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21:01:42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1

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的诚信评价方面,对造价咨询企业及造价师的诚信评价研究极少。因此,本文将在参考建筑市场其他主体诚信评价研究以及借鉴相关信用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造价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一、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内涵

现代诚信包含道德、经济和法律三层涵义。道德诚信要求“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经济诚信主张“说到做到”、“货真价实”;法律诚信强调履约合法、恪守诚信,是道德诚信和经济诚信的强制力保障。

注册造价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造价工程师资格,并按照《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从事工程造价活动的专业人员。根据主管部门统计资料,造价师的主要业务为编制工程量清单(标底)和结算审核。

结合诚信涵义以及造价师主要业务内容界定,定义造价师诚信为: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的造价咨询企业的专业人员,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标底)和结算审核时,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信守承诺,胜任其工作并获得甲方和乙方信任的能力和状态。

造价师诚信属于个人诚信范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着重于反映其执业水平;

第二,造价师诚信评价具有综合性。主要原因是工程造价业务过程比较繁杂,涉及工程技术、施工方法、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诸多方面,而且不同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要求不同,不同工程项目甲乙双方的诉求也不同,因而要全面考虑这些特点对造价师诚信状况进行评价。

二、 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 指标体系初建。

(1)指标选择。研究小组收集到下列文献,依据研究目的提取了可资借鉴的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在上述文献研究和造价工程师业务分析基础上,本文从诚信基础(年龄、受教育程度等15个三级指标)、执业诚信(执业资格等12个三级指标)、诚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诚信状况等6个指标)三个方面初步建立了造价师诚信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初步调整。通过网络向30位专家发放第一轮问卷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根据专家的填写反馈及建议,删除了执业诚信部分的工程投资规模、工程性质、工程类型,诚信基础部分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诚信环境部分的产权支配水平等指标,并精炼了个别指标的词语表达,初步构建了造价师诚信指标体系。

2. 问卷调查。以上述工作为基础设计了又一轮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向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招标机构、造价咨询单位等发放280份问卷,回收181份,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填写对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了85.24%,其中高级职称达到46.31%;被调查对象的“当前工作”均与工程造价相关,且聘用单位分布较为均匀,可以充分反映工程建设相关各方对于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实现问卷调查的目的。

3. 问卷分析。问卷各指标均值处于3.06~4.62区间;23个指标中有22个指标的标准差均小于1,唯“年收入”的标准差略大于1(1.022),说明被调查者对于该指标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偏度绝对值处于0.004~1.006区间,峰度绝对值处于0.038~0.820区间,可认为问卷的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875,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其次,计算对应指标删除后的量表Cronbach α值,结果均小于或等于原值,故研究设置的指标可以全部保留。

此外,问卷中设置指标由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专家论证三者结合而来,可以保证问卷指标的内容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样本的KMO值为0.828,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使用方差最大旋转在6次迭代收敛后得到的各指标在所属因子上的负荷较高都大于0.5(原“诚信基础”拆分为“基本情况”和“诚信记录”两个因子),其他则小于0.5;同时提取的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6.82%,问卷具有较好的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优度卡方检验x2/df为1.51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7,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3,增长拟合指数IFI为0.95,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5,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4. 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分析结果,确立如表2所示评标专家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三、 实例分析

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根据表1所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评分标准,在南京市两家造价咨询企业的帮助下,搜集了两位造价师(简称“甲”和“乙”)的诚信信息,应用上述研究成果进行诚信评价,过程如下:

1. 确定评价因素集(由表2中各指标组成)。

2. 确定评语集。参考《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客户信用评定办法(试行)》、总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等级分类、项目经理诚信评价等级分类,对造价师诚信评价给出如下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较好、一般、差}。

3. 制定指标评分标准和细则。依据《注册造价师管理办法》、《江苏省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北京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从业人员动态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条例以及各地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结合建筑行业内其他交易主体(如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评标专家)的诚信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以及其他行业评价标准(如银行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设置指标的评分标准和细则(如表2所示)。

4. 计算隶属度。造价师诚信评价指标可分为定性和定量指标两大类。

本研究采用百分比统计法计算定性指标隶属度,以“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为例来说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10位专家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中,1个分值为“3”(较好),7个分值为“4”(良好),2个分值为“5”(优秀)。因此,计算得到该指标相应的隶属度为:[0,0,0.1,0.7,0.2]。

利用分级隶属度法确定定量指标的隶属度。以甲的“工作年限”指标得分为例:x=89,代入隶属度函数公式,得到r1=0,r2=0,r3=0.1,r4=0.9,r5=0,因此甲的“工作年限”指标隶属度为:[0,0,0.1,0.9,0]。

5. 确定指标权重。因研究指标间不能完全独立,本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法(ANP)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具体结果如表2中相关数值。

6. 模糊运算与综合评价。进行模糊运算得到的甲、乙两位造价师的诚信状况隶属度,转化为分值为95.49分和89.49分,相应的诚信等级为“AA”级和“A”级。

对甲、乙造价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进行调查访问,被调查人员反映甲造价师虽然对现行制度更新的敏感度不足,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执业能力很强、有原则、道德水平高,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乙造价师工作年限相对较短,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学历较高、基础好、对现行造价相关的法规制度比较清楚,精通计量计价及办公软件。

对比上述两种评价结果可知,本文建立的评价模型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出造价师的实际诚信状况。

四、 结语

本研究基于造价咨询企业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核心业务,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行业执业人员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未来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设置不同的执业诚信指标,从而对执业诚信部分进行细化、补充,进一步完善造价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磊.现代诚信内涵刍议.现代管理科学,2012,(9):91-93.

