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04:08:29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煤矿企业; 计算机网络; 系统构建

伴随着煤矿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规划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矿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规划的实际应用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采矿类传统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通过新兴的网络规划技术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网络规划工作环节十分薄弱,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规划应用水平对于提高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水平具有非常中要的意义。

一 煤矿企业生产中的网络应用整体规划

数字煤矿作为网络技术派生出的虚拟管理系统,是以煤矿企业日常作业为基础进行仿真的,在日常作业进行生产、物流以及信息的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通过数字模拟系统进行处理,煤矿企业的网络规划管理是煤矿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煤矿生产的信息化规划系统是集合了因素分析、危险预防、安全监控以及应急工程的一体化系统工程,在进行日常管理别是在危险情况预防和事故突发应急处理中通过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共同结合以及网络整体规划提高了煤炭开采工作的质量。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同时也要坚持的网络整体规划并坚持可扩容和开放性原则,根据煤炭开采的实际发展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总体规划的制定。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煤矿企业的日常规划管理中十分普遍,计算机宏观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生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在计算机管理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瓦斯及通风检测系统、井下矿压检测系统和井下考勤系统等几个网络规划应用。瓦斯和通风检测系统一般是进行统一管理的,也有一些煤矿企业将两者分开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具有非常相似的系统结构。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瓦斯通风检测系统类型十分繁杂,但是基本实现的功能差别不大。一般来说,瓦斯通风检测工作系统主要包括了瓦斯空气检测、井下控制站、信号传输设备以及地面控制站几个主要工作,分别进行井下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工作。传感器的主要包括了瓦斯传感设备、一氧化碳传感设备以及温度控制器等几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部分。井下控制分站,通过井下传感器接受的信号通过转换器进行转换成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信号向地面进行接收,同时由地上总站对地下分站的进行控制。传输设备主要包括了通讯线路和调制解调设备。地面中心控制站主要包括了主机及显示器、打印机、大型模拟设备等相关设备,中心站的主要作用是对于井下各个分站的实时监测参数的变动进行随时的调用和查实,当环境的检测值超过了最大限度时进行自动控制到应急处理状态,如果无法控制会自动发出警报,从而实现对环境进行全时段自动监控的功能,为地面总站进行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随着网络整体规划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规划系统在煤矿企业的管理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煤矿企业中计算机网络规划的具体应用

在煤矿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计算机技术作为进行日常监测和提供执行参考的重要工具,主要进行数值计算、监测数据管理、作业模拟等工作。计算机网络规划在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中的最核心部分在于对整个煤矿开采系统的规划和决策以及工程计算参数的确定,特别是在这些工作中的一些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而且计算量相对较大,依靠人力无法完成和实现。煤矿企业在数值方面的计算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一些比较高效的算法和数理模型进行计算,能够将各种复杂的算法进行综合运算,以此解决现实的问题。

(一)网络规划中的三维仿真应用

计算机网络规划还体现在采掘过程中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通过将数值测算和多维度仿真绘图结合到一起建立了多种三维模拟模型。如矿床采矿模型、填充模型、露天边坡稳定性模型等等。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如AutoCAD进行工程图及设备图的设计。随着煤矿企业的日常作业很多传统的露天矿池也已经转入到了深度开采的阶段,需要通过投入技术进行采掘和运输。所以需要通过研制新型技术和设备进行作业,由此可见,仿真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高仿真度的图形分析技术也已经应用到了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中,通过利用CT探测成像技术获取井下工作的图像进行分析,从中取得具有一定特征的参数和作业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日常应用系统中并进行实际应用。CAD作为一种成熟度较高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了机械设计和煤矿开采领域。这种技术主要利用三维技术进行实地仿真,通过较强的绘制功能和开放的结构体系不仅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还可以对原有的功能进行扩展,在国内外的煤矿企业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各大煤矿企业也加大了对这种规划技术的应用。

(二)信息数据库系统化管理

数据库信息化管理技术是煤矿企业最早的应用技术,也是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这种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完成了大量信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修改和加工。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煤矿开采的地质勘查、开采设计和日常开采管理等多个工作环节中。在这些实际应用的工作环节中,有的工作环节是将信息库数据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软件相结合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规划。近几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库也实现了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信息数据库在对数据编排管理上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在原有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录入的同时进行了自动化的组织管理,提高数据查询和管理的有效性。

(三)人工智能系统规划

人工智能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了专家智能系统、信息传递网络以及算法遗传等智能类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系统规划在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成果上来看人工智能的系统应用规划主要包括了数据智能化和计算机管理智能化两个主要方面。

在数据智能化上,智能化的数据和较高水平的人工化技术在日常作业中能够以常用的物理符号为基础进行知识研究、表示和推理,这也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认知类人工管理阶段。其中智能控制系统是网络规划管理中非常中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智能化在煤矿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其具体的应用主要在开采岩体分区和分级工作上、边坡的稳定性控制、边缘岩层支护以及采矿选矿方法等众多方面上,人工智能的数据智能规划几乎在煤矿企业日常作业当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在数据的搜集过程中除了通过传统的数据网络进行学习之外还通过遗传学习和解释学习等知识发现功能进行系统的主观升级,以此实现数据的智能化获取。在智能化推理过程中还引入了模糊化处理的功能,通过对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和范例推理的方法实现模糊数据的智能化处理。

