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8 08:41:19

经济与管理专业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会诊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目前,国家2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哈尔滨商业大学积极应对黑龙江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省教育厅应将教育厅/专业设置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在2000申报这个特殊的特点工业和批准,在同一年,招聘第一批展览经济和管理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研究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

所谓的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区发展与城市相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被称为展览业。展示经济是一个多因素、多产业融合、跨区域、多空间新经济的扩张,会展业的规模对全经济体制对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会展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会展业是一个实用性、运营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在新兴产业中,会展活动十分复杂和广泛。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人才应该有新的知识和想法,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因此,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致力于基础艺术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一个强大的创意、策划、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两位大师会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并能够在设计、规划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加快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并且将学科建设发展行业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把专业人员培养成有更多的有很高的创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会展业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经济现象,包括经济科学,管理,贸易,营销,公共关系,美学、工程、设计心理学等,涵盖研究学习、计划和实施三个主要层次。会展业人才培养应从几个层面入手。我们通常说,展览人员是指研究、规划和实施水平人才,包括核心人才的展览,会展业的支持人才与会展业支撑人才。会展中心人才会展研究,规划和展览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他们在行业最高水平,最强的专业展览业支持人员包括设计、施工、运输、设备生产和销售人员;会展业支持人员,包括高级翻译、旅游、酒店等。满足核心人才数量的需求小,这是会展业决策点。但培养核心人才是最重要的。最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专业的培训。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主要集中在对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上。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相较落后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国际问题,指导部门的实际工作。目前,中国展览研究不包括在政府部门的科技研究管理系统,整体头发状况。随着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的会展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与之相关的指导。目前,我国会展业的人才需求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人才稀缺和人才短缺是行业普遍认同人才短缺的理论。目前在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提高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业的管理水平不平衡和缺乏专业人才展览是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会展财富杂志主编朱立文。在中国的大部分展览人才,只有来经验随着展览,真正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所以展览人才短缺不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专业人才。从我国会展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知识结构单一,部分知识老化等现象,高质量综合专业人才短缺。

(二)师资力量不足

会展经济与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情况,主要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学岗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缺乏对会展的深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师权力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师课程。中国会展理论研究的缺失与中国会展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老师团队的素质决定了专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出砰的声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介绍和培训要重视,形成合理的专业师资结构。第一完整的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探索教师、培训和教师的潜能实践并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其次以校际协办,交叉大学校际学分优秀教师,接受对方,请老师进来,学生到其他学校参加相关课程学分弥补教师短缺的新教学模式;第三学校在会展行业中教授优秀的从业人员,加强教学理论实用的系统。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会展业市场起步较晚,会展业各个领域人员缺乏,从而导致会展专业人力资源稀缺,这种稀缺对于我国会展经济来讲是一个极大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现在急需会展经济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门新兴的专业,这个专业是隶属于会展行业,这个专业是为会展人力资源建设而开设的,这个专业就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作者:李静穆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商务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会展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2015~2020年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会展行业将向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会展市场最急需的五种会展人才是: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会议现场服务人才。目前会展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会展业缺乏既有现代设计理念,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有现代管理知识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文章通过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商务礼仪教育的研究,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路径。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内涵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会展人才指的是策划和实施层次的人才,其中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技术性应用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会展销售(招商员、招展员)和会议现场服务人才。会展专业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即会展人才既要具备职业技能,又要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可以在专业的组展公司、展馆、大型企业的会展部、会展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从事包括广告、文案、物流、宣传、公共关系、营销策划、展品销售、现场管理等工作。商务礼仪教育能够培养会展人才的沟通能力,掌握特定商务活动礼仪,如展览会的组织、展示位置分配及展览会布置等礼仪,有利于会展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会展专业学生商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商务礼仪教育是会展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消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提高职业素质及个人素养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会展销售主要从事国内外展览业务联系,具体按职位分有业务员、客户服务、销售经理等不同级别。会议现场服务人才承载着会议现场的交流与沟通责任,掌控现场秩序与效果,是体现展会文化层次的服务人才,需要具备较好外语沟通和对展会主题的领悟能力,需要具备现场组织协调能力。会展人才对商务礼仪的掌握,对其尽快适应展会要求,塑造个人的职业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商务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礼仪教育是会展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商务礼仪教育是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表现得日益激烈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会展业也不例外。会展业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这种转变需要会展从业人员的实施和操作。首先,形象是体现单位实力的重要因素,形象的树立已成为各行业竞争的必备手段。人文素质和礼仪素养的缺乏,使得学生很难出色并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从而会影响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员工的行为表现会使产品价值产生巨大差异。当今社会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司在内的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过分崇尚自我,不善于沟通和合作,欠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问题,与会展单位所期望的员工形象背道而驰,同时也是职场新人职业形象定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高校对会展专业学生开展商务礼仪教育既是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要求,又是会展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会展专业学生商务礼仪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是商务礼仪教育的理论支撑