2.郑磊,张亚静,彭胜男.评标专家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8):39-41.

3.马云飞.注册建造师信用评价模型研究.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郑磊,彭胜男,刘军.总监理工程师诚信评价指标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1,(8):383-387.

5.郑磊,刘元春,周悦宁.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诚信评价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12):39-41.

6.张淳清,曹加.信用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绿色经济,2008,(11):61-63.

7.王华.我国信用环境优化研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8.北大法意.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客户信用评定办法(试行).[EB/OL].http:///act/act_display.asp?rid=187988.

9.刘军.总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研究.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09CJY070)。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转型期 教师职业倦怠 哲学解答

论文摘要:本文将着力探讨中国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尝试对此问题作以哲学视界的解答。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始于1979年。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首次关注并专门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本文将着力探讨中国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尝试为此问题作以哲学视界的解答。

一、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研究现状

1.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研究采用MBl—教师版(MBl—Educator Survey,简称MBl—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省省会城市的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该城市的教学一线教师近80.5%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关于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梳理和提炼上述研究结论,从职业倦怠理论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综述成四个方面:职业情感长期处于冷淡状态;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出现隐性不和谐;普遍认为工作强度过高、工作压力无法承受;普遍认为工作中没有成就感。

2.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现状

1979年以来,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为蓝本,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都编制了“本国版本”的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城市教师、郊区教师、农村教师倦怠状况的比较;教师职业倦怠和课堂管理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自我概念评价标准的发展等。心理学者们还应教育研究的需要编制了 MBl-教师版(MBI-Educator Survey,简称MBI-ES)。同时,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教师类型、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两个问题取得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较成熟的理论。

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比较少。通过清华同方CNKl论文数据库检索到的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对国内教育实践中该问题的初步探讨上。在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致因及对策的研究中,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视阈研究的较多,而从教育学的视阈,特别是教育哲学视阈的研究还不普遍。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哲学视界的“解”

以哲学的视角,运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透视问题,从教育哲学的视阈为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求证一个哲学视界的“解”,得出以下四个维度:

1.社会因素——宏观的制约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那么,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应该是首位的。在考证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中,有两个因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高”期待;二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崛起,作为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在这种关注中被寄予前所未有的“高”期待,甚至已经上升到关乎人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都期待教师担起来的程度。

在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随之而来的“新教学观”、“新课程观”、“新人才观”等等。在这种种新的“观”中,教师成为了践行这种新的观念的行为主体。既然是全新的实践,就难免是“摸着石头过河”,更难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却丝毫不让步:为适应教育改革,教师要“勇于”接受知识总量几何级数的增长,教师要“勇于”摒弃已经习惯多年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等等;为了教育改革的成效,这些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教师对教育改革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立竿见影,是不科学的,急功近利,是不现实的。

反思这种“高”期待,一种哲学视阈中的“公正”赫然发出了“呐喊”。公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公正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称”或“平衡”的关系,力求强调社会赋予其成员“相称”的赋予[2]。那么,不难看出:在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国情需要下,教师被社会赋予了与其客观能力“不相称”的赋予。这种“不相称”使教师陷入了痛苦的压力。这痛苦的、无形的压力使不能承受“高”期待的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使他们的工作热情一点一点被蚕食掉,使他们的工作士气一点一点被消磨尽。

反思这种“高”要求,在意义引领的层面使教师在一个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加重要的东西——体验参与的过程的愉悦感,或许追求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改革真正的取向应该是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师深入到学生层面,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参与,注重体验过程,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成长。只有这种在价值取向上更取向于“体验过程”的教育改革,才能吸引和激励教师努力地在过程中去改变或调

整既往的“过去时”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生活方法,并在这种具有“主动性”意义的改变中,通过体验,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约束了自己的发展、进步,也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进步。这样一来,为了自己的长足发展,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很自然地就被充分调动出来。并且,这种通过“体验过程”而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远比一些口号、动员、报告、会议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从思想的深处,从意识的源头所进行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被抵触、排斥、倦怠,才能真正收效。

2.组织因素——微观的约束条件

在考证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时所提炼出的组织因素,不是管理学视阈在考证组织因素与工作绩效关系中通常着眼的组织文化,而是似乎“过犹不及”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校竞争机制,主要表现为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工作状态的隐性压力、学校竞争机制对教师工作状态的显性压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从评价的功能上看是为了管理与奖惩;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是领导者;从评价的方法上看是过分地追求量化[3]。因此,这种带有终结性意义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和作用也仅仅是给教师下一个结论,便于进行比较与鉴别。

