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21:17:15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1

在总书记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五周年和党的“十六”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这里召开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现场经验交流表彰会,总结推广藉河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经验,部署今后工作,非常必要。这次会议,必将对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支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战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受到表彰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区、旗)表示热烈的祝贺!

昨天,大家参观的藉河示范区建设现场,规划起点高、治理规模大、建管机制好、效益显著,看后令人振奋。刚才,贠小苏副省长和天水市张津良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天水市赵春市长全面介绍了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青海、甘肃两省又分别作了典型发言,听了很受启发。李国英主任的讲话,系统总结了两年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成效,提出了下一阶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布局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在治理方略上提出“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管理”的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讲四点意见:一、总结经验,坚定搞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信心

黄河流域以其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著称于世,同样以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黄河安澜,是黄河流域人民和黄河水利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建国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建设治沟骨干工程*多座,近年来每年完成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比“八五”期间增加约*平方公里,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规划、协调及工程实施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黄委会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思路清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黄河特点、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近年来,又进一步明确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和规模治理的转变;二是管理规范。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从一开始就着力抓前期工作,工程实施有规划、有项目建议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推行“三制”,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全面推行资金报账制和工程监理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三是重视科技。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各级水土保持科研站所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取得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动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工作扎实。黄委水土保持局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负责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专门机构,认真负责,深入基层,科学规划,制订技术标准,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确保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黄河流域各省区紧紧围绕本地区治理开发的主要任务,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调整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创造了不少好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其主要经验:

一是坚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把水土保持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山西省政府从*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明确一个主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定西县确立了水保立县的方针,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水土流失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东、河南等省每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青海省政府*年*月做出了对黄河源头实施封禁的决定,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很多地市也相继出台了封山禁牧的决定,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宁夏固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配合,治理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今天,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有如此好的发展局面,也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的结果。

二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动。黄河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出典型、出经验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黄河流域首先推行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又率先推出了拍卖“四荒”的重大举措。九十年代末,在组织形式上,又推广了专业队施工和大户治理的经验。去年以来,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广了陕西省吴旗县封山禁牧、内蒙古乌盟“建一退二还三”和山西省“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符合实际的技术路线支撑。实践证明,黄河流域长期总结形成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粱峁坡沟川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治理开发路线,完全符合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土流失防治规律,是一条成功的、实事求是的治理开发路线。同时,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实践中采用的“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也是非常成功的。按照水土保持分区防治规划,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样板,通过示范小流域、示范县以及大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让大家看得到,学得着,有力地推动了面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四是严格规范的工程管理。从项目前期工作、立项审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到资金管理、科技推广等各个环节,黄委会和各省、区水利水保部门都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自启动实施起,就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积极试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实行中央资金报账制,推广专业队施工,既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益,又为全国带了个好头。

这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有坚强有力的行政去推动,有与时俱进的政策去调动,有符合实际的技术路线作支撑,有严格规范的工程管理作保证,有水土流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总书记提出的山川秀美的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二、认清形势,增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紧迫感

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年*月,总书记视察黄河时强调,“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朱镕基总理指出,要从源头上治理黄河,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他们的主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向。其次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的资金投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塔里木河和黑河综合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相继启动。再就是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度关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把生态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掀起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高潮,从*年起,全国连续四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加大;三是水土流失仍然面广量大,许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模、力度及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还很不适应,任务十分艰巨。

黄河流域既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能源矿产的富积区和老少边穷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搞好,对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搞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严重程度仍居全国之首。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明确目标,加快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和汪恕诚部长对黄河治理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要求,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快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控制下游河床不抬高,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再造秀美山川;二是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内,黄河流域每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要达到*.*万平方公里;到*年,全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要得到初步遏制,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和预防监督体系,使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到*年,全流域*%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流域所有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切实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和治理难度大,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尤其重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把监督执法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严格执法,切实扭转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局面。要围绕西部大开发,实施生态大保护。要重点抓好煤田开发、油气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西气东输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的监督与保护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干旱少雨的黄河上游地区,特别是源头区,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

二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对于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的主要特点是千沟万壑,沟道侵蚀严重,要加大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的建设力度,开展以坝系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内陆河流域,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妥善安排生态用水,节约用水,科学调水,统一管水,恢复绿洲植被,控制沙漠扩展。

三是建设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管理信息系统。去年,黄委会对全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的遥感调查,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当前,要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安排,抓紧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重点监测分站的建设,尽快在全流域建立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的现代化为国家实施重点治理和预防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搞好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站所较多,技术力量相对雄厚,是我们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宝贵资源。今后,要进一步依靠这支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科技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在加强水土保持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问题,开展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如黄河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最佳治理模式的研究、封育保护扶持政策的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研究、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与自然绿洲规模研究、生态自我修复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通过这些基础研究,更好地指导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

