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9 19:09:16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融入经济生态区建设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以增加计划生育家庭收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为目标,无偿提供土地、苗木、技术等帮助农村二女结扎户栽种一定数量的速生林或经济林,使其积累起一定的“绿色财富”。

二、目标任务

整个工作实施分三年规划:

年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全面推广年。全区要完成农村二女结扎户的计划生育“绿色养老”任务,制定实施细则,明确任务,精心组织,抓好示范,总结经验,探索一条开展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的新路子。

年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巩固发展年。建立完善计划生育“绿色养老”责任机制、帮扶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保障机制等各项长效工作机制,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年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完善提高年。力争全区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享受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成果,做到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全覆盖,让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实现“一年起色、二年发展、三年致富”的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让全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积累起一定的“绿色”财富,在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中普遍受益,增强农村二女结扎户家庭养老保障能力。

三、实施步骤

(一)明确条件。享受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的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双方均为农村户口或界定为农业户口,生育了两个女儿(含合法收养),夫妻双方其中一方落实了绝育措施的家庭。管理处根据对象家庭条件要求确定对象家庭,并填写《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登记表》。

(二)张榜公示程序。管理处确定对象家庭后应在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区人口计生委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格逐级上报。区人口计生委对各管理处上报的《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登记表》进行汇总,填报《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登记表,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后报市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科。

(四)落实林地和资金。区人口计生委应积极协调林业、农业等部门及管理处,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家庭无偿提供栽种200株以上的宜林土地面积。计划生育“绿色养老”资金由省、市、区、管理处分担,每户补助苗木经费9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元、市财政补助100元、区财政补助200元、管理处补助100元。补助经费列入利益导向科目,专项支出。计划生育“绿色养老”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管理,不得挪作它用。要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虚报、贪污、挪用经费的坚决依法依纪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责任机制。一是实行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负责制。区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为开展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二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区管委会与管理处、管理处与计划生育家庭都要签订责任状,确保计划生育“绿色养老”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跟踪督查制度,对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今年市里将设立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单项奖,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作为对县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将由市政府对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表现突出的县区给予表彰奖励。

(二)健全经营机制。在开展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作中,结合本地气候、土壤以及群众习惯等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但以速生林为主”的原则。借鉴一些地方造林绿化“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经营原则和“承包一户、责任到人、收益归已”的经验,充分赋予计划生育家庭自主经营权,制定优惠政策。及时办理林权证,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在宜林地的使用期限内,活立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允许继承或流转,确保谁造谁有、自主采伐、自主经营。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2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功能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美国企业年金制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而其中颇具特色的401K计划,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所占的地位日趋重要。在我国人口老年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今天,研究美国的401K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年金;401K计划

2012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财政缺口、个人空账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从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显然不够,必须通过完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扩充第三支柱去解决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不足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偏低的问题。

401K年金计划是从“现金或延迟安排(简称CODA)”这种早期的企业年金计划发展而来的。401K计划按美国联邦《税收法》中第401条第(K)项计划建立起来的一种职业养老金计划。与一般养老金计划不同的是,此项计划规定雇员的缴费及其收益可以延迟纳税,而且该部分税前缴费除非发生某些特殊情况外不可提前取款,否则将被要求补税和缴纳罚款。

1 401K计划特点

1.1 享有税收优惠

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基金享受税收优惠。一方面,企为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作为公司运营成本的一部分,不必纳税收;另一方面,雇员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阶段以及养老金基的投资增值阶段不必缴税,而只在领取养老金阶段缴税,起到了递延的效果。401 K账户实际上起到了延迟纳税的优惠政策的作用。

1.2 雇主通常提供搭配缴款

为了鼓励雇员积极参与401K计划,企业雇主通常为雇主提供相当于雇员缴费一定比例的匹配缴费。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401K计划,企业雇主通常了员工提供相当于员工自身缴款25%-100%的搭配缴款,作为对员工的一项福利措施,增加企业薪酬方案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1.3 401K计划的退休资产由雇员自行决定投资方式并由专业人员管理

在401K计划资产的投资运用方面,401K计划的资产既可由设立该计划的企业集中起来统一进行投资,也可采取个人自主投资账户的方式,由员工自主决定其个人账户中资金的投资方向。

2 401K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2.1 管理模式

对企业年金经营管理可以实行单一雇主年金计划管理模式,也可以实行多雇主年金计划管理模式。单一雇主年金计划下,由雇主设立年金管理公司,年金的资产必须与雇主的资产分离而委托给某一托管人管理,托管人再按照与雇主的约定对年金计划进行精算、账户建立、资金筹集管理,并按照雇主意图进行退休金的分配。多雇主年金管理模式通常是由雇主或雇主协会和工会双方各派代表组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基金托管委员会,由其负责年金计划的管理。

2.2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

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委托给专业机构或由雇员个人进行投资。将年金基金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投资技术经验优势,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并分散了投资风险。雇员对年金个人账户进行投资,体现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

3 401K计划的积极作用

3.1相对于传统的确定给付计划,由于受利率调整和投资收益等影响而不断变化,给公司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美国雇主将401 K计划作为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

3.2 401K计划中企业的配套缴费有助于吸引并保留人才,鼓励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增强了职工与 企业患难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3.3相对于传统的收益确定型计划而言,401K计划可以准确地告诉雇主他需要定期投入多少资金量,这对公司长期和短期的财务安排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401K计划为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同时对美国共同基金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个人账户的可携带性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从而进一步合理优化市场人力资源配置。

4 401K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4.1税收激励。税收激励是我国企业年,激励机制中的重点。我国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管理得较为严格。目前对于企业年金基金产生的投资收益和员工领取企业年金是否纳税,尚未有明确的税收政策。应加大对企业年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根据国情尽早建立有效的税收优惠制度,使企业、个人、政府三方都能从中获益,全面推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4.2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401K计划并不仅仅是为他们的退休生活提供保障,提到这一功能,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计划”。401K计划更像是一条通畅的投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它直接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相连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然而,在我国这意味着让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养老金制度进入和运行于一个同样是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甚至成功与和失控可能并存的、还不稳定的资本市场,则其风险可想而知。

4.3我们现在也还没有更多的适合于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工具。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只允许养老金基金对国库券或银行存款进行投资,直到最近才稍有放宽,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高风险的实际状况来看,进行这样的限制无疑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家忠.从安然破产案看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J].广西金融研究2003(2):22-23.

[2]冯万丽,王睿.金融危机下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0(9):33-34.

[3]陈星.美国企业年金发展动态及其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34-35..

[4]沈芳,蔡清,周帆.企业年金发展呼唤激励机制——美国401K计划的启示[J].中国劳动保障2007(10):55-56.

[5]殷俊.美国401(k)计划的历史演进与政策变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3-25.