面对过去教学做多做少、做好做差而待遇却没有什么区别的弊端,现代学校管理实践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正在实行的学校竞争机制缺乏科学性,缺乏民主与公正性,缺乏人文关怀。以“升学率”、“优秀率”、“达标率”作为竞争的评价标准,以竞争机制为由,不断增加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甚至于牺牲基层教师的基本个人利益,实行残酷的“末位淘汰制”。

反思现行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领导评价占主导地位,教师本人及其同事、学生、家长的参与很少,教师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3]。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性被忽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无从谈起。这种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久而久之,不仅没有成为激励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反而成为一种带有负面影响的阻力。在这种只有奖惩、定性意义,没有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功能的评价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束缚,教师也日益在这种缺少主动性、创造性的评价面前从不积极到倦怠。

反思这样的竞争机制,首先,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量化,它不像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简单地生产同一型号的产品那么简单。所以,这种忽视“德、勤、能、绩”的带有功利性的竞争机制必将带给教师不合实际的现实压力;其次,采用“强制性”的惩罚手段,以牺牲基层教师的利益为代价的竞争机制,必将引起大部分教师的反感和不满;再次,带有“淘汰”色彩而非“激励”色彩的竞争机制,使教师的工作心情充满灰色的压抑。试想,在一个不民主、不公正、缺少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里,整日带着抵触的灰色心情压抑地工作,人怎能不倦怠?

3.职业因素——客观的规定条件

探讨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中导致倦怠的职业因素主要是职业能力和职业强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随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4]。在这种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组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诸如此类,都对教师提出了规定性的职业能力要求。

在这种规定性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下,怎样去适应这种挑战,成为对教师的一种严峻考验。从主体性哲学理论上看,这种旨在摆脱传统教育理念而规定的职业能力是在实践层面给予了教学一线的教师绝对的主体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变为可能,也为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在践行这种旨在摆脱传统教育理念而规定的职业能力时,教师如何从过去的传统教育中的师生间的“我—他”关系很好地转变为“我—你”的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能否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实现学生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关键。

研究结果表明:因为教师没有在教育活动中建立起一种主体间性哲学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的“我—你”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实现预期的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之间没有在知识、经验、思想的共享中达到彼此精神上的融通。于是,这种旨在摆脱传统教育理念而规定的职业能力反而成为了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阻力。由此,教师开始对这种规定的职业能力置疑,并认为自己没有在这种规定的职业能力中找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

的主体价值,久而久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倦怠感。

4.个人因素——主观的现实条件

在研究中发现:在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中,除了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以外,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观现实条件。其中,教师自身的高期望与能力经验的反差,教师自身心理状态和结构的亚健康,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背后共有的两个具有个性特点的因子。而教师自身心理状态和结构的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欠佳;二是面对“冲突”时的心理控制能力欠佳。面对“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欠佳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挫折情境下极易产生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面对“冲突”时的心理控制能力欠佳主要表现为当教师同时怀有两个动机而无法兼而获得时的强烈的心理不满足感。

三、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视界“解答”

1.树立新的职业意识——明确的人生目标,稳定的教育信念,浓厚的科研兴趣,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社会化动物,而且‘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具有精神属性”[2]。这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对人的精神属性的一段论述。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意识在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乃至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中的重大意义。因此,树立新的职业意识是首要的任务。

这里所言的“新”的职业意识,包括明确的人生目标、稳定的教育信念、浓厚的科研兴趣、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四个维度。

2.培育新的个人素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谈及“新的个人素养”的内涵时需强调“培育”的概念。之所以在这里使用“培育”而非“培养”,是想着重强调在这种个人素养形成中以“精神引导”的方式为主的取向[5]。正因如此,在思考这种新的个人素养的内涵意义时,也是站位在教师“主体性建构”和“主体性发展”的立场的。

这种新的个人素养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3.倡导新的管理方式——主动发展,能动创造

“新的管理方式”主要“新”在管理中对教师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的弘扬,并以此鼓励和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能动创造。

4.践行新的制度保障——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教育体系

原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曾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需要。离开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6]因此,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必须以其自主性的确立为前提。所以在改革评价体系时,要力求进一步下放教育自主权,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确立要有主体意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主体行为能力做保证。因此在改革教师教育体系中,要力求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提升其作为教育主体的选择性。让教师具有弘扬主体性时所具备的相应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唯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设计选择,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开创。

5.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同为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

“新的师生关系”旨在强调师生同为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在这种同为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中,师生之间实现了从“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换。这种“我—你”关系,恰是主体间性哲学所倡导的。

6.尝试新的教研方式——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研究,倡导行动研究

“新的教研方式”的主张有两个方面的取向:一是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研究;二是倡导行动研究。

当代主体间性哲学承认多极主体的并存,强调不同主体在相互交流、对话和合作之中提升各自的主体性[7]。那么,教育理论者与教师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我—你”关系,而不是以往的“我—他”关系。由此,教师成为了教育研究活动的主体,倡导教师与教育理论者共同合作开展教育研究也将是新的教研方式探索中一个大有裨益的尝试。此外,倡导行动研究也是有益的尝试。教育行动研究改变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开展研究。应该说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郑绪斌.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4]王绍兵.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5]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3

