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6 23:33:48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1

这一学年,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配合柯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工作,促进全区教育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学科教学整合和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在学校行政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在全体新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可观的一步。

1、加大投入,完善条件。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战略。为此,区教文体局和学校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环境,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以最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20*年9月,学校鼓励每位教师购置笔记本电脑,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同年10月,学校在原有的“班班通”的基础上,再在全校区范围内构建无线网络,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灵活性。

11月,学校耗资3万多购置了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兴元素。

20*年9月,学校投资30多万元,改建了原有的微机教室,配备了50台学生机和1台教师机,以及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五套多媒体电教讲台和液晶投影仪。

10月,学校又提供补贴,为10多位新进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

一系列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给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

2、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方面,我们致力于健全管理机制,走规范民主之路,创务实高效之风。

首先,修订考核标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去年《新星学校教师考核条例(试行稿)》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将笔记本电脑的应用作为教师日常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运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充分发掘学校网站的潜能,为信息化管理创设良好的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2006年11月,学校网站全新改版,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具体运作情况,新增了部分栏目譬如教师博客、校本教研、电子书库等,由宣传办的毛洪星老师总负责,另外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承担了学校网站的各板块。各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积极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更新,优化校园网站建设,实现网站在教育宣传、交流、管理、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五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建管用并举,使学校网站切实有效地为学校的管理服务,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班班通、教师电脑和校园网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积极筹建信息资料库,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本学年末,我们结合教师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认真做好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把本学期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设计和制作的优秀教案、课件集中起来,建立完善学校网站资源库,统一管理。

第三,坚持履行检查制度,使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运用更趋规范。组织各信息技术教师实行机房包管责任制,校园信息化建设分管制。信息技术小组定时进行微机教室使用情况检查——机器设备的合理操作、卫生情况以及相关的记载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分配各个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运用教室三机(计算机、数字投影机、实物投影机),规范记载,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要,促进了信息化设备使用的效率,同时还确保了信息化设备的完好率,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系统的优化运转。

第四,在维护方面,我们坚持实行维修制度。信息技术组及时地给各位同事提供帮助,解决大家的难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如果信息技术组的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联系供货商。尽我们所能,努力提高维修工作的效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五,制定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将教师合理运用校园办公系统纳入教师考核条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由于认真执行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等得到显著提高,设备的损坏率明显下降,各方面的关系协调有序,信息技术教育系统运转高效,充分显示了整体效益。

3、深化科研,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是信息技术教育向深入发展的先导。本学年,我们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开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互学的良好局面,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素养,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查小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品牌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年11月,我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认真组织,每位信息教师都参与其中,为上课教师进行反复听课、评课。*年3月,区里举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教导处牵头认真组织初评,严格把关,从而确保选送教师的优质。同年在区20*年度电化教育研究课题评比中,由我校毛洪兴老师执笔,王贵兰、刘健老师共同参与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荣获区一等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有了这样强大的信息科研的队伍,这样执著的钻研精神,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重视培训,提高效能。

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齐全的设备还需要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要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先由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再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组织教师培训班,先后举办了电脑操作培训班、课件制作培训班、笔记本电脑管理培训班等等。为普通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使用频率,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实行全额培训,从而达到整体提高。

二、存在不足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园网安全维护问题需要有关教师进一步接受专业培训;学校网站还要进一步积极创建班级主页、部门主页、学科主页等一些特色栏目等。

积跬步而致千里,怀豪情而绘宏图。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为平台,以特色建设为方向,高质量、高标准地、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铸精品,创特色,进一步开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真正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师需要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内涵,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星学校2009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和思路

我校在20*年里提出了在2009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学校网站的课程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部分教师能参与到丰富、完善、系统的新课程标准资源库的建设,所有行政和老师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中心的各大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我校与教育系统之间方便、快捷、安全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新的学年里,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应用引领”为指导,以技术的安全保障和有效支持为基础,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个学年重点工作:

一、保障网络安全畅通,支持应用的正常开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校园中,保障网络安全通畅,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极具挑战的工作,它有利于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层面的不断扩大,切实保障校园网的安全畅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工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保障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库、FTP服务器、图书馆数据库等多个应用系统的正常工作、做实后台支持、数据备份等技术支持工作。每周定时对各服务器进行杀毒,杜绝病毒对系统的影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制,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把网络的安全畅通与专业人员的工作成绩相挂钩。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1、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队伍自身建设,形成专业理论扎实、信息技能过硬的教育信息先进团队。学校的信息化队伍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富有进取心的队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一个学年里,更要重视这支队伍建设,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各科室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治理结构,充分建设以业务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组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懂技术、熟教学、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三是要加强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处理好小学部与初中部之间、各科室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信息化建设良好氛围。

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强信息化队伍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建设,意在提高信息化建设基础,加强全员信息化素养,主要分3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校领导和全体中层领导干部,每年举办1-2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讲座。

第二个层面:各部兼职信息员,每学期进行1-2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第三个层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安排中期检查,开展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其中一些具体的安排如下:

对部分制作课件仍觉困难的教师进行继续培训,力求使我校40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会做ppt和flash课件。保证全校教师人人会上整合课,凸现信息化特色,确立我校信息化的整体优势和领先水平。然后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个高质量课件充实资源库。在青年教师中形成赶、学、比的精神,充分挖掘一批有潜力的新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2、推进校校通平台的使用

2009年我校将在全面启动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校校通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工作。下个学年将细化项目分管人员,熟悉项目操作流程,更加充分合理运用好平台。

3、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为配合区电教馆将电教工作实到实处,下个学年学校将利用现有的设备,将现有的电教资料适时合理地运用起来,使其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将积极培训教师,学会下载、整合、使用远教资源,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正确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督促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电教资料,并按要求填写、整理有关的归档资料。

4、有序开展、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加强各部门主页的建设

学校主页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好坏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具体的落脚点,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形象。目前有些主页内容长时间未更新,页面缺少内容,特别是教师个人博客。下学年将进一步加强对主页的建设与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加快网页更新力度,提高各部门主页质量要求。对原各部门的主页进行全面检查,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进行更新及改进。

(2)为再次迎接省里优秀网站的评比做准备,适当调整学校主页设置;积极提交学校教育教学新闻信息,每月向宣传中心提交的信息量不少于1条。

(3)落实学校信息化基本要求:

A、45周岁以下教博客管理:每学期发表文章不少于6篇,其中自己创作的文章不少于3篇。(创作文章包括参加各类讲座、听课等教研活动后的心得体会、教育教学论文等)。

B、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于暑假中、下学期开学前上交一个高质量的网络课件。

C、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D、教师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不得缺席。

E、班级主页、学科主页都要着手建设,并且保证每两星期更新一次。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版权所有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评价、检测机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21-05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更是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规划》就明确把“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到“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的高度;《纲要》也把“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列入下一阶段国家教育建设的重点。教育管理信息化“要不要建”,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建什么”、“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在我国教育领域、教育管理信息化领域却仍有争议。从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下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从整体来谋划各部分、各元素的功能定位,从全局来明确各主体、各层面的建设职责。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刻不容缓。

所谓“顶层设计”是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和方式,其本义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考虑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以集中有效资源,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1]。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2]。当前,顶层设计的理念已逐步渗入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各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顶层设计”这一理念的内涵来看,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应当包括对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应用方式、各方权责、推进步骤、实施策略、保障机制的全面规划。这七个方面互为因果、丝丝入扣,任何一方面的脱节都有可能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达成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对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必须从这七个方面全面入手、综合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由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地市区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组成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谈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解。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2012年颁布《纲要》与《规划》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点,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路线图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建设任务,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一批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全国各地和学校全面部署与应用。应当说,这几年的集中投入使得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从国家层面来看,经过一个阶段的建设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初见成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已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按照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的原则基本建成了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学校)、中小学校舍、高校学生学历学位和就业等基础数据库,部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联网开展学生转学业务网上办理,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家长,实现了学生数据动态更新。这些工作在考试招生、学生就业、教育经费监管和遏制数据造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地方和学校层面来看,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学校不断挖掘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深度,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各地区、各学校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建设和应用局面。一些省市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扩展应用,将业务管理与系统应用深度融合;一些地市和区县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云平台,依托高速互联网实现了区域内学校管理平台的云应用,降低了学校信息化运维成本;一些学校将管理信息系统下移至课堂、实验室,将教学与管理有效融合,为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师生教学效能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即时分析。在这些地区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在支撑和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已经产生令人振奋的积极影响。这些探索为加快推进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毋庸讳言,当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协同性问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取得相当进展,如果将其置于体系之中,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合,则更能充分发挥该系统的功能。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各层面、各条线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有效协同。从深层来说,核心问题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中各元素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各层面的任务分工不够清晰;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尚未厘清。目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方案》,不过从《方案》文本和实际推行来看,主要着眼的还是国家层面;《方案》所提到的地方和学校的建设职责,更多是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要“配合”教育部完成国家任务,而对地方和学校自身所关心的问题并没有提供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指导。此外,《方案》没有对参与全局建设的地方和学校的权利进行阐释,地方和学校的建设思想还没有完全与国家形成一致,建设热情也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容易变成某一层面、某一主体的任务,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服务的广泛性问题。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建设权责不够明确所导致的协同性问题会直接影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性。过去的数据管理系统是按照教育类别和业务线索进行建设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一直存在,数据往往缺乏一致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为数据采集重复、统计口径不一,导致学生人数、学校数量等基础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存在差异,数据不一致情况还没完全消除。此外,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虽已初步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用,但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各层面的数据共享也尚未实现,这也影响了各主体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和速度。

