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2:03:09

水土保持范文篇1

今天的会议也十分重要。刚才,刘震同志代表水土保持司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详尽的工作报告,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北京、重庆、山西、江西、陕西、广东等六省、市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有新意,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利用新的机制和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启发。概括起来,这些发言的特点一是思路好,二是做法好,三是措施好,四是效果好,五是经验好。去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思路,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十分显著,这是水土保持战线广大同志们认真实践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励精图治,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面,我就当前形势下进一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和植被恢复,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此,**中谈到生态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汪恕诚部长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这些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调整的重点。为抓好贯彻落实,去年水利部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重要信号,按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各地要把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防治的艰巨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注意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和进行人工治理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发动群众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封育保护,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二要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水利部决定今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在什么地区合适,效果如何等都需要经过探索,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试点,丰富工作内容。要重点抓好有关封育保护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加强部门协调,搞好效益监测等工作,明确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修复模式,探索出一条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路子。三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当前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第二,要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上。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凡是在治理过程中,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取得实惠的地方,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就高,治理的成果就能巩固,生态建设的目标就能实现,反之,就会失败,得不偿失,劳民伤财。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结果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恶化。当前,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我们仍然面临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定要针对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恶化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标本兼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奏效。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决不能就水保论水保,就生态论生态。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生态,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这些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重点治理工程中大搞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原推广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推广沼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而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使治理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要建设必要的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设施,国家的补助资金也要多向这方面倾斜。高标准农田也不一定只种粮食作物,要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要求,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牧区要建设基本草场,能形成特色经济的地方就大搞特色产品基地等等,保证群众有粮吃、有钱花,并能得到稳定发展,以此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是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制定规划时就应当征求群众的意见,采取群众愿意接受的措施,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实施起来群众的积极性高,治理效益好,成果容易巩固。

第三,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性措施。要围绕治理区水土流失成因,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在水和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地区,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在草原区,要通过加强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人工草场和草库伦,促进围栏封育和草原保护;在内陆河流域,要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防治土地沙化,恢复绿洲生态。

同时,水利系统各部门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合力。制定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项目时要尽可能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相衔接,以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把农村水电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减少植被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水土保持基础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法律赋予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一个统一规划、部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一要抓好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并举,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态用水。规划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形成共识,统一目标,使规划真正代表群众意愿,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统一实施的依据。

二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要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性工作。制定好标准、规范等,为相关部门、行业开展治理提供依据,同时要搞好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既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又要注意简化手续,做到程序少、服务好、管得住。要经常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取得理解和支持,这几年各地在执法工作中加强部门协作,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效果很好,要继续坚持。同时,要积级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形成合力。

四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注意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不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的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要依法督促其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同时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查处一件,教育一片。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仅要掌握全国的水土流失动态,而且要掌握全国生态建设的效益情况,对有关部门和社会开展的生态建设也要进行监测,凡是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标准的都应列入统计内容,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对现行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监督管理形式、组织治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机制。实行国家投资、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要积极为投资者创造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要作为引导资金,尽可能与其他渠道的资金捆绑使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渠道增加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二是继续推行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quot;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特别是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管理,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又要兼顾治理开发者的经济利益,不允许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quot;四荒",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效益,使"四荒"的治理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加快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结合水土保持的实际积极推行"三制",既要有利于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又不能完全照搬大型基建项目实行"三制"的做法,要不断探索符合水土保持实际的推行"三制"的途径和方法。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即将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形势,要大力推广云南省的做法,在所有项目建设区实行投工、投劳承诺制。在项目建设前,要先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群众需要对投工、投劳作出承诺,做到一事一议,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强求。

最后,我就今年水土保持工作和会后的落实,再强调两点:

一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当前关键在抓落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部里确定的任务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抓思路调整的落实,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理清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二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用好国家的资金,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保证质量效益;三抓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们要深入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勤政廉政,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水利部把今年作为水利工作的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要认真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水土流失区群众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和会风,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水土保持范文篇2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具有降雨强度大且分布不均,土壤抗蚀性弱、母岩易风化等特点,特殊的自然条件加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境内水土流失点多、面广且易发的特点,是我国水土流失较大、危害较重的省份之一[1]。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发展与改革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投资严重不足,制约水土保持监测的问题和瓶颈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本文结合广东省新形势下水土保监测工作需求,探讨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目标、任务,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定量监测等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建设内容,同时规划监测设备配备,提出监测成果管理及应用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全省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以及其他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1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

