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03:53:33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 安全评价;个人技能;安全评价报告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074-02

0 引言

随着安全评价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安全评价技术也在逐渐地提高。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安全评价,可以减少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生产中的事故风险,减少生产事故,有效保护企业的财产及其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了评价质量。因此,提升安全评价人员的个人技能,可以说是安全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全评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评价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对不同行业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而目前某些评价报告中,存在着评价人员对报告罗列的评价依据不熟,工艺介绍不清,选用的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工程工艺要求甚至评价结论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如何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如何提高评价人员能力问题。只有从源头抓起,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法律体系及标准的学习,不断总结、交流,并充分运用评价报告的编写技巧,才能确保评价报告的质量。

1 提高技能,保证评价质量

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能力是安全评价开展的前提保证和关键环节,要从源头上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安全评价人员的技能提升应放在第一位。

1.1 打好专业基础,保证安全评价顺利开展

安全评价人员的专业基础好比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盖不起大厦,必须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确保安全评价的顺利进行。

安全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全面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熟悉各种工程工艺或装置系统的专业要求。但是,一个评价人员不可能对所有行业、所有工程工艺都精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保证评价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通过再教育与再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安全评价机构的人员组成,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安全评价人员可能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而当对新的工艺或工程进行评价时,他们的知识就可能显得捉襟见肘,要改变这种鞭长不及马腹的状况,再教育和再深造是最好的办法。

再教育和再深造的方法和方式很多,可以针对自身的不同条件、不同环境进行选择。目前最能从实质上提高自身技能的方法是考研。其次,评价人员可以通过上夜大、函授或自考等方法接受再教育。因为夜大、函授和自考的教育方式比较灵活,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当前评价机构中,较为可行。再且,评价人员可以通过自学或向专业技术强的专家请教,通过技术学习和交流,以增加业务知识的范围和深度。

通过再教育和再深造,可以提高评价人员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拓宽各方面的知识面,使安全评价人员的工程或工艺知识达到新的层次,以保证安全评价的顺利开展。再教育和再深造是业务能力不强,知识面短缺的评价人员提高专业技术的必经途径;

2)多渠道、多方向的了解被评价对象的专业要求和工艺特点,做到专项中的多向发展。评价人员必须在未开始评价前就具备对某个工程或工艺进行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对自己所涉及的评价行业点、面具通。要多方面提升自身行业的专业技能,可以分时段、分工段、分重点地对被评价对象的专业技术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平时应不断在理论上研究工程工艺的设计原理及生产目的,大量翻阅相关图书资料,掌握工程、工艺的实验数据或试验记录,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3)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基础的专业知识,是安全评价人员的必备条件。丰富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途径只有一个――认真学习,严谨务实。一个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的评价人员,不管是对新的、独特不一的生产工艺或工程进行评价,还是对典型的、常规的工艺系统进行评价,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依据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本着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运用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抓住危险存在的基本规律,合理采用安全评价方法实施评价。

1.2 认真学习法律体系和标准,做到言必有据

熟悉被评价单位所属行业的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法律体系和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安全评价只有依据它才能够可靠、有效的实施。所以评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掌握其使用范围及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被评价对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

1.3 加强交流,不断总结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专业技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专业技术的交流学习,可以方便自己进行专业总结,从总结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和提高安全评价技术。加强交流,不断总结是提高个人能力和促进安全评价技术迈上新台阶的一个支撑点。

2 科学评价,确保评价报告质量

安全评价报告是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要确保评价报告的质量,应保证评价过程科学、公正、客观,并具有合法性和针对性。评价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评价过程策划;

2)界定评价范围;

3)危险源辨识;

4)评价方法的选择;

5)安全评价结论。

因此,确保安全评价质量应从这6个方面开展:

1)提高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能力

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实施评价前的准备工作,评价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才能步步为营的展开评价。

做好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评价人员必须对被评价对象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熟悉,以确保现场勘测数据齐全,资料收集全面,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合理。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否合理的关键是专业的业务能力,这需要评价人员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才能提高。

2)合理界定评价范围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评价范围应尽量覆盖企业危险作业的所有场所、所有危险设施(设备)和所有危险货物和高风险作业的人员。企业安全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安全管理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说明现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安全生产要求;

(2)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实用性,明确其是否能够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

(3)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

(4)识别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评价这些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

(5)分析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系统,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分重点辨识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是开展有针对性安全评价的基础,它对确定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工艺流程之中,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噪声、振动、强光、高压、高温、湿度、生物危害等。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讲,都是事故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应正确全面的辨识出来。但在进行划分危险、有害因素单元时,可以抓大放小,重点分析和预测能够造成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易燃液体罐区防火措施不足和储存设备缺陷,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远远大于储存设备维修时人员不慎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

4)科学选择评价方法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是安全评价成功的关键。只有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安全评价方法,辅以丰富的经验,合理可靠地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为此安全评价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他人优点和特长,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确保能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可靠地实施评价。

5)安全评价结论

通过界定安全评价范围,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及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安全评价人员应能综合归纳出被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最后做出安全评价结论。影响安全评价人员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引用安全评价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各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依据,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中应予以引用。但是,在引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引用最新版本,保证最新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

②引用应具有针对性,并在报告中列细、列全,报告中没有用到的,不应罗列;

③引用要书写完整,不应使用简略方式;

④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要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最合适的法规;

⑤严禁引用废止的法规和标准。

评价人员应加强对安全评价依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其齐全、有效。通过在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的正确引用,克服编制报告时的照搬照抄现象,就能有效地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

(2)安全评价人员的计算数据和评价参数必须准确

由于评价人员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缺点,所以在评价参数的选择及数据的计算上,可能会存在着错误或差别。在此,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起到了关键作用。因安全评价而产生的安全评价软件在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可以系统地为评价人员提供评价参数,可以避免由于评价人员的知识缺陷而导致评价内容不足,或评价过程出现漏洞等。然而安全评价软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安全评价人员应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争取研发出可靠、全面的自动化安全评价软件,以推动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