第三,长效机制问题。一是运维队伍问题。近年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快速推进,省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技术人员普遍不足,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没有专职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岗位;信息化技术人员收入和待遇普遍不高,职称晋升困难,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导致骨干技术人员的流失。二是经费配置问题。教育信息化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没有明确规定,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经费投入都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快速的发展需要,部分省市甚至由于缺乏政策依据,相关经费难以获得财政支持。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仍然集中在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管理软件建设费用、开发人员费用等的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教育信息化经费以项目建设经费为主,缺乏持续的运维服务经费支持,导致出现系统建设完成后难以持续运行。三是建设机制问题。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还是政府,尽管一部分企业已经投入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领域,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还未理顺,市场的活力尚未被全面激活,使得一些高品质企业面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观望犹豫,也造成了目前该领域建设企业的鱼龙混杂,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整体品质。

以上问题恰恰反映了当下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中亟需填补如下空白:《方案》说明了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即解决了国家层面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但《方案》的属性决定了它没有说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类办学机构(学校)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对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给出总体思路,从而明确各层面、各主体的责权利。“教育治理”目标的提出无疑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 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难题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转型。“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管办评”的分离,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这个格局的核心是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管理体系、以学校为主体的自主办学体系和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评价体系三者构成的。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使这三大体系边界清晰、独立运作,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分而不离、全面提升。

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管办评”三大体系的构建形成、分而不离,信息化是核心支撑;明晰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职责和关系,信息化是有效途径;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信息化是有力保障。“教育治理”理念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至关重要:“教育治理”概念中包含的依法治教、区分权责、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和广泛参与的理念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甚至可以说,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前提,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当下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和应用的目标是: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发挥各主体作用,积极建设各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通过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全面应用,规范管理过程,推进信息公开,提高科学决策,做到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三、 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治理”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明了建设方向也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必须将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基础和依归。因此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贯彻应用为导向,服务是核心的方针,使得各主体在应用中充分认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在服务中凝聚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共识;应当秉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理念,充分尊重各层面的实际需求,从而调动各主体的建设热情;坚持数据共享,核心业务系统统一规划部署的举措,通过数据共享使各主体充分获益,最大限度激发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潜能,通过核心业务系统统一规划部署实现教育核心业务和核心数据的上下贯通。

根据上述原则,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可以从建设、应用、服务和保障四方面确定思路。

第一,建设目标:建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教育部根据《方案》建立全国学生、教师(职工)、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并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推动学生管理、教师(职工)管理、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核心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核心系统”)在地方和学校的建设与应用。核心系统由教育部统一设计开发,地方和学校免费使用。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做好核心系统的部署与应用工作,建立地方学生、教师(职工)、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适用于区域内多个单位使用的通用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通用系统”)及单位内部使用的特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特色系统”)建设应用工作,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基本形成以核心系统为主干,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为支干的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

第二,应用目标:支撑和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所谓“伴随式收集”指的是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管理过程中实时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完成数据收集,不同于以往人工采集数据,逐级上报获取数据的方式。)和教育基础数据全国互通共享,积极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应用,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应用(以下简称“五项应用”),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决策支持科学化、数据获取伴随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公共服务人性化,充分释放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潜能,使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支撑和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五项应用”在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覆盖。

第三,服务目标: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引导各类学校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服务学校教学、管理各项事务,直接面向每一个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个人教育空间、学习空间、管理空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应用积极性,在学校内部实现管理平台全覆盖、管理教学相衔接、个人空间全接入,打破壁垒,使每一个教师、学生、管理者都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者、应用者,将管理信息化打造成“智慧校园”的基础。

第四,保障目标: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格局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利义务;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学校、社会及企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格局中,教育部的职责是统筹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规划,指导各地各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规划和推动实施。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开发教育部本级信息系统和全国部署的业务信息核心系统;出台核心系统接口标准;组织推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建设全国管理信息化的公共技术与安全支撑平台;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和编码体系,建立国家教育编码库;总体推动信息化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广泛地应用。

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是遵循教育部关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工作要求与规范,制定适应本省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状况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指导所辖地市区县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主要具体任务是:配合教育部部署国家教育管理核心信息系统,组织在本地区的应用;统筹规划和组织开发本级信息系统和全省的通用信息系统,建成本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出台本级通用系统接口标准;进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为本地区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的云服务;配合建设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与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化在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广泛的应用。

地市区县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根据实际教育管理职责,进行规划实施。对基础教育以区县统筹为主的地区,地市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可以参考省级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部分业务进行安排。对教育统筹比较多的地区,地市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要与区县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小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进行全面规划统筹,按照具体业务分工进行安排。主要任务是:配合教育部、省教育部门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组织在本地区的应用;组织建设所辖区域集中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管理信息通用系统;出台本级通用系统接口标准;开发和应用本单位教育行政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建成本区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充分集成整合,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办公办事服务。

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职责是,构建以管理和教学为核心、以师生应用为导向、针对不同学校类型特点的业务管理系统,以实现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再造,使学校成为各级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动态数据源。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核心系统应当涵盖学生基础信息管理、教师基础信息管理、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三类应用,原则上由国家主导统一建设。通用系统主要涵盖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师发展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和协作交流管理等应用,原则上由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统筹建设。核心系统和通用系统采用“云服务”的模式提供各类教育机构(学校)使用。特色系统即指各类教育机构(学校)自主开发建设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如班级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等系统。学校可以通过特色系统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突显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特点。学校特色系统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标准和规范。