[6]沈林灵.美国人如何养老系列401K:老板给我存下养老钱[J].大众理财顾问2006(7):56-57.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民营煤炭企业 年金制度 设计 集合年金制 关键

企业年金(Enterprise pension)是指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于200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建设进入到一个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一、实施企业年金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基本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并称为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它既不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也不同于现有的商业保险。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年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对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年金的特点是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建立、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督,既可体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差异,又可以体现不同劳动者之间贡献的大小,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制度安排。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员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手段,在煤炭企业中的“金名片、金手铐、金保险”的作用,将成为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法宝。

二、企业年金在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前提。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依法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纳费用,是企业及职工依法应尽的义务。没有履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义务,就不能行使建立企业年金的权利。

2、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企业年金来自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对企业和职工都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支出,这就要求企业及其职工要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本金能得到长期的保证。

3、已建立起集体协商机制。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第三条规定,只有已建立起集体协商机制的企业才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建立必须是企业及其职工的自愿行为。企业年金合同也必须是企业与职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企业和职工同是法律主体,企业年金必须两个主体都愿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之前,企业必须有规范完善的集体协商机制。

目前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中的一些代表性企业,已具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条件,体现在这些企业已经为员工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并建立起劳动集体协商机制(成立工会),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三、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年金制度设计――集合年金计划

1、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构建企业年金制度现状分析。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还是属于中小企业。根据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状况来看,企业年金目前的举办人都是垄断性行业和高盈利性国企(云南省情况也是如此),这种被媒体称为豪门盛宴的现象广受质疑和批评。根据《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6年在我国占GDP55%和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230万家中小企业与之无缘,举办企业年金的不到100家,仅占0.4%,基金积累不到总额的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2009年11月底对部分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的调查,目前无一家企业举办企业年金计划。

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设计较多地考虑大企业的特征,对中小企业的特性考虑极少,市场上只有极少数养老保险公司提供准集合年金计划,导致中小企业依照大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程序与大企业是一样的,而中小企业的员工规模相对较小,必然使相关的年金服务机构缺乏规模效应。例如云南省一家中型民营煤炭企业要单独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企业正式员工600人左右,一年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大概为300万左右,如果受托人按受托管理费最高限额0.2%收取,一年才收取6000多元,而受托人却要化费4―5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从企业年金方案备案、管理人选择、合同备案、计划设立、开户和投资准备到企业年金投入运作的漫长过程,这样下来能保证收支相抵就已经不错了。缺乏规模效应,导致受托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开发适合民营煤炭企业需求的企业年金计划,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委托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小,很难获得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比较优惠的管理费率,再加上中小企业内部具备企业年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缺乏,管理起来有难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2、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构建年金制度的助推器。集合年金计划,是指由受托人设立的、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集中统一管理,并按投资组合进行投资运营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年金计划的账户和投资管理均采用份额化形式,集合年金计划发起并备案后即可成立,没有设立规模和发行期限等条件限制。在进行投资运作后集合年金计划的份额估值和账户管理等均类似于开放式基金,新客户可以随时加入,按当时的份额估值或“净值”购买集合年金计划的份额。在集合年金计划下,每个企业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方案设计、履行备案和报告手续,这将大大方便中小企业举办企业年金计划。

劳动部已意识到中国对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需要,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于2007年8月出台了《企业年金基金集合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草稿)》,又于同年9月下发了《企业年金基金集合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这预示着集合年金计划的推出已进入倒计时。

集合年金计划制度之所以能为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带来便利,是因为它比单雇主企业年金制度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年金管理成本,提高年金基金的运营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集合企业年金制度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年金管理成本。与单个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相比,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虽不能像单个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那样提供个性化的年金管理服务,但是集合年金能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成本,这是单个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无法比拟的。一个企业在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备案后,只需填写必要的申请表,就可以开始企业年金计划的运作,而且不需要专业抽调人员负责从企业年金计划设立到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把企业从复杂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减少了企业的年金管理成本,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集合企业年金计划能有效降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成本。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计划所形成的基金规模将大大超过该企业单独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所形成的资金规模,规模的扩大可以摊薄基金投资运营过程的各项成本。例如,如果企业单独建立企业年金计划,那么该计划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所带来的各项费用(年度审计费、投资席位租用费等)完全由一个企业承担,如果该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计划,那么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成本将由多个企业分摊,这将有效降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成本。

第三,集合企业年金制度特别适合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中小企业委托的基金规模较小,难以获得比较优惠的管理费率,自身经济条件又决定其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上不能花费太多成本。而且集合年金制度的实施,无异于将民营煤炭企业联合起来,提升年金基金规模,对年金产品进行“团购”,这样就提升了参与企业的市场谈判地位,能够获得更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青睐以及更多的管理费率优惠。

云南省的民营煤炭企业在企业性质、生产特点、地理位置、人员构成等各方面特点都非常近似,这为实施集合年金制奠定了基本条件。

3、集合年金计划的治理结构。在集合企业年金管理中,可借鉴国外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的治理经验,让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中的各个企业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集合企业年金受托人委员会。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委员会是各企业的机构,由它代表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企业跟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打交道。集合企业年金的治理也必须遵守《信托法》、《合同法》、《劳动法》和企业年金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只是相比与单个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企业年金计划又多了一层委托关系(见图1)。

目前,在企业年金服务市场上,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特征,推出了各类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如工商银行推出了养老如意1号企业年金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年金计划过程中遇到的资金规模小、建立流程复杂、管理费高昂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持,必将促进企业年金计划在企业中实施。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年金是一项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职工个人的制度安排。在云南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在近几年逐步推广实施了企业年金制度,如红云集团、云南铜业、南方电网公司云南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煤化工集团等。特别是云南省东源集团下属各国有煤炭企业在2007年成功实施企业年金制度,对云南省的民营煤炭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根据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集合年金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将会促进民营煤炭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这对云南省民营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改善劳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年金制度激励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0241。)

【参考文献】

[1] 任焕: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构建企业年金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论文,2009.

[2] 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中国养老金网:中国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M].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07.

[4] 郭琳: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变迁中的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职业年金 养老保障制度 功能最大化

简单来说,高等学校在职业年金制度实际的设计与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依据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要求,从各方面来完善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从根本上来解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待遇差距过大问题,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对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科学管理和功能最大化展开研究。

一、职业年金治理结构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在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当中,其所涉及的人员组成,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监管部门以及专为职业年金制度成立的决策机构。由于高等学校主体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便于管理资金,一般都是委托社保经办部门承担委托人职责。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职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受益人就是高校教职工。专业机构担任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对职业年金管理进行监督。通常,为了更好地管理职业年金,很多高校都会成立专门的决策机构,由该机构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来负责具体事宜。职业年金治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具体来说,就是社保经办部门作为委托人与受托人签署受托合同;受托人与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签署委托合同。

上述主要干系人分工合作,共同管理职业年金基金,并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科学管理

(一)职业年金统筹层次

在进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管理过程中,根据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特点等因素,采取省级层面职业年金统筹管理,将更有利于发挥职业年金的积极作用和效能。第一,由于职业年金在资金归集、待遇计发等方面直接与基本养老保险挂钩,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首先要实现省级统筹,进而实现全国统筹。从长远来看,职业年金采取省级统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发展,避免出现因统筹层次过低而导致的碎片化问题。第二,职业年金省级统筹的模式,将更有利于人才跨行业、跨区域流动,提高单位人员素质。另外,这种模式也更有利于资金的统一管理与应用,有利于发挥计划基金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确保基金资产能获得长期、稳健的增值收益。