简而言之,只要明确了评价要求是怎样,而实际评价结果是怎样,两者一对照就可以科学合理的判定工程或系统的危险程度。

3 结论

安全评价人员作为安全评价的实施体,其能力及技术决定了安全评价的有效性,要确保安全评价能“客观公正”,“服务企业”,必须提升安全评价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个人技能,只有提高了评价人员的业务技能,才能保证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自建筑工程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建筑工程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管理。经过几年在不同项目工作中的体会,仅从人员、队伍、技术、造价、文化建设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并就此浅谈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的积极的作用。

1 项目部人员管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项目部的管理人员是一个项目的龙头,项目经理就是指挥中心的大脑。项目部的人员管理,要靠制度、靠教育及人员自身的品德修养。具体的岗位职责,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岗位人员清楚哪些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在分工的同时,我认为要更加强调协作,一个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要教育管理人员坚持五个学习:一是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提高政治素质,先做人,再做事;二是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他们在工程上经历的多,看到的多,处理的问题多,干工程,经验是巨大的财富,必须虚心向他们学习;三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生活习惯上的、工作态度上的、待人接物上的、专业技术上的、言谈举止上的、吃苦耐劳作风上的等等,都需要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复合型人才;四要向一线工人学习,因为工人是对工程具体操作技术最具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像钢筋的焊接工艺、绑扎技术、模板及脚手架架设技术、混凝土捣固技术、机械设备操作技术等,都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有效指导施工;五是继续向书本学习,学无止境,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再回馈到书本上,使实践得以升华,经过书本理论学习,再指导以后的现场工作。经过一个对项目人员的有效管理的过程,真正达到干一项工程,创一方信誉,赢得一片市场,培养一批人才。

2 施工队伍管理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劳务分包的形式进行项目施工已形成一种格局,民工队伍大量参与工程建设,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坚持分包队伍“准入”制度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队伍,适时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建设民工小区,改善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配发劳保用品,保证民工工资足额及时发放。由于民工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组织相对松散,为让他们适应项目的技术、质量要求,进场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民工与技术人员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的良好局面。民工队伍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严格执行劳务合同,兑现奖罚承诺,关心民工生活,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的项目,成就自己的企业。

3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技术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因此,选择一名有经验、有责任心、能力强的总工程师尤为重要,再根据项目需要选配合适的工程部长、工程师、技术员、试验员等岗位人员。技术管理工作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满足可追溯的原则。项目部领到图纸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自审,熟悉图纸,弄清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参加业主(监理)主持召开的图纸会审,提出问题,弄清情况;对设计变更应及时办理手续,建立好台帐;工程各子项目开工前,总工程师要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就施工项目的内容、技术标准、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施工方案与要求、施工顺序、工期、进度安排、工艺质量标准、设备物资供应的安排、安全质量措施等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队的技术交底要分批、分段进行,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贯彻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要及时、完整、真实,指定专人负责收集竣工所需的技术资料并进行整理、编目、分类、装订成册,为工程交工验收提供依据;技术人员要积极学习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聘请专家对工程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会诊解决,开展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活动,为工程献计献策。

4 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在建设程序的不同阶段,造价控制各有特点:

4.1 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里所讲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总体设计完成止的工程建设阶段。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数据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80%。因此,要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做好前期工程造价管理。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采用不同的专业概算定额或估算指标,重点结合已建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进行分析,细致做好各专业的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为建设前期阶段提供一个合理的造价确定与控制保障。

4.2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总体设计投资限额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付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

4.3 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据统计,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工程施工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很大。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招标管理、现场签证、变更审查和结算管理4个环节。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 控制 限额设计 价值工程 管理 制度

一、前言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项目发包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和造价限额以内,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不同的建设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不同,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远大于工程实施阶段。设计阶段是建设领域中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资料,在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中,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但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超70%~80%。设计阶段是项目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为了避免施工阶段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增加,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因为,设计的每一笔每一线都是需要投资来实现,所以在没有开工之前,把好设计关尤为重要,一旦设计阶段造价失控,就必将给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设计阶段建设项目还没有开始施工,因此,调整或者改动都比较容易,而施工阶段改起来就存在各种不利因素。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控制。从方案到初步设计,又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建设项目的雏形逐步显现,并使之可以实施。设计方案经过充分的经济分析和成本核算,必然会对建设工程的造价起到总控作用,在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至关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能否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建成后的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建成后的效益,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总造价。

二、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于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集中于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普遍忽视建设前期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错误的认为工程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控制施工的费用支出也就控制了工程造价,因而,一般只注重施工预算、结算,其结果是事倍功半,造价控制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在工程施工阶段,造价中的“量”、“价”已斟酌确定,“价”可以根据建筑市场行情随行就市,是可变的,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量”是指工程项目的实体消耗量,一经确定,绝大部分在施工中是不能变动的,即使在施工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改变实体消耗量。

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设计单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作为设计单位主体工作之一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却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工作价值及重要程度并未体现出来,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管理体制和非完全市场经济模式所决定的。主要反映在: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项目概算,依附于设计方案统一收费,不能形成独立的取费单元,因此无法单独反映工作量;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工程概算工作水平的量化指标,无法从法规制度上明确项目概算对项目建设的控制力度,加之现实中存在着频繁变更设计方案等现象,导致项目概算不能顺利实施,最终流于形式;由于管理体制诸多原因,投资管理部门仅将设计单位提出的项目概算作为审批立项的依据,而未能将其作为控制项目投资的最终尺度,导致投资管理与建设领域内"三超"现象严重,"钓鱼"项目不断发生,甚至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同时,有的业主往往为了赶工期、一再压缩设计时间,人为造成设计质量不高,同时,作为设计工作最后一个阶段,造价编制工作往往预留时间不够,“赶”、“凑”概预(估)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相关成果的质量,进而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造成困难。

三、 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途径

1、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

完善的工程设计文件是编制项目总体建设经济指标的充分依据,是决定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对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的审核,对合理控制项目总造价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文件总体上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 造价的可能性为 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0%~30%,而到了施工阶段,即使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努力节约工程造价,但效果仍不明显,影响度约为 5%~10%, 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通过运用价值工程分析设计经济指标、制定不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运用多种技术经济比较指标认真审核设计文件等方法,都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否则,将导致项目投资超立项规模,影响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设计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至关重要,必须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