四、采取措施,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针。当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黄河流域各省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当前工作中的难点,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确保质量效益。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黄河中上游地区是重中之重。各地必须强化管理,确保中央投资发挥效益。一要加强前期工作,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突出重点,搞好规划,力争新上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特别是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已经实施的工程,要优化设计,严把审批关;二要加强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检查验收管理办法与程序,明确责任。检查验收工作要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忌走过场,力戒和形式主义;四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发挥科研单位与科技专家在项目评估、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为基层服务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服务体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五要加强资金管理。积极推行报账制,坚持专账、专人管理,保证专款专用。项目建设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防止资金的挪用和乱用;六要推行产权确认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落实治理成果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明确责、权、利,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土保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是抓好封育保护,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繁重,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远远不够,必须在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近年来,陕西省吴旗县和内蒙古乌盟等地,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只要封禁起来,是完全可以恢复植被的。要统一认识,采取措施,把封育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去年,黄河流域率先在*个县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今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黄土高原的许多地区,地广人稀,有开展封禁的很好条件。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黄委会要加强指导,及时总结不同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经验与做法,以更好地指导全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三是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水土保持机制创新力度。要继续推进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把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使用的良性发展机制。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在项目建设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群众积极参与。要制定并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四是树立典型和样板,搞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建设了一大批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园、精品小流域和集中连片的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建设。但是,我们现有的示范工程,规模还比较小,档次还不够高,区域还比较分散,在示范导向性上也还缺乏系统性。耤河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在较大的空间上集中展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确立了水保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取得很好的效果。今后,各地要大力推广这一经验,把大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示范区建设要明确示范内容,注重科技成果应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到有规模、有品位、有特色、有效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2

第二条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足监理工作需要的办公、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项目监理机构应妥善使用和保管,在完成监理工作后移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章监理人员

第十四条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人员包括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必要时可聘用停息员。

第十五条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人员须经过培训、考试,取得相应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岗位证书后,方可从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

第十六条总监理工程师应由具有三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经验的监理工程师担任,由监理单位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后任命。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监理单位应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并书面通知承建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是履行监理合同的总负责人,行使合同赋予监理单位的全部职责,全面负责项目监理工作。一名总监理工程师宜担任一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需要同时担任多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工作时,应经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

第十七条总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指定监理工程师担任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应具有二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经验。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按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行使总监理工程师的部分职责和权力。

第十八条监理工程师应由具有一年以上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经验并具备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总监理工程师应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

第十九条监理员应由取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员岗位证书》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担任,在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第二十条信息员由经过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的人员担任,协助监理人员工作。

第二十一条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的具体职责按《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监理实施

第二十二条监理机构实施监理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编制工程监理规划。

(二)依据工程建设进度,按单项措施编制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三)按照监理实施细则实施监理,按规定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提交监理月报和专题报告;

(四)建设监理业务完成后,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提交工程监理工作报告,移交档案资料。

第二十三条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人员熟悉有关规章、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

第二十四条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建单位报送的项目开工报审表及相关资料,具备下列条件时,征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同意,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令。

(一)承建单位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人员到位。

(二)第一批施工项目的设计文件已经监理工程师核查。

(三)施工组织计划经监理工程师签认。

(四)年度投资计划已落实。

(五)所需人工、材料、设备已落实。

(六)其他必备的开工条件已具备。

第二十五条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放线和图班界线进行复验和确认。

第二十六条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建单位报送的拟进场的工程材料、籽种、苗木报审表及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并对进场的实物按照有关规范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对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籽种、苗木等,监理工程师不予签认,并通知承建单位不得将其运进场。

第二十七条监理人员对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和坡面水系等工程的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应进行旁站监理;对造林、种草、坡改梯、小型的沟道治理和蓄水工程、封禁治理工程等可进行巡视检查。

第二十八条对不合格的部位或工序,监理工程师不予签认,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建单位整改后,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十九条监理人员发现施工中存在重大隐患,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已经造成质量事故时,总监理工程师应下达工程暂停指令,要求承建单位停工整改。整改完成并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总监理工程师方可签署复工通知。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事故,总监理工程师应责令承建单位报送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和经设计等相关单位认可的处理方案,监理工程师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

第三十条监理工程师应按有关规定对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资金到位和实际投劳情况核实统计,并向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报告。

第三十一条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作:

(一)承建单位统计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的工程量,填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二)监理工程师审核工程量清单和工程款支付申请表,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定。对未经监理工程师质量验收合格、不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工程量,不予计量。

(三)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签署工程款支付证书,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十二条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竣工结算:

(一)承建单位按施工合同填报竣工结算报表。

(二)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建单位报送的竣工结算报表。

(三)总监理工程师审定竣工结算报表,签发竣工结算文件和最终的工程款支付证书,并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三十三条监理工程师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进度控制:

(一)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承建单位编制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

(二)监理工程师对进度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三)当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时,监理工程师应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责成有关方面改进或调整计划。

(四)督促承建单位按调整计划进行施工。

第三十四条对原设计有重大变更的,应由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报原批准机关同意;对不影响投资规模、建设地点和工程功能的工程变更,须经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监理工程师同意,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三十五条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的质量等级提出意见,监理工作报告是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的主要材料之一。监理工程师应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石津干渠;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矿山、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电力等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经验。近年来由于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迅速扩大。全国每年新上各类建设项目数万个,其中部级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就达上千项。由此引发的地表扰动、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也在急剧增长。由于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功能、场地选址、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同,在项目建设过程和运行期间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也有较大不同。生产建设项目是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根源,针对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等情况,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石津干渠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项目基本情况

石津灌区地处河北平原中南部,是河北省最大的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和城市工业供水的大型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其中渠灌与井渠双灌面积200万亩,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三个市的14个县(市、区),114个乡镇、968个村,灌区内农业人口108万人。

石津干渠是石津灌区的骨干输水工程,从黄壁庄水库引水,途经鹿泉市、石家庄市、正定市、藁城市、晋州市、辛集市、深州市、武强县等县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石津干渠作为向沧州、衡水送水的配套工程,将同时具有城市供水的功能。

工程区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石津干渠沿线在地貌类型上可分为两部分,即西部(晋州以西)属于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东部(晋州以东)属于冀中平原区,地形总体比较平坦开阔。土壤侵蚀以水利侵蚀为主。