四、 总结与展望

加强改革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现阶段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教育部着手出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南》正是为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理念、规划层面,还应该转化为行动,唯有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真正付诸于实践,才能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使参与教育的各种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使创造教育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4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前提;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学期工作计划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其中,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保障。我校充分意识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来建设,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如下:

一、健全组织,科学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由焦xx校长任组长,沟xx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办公室主任、专职教师、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信息中心由校办公室刘xx主任分管,信息技术教师邓xx老师具体负责。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每个年级每个班有一位学生负责班级的信息化工作,信息技术教师适时地对各班的负责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能配合各学科教师做好班级电教方面的工作。

我校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教育技术人员,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布置工作任务。学校将信息技术工作纳入年度教学实绩考核,与评优、职称晋升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大投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投入。学校建有学生用机房1个,内有计算机57台,现有教学班37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校产、教务、学籍等均实现电子化管理。学校为丰富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特订阅了《电脑报》,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

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平台,与省市县教育资源网能够实现互联,有资源管理制度。我校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能够积极组织教师注册省、市教育资源网,引导、鼓励教师上传、下载和应用教学资源,研发、管理、存储校本资源。各年级备课组积极整合资源,设计本学科导学案,备课组电脑上及时存储本学科教学课件、教案、导学案等资源,为我校校本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

以上设施的建设,使得学校形成了现代化教育系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重视校园网站的建设,将之视为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和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所依托的设施。学校也高度重视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并把“共享合作”作为丰富校本资源的重要方法。一线教师原创的教案、课件、试卷是我校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将这些内容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分工合作有效的上传到资源库中,以备教师调用共享,有效节约人力资源。

三、强化应用,促进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确保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在每次的课堂大比武、课堂展示等活动中,鼓励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写出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措施的实施,老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多媒体并非神秘,只要好好学,咱也能应用”“很不错,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比以前爱学习了”“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的比以前多了,我又学会了一项操作程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把教师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列为重要的工作,根据“培训在先、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培训实行签到签退,做到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培训方式也是多样化:集体讲解,教师互学、能者为师,培训地点由集中到分散、由集体到小组。

经过培训,大多数教师都已掌握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具备的能力,为确保教师顺利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们应用起到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加上制度保障,我校教师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导处教学常规检查方式等进入信息化新时代。为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交流,在腾迅qq上建立了xx城关中学教师群。鼓励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和微博。

2、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良好成绩。

在每学期实行多媒体教学期间,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鼠标轻轻一点,所有教学内容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声、图、文并茂,繁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大为提高,“连以前不爱听课的学生也在认真听讲了”,这是老师们在交流时常说的一句话。学校现有x%以上的教师懂得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校本教研探索实践公开课。

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和在线资源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适时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老师们也是受益匪浅。在XX年陕西省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中,我校1233名学生参加,其中一名学生获得中学组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中学组三等奖。在“全国第xx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有被评选出3件优质作品选报市电教馆参评。

3、提高应用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5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前提;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学期工作计划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其中,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保障。我校充分意识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来建设,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如下:

一、健全组织,科学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由焦XX校长任组长,沟XX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办公室主任、专职教师、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信息中心由校办公室刘XX主任分管,信息技术教师邓XX老师具体负责。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每个年级每个班有一位学生负责班级的信息化工作,信息技术教师适时地对各班的负责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能配合各学科教师做好班级电教方面的工作。

我校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教育技术人员,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布置工作任务。学校将信息技术工作纳入年度教学实绩考核,与评优、职称晋升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大投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投入。学校建有学生用机房1个,内有计算机57台,现有教学班37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校产、教务、学籍等均实现电子化管理。学校为丰富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特订阅了《电脑报》,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

学校建有教学资源平台,与省市县教育资源网能够实现互联,有资源管理制度。我校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能够积极组织教师注册省、市教育资源网,引导、鼓励教师上传、下载和应用教学资源,研发、管理、存储校本资源。各年级备课组积极整合资源,设计本学科导学案,备课组电脑上及时存储本学科教学课件、教案、导学案等资源,为我校校本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

以上设施的建设,使得学校形成了现代化教育系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重视校园网站的建设,将之视为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和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所依托的设施。学校也高度重视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并把"共享合作"作为丰富校本资源的重要方法。一线教师原创的教案、课件、试卷是我校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将这些内容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分工合作有效的上传到资源库中,以备教师调用共享,有效节约人力资源。

三、强化应用,促进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确保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在每次的课堂大比武、课堂展示等活动中,鼓励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写出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措施的实施,老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多媒体并非神秘,只要好好学,咱也能应用""很不错,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比以前爱学习了""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的比以前多了,我又学会了一项操作程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把教师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列为重要的工作,根据"培训在先、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培训实行签到签退,做到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培训方式也是多样化:集体讲解,教师互学、能者为师,培训地点由集中到分散、由集体到小组。