广东省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2001年成立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站为标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得到逐步开展。一是依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于2008年组建了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省级站下设7个监测分站和28个监测点,开展定位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二是开展多期次的全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掌握了各阶段全省水土流失情况;三是开展了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从2018年起连续4a开展广东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定量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分布及侵蚀程度。部分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站点尚未建立,难以有效开展监测及其管理工作,无法适应水土保持工作需要;总体上,大部分监测站缺乏专业监测人员,难于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此外监测信息采集体系不够完善、水土流失时效性有待改善提高、社会化服务未正式开展。存在监测网点配备和信息采集体系不够完善,水土流失普查时效性有待改善提高、社会化服务未正式开展等突出问题。

2监测目标与任务

2.1监测目标

围绕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的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技术支撑体系,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建成监测内容全面,覆盖全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监测站网,完善和更新观测设施和数据管理系统,持续开展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尝试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定量监测,夯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础,继续推进重点项目、风险项目监督性监测、自然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等工作,全面提升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能力,实现监测与管理的有效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为全省水土保持各项基础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2.2监测任务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优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计算模型参数本地化转换,及时定量掌握全省及各地市、重点防治区以及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动态变化,探索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定量监测,开发建立自动监测设备及系统,强化城市水土保持监测。通过水土保持调查、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定位观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测、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测等,获取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状况,进而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发展趋势,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水土保持公报,建立科学的水土保持评价评估体系、生态考核指标和水土保持预测预报模型,为省委省政府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3监测规划研究

3.1水土流失监测站网优化规划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涉及水土保持监测的战略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按照“查漏补缺、全面覆盖、提质增效、规范运行”的原则,结合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省水土保持规划统一部署,完善我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为科学评价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情况,针对性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方针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在对现有水土流失监测点优化的基础上,针对粤北岩溶区、崩岗发育和红砂岩分布区以及粤西坡耕地集中区等区域新建小流域综合观测场,填补全省自然水土流失定点监测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方面的空白,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效益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服务水平,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点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优化全省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并完成重点区域监测点监测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工作,提高监测点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尝试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信息系统,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实现水土保持动态智能感知。

3.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

深入推进全省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及风险项目监测、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测,明确基本监测要求和方案。优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计算模型参数本地化转换,及时、定量掌握全省、各行政区、重点防治区以及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动态变化,重点推进桉树林、针叶林等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内重点工程范围、本底现状、建设过程水土流失、建设进度、措施及效益等开展监测,定量掌握重要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评价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开展水土流失图斑落地,全面强化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信息化监管数据的有机融合、系统分析,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与质量分析,结合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专题成果,推进全省水土保持“一张图”运用,为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编制新一期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并组织实施。

3.3城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城市中心为试点,开发建立水土保持自动监测设备及系统,以排水出口泥水含沙率、黄泥水发生频次等为指标,在城市生产建设项目中开展水土流失自动、定量监测,对排水超标的生产建设项目及时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严格管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排水要求,强化城市水土保持监管。结合城市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城市定量监测指标,增加面源污染率、水土流失率、裸露地表防护率、土石方外弃率、生态边坡实施率、水文地貌、水质等定量及定性指标,对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进行全过程监测[2]。日常监测中,对水土流失敏感区域,特别是靠近山体、河湖库塘,易产生山体滑坡和造成城市管网堵塞的地段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和频次。

3.4监测设备配备规划

提升水土保持感知监测能力,按水利部规划完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地面监测站布局和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建设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的配置。水土保持监测设备主要以自动化监测、无线传输设备及满足监测指标需求的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设备。建立省级监测设备计量管理制度,推广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主要以人工监测设备为主辅助自动化监测、无线传输设备,提升监测数据高效采集、传输、存储、汇交、处理能力,更好发挥监测站点的基础支撑作用。

4监测规划组织实施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水土保持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自身的发展。根据省级部门事权划分,明确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实施的各部门职责,落实分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目标责任,保障监测规划顺利实施。具体为广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具体负责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广东省及各地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负责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管理及维护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能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计研究院等相关单位,作为各类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合作单位,协助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性监测、重要流域、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监测等工作。省级及下属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抓住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及数字化的机遇,组织实施本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设备、制度建设。

