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9 20:44:15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基层检察 装备建设 存在问题 建议

一、基层检察机关装备建设及经费保障情况

(一)科技装备建设情况

1、信息化建设情况。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改造机房和审讯室,改善了办公办案条件,基本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局域网、安装了部分通信网络设施,实现了“视频会议、语音通讯、数据传输”的三网合一。

2、办公通用设备配备情况。配有传真机、定密系统软件、档案管理软件、干部人事管理软件、案件系统管理软件等管理设备,安装了监控系统等

3、检察业务专用装备配备情况。配备了同步录音录象侦查取证设备、业务信息统计设备、诉讼档案管理设备、通讯设备、警车、枪支等装备。

(二)经费保障情况

随着检察工作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尤其是新刑诉法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要求更高,检察机关工作量和执法办案成本也有所增加,对检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费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基层检察机关派驻检察室内的建设顺利推进,建设资金的监管和项目的落实都需要抓紧,派驻检察室装备配套经费也需要尽快落实。这些任务既是计财装备部门面临的压力,也是发挥工作职能的舞台。基层院计财装备部门应深入学习高检院会议精神,结合计财装备工作情况,围绕深入推进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计财装备工作,研究贯彻意见,梳理问题与不足,细化落实措施,完善建设长效机制,在新起点上推动计财装备工作全面深入创新发展,为新时期检察工作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力。

二、基层检察机关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保障不足,科技装备建设面临经费制约

科技装备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基础建设,必须要以足够的经费为保障。它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日常耗材都需要有较多的资金来支撑。但在目前,基层检察机关的经费主要依靠当地财政拨款。虽然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了一定的设备费,但仍显不足。因此,基层检察机关特别是贫困地区检察机关对科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如在日常办公方面,由于网上办公办案还没有全面形成,单位内部公文的流转处理、综合管理事务等方面还靠人工运作;在自侦案件侦查过程中未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等,更谈不上购买高端精细等先进技侦设备了。科技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基层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规划管理不足,装备建设水平低下

一些基层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建设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盲目投入、盲目建设现象,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主要表现在:有的规划不合理不断改造、有的建设标准低不符合规范要求不断升级、有的统筹规划不到位造成推倒重建。此外,有些基层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三者有机契合程度不高,存在概念模糊、与现实脱节、实际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在运用"三位一体"机制开展检察业务中的自觉性不高,使信息化建设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技术人才缺乏,科技装备应用滞后

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建设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一方面,由于检察机关的准入门槛较高,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信息技术人才若要获得检察官资格还必须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致使真正有技术的人才不能也不愿进入检察系统工作,这是导致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的最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一部分干警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对信息技术的主动接受能力较差。

三、加强基层检察机关装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逐步实现计财装备管理规范化

为解决检察院的经费困难,近年来各地基层检察院先后制定了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办公经费及检察工作正常运转,但却无法保障检察院“两房”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装备建设等经费,而且由于规定的执行标准不能因时因势而灵活机动,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别就产生了各地检察院保障水平、保障力度不同。因此从长远看,要真正解决检察院经费困难,必须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适合检察院工作特点和发展需要的长效保障机制。减轻基层院靠自筹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而造成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这将有利于保障各级检察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以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有利于保证检察院独立行使监督权。

(二)整合保障资源,加大政法经费保障工作力度

信息化装备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和开发软件系统,必须要有足额的经费加以保障。基层检察机关办公办案经费普遍比较紧张,现行的经费保障体制,检察院的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同级财政拨款。因此,各级政府应按照“从优确保人员经费,加倍拨付行政经费,据实安排业务经费,集中解决专项经费”的要求,加大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真正实现部门预算,将检察院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部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推进信息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应用,以提高办案效率。要主动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重大投资项目要申请立项、安排配套资金,通过对上争取和自筹资金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同时加大督办、支持力度,指导基层院制定具体措施,帮助完善科技装备建设。同时,要合理利用资金,开源节流,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要注意紧缩内部其他开支,计划用好每一分钱,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强化计财队伍管理,健全基层计财装备机构建设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2