计算机管理智能化是人工智能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主要的职能是将已有的智能规划管理方案转化成为可以直接进行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以此实现智能化决策,这个工作部分是一种能够将人脑进行决策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工作系统,目前在实际日常作业中的计算机智能化人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边坡稳定性规划分析、设备选取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矿山锚固设备选取系统等工作系统。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对专家思维进行模拟,利用智能化程序的学习性、适应性和非联动性的方法进行智能化的决策和管理,并且逐渐从积累中获取可以进行智能化决策的知识,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网络。人工智能化管理网络可以解决煤矿开采中系统管理的识别、分类、映射等多种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智能化管理技术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地下巷道或采场顶板可能破坏模式的识别、机器状态模式识别与故障诊断、岩石分级、崩落矿岩流动性分级、矿石品位估算、矿山压力预测、泥化夹层错动带残余强度预测、矿山顶板初次或周期来压步距预测等多种智能管理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规划对于传统的规划发展主要是基于学习算法上的改进,这种算法上的改进和数学理论和先进的智能专家技术相结合并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扩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这种智能化的整体规划管理技术在采矿识别和煤矿品相估计上得到了应用。此外,模糊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也是智能化软件模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工作环节是以模糊理论作为基础,处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在知识录入中比较模糊或者界定不是十分准确的知识和管理内容,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脑的模糊化的和泛化的内容进行软件和数据化模拟,这种模糊化数据处理是在模糊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已录入的模糊知识来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的。这种规划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煤矿企业在进行日常工作中有很多模糊无法进行准确界定的信息,有这样一部分信息在很多经验和推理方法的基础上都无法通过数理模型进行精确说明,模糊化智能计算机管理规划能够很有效地处理好这类问题,通过在管理规划系统中进行模糊理论的引进提高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模糊理论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能够通过数值进行量化的模糊运算,而后一种是无法进行量化的模糊推理,智能化的管理规划也主要指的是后一种应用,在煤矿企业进行实际运用当中,不确定的模糊化处理能够节省很多精细智能化解决问题耗费的很多时间,避免了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从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智能化网络管理规划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煤炭企业生产方面,煤炭企业生产的整体网络规划管理具有非常中要的作用,煤矿生产的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平时的日常工作当中,将工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提高煤矿的开采水平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始终坚持对管理、设备和日常培训的训练以保障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在日常生产的时候实现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奇.JBPM4工作流应用开发指南[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3-15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2

一、执法计划编制分类、原则和上报内容

(一)执法计划编制的分类和原则

执法计划分为年度和月度执法计划。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省局)负责编制年度执法计划;区域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以下简称分局)负责编制年度和月度执法计划;未设置分局的省局应同时编制月度执法计划。

省局执法计划和分局执法计划应相互衔接,避免省局和所属分局所编制的执法计划在监察内容和监察时间上的重复和脱节。

在监察内容上省局应侧重对分局监察业务的检查指导和考核,组织开展好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并适当开展重点监察;分局应侧重开展好重点监察并配合省局进行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

(二)执法计划的内容

1.三项监察的监察内容和监察对象

三项监察是指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

重点监察。是指对监察区域内灾害严重的矿井和事故多发地区进行的监察。重点监察的主要内容是:煤矿企业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事故教训的吸取和防范事故发生的措施的落实情况;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灾害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情况。

专项监察。是指对监察区域内煤矿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的单项或者多项专业性监察。专项监察的主要内容是:生产系统及生产能力、“一通三防”、防治水、建设项目“三同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及管理和职业危害防治等。

定期监察。是指根据监察区域内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工作状况进行不同周期的监察。主要根据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日常性监督检查的情况,结合辖区煤矿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煤矿进行监察。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根据辖区内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定期监察的监察对象和监察次数,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2.三项监察执法矿次的确定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国家局)有关规定,以本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三项监察执法能力为基础,考虑辖区内煤矿数量、分布、灾害程度、生产规模和交通状况等因素,结合监察内容所需监察员数量(每次监察不能少于2人),科学合理确定。

3.工作日的确定

编制执法计划计算工作日时,可考虑扣除部分不参与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相关人员,并应注明扣除人员的工作性质,但纳入计算监察人数的比例省局不得低于在册人数的65%,分局不得低于90%。年休假按国家的规定执行。

(1)总法定工作日的确定

总法定工作日=国家法定工作日监察员数量

(2)三项监察工作日的确定

三项监察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检查指导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日-其他监察工作日-非监察工作日

三项监察工作日省局不得低于总法定工作日的15%,分局不得低于30%。

(3)检查指导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日的确定

省局负责对产煤市(地、州)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检查指导次数及所需工作日由省局确定;分局负责对县(市、区、旗)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检查指导次数及所需工作日由分局确定。

(4)其他监察工作日的确定

主要按以下10项工作预计占用的工作日,其工作日按本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前3年实际的统计平均工作日数测算。

①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②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培训的考核、发证,中介机构资质认证、工作指导等;

③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④煤矿伤亡事故调查处理;

⑤煤矿生产安全举报案件的核查;

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的受理、登记建档,跟踪监控、督促整改等;

⑦参与地方人民政府及上级机关组织的煤矿安全生产联合执法;

⑧听证、复议、资料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

⑨上级机关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⑩机动监察工作日

(5)非监察工作日的确定

以下4项为非监察工作日,按本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前3年实际的统计平均数测算。

①机关值班;

②学习、培训、考核、会议;

③病、事假;

④公务员法定年休假。

4.其他相关内容

辖区煤矿的基本情况、监察人员的构成情况、执法计划编制的详细内容、保证完成执法计划的措施和要求、相关表格。

二、执法计划的审批

(一)省局年度执法计划报国家局审批;分局年度执法计划报省局审批;分局月度执法计划报省局备案。

(二)省局应于每年的月日前将下一年度的执法计划报国家局审批;分局于每年的月日前将下一年度的执法计划报省局审批。

(三)因上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以及不可预见等因素确需调整与变更执法计划的,应报原审批(备案)机构审批(备案)。

三、执法计划的考核

(一)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严格执行上级批复下达的执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进行考核,确保执法计划的落实,努力提高监察执法效果。

(二)省局和分局应明确专门处(科)室和专门人员负责执法计划的编制、上报、统计和考核工作。

(三)省局应按照国家局批复下达的执法计划,进行自查和考核,于每年月日、月日将前半年、上年度执法计划完成情况向国家局进行书面报告。国家局对省局执法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

(四)省局和分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办法。省局每半年对分局执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局对月度执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报省局。

(五)考核的主要内容

按照上级批复下达的执法计划进行考核,具体内容是:

1.量化考核的内容

(1)三项监察执法矿次及三项监察工作日的完成情况;

(2)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检查指导次数、工作日完成情况。

(3)其他监察执法工作日统计分析情况。

2.非量化考核的内容

(1)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检查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的情况;

(2)执法文书制作情况;

(3)对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意见的情况、对煤矿企业提出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建议的情况;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3

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保证物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煤炭企业的物质供应管理活动应从指定合理有效的物资计划开始,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煤矿物资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的基础就是制定物资计划管理,这是物资管理部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物质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粗放式管理和被动管理的问题。长期起来,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方面的生产成本及库存储备居高不下,管理不科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计划,煤炭企业物资计划管理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煤炭开采、加工及生产管理存在任意性,成本意识匮缺。很多煤炭企业物资计划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物资计划管理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物资计划管理的制定没有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生产任务制定,采购都是临时性的盲目采购容易造成物质积压或者短缺。

2.煤矿物资计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煤矿物资计划是贯穿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主线,物资计划必须严格实行。物资管理工作涉及方面广泛、工作量大,煤炭物资计划管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煤炭企业目前在物资方面存在的只供不管、重供轻管的观念必须有效去除,树立管供并行的理念。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网络化的应用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开发物资管理系统一方面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使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观念有机结合。传统物资采购模式是各个企业独立奋战,无法共享资源,容易产生需求信息假象。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企业间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决策。管理的主体是人,因此不论是制定物资管理计划,还是执行、监督计划,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参与。信息化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数量,突显了人才在精不在多。煤矿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制定实施急需专业化人才的参与。可见,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加盟是煤矿企业做好物资计划管理的多方因素。

3.如何做好煤矿物资计划管理

3.1制定物资计划

做好煤矿物资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编制合理可行的物资计划。物资计划由项目信息和物资信息两部分组成。物资计划制定的依据是项目计划,其中有煤矿需要的物资及资金来源、产权属性等信息。合理的物资计划管理的制定必须做好实地考察工作,掌握物资耗损情况,根据生产计划,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编制下一个周期的物资计划,而不是一个计划用一年甚至几年,这样能保证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煤矿生产需要的物资及时均衡发放。物资计划管理制定后需要及时报请相关部门审批,主管审批部门要清醒认识到物资计划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审批,加强对物资发放的管理,杜绝物资管理因为计划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煤矿物资计划必须达到明确、合理、有效的要求,让物资管理工作人员明晰自己的职责范围,有效完成工作。

3.2执行物资计划

煤矿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制定后,必须保证物资发放严格执行,严格要求执行人员按照计划行事。物资发放部门在接到具体的物资计划后,要及时跟进物资发放情况,详细记录物资的储存情况、需求情况,尤其是短时间内必须发放的重要物资。物资发放一方面必须满足煤炭企业的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物资的合理使用。及时合理调整物资储备,避免物资积压或短缺,降低生产成本。在信息网络化发达的当今世界,原始手工化操作已经不能满足日益高速的经济发展,煤炭企业要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主动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物资管理各阶段人员责任,做好赏罚分明。物资管理工作中可以指定合理的激烈约束机制,对于优秀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带动其他员工效仿,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对于执行物资管理不力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促使其提高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实现个人自身能力里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3.3跟踪和优化物资计划

煤矿物资计划管理要做好跟踪处理工作。计划员在每月月底对本月物资计划的执行情况要做总结报告,对物资使用在计划范围内的部门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物资损耗超过计划的部门要提出批评。为提高物资的使用率,对于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资要物尽其用。在跟踪和优化物资计划中,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网络化操作,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使得物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发展。

总之,煤矿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必须做好物资计划管理,规范物资发放行为。

参考文献:

[1]阎淑兰.煤矿物资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2)

[2]曹永峰.浅谈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陕西煤炭.2011(3)

[3]陈勇.经济管理之物资计划管理浅析[J].管理科学.2012(4)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

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煤矿 经营管控 预算 研究

一、煤矿企业全面预算及经营管理的含义

煤矿企业进行全面预算是指根据经营生产指标(原煤产量、挖掘进尺等)对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进行预算和控制,对成本指标进行责任分解,并编制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煤矿经营管理模式现代煤矿企业依据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工作量收购制,依据核定的材料、配件、电费、设备租赁费及工资等内部市场收购价格,对生产单位的产量进尺和生产服务单位的服务量实行逐级收购。收购费用作为各部门单位的应收入,各单位的材料、配件、电费及工资等费用由产量进尺及工作量确定,材料、配件等由各单位通过煤矿企业内部市场进行购买。生产单位的工资和材料配件费用由实际工作量确定,职工收入取决于本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及个人工作量多少。

煤矿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市场化运行效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双重管理。行政管理维度是将企业各职能单位进行划分,由矿长、书记、总工程师、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等领导分别管理,如矿长负责矿办、企管科、人事科、调研室等部门的管理,总工程师负责总工办、计划科、通风科、地测科等部门的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监处等部门的管理。经营管理维度是为提高经营管控水平,在现有机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领导组、经营管理办公室及经营管理组。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各经营管理组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预算工作,现有机构划分为10个经营管理组,分别为:生产经营管理组、机电经营管理组、供应经营管理组、电力经营管理组、运输经营管理组、通风经营管理组、回收复用经营管理组、经费经营管理组、劳资经营管理组、能源经营管理组,主要从财务预算、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经费指标进行矿井的经营计划管理。

煤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在双重维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矿级、经营管理组级、部门级III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依据矿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以产量或进尺单价收购各部门单位的工作量,将生产经营费用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组,各经营管理组根据预算,收购各单位工作量,将成本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单位。

二、基于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模型

(一)系统目标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经营管控数字化原型系统,通过本系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1.健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过程控制、经营状况反馈、监控预警、数字化分析在内的整套经营管理数字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Plan-Do-Check-Act)闭环,战略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从而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提高经营管控水平;

