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17:34:21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1

在反腐败斗争中,查办职务犯罪大案固然是最直接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切实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也是反腐败斗争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为深入贯彻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黑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和落实地委加强社区建设的精神,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抓深、抓实、做细、做透,将预防工作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乡镇、林场、社区,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让百姓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接受群众监督。我院党组高度重视检察服务文秘站网-进社区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在全县三个社区各设一处检察法律服务站。预防和打击犯罪是反贪工作的重要职能工作,因此我局在坚持深入社区预防工作中作了一定的工作。

一、进社区深入百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实践证明: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主要是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和权利的考验,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单位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监督不利,制度不严,有章不徇,有法不依等现象。几年来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今年我们还利用社区检察法律服务站建立的便利条件,将预防职务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广大居民中普及,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家人、亲戚、朋友时刻为他们敲响警钟,使他们在职务犯罪上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我们的主要作法是注重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为了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绝大多数社区群众接受教育,为了与百姓零距离接触我们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在社区服务大厅以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零距离的直接为群众服务。服务的工作主要围绕四方面开展:1、采取不同形式为群众解答有关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2、进行法制宣传;3、提供预防职务犯罪建议,了解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情况,反馈群众意见;4、收集各类涉嫌犯罪线索。讲解预防职务犯罪的知识。我们还经常性地组织本部门的工作人员学习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增强人人参与和防范职务犯罪的意识。增强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本领。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我们每年在工作重点中都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内容列入要点,然后打印下发到各社区,增强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使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要求各社区组织和掌握《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职务犯罪的概念、预防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应当建立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职责、任务以及违反《条例》的惩戒措施。此外,还为社区订购职务犯罪宣传挂图、宣传画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三是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我们每年指定专人在社区做一期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的电视讲座,在各社区范围内播放一周,使预防职务犯罪的内容做到家喻户晓。抑制职务犯罪,必须加强预防工作,只有坚持“以防为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切实把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反贪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样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取得实效,

二、赢得群众的信赖是做好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工作的坚实保证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一、注重学习

主动抓好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并将学习与本职工作相结合,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参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制定了社区党委的学习方案与实施计划,组织社区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使全社区党员的党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廉洁自律

坚定信念,增强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任职专职党务副书记多年,对发展社区党组织的事业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珍惜岗位,热爱本职,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在政治上做明白人,在生活上做廉洁人,在工作上做带头人。

三、适应形势抓好社区党建

除抓好日常的组织生活和电化教育外,积极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子,为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今年6月份开通了网上党员之家博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社区党员多渠道地学习党的知识,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四、认真履行好职责

当好党建带头人。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维护集体领导、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负责任,主动与社区党员联系与沟通,注意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来化解矛盾。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思想上不断完善,在政治上不断求强,在工作上不断求精,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参加了大塘街党工委举行的多场党员义工活动,在“创文”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义工服务,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寒风细雨,坚持参加交通路口的文明出行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今后的工作

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展望明年,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坚持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为搞好社区党建工作而作出努力。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3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下城、上城、西湖、拱墅、江干等五个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其他尚未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区、县(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深化社区建设的内涵。

刚才三个区民政局、两个街道、两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爱心连锁站代表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如下城区的试点经验、天水街道的经验,抛砖引玉,对我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王马社区和萧山爱心连锁站,则是新时期社区民间组织的新形式,体现了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精品之作”。上城区的备案表和登记须知也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新鲜经验,西湖区召开社区现场会,不仅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也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总体来讲,五个城区都很好的贯彻落实了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和市民政局于去年底下发的4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的通过了省民间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同时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各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先行试点的天水街道党委,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精神统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社区建设工作,下城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社区的试点城区之一。20多年来,*市各城区对社区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潜心研究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对加速我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要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培育管理好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优势,能极大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先进文化角度讲,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既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办法。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培育,大力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创新上,萧山区又给我们带了好头。前面我们已经听了萧山区的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经验介绍,他把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社区服务中,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是一种适合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使社区建设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生命力、凝聚力,应该说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手段。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民政工作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社区工作的很多服务活动也可以以民间组织为纽带形成现代服务体系。萧山区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整合了社区资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加速社区民主自治目标的实现。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推动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各级领导要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最小组织,组织虽小,但可牵动大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难度大作用不大”等等消极认识,畏难情绪,从社区建设的大局,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切实落实,抓出实效。

三、借鉴经验,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现在,五个城区开了个好头,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希望你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开展下去。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要在学习兄弟城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精神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造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我们要求各区、县(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做到“8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调查论证;有试点先行;有经费保障;有政策法规和章程示范文本;有登记备案;有总结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的要求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我市开展这项工作的特色:

1、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起区、县(市)和街道、乡镇两级工作机构。各区、县(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各街道做到了“三个到位”,即:(1)领导责任到位,街道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2)科室职能到位,街道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3)工作人员到位,街道有一名具体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落实,主要抓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审核章程、发放登记表格、召开会员大会、指导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等。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先掌握起来,这是我们搞好培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前提条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的所有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规模、人员结构、活动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3、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区、县(市)要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也可以在民间组织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确保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制定行政规章,完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经各区、县(市)要出台《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如:《社区民间组织调查备案表》、《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证明》、《社区社会团体有关业务知识须知》等,这些资料上城区都有。各区、县(市)政府依照《条例》的规定,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到民政局登记,同时可以明确授权由街道、乡镇作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对于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在今年12月份以前完成备案工作,填写《备案表》,此《备案表》由社区居委会填写,到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20*年元月份,*市民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统一和规范。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4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00〕1号,以下简称《2000年普法要点》)和《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00〕2号,以下简称《“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一并贯彻执行。

    一、按照《2000年普法要点》的要求,继续抓好《北京市劳动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京劳法发〔1997〕32号)最后一年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实,确保“三五”普法教育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认真搞好本单位“三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按照《“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提出的基本标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北京市“三五”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见》(京法治〔2000〕1号)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好总结验收工作。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安排如下:

    7月底前为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自查和总结阶段,8月10日前将总结交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9月10日前为市局对区、县局的检查验收、评选阶段,具体形式另行通知。市局在9月20日前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接受验收检查和评选。

    三、提高对“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义的认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基础工程。对社会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可以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系统内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实施依法行政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经历了三个普法五年规划,通过总结,找出经验,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2000?2002)》(京办发〔2000〕25号),制定本单位的普法规划,将普法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加强对“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领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系统该项工作的组织,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总结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明确具体承办人,确保总结验收工作取得实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

    2000年是“三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为开创二十一世纪普法教育工作新局面打好基础的重要之年。根据全国普法工作的要求,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2000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坚持开展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切实做好“三五”普法规划的检查验收工作,研究制定下一步规划,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将普法教育不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围绕劳动保障工作全局继续推进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劳动保障工作的全局来开展。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在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引导、保障作用。

    一是不断强化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对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贯彻中央关于从严治政的要求,为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的学习,继续开展对干部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是结合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把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将两个确保、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劳动力市场管理等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认真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做好“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是今年普法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央文件和全国人大决议精神,以及全国普法办制定的验收指导意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都要确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方案。这次总结验收的基本原则是,谁制定规划,谁组织验收。验收的方法是在自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验收,有重点地进行抽查。为此要求:

    一要抓好验收的质量。在严格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做好“三五”普法的收尾工作。凡是验收不合格的地区,要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进行补课。

    二要做到验收工作不走过场。要认真总结“三五”普法工作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部里普法办将对各地开展总结验收的情况进行抽查。

    三要按期完成验收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9月底以前完成本地区的验收工作,并写出总结验收报告及下一步的普法工作建议,上报部普法办。部里将进行评选,为全国普法工作总结表彰做好准备。

    三、研究制定新的普法教育工作规划

    开展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基础上,要抓紧研究制定今后的普法教育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新的普法工作规划的制定,从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形成一些前瞻性的思路,使普法工作更好地为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服务。

    一是制定新的普法教育规划要与立法规划相一致。通过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要促进现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要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要结合总结“三五”普法情况,对下一步的普法教育工作思路、主要任务、方法措施等问题进行调研,注意总结和发现“三五”普法教育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新的规划内容贴近实际,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进一步细化普法教育的具体措施。各地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普法教育的新方法,采取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普法教育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要结合各项法制工作的推进,坚持不懈地推进普法教育。同时,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

    一是在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等项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注重以普法教育为主,以行政处罚为辅,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在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中,要以普法教育为基础,促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工青妇组织、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各类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加强联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的氛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

    根据全国“三五”普法教育规划,2000年将进入总结验收阶段。为全面完成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检验“三五”普法成效,巩固法制宣传教育成果,进一步将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引入深入,根据《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验收的意见》,现对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全国“三五”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决议的总体要求和劳动保障部“三五”普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注重实效,以总结验收为契机,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扩大普法教育工作成效,为下一步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在总结验收中,既要突出劳动保障“三五”普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对象和普法教育中的难点和热点,又要对普法教育的一般情况进行总结,要全面地反映本地区实施“三五”普法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是条块结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三五”普法验收工作要与本地区组织的总结验收工作相结合,以服从本地的验收安排为主;要主动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搞好协调,总结验收材料同时报送当地有关部门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

    三是求真务实。劳动保障“三五”普法验收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实施情况。通过验收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制定整改措施,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基本内容

    (1)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规划的内容;