教育研究“面子工程”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研究成果无实际应用价值,既浪费教师时间,又破坏了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一是教研主管部门对研究型学校、研究型教师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有点偏差。新课程提出的教育研究是指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的研究,属于小课题研究或校本研究,研究结果要对本校或其他学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如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项目却既量多又面广,似乎是教育研究所、院校研究员研究的项目。研究既不够深度,又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学校追求名牌效应。学校要想发展,就要出名。学校要出名搞成名牌学校,就不能没有几项教科研成果。为此,学校非常重视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如今很多学校都把本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与层次作为评定学校好与差的标准之一,所以学校竭力提倡教师专心搞研究,在表彰、奖励、提拔、晋升等方面学校多以教科研成果作为第一条件或重要砝码。于是造成了人人有课题的现状。只要教师人人有课题,学校自然就成了研究型学校。有了“研究型学校”这个牌子,学校就会名声在外,成了名牌学校,学校的发展就会“前途无量”。三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学校硬性分配指标。不管学校有无需要研究的内容,被上级分配指标后,学校就得无条件地去完成,不能完成任务的,学校考核就会被扣分。因此,学校为完成任务就挖空心思找课题,进行“假研”,出假成果。如今,教科研成果“泡沫化”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地区县级申报课题一年就达几十甚至上百项。四是县域教研主管部门缺乏对教科研研究过程的指导、监管。一般情况下,教师申报的课题,县域教研主管部门审批立项后,主管部门就不再过问,不再参与过程性指导工作,导致了课题申报者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而对研究的过程并不重视,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捏造数据,东抄西抄,胡乱拼凑,课题越吹越大,成果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县域教研主管部门对课题审批的正常流程是阶段性成果上报、结题成果上报、审批结题,这种操作流程不仅给“假研”人钻了空子,也是造成教科研假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研究组成员理论水平相当缺乏,根本就无研究能力;有的自己从未写过或发表过论文,成果多是从网上搜索相关论文或案例剪辑拼凑而成的;有的干脆闭门造车,通过演绎推理形成研究成果,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而那些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实践性课题却鲜有人研究。这些研究者多似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不是出于实际工作需要而进行研究。

上述诸多现象,已完全背离了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当前的课题研究已完全变成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研究,是一种浮躁的研究,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重新审视课题研究,选择有效的课题,在实践中探究,切实重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那么,教研主管部门如何才能确保教师申报的课题是有效课题?我认为有效课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课题必须是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学生行为习惯、师生道德表现的问题及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等。第二,问题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能够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兴趣。第三,问题的脉络比较清楚,研究者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第四,研究者感到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第五,客观条件上有把握研究成功。课题研究既要立足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虽然课题立足点很好,应用价值也很大,应该研究,但还必须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来考虑是否可能或允许承担这样的研究课题。

为确保申报的课题能够顺利研究成功,教研主管部门还必须要严格把好课题主持人和成员的研究能力关。这里主要看主持人的理论水平与情况,那种得了很多论文奖而无文章发表的课题主持人,多是研究水平、理论水平空乏的人,不具有真实主持课题研究的能力,不应让其申报课题,但可让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成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一要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二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具有组织材料和一般写作能力。

课题审批立项后,教研主管部门要定期听取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汇报,加大对课题研究进程的了解与指导及监管,力争监管到位,以防空研。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力;内隐评价;外显评价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65-01

1 问题提出

创造力理论构建方式分为外显观和内隐观。创造力内隐观是由普通人在日常经验中形成对创造力的看法。国内对学生创造力研究很多都是采用外显方式即心理测量的方式,很少研究利用同感评估方式这种内隐的方式来考察个体创造力,也很少有研究关注内隐评价与心理测量结果是否一致。但创造力内隐评价与心理测量结果是否一致,创造力内隐评价反映了心理测量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考察创造力内隐评价与外显评价的关系,来弥补创造力研究的不足。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深圳某中小学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学生共300名,有六个班及其各个班的语文老师分发问卷。同时获得学生的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0%,学生年龄为9~11岁,教师的有效问卷为263份,回收率为87.7%。

2.2研究工具

2.2.1青少年创造力倾向问卷

青少年创造力倾向问卷共37个项目,五个维度。每个条目完成1(完全不符合)-5点(完全符合)。

2.2.2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量表

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17个条目,创意自我效能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创新策略信念、创新成品信念和抗负面评价信念。每个条目上完成1(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

2.2.3小学生创造力及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行为表现量表

采用《小学生创造力及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行为表现量表》删减后的量表,包括7个项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1(从不)-4点(时常)评分。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3 研究结果

3.1信度检验

对施测的各个量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4讨论

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中等相关,教师评价问卷中主要内容该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创造力想法,在课堂或小组讨论中是否有层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经常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同伴提名与教师评价中等相关。说明了在对小学生创造力评价中,同伴提名法与心理测量问卷中的教师评价这种他人评价方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同伴提名这种主观评价法能够反映出教师评价心理测量问卷中的内容。同伴在分辨儿童是否有创造力方面是有帮助的,他们在班级中相处对彼此的个性及所完成的产品能够相互了解。