经过培训,大多数教师都已掌握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具备的能力,为确保教师顺利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们应用起到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加上制度保障,我校教师的备课方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导处教学常规检查方式等进入信息化新时代。为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交流,在腾迅QQ上建立了XX城关中学教师群。鼓励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和微博。

2、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良好成绩。

在每学期实行多媒体教学期间,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鼠标轻轻一点,所有教学内容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声、图、文并茂,繁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大为提高,"连以前不爱听课的学生也在认真听讲了",这是老师们在交流时常说的一句话。学校现有X%以上的教师懂得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校本教研探索实践公开课。

3、提高应用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扎实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工作。

二、总体目标

推进贫困地区行政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三、责任分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连片特困地区内农村互联网覆盖和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宽带接入。

教育部负责梳理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宽带接入需求,做好校内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负责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贫困村信息员,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

国务院扶贫办负责统筹协调,提供贫困县、贫困村等基础信息数据。

四、阶段任务

(一)2014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成连片特困地区内2/3的已通电但不通互联网行政村的互联网覆盖,并实施农村学校宽带接入。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上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科技部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二)2015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内已通电的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教育部基本完成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到2020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基本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内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教育部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农业部会同科技部基本完成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引导

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将连片特困地区互联网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优先目标予以同步推进,确保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信息化实施效果。

(二)做好沟通协调和年度计划

国务院扶贫办提供贫困地区行政村信息,每年2月底前统计通报贫困村变化调整情况。教育部提供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基本信息和需求统计,每年2月底,统计通报连片特困地区内学校调整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做好互联网覆盖年度推进计划和完成情况汇总,通过“通信村村通”工程工作机制,将扶贫目标村任务分解到各相关省通信管理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企业集团,并督促电信企业集团做好实施工作。

每年10月上旬,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沟通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0月底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总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实施效果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规划 区域 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美国;教育信息化;网络连接;“连接教育”行动计划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69-05

2010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了《变革的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标志着本届政府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工作纲要形成并构设了基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模式。2013年6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穆尔斯维尔的一所学校发起“连接教育”(ConnectED)行动计划。会上,奥巴马向在场的学生、教师以及全国民众承诺将号召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FCC)用5年的时间让全国99%的学生连接上高速宽带网络。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召集来自全国的100多位学区高级负责人在白宫签署了“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Future Ready District Pledge)。这标志着以“技术推动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将在学校层面全面展开。

一、 ConnectED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教育部差不多每过5年就会颁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文件,来指导每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联邦教育部在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相继颁布了4部指导美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①。从颁布的4部文件来看,每一部都反映了在这一时间段内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美国已经达到97%教室配有电脑,93%教室能够上网,教室中学生与电脑比例达到5.31的水平[1],但是与韩国100%的学校已经实现高速网络相比较,美国仅为30%,显然已经落后了。此外,统计还显示美国教师在教学时间内使用电脑的比率通常为40%,有时为29%[2],并且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感到不适应,这更加剧了美国对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能力的担忧。ConnectED行动计划正是建立在学校网络速度不佳,设备需更新换代,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以及他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之上而推出的行动计划。这有望成为实现美国教育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际教育竞争愈演愈烈,这使得各国都在提升本国教育质量上做足文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未来国际竞争力水平,所以近年来诸如PISA、TIMSS等国际测评项目吸引着大量国家参加。每次测评成绩公布后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大讨论。排名靠前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膜拜和赞赏,而对于排名不理想的国家来说,受到的批评亦是不绝于耳。在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排名面前,成绩不理想的国家不得不反思本国的教育与他国存在的差距并力图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在美国表现的十分明显。2009年美国学生在共计65个参赛国中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排名分列30位、23位和17位[3]。在2012年的结果中,各项排名也毫无进展。令美国人不安的是,在亚洲,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各科测试成绩领先于美国,而在西方诸如芬兰、加拿大也遥遥领先。这样的结果使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在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说:“非常糟糕,2009年PISA的测试表明美国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奥巴马总统也表示:“如果我们今天在教育方面落后,那么我们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落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间教育竞争下,美国正积极采取各项改革措施来促进关键学科的成绩,提高教育质量。显然,ConnectED行动计划也是想通过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来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良方。

(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外在举措

在2010年5月美国教育部的《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强调本届政府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缩小所有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不论其种族、收入、家庭,都要保证其顺利从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学习。该报告提出了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5个方面作出改革提高学生成绩,并加强学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4]。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交互性、个性化的特征,但糟糕的是,虽然美国目前一般的学校都拥有了像家庭一样的网络连接速度,但是这样的网络速度却在为超过家庭人数200倍的人服务。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网络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5]。而宣布实施的ConnectED行动计划正是奥巴马政府通过落实其信息化教育政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人们对网络和信息越来越充满期待,因此希望学校也能够将高速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教师就能够利用好高速网络并通过电子教学设备和软件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也会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充满兴趣。此外,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奥巴马政府对国民的许诺,本届政府在学前教育、择校、学生贷款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一定成效。而ConnectED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全国所有学校的网络覆盖和电脑连接保证每个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显然,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机制