(1)通信规划工程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通讯工程的规划中,只有遵守了基本原则,才能保障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首先,要将通信工程的规划工作同城市的规划工作结合起来,在城市的规划指导下对通讯工程进行规划,使通讯工程的规划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与未来的发展。其次,要把社会的信息化需求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把提供最普遍的服务作为规划目标,在规划时要参照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使规划在标准的法律范围内。最后,在进行规划前,就要对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检测与测试,看其安全性与先进性是否能达到标准,与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是否一致。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

(2)通讯规划工程的相关内容。通讯规划工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要对通讯的目前和未来发展做出整体性的预测,一般是对邮政和广播的普及率进行预测。同时,对规划工程的原则及相关的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进,使规划工程更加合理与完善。能够对邮政和电信局的分区范围的发展进行划分,并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邮政设施规划中的应用。邮政设施在我国是覆盖面积最广、处理数据繁多、服务人们基本生活的一种通讯设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和符合时展的潮流,在邮政设施中也积极地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这样,就会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路线,不仅可以减少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并且将设计线路的过程变得更加简便,计算结果也更加准确,在减少了用到设计路线上的时间的同时,提高了路线设计的效率。在邮政设施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可以加强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的交流,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而且,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储存到了系统中,消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系统还会自动生成最便捷的通讯方式,保证了通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当邮政通讯系统出现问题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就可以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进行智能化的处理,这样,邮政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对这些故障进行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移动通信规划中的应用。在目前的通讯中,移动通信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未来通讯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说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在移动通信中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及时地监督与管理移动通信,尤其是在补办电话卡、申请办理电话卡、查询通信记录等方面。还可以促进各项工作向更加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既方便了用户,又提高了相关移动通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移动通信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广播电视设施规划中的应用。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的转换剂,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又一途径,广播与电视是通讯设施中比较古老和传统的通讯设施,但是在如今科技信息发达的年代,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广播电视在我国的覆盖范围更广、传播的信息量更大,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规划的时候,就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谨慎的考察与计算,减少相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可以使对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更加合理与科学,使各类的数据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用户的手中,在处理业务的办理、故障维修等方面的问题时,效率就会更高。

(4)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固定电话设施中的应用。目前的社会中,固定电话设施仍旧是人们通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固定电话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对通讯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到固定电话设施中是很有必要的。固定电话设施中涉及到的最基本业务就是开通固定电话功能,在办理的时候,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具体地址等一系列的资料,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将用户的相关资料储存到计算机中,就可以智能识别用户信息的准确性,对用户资料进行审核,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办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一旦固定电话设施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用户就可以拨打客服电话对问题进行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进行智能的判断,将维修任务指定到某一维修人员身上,这就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减少了对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社会保障;信息化;保险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信息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和相互联系。(1)管理体制因素。管理体制是制约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因素,存在着险种的分机构经办与实现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基金管理的分散性与建立集中式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之间的矛盾。(2)政策因素。近几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政策出台比较频繁,导致对核心平台的修改比较频繁,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政策的不稳定性与系统需求确定性的矛盾。

2.社会保障信息封闭,缺乏透明,无法满足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使用。(1)资金因素。资金问题一直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区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项,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资金地方负担,建设和运行资金不足与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并存的矛盾。(2)人为因素。这除了在制度、法律层面上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使用和监管体系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缺乏一套可供人民监管的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二、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责任,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系统规划和组织职能,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制定本地区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村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联系制度。对各地系统建设中遵守统一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建设进度。

2.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技术标准。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业务经办规程和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经办行为,优化经办流程,认真整理数据,做好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要严格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业务部分》、《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劳动保障系统网络IP地址规划方案》等。做好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以适应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市场综合月报数据库数据质量的检测和数据深加工,提供包括岗位空缺数、求职人数失业人员的各类分析报告,提高分析报告质量和信息使用的实效性。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改进完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丰富的测算模型,构建良好的数据和技术结合的平台。加强全省农村劳动力市场因特网站的建设,开发信息网站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

4.开展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建设,加快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体系,做好全省农村地区个人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的整合工作。应用软件以养老保险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医疗等险种,争取在“十一五”期末真正实现“五保合一”的应用网络,基本数据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统一的规范指导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站,向社会各界和收集保险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逐步实现农村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包括劳动力市场、地税、财政、统计等部门在内的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保险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场所。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使农村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个人账户、政策法规、热线咨询等信息,实现咨询“一线通”。