在创造力评价中,学生心理测量的自信心这个维度与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创新策略信念、创新成品信念、抗负面评价信念、教师评价、同伴提名呈都负相关关系,与创新策略信念还达到高等负相关。根据皮亚杰所提出来的认知运算发展阶段,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因此大部分儿童具备逻辑思维运算能力。虽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自主性还未完善,对成人依赖性比较强,对权威的信服程度较大,更容易受到老师、家长等外界环境因素的主导,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都还不强。而本研究中创造力倾向问卷中自信心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学习、工作和自己都充满信心,不依赖别人,具有较强独立性;意志力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表明了同感评估技术与心理测量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对小学生创造力的评价具有不一致性,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中等相关。教师评价问卷与学生创造力心理测量问卷中的探索性,创新策略信念和创新成品信念呈中等相关。同伴提名与学生创造力心理测量问卷中的创造策略信念与创新成品信念低等相关。

5 结论

(1)创造力内隐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相关程度最高,存在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

(2)创造力内隐评价分别与创新策略信念、创新成品信念存在显著正相关;

(3)创造力内隐评价与探索性、好奇心、挑战性、抗负面评价信念均无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工程变更;工程造价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combine together,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actual research,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facts and figures as the basis, based on engineering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alysis and judgement of engineering change under different form and be under control, and the engineering cost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illustrates with examples, using different control method,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trol engineering change.

Keywords: engineering change; Project cos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针对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用定价分析方法分析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工程变更;

(2)针对不同工程变更进行分类控制;

(3)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研究;

(4)控制工程变更使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一、工程变更的分类

1.1工程变更的涵义

工程变更也就是合同变更,是指对合同中的工作内容作出修改、追加或取消某一项工作。

土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是合同变更的表现形式。土木工程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或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法等发生改变,总是发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监理工程师依据工程现场情况而决定,若处理不当,即使是正常的工程变更也会影响工程进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

1.2 按提出工程变更的各方当事人来分类

(1)承包商提出的工程变更:

承包方鉴于现场情况的变化或出于施工便利,或受施工设备限制,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地下障碍,或为了节约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等原因,可以要求变更设计。

(2)业主方提出变更:

业主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的变更。

(3)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变更:

监理工程师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水文、材料、运距、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及临时发生的各种问题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认为需要的变更。

二、工程变更的表现形式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工程变更指设计文件或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工程变更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因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加或减少;

(2)因设计变更使得某些工程内容被取消;

(3)因设计变更或技术规范改变导致的工程质量性质或类型的改变;

(4)工程有关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

(5)工程有关部分规定的施工顺序或施工时间安排的改变;

(6)为使工程竣工而必须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

(7)工程质量标准或发生其它实质性变更。

就工程承包合同的双方而言,建设单位总力图让变更规模在保证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以利于控制投资规模;而作为承包人,由于变更工程总会或多或少地打乱其原因的进度计划,给工程的管理和实施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所以总是希望以此为由向建设单位索要比变更工程实际费用大得多的金额,以获取较高的额外利润。因此对工程变更造价的处理往往成为合同双方争论的焦点和监理工程师处理合同纠纷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合同双方及合同的监理单位在处理工程变更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及严格合同管理的原则,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工程变更的处理[2]。

三、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转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每一种工程变更都将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动,合理分析工程变更,并加以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以下案例分析证明了控制工程变更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工程变更,工程变更中包括的各种变更都将影响到工程造价。

广州东南西环高速公路是广州战略性重点工程之一,全长约38公里。主要工程包括跨珠江特大桥两座,大桥六座,互通立交九座。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其中路基段全宽33.5米,桥梁段32.5米,主线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该工程分三段进行:①东南环段,全长18公里,已于1999年2月建成通车;②西南环段,全长22公里,即将完工。本工程由广州穗高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

从数量上看,最多的是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工程变更,其次是设计类型的变更;从变更的金额看,比例最大的也是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工程变更,约占变更总金额的50%以上,其次是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城市道路网或公路网规划、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而引起的工程变更,约占变更总金额的20%,其它类型的变更约占30%。

以上案例的分析总结,工程变更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工程变更。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变更,以保证工程高效、高质、按期完成。最低限度的控制工程造价变动[3]。

四、控制工程变更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审计实践中发现,因工程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增加,超出原招标投标价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工程项目超出30%以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1)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避免建设过程中过多变更,工程项目建设必须做到: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杜绝随意变更项目增加投资,维护计划管理的权威性。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该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坚决杜绝项目实地勘测不细、设计深度不够,投资概算过于粗糙,在没有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工,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而人为的出现大量的计划外工程项目,结果导致项目投资失控的现象。 (2)进一步对监理工程师的权利约束。工程变更是监理工程师的一种权力,但监理工程师只有在满足独立、公正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和行使这种权力。当监理工程师的业务素质或道德素质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或监理模式改变时,可以通过专用条款对监理工程师的上述权力进行进一步限制或通过业主的监督和审查来进行进一步的管理。 (3)严格审查变更内容。在工程变更的审查过程中应本着控制投资、保证质量、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的原则来确定工程变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当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应加强变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并贯彻分级审批和互相监督的审查原则,避免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4]。

工程变更依据变更内容,可划分为工作范围变更、施工条件变更、设计变更、施工变更和技术标准变更等。变更内容不同,存在不同的控制要求。通过以下不同形式下的合理控制工程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结束语