奥巴马政府宣布实施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号召联邦通讯委员会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建立高速的数字化网络连接美国的学校和图书馆,确保99%的学生能够从先进的教学方式中获益。作为E-rate(教育折扣计划)②项目的升级,ConnectED行动计划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项目资金确保这些技术进入到学校和教室。在项目设计蓝图中,联邦教育部勾画了项目实施的框架,见表1[6]。

表1 ConnectED行动计划实施框架

升级网络连接

(upgraded connectivity) 该计划将在5年内,在学校和图书馆通过下一代宽带网络和高速无线网,连接99%的美国学生。

教师培训

(trained teachers)

该计划将投资用于提升教师技巧,确保美国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获得支持和培训,以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业。联邦教育部将与州和学区一起努力并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有策略的投入到这些职业发展中,以此来帮助教师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与技术要求。

以私营企业创新为

基础

(build on private-sector innovation) 来自企业的资助将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到功能丰富的教育设备并且这些设备与一般的教材相比越来越具有价格优势。高质量的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内容与在全国范围内被采纳和实施的大学和职业准备的标准相一致。

(一)发展目标

ConnectED行动计划从宣布实施之日起就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以及明确的发展目标。在2013年6月6日,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穆尔斯维尔的一所学校的公开演讲中就明确地表述了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那就是在5年内让全国99%的学生享受到高速宽带网络。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在美国1996年联邦教育部颁布的《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后,政府通过了E-rate计划并全力支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在教育的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09年,美国所有公立学校连接到网络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77%上升到97%,而奥巴马在ConnectED行动计划中宣称将全美99%的学校连接到高速网络。这单从数字上来看并非难事。但是考虑到其目标是基于网速不低于100Mbps,甚至达到1Gbps的高速网络连接,因此完成这一项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

此外,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有线的网络将学校连接起来,而且还要求实现学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无线电子设备进入到教室和课堂。ConnectED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网络的升级和无线网络的覆盖并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软件引入到学校和课堂,从而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因此,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设定是具有挑战性但符合美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需求。

(二)资金设备

1996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1996年电信法案》(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该法案旨在通过E-rate计划使全美的学校和图书馆都能够通过打折优惠享受到高质量的电信网络服务。此次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将继续使用FCC实施的E-rate计划的项目资金。在此基础上,FCC将在两年内额外投资2亿美元来专门发展学校的高速网络连接。国家通讯和信息部门(th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 也将在技术上为ConnectED行动计划提供支持。特别地,美国电信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将通过普遍服务基金(The Universal Service Fund)再次加大对偏远乡村地区的优惠力度,使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好发展。教师培训费用方面,联邦教育部要求各州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第二条(titleI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利用好现有的联邦补助资金,并与各州合作向教师培训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使教师能够顺利接受培训。此外,计划还将使用《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第六条(Title V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资金用来培训教师掌握基于电脑技术的学生评价方式。除了政府的资金保证外,连接教育计划还有来自企业的捐赠。自2013年ConnectED行动计划推出以来,各大企业的捐赠热情高涨[7]。美国企业承诺在未来将贡献总计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设备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连接教育计划已经汇聚了超过4亿美元的项目资金和教学设备软件。

(三)教师培训

随着电子教育产品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不断增多,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谁就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更胜一筹。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技术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在课堂进行指导,这一美好的愿景是很难实现的。

在ConnectED行动计划中,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能够在课堂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该项目的教师培训重点也将放在教学技巧和教学工具的运用上。ConnectED行动计划将通过网络的换代升级给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只要通过学校的高速网络,教师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专家的授课示范。“技术提高教育”(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EETT)项目将使更多教师得到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项目将支持教师建立起专业的网络学习社区,使来自全国的教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实时评估,这样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全新的在线交互性课程能够使教师清楚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及缺点,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见,如果不通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很多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此外,联邦教育部还专门开发了基于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手册对教师培训作出指导。项目还将会加大学校间、学区间乃至全州、全国的教师交流活动,并组织教师学习及经验的交流分享。

(四)学区承诺

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在白宫召集到来自全国100多个学区的负责人并签署“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此举旨在号召学区和学校加入到ConnectED行动计划中,通过学区和学校的努力工作,为学生和国家的未来做负责任的学校。在会上,奥巴马表示项目实施一年来已经筹集到大量资金,并且有诸多企业参与其中为学校提供教学软件及设备,目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学校层面实施和推进。签署“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每个学校和学区为基础,为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

“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区承诺”的签署主要要求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承诺:在学校内促进和领导形成数字学习文化;帮助学校和家庭过渡到高速的网络连接;使教师能够得到接受专业学习机会;加快步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设备;提供有质量的数字学习内容;提供数字工具来帮助学生和家庭再上新台阶;指导其他学区并帮助它们过渡到数字化学习[8]。

