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02:4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1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并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的能力。五、六年级高段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等资源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课外阅读任务?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不可缺少。下面笔者就对“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进行阐述。

一、“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或心理机能形成的问题,是新外部活动方式和主体原有图式实现融合、协调,以此内化成新心理活动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培养要结合阅读方式的练习,有计划、目的地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己学会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可分成三大目标,即远期、中期、近期。远期目标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数量与质量;中期则是每个学期对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做明显的要求;近期目标是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如果阅读目标中包含了远期目标,那么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其效果也会更好。

因此,要从整体目标着手,让学生有完整的阅读流程、方法,有利于完成任务。同时,在根据计划开展阅读中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不断督促他们优化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中要求理解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但有时为提升效率、积累语言就要对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分类,但这原来在计划中是没有的,因此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

(二)在阅读中提升自我检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优化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所以提升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主体意识水平要包括学生在语言优化写法中的自我检验、调节等。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与阅读有关的提问卡,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我提问,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开始阅读前,先根据提问卡做好准备:①思考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②当阅读中遇到问题要怎么处理?③最不擅长阅读哪类文章?原因是什么?④为了更好地读书,你要怎么做?

第二,在阅读时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阅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①你认为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要精读?②哪些内容可以摘抄?③哪些写法可以为自己所用?

第三,阅读之后再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开展反思:①在阅读时你选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如何判断的?②在阅读中你常常会犯下什么错误?如何改进?

这样训练不单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去理解,提升知识积累,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指导模式设计――以《草船借箭》为例

(一)有目标的选择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的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的根本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明确课外阅读的课文数量范围;拟定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草船借箭》在学习属于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要对其展开详细的计划。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阅读方法、时间、学习预期结果几大要素来拟定学习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草船借箭》的拓展内容――《三国演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将计划规定文章分成三大类:指导单元阅读知识性的文章、你最喜欢的文章、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章。采用默读式方法,把规定的所有文章先进行浏览,选定重点阅读文章、语段;对重点的课文、语段进行细读,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是情感领会等作业的训练;运用多向思维法,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提出问题。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明确学习要求,选定要细读的文章及语段。提出语言学习及思考问题作业的要求。《草船借箭》中部分内容是可以进行细读的,如针对“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一段,细细推敲文章的内容。

(三)编码储存

学生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储存、统计字数。将作业练习文字提交,在课堂中集中、重点交流并提出作业的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内容,拟定分类标准。对各类信息进行储存,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根据个人喜爱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整理阅读《草船借箭》后,写一些心得体会的作业。

(四)提取运用

学生任务:自由组织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的主题活动会。全班要以组织1-2次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需求活动等。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需求活动多种的形式与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沙龙会、电脑小报、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草船借箭》可以采用表演文艺活动的形式开展,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

(五)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的成果,反思总结学期学习方法并形成文字。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经验,由语文阅读、信息处理、个性发展、学习成果等方面归纳、总结基本的规律,写体会文章。用理解语音去分析结构层次,概括要点,准确、敏捷概括并评价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心理承受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等要素,反思并分析自己的成长。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

篇3

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对文化和语言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解。对文化这部分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固定的定义,主要有: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长期形成的产物,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能够传承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等。②文化不是静止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内涵。③文化涵盖了语言和文字。

语言的概念也是有很多种的,主要有:①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用于沟通和交流而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要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手段,一门语言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外国的深层文化。文化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学习效率。

二、文化导入的注意事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地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导入课堂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来具体分析课堂,而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文化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日常交流所涉及内容是否相关。一方面确保学生学的东西不会过于抽象、空洞以及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应用和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领悟能力制订文化导入内容,要由简单到难,而且要注意导入文化内容和课本主题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就不会使导入内容过于零碎。在选择导入的文化内容时,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与课本中的词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要过于复杂,要简单易懂,使其对学生的词汇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文化导入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在导入代表性的文化内容时,应该仔细讲解,反复练习,最好做到举一反三。在导入当下流行的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导入历史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传统习俗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了解习惯用语。此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文化内容最好以浓缩和有趣的方式进行,不必占用课堂正常教学的太多时间,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积累。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文化的导入方法不能局限于课外的阅读或是简单地讲授,教师要通过对导入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适合的导入策略。下面是几种在课堂上可以使用的导入策略。