礼仪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开设《会展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明确教学任务,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

(二)课程教学方法是商务礼仪教育实现的手段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活动,了解会展企业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的一般程序,熟悉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各项技能,掌握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礼仪规范,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2.情景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展会涉及的剪彩、签约、开幕式等场景,让学生体验场景中涉及的礼仪知识,激发学生对礼仪规范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谋职场景设计中,学生既可以扮演招聘者,又可以扮演应聘者,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强化商务礼仪教育的实现。

(三)社会实践是商务礼仪教育的社会化践行

礼仪是一种约束人类行为的社会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素养最主要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和反馈。高校礼仪教育的规划不应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是应该落实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上,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礼仪渗透和个体礼仪行为考察,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统计库,以完善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机会,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一是在校内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礼仪活动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历练,真正懂得礼仪的重要性。

(四)校园礼仪氛围营造是商务礼仪教育的效果保障

商务礼仪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形式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的人文氛围,教师更应该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同时还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站、论坛、微信等媒体,由意见领袖引导礼仪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优势,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礼仪氛围营造是商务礼仪教育的效果保障。

四、结语

基于职业发展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商务礼仪教育的研究,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智.浅谈会展专业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研究——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3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相应的合作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为企业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兼顾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强调对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双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深入考察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市场导向,能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1]。

二、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应用意义

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能有效深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在高校经济管理教育中,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应用,有助于高校深入了解企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并基于企业需求,设置科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有助于高校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对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进而实现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深化[2]。2.能有效推动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高校实时掌握企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动态,进而增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创新性。3.能有效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方式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应用策略

1.构建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有效增强校企合作方式应用的实效性。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结合,综合考察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秉承信息共享和校企双赢的原则,强化校企沟通交流,构建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有效开展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并强化各类实践训练,诸如经济业务核算、企业岗位实习等,有效增强学生对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强化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可承接企业相关研究项目,借助现有设备和专业师资队伍,带领学生开展经济管理相关项目研究,强化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另外,高校要通过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借助相关企业案例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引导学生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在经济管理教育中,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应用,要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对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具体应用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协调。校企合作委员会要督促高校充分借助先进技术和各项资源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并深入考察当前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对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经济管理行业的相关信息和企业具体的业务流程,有效增强经济管理教育的实效性。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实践机会,要督促学生严格遵循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和砥砺,积累企业岗位实践经验,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对各项经济管理事务进行模拟,有效改善经济管理教学效果[3]。3.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高校要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经济管理定向人才。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企业的良好发展有赖于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要基于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定向需求,设置经济管理专业定向教育班,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和经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制度的相关培训,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企业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有效深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并推动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创新,且能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要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等策略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黎.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选择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42-43.

[2]郭晓南.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4

摘要: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因素,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理想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应该包括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进行构建。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inlocalcollegegoexclusivelyafterthefunctionandeffect,regardlessoffactorssuchascostandmanagement.Thereexistseveralproblemsthatshouldnotbeneglected.