由此,以“为未来做好准备学校”(Future Ready Schools)作为主力军促进美国数字化学习的ConnectED行动计划在学校层面顺利开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网站、举行定期的研讨交流峰会、研发了专门的专业教学技术学习手册并积极开展专业的培训工作等。在十多个州,签署承诺的学校将定期组织峰会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讨论交流。其主要的工作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职业学习;技术、网络、硬件;预算和资源;数据、隐私;时间的利用;社区合作关系等[9]。

三、简评

虽然美国ConnectED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行与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密不可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ConnectED行动计划的实施,上至总统为其热情呼吁,下到各学区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工作,这说明项目本身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目本身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灵活的实施方案更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美国ConnectED行动计划,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如下启示。

(一)重视在阶段规划下的具体项目实施

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的构建,并在这些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切合实际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项目。美国联邦教育部自1996年以来,已经颁布了4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而在每一部规划方案下又开展切实的实施项目,以此来推动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2010年颁布的《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从整体规划了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方向,具体通过“教育折扣”项目提供的资金升级网络连接,继而实施ConnectED行动计划与企业合作发展高速网络、培训教师,从而完成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实施项目,注重教育信息化的阶段规划并通过各具体项目来展开实施,从而完成目标。

(二)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美国政府除明确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教育折扣”计划为教育信息化注入资金外,还号召各大企业投身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在以总统为代言人的引导下,多家高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动计划中,并给项目提供了资金、终端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软件等,大大减轻了政府负担。反过来,学校在设备采购、教师培训、软件升级等方面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回报。因此,政府-学校-企业间的互动形成了双赢的模式,从而保障三方收益。当然,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为美国的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ConnectED行动计划非常重视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开展专门的项目为教师服务。除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到电脑教学设备外,更加注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灵活的使用教学软件实施个性化教学,并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和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公平问题

ConnectED行动计划思路是以提升学校网络连接和更新电子教学设备为核心,以E-rate为主要手段推行,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助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已实施多年的E-rate项目,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不仅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美国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因为其实行的对偏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政策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保证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发展。ConnectED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对美国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和升级,使教育信息化带给他们的不是“数字鸿沟”而是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2]Teachers’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U.S. Public Schools :2009[EB/OL].[2015-03-01].http://nces.ed.gov/pubs2010/2010040.pdf/2015-3-1.

[3]PISA 2009 Rankings[EB/OL].[2015-03-02].http:///pisa/46643496.pdf/2015-3-2.

[4]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EB/OL].[2015-03-10].http://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2015-3-10.

[5][6]ConnectED:President Obama’s Plan for Connecting All Schools to the Digital Age [EB/OL].[2015-03-10].https://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docs/connected_fact_sheet.pdf/2015-3-10.

[7]ConnectED Initiative[EB/OL].[2014-10-05].https://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k-12/connected/2014-10-5.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9

摘 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管理,为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我们需要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化管理。近年来,随着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和培养目标的转变,不断增加了教务管理的工作难度。为了满足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原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教学管理的瓶颈,教务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高校独立学院为例,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从多个方面作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新;教务管理;信息化应用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子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向学分制的模式中转变,国家教育部强调以学生为本,换句话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对教育管理进行实施。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高校应该重新考虑自身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要跟上技术的步伐,赶紧时代的潮流,在教务管理上也要设计出自己新的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情况。

一、独立学院教务管理概况

独立学院,其管理模式和管理过程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尤其是学院的财务、大部分师资、教学、学生都是独立于母体大学的。一些教务管理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适合校本部的其他学院,但未必适应现在的独立学院的教务管理。就目前形势而言,独立学院急需设计和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务管理系统,使学院的教学教务能够更加合理化、自如化、信息化,同时,还希望通过该系统的运用,最好能使教学过程简单化,实现同母体的资源共享但不受其监管,有自己的教学管理权限,打破以往要找领导审核后手工签字带来的制度烦琐,事实上可以将网络上兴起的数字签名技术充分运用于该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二级化管理和远程化异地办公。