5结论

本文结合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现状,围绕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的需要,提出了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对现有水土流失监测点优化的基础上,在粤北岩溶区、崩岗发育和红砂岩分布区以及粤西坡耕地集中区等区域新建小流域综合观测场,优化全省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并完成重点区域监测点监测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工作;深入推进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监测、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优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计算模型参数本地化转换,探索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定量监测,开发建立自动监测设备及系统,强化城市水土保持监测,提升水土保持感知监测能力,按水利部规划完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地面监测站布局和监测设备,并提出了监测成果管理及应用相关措施,健全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通过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研究,全面提升广东省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为全省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考核、水土保持公报以及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姚成平,郑国权,张晓远,等.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6):212-216.

水土保持范文篇3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都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水土保持应同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开发利用者负责保护,造成水土流失者负责治理,损坏水土保持设施者负责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两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二)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水土保持治理和监督,建立水土保持管理服务网络和预防监督体系;

(四)审批和监督实施水土保持方案;

(五)监测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

(六)负责与治理开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有关的水土保持管理;

(七)管理、使用水土保持资金和物资;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八)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

(九)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工作。

第五条计划、建设、财政、环保、土地、地矿、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有关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条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将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仔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其专项资金应当逐步增加。

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制定小流域治理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实行鼓励政策。鼓励单位、个人以及其他组织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增加投入;对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定下列区域,设立明显标志,并制定具体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农用保护区、自然风景区等区域为重点预防保护区;

(二)人为活动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区域为重点监督区;

(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为重点治理区。

第十条水土保持资金的筹集应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水上保持资金按下列规定筹集:

(一)市和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县(市)、区从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补助费中安排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百分之五以上;

(三)已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按年度从收取的水费电费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五;

(四)依法收缴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

水土保持资金中应安排百分之八十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百分之二十用于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和管护。

第十一条水土保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其使用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电力、建材和其它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应编报

在前款所列地区开办矿山、电力、建材等小型企业,从事采矿、挖沙等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填报(水上课持方案报告表》。

第十三条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应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分级审批:

(一)市和县级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由同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跨县(市)、区的生产建设项目,由市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不需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由所在地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县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应报市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申报生产建设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报单位或个人。

第十六条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生产建设项目竣工后,项目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水土保持设施竣工报告》,其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或者在建并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未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的,应在本条例生效后六个月内补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审查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损毁水土保持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按下列规定向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一)对固定观测设施、塘坝、护坝、水池、水窖、梯田等工程设施,按其恢复同等标准的工程造价计征;

(二)对草地、林地等植被设施,按生产建设占地损坏面积一次性缴纳,其中重点治理区按每平方米零点五元至二元计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接每平方米二元至三元计征。

第十九条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无力自行治理或未接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的单位或个人,应按其水土保持方案的计划治理费用一次或分期向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入土流失防治费,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第二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四荒”便用权,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的,应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合同,乡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县级水上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拒不承担合同规定治理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开工建设的,由水上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停止违法行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上流失不进行治理的,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不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由水土保持厅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拒色或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水土保持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收费和罚款未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费和罚款票据的;

(二)未依法及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

(三)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贪污、挪用水土保持资金的;

水土保持范文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新时期;威远县

1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问题的“牛鼻子”

“水土流失是各类生态退化问题的集中反映,抓住水土流失防治问题就抓住了生态建设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提出:“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问题的牛鼻子。”国务院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批复中,明确要求水土保持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是消除生态文明建设障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保护使者。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问题的“牛鼻子”。