2.全业务经营计划,体现“全面管理”思想覆盖所有经营环节的经营计划体系,超出传统财务预算的范畴,而是覆盖财务、市场、销售、采购、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工程施工等所有部门的行动计划和预算;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业务计划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计划结果的编制、上报、审批与生效。

3.控制资金,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控制规则进行合同、借款、付款等经营事项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金支出,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的结果作为业绩考核依据。

4.监控经营过程,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经营过程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与监控。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口径、统一操作模式、统一数据源的规范的经营管控系统,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为经营分析、控制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流程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是应用网络化平台来辅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调度层、监控层、生产层,引导企业将预算编制得更为合理化、规范化,为后续预算的执行控制及其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控制依据、控制标准和相关的对比数据。

(三)功能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功能以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和年度预算编制模块为核心,还包括系统设置、我的任务、经营过程、经营预警、经营分析、管理看台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实现框架、应用、机构、角色和人员的管理;我的任务模块实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实现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等的初始化,支持自定义多级经营计划组织和多级经营指标体系,并进行业务分类;预算编制模块实现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计划的年度、月度计划编制,支持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投资、筹资、资金等全业务经营计划及财务计划的编制,支持多维度、多度量的经营计划审批流程;经营过程模块实现经营过程的资金支付控制和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反馈;经营预警模块实现对生产和经费使用的监控;经营分析模块是对生产图表、费用图表、部门图表以及经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管理看台模块实现对系统业务指标数据的综合查询管理。

(四)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B/S4层体系开发实现,应用基于WebServices(即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平台构建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设计,SOA通过以服务的方式和完备定义的接口能屏蔽服务自身的复杂性和异构性限制,可有效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实现问题。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即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采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三.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面向煤矿企业的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初步实施应用,效果良好。实现矿级经营生产年计划的预算编制、审核及下达功能。

四、结论

通过系统的调研、设计、开发、实施,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切实提高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水平,实现生产组织最优化,成本消耗最低化,管理程序最简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安全和谐数字化品牌煤矿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光霞.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经营管理者.2013(1).

[2]张鹤松.煤矿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6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ine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maintai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la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resolve the excess capac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promote the coal enterprises to escape difficulties, and guide the min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o achieve balanced and orderly , s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规范;计划与能力;管理;实现;发展

Key words: specification;planning and ability;management;implement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30-02

1 基本原则

①严肃性。计划编制批准下达以后,无重大变化及劳动组织的变革调整,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②科学性。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有理有据,符合生产现场实际,不超能力进行生产。

③可操作性。依据矿井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稳产高效为最终目标,提高矿井开拓掘进工程实际效果,达到采掘比例关系正常,保证采场正常接续,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2 实施要求

2.1 按照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总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紧密结合“六位一体”管控体系,严细落实,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结合采场实际情况和矿井开拓布局要求,完成全年商品煤产销总目标,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2.2 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提供矿井采煤工作面的面长、采高、走向长度、落煤方式等相关参数。

开拓部门负责提供掘进巷道的煤岩别、支护方式、巷道设计断面、巷道类别及使用掘进机械等参数。

地测部门负责提供工作面回采率、资源回收率等参数,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措施。

机电运输部门和通风防尘部门要根据矿井生产接续要求,结合矿井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排定各自专业工作计划初案,保证顺利实施。

洗煤运销部门要根据采场实际状况,负责提供工作面灰分、含矸率、发热量及精煤产量和灰分等质量参数,为矿井的后期销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3 优化劳动组织,更新观念

在劳动组织调整优化方面做文章,打破原来传统“三八制”“四六制”24小时作业格局,大力倡导采掘集约化生产模式,优化劳动组织,推进控员瘦身,以机减人,推广区队集体休班,取消月底翻班打连勤现象,最大限度地压缩采掘夜班薄弱班次,不仅实现了减班控员保出勤的目的,也扭转了 “月底翻班必须打连勤”等传统的旧有认识,还提高了全员的幸福指数。

2.4 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再想一味靠提高产能提效益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成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核心任务。靠拼产能提效益,实现脱困突围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它法,只有打破传统,走减量提质提效之路。

2.5 减量提质,优化商品煤结构

田陈煤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矿井采场条件来看,产量逐年递减已经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提高煤质这条路。抓好源头煤质管控,进一步优化放顶煤工艺,找准煤质控制和原煤回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减少顶矸直接煤流系统,特别是7111面机头断层区域,尽可能降低采高,采少矸石采出;采煤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实行超高割矸扣款扣产。对采煤工作面超过规定采高采出的矸石,每吨处以15元罚款,连带三大员0.2元/吨罚款,并在月度产量结算中改变传统的计算产量办法,采取以“纯煤计产”、“质量考核”,实行发热量标煤计量,完不成发热量考核指标的,以实际热值/考核指标×实际产量来计算最终产量。掘进全岩及岩超煤上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好分打分装和煤矸分流,确保入仓掘进煤质量。

2.6 科学组织,稳住生产源头

一是认真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把它作为一项指导矿井科学组织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矿井生产系统储运能力,对井下缓冲煤仓、生产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等各个环节的论证分析,力求突破限制生产的瓶颈问题;二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煤质,减少矸石提升量。针对7112工作面出现火成岩区域,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实际,自觉组织力量,实施掏矸助采33米;对7111工作面进行系统改造。三是强力落实掘进煤矸分流、分打分装措施,在地面系统充分发挥矸石拣选系统作用,最大限度拣出矸石,提高了矿井煤质。

3 严格考核办法执行落地

对采掘区队及生产辅助单位计划任务考核:

①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即完成程度100%,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考核月得分。

②未全部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折算得分。

1)采掘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作业计划*100%*30。

2)生产辅助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项(台)数/计划安排项(台)数*100%*30。

③为了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保证采场的正常接续,在考核总体计划任务的同时,将对矿下达的重点工程及重点掘进工作面实行单头考核。即对于完不成当月计划指标的重点掘进工作面,即使整个工区完成了作业计划,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扣罚。