5.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并加强息队伍建设。要根据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努力争取向计划、财政部门申请系统建设的运行资金,也可考虑与银行等机构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落实资金。要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信息技术、熟悉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的工作人员队伍,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

6.重视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监控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加大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重点做好系统应用、数据权限、网络管理、机房设备等方面的安全工作,确保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的主题,以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以强化基础信息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为手段,全面整合劳动保障工作力量,优化配置劳动保障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劳动保障责任体系,创新劳动保障监管方式,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效能,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依托现有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划分基础工作管理网格和执法监督责任区域,进一步整合、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力量;依托现有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综合监管信息网络;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县范围内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到位、责任到人”的网格体系和“信息准确、数据齐全、资源共享、实时监控”的网络系统,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工作机制,为政府科学实施决策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维护权益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二、主要任务和管理措施

(一)建立基础工作管理网格。以镇为中心设置一级网格,以社区(村)为单元划分二级网格,由各镇劳动保障服务所承担网格内劳动保障基础管理工作。其具体职责是:编制各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社会保险覆盖工作;开展就业工作;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协助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等。

(二)划分执法监督责任区域。县、镇两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原则,合理划分监管区域,科学配置执法力量,加强执法监察工作。根据各镇经济发展实际和劳动保障工作任务,以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为单位,明确有关专职监察人员分工负责,具体协调指导责任区域内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依法及时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各监察中队可聘任劳动保障服务所工作人员为兼职监察员。

(三)充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力量。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整合内部力量,充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一线。为弥补现有基层力量不足和加强社区网格管理的需要,在各镇行政村配备劳动保障信息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招聘一批劳动保障协管员,逐步形成覆盖全县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劳动保障工作网络,有效地推动我县劳动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四)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以现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综合信息网络,重点建设适应网格化管理要求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子数据档案,并将用人单位、区域网格、监察机构和业务管理数据平台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实时采集、动态监控、综合运用各项劳动保障信息资源,提高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和执法监督的效能。

(五)加强网格管理目标考核。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推进工作,将纳入县政府对各镇政府(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网格化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的考核,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将劳动保障年度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到格、责任到人。

三、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决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全市计划生育示范乡为统揽,充分利用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提高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应用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乡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总体目标

以“两网一库两平台”(两网即:内网、外网;一库即:p&wis信息库;两平台即:人口信息系统平台和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为基础,构建全乡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体系。依托“两网一库两平台”,逐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生殖健康和优质服务信息管理、统计办公业务信息管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信息管理、综合决策信息分析及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全乡基本形成一体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宣传、服务、管理、考核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促进全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各村配备电脑、打印机各1台,接入互联网,安装p&wis系统、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系统。

(二)全面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由乡计生办组织对乡、村计生专干进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流动人口信息录入、交换等内容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每人达到对p&wis系统、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系统操作熟练,运转及时、准确。

(三)按照“四个对照”、“三个不漏” 和“两个杜绝”(“四个对照”即与派出所户口册和人口个案信息对照,与原卡档对照,与身份证对照,与本人实际情况对照;“三个不漏”即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两个杜绝”即杜绝造假信息,杜绝错误信息)的要求,各村(居)运转的信息必须与乡上的保持一致,要全面核对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各项数据,及时更新人口和育龄妇女的变更信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立信息完整、数据准确的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基层基础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要运用数据库自动生成各种报表、能够导出可供领导分析、指导和决策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信息,充分运用人口数据开展人口结构分析,运用育龄妇女数据库将应环孕情服务对象、节育对象、现孕对象、符合二孩生育对象名单、生殖健康检查结果、新进入(或退出)育龄期对象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对象名单等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到村级(社区),有效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从而推动人口统计信息化改革的进程。

(四)要狠抓基层基础台帐的录入、更新、反馈、传输。在摸底调查后,各村要将育龄妇女信息和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等基础台帐内容和新采集的情况全部录入微机。在录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实际应用能力,以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数据存档安全。数据上传时要坚持合理、及时、安全、准确的原则,数据拷贝给上一级前,必须通过数据逻辑审核功能进行审核,排除和修正存在问题后方可上报。