2水土保持是基本国策,“保”出“绿水青山”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在全球愈演愈烈,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土壤厚度1cm左右,但要自然生成1cm厚的土壤,却需要300年左右。因此,水土保持,刻不容缓。从古代的“平治水土”,到今天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保持始终是人类同水土流失作斗争、调解水土要素矛盾、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搞好水土保持十分重视,把水土保持放在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战略高度,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2年,国务院颁发《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改过去的单项治理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全面治理;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中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1993年,国务院在国发〔1993〕5号文件中提出“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1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的法律地位;2015年,国务院批复首部部级水土保持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中国水土保持建设从此走进新时代。2016年3月,我县通过了《威远县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伴随着无人机和卫星航拍绘制出的一张张威远县水土流失现状图和全县水土流失图斑库,一幅幅威远水土保持“保”出“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蓝图徐徐打开。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正为威远县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3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荀子•天论》中有言,“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对待生态问题和谐平衡的思想,正是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他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站在时空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威远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5年8月,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如何利用“绿水青山”带动经济发展,创造“金山银山”的问题上,多次阐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典范的启示: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建设“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互为因果,水土流失与穷苦如影随形。如何将“穷山恶水”演变成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典范的故事。4.1延安梁家河村40多年前,知青和乡亲们不分日夜地苦干,在村民们几辈想都不敢想的出洪沟口打起了淤地坝,建成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的一片水浇田。陕北的良田不足,山上坡陡土薄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种植粮食广种薄收,农民很苦。非常重视在山沟里打坝和在山上修梯田。7年里带领社员建造出5片淤地坝,增加耕地面积促产增收,又防止水土流失。年轻的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如今的梁家河,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把坝淤地建设成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坝。梁家河的村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将昔日山沟沟里的零碎地块实现了小田并大田整治,配套灌排设施,造出集中连片、地势平坦、水肥条件好保水保土的高标准农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黄土高原变“绿色江南”。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了青山环绕、设施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习当年的富民理想。4.2福建省长汀县位于河田镇的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有一棵于2001年亲植的香樟树。这棵树栉风沐雨、枝繁叶茂,成为长汀人民积极投身水土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旗帜。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曾经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高达31.5%。“三天日头晒裂田,一场洪水黄泥田”。赤岭荒山、寸草不生,被人称作“火焰山”。田里没水,山上没树。上世纪90年代,种树能手到河田镇的山头开荒栽果树,一看都傻了眼。薄薄土层下尽是砂石,连草都没有,树怎么栽?没有绿水青山,何谈金山银山?穷与生态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用绿色赶跑贫穷”。长汀人开始了对百年水土流失的绝地反击。1998年元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2012年初,习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长汀掀起了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为实现绿色发展,长汀县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和立县之本,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滴水穿石。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的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长。该县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机结合,把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长汀荒山披绿,瓜果飘香,水美林丰,建成了部级湿地公园。2012年以来,长汀全县新增经果林1040hm2,新种植经济作物866.67hm2,仅油茶种植规模就达1.19万hm2,产值超过1.6亿元。2018年12月,长汀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长汀的“绿富共赢”辩证法已成为全国典型,良好的生态正成为长汀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福建省以推广“长汀经验”为着力点,水土流失治理热潮一浪接着一浪,水土保持建设打造的生态美景开始在全国不同地区接连出现。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在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中,正彰显着巨大潜力和独特魅力。

5多措并举抓好水土保持,共创生态威远“金山银山”