(二)职业年金计划模式

根据我国相关文件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职业年金计划模式,需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在京高等学校,需要建立1―N个职业年金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再进行估值和权益分配。这些高校的每个职业年金计划中,只能有一个受托人和托管人,但投资管理人可以有多个,高校可以根据具体资产规模来确定投资管理人的数量;第二,每个高等学校参加一个职业年金计划。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建立职业年金计划与集合计划模式相近,高校在单位账户架构中,建设专门的独立账户,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投资运作。计划设置多样,可以是统一的计划,也可以是分散的多个计划,统一计划有助于职业年金统筹管理,不足之处是面临的风险比较集中,也不能考量到各类参加单位的具体特点。在实践中,职业年金计划的设立,可以根据单位缴费来源,具体分为财政全额供款、财政差额供款和自收自支等类型,根据相应的类型来建立各自相适应的职业年金计划。

三、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功能最大化策略

(一)建立强制性职业年金制度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在进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时,首先要降低高等学校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这样,将能够为职业年金制度建立提供基础保证和空间保证。通过建立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可以保持高等学校职工养老金总体水平,不会因改革而出现降低,同时,也使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逐步下降。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例如,美国、瑞士、荷兰等国,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都非常低,一般在30%左右。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高等学校建立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是保证高校教职工的基本生活,为其退休之后的生活提供基本经济保障。而职业年金制度是由政府强制建立的,它就具有强烈的强制性色彩。作为养老保险的补充,如果高等学校缴纳职业年金,在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后,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也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养老金总体水平不会发生大的波动。这样,将有助于推动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确保新旧制度实现平稳过渡。

(二)规范职业年金费用的筹集

职业年金制度是相对独立的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高等学校应当为教职工设立专门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对资金进行独立管理。整体来看,高等学校职业年金费用的筹集,主要采取国家、高等学校及个人共同缴费的筹资模式,三方分别负担不同的缴费比例。以上海市为例,当前上海市高等学校的养老保险费也采用大多数地区的标准,也就是由高等学校和个人共同缴纳,缴费标准分别为单位工资总额的22%和上年度月均工资的8%。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后,单位缴费标准会保持原有水平或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不变。另外,也可以对原来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进行调整,个人缴费标准从8%调整为4%,然后,再按4%缴纳职业年金。单位缴纳22%的标准不变,其中,保持3%计入个人账户的政策,然后,将剩余的19%按照高等学校职工贡献大小,采取差异性方式,记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分类改革完成后,社会公益类高等学校成为主体,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来间接承担职业年金的缴费义务,以及新旧制度过渡期间的转制成本。

(三)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

建立绩效工资,有利于激励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时,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人力资源战略任务和岗位实际特点等,科学分配绩效工资各项目、各元素的比例及价值计量标准,确保绩效工作客观、公正。为此,高等学校需要全方面考量绩效工资的各个项目、各个元素,科学、合理地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结果全面、公正、公平。首先,绩效考核要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不仅要考核教职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业务能力,也要考核教职工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绩效考核的价值。其次,绩效考核方法要合理,定性考核是从整体上考核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侧重考核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人际关系、团结协作性等职业素质;定量考核主要侧重考核教职工的教学水平、学术能力等职业技能,在考核的时候,要将教职工的科研课题等级和数量、数量及等级、学生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在进行实际绩效考核的时候,要根据教职工的具体情况,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绩效考核体系要完善,高等学校要立足被考核者的岗位职责、职级、学科特色及个人性格等,借助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指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从而促进绩效考核成效不断提升。

(四)完善职业年金待遇支付

在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颁布后,无论是在职教职工,还是新参加工作的教职工,都同样根据新的养老金制度缴纳养老保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对于新入职的教职工,只要符合基本养老金申领条件,在设立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后,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和分期支付两种模式进行申领。如果选择分期支付,那么,在教职工退休后,以退休时其职业年金账户上的存储额为基数,结合其预期寿命,用总额除以预计支付月数,就可以计算出其每月领取的职业年金;如果选择一次性支付,教职工就可以依据政策,一次性只去其个人账户上的职业年金。对于新制度实施后退休的教职工,其养老金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根据新制度标准,这部分人的养老金水平总替代率应当保持在60%―70%左右,养老金总水平不低于旧制度水平。对于在新制度实施前就已经退休的教职工(老人),则不再按新制度执行,依照原来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养老金支付。尽管短期内,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因为国家已经为新人和中人提前支付了养老金。

总而言之,职业年金作为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并为公职人员的退休生活增加了一层保障,这就要求职业年金具有政策强制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科学管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职业年金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经纬,刘阿钢. 部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83- 88.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5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又称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06年3月,我国颁发了第一部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同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也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有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养老金会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顺利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核算主体

我国2005年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机构(以下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投资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书面合同关系。作为企业年金委托人的企业则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企业为主体来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应当按照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和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

而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以企业年金为会计主体,规范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表列表等内容。

因此,严格来说与绝大多数企业相关的养老金会计应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实施,其会计主体是企业本身。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是用来规范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要求他们以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他们应当将年金基金与其固有资产和其他资产严格区分,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这有助于提供关于企业年金财务状况、净资产变动等方面的有用信息,进而反映相关各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权责发生制:养老金会计的核算原则

以前我国对养老金的核算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而今年的新会计准则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2.1对于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国际上通常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退休后不再从事岗位性的劳动,但却领取养老金,这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与此相应的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只是在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劳动报酬观认为: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职工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与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一样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主张,养老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属于“递延工资”的范畴。权责发生制要求,与当期收入相关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实际支付,都应在当期确认。因此,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养老金成本,能够保证在那些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将养老金成本(递延工资)系统的、合理的分配于各会计期间和各个成本项目。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理念都在由“社会福利观”向“劳动报酬观”进行过渡,与此相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原则也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轨迹。

2.2在对养老金的成本确认和基金筹措之间的关系上,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也有根本不同的认识

基金筹措是一个财务程序,其目的是转移资产以实现有可动用的资金以履行将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养老金成本的确认是确保将养老金成本系统的、合理的分配于那些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可见,养老金的成本确认和基金筹措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收付实现制却将两者合二为一,即养老金成本直接等同于拨付给托管人的现金数。相反,权责发生制将成本确认环节与基金筹措环节分开,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都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养老金成本。另外,由于企业的拨付数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所得税、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当期养老金成本有利于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确认原则可以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企业年金计划:既定缴存或既定受益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既定缴存计划和既定收益计划。《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对两种养老金计划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主要观点是:

3.1既定缴存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Plan)

既定缴存计划为每个计划参与者提供一个个人账户,并按照既定的公式决定参与者的缴存金额,并不规定其将收到的福利的金额;将来在其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参与者所收到的养老金福利仅仅取决于向该个人账户的缴存金额、用该缴存投资赚得的收益以及可被分摊至该个人账户的对其他参与者福利的罚没款项。这样基金的主办者(企业)承担了按预先的协议向职工个人账户缴费的责任。当职工离开企业时,其个人账户的资金可以随之转移,进入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更换工作的成本,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仅承担按期向账户缴费的义务,不承担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也不承担与企业年金基金有关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生活费用水平的提高、死亡年龄的推迟及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将由企业年金基金的托管机构或基金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当期应予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是企业当期应支付的企业年金缴存金,确认的养老金负债是按照基金规定,当期及以前各期累计的应缴未缴企业年金缴存金。

3.2既定受益计划(DefinedBenefitPlan)