2、技术与经济结合,加强投资控制

我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具备一定工程经济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要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充分了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周围环境,地形、地貌,工艺设备选型,建筑空间和平面,建筑材料和性能,努力提高设计工作深度,优化设计方案。同时,设计人员必须提高素质、熟悉本专业的概算、预算和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树立强烈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精心设计,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一旦突破相应的概算,则必须返工,严重的,还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另外,在工程设计时,设计专业要与造价专业多沟通,特别是要在项目设计定稿之前,充分听取造价专业人员的意见,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总额的合理性。加强各专业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3、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在保证质量、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作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同时,各专业要按分配的投资额来控制设计。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方法,这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途径,它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为使“限额设计”达到预期目的,应该做到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是实用、先进而且造价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另一方面是必须进行多方案比较,因为设计成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所以多方案比较是衡量其实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概算定额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概算一经批准,即为控制拟建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技术设计阶段,应根据技术设计的图纸和说明书及概算定额编制初步设计修正总概算。这一阶段往往是针对技术比较复杂,工程比较大的项目而设立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施工图纸和说明书及预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用以核实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招标投标的工程,则是以中标的施工图预算作为以经济合同形式确定的承包合同价的依据,同时也是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由此可见,施工图预算是确定承包合同价,结算工程价款的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设计阶段的造价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

4、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途径,建设过程设计不仅是关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也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建设工程设计的产品质量最终要表现在它产生的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上,一项设计自酝酿起就要考虑如何使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对一定的投资计划提出合理的准确设计方案,也是工程造价控制问题。方案设计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是首位的,也是决定性的,这一阶段的应用价值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在项目决策及方案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0~70%,而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25%;由此可见,设计方案的选取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一方面要做出满足专业建筑、工艺技术要求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要对设计方案的功能满足性进行分析,尽可能剔除不必要的辅助功能,不是所有设计都能选择最优方案,但注重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求优化设计是工程项目始终追求的目标。

5、加强设计阶段造价工作管理,完善落实相关制度

虽然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比在施工阶段的效果好得多,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设计阶段控制造价依然需要主客观条件。没有条件就根本谈不上控制造价。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主观条件是:业主应该有强烈的全过程造价并尊重设计行业的客观规律,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造价控制意识,造价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与全程工程概念。这样,业主、设计人员、造价人员三方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而任何一方的缺位都是不可行的。设计单位应有完善的造价控制系统,每一建设项目都有一套完整的估算、概算、预算。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客观条件:国家要有相应的、明确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设计概算要有明确的规定,确保从事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有效性。要建立严格的概算审查制度和对编制单位、编制人员的审核检查制度。同时,要提高造价专业在设计行业的地位,赋予其主动参与造价控制的相关权利,同时建造价立责任追究制度,从权责对等原则出发提高造价人员在设计阶段中的全程参与度。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4

在投资造价控制上经常出现预算、决算中出现较大的误差,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不能更好实现企业的利润价值。在工程造价控制上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进一步探索,以更好的落实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1.针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存在问题

1.1在工程建设进行中,事前控制缺乏完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详细的把握建筑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某些过程存在工作不到位,在事前控制阶段中不能正确的进行造价控制,这就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阶段的科学、合理决策,导致造价上的出现幅度较大的偏差。

1.2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前期造价控制薄弱

在工程建设前期过程中对工程造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把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控制放在了施工阶段如审校施工图预算以及结算建安工程造价的不合理控制,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建设项目前期必须主抓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以便能更好的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1.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结合程度不足

针对我国建筑自身的特点、内容以及我国的国情,往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缺乏更进一步的结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只考虑到质量,轻视工程造价的控制,而对于企业而言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工程建设中要坚持技术与经济充分结合,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的合理性,把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施工技术管理中。

1.4由于建筑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素质差别大,对工程造价存在较大影响

对于设计单位而言,要建立健全的经济部门以及配备优秀的专业预算人员。以便在工程造价控制上针对设计方案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使建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所投入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专业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上和素质上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工程造价控制存在影响。通常设计人员的设计的知识水平上不够专业化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理论知识使其与工程实际相互结合,所以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存在经济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相反而言,如果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结构,但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往往会出现设计人员在职位上的便利、获取更大的自身效益,这就造成了在工程造价控制上出现相应的误差。

2.针对在工程造价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科学、合理的寻找对策

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上,不仅要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以及在竣工结算的过程,都必须正确处理好技术可行与经济合理二者的关系,以便在工程投资设计、投入和结算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投资收益。

2.1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实现技术与经济合理的结合

在设计单位中要建立健全的经济、技术部门,强化责任制度,以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相互结合、相互统一。而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把工程造价上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发挥在设计阶段进行分析、比较,把造价的经济控制更好的发挥。

2.2在实现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强化工程设计招标设计方案

所以在工程设计招标的过程中,要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还有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优秀的承包商提高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以便在工程造价控制上实现功能化、造价低、效益合理与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2.3在设计单位中,制定限额设计,完善造价控制

对于限额设计通常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控制过程中的预算。只有根据相应的设计要求按照专业进行分配造价限额,保证在设计任务书中不随意变更、实现估算、概算和竣工结算控制中不突破造价限额。最终使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在经济控制中深入理念渗透到工程建设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设计出更好方案、保证科学、有效的投资控制。

2.4在限额设计任务文件中通过相应的奖励制度,完善设计文件、实现造价的科学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都必须朝着节约型社会的趋势发展,节省工程投资费用,而这种优秀的设计文件不仅实现了优质、还实现投资费用的减少,为设计单位和承包单位提高提高更好的实现效益成本。所以对于设计人员要精心设计、不仅使技术、经济都达到最佳结合点,避免设计设计文件进行更改,影响造价控制的不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相应的建立相应奖励制度,去更好的开发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理念去更深入的开发设计文件,使工程造价达到一个稳定、科学的估算、预算和决算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5在工程设计文件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培养以便实现合理的造价控制

能否实现合理的造价控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上和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所以在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相应的进行严格的考察,以便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强化造价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素质修养过硬的专业队伍人员,为有效的控制造价提供新的动力。

3.在工程竣工阶段,对结算进行严格控制

在审查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现施工单位可能提高估算的现象,获取最大利润收益;其次还要在结算上认真对待,防止出现疏忽。再有,对每一个项目建设后要进行相应的评估、总结。如对于在估算、预算、结算上通过对相关的造价数据、分析调查、总结进行相应的归档,为以后的建设提高参考依据。

总之,在工程项目造价上不仅要控制好工程质量、安全、工期之间的联系,更要充分把握住设计阶段。因为设计文件的合理与否,都对工程造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优化设计理念,使技术与经济更好的相互结合,达到最佳结合点,为国家、社会、人民创造出更实质性的福利。

参考文献:

[1] 付向红. 浅议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过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财税与会计, 2003,(10).