控制变更是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而施工组织设计又是决定项目造价的关键,为了从根本控制工程造价,取得良好地经济效益,应抓好每一个变更项目的造价控制,未雨绸缪,以取得控制整体工程造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钢,王建平.关于工程变更和索赔问题的讨论[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19(3):62-63

[2] 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4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80-02

1991年,我国即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不同,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就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和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相比存在较大差别,过去对学术型及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不能够完全照搬过来。目前,针对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许多高校仅仅是在既有学术型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学位课程设置的改动,忽视了实践环节,致使专业学位特色不鲜明。现有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环节并不能适应实践需求,以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现行的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两种学位的差异性,针对性不强。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其培养方案应着重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行业需求及土木工程学科特点,明确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与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基金、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等举措,以完善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流程,进而提高研究生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计划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制订本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时,应面向工程实践,突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某一具体建设工程为例,包含了建设工程的前期决策、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项目的建造、工程投入使用与后期维护等重要环节。针对上述不同环节,需要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如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决策阶段,需要有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在进入工程具体建设期,则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施工背景的技术人才;在工程投入使用及后期维护阶段,则需要工程检测评估、工程结构维修加固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因此,有必要针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建造、使用三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定位及目标。

二、建设面向工程实践的学位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科研究背景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确保本专业学位课设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创新实践基地,针对不同企业实际工程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因材施教和差异化特点,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实践,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三、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基于学科特点,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与施工企业、设计院或工程检测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依托设计院,研究生可参与设计方案制定,熟悉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复杂结构的计算分析,了解设计规范的应用与工程表达;依托施工企业,研究生可参与施工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依托工程检测企业,研究生可参与工程检测方案制定,对检测结果进行计算与评估,对工程病害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上述专业实践,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设计师、土木工程建筑师、土木工程检测师。

四、实施“校企双导师制”

健全与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实行导师退出机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目标,解放思想,淡化“唯科研成果论”的做法。一方面,基于校内导师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等情况,合理选聘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加强对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并实施导师退出机制,确保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的质量。另一方面,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以充实导师队伍,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努力推进“双导师制”,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五、建设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根据本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抓起,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和研究生工作实践,严格论文选题与实践相结合,严把中期考核环节,细化考核指标,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考评。在培养评价体系中,引入校外企业评价机制,结合校内、校外评价结果,完善培养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本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进行跟踪与回访,建立就业发展数据库,为调整和完善培养环节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特点,结合企业需求与本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与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完善专业学位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培养质量。重点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2.

[2]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91-93.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创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信息网络时展的主动选择。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目前,知识的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体制等等。这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的国防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各国对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时较强调进修和科研,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为实施自己的职责,必须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修。”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

然而,高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科研是科研部门、是专家学者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要通过专题研讨、请专家讲学、外出进修学习等形式向教师宣传,促使教师学习,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科研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代、社会、民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的要求,我们当责无旁贷。

二、以人为本,全面提高

一是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要善于抓好教育领域中最先出现的教育现象和本质,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思路,敢于向权威和假设挑战。科研型教师要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对自己教学中新的发现和思考,要积极主动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实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二是不断积累渊博的知识。为完成本学科教学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相关学科知识,社会常识、日常生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科研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指导科研;灵活运用,掌握系统、边缘和交叉科学等理论,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是培养获取和接受信息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学生求知要求也会愈来愈强烈,作为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接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使自己适应现代国防教育工作需要。

四是培养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教育科研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对课题进行恰当地选择、合理地设计。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形势,从国防教育改革的实践和部队实际需要中选择和设计课题,包括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课题能力,文献资料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研究假设的能力,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三、打牢基础,掌握方法

要努力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进行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科研课题的来源应该主要是本教学实践或本专业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需要。

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题目的;二是课题的价值;三是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四是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归纳结果,写出报告或论文,把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优化环境,激发能力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学校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是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造型校长。创造型校长,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给予圆满解决。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科学的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和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带头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创造性课题,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等。

二是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管理。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对教师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就是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是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考查创新教育能力。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五、交流展示,推广运用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材料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97-02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培养出现代工业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同等重要。因此,要提高材料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整体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2]。

一、当前材料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动态性、精致性、专业性

1.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站在专业研究的前沿,而当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普遍滞后,不能体现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课程内容缺乏动态性,不利于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掌握。

2.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延伸,其课程内容应与本科拉开距离。当前研究生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类课程或多或少地与本科存在交叉,难以体现出研究生教育的层进性。

3.有些基础理论课学习不够深入,无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逻辑思维,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难得到提高。

4.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出研究生课程的深入性和专业性。有些学科的专业课程特色不足、内容不深、水平不高,理论性、基础性不强,没有充分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涵,也不能突出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3]。

(二)课程结构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1.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过分专业化。在专业课方面,大部分按照研究方向来设置课程,交叉性学科和综合型课程少,导致学生思维仅局限在本专业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使其很难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程种类数量偏少,涵盖面窄。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课的范围小,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课程中缺少人文类课程作为补充,降低了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使部分课程与学生的培养计划脱节。另外,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不同于本科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从而使教学课程不够系统和完整,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硕士与本科课程之间可能会有重复和交叉[3,4]。