    (2)各地政府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的“三五”普法规划的内容。

    四、基本标准

    (1)对单位的验收标准。领导重视,组织普法工作措施得力,制定有普法教育规划;确定有负责机构,经费和办公条件有保障;加强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建设,有年度普法计划,普法教材、培训有保证;开展了检查落实,较圆满地完成了“三五”普法知识考核,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对重点对象的验收标准。完成了规定的学习内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工作落到实处;按年度普法计划,参加了规定内容的普法知识考核,有考核成绩记录;通过普法学习,能较熟练地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五、基本方法

    总结验收按自下而上、分级实施的方法进行,在自查的基础上,上一级普法主管机关验收下一级的实施工作。劳动保障部普法办对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抽查。具体步骤可分三个阶段: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以两个条例的宣传为主线,深入开展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法制宣传教育。

1、结合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一反面教材,利用“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等时机,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与维护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流动人口条例》等新颁法规的宣传,使“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违法犯罪必受严惩”等基本知识和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2、组织开展“维护法律尊严、彰显法治力量”主题宣传活动。乌鲁木齐“7.5”事件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对法治的公然破坏,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维护法律尊严,彰显法治力量,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适时组织开展青少年在校学生开展“法律保护我成长”征文、演讲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使青少年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4、加强农牧区和宗教场所的法制宣传教育。各乡镇场、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资源,深入开展长期性的农牧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探索和建立加强农牧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农牧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继续深入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企业法法治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法治论坛、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法治小品、短剧、以案说法等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深受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喜爱、易于接受的法制宣传活动。

二、以“法治进机关”为抓手,深入推进“法治六进”工作

7、认真落实自治区“法治进机关”、“法治进单位”“一学、三抓、促两无”的工作经验。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统编学法读本为教材,以克服特权思想、树立“为民、效民”意识为基础,以落实各项制度、规范从政行为,依法尽职尽责、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民主监督,打造“阳光政务”为重点,以“无违法违纪案件、无群众投诉”为目标,用建设“法治机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带动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8、落实自治区“法治进社区”“一条主线、三个重点”(以社区党员干部“学法知责、依法尽责”为主线,以“保民安”“重民生”“促民主”为重点)的工作经验,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全力打造“平安社区”。

9、落实自治区“法治进乡村”“以‘守约承诺’落实‘村规民约’”的工作经验,把农牧区的民主法治建设落实到实处。

10、根据新疆社会稳定、发展新的需求,继续总结、完善“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对“法治六进”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研究,切实总结“法治六进”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三、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为保障,促进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11、结合今年来全区法治建设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对法治六进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梳理和规范。遵循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规律,建立、完善和落实有效运行的制度:一是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学习、考试、督察的方法和制度;二是学用结合,推进“法治六进”,解决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实际问题的举措和制度;三是对本部门、本系统法制建设情况定期评估的方法和制度;四是建立法制建设表彰激励机制等。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规范,形成简洁、管用的工作制度,促使这项工作进一步“依制规范运行”,务实稳步发展。

四、抓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迎接全国和自治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12、“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在“法治六进”工作的持续、深入运行中进行,各单位、各部门要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动员部署,明确检查验收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对“五五”普法验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积极邀请当地人大政协有关领导、代表和委员参加“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和专项调研工作,加强对法治六进工作的检查督促。

13、各乡镇场、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积极组织我县的广播、电视等传媒开展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在普法栏目播出。并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将我县法治六进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宣传出去。

五、推动“法治六进”工作新发展,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6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际上,在9月份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在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9月份正式批准以后,围绕整个工作在实施层面上拿出了总体方案,我们称为‘56531’,即五个具体专项规划,六个具体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具体操作的项目清单。”实践证明武汉城市圈

综改试验区建设――

2008年起步良好

2008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有效展开,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谋划方案,尽早启动实施

为了做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中央要求,首先明确试验区的基本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据这个基本定位,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3月底方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总体方案的及时报批,为改革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制定配套措施,形成实施框架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配套实施方案。

――为推进改革和建设项目落地,研究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六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五个重点工作方案,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工作的切入点。

――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明确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

――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

推动部省合作,拓展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29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有26家。

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工作

省政府成立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城市圈九市成立相应机构,省直有关部门明确专人、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要求,城市圈九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已初步形成合力推进、点面结合的试验格局。

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 6972.11亿元,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61.5%;固定资产投资3707.97亿元,增长32.3%,占全省比重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增长23.2%,占全省比重63.4%。

2009年全面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东南沿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明显下滑之时,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次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区域梯度发展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呢?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将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红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部省合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在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上取得新成效。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

在土地方面,重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在财税方面,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试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

在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申报武汉综合保税(港)区。

第二,在推进五个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武汉市与城市圈8市产业双向转移,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

――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

――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大力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第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见到新成效。

目前纳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5个,总投资3334亿元,2009计划投资652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1953亿元,2009计划投资330亿元。突出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采取新举措。

