,推进整体的德育思想,抓好课堂主渠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渗透点,教书育人。以各种创建活动为契机,围绕“育人”中心,狠抓德育常规,学校已逐步形成德育管理通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

(二)、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校内外德育工作机构,构建德育工作网络。是我校抓好德育工作的第一步,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起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与少先队配合的德育管理纵向体系和学校、家长、社会、共建单位密切配合的德育管理横向体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班主任队伍,我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德育岗位责任制》、《新班主任结对培养计划》和《进一步帮扶转化后进生的意见》等。学校还把师德状况和德育工作过程作为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评先、晋职、聘用时对师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德育工作突出者优先评聘。这些措施的形成性、激励性和导向性功能,在德育管理工作已初现成效。

(三)、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抓常规工作,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常规教育、养成教育,我校十分重视从抓德育常规入手,牢牢把握实效性原则,使规范的学习多样化,教育制度化,管理网络化。

1、着力抓好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做操开始,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从上下楼梯靠右行开始,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从每天的卫生工作和每周的大扫除开始,竭力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从遇到老师要问好开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教育;以“端正考风,严肃考纪”为突破口,加强诚信教育。

2、狠抓起始年段的养成教育,通过班会课,经验交流会等及时表彰先进,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使养成教育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养成教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通过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教唱“八荣八耻”歌和诚信教育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思想教育,把养成教育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使养成教育达到知行的高度统一。为鼓励学生积极进步,学校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开展每月“校园之星”评选,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十大标兵、文明班级评选活动,每学年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通过大面积的表扬和鼓励,提高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3、把养成教育同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开展“讲文明,守规范”的检查评比活动,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天天有检查,月月有小结,半年有总结、表彰。围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评比,学生能自觉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学习和生活习惯趋于规范。

4、加强“德育双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全校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进行制度化管理,加强基本的道德行为和基本的校纪校规教育(即“德育双基”教育),组织初一新入学学生集体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了解学校概况、《学校德育量化评估方案》等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对全校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知识的测试,进行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建立一系列的考评制度,坚持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促进各个班级的良性竞争,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四)、立足实际,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我校较好地把德育活动和学校的常规、素质教育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以“五项教育”为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弘扬民族精神,争当文明公民”民族精神月活动、“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读书征文活动、“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会”活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建国周年庆祝活动、同时,各校还组织了其他一些活动,并已形成特色。召开“迈好人生第一步”主题班会,“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从我做起”为主题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金点子”活动,举办“讲故事知荣辱”故事会和“荣辱大家谈”手抄报比赛活动等。

(五)、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是造就人才的三大要素。面对新形式,我校充分重视和大力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功能,采取积极措施,把德育工作从封闭转向开放,构筑校内外相互结合的“大德育”格局,校内外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适时的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并以此为办学特色加以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形成制度。要求起始年段家访访遍全班同学,其它年段班科任老师有针对地进行家访。组织团员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古河村从事环保活动,参与古河村的“新农村建设”;与古河卫生院共建,举办学生法制教育,古河乡派出所共建,成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学校德育特色。组织师生深入各村开展活动,把学校的道德建设落实到农村家庭,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立体化德育工作网络,大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公务员之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大环境不相吻合,一些家庭和社会的负面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较大,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于体现。

(二)德育方法的使用呈现形式化、简单化、程式化、表面化多,行之有效、小型多样、寓德于教、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的要求如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的发展要求有机统一,德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特点相适应,德育工作如何更科学更有实效。

三、建议

(一)、为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建议带着这次总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围绕当前德育所面临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组织学校主抓德育的领导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德育管理模式、新鲜做法和成功经验,寻找提升我们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德育工作。公务员之家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9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内容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⒈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把少先队员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少先队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探索构建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相衔接、符合少先队员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少先队员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从行为习惯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用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引导少先队员,用党的光辉历史鼓舞少先队员,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教育少先队员,用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少先队队章约束少先队员,培育他们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树立起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⒈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建立好以大队辅导员、分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大队委员、分队委、中小队干部为主的少先队组织网络,明确分工和职责。每两星定期开展辅导员例会,及时改进和反馈工作,加强少先队理论的研究,辅导员要多写少先队科研论文,以促进少先队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继续抓好值周工作,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提高。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办好每星期的“实验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还有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工作,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工作。

⒉加强班队建设。班队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缩影。设立大队委每星期例会制度,加强对队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各中队要设立更多类型的队干部服务岗位,实行民主选举和队干部轮换相结合的少先队小干部任职制度,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