2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总体布局:针对建设施工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部位,结合主体设计中已有水土保持设施和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点、线、面水土流失防治相互辅佐,充分发挥工程措施和临时措施的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间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利用植物措施蓄水保土,保护新生地表,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项目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2.1 工程措施

2.1.1表土剥离措施

进行表土剥离时首先规划表土剥离区的范围和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区的位置,并人工清除剥离区表层的杂草,然后机械清表,剥离厚度平均为30cm,剥离的表土临时集中堆放在临时堆土区一角待施工结束后回铺,利于恢复地力。

2.1.2 土地平整措施

弃土弃渣、临时堆土场结束使用后,及时进行土地平整,由于土地复垦设计对占用的耕地已经采取了土地整理措施,并根据土地复耕要求恢复土壤肥力,因此为避免内容和投资重复,只对其他占地范围进行土地平整,

2.2临时措施

2.2.1临时排水措施

临时排水沟布设在临时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用于场地内的排水,以防发生水土流失。

2.2.2临时遮盖措施

位于学校、机关、村庄等环境敏感点较近的临时堆土场,采取彩条布遮盖方式防止风蚀扬尘。对临时堆土时间需经过主汛期的、以及在大型河道滩地上堆放临时堆土的,在临时堆土外侧设置编织袋装土挡坎进行临时拦挡。

2.3植物措施

2.3.1防护林带

主体工程设计在渠道两侧能设置防护林带的渠段布设了防护林带,保护渠道输水水质。两侧林带各宽6.0m。无法布置林带的城镇段、村庄段,为减少房屋拆迁量,一般不再布置防护林。

单侧防护林按3行乔木、1行灌木绿篱设置,外侧距征地红线0.3m栽植灌木,靠近渠道一侧距离堤外脚1.0m,栽植乔木,乔木株行距2.0×2.0m,灌木株距0.3m。乔木选择无须垂柳、国槐、紫叶李等,灌木选择黄杨、紫叶小檗等。乔灌木均采用苗植和穴状整地,乔木整地规格500×500mm,灌木整地规格300×300mm。乔木选择3年以上实生大苗,胸径4cm,要求树干高度合适,苗木个体相差不大;灌木选用2年实生苗,无病虫害。为防止病虫害,每2~3km更换一个树种。

2.3.2灌草护坡

对于弃土弃渣场边坡,按稳定边坡要求削坡后,采取灌草措施恢复植被。灌木树种选择紫穗槐,株行距1.0×1.0m,每穴2-3株;草种选用紫花苜蓿。紫穗槐生长迅速、分孽力和萌发里都很强,是护坡的优良树种,在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4施工方法与施工进度

2.4.1施工方法

土方工程: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就近堆放,表土剥离与回铺、土地平整采用74kw推土机施工。

植物工程:乔、灌木应选择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植株。栽植后注意浇水,尽快使树苗恢复生长,保证苗木成活率,并在幼年期采取除草、补植等抚育措施。

2.4.2施工进度安排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安排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进度。施工道路路边排水沟等安排在施工准备期;其它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随着施工进度进行安排。

3水土流失防治保证措施

3.1.1施工期水保管理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工程建设招标合同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等项内容。施工工程指挥部建立相关管理科室,施工单位配置专职水保人员,负责本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指挥部门的水保管理机构,要落实水保监理和水保工程“三同时”验收检查制度,制定施工区水保管理办法,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水保意识。

3.1.2施工期水保监理

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监理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水土保持责任。在监理合同中应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范围和任务,工程竣工后,监理公司应提供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报告。并配备专职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后,必须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内容、程序执行水利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验收时应提交验收报告,对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数量、质量进行汇总评价,总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部分,对没有足额完成的部分或有缺陷的工程,责令建设单位,补充完善,直到水土保持措施能够达到水土保持验收标准的指标,才可以验收。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台州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由于重经济轻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国家“十二五规划”州列为海洋经济前沿城市,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经济将更大规模更高速发展,挑战是如何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又恰逢201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后实施,在此新形势下,在总结过去水土保持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同时,将进一步依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概述

台州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色,据浙江省水土流失遥感数据表明,台州市1995、2004、2009年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分别为1414.71km2、862.29km2、527.69km2,15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87.02km2,减少48.70%,这表明台州市水土流失治理总体上有明显成效。但从2009年与2004年水土流失数据比较(见下表1)说明以下问题:

表1 台州市2009与2004对比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km2

行政区 无明显侵蚀 水土流失面积

轻 度 中 度 强 度 极强度 剧烈 小计

椒江区 -65.81 0.93 0.51 0.34 -0.18 -0.01 1.59

路桥区 -61.25 0.97 1.45 -0.09 -1.03 -0.25 1.05

黄岩区 3.11 -9.79 -7.83 6.51 5.67 1.2 -4.24

临海市 -60.4 -85.59 0.94 16.02 15.92 1.79 -50.92

温岭市 -103.1 -22.86 -3.21 8.34 3.18 0.13 -14.42

天台县 16.64 -70.06 8.12 30.67 18.12 1.43 -11.72

仙居县 22.43 -97.75 59.66 6.15 7.01 1.18 -23.75

玉环县 -92.45 -34.54 2.22 12.96 6.41 1.71 -11.24

三门县 -73.41 -35.93 -5.15 10.1 7.76 0.27 -22.95

全市合计 -414.24 -354.62 56.71 91 62.86 7.45 -136.6

注:1、以上数据根据浙江省第四次(2004年)、第五次(2009年)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计算。2、表中黑斜体为增加值。