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ystemmustbebasedonthecollegeorientation,trainingmode,managerialsystem,establishmentofdisciplines,managerialabilityandstandardofthelaboratory.Theplanandcon—structionshouldbebasedontheprincipleofmeetingthedemand,beingconvenientinmanagement,economyandefficiency.Anidealframework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houldincludethreesorts,namely,computeranaloglaboratory,contextanaloglaboratory,andrealpracticallaboratory.Localcollegesshouldadopttheformofalterationorreconstructionaccordingtotheirownpracticalsituation.

1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应重视和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校扩招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很不充分,往往按照理工实验室的思路套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造成许多问题。加上各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不全、体系混乱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认真梳理并构造完整合理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构就显得十分必要。

2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实验室情况统计资料,以及我们对全国近20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走访调查结果,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二级学院(系)设置,少数高校对各院(系)经济管理实验室进行了整合,设立经济管理类各院(系)统一使用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下按专业、学科甚至课程设置实验分室,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电算化会计等,这些实验室基本上采用计算机房形式,其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与专业应用实验软件。一些学校还有手工会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为场景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介于计算机实验室与场景实验室之间,近年来逐渐兴起。经济管理实验室现行体系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结构清晰,针对性强,每个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专业学科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实验室,师生实验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明确,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同时可以充分显示专业学科实力,对于专业学科评估甚至整个学校评估中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等级的提升,都非常有用。近年一些学校乐此不疲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或学科层次的实验室单元,就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教学评估有密切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理所当然的目标。而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诸多因素,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学校不堪重负

由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按照学科或专业建设实验室单元,势必造成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除了少数财力特别充裕或者接受有关部门或基金资助的学校,大多数地方高校很难依此规模筹集建设完整齐备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通常是根据专业重要性和评估需要优先建立几个实验室单元。既影响了非重点和待评估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也造成各专业之间的不平等,增加了工作难度。

2.2资源共享不足,使用效益低下

每个实验室单元只为本专业或本学科实验教学提供服务,而各专业学科的实验教学在时间上、数量上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均衡安排。不同的专业学科,同一专业学科的不同年级,其教学计划规定需要实验的课程、实验项目、实验学时、实验时间进度安排也是不同的。而且,各专业学科的学生人数也不同。在现行实验室体系模式下,除非每个实验单元都按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否则必然会造成高峰时期实验室设备无法接受学生实验。如果按照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设备,且不说财力上是否可能,其设备使用率也往往很低。而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是需要待财力许可时补充或扩建的。在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往往是实验高峰时期实验室爆满,平时则实验室设备闲置无人使用;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实验室同时存在人满为患与门庭冷落的两极现象。实验室从总体上看使用效率不高。

2.3实验室单元类型不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其功能也不同,计算机实验室通常用以进行专业软件应用、经济活动模拟以及信息处理等;而场景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具有实习性质的操作、体验活动;此外还有一种目前尚不多见的全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真实地参与现实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计算机房、场景实验室、全真实验

室这三种类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是学生逐步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模拟走向仿真直至全真实验的过程。它们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基本上是以计算机类实验室为主,甚至只有计算机类实验室,较少建有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几近于无。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缩短走向社会进入实际企业工作的适应期非常不利。硕士生就业率低于本专科生,大学生回炉读中专这些现象,与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片面性做法,与我们实验室体系类型不全,不能提供全面的实验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公务员之家

2.4缺少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增加了管理难度

除少数财经类或以财经类为主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在高校扩招后逐渐增设起来的,随后才相应地建立起一个个所谓的专业实验室。由于新专业设置审批的不可预见性,加上学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在事先有一个理想的实验室发展规划,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往往是获批一个新专业,第二年或第三年才有可能为其配备一个专业实验室单元,并自然地归口于专业所在院系或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管理。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多,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组织结构上仍处于二阶层级状态,没有进行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这种分散的实验室体系结构,无疑增加了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了成本费用开支;而从各个实验室单元的工作量和节约支出要求出发,每个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可能太多,通常只有一两个人。实验室管理过分依赖一两个人,回旋余地小,一旦有管理人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到位,往往会影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同一实验室的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3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基本依据