(五)加强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和网络建设。要以乡政府网站为依托,及时更新上报计划生育信息,开设政务事务公开栏目,接受群众监督,搭建一个反映诉求、维护权益、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坚持每天登录国家、省、市、县人口网站,提高网站点击率,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的新闻、政策、政务信息、工作动态和工作导向,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和任务要求,及时、全面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20__年12月20日---20__年2月28日)。完成计算机购置和宽带的接入。

培训辅导阶段(20__年3月1日-3月31日)。由乡计生办信息员对各村(居)信息员进行计算机操作、p&wis系统录入、运转、数据传输等进行培训,保证录入阶段的顺利实施。

录入应用阶段(20__年4月1日至7月31日)。各村(社区)将育龄妇女信息和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等基层台帐内容全部、准确、详细录入微机。同时,乡计生办巡回进行督查、指导,讲解相关的信息化知识及录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自查验收阶段(20__年8月1日至8月31日)。乡政府抽组人员对各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自查验收,验收结束后,报请县人口局、县计生协审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信息化是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乡政府将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定期督促、检查、通报制度,把加快信息化进程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保障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后续资金投入需求较大的项目。设备的换代与日常维护,网络传输途径改变与升级都要靠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因此,要加大信 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硬件更新和日常维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机电设备信息化正在全面展开,很多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尝试,有的从通讯调度入手,解决自动化系统的网络与通讯基础;有的从ERP的角度来实现信息化;有的利用现有的CONTROLNET等自动化系统来实现自动控制。然而,总体来说,信息化项目失败的比较多,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机电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盲目地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有效的提升机电设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必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提升应用水平。

1 机电设备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技术保障

信息化技术是将一台计算机切分为数台的计算机。如果反过来将数台计算机通过虚拟技术连接成一个大型的运算中心,就能通过这个运算中心来实现对机电设备的云端运算,因此信息化可以说是云端运算的底层技术。在实际运作上,机电设备中的硬件就算不再工作,也仍然会消耗可观的功率,解决的方法除了可以关闭不用的组件外,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尽量让服务器处于高使用率的状态下。

信息化就是在一个实体主机上,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每个操作系统可以自主执行其应用程序。云端运算的基础之一就是信息化,即多部虚拟主机(VMs)通过虚拟层的超管理器(Hypervisor)做中央处理器(CPU)、内存(Memory)、与输出入装置(I/O Devices)的仿真(Emulation)。就像云会飘、会聚集、会分散一样,虚拟主机可以动态的一道不同的实体服务器上。而虚拟主机可因分散负载(Ovlerhead)、故障转移或资源集中(Consolidation)等因素来进行实时搬移。在机电设备信息化技术应用中,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好处有如下几点:(1)降低投资成本;(2)降低管理成本;(3)提高资源使用率;(4)节能减碳。

为了有效的采用信息化技术,应当在机电设备使用中,遵循如下几点建议:进行动态PUE量测,记住量测能源消耗及PUE监测了解机电设备能源性能与效率;气流管理,良好气流管理是机电设备节能的基本,建立冷热通道减少混风避免热点发生;避免超量设计及超配主机台数;将未使用的机电设备予以封板,以避免气流短循环;最佳化电力系统供应,尽可能使用模块化及高效率的变压器(98%以上)及UPS系统(90%以上);采用冷媒冷却系统以提升冷却效率;服务器信息化及整并。

2 机电设备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组织保障

对于机电设备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各项计划除应在提报时详细审查之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再拿出来核对、检讨是否依计划执行,未按照计划执行施工的情况,监管人员应有权不予查验或验收计价。

2.1 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人力与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人认为在于信息化管理费用不足,监造成本过大的压力之下,只能以低阶、低成本且临时聘雇的工程人员充当。在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欠缺、向心力欠缺及待遇不佳的情况之下,很难能有效的协助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解决相关问题,更难确保机电设备管理质量。因此,除了应对设备管理服务费用予以提高之外,要让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设备管理能力,提高相应的待遇,以吸引能力优秀的人才投入机电设备设备管理工作,这对信息化技术应用质量的提升才有正面的帮助。