[2] 邝卓琳. 浅析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建材, 2003,(06) .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sign stage cost contro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design.

Keywords: design phase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意义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其关键控制阶段是在设计阶段。如图所示,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约为40%,施工图设计阶段为25%。显然,在设计初期就将控制投资的目标贯穿于设计工作中,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投资控制工作更加主动、造价构成更合理。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工程技术与技术经济观念分离。设计人员精于专业技术知识,但在经济观念、创新意识方面较保守;而造价人员缺乏有关专业技术知识,只是机械地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两者各行其事,未能紧密配合,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机制,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积极性不高。

2、忽视前期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认为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主要在项目实施阶段,而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由于设计深度不够以及设计与勘测相脱节等原因,造成频繁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导致项目概算未能顺利实施而流于形式,对成本控制极为不利。

3、设计取费方式不合理。现行的设计费是以单项工程概算投资额加上联合试运转费作为计费额,主要取决于工程造价的费用。而设计收费标准的调整系数主要包括: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和附加调整系数,但缺乏对造价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从而导致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人为地提高工程造价费用。同时,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项目概算,依附于设计方案的统一收费,不能形成独立的取费单位,无法单独反映工程量,其工作价值及重要程度未能得到体现,从客观上挫伤了造价控制的积极性。

4、设计招标不全面。项目设计只注重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招投标工作。一旦方案中标,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随之被确定,后续设计中缺乏竞争机制,导致设计人员对优化设计的积极性不高。

5、平行发包方式的局限性。传统模式“设计―招标一施工”中勘察,设计、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相互分割与脱节,不仅给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带来工程建设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问题。因此造价控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投资失控较严重,一些大中型项目的投资超过概算的30%,严重影响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6、相关主管部门没能制定一套完整的考核工程概算工作水平的量化指标,无法从制度上明确设计概算对项目建设的控制力度。而设计概算只作为项目审批立项的依据,不能将其作为控制投资的最终尺度,造成建设领域与投资管理“三超”现象时有发生。

三、造价控制方法和对策

1、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加强设计各阶段的动态管理。

限额设计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所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为使限额设计得到有效实施,首先要保证投资估算和概算的严肃性。造价人员要依据设计方案和初步设计编制相应的投资估算及概算,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既要防止漏项少算,又要杜绝肆意提高或者降低工程总费用的不良行为。

其次,要对限额设计进行追踪控制。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程序分阶段层层控制总投资,使其贯穿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的各个阶段,形成纵向控制;各设计阶段,按照各个专业进行投资分解,分块限额,具体分配到单元和专业,形成横向控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偏离控制基准的费用进行分析,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不断优化设计,力求实现技术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对限额设计工程量以外的变更项进行补充,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尽量提早实现,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并采用先算后变更的方法,确保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2、实行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

采用设计招标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吸引设计单位开展方案竞赛。通过技术和经济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力求设计方案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促使设计人员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设计水平和经济核算质量,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设计招投工作的重点应在方案设计阶段,不能仅仅以设计费投标报价作为定标因素,而应该积极运用价值工程和经济效果评价等方法,着重在技术能力的配置、工程技术设计方案的优劣,投资估算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设计进度计划以及设计组织方案等进行评价,同时应考虑设计阶段的服务及施工阶段的后续服务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价值工程,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为目的的,通过有组织的创造性工作,寻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要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其表达式为:V=F/C,即价值=功能/寿命周期成本。由此可见,价值分析并非单纯追求成本的降低,也不是片面追求功能的提高,而是力求正确处理好功能与成本的对立统一关系,以达到功能和成本的最佳配置。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做出满足建筑方面技术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要对设计方案的建筑功能进行分析,尽可能剔除不必要的辅助功能,注重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不断优化设计。

经济效果评价,是对评价方案计算期内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劣,从而确定和推荐最佳方案的过程。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条件、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选用合适的评价指标,主次结合,从不同侧面反映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

3、推广设计监理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的规范和制度。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破设计单位自身控制的单一局面,弥补政府监控的不足,应积极推广设计监理工作,以保障设计质量和经济性,使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得到更加有效控制。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监理工程师要审核不同方案的经济指标和设计概算指标,不同方案的经济指标和设计概算编制,不同方案的经济比较,重点注重造价和各类指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监理工程师主要看选材及做法的合理性,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协调性,对工程设计造价进行控制,全面提高投资效果。国家住建部在《建设监理试行规定》中明确阐述了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任务,包括: (1)根据业主的建设意图,编制有关文件。协助业主组织设计招标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 (2)审查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文件; (3)在设计活动中对设计技术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 (4)监督设计方案设计合同的执行; (5)协调业主和工程建设相关各方的关系。

建立健全设计收费标准和设计奖惩制度。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但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超过70%,因此改变现行的设计费计费方式,强化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将有效提高工程的经济性。新的计费方式可在原有的计费基础上,将技术经济效益与设计费用挂钩, 建立奖惩机制,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按节约部分给予提成奖励;凡因设计疏漏造成设计变更的,设计单位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责任,从设计费中按量扣减相应费用。而对于第三方的设计审查机构,可以增加审查机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以提高审图人员优化方案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

建立严格的概算审查制度,对编制单位、编制人员的审核检查及责任追究制度。设计单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造价控制体系,每项工程均要有一套完整的估算、概算和预算。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概算的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严格审查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深度及内容,对总概算超过批准投资估算10%以上的,应查明原因,重新上报审查。编制估算、概算和预算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要赋予造价工程师一定的权利,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利明确、清晰。