既定受益计划是指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水平和服务年限等来确定未来养老金的实际支付金额,未来的养老金由企业预先承诺,与计划资产相关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养老金的金额通常是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函数,如参加者的年龄、服务年数或工资水平;该养老金既可以是一笔年金,也可以一次性支付。在这一计划下,按期足额支付养老金的责任由企业承担,如果到期不能按照原先的约定支付养老金,则违约责任亦应由企业承担,换言之,企业承担了不能足额支付的风险、投资失败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而该基金的参与者如果提前离开企业,则他过去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很有可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由于既定受益基金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和会计估计,如职工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数、剩余服务年限、未来工资水平、能够领取养老金的职工人数的折现率等,故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企业当期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除当期服务成本外,还涉及过去服务成本、精算利得和损失和利息费用等项目。企业对职工的养老金义务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养老金负债。养老金负债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计合适的折现率所计算出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的折现值。

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属于既定缴存计划,而许多企业年金会计比较成熟的国家采用既定受益计划。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按既定受益计划处理的条件尚不成熟,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精算师队伍建设欠缺等,而且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我国在企业年金计划以及会计处理上同国际惯例存在较大的差异。

4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专设“应付养老金”科目

以前我国基本养老金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比例(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以在职职工的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出来,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应付款”。而企业年金基金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福利费”。由于我国养老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计提养老金时,借方科目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以下列情况处理:

①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②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③上述①和②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

笔者认为计提养老金时的养老金负债,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短期负债不应计入“其他应付款”,作为一项递延工资,不应计入“应付福利费”,而是应该专设“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和“应付养老金—企业年金”科目,专门分别核算基本养老金负债和企业年金义务的计提和支付情况。

会计处理如下表: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计提养老金时借:生产成本-养老金费用借:生产成本-养老金费用

制造费用-养老金费用制造费用-养老金费用

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营业费用-养老金费用营业费用-养老金费用

在建工程-养老金费用在建工程-养老金费用

无形资产-养老金费用无形资产-养老金费用

贷: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贷:应付养老金-企业年金

代扣个人缴费借:应付工资

贷: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

企业向信托机构交付借: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借:应付养老金-企业年金

贷:银行存款贷:银行存款

期末“应付养老金”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企业预付的养老金资产,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已经计提,尚未支付的养老金负债。

5信息列示和披露:养老金会计的基本要求

养老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未对养老金既定交存计划的列报提出要求,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2号———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规定:雇主应对本期既定缴存计划已确认的养老金成本的金额进行披露,披露应包括对本期内影响可比性的任何重大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的描述,例如雇主提取率的改变,企业合并或剥离股权。养老金既定提存计划不要求列报养老金会计信息,但要求对当期已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数额进行披露。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规定缴费制;规定受益制

一、养老金会计的基本介绍

所谓养老金会计,又名退休金会计,是一项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养老资金运作的管理活动。养老金会计的内容与养老金计划模式的选择有关。人们按照养老金给付的确定方式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受益计划(DefinedBenefitPlan)和规定缴费计划(DefinedCon

tributionPlan)。由于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的不同,导致其在养老金费用(成本)的确认及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养老金会计的主要内容。

养老金会计具有它本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养老金会计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在处理时,估计和判断是主要的方法。为了真实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依靠精算师运用概率统计、数理等知识来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二,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成为计量不确定性的最有用的计量属性。在养老金会计中更多地采用现值,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其三,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精算假定的不确定性和递延项目分摊的不确定性;其四,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在养老金会计中,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披露“养老金费用”、“预付/应付养老金负债”外,更多地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其五,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养老金会计处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如预计给付义务的计算、递延成本的分摊、无形资产的摊销,它研究的主要是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

二、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处理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

(一)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既然劳动报酬下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具体地说:

第一,在当期确认费用符合养老金的基本属性。就其属性而言,养老金是“递延工资”,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都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那么职工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企业也不能无偿占有职工的这部分权利。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也就承担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

第二,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养老金的全过程,主要历经三个环节,即养老金费用的发生、养老金筹集和养老金发放。这些环节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中,除了要确认其主要组成部分——当期服务费用外,还包括各种待摊项目。目前,西方国家确认的规定受益制下养老金费用及相关因素有:当期服务费用、前期服务费用、利息费用和基金资产的实际报酬、精算损益以及养老金计划的结算、削减和终止等。这样,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必须就这些项目分别进行。

企业在核算各期养老金费用的同时,必然涉及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般而言,养老金资产就是企业按计划规定提拨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的资产。养老金负债就是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在规定受益制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相当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

(二)养老金会计的处理

1.现在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确定提拨制。确定提拨制会计处理较简单,计划参与者获取提拨的养老金计划资产收益的同时承担损失风险。企业的责任仅是每年按照要求提拨资金。结果,企业每年的成本(养老金费用)就是应向养老金信托方提拨的数额。若企业没有足额提拨,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为负债;若超额提拨,则应报告为资产。因此,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企业上缴社会统筹费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不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应付养老金费用

向个人账户超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预付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2.我国未来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我国基本养老金计划最终应向确定福利制转化,以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在确定福利制下,企业不仅仅只是按期提拨资金,还应确保员工在退休时能收取确定的养老金福利。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负责,即基金资产的收益由企业收取,损失由企业承担。因此,确定福利制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养老金基金的筹集分开。一般来说,养老金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服务成本。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因养老金福利(预付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费用。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负债利息。因为养老金是一项递延报酬安排,它具有货币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养老金记录的是折现值,预计福利负债与任何折现负债一样,每年发生利息费用。

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计算发起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净成本时,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关因素。因此,每年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红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前期服务成本(RC)的摊销数。养老金计划的修订(包括开始实施)经常包括提高(很少情况减少)员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条款,因为计划是在企业预计未来期间将实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修订的,提供这些追溯过去而又涉及未来利益的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分配,特别是在有关员工剩余服务年限中分配。

以上费用的确认必须依靠精算师的帮助。保险业聘请精算师估计风险和对保险费及其他保险政策提供建议,公司很大程度上依赖精算师的帮助来发展、实施养老金计划和为养老金计划提拨资金。精算师预测员工的死亡率、离职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来的薪金水平及养老金计划运作中的其他因素,通过计算各种影响财务报表的养老金项目来提供帮助,这些项目包括养老金负债、年服务成本和计划修订的成本。总之,确定福利养老金会计高度依赖精算师提供的信息和计量。

福利制下的主要会计处理包括:

每年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预计福利负债

提拨资金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银行存款

养老金计划资产发生实际收益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发生损失时,作相反分录

养老金计划修改(包括开始实施)时确认服务成本

借:前期服务成本

贷:预计福利负债

每年摊销前期服务成本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前期服务成本

实际支付福利时

借:预计福利负债

贷:养老金计划资产

三、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与问题。在我国,养老保险是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管理。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设定提存制。目前,我国养老金确认的原则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在“管理费用”中作为期间费用核算。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提计入当期成本。

2.不符合配比原则。养老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才实际支付,由于那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显然不应在支付时确认任何费用。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理应将相关养老金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3.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养老金的核算掩盖在“管理费用”中,没有对养老金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因而不能对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衡量评价。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掌握相关会计信息,进一步理解报表列示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1.在实施主体上,其范围应限于城镇各类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有条件的行业,也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2.所需资金应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以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个人缴费部分不应超过供款总额的一半。企业供款,可以在企业工资储备中列支,也可以经当地政府批准,将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部分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个人缴费,从个人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或绝对额缴纳。

3.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方案应由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方案中应包括补充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供款水平、缴费周期、享受条件、支付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同时,应建立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者代表所组成的基金管理理事会,负责监督补充养老保险方案的实施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的修改调整提出建议,委托经办机构,审核享受资格等。

4.供款方式和水平的选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企业供款水平,可以依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供款的方式,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在试行初期也可以按一定的绝对额计入。可以规定依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的长短,确定不同的供款水平。

5.职工符合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有权从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参考文献:

[1]邓刚慧.养老金会计与不确定性[J].上海会计,2002,(2).