5.1水土流失是我县最突出问题之一。威远县地处长江上游,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2m3,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9.7%。缺水与干旱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威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全县地形较复杂,暴雨集中,根据水利部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05.22km2,占幅员面积的47%,是四川石漠化危害严重县和水土流失严重县,耕地退化、河塘淤积、水土流失等已经成为全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5.2建国70周年,威远人一直在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坡改梯”改土为主。上世纪50年代山王区华丰村曾以25d时间建成坡地改梯田2.93hm2,把4寸薄土加厚到1.5尺,打蓄水池4个,植树1.3万株的成绩和经验,成为全国改土促增产增收的典型和榜样。60年代开始,以兴建水利为重点,仍然坚持坡改梯。80年代以治坡为主,增加植被,充分拦蓄地表径流,本着“当蓄则蓄,当排则排,当拦则拦”的原则,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后,以小微型水利建设为主,2011年威远县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近年来,我县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治理”方针为指导,扎实开展了水土保持项目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人为水土流失行为,积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了大规模绿化行动、规范地面矿山开采秩序、矿山创面植被恢复、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村庄、推进现代农业分区发展、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是全国石漠化治理示范县和小农水示范县。2011年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10个,累计总投资3519.6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71km2。《威远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实施后,我县的水土保持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将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采取了因地制宜、科学分区、综合治理———在连界、观英滩、黄荆沟、新场、越溪镇等10个低山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区,突出生态涵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依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立体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扩大茶叶、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樱桃、花椒、青脆李等特色经济林果,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在严陵、新店、镇西、界牌、向义等10个丘陵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突出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壮大无花果、蔬菜、桂圆、樱桃、桑蚕、大头菜、七星椒、早仔姜等特色产业规模,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改造中低产田土、修建排水沟渠、堰塘、小型水利工程、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我县石漠化治理项目还探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栓带子,坡地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方式。全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以项目促治理、以治理促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我县的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施治理后的地区,粮食增产稳定,坡面水系调水保土效益明显,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018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62%。我县铺子湾镇马道村是省级建档贫困村,是我县石漠化治理受益村,通过发展樱桃、葛根等经济作物和大力发展养殖业,马道村正呈现出一片草丰牛羊肥的繁荣景象;“万亩樱桃特色农业镇”庆卫镇以农综、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缓解了旱片死角地区用水难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升级;新店镇石坪村是长葫灌区的尾灌区,缺水与干旱曾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村里的面貌日新月异———山上、路边有无花果产业配套;土里有生姜、七星椒基地,田里有高产水稻,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看着村里错落有致、蓄水充足的梯田,村民们纷纷感叹:原来干旱的时候,如果天不下大雨,都用抽水机从低洼水沟提水抽水,有的高田抽一次水到田里要转几次水泵,现在只要打开上游水源水闸,水就从梯形渠流到了田里。这些仅是威远县水土保持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建国初期我县山王区就获得国务院的水土保持工作奖旗,到今天我们在“石旮旯”里种出的一片又一片绿色希望,威远人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5.3“生态美”携手“百姓富”,典范的故事在延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实现水与土和谐共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曾经饱受水土流失之害,经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的愿望是,依托山水资源,让绿色成为威远永续发展的底色———一望无边的森林公园、盘旋山间的宽台梯田、律动山丘的经济果林、修整一新的休闲便道、星罗棋布的沟渠塘池……让昔日的“荒山秃山乱石山”逐步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我们知道,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中国经济发展,当“绿叶子变成钞票子”的观念深入人心,梁家河和长汀县的故事正在延续,威远人的“生态梦”正在延续。5.4从“工业威远”到“生态强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重道远今天,“守住绿水青山,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已经成为威远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然而,要从“工业威远”到“生态强县”、从“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走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近几年来,威远水土保持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艰巨的治理任务相比,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投入仅30万元/km2左右,标准低,地方财力和群众的投入能力极其有限,治理技术科技含量低、速度缓慢、治理成果巩固率不高,直接影响到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的发挥。虽然我县水土流失总体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日益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大量植被遭受破坏,伴之而来的就是较为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持续增大,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全县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尚未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和监测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急需全面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土保持任务依然艰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重道远。5.5航标指路,水土保持助力创造威远经济发展。“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威远人将以此为航标,进一步加大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管好用好已建工程,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大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有效抓住全县生态问题的“牛鼻子”,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创造威远经济发展“金山银山”。

6结语

水土保持范文篇5

1、进一步深入宣传,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年继续抓宣传,让《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深入人心,重点结合今年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市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加强对各有关单位和重点工程领导干部的宣传,减少工作中由于领导干部的不支持不理解而产生的阻力。只有让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观念,才能使水土保持工作更上一层。

2、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水保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几年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数量急剧增加,但部分开发建设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存在着不编报水保方案、不采取有效防水土流失治措施等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切身的利益。如何有效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带来的新危害,是水保工作的新课题。

3、继续加大治理力度。根据省、市长签定的《建设生态省任务书》和建设生态市的要求,继续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确保全市每年完成治理任务50平方公里

4、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对全市水保监督执法人员实行每年一次的培训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懂法,懂政策,熟业务,敢抓敢管,能打硬仗的水保监督执法队伍。希望能引进一些水土保持的专业人材,使水保技术人员专业化。

5、加大力度,进一步落实水保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各项制度,即: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验收制度和水土保持“两费”征收制度,从而使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工作效率。

二、实施计划

1、1~2月,结合《市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与发改、土管等部门密切合作,使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实处。制定各县(市、区)2007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2、3月,尽快完成各县(市、区)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任务。布置年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进一步帮助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慢地区开展工作。

3、4月,结合年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活动的结果,对开发区、省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进行检查。对仍未编报水保方案和已编报方案但仍未落实水保措施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摸底调查,提出整改意见。

4、5月,我省将启动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紧紧依靠我市实际和省厅的指导,着手监测信息系统的基础材料准备工作。

5、6月,利用水土保持宣传月和宣传日,借助媒体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加强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