一是山区经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和植被的自然恢复,疏林地、坡耕地的轻度侵蚀面积减少41.13%;二是由于山区公路建设、垦山造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其他建设项目,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增加25.28%;三是以台州市区为典型的城市开发建设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2.64km2。由此可见,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植被自然恢复呈现了良性变化,而遍及山区和城市区的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有不良发展趋势,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提出重视水土保持并且也有不少有效的措施,但事实更能说明问题。

2台州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多个部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生产建设水土保持工作涉及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环节相扣,如果某一环节缺失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对整个水土保持工作造成影响。水土保持工作分工与流程见下图1。

图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分工与流程图

2.1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总体偏低,各地不平衡

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对于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办理项目相关基建手续。近年来,随着台州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但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率却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台州市大型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率已实现100%,但整体编报率不到50%。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一些领导对水土保持法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对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认识有偏差,甚至公开许诺某政府项目不必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二是缺乏水土保持法等知识的宣传,群众对水土保持方案不了解,不能自觉主动地履行编报审批的义务。

三是对水土流失危害理解的片面性,认为平原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而无需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四是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导致群众对水土流失治理必要性和成效产生怀疑,使水土流失防治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2.2水土保持措施不能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实施

有些建设单位认为水保方案评审能否通过是编制单位的事,跟他们有关的仅仅是审批文件,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敲门砖”,也就不开展相应的后续设计工作,甚至未经允许随意变更水土保持方案。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普遍还难以令人满意。据笔者对台州市已验收及在建的10个包括房地产类、围垦项目、市政道路和采矿类项目抽样调查,开展后续设计的项目2个,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项目2个,进行表土剥离的项目1个,对临时堆土进行防护的3个,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与要求差别较大,主要原因有:

一是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工程后续设计环节脱节。水土保持方案基本上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后续的设计纳入主体工程,而主体设计中往往重永久工程设计轻临时防护工程,因此造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缺项,或者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能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规范的要求。

二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缺乏政府规划的支持。这一点在城区尤为突显,在许多地方成为水土流失防治的症结与首要矛盾。《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确需废弃的,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并采取措施保证不产生新的危害。”椒江区和路桥区利用滩涂围垦区土地作为建筑废渣弃置场地,由有相应资质的法人经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可以满足未来五年以上的建筑废渣消纳,从根本上解决合法场所弃置的可能性,而其他七个县(市、区)尚在努力争取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在水土保持方案中明确合理合法的弃置场地,而有些建设项目废渣动辄几万方甚至几十万方,建设单位无法落实满足需要的堆放场地,政府部门又不能有效引导,许多项目在施工过程化整为零,造成废渣到处堆放和泥浆排河的现象,形成水土流失与政府规划滞后的矛盾。

2.3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理不到位

水土保持监理与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控制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危害、维护区域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土保持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定期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但从实践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滞后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00年后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华能玉环电厂等大型项目开始委托水土保持监测,此后省立项的项目及地方重点项目逐渐开始委托水土保持监测。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市已委托水土保持监测的项目不超过20个,不到项目总数的10%。大部份监测项目是在工程施工中后期介入,监测的目的和作用大大降低。其原因一是建设单位对监测的作用和必要性缺乏了解,认识需要一段过程;二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法律责任,不做监测也不会有相应的处罚;三是由于水土保持监测起步较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案的普适性、准确性较差,客观上阻碍了监测工作的推广;四是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资金缺乏。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技术标准滞后,国家出台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和即将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技术规范》,但仍然没有关于质量方面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只能参照水利、林业等专业的监理要求,使得要求的尺度不统一。二是质量监督工作缺失,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没有纳入质量监督体系的管理,对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能满足需要的专业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队伍缺乏,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理委托土建监理一并进行,导致监理任务不到位和责任混淆,最后出具的水土保持监理报告达不到水土保持监理的要求。

2.4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不统一

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水保[1996]393文)指出“从广义上讲,水土保持设施是指人工治理成果以及具有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原地貌植被和工程防护措施。”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浙江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1997 年联合的《浙江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浙价费[1997] 107 号、[1997]财综37号) 文件,由于某些规定和定义表述过于笼统,概念模糊,责任不明确,如对山区、丘陵区的限定,水土保持设施的认定,梯田、梯地的认定,覆盖度大于30% 的林草植被,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时间等,都存在难以界定等问题,导致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混乱,由此也是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主要表现在:

一是征收方法难以把握:大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但也有些县(市)在土地拍卖时委托国土部门按土地面积一次性搭载代收,补偿费不合理的可能性较大,容易造成建设单位和物价等部门的质疑,对补偿费征收工作带来障碍。

二是征收时间点依据把握难:补偿费是按项目建设前原状还是取得土地时(或者是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现场调查时)的现状收标准不一,如沿海某些工业园区,由滩涂和水产养殖塘围垦后统一拍卖,建设单位取得土地时,有些地块已为野生草类覆盖,有些仍为水塘,有些由园区指挥部用石渣平整后形成地面,在补偿费征收范围界定时就有不同的意见:有些认为全部作为草地收,有些则认为按现状草地实际面积收,有些认为原状土地类型滩涂不收,操作的不统一,横向比较容易引起建设单位的质问,也因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三是补偿费缴纳时间不明确:《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逾期不缴纳的,自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对于缴纳之日有关细则和规定均无明确解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当事人, 只能下发“限期缴款通知书”后按日加收滞纳金, 如果当事人仍拒不缴纳则水行政主管部门很难有制裁手段。