二、材料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1.重点建设学科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内容应该遵循精、专、深的特点,侧重于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动态性,使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将学生有目的地引入到学科前沿,为后期的研究做准备。

2.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要加强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显著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侧重解决科研实践方面的教学问题。

3.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推行专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和注重实际效果。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侧重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首先要使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增加课程种类,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载体要体现出宽广性和基础性,材料工程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增设选修课。选修课要注重设置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开拓思维等方面的课程,重视设置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使学生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利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科研的能力。其次培养方案应多元化,体现出个性化培养,并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调整。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培养方案去选择课程。同时开展协作式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现代化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课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精神和原创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应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讲授型、研讨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还应注重科研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教学评估,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教学成果,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有一个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教师自评主要针对课堂情况进行教学方法、教学体会的反省型评估;学生评估可以以填涂卡片的形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及各因素的最佳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造型人才,实现由学术性、专一性人才到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过渡,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再求,曹慧,钟海荣,甘可行.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比研究概述[J].高等研究教育学报,2008,(3).

[2]陈建林.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

[4]罗华毅.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的BIM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多种形式。在实施创新BIM实践教学的时候,不但需要让学生认真进行课堂学习,还需要对具有学习BIM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BIM技能培训活动。BIM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BIM基础理论,其原因在于若想在实践中应用BIM技术,就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将构建模型的方法教给学生,还应该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提升,鼓励学生,促使其积极参与BIM竞赛。竞赛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在BIM竞赛中也能够对自身的能力有良好的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多种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BIM技术进行熟悉和学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BIM人才。

二、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措施

1.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教学中最基本的保障就是科学的课程体系,若想培养工程造价专业的BIM人才,就需要在整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中贯穿BIM技术,构建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体系,保证其数字化和科学性。课程体系中一共有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控制各阶段工程造价的方法以及工程计价和计量的理论进行掌握。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BIM的操作方法,并掌握基本的BIM概念,从而形成数字化建筑思维方式。第三部分就是应用BIM技术,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在各个时期应用BIM技术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从而活学活用。

2.对BIM教学双师型团队进行组建

高校若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先建立优秀的教师团队。学校管理者要对BIM人才的市场潜力进行充分的认识,给予BIM教学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教师进行鼓励,促使其多参与BIM学术会议,从而对教师的知识先进性和学术素养进行提升。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一线进行实践,从而对BIM相关工程造价控制操作进行参与。在此情况下,教师才能够对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先进的BIM理念和技术,实现双师型教育。若想开展双师型教学,就需要在课堂上引入校内教师、行业领导者以及企业专家等。学校可以开展学术讲座,邀请一流的企业BIM人才进行演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践BIM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让其担任教学指导的职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3.在建设实训基地方面加大力度

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一大目标,因此,在对BIM技术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目标,重视教学实践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就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首先,要制订长期目标和计划,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将BIM实训基地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其次,在建设BIM实训基地的时候,需要分别建设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校外实训能够弥补校内实训的缺点,因此,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在基地中融入新兴技术,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需要立足于内涵和硬件两个方面,其中,提高科研能力、增强师资力量、确定培养目标、设计BIM技术课程标准等都属于内涵建设,软件、机房、实训场地等都属于硬件建设,满足BIM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建设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

三、结语

本文就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介绍了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措施。通过措施的实行,不仅能够培养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还能保证其对BIM技术进行充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5):115-120.

[2]王琳,鲍学英,王恩茂.基于现代工程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8):54-57.

造价工程师研究论文篇10

【关键词】创新;文科研究生;环境

序论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一般是指前所未有或史无前例的创造发明,它也是一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结果诞生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某一领域内的某一特定范围、方面或方向内恰当、准确而又全面的界定出有关已有成果的现状的成果和实质,并提出与之不同的有意义的见解。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主要输送人才逐渐转变成知识创新甚至技术创新的直接执行主体,成为国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创新的体系。①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核心,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但是,由于文科教学方式过于机械、死板、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隔绝,不同专业相对封闭,研究方向定的过细过早,研究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不能相应跟上,导师与研究生的比重严重失调等原因,我国高校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②因此,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迫在眉睫。③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只想谈一谈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

一、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衡量一个高校运营系统的要素很多,其中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高校也并非一个“真空地带”,校园环境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属于高校“高层次”的研究生具有思想丰富、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等特点,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他们更容易受社会和校园环境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人文环境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首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校园变成一块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园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新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环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他是有底蕴的,他在不知不觉塑造着人的品格。因此,校园环境运营系统中人文精神环境尤为重要,人文环境能创造出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无论是身在教室,还是进行课程学习,还是从事课题研究,都能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要通过教育,使研究生在成才道路上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个体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明辨是非曲直。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研究的事业有一种执着的态度,并为此事业不断地开拓学术视野,勇于创新。校园人文环境氛围有助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品格,这种品格即使走出校园后也不会丢掉。

2、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创造一种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因为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创业精神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不等于说不尊重前人,而是要发展前人的工作或者克服前人的不足,科学道德就是要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劳动。纠正前人的失误不应采用贬低的字眼,更不应该谩骂和人身攻击,科学道德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更不能伪造数据,甚至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要树立科学世界观,因为科学是客观的、唯物的、也是辩证的。只有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才能在学业上有所创新。