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抓紧修改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三个改革专项,报国家批准实施。

第五,在深化省部共建上取得新成果。

今年我们将争取与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六,在完善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上探索新路子。

在协调机制上,建立省级和部级两级协调机制,省级一般事项由城市圈综改办协调,重大事项由省政府协调;部级一般事项借助部省合作机制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进行部际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敢为天下先

湖北省会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是创新九大体制机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制度保障。今后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改革同行,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仍将领航,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聆听了总理的报告,深切地感到,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结合报告精神,就加强支持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这个全国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探索“绿色促进计划”的试点工作。绿色经济代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绿色促进计划”,不仅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议中央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绿色促进计划”先行先试的特区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支持建设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设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武汉城市圈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支持在湖北设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推动出台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区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发展社区教育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在西部农村地区对公众进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的教育活动。我国社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社区教育从开始时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我国要发展好社区教育首先农村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员素质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于实施终身教育的全员、全程、开放式的社区,“大教育”的社区教育要优先发展。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应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突破口,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资源的城镇化,也有人力资源的城镇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城市化则更为重要。只有大多数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了,城镇化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依靠农村地区的基础性教育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利用无处不在的全程、全员、开放的农村社区“大教育”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农村社区教育问题,提高社区教育的思想意识。重视总结社区教育的经验,并把社区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规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完善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教育是一种全员、全程、开放的大教育,不是任何单方的力量所能完成,要全社区的各方都联合起来。因此,政府的行政性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性是我国社区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社区教育文件中提出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国目前社区教育的主要管理体制,在今后的社区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完善这种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便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向社区开放,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联结,促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实现。

认真总结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经验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城市开始,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有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积累了相应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实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做法,要对这些经验认真的进行总结以便于指导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不仅有全国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还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有分类有重点的落实了一些省、市、县三级实验区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形成了与当地城镇化相适应的省、市、县、乡、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如全国第一个农村实验区江苏省江阴市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中心联结党校、团校、妇女学校、老年大学、农民学校等社区内的教育类学校为一体,整合社区内的文化、科持资源,形成了与其城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大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经费问题是保障农村社区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在经费投入上,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差,开展社区教育涉及人员的数量大、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农村地区政府的财力有限,对于经费投入上,农村地区国家承担为主,但要多多渠道的筹措经费。农村社区教育人员队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正常有效的开展,人员队伍的配置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这部分人员分两类:一类是专门管理人员、一类是教师。各地政府应公开招聘或选派有组织管理能力,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负责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工作高效的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师是直接关系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在农村地区选一批素质高的专兼职的教师来担任社区教师。既可从外地聘用一些,也可从乡村中小学选拔一些教师。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人口出生数逐年下降,小学生群体正在萎缩。以苏北某总人口为3.26万的乡镇为例,近5年每年人口出生数减少150-430人之间。学生群体的迅速萎缩,导致从2000年起每年将有8名左右小学教师要转岗改行,也就是说,在今后的5-7年内小学教师要过剩25%-28%,将其中的若干人员引向社区教育工作,让他们成为社区教育师资这既是可行的。而对这部分人享受教育行业人员同等待遇,以稳定人员队伍。

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基地建设问题。社区教育的基础和资源是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生命力所在。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打通资源拥有之间的壁垒,盘活社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内的教育资料要向全社区内适当的开放,在经济发达乡镇成校要以成校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内成人学校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发展社区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社区学院。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内基础教育的作用,拓展其教育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为农村培训人才也要开展送学下乡活动。

农村社区教育要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区域性是社区教育的一大明显特征,因此,各地的社区教育本着要要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宗旨。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满足社区内成员的多方面开展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社区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如东部小城镇发展很快,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除要培训人员再就业外、提高精神文明方式的服务性的内容要多些,;而如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以教兴农的内容要多些。

社区教育在21世纪方兴未艾,已成燎原之势,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鲜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运转。国家对社区教育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已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建立相应有关社区教育规章制度,以保证社区教育的开展,没有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要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建设规划,要把社区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列入同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何静.关于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思考.湖北省健康研究所,1999,(7).

[2]郑晓瑛.西部开发中的EPD.教育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5).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8

一、统一认识,切实提高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鼓楼区委区政府根据新形势的特点和内容,在全区提出“二四六八”的总体发展思路。“二”是指“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四”是指“为老百姓,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大专院校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六”是指“让经济繁荣起来,让道路宽起来,让小区新起来,让楼道亮起来,让居民生活方便进来,让市民素质高起来”,八是指“负重攀登,敢为人先”八个字的鼓楼精神及文明城区创建思路“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在这个新思路中,区委区政府把工作重点由传统的区街工作转向社区建设上来,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贯穿于全区工作和社区建设之中,推动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