第一,随时穿插,仔细讲解。课本中间有难以理解的表达和词汇时,教师可以在讲解难懂词汇之前穿插讲解相关文化知识,对其仔细讲解,并让学生在课本旁边做注解。优点是可以随时复习、内容突出、便捷;缺点是导入的文化内容比较零散并且缺乏系统性。

第二,与上课流程相结合。如果课程内容是历史事件,传统习俗和政治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出与其相关的文化内容,并且作为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或者课后拓展部分,使文化内容与课程流程和内容相融合。优点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缺点是在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流程的编排有一定的困难,要求既能调动兴趣还要让学生理解并且不能过于简单,要巧妙地融入的课程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讲授要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文化知识内容的穿插时,不能只注重讲授,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要多进行实践,例如,运用小话剧、电影配音、演讲等。这样做的优点不仅是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吸收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缺点是课后需要学生的大量时间,课上也需要大量时间。

第四,任务法。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有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进行调查、搜索,找到相关的文化背景,自我吸收,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互相补充,而且可以与课本内容进行比较。优点是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课上分享,互相补充;缺点是学生搜索内容可能雷同,不好控制。教师也要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们如果搜索相同内容,教师要随时进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

1.前言

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倡导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心理学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在智力、性格和动机等方面,更为重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式,也就是学习风格的不同。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风格及教学设计理论

学习风格涵盖了学习者在感知、认知、概念、情感、心理、社会以及行为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个体在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习风格的特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和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所以感知学习风格分类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合适。所谓感知学习风格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知通道参与学习的倾向不同而对学习风格的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不同的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时所使用的感官是不同的。对学习风格作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学者Reid从不同的学习者偏爱不同的感觉获取知识,他把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六种类型。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是在人们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包含的步骤也不相同。它的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么做。它指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设计,是一种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我们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分为三类,它们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导-主体”模式。

目前,最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是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涵盖了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地支持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利用其公共部分和相互跳转特性实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成为了教育者们选择的目标。

4.学习风格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人们对学习风格的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来让他们动用更多的感官来参与学习。这样,才能使不同风格类型的学习者充分地挖掘他们各自的潜力,使学习活动取得更大成效。接下来,本文将从学习风格对教学设计的几个影响方面来进行阐述。

4.1信息加工方式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学习风格相关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的话,学习效果会更佳;有的学生喜欢观察实际的物体来学习;有的喜欢做大量的练习题,去领会各种定理和不同公式的含义;有的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等等。这些方式都属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方式,其实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过程中的倾向的态度和方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制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4.2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包括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内在的因素,它影响着学习者的注意力以及接收、记忆信息的能力。外在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的光线、温度、教室的布置情况等等。已经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不同的光线和不同的温度下对信息的响应是不相同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了解学生对学习条件的需求,对于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设计个别化教学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系统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4.3生理类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知道人的生理是存在着差异的,而且表现在诸多方面。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半脑的功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左半脑主要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与分析思维的中枢,主要是对人类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方面等方面的管理;然而人的右半脑主要是处理事物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中枢,主要是对人类视觉、形象记忆、想象、模仿及情感等方面的管理。所以由于人们在生理方面存在着差异,那么有的人心理上表现为左半脑的优势,而有的人则表现在右半脑的优势,还有的人则是左右半脑平衡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生理类型,对学生处于弱势半脑的情况加以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分析学生生理方面的差异,对教育者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化学实验习题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级课题成员校。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精力,我认为很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整合这一新兴技术中做了些尝试。下面仅将我的创意和上课过程介绍以下,供大家参考:

(一)、课件内容介绍:

在本课件中,设计了三个实验问题:

一、实验室制取乙稀发生装置的相关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乙稀的相关问题

三、实验室制取乙稀副反应中的各气体的验证

(二)、制作过程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软件(AUTHORWARE)的优势,在题与题之间设有按钮,可以"任意互动,任意切换",每个题中又包括"实验问题"、"组装仪器"、"合理答案"等内容,每个内容之间也有互动,切换。学生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内容,进行联系、自学或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软件的互动功能。软件使用简单方便。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教师上课时用的,其中在合理答案之前设有密码,即合理答案学生不易轻易打开,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学生版没有密码,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合理解释,获得教师未在现场的各种合理解释。为了上课方便,教师在版中,进入课件时,每位学生所在的机器的号码或姓名,以便教师在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该同学的思路和解答呈现于每位同学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回答或输入各种答案时,将有各种各样的提示或鼓励话语。对于试剂的假如顺序采用目标"区域响应"采用拖动的形式,正确就放在你所放的位置,错误就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提示"再来"或者给予"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能够深入地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大约度恩能够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教学三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密度)。

做完之后,学生还可以返回到你没学好或没明白的内容重新操作,重新巩固刚才的知识。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29-02

1 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技术只有内化统一于整个教育体系,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时候,其实际价值才能真正体现。”[1]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效果同样需要放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来评价。

2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

本文分别设计了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侧重了解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现状,学生问卷则侧重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获取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教师与学生深度访谈和课堂随堂听课观察等方法,探讨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济南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和外语专业学生。调查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为20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0份,回收46份,有效调查问卷为46份,有效率为92%。

教师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职称、学历、教龄三个主导因素比例结构基本吻合学院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调查教师样本能够代表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从结果来看,总体上调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持较积极态度。

90%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正向性和有效性”持认可和基本认可的态度。全部教师现已在教学中“习惯于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在“备课积极增加社会情景因素,模拟工时场景”方面,只有30%的教师持认可态度,而60%的教师对此项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说明教师备课没有主动增加工时场景的意愿或缺少工时场景获取渠道。

对“积极学习,注重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持认可和不认可态度的各占40%,说明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或研讨等活动的机会不足,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的要求。

60%的教师对“积极思考改进信息化教学效果”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说明教师主动改进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不强,或缺少改进的激励措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比较集中,问卷所设计的5个问题中,有4个问题的教师认可百分比在60%。

具体而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信息化教学工时场景获取渠道较窄”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二者占比均为70%。这说明教师可能平时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或者公共课教师下企业机会较少,难以在教学课程中有效设置学生将来实际工作场景,造成课程设置情景化不足。

“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和“信息化教学培训机会少,难以满足提升信息化教学需要”,二者占比均为70%。从这两个问题来看,教师制作的信息化课程内容可能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吸引力,或信息化课程制作技术储备不足,课程设计的实景化不足,互动性不强。

学生信息化教学调查 本研究围绕上述三个主体指标设计了5个具体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每一项设置认可、基本认可和不认可三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赋5分、3分、1分,具体如表2、表3所示。

在具体调查的5个问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内容容易掌握”认可度较高,分值为4,得分最高。这说明动画+色彩的PPT授课模式直观性和形象化较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视觉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学生对工时场景有更多、更直接了解”,分值2.3043,得分最低,说明课程设计中仍缺乏情景化教学内容。这从学生角度印证了调查教师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3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建议措施

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深入研究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理论 《地平线报告》认为,开放在线课程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3]。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较为广泛系统,业已形成“自我导向学习理论”[4]、“交互式学习理论”[5]等著名理论,有力支撑了信息化教学发展。在此领域,需根据专业、学生和社会需求,相应开展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建立起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显著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和课程建设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

逐步提升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 积极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研讨等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掌握国内外信息化交流发展最新成果;积极创造教师接触实践、接触企业的机会,使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将来工作程序和工作实景,有效搭建起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认知框架;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信息化教学双方主体的信息化认识,增强双方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正向性;积极创新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录像等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积极探索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统一课程学习知识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温习。

有效强化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保障 充分利用山东省“网络强省”建设重大机遇,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硬件保障能力和水平;有效建立与ChinaGrid、CERNET等一批科研教育骨干网和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方便高校教师快捷获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措施,发挥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竞技大赛、教师网络云空间建设等活动载体的作用,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2.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3]金慧,刘迪,高玲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篇7