3、浓厚的学术氛围

“解释疑惑”、“百家争鸣”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双重职能。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是衡量评价一所高校的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第二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对一个学生是很重要的,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正在学习中的研究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基本的环境建设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培养一流学生,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氛围。

课程教学环境是培养研究生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突出研究性和自主性,应结合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二、优化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并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因此,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须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课程设置要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要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要尽可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应有较宽的学科专业覆盖面以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课程的开设要发挥本学科集体的群体作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研究生对不同知识层次学习的要求,课程要体现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及特色,提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研究生课程,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环境

1、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分析我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原因,主要是缺乏个人主见和缺乏创新意识,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出理性的、准确而非全面的判断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这样的人才是只算是一个“再现型”而非“创造型”人才,在实践中很难胜任那种创造性的工作。这是由于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常常不是鼓励、保护、开发、培育学生的创造性,而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压抑、以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活力。

2、创新能力结构

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极为复杂,但以下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一是选题能力。关键是正确的选题途径,这些途径主要有:在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中发现问题;在研究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背反过程中寻找问题;在吸收、消化各种理论中发现问题;到不同学科交叉边缘寻求问题;通过信息渠道获取课题;在社会需要中寻找课题。二是机遇把握能力,机遇把握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性研究以已有观察对象和思想资料为基本出发点,并在有计划的实验过程中寻找机遇,当机遇出现时,有能力做出正确的界定和敏锐的判断,因此机遇把握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最重要机会。三是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获取途径,研究生必须对信息具有较强的亲合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3、重构师生交流平台

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淡化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使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而且应该超过教师。教育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过程。如果教师丧失主导作用而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而被“奴化”成知识的接受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观察的环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机会和实践的条件,将学生作为学习同学、科研 同行、工作同事和生活朋友,平等交流,相互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改变对研究生评价观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有创新的好学生。”长期以来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和分数高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赏识,而思维活跃、凡是另辟蹊径的学生则很难受到教师的欢迎,因为他们经常会给老师制造一些“麻烦”,提出一些令之“头疼”的问题。这与创造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为往往创新恰恰就蕴含在这些“麻烦”和“头疼”之中。要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需要健全教育评价制度,使评价的标准从“好学生”转变为“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创新性人才”。而且,评价的系统观从“封闭”转变为“开放”。

四、提供合理的导师结构环境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问题,导师队伍的素质结构环境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导师的各方面素质,尽可能创造合理的、高素质的导师结构环境。

1、高尚的品德修养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理念的提高与刷新,特别是导师自律氛围的形成,管理机构和人员对导师的约束将进一步减少,这就会增强导师的能动性与对研究生的指导责任感,将更加拉近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关系,从而实现导师对研究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指导。④而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⑤由于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所在学科的学术梯队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生在导师的选择上往往是煞费苦心的,试图选择一个好的导师,既有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又要人品端正、待人宽厚。而高尚师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人格的完善,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是最关键的。“学问是做出来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可能有收获之谈,才可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可能有为师之本钱。同时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养成求实、务实和踏实的良好学风。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就需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身教重于言教,导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感染学生的。

2、先进的创新理念

研究生要创新,导师必须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文科研究生导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虽然,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程度上高于学生。同时,"教学认识的方向、认识的课题、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⑥因此说,导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理念。

3、较高的科研能力

在信息技术已经大大缩短了人的知识系统更新周期的背景下,作为"弟子",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比"师"更快地扩大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文科研究生导师缺少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这是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而科研经费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指导学生的经济能力和其它能力。几乎所有高校理工科导师的研究经费都远远高于文科,这严重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导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围绕课题展开资料收集和社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增添了难度。

4、提高素质的方法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此要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提高导师队伍素质的渠道很多,但从客观上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结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以下宗旨:以培养创造性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提倡个性、培育逆向思维、激发创造力为原则,有意识地淡化科学壁垒、共同取向、唯一标准和师生角色。⑦创新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文修养。这种素质修养是进行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知识、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基础,也是研究生们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它为创新性活动提供内在驱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在于它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健康发展。⑧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研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称其为"三步培养法",即"一新,二做,三通过"。即:第一年灌输新思想并建立起创新思维的意识;第二年做科研学术论文实践以提高科研学术能力;第三年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⑨这种思想并非完全适应于所有文科研究生,但我认为前两条对我们有效地提高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覃睿、丁松滨,“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2]吉丹如、戴跃侬,“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5期。

[3]刘海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井冈山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8年。

[5]何玲,杨晓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第3期。

[6]金光等,“提高研究生教育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年第6期。

[7]唐小丽,“新时期研究生创新教育浅析”,《教育改革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注释:

①贾睿、丁松滨,“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2),第47页。

②吉丹如、戴跃侬,“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第50页。

③马霆等,“研究生教育亟需确立创造教育理念”,《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0-101页。

④丁库克等,“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教育改革与管理》,2005(2)第51页。

⑤金生v,“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2页。

⑥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中国高教研究》,2005(7)第25-26

⑦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江苏高校,2004年第6期,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