2.2 现代化科技管理工具的运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不应只是传统的查验工作,必须通过信息科技的协助,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让信息化技术应用员工获得实时性的信息,将电气应用信息第一线的执行成果实时回传,让问题得以第一时间获得处理,争取时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的效率。例如,管理过程监视器(CCTV)的设置、MIS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抽查以个人数字化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化实时记录及传输,以及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使用及与实验室的结合验证等,都是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质量的有效做法。

2.3 构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系统构架

信息化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为规划与设计试算,借着规划与设计流程,将系统以阶段性的步骤切割,并在各阶段适时提供工程人员相关资料的参考。第一项功能为案例资料库,借助规划与设计试算的操作,并执行完成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案例;系统会在完成时,储存规划与设计的结果,并记录其完成的时间。主要为累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规划与设计资料,可以提供工程人员在规划设计时,可有相关设计参考,并更了解机电设备使用的方式。其中,重新计算功能,可以在该案例中的任何阶段,重新进行分析计算,并且在完成时,自动存成一个新案例档。第二项是信息化技术资料库,在信息化技术资料库中可以输入限定的条件做查询,或是选择浏览全部资料以列出全部资料,或是选择规划目标以判定适合的信息化应用技术。第三项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为了避免其他使用者错误的使用不正确的技术,系统中应建立登录账号及密码,以防止其他使用者随意进行技术查询与应用。第四项为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资料库,可查询研究信息化技术应用技术的基本资料。

总体而言,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生产服务,为管理服务。为生产和管理服务,首先就是要管理好机电设备。上述技术保障与组织保障应当充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组织,能对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进行报警;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分析系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与分析,对简单常见故障有诊断功能;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手段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本地与远程传输,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多点访问;能够与其他系统、工业电视闭路视频监控系统,内部通讯系统、企业ERP或其他管理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冯保文.浅谈如何做到安全生产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有效结合[J].科技资讯,2011(4).

[2]陈利明.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

[3]唐毅,王卫平,王荣斌.机电系统时钟同步体系研究与设计[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0(7).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7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将其作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认真完成。不断提高政府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

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与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共同承担。做好内容保障工作,既是为门户网站提供后台支撑,也是对各子网站建设的有力促进和带动。

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合资源,集中。凡是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政府面对企业和公众的办事与服务,政府听取社会意见的各类征集、公示等,都应在门户网站上集中、全面、及时地。

(二)资源共享,栏目共建。门户网站要围绕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网上互动”四大版块建设,充分依托并整合市、区县两级政府网站资源,共建专栏、专题,共同做好内容维护工作。

(三)明晰责任,加强维护。各子网站对已经确认的共建栏目和维护内容要加强督查,并责成专人定期核对门户网站上系本网站提供(或链接)信息、地址的正确性,发现陈旧信息、错误内容以及页面无法浏览等问题,应及时、主动与门户网站联系,进行更新、更正。

三、门户网站内容保障的维护方式

门户网站依托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共建的栏目,各子网站上一般应有相关信息与服务内容,其资源共享和内容维护主要通过信息报送、网上抓取和地址链接等方式实现。

(一)信息报送。各子网站通过门户网站信息报送交流平台,将拟、更新、纠错的信息报送门户网站相应栏目信息数据库。

(二)网上抓取。对内容变化较频繁的专栏、专题,在各子网站信息报送维护的基础上,门户网站还将主动、定期从各子网站上自动抓取相关内容。

(三)网页链接。凡依托各子网站建设的办事、服务、互动等内容,门户网站采用链接网络地址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导入门户网站相应栏目。

四、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机制

(一)各单位分管政府网站领导是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中国*”门户网站编辑部是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责任牵头单位,负责内容建设规划、内容保障协调和信息更新维护督查,以及与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网站的联系。

(三)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是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责任单位,负责内容保障工作的牵头与督查;各子网站是内容保障工作的实施单位,负责与门户网站对应内容的信息提供、内容保障和信息维护等工作。

(四)门户网站和各子网站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重要信息同时、相关内容同步更新。各子网站改版,栏目、域名调整与修改,办事、服务和互动网页地址链接变更,网站系统发生故障,报送门户网站信息发生变化等,由各子网站及时告知门户网站。