1、社区教育在全区工作发展思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包含着多层面的内容,是一个从工作起点到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区教育既是其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又担负着重要责任和发挥着重要功能。首先,社区建设中包含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不可或缺,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社区群体进行教育和培训而应着重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其次,达到首善之区(与创成文明城区是同一语)的目标,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而开展社区教育正是适应了新形势之下的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双向需要。再次,“六个起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具有相容性和相关性,而“让居民素质高起来”又是贯穿其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后,“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的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思路,抓好社区教育是重要抓手,以社区教育为载体,通过多途径的教育培训和开展多形式活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文明城区创建。

2、社区教育是实现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鼓楼区制定了“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贯彻于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之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鼓楼区把1999年确定为“鼓楼社区建设年”,提出要完成“制定《鼓楼区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00年─2004年)》(试行),”筹建鼓楼社区中心大楼“等10件实事。10件实事之一就是”发挥社区教育优势,筹建鼓楼社区大学“。目前,前期筹建工作已经展开,与东南大学、理工大学、化工大学、金陵职大等高校已作了接触和联系,预计明年正式建立并开学。同时,以街道原有的教育阵地为基础,逐步设立社区大学分校,拓展教育,增大教育的覆盖面。现各街道都已在积极筹建分校,一半以上的街道在原有党政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学校。这样,社区大教育就将形成区、街两级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一个较完整的网络,必将有力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3、社区教育是实现“二四六八”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实现的过程之中。

鼓楼区紧紧抓住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功能,把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过程也作为教育人的过程,把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也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如在“七不”、“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创建湖南路全国文明街活动中都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98年全区出新小区95万平方米,今年出新小区200万平方米等工程,都得到群众的支持;去年开始的楼道亮化工程使全区3550幢,8827个单元,23107层楼装灯36*1盏,占总数*%,都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些工作和活动中,群众得到自我教育,也改变了市民的心理和活动行为,热爱社区和建设好社区的观念正不断得到增强。

4、社区教育是实现“二四六八”的重要战略和重要标准。鼓楼区在社区建设中一直注重、关心社区教育的发展,把社区教育纳入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帮助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组织建设。区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分管书记和分管区长担任,委员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协调全区社区教育工作,各街道配备了专职的社区教育干部,具体抓好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形成了较健全的能够根据地区不同情况而开展工作的社区教育网络。其次是制定社区教育“九五”规划和年度规划,并把规划纳入全区综合改革发展规划之中加以落实。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全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和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评价方案和社区教育评价制度,确保了其工作的开展。再次是全区适应社区建设形势的需要建立区级较高层次的“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鼓楼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社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而形成依托社区,发挥优势的大教育的格局,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全区社区教育发展概况和主要做法

鼓楼区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有47万人口,是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军区、省教委等省级机关所在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社区成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显著特点是大机关多、大专院校高科技人才多、大企业多、社会贤达、社会名流、大干部多。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十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发挥优势,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开展。

1、鼓楼区社区教育经历了从起步到全面拓展的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年代为起步阶段,开展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主要特征是联合办学,即以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实践,学校与各有关社区单位本着互利互惠,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优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优化育人环境。

②*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开展了以街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区正式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个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相继建立和完善,区向各街道派驻专职的社区教育干部均已到位,街道作为“社区”的牵头协调主体已基本形成。基本模式是以街道为中心,以驻地工企单位为依托,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德育为重要内容,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③*年以后为发展阶段,实施了社区教育现代化工作计划。区委、区政府逐步完善了《区社区教育工作章程》等规章制度,并把实施教育社会化等工作纳入社会发展综合改革总体规划,制定了“九五”规划,社区教育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管理阶段。*年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实施社区教育现代化的初步设想,承接了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鼓楼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实验研究》,使教育从经验型实现向理论研讨为先导的理性指导与实践结合型转变。

2、基本特点

①起步早。*年代初期起步,*年代中期形成,*年代初期开始全面发展,*年代中期形成高潮并规范化,*年以后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从时间上看,*年成立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年区向各街道选派一名专职社区教育干部,92年全区各街道均成立了社教委。

因此教育工作早于社区建设的其他工作,也可以说是社区建设早期的工作启动。

②发展较快。随着人们对“社区”认识的深化、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社区教育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出现“政府统筹,地区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新特点。从新特点可以看出:

⑴工作范围拓展了:

──由在校中小学生拓展为全体社区市民(全员教育)

──由青少年拓展为全年龄段市民。(从生到死,全程教育)

──由单纯的学校“德育教育”推向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而拓展到提高市民素质的“全方位教育”。

⑵工作内容方法多样了:

过去灌输为主,现在电教、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等形式多样;内容也涉及党员教育、市民教育、优生优育、军民共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多方面。

⑶工作目标要求提高了:

──老百姓生活提高了,已不满足于旧形式和老方式,要求在社区得到关心和社区有更多的文化娱乐。

──驻地单位要求高了,双向服务,互利互惠。

──区委区政府要求提高了,创成首善之区(文明城区)。

──部级课题研究要求高了,要求既有实践成果,又有理论研究成果,为相同的城区提供指导性和示范性。

③经验较多。十多年来,在区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依托社区,充分利用资源,在工作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相互交映,促进了社区教育发展。

共性的经验主要表现在:

⑴机构组织:区、街有健全的组织,相继建立了“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协”、“计生协会”及一些群团组织。

⑵阵地载体:围绕社区的教育培训活动,区街均建立了阵地。

区积极筹办社区大学,街道建立了社区学校、社区党政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等各类培训教育学校;区、街还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

⑶资源共享:解决了资源利用率的问题,收到了双向交流,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良好效果。

⑷目标内容:把社区教育目标任务与全区总体工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城区,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及提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使社区教育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⑸形式方法:突出社区性、突出综合性、突出教育性,重视寓教于乐的活动。如今年全区从6月份开始的以庆祝建国50周年为主题的家庭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区组织3次大型文艺演出,各街道社区也分别开展了10多次较大规模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社区单位和市民的参加,满足了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

⑹制度规范:

各项制度如定期召开成员会议、例会制度、协调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理论研究制度等进一步健全。

个性的经验,各街道都摸索了一条符合各街道社区特点的工作路子。主要表现在:

──湖南路街道,依托湖南路全国文明街与辖区学校单位等一起,开展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楼街道,成立社区老干部讲师团,老园丁故事队、法制报告团、为外地务工人员搞培训

──中央门街道,获省社区科普先进街道,利用优势开展多形式的科普活动,组织社区为下岗职工献爱心活动;

──江东街道,利用市民学校,人口学校等阵地对外来人口家庭搞问卷调查,开展家教,法制教育、卫生保健等活动。

──水佐岗街道,组织校外辅导员与驻地中学后进生开展“一助一”活动已有5年之久,对76个单亲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

──挹江门街道,与部队学校开展双拥共建,组织国防知识教育,联办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宁海路街道,成立22个老将军组成的“老将军报告团”,在社区开展了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常组织社区艺术节活动;

──华侨路街道,组织少儿科普夏令营,成立金陵少儿歌乐团,在社区开展多项活动,曾与比利时艺术家进行交流,得到好评;

──三牌楼街道,为特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和残疾儿童、五保户等服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五台山街道,成立“青少年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先锋队”、建立“社区心理中心”等组织,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市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作过报道。

④成效显著。十多年来,鼓楼区社区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密切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既适应了社区不同群体对教育培训的需要,又适应了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人的素质作出了成绩,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以下几下方面:

⑴对在校中小学生的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以德育为重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摸索出成熟的经验。

⑵探索了一条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和市民教育新思路,有了一批工作典型和经验。

⑶为政府工作转变思路,即由行政隶属关系为主转向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⑷社区教育工作有了一些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社区教育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德育教育被评为省级先进区。我区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子课题《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实验与研究》已在总结阶段,明年上半年国家组将在我区召开研讨会,届时的专家学者要聚集鼓楼共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社区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也存在扑克编制、经费及加强科研,加快实体建设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抓紧解决,以适应社区建设形势的发展。今后的工作思路是,把社区建设融入鼓楼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提高社区人员的素质为目标,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及科技文化等多种形式多载体的活动,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具体的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政府必须认识到,随着社区建设的进展,人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显的重要。因此,要把社区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有超前的思想准备,以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应从实际出发,完善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划,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9

1 福建丰富的自然地貌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决定了实验区建设的不同模式

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貌,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主要特点有:(一)面对东南亚,近邻港澳。福建是中国重点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00多万人,港澳同胞1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有80%,历史上至今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三)森林资源丰富。福建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林地面积6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首位。(四)水资源总量充裕。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公里,年径流量1168亿立米,全省人均水资源约4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五)产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居多。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在2005年的统计资料中,全省工业总产值1000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3.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全省工业企业54044家,其中大型企业60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及能源、冶金等;中小企业53984家,占99%,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产化工、电机电器、轻工产品等优势传统产业方面,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83.7%。

由于福建沿海经济较为发展,各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所面临的非持续因素各异,资源各具特色。因此,福建结合当地特色,对于不同的实验区模式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对同类型区域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实验区,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实验区建设模式。

2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主要模式

目前,福建省共有2个部级实验区和4个省级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分别代表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市)、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市)、海岛生态型(东山县)、城区乡镇类(螺洲镇)、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市)和地级市类(南平市)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

海岛生态型――东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东山实验区成立以来,充分利用海岛和面对台湾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和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持续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政府科学决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日益成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确立。一些关系到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效等等。