实验室体系是实验室单元及其结构的总和。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验室的原始单元,即完成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所必需配置的硬件软件项目;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组织级别,即由学校统一管理还是由各二级学院管理;三是实验室原始单元的划分归并与分层,即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这三个方面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

3.1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定位可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种类型。通常全国性重点高校定位于研究型,地方重点高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而普通地方高校基本上定位于教学型。也就是说,地方高校主要培养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上,地方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高校扩招前,各高校都非常强调“通才”、“通识”教育,以培养宽基础、厚口径的所谓有潜力的人才,区别于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的中专中职教育。高校扩招后,随着竞争的激烈,地方高校的生源素质下降,师资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各地方高校先后纷纷提出了更务实的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依次有实用型人才、适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对实践教学以及支撑实践教学的实验室体系有着不同的要求,高校尤其是创业型人才目标导向的教学型地方高校应该更重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3.2专业学科设置与学校管理体制

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就是为专业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单元设置的直接依据,只能是专业学科设置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进行的实验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实验室单元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有基本的保障。而学校管理体制则决定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在学校中的组织级次,通常实行一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单独设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甚至可以与其他相关的二级学院共同设立诸如社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等。实行二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可以按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实验室,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二级学院规模有限,分别独立建设实验室会造成资源浪费。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设备设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其管理要求和方法相似,从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用出发,设置全校统一的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是理想的选择,这也是近几年来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趋势。

3.3管理效率与经济性

管理效率与经济性是确定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结构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归类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性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实验室原始单元,必须进行归类使其成为独立运作的基本单元,通常的归类方法有:(1)将实验设备设施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2)将实验过程或实验管理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3)将由同一人或同几个人进行管理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归类的规模决定着一个组织的结构层次,亦即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程度,而确定归类规模的标准是管理信息传递处理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基本上可以实现信息化,但其信息量也呈暴发性增长趋势,因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信息处理能力强,则可以有效地管理更多的实验室单元,归类规模可以较大,相应地会减少内部组织结构层次。否则,归类规模应该缩小,相应地也会增加内部组织结构层次。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实验室设置两个层次已经完全足够。

4基本框架及其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体系完整,结构清晰,资源共享度高,能有效进行管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可以按此进行构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所有以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为主要设备的实验室原始单元,组合成一个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承担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科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验与计算机专业应用模拟实验。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机房,但实行统一管理,让资源在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范围内共享。场景模拟实验室根据专业学科课程特点和使用情况设置,对于实验内容重要、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低、使用效率较高、运作成熟的实验,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企业经营沙盘实验等单独建设,设置实验室单元;而对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高、专门设施少、实验次数少的各种实验,合并设置一个经济管理场景模拟综合实验室,将共享设施建成后,专门设备器材在实验需要时摆放布置。场景模拟实验室由于使用过程中维护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少,通常安排固定人员分别管理。全真实验室应根据专业学科和师资情况,选择与专业相关、有合适的指导师资、业务经营风险低、业务流程清晰规范、能够以学生为主或完全由学生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类型,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设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进行真实的经营活动。目前较为可行的主要有实验商店、会计服务公司、营销公司等形式。地方高校在构建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修改式是对现有实验室体系进行整合与扩展,使其尽可能与目标体系框架相符。修改式的优点是重构过程较少影响原有实验室运作,人为阻力小,费用相对节约,但体系的完美性不能很好保证。而再造式是指一切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建设,其最大优点是可以构造出所希望的完美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但构造费用较大。通常是经费充裕且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少的高校采用再造式,而经费紧张或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多的地方高校一般采用修改式。

参考文献(Refefences):

[1]李文龙、韩兴国.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Q6(4):529.531.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93-1295.

[3]李志荣.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95.96.

[4]刘宝库.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研究[J].经济师,2006(7):117.