(五)市政府办公厅将定期对各子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适时通报。

五、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要点和相关责任

各子网站要依据内容保障工作要点,加强各自网站内容建设,及时维护门户网站相关栏目内容和链接。

(一)区县动态和部门信息(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二)信息公开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做好主动公开,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第一平台作用。以下政府信息应主动公开,并及时更新:

1.最新公开信息。市政府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通知、公告等。(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2.信息公开年度报告。(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3.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专栏链接。(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4.办事规程。本部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及其他办事事项的办事规程。(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5.投诉举报。部门投诉举报地址、接待时间、电话、电子邮件。(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6.政策解读。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公开政策。各子网站要及时公布,并在门户网站“政策解读”栏目集中政策文本、实施细则和解读内容。(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7.便民问答。针对涉及公众与企业日常生活、工作等事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市政府各部门要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建立“便民问答”专栏。(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8.规划计划。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各类社会关注度高的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控详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能源、生态、旅游、信息化等各类专项规划。(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9.财政预决算。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决算报告及预算、决算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使用、监督情况;月度(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10.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具体操作流程和资金分配结果。(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11.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12.政府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安排的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收入及使用情况;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及使用情况。(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

13.社会公共资金。社会保险信息、住房公积金、房屋维修基金、公益金等社会公共资金的运行、管理和使用情况。(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14.行政收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范围、收费对象、收费情况等。(责任部门:市物价局、市财政局)

15.审计公开。年度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报告;逐步公开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单项审计结果;逐步公开有关行业或专项资金的综合审计结果。(责任部门:市审计局、各区县政府)

16.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情况;年度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及实施进展情况;重大工程招投标信息;国有土地“招拍挂”信息。(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

17.社会公益。志愿者招募、慈善机构、公益项目、公益活动、红十字会等公益信息。(责任部门:市民政局)

18.捐赠救助。捐赠款物的募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其中,对“帮困送温暖”等集中性募集的物质和资金以及使用情况,应在募捐活动结束后一个季度内公开;对全市经常性的募捐活动,应半年公开一次;对为突发性灾害进行的募捐活动,应适时公开。(责任部门:市民政局)

19.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推动学校、医院、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责任部门:市教委、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水务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市交通港口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电力公司)

20.*统计专栏链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年度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及分析。(责任部门:市统计局)

21.公务员招考专栏链接。本市公务员招考时间、考试大纲、分数线、录用名单等信息。(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22.监督检查专栏链接。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生产、产品质量的相关监督检查情况。(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质量技监局、市安全监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23.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专栏链接。(责任部门: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24.三农服务专栏链接。(责任部门:市农委)

(三)网上办事

政府网站要推行“一点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反馈”在线办理模式,以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为核心,提供“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三大环节,整合“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投诉”、“便民问答”、“法律法规”、“办理机构”七大要素。三大环节要分开,提供独立的网络地址,便于门户网站链接;降低办事门槛,不进入网上受理环节不得要求注册。

1.在线受理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2.状态查询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3.结果反馈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4.网上咨询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5.网上投诉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6.百件实事网上办链接。(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7.表格下载。(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四)网上服务

1.实用信息查询链接。整合各类与公众、企业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提供集中查询。(责任部门: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2.生活地图查询链接。通过地图,形象化地提供办事、服务各类相关信息。(责任部门: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3.公共设施查询链接。提供公共服务部门场所、地址、电话、交通、图片、视频和简介等信息。(责任部门: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4.城市生活链接。结合地域特色,提供丰富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导向类信息。(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

(五)网上互动

1.在线访谈。针对政府重点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主题,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主动在门户网站开展在线访谈,各单位要做好访谈提纲、背景材料等相关准备工作。(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2.网上领导信箱及反馈。每月汇总和统计信件处理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和处理结果在网站上公布。(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3.民意调查百姓评议。对政府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草案、各类示范文本、收费标准等内容,开展网上征询、网上公示;对实事项目、工程方案等内容,开展网上征集;选取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政府工作,开展网上评议;征询、公示、征集和评议的结果要及时在网站上反馈。(责任部门:市政府各部门)

4.互动平台链接。根据区县特色、部门职责,结合实际工作,采用网上办公、嘉宾聊天、网上论坛等互动形式,深化政民互动工作。(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六)英文版