4 计划调整相关规定

4.1 若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地质变化,导致无法完成当月下达的计划任务,由区队主管技术员于当月月底以前负责出具作业计划调整申请报告,详细说明调整计划的原因,通过专业职能科室和本专业副总工程师签字认可,经过考核运营中心、地质测量科、规划发展科、生产技术科及开拓科共同商讨确认,形成正式调整报告材料,报总工程师审查后,由规划发展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因其他原因(生产接续需要、应急工程安排等)出现计划内项目月度发生变更的,责任单位应及时与规划发展科沟通,并出具书面变更报告,经专业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报规划发展科备案,规划发展科将根据变更报告据实进行考核。否则,将视为该项目未完成计划来予以考核扣罚。

5 处罚相关规定

5.1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计划任务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到考核公平公正,规划发展部门将不定期地实行对重点单项工程完成进度、设备修理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与月终最后任务考核得分挂钩,进行严格奖罚。

5.2 若发现抽查的结果与单位上报资料出F较大偏差的,将视出入的轻重程度,在对单位进行严肃处罚的同时,同时对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连带处罚。

6 结论

可以说,企业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在当前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为了把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的作用最充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此相适应,作为主抓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多方面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制造系统中的生产能力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7

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测量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规定,按照棋盘井煤矿东区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秉承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制定:

1、在矿长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令以及集团公司、煤焦化及蒙西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对东区地测防治水的安全生产管理负安全监督的责任。

2、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和《煤矿测量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做好矿井地测防治水方面各项地质、测量及防治水工作任务。

3、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做好地测防治水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各项工作。

4、编制煤矿建井地质报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储量核实报告、水文地质补勘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等工作,做到资源合理开发“三量”平衡。

5、编制及修订地测防治水专业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参加矿井防治水及探放水安全培训工作。

6、掌握棋盘井煤矿东区井田内和周边地质构造、小窑分布及开采现状和水灾隐患,协助相关部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重大地质和水害防治问题。

7、做好煤矿井上下测量工作,组织建立矿井地测防治水基础图纸、资料和台账,定期进行地表沉陷监测工作。

8、及时掌握各类大型贯通工程,认真贯彻执行贯通通知单制度,对重大工程要现场跟踪,协助处理贯通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9、开展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方面的技术竞赛及业务培训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0、负责对相关单位提供地测资料,做好导线测量及复测核算工作,执行资料的保密制度。

11、做好矿井采掘工作面水害防治工作,重点对首采工作面采空区涌水进行观测、统计和分析,协助完成矿井生态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

12、严格遵守上级公司及矿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在工作现场落实的监督检查,组织科室人员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13、负责完成矿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制

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地测防治水科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和《煤矿测量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组织地测防治水人员全面完成各项地质、测量及防治水工作任务。

2、组织开展地测防治水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3、组织编制棋盘井煤矿东区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程计划,并付诸实施。

4、组织编制煤矿建井地质报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储量核实报告、水文地质补勘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等工作,做到资源合理开发“三量”平衡。

5、组织开展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煤矿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负责对矿井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地质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探放水设计、防治水工程设计和效果验证报告等进行审核把关。

6、组织开展编制及修订地测防治水专业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参加矿井防治水及探放水安全培训工作。

7、组织地测防治水科编制地表岩移观测方案并实施,定期进行地表沉陷监测工作,并提交地表沉降观测报告。

8、组织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9、组织召开地测防治水安全办公例会,梳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科室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0、组织开展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方面的技术竞赛,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1、组织开展关于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升科室业务水平。

12、组织开展矿井汛期水害隐患排查工作,积极完善井上下各类防洪抗讯设施设备,对排查出的水害隐患跟踪落实整改。

13、组织做好首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涌水的水害防治工作,做好矿井及采区涌水量的观测、统计及分析。

14、组织编制矿井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参与1次水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15、组织开展矿井地质工作,参与审查采掘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安全技术措施。

16、严格遵守上级公司及矿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在工作现场落实的监督检查,到工作现场必须佩戴各种作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17、完成矿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测防治水科科长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制

地测防治水科科长是地测防治水科安全生产环保第一责任人,对地测防治水科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和《煤矿测量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组织地测防治水人员全面完成各项地质、测量及防治水工作任务。

2、负责地测防治水科的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

3、组织编制棋盘井煤矿东区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季、月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4、组织编制煤矿建井地质报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储量核实报告、水文地质补勘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等工作,做到资源合理开发“三量”平衡。

5、组织开展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煤矿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负责编制矿井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对年度、月度地质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探放水设计、防治水工程设计等进行审核把关。

6、组织开展编制及修订地测防治水专业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参加矿井防治水及探放水安全培训工作。

7、负责煤矿井上下测量工作,组织建立矿井地测防治水基础图纸、资料和台账,定期进行地表沉陷监测工作。

8、组织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9、协助地测副总工程师每月召开地测防治水安全办公例会,梳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对科室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0、协助地测副总工程师组织开展地质、测量、防治水方面的技术竞赛,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1、组织开展关于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升科室业务水平。

12、组织开展矿井汛期水害隐患排查工作,积极完善井上下各类防洪抗讯设施设备,对排查出的水害隐患跟踪落实整改。

13、负责做好首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涌水的水害防治工作,做好矿井及采区涌水量的观测、统计及分析。

14、组织开展矿井采掘工作面水害防治,积极利用物探及钻探技术,继续做好9#煤采掘工作面超前探查工作。

15、严格遵守上级公司及矿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在工作现场落实的监督检查,到工作现场必须佩戴各种作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1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测防治水科副科长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制

地测防治水科副科长负责协助科长抓好本科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和《煤矿测量规程》等相关技术规范,具体负责地测防治水各项地质、测量及防治水工作任务。

2、负责编制棋盘井煤矿东区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季、月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3、具体开展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建立健全部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图纸、台账等资料。

4、负责编制煤矿建井地质报告、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储量核实报告、水文地质补勘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等工作。

5、具体负责矿井储量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储量系统填报,建立并完善储量相关图纸及台账,做到矿井“三量”平衡。