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漳平市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过程中,坚持立足本地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经济综合实力稳居闽西前列,基本改变了山区、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建区6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环境推动为切入点,围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先后组织实施91个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老区、山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前,石狮市经济主要依靠增量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粗放经营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极度浪费,各项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创建工作,把可持续发展建设列入全市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工作中,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强烈的改革观念、敏锐的机遇观念和勤勉的务实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注重协调发展,提出“四市三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技强市、旅游旺市”和“爱海、用海、养海”),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创新,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石狮实验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发挥“小城市大经济”的优势,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之路。

地级市类――南平实验区。南平是福建省唯一设区市级实验区,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始终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更好地对接福建省三条战略通道的部署,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高实验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抓发展中强调要坚决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的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使资本等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培育和组建一批生产规模化、产品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和能力。在“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实验区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国民经济运行势头良好,呈现“总量高速增长,效益同步提高”的特点。南平实验区借助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全国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实验区。武夷山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1999年12月武夷山以稀有、独特、绝妙的自然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后,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着力做好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永续利用工作,是武夷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展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资源与环境,并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武夷山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要求,也是武夷山市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的战略选择。经过几年的努力,武夷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幅度提升了武夷山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使武夷山这一著名的旅游胜地持续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3 示范模式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实验区的建设中,我省通过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群众参与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1实验区建设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这种发展理念通过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了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在经济建设中,基本摆脱了依靠上级给政策、资金、优惠的老套路,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不再通过外在力量推动,而是依靠自己内在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资金、资本积累,着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南平实验区在创新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推进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全国首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在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利互动、一体运作”工作中,开创性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大批科技人员回流农村,借助这个制度上的创新,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已在全国23个省份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并发挥作用,农民增收能力得到加强。6年多来南平市共选派358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364个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和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农民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有487名科技特派员建立1259个利益共同体项目,组建行业协会724个,会员总数达4.68万人(户),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00多期,分发技术资料12万份,参训农民达10多万人次,培育示范典型843个,示范基地面积近20万亩。利益共同体项目总体规模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更加深化。

3.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引导、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促进实验区建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21世纪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实验区20年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可持续发展形式仍然严峻。人口压力沉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社会结构、利益机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福建省科技厅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坚持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的县市区中遴选建设实验区,在建区过程中强调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实验区工作的重视,要求当地领导带队来厅汇报实验区建设及规划编写情况,同时注重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形式,加强对实验区建设的过程管理。为加大对实验区的扶持,特别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示范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优先主题,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区的建设。几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将“东山县景观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环境管理配套技术研究”等16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力建设方面投入经费达542万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分别投入经费支持实验区的优先发展项目。通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一是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二是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三是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

3.3实验区工作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推动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新时期,实验区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积极探索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东山实验区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担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搞好军民关系探索军民共建协作发展机制是实验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全县已建立军民共建点41个,市级文明单位的军民共建面达100%,形成“互助型、互益型、育才型、联建型”等四种共建类型,逐步探索出一条思想共建、经济联建的协作发展机制。地方共建单位根据行业部门特点,积极帮助部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提高部队技术技能的培训,如通过西埔镇科技拥军基地,每年开展鲍鱼、牙鲆鱼育苗与养成等技术培训3期以上,部队共有300多人接受培训,拥军支前工作在连续4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基础上,2003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部队则发挥政治素质好、突击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地方开展国防、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和经济建设。通过共建,军地双方互帮互助,共同为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一、目的意义

安全社区是指由乡镇组织各村居(社区)、学校、企事业等相关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实施预防事故和伤害,持续改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安全社区倡导“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安全发展、持续改进”的原则,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

二、工作目标

安全社区等级评定分为五级,即:县级安全社区、市级安全社区、省级安全社区、部级安全社区和国际安全社区。我县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3年9月底,有50%的乡镇通过县级安全社区考评验收,30%的乡镇通过市级安全社区考评验收,我县确定的1个省级安全社区创建单位通过考评验收;到“十二五”末期,全县所有的乡镇全部通过县级安全社区考评验收,有85%的乡镇被命名为“市安全社区”,有3个以上乡镇被命名为“省安全社区”,力争有1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并积极争取有1个乡镇被国家安监总局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安全社区合作促进中心推荐命名为“国际安全社区”,形成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到位、隐患整治有力、安全条件良好、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基本达到安全城市水平。

三、创建标准

县级安全社区:县安委办组织现场考评组按《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的标准要求对申请社区进行考评,并随机抽查3个村居(社区)、2所学校、2家企业和6个家庭(标准详见附件4-7),得分达80分以上(各抽查对象的单项得分必须同时达到80分以上),经综合评定为合格的,由县安委办颁发“县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市安全社区:市安办组织现场考评组按《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的标准要求对申请社区进行考评,并随机抽查3个村居(社区)、2所学校、2家企业和6个家庭,得分达85分以上(各抽查对象的单项得分必须同时达到85分以上),经综合评定为合格的,由市安办颁发“市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省安全社区:省安科院组织现场考评组按照《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的标准要求对申请社区进行考评,得分达90分以上并经综合评定为合格的,报省安办同意后,由省安办颁发“省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