1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

1.1细微现象放大化

反应现象小而课室大,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每班有几十人,很多实验位置不佳的学生难以观察到清楚现象。利用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将一些简单、安全、无腐蚀性的实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放大,克服了演示实验只能演而不能示、可见度小的缺陷实验,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得以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氯气的生产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实验装置本身就比较小,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利用投影辅助教学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诸如此类,很多在小试管、小烧杯等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可见度小的,都可利用投影技术。

1.2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相互作用的科学,许多概念抽象复杂,如电子云、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顺反异构、手性碳、杂化轨道、大兀键、电解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概念。

1.3实验原理显现化

化学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单单靠实验手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把实验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如在“溶解热测定”实验中利用动画辅助讲解溶解的变化过程,使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特别是有机基础中的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这种整合还可以针对有些实验只能看到结果,而实验原理很难清楚反映的实验教学中。

1.4工业流程真实化

化学新课标对工业生产非常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体验、参观的工业生产有很多。氯碱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氨气、工业制硝酸、高炉炼铁与炼钢等。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本省的巨化、镇海炼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中的合成氨车间、硫酸车间、氟化学车间、炼油装置,杭州的四堡、七格污水处理厂,本地的自来水厂,印染、制药、塑料等化工企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条件不具备的,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或从网络中去查找,教师实地拍摄化工企业工业生产等。学生的认同感强,很快会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1.5实验课堂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爆炸、燃烧、强腐蚀、中毒以及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于有毒、有害、危险的实验,可以制作成录像再播放给学生看,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钠与水反应,制取S02、Cl2等毒性实验。另外,化学中有毒、有污染、危险较大的实验易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不利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可以避免上述实验的缺陷,达到实验目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1有利于自主学习

现行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学生实验课,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教师给学生学习任务,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但缺乏引导实际上是一种放任。如苏教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反应速率》中《观察与思考》“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活动与探究》“[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1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发生的变化。”教材给了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若利用投影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2.2有利于合作学习

在日常的学生实验课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小组或同桌两人一小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实验课表面热闹,实际上课堂秩序较混乱。这时若利用投影,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更有利于互实验进行。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仅仅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设计等需要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辅助。

2.3有利于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实验情境,能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酸雨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酸雨造成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如石雕、塑像的侵蚀等实物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这种适时适度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的兴趣。

3实现高效课堂

3.1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往往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三实验复习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对原电池、电解池、酸化反应、水解反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等实验的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反应机理模拟成宏观动画加以演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印象,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果采用动画、录像等形式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对没有做过的实验进行“演示”,则会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

3.2减少实验时间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处理实验数据,有利于提高实验学习的效率。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没有一定的数据量,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测量,不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传感技术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采集、存储、计算、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完成一些常规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测量的精度和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对实验涉及的知识进行思考,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区别强、弱电解质实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等。

篇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78-02

1课程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特色。作为新生事物,它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探索、允许大胆的创新。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面临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各院校都在竞相推出办学的特点,及时顺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本文结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加以探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女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院,面对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的态势,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即在培养目标上更突出“应用型、技术型”。因此,要不断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懂理论、重实践,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女性人才。

2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内涵

项目化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这一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1]

项目化教学法非常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需注意课程内容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促进课、证融合,使学生通过课程考核的同时,能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从而夯实专业教学改革基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项目化课程改革精要

31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选择适宜货物运输方式、树立运输合理化意识,推行运输合理化措施、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组织公路、铁路、内河、海洋、航空货物运输、国内及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等。学生具备利用现代运输管理理论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素质,为将来从事现代物流与运输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项目化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与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比,要做出特色,必须避免同质化,紧紧围绕女性在行业中的就业岗位及优势,发现女性在商贸物流、国际物流或者货代行业较具优势,而技能主要就是围绕单证和客户服务。

为了体现女性在国际物流中的就业所需技能,且考虑到广东经济呈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设置了五个模块,且环环相扣,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并重。说明“模块”可理解为把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组织教学,以项目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从事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3模块式教学实践

331模块一: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模块

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按照货物流通规律,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

课堂理论教学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通过多种渠道、媒体,进行查找、收集完成实际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独立制订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的能力;具有总结、归纳、分析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实际问题能力。