建立健全对设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制考核。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查,按照限额造价与设计造价进行比较,并检查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否对设计的科学性、功能的实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同时对设计单位编制的概、预算实行考核制度,对概预算编制不完整,估算指标不合理的责成设计单位重新编制,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4、合理配置优化专业人员,切实做到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工程设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应当有一定工程经济知识,树立强烈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精心设计,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专业要与造价专业多沟通,在设计定稿之前,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意见,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总额的合理性。同时,造价人员除了精通概预算和费用定额和材料价格之外,也要掌握各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现场施工情况,合理编制设计概预算。要加强各专业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将设计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四、总结

设计阶段的造价工程是一个较繁复的系统工程,专业性强、责任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强化决策层及技术人员重视造价控制的意识,严格监督检查各阶段设计和投资报价,综合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结合使用、相互渗透,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秋英,张晓明.工程建设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浙江造价信息,2010年,第2期

[2] 凌佩娟.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J].浙江造价信息,2010年,第5期

[3] 郑琴儿.浅谈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J].浙江造价信息,2010年,第8期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流程化;学习型;管理;团队;精品工程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我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按照 “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留有余地,逐步推进”的指导思想,立足“工艺装备先进,技术领先,厂容厂貌独具风格,体现工业旅游特色”的建设目标,对“实施流程化管理 打造学习型团队 创建精品工程”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实施流程化管理必要性

我厂技术改造项目包含联合工房、锅炉房、生产生活配楼、污水处理站、出入库连廊及中转站、水泵房、垃圾中转站等7个建筑物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67588㎡,建设规模大。结构形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排架结构、轻钢结构,形式多样。建设过程中土建安装、公用动力、工艺设备、安防消防、自动控制等多专业参与,综合性强。关键部位设计有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大跨度大空间网架,技术复杂。基于以上特点,为确保技术改造项目规范运作、高效实施,有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为打造优质、安全的精品工程,实施流程化管理非常必要。

实施流程化管理的方式

在技术改造项目管理过程中,以目标管理为前提,将技术改造项目目标管理与实施流程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制度、规范、标准等要求以流程化形式融入到技术改造项目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安全管理中,以项目的流程化方式贯穿整个技术改造项目全过程实施。确保技术改造项目规范运作、高效实施,有力促进精品工程的创建。

实施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层层分解目标,以流程化方式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技术改造项目是打造现代化企业的硬件基础,也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夯实生存发展的基础。为打造精品工程,我们决心把技术改造项目创建成规范工程、高效工程、精品工程和企业形象工程。从技术改造项目的报批到总体规划的论证,从工程招投标到合同的签订,从项目开工建设到项目竣工验收,我厂将技术改造项目的全过程纳入厂目标体系,列入目标考核,建立项目责任制,将技术改造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等,各方面目标要求进行详细分解,以流程化方式进行管理,确保创建精品工程的目标得以实现。如在项目开工初期,根据项目的特点,科学制定了项目实施总体目标、实施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同时制作成横道图、节点图等贴挂标识。为管好建设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技术改造目标的实现,成立了项目工程建设领导组、咨询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一名副厂长分管技术改造工作,任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配备中层干部5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设立土建、动力、工艺设备、自控、综合等专业小组,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机构。针对各小组专业特点,又分别制定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各专业组主要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土建、公用动力、工艺设备、自控等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制定技术改造项目工作台帐,细化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最终通过流程化管理在各项制度、规范、标准中具体实施运行体现,用流程化方式强化技术改造项目目标管理,为创建目标得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流程化方式实施项目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审批制度,规范审批流程

在扎实开展工作的同时,相关人员办事程序必须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相关人员都要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从基本的工作着手,用流程化在制度和规范中体现。具体讲,就是从招标文件的起草到招标文件的审批,从招标工作的进行到合同的起草、签订,从施工的前期准备到施工的过程管理,从材料进场验收到隐蔽工程验收,从项目竣工投产到项目整体验收等,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执行,用流程化管理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用流程化管理推动项目高效规范运作。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工作日志制度、工作月报制度、内部工作会议制度、工程项目文档资料管理制度、工程建设招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付款制度、项目设计文件/图纸审查制度、项目技术交底制度、项目施工及工程签证管理制度、工程款支付程序、设计变更签发程序、技术核定单签署程序、动火审批程序、临时用电审批程序、印章适用制度等。

编制项目进度图,加强关键节点控制,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技术改造项目规模庞大,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较多,多专业联合作战,管理难度大。在建设初期,项目部便抽调精兵强将,翻阅大量资料,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的、好的项目管理经验,结合工程实际编制了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总进度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所涉及到的总体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单位招标、监理单位招标、项目实施及关键节点等一一进行了标注,明确完成时间,并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通过进度图的标识进行任务分解,制定奖罚措施,以流程化方式形成主动化管理,确保精品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过程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在技术改造项目管理中,保证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抓好施工质量,是技术改造项目管理一项重要内容。通常的做法是施工方施工,监理方例行监督,若把监督责任全权交给监理方,质量监督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会对施工质量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对监理方的再监督。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用流程化实现对施工方和监理方的施工管理,达到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施工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监督,重点做好材料认质认价、材料检查验收、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方案论证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监控:

一是方案论证:对于涉及结构安全及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实施方案论证制度,在施工前,由施工单位报送施工方案,建设方组织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安全、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论证,在确保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才允许施工。施工期间,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通过论证的方案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改变方案内容。

二是材料认质认价:材料的认质认价是对招标文件中的暂定价材料和施工期间由于发生设计变更而新增材料的价格确认,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用量特殊、价值高、市场种类较多,在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种产品价格差额较大。为了即能保证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优质优价,又能达到我方对材料品种、档次的要求,专门制定了材料认质认价制度,即施工单位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或批准的设计变更,首先提出材料认质认价申请,然后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报送建设方,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监理方三方代表及审计、监察部门人员共同到市场考察材料品种、质量及价格,最终以认质认价单的形式确认。