6、做好矿井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编制矿井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对年度、月度地质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探放水设计、防治水工程设计等进行审核把关。

7、负责煤矿东区井上下测量管理工作,组织定期开展地表沉陷监测,并及时完善观测台账,分析沉降情况。

8、具体负责建立矿井地测防治水基础图纸、资料和台账。

9、组织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10、协助地测副总工程师及科长每月召开地测防治水安全办公例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对地测防治水重点工程及时推进、汇报。

11、协助科长组织开展地质、测量、防治水方面的技术竞赛,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2、协助科长组织开展关于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升科室业务水平。

13、积极深入井下现场,及时检查各作业地点的隐患,配合科长做好地测防治水专业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

14、具体负责做好首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涌水的水害防治工作,做好矿井及采区涌水量的观测、统计及分析。

15、负责做好矿井采掘工作面防治水设计、施工组织、工程验收及成果分析,采用物探、钻探等多种技术手段,做好9#煤采掘工作面超前探查工作。

16、严格遵守上级公司及矿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在工作现场落实的监督检查,到工作现场必须佩戴各种作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1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测防治水科业务员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制

地测防治水科业务员负责本科室安全技术管理,协助科长及副科长做好地测防治水具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煤矿测量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棋盘井煤矿东区的地质、测量及水文技术的日常业务工作。

2、协助科长及副科长开展矿井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管理等技术管理工作,确保本科室工作业务保安和自主保安。

3、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做好地测防治水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各项工作。

4、做好矿井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编制年度、月度地质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探放水设计、防治水工程设计等。

5、积极深入井下现场,做好巷道地质构造的收集整理,分析构造发育情况,及时绘制巷道素描图。

6、完善矿井防治水各类管理台账,及时更新防治水图纸。审核把关矿井基础矿图。

7、积极做好首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涌水的水害防治工作,持续对矿井及采区涌水量进行观测、统计和分析。

8、按要求做好矿井储量管理工作,及时提报储量核实报告,完善储量管理台账、图纸等资料,定期填报储量管理系统相关数据。

9、协助科长及副科长组织并参与地质、测量、防治水、储量方面的技术竞赛及业务提升培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

10、协助科长及副科长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并编写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11、严格遵守上级公司及矿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在工作现场落实的监督检查,到工作现场必须佩戴各种作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测防治水科地测工安全生产环保责任制

地测防治水科地测工主要负责本科室地质、测量技术管理,协助科长及副科长做好矿井地质、测量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1、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测量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棋盘井煤矿东区地质、测量的日常业务工作。

2、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参与体系要求的地质、测量方面各项基础工作。

3、根据采掘设计要求,完成井下各采掘工作面腰线和中线的放设,做好测量记录、数据上图工作,并及时将放线成果以通知单形式下发给相关科室和施工区队。

4、负责定期整理各工作面测量导线成果资料,相互对算,及时到导线成果进行复测,最终形成测量导线平差数据资料。

5、根据采掘工作面实际情况,及时下发开口、停掘、贯通、预警等测量通知单。

6、负责测量内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好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月度工程量的统计和验收。

7、做好测量基础矿图的更新填绘,每月负责矿领导及调度室矿图的更新工作。

8、经常深入井下现场,做好巷道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积极参与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工作。

9、积极参与有关矿井地质、测量、防治水等方面的技术竞赛及业务提升培训,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8

针对部分煤矿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意识不强、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采购价格高、运输效率低下、储备不科学等问题,以神华集团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为例,分析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提出建立健全成本管控制度、创建物流供应链、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等成本控制策略,为提升物资管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

当前,煤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环境下,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经营形势,严格控制成本,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等途径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下面以神华集团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为例,分析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1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既是由煤矿行业的自身性质决定的,也是客观市场形势、环境因素等驱动的必然结果。神华集团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作为煤矿物资管理企业,其物资管理工作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1企业位置

通常煤矿企业坐落于相对遥远、偏僻的山区,面临不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煤矿资源运输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因此,矿产区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资材料的存储、供散位置。物资管理区应该既靠近开采区,又临近便利的交通运输道路。

1.2煤矿资源特点

由于煤矿资源具有规模大、质量重等特点,其物资管理势必要占据较大的空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煤矿资源的开采与加工过程复杂,需要高端加工技术、开采设备等的支持,这必然需要高投资,因此成本控制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3物资管理弊端

当前,很多煤矿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成本意识不强,物资管理水平相对有限,实际物资管理无规则、无秩序,出现了多层采购、管理,层层设库等问题。由于缺少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存在采购价格高、运输效率低、储备不科学等弊端,物资供应问题频发。煤矿企业整体上面临着成本危机,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1.4企业经济效益

煤矿物资供应中心承担着煤矿物资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等工作,涉及大量资金的投入。企业经营活动成本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在物资管理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鉴于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煤矿企业在物资管理与日常经营活动中,必须树立积极的成本管控意识,将成本控制纳入物资管理计划,严格执行成本控制指标,力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2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神华集团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虽然在物资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依然存在诸多成本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与监管缺少成本控制力度。煤矿企业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不做好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就会从整体上影响物资管理的经济收益,然而从目前来看,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却并未能将成本控制纳入物资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导致了成本控制失灵、投资逐年上升的现象,给企业的未来发展、长远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企业未能形成健全、完善、合理的资金运营、分配、管理制度。煤矿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周转缓慢、融资困难等问题,甚至出现了企业信誉下降、集资渠道狭窄等现象,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3)资金管理信息不畅。企业未能创建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无论是物资管理还是资金管控都无法实现信息的通畅交流,导致了资金周转、运营中的现象,大大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运营开销,影响了企业科学决策。

(4)资金监管不善。企业在资金监管环节力度不强、制度不佳,企业资金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控资金流动信息,造成了资金管理漏洞百出、账目核对差异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缺少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约束机制无法切实发挥作用,个别主管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企业利益。针对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解决高投资、高浪费的问题,确保物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的方向