2.5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低,验收内容不够全面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重要行政许可,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重要环节。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后总结评价环节,验收的结论不但要评价工程竣工后水土保持措施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总结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情况。其评价主要依据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意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和监理报告。从台州市已验收的一些项目来看,大部分项目缺少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理报告,因此不能全面反应工程建设的实际水土流失状况,如房地产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后,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完全合格,但建设中弃渣是否按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处理可能无法考证;又如高等级公路项目,验收时路基边坡防护、排水设施和绿化措施均符合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的指标,但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数量和程度却缺少记录资料。

3对策及措施

(1)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社会各方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专题报道,全面宣传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以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入法制化轨道,不断提高群众实施水土保持的自觉性,减少水土保持监督的阻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协调。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政府部门必须针对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应该分两大块,一块是以山区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另一块是以开建设建设项目尤其是城区和重点开发区为重点,以管理促进治理。严格取土、开矿项目的审批,防止滥挖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在城区和建设项目集中区域划定土石方临时中转场或建筑垃圾消纳场,从根本解决无合法场所弃置造成建设单位不得已而违法弃置建筑废弃物的矛盾。《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后,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理解新水土保持法的内涵,尽快出台、修改、完善有关水土保持的实施细则。

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缴的标准可以依据水土保持设施从损害到恢复时间的长短及其恢复后效益的发挥程度区别对待。另外,各地在制定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缴的标准时,还应该按照水土保持设施类型,发挥的作用以及生产建设项目的等因素进行细划,以便于实际操作。

(3)提倡优化工程设计和利用、推广新技术,降低水土流失因素和减轻环境承载压力。生产建设项目弃渣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和防治重点,优化主体工程设计方案减少弃渣,降低水土流失治理成本,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是政府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房地产项目采用提高地坪高程减少地下室土石方开挖量;在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下采用预应力管桩代替钻孔灌注柱,避免泥浆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推广泥浆脱水干化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运输、处置成本和减少水土流失;建设项目尽增加对弃土的利用率,利用工程弃土进行微地形改造,建设人工生态景观,使景观美学与防护工程设计相融合;推广黄岩百亩洋利用弃渣进行土地改造,把原来地势低洼的易涝地改造成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4)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水保执法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和行政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水土保持管理队伍监督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水保执法制度。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等。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要开展面向水土保持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培训, 同时也要开展面对各开发建设单位和相关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的培训, 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地开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规范验收管理,完善验收程序

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以验收工作检验和促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监测和监理工作,借助验收创建若干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借助验收揭露一些不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操作的违法违规项目,扩大水土保持的影响和法律效力。

4结语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一、基本概况

**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Km2,中度侵蚀为90.6Km2,强度侵蚀为24.5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Km2·a。

二、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经果林7.22Km2,种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科学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设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点,坚持农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动摇,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创建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以林业“二次创业”为契机,治理上采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为改善生态环境,借林业“二次创业”的东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发展林业,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种草30Km2,共占治理面积的78.2%(综合治理面积为230Km2)。种草可以发展牧业,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发展果树业等,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福建省实施办法》(简称“一法一规”)颁布实施以来,南平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一法一规”的规定,认真履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支持与指导下,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全市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公众水保意识明显增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据统计,2006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93%,比2000年下降1.49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1 实施“一法一规”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进入二十一世纪,南平市政府始终把坚持贯彻实施“一法一规”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地质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府历任分管副市长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亲自担任市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每年都认真研究部署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2003年起把全市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六百”水利工程建设内容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二是健全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六条规定,2002年我市机构改革时,将水土保持管理职能划归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市、县两级政府全部设立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同时全市还设立了11个水土保持监督站,2个水土保持试验站,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特别是水土保持委员会机构和运作方式在我市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了领导协调作用。2003年市政府制定了《南平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水土保持工作职责和任务。三是落实责任。市政府强调水土保持工作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把手的重要职责,把工作任务列入目标管理,实行绩效考核,认真兑现,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水土保持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2003年起,把全市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分五年下达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的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农发办等职能部门,做到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实行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目标任务的完成。

1.2 形式多样,宣传教育,深入人心

我们把开展“一法一规”和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结合“一法一规”颁布周年纪念、“世界水日”、“地球日”纪念活动,深入农村、厂矿、学校开展以水保法律法规,水土流失危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做法、经验、成果,监督执法取得的成效及典型案件等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如2001年,在“一法一规”颁布周年纪念日,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水土保持闽北行”记者采访活动,摄制了15条正、反典型水土保持电视专题新闻,在南平电视台上连续播放,扩大宣传覆盖面。二是结合青少年教育开展宣传教育。200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水土保持从娃娃抓起”的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市水保办与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联合开展《中学环境(水土保持)教育实施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的研究,2004年和2005年我市相继编辑出版我国第一本中、小学《水土保持》校本教材,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素质教育溶入到中、小学教学中,有力地促进了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的普及推广。目前,全市有20所中学、10所小学开设了水土保持课程,有160所城乡中学参加“水保绿网杯”系列教育活动,促进了全社会水土保持防治意识的提高。我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得到国内外生态环境教育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三是结合水土保持科教园建设开展宣传教育。2001年开始,我市依托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和延平区、武夷山市、浦城县水土保持科教基地建设,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母亲河”、“中小学生水土保持夏令营”、“水保知识竞赛”、“编辑水保绿网小报”以及水保科研实践等活动,全市有近60万人次(包括中小学生)接受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教育。四是结合监督执法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主动向开发建设单位业主和施工单位、人员发放“一法一规”小册子,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增强他们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和规范堆倒弃土的意识。如在对浦南高速公路、水电站建设和整治河道弃土弃渣等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过程中,主动地向业主和施工人员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强调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规范施工行为,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1.3 采取措施,综合治理,取得实效