332模块二:公路货物运输模块

公路货物运输(Road Transportation)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机动车总数已达4亿多辆,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占2/3,约达2千万千米,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占整个货物运输量的80%左右,货物周转量占10%。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公路运输的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名列前茅,公路运输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交通年鉴》统计结果表明,1997年我国道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977亿吨,货物周转量5272亿吨千米,分别是1996年的993%和1052%。其中货物运输量在五种运输方式中为第一位。到1997年年底,全国有营业性客货物运输车辆450多万辆,经营业户270多万户,从事道路运输业活动的人员有11000多万人。公路货物运输由公路货物运输和汽车货物运输组成。

333模块三:铁路货物运输模块

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34模块四:水路货物运输模块

中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5模块五:联合货物运输模块

联合运输是综合利用某一区间中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协作,使货主能够按一个统一的运输规章或制度,使用同一个运输凭证,享受不同运输方式综合优势的一种运输形式。联运的最低限度要求是两种不同运输方式进行两程的衔接运输。联合运输按地域划分有国际联运和国内联运两种,国内联运较为简单,国际联运是联合运输最高水平的体现。

4教学评价

“模块”+“项目”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运作方式,合理组织、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模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岗位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因为有效规避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浓厚,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项目引导,理论知识铺垫,实践技能培养,然后进入一个新项目、新知识、新技能的良性循环。

5结论

项目化教学模式必定是以某种工作项目为基础,在项目运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模式来源于工科课程,文科类课程搞项目化课程改革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原样很难实施。如物流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中融汇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现实中物流的岗位工作也已经不仅仅是仓储或运输这样简单,现代物流工作更需要复合化,毕业生也需要能胜任同类岗位的各项任务。

围绕物流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项目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模块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模块是指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学生在模块实施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明川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8(11).

[2]朱铁汉,缪兴锋浅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中国市场,2008(10).

[3]张振华,吴凯项目教学法及其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7(49).

篇9

机电一体化特有的早期运用,包含数控机床、相关数控技术。具体步骤为:把程序拟定在某一穿孔卡片之上,读卡机可识别明晰的程序;再经由控制器来调控各时段内的机械动作。截至目前,机电一体架构内的技术拓展了固有的性能及构架、增添操控步骤、提升原有精度。在同一机床内,设定了多路径的调控,彼此独立加工。构建集成系统,可测定刀具潜在的破损状态、微机集成制造、微机辅助下的设定工艺、微机辅助制造。配套制造系统含有FMS及CAD、相关的CAM。在汽车行业内,机电一体正被广泛采纳。除了制备配件,还可自动辨识多类的传感器。依托接口电路来衔接着微机,自动调控并予以测定。增设定位体系,自动导航要依托电子地图。便捷的操控装置整合了防抱死、增设安全气囊。这种配套系统,便利平日内的常规操控,提升安全性能。在家居领域、办公场合领域,技术也在进展。例如:摄像机及扫描仪、变频空调冰箱、电子测定体温、电子测定血压,便利日常生活。在煤炭领域内,它也正被运用。现有采煤机增设了电牵引,创设了全数字架构下的直流提升体系。其他配套设备,含有监控必备的掘进装置、胶带运送装置、井内供电装置。

2授课设置现有的弊病

高职培育人才,应能侧重去培育最佳水准的应用人才,设定细化目标。适应技术进展,把技能培育拟定为主线。全面拓展知识,延展学生视野,提升总体素质。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要拥有最稳固的理论根基、拥有适应能力;知识面很宽广,素质水准很高。在应用指引下,设定教学内涵、搭配教学体系。机电一体这样的科目有着融汇性;它关联多样技术,促进长久态势下的一体化进展。技术快速变更,设定出来的课程并不能吻合新近的趋向。首先,单片机授课中,侧重解析MCS这一类别的构件。在现有运用中,单片机细分出来的类别偏多,很难完全涵盖。对于PLC,侧重探析本源的机理、常规编程流程。然而,现有运用超越了偏小型的这类装置,倾向大中装置,已经延展至DCS,授课还没能涉及。其次,传感器增添了固有的精度,显示高层精度、表现出集成化。授课偏少涉及智能特性的多样传感器。关于机电探究,停留于偏旧的装置上。再次,现有教学之中,割裂了机械部分、相关电气部分,二者没能整合,不利培育人才。新颖设备正被频繁更替,增添技术内涵。但院校配有的设备还是偏落后,没能符合趋势。