6、7月,结合我市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势,组织全市水保骨干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建立一支懂法、懂政策、新业务、敢抓敢管、能打硬仗的水保监督执法队伍。

7、8~9月,增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管理力度,开展一次城市水保专项活动,主要针对市区和各县(市、区)主要城市内的大型开放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结合河道疏浚、水政监察工作,打击城市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

8、10月,根据年初制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检查并落实全市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水土保持范文篇6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优美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隙,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因此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水土保持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措施和新方法,提高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三、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四、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五、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六、建议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主权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6.2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

国家政策、农村形势、农户的参与意识都在改变。因此,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法,告别传统与现实要求不相符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建立农户和管理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主权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水土保持范文篇7

1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七大流域及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表1。

表1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分布[1]

流域流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土壤侵蚀量

(万k㎡)(万k㎡)(%)(亿吨)

长江180.062.0034.324.00

黄河75.046.0061.316.00

海河31.912.0037.64.02

淮河27.05.9021.92.30

珠江45.05.8012.92.26

松花江、

辽河124.642.0033.77.68

太湖3.60.2968.20.14

其他流域473.0193.004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立了27片部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1000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50年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k㎡,建设基本农田和治沙造田11.3万k㎡,营造水土保持林59万多k㎡,种草保存面积4万多k㎡,种植经济林果5万多k㎡,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积增加产值700亿元,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增产粮食170亿kg,增产果品250亿kg,,每年减少土壤浸蚀量15亿多吨,增加保水能力250亿m3,并通过治理开发,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发展赵势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开展了近百项专题研究。特别是通过微观与宏观、机理与形态、室内模拟与野外观测、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方式、类型、面积及发生发展规律,在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坡面与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

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多项研究,试验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以恢复植被,增加地面覆盖为中心的造林种草技术;以减少径流、拦蓄泥沙为重点的各种水保工程措施。先后建立了上百个试验示范小流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治理模式与配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转向开发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一些小流域在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结合地方优势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开发性研究与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深入,必将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步伐,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发展。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以黄土高原历史治革为例,自先秦时期以来,重谷物生产的"垦草"思想一直占据着黄土高原,加之广种薄收、倒山种植生产方式在该地区沿袭,致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随着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发展愈演愈烈。据遥感调查,1989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6.5万k㎡,其中水蚀面积为34.52万k㎡,风蚀面积11.98万k㎡;1999年水土流失面积41.11万k㎡,其中水蚀面积35.05万k㎡,风蚀面积6.06万k㎡。从两次遥感调查对比看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十年治理,治理面积增长7.11万k㎡。但由于近期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晋陕蒙煤炭开发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惩危害黄河下游的安全。一些地方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是风蚀面积虽然虽然减少5.39万k㎡,水蚀面积却新增加了0.53万k㎡。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人们生活还十分困难,大部分25。以上的坡耕地仍在继续耕种。根据调查,目前山西、陕西、甘肃省分别还有66.7万、42万、31.3万h㎡左右25。以上的坡耕种。其原因,除了20%-30%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粮食生产需求较大外,产业结构高速严重滞后、耕作习惯和认识水平也起着相当作用,如部分区域人均基本农田已达到0.2-0.33h㎡,粮食自给有余,但对退耕还林(草)仍存在顾虑。林草植被建设几起几落,致使总体上林草植被建设薄弱,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三是农业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有效调整。

(2)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的支柱产业,尚需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尚未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缺乏产业化意识和资金投入。

(3)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边疆实施的政策制约。一些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由于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农民难以接受。如黄土高原适生灌木柠条、牧草等的种植推广十分困难,政府一方面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农民利益和经济提高,同时要加强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把近期和长远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二、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分析

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刚刚起步,尚缺乏技术标准和治理经验,取土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弃渣弃土造成的松散堆积物治理技术薄弱,标准偏低,严重影响了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投资环境。全国虽然有100多个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科研站(所),但普遍存在研究力量分散、仪器设备落后、高层次人才缺乏、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难以取得区域性的重大突破。

2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办度不够

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国际组织援助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每k㎡投资在20-40万元以上,而国内项目仅有1-3万元,投资过低,治理的质量与进度难以保证。且每年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补助偏少,每年平均仅能完成3万多k㎡的治理任务。按照目前这样的投入和治理速度,200万k㎡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近七十年的时间,这显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抓住发展机遇,加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