1.3.1 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在总结松溪县郑墩乡双源村双源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即以小流域为单元,流失斑为对象,水土保持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开发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治理中开发,开发中治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竹则竹,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农、林、牧、渔各就其位,形成一个综合防护体系的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的生态小流域(农业区)。“十五”期间,全市投入99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317公顷,综合整治小流域15条,其中延平区西洋示范小流域、政和县星溪里示范小流域、建瓯市桃源示范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是蓄水、缓洪和拦沙能力提高,治理区的洪水发生率下降,毁坏土地、河道淤塞等损失明显减少,二是促进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率提高。各项水土保持直接效益达4530万元。

我市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综合治理和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2006年,我市9条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获得批准,对这些小流域,我们从规划、设计、施工、检查上加大力度,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各项目严格计划、财务制度,加强对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了治理的进度和质量。9条重点小流域共完成坡耕地改造183hm2、种果15 hm2、种草141 hm2、造林127 hm2、封禁治理743 hm2。

1.3.2 扎实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武夷山市于1997年被列为全省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试点以来,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监督管理力度,做到水土保持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与城市防洪和水资源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经过9年多的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工作,城市规划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86km2,占城市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65.77 km2的91%,比1997年下降15.9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2.3m2,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森林覆盖率达82%,获得“全省生态公益林验收达标城市”称号;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审批率和实施率分别达到95%、95%、9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初步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体系,对进一步保护“世界双遗”旅游胜地起了十分重要作用。2006年5月10日,武夷山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1.3.3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大面积封育保护”并举,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的地方,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充分依靠大自然力量,通过封育保护,适当加以补植和施肥恢复生态。2006年建瓯市编制和申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5月份经国家水利部批复列入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并安排国债资金60万元。随着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启动,必将带动我市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2004年,我市按照省政府开展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部署,将浦城县东风水库库区确定为市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两年来投入治理资金79.6万元,其中乡村、水库自筹(含投工)49.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97 hm2,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明显好转。

1.3.4 “青山挂白”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林业厅、水利厅、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精神,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了“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方案。到目前为止完成治理高速公路、国道、省 道、横南铁路、闽江两岸和风景名胜区“青山挂白”27个点,完成治理面积19.81万m2,占计划治理总面积27.64万m2的71.6%,共砌护坡2100m3,填土石19.42万m3,植树3.68万株,种藤1.51万株,种草1.71万m2,全市投入治理经费200.5万元,其中市本级下拨专项治理经费35万元。2006年10月,市政府组织林业、水利等部门对各县(市、区)“青山挂白”治理工作进行验收,11月我市“青山挂白”治理工作通过了省上验收,一重山景观生态逐渐得以恢复。

1.4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落实制度

1.4.1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根据“一法一规”结合我市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和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制定完善配套法规体系。2000-2007年,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意见》、《关于加强河道管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强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铁路、道路建设弃土管理的通知》;市水利局、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交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相互配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市水利局转发了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些配套规章制度的出台,确保了“一法一规”的贯彻实施。

1.4.2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有序开展。我市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加强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2000年以来,全市共批准生产开发建设项目1316项,其中市本级22项,审批率95%,水土保持总投资1.36亿元,防治责任范围1.86万hm2,拦挡弃土弃渣960.7万m3;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62.4万元,其中市本级62.9万元;开展水土保持专项、联合执法检查354次,查处较大水土流失案件16起。如2003年3月,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对延平公路分局在国道205线K2152+200至K2152+695浆甲二号桥路基改线施工过程中,将大量弃土石渣倾倒入库区内进行现场调查,发出责令停止水土保持违法行为通知书,并提出处理意见。通过查处,转变了公路部门在公路维修施工过程中,总是以抢时间为借口,把河道作为废弃土石最好的堆放场所的思想观念。2004年5月,在对邵三高速公路邵武段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检查中发现,邵三高速公路(南平)PM3标段在施工便道开挖过程中,未进行边坡防护,将部分弃土弃渣直接堆入邵武市层溪水库库区,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达到惩罚毖后的作用,既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又保障了重点工程建设。2005年12月浦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2006年4月,市水利局与市环保局依法开展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执法检查,针对取土、弃土场变更,桥梁围堰清除、占河施工、施工便道防护等8个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浦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按照整改意见要求,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1.5 搭建平台,科技先行,对外交流

2001年初,我市在原建瓯市水土保持试验场的基础上,以“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建设为龙头,搭建水土保持科研、教育、服务平台。经过7年多的努力,初步完成科研试验、科教展示、植物良种、休闲观光等四个大功能区建设,成为我市水土保持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种苗繁育、农民培训、学生教育、生态观光的多功能园区和对外交流窗口。园内我省水土保持基础研究课题“闽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土地生产力动态监测”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经过5年观测,也取得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2006年9月22日,省水利厅科技处经处牵头组织科技项目验收组对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项目进行验收,一致认为项目验收通过,并希望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能通过科技项目为载体,作为水土保持技术、信息咨询的交流窗口和培训中心。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的建成,为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研究及其推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提供了场所,成为闽北水土保持对外交流的窗口,2004年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评为“全国在建的十个优秀水土保持科教园”之一。

2 当前及“十一五”时期水土保持主要工作

当前和“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海西区绿色腹地”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阶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力气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努力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目标迈进。继续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把“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各个环节,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关系,统筹考虑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真正做到既重视生态效益,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合理改造自然和有效保护自然。