3.1严格依照制度规范控制成本

现阶段,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在物资管理工作中,依然缺乏积极的成本控制意识,企业改革步伐相对缓慢,成本控制尚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由于缺少严格、健全的制度约束,导致采购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企业必须首先从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采购成本控制制度与规范,并严格依照制度规范约束采购者的行为,形成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实现对各个部门成本损耗的有效控制。

3.2提高物流水平控制成本

物资运输是物资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煤矿企业高效运营的保证,从同一集团所属企业间的物资往来,到对客户的服务,再到企业自身的物资采购,都要借助物流力量,这其中物流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目前,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出现了物资供应不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无需紧用的物资大规模占据仓储空间,紧急需要的物资却没能及时供应到位,这种物资供应不协调、服务不平衡的状态势必会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成本。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必须启动物流项目,采用先进的物流方式支持物资的运输、分配与供应,确保物资供应处于合理平衡状态。

3.3依靠信息技术强化成本控制

信息技术是推动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物资管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煤矿企业必须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成本控制。神华神东物资供应中心要充分利用物资储备管理信息软件,动态分析各类设备、材料、交通工具等的使用情况,明确各个仓储空间的储备情况,计算相关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企业在未来一个月的采购计划、运输计划等,确保物资供应与现实需求相吻合。

3.4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物资管理和成本管控,必须把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与培养作为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加强成本控制的根本。

4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策略

煤矿企业要根据成本控制方向分析,建立健全成本管控制度,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深化调整、深入改革,最终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4.1建立健全成本管控制度

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必须首先从制度入手,制订一套科学系统的预算制度,依靠预算制度来实现成本控制的主动性。预算制度必须把年度物资管理所需资金与不同岗位职责一一对应,为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制定年度预算支出计划,按照预算规定将有限的成本按照科学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以此来约束控制各个部门的行为,使其严格按照分配的比例完成成本控制任务,形成自觉的成本控制意识。对于预算的制定,煤矿企业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近年来同行业物资的资金投入比例,并参照市场客观发展形势编制预算。企业各部门要结合以往的运转情况、工作经验等,自行编制本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在此基础上,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同财务部门的配合力度,根据各部门提供的计划书科学调整和分配资金。年终预算结束后,要统一进行决算分析,总结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4.2创建物流供应链系统

科学完善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保证各类物资的及时供应,使其达到供需平衡,控制不合理库存,避免成本浪费。因此,煤矿企业要创建物流供应链体系,依靠这一体系有效梳理集团内部企业的物资往来、强化客户服务以及自身的物资储备与运输规划等。煤矿企业要深入分析、规划物资类别,根据日常经营中各类物资的需求度、需求量等制定存储与运输计划,在此基础上优选信誉度高、工作效率高、服务优良的物流企业,采取煤矿资源与相应装备同步配送的物流模式,构建与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鼓励物流企业参与企业仓储、运输计划等的制定,以此来有效控制仓储成本。煤矿企业必须加大对仓储的检查力度,定期检查、维修并保养各类设备、工具等,确保其能够被长期使用,从而减小折损带来的成本损失。

4.3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煤矿企业必须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经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物资管理信息软件,创建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依靠其进行物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所创设的信息平台必须包括以下基本项目:项目录入、使用登记、分类整理、报表统计、数值预警等,使煤矿资源、设备物资进入仓储后能够直接录入信息系统,并根据仓储空间内物资的使用、消耗与出库情况等进行信息的动态更新。信息系统要能够及时生成仓储信息报表,当仓储空间不足或物资短缺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高效率传输,各部门也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内容提示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实现企业物资管理的高效开展。

4.4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煤矿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工作的核心任务,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要从财务部门入手,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人才,科学编制预算,做好企业资金的分配、统筹与规划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人才成本意识的培养与培训,使其能够以自觉的成本控制意识编制本部门的成本控制计划。

5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下,煤矿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地应对客观市场经营形势,在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加大成本管控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论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8):73.

[2]齐保安.煤矿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现代企业,2010(8):23-24.

[3]郭修甫,翁克瑞,杨磊.煤矿物资动态库存控制策略研究[J].煤炭工程,2009(10):125-127.

[4]高现昌.强化煤炭企业集中采购管理努力降低物资采购成本[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201.

[5]孙晓明.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65.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9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县煤矿整合工作,解决煤矿企业和矿井“多、小、散、弱、差”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8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108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安委办〔**〕7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48号)精神,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的通知》(**办发〔**〕11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112号)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煤矿整合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煤炭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整顿关闭和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对煤矿企业依法开采的煤炭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逐步形成煤炭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煤矿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煤炭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思路

在县政府统一组织和指导下,以实施矿井煤炭资源整合促进煤矿企业资产整合,落实整顿关闭任务为主线,减少煤矿企业和矿井数量;以煤炭资源采矿权、煤矿企业资产所有权为纽带,实现企业的重组与并购;以资源科学配置、生产系统优化,提高办矿水平、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为手段,达到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整合工作按照“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煤炭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矿井尚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小型煤矿企业和矿井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管理上台阶”的新型煤炭企业和矿井。

三、基本原则

(一)全面统筹,安全发展。煤矿整合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和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相结合;与工业、民用煤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和全县小型煤矿开采极薄煤层的现实相结合;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相结合。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煤矿整合应结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制订整合规划和具体方案,并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三)以大并小,优化组合。煤矿整合应坚持以大并小、以强并弱、以优并差和规模开发的原则,以具有资金、管理、技术相对优势的骨干煤炭企业为主体,整合小型煤矿,促进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开发,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明确标准,扎实推进。整合矿井必须经现场核实和方案论证,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有保障的要求;整合后的一个矿区(开采单元)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

(五)公开公正,接受监督。煤矿整合应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目标任务

(一)2008年末,煤矿企业总数控制在18户以内。

(二)2008年末,煤矿矿井数量控制在26个以内(含2个预留矿井)。

五、整合方式

(一)企业资产整合。按照《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要求进行,需要调整的,按有关规定调整。