[2]李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 企业年金计划;DB型计划;DC型计划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090-02

1 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类型

企业年金计划通常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待遇确定(Defined Benefit, DB)型,另一类是缴费确定(Defined Contribution, DC)型。

建立待遇确定型(以下简称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通常根据员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确定其年金支付额,再根据对所有员工未来年金支付额的预测,来确定各年的筹资额。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为企业内参加计划的所有员工设立一个统一账户,员工企业年金基金的缴费和基金的投资运作风险,都由雇主承担。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通常按联合生命年金的方式支付,即企业年金通常支付到退休员工及其配偶死亡为止。

建立缴费确定型(以下简称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参加计划的职工设立个人账户,企业和员工的缴费均存入员工个人账户,年金根据员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发放。员工退休时可以一次性支取,也可以分期支取,直至个人账户余额为零。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需要员工自己承担个人账户的投资风险,而企业只负责为员工个人账户缴款。

2 DB与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优劣比较

对于DB和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特点,本文将从给付水平、雇员流动性、风险承担和成本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优劣比较。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DB和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我们找出一种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计划。

2.1 给付水平比较

DB计划的企业年金给付较DC计划稳定。DB计划的养老金领取额是事先规定好的,无论市场投资环境如何,都要保证足额发放。当投资回报率很低, 基金数额不足以支付养老金时,差额部分由雇主负责补齐。因而,雇员的养老金收入是比较稳定的。

而DC计划并不规定雇员退休后可得到多少养老金,它只规定了雇主和雇员每年向养老金账户缴纳保费的多少。雇员退休后可得到的养老金的数额是不确定的,通常取决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以及基金投资状况。一般情况下, 投资回报率是很难控制的,它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因而,雇员难以预测几十年后的养老金水平。

2.2 雇员流动性比较

DB型企业年金计划实际上同雇员从业早期的工资无关,而同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高度相关,因此建立DB型企业年金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外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雇员要为同一个雇主长期努力工作直至退休,才能换得两次回报:一是工资,二是建立在高工资基础之上的企业年金给付。而这种计划必然增加了离职成本,降低了对新雇员的吸引力。

相对于DB计划,DC计划对既得条款的规定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只要为企业工作满2 年或3 年,便可积累养老金权益。积累期内,雇员每年的缴费是稳定的,因而其每年的养老金增加值也比较稳定,不会像DB计划那样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在DC计划下,如果雇员提前辞职,将会获得比DB计划更多的养老金。

2.3 风险承担比较

DB计划下,雇主负责对账户资产进行管理和投资,并承诺雇员退休时为其提供足额的养老金。当发生某些意外事件,如市场波动带来投资回报率低,或者精算失误使早期缴费额少于需要,此时,基金资产不足以支付雇员退休金的部分由雇主负责补齐。由此可见,DB计划中与养老基金相关的所有投资风险均由雇主承担,雇员不必担心金融风波对账户资产的影响,他们只需根据计划条款分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养老金。

而DC计划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基金资产与基金负债始终匹配,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赤字现象。相比之下,雇主承担责任有限,雇主只负责每年按雇员工资的一定比例向个人账户中缴款,并不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投资风险由雇员承担。然而在风险承担上,DC计划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因为DC计划的投资决策权归属于雇员,而大多数雇员并没有金融学、投资学等知识背景,为了避免投资失败,多数雇员会选择比较保守的投资组合,因而DC计划的基金投资回报率有可能低于DB计划。

2.4 成本比较

无论DB计划还是DC计划,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内在管理和外在监督。

首先,DB计划所需技术成本高过DC计划。DB计划在确定缴费率时要用到大量的精算技术。相对于DB计划,DC计划则不需要过于缜密的精算技术,个人账户资产始终等于负债,因而技术成本较低。

其次,在账户管理方面,DC计划所耗成本较高。两类计划不同的账户设计模式,决定了二者账户管理成本的不等。DB计划为所有雇员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从管理的规模经济中获益。而DC计划要为每位雇员分别建立个人账户,分别进行管理。如果计划资金小规模经营或由个人管理,那么费用将相当高。

最后,DC计划所需投资管理成本较高。虽然DC计划给予雇员充分的投资决策权,但由于懂得金融知识的雇员并不多,他们普遍缺乏制定投资策略的能力,因而企业有义务向雇员提供基金投资咨询服务,且费用要由企业负担。相比于DC计划,DB计划的基金统一管理,更能发挥规模投资的优势。

3 比较分析

(1)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待于借鉴国际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2)从企业年金的给付情况来看,DB型企业年金计划可以保证雇员退休后得到稳定、持久的退休金收入,还可以为其提供健康给付、伤残给付等辅助养老金,充分实现了社会保障的目的。DC型企业年金计划规定了比较稳定的保费,但是却没有稳定的给付水平。

(3)从雇员的流动性情况来看,DB型企业年金计划会限制人才的外流,其携带性差的特点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雇员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状。DC型企业年金计划对员工的限制较少,比较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4)从计划风险上看,DB型企业年金计划下雇主要承担的风险较多,DC型企业年金计划减轻了雇主的风险,但相应增加了雇员的风险。

(5)从计划建立成本来看,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技术成本较高,然而DC型企业年金计划在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方面则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综上所述,DB型企业年金计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充分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这种计划的实施必将大大提高补充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但是由于DB型企业年金计划过于稳定,而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还不够完善,社会经济也不够稳定,我国企业如果贸然采用DB型企业年金计划反而会使其成为企业的另一个负担,因此,目前我国不适合实行DB型企业年金计划。

按照我国现行的政策法规,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计划类型是DC型,相对DB型计划来讲,DC型企业年金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企业所接受。然而DC型企业年金计划提供的年金收入缺乏稳定性,其保障水平最终取决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投资环境。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股票市场系统风险也较大,如果企业采用DC型企业年金计划,就会增加雇员对年金的投资风险,否则企业就要进行良好的投资管理,来协助引导员工的投资决策,这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不管怎样,都会使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养老金会计;规定缴费制;规定受益制

一、养老金会计的基本介绍

所谓养老金会计,又名退休金会计,是一项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养老资金运作的管理活动。养老金会计的内容与养老金计划模式的选择有关。人们按照养老金给付的确定方式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受益计划(Defined Benefit Plan)和规定缴费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由于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的不同,导致其在养老金费用(成本)的确认及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养老金会计的主要内容。

养老金会计具有它本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养老金会计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在处理时,估计和判断是主要的方法。为了真实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依靠精算师运用概率统计、数理等知识来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二,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成为计量不确定性的最有用的计量属性。在养老金会计中更多地采用现值,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其三,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精算假定的不确定性和递延项目分摊的不确定性;其四,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在养老金会计中,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披露“养老金费用”、“预付/应付养老金负债”外,更多地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其五,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养老金会计处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如预计给付义务的计算、递延成本的分摊、无形资产的摊销,它研究的主要是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

二、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处理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

(一)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具体地说:

第一,在当期确认费用符合养老金的基本属性。

就其属性而言,养老金是“递延工资”,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都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那么职工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企业也不能无偿占有职工的这部分权利。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也就负有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所以,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养老金费用的分期计入,是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内在要求的体现。

第二,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

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养老金的全过程,主要历经三个环节,即养老金费用的发生、养老金筹集和养老金发放。这些环节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综上所述,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养老金费用,既反映了养老金的基本属性,也是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的要求。但是由于在规定缴费制和规定受益制的给付方式下养老金的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不同,养老金费用及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也存在差异。

(二)养老金会计的处理

1.现在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确定提拨制。确定提拨制会计处理较简单,计划参与者获取提拨的养老金计划资产收益的同时承担损失风险。企业的责任仅是每年按照要求提拨资金。结果,企业每年的成本(养老金费用)就是应向养老金信托方提拨的数额。若企业没有足额提拨,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为负债;若超额提拨,则应报告为资产。因此,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企业上缴社会统筹费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不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应付养老金费用

向个人账户超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预付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2.我国未来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我国基本养老金计划最终应向确定福利制转化,以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在确定福利制下,企业不仅仅只是按期提拨资金,还应确保员工在退休时能收取确定的养老金福利。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负责,即基金资产的收益由企业收取,损失由企业承担。因此,确定福利制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养老金基金的筹集分开。一般来说,养老金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服务成本。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的养老金福利(预付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费用。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负债利息。因为养老金是一项递延报酬安排,它具有货币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养老金记录的是折现值,预计福利负债与任何折现负债一样,每年发生利息费用。

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计算发起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净成本时,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关因素。因此,每年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红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前期服务成本(RC)的摊销数。养老金计划的修订(包括开始实施)经常包括提高(很少情况减少)员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条款。因为计划是在企业预计未来期间将实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修订的,提供这些追溯过去而又涉及未来利益的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分配,特别是在有关员工剩余服务年限中分配。

以上费用的确认必须依靠精算师的帮助。保险业聘请精算师估计风险和对保险费及其它保险政策提供建议,公司很大程度上依赖精算师的帮助来发展、实施养老金计划和为养老金计划提拨资金。精算师预测员工的死亡率、离职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来的薪金水平及养老金计划运作中的其他因素,通过计算各种影响财务报表的养老金项目来提供帮助,这些项目包括养老金负债、年服务成本和计划修订的成本。总之,确定福利养老金会计高度依赖精算师提供的信息和计量。  福利制下的主要会计处理包括:

每年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预计福利负债

提拔资金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银行存款

养老金计划资产发生实际收益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发生损失时,作相反分录。

养老金计划修改(包括开始实施)时确认服务成本

借:前期服务成本

贷:预计福利负债

每年摊销前期服务成本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前期服务成本

实际支付福利时

借:预计福利负债

贷:养老金计划资产

三、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养老保险是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管理。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设定提存制。目前我国养老金确认的原则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在“管理费用”中作为期间费用核算。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提计入当期成本。

2.不符合配比原则。养老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才实际支付,由于那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显然不应在支付时确认任何费用。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理应将相关养老金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3.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养老金的核算掩盖在“管理费用”中,没有对养老金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因而不能对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衡量评价。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掌握相关会计信息,进一步理解报表列示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

4.与国际惯例相悖。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无法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平台,可能会造成对会计信息的曲解,或是导致不必要的信息转换成本

(二)对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1.在实施主体上,其范围应限于城镇各类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有条件的行业,也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2.所需资金应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以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个人缴费部分不应超过供款总额的一半。企业供款,可以在企业工资储备中列支,也可以经当地政府批准,将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部分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个人缴费,从个人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或绝对额缴纳。

3.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方案应由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方案中应包括补充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供款水平、缴费周期、享受条件、支付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同时,应建立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者代表所组成的基金管理理事会,负责监督补充养老保险方案的实施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的修改调整提出建议,委托经办机构,审核享受资格等。

4.供款方式和水平的选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企业供款水平,可以依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供款的方式,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在试行初期也可以按一定的绝对额计入。可以规定依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的长短,确定不同的供款水平。

5.职工符合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有权从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参考文献

[1]许蔚君.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06,(2).

[2]邓刚慧.养老金会计也不确定性[J].上海会计,2002,(2).

[3]李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

[4]林克利,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2003,(6).

[5]李映赵.对我国企业养老金养老保险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会计,2001,(9).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9

1.误导销售养老金合同案

1988年,英国开始推行缴费确定型个人养老金计划(DB),而且选择个人养老金计划的人不得再保留在国家养老金计划中的资格,其目的在于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个人的负担和风险却大大增加了。在这个计划顺利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误导中签订的年金合同涉及金额约200万英镑,到1993年已经达500万人,是当时劳动力总数的20%。结果,这批合同导致大多数受益人的预期退休收入明显减少。1995年,当时的监管机构——证券与投资委员会(theSecuritiesandInvestmentBoard)开始大范围地审查被误售的个人养老金保险合同,责令保险公司赔偿金额达110亿英镑。主要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些合同是在未提供充分咨询和信息的情况下销售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一味宣传其产品的高回报,很少谈及其个人风险;

(2)保险公司向人和咨询机构支付了很高的佣金;

(3)保险公司为销售和经营这个产品投入了过高的成本。

后来,英国专家总结导致这种情况时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养老保险改革的公共选择不当,不应将加入个人养老金计划作为雇员排他性选择(已经纠正),导致选择个人养老金计划的人一旦失误便彻底失去在国家管理的职业年金计划中的资格;二是监督法律和措施与该计划和产品几乎同时产生,待问题发生后监督机制才发挥作用。教训和结论:对违规经营的无效管理与监督是养老金私营化和市场化中的潜在危机,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才能避免这种危机。

2.英国政府的公共选择

个人养老金计划的推行带动了英国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在运行养老金市场过程中发现养老金具有如下特殊性:规模巨大、有被挪用的风险、间接公益性、多支柱养老金计划的内涵决定了不同养老基金的特点。总结误导销售养老金合同案件的教训以后,英国政府在加强对保险业监管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另一种选择。在1993年到1995年间,英国议会通过立法完善适用于养老金入市的受托人制度,主要内容体现在《1995年养老金法》之中。

二、英国监管养老金入市的经验

1.建立养老金管理署

根据《1995年养老保障法》建立的养老金管理署负责监管养老基金的信托,以预防养老金市场中的管理不当和欺骗;该署有权对受托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认定;该署还被授予一定的司法权,可直接对违反职责的受托人和有关机构进行处罚;甚至,为了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养老金管理署有权根据雇主或受托人的请求,命令一项养老金计划终止,或由另一项计划取代。

2.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计划账户管理

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计划账户管理,即养老金计划的受托人必须建立与特定养老金计划内容相适应的数据管理账户,并委托银行建立独立的资金保管账户;这项规定为完善养老金社会工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法律基础。

3.建立双方参与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制

建立双方参与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制,即在资助养老金计划的雇主和受益人之间建立平衡制约机制,如受托人中包括受益人代表Q);以使双方均可以表达自己对养老基金委托事项的真实意思,并在双方之间取得一致。

4.建立合格的养老金计划

该法将养老金计划区分为合格计划与不合格计划,建立养老金计划必须事先获得批准,并要求养老金计划章程必须规定修正和改善养老金计划的条件,以此达到要求雇主、受托人和中介服务者履行法定社会义务的目的,确保受益人的利益。这项规定为日后推行优税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