2.2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质完成“十一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继续推进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每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亩。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封禁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重点治理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小流域治理与区域综合整治结合。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推进建瓯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建设,保质完成“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亩,其中水保林13.3万亩、经济林果3.0万亩、种草4.8万亩、封禁93.5万亩,坡地改梯田工程12.4万亩,修建蓄水山塘98座,修建蓄排水沟206公里,护岸护坡工程20公里,谷坊20座。重点抓好35个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2014万元,通过治理,使我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从6.46%降至5.5%左右。

2.3 加强法制建设,有效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执法队伍人员素质,围绕“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开展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工作。特别是要在各级人大的支持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

2.4 加强科普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保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开发建设单位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强化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开展全民水土保持科普活动,努力营造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争取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水土保持、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三是以为民办实事项目、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宣传水土保持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同时继续开展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水土保持技术、信息咨询交流窗口和业务培训中心,向公众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理念的户外教室。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河川地区 水土保持 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2-01

一、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乌兰察布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带,间有少量的河川河滩平原。就该地区的兴和县来看,其中黄土丘陵面积一千二百六十八点四平方公里,分布在南部;河川河滩平原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其水系可划分为永定河水系和内蒙古察汗淖尔内陆河两大水系,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共六大河系,总流域面积三千四百八十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受“多”字型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流多为间歇性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冬春水量少,夏季水量多而集中,河水裹着大量泥沙,附之东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用地多,到2003年,全县实有耕地十二万公顷,实播面积六点四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五亩,其中水浇地二千二百一十七公顷,人均一点六亩,与全县总面积相比,土地利用率极低,水浇地与实有耕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全县总面积三十四点八万公顷的土地中,旱薄地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七,风蚀沙化面积占百分之三十四点。加之土地的不合理垦殖,自然植被不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治理难度大。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2000年起,兴和县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来抓,布置了永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一点八六万公顷。2002年,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本地实情的水土保持管理机制,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模式。2003年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当年完成水土保持面积六千九百八十公顷,提高了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但是,以兴和县为代表的乌兰察布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乌兰察布地区本来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得更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较为严重,有的已经失去农业利用的价值,致使耕地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也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也大为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该地区又是十年九旱之地,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而河川河滩地却又是一种情形。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降低了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如流经兴和县的鸳鸯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同时给河道两侧的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加大了河川河滩地的沙化现象。

二、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

乌兰察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地区丘陵起伏,植被稀疏,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兴和县总面积为三千五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二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点八。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自然条件日趋恶化,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正常循环受到影响,局部坡耕地布满沟壑,水土流失给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的现实,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就应该确立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广泛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黄土丘陵地区、河川河滩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同时,要加强具体措施性研究工作,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建立层层责任制;探索科学治理方式,把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建立水土保持治理样板工程,拓宽水土保持治理新思路。如兴和县团结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园,其在鸳鸯河两岸河滩地区水土保持的治理工程就为全县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典型和样板。很好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三、 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走水土保持治理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的路子,实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策略。

1.加强水土保持治理的技术实验性研究

从黄土丘陵地区和河川河滩的水土保持治理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为此要加大实验性治理模式的培养与总结,为全面推广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如在丘陵地带,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种草、控制水土流失的试验。以水土保持基点站为依托,通过建土谷坊、挖鱼鳞坑、建蓄水池、水簸箕、修防洪渠等措施,探索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力争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推广一片,逐年扩大治理面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人员的择优录用

管理机制创新是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关键。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水土流失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提高治理的效益输出,以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对水保技术人员要实行考评上岗制,择优录用,定期培训;技术人员要承包项目,承包质量,承包有效使用年限,以保障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8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和市国土资源局确定的年度工作要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 围绕县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积极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要抓的城镇建设十件实事,及早介入,完成了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县福利救助管理站的用地规划选址等工作,并协助县城建局完成了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建设拆迁工作。

二是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考虑全县经济建设中重点建设项目和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建设用地需求,支持我县新农村建设和茶叶产业建设用地。为全县新建的10个茶厂做好了用地服务工作,完成了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灯芯桥水电站、华兴水电站、双桥110变电站的用地预审和报批工作。界岭水电站、许家河水电站、蛇嘴梁水电站、箭竹河水电站、狮子岩水电站、明家河水电站、强祥驾校、全新液化气站、已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正在积极争取市局批准。蒿坪工业园区、八庙梁水电站、下官田水电站已完成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三是按照我县出台的《土地收购储备办法》,编制了土地储备方案。完成了蒿坪工业园区、县农业局、科技局、粮贸小区、钟鼓湾等地段的综合开发土地统征储备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耕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91万亩,基本农田达到53万亩。一是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同各乡镇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复垦整理等指标全部列入了县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范围,并分解下达到了各乡镇政府和责任部门,摆上了政府工作议程。县、乡镇、村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使耕地保护工作在体制上有了保障。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巡查,做到了巡查工作常态化、台帐化,及时查处各类破坏耕地的行为。三是我局组织实施的汉王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完工并通验收。新增耕地98.67公顷,总投资679.56万元的麻柳镇青岩溪、瓦庙镇朱溪河土地复垦项目于10月21日通过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新增耕地525亩的广城、焕古、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完工,市国土资源局已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初验。新增耕地194.2亩的东木乡土地复垦项目和金川土地复垦项目已全部完工。上述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且略有增加,确保了全县53万亩基本农田和91万亩耕地面积不减少。 ·统计系统调查队年度工作总结 ·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总结 ·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工作总结 ·2012年商务局外资外贸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重点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总结 ·2012年扶贫工作总结 ·2012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 ·2012年度市地方税务研究工作总结

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切实做好矿山企业整合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科学利用。