(二)矿井资源整合。对相邻矿井实行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开局调整为重点、生产系统优化为核心的重组,达到“一证一矿、一套生产系统”的要求。

六、整合标准

(一)企业整合标准。整合企业最低生产规模原则上不得小于10万吨/年,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矿井整合标准。整合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4万吨/年,鼓励整合矿井做大做强,对整合后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年以上的矿井,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待遇。

七、整合范围

整合的范围为所有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煤炭资源整合主要是合法矿井之间和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矿井尚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其重点是:

(一)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煤炭资源相邻的矿井。

(二)国有煤矿井田周边对国有大矿生产开发有影响的矿井。

(三)一个矿区范围内存在多个矿井(生产系统),即“一矿多井、大矿小开”的矿井。

(四)小矿密集区内的矿井。

(五)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井。

(六)实际生产能力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的矿井。

(七)采矿范围相邻,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

(八)其他具备整合条件,可以实施整合的矿井。

以下类型的矿井不纳入整合范围:

(一)凡存在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经论证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3万吨/年以下矿井。

(二)资源已经枯竭且周边无资源可增划的矿井。

(三)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重要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矿井。

(四)已经纳入永久性关闭煤矿名单、且无资源可供重新规划利用的矿井。

八、工作安排

1.**年5月底前,各产煤镇乡人民政府将本辖区煤矿整合初步方案报县煤矿整合工作领导小组;

2.**年7月底前,完成全县煤矿整合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

3.2008年10月底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接受市政府检查验收。

九、政策措施

(一)继续推进小型煤矿企业整合。小型煤矿企业整合工作仍按照《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要求进行,并将两阶段的工作合并。整合煤矿工作继续享受《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限期整合,规范操作。各产煤镇乡要加快推进煤矿整合工作,经批准列入整合规划的矿井必须在**年10月以前进入开采设计、取得(变更)采矿许可证程序。县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煤矿整合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整合矿井之间的兼并、重组应建立在平等协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经协商不能达到一致的,由县人民政府督促、指导、协调整合各方共同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

(三)整合期间证照办理暂行规定。整合期间,按有关规定,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予以暂延,整合完成后,按新的要求处理。

(四)小型煤矿分类处置规定。根据我县具体情况,以**年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认定结果或经批准的设计生产规模为准,按以下原则分类处置小型煤矿。

1.具备与相邻矿井实施资源整合的矿井,必须实施资源整合。整合后只保留一套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4万吨/年。

2.不具备资源整合条件、但资源储量较大或具备增扩资源条件的矿井,可实施改扩建。设计生产规模不得低于4万吨/年。

3.存在水害等重大安全生产威胁,能够通过资源整合或改扩建使生产规模达到6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经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论证,采取有效安全保障措施可以开采的,报经市煤矿整合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联合审定后,可予以保留。

4.关闭矿井

(1)具备资源整合或改扩建条件而拒不参加资源整合或改扩建的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

(2)凡存在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3万吨/年以下的矿井。

(3)其他应纳入关闭范围的矿井。

5.实事求是实施整合,防止弄虚作假。4万吨/年至6万吨/年的整合煤矿实际产量在投产的第二年必须达到核定能力,否则,将核减生产能力,并按实际产量予以处理。

6.加强煤矿整合期间的安全管理和监管。煤矿整合方案实施中,只允许整合前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矿井,在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与新建或改造工程互不影响的区域组织生产,并制定组织、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报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审批。

煤矿整合期间,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度,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方案和组织、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实施整合。

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煤矿整合期间的监管、监察,组织定期、重点和专项监管、监察,严厉查处整合期间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合期间煤矿安全。

严防整合煤矿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特别要防止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突击生产、掠夺式生产,避免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

7.加强整合煤矿的环境保护工作。煤矿整合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8.创造条件,加快进度。县煤矿安全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电力、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办法的原则要求,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为整合煤矿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对产煤镇乡上报的煤矿整合初步方案要认真审查并及时上报。

9.建立小型煤矿退出机制。不具备资源整合、改扩建和保留条件的小型煤矿,由县人民政府纳入关闭范围,组织实施关闭,并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关闭原则,处理好资产、资源和人员转移问题。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成立大足县煤矿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廷剑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光德、县安监局局长龙飞、县国土房管局局长童强为副组长,县公安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县国土房管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整合办),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尹建华兼任。办公室下设具体工作联络组,成员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整合的有关政策措施,检查、指导和督促各产煤镇乡煤矿整合工作,组织协调解决整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产煤镇乡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辖区内的煤矿整合工作。

煤矿行业管理工作计划篇10

按照小型煤矿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要求,深化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强化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加强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在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的制订过程中,考虑到各个煤矿的生产条件、培训专业、参培人员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培训院校,组织专家组对主要产煤市、县(区)行业管理部门及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才规划调研,根据小型煤矿企业的生产状况及发展要求,形成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专题调研报告,在与行业管理部门及送培企业反复进行磋商后,组织企业内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培训教师共同制订出以高素质、高技能为培养目标的培训计划并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2注重建立培训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从长期的培训过程来看,最受学生好评就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学院针对小型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已建立了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除了聘请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还聘请国有煤矿已退休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为外聘教师。在任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师中,有的是云南省煤炭行业技术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有的参与了云南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并经常带学生到煤矿实习,对全省小型煤矿的地质特征、开拓方式、采煤工艺、机电设备等非常熟悉,在如何培养优秀的煤矿专业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对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学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年龄结构相差比较悬殊,在参加培训的同一批学生中,年龄跨度可以在18~50岁之间。

(2)学历层次参差不一,同一班上的学生中有的是专科或本科学历,虽然原来所学专业不是煤矿主体专业,但基础知识较扎实,培训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强。有的是高中学历,甚至有的只具有初中学历。

(3)工作经验的差别较大,有的在煤矿已经从事相关专业多年,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有的是才从事煤矿专业,对煤矿有一定认识,也有的刚被录用到煤矿就送来培训,对煤矿生产完全没有概念。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