1.企业。提供外国人在*开办企业、企业营运、年检、税收、外贸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

2.外国人。提供外国人在*结婚、生育、居住、教育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教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3.工作。提供外国人出入境、签证、暂时居留许可、永久居留、就业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4.旅游。提供*的景点、酒店、娱乐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市旅游局、各区县政府)

5.投资*。提供投资指引、审批、投资项目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市商务委)

6.生活。提供在*居住、购物、美食等指引信息。(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

7.学习。提供*的各类学校、国际交流学院介绍。(责任部门:市教委)

(七)全网检索和日志统计

1.全网检索。严格执行门户网站全网检索标准。(责任部门: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8

一、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30多年来,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为农村进入低生育水平和全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一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仍面临生产、生活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牢牢把握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阶段性特征,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推进,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把帮助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现实困难摆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强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旨在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服务,培育一大批"富裕文明、身心健康、优生优育、权益保障、民主和谐"的新家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根本目标。要研究制定新农村新家庭的评估标准,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组织群众参与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把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利用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口文化大院等阵地,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信息、组织优势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优势,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的生产、生活以及生育等公共服务。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农村文明健康水平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重点推广一级预防措施,加强婚育咨询指导及孕前保健,推广使用预防出生缺陷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实施二级预防措施,全面开展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努力推进三级预防措施,开展新生儿和婴幼儿系统保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做好孕前管理和服务,引导群众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发挥项目地区的示范作用。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加强农村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人口国情、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立足农村社区实际,倡导树立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倡导女孩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男到女家落户,逐步改变重男轻女等封建传统意识和习俗,逐步消除性别歧视。

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应有新家庭计划的内容,研究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要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把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各地的人口形势以及工作基础,选择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村或乡镇开展试点。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各相关部门要互相协调、积极配合,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将新家庭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三、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指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应当得到重点扶助。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基本制度。

要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手术保险等制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奖惩政策措施。对违法生育的,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是党员、干部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

做好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衔接。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以征地面积为主要依据计算和分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予以照顾。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补助政策,要以家庭作为基本的补助单位,并适当提高对计划生育纯女户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享受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的群众,不影响其同时享受其他惠民政策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所获得的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在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时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应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并按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扶助。

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农村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政策或项目,要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优待和照顾。要将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优先纳入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培训之中。将计划生育纯女户作为各级各部门结对帮扶的重点对象,推广"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逐步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落实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好"三无"老人的保障问题。继续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巩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基本功能。

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调动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为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因地制宜地开展养老保障项目。探索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要优先考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

积极开展助老养老服务。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要大力弘扬中华孝道、子女赡养、邻里互助的风尚,开展爱老助老义工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农村老人。

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各地要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的要求,坚持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流入地和流出地互动互补的"一盘棋"格局,统筹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

流出地要从源头上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流出地要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配合流入地,及时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家庭的上门访视工作,帮助计划生育留守家庭及子女解决实际困难。

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人口总数,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全局,把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经费。流动人口可以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享有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通报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列入流动人口协管员工作职责。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利用政府及各部门信息网络和资源,完善流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开展跨省或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与共享试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评估标准,研究建立目标管理双向考核机制。

六、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关键靠农村基层组织,靠基础工作。要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强基固本,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工作需要,科学设立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社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确保人员、任务和待遇"三落实"。村级计划生育专干一般要在3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女性为主,实行"县管、乡聘、村用",鼓励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适当提高计划生育专干待遇,其报酬可参照村委会主要干部的标准。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对村级计划生育工作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殖健康权。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依法制定包括计划生育内容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引导村级集体收益和资源分配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个人和家庭。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维护群众权益,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积极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抓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以及各相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发挥信息引导和支持作用。建立健全出生医学证明、户籍管理、婚姻登记等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各级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和方式,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未建立上述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级部门间定期信息采集制度。

七、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人口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人口发展,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完善惠民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主动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意见。探索建立人口发展指标评估体系,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强化对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创造依法行政的环境和条件,将稳定低生育水平、完成人口计划与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群众的守法意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杜绝恶性案件和的发生。对出现重大违法侵权案件和恶性案件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9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为总抓手,通过实施劳动保障“一体执法”,全面整合执法资源,提高劳动保障执法效能,集中力量解决劳动保障领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二、一体执法计划安排