四、创建方法

(一)各安全社区创建单位要举行安全社区创建启动仪式,并在20个工作日内填写《省安全社区备案表》(附件1)分别报县安委办、市安办、省安科院备案。

(二)要按照《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的各项要素,持续开展安全社区建设1年以上,自评合格且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上年度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与伤害指标在县政府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内的乡镇、工业园区均可填写《省安全社区评定申请书》(详见附件2)。

(三)向县安委办申请县级安全社区评定。获得“县安全社区”称号的社区,由县安委办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向市安办申请“市安全社区”考评验收;获得“市安全社区”称号的,由市安办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向省安科院申请“省安全社区”考评验收。

各考核验收单位在收到社区提交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初步审查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社区,同意提交现场评定工作计划,并组织现场评定组开展为期2日的现场评定;现场评定组在评定任务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考评验收单位递交《评定表》和评定工作报告,考评验收单位将于收到评定报告后10日内进行总评,做出综合评定。综合评定结论为合格的,由对应级别安办颁发“安全社区”证书和牌匾;总评未通过的社区,可在半年以后重新提出申请。

五、实施步骤

按照“严格标准、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统一思想(2012年月—月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量化目标,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氛围。

第二阶段:选择试点,培养典型(2012年月—2013年10月底)。根据实际情况,以我县确定的1个创建省级安全社区单位为试点,并选取若干个乡镇按照《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有关内容积极开展县级、市级、省级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要从组织、制度、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入手,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责任和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要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和措施,交流学习工作经验,为全面实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打基础。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整体推进(2013年11月—2016年12月底)。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各乡镇按照《省安全社区评定表(试行)》分步实施县级、市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督促指导获得县级、市级“安全社区”称号的社区持续改进,提高安全生产质量水平,实现创建省级安全社区、部级安全社区和国际安全社区的目标。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证后跟踪(2013年11月以后)。从2013年11月份开始,县安委办每年年底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安全社区创建与安全目标完成情况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差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

各级“安全社区”称号有效期均为三年。取得“安全社区”称号的单位,要在期满前3个月重新向对应的安全社区考核验收单位提出评定(复评)申请,提交复评申请书和工作报告;逾期未提出复评申请的,“安全社区”称号自动废止,县安委办将在媒体上予以公布,撤销其称号;期满一年后,应于每年的1月30日前向对应级别的安全社区考评验收单位递交工作报告,内容包括上年度安全社区工作总结和持续改进计划。

六、职责分工

各级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创建工作责任制;检查和督促创建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解决存在问题,按时完成任务;把安全社区建设计划纳入地方财政支持范围,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人、财、物等条件保障。

县安委办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把安全社区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指导创建单位开展工作。

县教育局要加强与社区内各类学校的沟通联系,指导学校制定安全实施细则;督促学校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疏散逃生演练,改善校园安全环境,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县公安局要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和体系建设,协助社区建立群防群治队伍,逐步提高居民参与治安防范控制的技能和水平;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解工作,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上访,预防和减少社区各类治安和刑事案件。

县交警大队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和交通事故隐患路段排查,提出防范交通事故、消除隐患的意见或建议,并上报县政府处理,保障道路安全通行能力;组织开展社区成员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出行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社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县交通运输局要加强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工作;主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载、超速和非客运车辆非法营运行为。

县消防大队要指导各安全社区创建单位和公安派出所加强社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定期组织消防施设的检查和维护,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消防安全;积极开展防火防灾教育和逃生疏散演练,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县卫生局要加强卫生安全(含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卫生安全检查;督促全县的医院(卫生院)开展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

县广电局要将创建安全社区的宣传工作纳入社会公益性宣传范畴,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县文体新局要做好社区内的文化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督促、检查、指导社区内企业制定和执行劳动规章制度;做好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和女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指导、监督社区内各类技工学校、民办培训机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县司法局要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纳入公民普法的重要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和社区宣传普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监督、指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社区及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法律服务。

县经贸、民族宗教、民政、住建、农业、林业、环保、旅游、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文〔〕33号)的职责分工,督促、检查、指导安全社区创建单位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各企事业单位、学校、村居(社区)和家庭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协力推进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共同促进社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减少各类事故与伤害的发生。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创建单位要把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安全文化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量化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可操作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乡镇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安办牵头、多元参与、联合共建”的工作机制。要成立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不断推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二)建立考评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创建单位要切实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坚决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力争“创建一个、达标一个”。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安全社区建设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评中的权重,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于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导致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开展迟缓,安全事故多发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