3.继续按德育常规的要求,切实加强我校少先队组织自身建设,促进少先队常规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抓好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课,各中队必须切实上好班队活动课,组织和开展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定期举办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

(三)推进少先队工作社会化,不断增强教育整体实力。

教育和培养少年儿童是一项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大队将充分贴近少先队员特点,发挥其广泛联系社会的优势,当好少年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加强与部队、交警、社区、关工委等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扎实有效的合作与配合,共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为少先队员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是要进一步带动更多的部门、组织来共同实施体验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为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具体安排:

九月份:养成教育月

1.开学典礼。

2.常规教育,抓好值周工作。

3.辅导员会议,明确分工、职责。

4.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各中队制定班队工作计划。

5.庆祝教师节,开展简朴而有意义的“三个一”庆祝活动。

(1)举行一次《我爱您—敬爱的老师》为主题的中队活动。

(2)出一期庆祝教师节的专题黑板报。

(3)送一句祝福老师的话语。

6.新一届大队、分队、中队委员改选。

7.加强鼓号队常规管理和训练,为秋季“三跳”运动会做好充分准备。

8.为迎接第九届普通话宣传周,开展推广普通话的系列活动。

9.检查各班收旧利废公司的运行情况。

十月份:爱国主义教育月

1.组织国庆节主题教育活动,如:

(1)组织一次主题中队活动。

(2)出一期主题黑板报“祖国颂”。

2.10月13日建队日活动,做好发展新队员的工作。

3.加强少先队员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十一月份:科技活动月

1.开展科技制作比赛并进行展出。

2.进行科技黑板报评比。

3.开展阅读《科学家的故事》的系列活动。

十二月份:

1.做好庆元旦活动准备。

2.出一期主题为“庆元旦、迎新年”的黑板报。

3.以文学社为平台,开展文学书画作品展。

一月份:

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和各项总结。

2、做好复习动员工作。

家庭常规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孩子融入社会的最初触点。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奠基作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起始环节。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多方配合、有力支持和持久强化的辅助、补充作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的“第一桶金”是从家庭开始的,思想的“第一缕阳光”是从家庭开始的,行为的“第一拨闪光”也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影响将贯穿学生一生,真可谓“播种下希望,收获着人生”。

一、系统培训,科学指导家庭教育

当下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倾向性问题,如在家庭教育理念上,重智育、轻德育;在家庭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重言教、轻体验;在家庭教育方法上,重权威、轻沟通;在家庭教育内容上,重片语,轻系统;在家庭教育理念上,重经验、轻研究,此外还有“隔代教育”,等等。如何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呢?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一是重视对家长的常规培训。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三场家长会,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具体学情,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通过常规培训,引导家长科学育人,改善亲子关系。二是对家长进行网络培训。我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微信、微博、学校网站等,定期些育人案例,将优秀育人经验推介、推广。三是要求班主任对学生家庭实施“走帮服”活动。我们让有经验的班主任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一些特殊家庭之中,如离异家庭、留守学生家庭、问题学生家庭等,对学生家长进行育人教育。通过系统培训,让家校育人形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二、榜样示范,有效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校管理者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关键是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求家长对孩子理智施爱、爱而不骄、循序渐进、把握规律、奖惩得当。一是挖掘典型案例。在指导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面向家长朋友,举行典型育人艺术案例征集,让学生家长将自己的育人经验表达出来,得到分享。二是让优秀学生家长现身说教。我们从各个班级物色了一些家庭教育典型(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独立性强、有思想、有主见,品学兼优),让这些家庭的家长现身说教,举行“家长讲座”“家育讲坛”,给其他家庭的家长以启迪、震颤。由于这些典型家庭来自学生身边,因而更具亲和力、说服力。三是让家长以多重身份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志愿服务者。如此,既沟通了学校、班级、家庭、家长之间的联系,又让学生家长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三、倾心打造,创新指导家庭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整体育人体系的构建。在这个合力育人体系的建构中,毫无疑问,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倾心打造,创新指导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港湾”,要着力帮助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园,让学生美好地、诗意地栖息。创新指导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管理者出点子、谋路子。如学校针对一些问题学生,如自闭症学生、孤独症学生等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疏导,促进问题学生的积极转化,从而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又如,足额校建立了“微型少年宫”,在周六日辅导社团活动的学生,坚持公益取向;再如,针对留守学生,设立了“希望来吧”,义务帮助留守学生辅导功课,定期为留守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查,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和联系卡,方便对留守学生的跟踪辅导,等等。这些现实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加强对全体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指导,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方式。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多谋善断、要从善如流、要自我完善,搭建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互通桥,创新指导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出谋划策,形成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沟通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文强.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