三是材料的检查验收:工程材料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做好工程材料质量管理是做好精品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施工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和美观,尤其是用于结构中的材料,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安全。为确保精品工程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好材料的检查验收关。施工单位购买的材料需由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图纸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等内容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对需要复检的水泥、钢材、防水卷材及重要部位使用的建材,由项目负责人、监理、施工方对每批次共同现场取样封存一同专业送检。在材料使用前,由建设方同监理一同对材料的品种、质量进行复检,防止材料错用或不合格材料投入使用。对于建设方提供的材料,制定了甲供材料认证、接收、使用制度,规范了材料的使用流程。

四是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在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中,坚持关键节点、关键工序的现场核验。如在钢筋绑扎完成后,由施工方书面提出验收申请,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审计人员,依据施工图纸现场检查和核实。在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验收时,邀请市质量监督站人员参加检验,合格后确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五是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监控: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是主要环节。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前提下,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抓规范、按流程施工,在施工全过程和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中按工序流程进行控制,预防为主,消灭隐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打造学习型团队,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打造学习型团队的必要性

在流程化管理模式下,团队的组建、运作、流程设计和优化等,对每名员工都提出了高于职能化管理模式下的要求,员工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了解整个流程的情况;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从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其中包括流程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综合管理技能培训等,激励员工积极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方式

为提高员工综合管理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全面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为强化目标管理、树立创建精品工程的意识,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初期,首先组织各专业人员到行业内先进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为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先后组织了安全培训、工程造价培训、招投标培训、各专业施工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物流师培训、档案管理等培训,进行考核,合格上岗。其次,项目实施期间,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兄弟单位的示范点、样板段进行参观学习,进行优缺点分析,取长补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打造学习型团队的具体做法

在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我们主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岗位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内部培训,组织项目部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培训,使各岗位成员适时掌握各种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例如:为提高各岗位成员项目管理水平,分批次组织各专业组人员,进行了项目管理师、物流师的专业培训,为项目管理培养了一批综合人才。

二是坚持鼓励自学成才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大力倡导终身学习,促进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型学习转变。一方面鼓励优秀成员到院校继续深造,如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在职研究生学习等。另一方面,鼓励报考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来提高成员的综合管理水平。

三是坚持总结提炼与学以致用相结合。技术改造项目中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需要项目团队成员及时掌握其性能、特点、施工工艺,便于实施期间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下一步施工做好知识、经验的积累。为此,鼓励成员利用书籍、网络、市场调察、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现场观察实践吃透关键核心要领,并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提炼。

学习效果及科研成果

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学习效果及科研成果:

一是学习效果。项目部5人取得造价员资格、2人取得一级建造师资格、3人取得高级物流师资格、9人取得项目管理师资格。

二是科研成果。在部级、行业刊物《建筑》、《硅谷》、《装备制造》上发表了“工业厂房压型彩钢板屋面施工要点及冬季冷凝水治理措施”、 “浅谈电子监控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和发展”、 “称重装置的在线应用”、 “转盘振动喂丝机吸丝头改进”等论文共7余篇。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7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职称制度以来,在发展和稳定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尊敬知识、尊敬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激励各行业人才成长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职称评审制度暴露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行业评审标准不统一导致评审结果不公平;有些行业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只要年限够、资料齐全,一般就能评上个工程师、助教。职称评定体现不了个人水平和业绩能力,有时连庸才也能评上个高级职称,造成职称贬值的怪象出现。

由于职称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含金量”褒贬不一,在某些专业成为人才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教师、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资格后一旦被聘用,就可以相应地晋升工资,在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退休年龄延长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有些人却嗤之以鼻,比如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即使评上工程师、研究员的职称也享受不了加薪、住房、医疗等优厚待遇。正因如此,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得到相应的职称资格,削尖脑袋花费了不少心思,使本来非常严肃的评审工作也变了味,走了样。

一项科学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在正常的工作中却变了“异类”,剖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职称评价缺乏科学性。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不能与被评审者的岗位能力、业绩、实际贡献和敬业精神完全挂钩。职称评审不严密,缺乏科学性,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在评审材料中掺假创造了“良机”。

二是职称评价缺乏公平性。被评审对象的职数限制,使许多参评对象蒙受了不公平待遇。在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单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报评定职称,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单位由于受到岗位职数额度的限制,造成一些优秀人才长期难以“露头”的尴尬状况。

三是职称评定抽象单一。目前采用的资格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外因素的困扰与影响,涉及能力和业绩的标准条件又比较简单和抽象,评委们面对一大堆申报材料无法量化考察,只好将评审注意力侧重在学历、资历、论文、计算机等硬件上,这无疑淡化了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贡献。

四是职称评判标准不一。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在今后的职称制度改革中,职称评价不良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

一是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实行量化评价。其中为了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并且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对在职称评价中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是调整与完善职称评价制度。为确保职称评审质量,应实行科学的社会化的评价机制。要将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称工作,逐步过渡到由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价中介机构承担,避免或减少官方干预。政府人事职能部门要从微观的职称评价工作中脱离出来,着力发展和规范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指导制定或调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等宏观管理工作。同时,改革传统、封闭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职称系列或专业,分门别类,采用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区别对待。如对职业性强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制定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规定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等具体标准,经相应组织形式,直接竞聘上岗,把职称评审所引发的连带矛盾和问题适度化解。在修订评审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资料演示、成果展示、面试答辩、现场“说课”、实地考核、调查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分类量化,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将更加客观公正。

三是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并且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奖项之一的主要执行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四是相关职称制度的配套政策。科学制定职称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将研究型与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收入分配机制分轨,统筹兼顾相关利益主体,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创造和谐共享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好地提高和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8

1.1概念界定

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其独特性。创意工作的思维过程基本没有现成产品可以参照,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对未来的事物和情况进行预测,并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激情,富于想象,敢于冒险,目标追求个性化,乐于接受挑战,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流动性较强。当前的研究中经常提及“创意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两个概念。佛罗里达对创意人才的定义是“具有才能的创意人”,他认为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员都是创意人才,只有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创造性内容”人员才是创意人才[2]。从意思上来看,“创意人才”强调“创意”,应指将创意、创新作为工作核心的产品原创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突出“产业”,除上述人才外,还可包括为实现与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而进行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工作的人才。黄芳研究了上海世博会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个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把握整体能力、合作精神和追求卓越品质等特征[3]。喻丽君认为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4]。本研究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运用特定技能在生产、流通、经营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等工作中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集合体。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原创者,还包括创意流通人才、创意管理人才,也包括其他综合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