黄河下游日趋严重的"悬河"和1998年长江、嫩江与松花江的大洪灾,以及今年沙尘暴八次袭击北京市,再次昭示我们必须加快"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将经济建设的中心向西部调整,中央领导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心多次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力争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战略号召。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战略

1总体目标

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现有宜治理的195.54万k㎡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完成一批重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坚决控制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1)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我国的水土保持必须从国情(区情)出发,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订切合实际的治理目标。

近期目标(2001-2010):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决控制住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面积不再扩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草,水土保持措施平均年减少入黄泥沙4-5亿吨,有效林草覆被率提高到25%,人均基本农田0.13-0.2h㎡,粮食占有量达到人均350-400kg,生态环境治理度达到40%。

中期目标(2011-2030):部分1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流失面积的60%以上,有效林草覆被率达到35-40%,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基本行到恢复,人为水土流失全面得到制止,已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80%以上得到恢复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年减少入黄泥沙6亿吨左右,农村人民生活初步步入富裕,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度达到80%。

远景目标(2031-2050):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得到改良,大部分荒山的自然植被得以恢复,宜林地全部绿化,有效林草覆被率达到50-60%左右,坡耕地实现梯田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水土保措施多年平均年减少入黄泥沙8亿吨左右,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实现环境优美、农林果牧全面发展、人民富裕的目标。

(2)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开发相结合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发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退耕还林还草并不仅取决于粮食,在有粮无钱的情况下做到全面退耕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国家除了"以粮代赈"投入粮食和资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之外,还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治理开发,应根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诸如晋陕蒙接壤多沙粗沙区,陕北和晋西黄土丘陵地区地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的地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在绥德、米脂、离石、甘谷、秦安等人口密度高和地形破碎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后,粮食生产难以自给,应列入以粮代赈的重点区域;在风沙交错的沙土区,土壤沙粒含量高,结构性差,风蚀严重,易沙化,梯田埂高时易垮埂,在该区水土保持耕作法应与梯田建设同等对等;而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高塬沟壑区和其它地区,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在保障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的基础上,进一步啬林草覆被。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3发展战略框架与对策

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预见性",即对本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未来进行展望。外部环境分析应把重点放在我国正在发生的两个深刻转变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要考虑人口的变化及其他促成变革的因素,区域发展趋势及对水土流失形式的影响,以及对水保措施起制约作用的因素等。内部环境分析应确定适应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能力,对水土保持行业的实力和弱点以及如何迎接未来挑战进行评价。

根据水土保持总体目标,我国的水土保持发展战略应按东、中、西部统一布署,综合治理。东部地区:巩固已有治理成果,在防台风灾害的同时,着重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及监督执法,坚决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确保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中部地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搞好水保预防监督,遏制人为的水土流失,加大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加快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为该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向西部挺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最为薄弱和今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坚决控制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草)、基本农田和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推广雨水集流利用技术,发展节水灌溉,建设生态农业,减少江河泥沙,促进群众的脱贫致富,为该区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几点具体建议

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

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4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

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就农田生产而言,首要途径应当是挖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目前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0.3kg/mm亩。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0.5kg/mm亩,使亩产达到150kg左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农业因遭受严重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可避免,局部农田虽可采取覆盖、集雨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减少损失,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为此建议,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丰以歉"的种植业发展策略,以三至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

5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17%,低于东部地区47.4%30个百分点,城市密度相差56倍。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的差距。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6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7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置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廷辅,中国水土保持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Vol.17(4),1997。

2蒋定生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蒋旭光,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考,水利经济,第2期,1999。

4张明波、郭海晋,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研究概述,人民长江,Vol.30(3)1999。

5黄自强,关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思考,人民黄河,Vol.20(12)1998

水土保持范文篇8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传为突破口,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严肃查处非法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同时做好群众生态保护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群众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水源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内容,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形成各级政府投资、多种载体和途径宣传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

五、建议

6.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

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的自主权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如何将生态效益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给生态效益以必要的经济补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深人研究国家的生态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结合问题,努力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水土保持范文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

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产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生产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全部活动皆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获取的能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通常一年)内积累光能合成的总量称总生产力,通常用有机物质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试问原来的植被都被占压和毁坏,何来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来生物生产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土保持范文篇10

1.1水土保持的意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一条阐明了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广义上讲,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从狭义上讲,水土保持是保障某区域内的山、石、土、田、林、路不被破坏,水土不流失,自然景观良好,生态平衡,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存,这就是水土保持意义之所在。