二、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步伐在日益前进,这与现在有些高校落后的教务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格格不入,其教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数据共享与开放存在局限性。社会现代的进步,要求使用最少的人力来完成更多的工作,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时代观念要求下,就必须借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个平台的建设规模也将是浩大的。这不依赖于学校其它各个部门,只是局限于学校各个教务部门内部,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应是全校性的,但当前高校中诸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类型和开发技术的不同,使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二)独立学院管理制度限制。独立学院与普通的院校相比起管理模式和管理过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是原来学校的二级分院到现在的独立学院,最后逐渐地从母体脱离出来。但是很多东西还是受母体学校的影响,甚至依然受到管理,一些根本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上还是作为原来学校的二级学院模式依然存在,受到一级管理的制约,而且信息系统上的很多功能都是被限制的;在进行信息查询时非常的不方便,其功能也相当的不完善;有了信息更正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签字,找领导签字更是成了一大问题甚至是难题。(三)教务管理应用规划与设计不合理。高校一般都依托校外某公司或本校某院系来完成教务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研制,而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者并不直接参与或很少参与程序设计与研制。这就导致系统的规划者与程序的开发人员的目的所不同。程序的开发者对教务管理的认识是片面的,脑海里只有简单的整体框架,对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细节、相互关系以及一些特殊情况根本不了解。因此,程序的开发人员在完成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研制时必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考虑的那么全面,对功能模块的关联性、独立性以及扩展性很难把握,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适应高校教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三、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完善资金筹划,制定长远规划。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制定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长远规划,确定阶段目标,并将其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学校应着眼于全局从宏观上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协调,由于教务管理信息应用不是直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因此系统的普遍适应性较强但缺乏针对性独立院校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初始运行阶段,需要针对本校的管理特点不断探索和完善。(二)引进适合独立院校的学分制网络化教学信息平台。就目前的整体形势而言,要积极引进、不断开发、更加具有先进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很多高校引进学分制的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当然系统的引进,软件的开发,功能的完成,这些都要切切实实的与学校实际情况相互吻合,以校园网为基础,以点带面,并具有逐步扩展的特点,合理配制有效资源,方便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院多校区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而进行研发与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信息化应用的过程要科学规范,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便利。(三)注重教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科学性。独立学院必须把规划与设计教务管理软件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做系统规划时,不仅要研究国内高校的成果,还要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既要考虑其当前的实用性,又要考虑其高教改革发展的未来趋势。应对其进行立项,作为一项重点课题,吸纳软件系统的规划者和研制者进行合作研究。因此,需要由教务领导带头、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务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老师及其一线应用人员,保证研制的系统充分体现教务管理的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与具体设计,实现安全性、便捷性、及时性、实用性的要求。同时要保证该平台在后期研制具有扩展性、独立性等优势,以满足以后的更新升级。

四、结语

高校要大大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教务信息化应用是现代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理念,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的统一配置和管理。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具有科技最前沿的模块,实现校本部和独立学院之间,学院内部乃至和整个校园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篇10

㈠ 学校缺少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统一发展规划

1、由于校园网建设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实施时缺少连续性,导致不同时期购买的设备兼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只考虑一次性投入,而没有考虑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没有具体的校园网建设参考方案作为参照标准,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的资金投入情况来选择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这样就出现了各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差距较大。而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往往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设计,很少考虑校园网应具有的教学功能,于是出现了硬件设备及配置比较好,应用层次却较低的情况。

2、校本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计划性。学校大多采取外派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而没有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即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但也只是一次性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而且校本培训只重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致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普遍掌握不理想。

㈡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的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使学校成立监督机构,监督成员构成不够合理,而且并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等进行公开地监督检查。

2、学校鼓励政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机房设备维护,还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评职称、算课时量时却不能和主课教师同等待遇,致使教师很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很费时间,但年终评比时并无嘉奖,教师的积极性很受挫。

㈢ 校长的个人意识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更关心的是学校的经济来源和学校的升学率,缺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的深入地的思考。校长的个人意识也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例如一所学校的校长非常喜欢运动,校长就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却少之甚少。

㈣ 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信息化环境建设

1、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以及教师的排他心理,即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冷落,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2、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即本体性知识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还应包含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管理艺术、人际交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对于这些条件性知识,教师依然缺乏。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几点对策

㈠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1、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在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常规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资金,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充分分析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首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制定常规计划时也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部分设备的可扩展性;二是应变计划,根据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上面已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很快,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但要本着够用、能用、好用的原则。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并制定详细的短期和长期计划。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计算机维护技能的培训。

(2)从重单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

(3)从重个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到重教学应用培训。

(4)从重操作技能培训到教育思想、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教育应用并重。

(5)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体系到建立分层、分模块的培训体系。

(6)从一次性培训体系到建立发展性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中常使用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教师经专家的重点讲解提示后,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展开小组讨论,从而使教师参与到培训的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主要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㈡加强管理

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管理过程就是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操纵其运行,以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管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对学校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调整。学校建立监督检验机制,尤其是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监督成员应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家长,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达到监督的目的。以此保障信息化环境得到充分地运用,而不至于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完善鼓励政策。教师的应用与替代板书、由人“灌”变成电“灌”不是等同的,学校建立完善的评价及鼓励体系,应根据教师的应用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有所区别的对待。采取提职、奖励等不同形式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支持,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年终时职称的评定和奖金与任课教师机会同等。

3、管理者的再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十分重视管理者管理理念和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管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凭借组织赋予的权力,依靠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教师中建立起集中体现校长管理权威的管理力。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目前培训体制中很少提及校长的专门培训,日后也需加强校长培训,使得校长能够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特别是要善于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㈢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师资水平上不去,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就无法谈及。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工作。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的全面推进有待于任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⑴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教师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目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最缺乏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弱化教师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⑵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阐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在教师看到教学效果之后,就能自发的使用,其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产生冲突。

⑶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①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注意到全体学生,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地反馈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