1.2人才数量分析

本文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通过比对2011年和2012年数据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误差区间,根据比例估算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并进一步分析人才数量缺口。

1.2.1人才供给数量。由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大多属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本文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析的基础。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所以本文使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代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与年份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并据此得出供给数据。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年份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0398454.14+20814.09x。根据此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500309人,1521123人,1541937人。根据方程得出2011年、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分别为1458681人、1479495人。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0.737%~1.403%。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且专门的文化创意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三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约等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012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4.61%(根据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统计数据算出),同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4.61%左右。目前广东省已经采取了部分人才吸引政策,考虑到潜在的规模集聚效应,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供给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供给数量。

1.2.2人才需求数量。2011年、2012年广东省GDP增速分别为15.64%和7.25%,文化产业增速分别为0.20%和7.02%。由此可以算出,2006年-2012年广东省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68%,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为8.44%,GDP增长对文化产业的弹性系数为1.62。考虑到近年来广东省GDP增速放缓,如果预测期间GDP年均增长区间为11.5%,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为7.1%。本文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229643.7+94.96x。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504901人,1524444人,1545375人。2011年、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际为2529.00亿元和2706.50亿元,代入方程得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469798人,1486653人。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分别为1448011人和1459018人,可知此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对误差为1.505%~1.894%。与人才供给的定量分析一样,本文以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5.0%推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

1.2.3数量缺口分析2013年-2015年,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2013年人才缺口量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而在产业兴起过程中人才的初步供给量有限,造成了人才缺口问题凸显。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与发展逐步加快,人才数量缺口问题将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1.3人才结构分析

根据广东省2011年6月的《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体系见表5。近几年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会展业中的专业人才资料基本处于空白,数据较少,动漫业、演艺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较多,本文选取2012年广东省相关文化创意行业的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2012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228266人[5],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42874693千元[6]。一方面,在广东省有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行业中,人才多集中在演艺业,演艺业的人才总量逾五千人,数量最大,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2%,但是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39%;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总量次之,动漫业的人才总量也相对较小,人才数量都不足千人,都只占当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的0.04%,其中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8%,动漫业人才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24%;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的人才数量最少,只有百余人,占占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0.06%,占专业技术人才的0.01%。另一方面,图1中演艺业中的人才比例最高,同时演艺业的增加值比例也最大;图1的四个行业中,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个行业,动漫业与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行业增加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虽然两者在同一年的发展速度持平,但是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人才比例明显低于动漫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必定会限制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的未来发展;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与动漫业的人才比例相当,但是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却远远比不上动漫业,说明创意设计业和工艺美术业的人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人才比例,表明人才能够对文化创意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文化创意各行业总体规模有大有小,人才总量分布也随之不同,行业人才发展与行业总体规模基本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够科学,结构分布相对不均,专业人才对部分行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在未来极有可能影响各文化创意行业的协调发展。

1.4政策研究

从已出台的政策来看,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相关政策基本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总纲。《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文化人才高地”,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和“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各市、区也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1年深圳出台《前海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年)》,突破人才跨区域流动整合障碍,将引才政策重点放在面向海外,力图用顶级企业积聚高端人才,打破国际人才流动障碍。再如东莞从2004年起实行文化系统所有单位的所有空缺岗位一律面向全国招考的制度,并制定《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规定》,在全系统建立起经常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2012年中央批准广东南沙前海横琴建“人才特区”,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取到2015年吸引集聚10万名左右国际高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人才。可以看出,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基本以顶层开发设计为主,区域联动、跨区对接、优势互补、点面结合是人才发展政策的一大特色。这些措施在未来完全可能使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呈现规模集聚的发展趋势。和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广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第一,省级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文件。已有的措施基本上从属于文化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的部分条例,文化产业规章制度或人才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文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工作导向,人才激励与管理规定并不具体,导致具体激励措施相对模糊,激励效果相对有限;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不具有系统性。省内只有部分市、区颁布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政策,多数政策以个别文化行业的人才管理规定为体现形式,政策过于分散,且不同区域的人才政策呈现条块分割,不能有效衔接,无法解决创意人才自由流动过程中的障碍。

2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策略

2.1打造人才聚集平台,增加人才供给数量良好的人才聚集平台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中发挥人才创造力与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想打造一个服务到位、功能完善、影响广泛的人才聚集平台,就必须加大对高层次创意人才开发的投入,在奖励、入户管理、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在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大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分配体制的改革力度,解除文化创意人才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培训也是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一条捷径。培养创意产业急需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可以从强化专业资格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利用高校师资与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等方面入手,同时建立起多层次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实行订单培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的供给。

2.2引导人才合理配置,优化人才体系结构与很多结构单一的产业类型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群[7]。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也必须突出重点、注意区分,实行重点引进、重点鼓励和重点投入。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众多文化创意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因此要结合行业经济需要对文化人才进行细分,努力实现人才与文化行业的合理优化配置。尤其是要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鼓励人才流向重点培育的新兴行业和弱小行业,强化重点行业的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横向流动,突出抓好不同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工作。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时,注意提高行业针对性,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2.3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开发制度化只有制定系统科学、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的人才政策,才能克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种种人才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要加强对各市、区现有人才政策的梳理与评估,制定系统、全面、具体、可行的人才激励与优先发展政策,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务实、落地的前提下,将政策文件逐步变成适当的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信服力。各区域之间的文件与规定要合理搭配、准确对接,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促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发挥区域整体联动优势,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2.4健全资质认定体系,构建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笔者在搜集数据资料时发现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缺乏,且管理类人才的资质认定基本处于空白。资格认定是对人才的鉴别与肯定。建立健全资质认定体系,对于规范企业个体行为、引导专业人才发展、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6中美术创作、艺术教育与科研等传统行业的资质认定情况较好,而演出经济机构、艺术品经营机构、网络游戏经营、旅行社等新兴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基本处于空白,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技术支持和经营推广等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思想上要将文化管理类人才放在与创造者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推广销售、技术支持等管理人才的评价,遵循明确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指标设计原则,结合人才现状调查和人才专家的意见,构建人才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只有引导文化管理人才向着高素质、高技能方向迈进,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朝着科学有序、管理规范的方向发展。