合格的养老金计划享有优税待遇:(1)在个人年工资总额25%以内的缴费可以从应税收人中扣除;(2)合格养老金计划的投资和保险合同均不缴纳所得税和资本增值税;(3)DB计划的资产价值不得超过计划负债的5%;在DB计划下,受益人最后工资有限额,如1996—1997年为82200英镑,其一次性支付的养老金不得超过最后工资的2/3,即54800英镑,从而限制计划过分地享受税收优惠。

5.养老基金的投资规则

基于养老基金的特殊性,该法规定养老基金投资的特殊规则如下:

(1)养老基金受托人具有更广泛的投资权。这是为了保证在最大限度的组合投资中使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养老基金受托人可以不受投资类型的限制,只要是对受益人有利的投资,只需一项书面声明,说明指导其作出投资决策的原则,即可以付诸投资行动:所以在英国,养老基金甚至可以投资于艺术品和外国期权合同。

(2)委托投资经理人。通常,受托人未经授权不得委托他人行使自由裁量权,但是养老基金数额巨大,社会公益性强,任何受托人的自身力量均无法满足需求,该法允许养老基金受托人委托合格的投资经理人,但是,受托人要对其委托的投资经理人的作为和不作为负法律责任,在受托人采取有效合理措施时,才可以免除其责任。

(3)妥善处理养老基金和资助计划的雇主的关系。对于企业年金计划来说这一点很重要,资助养老金计划的雇主当然希望将计划资产投资于本企业,而自我投资也有助于改善本企业和受益人的工作环境;但自我投资的后果是养老金计划资产与雇主未真正分离,很可能受到本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破产风险的影响;因此,该法规定了养老金计划资产自我投资的比例是资产总值的5%;同时,禁止用养老金计划资产向雇主发放贷款;并且,违反上述规则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该受托人和投资经理人要受到刑事处罚。另外,该法还明确规定,限制濒临破产的雇主向养老金计划计划大量供款,以逃避债务和连带养老金计划。

(4)社会项目投资。这里的社会项目即本地方投资。同自我投资的理由一样,地方政府也希望养老金计划资产对本地方进行投资,以促进计划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这项选择的结果是,如果本地方投资环境比较落后,一味地进行地方投资必然损害该地区养老金计划受益人的权益,他们得不到更好的投资效益。所以,只有数额巨大,足以影响地方经济的意见计划资产方有必要进行社会项目投资。

6.受益人的特权

《1995年养老金法》授予养老金计划受益人知情、申诉、投诉和获得法律救助的特权。

(1)知情权。基于信托法受益人享有知情权,该法又特别明确规定了受托人信息披露义务,必须对受益人和家属提供的文件目录,如会计

A>报表、养老金计划资产情况、负债的精算评估、最低资金要求等,以备查询使用。

(2)法律救助。受益人有权针对违规雇主和受托人提讼,并可以申请法院要求养老基金支付诉讼费。

(3)申诉权和投诉权。受益人可以向“职业养老金咨询服务处”申诉,该处对接受的申诉进行调查,并负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受益人还可以向“养老金检查专员”投诉,该监察员有广泛的管辖权,包括因投资咨询疏忽造成投资损失而对投资顾问的投诉。

7.养老金计划的最低资金要求

《1995年养老金法》规定了养老金计划的最低资金要求,其基本原则是计划的负债必须低于养老基金价值,以确保计划具有充足的资金;否则,将要求增加缴费或雇主供款,以弥补不足。

最后,英国在养老金计划终止时的资产盈余分配和负债责任等方面遇到一些尚无答案的问题,只用一些判例子以说明。

三、中国应当从英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什么

“依法治理养老金市场,确保养老金计划安全运营”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账户-1)、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2)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账户-3)资金的入市问题。上述三个养老金个人账户需要从政府经办的体制中分离出来,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保险合同”和“信托”两个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无论选择那一个模式,英国养老金人市的监管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

1.建立专门的养老金管理部门,并赋予其行政监督检查权,与经办养老金业务的各金融监管(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机构协调运作,就养老金入市不同于其他基金的特殊要求进行监管;

2.在雇主和雇员之间建立共同管理养老金计划的民主机制,这是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前提条件;

老年人管理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职业养老金计划;定量限制监管;“审慎人”规则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3-0066-05收稿日期:2005-09-27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缘于其在职业养老金及私人养老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极广,达到75%;资产规模巨大,超过GDP的80%;投资绩效良好,1980-1995年平均年收益率超过10%。当然,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的不当可能引发许多陷阱,例如Maxwell欺骗丑闻以及保险公司的高佣金、低缴费水平和个人养老金的误售等。尽管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存在上述问题,但对于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尤其是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制度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简介

英国实行的是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包括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公共养老金(Public pension)包括对每个人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和对雇员提供的与收入相关联的国家养老金,两者都采用现收现付制;职业养老金(Occupationalpension)是由私人和公共部门的雇主给雇员提供的,包括确定受益型(DefinedBenefit Plan,DB)、确定缴费型(Defined Contribution,DC)和混合型(Hybrid Plan)三种计划类型,绝大多数大公司提供的都是确定受益型(DB)职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Personal pension)主要向自雇人员(self-employed)和没有参加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人群提供,通常都是确定缴费型(DC)养老金计划。其中,由职业养老金计划构成的第二支柱,是英国养老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工退休后由国家基本养老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退休后主要收入来源于职业养老金,所以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地位相当重要。

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规模相当庞大,到2004年4月31日止,英国养老金计划注册当局在Newcastle数据库中注册的养老金计划已经达227085个。其中注册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数目达94071个(见表1),总成员人数超过2500万(包括公共事业职业养老金计划)。大部分职业养老金计划成员人数很少,而数目很少的几个大型职业养老金计划拥有大多数的成员(见表2)。

从表l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从2002年到2004年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数目有所减少,但是计划的成员人数却在增加。正是由于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类型多样,规模庞大,发展也就良莠不齐。为保证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良性发展,英国政府在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的特点

(一)完善的监管体系

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是欧洲最完善的,尤其体现在养老金监管体系上。英国养老金监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体系监管,其中还包括自我监管。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养老金进行监管,而是由一系列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来完成这项功能。

英国的养老金监管体系由养老金计划办公室、职业养老金监管局(从2005年4月起由养老金监管局替代)、征缴局(Contribution Agency)、职业年金咨询局、金融服务局(FSA)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监管机构的职责如下:

1.职业养老金监管局(The OccupationalPensions Regulatory Authority,OPRA)。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是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法定监管者,其主要功能包括确保职业养老金计划合法运行和按计划兑现承诺,阻止和预防职业养老金计划受托人出现不当行为,调查那些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稳健经营有损害的活动以及不诚实的受托人行为,并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广泛的监管权利,主要包括:

(1)有权对严重或长期违反自身职责、涉嫌有不忠诚或欺骗行为、提交过破产申请和已经被取消作为公司董事资格的受托人进行资格注销或停职审查。

(2)如果受托人因违反《养老金法》被注销资格或被开除,或为了保证恰当地管理计划资产 ,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任命新的受托人。

(3)如果某个职业养老金计划已被其他的计划所取代,而终止计划可以保护计划参与者的普遍利益,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终止这个计划。