[5]王玉潜.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105—107.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具备良好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来说也应如此,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将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为教学目标,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始终围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有针对性,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能够贯彻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本专业须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突出职业应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等情况进行教学,还会就学生今后相近岗位迁移培养其相应职业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就业。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基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出结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该模块化课程中除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外,还应包含诸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

3.仿真化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采取仿真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仿真化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摒弃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结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类。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在本专业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模拟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教学。其次,在校外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创造机会。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深化课程改革,重点突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就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予以深化,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必需、实用、够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理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围绕实践开展,本专业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合理设置这一理论的课程内容与课时。以本专业管理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课程为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偏低,因此学校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将管理学原理基础知识、重要管理理论等内容予以保留,而将管理学发展历程、流派等删除。通过这样深化课程,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到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课时比。其次,课程改革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在科学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课时情况下,将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提高,并确保该课程课时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40%的要求。

2.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学习等内容,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仿真模拟、项目驱动法以及工作要素复合法等,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等贯彻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去,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运用并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等。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类,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岗位需求等设置实训项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的所学成果。校外实训基地则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实习基地,其作用是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准就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满足校企需求互补、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享以及就近这三个原则,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起实训效果良好的基地,同时更为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迎迎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宏.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职教论坛,2005(,5):62-64.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6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汤伶俐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张静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1:20-22.

[2]杨荣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121-125.

[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

[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9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公务员之家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篇10

一、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重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一个基本的理由是: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存在实质的区别。那么,这种实质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逻辑上说,认定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存在实质区别,可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这些基本面去判断。事实上,与法学专业相比,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应用场景三个方面存在实质差别。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总共有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十四门专业核心课共同服务于奠定各法学专业的基本法学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法学课程的经济法,其课程目标是:养成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相应地,经济法课程在内容上必定是涵盖了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背景、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制度在内的完整知识体系。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只是非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养成非法学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素质。很显然,经济法律素质与经济法领域的法学素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因此,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可能采纳或“借鉴”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必须重构其内容体系。

(二)课程性质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法学课程。而且,属于法学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对“经济法”这一法学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反映和完整展示。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法律课程,是服务于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口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法学课程强调法学理论以及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完整知识体系;法律课程显然是以现行有效的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具体运用为主线。二者在性质上的这种实质区别,决定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一定要反映出“经济法”这一法学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基本制度;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则应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常见的法律问题、法律制度及法律规则。

(三)应用场景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重构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培养出的法学专才,具有共同的法律价值观,也掌握了法律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各自的法学专业领域具有自己的专长,是各自专业领域的名副其实的专家。其知识应用的场景应该主要是公、检、法、司、法律教育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领域。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培养出的经管财经类复合型人才,是经济领域的专门人才,其知识应用场景主要应该是与企业的创设、经营管理和管理咨询等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职业领域。上述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决定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达到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所具有的培养法学专才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课程内容重构的路径

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必须进行课程内容重构,以反映该课程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那么,应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呢?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在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的基本目的,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满足法治的要求,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律素质。那么,经济法课程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应当全面地反映和满足这种来自社会、来自企业的需求。因此,重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路径,应当是:一是根据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二是根据企业运行的法律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一)根据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基本背景在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撰文论述:市场经济本质就是规则经济、法治经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经济的内核和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这一点已成共识。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规则和基本制度也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遵循法治要求、遵守法治规则。在这一宏观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法治观念和经济法律常识。可见,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法治发展与进步,不仅是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现实背景,也是其根本动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参与企业管理、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这些人才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决定了经济领域的整体法治水平。在一个历史上缺乏法治思想资源和法治传统的社会,推进市场经济和法治发展,尤为需要更多具备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充实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在经济管理金融财会等非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经济法,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担负得了普及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观念、法治规则和法律常识这一使命。因此,要重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内容,就应当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规则这些带有普及性的内容充实到经济法课程中去。