1.2水土保持的功能

水与土是水土保持的中心内容,而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不可替代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土是农业生产资料,无土何有植物,何以生长。水土保持的作用重大。

1.2.1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茂密的森林,丰厚的植被,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保障地下水资源补给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南方,拥有100hm2森林覆盖面积相当于建造一座小(二)型水库[2]。

1.2.2保护土壤免遭侵蚀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这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易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受损失。南方花岗岩风化速度缓慢(1cm/100年),雨水密集(1300mm/年),一般监督区土壤容许水土流失量(500t/km2.a),如水土保持措施到位,将减缓暴风雨所带来的雨水侵蚀,减少水土流失量。

1.2.3降低旱、涝自然灾害在光、热、水、土、气五大基础环境要素中,水土保持功能的高低可以影响一个区域的两个基础环境要素,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实践证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就高,危害也相对严重。看过山西的山头,遍山不长林,看过内蒙的沙漠,遍地不长草,我国西南局部地区的农民在缺水的环境中艰难生存,首都北京曾多次遭受沙尘暴的侵蚀......。水土保持将改善自然灾害的侵扰。

1.3水土保持缺失的危害

水与土是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物件,离开水土,人们将不能生存。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自然风物。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乱伐造成的损失,使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的水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沙漠化正以每年5km的速度推进,许多村镇被黄沙淹没,农业荒芜,农民、牧民被迫举家迁徙,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可以说,没有水土保持,没有森林,没有植被,就没有自然生态,也谈不上生态平衡。

2休闲农业的意义与功能

2.1休闲农业的概念

依照台湾农业发展条例的规定:休闲农业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1]。从某种意义上讲,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活动[1],由农业的初级产业、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综合为一体,将农业生产主体及其周边环境与文化休闲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推向寻求自然、还朴归真的社会市场。

2.2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具有特定的物件。首先,应有农村农业环境的自然景观,即自然资源。如山林、湖泊、河流、村落、田野,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水与土构成的大自然景物。其次,有农业生产的物品多样性,如农副产品、园林艺术、林、牧、渔产品等,而这些产品的产出,离不开水土。其三,休闲农业涵盖有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和农村特定景观的优美性等因素,如农村的文物古迹、山峰、岩石、寺庙、乡土风俗民情,还有不加修饰的村落、溪流、田野风光以及农耕农作等景像,综合因素均由水与土构成。休闲农业意在把农村、农业、农民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社会平台,为都市人或旅游者提供闲暇的场所,展示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人享受绿意盎然的田野风光。城市人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度过休闲度假的好时光;农村农业农民在展示分享大自然赐予的礼物中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城市与农村双方互动,促进“三农”经济的整体发展。

2.3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集经济、社会、环境、教育、医疗、文化传承等功能,其中最大的功能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首先,都市人与农民、农村的亲密接触,能充分拓展城市之间人文交流,丰富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改变农村生活陋习,提升农村生活品味。我国13亿人口中有10亿农村农民,通过休闲农业的拓展,让3亿都市人的新思维、新文化融入到广褒的农村社会中,将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一大举措。其次,农村农民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农民的生活空间变大,有经济收入来源,农村经济结构由此改变,农村的文化文明程度由此提升和繁荣。

3水土保持与休闲农业的关系

3.1水土保持是休闲农业的基础

农村田园风光景色中,离不开水土。只有水土保持完美的田园景观,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休闲农业观光区。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葡萄沟,可以说是农业农村生态园区的典范。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森林、水源、茂密的山体植被,如何能有秀美的山川景色,成串的葡萄?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的目的显而易见。

3.2水土保持是休闲农业的动力

水土保持是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劣质环境的有力措施。一方面,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有效地维护农业资源—空气、水与绿地,保存好自然环境与农耕景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要改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人工封育,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减少水土流失量,创造良好的人文景观,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休闲去处,让人们更愿意为休闲农业作贡献,水土保持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3水土保持与休闲农业并存

农村景观开发利用会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变化,休闲农业的过度过滥利用,将造成资源型的消耗。维护资源生态平衡,让资源发挥长期效益,必须保持最基本的资源—水土。只有保持水土,拥有良好的环境视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独特的文化资源,让水土创造更多更长久的效益,休闲农业才能长盛不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