一是完成了我县完成“十一·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为做大做强我县矿业,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是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成立了“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紫阳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回头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开展了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全面清查,以砖瓦窑、建筑石料等资源开发作为重点,组织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对矿山企业,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清查,关闭了1个不符合规定的砖厂,依法查处非法超占土地7049㎡,收缴罚款9.49万元;及时制止了少数非法开采建筑石料的行为。

(四)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测

一、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类型多,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根据2002年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t,其中中上游地区达15.6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又是贫困的根源。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0%以上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例如美国在长期、大量的试验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水土流失通用模型,欧洲一些国家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其防治效果。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极其重要。

三、我国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在15o以上,有的达30o;坡长一般100―200m甚至更长。每年每亩流失5-10吨,甚至1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疏松,暴雨较多,地形破碎,产生了强烈的土壤侵蚀。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特点

我国山丘区面积广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放牧垦殖历史久远,加之近年城市化和开发建设项目扩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主要特点表现在:

①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在平原区和沿海地区也局部存在。

②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治理难度大。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相互交错,成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蚀为主,局部伴随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北风沙区和草原区以风蚀为主;西北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冬春两季以风蚀为主,夏秋两季以水蚀为主。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吨,其中中上游地区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特别是内蒙古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7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该区输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输沙量的一半以上。

四、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 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各地不宜脱离降水量和水土资源等自然状况,提出不切实际生态建设的口号,也不宜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式推广水土保持技术。要注意总结当地多年经验和群众的创造。

(2)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比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对于本区域和相毗邻地区水、土、气、生和经济的影响;区域水土保持与全球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源要素迁移转换和近海水质的影响;全球或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温度升降、季风环流变化等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科学看待水土流失,做到适度治理,合理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的社会学研究等。

(3)加强专项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发经济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寻找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办法;加强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

(4)实施“中国水土保持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对全国主要水土流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现状,明确关键问题,制定战略规划,提出相应对策。

五、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水土保持包括多种措施,彼此之间如何组合,如何配置,过去一般多根据各地经验、上级意图和群众要求等拟定,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达到相对优化,是否取得较好效果,很少考虑,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原则。治沟与治坡的争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主次长期摇摆不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前者压后者,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毁林种地,毁牧开荒,任意占领河湖水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盲目造势引资,圈围良田沃土,凡此种种都曾对国土整治与水土保持造成损失,影响深远。

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令第5号)

(一)第二条“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修改为:“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其中,审批制项目,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核准制项目,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备案制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项目开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应当纳入下阶段设计文件中。”

(二)第二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开发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依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和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篇章,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投资概算。初步设计审查时应当有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机关参加。”

(三)第三条第二款:“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改为:“凡征占地面积在1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其他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第三款:“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开垦荒坡地、申请采矿、以及其他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修改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应当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

(四)第四条:“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由生产建设单位负责。具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必须持有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修改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由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具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并由有关行业组织实施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该行业组织制定。”

(五)删去第五条。

(六)第七条“项目单位或个人在领取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证》后,方能办理其他批准手续。”修改为:“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方可办理土地使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项目立项审批或者核准(备案)等其他有关手续。”

(七)第八条第二款:“中央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修改为:“中央立项,且征占地面积在50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或者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中央立项,征占地面积不足50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不足50万立方米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款:“地方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相应级别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修改为:“地方立项的开发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由相应级别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款:“乡镇、集体、个体及其他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其所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修改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由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八)第九条:“县级以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分别在60天、30天内办理审批手续。逾期未审批或者未予答复的,项目单位可视其编报的水土保持方案已被确认。

“对特殊性质或特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时限可适当延长,延长时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修改为:“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向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各一式3份。

“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组织审查,或者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技术评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审批申请之日起20日内,或者应当自受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审批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但是,技术评审时间除外。对于特殊性质或者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日内不能作出审查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或者个人。”

(九)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前已建、在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本规定颁布之日起3个月内依照本规定负责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补办审批手续。”修改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审批条件如下: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

“(二)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国家、行业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标准;

“(三)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明确;

“(四)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合理、有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达到主体工程设计深度;

“(五)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可靠、方法合理、结果正确;

“(六)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得当。”

(十)第十二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水土保持方案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或者进行施工准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当事人从事非经营活动的,可以处1千元以下罚款;当事人从事经营活动,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十一)删去附件1和附件2。

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2002年10月14日水利部令第16号)

(一)第五条第一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负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第八条“在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修改为:“开发建设项目土建工程完成后,应当及时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

(三)删去第九条。

(四)第十二条“收到验收申请”修改为“受理验收申请”。

(五)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验收结论。”

原第一款:“对验收合格的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合格手续,出具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证书,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第二款,修改为:“对验收合格的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验收结论之日起10日内办理验收合格手续,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2003年2月21日水利部令第17号)

(一)删去第四条第一款“并对资质证书的发放实行总量控制”。

(二)第十二条“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在报水利部前,应当先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修改为:“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应当报请所在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步审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之日起20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材料报送水利部审批。”

(三)第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集中受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申请。”

(四)第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资质申请时,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将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三条“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作为第二款,修改为:“水利部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或者收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同意颁发资质证书的,应当自作出审查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不予颁发资质证书的,应当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五)第十七条:“对资质证书实行年检和日常检查制度。年检工作由发证机关组织进行。

“年检期间为每年3月1日至31日。”修改为:“发证机关及其委托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持证单位从事业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第十八条“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或者年检不予通过”修改为“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

删去第(一)项。

第(四)项“不参加年检或拒绝接受日常检查的”修改为“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七)删去第二十四条第(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