(二)根据企业运行的法律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开设经济法课程的非法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金融、财会等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一些应用型文科专业。在这些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是以企业为主要的知识应用场景的。那么,开设这门课程,就一定要满足企业的有效需求。问题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企业一般人员对经济方面的法律的有效需求是什么?在一个日益强调专业分工的社会中,法学专业培养的法务人才当然是为解决专业性的法律实务问题而存在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若有专业性的法律问题,一般来说,会求助于自己聘请的法律顾问或交给自己内部设立的专业法务团队去解决。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事无巨细,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所有法律问题都可以交给法务专业人员解决了事呢?事实上,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法治越来越完善、法律专业化程度越高的今天,企业无论是对内的管理还是与外部的业务往来,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也很琐碎。这些法律问题,如果全部交给法务专业人员去处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会相当昂贵。而且,经济业务中的一些法律问题,是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必须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的。这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一部分法律问题是需要一线人员在现场进行处理的。二是同一性质的法律问题,在业务性质和经营环境不同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从而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案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熟悉业务或管理流程的企业一线人员如果同时具备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往往能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能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发现法律问题或提出解决方案。那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哪些法律知识领域是企业一般人员可以也应当熟知的?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战略层面、较为宏观的企业决策涉及的法律问题显然和一般员工没有多大关系,是可以排除掉的。其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法律问题,比如,投融资、并购、公司上市等业务,也肯定是需要外部法律专家专案解决的。把这些问题排除掉之后,在一般员工的日常业务处理中可能会出现的、也需要员工进行初步识别的问题,就是企业一般人员应当熟知的领域。比如,企业采购部门接到供货单位拟定的一份供货合同,对其中的某个具体条款需要当场协商的,就需要具备买卖合同的基本法律常识的一线员工进行问题识别和诊断。大体上说,涉及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各种经济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法律要求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可以认定为企业一般人员应当熟悉的法律知识领域。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有了课程内容重构的路径,下面就可以对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具体的建构了。首先,从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维度出发,以普及企业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为侧重点来构建课程内容。这个方面的内容不涉及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带有“务虚”的成分。而且,这部分内容不能只讲法律层面的知识,更多地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精神实质。以市场经济要求的合同法律制度为例:为了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应当从合同法对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来介绍合同法的法律理念和重大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的法治维度大体上应包括如下具体课程内容:产权保护与物权法制度、市场交易与合同法制度、企业组织的兴起与公司制度,市场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弱势群体保护与社会法、经济纠纷的解决与司法制度。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市场经济的主要法律安排。第二个方面是从企业的实际法律需求出发,根据企业一般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具体的内容设计。这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贯彻问题导向,就是说,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发现和梳理常见的法律问题,然后,归纳成不同的类别,形成体系。不考虑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常见的一般法律问题,大致上应包括下列领域: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合同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财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这些内容,构成了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主要法律领域。根据上述重构路径及具体设想,整体构建的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体系如下:导论:1.市场经济的法治维度;2.法规检索与分析方法。第一部分、把握市场经济的法治逻辑:3.产权保护与物权法制度;4.市场交易与合同法制度;5.企业组织的兴起与公司制度;6.市场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7.弱势群体保护与社会法;8.经济纠纷的解决与司法制度。第二部分、辨识企业日常法律问题:9.企业内部治理中的常见法律问题;10.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法律问题;11.企业劳动人事中的常见法律问题;12.企业知识产权中的常见法律问题;13.企业财经税务中的常见法律问题;14.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常见法律问题。注释:于光远.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最高信仰.新浪博客“光远看经济”.网址:blog.sina.com.cn/s/blog_558acfe80102v6ow.html.这种分类主要借鉴了杨春宝、程强合著的《公司全程法律风险防控实务操作与案例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中的基本法律问题类型。

作者:徐超华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中圣.关于经济法体系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学.1991(4).

[2]李正华.经济法的定位与经济法学体系之重构.河北法学.2003(11).

[3]侯丽艳、许彩云.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的重新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4]陈叶茂、李炼.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内容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法制与社会.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