3结语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9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五十年代形成、八十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规定在不同设计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随着历史进程,经过恢复、改革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大致地说,概预算制度是以国家直接参与管理经济活动为前提的,企业并不是实际的经济实体。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其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短缺经济。在商品季度短缺的条件下,只要有一定的投入,就会有一定的产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项目的规划论证及技术经济分析也就无从谈起。国家控制了构成工程造价主要因素的设备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等。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里,概预算制度为核定工程造价、帮助政府精心投资规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对项目投资进行预测和控制。近些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工程投资的要求是事前预控,事中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做法在客观上造成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先建设、后预算的后果。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经济观念和造价控制意识淡薄,使得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长期难以实现。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学术界最先于八十年代提出了全过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概念,有关部门也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预决算向两头延伸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把我国造价管理的观念和方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现在的任务应当是把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工程造价的编制水平。

二、改变观念,确立全过程控制投资意识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研究比较,把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力求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阶段的造价控制互相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得工程的计价、审查、确定、结算、决算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机制。同时,如何合理地确定造价,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匹配,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1.由于建设线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人财物资消耗大,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合理确定造价,必须在建设全过程,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多次计价,即按建设程序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造价精度,以充分体现造价的合理性。

2.多年来,我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建设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与管理方法。

3.工程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但控制重点应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而一旦投资决策后,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

4.凡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实行监理和造价控制制度的工程,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前期阶段未实施这种制度。由于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设计成果的造价也会因为经验、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差别较大,设计思想保守,又会使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所以,实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理和造价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有效地进行控制工程造价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监理(含造价监理)制度。通过对设计过程的监理,使设计趋于合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真正做到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另外一方面是积极推行“限额设计”能有效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为使“限额设计”达到预期目的,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是实用、先进而且造价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另一方面是必须进行多方案比较,因为设计成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所以多方案比较是衡量其实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主要手段。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就是明确项目组织结构、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以使各部门的造价有专人负责;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就是严格检查监督各阶段设计,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审查设计方案,深入研究节约投机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就是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与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根据设计的进展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我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造价工程师应该全面地掌握和运用招投标文件、合同协议书及有关设计、施工文件。以合理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抓住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支付申请,使每笔资金都能得到合理控制和支付。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法规,收集各种价格信息,了解价格动态,整理分析各种造价资料等。显然,没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是难以完成上述工作的。这就对造价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额管理。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计价的多次性,与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造价师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特别是在工程实施阶段,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设计阶段未考虑周全的因素往往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变更,造价也随之变化。这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对建设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一阶段是造价动态控制最集中的过程,造价工程师的大量工作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完成。

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范准则,涉及和运用其他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由此可见,造价工程师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外,还应对设计内容、设计过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经济法律法规等,都有全面的了解,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造价工程师是具有多层次知识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迫切需要一大批为项目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造价工程师。

1.建立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面,咨询机构的活动使得政府不必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而依靠间接手段达到调控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造价工程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具有同等的地位且相互制约和影响,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政府官员从繁杂的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充分发挥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既为业主提供优质、方便、全面的造价管理服务,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化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2.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级教育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体制。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在建设项目中和各方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且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对造价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促使教育机构开设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正规培养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级人才。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决定。在开设建筑结构、机械等各种工程技术课的同时,还应该开设系统工程、价值工程、技术经济、计量经济、计算机、管理科学等拓展知识、启迪思维的新兴课程。作为行业管理机构,工程造价学会团体应该周期性地进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教育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两方面构成完备的教育体系,为工程造价领域高级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造价员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一、引言

目前,管理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社会各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很少有人把它应用到技术经济工作中去。所谓技术经济工作就是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与预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方面的决策依据或结算依据。随着我国加入/WTO0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对技术经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分析技术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影响其质效的因素,然后对症下药,灵活运用管理相关理论提高质量与效益,适应市场需求。

二、技术经济工作特点

11涉及的专业多如做一个矿井初步设计概算,要计算矿建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概算,这就涉及到采矿、土建、机械、总图、给排水、采暖、供电、通讯、环保和技术经济等专业,技术经济专业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其他各专业知识有个大概了解。21信息交换频繁技术经济专业人员要接受其他各专业人员提供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可能随时修改,因此与其他各专业人员之间信息交流较多。31计算量大技术经济专业人员要估算各种费用,套用的指标多,计算量大,而且由于业主的要求及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在设计期间可能随时改变,导致提交的资料随时修改,而数据间的联动性强,修改一个数据就必须修改环节汇总、总表、评价参数等,使得计算量更加增大。41任务急、时间紧由于技术经济专业处在其他各设计专业的下游,其他专业资料几乎都在最后几天同时提交给技术经济专业人员,而设计文件的最后出版时间已定,这就要求技术经济专业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时间紧迫。

三、影响质量与效率的因素

11基础资料准备不足做技术经济工作前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如概预算定额、设备材料价格汇编、取费文件、税率、已建单项工程实际造价指标,项目概况、项目特点等,这些资料如果收集不全,就会影响质量和效率。21信息传递失真各相关专业之间传递资料失误,尤其是上下游专业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上游专业把资料修改了,没有及时通知下游专业,导致下游专业给经济专业人员提供的资料因变动全部作废。如机械专业人员将设备尺寸提交给土建专业人员,土建专业人员据此设计厂房,并将厂房资料提交给技术经济专业人员,技术经济专业人员据此估算投资。可后来机械专业人员设计思路变了,重选了工艺设备,而没有通知土建、技术经济专业人员,直到项目负责人汇总时才发现,这样土建、技术经济专业人员返工工作量大。31定额指标与实际市场价差别大由于定额指标是一个综合平均价,且具有滞后性,因此,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物价水平的不断变化以及地域的差别,按定额指标算出来的工程投资有可能比实际市场造价高得多或低得多。41工作方法不当无项目管理意识、用人不当或人员搭配不合理、计算方法低效,设计的计算表格无自检性和连接性,改一个数就得改一串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