2009年工作计划共安排四项执法检查:

(一)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检查时间:2009年1月1日至2月28日,2009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

(二)劳动保障一体执法综合检查。检查时间:2009年2月20日至8月31日。

(三)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检查时间:2009年3月1日至3月31日。

(四)社会保险费征缴专项检查。检查时间:2009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

三、一体执法检查的内容

(1)用人单位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情况;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履行和解除劳动合同情况,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和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工作计划执行情况;

(3)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情况及执行工资支付制度、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三项基本管理制度情况;

(4)用人单位参加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情况;

(5)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执行职业资格培训制度情况;

(6)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7)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8)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

(9)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四、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一体执法计划的严肃性。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计划是根据国家、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署,围绕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中心任务制定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执法计划的严格实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或调整检查事项的,需由监察机构会同有关科室(单位)提出,报局长办公会同意后实施。

(二)加强对一体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劳动保障一体执法工作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代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行使劳动保障检查监督职权,凡涉及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检查活动,均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统一组织实施,有关科室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配合。各县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重点检查对象和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对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检查活动,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做好执法检查活动。

机关信息化保障工作计划篇10

包括4万5千多个工控系统网络。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大型关键工控系统的应用企业在保障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漏洞,这对于工业生产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在此形势下,工信部曾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工信部协〔2011〕451号)。《通知》指出,从相关政府部门到各地区,包括核设施、制造业、钢铁、化工、石油石化、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工控信息安全现状

国家政策及标准

为加强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工信厅协函〔2011〕100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等文件,了GB/T 26333-2010《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18272-2000《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评估中系统特性的评定》等推荐性的国家标准。由于工控系统涉及的行业众多,各行业具体的管理要求和系统设备的工作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的行业特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行业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标准。

相关机构及厂商

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机构保障方面,国家发改委曾在2012年启动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模拟平台建设,研究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及机制,开展工业控制系统监控软件、嵌入式软件、现场总线等方面的安全渗透与对抗、脆弱性检测、安全评估、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典型行业的工程应用与生产落实,研究推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研发用于保护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产品,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和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我国成立了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并持续跟踪国际上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及准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的信息安全标准化活动。2009年SAC/TC124获得工信部批准,正式立项启动3项IEC 62443国际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成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起草工作组。为便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评估和验收的实际操作,SAC/TC124又在2011年启动了两项国家标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一部分:评估规范”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二部分:验收要求”)的制定(现阶段标准尚未),与国外同步开展相关工作,力求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争取主动,保障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在国内,一些优秀的安全厂商,如绿盟科技、三零卫士、中科网威、力控华康、和利时集团等,也在保障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比对国外防护顶层设计差距

目前,国内外都已经纷纷开始着手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领域内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如图1所示,美国与欧盟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起步较早,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包含计划、标准、指南、计划在内的涉及多个方面的规范化理论体系。与之相比,我国的研究进展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图2列举了目前我国与国外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方面的对比。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美国的工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并且曾多次遭受恐怖主义的威胁,因此美国从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事业的推进落实。其中2002年7月,布什政府正式公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土安全国家战略》报告,对美国国土安全政策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规划。该报告第一次将国土安全涉及的任务归为六大类,明确提出要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资产,确保网络安全。随后,又颁布了《网络空间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反恐国家战略》和《关键基础设施与关键资产物理保障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涉及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政策,从而使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并做到“有法可依”。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应的政策制定较少,目前含有“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规章仅有2011年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工信部协〔2011〕451号)和国务院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并且两个文件对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仅仅从认识、要求、制度、组织领导等宏观层面予以说明,没有细化深入指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指标,并且法律约束相对较弱。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未涉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内容,相关法律政策有待加强。

比对国外其他防护措施差距

主管部门

对于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主管部门,美国主要以国土安全部为代表的职能部门来负责,整合了联邦调查局、国防部、能源部、司法部等多个具体的职责部门,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工控信息安全涉及多个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总体主管部门,仅由工信部进行工作指导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各行业的监管,相对而言缺少国家层面的整体部署及协调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有望填补这个空缺。