(4)在计划被终止的情况下可以将剩余资产分配给雇员,在整个计划规定的期限内允许“协议退出”。

(5)对“不当行为”进行民事处罚。“不当行为”包括:将计划资产转移给雇主、没有获得精算评估和授权证书、没有提供给付计划或投资指南等。

(6)申请法院禁令防止误用或挪用计划资产;如果挪用计划资产的罪名成立,职业养老金监管局可以申请法院命令,要求违法机构归还计划资产。

(7)在雇主已经从雇员工资中扣减了养老金缴费却没有将缴费及时转账到雇员个人账户的情况下,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命令受托人及时归还雇员缴费,并要求计划受托人向雇员支付延期转账的利息损失。

(8)有权要求受托人、管理人、专业顾问或雇主呈报有关某一养老金计划的特定文件。

(9)有权要求任何一个养老金计划提供有关计划参与者的就业情况、计划文件的保存情况、养老金计划的管理情况等信息。

2.英国养老金监管局(The Pensions Regulatory)。英国在《2004年养老金法》中创建了一个新的监管机构――养老金监管局,以替换职业养老金监管局(OPRA),该机构已在2005年4月6日正式行使权力。养老金监管局吸取了OPRA的经验教训,对职业养老金的监管更加有力。议会通过立法制定目标,使养老金监管局的主要活动集中于使成员利益面临最大风险的计划上。养老金监管局以保护职业养老金计划成员的利益和促进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良好监管为目的。与OPRA消极等待计划违法行为的呈报不同,养老金监管局比OPRA更主动积极收集相关信息。这使其与受托人等的合作更为有效,从而降低成员利益的风险并且能有效改进计划运行方式。

养老金监管局继承了OPRA的大部分权力,在必要时灵活适当地对各个计划行使其权力,目的是帮助计划有效运行。若出现“不当行为”,则运用权力保证计划正确运行。主要体现在:

(1)支持计划运行。养老金监管局有权使用多种方式支持计划运行。例如,为委托人、雇主等提供实

践原则和指南,并在实践中帮助他们;取消无法充分执行其职能的委托人资格等。在与委托人、顾问、投资管理人及雇主协作的基础上,养老金监管局可以运用这些权力提高养老金计划运营的标准。

(2)实践原则(Codes of Practice)。养老金监管局新的监管手段之一是利用权力实践原则。实践原则可以为委托人、雇主和其他人在遵守养老金法律时提供实践指南。实践原则虽不是法律,但是实践原则中的任一可选择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就可能受到惩罚。

(3)促进计划正确运行。养老金监管局的活动焦点是帮助计划正确运行,当问题发生后,可以提供帮助。根据实际情况,养老金监管局可以决定取消或禁止一个或多个委托人的资格,可以在刑事法庭上征收罚款或批准。养老金监管局新的权力允许其可以要求雇主在计划中支付具体的金额以补充基金积累的赤字,为计划提供融资,使计划的融资恢复到适当的水平。

(二)严格的监管制度

1.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辅监管制度体系。为加强对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进行监管,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两大辅监管制度。一项是“仲裁”机制(whistle-blowing),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可以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另一项是“申诉”机制(member-complaints),鼓励广大成员通过该机制,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者不满反映给监管机构。

2.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的法律体系。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在法律保障下顺利运行。由于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强调以信托为主,《信托法》是最基本的监管法律,而1995年的《养老金法案》对养老金的托管等方面作了补充性的规定。英国政府还通过专门的法律对养老金计划进行监管,主要有《1986年金融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2004年养老金法案》的出台是特别针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

(三)有效的监管模式

英国是盎克鲁一撒克逊国家之一,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实行的是“审慎人”规则监管的模式。“审慎人”规则的主要特征有:应当勤奋和按规则行事;细心、熟练,受托人必须像一个审慎处理自己财产的人一样细心、熟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求受托人对受托的信托、计划或基金有相当程度的“熟悉”;监督的职能,受托人有责任监督和评估被委托的职能是否被合适和审慎的履行;忠诚职责,要求受托人的言行必须全部以计划参与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代表他们的“最大”利益;分散化原则,受托人为审慎管理资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分散资产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和避免不适当的风险,使资产管理效应最大化。英国对职业养老金的资产组合没有太多限制,一般只规定了发行人、各类投资工具、风险、所有权集中度,而没有规定资产持有类别的上限。具体来说,就是对DC计划有集中度限制,投资于任一共同基金不超过10%,投资于一个管理者运行的基金不超过25%,自我投资不超过5%,对海外资产投资则没有限制。由于“审慎人”规则监管模式具有相当大程度的灵活性,衡量的是投资决策过程,是一种适应资本市场和金融理论发展的动态型自我监管,但同时对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司法体系都有较高的要求,其核心在养老金的内部治理上,而监管当局也对养老金投资的内控方面有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很成熟,金融体制比较完善,基金管理机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英国所实施的这种“审慎人”规则的监管模式对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非常有效。

(四)全面的监管项目

英国职业养老金的监管项目非常全面,主要体现在1995年《英国养老金法案》中,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见表3。

三、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的综合评价

英国职业养老金的监管采用“审慎人”规则的监管模式,和多数欧盟国家不同,英国对于基金投资范围基本没有太多限制,但是引入了最低基金积累要求(MFR)。同时,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有更高的最低缴费水平以避免养老金持有者年老时的贫困。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以及国际上的“最佳实际原则”来看,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从大体上来说是比较适当的。例如“审慎人”监管不是给资产组合组成制定详细的指南而是要求资产组合更多的分散化。

从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历史来看,英国DB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企图在发起人的成本和对受益人的保护之间取得一个大致的平衡。但是,近年来由于监管特别是由于最低基金积累要求和对养老基金的强制性指数化,使计划发起人的成本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一些公司抛弃或结束DB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运行,而这种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对DC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养老金持有者的信息不够,他们不知道面临的复杂选择有哪些(如退休年金类型的选择),而是完全依赖于基金管理人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养老金持有者必须理解信息和得到培训,而不仅仅是被告知信息。再者,对于养老金的佣金收费及在不同计划之间的转移费用一直都很高。

此外,监管机构太繁杂(有多个法定机构共同负责监管)及养老金监管变化太频繁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总之,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是比较成功的典型,若能扬长避短,吸取其监管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并结合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为我所用,必将能对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对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启示

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上基本遵循了定量限制监管模式。我国目前选择定量限制监管模式同我国的宏观金融环境、监管能力和企业的微观治理水平是相一致的。英国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复杂的监管体系为“审慎人”规则监管确保职业养老金的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我国目前还处在企业年金建立初期,由于监管层经验的欠缺、资本市场的高波动性、投资管理人自我监管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法律方面的障碍、资本账户的管制以及“审慎人”规则要求的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等现实条件限制,从而决定了我国企业年金目前还不宜采用“审慎人”规则监管模式,而应制定严格详细的投资限制,遵循定量限制监管模式。

为了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通过对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制度体系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监管机构与监管模式的选择。目前,我国参与监管的机构比较多,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应该明确好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同时,我国的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应在定量限制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向“审慎人”监管模式过渡。

(2)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当由法律、部门规章、政策等三个层次组成。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很不健全,需要逐步构建完善以上三个层次的年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3)建立企业年金的行业自律机制。英国的“仲裁”机制和“申诉”机制都值得我国借鉴。一定程度的自律管理,尤其是依赖于专业人员(如会计师、精算师、律师等)的监管,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