3摸索化解思路

机电一体化涵盖着多层知识,提出教学挑战。针对现有弊病,探析最适宜的新式路径,要考量如下的事项:现有技术水准、综合实践技能、基础类的知识,三者应当整合,侧重培育人才。针对区域特性,调研各类企业,解析现存情形下的就业状态、掌握设备概况、增设就业岗位。面对多层架构内的岗位需要,有序增设课程,选取适宜的授课内涵。

3.1调配师资及设备

在条件准许时,购进先进设备。选购进来的成套设备,应当吻合这一时段的授课进展。院校要协同企业,采纳新颖设备以便培育出最优的人才。对于院校教师,应能接纳培训。送入企业学习,积极协同开发。培育关键技能,解析最为新颖的动态进展。

3.2设定授课模块

对于授课内容,要增添综合性。随着技术进展,认知的更新被提快。多科目应被整合在一起,以便融汇彼此。对于授课体系,应当适当调配,确认整体最优。细分授课模块,着手分解它们。添加必备的分支模块,充实原有课堂,添加授课之中的灵活特性。这样做,增添了授课应有的普适性,又可运用资源,便于研发新颖的授课模块,适应实践进展。

3.3增设多彩环节

跟紧技术进展,随时添加新颖的教材内涵,填补教材缺陷。构建实践基地,校企协同以便创设实验室、构建工作室。强化实验流程,填补单一路径下的理论调研。细分领域方向,创设针对性凸显的日常授课,才能获取优良成效。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立体化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No:2012-3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2-02

药物分析是药学四大主干学科之一[1-2],近年来发展为工业药物分析、计算药物分析、药物色谱分析、药物光谱分析等分枝学科,该门课程的定位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是以研究药品的常规理化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为目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则以药物进入生物体内的综合评价,如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为研究目标。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3],也是开发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教学全过程模式改革,构建药物分析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平台,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范例。

1.互动式实验教学

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对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将注意事项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近距离的面对学生,手把手的亲自指导,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药物分析实验操作技能,并对实验项目本身提出学生自己的建议。

2.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基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分析和思维能力[4]。将药物分析实验最后两周实验项目调整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拟定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分好小组并选择相应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思路结合起来,合理制定实验方案,并用PPT在实验室向大家介绍实验目标,实验方案,再依据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实验过程全程录像。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回放实验录像,并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安全。这种设计性实验,与老师满堂灌的被动学习状态截然不同,学生容易接受,主动要求增加开放实验室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对教学实验室预约和定期开放,根据学生预约实际情况,每周开放二至三次,根据实验项目合理安排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进行试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动手,熟悉常见药物分析方法和各类大型仪器的操作流程,增加学生对仪器分析以及基础分析方法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4.将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所讲授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药学类科研项目一般都要涉及到药物分析实验,因此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早了解学科前沿,深化学生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现代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仪器使用效率。

5.建设模拟药检所

实验中心通过调研、学习省药检院等药检机构,科学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仪器和场所,以药物分析检测为特色,建设模拟药检所,将其打造成实验中心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药检工作,并将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天然药物分析等实验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药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

6.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以形成性评价思维为指导,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1)规范考核标准,制作评价量表,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对学生实验原始数据、自主设计性实验方案、仪器使用熟悉程度、实验结果开展过程性、阶段性考核;(3)进一步注重形成性评价思维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形成性评价思维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互动式、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比重,建设模拟药检所等多维度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引,实现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特质,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嘉伟, 张梦军, 张惠静.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2):292-293.

[2]薄坤,赵国君.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10):1583-1585.

[3]黄艳,毛彩霓,姜月霞,等.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科技资讯, 2012(3):198-198.

[4]谢彩侠, 吴明侠. “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8(12):248-24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